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工程实战术

金融工程实战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30 15:46:01

金融工程实战术

金融工程实战术篇(1)

【关键词】金融业 信息化 策略

金融信息化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强调信息技术金融管理和提供金融业务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一个国家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金融业信息化也逐渐发展起来。如今,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金融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和金融信息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成,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与稳定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家化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面临着新的挑战,亟需加快金融业的信息化发展。

一、我国金融业信息化面临的新挑战

在开放性经济和社会背景下,金融服务及产品的供需和经济社会发展在金融信息化进程中得到了很大发展,但也给金融信息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发展战略新挑战

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形成于我国独特的金融环境和经济环境,与央行、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行业监管机构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实际上,金融业信息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关涉到金融业,也与各企业、行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不仅关涉到国家的宏观经济,也牵连到微观经济领域。因此,金融信息化既需要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也需要金融机构发挥主动性,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确定自身的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这就对当前的金融信息化战略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监管新挑战

在我国,央行对金融业的发展负有指导、监督和管理的职责。随着金融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对金融业的依赖程度提高,监管的必要性更加突出。但由于在金融机构信息安全方面缺乏统一的监管目标、监管依据和监管标准,使得央行出台的诸多监管措施不能很好地落实,监管方式单一,缺乏监管的主动性,不能很好地满足金融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

(三)技术与设备新挑战

金融业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技术、设备和人的高度结合的过程。在我国金融业信息化进程中,由于诸多原因,使得我国不得不大量使用国外设备、操作系统和数据库等。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对我国金融业的技术和设备提出了更好的要求。缺乏核心技术与设备,不仅使我国金融业发展受制于他人,也极易使金融业充满风险。

二、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发展策略

在当前,必须加快推进金融业信息化进程。这不仅是加强宏观调控、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融入金融国家化进程,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需要。

(一)构建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体系

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体系为加快推进金融业信息化进程提供正确的方向,是带动金融信息化的火车头。我国金融业信息化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如果缺乏对发展战略的重新规划,不仅将使我国金融业信息化进程受阻,也将使金融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渐降低,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必须构建接轨金融国际化、符合国情而又能激发金融机构活力的、切实可行的金融信息化发展规划,从而为我国金融信息化建设指明新的发展道路。

(二)完善金融业信息化监管体系

首先,完善金融业监管法律法规。需要根据我国现有法律法规,明确监管单位的工作职责与和权限,以确保监管工作能够有效地开展;制定详细的监管检查制度,提高金融监管工作的可操作性;通过监管立法加强对监管人员的问责,通过非现场检查和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推进金融业监管相关法律制度完善。

其次,完善金融信息披露制度。这主要包括对监管机构信息披露制度和金融机构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通过及时披露宏观经济信息、各项指标变化和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资金实力等,让社会公众和各市场主体及时了解相关经济政策与金融机构的运行状况,增加市场透明度,以利于对金融业信息化的监管。

再次,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需要确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制,完善协调机制,加大协调力度,实现对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的统一管理,实现监管跨产品和跨市场的协调,提高监管主动性,减少监管漏洞,提高监管效率。

(三)构建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

构建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可以为金融业信息化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持,进而摆脱受国外技术和设备制约的现状,减少因技术设备而带来的风险。

首先要充分发挥我国的人才优势,改变科研效率低下、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困难的现状,为金融业信息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人才是发展各项事业的根本。因此,必须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机制,创造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构建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其次要健全金融业科技研发机制。构建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就必须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方面不断创新,进行关键技术设备攻关。比如,在信息安全,跨行业合作平台。风险监控、预警和防范,风险评估等进行技术攻关和设备更新,逐渐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金融业信息化新技术体系,提高金融信息化水平。

三、结语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金融业信息化。金融国际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银行业的激烈竞争、银行业务的快速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重任给金融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快金融业信息化进程,才能使金融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东荣.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就与发展思路[J].中国金融,2009(18).

[2]唐世渭,童云海.我国金融信息化现状与十五期间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金融电脑,2008(08).

金融工程实战术篇(2)

前言

时代不断更新变革中,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大大的促进了金融行业更好的发展,数据时代既可以促进金融工具更加齐全、加大金融产品量,还可以在运作过程中减少障碍,避免时间以及空间上不必要的限制,“金融科技”顾名思义是金融与科技结合而成,“金融助力科技腾飞,科技增强金融体制”。无论是发展还是创新都需要科技的辅助。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机遇与挑战就是并存的,在国内,发展较好的银行一般为国有银行,主要是因其在创新制度上的不懈努力,以及观念上的积极跟进。但是,与其它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技术还存在诸多弊端,其中“业务流程、管理制度”需要着重注意,并及时加以改善。

一、世界范围内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的基本现状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和电子方面的手段都比较薄弱,纵观整体金融行业,科技的推动力还是不够足,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加快了现代金融科技的运营速度。在国外,发达国家将金融创新视为整个金融发展的主要路线,长时间的金融创新使得金融行业整体迈向了一个新的征程。一些细节的创新设计就可以体现出来,以现在比较火的网上银行以及较为普遍的自助银行为例,全部以客户为核心进行服务,将网路时代到来后,技术手段上的创新和优化充分利用起来,把之前部分没有集合的业务进行整顿,明确业务流程,加大力度进行业务上的全面整合。将企业管理体制逐渐完善起来,为融入当今千变万化的金融市场做准备。

我国金融体系与先进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由于科技发展较晚,所以整体上还不成熟,这些在业务流程、管理机制、发展战略上都可以体现出来,在信息技术与电子建设上,还需要将战略进行不断的革新以及逐步的、深入的探索,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相应的法律法规上还存在一些纰漏有待完善,具体业务的实施上,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是,对于我国整体上的网点建设工作,完成的还算出色,因此,随着金融科技创新工作的不断实施,前景还是很乐观的。

二、分析目前我国对金融创新造成制约的因素

对于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形成制约的根本性因素还是相关人才的稀缺,从根本上就限制了金融行业的创新进程,其中“金融工程师”就是金额行业创新的专业人才的统称,还被金融界简称为金融业的“创新斗士”,这是由于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得出的名称,这些人对金融行业枯燥的理论知识了如指掌,并且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战经验要足,对于金融方面的工程师而言要具备统计学、数学运算、计算机操作、远程设备处理技术、开发软件、应用相关软件等多方面的能力,这需要金融行业的工程师,必须要经历漫长专研和苦读,为达到相应的标准要克服种种挑战和问题,最后,在专业上、心理上、思想上都要达到一定水平。在我国,由于金融行业发展较晚,整体的技术和管理理念都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层,金融技术的不发达对我国金融创新行业形成了很大的阻碍[1]。

三、对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简要分析

监管是金融行业得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把金融行业保持在一个平衡点上,过分监管会抑制金融行业的良性发展,放松监管就会有金融风险以及金融危险的发生,所以,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金融创新在当今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金融监管的介入要保持一定的度,二者要将国家经济繁荣发展视为最终目的[2]。

四、对我国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的简要分析

金融行业牵一发动全身,金融科技是金融创新的原动力,科技的逐年发展促进了金融创新[3]。同时,大大增加了金融科技的衍生,面对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要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无疑加速了金融行业整体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金融行业的运营成本逐渐的减少,将金融交易的效益整体提升了上来,创新的脚步逐渐加快,科技的发展进程逐渐拓宽,二者相互作用、共同进步[4]。

金融的创新进程制约着金融业整体的发展,金融创新发展的根基是金融科技,我国在金融行业起步较晚,发展进程较慢,目前的基本情况对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行业竞争是没有充足把握的,因此,我国要不断的进行技术方面的开发,为金融创新的实施做充足的准备,将金融科技进行充分有效的利用。要大力加强金融方面人才的培养。在国际的大环境下,要想与国际金融市场相适应,进行金融创新已经是大势所趋,国有银行在近年来金融创新的新形式下进行了飞速发展,积极顺应时代的变化,完善和改造了整体的科技和技术,并且针对市场情况,更新了多种电子金融产品,品类繁多,均以服务客户为最终目的,细节上的完善,是努力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稳步前行的踏脚石。

金融工程实战术篇(3)

【关键词】信息科技风险;金融信息化;风险管控

1.引言

金融信息化指在金融领域全面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创新智能技术工具更新改造和装备金融业,使金融活动的结构框架重心从物理性空间向信息性空间转变的过程。简而言之,金融信息化就是指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金融领域的过程。随着金融信息化向纵深方向发展,信息安全已成为全球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当前金融机构面临的主要信息科技风险包括缺乏有效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战略、信息科技治理结构还不够完善、高级管理层重视不够、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更多强调技术层面以及合规风险。

中国的金融机构都制定了业务发展战略,但缺乏与业务发展战略相一致的信息科技发展战略,也缺乏信息科技风险战略,以指导信息科技风险管控工作。金融机构内部大多数部门都认为信息科技工作是信息科技部门的事情,同样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也只是信息科技部门的责任,导致了信息科技治理结构不够完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缺乏业务、风险管理、内部审计部门的有效支持。高级管理层在“口头上”都很重视,但高级管理层很少履行切实的承诺,在资金上给与足够的支持。更多金融机构注重从技术层面加强边界保护,而很少从流程、技术、人员三个不可分离的层面从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由于当前在信息科技风险管控方面不能够满足外部监管机构的要求,从而给金融机构带来合规风险。即使金融机构应结合自身业务发展战略,在对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借鉴先进金融机构的良好做法和国际标准基础上,制定出与业务发展目标保持一致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战略。加强信息科技风险治理结构建设,设计出包括高级管理层、业务部门、信息科技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审计和合规部门在内的信息科技风险治理架构,以满足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对治理结构的要求。从业务需求出发,从人员、技术和流程三个角度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控程序建设,逐步提高信息科技风险管控能力,满足外部监管要求。还要持续地加强高级管理层、管理层以及一般人员,并包括合作伙伴等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

鉴于实业界对金融信息化风险的高度重视,本文从金融信息化风险概念、分类和管控方法等方面对现有文献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并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进一步的对比分析。

2.金融信息化风险的内涵和分类

2.1 金融信息化风险的概念

金融信息化风险是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信息科技风险不是一种新的风险类型,而是一种系数型风险,其风险就在于随着信息科技对银行经营与管理的不断渗透,会使已存在的交易、战略、法律、信誉等风险扩大化。金融信息化风险是金融企业风险之一。

2.2 金融信息化风险的来源

金融机构信息系统风险的主要挑战来自于基础技术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具体而言,金融机构信息技术的复杂多变通过以下几种渠道可能导致风险的产生。

(1)电子商业银行的技术创新和客户服务变革的速度比传统的创新更快,例如在新技术和新业务的推出时间周期大大缩短,因此很难预测客户的需求。客户需求波动与服务能力的不一致给商业银行带来了资源浪费或损失顾客的风险。(2)在线上交易中,Web站点要与金融机构后台核心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因此,信息系统的架构设计必须较为合理,在操作性和可用性上有良好的体验。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增加使得风险更为集中,风险的管控要求更高的技术素养、知识和能力。(3)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采用了不同的服务模式,其价值链中引入更多合作伙伴、合作联盟和外包服务商,从而增强了网络银行的操作和安全复杂性。新的服务模式融入了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但这些非金融机构并不在金融业的监管之列,使得技术风险监管产生了许多复杂的问题,在出现故障或发生问题时,很难界定各自的责任。(4)互联网本身无所不在的特性,使信息访问的各个环节都很难控制,一系列相应技术的应用,如授权管理、客户身份确认技术、信息等级管理制度、稽核跟踪技术等,使得金融机构必须投入更多资源才能确保对信息访问的严格控制,从而在无形中提高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5)随着移动互联网在商业银行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如无线POS、移动银行等),在实现将移动互联网与现有的网络平台互联时,信息更容易受到攻击。(6)伴随着我国各金融机构数据大集中的开展,商业银行各种技术风险也相应集中,对数据大集中的稳定性、高效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金融信息化风险的分类

按照产生来源,金融机构的信息化风险可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1)内部风险

金融工程实战术篇(4)

一、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理论分析

(一)劳动价值论古典劳动价值论把劳动看作同质的,在时间长度相等的情况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相同的,因此时间长度是决定价值量的唯一因素,没有对人才价值做出独立分析,从而对人才价值的分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至少说明了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劳动也是可以创造价值的,是市场所需要的。马克思认识到了古典劳动价值论的缺陷,提出了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从而说明了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价值创造中量的区别。马克思指出了人才的脑力劳动的重要性,但依然没有把知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来对待,而只是作为附属于劳动者的生产技能,因此用来分析当今社会人才价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至少说明了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多,金融企业需要这样的人才。当今的社会已经从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了服务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社会,人类的价值创造已由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创造转变为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这个事实决定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内容也要有相应的转变。同时,在价值创造主要依靠体力劳动创造向主要依靠脑力劳动创造转变的过程中,劳动者单位时间创造价值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创造的财富是不断增加的。从工业经济社会向服务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的转变导致了不同类型的劳动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变化,人才的作用大大提高。现代社会使服务、知识、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发生了质的飞跃,把它们当作是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来对待,而不是劳动力的附属物。而服务、知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必须以人才为载体,或者由人才来提供,因此人才成为现代社会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和特别重要的生产要素,并且与从事相对简单生产过程的劳动者相区别。据此人们提出了现代劳动价值论。现代劳动价值论认为不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服务劳动、知识劳动、信息劳动等劳动也能创造价值,在相同时间长度内,后者创造的价值很可能比前者多得多。地方高校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人才作为掌握大量金融知识和金融工程技术的人才,能够提供金融服务劳动、金融知识劳动和金融信息劳动,创造出大量的财富和价值,可以成为金融行业劳动力市场的新宠。

(二)人力资本理论西奥多•W•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也可以称为人才资本理论,使其成为经济学一门新的分支。贝克尔弥补了舒尔茨只分析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宏观作用的缺陷,建立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微观基础,研究了人力资本与个人收入分配的关系。爱德华•丹尼森对舒尔茨论证的教育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了修正,将经济增长的余数分解为规模经济效应、资源配置和知识进展和应用,从而论证了1929至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教育的贡献率。人力资本理论总的来说包括以下核心观点:

(1)人力资本是区别于物质资本的另外一种资本,是指体现在人身上的资本,即对生产者进行教育、职业培训等支出及其在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等的总和。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2)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投资与国民收入成正比,比物质资源增长速度快。

(3)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人力资源显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具有不同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资源。高技术知识程度的人力带来的产出明显高于技术程度低的人力。

(4)教育投资应以市场供求关系为依据,以人力价格的浮动为衡量符号。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金融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不是机构网点数量、存贷款业务规模等金融物质资本和金融产品服务,更重要的是金融知识开发、创新与有效运用,也就是金融人力资本的投入。金融人力资本形成的一个主要途径是大学教育和培训。在我国当前高层次的金融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金融工程人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鉴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在金融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较小,迫切需要地方高校加入金融工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队伍。金融业要现实现代化、国际化、自由化和金融工程化,建立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都必须培养本土金融人力资本,离不开的大力推动和贡献,让地方高校逐步参与金融工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更显得重要和迫切。

二、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需求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金融业全球化扩大了金融工程人才需求,强化了人才质量金融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金融业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使得我国金融业融入世界金融市场的步伐加快,世界金融市场对我国的影响也更加深化。

(1)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促进金融机构竞争,竞争的本质在于本土化人才的竞争。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将促进金融机构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实质上是金融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更高层次的金融工程人才的竞争,从而产生对更高层次的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的需求。一方面,最近几年,我国正在逐步取消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限制和业务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不仅开设大量的分支机构,而且业务和经营规模逐步扩张,需要大批来自中国本土的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以解决作为外资企业适应投资环境本土化的问题,由此将形成对国内金融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为了在与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的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本土的金融机构需要进行金融创新和拓展新型业务,这些都是金融工程的内容,因此需要大量的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但我们不能简单依靠海外人才的回归和引进,必须立足于本土,进行大量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

(2)我国金融业的全球化及融入世界金融市场,必然强化人才的质量。在我国金融市场向世界开放的同时,根据WTO的互惠原则,世界其他国家的金融市场也向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开放。一方面,近些年我国金融机构加快了到海外增设分支机构的步伐,大力拓展海外业务,因此需要一批批具有双语能力,熟悉外国法律法规、金融业务并富有管理经验的高素质金融人才。特别是欧美等国的金融业务中利润最为丰厚和发达就是金融衍生产品业务,因此,在海外金融人才需求中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更多一些。另一方面,近些年,为了规避风险的需要,我国一些企事业单位经常参与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利用期货、期权等产品从事套期保值交易,出现了一些巨亏的案例,因此,我国这些企事业单位急需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的人才,管理其国际金融工程业务。

(3)我国金融业全球风险管理和监管的需要。金融全球化导致金融风险的全球化传染,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再次证明其危害性,各国都需要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和监管。一方面,随着金融产品的创新日益丰富与迅速,金融市场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各类金融风险也随之更为突出复杂,而金融工程最主要功能就是风险管理,所以金融业为了增强抗风险能力,需要大量的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另一个方面,按照巴塞尔新协议原则,银行根据自己面临的风险,选择合适的工具来加强风险管理。随着金融机构的市场化运作,金融的竞争激烈,市场风险随之加剧,在金融业务交叉和运用衍生工具的情况下,控制风险变得更加复杂,对风险管理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和机制外,还必须培养相应的金融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监管人才。

(二)我国建设完善的金融体系需要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无论从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还是从金融产品和业务都取得长足的进展,而且逐步呈现金融工程化的发展趋势。这不仅需要不断吸纳大量的金融工程等专业的人才,而且提高了金融工程等人才需要的层次。

(1)从金融机构体系上看,我国全国及地方金融机构体系的快速发展,凸显了对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银行机构。从规模上讲,除了四大国有银行外,还有大量的中小银行,都在招兵买马,扩大市场占有率;从区域上讲,除了全国性银行,大量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城市商业银行和由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而来的农村村镇银行都在所属区域不断开设分支机构,招收大量的人才。特别一些地方银行,比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平安银行等,通过上市、并购等方式增加资本金,扩大规模,并向全国市场发展,也需要招收大量的人才。其次,证券机构。除了传统的证券公司外,现在新兴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QFII机构、QDII机构、投资机构等证券机构都获得了大量发展,需要招聘大量人才。再次,其他金融机构也发展十分迅速,主要有保险机构以及外汇、期货、黄金等交易的中介机构。

(2)从金融市场体系上看,金融市场呈现的多层次多元化复杂化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升了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第一,我国正在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金融市场从信贷市场、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到基金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典当市场等都全面快速发展,一个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保险市场、期货市场等市场组成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已基本建成。针对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表现得格外明显。第二,我国正在发展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随着我国金融期货的推出,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将成为金融市场主要发展方向和领域,这种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需要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参与,才可能有更好的效率和效益。再次,我国金融市场变得日益复杂和动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的人才才有可能更好对应对金融市场的复杂变化。第三,我国金融市场正在经历技术革命。信息化全面推进,技术带来金融业新的变革,网络银行、低碳银行等金融创新成为全球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银行等金融机构创新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水平和层次的高低,需要更多复合型且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3)从金融产品和业务上看,我国金融产品和业务的金融工程化趋势提高了人才需求的层次。随着金融业的金融工程化发展日益明显,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上,金融竞争的焦点已转向金融工程化竞争,即运用金融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技术,通过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拆分、组合、创新,以特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工具、方案、策略等),为各种金融问题提供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满足市场丰富多样的金融需求。这种发展趋势要求金融企业能够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借鉴金融工程管理的思维,将现金融工程方法和技术引入金融实际运作领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程的、信息的方法,及时设计开发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向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由此可见金融工程的运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或者说金融业运行已离不开金融工程思想和技术的运用了。首先,银行在金融创新浪潮的推动下,将其传统产品和业务融入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进行创新,研发了新产品,挖掘了新的业务空间,拓展了新市场,成为银行竞争的焦点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如传统存款融入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创造出结构性金融产品,如将传统理财业务与金融工程的思想与技术结合,开发新型理财业务,金融权证、金融期货等理财业务,如场外金融衍生品业务等,这些已成为银行业务拓展的重点,而这类业务的开展需要集多种研究、应用能力于一体的金融工程人才;其次,证券业将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应用于风险的管理、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交易策略的创新等领域,这些都有赖于金融工程人才。在风险管理方面,金融工程学者运用金融工程的思想和技术,创造出利率免疫、风险价值VaR(包括其衍生品如CVaR、ES等)、Delta(以及Gamma、Theta)中性等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在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方面,金融工程师已开发出许多新的证券产品,如资产证券化产品、证券投资基金、奇异期权、结构化产品等;在交易策略创新方面,金融工程学者和业界已经创造出了套利、套期保值、杠杆投资等的策略,如标的资产与期权的组合策略、差价组合策略、差期组合策略、对角组合策略、混合期权策略等。再次,金融工程是保险企业进行风险管理和控制、保险产品创新的技术和工具。

(三)金融工程理论的广泛应用增大了金融工程等专业人才的需求缺口金融工程在实际应用领域十分广阔,已经远远超越了金融和财务的领域,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风险管理、投融资决策和资金管理、兼并收购、激励机制设计、战略管理等多个领域。

(1)风险管理。企业综合运用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等金融工程工具,应用套利、套期保值等金融工程交易策略,对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价格风险、信用风险、供应链风险等风险进行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2)投融资决策和资金管理。人们将金融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投资决策和融资管理,用于解决企业投融资定量分析难题。首先,投资项目可以被视为公司增长的“看涨期权”,期权定价方法为投资决策提供了定量化的方法;其次,为满足融资的特殊需求并降低成本,金融工程师们设计了各种类型的浮动债券、息票变化型互换等;最后,随着我国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投融资活动日益扩大和复杂化。他们不仅需要有专门的金融人才来进行日常的资金管理,还需要通过金融人才来有效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进行各种投融资决策。

(3)兼并收购。人们将金融工程的思想、理论和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兼并收购,用于解决企业的兼并收购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难题。为解决企业的兼并收购过程中的融资困难,金融工程师们引入了垃圾债券和桥式融资;为解决企业的兼并收购过程中的资产定价难题,金融工程学者引入了实物期权;为解决企业的兼并收购过程中对未来发展趋势看法不一致问题,金融工程师们设计了领子期权得到解决等。

(4)激励机制设计。现在我国几乎所有的上市公司都引入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作为员工薪酬设计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许多非上市公司也相继引入了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来激励自己企业的员工。

(5)战略管理。人们把金融工程作为一种战略工具而不仅仅是价值评价工具,是企业战略管理这一领域思想的巨大进步。其实,战略可以被视为由一系列的实物期权和学习过程形成,期权定价方法可以用以提高和改进企业在战略投资组合的序列和时机上的决策过程,对创新性战略的形成及其实施具有重要的价值。总之,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建设完善金融体系以及金融工程理论与方法在企业的广泛应用都必须有赖于金融工程人才,而且对金融工程人才的质量、层次和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需要了地方院校培养大量的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

三、地方高校金融工程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对策

金融工程实战术篇(5)

    一 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本形势分析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南大力推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绩显着,产业发展速度加快,规模总量稳步扩大,优势产业突出,经济地位迅速提高。首先,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发展势头较好。2011年,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增长31.3%,快于全省GDP增长12.8%[1]。其中,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新增41家,增加值达到2022.4亿元,分别占湖南省全部规模工业和地区生产总值的24.9%和10.3%[2];其次,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效益良好,优势产业明显。2011年,湖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利润439.36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占规模工业的比重为35.1%,比全省规模工业平均水平高出1.9个百分点。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占全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超过70%,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利润总额占全部利润总额的61.07%,优势产业明显[2]。最后,湖南各区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较为均衡,但区位分布差异较大。2011年,各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都超过30%,长株潭城市群增长速度为32.2%,湘南地区为32.4%,大湘西地区为34.5%,增长速度最快。从主营业务收入来看,环长株潭城市群占全省比重高达87.6%(长沙为36.6%、衡阳为11.8%、株洲为11.3%、岳阳为10.5%),而大湘西地区仅占5.2%,主要集中于省内几个经济发达地区[2]。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2年第6期刘建民, 吴 飞等: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二)存在的问题

    1.与规划目标相比,产业总量偏低,发展压力较大。2009-2011年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由1 624.59亿元增长到2 809.72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0%,而由于受宏观调控和市场需求等影响,2012年一季度增长率仅为13.6%[3],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这与2015年5000亿元增加值、年均增长率20%的规划目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见表1),产业发展压力增大。

    资料来源:根据2010-2011《湖南统计年鉴》、2011年湖南统计公报资料、《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规划》和相关网站新闻等资料整理得出。部分所获数据采用高新技术产业统计口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标准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其中,2011年部分数据是经过计算整理得出。

    2.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和高成长性双重特征,对风险资本需求较高。而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资金较为短缺,企业R&D研发投入不足,2011年规模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R&D研发经费仅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2.3%,[2]远远低于5%的规划目标。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真正拥有核心技术和自行研发能力的企业较少,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效率较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未能充分发挥,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4] [5]。

    3.产业规模水平不高,省际竞争优势不明显。从战略性新兴产业(或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水平来看(见表2),2011年湖南要低于江苏、山东、广东等省份,省际竞争优势不明显。七大产业中除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新材料产业竞争力较强外,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二 金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理论分析

    金融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引导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重要动力机制。金融业的发展能够使得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释放特定产业潜能并发挥其产业优势[6],在我国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资本相对短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偏低的情况下,构建一个健全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将成为决定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

    1.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说明金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一项产业的发展大致分为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在产业的初创期,由于技术成熟度较低、市场不确定因素多、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弱等,不适宜银行贷款等债权融资介入,而适宜风险偏好型的股权融资介入,如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创业板市场等。随着产业进入发展期,在政府的推动下,保守型产业基金、政策性贷款等开始介入。产业进一步发展进入成熟期,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明显下降,企业盈利能力显着提高,商业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等债权融资模式会大规模进入。随着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企业规模和盈利能力已经达到证券市场主板公开上市的要求,在初创期和发展期介入的风险投资可以退出[7]。而到了产业的衰退期,所有投资要能够顺利退出该领域转而投向新领域,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我国目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一次重大的产业升级与转型过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演进过程主要包括培育期(新兴性产业)——发展期(主导型产业)——成熟期(支柱性产业)等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模式:在培育期需要有政府的政策性金融引导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进入并满足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到了发展期银行贷款和债券融资等债权投资可以加速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发展;进入成熟期以后,可以通过中小板市场、主板市场等资本渠道实现企业上市,继而以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为主获得资金支持,进而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等撤离旧领域而转向新领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中,有效的金融支持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6] [8]。

    2.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行业特征决定了其必须要依靠金融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瓶颈问题和资金瓶颈问题是制约其发展壮大的两大重要因素[9]。而资金短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没有大量资本的投入,没有融资制度的支持,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和生产组织变革就难以实现,尤其是对于一个资本相对短缺的国家或区域来说,破解资金瓶颈问题更为紧迫。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别于传统一般性产业,企业固定资产少、企业规模小、市场不确定性大、技术成熟度不高等新兴产业的典型特征决定了其发展必须要依靠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范畴,从其资产结构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如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等多数企业资产以知识产权、产品专利权等无形资产为主,而金融市场普遍容易接受的原材料、存货、房地产等固定资产(传统抵押品)较少,难以吸引金融资本流入;从资金需求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幼稚期和成长期,产品市场需求、技术前景等方面的不确定性较大,资本投入具有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与金融资本运营原则不相吻合;从企业规模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起步多从中小企业开始,资金金融风险控制成本较高,难以得到金融资本的青睐资金。因此,要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一方面,要求政府顺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构建风险分担机制来弥补金融市场客观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要求金融机构主动适应金融市场需求的变化,通过金融创新来构建风险化解与风险防范机制。

    此外,由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时间短,规模小,信息披露和管理体制不健全,再加上中国股票和债券发行的政策约束较为严格,因此要优化融资环境,完善金融支持体系。

    三 金融支持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现状

    与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支持不断增强

    近年来,湖南省在金融支持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金融支持力度不断增强,有力地推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金融工程实战术篇(6)

关键词:发展战略;技术选择;金融抑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5)-0053-05

一、引言

林毅夫及其合作者提出的比较优势发展理论指出,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一个经济体的要素禀赋结构都是给定的,在给定的生产函数和消费需求函数等条件下,这个经济体在开放、竞争的市场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内生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当一个企业的产业和技术选择符合内生决定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时,这个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就有自生能力;也就是说,只要这个企业具有正常的管理水平,它就能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利润率。由于一个经济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内生决定于其要素禀赋结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上的差异其实反映的是要素禀赋结构的差异,所以,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赶上发达国家,必须首先缩小跟发达国家要素禀赋结构的差距。当一个国家无视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而采用赶超战略时,必然会产生以扭曲的价格体系、资源的计划配置和缺乏自的微观主体为特征的“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这其中就必然包含金融扭曲和金融抑制。

传统的金融抑制理论认为,落后经济存在严重的市场分割和更大的不确定性,市场价格不能反应资源的稀缺程度,而资本市场的分割尤为严重,实际收益率存在很大差异,因而资本配置常常是不合理的,并会阻碍新的资本积累。他们认为,落后经济中普遍存在各种“金融抑制”性政策,尤其是人为压低名义利率,造成真实利率不能反应储蓄的真实程度,扭曲了资本配置,也削弱了储蓄激励,同时导致银行和货币体系的规模很小,加剧了银行信贷的配给。因此,他们主张消除“金融抑制”,实行各种以促进金融深化为目标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和政策调整,尤其是放松利率管制,提高实际利率;另外,需要放松对金融体系的进入限制,减少行政干预,发展长期金融市场,取消外汇管制等。但是,他们并没有深入探讨产生“金融抑制”现象的根源是什么。

如果实行“金融抑制”的政策是由政府由于其他因素而做出的一种内生性选择,那么仅仅改变作为内生变量的金融政策并不会消除扭曲的根源,单纯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并不能帮助落后国家摆脱困境;换句话说,如果“金融抑制”是由赶超战略引起的,那么不改变赶超战略,仅仅改变由赶超战略导致的扭曲结果,并不会从根本上消除“金融抑制”,反而有可能引起更坏的结果。本文主要是想从比较优势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为“金融抑制”建立一个比较简单的数学模型。本文的基本思想是:“金融抑制”是由发展中国家的赶超战略造成的,实施赶超战略的国家选择了偏离比较优势的技术结构。为了使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能够生存,不管采用利率手段进行控制还是采用税收手段进行控制,“金融抑制”都在所难免。我们的模型表明,政府利用利率手段进行控制会比利用税收手段进行控制导致更严重的“金融抑制”和福利损失。本文剩余部分的基本结构如下:第二部分给出了基本模型,第三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第四部分也就是最后一部分给出了结语和政策建议。

二、模型

(一)假设

一个经济的要素禀赋在某一个时点是给定的,这是本文分析的起点。我们假设该经济在该时点的资本为K,劳动为£,要素禀赋结构为K/L。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以这个经济体中有代表性的企业为分析对象,假设这个有代表性的企业的初始资本为k(1<k<2),需要的劳动为l(l>0)。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把标准化为1。我们假设三种不同的技术需要的劳动是一样的,虽然这种假设不符合现实(比如赶超技术由于资本深化速度过快可能会吸收更少的劳动),但是这种假设可以加强我们的结论,而不是削弱我们的结论,因为我们的假设只是相当于降低了赶超技术的赶超程度或增大了企业的自生能力程度,所以为了分析的简化和方便,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我们把初始资本k设定为1<k<2,主要是为了分析要素禀赋结构已经提升到了一定的水平时的情形,可以选择现代技术,但是还不足以选择赶超技术。

遵循林毅夫和陈斌开的假设,我们假定这个经济中存在三种技术。

第一种是维持性的生计技术,这种技术需要的资本为k=0。需要的劳动为Z。

生产函数为y1=F(k=0,l=1)

第二种是现代技术,这种技术所需要的资本为k=1,需要的劳动为l。

生产函数为Y2=F(k=1,l=1)

第三种是赶超技术,这种技术所需要的资本为k=2,需要的劳动为Z。

生产函数为Y3=F(k=2,l=1)

我们假定企业只能按照给定的技术进行生产,企业的规模不能任意复制,这是由技术本身的特性决定的,采用赶超技术是需要“借钱”的,而采用现代技术并不需要“借钱”。这样的简化有利于我们的分析,我们主要是为了表明赶超战略下的技术选择会引起金融抑制。

我们假定在当前的发展阶段,要素禀赋结构决定了现代技术是具有自生能力的,赶超技术是没有自生能力的。这个假设非常关键,但是其经济学含义也非常明显,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应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不同的要素禀赋结构对应不同的技术结构,技术并不是越先进越好,适宜技术才是最好的技术。上面的假设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Y2-Y1=δ(δ>),Y3-Y2=(0<<1)。越小表示赶超技术越不具有自生能力,反之,越大表示赶超技术越具有自生能力,当逼近于1时表明赶超技术已基本具有自生能力。我们假定当企业在生计技术和现代技术之间无差异时选择现代技术,当国家在现代技术和赶超技术之间无差异时选择现代技术。

(二)采用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CAF)

当我们采用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时,没有自生能力的赶超技术是不会被采用的。这时的回报可以描述如下:

R=max|Y2+r(k-1),Y1+rk|

很显然,均衡无套利时应该有Y2+r(k-1)=Y1+rk,即r*=δ,此时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为

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假定“金融抑制”只与利率的扭曲有关,利率扭曲的程度越严重,“金融抑制”的程度就越严重。换句话说,在我们的模型中“金融抑制”程度和“赶超”程度(违背比较优势的程度)都是由利率扭曲的程度来表示的。

均衡无套利时的回报为:

R*=Y2+δ(k-1) (1)

其中上标*代表遵循比较优势时的最优情况,也就是没有“金融抑制”时的情况。

(三)采用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CAD)

采用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时,没有自生能力的赶超技术就会被采用,此时就会存在“金融抑制”现象。我们假设存在“金融抑制”时的利率为i,很明显i<r*。当采用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时,国家可以采用利率手段进行宏观控制,也可以采用税收手段进行宏观控制,我们假定不管采用哪种控制手段,控制都是有效的,也就是说国家不会让体制外经济有效的运行和发展,换句话说,国家会有效地防止基于“双轨”的套利行为的发生。事实也表明,我们的假设是正确的,计划经济往往通过银行有效控制缺乏自主经营权的企业的资金帐户,体制外的资金很难形成自我循环。林毅夫教授及其合作者提出的计划经济的“三位一体”体制表明的正是这样的逻辑。

1.采用利率手段进行控制

当国家采用利率手段进行控制时,回报可以描述如下:

R=max|Y2+i(k-1),Y3-i(2-k)|

很显然,均衡无套利时应该有Y2+i(k-1)=Y3-i(2-k),此时有i1=。只要i1=,代表性企业就可以采用没有自生能力的赶超技术。均衡无套利时的回报为:

R1=Y3-(2-k) (2)

其中上标1代表采用利率手段进行控制时的情况。按照我们的直觉,不论国家采用利率手段进行控制与否,只要允许企业进行自由选择,有自生能力的技术就会比没有自生能力的技术更受青睐。但是,我们这里得到的结果却与我们的直觉相反,相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假设代表性企业是有资金盈余的。企业的总收益除了生产所得以外,还包括利息所得。当利息所得太低时,企业与其选择现代技术,还不如选择不具有自生能力的技术,因为一个单位的资金所获得的利息敌不过一个单位的资金投到不具有自生能力的技术上所获得的收益,这只是一个权衡问题。我们假设代表性企业的资金是有盈余的,对国家而言,相当于假设这个国家是有很大的资源动员能力的,总体上而言是比较符合像中国这样的大国的现实情况的(中国利用的是农业剩余)。我们知道。如果一个经济体的资源非常有限,那么它推行赶超战略以选择不具有自生能力技术的能力就非常有限,这个战略就很难持续,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就属于这样的情形。以韩国为例,韩国在70年代初也曾经试图赶超,1971年韩国政府提出了重工与重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但是在第二年就出现了高通货膨胀,然后这个战略就基本上停顿了,这样整个经济继续沿着60年代以劳动较为密集的加工业为主的方向发展;在80年代以后,韩国又重新提出了1971年提出的重工与重化产业优先发展战略,这时韩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有些项目还是属于赶超,企业没有自生能力,结果造成韩国在东亚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大的冲击。

2、采用税收手段进行控制

当国家采用税收手段进行控制时,回报可以描述如下:

R=max{Y2+i(k-1)-τ(1+λ),Y3-i(2-k)+τ}

其中τ(τ>0)表示税收,λ(0<λ<1)表示税收的社会成本。

当采用税收手段进行控制时,我们假定税收及其社会成本是外生给定,此时,我们可以得到均衡无套利时的利率为i2=+τ(2+λ)。由于存在“金融抑制”,所以显然有+τ(2+λ)<δ。

均衡无套利时的回报为:

R2=Y3-[+τ(2+λ)](2-k)+τ (3)

其中上标2代表采用税收手段进行控制时的情况。按照我们的直觉,只要对某一特定的产业征足够高的税,然后把征来的税收用来扶持另外的产业,那么当税率达到某个临界值之后,被征税的企业(选择现代技术的企业)就会凋敝,被扶持的企业(选择不具有自生能力技术的企业)就会发展。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代表性企业之所以选择不具有自生能力的技术是被税收强迫的,而政府之所以通过税收手段强迫企业又是由政府的发展战略造成的。在转型国家,我们看到的事实是,政府一方面对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进行征税,另一方面又对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进行扶持。换句话说,只要税率不太高,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就可以发展;只要扶持足够大,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就可以存在。中国进行渐进式改革的情况也表明了“金融抑制”保证了政府获得大量的隐性收益,国有企业获得大量社会资源。

三、比较分析

采用赶超战略会导致“金融抑制”和福利损失,资本积累会比遵循比较优势时慢。下面我们将给出比较严格的数学计算和数学证明。

命题1:采用利率手段进行宏观控制跟采用税收手段进行宏观控制相比会引起更严重的“金融抑制”现象。

证明:很明显,i1<i2

计划经济国家往往通过税收手段(行政控制下的影子税收手段)来帮助重工业进行发展,这说明它们还是采用了一种成本相对较低的赶超战略。税收手段所造成的利率扭曲的一个关键点是,许多本来具有自生能力的企业由于不利的税收(不利的行政控制下的影子税收)而不能存在。由于原本具有自生能力的许多企业已经不能存在了,所以我们也就很难看到这类企业的活动。计划经济之所以是一种“短缺”经济,正是由于缺少了这样的企业,而“短缺”越严重,在某种程度上也就说明了“金融抑制”越严重。

命题2:不管是采用利率手段进行宏观控制还是采用税收手段进行宏观控制,赶超战略相对比较优势战略而言都会导致福利损失,从而降低要素禀赋结构的提升速度。

证明:当我们采用利率手段进行控制时,福利损失为:

只要采用赶超战略选择不具有自生能力的技术就会存在福利损失。“动态比较优势”之所以在理论上不能成立,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不管何种程

度的赶超都会导致福利损失。Redding认为,发展中经济会面临着这样一种权衡:按照现有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产品,还是通过政府的选择性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建立具有“动态比较优势”的产业,即进入那些当前不具有比较优势,但是通过生产力的增长在将来可能获得比较优势的产业。动态比较优势理论经常被用来作为支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依据,但是许多用来支持“动态比较优势”的例子,比如德国俾斯麦在19世纪70年代推行的“铁血政策”,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电信产业的政策,日本在20世纪60年展汽车产业的政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例子,因为这些国家当时的要素禀赋结构实际上已经达到了产业结构升级的阶段。我们的命题得到的含义不支持杨汝岱和姚洋的有限赶超的观点。

命题3:采用利率手段进行控制跟采用税收手段进行控制相比,会引起更大的福利损失。

证明:由(4)式和(5)式,我们可以得到:

采用利率手段进行控制跟采用税收手段进行控制相比,之所以会引起更大的福利损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前者会引起更大程度的“金融抑制”,利率的扭曲会更加严重。税收手段毕竟属于间接的控制,通过税收仅仅是“曲径通幽”地扭曲了利率,力度相对而言比较小。而利率手段则属于直接的控制,“一步到位”地扭曲了利率,力度相对而言比较大。

命题4:被选择的赶超技术越没有自生能力,“金融抑制”程度就越严重,福利损失就越大。

命题4的经济学含义是非常明显的,不管是通过利率手段进行控制还是通过税收手段进行控制,被选择的赶超技术越没有自生能力,利率的扭曲就会越严重,从而“金融抑制”程度就越严重,进而福利损失就越大。

四、结语及政策建议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表明了一个国家的“金融抑制”跟这个国家推行的赶超战略有关。战略赶超的程度越严重,“金融抑制”的程度也就越严重。要想消除一个国家的“金融抑制”现象,“釜底抽薪”的措施就是改变政府的发展战略,变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为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只要政府继续推行赶超战略,“金融抑制”就不可避免,试图通过“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措施来消除“金融抑制”的努力只能属于“扬汤止沸”。中国金融自由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金融总量迅速增长,金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但这与其说是局部金融改革取得的成就,还不如说是由发展战略改变所取得的成就,发展战略的改变和金融改革措施的出台在互补的方向上促进了金融自由化的发展,从而降低了“金融抑制”的程度。发展战略的改变是消除“金融抑制”现象的一阶措施,属于对约束的选择。金融改革措施的出台是消除“金融抑制”现象的二阶措施,属于约束下的选择。为了消除“金融抑制”,金融改革措施的出台必须跟发展战略的转变程度密切结合起来,二阶约束要配合一阶约束,否则制度的相互依存性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不配套问题。

金融工程实战术篇(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信息化在国民经济信息化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与此同时,现代金融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客观上要求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推行金融创新,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和知识化。为此,需要我们从战略、运作和技术三个层面加快金融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

知识密集型的金融业属性

与传统金融业相比,现代金融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在组织架构、运作方式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经营管理特征。金融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进行创新,实现自身的信息化,从而逐步达到整个业态的知识化,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在组织构架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不仅为金融业提供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设施,而且不断催生着新的管理方式。当金融业达到高度的信息化之后,它就像具备了健全的神经系统,各末端的信息能实时传送到营运总部,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快速的反应。这样,大大强化了管理效率,扩大了管理范围,减少了管理层次,缩短了管理链条,促进了金融机构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在运作方式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信息服务内涵和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同时也带动了对信息服务需求的强劲增长。随着消费者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金融业过去的服务种类、服务方式已经越来越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金融机构若想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必须转变经营观念,由面向账户的经营转向面向客户的经营,向客户提供定向的个性化服务赢得客户的信任,并建立开放型、全方位、全天候的现代化营运体系,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高质量的金融服务。

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金融业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金融市场上的决策行为,则更多地依赖充足的信息获取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

着眼于金融信息化发展的跨越式

金融信息化的实质,是新兴的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场经济革新,主旨在于把金融业变成典型的基于信息化技术的产业,信息系统成为金融产业战略决策、经营管理和业务操作的基本方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业采用信息技术的步伐并不算太慢,我国金融信息化水平的落后主要是在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等方面。加快我国金融信息化体系建设,可以考虑“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发挥“后发优势”,以提升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保障我国金融体系安全、稳定运行。

首先,在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尽快制订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并切实可行的金融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为我国金融信息化指明前进的方向和发展道路。

过去我们提倡金融电子化。从“金融电子化”到“金融信息化”绝不仅仅是个概念的变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电子化时代的金融信息系统是一种旨在满足内部管理的、封闭式的系统;而信息化时代的金融信息系统则应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金融业进行重构,并据以建立开放式的金融信息化体系。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六五”做准备、“七五”打基础、“八五”上规模、“九五”见成效的发展阶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我国金融业已逐步形成了一个全国范围内的电子化服务体系,在金融改革和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是由于受认识能力、实践经验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运行效率,信息综合程度和信息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始终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金融业的改革与发展,迫切需要建立先进、高效的以计算机网络系统做支撑的全方位、全天候,能支撑我国金融业务、金融管理和金融决策的金融信息化系统。这需要我们在认真总结过去金融电子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制定金融信息化的战略规划,完善金融信息化的总体框架。

在这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国民经济信息化整体战略中,突出金融信息化的带动作用,把金融信息化作为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龙头来抓,以金融信息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向深层次迈进;二是把金融信息化体系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来以加规划,以夯实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三是把金融信息化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来体现,依靠整体创新来实现其发展的跨越式。

其次,在运作层面,应瞄准建立我国新型金融信息化体系的目标,对现行金融电子化系统进行更新、改造,以适应金融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金融管理信息系统是连接所有金融业务系统,对其产生的基础数据进行采集、加工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全面信息及各种信息分析工具的核心系统。它的建设和完善,对全面提高我国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金融机构管理架构和流程重组,是金融信息化成功的关键。我国金融机构原有的管理架构和流程,是按手工或者部分计算机处理的模式建立的,信息化若在旧的管理架构和流程环境中实施,能发挥的作用很小,工作繁杂而且收效甚微,要实施金融信息化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易于共享数据资源,流程自动化控制与处理,信息快速传递与跨地域存取等特性,重新设计金融机构的管理架构与流程。

重组管理架构和流程的重点是在经营、管理和决策三个层次上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经营层要体现跨时间、跨地点、跨方式的“整体性”和“流水线”作业效率,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控制各种操作指令和作业要求,实现经营控制程序化硬约束;管理层要使孤立的信息变成相互联系的信息,使一些潜在的原始的信息变成现实的经过加工的信息,使无价值的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使各项管理工作由事后反映向事前、事中控制转变;决策层应利用领导决策支持系统,实现战略发展、投资、计划、监控等决策活动井井有条。这三个层次的功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即要清晰划分,又要有机结合,使金融机构整体的资源配置与运行达到最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