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0 16:02:3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篇(1)

显性德育是指高校有意识、有目标、有计划与直接的、外显的活动方式开展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即俗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其过程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本课程教学为主体、学校党团系统组织思想政治活动为辅助来进行。其方式是将思想政治理论、思想道德标准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没有中间介质。其地位是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发挥主导性、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高校隐性德育则不同。其理论来源于国外隐性课程研究。1970年美国学者N.V.奥漫勒提出“隐性教育”,主张通过校园生活渗透德育教育。我国高校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隐性课程与隐性德育,高校隐性德育是指教育者立足学生自身特点,有意识地利用高校内隐的各种教学资源和地方特色文化资源,间接地作用于学生,使其在“潜移默化”状态下获得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经验的德育教育方式。

2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的不同特征

高校显性德育具有外显性、直接性、灌输性特征。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均是直观显露的。从目标到内容再到教育对象都是有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德育目标明确、德育内容清晰、教育对象确定。教育过程是直接的、正面的。从确定德育内容入手,不设教育中介,将思想政治理论等直接呈现于学生面前,“短兵相接”开展。教育方式是“灌输”学生,追求“立竿见影”效果。高校隐性德育具有隐蔽性、平等性、渗透性等特征。隐蔽性是指把教育目标隐藏在教育载体中,通过各种形式慢慢融入学生。平等性是指教育主体与客体没有明确界限,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受教育者,师生教育身份平等,学生自由选择接受或不接受。渗透性是指通过缓慢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高校显性德育与隐性德育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在相互联系中发挥着高校德育育人的教育功能。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高校隐性德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篇(2)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时,亦提出新的挑战。

1.1信息多元化导致价值观念多元化

网络道德责任感的弱化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网络充斥着五花八门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全面影响着当代大学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大学长期处于网络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影响,便得有些大学生走向歪路,丧失了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逐步走上歧途。道德观念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造成大学生道德责任感的缺乏。网络提供相对无限的环境,缺乏约束力。诱发大学生做出违反道德观念的行为。这将会大大影响整个国家甚至整个社会道德观念的沦丧,社会将面临大大的问题及一系列令人担心的问题,比如说大学犯罪问题,有很多都跟网络在关,这是思政工作者在网络时代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

1.2网络垃圾严重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给人们带来大量资源、新的文化、自由空间的同时,也给人提供了大量的网络垃圾,如网络信息垃圾、病毒及黄色垃圾等。人格、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易于接受网络中五花八门的思想、文化。好的、坏的,东方的、西文的信息集中于一体,则容易形成冲突,危害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同时网络的一些垃圾本身就对人类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很多学生也是深受其害,甚至会因网络的危害去做违法犯罪、危害社会的行为。

2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面对网络给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找到对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等。

2.1创新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立专业网站

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网络成为他们是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这种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适当添加学生感兴趣的时事内容,完善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内容。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利用网络中的有利资源,同时引导他们分辨有用与无用的、好的与坏的东西,引导他们提高认知与辨别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提高学生全面的能力,提高道德观念的同时,树立政确的法律观念,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考虑与处理问题。让他们认识网虽然是相对自由的,但也要为自己不当的言行负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同时高校要建立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的网站。使专业网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新载体、新手段,充分发挥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要建设全面、周到、完善的网上服务系统,适时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及时更新信息,便学生能够地较短地时间接受学校的教育理念,增加对学校的归属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熏陶大学生,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追求。

2.2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当今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许多大学生由于学业、感情及就业等的压力,形成以网络为精神慰藉和寄托的平台,甚至形成严重的网络依赖。高校就专门设立自己的心理咨询室,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心理知识的同时,开展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对于那些严重依赖网络的学生适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教学学生疏导个人压力、合理渲泄情绪的科学方法。同时学校要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及通过与大学生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正确处理问题与矛盾,正确对待网络,解除心理负担,回归社会群体。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篇(3)

关键词:意识形态;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一、我国特色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1.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1)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的不断强化和理论创新问题

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构成了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自20世纪上半叶以来,马克思主义成功地指导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因而它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充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当前,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具有双重涵义:一是我国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否则国家就不再姓“社”;二是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而且必须长期坚持。因此,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居于指导地位,是一元化的和不容置疑的。

当前,我国已从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闭关自守走向改革开放并进入全球化的轨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考验。

(2)社会阶层的分化和利益关系的多样化,呈现出冲击一元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态势

市场经济对我国的经济和政治生活的“双重”作用日渐显现。一方面,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形态,其趋利性使人们以更实惠的态度衡量评判一切现实问题,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并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使人们的思想活动具有了更多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这必然使我国的社会意识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虽然非主流意识形态并不处于社会意识的支配地位,但却在其具体的阶层和经济领域中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主流意识形态的贯彻和落实。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的加大,社会利益阶层逐渐分化的趋势在不断的加剧,由于社会消费倾向急剧增长所刺激起来的重物质利益、轻精神追求的观念抬头,使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对生活意义理解简单化、生活目标物欲化、道德理想空虚化,从而形成当前转型期所特有的价值体系。以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等为表现的价值观念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判断的同时,也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大多数人对意识形态问题普遍取淡化的态度,不再盲目地信仰某种意识形态,进而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选择和人们的价值判断,使业已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承受着极大的冲击。而一个时期党的经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的存在,更为多元价值观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

(3)大众文化的流行,滋生了消费主义的社会意识形态

大众文化是我国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当前,大众文化正将人们的理性裹挟于世俗化的文化浪潮之中,通过内容和话语的多样性,形成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调侃,使主流意识的独立地位受到挑战;其将物质追求作为唯一,实现着对商业利润的追逐和对消费者的吸引,在市场上不断挤占主导意识阵地。明星崇拜、流行歌曲、娱乐报刊、电子游戏、时尚服饰等带商品色彩的大众文化形态,使青年陷入盲目的虚幻的感性幸福之中不能自拔;不断地制造“梦幻中的英雄”,使推崇个人主义甚至极端个人主义达到极致,人们尤其是青年在此虚幻中得到的了满足。这种状况,不仅在消解着人的责任感和人生理想,还吞噬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也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4)媒体传播的社会化,使得主流意识形态难以直接有效地“灌输”给大众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以信息容量大、传递交换便捷、互动性强的优势,日益影响着是青年学生的成长。由于无所事事和学习基础较差,互联网便成为一些青年和青年学生消磨人生和打发课余时间的理想替代品以及联系情感的纽带。在网络世界里,由于日常生活的话语自由度的增强,使原先高度政治化的语言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被弱化。同时,由于社会和学校对网络中的负面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对其无序化状态的整合一直不到位,给网络中宣扬的蛊惑人心的价值观蒙蔽人们尤其是青年的思想以可乘之机,构成对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威胁。

(5)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使年青一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有淡化的趋势

当前,由于我国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文化的传播便日益成为西方国家渗透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利用文化载体,在销售其文化产品的同时,兜售其价值观、政治理念和文化理念等意识形态,企图达到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淡化民族认同感的目的。受此影响,在一些人和学生的心目中,已经产生一种崇尚西方文化的意识,而对本民族文化则取妄自菲薄与肆意批判的态度,似乎唯有这样的态度,才能证明自己的开放性和世界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对挑战的策略

1.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理直气壮地坚持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今我国社会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它已发挥并继续发挥着对人们行动的导向和对社会稳步发展的主导作用。目前,在我国社会价值观多元纷呈,甚至彼此冲突、对立的情况下,更需要马克思主义来统一人们的思想,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思想政治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敢于同非主流思想进行正面交锋,做到既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坚持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要求,又能正面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这是新时期历史赋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职责。只有在教学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2.辩证地看待“一”和“多”的关系,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社会主义和谐观是以“和而不同”为基础的,同时,讲求“以和为贵”,消解矛盾,从而实现内部的团结。“和谐观”不是简单的趋同,而是使有着矛盾和差异的双方协调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构成和谐而又充满生机的世界。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我们要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辩证地看待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对于一元化的学生思想工作的影响,正确看待学生中的不同思想和行为方式,通过扎实的工作,积极整合学生日常生活领域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树立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和多样化社会意识中的“多”和谐相处的新观念。

3.注重教育的层次性

社会主义和谐观对差异性的承认,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兼容性。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承认不同群众拥有不同利益追求的基础上的教育活动。只有从这一事实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才能有的放矢。

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上,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根据人们承担社会责任的不同采取不同方式。

(1)注重广泛性

“我们不只是要善于团结先进的青年,而且还要善于把一切爱国的青年、包括还不赞成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爱国青年,都团结起来,共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奋斗”。

(2)抓好重点队伍

学生中的党员干部肩负着引领先进思想文化发展方向和提升社会精神境界的政治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直接传承者。因而,不仅要通过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选修课,强化对他们进行一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党的历史教育,而且要加强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尤其是经典理论的教育,提高其理论修养,努力使其从思想上真正成为主流思想的真正继承者,使之走上社会后,仍然能坚定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想而奋斗到底。

4.强化人文关怀,引导、提升学生的精神文化层次

大众文化是和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娱乐消遣性文化,在内容、形式、品味和艺术层次上是复杂多样的。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让人文关怀走进日常生活,从寻求人的生存的协调状态和文明的趋向出发,把意识形态宣传的重点转移到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的公民意识的宣传上来,努力构建适应和谐时代要求的人文精神,以矫正物质崇拜、商品崇拜和盲目享乐等倾向。为此,要提升青年学生的人文精神,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人文价值观导向,调整人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以克服盲目的脱离实际的价值观;要围绕人们求和、求乐、求美、求进等需要开展各种活动,使青年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心理、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及审美情趣,树立起正确的群体意识和价值观念。

5.注重实践,强化效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高校要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实现如下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要从集中、统一、大型的活动形式向小型、灵活、多样的方式转变;从千人一面、说教为主的模式向因人而异,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有机结合的模式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教育的柔性化、交互式教育应成为新世纪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课堂教学方法,坚决摒弃单一的理论灌输的方法,采取理论的灌输、实践的渗透、环境的熏陶相结合的方式;除加强课堂的理论教学等显性的教育外,还要注重受教育者的参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假期和“黄金周”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农村、工厂和社区,了解中国的现状,从而使课堂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提高“两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篇(4)

一、目前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随着高校扩招,高校青年教师的数量急剧增加,青年教师的数量也大幅度增加。从整体而言,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较为稳定,赞同党的主张,支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及科学发展,对党的政策支持和肯定,拥护党对经济发展思路,对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对党的各种决策包括科学发展、反对恐怖行为表示支持,国家的对外政策给予肯定。总而言之,高校青年教师对党的指导思想的认识是正确的,支持党的各项决议,思维活跃,价值观的主体是健康向上的。

当然,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造成部分青年教师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出现变化,在思想上多元影响下,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遇到新的问题。

(一)青年教师理想与实际之间的落差形成的心理差距

许多青年教师在毕业之前,雄心勃勃,壮志凌云,要在教育、科研上有番作为,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实现美好的未来,对自己的要求和学校的期许较高。但是,进入工作之后,其学习期间的观念、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得不到认同,甚至和自己的愿望出现相反的结果,加上年轻教师职称低,工资水平不高,造成理想愿望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当然,这种思想落差和社会现象有直接关系,在对比中,青年教师容易发现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得到的物质回报和享受远不成正比,社会上物欲横流,物质享乐、金钱主义使得比较清贫的部分青年教师心理失衡,落差增大。

(二)经济利益与社会奉献思想矛盾

我国市场经济突出要强调在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在市场运作过程中,资源配置容易造成资源的集中或相对不公的现象。在经济利益调整中,青年教师的思想受到冲击:自己的奉献究竟有无价值?个人的价值体现在何处?自我奉献与社会回报或收入是否成比例?在纠结与矛盾中,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在周边人的影响下,部分青年教师思想发生变化,采取功利性方式处理问题。比如有的学校青年辅导员在收入低的借口下,私自扣留学生的奖学金、贫困补助等现象。这就是个人价值在社会价值比较中,更关注自我价值或经济利益,讲回报,轻奉献,讲功利,轻道德。

(三)高校青年教师情感关注少,思想政治容易变化

从全国高校来看,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堪忧,要不不关注青年教师的思想变化,要不教育方式不当,甚至采取说教、行政命令的方式处理,不仅没有取得教育效果,甚至适得其反。此外,教育的形式传统,采取会议、党员生活会、专家讲座的形式,没有根据学校校情、教师的师情来针对性的思想教育。走过场,走形式的教育是不起作用的。“现实的人是社会的人,是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都有情感、生理和心 的各种欲求。通过情感能激发教育对象的力量与热情,使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转化为自己的内在需要。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激活他们的丰富情感,满足他们的各种合理需求是至关重要的,离不开心与心的情感沟通。而简单说教只会“使情感交流遭到旁落,也就丧失了内化思想道德知识,外化道德实践的内在动力。”

(四)集体淡薄,缺乏敬业精神

在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工作缺乏纪律约束性,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在学校里面混日子,甚至开会迟到、上课早退情况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尤其是看到自己和老教师、老教授的收入差距,产生不满和怨言,消极应付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同时,部分青年教师教学技巧不足,理论功底不强,上课不能有效的吸引学生,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上课、备课、服务学生消极应付,敷衍了事,缺乏敬业爱岗精神,不仅影响到青年教师的自我成长和发展,也降低了学校的教学效果,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

二、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就有社会、学校等外部原因,也有青年教师自己主观认识上的不足,要综合考虑主客观的因素,才能找出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化背景下,环境失衡造成的客观结果

随着中国的改革领域的进一步开放,西方的观念、价值观、审美标准都必然冲击了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中国意识形态、价值标准都受到严重影响。西方国家从来都没有放弃对中国的西化和“和平演变”的图谋,采取影视作品等更具欺骗性的手段进行渗透。高校青年教师在长期的影响下,加上思想活跃,观念开放,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造成背弃主流意识的现在发生。此外,西方国家的人权观念极具诱惑和鼓动性,加上国内大肆报道的负面消息,使得部分高校青年教师主权意识淡化,国家观念淡化,社会形态淡化。在高校中,青年教师更容易接受西方思想,问题探讨中也更容易倾向西方的学术观点。在中西思想的碰撞下,有的青年教师价值观念扭曲,行为方式失范,责任心不强,缺乏事业心和职业认同。

(二)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

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目前没有系统有效的安排,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更多是高校自己的行为。首先,在高校青年教师人才引进中,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考核的不够,更多看重的是毕业生的学历、专业技能等,而忽视其思想问题的考虑。在学校考核中,也是重视学生对教师的评教、业务能力的高低等,从教师的课时多少、科研量等方面进行量化,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考核要不单一,要不无法操作,如是否坚持党的领导、是否爱岗敬业等,形式化考核。目前,青年教师入党积极性不高,客观上也反映了当前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情况。

(三)高校部分青年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具备硕士和博士学历,这些青年教师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重视不够。在现实中,高校更重视本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开设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组织学生各种类型的培训、社团等。反观硕士和博士教育,在教学中,政治课程除了《科学社会主义》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类型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即使是科学社会主义课程,教育教学也不理想。

(四)青年教师的培养不足

在高校青年教师中,许多是没有受到师范教育的,“尽管现在高校要求教师要持教师资格证才可以从事教学工作,要获取教师资格证也需要接受一定的培训和学习,可是这种培训毕竟只是一种短期培训,也带有某些应试的成分在里面,因此,多数高校青年教师还是缺乏专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素养,其中也包括师德素养。在高校迅速扩张,师资缺乏的情况下,一些高校不得不降低要求,只要专业对口、学历相当,就可以引入教师队伍,这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三、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邓小平曾经指出:政治工作的根本认识、内容不变,变的是条件和教育对象。针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学思想政治的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教育对象的不同,要科学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以人为本,改变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模式。

(一)坚持以人为本,这是高校青年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调动人的参与热情,唯独有此,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做到实处。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的水平必须充分尊重青年教师,关心、关注青年教师在生活、学习、工作和思想方面的动态,真心实意的站在青年教师的立场和角度理解问题、思考问题。高校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社会现实与心理预期的矛盾、社会角色不适应的问题,需要主管部门主动关心青年教师的思想变化,多沟通、交流,帮助和引导思想政治导向。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不是长官式命令,而是多解决青年教师实实在在的问题,如工作困难、子女上学等问题,在实际解决问题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解决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问题。比如,“给他们提供进修、培训机会,使他们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学术水平;解决青年教师福利、待遇偏低的问题以及住房问题等等,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努力把青年教师的力量集中凝聚到实现学校的工作目标上来,用关心、尊重来感染他们;用感情来留住他们,这样才能稳定教师队伍,调动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二)深入开展青年教师的党的政治理论学习,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要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认真学习两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要求,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开展青年教师学习马列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十八大和十八界三中全会的会议精神,尤其要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兰考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重要性精神,让高校青年教师认清国情,务实清廉,为党的教育事业兢兢业业,克己奉公。要针对青年教师的实际情况,解决他们思想的误区,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要把青年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关心、关注国家大事结合起来,把青年教师的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结合起来,既要教书育人,更要为人师表,做思想政治的楷模。

(三)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水平

好的教育方法,能够有效的建立互信,提高教育效果。当前,对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于单一、枯燥,青年教师要根据教育对象和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对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设备,利用教育方法之间的互补性,综合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方法的艺术性和魅力。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青年教师以正确的态度去辨别生活中的假、丑、恶,以愉悦的心情去体会生活中的真、善、美,从而实现思想政治观念和职业道德情操的转变。”采取现代教育手段,把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拓宽教师专业视野,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让青年教学在教学、科研中体现人生价值,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

(四)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建设工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篇(5)

关键词:现代性语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

一、现代性语境解读

解读现代性语境,关键是要弄清楚何为现代性。“无论欧美还是汉语知识界,一百年来关注的实质性问题是现代现象。在未来的世纪,学术思想仍将因现代幽灵的纠缠而费神”。[1]国内外学者提出了各种观点和主张。一是从时间维度对现代性进行理解: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看,现代性最早产生于西方,而且在西方发展得最为典型,很多学者把广义启蒙运动看作是现代性开启的标志。二是从现代性性质和特征来理解:如吉登斯从制度层面去理解现代性;韦伯认为现代性的主要表现是工具合理性和形式合理性,理性化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舍勒则更强调从人的精神气质和心理状态结构来把握生活世界的现代性等;国内学者李佑新则指出,“现代性即社会结构层面的现代性和文化心理层面的现代性”。[2]综合国内外学者讨论的基础之上,笔者认为现代性概念固然和时间有密切联系,但仅从时间上把握会失去现代性的特定内涵。所以赞成从现代性的性质特征由内而外综合把握其概念比较合理,即“现代性是指一是外在的社会制度结构的现代性表现为理性原则,二是内在的人类心灵秩序结构层面的现代性表现为感性层面。前者表现为理性原则、工具化和形式化;后者表现为感望对心灵秩序的冲击和扰乱”。现代性是一种主导性价值观念。作为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现代性体现为以下的主导性价值:独立、自由、民主、平等、正义、个人本位、主体意识、总体性、认同感、中心主义、崇尚理性、追求真理、征服自然等”。[3]

二、现代性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话语权受到削弱

“话语是一种权力关系,它意味着谁有发言权,谁无发言权。尽管它是一种隐蔽的,表面上无行为人的控制系统,然而它在社会中是一种真实的权力。”[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掌握话语权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所处地位。在现代性语境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沟通的便利,没有人能真正的控制他人的选择。这主要表现在受教育者对信息接收理解的多元化,从而增加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难度。现代高校大学生也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着学校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他们对信息的获取往往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他们会主动广泛地接触各类信息,不再简单的按照教育者预先设计好的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愿意再轻易接受传统思想的“灌输”,而要求平等对话,这就弱化了教育者的话语权,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意识形态传递增加了难度。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价值观与信仰出现危机

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主要是指高校大学生,我国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他们整体素质高,自我意识强,积极向上充满活力,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但是大学生有其群体自身特点,“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情绪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自我意识增强但还不成熟,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和归属感同时存在。”[5]现代社会人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压力也很大,部分人认为有钱才是硬道理,认为只有钱才能体现人生价值,不愿意做脚踏实地的劳动者,网络炫富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处处渗透着拜金主义的思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变成了“人人为我,我为自己”,把学习雷锋的人看成傻帽,对帮助自己的人也持一种怀疑和警惕的态度。在这种浮躁的社会现象和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增多。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造成一定的冲击。大学生信仰出现危机,错乱,投机心理和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明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受到冲击

文化环境对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和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文化辅因素。可以说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由主流文化、精英文化辅助的,因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得以延续。在现代性环境中高校的文化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如网络语言的盛行,大学生亚文化现象等。在高校文化环境中,大学生亚文化是一直与主流文化相互伴生而存在的,这种亚文化有别于以前传统的表达方式,大学生群体在张扬个性、宣泄情绪的同时,尤其会显示出一种对主流精英文化的抵抗和解构。如现代高校中流行的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游戏,网络恶搞和网络事件等形式,已成为高校大学生所追求的与我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有偏离性差异价值观的生存方式。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路径分析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坚持的原则

1.时代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时代不停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这些都对人的思想文化素质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和教育方法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行更新发展。如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了高度凝练,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方面提出了24字方针,这充分体现了,历史继承和时展的统一。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优化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师资队伍的建设、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阶段、社会国际国内环境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内容的优化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2.时效性和可读性相结合的原则

现代化社会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要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就要紧密把握校园文化特点、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范围要广泛,表达的方式要多样化,语言要生动活波。用句当前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说话要接地气。政治化语言、教条性语言不利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接受,则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应有的意义和存在的必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其可读,就需要教师备课时多搜集、整理当前时政热点问题和大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来作为思政课教育内容的素材。以可读性的热点和通俗易懂的案例为载体,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3.层次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原则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教育内容呈现出来的泛政治化、泛高理想化、泛知识化、和泛统一规范化等弊端,严重影响到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对象、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式上都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层次性,面对同一群体的不同发展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根据时代特征调整教学方法。另一方面,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面对性别、年龄、所学专业、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等都各不相同的一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坚持教学方法的针对性,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实践

1.实践“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当前学生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并且进一步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相互联系而又不断深化的教学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上来组织思政课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切入点,好的教学问题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需努力构建教学问题体系,提炼聚焦有效教学问题,积极回应热点现实问题。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具体包括:问题引导式教学方法,问题启发式教学方法,问题解释式教学方法,问题逻辑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等。

2.构建“活动课堂”教学方法“活动课堂”的核心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参与性,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活动课堂的具体实施过程:教师根据本学科课程教学内容决定“活动课堂”的内容和形式,“活动课堂”前布置相关活动的主题和活动形式,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分配好小组成员和任务;“活动课堂”主题内容主要是以新闻时事,当前时政热点问题进行切入。“活动课堂”主题模式主要包括:小组讨论课堂、ppt展示课堂、小组辩论赛课堂、小组主题发言课堂等。这种“活动课堂”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一言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课堂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勤思考,勤动脑,学会自主学习,授人以渔的教学实效性,除此还能增强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乐趣。

3.实施“因材施教”教学方法。每个教师根据学生所学学科、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来组织教学,以此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的是全国统编教材,课程涉及的概念、范畴及原理十分广泛,各专业学生存在明显的文化基础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讲授,难以吸引学生,必须根据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安排教学内容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开展“多样化思政课堂”教学法(1)基于网络平台的思政课第二课堂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尤其是手机的普及,现在大学生受网络的影响很大。很多大学生与手机形影不离,用手机聊qq、微信、用手机浏览网页等等,低头一族到处可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结合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一是利用高校校园网功能,充分发挥校园网络阵地的作用,把它打造成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平台,使之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通道。二是搭建高校手机短信和微信公众号平台,完善学生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制作“高校手机报”、建立学校自己的公众号等。把校园网络与手机进行绑定,可以将有关信息点对点或者群发形式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仅加强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为传播和弘扬主流价值观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政课第二课堂现代性语境中,高校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核心价值观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向上健康的校园文化能够净化学生的心灵,美化学生的行为。学校定期搜集一些彰显大学精神的鲜活事例和生活在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及时在校园中宣传。这样不仅能发挥榜样的育人作用,更能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身健康、高雅的人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的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价值影响相互协调,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网络化和多渠道建设发展,营造生动活波,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2]李佑新.走出现代性道德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俞吾金,等.现代性现象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对话[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4]郑乐平.超越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论新的社会理论空间之建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5]罗国杰,夏伟东,唐凯麟,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0.

[6]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7]李建强.论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思想政治教育,2005,(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篇(6)

一直以来体育都是学生进行自身素质的完善的重要手段。它的基本目标主要是发展体力和增强体质。教育方针的要求和实现所谓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加强体育教学工作。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是德育,而素质教育的基础则是体育。所以说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现在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时期,新旧思想观念存在着激烈的碰撞。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强调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并且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服务。所以应该使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提高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觉悟意识,只有这样我国才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新型的社会主义人才。体育作为教育手段具有很大的挑战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它的教育效果是多元化的这对当今大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有帮助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明智的。当今的大学生们都出生在和平的年代,他们绝大多数没有遭遇过重大挫折段有经历过人生中的大风大浪更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动荡。他们的成长相比较于老一辈人来说可以算是顺利的特别是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版来张口衣来伸手仿佛成了习惯这可是典型的温室花朵。他们的身心屏弱身体素质不高骄傲自负并且意志力薄弱这不仅会扰乱高等教育的正常生活和教学秩序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隐患所以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中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们的德育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方法不够有效。思想政治的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所具有的多方面的适应性来决定的。在当今社会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教育方法的适应性不强的问题,这与受教育者的层次和规模不相适应。随着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各个高校的学生数量也是急剧增多,这就给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政治的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油于学生的层次和规模不断增加掌生之间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水平差异性也变得越发明显对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要求也是更加突出。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体育设施的配备、场地的扩建以及教师的补充体育等方面没能跟上发展的势头从而出现了辅导员、体育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超标体育活动场地也是严重短缺这种矛盾就导致高校体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降低。

(二)教育措施不够得力。当前高校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教育措施不力主要有:

1.组织领导不完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指出着通高等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建立体育管理部门,配备管理人员和专职干部。然而从北京、四川、重庆、湖北等29所高校的问询结果来看,这29所高校都没有设立起独立的体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而配备专职的体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仅仅只有三所高校。

2.对体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力度不够。一是对于课外组织的体育锻炼的指导不够。在一项对江西省的高校大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的研究调查中得知,有35%的女生和44%的男生认为影响他们参加课外的体育活动的原因之一是缺少教师的辅导。有大约53%的女生和79%的男生把缺少管理与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二是没有好好利用学校运动会的教育性。目前由很多高校仅仅把一年举办一次的学校运动会作为例行工作更有不少院系及年级把参加学校运动会当成了了一年一次的任务,进而没有能够充分地发挥它的教育性。四、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结合教材特点。高校体育教材的内容多种多样,每一种教材都是从某些方面突出体现高校的体育教育所具备的比较丰富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比如说,长跑就重视培养大学生们的顽强坚韧的精神,篮球则重视培养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的精神;在进行篮球的技术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张扬个人的风格要求勇敢、果断然而在篮球的战术教学过程中则重视整体协调配合、冷静、沉着。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与大学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起来。

(二)抓好组织教学。组织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体育的教学任务、特点以及其它实际的情况对器材、场地、学生等进行合理的安排时所应当采取的措施。它一般包括教学分组、体育课堂常规、体育骨干的培养使用、场地器材布置以及队列队形的运用等。组织体育教学既是教学工作所顺利进行的保证同时也是教师发挥出主导作用的重要环节,对教学进行严密有序的组织不仅有利于大学生们掌握体育知识与技术、锻炼自己的身体还能够形成良好的氛围,有效表达教育者所提出的规范要求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篇(7)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评估准确评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是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困境、推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面临西方思潮冲击、社会结构变迁、信息网络化等外向性风险,又存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运行体系、课程体系、理论研究体系衍生的内源性风险。当前,可以从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危机评价等环节着手,借助可视化、可量化、可感知的评估方法,有效提升高校防范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能力,为新时代高等教育事业行稳致远保驾护航。

一、风险识别:发现风险项目与辨认危害要素

风险识别是评估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前提和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辨识是一个发现风险、辨认风险并描述风险的过程。这一过程旨在发现风险项目、辨认危害要素、描绘风险要素特性并输出风险清单。1.治理风险的识别因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要识别的要素主要包含危害要素和风险源、确定的风险事件、潜在的风险征兆等。其中,辨识源头类危害要素和衍生类危害要素是第一步。只有做好危害要素的识别工作,才能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真正诱因。识别风险事件和潜在征兆则属于风险识别的中心任务。一切风险皆由事件触发,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消极影响的确定性事件和潜在征兆。2.治理风险的识别程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是一个发现、辨认、描述、清单输出的完整过程。其中,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和对象是风险识别的首要环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范围大体可划定为国际国内两大变局,对象则是各危害要素。把握风险项目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二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由危害要素、确定的风险事件和潜在的风险征兆构成。归纳风险类别并凝练风险特质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三步。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类别大致可分为外向性风险与内源性风险。风险清单输出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第四步。这一环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识别的输出,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分析的输入。通过形成风险清单,既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识别提供可量化的依据,也可以为风险分析提供可量化的标准。3.治理风险的样态归档。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因教育环境的变化,产生了不同形态的风险。根据事物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大体可归结为外向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其中,外向性风险源自国际、国内双重语境。从国际大局势看,自由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错误思潮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推行、教育理论的宣传、教育工作的运行造成了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从国内大环境看,社会结构变迁和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战场,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的主阵地作用有所削弱。内源性风险则是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中存在的工作地位边缘化、工作机制滞后、政工队伍游离、主体资源流失、教学与科研绩效割裂等治理风险。如面对不断上行的社会竞争压力,部分高校为了提高院校的竞争优势,将关注点侧重于增设校园硬件设施、扩大招生规模、争取办学经费等方面,“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的风险”[1]。4.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一般而言,治理风险的识别方法主要有德尔菲法(专家调查法)、安全检查表法、问卷调查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其中,德尔菲法在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专家意见的反馈匿名函询法。该方法能够迅速定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风险点和风险源。安全检查表法则是辨识危害要素的“索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确保风险排查的全面性、广泛性。问卷调查法和Citespace数据计量法则属于定量分析法。其中,问卷调查法是识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常用方式,能较为客观地反映某一时段学科体系某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以Citespace为代表的大数据识别方法利用科学计量软件Citespace进行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分析,不仅可以直观、准确地识别风险点和风险源,还可以构建科学的知识图谱。

二、风险分析:寻找风险点与追溯风险源

风险分析是评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核心环节。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第二个子过程,对治理风险的致因分析着力于寻找风险点和追溯风险源的成因,侧重于从环境和主体风险源出发,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发展阶段、运行机理以及内在张力。1.治理风险的分析理路。首先,风险要素包括风险源、触发行为、风险点、传导路径等。其中,风险源包括确定性风险事件、引起损失的不确定因素、潜在导致风险的事物或现象等。触发行为则是风险引爆的“助燃器”,它能激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潜在的风险因素,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风险事件。风险点是连接潜在风险源和外部环境的媒介。传导路径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中的线索。通过这一线索,风险点、风险源、触发行为得以串联。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主要由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引发。前者指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复杂严峻,后者指高校内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产生,实际上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风险要素的动态互动过程,即在特定危险行为的触发下,导致风险点、风险源产生集群风险,进而通过传导路径不断延伸和扩散。2.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既受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又面临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因而,我们大体可从环境风险源和主体风险源切入,考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引爆条件。一是对环境风险源的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环境风险源可归结为国际风险源和国内风险源。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生活方式极易受到青年学生群体的追捧。隐藏在西式生活表象下的西方价值观念是冲击我国高校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因素。同时,在市场经济中滋生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倾向,造成了部分大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漠视。此外,部分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知偏差以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一些新情况也会产生环境风险源。二是对主体风险源的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受教者和施教者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意识的多变性势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高校治理结构中各权力主体失调引发的学术权力地位边缘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性质异化,增强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财务管理和人事任命等各类权力运行过程的不确定性。[2]3.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事件树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根原因分析法、Citespace计量分析法、智能算法等。其中事件树分析法属于事故概率分析范畴。只有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才能确认该事故能否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治理风险。因果分析法主要结合“‘是/否’逻辑”来识别思想政治教育中“所有相关的原因和潜在结果”[3](P53)。因而,它能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病因。根原因分析又称损失分析,是一项结构化的问题处理方法,旨在逐步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加以解决。[4](P43)Citespace计量分析法和智能算法则可以帮助人们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中存在的隐性风险明晰化。这两种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三、危机评价:划分风险等级和确立优先次序

作为风险评估的第三个子过程,危机评价主要是将风险分析的结果与风险准则进行比对,以此决定风险等级或其大小是否在主体容忍的范围之内,并依据损害程度确立防控的优先次序。1.治理风险的评价要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对象是指风险后果或损害程度。一般可将风险带、风险等位线、风险等级等因子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要素。其中风险带确定风险评价的范围。按照风险的容受程度,可将风险带划分为风险上带、风险中带、风险下带。如我们可以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过程中的环境作为风险带,其中国际环于风险上代,国内环体处于风险中带。风险等位线是风险评价的中介。我们可以通过不同风险等级数值,规定风险评价的指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评价中,风险等位线一般指风险的阈值点。风险等级是风险评价的关键,它确认风险评价的结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风险评级中,可以通过评分的方式来确定风险等级数量以及风险等级的范围。2.治理风险的评价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评价,本质上是对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概括与总结。它侧重于关注治理风险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乃至社会运行带来的消极影响。因而,可以从政工队伍、师资力量、教育客体、教育环体、社会效益等方面综合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产生的后果。一是对政工队伍的评价。高校政工队伍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重要力量。对政工队伍的评价要围绕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展开,既要充分肯定高校党委领导班子过往取得的成绩,也要立足现实,客观陈述各院校、各部门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二是对师资力量的评价。师资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资源,对师资队伍的评价应当包括理论知识水平和价值倾向。三是对教育客体的评价。当代大学生思想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高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成效最直观的反映。要善于根据上课出勤率、志愿活动参与次数等具体指标来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四是对教育环体的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从范围来看可分为国际大环体和国内小环体,其中国内小环体又可分为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评价不仅要全面,而且要精准。因此,有必要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深入认识环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关联。五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社会效益的评价。通过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的成果,能正确引导社会舆情的发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工作的社会认可度。3.治理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价,就必须建立一套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我们要推动风险评价的定性指标朝民主化、法治化、高效化、协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引入可量化的指标,如可以将评价指标与监控指标、预测指标相协调,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准确性。4.治理风险的评价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后果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模糊目标检验法、比较法、效益评定法、接受程度评定法等,此外还有定期评估和不定期评估等。以比较法和效益评定法为例,运用比较法来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驻地环境之间,教育过程、目标、内容、形式和效果之间,甚至教育单位之间”进行共时性与历时性比较。[5]效益评定法则是一种量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的大小、高低,可以通过确切、直观的社会效益进行评定。换言之,如果投入远大于产出,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将面临较大的风险;如果产出远大于投入,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治理风险等级较低,质量较高。

参考文献:

[1]魏明禄,丁烈云.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风险及其规避[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31).

[2]许迈进,章瑚纬.高校内部治理风险的结构性探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3][4]张增莲,编著.风险评估方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