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2 15:17:23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 县域实体经济;问题;对策

所谓实体经济是以生产或制造物质产品和提供直接服务于生产或生活劳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应,虚拟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主要是指以资本运作为核心的经济,其本质上是实体经济的“影子经济”。两者有一定的关系,既互相影响有互相依存。近几年来,虚拟经济过快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中央的高度关注。曾经一个时期内,不只是制造业等产业脱离实体经济,一些金融企业也参与其中,更加助推了这一趋向。在地区分布上,不只是大型央企、大中城市的企业,就是县域甚至农村也出现了这样的苗头,必须引起重视。本文仅就如何支持支持县域实体经济谈一点认识。

一、县域实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过度脱离实体,进入资本及房地产市场

近年来,以制造业为代表的部分实体经济受到市场竞争冲击,不少资本转向民间借贷、房地产等市场。县域一些小型企业及民间资本将仅有的资金转入房地产市场,而房地产市场目前已经是高风险行业。资金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还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特别是县域经济也受到影响。2011年下半年发生的温州民间借贷风波,以20-40%的高息诱饵,互相拆解民间资金,暴露出制造业企业的生存困境:一些企业正常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最终深陷高利贷的泥潭无法自拔;还有一些企业在高额利益的诱惑下,放弃了原先赖以立身的主营业务,成为专门向银行融资再转贷出去的“融资平台”。

企业为什么会脱离实体经济?随着我国制造业进入后工业时代,企业做实业艰难,竞争激烈,多数传统产业进入了淘汰期,净利润率达不到一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新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多数企业无法介入。县域及农村传统的种养业、渔业及牧业等由于系弱势产业,自然资源影响较大,利润非常低,所以加上一些高息诱饵,致使部分企业、农民、牧民等主体脱离主业,将资金进入企业拆借圈中,以钱生钱,谋取高额利润,一旦某个链条出现问题,就形成了风险。

2、县域民间借贷发展过快,但不能形成规模效应

应当看到,民间资本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对民间借贷缺乏制度性的管理,过度发展潜在风险很大,民间借贷的高利润诱使企业把生产经营的资金投入到民间资本的拆借关系中以获取更高的短期利益,这种借贷本身有一定风险,另一方面民间资金较为分散,不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个体工商户将仅有的一点点资金拆借给投资家,总体来看,资金规模有限,不能有效支持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县域实体经济资金依然匮乏。

3、银行惜贷、慎贷、严贷,县域小企业资金紧张

近年来随着对银行审慎监管措施的强化,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越来越强调担保、抵押品和贷款终身责任制的追究。推崇风险管理理念各项措施的落实使得许多中小企业获得融资支持的难度大大增加。县域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企业主体、担保不落实等原因无法获得银行信贷支持,不得不忍受高出银行同期贷款率2-3倍甚至更高的财务负担通过民间借贷进行融资,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将无法归还借款,形成恶性循环,随之出现企业之间连环债务,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4、金融衍生品创新过快,分流了实体经济资金

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衍生品的不断出现使其离实体经济越来越远,据统计在金融市场上的外汇交易有90%以上是和投机活动相关的。县域也不例外,县域一些金融机构由于其实行高度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设立在县域机构大多数实际上只是储蓄窗口,将筹集的资金上存上级行,再逐级以同业拆借及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方式在资本市场谋取高利,使县域有限的资金流出,进入资本市场。由于虚拟经济的价格形成更多会受到人们心理预期的影响,如果出现对虚拟资本过高的预期,使其价格脱离自身的价值基础,从而会导致实体经济中大多数商品的价格也脱离其价值上涨,形成虚假的经济繁荣,诱导大量资金从实体经济领域流向金融市场和房地产等领域,分流了参与实体经济周转的资金,严重影响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实体经济领域的生产和投资资金供给不足。

二、支持县域实体经济的对策

基于对上述存在问题及原因的分析,要切实做好金融支持县域实体经济,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通过多种渠道培育企业树立“勤劳创业、实业致富”观念

实体经济多数是工农生产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应以主业、实业为主,决不能利用实体经济的平台到银行借钱,借钱以后炒房地产,放高利贷,拿去做股票,这样做实体经济就不务正业了。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随后的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也提出金融业要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央提出要堵住央企下属公司高息放贷不务正业之路,除了制定有关制度和措施之外,还要正面宣传和引导,培育企业树立实业致富,回归常态的意识。县域各类企业、包括小微企业,应转变观念,切忌跟风脱离主业,切实做好实业,才可以稳健长久的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农行,要认真落实我行授信执行制度,落实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坚持贷款资金受托支付管理,防范信贷资金转移用途,挪作他用,可以有效防止企业将信贷资金不能用于实体经济问题。

2、正确引导县域民间资本投向实业,有效管理民间借贷

根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进几年县域民间借贷总额中有70%左右的资金流入了房地产及资本市场,而用于县域及农村的个体工商经营、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村镇基础设施建设、乡村商品贸易市场建设的资金仅30%左右,可见县域实体经济资金的分流程度多高,所以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应正重视民间借贷,要通过法律的、制度的形式规范民间借贷操作行为,借贷范围、最高利率、甚至贷款的用途等,政府及投融资管理部门要合理引导民间资本向当地实体经济投资,要将分散的民间资本通过有效的引导管理,形成规模优势,投向实体经济。

3、立足三农,创新产品,支持县域实体经济

作为农业银行要以三农为主要阵地。首先是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县域实体经济资金需求,应以农户、农业、农民为信贷投放主体。目前农行已经出台了不少三农信贷产品,像小额农户贷款管理办法、农村基础设施贷款管理办法、近期还出台了《中国农业银行城镇化建设信贷政策指引》等,这些产品已基本能适应县域客户的融资需求。其次是创新担保方式,拓宽抵押品及质押品范围,探索开展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等债权、股权质押业务,尝试林权抵押担保、知识产权质押担保等。加快完善各项资产和权益的抵质押登记和评估工作。三是提高三农行业的贷款比例。银监会提出对农行当年新增贷款投向提出了两个不低于的要求,要求对小额农户贷款增速、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得低于同期各类贷款平均增速,在信贷工作中必须予以落实。四是强化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十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农行要重点加强对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支持,寻找新的载体,助推县域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4、金融业要提供对县域实体经济支持的稳定资金

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上正在转向侧重于实体经济的发展,我国侧重发展实体经济是一个重大的、长期的战略选择。因此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政治任务,更是关于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现在我们银行很多资金大部分是去了实体经济,但是还有一部分是在金融机构内部倒来倒去,这个是银行的一个问题。作为业务主阵地在县域和农村的农行,信贷投放重点应以县域三农为重点,要大力筹措资金,将有限的资金,信贷计划向县域倾斜,县域支行应进一步减少上存资金额度,逐步降低将在县域吸收的资金逐级上存、进入同业市场拆出、或用于金融衍生产品投资的比例,将筹措的资金向当地实体经济投放,从资金供应渠道保证县域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促进县域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县域经济;新疆;对策

改革开放后,新疆县域经济发展较快,县域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经济结构在调整中优化,县域经济的地位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当前,新疆正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县域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使得新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发展和壮大新疆的县域经济,对于新疆在新的起点上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县域经济的概述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其作为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职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实现对宏观经济活动进行调控的重要环节。

二、新疆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新疆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同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比较来看,差距还很大。新疆县域经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发展的不平衡,区域间差异明显

从第十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在全国省区市的分布情况来看,就全国而言,百强县(市)依然主要集中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其中浙江、山东、江苏三省占据大部,而新疆只有库尔勒入围;在疆内,各个地区之间的县域经济发展也是很不平衡的,区域间差异明显。具体的来说,新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中间高、两头低的不平衡发展状况。其中,中间部分指天山北坡经济区和东疆经济区的一些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两头指南疆西南部经济区和北疆西北部经济区的县(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差。其次,县域间经济发展呈轴、带状的两极分化。沿轴线位于交通枢纽和交通干线上的县(市),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远离交通干线的沿边地带,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较低。

2.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

在第十一届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在西部十一个省市区的分布上,新疆占有11个。较之以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经济总量比过去有大幅度增加,经济结构得到一定的变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得到了优化。但同沿海地区的百强县市相比,新疆县域经济总量较小,规模不大,竞争力较弱,发展相对滞后,无论从县域GDP总值,还是从人均GDP来看,与沿海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仍还比较低,没有发挥出县域经济的带动作用,综合竞争力不强。

3.产业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

在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水平低。各县(市)间的经济结构中一、二、三产业之间关联度低,产业结构趋同。其中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第二、三产业不发达。第一产业中种植业比例相对较大;第二产业中,主导产业不突出;第三产业中,服务业发展滞后。不少县(市)缺乏主导产业,特色经济没有形成规模,工业项目少、规模小、效益差,县域各种资源不能有效的组合,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很好发挥。产业整体层次偏低,结构性矛盾突出已是制约新疆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造成这种相似的经济结构,一方面是由于各县(市)有着基本相似的经济资源,发展相似的产业,同抢一个市场,导致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济效益很难搞上去。此外,对土地资源依赖性较大,种植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有些县(市)政府仍然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方法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对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缺乏认识,在发展经济中往往不考虑市场需求,盲目的攀比,造成资源的浪费。

4.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新疆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山脉与盆地相间排列,海洋湿气不易进入,形成明显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自然条件比较恶劣,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不足,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省区之一。虽然新疆土地总面积有16648.97万公顷,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但绝大部分是高山、沙漠和丘陵,适合人类居住的可耕作土地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能力相对低下,使得新疆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

5.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

部分地区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本的高投入和资源的高消耗,单位GDP的能耗较大,县域工业产值大都来自对产品的初加工,忽视了对产品的深加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恶化趋势不断加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

三、新疆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筹城乡发展,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树立全局意识,打破行政区划束缚,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的配置,必须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调整城乡关系,以全局的意识统筹县域经济发展;以科学的态度抓好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认真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把城乡一体化建设摆在战略位置,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尽快缩小城乡差距,引导城乡协调发展。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投入和扶持力度,赋予县域单位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以机制体制的创新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实现城乡发展的良性互动。同时,统筹规划建设县域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区位优势,有效改善县域经济发展外部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2.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疆县域经济在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县域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就是要解决新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失衡问题,重新协调好各产业的主要比例关系,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农业经济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优质高效的农产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工业经济调整,要加快机制转换和体制创新,要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经济要以市场建设为重点,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3.发展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发展县域经济.就要立足当地优势,依托优势资源,围绕“特”字做文章.倡导特色经济,突出区域特色。从区域竞争的态势看,特色就是竞争力,应该把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方略,从全区和全国产业分工体系中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发挥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积极发展特色鲜明的特色经济,增强市场竞争力。纵观全区乃至全国的县域经济,像绍兴的纺织业、寿光的蔬菜业等,都是特色变优势的实证。就新疆的县域经济来说,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做大、做强特色经济。特色经济要带有鲜明的比较优势和区域特色,发展特色经济要注意克服“贪多求全”、“一刀切”的倾向,避免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的老路。因此,发展县域特色经济一定要走出常规的思维,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当地的综合因素,打造特色产业体系,把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开辟适合本地实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发展县域经济,应抓好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要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要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其中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限制人类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的一种手段。新疆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重大。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对于促进新疆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首先,要整合城乡的工业资源。加快县域经济中的国有企业改革步伐,整合资源,通过国有企业改革、改制、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淘汰生产能力不强,经济效益差的企业,积极把生产要素资源引导到经济效益好的关键行业、重要部门集中,要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其发挥其稳定县域经济的作用。其次,加大金融、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各金融机构应该设置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要加大对农、林、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信贷支持。

参考文献

[1]张瑞娟,李雪艳.新疆县域经济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疆社科论坛,2004(5).

[2]宁聪慧,张远大.新疆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新疆财经,2008(1).

[3]沈利平.新疆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新问题[J].新疆社科论坛,2004(5).

[4]苏日娅.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北方经济,2010(2).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西部地区 县域经济 问题 对策

一、西部地区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然性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的论断。而又如何有效地统筹西部地区城乡的发展,消除现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西部区域经济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呢?这就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西部地区指的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12个省区市。中国要实现从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的转化,实现城乡统筹,重点是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难点则在于西部农村。西部的突出问题是农村人口多。西部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8.75%,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农村劳动力严重依赖于农业,农村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61.7%,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落后;传统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所占比重较大;工业结构处于资源开发和初级产品加工的阶段;产业技术水平低;城市化,工业化水平远远低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水能,石油,天然气,煤以及有色金属等自然资源。草地,植物等旅游资源相对都比较丰富,而且这些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的水平还很低,但发展的潜力很大。

西部地区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有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必须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二、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问题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内以城镇为中心,以农村为基地,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它还是西部有效城乡统筹的基点,也是其落脚点;是城乡统筹最直接的操作平台,也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举措和突破口。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虽有了飞速的发展,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比却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29.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244.25元。以西部大省甘肃为例,其县域经济gdp超过29.5亿元的县却只有9个,仅占全省县域单位的10.5%;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其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244.25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内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靠是财政补贴。

1、西部县(市)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受区位条件、发展基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县自然环境恶劣、区位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且容易造成恶性循环。

2、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部分城镇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更加困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

3、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对外开放程度偏低。一是资金严重短缺。由于县级财政拮据,加之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级以下业务,使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深受“失血”之痛,相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很难吸引银行贷款。二是人才大量外流。受西部地区县的待遇、人居环境等条件的限制,大中专学生回县率很低,到县级企业工作更少,在待遇和事业留人方面缺乏强久吸引力,80%的人才去了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三是对外开放程度偏低。西部地区除了少数大城镇外,许多县域单位很少吸引外商的投资,而且产品也很难外销。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国际联系及其产品国际市场依存度是较低的。

4、经济自主增长乏力,县级财政运转困难。经济自主增长乏力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县域投资面临困境。西部县域自然资源相对较丰富,但由于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却很难吸引社会投资。二是县域工业发展水平低。目前西部县域工业大多是一些传统工业,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大众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市场活力明显不足。三是县域消费市场低迷。以上原因,综合造成西部县级财政运转比较困难。而西部县财政刚性支出直线上

升,目前有许多县级财政入不敷出,运转十分艰难。

三、西部发展县域经济的有效对策

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西部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东部相比,相差巨大;与东部相比,亦没什么优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处于较低水平。西部县域经济落后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又有历史方面的原因,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任何单一的发展思路对西部县域经济发展都是无能为力的。发展西部县域经济,有效西部统筹城乡发展必须要有全局性、长远性及具有战略的眼光,要立足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实施整体战略来解决。

1、以现存优势资源为依托,开展差异化竞争,打造特色产业。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竞争优势的获得关键在于其对自身优势的认识和把握,因此西部地区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决策中,应始终注意自身的比较优势。总体上来看,在西部县域经济中,农业资源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由于各县所处地理环境、自然和资源禀赋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千差万别。因此在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式上不能强求一致,其关键是要站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高度,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通过发挥各地优势资源、技术优势及传统优势,走合作发展的道路,采取更灵活的方式联合、引进新资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无毒无污染食品、特色食品、精深加工食品等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小产品、大产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2、加快城镇化步伐。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3、政府强力介入,以放宽相关政策为基础,推进科教兴县,释放增长潜力,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驾护航。在新时期,我们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在政策上释放县域经济增长的潜力。一要拆除一切有碍要素自由流动的政策藩篱,加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农民大量外出务工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村土地向少数能人集中,从法律法规上保障土地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土地使用权的自由流转。二要放开一切制约民资难以进入的投资领域。要重点放开传统上由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投资领域,特别是重点放开城镇供水、供气、教育、医疗、电力、农田水利及道路设施建设等领域,以此来激活民间的投资需求,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三要办好一切有利县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事务。加强与县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组织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科研开发、人才培训、技术推广和信息服务,推动县域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4、尽快构建县域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改变县域市场与城市大市场脱节的状况。县域是最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加快本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创新营销方式,通过现代流通网络,快速抢占大中城市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积极培育各种形式的流通组织,壮大农村营销人才队伍,发展各种专业市场、综合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形成功能齐全的商品流通体系。另外,着眼与国外,加快引资步伐,面对wto的挑战与对外开放格局,有效施行“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推动西部经济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庞增安.二元经济结构——西部大开发的重要阻滞因素.学术交流,2001.6

[2]甘肃省统计局.走发展县域经济之路 大力推进甘肃城镇化进程,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衡阳;县域经济;主要问题;集群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3-0031-02

一、衡阳县域经济集群化发展的条件

(一)人力资源方面

衡阳市劳动力资源丰富,适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2011年、2012年、2013年衡阳市农村劳动力总数分别为351.85万人、325.78万人、400.19万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劳动力分别为156.26万人、129.67万人,164.68万人、139.89万人,168.08万人、140.94万人[1]。同时期,衡阳市又是湖南省第二高校聚集区,现有南华大学、衡阳市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湖南交通工程学院4所本科院校和衡阳市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职高专院校,在校学生15万余人,每年可以为企业输入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力。

(二)特殊的自然资源和原料方面

1.衡阳市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衡山是衡阳市旅游资源的高度集中之地,这里集中分布有衡山祝融峰、磨镜台、忠烈祠、藏经殿、水帘洞、方广寺、南岳古镇等8大景区,常宁市天堂湖――印山3A景区、衡东县的“水――四方山”省级风景名胜区,耒阳市蔡伦竹海4A景、衡阳市古城、耒阳古城都是旅游资源的相对集中之地[2]。

2.矿产资源丰富。衡阳市境内已发现有铁、煤、铅、钨、锌、铜、锡、锰、萤石、高岭土、硼、重晶石、盐、石膏、大理石和钠长石等50余种矿产资源。有色金属中的铅、锌、铜均居全省前茅,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非金属中的纳长石位居全国第一;硼的储量仅次于辽宁省,属江南唯一的矿产地;化工原料中的岩盐和钙芒硝储量位居全省第一,有“非金属之乡”之称[3]。

3.衡阳市溪河纵横,水能丰富。境内河1.1km2以上的江河溪流393条,总境长达8355km,河网密度为0.55km/km2。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87.61万kw,可供开发量64.17万kw[4]。

4.森林资源丰富。已知衡阳市有兽类和鸟类200余种,其中,兽类30种,鸟类17目40科170种以上。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云豹、白鹳、河鹿(车獐)、中华秋沙鸭。全市有木本植物99科、342属、1047种。国家一级保护珍惜树种有银杏、金钱树、摇钱树、水松伯乐树(钟萼本)、绒毛皂荚、香果树等[5]。

(三)衡阳市工业园发展的优势

目前,已经编制全市工业园区发展规划,实施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全市11个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两年内新建300万m2以上标准厂房,引进500家以上创新创业企业。其中,白沙洲工业园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初见成效;水口山经开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试点全面铺开,特变电工输变电产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界牌陶瓷工业园等专业园区建设都扎实推进。2014年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50%以上[6]。

二、当前衡阳市县域经济集群化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工业化进程明显滞后

2014年,衡阳市一二三产业比例为15.2∶46.8∶38。第一产业高于全国和全省5个以上百分点,而第二产业低于全国、全省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略高于全国和低于全省1个以上点,产业结构层次仍然偏低。从综合实力和人均GDP看,衡阳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发达地区。2000年衡阳市工业化程度系数达到1,与1997年进入工业化社会的速度相比,衡阳市进入工业化发展时间晚了三年多。

(二)城市化水平低,制约了区域集成经济的形成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承载体。衡阳市城市化水平较低,2014年城市化水平为42.15%,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的10.6个百分点。衡阳市城市化水平偏低不仅仅导致二、三产业发展不足,而且还使城市下岗、半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从而影响农民增收,并带来城乡差别扩大的不良后果[7]。

(三)“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阻碍了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

虽然衡阳城市内拥有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高等学府,从世界经验来看,衡阳城市群应该具备极其强劲的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有利于高新产业集群的形成,但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高等院校与高新园区内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建立,一些高新园内的企业与高等院校的科研院所少有联系,主要依靠自行研制,缺乏后劲;而研发能力强的高等院校科研所又未能成为科技园区内企业创新的技术源泉[8],缺乏合作互动性,从而阻碍了衡阳企业创新能力的发挥。

(四)产业布局较散,园区发展不平衡

目前全市14个工业园区发展已经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格局,产业链分别向上下游延伸,推动配套企业、关联产业加速发展,但产业布局分散,致使各园区发展不平衡[9]。

三、衡阳县域经济集群化的对策措施

(一)发挥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主导产业战略

加快各县市产业兴城、产业融城步伐,严格按照全市产业规划布局,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优先”的原则,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造主导产业,做活、做通、做透产业链条,实现差异发展。加强县域工业园区建设,制订完善“飞地招商”的具体措施和税收分成办法,实现市直园区与各县市产业共建,各县市之间项目互补[6]。

(二)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精心编制乡镇总规和村庄布局规划

切实抓好乡镇政府所在地集镇的控规和专项规划编制,以规划引领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加大集镇土地开发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力度,加快集镇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对照2020年底全市集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达到“10+2”的目标,每年重点抓好20个左右的小城镇示范点建设。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保障农民在“家门口”充分就业创业。积极引导老乡回乡创业。保护特色古村落,强化产业引导和支撑,各县市每年重点选择一两个乡镇连片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一批美丽乡村[6]。

(三)强化承载功能配套

不断加强县域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和融合,打开县城进出口门户,加快衡云、衡西干线和各县城通往集镇的主次干道建设。完成农村公路通畅工程550公里以上,基本实现全市所有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道路通畅,加强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和“安保工程”建设。积极参照市本级做法,完善城镇道路、公共交通、“两供两治”、配电网、地下综合管廊等市政设施建设,确保县以上城镇公共供水厂水质达标,县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90%、95%以上[6]。

(四)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加快关联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坚持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内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重点扶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等六大新兴产业,通过实施白沙电子信息产业园、特高压输变电基地、衡阳核电工业园、松木盐卤化工产业园衡、衡阳生物产业园、云集电子信息产业园等新兴产业集聚工程,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和新兴产业园区。

参考文献:

[1] 衡阳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调查与思考[EB/OL].衡阳政府官网,2004-12-11.

[2] 黄华中.衡阳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09,(6).

[3] 张国华.衡阳市农民收入状况、问题及对策[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6.

[4] 衡阳市[EB/OL].中文百科在线,2010-04-14.

[5] 衡阳简介[EB/OL].湖南论坛.

[6] 邓润青,李生成.蓝图已绘就 奋进正当时[N].衡阳日报,2015-02-05.

[7] 肖黎,冯志坚,谷敏.衡阳产业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5).

[8] 戴双兴,李建建.企业集群与科技园区发展的战略选择[J].科技与经济,2003,(12).

[9] 盛荣华.以新型工业化推动又好又快发展[N].人民日报,2009-02-20.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ngyang County

LI Chuang 1,CHEN Xiao-liang 1,YANG Qin 2

(1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Hunan industry college,Hunan 421008;

2 business colleg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410004,China)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问题;措施

一、前言

不同县域的特色不同,只有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才能更好地调节市场结构,保证县域特色为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现阶段在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些无法使县域特色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为了使其能够得到解决,促进地方经济更好的发展,全面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本文就在阐述县域经济特色概念、分析当前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培植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的措施。

二、县域特色经济概念

县域特色经济主要就是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通过行政划分地理空间,使县域特色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配置,从而将县域功能和地域特色更好的融合起来,带动县域的经济发展。换言之,县域特色经济就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发展的纽带,在发展过程中兼容了城市和乡村,借助地域特色,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使城乡的经济能够实现共同发展。通常情况下,县域特色主要包括人文历史特色、地理位置特点、环境资源特点等。基于此县域特色经济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不同县域具有不同的地方特色经济,因此在发展方向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二是在发展过程中,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取决于当地资源特色,如果当地资源具有较大的优势,县域特色经济也会有更好发展前景。

三、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现状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县域特色经济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现状主要为:一是以主导产生划分,现阶段主要有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为主导的县域特色产业,根据主导产业的不同,县域特色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使每一项产业在经济增长中都能够发挥其基础性作用,使不同产业能够与较强的产业产生关联,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二是根据空间地域进行划分,现阶段主要分成区位视角、地域空间布局、产业空间布局的发展模式,在第一种模式中又包括以园区化模式为主的县域特色增长点、以城镇化模式为主的县域特色增长点以及以集权化模式为主的县域特色增长点,不同模式的增长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四、培植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的措施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到县域特色对经济发展点的重要作用,也能够看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下面就提出三点解决措施:

1.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县域经济布局

产业结构是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的重要因素,要想培植出发展更好的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就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县域经济布局。其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不断加强县域特色板块建设,按照“调优品种、调大县域特色规模、调高相应的效益”的主要发展思路,不断强化县域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能够起带头作用,为优化县域经济布局打下良好的基础;二是结合县域当地特色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在此过程中就要综合当地区域的科技水平、资源特点、产业结构和交通特点,打造出县域自己的特色,使县域能够能够更好地调整产业的整体结构,从而在传统产业的带动下,做好县域特色产业工作,保证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的发展。

2.依托县域特色,扩大经营规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改变,逐渐呈现了边际效益递减的趋势。因此,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县域政府和相关部门就应该依托县域特色,扩大经营规模。首先,在上文优化县域布局中已经提出了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方法;其次,在县域特色产业的引导下,相关部门就应该结合的当地经济条件和其他资源,通过招商引资的方法,扩大生产规模、不断优化产品,并开发新产品;最后,县域特色就是县域品牌,就是县域发展经济增长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要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按照“提高综合效益、拉长产业链条”的发展思路扩大县域特色的发展优势,放大县域特色的强势,使其能够实现县域特色经济的增长。

3.完善优惠政策,发展市场主体

政府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增长点的主体,在发展县域特色产业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政府就要加大支持力度,为县域特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政府就要在现有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完善优惠政策,为市场中相关的主体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使其能够高效的发展。首先政府可以出台一些融资、用地、用工的优惠政策,使市场能够在政府的支持下,解决在实际发展县域特色产业过程中存在的客观问题,促进市场的壮大和发展;其次政府应该通过优化周围环境,建立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发展中的环境的有效机制,使市场主体得到更好的发展;最后政府还应该简化一些在办事过程中不必须的流程,提高办事效率,从而使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发展得到更好的支持。

五、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促进县域更好地发展,首先就要促进经济的增长,解决县域特色经济增长点问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最有效途径。通过本文的全面分析和提出的相关培植措施,希望能够使县域特色得到更加深入的挖掘,从而在县域经济得到更好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泽炯,吴滨兰.县域经济竞争力、特色经济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J]. 菏泽学院学报. 2012(06) .

[2]赵淑敏.论强势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 北方经贸.2012(06) .

[3]梁杏飞.论贵州省县域经济的发展――以贵州省施秉县为例[J].商场现代化. 2011(09) .

[4]李剑波,张焕祯,赵星洁,陆小青.河北省县域特色经济发展状况分析[J]. 经济论坛. 2006(17) .

[5] 徐B洁,王兴业.上海特色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进一步发展的对策[J]. 现代妇女(下旬). 2014(12) .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6)

一、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就是对县域经济的资金投入。本文以县域资金供求状况为重点,从县域资金来源及现状、县域金融主要问题等方面对县域金融供求情况进行客观分析。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供给现状

为加强农业和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国家对农业和县域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由于县域集体和个体投资乏力,加之县域资金外流等原因,县域资金供给明显不足,与县域资金的现实需求相比存在很大缺口,成为制约当前我国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

(二)县域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县域金融的主要问题是存在严重的金融抑制,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县域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供给型金融抑制,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型金融抑制。

1.供给型金融抑制。金融体系是一种节约交易费用与增进资源配置效率的制度安排。为了掌握和控制金融资源,我们国家自上而下制造了县域的金融机构。县域金融体系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性,使我国县域金融的供给型金融抑制表现为双重供给不足,即正规金融部门的制度供给不足和资金供给不足。主要表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从县域大撤退,农业银行支农力度减弱;农村信用社支农的动力和激励不足;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金融功能萎缩,支农作用弱化等。2.需求型金融抑制。农户的信贷需求是构成县域金融市场的重要方面,农户信贷需求的规模和结构将会直接影响县域金融市场供求的均衡。产生需求型金融抑制的原因主要表现在:正规金融机构贷款难,压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风险控制难,压抑了农户的投资性需求;消费信贷滞后,压抑了农户的消费性需求等。

二、山西省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分析

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煤炭工业。以山西为例,山西有119个县(市、区),其中产煤县91个,占县域总数的76.5%。煤炭及相关四大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80%以上。山西长期煤炭能源基地建设和重化工优先发展战略,主要就是高度依赖煤炭及相关产业。

山西煤炭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保险业按商业化模式运行,无法满足农民需求;山西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覆盖率偏低、规模偏小;当地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较小,资金外流严重;金融服务产品结构不完善;金融资源价格整体偏高;民间金融服务市场缺乏规范;金融服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强,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山西实现资源型县域经济的转型,必须坚持“以煤为基,多元发展”的总体思路。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省管县改革;改善生态环境,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升级产业结构,培育经济新增点;完善社保体系,推动新型城镇化;资源型县域经济转型,必须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通过城镇化带动、规范、实现县域转型。

三、强化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的措施及政策建议

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县域金融支持,就两者的互补局势必须把握全局,政府机构要肩负起维护金融支持健康发展的重任。县域经济的稳健事关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大局,基层央行需肩负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重任。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并梳理县域银行组织架构

1.加大扶持地方性商业银行。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加大政策扶植力度,保障为经济服务的地方性银行能健康成长,让这些地方性商业银行成为帮助县域金融持续增长的主力军。2.深化改革国有银行。纠正目前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偏离农村服务的倾向,正视机构改革与支持县域经济的关系。3.全面改革农村信用社,同时落实扶持政策。解决信用社遗留的不良资产占比较高的问题,增强信用社的实力。

(二)控制县域经济资金外流确保满足县域资金需求

1.延伸金融触角。解决县域金融供需关系是金融体系最棘手的问题,不少地区结构性和区域性“贷款难”问题仍然比较普遍。2.调整信贷投向。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民银行适当增加再贷款额度、种类、期限,用于扶持和引导县域内金融机构增加投入,拓展信贷市场。同时利用信贷行业投向来调整信贷策略,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3.监管信贷指标。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有指标约束,以防县级国有银行的资金被上级银行抽走,明文规定50%以上全年新增存款需投入至当地地方经济主体之中,对于未能达到管控指标的银行在其他业务中进行惩罚性指标约束。4.建立权责考核机制。将国有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支持贡献纳入考核,提倡管理和经营权责对称。

(三)县域金融机构多元化满足县域金融需求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适时完善和健全。首先,培育县域农村的资本环境,建立证券租赁机构和信托投资机构等满足农村的投资需求;其次,开拓农村保险市场、保险机构及保险产品应当多元化,配合经济发展提升金融需求。所以在县域经济环境中必须注入新元素,如担保机构、保险机构、证券机构等。合理的机构搭配可以优先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保障经济稳步发展,政府在县域范围内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四)开展金融创新提高县域金融的服务水平

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 县域经济 政府角色偏差 政府职能转变

政府角色偏差就是指由于对政府职能定位、作用范围和政府变革进程相对滞后而导致的政府行为偏差。政府角色偏差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导致政府失灵。所谓政府失灵,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化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致使公共支出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既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过程发挥着关键作用,如果因为县级政府角色定位不准确而导致政府角色偏差的产生,将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

一、县级政府的角色偏差的主要表现

1、政府缺位——该管的事情没有管好

政府缺位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该干预的没干预,管理不到位,没有有效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致使经济发展滞后。根据目前县域经济的运行情况,政府缺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供给不足。当前,在县域经济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不到位,是县乡政府在发挥其作用的最大缺位。近几年来,在中央向“三农”倾斜的政策导向下,各县市普遍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和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启动了三通工程(即通路、通水和通广播电视),农村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在农村医疗卫生保健、教育等关系民生的重要方面问题依然存在,看病就医难、辍学率高等始终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某些地方甚至农民行路难、吃水难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随着农业税的免除,乡村两级收入大幅度下降,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供给与管理受到更大制约,基本上处于工程无钱建、设施无人管的状态。

二是外部性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县域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同时,县域内环境破坏和污染也在不同程度地加剧,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对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工业污染加重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

三是社会保障不健全。在建立覆盖所有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将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将社会保障范围覆盖全社会,是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社会保障尚未形成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村中各类社会保障发展的不平衡上。

2、政府虚位——公共政策不能满足社会要求

一是政府偏好导致公共政策偏离公众利益。政府规划经济活动,是建立在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其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相一致的基本假定之上的。但是由于政府有自己的利益和偏好,制定与实施政策的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政府机构往往会借社会公共利益之名行偏离社会公共利益之实。当前我们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县级政府的职能定位还不明确、不规范,在调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易出现以下倾向:在调节目标上,偏好高投资和高速度,而易忽视经济结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在调节手段上,偏好于行政方法,相对忽视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在调节方式上,偏好于直接管理,而忽视间接管理,喜欢通过计划或命令的方式干预经济活动,不善于运用市场方式调节经济运行;在调节方向上,偏好于增加生产供给,忽视需求结构、市场结构和经济协调发展。这些倾向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目标偏离社会大众的公共利益,比如,各种开发区、市场、基地自目建设,一哄而起,结果一些开发区“圈而不开”,或虽“开”而难“发”,少数市场往往有场无市,个别基地常常有名无实。

二是信息不对称导致公共政策偏差。政府制定并实施经济政策,干预调控经济运行的前提,是必须能够获取和掌握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状况的全面准确的信息。然而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的不断分化,经济技术、社会组织、社会利益的多样性、发展性,信息收集渠道的不适应,以及私人利益及信息的隐蔽性等问题,使得政府决策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作出的。这样的经济政策,必定是不完善的。这就很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政策失效。比如,许多县市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缺乏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本地区资源及市场情况了解不够,项目上马前没有进行充分论证,不能形成县域特色,经济效率不高。

三是公共政策贯彻落实不到位。影响政策有效实施和执行的因素和条件很多,任何好的政策在实施和执行过程中,都必须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基础,如必要的政策资源,包括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顺从的目标群体,正确的执行策略,合格的执行者,有效的沟通,正确的协调,适宜的环境,有效的监督,等等。这些因素中的任一方面或它们之间的配合出了问题,都可能招致政策失效。在县这个层面上,上述因素是难以完全具备的,县级政府在公共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往往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另外,在政策实施和执行过程中,由于中央和地方分权,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差别,容易发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

3、政府错位——与市场、企业之间界限不清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方面计划经济时期政府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行政行为残留至今;另一方面政企分离仍未彻底解决。一些政府管理部门仍抓住某些重要审批权力,继续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同时企业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比如获得政府的特许而垄断性地使用某种市场紧缺物资,或寻求资金、政策方面的优惠,或保证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组织生产等),也想方设法、不惜代价地保持与政府的依赖关系。虽然对单个企业来讲,是值得的。但从社会角度来看,这部分支出是非生产性的,直接带来了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和分配不公。而政府应当用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进行宏观管理,维护市场正常运行,保持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

此外,政府越位与政府占位也是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重要角色偏差。政府过度干预经济,会抑制市场经济的内在活力和正常发展,造成社会资源配置扭曲。这是政府难以摆脱的误区,也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沿续了几十年,而市场经济体制从九十年代才开始确立和发展,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工作习惯和运作模式难以在短时间改变。不少地方考虑问题的思路仍然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很多本应由市场调节的领域仍由政府把持,而应由政府承担的协调、管理、服务职能仍有空白、缺陷。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经济的有效性要求政府机构必须是高效率的。然而,现实中由于政府部门提供的是特殊的服务,其他机构难以替代这些部门的工作,因而无法判断它们的成本,政府往往高成本低效率。

二、县级政府角色偏差的原因

县级政府角色偏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县级政府责任制尚不完善

很多学者在分析政府职能转变及政府角色偏差问题时认为目前我国县级政府责任制尚不完善是一个重要因素,它主要体现在:第一,权责不明,地方组织法中规定的县级政府职权六、七、八和九的规定与人大职权十二、十二、十四和十五完全一致,导致两者之间的冲突;第二,监管乏力,人大质询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为了解决人大代表由于工作关系而缺乏对政府工作的信息所致,其所能起主要作用是让人大代表更多地了解政府工作,而不是工作监督;第三,县级政府的政治责任主要是向同级党委负责,而不是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

2、政府不愿意让位于市场

在实际生活中,政府并不情愿自觉让位于市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由于政府没有完全摆脱计划经济的惯性,习惯于直接控制而不是间接协调,总想把调控经济活动权掌握在政府手里,企业缺乏相应对立性。

二是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界限不清。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全面享受和承担市场的利益与风险。但是,长期以来,国家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府办企业、上项目就是抓社会生产力发展,是重要的政绩标志。因而,政府直接或间接操作企业的投资行为,直接或间接地变成了市场的主体。这一方面使失去主体地位的企业受到种种束缚,缺乏应有的活力,另一方面又使不应成为主体的政府身陷重围,承担着对企业的无限责任。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官逼民富”,这句话非常鲜明地揭示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角色,即县级政府按自己的想法包办代替农户和各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是按市场机制的作用有效配置资源。

三是县级政府与上级政府之间职能不清。一般而言,中央政府处于主体地位,起主导作用,而地方政府则处于辅助地位,起协调和配合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地方实施了“放权让利”,通过分税制,扩大了地方政府经济管理的财权和事权,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但各级政府在财权与事权的划分上,并不十分清楚。

三、政府角色偏差问题的解决

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政府角色偏差问题,县级政府在转变职能过程中,应确立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那么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正视各方利益,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

政府职能转变过程中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我们必须承认各级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存在着多重利益关系,因此,把这些利益关系分清,就是我们解决政府角色偏差的关键,明确了各方的利益,并在尊重各方利益前提下,我们才能有效处理政府职能转变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理顺这些复杂利益关系必须确立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政府应服务于民众,服务于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发展。所以政府部门的观念转变是核心,而政府职能转变是结果。服务型政府建设将有利于解决政府角色偏差问题。

2、准确定位政府职能,实行有效干预

所谓有效干预,是指政府通过行政职能(权力)制定各项经济政策,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但这种干预的前提是政府职能的准确定位。目前我国县域政府在职能履行上存在三大问题:一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二是传统的发展观(GDP崇拜)和政绩观占主导地位;三是县域政府职能部门的责、权、利不对称,监督也不到位,形成在履行公务时受自身的利益驱动。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县级政府的职能及其在发展县域经济中作用:政府职能在操作过程中既不能全面干预,也不宜放手不管;县级经济发展规划要在摸清资源和市场情况下体现特色,以避免盲目开发;要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要改变目前社会资源的相当部分依然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来配置的格局,变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微观控制为间接宏观调控,注重解决政府机关职能上“越位”、“缺位”、“错位”问题,大幅度削减行政成本。

3、围绕“三农”问题,全面发展县域经济

构建全面小康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之一是解决“三农”问题,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知识化水平。首先,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必须彻底摒弃落后的政绩观,树立和谐发展观和可持续的生态观,在乡村居民之间构筑不同容量的交通通讯设施,使广大农村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包括文化、教育、信息、交易、饮食等方面。其次,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关键在于改革农村金融管理体制。山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县域特色经济的重要内容,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是抓好农产品加工业,把农产品加工链条拉长打粗,才能实现壮大县域经济的目的。目前,金融业对村镇企业和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不够,农民在发展种植、养殖业时往往受制于资金。因此,必须根据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发展要求,制定金融支持的指导性政策、倾斜性货币信贷政策,适度降低直接融资的门槛,为经营业绩较好的龙头企业或农户积极创造融资条件。再次,技术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而提高农民素质成为现代农业的一项重要工程。地方政府应该在加强农技人员队伍和农技网络建设上下功夫,用利益机制把农技人员与农村产业发展捆绑在一起,既可减轻政府负担,也可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待遇。此外,还应改革现行教育、科研管理体制和县域人才选拔任用制度,促进农民素质和知识化水平的提高。

4、创新管理体制,推进机构改革

从目前情况看,不少省份的市辖区和县级市的数量超过县的数量,“县域经济”的名分越来越虚,必须对现行行政区划和机构设置进行研究和调整,这将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的发挥问题。在市管县的体制下,市级机构,实际上多是起上传下达的作用:县里要解决实际问题,往往要直接找到省里的厅局;而省里的一些决定、措施,是先经过市级,最后贯彻到县里。这样多了一个环节,不利于政令的畅通。笔者以为,可以朝着如下方向进行改革:一是撤消地级市,二是改现市辖区为市,三是给县级市重新正名为县,四是考虑并镇或并县。如此调整,目的是增大县级政府自,减少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当然,我们不应否认“市管县”曾经在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发挥过的作用,实行“省直管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很多配套工程和前期准备工作。但是,不管怎么说,政府改革从减人、减事、合并机构的行政职能调整,到“减少层级”的行政改革是大势所趋。上级政府应重视对县、镇两级政府机构设置的研究和调整。就上诉情况分析来看,这个道理同样可以移植一下用以解释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管理机制问题。

【参考文献】

[1] 彭春燕:刍议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之路[J].生产力研究,2011(16).

[2] 林木西:壮大县域经济的对策[J].金融观察,2011(10).

[3] 张洪力: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思考[J].中州学刊,2006(4).

[4] 薛鸿雁:以创新精神推动县域经济发展[N].第一财经日报,2010-04-28。

[5] 朱绍毅: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J].中国金融,2010(1).

[6] 彭大鹏:县级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研究[J].中国城乡金融报,201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