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1 16:20:41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篇(1)

关键词:经济发展;企业文化发展;协同

一、引言

企业文化和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广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规范文化等;从狭义上讲,企业文化是指一种企业意识形态,其中这个意识形态是以企业的价值观为核心的,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及行为准则都是企业员工所认可的,而成功的企业其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一定是有一定凝聚力作用的,企业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企业的管理模式,这种现代的管理模式,能够高度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美国学者弗兰西斯曾经说过:“钱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和劳动,但是钱不能买到人的热情,更不能买到一个人对事业的积极追求,但在企业文化的熏陶下,这些都可以实现。”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对于现代企业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二、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

文化是人们心里默认的观念、意识或者规则,经济发展的过程可以说是一种文化发展的过程,了解文化在经济中的作用对于了解不同企业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路径非常重要。实质上,企业文化与经济是一种共生互动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实践经验证明,政府的经济政策在社会的某个阶段能否取得成功与文化有很大的联系,这在企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1.企业文化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因素

美国学者戴维兰德斯曾经说过:“如果经济发展给了我们一些启示,那么文化在其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因素。”从这可以看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世界500强企业管理历史的演变过程证明,企业能够长远持续的发展,除了企业经营战略要与时俱进外,还需要企业内部的核心价值观,即企业文化始终保持稳定不变,这种稳定存在于企业内部并且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经济快速发展、企业成功的深层次因素,真正成功的企业其服务应以顾客为中心,在努力服务社会、增收经济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企业员工,平衡企业和社会及消费者的利益关系,鼓励员工的创新性思想,这样,企业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就体现出了其核心位置。

2.企业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企业成功除了管理人员的战略选择、管理理念的与时俱进,还需要员工的团结和凝聚力,而这种内部的精神需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来加强和促进。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保持长远利益和成功的关键,哈佛学者认为:“企业内部特定的管理理念及企业文化,是当今社会影响企业成果和业绩的深层要素。”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内部因素,其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的深层推动力,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营销方向已转向利用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贸易,这已经是当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趋势,经济活动的开展往往不是单一个体,而是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共同体,在这个信息和知识的时代,经济的发展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持,任何一家企业想要获得长远的成功,都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在市场竞争中利用企业文化来带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3.企业文化与经济共生互动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人类的一些经济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文化活动,具有文化的意义,文化与经济是相伴相随的关系,每个企业的内部精神和文化各不相同,而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经济的发展因适应与否的问题而起着促进或者制约的双重作用。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人们对于文化和精神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份额也会随之增加,甚至成为未来企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具体来说,文化是人们心理默认的观念或者规则,总的来说,企业文化和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不同的社会背景和不同的市场,其企业文化的建设策略也不一样,而企业文化对于经济的影响和效果也会截然不同。如跨国企业能够充分的体现文化与经济的联系,经济全球化为跨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了很多的机会,但是这种经济全球化和多元化也导致了文化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多元化的文化之间因差异而存在一定的摩擦,这种摩擦也是导致跨国企业经济损失和低效率的根本原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共生互动的关系。

三、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的措施

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较为积极和谐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种力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文化对企业兴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从本质上来说,21世纪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文化的竞争,但是就目前我国企业来看,存在着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脱节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经济高增长、快增长,而企业文化慢发展、低发展。企业的经济发展逐年增长,然而企业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大多数的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企业内部的凝聚力不够,企业内部没有统一的规范,企业文化建设的慢发展和低发展与我国经济的高发展的形势极不协调。其二,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而忽视了企业员工的长远发展,我国企业的年利润逐渐增加,占据世界的前例,但是企业员工的发展和投资相对较少,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一味的强调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不尊重企业员工,导致员工的工作动机外部化,对自身内部动机即工作的积极性不能持久。其三,企业内部不重视企业员工对文化知识的吸收,缺乏鼓励员工不断学习的氛围,企业强调员工需要创新,但是没有响应的措施来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对于员工技能的培训项目和日常活动项目的制定较为混乱,没有规划,同时企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执行力不够,员工对于企业的规范制度认同性不高,没有形成对企业的归属感,凝聚力不强。但是,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导向作用、规范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等,这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偏离了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制约了经济的长远发展,为了解决这个困难,需要让经济与企业文化建设协同并进。在深化企业体制改革,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战略上,需要在坚持以顾客为本,尊重员工的基础上,将企业文化的建设融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缩短两者之间的发展速度差距,推动经济的发展。

促进经济与企业文化协同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发展战略协同

企业文化建设与经济的发展其最终的落脚点是企业的全面长远发展,在企业新的发展阶段,尽量避免重经济轻文化的局面,需要更加注重企业内部文化、精神的建设,把企业经济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放在同等地位,促进企业员工技能训练、娱乐生活丰富、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的提高,全面推进企业经济迈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2.促进发展阶段协同

企业经济建设需要企业管理人员结合社会背景、市场情况和企业资金实力来制定经济发展的阶段目标,而企业文化的建设也需要结合企业的管理理念和员工的实际情况来规划相应的发展方向。在企业经济建设的同时需要与企业文化建设相适应,从生存型全面向发展型转变,促进企业的经济水平达到每个阶段的目标,同时企业文化建设的阶段目标也要随之跟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让企业员工在收获物质奖励的同时,精神奖励也得到满足,这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才能持续,企业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3.促进发展体制协同

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不能总是局限于与企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上,还需要融合时代的需求。企业文化建设必须渗透到社会领域,企业文化建设得以成功的关键在于获得企业员工的一致认同,如果员工不能认同本企业的企业文化,那么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就不会强大,整个企业就像一盘散沙。推动经济与企业文化的协同发展,还需要政府发挥其职能,深化改革,逐渐形成经济与文化发展一体化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陈春花.企业文化管理[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2]曹世潮.文化战略[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篇(2)

关键词:企业文化;文化,建设;措施方案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之后,所形成的价值观、文化观、道德观、行为准则、企业制度、企业精神等元素,是企业与其他个体有明显区别的精神财富,是企业积极向上的动力支持。搞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氛围,则有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更好的适应市场竞争。

一、在新经济形式下,加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义。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小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迎接更大的挑战。然而我国广大的中小企业因为资金、管理和人才等因素,企业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往往重视追求利润和效益,对于企业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大部分企业甚至忽略和放弃企业文化建设。另外,虽然有部分中小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但是他们的文化建设往往追求一时的新颖和轰动效应,而忽略了企业文化的本质和内涵,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创造性和特色,因此,这样的企业文化建设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最终必然影响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改进和加强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内在竞争力。企业的内在发展动力就在于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是主体,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生存能力必须依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企业产品特色。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在融资上所遇到的难题,在市场竞争上因为资金、规模、人才和技术等因素,与大型企业相比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因此,中小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产品必须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企业就要加大自身的技术投入、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企业还必须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打造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当企业的技术硬实力和企业文化的软实力都具有一定的水平时,企业就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当两个企业具有同等的技术实力时,如果谁更加重视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发展,谁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动力,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优势地位。2、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企业如果能够凝聚广大员工的向心力,则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归属感与荣誉感是企业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当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在企业工作时有一种归属感时,他们就会把企业当作自己的家,当企业遇到困难时就会与企业不离不弃、共度难关;而荣誉感则有利于凝聚所有员工的工作热情,有利于发挥员工的创造力,为企业增加活力和生机。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如果一个企业能够紧紧将员工凝聚在一起,则有利于发挥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他们就愿意为企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为企业所想而想,愿意为企业生产更多的优质产品,将自己的命运与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反之,如果一个企业缺乏凝聚力,员工没有归属感和荣誉感,就不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员工的流动也会更加的频繁,从而造成企业的不稳定,甚至阻碍企业的发展。3、加强和改进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有利于更好的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市场所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品种更加的丰富,消费者作为消费的主体地位日益明显,消费者在选择商品时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求商品价廉物美,而且更加追求商品所蕴含的文化品味。因此,企业在进行生产和服务时,要更加注重产品的文化韵味,满足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等多方面的需要,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有机的结合。

二、在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应遵循以下的基本原则。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载体,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是关系到中小企业是否能够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发展培育。首先,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以人为本。在企业的生产活动中,人是最活跃、最积极的生产要素之一,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企业的生产中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业务能力,充分全面的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员工的创造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要兼顾企业发展和员工发展,企业的发展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同时,员工的发展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其次,企业的文化建设要坚持系统性原则。企业文化包含众多方面,其核心是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价值观是企业和员工的价值追求,当企业和员工具有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时,更加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企业精神则是价值观在企业的集中体现,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将所有的员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激励员工为企业作出更大的贡献。第三,企业文化建设应具有战略性原则。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制定系统的企业战略和规划,然而企业战略和规划的准确与否有许多的影响因素,其中的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战略制定者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观念。因此,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取向的企业文化建设则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企业文化建设则必须紧扣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三、如何改进和加强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

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特别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只有充分发展具有自身特点和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来促进企业的成长壮大、增强市场竞争力。笔者认为可以用以下的途径增强和改进企业的文化建设:1、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领导人员的作用是缺一不可的,领导者的企业文化意识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规模、方向和资金投入力度。另外,领导和管理者的模范带头作用必将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紧紧的将员工和企业凝聚在一起,进而在企业中形成一种风气、一种共识:企业就是我的家,我为企业,企业为我。2、在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中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员工的力量。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离不开广大员工的力量,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也同样如此,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以人为本,在企业中营造关心员工、尊重员工的浓厚氛围,同时,努力提高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让员工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3、以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优秀的经营理念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要善于塑造员工正确的价值观、金钱观、道德观,将企业的生产、经营作为员工的价值追求,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经济效益与员工的经济利益、人生价值的实现相结合,建立具有中小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4、以培育创新能力为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新的经济形式下,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在不停的发生变化,企业不能墨守成规,既要坚持自己的特色又要不断的推陈出新,将创新作为企业永恒的追求。

总之,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准方向、不断探索,中小企业也就一定能在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优异的成绩。当企业的文化建设取得成绩的时候,企业的生产、经营也一样能够成功,而且他们之间总会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作者单位:中交二公局第五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罗长海.企业文化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文化建设;先进文化;低俗文化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2 — 0045 — 02

[收稿日期]2014 — 01 — 20

[作者简介]赵帅(1990—),男,黑龙江克山人。2013级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进步。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确处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区别

在论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上,绝大多数学者将注意力集中在论述它们的相互统一层面上,很少顾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它们概念的内涵不同

从概念的内涵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类型,强调市场在配置资源中所起的决定或基础性作用,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进行调节的商品经济,是受价值规律自发作用调节的经济模式。一般而言,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文化还分为先进的文化和落后的文化。这里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社会主义先进的精神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形式。它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其中最基本的内容有两个:即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此外还有各项文化事业。

(二)它们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不同

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它研究的主要是物而不是人,也就是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如何配置的问题,主要强调市场在国民经济所起的重要作用,重视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它属于一种经济模式,主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建设、市场经济基本要素的系统构建等理论问题。狭义上讲,文化建设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的内容广泛,除了上述基本两个方面,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1〕

(三)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根据马克思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经济决定政治从而决定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市场经济是第一位的,从一定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文化建设也就发展到什么程度。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过去我们搞了几十年的计划经济,盲目地排斥市场经济,结果是我国经济越搞越糟,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物质文明的反映,是第二位的。当然,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超前性,对市场经济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四)它们自身的目的不同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根本目的在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重大作用,并达到资源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最佳配置,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目的: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批判地吸收一切外国文化,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体系。二是提倡和弘扬先进的文化,反对腐朽和落后的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向前发展。三是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群众,对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和文化的教育和提升,使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四是着力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五是促进物质文明建设,推动市场经济和整个社会健康发展。当然,二者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即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

发展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双重的,发展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促进作用,又有消极阻碍作用,但其促进作用是主要方面。

(一)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我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过三十多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积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和经验,对文化建设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的进步提供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顺利进行和进一步发展,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手段,否则它就成为空中楼阁。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能够满足文化建设的这种物质需求,为文化建设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物质手段,加速文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第二,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财富和先进的物质手段,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扩大了人们的社会交往,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水平,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形成了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观念,如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竞争观念、自由平等观念等。人们这些新观念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丰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体系,具有双重作用。

第四,市场经济的发展能够激励人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人的自身素质是多方面的,但基本素质包括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了人的自身素质的变化。人们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第五,市场经济的发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2〕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经济利益和利润的追求是市场经济活动的最主要的动机和目的。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为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二)市场经济对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市场经济体制与以往任何一种经济体制相比具有最大优势,是历史的一种进步。但市场经济体制本身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不长,市场经济体制本身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加之我们的经验不足,这就使市场经济固有的一些特性和功能对文化建设不能不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单纯追逐最大利润,牟取暴利,他们不择手段,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制造假冒伪劣商品欺骗消费者。

第二,一些企业或个人为了小集团或个人的私利,制造大量的产品,出版一些书刊,特别是利用互联网、手机等先进工具向人们传播大量的不健康的东西。

第三,少数国家干部或工作人员道德失范,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之风严重,,利用职权直接或间接经商,行贿受贿,利用公款做一些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事情。

上述这些负面影响的后果是严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扰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运行,影响社会稳定,败坏社会风气,导致道德滑坡,严重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

三、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作用

实践证明,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社会主义文化体系中,既存在着占主导地位的先进文化,又存在着占次要地位的落后的低俗文化。先进文化对市场经济具有促进作用,低俗文化对市场经济具有阻碍作用。

(一)先进文化对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

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主流和主体,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居于统治地位。先进文化释放的正能量能够推动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种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第一,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发展,需要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先进文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极为重要的保证作用。〔3〕这种保证作用集中体现在,它能够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不同,它是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持用先进文化指导市场经济,能够保证经济建设沿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第三,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支持。任何一种经济形式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支持,否则它就不能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备了这种功能和条件,能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正确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纠正经济发展中的偏差,为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二)低俗文化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社会上出现一种低俗文化。它虽然不是文化主流,但它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有学者认为,低俗文化是通俗文化被偏激化了,成为满足偏向动物性或生物性需要的一种文化。〔4〕通俗地说,低俗文化就是低级的庸俗的不健康的一种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对立的文化。低俗文化产生的背景比较复杂,主要是由于一些人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满足一些人低俗的需求,他们在物质生活满足后寻求另一种精神刺激,从而产生了这种低俗文化。低俗文化的表现为多种多样,主要以低俗、庸俗、媚俗的各种色情形式出现,也就是我们反对的“三俗”。低俗文化释放的负能量对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多方面的。仅就其对市场经济而言,低俗文化会引导人们去追求享乐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人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积极性,败坏了社会风气,很大程度上影响市场经济的秩序和进程,特别是扰乱了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低俗文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抵制低俗文化的滋长和蔓延,提倡通俗健康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片净土。

〔参 考 文 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十报告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2: 27-29.

〔2〕胡均宏. 浅谈发展市场经济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J〕. 文学, 1996,(12):123.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篇(4)

面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约束、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党的十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研究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研究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科学论断,是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又一成功范例,是一个伟大的理论创新,符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符合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去部署工作、推动工作。

经济建设能够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政治建设能够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正确方向和制度保障,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建设能够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社会建设能够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推进社会和谐发展,我们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意义重大,是其他建设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

二、 中原经济区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

党的十刚刚闭幕,国务院就于11月17日正式批复了《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视和支持。

我们应该十分明确,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必须全方位地贯彻落实十精神,尤其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内涵方面加以认真思考,我们会发现:中原经济区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体现。

首先,要做到“两不牺牲”,既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又确保生态平衡、完整、美好,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这正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

其次,必须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径。“三化”协调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

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品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河南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要乘势而上,把学习贯彻十精神与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生动实践结合起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作出更加显著的成效,努力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在领导观念和领导方式方面,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更加自觉地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在立法实践方面,应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实际和河南省情,适时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提升中原经济区建设品位”的重大决定,使其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意志。

在政府工作方面,各部门要依据分工要求和工作实际,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要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有效解决损害人民健康的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问题。

在经济发展方面,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尽快摆脱传统生产方式的束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知识经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实现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和清洁化,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篇(5)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 经济型酒店 企业文化

引言

我国经济型酒店近些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经济型酒店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归根结底原因在于其没有形成科学的管理意识、管理模式与技术方法,缺乏先进的企业文化体系进行指导,服务效率及经营管理不高。目前广西北部湾地区正在大力发展,该地区经济型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对北部湾经济型酒店进行加大企业文化的构建将对北部湾地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本文在分析北部湾经济型酒店文化构建现状的基础上,从战略性的高度分析北部湾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迫切性,并为北部湾地区经济型酒店企业文化的建设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广西北部湾经济型酒店文化构建现状

(一)北部湾经济区常见经济型酒店及经营理念

本文首先对北部湾经济区较常见的经济型酒店及经营理念进行了归纳总结,具体如表1所示。

(二)经济型酒店文化内涵及其重要性

酒店文化是以特色经营为基础,以组织精神和经营理念为核心,以标记性的文化载体及超越性为服务理念的,其企业文化体现的是处处对员工及客人的关爱,并在人文关怀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及统一的思维模式及行为准则。它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的反应,具体而言,物质文化是酒店文化的外层,是最容易被人感知的要素,容易受到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的制约,其主要包括酒店经营风格、酒店用品和产品、设备设施等;精神文化是由酒店价值观、酒店宗旨、酒店基本信念、酒店道德和酒店精神等构建而成的,它指导及决定了酒店文化及酒店的发展方向,是酒店的核心;制度文化主要是由规章制度、组织机构、领导体制等组成,将精神文化及物质文化进行函接,起到桥梁的作用。

(三)北部湾经济型酒店文化构建存在的问题

1.意识方面。北部湾地区的经济型酒店由于发展时间还不是很长,因此都属于一些规模小、名气小的酒店,因此这些酒店的文化建设还处在一个无意识的状态。一些经济型酒店认为酒店企业文化的建设是需要依靠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酒店文化只是一些高档的星级酒店需要关注的事情,与经济型酒店发展没有关系,因此导致这些酒店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不够深入。还有一些经济型酒店将酒店文化的构建停留在表面,认为文化建设只是对酒店设备设施及装饰进行改造,或是认为酒店建设只是几句口号,没有深入到酒店文化的本质及核心中,因此对酒店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从而忽略了酒店文化的建设。

2.实践方面。我国经济型酒店的起步与国外相比,起步时间较慢,而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及发展的时间也不是很长,因此进驻北部湾经济区的经济型酒店发展也相对较慢。一些企业为了加快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注重及加大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文化的建设,只注重外显文化,即单纯性追求物质文化的构建,因此造成酒店文化比较片面而不能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由于国外经济型酒店的发展模式日益成熟,导致国内一些经济型酒店在企业文化构建中直接采用国外的文化模式,对西方文化盲目模仿、照搬照抄,忽略了自身本土文化的特色,从而导致酒店缺乏民族的传统特色,也导致一些员工缺乏创造性及积极性。另外一些经济型酒店在实践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酒店文化特色,但是酒店却不知将自身的文化特色进行推广,从而使得酒店文化及企业精神落实不到位,导致北部湾经济型酒店在发展过程中缺乏文化特色。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尽管北部湾经济区有不少经济型酒店在不断地探索酒店文化的建设问题,但是仍有一些企业对酒店文化建设存在一定错误的认识,认为酒店文化是酒店的外观装修或在酒店中摆设一些艺术品,缺乏对酒店文化的真正认识,没有把酒店文化建设当作酒店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酒店文化建设应注意如下几点:

(一)重视文化建设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性

北部湾经济区酒店业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队伍迅速壮大,目前除了有一批高档次的豪华酒店正在加紧建设外,还有旅店、餐馆,这些均与酒店业形成竞争,而且竞争激烈。而北部湾经济型酒店要想在这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除在价格及服务上提高竞争力外,还需要拥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只有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支撑,才能保持酒店在市场上的竞争位置。

(二)重视及加强文化建设才能创造酒店特色的需求

酒店是否拥有生命力,关键在于酒店拥有他人难以模仿及超越的特色,这种特色来源于酒店精神、酒店的管理及“以人为本”的服务,而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酒店的文化。酒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要具有一种精神,不同的酒店精神也不同,可以是酒店的优良传统,也可以是酒店的无形资源,同时也可以是酒店的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每个酒店都应有其自身的特色,这特色是吸引顾客的重要因素。

(三)重视及加强文化建设是打造酒店形象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形象与品牌消费的社会,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社会竞争中的重要支持因素,它不但让企业产生强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良好的企业形象能让企业在同等的水平下更好地脱颖而出。北部湾地区经济型酒店良好形象的塑造离不开酒店文化的建设,因此在酒店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对酒店的功能有清晰的思路,为顾客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回头客。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企业文化构建措施

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若要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酒店文化,则需要注重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吸取文化的内容及精髓。在北部湾酒店文化建设中既需要符合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应能反映时展的特色,因此在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树立科学独到的价值观

企业文化属于比较抽象的东西,涉及的内容比较丰富,涵盖范围广泛,但归根到底,其核心的内容就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对企业文化的构建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宗旨体现的是企业的精神及追求,企业的信念体现是企业群体对企业价值观的信奉。目前很多经济型酒店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经济价值观的建设,而忽略了对酒店文化价值观的建设,对酒店文化建设的概念比较含糊。事实上酒店文化价值观的内容非常丰富,除了包括树立正确的质量观、服务观、财富观、时间观、人才观、效益观、信誉观外,还需要树立正确的信息观、竞争观、人本观、卓越观等具有时代特色的价值观。通过对这些价值观的建立,让酒店企业的员工能充分认识企业的目标,增加员工对企业的理解,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使企业与同行间、企业与员工间的关系和谐发展,从而推动酒店业向着稳定、健康方向发展。

(二)努力建设具有文化氛围的经济型酒店环境

经济型酒店的环境是经济型酒店文化的象征,同时也是经济型酒店文化的保障。经济型酒店在市场上存在,既要面对生存,同时也要在生存中获得发展,经济型酒店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改造和创造着环境,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因此经济型酒店在适应环境的同时,需要建设好企业内部的环境,经济型酒店环境建设的好坏会对酒店的活力产生影响,没有一个良好的企业环境,经济型酒店本身就失去了活力。在一个消极的环境中,员工的创造性思维无法被调动,导致经济型酒店缺乏创新精神。要想为员工创造一个具有活力的工作环境,则经济型酒店需要对外部环境及内部环境进行建设,其中外部环境包括良好的居住环境、饮食环境、娱乐环境、办公环境,让员工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工作,激发员工的灵感及工作热情;内部环境建设包括对员工的心态进行建设,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教育,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同时有利于员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利于经济型酒店业务的发展。

(三)培育具有文化意识的员工队伍

经济型酒店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发展,必须要有一流的设备设施、提供一流的服务,进行优质化的管理,从而创造一流的企业。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依赖一支一流的队伍,建设一流的团队是经济型酒店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员工作为酒店的主体,是酒店物质及精神的创造者。在一些规模较大的经济型酒店中,非常注重团队的建设,但一些成立时间不长的经济型酒店由于酒店内部体制尚不完善,企业经营理念与体制存在一定的偏差,把太多的时间投入到经济的建设中,忽略了员工队伍的建设,在待遇上满足不了员工生活的需求,导致员工工资缺乏积极性。酒店行业是一个注重质量服务的行业,员工缺乏积极性,则会导致酒店服务缺乏热情。经济型酒店要想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则需要让广大酒店员工参与到酒店的日常经营及管理中来,培养员工主人翁的意识,激发员工的责任感,促进员工与酒店间的和谐关系,让酒店员工能与酒店企业同舟共济。

结论

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企业文化的构建,既关系到广西沿海地区的发展,同时也对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加快推进北部湾经济型酒店的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快当地酒店的发展,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将文化发展融入到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型酒店企业建设中,对加快及落实北部湾经济区企业文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纪建军,考利.企业文化中的误区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11)

2.何丽娟.工会组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凝聚力[J].才智,2012,22(12)

3.高春祥.试论企业精神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J].求实,2011(1)

4.史民钢.企业文化建设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J].经济师,2011(8)

5.李慧锦.浅谈企业文化理念对我国行政文化改革的借鉴[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11(2)

6.殷海波.我国国有企业组织文化优化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1(2)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篇(6)

【关键词】 地勘文化 地勘单位 文化建设

地勘文化是地勘单位在我国几十年的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地勘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继承了一般企业文化的优良传统,还具有一般企业文化所不具有的地勘行业特色。在当前经济不不断发展,单位发展越来越注重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市场环境下,地勘单位应该认清形势,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大刀阔斧地制定改革措施,积极融入新市场进一步加强地勘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全新的地勘文化。

一、地勘单位加强地勘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加强地勘文化建设走经济文化和谐发展也日渐成为摆在地勘单位面前的必然选择。

1、地勘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优秀的文化基因,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难以忽视的问题。首先,地勘文化虽然是由上到下地勘单位内部文化遗产的代代相传,但是只是大体遵从了一定的模式,与一般单位大同小异,缺少特色。不论地域、不分规模大小、不管性质差异,在地勘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上大致相同。这种缺少个性特点的文化建设理念不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没有反映出地勘单位的核心价值取向,也就无法发展为全体职工所追求的精神目标。其次,地勘文化是由地勘单位这类特殊群体的存在而衍生出来的企业文化,这就决定了它的特殊性,地勘单位长期以来一直遵从传统的经济体制,所以行动上没能把地勘文化建设纳入地勘单位发展新战备规划内。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能及时跟进形势,引入新机制,竞争力不强。再次,人才建设不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国家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地勘单位应该积极拥护国家战略,大力加强人才建设和人才投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队伍,但是地勘单位由于受到原来旧有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在加强人才建设方面一直没有高度重视,导致人才较匮乏。而且由于受行业限制,地勘单位多从事野外勘测工作,这也是难以吸收高层次人才的原因。而且职工培训投入少,广大职工投入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这些问题都是地勘文化在顺应企业文化发展大潮过程中难以升华的阻力因素。最后,单位管理层对地勘文化建设认识不深,定位不准确,在发展地勘文化的过程中,多数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把单位内部组织的各种文化活动表面搞得轰轰烈烈,实际对建设地勘文化的作用甚微,投入产出不对称。领导层应该是团结廉洁、公正勤政、节约学习、务实创新的典范。地勘文化要想深入每位职工心中,得到进一步发展难上加难。

2、地勘文化建设是地勘单位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地勘单位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抢得先机,核心就是增强市场竞争力,而当代的市场环境下,经济和文化要素已经日益成为一个单位核心竞争力的主导因素,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代的市场经济已经不是以前单一的注重产值的经济,而要注重环境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国家大力倡导绿色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设新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切都预示着走文化带动经济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地勘单位继续发展的重要的途径。同时国家大力倡导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文化繁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由此可见加强地勘文化建设增强地勘单位竞争力也已经成为摆在地勘单位面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但是我国地勘单位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指引下发展,内部遗留了一系列的问题,面对改革开放的到来及进一步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地勘单位自身竞争力不强,再加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内忧外患,进一步加剧了地勘单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窘境,所以走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建设新型的地勘文化,这也是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是地勘单位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3、地勘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面临的主要任务,地勘单位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积极营造和谐健康的建设地勘文化氛围,培养职工的地勘文化精神,把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理念落到实处,让地勘文化深入职工内心,把地勘单位加强地勘文化的建设作为当前的主要任务,这些是建设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的要求,也是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地勘单位加强地勘文化建设的措施

地勘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地勘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面对21世纪的新的市场环境,地勘单位应该在坚持优秀传统原则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地勘文化发展的改革举措,加强地勘文化建设。

1、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建设地勘文化原则,继承优良的地勘文化传统。作为地勘单位,应时时都把加强思想文化建设放在首位。在新时期加强地勘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坚持把发展作为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原则。同时做到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同时发展地勘文化要坚持继承传统的原则、讲求实效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齐抓共建的原则、领导垂范的原则、突出特色的原则,即,必须要继承地勘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优秀的地勘精神发扬光大,赋予“三光荣”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在建设地勘文化的过程中,还要讲求实效,不能光做“面子工程“,确保改革就要做到彻底全面有效,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方能抓住文化建设的根本。同时积极发动单位的全体职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上下同心,共同建设地勘文化。坚持领导垂范的原则,地勘单位的领导应该率先做出榜样,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溶于地勘文化,并通过自身的素质的提高为本单位文化发展贡献力量,要坚持突出特色原则,建设有特色的地勘文化,地勘单位的特殊性也就决定了地勘文化的特殊性,因为在借鉴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发展地勘文化的自己的特色,同时也要建设本单位的地勘特色,在此基础上积极建设具有时代特色的地勘文化体系,为提高地勘单位经济和社会效益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2、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地勘单位人才素质,提升地勘单位核心竞争力。地勘单位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全面的协调的发展,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加强地勘文化建设提升地勘单位竞争力已经刻不容缓。我国地勘单位的竞争力较弱,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而当前市场的竞争是全面的竞争,任何一方面不行都难以保证地勘单位竞争力的综合平衡提高。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地勘单位应该加强地勘文化建设,走绿色发展之路。由于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品牌的价值是无限的,因为也要打造自己的地勘文化品牌,深化地勘文化价值,坚持走经济带动文化发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之路,加强地勘单位内部改革,提高职工的福利待遇,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提升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坚持科教兴国、人才兴国战略,加强人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地勘单位管理层应该把科教兴国、人才兴国的理念融入地勘文化的精髓,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注重地勘单位职工素质的培养,加强地勘单位职工的整体学习能力,应该把注重提升单位职工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提高科技投入和人才投入比例,完善职工培训制度,坚持岗前培训、定期培训,提升地勘单位职工的文化素质,培养职工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和勤奋艰苦的职业道德,同时引入竞争机制,使得职工自觉地提升自己的素质,建设成高素质的地勘队伍,使之成为建设优秀地勘文化的中坚力量。

3、加强制度创新,深化改革,规范制度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地勘单位在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中应该加强制度创新,应该深化改革,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经营机制,同时发展具有地勘单位特色的机制,管理层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慎重搞好文化事业的繁荣,由于传统的地勘单位的遗留问题,地勘单位内部经营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完善,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也没有长远而有效的规划,这就需要引入竞争机制和内控机制,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完善的奖惩程度,引入严格的监督机制;职责分明,权责清晰,提高工作效率,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提高地勘单位内部管理的透明程度,增强单位职工的信任度;加强工会建设,加强工人对地勘单位的监督力度,提高工会的影响力,深化职工的地勘单位主人翁地位。同时建立建全决策机制,提高运营效率。但是随着地勘事业的日益壮大,这种决策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应该从机制入手,加强决策管理,只有这样才会使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效率,减少无用功,这是地勘单位要立足于新的市场环境,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必须要加强的一点。

4、主攻精神文化建设,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将地勘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是建设地勘文化的核心,地勘单位应该通过主攻精神文化建设,加强职工文化建设的培养,深化地勘文化的建设,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塑造地勘单位的全员性文化,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首先,应该制定本单位文化建设实施细则;其次,加强职工的培训工作,组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文化评比,纳入全员绩效考核,借此提高职工对地勘文化的认识,提升全员素质,积极主动地建设单位的地勘文化;再次,制定行为规范,作为单位规章的一部分,单位职工要严格遵守;最后,地勘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进一步的实施计划,将本单位的地勘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总之,在新的市场条件下,地勘文化建设的发展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地勘单位在顺应改革深化的潮流的基础上,应该抓住机遇,努力提升自己,加快地勘文化建设,建设新型的地勘文化,通过文化建设带动经济发展,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地勘文化的建设非一朝一夕之事,必须站在战略全局的高度长远考虑,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 阳礼泉:企业文化的力量[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2] 金思宇:企业文化建设案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3] 吴文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化根源[J].工会论坛,2005(9).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篇(7)

关键词:基层;公共文化;建设;重要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6-0208-01

一、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口比例也在不断的上升,产业结构、人居环境、就业方式、社会保障等方面都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我国必须要加快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国外思想不断的涌入我国社会,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很多群众在不经过任何考虑之下就盲目的接受各种新思潮,这类现象如果不加以规范和管理,势必会引起社会动乱,这对我国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国必须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的建设,以此确保我国各项精神文化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满足人们在新时代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必定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进步,反之,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又会拉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飞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时期,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已经远远的超越了精神文明建设。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初期,我国为了赶上欧美发达国家的脚步,高度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而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从而导致二者的发展不同步。而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不同步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首先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会致使经济发展滞后,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其次精神文明建设滞后会致使人们在思想上出现很多不利因素,这也会间接的影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鉴于此,我国政府必须要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加快基层文化建设的速度,保持与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步,二者相互促进,共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服务。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另外,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稳定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关系。首先,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能够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对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有着非同小可的作用。其次,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能够消除人们思想中的不和谐因素,净化社会发展的氛围,提高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同时,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以及公众意识,加强合作,共同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奋斗。

二、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落实基层公共文化的队伍建设

落实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是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提高基层公共文化的效率和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此,可以在社会上公开聘请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加入基层文化站,也可以加强对内部人员的培养,提升其文化素质。再者,则可以鼓励基层民众积极参与或是组织文艺社团,开展文化活动,不断壮大基层文化队伍。

(二)加强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

影响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质量的关键除了队伍建设以外,还有经费投入以及精力投入的影响。各级财政部门必须要高度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的经费投入,成立专项经费支持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以及基础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另外,精力投入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基层公共文化工作者,必须要重视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用心做好文化建设工作,认真落实文化建设措施,只有保证足够的精力投入才能确保各项基层公共文化活动顺利、有效的开展起来。

(三)丰富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形式

在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中,不能单以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开展建设活动,而要以多种形式开展文化活动,这样才能激发基层民众的参与积极性。比如开展民间工艺展示、中老年字画展、文化节、饮食文艺、歌舞文化等等。针对不同的年龄段,开展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活动,激发各个年龄段、各个团体的参与热情,促进基层民众之间的交流,以此扩大文化建设活动的影响力,这是提高基层公共文化建设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想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和维护社会的稳定,必须加快基层公共文化建设的速度和质量,提高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将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统一起来,这才是发展之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