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教学能力

化学教学能力精品(七篇)

时间:2023-06-30 15:46:03

化学教学能力

化学教学能力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如果从化学课的起始年级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经久不衰的求知欲。化学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化学事物特殊的认识倾向,是学生力求认识化学事物,获得有关化学知识经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因此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它能促使学生去学习、去研究、去设想、去探索、去创新。那么如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二、营造氛围,培养意识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应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授课,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多提异议,调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激情与激情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在这样的氛围里,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的得到了培养。例如:演示酒精与水混合总体积缩小这个实验来证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时候,有学生会提出是不是所有两种液体混合总体积都缩小呢?有没有增大的呢?这个问题的提出不利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解释,与《分子》这节看起来不相关。如果这样评价,会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应高度赞扬了这个学生,赞扬他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精神,并号召其他学生向他学习。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努力营造宽松的环境,保护活跃的气氛,驾驭其中,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不断的滋长。

三、加强指导,注重能力

加强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这是教学观念转变的具体体现。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习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促进学生提高学习水平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学生的素质得以提高,使素质教育落实在日常教学之中。21世纪更需要能力型人才。民族的进步,国家的富强是同整个国民的素质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我们应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中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的培养,而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拓宽知识面,不要拘泥于大纲。

四、全面培养,提高素质

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关系。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形成能力的基础,而能力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提高学生科学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要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的教学,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要加强化学用语的教学,重视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一些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制法和用途间的联系,加强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指导作用。学习一些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基本技能,初步认识化学在实际中的应用,并能引导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现象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五、探究问题。激发创新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精神的引导下,学生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进行创新活动。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化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而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展、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化学教学能力篇(2)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 观察能力 实践能力 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而新课标中对化学实验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我们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教学为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现实性和易感知性,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敏锐的观察能力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学生对化学实验往往是因“奇”而观,要把学生这种出于好奇的不自觉的观察上升为有目的的观察,必须经过不断训练和培养。

1.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的。

有目的的观察才是有效观察。化学实验现象,变化多端,转瞬即逝,要使观察取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明确观察的目的。例如:在做氯气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要求学生观察反应物的色态、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过程中的现象,以及生成物的色态。这样有目的的观察,可以避免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程序地进行观察。

观察化学实验现象一般是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程序分段进行的。例如苏教版必修二中“苯和溴的取代反应”的实验时,观察步骤是:①苯和液溴混合后有何现象?②加入少量铁屑,塞紧带导管的单孔塞后,烧瓶内,以及导管口附近有何现象?③反应完毕后,向锥形瓶里的液体滴入硝酸银溶液,有何现象?④把烧瓶里的液体倒入盛有冷水的烧杯里,又有何现象?这样层次清晰地指导学生有序观察,可以避免学生由于观察步骤的颠倒而影响观察的效果。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熟练的操作技能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不能急于求成,应循序渐进。

1.教师讲解示范。

教师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给学生进行规范的操作示范,介绍仪器的规格、性能,以及使用范围,指导学生观察操作要领,指明不规范操作可能引起的实验误差及可能造成的危害。例如演示实验室制氯气时,教师在操作中,对仪器的装配、气密性检查、加热的方法、气体收集、尾气吸收等均应做到严格、规范,加深学生对规范性操作的认识。

2.学生模仿练习。

在观察教师示范时,学生头脑中已形成了有关表象,产生了效仿的动机,但必须通过反复的模仿训练,才能形成正确的操作习惯,达到规范操作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反复实践,不断练习、纠错,以掌握操作的基本要领。

3.学生独立操作。

实验技能的形成,需要一个反复练习、不断强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上台进行演示,及时指出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错误和疏漏,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纠正操作中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有效地训练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通过大量的独立操作训练,学生能较快提高操作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协调性,从而不断地提高实验能力。

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利用从实验、观察和测定中获得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加工,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核心。

1.善于利用实验,提出思考性的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提出疑问,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例如:钠的性质实验,引人入胜的实验现象会使学生情绪高涨,同时也产生许多疑问。这时教师应提出疑问,启发学生思考:金属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且熔成闪亮的小球?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不停地游动,并发出嘶嘶声?滴入的酚酞试液为什么会变红?在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搞清产生上述现象的化学原理之后,教师还可拓宽思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钠与酸反应,预计反应的现象是怎样的?为什么?然后通过实验加以验证。通过实验提出问题,又通过实验验证预言,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例如在学习“盐类性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测定氯化钠、醋酸钠、硫酸铵这三种盐溶液的pH值后知道:盐溶液并非都显中性。在此基础上,如何引导学生逐步释疑,摸索规律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思考:①实验中所用的盐其组成中既无H+,又无OH-,为什么溶于水后却呈现一定的酸碱性?体系中过量的H+、OH-从何而来?②盐溶液呈现的酸碱性与组成的离子之间有何关系?③在上述各种盐溶液中,存在哪些影响水的电离平衡的离子,它们对水的电离平衡有何影响?让学生分组讨论,最后根据学生的说法总结。实践证明:在实验教学中若能经常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能得到培养,就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教师利用化学实验,设计问题,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1992年全国高考试卷中一个设计实验,给出了一些常见的仪器,如:烧杯、干燥管、导管、胶塞、普通漏斗、止水夹等,让考生设计一个能够控制反应开始和结束的制氢气的建议装置。这个实验对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进行了考查,有一些考生设计了很多比较实用的装置,从而说明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无限的,等待我们去进行挖掘。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能力篇(3)

关键词:化归能力;归纳;提炼;总结;对比

所谓化归能力,就是把一个实际的、较复杂的问题通过转化归结为一个较简单的问题,进而成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一般总是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简单的问题,将难解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将未解决的问题通过变换转化为已解决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化归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怎样去落实化归能力训练呢?

一、在概念教学中进行化归能力训练

化学概念多,要学生理顺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学生对概念进行提炼,适当训练学生的化归能力。例如,在学习复分解反应的概念和反应条件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归纳对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理解。有的学生会说,化合反应是几种物质反应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分解成几种物质的反应,置换反应是A+BC=AC+B的反应,复分解反应是AB+CD=AD+CB的反应。这时如果我们要求学生进一步提炼简化,他们可能会得出:化合反应中生成物只有一种,分解反应中反应物只有一种,置换反应中单质换单质,复分解反应中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这样他们就充分理解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这样总结后再练习几次就会记忆永久。在概念教学中经常进行提炼和简化的训练,学生遇到概念的学习就会自然地进行理解加工,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化归能力。

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进行化归能力训练

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中也可进行化归能力训练。如在学习“氧气”这一节时,要求学生总结与氧气有关的知识点。学生会发现相关知识有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在点燃的条件下木炭、红磷、硫、铁丝都能与氧气反应,氧气表现出氧化性,因此可作助燃剂。由此可以总结出“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的规律。在学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又可让学生整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两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分别是什么。在学习金属材料、常见的酸和碱等知识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化归能力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就养成了整理知识的习惯。

三、在习题教学中进行化归能力训练

在习题教学中更适合对学生进行化归能力训练。

例如:硒(Se)元素具有抗衰老和抑制癌细胞的功能,硒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硫原子相同。回答下列问题:

(1)试写出H2SeO4的名称 ,其中Se的化合价为

(2)SeO2和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向下列物质中分别加入H2SeO4会产生什么现象呢?

①镁条 ,②紫色石蕊试液 ,③碳酸钙粉末 。

引导学生分析:硒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硫原子相同,所以硒元素与硫元素化学性质相似。可直接将硫代替题中的硒来思考。H2SeO4的名称是硒酸,其中Se的化合价为+6价。SeO2和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SeO2+NaOH=Na2SeO3+H2O。镁条、紫色石蕊试液,碳酸钙粉末与H2SeO4的作用和它们与硫酸作用的现象也相同。因此,考查H2SeO4的性质,其实就是考查硫酸的性质。

四、在综合复习时进行化归能力训练

初中化学知识的一个特点是:内容广泛且分散,所以复习时需要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总结规律性的知识,这样就需要将知识点按板块汇总,找出相互关系,将其联系串成一个知识网络,使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条理化。这个过程就需要学生有化归能力。如复习“身边的化学物质”时,可以采用纵向联系和横向对比相结合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以点带面减少遗忘。纵向联系就是以某物质(如O2或Fe、CO2等物质)为中心,从物质的性质到用途(或通过用途去反推性质)、制法等串成知识链;横向对比同类物质的性质等(如氧气和二氧化碳、盐酸和硫酸、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等),以优化记忆内容,提高记忆效率,再以点带面将具体的知识化归为几类物质之间的反应规律。

总之,化归思想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生疏的问题熟悉化,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含糊的问题明朗化,对学生进行化归训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化归能力的训练。

参考文献:

化学教学能力篇(4)

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力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内驱力,是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激情满满,更加关注,去积极而主动地展开探究。导入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直接关系着学生兴趣的激发,对教学的成败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一)运用奇妙的化学实验实验有着奇妙的现象,更能带给学生神秘感,给予学生直观认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神秘而奇妙的实验来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如在学习浓硫酸的性质时,我们可以做浓硫酸和蔗糖的反应实验,学生通过实验可以观察到白糖在瞬间变成了黑发糕。如此奇妙的实验现象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二)设计引发冲突的情境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富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无法运用所学来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旺盛的求知欲,进而会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来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探究,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三)创设熟悉的生活情境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学科。我们可以利用化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现象入手,来为学生创设丰富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此来增强教学的可信度与亲切感,这样更能拉近学生与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从而激起学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

二、先学后教,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教师一讲到底的知识单向传递,而是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施“先学后教”,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性学习,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必要的启发与指导,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以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赋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与参与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主动性。没有了教师机械的灌输,代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生间的差异性,展现学生学习的个性与创造性,实现了知识的双向互动,更加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与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为学生来制订自主学习的提纲,让学生依据提纲来展开自主学习,以避免学生自我学习的盲目性与无序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逐渐实现学生的完全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认真研读教材,充分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阅历来展开,并将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不理解的地方等标记出来,这样在教学中学生更能加强听课的针对性,可以根据自己在自主学习中所掌握的具体情况来不断调整重难点。这样更加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学生不再是机械地记忆,而是通过主动的思考与思维来进行理解性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学氧化碳性质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现象从地窑杀人事件、温室效应、钟乳石自然现象等中通过主动思考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但这只是局限于浅层次,还有许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带领学生针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遇到的问题来一起进行相关的实验探索,并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进而在教师的启发与指导下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深刻掌握。

三、实验操作,提高学生实验技能

化学教学能力篇(5)

新课程;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

1.从生活现象引入新课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从学科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出的问题学生可能感到意义不大,而且觉得十分生疏。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化学前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为了使学生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建构,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事实证据。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知识有真切的感受,才不会只是在抽象的水平上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记忆。为此。教师在引入新课时,也应当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建紧密的联系,为学生建构知识提供有力的支撑。

2.用生活经验理解化学概念

在化学教学中,为了克服学生在理解化学概念时的困难,可先引导学生解决一些有针对性的生活问题,作为“先行组织者”,然后再将其中的思想方法横向迁移到所学习的化学概念的研究中,为化学概念的学习提供认知支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理解周围世界的相关概念,不一定与科学概念一致,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可能起阻碍作用。如物体越重,下落越快;只有在力的作用下,物体才能运动等。当代教学理论指出,对于错误前概念的教学,首先要做好“引蛇出洞”,充分暴露学生错误的前概念,然后设计矛盾性实验予以冲击和破除。最后建构对科学的正确理解。因此,“联系生活”的有效化学教学,必须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生活经验。

3.回归生活解决化学习题

世界本来是一体化的,伴随着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哲学、科学、艺术等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取得了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世界的独立性。科学创造了一套揭示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概念符号系统,与此相适应的课堂教学,也越来越重视遵循理性的逻辑,传授抽象的概念,而远离学生的生活实践。日常生活世界隐退于理性视域之外,成为理性逻辑之网的背景。为巩固课堂教学而实施的习题教学,出现的同样是“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相分离,莘莘学子沉浸于题海之中使人遗憾的场景。另人费解的是一些学生题做得很多,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很差,教师提供的“压缩饼干”式的知识,造成学生的消化不良,就像只顾记诵抽象的“导游图”,而将“美丽的自然风景”置于脑后的匆匆过客。要改变上述状况,就应把改革习题形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突破口,进而改变传统习题枯燥、抽象、脱离实际的“纯化学”模式,增加习题的生活气息,更多地利用学生所面临的环境,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让习题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充分发挥习题的素质教育功能,让习题具有趣味性、激励性、挑战性,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解答化学习题,在动脑动手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利用课堂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研究素质教育习题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对习题形式进行了研究,改编了一些充满生活气息的题目,注意了习题本身的趣味性,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加学生对化学学的情感。高中化学教学中也有很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能更深入地了解现实世界,掌握改造世界的本领。这就要求教师在习题设计上多动脑筋、多下功夫,让习题既生动活泼、联系实际,又能巩固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感到:化学并不难学,化学就在你身边。

4.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化学现象比比皆是,但我们却常常熟视无睹,问题就在于观念上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主动意识。在这些司空见惯的化学现象中,有很多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代表性和应用性,可以将其转化为高中化学问题,使之走入课堂。化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

5.创设宽松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的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的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化学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化学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利用生活资源或生活资源中的元件做实验,学生对实验所用的物品熟知,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化学教学贴近,消除畏难情绪及对化学的神秘感,顺应学生爱玩、爱动脑的心理,使其玩出化学规律。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生活资源或生活资源的元件做实验,可使学生独立的思考,大胆探索,敢于幻想,创造出自己的新思路、新问题、新设计、新途径、新方法、为了完成实验,学生获得充分的前期制作经验和动手欲望,而前期操作经验是相关技能或能力形成不可或缺的练习体验,且前期操作本身就是向学生传播非语言的教育信息,使化学实验增添了一个物化的信息源,增强学生的投入意识,获得良好的首次效应和动手欲望,不自觉的程序逻辑式实验成为灵活的、自觉的探索性实验。这种成功的体验和喜悦,能持久地保持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探索。

6.开发利用生活资源,搞好丰富的课外科技制作

化学教学能力篇(6)

【关键词】自学能力 阅读方法 自学辅导 八环节学习法

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探求新知识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发展学生自学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它关系到提高在校学生学习化学的成效,还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化学学科的自学能力,主要是指读懂化学教科书;会查阅化学参考书和工具书,会观察实验和直观教具;能设计和完成简单的化学实验,用以解决一定的化学问题;能提出某些有水平的化学问题等。为此,笔者认为,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应主要抓阅读训练和学习方法。

1 重视学生阅读方法培养

阅读是学生吸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能教给他们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因此,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大为有益。

1.1 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从教材获取化学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解答化学问题的主要依据。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要督促学生认真阅读化学课本。在课堂上,要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教学三要素的关系,重视教科书的作用;处理好教师讲和学生读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获取新知识。

阅读能力的培养有一个过程,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训练,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法。常用的有“语意式”阅读法,要求学生用类似学语文的方法,去阅读化学课本,抓住段落大意,对概念的关键词作出标记等;“提纲式”阅读法,教师根据教学重点列出提纲。如:①碳的单质有哪几种?它们都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②金钢石、石墨、木炭的最主要特性是哪些?③碳的几种单质的主要用途及其与性质的关系。这样就指明了阅读的重点,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另外,还有“习题式”、“论文式”、“标记式”、“批注式”、“摘录式”、“概要式”等阅读方法。

1.2 帮助学生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扩大阅读兴趣、学习兴趣是求知的欲望,知识面越广,学习兴趣越高。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过程中,除重视对教材阅读外,还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课外读物,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阅读兴趣。

1.3 通过实验预习培养阅读能力,化学的突出特点是“以实验为基础”,通过对实验的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阅读实验内容时,既要求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和操作步骤,还要求掌握如何观察现象,并想象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还要查阅有关书籍,设计出与教科书上的方法不同的实验。这样,通过预习实验可以较全面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新知识迁移能力。为了督促并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可以让学生在阅读预习的基础上,独立完成实验。

1.4 采用不同方法指导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引导学生重视基础,狠抓关键。对于基本概念、基本定律要着重读,深入体会、准确理解;对难懂的概念要反复读;对易混淆的概念要对比着读。

2 教授学生掌握自学方法

化学自学,最要讲究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但有其共同之处:

2.1 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要制定周密的学习计划,无目的无计划的自学,往往坚持不到底。有明确的学习和周密的学习计划,能使自己持之以恒,深入钻研,不达目的誓不休。制定计划要切合自己的实际。

2.2 学习必须循序渐进。学习化学知识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中下等成绩的学生,教师应要求其自学内容以课本为主,中上等成绩的学生,以课本和参考书内容并重。切忌在自学时,前面的内容还未学懂,就急着学后面的知识。基本功打不好,就一味在题海中追逐难题,是不可取的。

2.3 学习要勤动手。动手有两方面,一方面要记笔记,作注释,做习题等;另一方面要做实验、模型、标本等。

2.4 学习要善于总结。有一句名言,“读书要把书读薄。”学习化学,应该在学完一章之后,要作一个小结,把该章的知识结构织成知识网络系统图,使知识更有条理性,更易于掌握。

2.5 读书要勤于联想思考。学习中要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做到深刻理解。要根据目录、提纲、小结及知识网络系统图进行联想,即就是通常所讲的“把书读厚”。

3 掌握好化学学习八环节

近年来,教育界对学习方法进行详细的研究,形成不少成熟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八环节学习法”是中学生最佳的学习方法。

八环节学习法共分八个环节:①制订计划;②课前自学;③专心上课;④及时复习;⑤独立作业⑥解决疑难;⑦系统小结;⑧课外学习。这一学习方法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高效率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高质量地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全面开拓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对于提高中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有较好的效果。

4 加强学生自学辅导力度

化学教师应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的自学辅导。如:①精讲式辅导。在学生阅读、观察的基础上,教师了解自学情况后,针对学生问题较多的部分或理论的中心部分进行精讲式辅导。②答疑式辅导。元素化合物的某些章节可用此法。在学生自学之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大纲或课标的要求,把问题按知识内在联系,加以组织和编排,答疑由浅入深,有条不紊的进行。既解答了问题,又概括了知识内容。③讨论式辅导。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由教师答疑,而是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组织讨论、掌握方向、提出问题、启发思考,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评价和归纳。④范例式辅导。如在化学计算或化学实验中,针对那些遇到的新类型的问题,教师选择典型例子,以示范运算或示范操作的形式进行辅导,并总结其规律,让学生在自学中使知识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培养自学能力推进素质教育.郑洁琴.福建教学研究[J]

[2]学生主动学习指导策略初探.李祥明

[3]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王译颉

[4]怎样让学生主宰课堂.周瑛.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

化学教学能力篇(7)

化学教学自学能力学生当今社会当真应验了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自学能力在人的一生中占有多重要的位置。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同时,也造就了新的“文盲”,新“文盲”就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现代人仅仅靠院校所学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大多数学生毕业后的提高与晋升要靠自学与继续教育来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十分必要。自学能力是一个人良好的自学习惯、正确的自学方法、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接受新信息的能力的综合体现,拥有自学能力会使一个人在一生中获取多于其他人的知识,从而会使其本人受用终生。本文就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学能力谈谈体会和方法。

一、课前预习养成学生自学习惯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积久养成的一种生活方式,亚里士多德说“总以某种固定方式行事,人便能养成习惯”。要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课前预习是一种好方法。为了触动学生能主动预习,教师要结合所教知识,先列出几个知识点,让学生有意识地针对教师所列知识点去预习、阅读教材内容。让学生知道若自己先预习了教材,再去听课,对教材中易于理解的内容可以加深记忆,对重点和难点可以加深理解。在课堂上,由于学生事先预习,因此学生会带着问题学习,学生的思维活跃与老师形成思维共振,相互感应,学生听课的效率会得到提高。学生有种“看书产生疑问、带着疑问听课”的感觉,当教师释疑时会感到有恍然大悟,从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时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先预习,后听课;先温习,后做作业。例如,溶液浓度的学习,根据溶液浓度的概念和公式,学生初步了解到浓度的表达方式及简单的计算,但要灵活运用公式解题和深刻理解概念学生不易做到,这时课堂上教师从不同角度再讲解例题,学生因急于寻求答案,就会集中精力听课。这样通过学生预习与老师讲解相结合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而这样带着问题学习,再释疑解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学习习惯,从而达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二、课堂启发、阅读、议论、讲解与练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不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读就完事大吉。而是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各环节,引导学生会学习,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自学的技能。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启发、阅读、讲解结合议论,再加强练习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需要长期引导和培养的过程。学生要想自学,就要有对知识的渴望,要感兴趣。而最初兴趣的激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调动,教师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思维的发展精心准备,设计启发的方式和内容,无论怎样设计,都不能背离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知识水平。启发的方式可多种多样,如口头启发、书面启发、实验启发和情境启发,口头启发灵活性大,可随学生思维发展变化;而实验启发和情境启发新颖别致,引人入胜。启发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知的预备性知识,沟通与新知识的联系,在学习过程学会发现问题,从而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达到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

启发与阅读不是孤立的过程。可以先启后读、也可边启边读,无论何种方法,要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来确定。学生读书后进入核心阶段就是议论与讲解,议论是知识融合交流的过程,也是加深记忆促进思维发展的过程。它为教师的讲解埋下了“包袱”,同时通过讨论也可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议论是讲解的前提与准备。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把启发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后,提出“议论”的问题,然后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自由讨论,但议论必须围绕主题,不能偏离所学内容。因此,教师要掌控和指导,相互交换意见,讨论不局限在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也要参与其中,构成有问有答、各抒己见、讨论争辩活跃氛围。在“议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把握辩论的发展方向,教师要做到既是引导点拨者,又是与学生探讨的的讨论者。在充分讨论后,应是教师的“点睛之笔”――精讲。这是知识的概括与升华的过程。讲解要富有启发性、针对性。对知识的讲解应注意知识的结构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解答的规范性、准确性;思维方法的指导要侧重抽象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方法的培养。重要的是通过自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议论与讲解是一个完整阶段的有机整体。教师要注意防止议、讲脱节两层皮的情况,要议中有讲,讲中带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融为一体的最佳情境。

三、教为导、学为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根本

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教为导、学为主”的原则。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但“主角”的还是学生的学。教师的教绝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因此,教师的讲要精讲,而学生要多学。学生的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书、读书,而是在看书的基础上要思考,思考后再读书。学生通过议论、讲解、练习来达到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充分调动感官功能训练,使智能得到全方位发展。例如:在讲醛化学性质时,不仅要使学生对醛化学性质有比较充分的认识,而且要使学生从有机结构入手对官能团知识有深刻认识,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更要能运用知识。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由醛的结构分析推测它氧化的可能性。

2.用醛与托伦试剂产生银镜反应来验证。

3.提出甲酸能否氧化引起学生猜测和议论。

4.用实验证明甲酸可以氧化。

5.从理论与实验两方面总结出含有醛基的化合物可以发生氧化反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