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1-30 01:48:02

金融风暴论文

金融风暴论文篇(1)

去年全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只有1.1%,创近10年最低水平,当年工业设备利用率只有74.7%,创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固定资本投资已连续四个季度下滑,失业率已达到前所未有的5.8%,据估计还有可能继续上升。

有些人以为,是“9·11”事件打击了美国经济,其实不是。美国经济此次衰退,可以追朔到2000年4月以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的经济泡沫崩溃。在纳指暴跌后,4~9月间道指仍挺在万点以上水平,但自9月下旬至2001年4月,不仅纳指再次暴跌,道指也随纳指双双下跌,纳指从3800点跌至1670点,道指从10850点跌到9480点。美国经济和股市2000年9月后就再也没有出现强劲增长势头,因此“9·11”事件只是使美国经济在衰退的斜坡上下滑得更快,而不是下滑的起点。

既然不是偶然事件造成美国经济衰退,对何时出现复苏就存在着许多争论。目前对美国经济的前景大概有三种不同意见,即“V”型曲线、“U”型曲线和“L”型曲线这三种判断。简单说,“V”型曲线就是认为美国经济可以立即走出低谷,“U”型曲线是认为不可能在短期内复苏,要等两到三年;“L”型曲线则是说,此次衰退的时间会持续很长,何时复苏不可预期。

以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暴跌为标志,美国新经济的泡沫已经破了。2000年9月,美国道指、纳指双双暴跌,自那时以后直到今天,股市虽有反弹,但都未超过那次暴跌前的点位,显示出美国资产泡沫的膨胀也已到达顶峰,已处在高危期,随时有可能破灭。主张美国经济“V”型曲线和“U”型曲线的人,都是基于美国经济当前的问题仍属于传统生产过剩危机的认识,而没有与整个金融制度危机联系起来看,但美国的当权者却早已看清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可怕前景,因此千方百计采取各种措施,维持资产泡沫不破,主要作法就是在资产泡沫濒于破灭的时候,拼命向市场注入货币。在“9·11”事件后美国政府预计到外资和个人资金会从股市大量退出,因此在重开股市前的两周内采取了两项重大举措,一是分两次共注入了12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按美国目前1:9的货币乘数,相当于提供了1万亿美元的信用资金供给,比中国一年的GDP都要大!二是美国证券委宣布取消了对上市公司只能持有本公司10%股票的严格限制,鼓励上市公司大量回购自己的股票。像微软等一些大上市公司,在本公司股票遭抛售的同时大量接手本公司股票,持有本公司股票的比例便很快就升到40%以上,由此维持道指在短期深跌后重上万点。美国人深深懂得,美国的经济繁荣来自于美元的强势,而美元的强势则来自于美元资产的价值,一旦美国股市崩溃,美元资产变得一文不值的时候,美元的强势就会一朝土崩瓦解,而没有美元的世界霸权,美国经济就会立即陷入一片混乱和严重萧条。不难想象,一个仅靠发行货币而维持国民40%消费品供给的国家,当其他国家视同本国货币为废纸的时候,与今天的阿根廷有何区别?

但是,是泡沫怎能不破?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因此是“饮鸩止渴”,只能推迟泡沫破灭的时间而不会改变这个结果。美国人一直在吹嘘在“9·11”事件后经济可以迅速止跌,甚至已经出现了复苏势头,但美国去年10月份的消费反弹,主要是因为实行了汽车按揭贷款“零”利率的政策,刺激了汽车消费,但到11月和12月,汽车消费一落千丈,消费增长也再现颓势。最近美国商务部公布了1月份的先行指数,10项中有8项上升,特别是建筑业的增长令人瞩目,有人因此乐观地说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最关键的制造业定单和股市点位这两项并没有上升,能认为美国经济已经摆脱了衰退的阴影了吗?55于建筑业创记录的增长,也马上有分析指出,这是由于人们对股市恐慌,将资金从股市转向房地产,但是近些年美国房地产的泡沫也不小,美国在90年代的10年中,年均租售的办公楼面积是8800万平方英尺,而去年由于经济衰退,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1.12亿平方英尺退租,所以建筑业的景气并非反映着需求的增长,而只能预示出房地产业的进一步泡沫化。

美国人用供应更多货币的办法补充资本市场的资金溢出,从而维持住股市点位,这种作法只是把泡沫吹得更大,使资本市场更具泡沫化。

美国资产泡沫的总体破灭和发生金融风暴,我看也就在未来两到三年,捅破美国资产泡沫的直接诱因我看可能有三个:

金融风暴论文篇(2)

关键词:次贷危机;金融风波;宏观调控

2007年4月,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正式爆发。一年来这场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形成一种“蝴蝶”效应,引发了国际金融风波,导致全球闹股灾。次贷危机造成美国的坏账是4600亿美元,由于美国把坏账证券化,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现在扩展到全球,波及到许多国家的金融机构和银行,估计最终损失要达到1.2万亿美元,其损失和危害正在逐步显露。这件事远远没有结束,预计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的影响将持续到2008年10月末或年末,才能最终见底。美国一打“喷嚏”,全世界都跟着“感冒”,这就是金融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传感效应。

一、美国次级贷款的内容和特点

次级房产贷款简称次贷,是一种房地产抵押的按揭贷款。美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分为三级市场,第一级是优级房贷市场,第二级是次优级房贷市场,第三级是次级贷款市场。次贷政策对中低收入的购房者很有诱惑力,因为它具备了三个特点:一是次贷低首付,有的次贷甚至没有首付,这对中低收入者特别具有吸引力。一般的按揭贷款都要有首付,大概占总额的20%—40%,而次级贷款的低首付特点则激起了人们的购房欲望。二是次贷期限长,有的20年还本息,还款周期长使贷款者压力小。三是次贷利息前低后高,即前2年是低息,后18年是高息,越到接近20年的时候利息越高。这三个特点使得中低收入者踊跃贷款购房,房地产价格涨得很快,一套豪宅最高达到几百万美元以上。

美国开办次级贷款的初衷是好的,旨在解决中低收入者买房难问题。这项措施启动后,美国的私人住房率提升了6个百分点,为1000万中低收入者解决了住房问题。在美国,孩子18岁以后基本自立了,剩下父母构成了家庭的小型化。次级贷款政策迎合了美国人的生活习惯,并较好地满足了美国人的购房欲望。但市场经济的供求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次贷刺激了房市,也毁了房市。因为当时美国的房地产价格暴涨,信贷双方都有一个心理底线,即最后实在不行就卖房子还贷款,反正也赔不上,结果恰恰就在这里面出了问题,房价连跌了40%,房地产市场因此溃不成军,终于爆发了次贷危机。

二、诱发次贷危机的原因

从根本上讲,次贷危机是金融炒作的结果。美国金融是全球一体化的龙头,很多银行都在发行贷款证券(英文缩写是MBS),形成债务后再卖债券(英文缩写是CDO),经过金融机构的炒作,波及到全球形成了一个债务链,债务链一断,便产生一种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效应,造成了全球性的金融风波。探求原因,主要是三个因素集合造成的。

(一)宏观调控力度不当。美联储为了有效调控经济,格林斯潘首先是在2003年之前多次降息,从5%降到1%。降息使贷款成本下降,诱使很多人靠次贷买房,促成了房地产“泡沫”。而后美联储为了治理通货膨胀,又连续13次调高了存贷款利息,到2006年初由最初的1%调到了5.3%。因为利息高了,还贷的成本也就高了,本金滚利息,越滚越大,加重了还贷者的压力。美联储主导贷款利息前降后升的“U”型走势种下了祸根,致使很多人次贷低息买房,而后又高息还款难,最终引发了危机。

(二)房地产市场失衡。美国房地产从2006年开始降温,“泡沫”破裂后,房地产价格大跌,原来售价100万美元的房子,现在只能卖到60万美元左右,出现了房地产全面缩水和下跌的局面。这使最终指望卖房子还贷款的人始料不及,房价下跌到卖房子也还不上贷款的地步,次贷危机终于浮出了水面,引发了金融风波。

(三)金融机构推波助澜。金融机构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便竞相炒作房地产贷款的证券和债券,炒来炒去,炒得扩大化了,波及到全球,把很多国家和银行都卷了进去,从而引发世界性的金融波动和风险。

美国次贷危机是历史的巧合。现在设想:如果美联储当年不加息,贷款的利息也就不会这么高;如果美国的房地产价格还在涨,房主还贷就不会出问题;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刺激房贷,没有证券商、银行家从中炒作金融衍生品,也就不会引发全球的金融危机。而现实的结果恰恰是这三个问题汇集在一起“交叉感染”,其结果必然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事出有因,绝非偶然,偶然寓于必然之中,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三、次贷危机的后果和危害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像计算机病毒一样,马上蔓延到全球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带来了全球性的诸多问题,包括现在的股灾和金融风波。

(一)次贷危机引发美元贬值。美国处于世界霸主地位,小布什希望美元贬值,贬值后会刺激外贸出口,降低进口,减少美国的外贸逆差,这是他的基本立足点。美元贬值以后,美国可以多印美钞向全球输送通货膨胀,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都出现了反应,物价上涨、经济放缓。比如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从2005年7月21日晚上19:00开始升值,到目前已累计升值了18.2%,汇率已突破7元的大关。到2008年年末,人民币与美元的比率将升到6.6元,接着继续再升到5元,2020年最后升到4元左右。人民币升值的另一个原因是压缩出口、增加进口,降低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美国打压人民币升值意在减少它的外贸逆差,内外的原因兼有,就像“天平”的两端,一端是美元贬值,另一端人民币就要升值,这是一个联动的过程。美元贬值带动人民币的升值加快,为全球输送通货膨胀,现在俄罗斯的物价涨得也很厉害,欧盟、日本、新加坡、韩国也都受到影响,物价都在上涨。所以,面对物价上涨,中央提出“两个防止”,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利用财政、税收、货币政策等多种经济杠杆调控物价和股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确保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次贷危机引发石油价格上涨。美元贬值之后,美国、纽约和伦敦的期货石油价格最高接近每桶150美元(七桶为1吨),一吨是1000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6800元左右。石油是全球的软黄金,经济高速发达之后,石油更是经济血脉。目前,我国每年石油的消耗量是2.7亿吨,仅次于美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如果石油涨价,会引发我国很多产品涨价,中国的物价就会形成“井喷”效应。现在中石化、中石油天天向发改委反映,我国一半的石油靠进口,如果石油不涨价,就会出现倒挂和亏损,发改委只好让财政给其补贴120亿元,让其别涨价。2007年我国物价上涨,工业品是石油领头涨,副食品是猪肉领头涨。由于我国垄断产业太多,资源管理不到位,产品成本降不下来,电力、石油、煤碳等资源性的行业都提出要求涨价,但老百姓又怕涨价,这使国家发改委一手托两家,处在两难的选择中,即一手托企业要涨价,一手托民众怕涨价。若经济问题弄不好,则会引发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三)次贷危机引发很多国家经济减速。由于美元贬值,石油涨价,美国经济发展开始减速。2007年美国GDP增长率为2.2%,比2006年下降了1个百分点;2008年第一季度GDP增长率为0.4%,第二季度预计只有1%,预计2008年全年美国GDP增长率为1.5%左右,最悲观的是高盛公司预测只有0.8%。美国、日本、欧盟被称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三大引擎”,现在都在减速,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正在崛起,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

四、全球金融系统的新特征

通过分析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的金融风波,发现世界金融系统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把握。

(一)金融系统的整体性。世界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货币的国际化和金融系统的一体化。现在看,全球的金融系统是连为一体的,已经形成一个联动互补的新格局,一个地方出问题,马上会引起连锁反应。这需要我们整体把握金融系统的形势和走向,不要孤立地片面地看待经济问题。

(二)金融资本的流动性。全球的金融资本近100万亿美元,西方发达国家资本过剩,大概有8万亿美元的流动资本掌握在一些金融大鳄的手里,在世界各地寻找机会进行投机炒作。其中,有一个金融大鳄叫索罗斯,他的手里有上千亿美金的“热”钱,1997年,他看到亚洲的金融市场刚开放并很脆弱,便到泰国的金融市场搅动一番后抽资脱逃,致使泰铢当天贬值,并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风险,中国的香港也深受其害。国际游资多了以后就会到处窜,像老鼠一样哪有窟窿就往哪里钻,所以金融系统开放后要更加注意安全性。现在看,几次大的金融危机都是国际游资投机形成的。比如1997年泰铢贬值引发的东南亚金融风险,1998年俄罗斯的金融危机,1999年巴西的金融风波等,都是国际游资的流动带来的后果。在我国,这些国际游资基本上会炒四个“市”,都很有规律。第一步是炒期货市场,通过赌博抬价,把国家的物价系统搞乱;第二步是炒股票市场,把股市烘起来,出现股市“泡沫”,到高位之后再抽资逃跑,套住的是中国的股民散户;第三步是炒房地产市场,形成房地产“泡沫”后再抽逃;还有一些高手进行第四步,即炒外汇市场,在汇率浮动中挣钱。这些金融大鳄在期市、股市、房市和汇市这“四市”上做文章,投机炒作到一定程度,把老百姓和股民的钱换成美元揣走了,留下的是金融灾难,这已成为一种定式和基本规律。

(三)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某个环节有了风吹草动,马上形成一种“蝴蝶”效应,整个金融系统就会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它是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这种大趋势无法遏制。虽然次贷危机本身仅仅几千亿美元,但全球都受影响。我国的股市离美国很远,但也受到了波及。股民是炒信心、炒预期,如果信心和预期都没了,股市也就跌惨了。现在看,这次次贷危机迅速蔓延,形成一种灾难,就是由全球金融系统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带来的。

(四)金融波动的周期性。金融系统的运行具有周期性,只有认真了解和把握,才能未雨绸缪,驾驭金融形势的变化。从学习马克思的《资本论》开始,我们就知道资本主义有经济危机,危机时会出现牛奶过剩倒到海里、产品积压卖不动、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和物价飞涨等现象,这是那个年代初级阶段的经济危机,是一种生产过剩型的危机,这是即时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发展到今天,实现了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哪个地方发生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的安全性至关重要。由过去的生产过剩型危机转变为金融危机,这是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规律。我国改革开放30年,也出现了一些周期性的规律,比如经济过热,基本上是8-10年出现一次。1982-1984年,我国出现第一次经济过热,进行了治理整顿;1994年,出现第二次经济过热,进行了第二次治理整顿;2006年末,出现第三次经济过热。我国股市也呈周期性变化,基本上是五“熊”三“牛”,股票行情是“横有多长、竖有多高”,这些都是辨证的。现在需要我们掌握的是周期性,准确把握经济走向和规律,从而做到未雨绸缪,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从美国看市场经济的优势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用市场法则和价值规律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第二,产权多样化,鼓励竞争,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但是,市场经济也有负面效应,会周期性地出现一些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经济的主要危险是通货膨胀,因为当时是短缺经济,经常供不应求,物价自然就会上涨。市场经济有通胀,也有紧缩,二者交替进行,但主要危险是通货紧缩,即生产过剩、物价低迷、消费不足。在1998-2005年期间,我国经历了8年的通货紧缩,经济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目前,我国又一次进行宏观调控,防止通货膨胀,但要注意调控的节奏和力度,要点刹车,不能急刹车,急刹车容易造成翻车。如果长期过度地紧缩银根,那么到2009年末,我国有可能重新滑入通货紧缩,5年内经济将无法有大的发展。不能一放就胀,一紧就缩,这几年我国一直是这么周而复始地走这条路,现在要注意掌握调控的力度。如果再次出现1998年的那种通货紧缩,我国就难办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太大,再加上弱势群体多,如果经济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那么很难保就业、保稳定,这是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

参考文献:

[1]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影响[J].经济学动态,2007(9).

[2]从次贷危机看美国楼市与中国楼市的关系[J].中国金融,2007(18).

[3]论我国的资产泡沫与金融风险[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

[4]金融危机后的货币政策操作——东亚国家的经验及启示[J].金融研究,2007(5).

金融风暴论文篇(3)

分析与探讨企业失利原因也许很多,但一般上来说,不外是对国内外市场无法掌握,新产品难以开发,现产品又开始过时,难以推销,营业成本增加;专业及敬业人才难找,员工工作纪律松弛,经营策略不当等。现今许多本地企业营业不佳,更是以受到金融风暴之打击,及对外投资失利者占较多数。

由于金融业最先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它对整个地区包括本地之经济景气,存着普遍不乐观,对企业申请融资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对再融资之申请,更是少做为妙。目前商业用途房产如厂房货仓,所评估之价值约一年前之七成左右,而银行贷款比例也由八成五降低至六成左右。银行界对经济景气缺乏信心,采取如此谨慎态度,无形中使企业更加难以取得资金。同时高利率,低汇率使入口成本增加。原本中小企业期待政府能及时调低政府组屋店租及产业税之年值,但至今依然保持一年前之市场价值水准。

因此面对不景气,银根紧缩,收款困难,呆帐危机重重,再加上股市与房地产市场泡沫幻灭,不少企业最终可能将面对资金周转不灵。

这危机相信于第二,第三季会更显著的浮现出来。

在自由经济市场中,景气循环原本就是一种自然的周期趋势。不管个人或企业都无法避免受到大环境变动的影响。但这次不景气来的太快及冲击太大,使得企业经营者措手不及,无力感非常重。相信关心社会之大众,也都产生一种关切的忧郁感,也令人更想追问,为何有些企业依然能在这困境中顺利渡过,或甚至取得骄人之业绩?

依笔者近月来之观察,有以下几个因素,令一些企业能在这困难环境中保持优势:

一、不迷信“冒险”的精神:

其实,企业之成长速度,成功与失败,都与经营者之价值观有密切关系。有人将企业家精神与冒险精神挂钩,认为企业家必须具备有冒险之勇气及敢下赌注之心志,才不会失去商机。因此鼓励企业者一遇有商机,便要眼明手快的抓住机会,绝不容许错过。事实上,一个企业家对企业经营绝不是以赌博心态去经营,因为赌是负面的,不理性,投机及靠运气成分太高。企业经营是以该行业之专业知识为基础,用理性的思维去分析并做决策,同时又努力勤奋去耕耘,才有成绩。遇到任何商机,也都必须以理性去思考及分析,来评估该商机之短、中、长期发展状况之可行性。同时探讨企业本身内部条件是否适合去开发该商机。必须在商机外在因素佳,可行性高及企业内部条件如资金、人才及技术等充沛俱全,能配合该商机短、中、长期发展,并在开发中如遇到未预测之变化,能够支撑进行持久战经营时,才能做出投资决定。那么发展该商机之成功机率必然高。反之,如前述内部条件不足,商机之可行性低,那么冒险去投资,失败之机率则必大。

因此,不理性之冒险精神是企业经营者之盲点、缺点而绝对不是优点。

二、摒弃“贪与浮夸”之心态:

市场景气佳时,银行都乐意支持企业扩业并给予高融资率,间接鼓励企业扩业或置业,以致有些企业对地产业或固定资产投资扩张太快,而忽略本身自有资金及负担利息能力。通过挪用企业短期经营资金去当成中,长期投资之自有资金是最常见之方法。也有以再融资方式将增值之产业再度抵押以取得资金来进行扩业所须之资金。这种以举债付债之方式,在市场景气好时,尚可勉强支撑渡过,也许有利可图。但如不及时放手,而遇上不景气,则必定大伤元气,甚至有倒闭可能性。也有不少企业因内部条件不足,却匆忙到外国进行投资,后因资金不足,不能做持久战之经营,而须半途而废。结果不只所投入之资金泡汤,有时甚至损害到国内母企业之根基。

因此“贪与浮夸”的心态,是企业经营者之盲点,必须摒弃这不良心态,以踏实,谨慎的态度来经营。企业不在大,而在会赚钱,才是企业经营之目的。

三、随时的“变”,就是唯一的“不变”:

当今,大环境变化太快速,使得我们不得不改变以适应环境,否则就得面临遭淘汰的命运。随时的变,就是唯一的不变。在这变革观念的影响下,企业组织必须随着环境之需要而急速改革重组。在进行企业改革或重组,或生产流程改变等等之前的优先条件,便是要改变组织里之人,尤其是企业内高级主管。换言之,组织变革的核心工程是改变人的思想。先由改革人之思想,才能进而改变其行为态度,最终才能改变其工作方式而达到要进行组织改革之目的。因此身为企业经营者,必须先具备能改变自己思想的心态。以变来应付万变,使企业能顺时势,以取得优势。

四、推行集思广益与团队合作精神:

金融风暴论文篇(4)

关键词: 外汇风险; 长短期效应;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F832.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055X(2013)02-0041-06

一、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经济之间的依存度日渐提高, 企业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所需的各项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展开配置, 其最终产品的销售竞争也在各国同类商品中进行。在这一进程中, 无论企业是否有海外经营投资、 以外币计价的资产、 负债或交易, 汇率波动都对一般企业的价值、 经营管理和竞争力等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我国自2005年汇改以来, 企业的资产、 负债、 经营活动甚至企业价值都日益暴露在汇率变动中。为增进我国企业对外汇风险的认识, 有必要深入探讨我国企业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程度及其决定因素。

笔者以我国104家属于机械设备仪表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从企业内部实际生产经营活动角度来分析我国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情况, 利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polynomial distributed lag model, PDL)对上市公司各类现金流量的长短期外汇风险进行测量, 剖析企业受到汇率波动影响的内因, 并给出相应的建议。本文其他部分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详细梳理国内外现有文献; 第三部分说明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四部分为实证结果; 第五部分为结论。

二、 文献回顾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 学者们试图模拟汇率对企业各种现金流量的影响(Shapiro, 1975; Dumas, 1978)[1][2], 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 学者们才针对外汇风险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提出“外汇风险暴露”(exchange rate exposure)的概念, 即企业实质资产价值与汇率变动之间的相关程度; 并利用财务学上的市场模型(market model)量化了外汇风险暴露(Adler和Dumas, 1984)[3]。此后, 诸多文献皆沿用这种所谓的“资本市场法”对企业股票收益与汇率波动之间的敏感程度进行实证研究(Jorion, 1990; Williamson, 2001; Dominguez和Tesar, 2006)[4][5][6]; 然而上述研究却少有测出显著的外汇风险, 因此近年来许多学者企图寻求新的估计方法来改善外汇风险暴露值的测量(Bartram, 2012; 谷任和张卫国, 2012)[7][8]。

由于股票收益容易受到企业自身以外的诸多因素(如股票交易、 宏观经济等)影响, 因此, 根据“企业的价值可表示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这一理论, 也有学者从现金流量的角度对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外汇风险进行研究, 称为“现金流量法”, 此时的外汇风险暴露可定义为外汇风险对企业现金流量稳定性的影响程度(Booth, 1996)[9]。Martin和Mauer(2004)[10]从企业规模与套期保值交易成本的角度, 发现汇率波动对跨国公司经营性现金流量存在当期与滞后效应。Bartram(2008)[11]利用企业现金流量、 衍生性金融工具的使用以及外债等数据深入观察了一家大型非金融企业的外汇风险暴露, 发现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存在显著的外汇风险暴露, 而总现金流量的外汇风险暴露不显著。国内近期相关研究主要从营业收入或利润方面研究汇率波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最终发现样本中具有明显风险暴露的企业比率基本都在20%左右(谢赤等, 2008; 陈学胜等, 2008)[12][13]。然而, 企业的主要外汇风险来源涉及国际竞争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以外币表示的投融资活动, 比如企业经营中以外币计价的交易相应的现金流量, 以及企业售价、 销售量、 生产成本等等, 都易受汇率波动影响, 外币计价的交易面对的外汇风险为短期风险(即交易风险), 企业售价等则面临长期外汇风险(即经济风险)。为了更为准确地掌握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情况, 笔者将不仅测量反映企业一切活动的总现金流量的外汇风险, 还将测量经营性现金流量、 投资性现金流量和融资性现金流量的外汇风险, 利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企业各类外汇风险的长短期效应, 同时剖析产生外汇风险暴露的内因, 以供企业风险管理参考。

三、 研究方法

(一)现金流量法模型设定

在Martin和Mauer(2003)[15]观点基础上, 将滞后结构设置为三阶多项式。考虑我国人民币汇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特征, 将滞后期定为8期(8个季度), 并且定义Xt的滞后期在9个月以内为短期(即滞后0~3期), 超过一年半为长期(即滞后6~8期), 用以比较外汇风险的长短期效应。因此, 令Yt=CFt, ω(0)=α0, ω(1)=α0+α1+α2+α3, …, ω(8)=α0+α1×8+α2×82+α3×83。则公式(3)可改写为:

CFt=c+[DD(]8[]q=0[DD)]ω(q)Xt-q+ut[JY](4)

沿用Stulz和Williamson(1997)[16]以及Petersen和Thiagarajan(2000)[17]等的研究结论, 纳入短期利率、 生产者物价指数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 剔除竞争、 宏观经济波动、 通货膨胀对企业现金流量的影响。笔者对公式(4)进行整理, 得到模型如下:

的敏感性, ωj(q)表示滞后期为q的j企业外汇风险暴露值, ω(0)+ω(1)+…+ω(8)=ω(sum), 表示跨期总外汇风险暴露值, 即汇率变动对企业某类现金流量的总影响效应。Xt-q是滞后期为q的汇率波动率, IRt是短期利率变化率, PPIt是生产者物价指数变化率。

(二)数据处理原则

笔者根据证监会行业分类, 在沪深两市中选取104家非ST、 上市时间在2003年以前的机械、 设备、 仪表制造企业[ZW(DYB][HT6SS][KG*2]若需样本中具体企业名单,可直接与本文作者联系。[ZW)], 其中所有企业都有海外销售收入, 拥有海外子公司或办事处的企业占46%。研究采用季度数据, 时间跨度为2003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四季度。其中, 企业现金流量数据来自于各上市公司公布的季报、 半年报和年报, 经由人工整理得到。人民币汇率波动率取自国际清算银行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REER), 并经对数差分处理后得到; 由于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采用间接标价法, 因此汇率波动率为正表示人民币升值, 负值表示人民币贬值。短期利率变化率数据使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90天加权平均利率, 并经对数差分处理后得到。生产者物价指数变化率数据源自中经网数据库。以上所有数据均通过ADF单位根检验, 个别存在单位根的变量经过差分处理后也通过ADF单位根检验, 说明时间序列平稳。各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下相关度很小且不存在多重共线性(由于篇幅所限, 此处的统计特征分析表略)。

四、 实证结果

对公式(5)进行OLS估计, 最终得到各类现金流量的跨期总外汇风险暴露数值、 不同滞后期的外汇风险暴露值和正负符号、 具有显著外汇风险暴露的企业分布等结果, 具体见表1~表4。由表1可知, 企业总现金流量的跨期总外汇风险暴露值最大, 符号为负, 即人民币升值使得这些出口企业的总现金流量下降, 人民币贬值导致出口企业的总现金流量增加, 与理论相符。从总现金流量的各组成部分来看, 经营性现金流量的风险暴露值最大, 是企业外汇风险最大来源, 符合理论; 对比融资性现金流量与经营性现金流量的风险暴露值发现, 两者的符号恰恰相反, 可见我国企业的融资性对冲政策确实对企业的总外汇风险有一定的抵消作用, 但是企业的总外汇风险暴露仍然较大, 这与目前我国企业在汇率避险方面可供使用的金融工具品种有限、 融资性对冲的效果不佳的现状相符。

1%、 5%或10%的显著性水平下企业对应估计值的t统计量显著的企业数量。

虽然拥有显著总外汇风险暴露的企业数量不多, 但是从不同滞后期汇率的风险暴露值与显著企业数量情况看(参见表2), 企业的现金流量受到不同滞后期汇率的显著的、 普遍的影响。企业总现金流量主要受到短期和长期汇率的影响, 中期汇率对其影响不明显, 呈现出“U”型的时间特征; 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同样也受到短期和长期汇率的影响, 短期影响最大, 当期汇率对其影响不大; 融资性现金流量主要受到短期和长期汇率的影响, 长期影响更甚。从长期外汇风险的影响可判断, 汇率波动确实对我国企业的价值存在着长期、 显著的影响。

水平下对应估计值的t统计量显著的企业数量。

表3展示了机械设备仪表制造行业下各细分行业的外汇风险暴露情况。可知, 5个行业中存在显著外汇风险暴露的企业数量占该细分行业企业总数的比例均在80%以上, 其中专用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比例最高, 达到92%。说明这些行业中企业存在普遍的外汇风险暴露。

表4统计了回归结果中显著外汇风险暴露的正负符号, 发现不同滞后期汇率的波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各异, 但总体上, 汇率波动对经营性现金流量和投资性现金流量具有负影响效应, 说明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减少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和投资性现金流的流入量; 汇率波动对融资性现金流量具有正影响效应, 表明人民币汇率升值能为企业带来融资性现金流入; 汇率波动对总现金流量的影响效应有正有负, 考虑到总现金流量是其他三种现金流量的总和, 受到这三种现金流量的影响, 因此汇率波动对它的影响效应较难判断。

笔者进一步利用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指数(NEER)替代REER原数据, 用债券期限结构数据替代IR原数据, 用WPI数据替代PPI原数据, 对原有模型重新进行估计, 发现与前述的回归结果大体一致, 因此结论是稳健的。

五、 企业外汇风险暴露的成因分析

[JP3]谷任和张卫国(2012)在对我国贸易行业外汇风险暴露决定因素的研究中, 发现了某些行业特征会对外汇风险暴露产生决定性影响。基于此, 笔者利用之前已测得的外汇风险暴露情况, 选出至少存在一种显著外汇风险暴露的37家企业, 判断某些企业特征(如企业涉外程度、 企业规模、 外币资产与负债和成长性等)是否会影响企业外汇风险暴露。具体选用外销比例作为企业涉外程度的变量, 理论上与外汇风险暴露之间应是正向关系; 选取企业总资产作为企业规模的变量, 与外汇风险暴露应呈反向关系; 选取主营业务增长率作为企业成长性的变量, 与外汇风险暴露应是正向关系; 选取速动比率作为企业短期外币资产与短期外债之比的变量, 与外汇风险暴露应存在正向关系; 选择产权比率作为企业财务困境的变量, 与外汇风险暴露应为正向关系; 选择海外子公司的设立情况作为企经营性对冲策略的变量, 理论上与外汇风险应呈反向关系[ZW(DYB][HT6SS][KG*2]所有数据均来源于相关企业上市公司年报,均用2003~2011年数据取均值,其中总资产数据采取对数调整。[ZW)]。此处的回归模型可写为:[JP]

ωq=λq0+λq1FS+λq2AS+λq3SG+λq4QU+λq5EQ+λq6FC+εqq=0, 1, 2, …, 8, sum[JY](6)

其中, ωq表示企业各类现金流量在不同时期的外汇风险暴露系数。FS、 AS、 SG、 QU、 EQ、 FC分别表示企业的外销比例、 总资产规模、 主营业务增长率、 速动比率、 产权比率, 以及企业海外子公司设立情况; εq为残差项。

表5展示了各滞后期内现金流的外汇风险暴露系数与各企业特征的估计结果(由于篇幅所限, 此处只展示了经营性现金流量和总现金流量), 变量系数符号基本符合理论预期: 在涉外程度方面, 以往文献认为外销比例与外汇风险有正向关系, 通过考察不同现金流量的情况, 笔者发现外销比重提升, 会使得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外汇风险增大, 融资性现金流的外汇风险减少。在企业规模方面, 过去文献认为企业规模与外汇风险间存在负向关系, 即大企业存在规模经济优势, 因而对冲风险的成本较低, 外汇风险较小; 但笔者研究发现, 我国企业规模与所有现金流量的外汇风险暴露之间呈显著正向关系, 即企业规模愈大, 其外汇风险暴露值也越大; 这说明大企业往往对外贸易业务较多, 由于我国不成熟的汇率避险市场, 即便大企业能够采取一定的避险措施, 但可能收效甚微。研究还发现, 企业成长性与各类现金流的外汇风险暴露值呈正向关系, 即企业的高成长性将加剧企业资产价格的波动性, 使得企业遭受的外汇风险越大, 与理论相符。企业速动比率与现金流量的外汇风险暴露值呈正向关系, 即速动比率越大, 说明企业持有短期外币资产越多, 风险暴露越大; 反之, 企业持有短期外币负债越多, 具有一定的融资性对冲作用, 风险暴露越小。财务困境因子、 海外子公司设立情况因子的结果也都得到相应印证, 即财务困境越严重, 企业的外汇风险越大; 海外子公司的设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冲风险, 减少企业的外汇风险。

从整个显著的估值结果分布看, 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特征与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大小密切相关。其中, 企业规模、 成长性、 短期外币资产与负债管理, 以及海外子公司的设立与否, 都会显著影响到企业经营性现金流的短期与长期外汇风险暴露。短期外币资产与负债管理会显著影响到企业投资性现金流、 融资性现金流的外汇风险暴露。[FL)]

六、 主要结论

汇率波动对我国企业的价值确实存在着长期、 显著的影响。通过分解企业面临的总外汇风险发现, 首先, 经营性现金流量的风险暴露值最大, 可视为我国企业最大的外汇风险源; 企业融资性现金流的外汇风险暴露恰好与经营性现金流的风险暴露相抵消, 融资性对冲政策确实能减少企业的总外汇风险, 但是总体收效甚微, 我国企业的总外汇风险暴露仍然较大。其次, 外汇风险对企业价值的冲击呈现出“U”型的时间特征, 即汇率波动在3~9个月内以及在1年半以后对企业的影响最大, 其中汇率波动在3~9个月内对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量影响最大; 汇率波动在1年半之后对企业的融资性现金流量有更大影响。最后, 企业的具体经营管理特征与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大小密切相关, 其中企业的经营性现金流外汇风险暴露值与企业的规模、 成长性、 短期外币资产与负债管理, 以及海外子公司的设立密切相关, 外币资产与负债管理则会显著影响到企业投资性现金流和融资性现金流的外汇风险暴露。总之, 企业管理者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考虑外汇风险的长短期效应, 选择适当的经营管理方式, 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面临的外汇风险。

参考文献:

[1]Shapiro, A. C. Exchange Rate Changes, Inflation, and the Value of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J]. The Journal of Finance, 1975(5): 485-502.

[2]Dumas, B. The Theory of the Trading Firm Revisited [J]. Journal of Finance, 1978(33): 1019-1030.

[3]Adler, M. Dumas, B. Exposure to Currency Risk: Definition and Measurement [J]. Financial Management, 1984(13): 41-50.

[4]Jorion P. The Pricing of Exchange Rate Risk in the Stock Market [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91(64): 363-376.

[5]Williamson, R. Exchange Rate Exposure, Competitiveness, and Firm Valuation: Evidence from the World Automotive Industry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1(59): 441475.

[6]Dominguez, K. E. , Tesar, L. L. Exchange Rate Exposure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6(1): 188-218.

[7]Bartram, S. M. , Bodnar, G. M. Crossing the Lines: The Conditional Relation between Exchange Rate Exposure and Stock Returns in Emerging and Developed Markets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 2012 (31): 766792.

[8]谷任, 张卫国. 汇率波动对我国外贸行业利润的影响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2 (3): 125-136.

[9]Booth, J. The Speculative Efficiency Hypothesis [J]. Journal of Business, 1996(54): 435-451.

[10]Martin, A. Mauer, L. Scale Economies in Hedging Foreign Exchange Cash Flow Exposure [J]. Global Finance Journal, 2004(15): 17-27.

[11]Bartram, S. M. What Lies Beneath: Foreign Exchange Rate Exposure, Hedging and Cash Flows [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8(32): 15081521.

[12]谢赤, 丁晖, 王雅瑜. 基于现金流量法的企业汇率风险暴露度量研究 [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2): 97-100.

[13]陈学胜, 周爱民. 新汇率体制下中国上市公司外汇风险暴露研究 [J]. 经济管理, 2008(8): 31-35.

[14]Almon, S. The Distributed Lag between Captial Appropirations and Expenditures [J]. Econometrica, 1965(33): 178-196.

[15]Martin, A. , Mauer, L. Transaction versus Economic Exposure: Which has Greater Cash Flow Consequences?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3(12): 437-449.

[16]Stulz, R. M. , Williamson, R. Identifying and Quantifying Exposures [M]. Jameson, R. : Financial Risk and the Corporate Treasury. Risk Publications, 1997: 3351.

金融风暴论文篇(5)

近期,从华尔街发端的金融风暴造成了全球大批银行的倒闭浪潮以及各主要经济体资本市场的剧烈动荡。处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中国同样未能独善其身,国内股市疲软态势尽显无遗。非但如此,金融风暴的另一个“后遗症”

亦开始在中国肆虐――提防金融创新“祸水东流”的言论正不绝于耳。

金融风暴溯源

2001年网络科技股崩盘后,基于美国经济可能存在的长期通缩风险,美联储前主席格林斯潘牵头执行了近三年时间的低利率政策。至2005年年初,在低利率政策的发酵下,美元过度贬值以及流动性泛滥等问题愈演愈烈,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变得臃肿不堪。

其时,正视到低利率错误的格林斯潘又不得不提议连续加息以回收流动性、扭转美元贬值颓势。问题是,此后美联储过于急切的调控节奏加重了住房贷款人尤其是次级贷款人的还贷压力,进而一举刺破了看似臃肿、实则带有浓厚恐慌情绪的资产泡沫。至此,次贷危机一发不可收拾并最终演变为当前的金融风暴。

由此我们大可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格林斯潘主政时期美联储错误的经济景气预判以及货币调控节奏才是次贷危机乃至本轮金融风暴的最初动因,一味将金融风暴归咎为衍生品的创新过于片面。

进一步剖析本轮金融风暴,华尔街各大投行曾经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容忽视。这些今时今日普遍以“受害者”自居的金融大鳄们,恰恰为次贷危机的爆发提供了最强劲的引擎。西谚有云:“欲望是人类前进的原动力。”在逐利欲望的驱使下,“华尔街实验室的疯子们”不断推陈出新,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资产证券化运动,为美联储执行低利率政策期间全美房市的非理性繁荣提供了最充足的“弹药”。

此外,监管不力也是本轮金融风暴得以肆虐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次级房贷以及各种衍生品的“杀伤力”,美联储过于放松警惕了。当然,在美国这样一个市场化程度异常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金融创新与市场监管的矛盾素来都是难以调和的。站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以及美联储的立场而言,要想有力、有效地监管华尔街经由纷繁复杂的数理模型所构建出的金融衍生品,难度颇高。

危机“四阶段”

至于本轮金融风暴的进程以及烈度,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的观点也许具有说服力。对于当前金融危机,克鲁格曼有一个“四阶段”理论:

其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破灭引发了房贷拖欠以及房屋止赎的狂潮,而这股狂潮又进一步渲染了市场杀跌气氛,造成MBS即房贷支持抵押债券的价格在很短的时间内大幅跳水。

其二,持有MBS的金融机构,其资产负债表的失衡状况在繁荣时期被“选择性遗忘”,在泡沫破灭时期就变得异常刺眼,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这些机构即将倒闭的谣言、预期日浓。

其三,基于金融市场天然的信息不对称,许多商业银行纷纷自保,没有余力甚至也没有什么意愿来提供问题金融机构急需的信贷支持。与此同时,资产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也开始“闭门谢客”。

其四,陷入破产边缘的金融机构不得不匆忙出售资产尤其是抵押贷款支持债券来偿还债务,此举反而进一步压低了相关资产的价格,只不过,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非但未见改善反而更加趋于恶化。此种恶性循环正是所谓的“去杠杆化悖论”。

一言以蔽之,当前金融风暴的动因以及肆虐缘由无疑是相当复杂的,将金融创新简单地视为“洪水猛兽”恐怕过于武断。

因噎废食不可取

因此,在当前美国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关键时刻,主张中国暂时搁浅金融创新、从严从重金融监管的呼声,其初衷是好的,但手段不足取。中国国内金融创新的步伐仍应以合适的节奏积极推进,不可因噎废食。事实上,通过详细比较中美两国的金融体制,这一点将得到有力印证。

就衍生品的创造机制而言,美国鼓励金融创新,拥有庞大的次级抵押市场,中国则尚未推进;至于次级抵押贷款为龙头的证券化市场,中国同样未触及。

就金融机构蕴含风险而言,美国国内金融机构财务杠杆的比例通常会扩展至30倍以上,而中国国内的证券公司财务杠杆的比例则相对较低。可以说,中国国内证券公司资金使用的效率是很低的。

金融风暴论文篇(6)

[关键词]利益风暴;叙事艺术;金融题材;类型片

金融题材电影是具有警示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一类电影,此类电影往往将人性的贪婪和扭曲,对金钱和物欲的极度追求,以及金融市场的金钱法则和交易规则完整地呈现出来。《魔鬼交易员》(1999)、《监守自盗》(2000)、《抢钱大作战》(2000)、《安然:房间里最聪明的人》(2005)等经典金融题材电影为大众打开了一扇窥探金融行业内部的大门,人性、金钱、物欲、权力、规则成为这些电影讨论的核心。编剧兼导演JC尚多尔执导的《利益风暴》讲述了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来临前的24小时,在华尔街的一家投资银行内部爆发了足以掀动全球的债务危机,金融业的黑暗和人性的丑陋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整地呈现在银幕上。JC尚多尔创作的《利益风暴》的剧本曾提名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JC尚多尔也凭借该片荣获了第77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和第27届美国独立精神奖的最佳处女作奖。电影《利益风暴》的电影剧本扎实严谨,在一个极具戏剧张力的叙事机制中表现了来自金融业内部的丑陋矛盾。

一、轮动的叙事视角凸显的叙事权威和人物谱系

JC尚多尔创作影片《利益风暴》的灵感来源于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在这次金融危机中率先宣布破产的华尔街雷曼兄弟投资银行就是片中描写的投资银行原型。JC尚多尔从金融行业内部的金字塔顶端的崩塌,以小见大地呈现这种大规模的危机如何扩散至全球。JC尚多尔架构了一个专业的金融题材剧本,将自己对金融行业的观点和了解的相关知识,结合从事金融业的父亲讲述的行业内部事件,再将这些与2008年的金融危机相关联,创作了一个有着极高还原度和真实度的行业故事。

影片《利益风暴》利用办公室群戏,由上到下地表现了这家投资银行内部的人物谱系,并且将叙事视角不断地轮动,从不同位置的不同人物的角度出发,去检视周围的人、看待这个即将导致全球金融业重新洗牌的金融危机。从金融业初出茅庐的职场新人赛斯・布莱格曼和皮特・苏利文,混迹华尔街多年的金融界精英威尔・埃默森,态度强硬、精明能干的证券经纪人贾德・科恩和高级金融分析师、财务总监萨拉・罗伯特森,老谋深算的股票经纪人山姆・罗吉斯,以及沉着冷静、冷酷无情的金融业资本大鳄约翰・图尔德。影片由下至上地让一个行业内部处于节点地位的核心人物悉数登场,从底层人员面对危机的表现,到金融业金字塔顶端的资本大鳄看待危机的心态,将整个金融行业的生态图谱勾勒完整。

《利益风暴》将这家投资银行看作一个叙事的整体,不断地赋予处于不同位置的不同人物叙事视角,推动剧情的发展。首先,在金融分析师艾瑞克・戴尔被辞退当天,只有其下属皮特・苏利文勇敢地将他送到电梯口并感谢他对自己的指导和帮助,旧上司艾瑞克将自己未完成的风险研究报告交给了皮特・苏利文,并交代一定要小心应对里面的内容。影片所展现的这家投资银行内部危机正是从皮特・苏利文的视角展开,在白天的辞退大潮中,皮特幸免于难,看着几乎被清空的办公室,留下的同事都忙着庆祝夜生活,而皮特开始着手研究艾瑞克留下的内容。当皮特做出了艾瑞克留下的风险研究报告结果,他发现整个华尔街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已经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一个底层的风险分析师发现了能够促使金融危机的风险因素,这无疑是对于金融行业充满矛盾、如履薄冰的生存状态的极大嘲讽。皮特代表的职场新人对金融市场内部的行业规则和金钱法则并不熟悉,他只是利用自己对数据的敏感度,利用数据理论对风险做出了判断。因此,叙事视角转向了另一个游手好闲的职场新人赛斯・布莱格曼,赛斯用八卦的心态告诉皮特投资银行的高管薪资,让皮特震惊不已。皮特和赛斯从职场新人的视角,只能管中窥豹,资本的流淌、金钱法则、投资银行的交易法则,都是他们不曾接触和想象的,面对他们的只是裁员是否会波及他们以及薪资高低。

紧接着,叙事视角转向了皮特和赛斯的上司威尔・埃默森,威尔发现数据的异常后马上找到了自己的上司山姆・罗吉斯。威尔经历过几次金融事件和公司危机,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危机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他听命于山姆,完全执行山姆的命令即可。所以,威尔・埃默森只是一个中间角色,他的视角并不构成对于叙事进程的推动力,他对于手下的两名新人是以导师的身份出现的,他将金融行业的规则掀开一角,让他们窥探其中一二。

山姆提供了《利益风暴》重要的叙事视角,他是一名资深的股票经纪人,在险象环生的金融业生存了下来,并爬到了金字塔的顶部,虽然他并非金字塔顶端唯一的金融大鳄,但是他对金融行业也会产生相当大的撼动。山姆并不懂得皮特计算的风险数值等专业内容,他所了解的只是股票买卖,他是从最底层爬上来的证券专员,更精于买和卖带来的金钱利益。在他的眼中,上层的约翰・图尔德所做出的选择,会毁掉很多交易员的职业生涯,但最终他仍然在金钱面前妥协。

贾德・科恩和萨拉・罗伯特森是利益相关的两个人,二人都是老板约翰・图尔德的忠实部下,面对危机的到来,唯有萨拉表现出责任推诿的担心,更多的是两个人默默地等待危机的到来,因为归根结底,只有最终利益分配问题,金融业从来就不允许掺杂个人情感。

金融大鳄约翰・图尔德的视角更为冷静客观,随着他的视角,关联了山姆・罗吉斯、贾德・科恩和萨拉・罗伯特森,他统一了公司的高层战线,用金钱利益收买了所有人,来共同应对公司破产带来的巨大影响。

这种不断轮动的叙事视角,将投资银行内部爆发的不可遏制的危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直到影片结尾,第二天的股市开盘之前,交易员不断地跟客户通话,兜售不良资产,从投资银行将危机辐射全球。叙事视角的轮动制造了一种叙事话语权威的积累,资深的股票经纪人山姆・罗吉斯和金融大鳄约翰・图尔德才是最具话语权威的人物,他们二人决定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是毁掉全球金融体系的罪魁祸首。

二、封闭的叙事空间提升叙事节奏并制造紧张感

电影《利益风暴》将时间浓缩在24小时内,空间则局限在投资银行内部。从表面上来看,影片完全遵循了戏剧三一律,在限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最大限度地激发戏剧矛盾。尤其是影片将主要的戏份全部集中在了晚上11点以后,象征着这些金融业从业者和资本家从事的事情并不能见光,完全是暗箱操作,表明了这些决策的和丑陋。

投资银行内部构成了电影的叙事空间,这种空间不仅限于物理的摩天大楼内部的办公室空间,还存在着一个公司内部的话语空间,这两个空间共同构成了影片的叙事空间。

该片并未像其他金融题材电影那样,刻意地夸张和放大华尔街所在的纽约大都会纸醉金迷的城市形象,将资本家、股票经纪人等金融业从业者的奢华生活夸张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而是从行业内部客观、严肃地表现这种病态的体制。影片并没有好莱坞金融题材电影标志性的白天人来人往的华尔街街景,而是选择了影片人物从投资银行办公室内部眺望夜晚灯火辉煌的纽约城。午夜时分安静的城市与办公室中的紧张气氛和争吵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在办公室内部完成的商业决定,在下一个黎明到来之时,会影响到窗外这座城市中人们的生活。然而在这些资本家、投资人和股票经纪人等金融从业者的眼中,窗外只是一座冰冷的、充满物欲的、纸醉金迷的城市,他们的眼中看不到成千上万的人在生活中挣扎。

当风险分析员皮特结束了漫长的午夜会议,走在清冷的纽约街头时,他形单影只的场景预示着他作为一名金融业者未来的日子势必是孤单的,也预示着第二天全球金融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寒冬。

影片《利益风暴》将叙事空间不仅局限在华尔街摩天大楼内部的办公室中,同时也将叙事话语构成叙事空间封闭,用金融知识构建了一个危机话语体系,制造了影片中最大的危机感。皮特计算出的风险危机结果是主导全片的叙事动力,不同人物对这个危机的分析和观点,构成了影片的叙事节奏。众人始终围绕着这个危机话语空间展开讨论,皮特将结论提交给威尔・埃默森,接着转移到了山姆・罗吉斯的手中,山姆集结了金融大鳄手下的心腹贾德・科恩和萨拉・罗伯特森,将危机话语推向了一个高潮,在他们的争论中危机话语权威性增加,直到贾德・科恩电话通知了大老板约翰・图尔德。约翰・图尔德将危机话语空间放大到了华尔街乃至全球金融行业,他将这个越吹越大的、即将爆破的气球亲手戳破。

叙事节奏从皮特开始一层一层传递的过程中逐渐加快,最终在大老板约翰・图尔德处戛然而止,依照片中约翰・图尔德的话来说:“音乐声已经停止。”但是,约翰始终在迂回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直到山姆在第二天一早的会议上宣布,“公司今天会宣布破产”,才让叙事的紧张感制造了最大化的张力。

三、化繁为简的叙事语言与叙事隐喻

JC尚多尔从爆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核心出发,将真实的风险分析数据和相关专业知识摆在观众面前,帮助观众分析理解其中的金融理论。电影《利益风暴》是基于一种专业知识的角度,深入浅出地说明了2008年这个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是如何在投资银行内部引爆的。然而,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竟然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众人沉着冷静,近乎冷血地面对着即将发生的一切,唯有职场新人赛斯・布莱格曼在卫生间哭得像个孩子,因为他即将面临失业,关于金融骄子的美好生活还未达成就戛然而止。

《利益风暴》最大的叙事魅力就是将复杂的内容一一呈现以后,再进行简单化的处理,而并没有在影片一开始就一味地削弱电影的专业话语权威性。这种权威性让影片的叙事内容真实可信,观众紧紧地被叙事过程抓住,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紧张情绪中。

在山姆和资本家约翰的对话中,约翰为山姆罗列了一系列的数字和年份,竭力游说山姆金融危机和金融寒冬是金融历史中必不可少的,也是无法避免的,在资本的争夺中金钱才是最重要的,山姆需要抛下他的人格和自尊,全身心地投身于金钱的怀抱。山姆也正如约翰所说,他除了金钱什么都没有。

尚多尔以山姆的“即将死去的狗”象征着即将在全球范围内瘫痪的金融资本市场,“她得了肝肿瘤,为了维持她的生命,我每天都要支付将近1000美元,我也不知道接下来要怎么做。”山姆的一席话,一方面表现了他对裁员的无动于衷,他作为一名冷血的资本家眼中只有金钱的进账和数字的变化;另一方面,则象征着如今金融市场如同病狗一样苟延残喘,每天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以确保“健康假象”的延续。最终,山姆答应了约翰的所有条件,将为自己卖命的刚刚骗取客户信任的交易员统统开除。影片结尾处,山姆用力地在房前的草坪上挖坑――他来到了曾经跟前妻生活过的家门前,他要亲手将死去的狗埋葬在这里。这段场景也隐喻了山姆将自己仅存的一丝人性亲手埋葬,同时,他的这一行为也指代着,他亲手为病狗指代的金融市场挖掘了坟墓,资本大鳄约翰是决策人,而他才是真正的掘墓者。影片将金融问题化繁为简表述给观众,展现了金融危机背后更为深刻的人性的贪婪和人性的泯灭。

[参考文献]

[1] 卢燕,李亦中,主编.聚焦好莱坞:文化与市场对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美]路易斯・贾内梯.认识电影[M].胡尧之,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3] 王柯芦.《华尔街之狼》的叙事策略[J].电影文学,2016(08).

[4] 范文静.解析好莱坞电影的美国文化价值[J].电影文学,2014(24).

[5] 刘洁.多元折射世界金融历史的纪录片《华尔街》[J].媒体时代,2011(09).

金融风暴论文篇(7)

    一、金融危机是心腹大患

    二、金融改革举步维艰

    2.1 银行业改革,避重就轻,缺乏新意

    2.2 警惕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

    三、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3.1 国有银行的上市热

    3.2 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

    3.3 赤字连年,有心无力

    3.4 隐性债务,触目惊心

    四、国有银行该不该上市

    4.1 银行上市的基本条件

    4.2 不良贷款知多少

    4.3 能否把国有商业银行切块上市

    4.4 股市容量有限,承受不了国有银行上市

    4.5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应当缓行

    五、如何消化国有银行不良贷款

    5.1 消化不良贷款的一般途径

    5.2 治理不良贷款,一动不如一静

    5.3 如何提高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六、打破金融垄断,迎接WTO挑战

    6.1 竞争出效率,竞争促改革

    6.2 WTO的贡献

    七、渐进改革与激进改革

    7.1 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经验

    7.2 两种改革方案

    八、开放民营银行,深化金融改革

    8.1 金融体制产权改革

    8.2 民营银行研究的进展

    8.3 开放民营银行的战略意义

    8.4 唤起金融危机意识,促进金融改革

    一、金融危机是心腹大患

    --------------------------------------------------------------------------------

    居安思危。

    中国加入WTO之后有没有潜在的危机呢?当前,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如果中国经济遭遇挫折的话,最大可能莫过于金融危机。

    在20世纪后期,在日本经济高速起飞之后,四小龙(香港、新加坡、韩国、台湾)很快甩掉了穷困的帽子。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崛起更使人们对亚洲经济充满乐观。最令世人震惊的是中国的奇迹。二十年来,中国经济在体制转型过程中保持了高速发展。有的经济学家把亚洲经验总结成“雁阵模式”,好像亚洲经济就可以按照这个序列继续发展下去了。可是,1990年以后,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日本一头栽进了泥淖,直到今天还没有挣扎出来。雁阵序列,昙花一现。1997年,一场罕见的金融风暴横扫东亚。我们的邻居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倒了下去。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什么“亚洲奇迹”了。有些国家“起个大早,赶个晚集”,好不容易把国内人均生产总值搞到三、四千美元,似乎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可是转眼之间,一个跟斗跌掉了一半多。亚洲各国已经尝到了金融风暴的厉害。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许多人认为中国在劫难逃。在1998年11月“经济学人”杂志的封面上,一艘挂着五星红旗的帆船眼看就要被卷入漩涡,旁边一行大字:“中国,金融风暴下一个牺牲品”。转眼之间,几年过去了,在沧海横流当中,唯独中国经济巍然不动。中国的稳定极大地遏制了金融风暴的蔓延,为亚洲经济以至于世界经济的复苏创造了转机。中国的贡献得到了各国政府以及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高度评价。也许中国的出色表现冲昏了某些人的头脑。他们认为,亚洲金融风暴如此厉害,也拿我们无可奈何,今后还有什么可怕呢?

    中国有一则着名的寓言叫做“刻舟求剑”。有一个人在渡船上一不小心把剑掉进河里,他不慌不忙,在船弦上刻个记号,打算到了岸边再捞。某些人就像“刻舟求剑”一样,他们就没有想到,之所以中国能够抵御亚洲金融风暴是因为那个时候尚且没有对外开放金融。我们有一道很好的防火墙。但是,一旦加入WTO,中国的外部金融环境就完全变了,这道防火墙将不复存在。时过境迁,如果拿昨天的皇历来讨论今天的问题,非出大纰漏不可。

    亚洲邻国在对外开放金融领域之后吃了这么大的亏,难道我们还不应当从中吸取教训?讲经济规模大小,我们不如日本;讲经济发展的时间长短,我们不如四小龙;讲劳动密集产品的比较优势,我们和东南亚各国不相上下。他们纷纷中箭落马,难道中国就有什么先天的免疫能力,一定能够避免金融风暴的袭击吗?

    美国金融家乔治·索罗斯在2001年11月谈到中国的金融体系时认为,中国的金融体系比日本和韩国的问题更大。他表示,“中国银行体系中的坏帐问题,在体系封闭的情况下,问题能够得以控制,但问题不解决,坏帐会越来越多。这是不能无限期拖下去的。尽管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在尽全力解决,但不进行深层次的改革,问题就无法解决。坏帐是由国有企业造成的,要想消灭坏帐,就必须重组国有企业”。索罗斯敦促,不要因为困难就畏缩不前。坏帐继续积累,将阻碍资本的有效利用。虽然中国的储蓄率高,但再高的储蓄率也不能无限期地支撑不断增长的坏帐。日本就是中国的前车之鉴!尽管索罗斯的名声不太好,但是,我们不能因人而废言。中国进入WTO之后,既然要对外开放,心里总应该有点数,一旦遇到外来的冲击,中国是否还能够控制金融局势?

    有的经济学家判断说,至少一年内中国不存在金融危机。[2]这话一点都没有错。不过,这个判断的前提是维持目前金融业对内对外都不开放。实际上,只要中国不对外开放金融,再过三、五年也不会遭遇金融危机。在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的时候,有些国家和金融风暴好像是“井水不犯河水”,例如,朝鲜、缅甸、蒙古等。他们的老百姓恐怕从来没有感受到金融风暴的威胁。并不是他们的金融体系多么健全,关键在于他们没有对外开放金融领域。反之,那些实现了对外开放金融的国家,例如,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等,无不在金融风暴中损失惨重。由此可见,对外开放金融领域固然有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但同时也有被金融风暴袭击的危险。

    目前已经有130多个国家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没有哪个国家因为入世而出现了严重的产业危机。反倒是金融危机在全世界频频发生。在最近10年内比较严重的金融危机发生了46次。金融危机的频率越来越高,其破坏性越来越强。中国入世以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在金融领域中潜伏的巨大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倍注意防范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在对付产业危机、环境保护、出口市场、失业下岗、农村收入下降、社会保障基金等问题上都有一些经验,但是,还没有处理过开放环境下的金融危机。中国金融当局对于垄断下的金融管理具有足够的经验。可是,一旦对外开放,金融风险的程度将迅速上升。有些金融官员对国际金融市场缺乏了解,自以为是,特别不虚心。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最近吴敬琏指出,他不赞成中国经济一枝独秀的说法。中国经济潜伏着各种危机,如果不注意的话很可能遭遇金融危机。但愿他的忠告会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如果我们没有作好准备,那么,下一个遭遇金融风暴的就很可能是中国。

    二、金融改革举步维艰

    --------------------------------------------------------------------------------

    2.1 银行业改革,避重就轻,缺乏新意

    只要认真查一下有关经济改革的文献,我们不难发现,金融领域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在各种文件中几乎都把金融改革放在显要的位置。2002年2月的金融工作会议列举了六项金融改革的方向:金融监管要履行职责,加强金融监管;继续施行稳健的货币政策;促进金融体制、金融制度、金融业务创新;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透明度;综合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调控货币供应量等等。2001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篇文章“银行业,如何应对挑战”,作者开出了三条对策:第一,建立完善的金融调控体系,强化中央银行的金融监管能力,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第二,控制银行业开放的速度和力度,尽快完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的条件和业务范围;第三,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重组,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争取时间加快商业化进程。要下大力气解决不良贷款,改善银行的资产结构,根除导致出现不良资产的根源,等等。

    一般来说,这些条条都没有错。但是我们会发现,在这里通篇说的是良好的愿望,是希望达到的目标,却没有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达到这些目标。难道以前中央银行没有要求建立完善的金融调控体系?难道没有要求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提高服务质量?难道在哪篇官方文件中没有提及要下力气解决不良贷款?如果以前没有提出这些口号,显然是严重失职。事实上,以前央行不知道讲过多少遍。确实,金融当局也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客观地说,国有银行确实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前些年好多了。可是,金融改革摇摇摆摆,进进退退,始终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为什么这些经念了这么多年,银行业的问题非但没见到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