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8 17:25:16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篇(1)

【关键词】发展战略 县域经济 城镇化 工业化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第26条明确提出“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县域经济”是自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首次以独立章节出现在党中央的重要文件中。这充分肯定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及对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所谓县域经济是指以我国的行政县为地域范围,以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专业化城镇为中心和增长极,以集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整体功能和区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是社会稳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是中国最基本的政治经济基础。

一、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1.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支柱

县域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我国的县域经济体2070多个,占国土面积的90%以上,总人口的70%之多,地区生产总值份额的60%,财政收入的24%,吸纳劳动力的65%。县域经济的稳定对国家的安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经济的产业基础是农业,而农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所以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县域内具有广阔的农村腹地,巨大的消费市场。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强力保障。

2.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平台

县域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产业,以农村经济为基本经济,以农村人口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农村工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主体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基础环节,是推进城乡转型、淡化二元结构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县域经济发展好,带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吸收了本地的农业剩余人口,增加了农民收入和稳定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扩大县域规模,大力发展以县域为主体的广大中小城市,以县城为主的中小城市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的作用是无限的,这是我国转移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农业剩余劳动力本地就业,不仅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而且土地可以集约化规模生产,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3.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统筹城乡发展客观上要求把工业与城市的现代化、农村和农民的现代化同时推进。中国未来的现代化应该突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经济和社会结构,要把城乡经济社会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整合工业化、城市化、农村现代化,进而实现城市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的双向推进。县级综合改革实行的近十年来,县域经济在协调城乡关系,带动城乡发挥各自优势增强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流通体系上,形成了以县域城区为中心,农村集镇为依托,城乡交融、合理分布具有特色的社会化经济群体;在服务体系上,形成了以连接千家万户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与服务网络,更好的协调城乡关系;在生产关系上,形成了城乡经济融合的生产网络,使城乡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并逐步达到城乡经济一体化的目的。

4.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非农就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激活农村消费水平。农村是县域经济的广阔腹地,占总人口的70%之多,有着巨大的潜在需求与市场容量,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改变内外需失衡,保障经济均衡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战略对策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农业作为一个产业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延展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社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农村经营体制和组织制度改革在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之后的又一重大创新。

首先,大力推广“农业区域化安丘模式”。 积极引导扶持流通和加工企业以及中介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其示范效应,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强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专业化合作,形成利益协调共同体,完善“订单农业”。

其次,增加科技投入。综合利用各种形式及渠道筹集资金,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将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先进的加工方法和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质量及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最后,加强载体建设。大力开拓市场,提升营销能力,加快建设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建立不同类型、具有地方特色的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完善市场中介组织和市场信息网络,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现代化交易手段的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

(二)城镇化与工业化战略。

发展县域经济要以工业化为导向,以城镇化为支撑,二者相结合。

1.城镇化战略

城镇化建设是全面发展和增强县域经济的着力点,也是县城城市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小城镇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的发力点,对于接受城市辐射作用,协调县域经济全局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起到重要的纽带作用。城镇化建设实现县域经济点面共同发展,强化县域经济实力,促进县城市场体系逐步完善,这对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解决“三农”问题等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实现县域经济全面发展,形成集聚规模效益的有效途径。

2.工业化战略

工业化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发展县域经济要把工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县域经济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积极承接那些对县域经济有促进作用和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在县域内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利用县域劳动力竞争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和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提高县域的综合经济实力。为改善县域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规模经济效益创造条件。选择具有市场需求和发展本县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协调主导产业与其他非主导产业的关系,提高产业关联度。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综合利用现代高新科技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技术含量的迎合市场需求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三)加快民营企业发展战略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以坚持民营经济为主体的发展导向。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的主体,民营经济发展较快,其强大的竞争力、迅速的膨胀力、旺盛的生命力使之迅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和顶梁柱。进一步做做强民营经济,让主力军更加强大,顶梁柱更加粗壮,对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和活跃城乡市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多方面的制约,束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这就要求政府给予民营经济相关的政策扶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发展县域经济应该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战略重点,大力实施“民营强县”的主体战略,按照“依托优势,突出特色,扩大总量,提升质量,做大做强”的思路,强化措施,大力扶持,做强民营经济。

(四)发展优势产业与集群经济战略

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依托本地优势生产要素参与市场交换和市场竞争,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和产品体系。近十年,集群由于持续创新而显现的区域竞争优势,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探求区域竞争力的有效经济组织形式。低交易成本、知识溢出、强连锁带动效应和规模收益递增现象,使区域集群成为极富吸引力的投资环境以及提高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发动机”。

中国已经进入产业集群与产业竞争密切相结合的阶段。产业集群的发展将逐渐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成长中的产业集群是中国乡村工业化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这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重组和城乡间人口流动,形成生产要素和人口向城镇或产业集群中心积聚的态势。县域经济中产业的集群发展为农村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我国经济社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后,实现农村――城市健康有序转型的内生协调机制。

(五)扩权强县战略

发展县域经济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那么就要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经济管理权力,应当不失时机有选择、有重点地实施省直管县的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省直管县的管理体制是增强县域经济自身活力的有效措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减少行政层级给予县级政府更多的经济管理权限,做到责权统一,强化对县域经济的自主管理。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将县财政划归省财政直接管理,减少财政管理层级,激活县级财政活力。财政部在2009年7月公布的《关于推进省直接管理县财政改革的意见》中提出2012年底前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推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改革,通过收支划分、资金往来、转移支付和年终结算等改革,实现省与市、县财政间的直接联系。这种财政体制的“扁平化”改革是扩权强县的新突破,在制度上对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问题进行的积极探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期。

参考文献

[1]曹健.全国2070个县域经济体占地区生产总值六成[N].新华每日电讯,2008-09-16.

[2]黄连贵,张照新,张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成效及未来发展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2008,(31).

[3]刘俊杰.县域经济发展与小城镇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4]凌耀初.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5.

[5]李小三,徐鸣.关于县域经济的理论思考.江西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

[6]朱舜.我国县域经济中的城镇化与城镇经济增长[J].乡镇经济,2002,(1).

[7]刘国斌,陈治国.利用城镇化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06,(10).

[8]郭军,刘瀑.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县域小城镇经济研究[J].中州学刊,2007,(5).

[9]尹昌斌.我国县域工业化的内涵、发展路径与战略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7).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篇(2)

关键词:贫困县 县域经济 发展 实证分析

一、研究背景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并发出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国家的重视与号召下,县域经济的问题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中国走向了县域经济时代。

县域经济位于国民经济的底层和中层之间,既向下与农村经济相联系,又向上与城市经济相关联,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处于沟通整体和局部联络城乡各产业的战略地位。县域经济总揽农村经济全局,又是全省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广西是中国与东盟之间唯一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是我国唯一具有沿海、沿江、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矿产、海洋以及动植物资源,以及浓郁的民族风情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然而,目前,广西仍然是我国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与相毗连的广东、湖南等省份仍有很大的差距。而县域经济的发展滞后则是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根据2012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名单》,广西占有28个,占到所有县级单位总数的25.69%,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县。因而,重视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经济发展策略,对于改善广西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现状

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如何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也成为了决策者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研究的内容丰富,视角多样。如邓舒平(2011)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探寻实现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道路和办法;肖越(2011)从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发展潜力三个方面全面考察县域经济运行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措施;赵明霄(2011)则对西部地区农村金融体系的探索,提出完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机制;姜涛(2011)则对中小企业在陕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的地位进行了研究等。二是研究的区域不一,涉及面广。崔征和沈颂东(2011)着眼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要从经济发展规律入手,加大政府及国有经济的带动及引导作用。王昱等(2011)基于长三角地区60个县的数据,对其动态收敛趋势进行实证分析,提出初步的建议。漆为俊(2011)以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为例,提出了促进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方略。三是研究的方法多元,各有特色。如王凯馨(2011)文章以广西忻城县为例,利用熵值法的数学模型,对产业中的资源的优劣势进行综合评价,为县域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可行性选择作下铺垫;韩德军等(2011)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贵州省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杨松(2011)通过构建县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淮安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提出提升竞争力的对策。

虽然,国内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在内容、区域选择以及方法应用上都比较丰富,关于广西县域经济的研究主要有全区县域经济的整体研究、县域经济差异研究以及一些具体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但针对广西贫困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还比较少,并且基本都只停留在定性研究上,没有对贫困县的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考。如蔡翔等(2009)从资金、产业规模、产业实力、管理、效益等方面分析了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颜开发等(2011)基于ESDA分析,发现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呈扩大趋势,桂西北地区是全区经济发展低水平集聚区域;李治国等(2011)基于广西北部湾县域经济发展呈现“四大集团”的非均衡区域差异分布的发现,提出发展政策建议;吴柳雪(2010)、农建荣(2009)分别以广西防城港市、德保县为例,对县域经济发展对策进行探讨。

基于上述研究现状,以广西贫困县靖西县为对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剖析其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探索相应的发展策略,这不仅能利于改善靖西县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广西其他贫困县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地区概况

靖西县地处桂西南边陲,南与越南接壤,总面积3322平方公里,居住着壮、汉、苗等11个民族,总人口62.97万人,其中壮族人口占到99.4%,是壮族聚居的边境人口大县。靖西县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丰富,经济水平却比较低下。虽然,近年靖西县的县域发展水平,即GDP,呈逐年增长。但与广西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以2010年为例,广西的GDP为9569.85亿元,人均20219元;县级市桂平市、北流市的GDP为16.22亿元和15.33亿元,分别占全区GDP比重的1.69%,1.60%。博白县的GDP为14.13亿,约占全区1.48%。而靖西县GDP仅为71.93亿元,仅为全区GDP的0.75%。2010年人均广西全区的人均GDP为20219元,而靖西县的人均GDP为14098元,仅为全区的三分之二,远远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由于靖西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具有广西贫困地区的典型特点,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分析,有利于了解广西贫困县经济发展特点及制约发展的因素,对于开发有效的扶贫模式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文中数据均根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1996~2011年《百色市统计年鉴》及相关公开资料搜集计算整理。在模型中,选取GDP(Y)作为因变量,由于靖西县矿产、旅游等资源丰富,故选第二产业比重(X1)、第三产业比重(X2)作为自变量,其它的自变量还有财政支出比重(X3)、城镇化率(X4)、投资率(X5)。其中,财政支出比重=财政支出总额/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投资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当年的地区生产总值。

(三)研究方法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通过对因变量进行定性分析,找出其与每个自变量的线性关系,确定影响其变量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再通过自变量因素的改变预测因变量的变化趋势。多元线性回归的基本模型为:

Y=α+βX1+ +γX2+……+ξ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软件进行计算,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做出定量分析和预测。根据SPSS分析结果(如表1),剔除财政支出比重X3,建立Y与X的关系式:

Y=6.816+0.672X1+0.453X2 -1.126X4+1.118X5

由表1可以看到,X1、X2、X4、X5的相应概率Sig值均小于0.05,说明系数较显著。另外,表2中,可以看到模型可决系数R的平方为0.983,调整的R方为0.974,拟合集成度很高;DW=1.841接近2通过检验,不存在自相关。

四、结果与分析

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表明,投资率、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增加投资率以及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可以显著增加靖西县的地区生产总值,每增加一百分点的第二、三产业能相应增加0.672、0.453倍的地区GDP,增加一个百分点的投资率可以增加1.118倍的地区GDP,可见,第二、三产业以及投资率对地区GDP的拉动作用相当大。而城镇化率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却有阻碍的作用,分析的结果与靖西县的现实情况一致。

首先,靖西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尤其是矿产资源。目前,靖西县已探明的矿产有锰、硫铁、铝土、红锑、磷、重晶石等18个矿种。其中铝土矿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储量达25亿吨,是广西探明的特大型铝土矿床之一。加上锰工业基地等的创建,引进了许多工业企业,特色工业经济成为靖西县县域经济发的主动力,回归分析的结果说明了近年来靖西县第二产业的加速发展,尤其是特色工业对靖西县县域经济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其次,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产业对靖西县县域经济的影响也很明显。靖西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拥有古龙山、通灵、旧州三在核心景区,有山水“小桂林”之誉,气候“小昆明”之称,是新兴的旅游之地。近年来,靖西县的旅游经济慢慢发展起来,促进了该县的经济发展。由于靖西县仍然是国家级贫困县,政府对靖西县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投资额度不断增大,尤其是在工业领域,旅游业,这些举措都有效提高了靖西县的经济发展。

最后,城镇化率越高,在基础建设、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就越大,对于靖西县比较贫困的地区来说,这些投入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其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目前靖西县的城镇化率增加速度远小于第二、三产业比率的增加速度,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没有给第二、三产业提供足够的动力,这些都会影响其县域经济的发展。通过结果分析,可以明确看到第二、三产业对靖西县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同时也看到了投资率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995~2010年靖西县GDP等指标呈现逐年增长,然而GDP水平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人均GDP还远远低了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是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投资率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增加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和提高投资率都能有效增加GDP。另外,城镇化率对靖西县县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主要是该县城镇化水平的速度低于第二、三产业增长的速度,农村劳动力对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的动力不足。而且城镇化率的提高使得公共服务设施等建设的投入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对经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二)对策建议

靖西县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发展特色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是旅游业的兴起,靖西县应以特色工业,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大力促进特色工业的发展,同时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并依托特色工业以及旅游业的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同时促进新农业的发展。

1、培养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工业

目前,靖西县虽资源丰富,尤其是以矿产资源为主的特色工业,是其一大优势,是带动靖西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现在的企业,绝大多数是民营小企业,自有资金非常有限,面对较好的市场需求和机遇,想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可是资金不足,严重制约企业的发展,导致企业不能做强、做大,最终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无法形成规模的发展。因此,靖西县应大力发展以矿产资源为主导的特色工业,加快实现工业信息化、自动化,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在培养龙头企业上,要实施名牌战略,扶持创优品牌,帮助企业提高产品知名度。同时,加强对龙头企业的金融信贷等政策支持,引进现代化的先进设备,增强企业实力,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

2、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民俗旅游

旅游业也是靖西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今后,应继续强化这一优势。首先,应加强其区位优势,大力进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其大西南向东南亚重要陆路通道的作用。靖西县目前交通方面的通道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配套设施不齐备,应继续扩展其旅游、交通服务业,争取发展成为联系大西南和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其次,靖西县应继续加强其旅游业的发展,积极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靖西县以溶蚀高原地貌为主,山明、水秀,以奇峰异洞闻名。目前有古龙山峡谷群、通灵大峡谷、三叠岭瀑布等旅游景点,还有许多沿未开发的景点;同时靖西县是多民族的聚集地,民俗旅游也是其一大特色。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强化边境跨边游、田园风光游、民俗风情游等靖西旅游特色,提高文化含量,增强竞争力,同时也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加大宣传力度,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品牌,完善旅游体系,同时利用旅游业促进相应服务业的发展。

3、大力招商引资,加强产业间的联系与协作

靖西县在特色产业上,由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开发能力不强,生产加工能力弱,生产的产品品种少,大部分企业只停留在采集等低级层面,加工以及深加工等方面的企业很少,并且产业间的关联度不高,无论是纵向联系还是横向联系都比较少,专业化协作水平低,产业链条不长,导致县域特色产业实力比较弱。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招商引资,创新投融资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地资本流放。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以及大型的企业,加强其深加工能力。另外,政府在政策上要加强产业的规划,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同时,注重引导产业间的联系与协作,形成前后一体化的产业链,加强县域经济的竞争能力。

4、在工业和旅游经济的带动下,促进新农业的发展

靖西县的土特产资源种类繁多,端午节药市历史悠久,现已逐步扩大到桂西南乃至越南等东盟各国。因而,要积极优化整合丰富的农业资源,加快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其次,该县要继续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现代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大力扶持本地工业和旅游业以及相关联的服务业的发展。同时,要吸引本地剩余劳动力在本地城镇就业,给第二、三产业提供足够的发展动力,这样不仅能促进本地劳动力就业,还能提高城镇化的速度,避免其成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参考文献:

[1]邓舒平.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61~62

[2]王凯馨.基于熵值法对县域经济发的综合评价[J].经济师,2011(01):82

[3]肖越.关于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论证[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1(01):113~114

[4]赵明霄.完善西部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来源机制[J].中国金融,2011(02):73~74

[5]姜涛.中小企业在陕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的地位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02):39

[6]崔征,沈颂东.内陆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突破的理性思考[J].工业技术经济,2011(01):103

[7]王昱,肖红姗.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其动态收敛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02):25

[8]漆为俊.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与思考[J].知识经济,2011(05):68

[9]韩德军等.基于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98

[10]颜开发等.基于ESDA的广西县域经济发展差异分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28~29

[11]李治国,李莎.基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研究――兼论桂林市县域经济发展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01):57

[12]蔡翔等.广西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模式与对策[J].江苏商论,2009(06):145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篇(3)

>> 湖南县域经济与现代农业发展实证研究 促进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体制障碍及改革措施研究 基于金融支持下的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的耦合关系研究 后危机时期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与银行县支行发展策略 鄂东南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 推动湖南县域经济发展 湖南县域经济现状与对策探讨 顺应财政省直管县新形势 推进湖南县域经济发展新跨越 海南县域旅游发展研究 苏南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 二元结构下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衡南县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评价分析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问题分析及对策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路径探析 加快政府类借款法人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以开发性金融理念服务湖南县域经济发展 陕南县域经济研究进展述评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胡灿伟.“中部崛起”背景下湖北省县域经济组团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6.

[3] 杨伟民,袁喜禄,张耕田,董煜,孙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美好家园——主体功能区战略研究总

报告[J].管理世界,2012,(10).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篇(4)

由于我省的山地面积较大,经济重心倾向于东南沿海,我省的十五个欠发达类县域的经济类型,以农业主导型县域经济和山地主导型县域经济为主,其主要经济特征有:

1、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我省多数欠发达县域位于内陆山区地带,地理位置偏僻,远离省、市中心,使得县域受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较弱,且地形复杂,交通不便,使得信息可通、人口聚居、商贸集散的程度不高,发展受到阻碍。

2、与发达县域差距较大

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心不断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经济发展的梯度现象日渐明显,西北内陆地区与东南沿海地区发达程度差距悬殊,发达县域与欠发达县域无论在发展成果、发展动力和发展目标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且差距呈扩大趋势。

欠发达县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口素质结构不协调;经济弱后且基础薄弱;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条件普遍存在与发达县域的落差。

3、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欠发达县域的产业结构往往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呈现“头重脚轻”的三产比重,而我省的欠发达县域以农业型为主,第一产业占国民经济增加值的比重显得尤为突出,第二、三产业比重较小,导致县域人均GDP水平低下。经济结构呈显著的二元结构,农业人口过多,城乡差距明显。

4、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相对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县域面临着众多严峻的挑战,包括:经济相对弱后、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空间受限;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欠协调;基础设施不完善、民生质量较为弱后等。

为此,欠发达县域要紧紧围绕自身的特点,突出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改善农业内部结构,建立本地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适合工业。借助位于经济梯度高位发达地区、核心经济城市的资金、技术支持,带动低梯度的欠发达县域发展。

二、 福建省欠发达县域的成因分析

1、农业为主体经济

我省15个欠发达县域,从历史上看,主要以农业为经济主体。长期处于经济发展不发达的地区,区域经济水平相对低下,经济基础薄弱。长期的农业经济根深蒂固,阻碍工业化进程。如浦城县,浦城为我省北部粮仓,自古以农业为主,是产粮大县,长期的农业大县地位,使得其工业基础弱后,工业化进程缓慢。

2、思想观念保守

长期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得当地人民观念相对陈旧,思想解放程度不高,市场经济意识、科学发展观念、科技创新思维较发达地区相对落后,对传统思想的保护较为严密,使得对外来思潮、经验、技术、理念的接受能力较差。

3、工业发展缓慢

长期的农业经济使得当地工业起步较晚,经济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的资本积累、技术积累相当匮乏,使得当地的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且动力不足,发展缓慢。

4、产业结构不合理

合理、高效的经济结构能够使得经济水平又好又快增长,而我省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结构普遍不合理,各县域由于地理条件、天气气候、资源禀赋、历史发展、政策导向、基础建设等多方面因数的限制影响,使得其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比重较小,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如浦城县,第一产业高达27,9%,高于国家的平均水平10.12%,第二产业仅分别为36.5%和35.6%,低于国家的平均水平46.78%和43.10%,产业结构不合理。

5、人口素质较低、人才缺口较大

经济的长期滞后,经济基础薄弱,体教卫基础相对落后,高素质人才培养能力较差,同时,落后的经济使得该县域缺乏吸引力,直接导致包括高校毕业生、企业管理精英、产业技术人才、科学教育人才等高素质人才的流失,缺乏人才即意味着缺少发展的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差异不断加大,发达地区人口不断积聚,欠发达地区人口不断流失,这最终导致人口流失与经济落后的恶性循环。

6、财政负担过重,经济发展推力不足

欠发达类县域都面临着财政困难的问题,尽管各省市的财政投入是不断增长的,但与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相比是远远不足的。当地经济基础薄弱,发展缓慢,缺少新的财政收入点,财政收入有限,政府在用于一般项目开支后没有多余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从而导致了政府财政与企业发展之间出现了资金不足和发展不力的恶性循环。如浦城县,在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都存在财政紧张的问题,一方面推动本地经济发展的相关管理、监督、补贴费用日益增长,一方面财政收入及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相对紧张。导致欠发达地区基层众多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经济发展阻力增大。

7、金融体制改革滞后、民间资本不活跃

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口较少,工业进程缓慢,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入驻较少,金融市场不完善不发达,加之银行与政府、银行与企业缺乏沟通,金融机构对当地优势项目、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民间资本不活跃、积累不充分,使得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融资困难问题。

8、中心城市不发达,经济辐射力有限

欠发达地区县域多属经济较不发达的中、西、北部市,其中心城市不发达,对周边县域的经济辐射能力有限,如浦城县、光泽县、松溪县、政和县,都属南平市,而南平中心城市延平、邵武等地经济发展程度亦不高,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的经济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而且各县市之间联系不够,城镇体系布局不合理,城镇职能不全,各自为政,缺乏联动和协调发展,难以形成合力。

9、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经济发展重心移动的总的趋势是由西北向东南推进,经济重心向东南沿海的转移,加之海西经济概念的提出,使得福建省政府对东南沿海、海峡西岸地区经济扶持力度加大,对中、西、北部地区的经济扶持力度减弱,一系列优惠的经济政策吹向了沿海地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得不到政府的助力。

三、福建省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对策

(一)加大对欠发达县域投入

1、 加大对欠发达县域的财政转移力度,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省大多数欠发达地区县乡财政存在不同程度的危机,债务负担过重,基层政府部门难以有效开展工作,这直接影响到欠发达县域政府有效履行政府职能。应当依据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客观、科学、严谨地测算各项公共管理事项的标准收入、标准支出和财政供养人口,再根据不同欠发达县域的实际财政缺口给予相应的财政转移支付作为补助。

2、加大对欠发达县域的基础设施建设。

欠发达县域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基层对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经费的呼声日益高涨,一方面地方财政困难难以承担配套经费。因此省、市级政府要加大对欠发达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重点建设交通设施、能源设施、通讯设施、水利设施、教育与卫生设施等。

(二)优化产业结构,以城镇化带动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

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我省欠发达县域普遍存在三大产业比重不合理现象,其中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发展过慢的特点尤为明显。要使欠发达县域经济得以较好较快发展,势必要优化其产业结构。首先,巩固第一产业,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市场导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其次,着重发展第二产业,由于欠发达县域长期从事农业经济,经济总量小,经济发展缓慢,相应而来的工业基础差,技术、资本积累少等原因都制约工业的快速发展。但也有自身优势,应当开拓工业发展视野和思维,在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充分发展本地传统工业的同时,放眼经济全球化,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大市场,抓住时机承接产业转移,建立规模、集群工业。第三,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反作用于第一、二产业。

例如浦城县:

2012年浦城县地区生产总值(GDP)852002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7747万元,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310727万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303528万元,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9%,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5.6%。

浦城县是传统农业大县,第一产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近年来浦城县重视工业发展,积极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通过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逐步发展起自身的工业系统。2012年第二产业增长高达22.3%,为三产之最,第二产业增长8.5%,增量和增幅也都超过了第一产业,地区总产值增长12.8%,这充分体现了浦城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成果。

2、合理引导城镇化,集中发展县城经济

由于欠发达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基础薄弱,城镇化初期开发难度大,不可盲目贪大求全,要根据县域内经济、资源、环境、人口等因素适度开发、循序开发。首先,政府应当整合有限的财政资源,投入县城重点建设项目,根据点轴发展理论,集中县域财政力量以县城为中心大力发展县城这一“点”,进而通过中心经济点的辐射与积聚作用,以点带轴的空间组织形式带动全县域经济的发展。其次,要合理管理、利用土地资源,建立有效的土地有偿经营机制和公正的征地补偿机制。再次,要控制人口增速,使城镇化发展、人口增长与环境容量相适应。

浦城县城镇化水平低,全县户籍总人口427881人,城镇人口95677人,城镇化率仅为22.36%。浦城县发展思路应该:

大力建设县城这个重点,使之成为浦城县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发挥县城的增长极核心对周边乡、镇的辐射作用。浦城县下辖2个街道、9个镇、8个乡,通过对中心县城的建设,强化行政、经济、文娱中心地位,并加强县城与各乡、镇、街道的联系,形成商贸、客流的集散地。

(三)加大对欠发达县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1、大力发展欠发达县域金融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帮助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问题。政府应适当放宽县及以下地区担保机构的建立标准,并给予一系列的政策优惠。其次,要大力发展县域金融,在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县域应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力量,着重发展农村信用合作社,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问题,进而促进农业发展。

2、提高欠发达县域金融服务水平

包括拓展欠发达县域金融服务领域、完善金融服务质量、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可根据欠发达县域的经济情况、农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开发相适应的金融产品,丰富金融产品市场。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农民对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认识,帮助农民接受金融服务。

3、优化欠发达县域信用环境

首先,树立政府信用,政府起示范作用,带动企业、群众重视信用,遵守信用。其次,建立完整全面的信用体系,涵盖政府、企业及群众的信用档案。第三,政府要加快县域企业改革步伐,引导企业真实透明的披露企业财务状况,使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对称。

综合治理优化欠发达县域的信用环境,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立足当地,发展特色产业

从县域经济的发展实践来看,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如我省东南沿海地区,多数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产”的产业格局。欠发达县域也必须根据要素禀赋原理,立足当地,依托自身特殊区位和优势资源,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

1、发展特色农业

我省欠发达县域多以农业为经济主体,农业资源丰富是其区域优势之一,如松溪县、华安县等,这类欠发达县域应当突出农业区位优势,利用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反季节农业等。例如浦城县特色农业的食品加工业:

浦城县是我省农业大县,生产丹桂、烟草、油茶等经济作物。特别是丹桂,浦城享有“中国丹桂之乡”的美誉,政府投资建设有丹桂科技博览园,统一布局规划,引导当地农户种植丹桂。今后发展应遵循以下发展思路:

一是实现产业化经营,通过政府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规划,依托市场导向,形成丹桂苗、丹桂花、丹桂初级加工品等一系列产业,园区的建成也将促进了丹桂研、产、供、销的一体化。

二是打造绿色品牌,浦城县优势在于生态环境良好,绿色品牌的打造有利于提高产品竞争力。在产、销过程中注意产品品质的保证,将绿色品牌转化为经济效益。

三是加大研究力度,深度加工丹桂,提取丹桂精油,形成丹桂深加工品,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扩大产业效益。

2、发展适合工业

我省欠发达县域多在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如拓荣县等,这类县域,虽然工业基础薄弱,工业化水平低,但可以依托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矿石冶炼及加工业。但山区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必然相矛盾,发展需加强监督和管理,遵循适度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开采矿产,发展资源工业。例如浦城县的生物制药业:

浦城县生物制药业为传统工业,县域内龙头企业绿康生化有限公司为浦城县财政收入做出巨大贡献,但生物制药业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特别是以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为主。

因而生物制药业的发展,必须遵循以下思路:

一是技术升级,通过技术升级,减小产业对环境的污染。

二是规模控制,通过限制产业规模和控制工业园区位置,来防止污染的扩大。

3、发展特色旅游

我省植被覆盖率位于全国第一,地势多样,山地面积广阔,而欠发达县域多位于山区,植被覆盖良好,山水旅游资源丰富,如寿宁县、浦城县、古田县等。同时,旅游产业作为我省的朝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欠发达县域可依托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客家旅游的特色旅游业。通过建立旅游基地、完善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服务水平、保护旅游生态环境,使特色旅游也成为欠发达县域经济的新增长点。例如浦城县的生态旅游业:

浦城县为福建省南平市下辖的一区四市五县之一,位于我省最北端,闽浙赣三省交界处。全县面积3383平方千米,为我省第三大县,其中山地面积437.4万亩,耕地面积55.47万亩,河流水域面积15万亩,林业用地面积407.9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73.1%,林木蓄积量981万立方米,是中国南方林业重点县。同时,浦城县是我国古越文化发源地,县境内山水秀丽,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底蕴深厚。

浦城县应以生态旅游发展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生态环境资源是浦城县的优势所在,自身县域的风景资源丰富,加之地处三省交汇,毗邻武夷山景区,受周边旅游产业经济的辐射较强。发展生态旅游业,应当遵循以下思路:

一是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

二是树立品牌意识,以匡山风景、古越文化为核心,融入闽浙交界旅游圈,打响浦城自身旅游品牌。

(五)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国家还是省市政府,对生态保护的重视都不言而喻,生态环境优异更是浦城县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之一,要使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应当:一、确立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二、改变经济发展方式,由过去的粗放型经济发展向集约型经济发展转变。三、建立健全经济与环境决策机制。(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浦城政府:《2012年浦城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告》

[2]南平政府:《2012年南平市统计摘要》

[3]谢志忠:《福建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判定与评析》

[4]赖应辉:《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

[5]谢志忠:《福建省欠发达地区开发建设的基本思路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篇(5)

关键词:长吉图;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县域经济

县乡财政属于基层财政,是国家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县乡财政困难在我国有着普遍性。改革开放以来,长吉图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平衡性,突出体现在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和县乡财政困难。2009年8月30日,长吉图地区成为开发开放先导区之后。长吉图地区在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地位更加突出,如何行之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关系着长吉图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振兴

一、县乡财政困难的定义

李一花在《中国县乡财政运行及解困研究》一书中这样定义:县乡财政困难是指在现行体制与制度框架内,即现行事权与与财权划分背景下县乡财政出现的收入无法满足支出需求的状况。

二、县乡财政困难的衡量指标

(一)财政自给率

地方财政自给率是衡量县乡财政困难的核心指标。财政自给率是指县乡自有财力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计算公式:财政自给率=自有财政收入/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收入-上级净补助收入/财政总支出。

财政自给率以1为分界线,大于1说明县乡政府财政自给能力不足,小于1则表示县乡政府财政比较充裕(见表1)。

(二)人均财力

人均财力包括两个口径:一是财政总收入与辖区内所有居民数量的比值;二是财政总收入与财政供养人员数量的比值。

人均财力Ⅰ反映县乡辖区内获得公共资源的相对量,这一比值越高,说明获得的公共资源的相对量越高;人均财力Ⅱ反映财政供养人员的保障程度,这一比值越低,说明财政供养人员的保障程度越低(见表2)。

(三)一般预算收入率

一般预算收入率是指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这一指标是衡量县乡财政收入状况和收入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一般预算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说明该级财政收入能力比较健康、稳定;如果比值低,则说明预算外收入、基金收入、债务收入多,占比重高,也从侧面说明县乡财政的困难——大面积依赖预算外收入(见表3)。

三、长吉图地区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

(一)制度性的因素

1.长吉图地区县乡政府的事权、财权、财力不匹配,并且法律界定不够明确。

我国在1994年进行分税制改革时,没有对地方和中央的事权、财权、财力做出明确的界定。在我国的分税制改革前,长吉图地区的县乡财政主要由县级统收统支,各级政府基本上不存在债务。分税制改革的实施使得长吉图地区财权向上集中,但是与此同时事权向下沉淀。

2.长吉图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不规范,缺乏合理的结构。

转移支付制度是国际通行的解决区域财力平衡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分税制改革之后转移支付金额绝对数量一直有限,并且转移支付的金额层层递减,真正转移到县乡级政府的资金很少。但是与此同时,提供多种地方公共产品服务的责任一直是由县乡财政承担。而且,在对县乡的转移支付中,占很大比重的是专项转移支付,一般也都会要求县乡对等地增加配套资金,真正意义上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很少。

(二)经济因素

长吉图县乡财力不足的最直接经济原因是:没有稳定可观的税源。这与长吉图地区县乡的地域分布是分不开的,长吉图地区的县乡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业是很多地区的基础产业。长期以来农村经济的滞后,直接导致了县乡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2011年长吉图地区各县级行政单位的财政收入结构来看,只有营业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较高,一般达到20%左右,最高的九台市达到了28.84%,其他各个税种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都较低,尤其是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个人所得税的比重还不到5%。其次,财产税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国外财产税一直是地方政府财政收的稳定可观来源,而2012在长吉图地区财产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最低的农安县只有5.25%,最高的和龙市也只有24.02%。

(三)政治及社会方面的因素

除了制度性、经济方面的原因外,也不能忽视政治性因素和社会因素对县乡财政困难的影响。

四、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对策

(一)实现财权、事权和财力的统一

缓解县乡财政的基本目标是实现财权与事权的统一。长吉图地区应该逐步统一事权与财权,并且要合理划分财政收支范围,积极调动基层干部当家理财,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公共财政理论认为,中央政府应该负责提供全国性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负责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而且应该根据省、市、县、乡镇的分级框架,对其进行层次化管理。

(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使转移支付制度成为实现各级政府财力与事权匹配的基本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既可以消除政府间财力的不平衡,又能够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缓解长吉图地区的基层财政困难,缩小各县乡之间的贫富差距问题上。从国际方面来看,以专项转移支付和一般性转移支付为主体,并最终弱化税收返还的转移支付制度,才是规划的转移支付制度。长吉图地区的转移支付制度要与国际接轨。

(三)大力促进长吉图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长吉图地区的各级政府应按照公共财政要求,创造一个规范、开放、公平、公开、公正的外部环境,促进县域内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和创新。其次进一步开放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放低门槛,在公益性事业领域和经营性基础设施方面准许民间资本进入,做大做强民营企业;对于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努力在财政贴息、税收、信用担保等财政政策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再次由于长吉图地区应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并努力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开发长吉图地区特色产品和名优产品。最后大力促进长吉图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汤伶俐.我国县级财政困难与省管县财政体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62).

[2]吕士海,潘玉亮,聂亮.县乡财政困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J].现代农业,2009(08).

[3]李杏.从财政分权制度看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及解决对策[J].法制与经济,2012(06).

[4] 李一花.中国县乡财政运行及解困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 罗妙成,温晓英.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思考与对策[J].东南学术,2006(01).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篇(6)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 城市定位 选择

一、概念界定

本文引入了城市定位和县域经济发展两大概念,国内外学者对此都有形成了较成熟的理论成果,同时也认识到县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定位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城市定位

城市定位是一个综合概念,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关于城市定位的内涵,国内诸多学者通过不同角度深入研究,形成了各自的观点,可谓众说纷纭。

青岛行政学院的刘文俭教授认为,城市定位是制定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通过分析城市的主要职能,揭示某个城市别于其他城市本质的差别,创新个性化的城市形象,抓住最基本的特征,引领自身发展的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和竞争的位置等。

姚贵库、王广斌(2005)在刘文俭教授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定位指城市为了实现最大化收益,根据自身条件、竞争环境、生活消费习惯及其动态变化,确定自身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占据的空间、扮演的角色、竞争的位置等。

运迎霞、常玮(2005)则认为城市定位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统中综合地确定城市的坐标,并进行了坐标系确立。

张登国(2007)对城市定位和城市发展有着比较系统的研究,他认为城市定位就是指在分析和调查城市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的发展模式、城市发展方向及经济结构布局进行规划的一个过程,是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按照唯一性、排他性、差异性、权威性的原则对城市特色的升华,是找到城市的个性、灵魂和核心价值的过程。通过城市定位,一个城市可以明显区别于竞争对手,充分表现城市的个性。

综合上述观点,我认为城市定位是指城市规划决策机关根据城市自身发展条件、竞争优势等,全面深刻地分析事关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及相互作用基础上,科学地筛选城市定位的基本组成要素,合理地确定城市在一定区域内发展的基调、特色和战略的过程。

通过此概念可以得出城市定位有以下要素:(1)城市定位的主体是城市规划决策机关,属于城市整体规划的重要内容;(2)城市定位的先决条件要充分了解城市自身现实发展条件及优势劣势;(3)城市定位不是将城市孤立于发展大坏境中,城市定位都是针对该城市在一定的区域内的定位,可以是世界的,也可以是国内的,甚至是相对较小的一块区域内。(4)城市定位的目标是确定适合该城市发展的基调和战略,并推动城市发展。因此对于城市定位的了解不应只局限于城市应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定位一个系统化的过程,这个系统内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因素。

(二)县域经济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所规定的范围为管理对象,由县级政权领导,在服从国家宏观管理的前提下,以发展本地经济为宗旨的经济。“发展”则具有更为丰富的含义,在此取“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过程”的含义。在县域经济的评价中经济增长往往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指标,甚至将其等同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县域经济发展过程诸多矛盾的暴露,我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区别,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这一概念既包括县域经济增长,还包括由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的进步。美国当代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查尔斯・P曾经比喻: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有如人的增长和发展,增长只包括身高和体重等外在量化指标的变换,而发展则还包括体质和协调能力的增加、个人对环境适应能力的增强、个人向外界学习能力的提高等。

因此,综合来看,县域经济发展指的是县域范围内经济的整体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经济量的增长,或者说是通常意义上的GDP的增加,是县域经济的物质基础;(2)经济结构的改进和优化,即县域经济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及人口结构等经济结构的变化;(3)经济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即县域内的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稳定程度、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进程。其中发展含义的更好层次是实现人的思想、观念、心理和行为的现代化,即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进步。

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定位的选择所存在的问题

(一)脱离地区发展实际

正确地县级市城市定位取决于县级市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软环境与硬环境、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些条件的形成有一个积累和提高的过程,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城市正确进行定位的前提。

(二)缺乏连贯性,造成严重资源浪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县域经济能力的提高,城市定位适时调整是合理地,但切忌随意变动,特别是根本性地变动。因为每一次城市定位的选择作为一次政策导向都会伴随着发展资源的大规模倾斜,频繁地更换经济发展重心会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更会动摇本地经济发展的根基。

(三)无自身特色,盲目模仿,反复无常

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发展优势和发展特色,都由该城市自身发展的软环境与硬环境和优势与劣势决定,因此城市定位必须凸显自身城市特色,不能因为周边城市发展较好就盲目学习从中和全盘借鉴经验,甚至模仿其发展模式,这样既会加剧在资源需求和供给上的区域竞争,也不利于本城市长远发展。

(四)经济开发区规划超前,重形象工程

成立经济开发区的本意是为了促进本地经济发展,但其规划建设要符合实际需要和发展现实。形象工程以突出塑造、经营、系统性为重点,具有积极意义。但过分形象工程将严重影响地方社会的发展,表现出对本地区发展实际认知的肤浅、对城市发展精神理解的错位和对城市发展前途的迷茫。

(五)主导产业不清晰,产业特色不明显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处于主要的支配地位,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县域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大,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的产业。明确主导产业对于集中优势发展本地经济具有指向性作用。但如果没有明确适合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产业特色。产业特色不明晰,那就不利于资源重点倾斜和投入力度倾斜,造成“面面抓,面面弱”的困境。

三、城市定位选择的原则与解决思路

1.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城市定位一定要客观分析和准确预测影响城市发展的各种因素,据此提出同步的定位目标和发展目标,不根据城市发展的条件,定位目标过于超前将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情况。在没有详细分析和科学预测自身环境条件的前提下,就会导致城市定位不切实际,过分强调县域经济发展的素质、环境和品质,丧失了发展机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浪费,最终导致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失败和边缘化。因此,城市定位应充分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从自身实际出发,明确发展重点,并一以贯之。

2.政府应转变观念,重视城市定位与发展战略

科学的城市定位是城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城市定位的实质是确定城市经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从战略上来说,正确进行城市定位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同时县域经济发展又可带动小城镇的发展和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从经济发展和城市定位的联系来说,科学定位,合理规划是本地经济脱颖而出形成区域经济发展核心的关键。所以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城市定位的重要性,把城市定位与本市经济发展战略放在重中之重,正确处理城市定位与各发展内容之间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安排,从资源、产业、环境和区位优势出发,实现合理城市定位。

3.应调整产业结构,确定主导产业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指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整体素质,既可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又可以带动一大批关联产业的发展最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4.统筹城乡发展,平衡发展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这就要求要把农村经济与农村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全局之中进行通盘筹划、综合考虑,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统筹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打破城乡界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共同繁荣。县级政府应通过城乡布局规划、政策调整、收入分配等手段,促进城乡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特别不能因为经济开发区的选址位于某镇(街道)而忽视了其他乡镇(街道)的协调发展,这对当地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5.重视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生态建设

党的十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样的高度,体现了加强生态建设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因此,一定要把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县域经济发展的目标之中。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现实下,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人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而且可持续发展赋予了人与社会新的内涵。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必须进行投融资体制创新,创造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J].城市规划,2002(7):11―13.

[2]刘文俭.城市定位问题研究――以青岛市为例[J].城市发展战略,2010(4):34―37.

[3]梁兴辉.城市发展战略的理论与方法探讨[D].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城市经济,2005.

[4]姚贵库、王广斌.城市化进程中县城的发展定位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5(1).

[5]邹家明.黑龙江省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研究[D].黑龙江: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经济管理,2007.

[6]凌耀初.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分析[J].上海财经研究,2003(12):3―11.

[7]运迎霞、常玮.城市定位:城市和谐发展的关键[J].2005年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总体规划,2005.

[8]黄美均.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定位问题[J].国土资源,2003(10):37―39.

[9]张登国.城市定位中的问题及规避机制[J].城市问题,2007(5):14―19.

[10]张复明.城市定位的理论思考[J].城市规划,2000(3):54―59.

[11]张显萍.城市定位问题浅谈[J].铜陵学院学报,2008(2):57―60.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篇(7)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县域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市场作用得到大幅度提升。但也面临着许多的新问题,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实现与经济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

近年来,县域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标志性变化:一是县域经济不仅整体实力明显增强,而且经济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由单一结构向多元结构转变,传统农业份额明显下降;二是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在县域总人口和社会劳动力中的比重显著下降;三是民营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得到大幅度提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外部环境和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新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方面:县域经济同市区经济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在调整中陷入趋同;县域工业尚未发挥主导作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县域民营经济发展迟缓。

一、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主要途径,就是调整经济结构。当前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我们要坚持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线,立足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发展,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和数量扩张带动向第三产业协同带动和结构优化升级带动转变。

第一、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推进城镇化。

第二、用新的思路加快发展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有效缓解能源资源短缺的瓶颈制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迫切需要。大力发展如交通运输、金融、商贸、信息、会展、社区服务以及文化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把发展“生产业”作为突破口,扩大短缺服务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尽快使服务业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产业。

第三、 广泛应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发展时期,已初步具备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诸多条件。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促使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资金和物质要素投入带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本带动转变,注重投入向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化方向发展,注重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更新和设备改造,大力开发和使用经济上合理、资源消耗低、污染排放少、生态环境友好的先进技术,使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大力量。

二、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自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但资源瓶颈和环境压力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性也越来越明显,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增长严重依赖资金高投入的状况和严重依赖资源高消耗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严重依赖引进技术,部分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因此,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催生经济持续发展、实现发展方式有效转变的支撑,着力提高原自主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第一、要为自主创新营造良好的体制和环境。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战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以加强体系内各要素的互动,要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把依靠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采用新工艺、开拓新市场作为经营的中心环节。努力将主要依赖消耗资源和引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的粗放经营模式,转变为以自主创新驱动为主的集约经营模式;将以有形资本为主线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开发人才资源为主的创新管理模式。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县域原始创新的主要力量,要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提升其原始创新活力和动力。要以财政参股、补贴、贴息等不同的投资形式投入资金到企业的科技创新中;同时通过提供包括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盈亏相抵、纳税扣除、优惠税率、免税期等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税收政策,调动企业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与开发投资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加大知识产权保护以激发企业等研发主体投入研发资金的积极性。

第二、要构建以技术为中心的集成创新体系,要将企业技术创新与非技术创新以合理的结构形式,有机集合构成互为关联匹配的整体,形成整体大于局部协同效应的集成创新体系,从而造就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为此,要加快主导产业技术集成。充分发挥各类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基地等创新主体在加强高技术自主创新推进技术集成创新中的中坚作用,选择具有较强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重大战略项目,组织重大科技攻关,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相关技术研究,力求实现核心技术的创新与技术集成的重大突破,提高主导产业关键领域的集成创新开发能力。同时,加快各载体的体制机制创新,消除产业集群间的制度壁垒,推动创新主体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企业的技术集成和推广应用。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对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诸如基础性科研、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扶持力度,为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三、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要把节能减排作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坚决抑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与节能减排的关系,使经济发展建立在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