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县域发展研究

县域发展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29 16:42:44

县域发展研究

县域发展研究篇(1)

【关键词】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 城镇化 工业化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26条明确提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县域经济”是自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首次以独立章节出现在党中央的重要文件中。这充分肯定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及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所谓县域经济是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地域范围,以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专业化城镇为中心和增长极,以集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整体功能和区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是中国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基础。

一、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1.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

县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我国的县域经济体2070多个,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总人口的70%之多,地区生产总值份额的60%,财政收入的24%,吸纳劳动力的65%。县域经济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经济的产业基础是农业,而农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县域内具有广阔的农村腹地,巨大的消费市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强力保障。

2.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平台

县域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产业,以农村经济为基本经济,以农村人口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农村工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基础环节,是推进城乡转型、淡化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县域经济发展好,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吸收了本地的农业剩余人口,增加了农民收入和稳定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大力发展以县域为主体的广大中小城市,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是无限的,这是我国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农业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不仅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土地可以集约化规模生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3.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工业与城市的现代化、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同时推进。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应该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要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整合工业化、城市化、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城市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的双向推进。县级综合改革实行的近十年来,县域经济在协调城乡关系,带动城乡发挥各自优势增强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流通体系上,形成了以县域城区为中心,农村集镇为依托,城乡交融、合理分布具有特色的社会化经济群体;在服务体系上,形成了以连接千家万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服务网络,更好的协调城乡关系;在生产关系上,形成了城乡经济融合的生产网络,使城乡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并逐步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的。

4.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非农就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激活农村消费水平。农村是县域经济的广阔腹地,占总人口的70%之多,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与市场容量,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改变内外需失衡,保障经济均衡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战略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和组织制度改革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创新。

首先,大力推广“农业区域化安丘模式”。 积极引导扶持流通和加工企业以及中介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效应,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专业化合作,形成利益协调共同体,完善“订单农业”。

其次,增加科技投入。综合利用各种形式及渠道筹集资金,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将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和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及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最后,加强载体建设。大力开拓市场,提升营销能力,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立不同类型、具有地方特色的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信息网络,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现代化交易手段的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战略。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导向,以城镇化为支撑,二者相结合。

1.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发展和增强县域经济的着力点,也是县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小城镇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发力点,对于接受城市辐射作用,协调县域经济全局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城镇化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点面共同发展,强化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县城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这对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三农”问题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形成集聚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

2.工业化战略

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发展县域经济要把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县域经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积极承接那些对县域经济有促进作用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在县域内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利用县域劳动力竞争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和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提高县域的综合经济实力。为改善县域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创造条件。选择具有市场需求和发展本县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协调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的关系,提高产业关联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综合利用现代高新科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术含量的迎合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三)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坚持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导向。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其强大的竞争力、迅速的膨胀力、旺盛的生命力使之迅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和顶梁柱。进一步做做强民营经济,让主力军更加强大,顶梁柱更加粗壮,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活跃城乡市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束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这就要求政府给予民营经济相关的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县域经济应该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实施“民营强县”的主体战略,按照“依托优势,突出特色,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做大做强”的思路,强化措施,大力扶持,做强民营经济。

(四)发展优势产业与集群经济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近十年,集群由于持续创新而显现的区域竞争优势,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探求区域竞争力的有效经济组织形式。低交易成本、知识溢出、强连锁带动效应和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使区域集群成为极富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以及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发动机”。

中国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密切相结合的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将逐渐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成长中的产业集群是中国乡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这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重组和城乡间人口流动,形成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城镇或产业集群中心积聚的态势。县域经济中产业的集群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后,实现农村――城市健康有序转型的内生协调机制。

(五)扩权强县战略

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那么就要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经济管理权力,应当不失时机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省直管县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省直管县的管理体制是增强县域经济自身活力的有效措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减少行政层级给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管理权限,做到责权统一,强化对县域经济的自主管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县财政划归省财政直接管理,减少财政管理层级,激活县级财政活力。财政部在2009年7月公布的《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中提出2012年底前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通过收支划分、资金往来、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等改革,实现省与市、县财政间的直接联系。这种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改革是扩权强县的新突破,在制度上对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问题进行的积极探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

参考文献

[1]曹健.全国2070个县域经济体占地区生产总值六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8-09-16.

[2]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3]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李小三,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

[6]朱舜.我国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与城镇经济增长[J].乡镇经济,2002,(1).

[7]刘国斌,陈治国.利用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

[8]郭军,刘瀑.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县域小城镇经济研究[J].中州学刊,2007,(5).

[9]尹昌斌.我国县域工业化的内涵、发展路径与战略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7).

县域发展研究篇(2)

关键词:县域经济;产业升级;产业链

基金项目:河北大学研究生创新资助项目(X201600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河北省正定县为例

收录日期:2016年8月8日

一、基层党建

以党建促发展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抓手,是规范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的颇多案例也证明了基层党建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农村传统宗族治理的模式逐渐弱化,党的领导下的法制建设必须填补空白。村党委的职责不能仅限于村务管理,带领村民奔小康是其最重要职责。不仅要规范基层党委组织管理方式,完善基层选举制度,更应该在基层党委人员构成上下功夫。

塔元庄村是以党建促发展的典型案例,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应该解放思想,丰富基层党建的人员构成,拓宽选举范围。一是基层开明人士。单就作用上而言,基层开明人士类似于传统的“乡绅”,他们通常有学识,善于处理农村事务。寻求“新乡绅”治理,不仅要给予经济报酬,地位上的认同更为重要;二是先富起来的人。在家或者在外做生意成功的人士,往往有独特的眼光和能力,鼓励成功人士回村担任职务,不仅会带来经济上的资源,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合乎市场经济的企业家精神;三是村官。大学生村官制度实施以来,其收效并不理想,这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今的村官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应该赋予大学生村官更多的权利,改革大学生村官的升迁制度,使其有激励去发展农村事业;四是上级党政机关优秀公务员。村以上级别的行政官员应该也是村党委人选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鼓励或政策激励上级行政官员参与农村党建,不仅会给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思维,也能为农村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源。

二、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突破发展瓶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大经济战略。对于一国而言,服务经济占主导地位可以笼统地说一国已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但对于地区而言,经济发展不仅在时间上有阶段性,在空间上也有层次性,也就是说地区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该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从京津冀发展整体来看,第三产业占比上升是产业结构优化的表现,但如果对当下的河北省来说,第一与第二产业的萎缩并不一定是好事,这有可能与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河北省的战略定位相佐。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内升级(当然也需要产业间的交叉协同发展),而不是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发展,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间并没有实际上的递进关系。因此,河北省的发展不应苛求第三产业占比上升,而应该立足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在农业发展上表现为农业现代化,在工业发展上表现为工业4.0或工业智能化。

(一)第一产业。对我国而言,农业的发展涉及甚广。从历史来看,农业为我国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现在虽说是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但落后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使得工业反哺农业收效甚微。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市场区位优势,努力发展农业仍是战略所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为河北省发展农业提供了巨大的需求支撑。

在经济新常态下,第二、第三产业资本收益逐渐降低,开拓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恰逢其时。农业现代化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表现,而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中之重。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农业市场化的前提,是农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重要支撑。另外,现在不只是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而实际上已经进入工业与服务业反哺农业的阶段,不仅要用工业的方法发展农业(农业机械化),而且还要用服务业的方法经营农业(农产品电子商务)。

(二)第二产业。第二产业是河北省长期以来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制造业、钢铁水泥等产业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如今也成为河北省经济转型的巨大包袱。世界市场的萎缩与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大,使得河北省第二产业发展粗放、低端的病征凸显。因此,能否实现第二产业顺利转型,关乎河北省经济转型的成败。

第二产业的转型升级应该从“治病”与“换血”两个方面来考虑。首先,“治病”是对河北省现有企业来说的,应有序增加企业的政策成本(产业规制)、负外部性成本(环境污染),对企业内部创新和技术升级给予政策资金扶持,使现有企业在市场中实现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其次,“换血”是引入新兴产业,不但要做好京津产业转移的承接工作,更应该充分利用京津冀区域经济对其他地区的“虹吸效应”,努力吸引新兴产业落户河北;如正定承接北京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对产业内业态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中博新能源汽车是正定引入的区域外新兴产业的典型代表,在京津冀地区环境约束加大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河北省应通过市场化方式加快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为该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好基础。

(三)第三产业。服务业是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经济结构优化的根本所在。服务业是第一、第二产业的衍生经济业态,其应该以服务当地基础产业发展为基础,应充分分析各产业的服务方式、路径和所需条件,在京津冀一体化区域经济意识下,规划服务业业态发展。协同的基础是差异,而协同手段是合作。不求全业态发展,只求规模与特色。对于新产业应审慎引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适合个别地区(如石家庄市),不能笼统地要求河北省各个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可以引导市场,但无法跳出市场的基本发展规律。以新发展的正定国际小商品批发市场为例,由于小商品非本地生产,在成本上无优势可言,更难说带来有力的产业延伸,而义乌小商品市场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小商品生产本地化。另外,“互联网+”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但是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只是手段、渠道,产业得以转型升级最根本的还是产品本身,不能本末倒置;而且互联网本身是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的,如果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互联网本身并不节省成本、提高效率,那么这种互联网式转型升级就是失败的。

三、产业综合发展战略

(一)品牌战略。产品品牌化发展是县域经济开拓市场的“门面”,积极推进地区产品品牌化发展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品牌化的战略应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分阶段、多层次推进。正定县区位优势明显,品牌依托产业的可选择性强。无论是发展基础的农业产业还是高端的科技产业,品牌化发展的难点在于如何突破旧有制度束缚,实现组织创新,整合现有资源,实现风险收益的合理分配。以农产品品牌发展为例,在现有分散经营的背景下,应在农民可接受范围内发展“合作社”、“公司”性质的联合生产模式,创新组织方式,使各方有激励参与到联合生产中来。品牌的建立应具有产品全产业链思维,即积极推进产业链延伸,选择品牌建立着力点,充分发挥品牌对当地全产业链的带动作用。

(二)产品研发。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往往体现在其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及其领先性上,特别是现代市场上企业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不断创新管理与生产现代化水平。现阶段,正定县在产品研发方面,由于资金、人力、市场等诸多限制,企业自主科研机构尚未形成,因此提升研发水平,对发展当地农业产业具有基础推动作用。

提升研发水平,需始终贯彻两点:一是建立科学的研发促进机制;二是建立科学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初级阶段基本发展思路应为“借势”,依托自身优势,积极整合科技资源;进阶发展应适时成立“独立研发联盟”,以凝聚资源,攻坚克难。“独立研发联盟”以公司形态存在,以市场主体的身份进行科技研发及对最新技术的搜索与购买,然后再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交易给生产前线需求方;高级阶段应以企业研发为主,市场购买为辅,从根本上防止在科研外包情况下成果被拦截和泄露的可能性。

(三)升级物流。现阶段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发展现代化物流正在成为解决大市场与小生产矛盾的重要举措。正定县物流发展已纳入石家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发展前景喜人。但如何在现阶段使物流支撑当地“小”经济主体的发展,仍然值得关注。仍以农业为例,当前正定县农产品物流发展落后,急需分阶段、多层次发展物流产业。农产品物流发展初级阶段主要工作思路应为加快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在市场参与、政府扶持下建立农产品交易信息平台,通过独立搜集国内外关于当地农产品,促进买方与卖方直接交易,并收取信息佣金;进阶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已有资源,建立第三方物流公司,最终构建完整的运输体系和仓储体系;高级阶段应建立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形成包括产品深加工区、包装贴牌区、仓储物流区、信息共享平台、金融保险平台等多功能物流园区。

四、古城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

(一)古城保护。开发是对传统文化遗产最大的保护,但是开发的科学性、艺术性是很难把握的,在我国因开发保护而破坏传统文化遗产的事例屡见不鲜。单从河北省传统文化上来说,传统文化不可谓不丰富,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不可谓不多,但是河北省传统文化整体上没有“性格”,各文化遗址就像散落的点,存在“扁平化”的特征,不像山东齐鲁文化、湖南湘江文化等给人以“立体”的、可感知的感受。导致这种问题的原因在于,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缓慢,而导致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缓慢的原因又在于缺少文化市场的基本单元――文化企业。再者,文化产业开发是个系统工程,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必须有全盘规划,且在开发上不但要符合文化保护的客观条件,也应该符合参观者“体验式”游览心态。比如,正定县是一座历史古城,在开发上应该更注重古城历史的层次感,应将北魏至清末不同的文化展示出来,让游览者有种在历史中徜徉的感觉;另外,对古城进行仿古式改造建设是古城保护的通用做法,但是通常仿古式改造样式单一,没有特色,最重要的是改造过程中严重破坏了当地传统的生活方式,有的甚至将传统居民迁出,引入商业经营者,更加让传统丧失殆尽。因此,政府规划与企业开发缺一不可。努力培养和引进大型文化企业集团(类似湖南广电),是繁荣文化产业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而文化产业的繁荣必然促进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二)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应有更深刻的内涵,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足,环境优美,精神文明程度高。乡村建设应该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差别化发展,如以塔元庄村为代表的现代社区模式、以西里寨村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模式和以正定古城区为代表的古乡古韵模式。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经济发展的物质支撑。从对西里寨、西河村和周家庄的走访调查来看,村内年轻劳动力基本上在外打工,只有上年纪的农民对土地进行传统耕作。这种发展模式使得乡村后续发展动力不足,乡村“空壳化”问题突出,从长远来看,村庄会逐步萎缩直至消失。因此,应依托自身资源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现如今城镇化快速推进,城市与农村的边界逐渐模糊,城市建设现代化与公民素质郊区化问题凸显,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在于对农民公民意识培养的疏忽。美丽乡村建设绝不仅仅是环境美丽,更应该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法制意识,突出精神文明建设,这样的美丽乡村才有可持续性。

县域发展研究篇(3)

【关键词】农业政策性金融;县域经济发展;溧水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县域的经济发展仍然相对落后。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按贫困标准(人均年纯收入1274元)测算,2010年全国贫困人口为2688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民。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将严重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续进程。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研究并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定为主基调。全会认为,“十二五”期间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我们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经济发展机制,建设让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要协调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得推进城镇化进程……

依据新凯恩斯主义的市场协调失衡理论,农业政策性金融既是弥补市场机制缺陷和宏观经济调控的有效手段,又是增加农业资金投入长效机制的重要载体。因此,县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需要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有力支持。作为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需担负起服务“三农”的重要职责。

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特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县域经济总量明显增长。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最新的研究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县域人口总数为9.3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10%;全国县域地区生产总值为15.05万亿元,占全国GDP的50.05%;全国县域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6592亿元,占全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3.01%。农业作为县域经济的基础正在稳步增长,农产品供给从短缺走向结构性剩余,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30746.5万吨,到200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3082.1万吨,增长了72.6%。1984年起,国家鼓励县域内不同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使得以乡镇企业为主的县域中小工商业异军突起。在1999年至2009年的11年间,全国县域乡镇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从28085亿元增长到158440亿元,增长了4倍多。这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到2009年县域工商业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1亿人。

在我国,“县”总是与农业、农村和农民联系在一起,因此农村性是县域经济的基本特征。由于县域经济以农业为基础,而农业既受制于土地,又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生长周期长,客观上存在丰欠年轮,造成经济波动较大。此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文化观念落后,产业结构升级缓慢等诸多不利因素导致了县域经济的欠发达性。农村性和欠发达性都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困境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命脉。我国长期以来以“剪刀差”的形式挤压农村经济,使得资金从财政渠道不断向工业和城市集中,加快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发展。加上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向大中城市转移和集中,县镇乡的网点大幅减少,贷款权限上收,严重削弱了金融的支农能力。设在农村的一些金融机构无法向县域经济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反而成为了农村资金外流的渠道。农村金融“存多贷少”的现象十分明显。此外,农村金融缺乏创新,各大金融机构依然满足于传统的信贷业务,对农村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的探索不够积极,新型农户的咨询业务、土地流转质押和融资租赁业务也无法得到满足。农村金融的供给不足和配置不合理必然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

目前农发行已形成发展粮棉油全产业链信贷服务,发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的“两轮驱动”业务发展格局。“十一五”期间,农发行累计投放粮棉油收购贷款16939.48亿元,期末贷款余额9535.52亿元,共计支持粮食收购16151亿斤,确保了粮食收购工作平稳运行。虽然农发行在政策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困难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在各类灾害性气候频发的新形势下,农业防灾抗灾的能力十分有限。以水利建设为例,其资金投入主要依赖中央财政拨款,且主要用于大江大河堤防工程和生态保护工程上,地方财政投入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需要。制约信贷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包括:一是项目建设的整体性与经营单位的分散性存在矛盾。由于各地对农业基础设施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导致农业、水利、扶贫、国土等部门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投资的效益难以得到保障;二是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长期性和地方政府目标追求短期性的矛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周期长、见效慢,建设成果在一届政府任期内很难显现;三是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的集中性与资金投入滞后性的矛盾。由于受地方财力等因素的限制,农业建设资金一般是按年拨付,逐步到位。上述分散性、长期性和滞后性的矛盾直接影响农发行拟过的投资能力和意愿。

(二)农业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小企业力度不足

农业小企业是连接农业生产与市场的重要载体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力量。相对于县域非农小企业,农业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更为突出,其外源融资渠道不畅,只能主要依靠内源融资和民间融资。农业小企业受农产品种植和养殖规律和条件的影响,生长周期长、季节性强、易受自然灾害破坏,而且大多数只是从事农产品的初级加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少、销售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再加上抵押资源缺乏,财务不规范,区域分布分散,更增加了农发行的经营成本和风险。

四、农发行政策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途径选择

(一)着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

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加强对水利建设的信贷支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农发行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将支持农村水利建设作为政策性中长期信贷业务发展的优先方向,积极探索政策性金融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市场运作、公司经营、银行孵化”新模式。

以溧水县为例,早在“十一五”期间,农发行溧水县支行就已对清源水务的“一、二干河(溧水段)综合整治工程”进行信贷投放。该笔贷款带来的社会效益十分突出,将防洪标准由原先的20年一遇提高到了50年一遇,避免了因洪灾而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和改善了该区域内生态环境,避免了水质恶化带来的严重后果,为该区域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该笔贷款带来的经济效益也同样显著。据测算,工程顺利完工后,可减少淹没面积2250亩,年挽回经济损失约645万元。

“十二五”期间,农发行溧水县支行加强与县委县政府各部门的联系,由县政府牵头,成立了县水利局、农发行和县财政局等单位共同参与的银政联席会议,共同做好支持县域加固32座病险小水库、翻建石臼湖10米以下护坡和28公里堤顶道路、改建13座排涝泵站的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建设项目。

(二)积极尝试信贷支持农业小企业的安排

针对农业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农发行应认真履行政策性金融支农职能,遵循“政策支农、商业化管理、严控风险、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县域农业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农业小企业信贷制度安排的主要内容有:

1、鼓励担保方式创新。一是鼓励当地政府、涉农部门、专业协会出资组建农业小企业担保公司,引导县域信用体系建设;二是允许农业小企业的企业主、法人或股东以个人财产作担保;三是与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探索林权抵押、土地租赁经营权抵押的可行性。

2、推进项目库系统管理。项目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推荐和农业小企业直接申请。对于列入项目库的企业,指定客户经理进行跟踪和培育,培育期间要及时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提供财务咨询服务,帮助客户完善治理结构、健全财务制度,引导其符合贷款条件。项目库管理有助于全面地了解当地农业小企业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对具有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的成长型、科技型优秀企业和项目,可以在不同时期有计划、有重点地关注,强化开发和培育,实行精细化、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理好“三农”问题和推进县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全社会的工作重点。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呈现出农村性和欠发达性的特征,金融支持力度不足是制约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商业性金融支农不给力的境况下,农业政策性金融应当担负起支农重任。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农发行应该寻找各种有效途径促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包括创新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积极尝试信贷支持农业小企业的安排等。

参考文献

[1]黄超.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金融纵横,2007(5).

县域发展研究篇(4)

关键词:因子分析 县域经济 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县级政权为重要推动,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①。准确评价县域科学发展情况,能激励县域比学赶超,积极探索具有县域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

潍坊市县域经济包括11个县市区(奎文区因农业人口低于60%,不属于县域经济范畴),其中,中心城区3个,县和县级市8个。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3.7亿元,经济比重占全市的86.5%,常住人口908.62万人,县域总人口占到全市的90%以上。实践已经证明,壮大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市的重要路径。本文立足于潍坊市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研究,找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指标选取、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评价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必须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本文遵循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价值标准――以人为本,进行“强县富民一致性”评价,又考虑到实际可操作性,尽可能选择现行统计资料中容易获取的客观指标,保证操作的简便可行。选取了如下7项指标:人均GDP(元)、地方财政收入(万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年末总人口(万人)、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评价体系体现了“大道至简”的思想和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公开、客观、可比,指标规律可以把握,评价结果有确切导向性。

数据来源:原始数据根据2011年《潍坊统计年鉴》数据搜集整理取得。限于篇幅原始数据从略。

(二)研究方法

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利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2010年潍坊市县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研究。

因子分子是通过对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找出能综合原始变量的少数几个因子,使得少数因子能够反映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将原始变量分组,使得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低。因子分子能够提取信息,使变量简化降维,从而对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简单直观②。

二、因子分析在潍坊市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中的应用

因子分析的应用过程一般需要经过数据检验、因子提取、因子的命名和解释、计算因子得分并进行综合评价等。

(一)数据检验

数据检验用于判断搜集的数据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对原始数据使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度检验,根据输出结果,检验的值接近0,表明7个变量之间有较强的相关关系(公因子方差表略),适合作因子分析。

(二)因子提取

因子的提取方法多使用主成分法。因子提取是根据原始变量提取少数几个因子,因子数量的确定,根据因子方差的贡献率来选择。一般情况下,累计贡献率达到80%以上的前几个因子可以作为最后的公因子。从特征根角度看,一般要求因子对应的特征根要大于1。表1给出的是因子方差贡献率,其中,“提取平方和载入”部分是提取的两个公因子对原始变量方差的解释情况,两个因子总共解释了原始变量方差的92.988%,表明因子分析的效果十分理想。“旋转平方和载入”部分是因子旋转后对原始变量方差的解释情况。

(三)因子的命名和解释

因子命名是因子分析的重要一步。因子分析得到的因子的含义是模糊的,需要重新命名,以便对研究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因子命名可通过考察观察因子载荷矩阵并结合实际问题完成③。并且需要进一步作因子旋转,以便于对因子的命名和解释,旋转的方法中最常用的是Varimax法(方差最大正交旋转)。表2是采用Varimax法得到的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表2中的第一个因子与年末总人口、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收入这四个变量的载荷系数较大,这几个变量主要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可以把因子1命名为“经济水平”因子。第二个因子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人均GDP这三个变量的载荷系数较大,主要解释了这三个变量,从实际意义上看,这三个变量主要反映了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因此可以将因子2命名为“生活水平”因子。

(四)计算因子得分并进行综合评价

按回归法估计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如表3。

根据SPSS20.0操作得到各县市区两个因子和的得分,用每个公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权数,分别对各地区每个因子得分进行加权计算,得到每个地区的总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

F= 0.712289F1+0.287711F2

最后,对潍坊市所辖11个县市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

因子F1和F2的得分、综合得分F及排名如表4所示。

从总体上来看,综合得分F大于0的县市有4个,分别是寿光市、诸城市、青州市、高密市排名前四位,他们的“经济水平”因子得分都比较高,而“生活水平”因子得分,寿光市、诸城市比较高,青州市、高密市却小于0分(全市平均水平)。根据不同情况,可将潍坊市县域经济分县市和中心城区两个层面进行分析评价。从8县市分析,除了前述4个县级市,其它4个县市:昌邑市、安丘市、昌乐县、临朐县综合得分在8县市中排名在后(如表4),这4个县市两个因子的分值及排名又有差别。根据综合分析与评价将8县市县域经济发展分三类:第一类F>1,包括寿光市和诸城市,属县域经济较发达地区;第二类0<F<1,包括青州市和高密市,属于县域经济中等发达地区;第3类F<0,包括昌邑市、安丘市、昌乐县、临朐县4县市,属于县域经济发展较低地区。另3个中心城区:潍城区、寒亭区、坊子区因为总人口少,经济总量小,所以反应“经济水平”的因子F1得分排名在最后3位;这三个中心城区因为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根据原始数据)比较高,非农业人口比例相对也比较高,所以反应“生活水平”的因子F2得分排名比较靠前。从提取的两个因子的特征根看,“经济水平”因子是主要因子,所以这三个中心城区的综合得分较低,并且F<0,也属于县域经济发展较低地区。

三、结论与对策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一是潍坊市县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有强县,也有弱县;二是部分地区没有做到强县富民同步发展,表现在“经济水平”因子得分较高,而“生活水平”的因子得分较低;三是中心城区和县城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不够。针对分析结果,对潍坊市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增强县域综合实力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县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经济文化强市建设的水平。从县域发展均衡程度看,潍坊市强县与弱县交错分布,应在抓好城市经济的同时,更多的抓县域经济发展,加大支持县域发展的力度,实现促强与扶弱的统一。整体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

(二)实现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长同步

强县要富民,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争取农民收入增幅更高一些,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县域沟通工农、连接城乡,是统筹城乡、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重要节点。要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协调推进。一要推进城乡一体化。二要加快县域城镇化。加快县域中心城区和沿主干交通线中心镇建设,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集中;积极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①刘福刚. 新时期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范例与新模式[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363

②贾俊平. 统计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61―268

③王力宾,顾光同. 多元统计分析:模型、案例及SPSS应用[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247―249

县域发展研究篇(5)

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县域农业的快速发展成为令人瞩目的亮点。通过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以“一县一业”为目标,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推广先进实用现代农业技术,使全省县域农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形成了东港草莓、岫岩蘑菇、阜新花生、庄河蓝莓、铁岭榛子、开原苗木花卉、朝阳设施蔬菜、苏家屯的设施葡萄、桓仁的冰葡萄和盘锦河蟹等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县域优势产业。农业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与企业的融合,培育了一大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对我省县域经济整体升位和全国“百强县”位次前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县域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支撑。如“十一五”期间,围绕农业产业发展和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辽宁实施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推广水稻、玉米、大豆、果蔬、柞蚕、食用菌等新品种1500多个,推广农业新技术600多项,推广面积达4570万亩。新增粮食150万吨、蔬菜350万吨、水果60万吨。经济效益增加365.6亿元,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农业技术推广科技贡献率达到56%,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近40%。为保障全省粮食丰产、农业增效和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县域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不明显。表现在省、市农业科研单位研究力量分散,科技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业龙头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牵动作用小,科技对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薄弱。二是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水平不高。表现在多数县域农业依然是以传统农业为主,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另一方面,财政投入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不足,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普及受到了很大制约。三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目前农业生产上沿用的还是以前的旧体制,农业科研单位与农技推广部门相脱节,基层农技推广力量薄弱,阻碍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科技支撑推动县域农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1.以项目为平台,推进区域农业产业发展

“十一五”以来,辽宁省农科院围绕“引导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发展战略”,将科技推广项目的重心向区域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聚焦,集中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科技项目、中央财政科技示范项目,推行“实施一个项目、推广一批技术、转化一批成果、带动一方产业”,促进了“一县一业、一县一品”发展。在铁岭、沈阳、盘锦等水稻主产县区,实施中央财政农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水稻工厂化育苗集成技术推广。针对水稻工厂化育苗面积小、工厂化育秧规模和技术管理水平不均衡等问题,结合水稻新品种开展水稻工厂化育苗技术集成推广。示范推广辽粳101、沈农9903等水稻新品种10余个,推广水稻育苗智能化催芽、水稻营养土配制、苗期水肥管理、种子处理、稻瘟病防治等8项集成技术,使稻区水稻产业优势得到有效提升。针对阜新市种植花生的自然优势、规模优势和品质优势,确立了推动全国花生大市建设的目标,通过实施“辽西北风沙地易旱地区花生节本增效技术推广”项目,建立花生产业示范基地。推广阜花系列等花生新品种10余个,推广大垄双行地膜覆盖、大垄三行种植、膜下滴灌种植、花生与其他作物间作等高效种植模式。使主产县区花生平均亩产增加78.3公斤,并开发出花生加工系列产品,推动了区域花生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在沈阳、鞍山、辽阳、营口、葫芦岛、朝阳等果树优势县区实施“果树优良品种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项目,建立优新品种示范园58处,示范推广果树优良品种16个,推广果品标准化生产技术14项,使果树优质果率平均提高15%-20%,有效提高了全省特色水果的品质和产量,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县域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2.以科技共建为纽带,促进科技与县域经济有机结合

农业科研单位是开展农业应用技术研发和科技推广重要力量,由于受旧的科技推广体制制约,目前,农业科研与生产脱节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农业新技术推广缓慢。对此,辽宁省农科院积极探索科研与生产结合有效途径,通过与沈阳、大连、抚顺、阜新、朝阳等5个市、20多个县(市、区)开展科技共建,实现了省级农业科研与市、县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力量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县域农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辽宁省农科院与沈阳市开展科技共建,与沈阳市农科院、沈阳市所辖县区的科技推广部门联合组成12个科技服务团,实施“五大科技提升行动”。采取“团队包乡、专家包村”的科技服务模式,在38个乡镇(街道)、58个村,先后建立了水稻、玉米、花生、红辣椒、葡萄、树莓、食用菌、设施果菜等产业化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实施农业高新技术示范与推广,推进了沈阳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在与阜新的科技共建中,先后实施50余个科技支撑项目,推广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种养技术40多项,新品种80多个;建成优质肉羊、白鹅、特色水稻、花生、蔬菜、水果、花卉、绿色杂粮等科技示范基地8处。研究推广风沙地整治生态农业高效发展模式6个,建成风沙地治理科技示范区4000亩,被省政府列为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加快了畜牧业、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特色农业发展。每年增加粮豆产量160万吨,油料产t量20万吨,蔬菜产量140万吨,果品产量20万吨,食用菌产量10万吨,为阜新农业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3.深化科企合作,培植县域农村经济新增长点

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命脉,多年来,辽宁省农科院积极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为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一是为农业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为企业开展项目申报、信息收集、制定发展规划、建立生产基地、研发生产工艺、开展产品质量检测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如辽宁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与辽宁辽花粮油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组建辽宁辽花花生研发中心,开展花生油食品加工和花生壳油饼、花生壳燃料棒等产品研发。辽宁省农科院大连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大连水产药业有限公司联合,进行柞蚕资源在医药保健品领域的深加工利用研究,研制出保健药品—丝素能量肽和蛾苓丸。二是发展科企联盟。如与“海城市三星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结成产学研技术联盟,研发设施蔬菜新品种及工厂化育苗技术。引进推广300多个国内外名优设施蔬菜新品种,每年为省内外40多个县(市、区)提供2000多万株优质种苗。公司已成为辽宁省重要的绿色设施蔬菜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基地。企业被评为辽宁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并被授予辽宁名牌产品。

4.选派科技专家挂职地方政府,为经济发展当好参谋

为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辽宁省农科院探索出选派科技专家挂职政府科技副职有效模式。1982年,在全国率先向辽宁省阜新县派出了第一名科技副县长,开启了科研单位智力输出参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先河。至今,辽宁省农科院已向义县、阜新、细河、建昌、彰武、铁岭、东港、北宁、桓仁、清河、明山等地选派了18名科技副县(区)长,成为当地的“科技官”。这些挂职科技官员不但为当地农业发展献计献策,当好参谋,而且带动了一大批科技人员在各地实施科技项目,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带头人。

四、结语

县域发展研究篇(6)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理论框架

一、县域经济发展任务

(一)县域经济及其基本特征

县域经济作为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运行的综合性经济单元,是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纽带、以广大乡村为基础的多层次的区域性经济系统,它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

县域经济是区域经济的一种特定形式,是中国经济殊的行政区域经济。县域经济除了具有一般区域经济共有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身的基本特征,即县域经济具有综合性经济特征;县域经济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中小工业为支柱的行政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基本利用本地资源的行政区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一种中观经济;县域经济是市场开放型经济;县域经济是市场化程度较低,资本、技术和人才较为稀缺的经济。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

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因地制宜地寻求同时实现夯实发展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这5大目标。

二、县域经济发展宗旨

(一)解决“三农”问题必须走城乡统筹发展之路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与城乡协调发展相比,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强调的不仅仅是城乡共同发展,而且是城乡相互融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互动式发展。因此,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真正希望所在。只有工业发展了,才能真正解决农业问题;只有城市发展了,才能真正解决乡村问题;只有非农产业发达了,才能真正解决农民问题。

(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切入点是县域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域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广大乡村经济为基础的区域性经济网络。县域处于城乡结合部,是城乡汇合点,因而应该成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从实际解决“三农”问题的角度考虑,县域经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作为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在发展规划的制定、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开发重点等一系列发展重大问题上,县域都具有相对的、更大的自。其次,作为承上启下的行政管理层次,具有比较完备的管理职能,能够有效地调整县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关系,统一各部门的力量,兼顾县、乡、村3个层次,履行统筹、协调、组织、服务功能,统揽县域经济发展全局。同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县域内的工业化进程和服务业的发展,这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发展县域经济的着力点是加快城镇化进程

发展县域经济是指在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全面地发展城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县域经济具有2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绝大部分的地域,造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据主要的地位。二是农民占县域内居住人口的绝大多数,使得农民的文明、富裕程度对整个县域经济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由此决定,发展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应把着力点放在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上。当然,发展县域经济,解决“三农”问题,还须跳出“三农”抓“三农”,即加快城镇化进程。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快城镇化进程与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内在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

(四)发展县域经济应该因地制宜体现特色

所谓因地制宜地发展县域经济,主要包括2个方面:一是要分类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可将各地的县(市)区按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分为先进县(市)区,中间县(市)区,相对落后县(市)区3种类型,然后对这3种类型的县(市、区)分别从宏观层面进行指导。二是以资源为导向,构建县域特色经济,创造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一个地区只有发展优势、特色经济,才能在当地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五)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背景下,依然囿于传统观念和思路来指导县域经济的发展,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环境,跟上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步伐。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应扩大视野,充分考虑全球经济和市场格局变化,确立参与全球分工的定位,更好地利用县域之外的生产要素,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来发展自己。同时,在思考县域经济的发展时,不仅要重视发展产业和建设基础设施,更要重视发展教育和培养人才,尤其是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和进城务工农民的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讲,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

三、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相关理论

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经济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而言的,因而对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一)以科技进步推动“新型工业化”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从欠发达走向发达的最重要的手段。对于欠发达经济来说,应通过建立和扩大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产业部门,使欠发达经济内部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劳动力转移到工业部门来,进而促使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为工业部门占主导地位的一元经济结构,这对经济增长是最重要的。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强调科技进步是发展的根本推动力,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优化和提升,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欠发达经济宜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

推进工业化进程战略,有平衡增长地大推进发展战略和非均衡发展战略。应该说,平衡增长的大推进战略是最佳的选择。然而,对于欠发达经济和地区,从影响经济增长的除“劳动”和“结构变迁”之外的5个要素来说,它们都是稀缺的资源或不具备的条件。从主要稀缺资源应得到充分利用的角度出发,应采取适宜大多数欠发达经济推进工业化进程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以达到“联系效应”,作为欠发达经济,其主要稀缺资源是资本,若实行一揽子投资,则无法突破资本稀缺这一瓶颈。应选择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部门投资,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把社会基础设施投资视为己任。其次应把有限的投资投入到具有战略意义和“前向联系”较大的产业部门优先发展,以牵动其他产业部门的增长,进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三)沿交通线扩散的城镇化

在经济发展的空间中,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建立或一个城镇的形成,往往会成为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发展极。发展极缘于其“支配效应”和“创新”特征,具有吸引作用和扩散作用。发展极理论的应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不断推动自身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是拉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区域金融中心,可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注入资金和活力;生产要素高度集中,具有明显的规模效益。不过,发展极也存在“回波效应”,会导致周边欠发达经济的发展更加滞后,使周边欠发达区域处于贸易和竞争的不利境地,使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弱化“回波效应”的对策主要是:对欠发达地区给予特殊政策和采取优惠措施;利用政府转移支付和政府投资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发展。

点轴开发模式是发展极理论的一个创新。所谓点轴开发模式是根据区域经济由点及面发展的空间运行规律、合理选择增长极和各种交通轴线,并使产业有效地向增长极及轴线两侧集中布局,从而由点带轴、由轴带面、最终促进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带是区域经济学中一种典型点轴开发模式,是一种地带式发展,它认为:除种植业以外的社会经济活动,大都集聚于大小不等的城镇,城镇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向各个方向平均辐射的,而是沿着交通线扩散的。这就形成了以小城镇为“点”,交通线为轴的产业带或发展轴线。这一模式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有着特别的意义。

(四)以产业集群形成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是用来定义围绕某一特定产业,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即在一定领域内,以某个主导产业为核心,有着大量的相关企业与辅助机构,依靠一定的分工形成的有利于专业化生产的组织协作形式,使得产业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集群内企业依赖于集群形成一定的强劲的、持续的竞争优势。结构变迁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由于不同的产业结构代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优势,所以,对于尚处于欠发达经济状态、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的经济来说,改变产业结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力手段。

(五)解决“三农”问题必需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经营制度是农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针对家庭小规模经营和市场之间的矛盾对经营体制的创新。它的实质是合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使3者之间的关系由原来单纯的买卖关系变成以利益为联结纽带、以契约为联结方式的新的利益共同体,形成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目的是通过农户与农户、农户与企业之间合作与联合形成的集体组织力量抵御市场对农业产业的冲击,并使农户与企业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进而达到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和维护农民权益的目的。

(六)制度创新可以促进合作减少成本

县域发展研究篇(7)

关键词:河北省;县域经济;县城

近几年,河北省将县域经济作为四大攻坚战之一,提出要下大力量把县域经济和县城搞大搞强。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创新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使得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当然,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河北省县域经济实力不断提高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环保京津、濒临渤海、区位优越;资源丰富,地貌类型多样;既有平原县,也有落后的山区县,县域类型较为齐全。全省共有135个县、市及自治县区域,县域总人口占全省的83%,县域总面积占全省的94%。虽然各个县市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诸多不平衡,但经过近几年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河北省的县域经济整体上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8年年底,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为11551.26亿元,占到全省GDP的71.54%;2009年,县域生产总值上升到12794.6亿元,占全省GDP的74.2%;2010年,县域生产总值为15170.6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74.4%;2011年136个县(市)累计实现县域生产总值16773.9亿元;2012年,县域生产总值为18263.66亿元;2013年为28301.40亿元。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现象较为严重。由于各县市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不同,使得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表现出了较为严重的不平衡现象。在河北省的130多个县中,有将近30个县拥有着丰富的铁矿、石油等自然资源,如唐山周围的一些县市,还有一些县市的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如北京周围的一些县市,他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及区位优势,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除了这些发达及较发达的县市之外,河北省仍有6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贫困县多处于山区、冀南平原和中东部地区,因为地理位置等因素,生产总值与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的的强县相比有巨大的差距,如果这些县的经济不能迅速发展,将会对河北省整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

2.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县城的数量多,规模小,制约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和支撑,县城的发展水平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有着关键作用。河北省目前的县城体系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是数量多,规模小,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全省现有县城城区平均人口10.9万人,20万人口以上的县城只有12个,多数为5~20万人口的县城。还有10个5万人以下的县城。县城小,就使得其能及较低,聚集和吸纳人口能力不足,产业能力不足现象较为普遍。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3.与先进省份差距较大。虽然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在过去的几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好的强省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与位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相比,差距就更加明显。《2013年中国中小城市绿皮书》中给出的全国百强县市排名江苏、山东和浙江三省占据了百强的将近半数,其中,江苏省在百强中占据18席,山东省占据16席,浙江省占据14席,江苏省的昆山市位列第一。而河北省仅迁安市和任丘市进入百强,仅位列19和51位。2013年,江苏昆山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为2920.08亿元,河北省排名第一的迁安市仅为1005.1亿元。与先进省份相比,河北省县域经济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是的弱县较多,强县少。2012年,河北省统计的135个县市中,生产总值在300亿元以上的县只有12个,不到十分之一,100亿元以上的县有63个,占总数的不到二分之一。有87.4%的县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在10亿元以下,有将近50%低于3亿元。

三、推动河北省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重统筹,促进县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想要改变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现象,须将统筹发展摆到突出位置。可以将河北省目前不同县的发展情况进行划分,分为强县、较弱县和弱县,分类指导。对于强县,制定优惠政策,使其更好的发展,然后带动较弱县及弱县进一步发展,更好的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资金缺乏对于河北省很多经济发展较弱的县是一大问题,可以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如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加快推进风险代偿基金建设,尤其是对“三农”的信贷风险代偿体系;改善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等等。同时,对于这些县给予更好的财政政策支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通过这些做法,增强其自身的发展能力。

2.下大力气改善县城现状,以此促进河北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因为县城规模较小,河北省县域经济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为了改善县城的这些现状,可以建设规划产业园区,通过园区经济带动县城的发展。通过对全国的县城进行考察发现,凡是在历届百强县评比中名列前茅的县市,大都是以园区经济的发展为支撑。产业园区的见了,可以放大人口聚集效益,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减轻环境污染,减少对土地的占用,还可以让农民工就近就业,减少生活成本,为县城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条件和发展空间。就目前河北省的情况来看,可以在每个县(市)规划一个产业园区,通过产业集聚提升技术水平,形成品牌效应,带动区域整体实例提升。同时,要注意推进骨干企业的规模化。要想发展产业园区,企业的规模很重要,如果都是小型企业,很难发挥产业园区的优势。所以,要鼓励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股权以及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经营等方式,扩大企业规模,形成规模较大的优势骨干企业。政府还要通过优惠政策,引导小型企业向大型企业转变,小规模纳税人向一般纳税人转变。通过这些做法,让园区经济能够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县城经济的发展,最终能够转化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3.积极采取措施,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缩小与先进县市的差距。通过分析,可以看到河北省的县域经济与先进县市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快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要充分利用京津冀一体化,充分利用北京、天津的资源,来发展河北的县域经济。河北省很多的县市其实很早就借助了北京的一些资源,如燕郊、涿州市、廊坊的香河等等,但是,很多县市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过程中还没有借助到一些资源,那就需要省政府进行协调,如积极争取将北京的一些企业转移到河北的县市,发展北京周边县市的旅游事业等等,带动河北省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大力发展外向型的经济。这主要是针对沿海经济带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他们可以依据区位特色,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引擎之一,引进先进的技术、资金和项目,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注重转型。对各个县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找出各县市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势利导,如对农业县要进行引导,让其向工业县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资源型县要向加工型县转变,不能只进行资源的采掘和粗加工,要延伸产业链条,加大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等等。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2013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载《昆山日报》,2014.

[2]四大攻坚战第三场座谈会:县域做强需突出特色.http://.cn,2013.5.30.

[3]马建章.河北:全面提升县城建设层次和水平[N].河北日报,2014.

[4]宋效忠,王利宾,靳兰.河北省欠发达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发展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6(2).

[5]孙玉梅,朱军分.县域经济平稳发展 整体竞争力亟待提升[J].统计与管理,2011(5).

[6]陈佳飞,张玉,陈佳雨,等.河北省县域经济实力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2(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