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县域金融论文

县域金融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7 15:06:38

县域金融论文

县域金融论文篇(1)

摘 要:目前,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刚性增强,而县域资金分流严重,加剧了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金融信贷支持做为县域经济资金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呈弱化态势。本文通过对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状况的剖析,提出了对金融业支持县域经 济发展的一系列建议。 论文关键词:金融业 县域经济 发展 对策 县域经济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其发展水平一方面集中反映出城市经济辐射能力的强弱和农村经济的繁荣程度,另一方面还是影响城市化和市场化进程快慢的主要原因。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关系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关系到中国改革的顺利进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几年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虽然有所增加,特别是农村信用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增幅较大,对农村及县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相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逐步由分散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普遍推行“重点行业、重点项目、重点客户”战略。这一行为取向无疑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其主流是好的,但是与当前县域经济的特点相背离,使县域金融的功能和作用趋向减弱。针对近几年中小企业的货币信贷政策难以落实到位的事实和县域金融功能弱化的趋势 ,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寻求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观念上的突破,加大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供求现状 (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刚性增强。首先,县域经济必须要走“工业兴县”的战略,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重新优化资源配置。发展工业,对资金的需求量很大,没有充足的资金保证,“工业兴县”只能是纸上谈兵。其次,改变扭转落后的农业、农村经济,就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农业产业化,走特色农业、订单农业之路。这就要适度调整压缩农业种植业的比例,加大养殖、蔬菜、林果业的建设。而林果业、蔬菜种植及养殖业的发展所需资金,要远远大于种植业。第三,县域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做为培育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第四,加强城镇建设。一方面政府加大对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对土地进行有效储备,统一收购,做好营运土地的文章;另一方面,为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引资力度,政府要加大对城镇工贸园区的建设,增强对城镇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些都要有大量的资金做保证。 (二)县域资金分流严重,加剧了县域经济资金供求矛盾。一是邮政储蓄增势迅猛,成为县域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吸收的存款全部外流,成为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的“黑洞”。二是随着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县级行的贷款权限逐渐上收,致使县级行贷款功能逐渐萎缩,存贷款比例严重失衡,造成县域资金的外流。 三是由于教育体制改革,高校扩招及学费价格的上涨,每年也需从县域抽走大量的资金。四是随着股票债券市场的发展和人们的投资理念的提高,加之银行储蓄存款利率的持续下调,造成部分资金流向股票债券市场。 (三)金融信贷支持做为县域经济资金供应的主渠道作用呈弱化态势。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和吸引外资成为县域经济资金供给的主渠道。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离开金融的信贷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便会因“缺血”而萎靡不振。但近几年来,受诸多因素的制约,金融的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渐弱化态势,总体表现是金融信贷投入总量增长缓慢,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合理资金需求。 (四)县域民间借贷相对活跃。民间借贷并非是现代经济的产物,其历史源远流长。民间借贷在支持县域农村经济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其负效应也不容忽视。 二、金融业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的对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主导着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中越来越发挥着极其重 要的作用。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在当前新的形势下亟待解决的现实而又紧迫的重大课题。金融业必须顺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需要,围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优势的发挥、进一步密切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为加快市场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服务,并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实现金融安全,壮大自身实力。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真正树立为县域经济服务的意识。金融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金融业是服务行业,应始终坚持客户至上、客户第一的原则。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既是金融业的职责所在,也是金融机构赖以生存的前提。金融业赚取的是存贷利差和各种服务的收费,在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实质也是为自己创造效益。必须彻底根除衙门作风,了解县域经济的资金需求,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满足县域经济的各种金融需求。同时,应主动寻找县域经济优质中的客户,推销贷款、推销其他的业务品种。要保证信贷业务的长期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坚决克服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老毛病。要抓好贷后服务工作,贷款的发放只是这项业务的开始,不是终结,良好的贷后服务,对保证信贷资金安全,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国有商业银行应逐步改进和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学习我国新兴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好的做法,减少对基层行的干预,使基层行能够放开手脚,自主经营。改进有关的考核办法和奖罚制度,使其更为科学合理,更能体现促使基层行“提高资产质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的原则,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更好地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强“抓大抓优扶小”的金融服务意识,在强化信贷管理责任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当前机构改革,布局调整的有利时机,根据各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县级机构划分为不同级次,适应下放贷款审批权,确定合理的授权、授信额度;对县域企业制定切合实际的、科学的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特别是要针对工业企业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的特点,适时给予信贷支持,要像政府培植“税源”一样来培植“信贷效益”增长点。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县级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加强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对县域经济中有市场、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业,要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简化和完善个人消费信贷的发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费信贷领域。 (三)、重新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体系。人民银行要充分发挥“窗口指导”职能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好政府及有关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关系,精心打造政府、银行、企业对接的“金融平台”,加强信息的收集、反馈和沟通,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加强金融监管,提供金融服务,适时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有效信贷投入。人民银行要有针对性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注入县域经济的货币供应量;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实现市场退出后保留下来的县级机构,必须确立为县域经济服务的市场定位和职责,确定适当的存贷比底限,地方财政应设立县域经济发展基金,国家从邮政储蓄中拿出一块资金作为配套,成立专门机构来经营运作;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理顺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的作用。 (四)、农村信用社应积极发挥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村信和社点多面广,在县级金融市场所占份额将近一半,对县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正确的经营思想非常重要。首先,农村信用社在化解风险的同时,应逐步启动自营贷款,管好用好支农再贷款,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布在农村的信用社,重点应满足农户的金融需求,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宗旨不动摇,扩大贷款投放面,真正解决农户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应有重点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专业户、专业村的发展,及时解决他们的资金需求。城区的农村信用社,在完成支农任务的基础上,重点应支持一批市场前景好、经营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业,建立起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优质客户群,在服务企业,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为信用社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农村信用社要与商业银行合作,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农村信用社与商业银行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管理层次少、业务审批手续简单,而最大的缺陷则是结算受到制约。为了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必须坚持“发挥优势,弥补缺陷”的原则。通过与商业银行的合作,借助商业银行的结算渠道,解决结算领域存在的问题,如代签商业银行承兑汇票,通过商业银行 签发银行汇票等。最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发挥农村信用社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大力支持和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要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为公众提供更多的投资机遇,在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同时,为金融机构自身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目前,中间业务在我国金融业中所占的比例还很低,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未来金融业的发展,中间业务是其新的利润增长点,因此,必须加快金融创新步伐,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对已经在大城市开办的业务品种,应尽快在县级金融机构推广。通过业务创新,为投资者提供机遇,加强与客户的联系,增进了解,建立友谊,实现经济与金融共同发展的目标。商业银行基层行对县域内的各种信息,企业的经营状况、发展前景、信用程度等情况掌握较多,因此要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品种,及时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为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务,促进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

县域金融论文篇(2)

[关键词] 江苏省;熵值法;县域金融效率;测度预评价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A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Financial Efficiency at County Level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Entropy Evaluation Method

JIANG Zhiqiang, LIU Chang

Abstract: Taking savings mobilization rate, savings investment conversion rate and investment rate as major index, the study measures and assesses the financial efficiency of 48counties in Jiangsu province in 2012.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financial efficiency has big differences in the counties with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efficiency degrees of counties in the southern, central and northern Jiangsu areas decline successively. Jiangsu should step up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strengthen competitive financial markets and improve the financial environment at county level. Counties in the northern Jiangsu area should seize the opportunity emerging i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to boost economic growth. They should lower financial market access threshold in some countries and loosen the regulation over county-level financial markets to some extent. In addition, they should start with improving the micro economic, administration, judicial and credit environments in ways that offer a friendly environment for the financial growth at county level.

Key words: Jiangsu province, entropy method, county-level financial efficiency,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一、引言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发展、化解“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和重点。经验表明: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地,县域金融效率作为衡量县域金融体系运行与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的重要指标已经成为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纵观现有文献,对县域金融效率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的界定、测度以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的分析。在县域金融效率内涵界定方面,方五一和蔡淑琴[1](2006)在分别对基于金融资源观(白钦先等,2001)、福利经济学(王振山等,2001)、制度经济学(李建军等,2003)以及金融要素功能(杨德勇等,1998)等四个视角的金融效率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县域金融效率进行了定义,认为县域金融效率不仅应该具有金融效率的共性特征,同时应该具有县域经济的个体特征。进一步将县域金融效率分为县域金融功能效率、县域金融市场效率、县域金融管理效率三个层面。在对县域金融效率内涵界定的基础上,部分学者使用DEA法、指标体系法以及因子分析等方法对县域金融效率进行了具体测算。尹奥等[2](2013)使用山东省2007―2011年县域数据,运用DEA法对山东省县域金融效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金融效率整体水平较低,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胡冰[3](2013)则对青海省县域金融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后认为青海省县域金融主体严重缺位且效率极低,其中贷款发放环节效率低是制约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机构运营效率的主要原因,并且尚未形成稳定的资本形成路径;岳金鹏[4](2012)建立指标评价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安徽省县域金融效率进行了测度,进而分析了县域金融效率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黎翠梅等[5](2012)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我国县域农村金融效率进行了动态分析。在对县域金融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方面,黄绪江[6](2012)以湖北省嘉鱼县为例,探讨了金融供给与政策、中介以及市场等外部环境对县域金融效率的影响,进而提出改进的建议。

通过对已有县域金融效率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看到学者们对县域金融效率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县域金融效率指标评价体系,采用熵值赋权法对江苏省县域金融效率进行了测度与评价。除引言外,本文其它内容主要包括:首先根据数据的系统性,全面性,可比性以及可获得性原则构建县域金融效率指标评价体系;其次在介绍熵值赋权法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与熵值赋权法所计算的权重对江苏省2012年48个县域的金融效率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建议。

二、县域金融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与熵值法

(一)县域金融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县域金融效率指标是一个综合性指标,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衡量。参照方五一等[1](2006)、黎翠梅等[5](2012)以及周国富等[8](2008)等学者金融效率指标评价体系,本文主要从宏观层面选择县域金融效率评价指标构建综合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储蓄动员率,储蓄投资转化率以及投资投向率三个一级指标,储蓄率、人均储蓄额、储蓄投资转化率以及存贷比等七个二级指标。如下表1所示:

表1 县域金融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二)熵值法原理

众所周知,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较多,确定指标权重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客观赋权法与主观赋权法两类。熵值赋权法作为客观赋权法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能够反映出指标信息熵的效用价值。利用熵值赋权法所测算出来的权重值比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具有更高的可信度[7]。

在信息论中,熵被用来度量变量的离散程度,指标的离散程度越大,表示该指标对综合评价的影响也越大。因此,熵值能够准确地反映出指标信息的效用价值。

假定评价对象样本为m个,n个评价指标。多指标评价矩阵为:X=(Xij)mn,其中Xij表示第i个样本中第j项指标的数值。首先使用公式fij=Xij /■Xij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处理(归一化处理);其次,计算第j项指标信息熵值e与信息效用值d, ej=-k■fijLnfij,其中k=1/lnm,第j项指标的信息效用值dj=1-ej;再次,确定第j项指标的权重wj=dj/■dj;最后,根据熵值赋权法所确定的权重对评价对象进行评价。

三、江苏省县域金融效率具体测度与评价

(一)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的统计,截至2012年底,江苏省共有48个县(包括县级市,不含市辖区)。本文以该48个县域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整理48个县域的GDP、GDP增量、居民储蓄额、年末金融机构存款总额、贷款总额、人口数以及资本形成总额等数据。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缺少县域资本形成总额数据,本文使用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额代替。GDP增量由县域第一产业GDP增量、第二产业GDP增量以及第三产业GDP增量相加之和得到。

(二)指标信息值与权重

根据收集整理的2012年江苏省48个县域相关指标数据,利用熵值赋权法原理,确定储蓄率、人均储蓄额、投资储蓄转化率等七个指标的信息熵,进而确定七个县域金融效率指标各自的权重。具体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2012年江苏县域金融效率评价体系权重

数据来源:根据计算所得

(三)测度与评价结果

根据表2中所确定的指标权重,分别计算江苏省48个县域金融效率的综合得分,如下表3所示:

表3 2012年江苏县域金融效率评价综合得分

数据来源:根据计算所得

在表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江苏48个县域中,昆山市金融效率综合评分达到0.72,居全省第一。综合得分在0.5以上的县域共有4个,占比为8.3%。综合得分在0.3以上的县域为8个,占比为16.6%。综合得分在0.2以上的县域为31.3%。综合得分在0.2以下的县域占比为68.7%。整体来看,江苏省县域金融效率较低;(2)江苏县域金融效率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差别,苏南,苏中到苏北县域金融效率依次降低,并且差距较大。(3)个别县域与县域金融效率之间差距特别巨大,昆山市与泗洪县金融效率差距为0.6377。这些现象均值得关注。

四、结论与建议

研究后发现:江苏省县域金融效率特别是苏北地区县域金融效率整体较低,苏北地区县域金融效率综合得分在0.15分,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苏南地区县域金融效率较高,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以及江阴市的综合评分均达到0.50分以上,其中昆山市高达0.72分,居全省之首。

如何提高苏北与苏中地区县域金融效率以及缩小县域金融效率之间的差距?本文认为主要可以从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健全完善竞争性县域金融市场以及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解决问题。首先,县域金融效率的提高最终依赖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县域金融效率的提高。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苏北县域地区应该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使本区域经济上一个新台阶,进而促进县域金融发展,提高县域金融效率;其次,在健全完善竞争性县域金融市场方面,适当放宽某些县域金融市场准入门槛,适度放松对县域金融市场的监管,形成竞争性县域金融市场,促进县域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从而提高县域金融效率;最后,在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方面,金融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主要可以从优化宏观经济环境、行政环境、司法环境以及信用环境等方面着手,着力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县域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基础。

[参 考 文 献]

[1]方五一,蔡淑琴.县域金融效率的内涵及其指标体系――县域金融效率问题研究系列之一[J].商业研究,2006(14):10-15

[2]尹奥,等.县域金融效率空间差异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征信,2013(9):75-80

[3]胡冰.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金融效率评价――以青海省县域为例[J].西部金融,2013(8):56-61

[4]岳金鹏.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效率分析[D].安徽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5]黎翠梅,曹建珍.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的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J].农业技术经济,2012(3):4-12

[6]黄绪江.机制障碍与环境约束:中部县域金融效率问题研究[J].武汉金融,2012(6):69-70

县域金融论文篇(3)

研究金融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关系,早已成为金融实践研究领域之焦点问题,且已在以往诸多经济学家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被充分证实。

(一)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1955年,E?S?肖以名为《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的著作,格利以名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的著作,开启了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先河。E?S?肖和格利构建了金融发展的模型,此模型具有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到繁变化的特征。该模型论证了经济发展阶段与金融作用成正相关的命题,即经济发展阶段越高,则金融发挥的作用越大。1966年,帕特里克在其论文《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充分论证了许多金融问题,核心问题为货币供给和需求推动。研究表明,金融体系通过刺激投资和储蓄的方式,来制约资源配置和改进资本构成。如在实践中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政府会运用金融优先发展方式,去推动货币供给总量,从而拉动社会经济增长。1969年,在35个国家100年经济发展信息基础之上,戈德史密斯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了重要结论,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相关率正相关。这一重大结论奠定了金融发展的理论根基,为今后的金融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参考和分析方法,很有积极指导意义。经济在发展,科技在进步,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也在逐渐拓展,其研究结果说明金融要素、金融体系的完善在经济成长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要研究经济的发展,必须从金融领域入手,以这些理论为依据研究金融体系的变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通过金融体系改革,减少金融抑制,最终实现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协调。

(二)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关系理论概述

就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问题,在国外学者理论研究结果的借鉴学习基础之上,我国的一些学者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列举如下:1995年,张杰提出金融成长的定义,指出金融成长范畴有两个方面,即金融发展与金融增长。张杰从金融努力、经济结构和经济状态三个角度研究了其对金融成长的影响。最后提出金融成长的内生分析框架理论。1997年,王光谦提出金融对经济增长有三方面的贡献。贡献之一:金融借助高科技,以提高生产力和实现资源再配置及规模效益的方式,作用于国民经济增长。贡献之二:金融借助经济转型,来提高储蓄-投资要素,拉动经济发展。贡献之三:金融产业借助自身价值创造,为国民生产总值做贡献。2003年,计承江提出发挥金融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杠杆”作用,需找准均衡点。需借助金融“杠杆”找准城乡统筹建设的着力点,找准发展现代大农业建设的支撑点,来促进农村信用体系的完善。2004年,周小川强调了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在风险防范基础之上,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加大对农民农业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

(三)县域经济和县域金融两者关系的理论概述

党的十六大会议正式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之说,此后,在我国各地有很多专家就此问题展开了细致深入的研究。2007年,郭建民和蔡国华指出,金融抑制现象在我国各地县普遍存在。其具体表象是县域资金外流和信贷投入总量不充足的问题。他们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县域特色金融,实现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职能,来体现合作性金融的积极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民间金融,去克服县域金融抑制的现象。同年,另一学者李文森指出,“三农问题”的发展面临的困境本质上是县域金融所面临困境。因为县域经济范畴几乎涵盖了我国所有弱势群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比,在经济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状态良好,反之则较落后。解决县域金融问题的重点是解决好两组矛盾:即金融企业商业化运作和县域经济效益不高之间的矛盾,及民间金融良性扩张和金融监管部门监管之间的矛盾。如今,在我国学术领域针对县域经济的研究还较少,还未构成科学、系统的理论框架,县域经济发展的科学研究还不系统、全面,这就需要对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关系进行深入系统的探讨。

二、金融支持理论综述

金融支持指国家和各级地方金融机构借助多种金融工具,来推动某个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的活动。其途径是借助金融体系与金融工具的综合利用,来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经济发展和金融支持的关系十分密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金融支持的力度越大,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就越快,反之亦然。所以,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业也很发达。

(一)金融支持和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般而言,金融支持水平受到金融发展水平的直接制约。当金融发展到相当水平时,就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金融的发展要求金融机构能高效运行,金融工具需多样化。金融的发展会导致金融机构增多,金融机构和实体经济之间的交易成本也会降低。

(二)以金融推动主体不同的分类

以金融推动主体的差异,将金融支持分为两类,即政策性金融支持与市场性金融支持。

1.政策性金融支持学术界对政策性金融支持理解有异,存在国家金融支持、制度金融支持、政府金融支持等不同认知。政策性金融支持不是根据一般认知的效率准则去实施,而是根据政府政策目标而制定的,相关金融领域的政策支持,它较好的兼顾了社会的效益与政策的。

2.市场性金融支持市场性金融支持是将市场机制做为前提,各产业通过金融机构来取得资金支持的一种融资方式。市场性金融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它以社会存款为资金来源,借助负债完成信用创造,以利润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等特征。从而实现资金支持各类企业,提供完善的融资服务。经济发展需要金融支持,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程度和经济的宏观调控息息相关。

(三)以金融支持形态不同的分类

以金融支持形态的差异,把金融支持分为:金融制度支持、金融总量支持和金融结构支持三类。

1.金融制度支持金融制度支持是研究各种金融制度、政策对经济所产生作用的理论。主要内容有:区域金融政策、金融开放程度、金融法律和金融组织的形式等方面的制度。

2.金融总量支持金融总量支持是以多个金融相关指标为依据,研究某个选定区域的金融机构规模大小、投资总量额度、货币资金量多少等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3.金融结构支持金融结构支持是以金融机构的布局不同,区域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同,金融工具不同等差异,从而支持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在发展中国家,金融压抑往往可能造成其经济的落后,甚至停滞。政府通常是给区域金融机构提供一些激励制度,刺激金融机构提高货币数量、吸收存款,促使相关机构增加租金机会,从而利用创造的租金机会,来调动国民经济相关机构的投资、生产及储蓄的主观能动性,来实现区域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经济增长的重要前提是有力的金融支持,两者关系密切。地区间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经济增长的差异。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而金融制度、金融总量和金融结构的差异决定了金融发展水平的高低。故通过金融发展来转变落后的金融现状,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就成为一条根本途径。

三、金融支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在现代经济发展中,金融处于主导地位。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主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发展水平能从根本上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对经济落后地区亦如此。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环节就是县域的金融发展。

(一)县域资本与县域金融发展

经济发展以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为结果。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必须以资本合理配置为前提。县域经济存在资本投入不足,劳动力供给充足等特点。金融工具的多寡,金融市场类型多样化及金融机构的多少等因素制约着县域金融的发展水平。所以县域金融要发展必须改善以上因素,刺激县域经济主体投资与储蓄的需求,集聚丰富的社会资金,使其流向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本支持。

(二)县域产业结构与县域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力。只有大力调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的层次和水平,使其合理化,才能促进县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部门的成长离不开丰富的资金支持,否则就不会实现持续的经营与发展。金融机构能借助丰富的金融工具和便利的部门信息,引导资金流向高效率的经济领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县域金融发展的目的就是最终形成资金合理流向机制和资金高效积累机制。资金合理流向机制和资金高效积累机制的形成与发展,会促使社会资金流向高效率产业部门,脱离传统低效率产业部门。这样就能优化和更新县域经济产业机构,加快县域工业化改革的步伐。

(三)县域城镇化与县域金融发展

县域金融论文篇(4)

【关键词】 陕西;县域金融;金融发展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金融体系的健康运行对国家的发展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并且这种良性影响在经济上的体现尤为突出。当然这种促进关系在县域金融发展中也是十分显著的。近年来,县域金融机构对地方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功能的服务与资金支持并且改善了县域人民的生产节奏与生活方式和质量,总的来说是大大推动了县域的发展。但是从县域金融发展现状来看也有很多地方存在不足,如果这些不足得不到及时地改善与整治,必然会制约县域金融的发展,从而影响县域在各个方面的发展。因此,本文以城固县县域金融为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与对策建议,以希望更好地推动城固县县域金融发展,使其对县域各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发挥至最大化。

一、县域金融一般理论

1、县域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一词在金融资本家戈德史密斯的著作《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中涉及过,戈德史密斯对其做出了解,他认为一国的金融结构由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组成,这些金融工具、机构的种类越多、分布越广、组合越复杂就促成了金融发展。在麦里金的著作《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中提到了“金融深化论”,又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对金融与经济发展问题做出了研究,丰富了金融发展的内涵。综合上述理论,县域金融发展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县域金融资产和机构数量的增长;二是金融体系的完善建立,制度的改进与创新;三是金融效率的提高。

2、县域金融发展的条件

(1)县域金融体系构建的完整性。县域金融体系的完整构建将会引领所有金融机构的正常发展与相互促进,顺畅的体系运行机制会促进各金融企业之间的联系密切程度,增强信息沟通与资源互补,同时完善的产业运行规律和市场规则为规范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提供相关准则,也能防止恶性竞争,使其良性发展。

(2)民众的金融观念。民众的观念影响思维模块,作用于金融观念。由于县域信息传递与发展有限,并且大部分民众的文化程度不高,对于金融观念也是似是而非的,从而影响到了他们的金融行为,因此只有增强民众的金融观念即机会成本意识、金融风险意识,这样才能更好的推进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广,缓解金融产业的融资来源狭窄问题,同时也能为人民带来新的收益途径,进一步发展县域经济。

(3)提高社会的信誉环境。在证券市场上交易的投资者都清楚,信用评级越高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投资者的青睐,融资才能更顺畅,由此可见信誉会影响交易成本。如今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的经济,更是诚信的经济,只有诚信的市场经济才可能是高效的市场经济。如果融资主体能诚信的将应有的信息告知于金融机构、市场,贷款机构就能充分分析,从而做出理性判断,避免“逆向选择”,同时,如果在投融资方面双方都能诚信相待,实现信息的充分对称化,整个社会的诚信氛围会十分融洽,县域金融的高效发展就能一直持续下去。

二、陕西省城固县县域金融发展的现状

1、城固县金融体系的构成及其现状

(1)县域金融机构的构成类型。目前城固县县域金融机构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大致七类:一是中国人民银行,二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三是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四是城市合作银行:陕西信用合作社;五是国有以及股份制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泰康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六是境内开办的外资、侨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七是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及其他具有金融性质的机构。

(2)县域金融机构的作用。 ①促进了城固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各种金融机构通过积极、活跃的直接投资、贷款等方式广泛的参与到当地的经济建设中去,活跃了当地资金的流动,开发了很多项目,特别是一些大规模的资金投资项目,对城固县当地的工业企业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好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如表2-3列示城固县2010-2015年的地区生产总产值,其中金融业对当地GDP占比总体在逐步上升。可见金融的发展对于县域生产总值及其经济的推进作用。

资料来源:城固县统计年鉴

②提高民众生活质量、维护社会安定与和谐。一些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体系,通过对农户、个体户、小微企业等提供的小额贷款和政策性贷款,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资金短缺问题,使他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保障。保险公司推出的各种类型的保单也为企业、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一定的保障,有效的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总的来说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城固县县域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县域金融机构构成不完善,缺乏部分金融机构

目前,根据城固县县域金融机构的构成现状,结合城固县在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各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主要经济指标的反映可知道,在金融机构构成方面还是很不完善的。

在工业企业方面,根据表3-1可知,工业、企业有内资企业(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等,这些企业都在根据城固县经济的发展状况在不同程度上逐年增加投资,并且也在扩充着企业数量,然而纵观县域金融机构的构成来看,城固县县域内的财务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的数量却十分有限并且发展的不够成熟,难以胜任企业的发展要求,不能为企业很好的规划财务资金、提出投融资计划。

资料来源:城固县统计年鉴

在民众投资理财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完善和民众理财观念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倾心于在证券市场做投资,证券公司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中介机构,然而在城固县县域金融的发展中并没有见到证券公司的身影,根据调查走访,大多数居民都是通过电话联系证券中介机构和网上操作等来投资,这样不仅会减缓金融资金的活跃程度,不利于县域金融的快速发展,而且更严重的还会让不法分子抓住机会,行使金融诈骗等,让民众蒙受损失,不利于社会安定与和谐。

2、县域各产业对金融资金的需求与县域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不平衡

(1)城固县县域金融资金的需求主体。主要包括:农民、个体工商户、小型微利企业主、各工业企业和政府有关部门及机关组织。

①农民。城固县域内以农户居多,农民也成为了金融资金的最大需求者之一。虽然单一个体需求规模较小,但是随着近年来城固县关于加强农业发展,改善并增强相关农产品产量政策的推行,农民创业基数在不断扩大,从而推动农业总产值也在逐年增加。如表3-2所示

表3-2 2010年-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及其占比情况(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城固县统计年鉴

②个体工商户及微小型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及微小型企业主也是县域金融资金需求的主力军之一,其数量多、集中度低、涵盖的行业广,主要包括:小型工厂主、零售批发业主、餐饮业主等。

③各工业企业。县域内大型的工业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的运作和投资方面也是离不开对资金的需求,并且需求量是巨大的。

④国家有关组织。主要为县域政府的有关部门及机关组织。为了贯彻落实国家推动新农村建设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县域范围内必然要进行大规模交通设施、电力设施、通信O施、教育卫生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大笔资金仅依靠国家财政是不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加注金融机构的资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来完成。

(2)金融机构资金的供给。城固县县域的金融资金共给主体主要是各大金融机构,通过城固县统计年鉴列示可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陕西信合等以及一些保险公司是城固县县域金融资金的供给主体。具体的借贷情况如表3-3所示。

表3-3 2010-2015年城固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差额变化情况(单位:万元)

在城固县县域内各个产业可以说都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然而结合几大金融机构的借贷情况来看,存入的多而真正贷出的少,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失衡,资金调节十分不合理。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1、根据城固县的具体状况调整并完善县域金融体系的构成

高效率的金融组织体系是支持县域金融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城固县县域金融机构体系中,县域金融机构虽然数量较多,但是实际上其分工体系并不完善,一些必须的金融机构有缺失,金融体系布局部分失衡。为了促进城固县更好的发展,必须建立起多元化、多层次的高效服务金融体系。具体如下:

(1)在工业企业方面。为了适应大中型工业企业在城固县更好得投资与发展,城固县可以建立几家组织完善、制度成熟、技术过硬的财务公司,帮助企业分担财务工作,分析和调整财务风险,帮助企业避开财务困境的威胁。同时,城固县也可以在企业融资方面引进几家融资租赁公司,缓解众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资金压力。

(2)在民众投资方面。随着城固县民众投资热潮的高涨和理财意识的增强,在县域金融体系中应该增加一些证券投资公司和基金公司,使人民可以亲身参与进来,更切实的接触到股票、债券、基金的投资活动中,更新他们的理财观念,改变县域落后的文化观念,活跃资金的流动性,让钱真正的“活”起来。

2、完善县域企业自身融资条件,提升各产业信贷环境,同时做大信贷总量以此来满足县域各个方面的资金需求

一方面县域内的中小企业要对自身加强合规管理,完善企业制度,规范项目风险评估,努力提高其信誉水平;另一方面,县域的企业发展要践诺持续稳步发展的原则,对每一个项目的资产结构、融资方式以及收益水平等指标进行分析、论证其适应性,减少盲目投资的损失。与此同时,县域政府在提升县域信贷环境方面,积极协助县域金融机构创立金融安全区,推进县域中介担保机构的建立,同时还要对相关的登记、公证等机构予以监督管理。

在解决了资金需求方的融资条件,改善了社会信贷环境后,作为资金供给方的县域金融机构也应该适当的制定相关政策来扩大信贷总量,也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信贷产品等来满足信贷需求,使资金的需求与供给达到相应的平衡。

总之,建立健全城固县县域金融体系的难度十足,因为涉及两个复杂的因素,即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在解决时,应该协调好各个影响因素;在调节各行业资金需求与金融机构资金供给方面,应该充分调动县域金融机构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县域政府应该结合自身县域发展现状以此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与监管体系,只有这样才会真正有利于县域金融的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固县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良性互动,使县域各产业享受到金融发展所带来的利益与支持,从而更好的推进城固县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东明、蔡为求.县域金融发展现状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N].金融时报,2007.7.15.

[2] 刘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分析[J].价值工程,2010.29.29-31.

[3] 钟世和.西部地区县域金融支持城乡统筹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14.9.94-97.

[4] 蔡则祥.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3.7.31-36.

[5] 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6] (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中文版,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7] 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和资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 王双正.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97-101.

[9] 陈宏.我国农户借贷需求特点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中州学刊,2010.5.5-7.

[10] 尹龙.当前金融创新的发展与管理[J].中国金融,2008.8.43-51.

[11] 吴志.中国地方金融体系的改革与重构[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12] 张永春.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探析-以青海省为例[J].生产研究,2010.2.23-26.

[13] 温铁军:农户信用与民间借贷研究-课题报告[R].中国经济信息网.

县域金融论文篇(5)

【关键词】县域金融 “三农” 金融支持 实证研究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中央和地方对“三农”问题都高度关注。湖南省湘政发〔2013〕37号文件《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中诸多提及需加大对“三农”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根据2013年湖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涉农贷款虽有加大,但金融机构用于扶持农业发展的贷款比例偏低,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重仅为3.1%,远低第一产业在经济总量中12.6%的比重。

国内外在农村金融方面的研究比比皆是。国外如Patrick(1966)提出的两种模式:“需求追随”与“供给领先”。第一种即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村金融机构以提供相应的农村经济主体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的模式;第二种即在农村经济主体的需求之前,农村金融机构及其服务便会提前出现的模式。

魏冰洁(2014)指出县域金融应加大农村信贷资金支持力度,解决融资困难问题、通过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合理引导民间融资。吴竞择,戴鸿广(2012)就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力推金融支持“三农”发展服务年活动中提及需要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高晓光(2015)提出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来源,构建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确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

二、湖南省县域金融对“三农”支持的基本情况与问题分析

(一)湖南省县域金融支持“三农”的基本情况

1.国家宏观政策支持县域金融发放涉农贷款。从2015年4月20日起,央行对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降1个百分点,对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降低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这表明政策支持金融发放涉农贷款力度加大。

2.涉农金融机构范围不断扩大。湖南省县域涉农金融机构范围不断发展壮大,构建了相对完善的金融体系,为农村金融创新有了良好的保证。其中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为主体,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补充的金融支农格局,对农户及农村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110亿元,全年新增515.7亿元,同比增长19.6%;2011年,全省各大金融机构涉农贷款总额达到4378.2亿元,湖南省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的30%,2012年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高达4701亿元;截至2013年末,湖南省涉农贷款余额为5837亿元,同比增长32.2%。

(二)湖南省县域金融机构在扶持“三农”存在的问题

1.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缺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直属国务院领导的我国唯一的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但支农贷款以粮棉油的收购信贷为主要业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等其他业务,信贷结构极不合理。在长沙县调查了解到,该行主要是发放政府贷款,涉农贷款基本不涉及。

2.农村商业银行成为支农主力军。截止2013年,湖南省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达2063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80%以上,居同业之首,由于网点布局广,数量多等特点,为农商行能更好地服务“三农”的优势。

3.邮政储蓄银行支农地位不稳。虽然邮蓄银行结束了“只存不贷”的局面,主要服务县域小微企业,但由于前期在县域开设网点较多,可对“三农”的支持力度远小于农商行。

4.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面临持续发展困境。农村金融改革以来出现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由于缺少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面临着资金规模有限而难以为继的问题,为农服务的经营方向约束限制了其盈利能力的发展。

(三)湖南省县域金融支农不通畅的原因分析

1.县域金融体系不完善,降低了支持“三农”的效率。近几年,随着国有商业银行的战略调整,大量撤并农村地区营业网点,逐步从农村市场“淡出”。同时,由于农村金融体制的设计原因,形成了大量的农村资金外流,而且破坏了作为农业信贷资金主要提供者的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循环。

2.农业生产风险较高,金融部门的信贷投入受制约。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农村金融业务的管理成本和经营风险依然高于城市业务,金融整体环境较差,各金融机构授信权限基本上收、审贷更加严格,难以达到放贷标准,涉农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突出。

3.农村信用担保落后,运行难度加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尽管可以解决小部分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但农户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受到了抵押品缺乏的制约。所以农户可用于抵押申请贷款的资产范围太窄,担保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创新。

三、湖南省县域金融支持“三农”的实证分析――长沙县为例

(一)长沙县的调查分析

从长沙县金融办了解到,2014年当地涉农银行金融机构共118个网点,主要有农商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农发行以及村镇银行。

图1 长沙县涉农银行金融机构比例图

从图1中可看出农商行和邮储银行所占比例最大,占全部的89%,由于较早的扎根县域和农村,所以农商行和邮储银行在支农方面有很大市场。

(二)县域金融支农的实证研究

由上文可知,县域金融存在突出的供求矛盾,长沙县存在供给抑制现象。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进一步明确金融供给增加与农村经济增长及农民增收的关系,为湖南省县域金融加强支农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1.模型设定。柯道函数是经济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经典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为Y=AKN,揭示资本和劳动对产出的影响。本文假定金融支持对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积极影响,将金融支持引入柯道函数中,使其具Y=AKNF的形式。两边取对数后,扩展的柯道函数为:LNY=LNA+LNK+LNF。

2.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可从两方面反映出来,一是整体农村经济的发展,二是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故引入RGDP(农村GDP)和RINC(农民人均纯收入)为被解释变量,本文选取第一产业生产总值。财政支农支出为选取全县年度财政支出为基础数据,根据年鉴的相关比例做调整,将2001~2009年的数据以20%的比例计算,2010~2014年的数据以30%的比例计算得到最终TESA的数据。长沙县的各项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长沙县各项指标基本特征

数据来源:湖南统计局。

本文选取长沙县2001~2014年金融数据做回归分析,检验县域金融对新农村建设是否存在积极影响。本文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LNRGDP=C+LNRL+LNTESA(1)

LNRINC=C+LNRL+LNTESA(2)

式(1)中RGDP为被解释变量,从经济总量层面体现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以农村GDP衡量。式(2)中RINC为被解释变量,从农民收入层面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以农民人均纯收入衡量。由于县域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发放贷款数量上,所以选取县域金融机构贷款为解释变量,以RL表示,衡量金融机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由于短期内劳动力数量波动较小,且农村地区存在大量的闲置劳动力,不考虑劳动力因素,将财政支农支出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以TESA表示。为随机误差项。

3.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本文的实证模型采用EViews7.2完成。利用数据进行农村GDP模型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模型的实证检验。根据长沙县2001~2014年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显著性水平为1%),对回归方程进行OLS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LNRGDP=2.55+0.20LNRL+0.25LNTESA

T值 t (16.76) (3.85) (4.74)

T值 p (0.00) (0.00) (0.00)

R2=0.99 n=14 F=1913.27 F统计量的p值:0.00

LNRINC=6.17+0.36LNRL+0.14LNRINV

T值t (21.98) (5.61) (3.72)

P值p (0.00) (0.00) (0.00)

R2=0.99 n=14 F=1173.19 F统计量的p值:0.00

由回归结果得出,两个模型的F值较大、P远小于1%且拟合优度十分接近1,即显示方程整体十分显著,具有统计意义。在模型中,所代表的金融机构贷款支持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拉动作用,农民每增长100万元可带动农村GDP平均增长0.20百万元,平均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0.36百万元。财政支农支出也有一定的正向作用,农民每增长1百万元带来农村GDP平均增长0.25百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则将平均提升0.14百万元。该结论验证了:金融支持对新农村建设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符合经济学意义。

4.实证研究结论。由上述回归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和财政支农支出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农村GDP的拉动作用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显著正效应的作用。所以应增加县域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投入,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能从根本上促进农民的收入。

四、完善湖南省县域金融支农的对策建议

(一)深化开展信用创建活动,改善县域信用环境

积极推进县域征信系统建设,逐步实现农村中小企业、农户信用信息登记、汇总、查询、披露、共享等方面社会化,实现社会信用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农户信用等级系统,并将其纳人全社会征信系统中。

(二)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功能

第一,建设三农保险体系。探索扎根与服务农村的保险营销方式,因地制宜地建设农村营销服务部,提高保险的乡镇级网点覆盖率。同时,保险公司与邮政储蓄银行乡村网点、农村信用社加强业务联系,通过其现有网络营销“三农”保险产品。

第二,规范民间金融的发展,发挥民间金融支农的影响。湖南省县域中存在一个规模庞大、增长迅速的民间金融市场,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借贷资金、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资金大多来源民间借贷。进行规范和保护民间金融,并对其进行一定的监管,是完善金融支农体系的需要。

(三)建设支农担保体系,促进涉农贷款供给

随着县域金融市场的进一步深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创新和发展县域金融担保体系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然性,尤其是涉及农村土地等“三权抵押”改革迫在眉睫,必须在试点、调研和反复论证的条件下,本着统筹规划、配套同步的原则,全面推进抵押担保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魏冰洁.关于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36).

县域金融论文篇(6)

关键词:财政资金;信贷资金;互动机制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9-0014-03

近年来,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县级财政增收乏力、县域信贷资金支持不足,地方经济发展融资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未能形成良性互动机制,无法形成资金供应合力,影响了资金的积聚和增值效应。因此,要改变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短缺的现状,需就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如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进行探讨,以撬动县域内外资金供应,加强和改善县域经济金融的宏观调控,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本文以海南省文昌市为例,就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互动机制构建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我国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协调机制不完善的主要表现

我国当前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互动机制尚未完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财政项目与信贷计划脱节。县域计划投资项目由地方人大、县委、县政府制定,主要用于改善县域交通、饮水、能源等设施。而金融机构由于没有机会参与相关项目的规划和前期论证,对项目的认知度和认可度低,造成很大一部分项目难以获得信贷资金支持,必然形成较大的资金缺口。

2.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投入性质不同。财政资金分为有偿性投资和无偿性投资两种方式,其中,无偿性投资占比较大,主要投向为各类直接补贴、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而金融机构发放贷款主要投向经营项目,两者的投向与支持范围存在较大差异。

3.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期限不匹配。财政资金投资项目中,中长期投资项目为主,投资收益期一般长达2~5年,而金融机构信贷投入以短期贷款为主。

二、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协调不畅的主要原因

1.目标障碍。从理论上讲,财政资金以提高社会效益为最大目标,绝大部分资金是无偿投入;信贷资金则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需要贷方按期还本付息,两者的目标不一致。

2.体制障碍。财政资金项目众多,形成了多部门管理、多渠道支付、分级次负担及条块结合的财政体制,表现在:一是管理部门众多,二是财政资金支付渠道多,三是分级负担体制加重了地方财政的压力,而金融体系实行垂直管理,无法与财政条块结合的体制有效对接。

3.管理障碍。财政资金投资时不需要考虑资金的收回问题,工作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管理,没有严格的风险控制。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是信贷投放的前提条件,但目前县域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部分财政项目的资金管理状况无法满足信贷风险控制的要求,金融机构难以提供配套资金支持。

4.沟通障碍。一是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尚未建立政策磋商机制,导致各自出台的政策关联性不强,使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难以整合。二是基层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没有建立信息交流平台,财政部门没有向金融机构提供信息的渠道,金融机构也缺乏获取财政性资金支持项目相关信息的手段。

5.思想障碍。部分金融机构由于背负较沉重的历史负担,至今仍对支农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等投资存在较重的思想顾虑,认为这部分投资应以财政政策性投资为主,信贷资金投入这些项目的潜在风险巨大,因此尽量避免进入。[1]

三、加强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良性互动的必要性

虽然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互动机制的建立受制于五大障碍,但是,无论从县域财政状况和金融发展现状来看,还是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都必须通力合作,互惠互利,尽快建立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良性互动机制。

1.县级财政拮据,难以对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资金支持,迫切需要加大信贷资金投入。之前,大多数县级财政收入依赖于农业税收入和非税收入,随着我国逐步取消农业税,实施农民减负政策,不少县级政府财源不足。加上上级政府层层挤压县级财政、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事权超财权等一系列因素,进一步加剧了县级财政困难。如,海南省文昌市由于长期的工业基础薄弱,工业短腿没有得到有效拉长,财政困难的局面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财政“捉襟见肘”的状况始终没有改变。县级财政规模较小,向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等领域倾斜不足,无法解决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财政“缺位”现象严重,影响了县域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信贷资金加大投入力度。

2.县级金融机构制约重重,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堪忧,需要相关政策支持和财政资金扶持。从宏观调控政策层面上讲,2008年国家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货币调控政策,主要目的是针对某些地区和某些行业经济过热现象进行调控,但宏观调控对于欠发达的海南省地区县域经济存在一定的冲击,使原本有利于县域经济的某些项目和行业得不到政策扶持,银行信贷资金难投入,经济发展受阻。

从县级金融机构自身来看,一是他们普遍面临信贷基础薄弱、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大、存量贷款结构不合理、客户综合贡献度低等现实困难,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佳,各股份制商业银行按照上级行制定的发展要求,机构网点向大城市收缩,服务对象向大中型企业转移,信贷管理权限向上级行集中,造成县级商业银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有心无力”。二是银行内部约束机制过强,正向激励不足。商业银行对新增贷款普遍实行“零风险”的考核制度,在贷款管理上实行重罚轻奖,甚至对信贷管理人员实行严厉的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基层信贷人员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营销贷款的意识。[2]

3.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缺少吸引信贷资金投入的经济增长点,需要运用财政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发挥作用。当前我国县域经济中,农业经济仍占较大比重,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如文昌市总人口54.9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03万人,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总数的78%。因此,要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落实中央一系列有关支持、发展“三农”政策精神、解决好“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是根本。农业发展需要巨额资金,然而当前文昌市地方财政资金支持不足,在农业财政支出中,人员工资比重过高,而真正用于建设方面的“支农”支出比重不足30%,难以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另外,农村普遍缺少具有一定资质的信用主体,缺乏方便有效的信贷担保机制,使农户难以取得足够的贷款支持。由于商业贷款程序繁琐及传统观念束缚等原因,农户也在借贷方面态度谨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资金支持的取得。[3]

另外,地方政府积极谋求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争取招商引资项目。如海南省文昌市2007年底累计完成投资8.7亿元,2008年计划新开工项目30个,续建项目5个,计划投资39亿元。应该说,这些项目总体投资规模大,给文昌市的发展带来了强大的后劲支持。但是,部分大型项目的建设对地方的税收、就业、基础设施建设等的贡献却尚未体现。因此,要谋求地方经济发展和县域人民群众的经济富裕,支持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是关键。但是,目前地方中小企业管理粗放,资金规模较小,资金安全性较差;新农村建设基础建设投入不足,资金供应困难,金融机构在对这部分信贷问题态度比较谨慎,导致一些工农业基础设施项目和新农村建设龙头企业得不到资金支持,贻误了发展时机。

四、县域对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良性互动路径的选择

发挥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合力作用,不仅可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可以引导和带动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投入。在县级财政和县域金融体系建设的现实情况下,要实现县域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良性互动,应遵循以金融机构资金支持为主,财政资金和政策扶持为辅,实现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以少聚多、以小博大”的基本思路,以有效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1.建立财政部门和金融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和政策磋商机制,构建亲密互利的政银企合作关系。一是要发挥基层央行的协调作用和政策导向作用。基层央行应密切注视地方财政收支、信贷收支情况,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有效利用再贴现、利率等操作手段,提高基层央行对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能力,及时为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提供指导意见。二是建立由地方财政、金融机构主管部门、中小企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参加的政策协调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县域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政策沟通协调,明确财政、金融的支持重点,通过市场建设和融资推动的方法整合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对项目规划、预算、申报及项目实施等工作进行科学调度。三是建立政银企和谐互利、共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关系。一方面,政府应改变急功求利的不良作风,重视和支持当地金融生态建设;银行要克服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短期利益目光,共同建设区域经济,共同达到长期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大力宣传各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成果,为各金融机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财政资金要在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激励信贷资金回流。一方面,县级财政要调整支出结构,争取改变“吃饭财政”面貌,择机退出一些可由社会解决的公共支出领域,有效解决重点公共基础设施和经济结构调整投入不足的现状,实现县级财政向基础设施、中小企业、农业等领域的倾斜,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加大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培植特色经济,优化地方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增加县级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要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优惠、专项资金配套等“输血”机制,为信贷资金投入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激活县域金融体系的“造血”功能。要进一步完善财政投入融资方式,打造信贷资金承接平台,以政府信用为基础,以重点建设项目为依托向银行贷款融资,发挥财政对信贷资金的导入功能,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流,从而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

3.建立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信贷结构,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龙头企业及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是以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加强财政信贷资金配合。选择一定数量成长型中小龙头企业作为财政信贷支持重点,帮助解决企业贷款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上级行汇报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寻求上级行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视和倾斜。二是转变经营理念,突出支持重点产业。要树立“小客户、大市场”的经营理念,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充分运用国家和省、市政府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贷款品种和方式,努力增加配套的信贷资金投入。三是争取信贷政策支持,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各金融机构要争取上级行给予信贷政策倾斜,降低信贷准入标准,改变存贷比过高状况,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要加强对潜在客户和目标客户的信用评级,建立优质客户库,向上级行争取授信权力;大力巩固与发挥县域金融机构现有的服务功能和服务领域的同时,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四是各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信社要减轻包袱,消化不良资产,优化资产结构,为支持县域农村经济建设提供资金保证。[4]

4.地方政府要支持地方金融生态建设,为财政、信贷资金协调配合提供良好环境。一是推进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地方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坚决制止和依法打击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增强县域企业和居民金融借贷信用水平,在全社会努力构建和谐诚信的金融生态环境。要加大法制建设力度,营造宽紧适度的法制环境,加大打击金融犯罪的力度,理顺企业与银行的债权债务关系,严禁企业逃避银行债务行为。二是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县级财政应在加大工作力度,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状况差、信用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可建立财政资金专户或由财政资金牵头、企业自愿入股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机构,着力改善中小企业金融信贷环境,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必要的融资担保,以调动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参与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三是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要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规范财务管理,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1]刘伟林,刘俊.新农村建设中要发挥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的合力[J].中国金融,2006,(23).

[2]蒋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问题研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视角[J].海南金融,2008,(4)

县域金融论文篇(7)

【关键词】 县域经济; 县域金融体系; 金融服务

一、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支持的现状

县域经济的发展关系到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发展后劲。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保定市县域经济2009年GDP为1 177.30亿元,占整个保定市GDP的68%(《河北经济年鉴2010版》)。可见,县域经济在保定市经济中居于重要地位。但因所属的25个县(市、区)因地理环境、资源分布不同,经济发展不平衡,保定市各县的人均财力仅相当于全国各县(市、区)平均水平的82%,达不到江苏、浙江等经济发达区域的县(市、区)人均财力水平的30%;西部地区特别是山区8个县人均生产总值比全市水平低42%,人均财政收入比全市水平低49.3%。强市必先强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做强全市发展支撑,是当前艰巨的任务。

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与金融支持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保定银行业给予了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有效地支撑。以三家银行为例:工商银行保定分行在2011年不断加大对县级中小企业服务力度,累计办理中小企业信贷业务248笔,金额41亿元,办理“网贷通”贷款业务品种165笔,年末余额15亿元,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县域小微企业的发展;农业银行保定分行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围绕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增收,2010年累计发放县域贷款38.6亿元,贷款余额增加13.4亿元,贷款增幅达42%,有效支撑了全市“三农”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保定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农村,服务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地方性金融机构,具有县域网点分布广、管理体制灵活、支农力度强等优势,截至2012年5月末,保定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408.1亿元,较年初增加24.7亿元,增速6.4%,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01.2亿元,较年初增加21.3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1.8%,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贷支持。

二、金融支持与县域经济之间的现实矛盾

尽管金融业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服务与支持仍然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资金需求与金融供给不平衡

一方面,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推进,县域经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迅速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现代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及个体农户贷款需求都对金融业提出了多方面、多样性的需求;另一方面,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网点数量锐减,到2009年一季度末,保定市金融网点由4 175家收缩至1 568家,村级覆盖率由67.02%降至25.17%,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甚至出现了正规金融供给的真空,形成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盲区。此外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权限上收,县级商业银行没有贷款审批权限,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贷款需求,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减弱。

(二)金融服务产品单一,功能亟待健全

目前,县域金融所能提供的服务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和汇兑业务上,那些在城市非常普遍的服务项目譬如网上银行、消费信贷、电话银行、ATM、信用卡、代收代缴费等在县域范围很少见,在广大农村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条件所限,企业金融业务依靠股票、租赁、保险以及票据融资等方式在县域经济融资需求上也难以发挥作用。这就形成了县域经济主体依赖单一的融资渠道,千军万马挤过“独木桥”的瓶颈现象。

(三)县域资金外流严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资本动力

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县域实体经济主体存入金融机构的资金大幅增加,然而这些资金并没有回流到县域范围,而是大量外流,存贷差扩大,外流的主要渠道有:

1.国有商业银行将吸收的存款主要投放到大中城市和大中型企业,涉农贷款微乎其微。截至2009年底,我国银行业涉农贷款余额9.14万亿元,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48%,人均信贷额不足万元。

2.国有商业银行运用权限将资金层层上收,县级以下的机构只能发放小额存单质押贷款和部分组织资产抵押贷款,造成存贷比下降,资金无法回流。

3.邮政储蓄,网点遍布城乡,服务快捷及时,使得它“吸储”能力不断跃升。由于起步早期无发放贷款业务,使得资金直接流出县域。2008年挂牌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之后,开展小规模信贷业务,但信贷规模仍有待提高。

4.人民银行的支农再贷款规模有限,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农村信贷需求。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发展县域经济的缺口越来越大,资本动力严重不足,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步伐。

(四)县域信用环境差,金融信贷缺乏安全感

由于农村诚信体系不完善,信用观念淡薄,部分贷款人恶意拖欠银行债务,或者以贷还贷、虚假担保、无效抵押、非法融资等的行为,扰乱了信贷市场正常秩序,弱化了银行业对县域经济投放贷款的信心。其次,我国现阶段金融执法效率不高,金融案件往往是受审快,审理慢、执结率低,金融部门经常是“赢了官司输了钱”,债权不能有效维护。

(五)县域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融资障碍大

一是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发展缓慢,担保能力弱。二是由于一些农户和中小企业缺乏可供担保的抵质押物,农民房屋、土地等不动产缺乏相应的政策,使得农民的不动产变现困难,无法进入担保抵质押范围,抵押担保贷款困难。三是县域中小企业办理抵押贷款收费高、环节多、手续繁琐,加大了中小企业贷款成本。

三、构建与县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完善金融服务

鉴于县域金融在服务县域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金融业应立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务,逐步建立与县域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的县域金融服务体系。

(一)完善金融政策,配合县域金融体系发挥作用

1.依靠法律保障县域金融服务。法律保障是解决目前县域经济金融支持不足的根本,制定一些县域金融法规,对县域金融体系、县域金融机构实施监管和扶持,保证支农贷款及时、合理、有效的发挥作用,促进农村实体业主与金融部门和谐发展。

2.强化县域经济政策扶持力度,完善县域经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区别对待,适当倾斜,指引金融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国有银行通过设立县域级分支机构,牵头组建村镇银行,引导资金向县域及欠发达地区回流。建立一套县域金融机构支持当地经济发展的绩效考核制度,从而激励金融业更好地为县域经济服务。给县级金融机构适当放权,对县域经济实施灵活的信贷政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放贷力度与宽度。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税收优惠、利率补贴等措施引导银行资金流向县域。

3.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县域金融健康运行需要有效的金融监管,构建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会统一协调的监管体系,完善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建立风险监测系统和预警系统,确保金融安全。地方银行应定期向上级行汇报信贷投放情况,各商业银行及时报送人民银行审查,发现问题及时改正,确保县域信贷符合国家政策要求。

(二)积极发展多形式县域金融机构,培育“草根”金融

县域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主体金融机构也应该是中小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秉承“立足三农、面向县城、服务中小企业”市场定位,承担起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通过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发针对中小企业的业务品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着眼农民增收致富,推动小额贷款等服务项目为县域经济发展助力。县域金融仅仅发展农村信用社还不够,可以将县域股份制银行作为发展方向。股份制银行是完全按照现代金融企业构造的独立法人,一方面发展规范,突破了县域的地域限制,与资本市场结缘,实现资金来源市场化;另一方面以“资金使用本地化”为宗旨,扎根县域内,解决当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为企业“输血”。此外,积极培育民间信贷组织,发挥其服务县域经济的补充作用。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包括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三类,这些机构是地方金融创新的结果,贷款利率比当地的民间信贷要低,使农民的贷款成本降低,给农民带来实惠,能有效缓解县域内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状况。但是,由于这些民间金融机构缺乏规范的指导和统一监管,存在局限性,所以需要金融管理部门对其加以正确引导,规范其经营行为,使其合理合法地为县域经济服务。

(三)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

县域金融创新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不断推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及服务。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推进,一些特色金融产品如大型农机具抵押贷款、“信贷+保险”产品、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金融产品和服务也应随之大力推进。同时改进信贷管理,下放贷款审批权限,扩大授信额度,积极探索担保、抵押、质押新方式,最大效能地支持中小企业及“三农”解决融资难题。简化贷款操作流程,研制适合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标准。大力推进新型的结算工具,加快电子化进程,推广信用卡,支票卡等银行卡服务,突破资金流动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提高资金运用效率。

(四)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一是加强全社会金融知识普及和诚信意识教育,大力推进农村、企业、社区信用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和个人诚信档案,以增强县域经济整体诚信意识。二是加大金融执法力度,综合利用舆论、行政、法律手段,严厉打击各种非法金融活动和逃废债行为,依法保护金融债权。三是建立多元化的县域信用担保体系,除了建立地方政府出资的财政担保公司之外,还可以建立依靠财政预算拨款和社会筹资方式组建的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以及由中小企业或者农户联合组建的会员制担保机构,共同出资,自担风险,自我服务,发挥联保、互保的作用。通过发展与健全多种形式的贷款担保机制,更加有效地增强县域企业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高建.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跟进服务问题思考[J].济南金融, 2005(11).

[2] 钱水土,程建伟.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体系重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6).

[3] 何广文.构建县域本土金融服务机制 [J].中国金融,2011(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