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文化的核心

传统文化的核心精品(七篇)

时间:2023-07-12 16:26:18

传统文化的核心

传统文化的核心篇(1)

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至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是要与中国的具体现实相结合,其二就是要与中国已有的传统文化相承接。离开了传统文化,中国人就失去了之所以为中国人的基础,自然也就谈不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样,若离开传统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价值取向多元及思想观念复杂的局面而提出的理论体系。它是在继承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尤其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凝练和升华而形成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而传统文化则源于中国的传统社会,虽然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毫不相干,互无联系。相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传统文化是可以相通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所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国安,民穷则国乱”[4]、“见利思义,诚信为本”、“勤俭廉政,精忠爱国”、“仁爱孝悌,谦和好礼”、“克己奉公,修身慎独”、“仁则荣,不仁则辱”等精神,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思想源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十月革命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诸多与马克思主义相近、相通、相容的内容和理念,如战斗的无神论传统,丰富的辩证思维方式,经世致用的求真务实精神,唯物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理想等等,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马克思义中国化的过程,正是吸收、融合、创新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正是基于对这些优秀传统文化的整合、创新与凝练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项重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毋庸置疑,作为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典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和谐”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民本”概念源自《尚书•虞夏书》:“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孟子也非常地重视民本思想,他在《孟子•尽心下》中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它强调“民”对维护国家稳定、巩固政权的重要性,是一种良好的执政理念和可贵的治国方略。但是,民本思想终究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统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才是真正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这里的人,不再是抽象的人,而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其根本宗旨是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也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与超越。“和谐”思想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众多不同学派共同遵奉的价值理念。和谐思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思想,这些都是对传统“和谐”思想继承和超越。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被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和理念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爱国主义精神绵延千古,始终发挥着民族精神的核心作用,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国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为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思想谱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而新时期下,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理念已经发展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爱国主义。经济全球化要求我们要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要善于、勇于参与国际竞争,要不断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这些要求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不背离。这里所弘扬的“爱国主义”既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而应该是爱祖国与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相统一的具有时代内涵的“爱国主义”。在我国,“改革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重视改革创新的作用,《礼记•大学》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易•系辞传》也有“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等关于改革创新的阐述,这些内容表明只有改革创新才能将发展走向长远。从国内形势开看,现阶段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体制改革以及科技、文化、理论、制度等其他方面的创新。从国际形势来看,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客观上也要求中国,必须通过全面的改革创新和提高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继往开来的强大力量源泉,更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未来的精神动力。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中国古人十分注重荣辱问题,孔子将知、仁、勇作为一个人立身的三项重要品德。鉴于荣辱的重要性,孔子主张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继承这些宝贵思想的同时,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以荣辱观来确定社会道德的界限充满了中华道德文化传统智慧。[6]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现实的历史过程,它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观与民族精神。同时,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超越了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局限性与狭隘的民族性,完成了对中国传统文化跨越性的继承与创新,这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现实要求,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所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渗入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习惯心理、价值取向及行为方式;它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纽带。因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首先就应该扎根于传统文化,而不应该无视或抛弃传统文化。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否定中国文化传统的结果,最终酿成了一系列恶果,造成了‘断裂的一代’、‘西化的一代’,造成了对传统文化没有温情和敬意、失落迷茫的一代人,中国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7]改革开放后,党中央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并大力倡导学习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并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二)正确处理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盲目批判全盘否定,也不能刻板教条全盘接收,要客观地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正确处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关系。传统文化中富有诸多的优秀理论,比如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等等,这些优良传统美德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提升道德修养境界,具有重要借鉴和启迪作用,我们对其应当有所选择的继承。反之,对待儒家学说中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官本位”等封建礼教的等级观念,法家学说中的尊君、权术的思想,道家学说中的“守拙”、“贵柔”、“无为”的追求,应结合现代社会管理需求加以改革和创新,使之成为促进社会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心剂,并逐步融入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中。正确处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关系,既要对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合理成分加以继承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同时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发展、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导向、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而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8]

传统文化的核心篇(2)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传统文化;渊源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47-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比深厚的渊源。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结合的独特体现,两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正如李长春同志所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础。”因此,学习、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从宏观到微观把握这四个方面的丰富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项内容,可以说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中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它既有社会主义的共性,又有中国的个性,还具有时代性。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价值观可以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即指劳动的个体人和群体人不断摆脱消极的物质枷锁和精神枷锁,不断克服由分工造成的人的片面畸形发展,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领域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就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和谐”,意指“事物之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事物之间的搭配恰到好处。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可以概括为“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全面而和谐发展”,即“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自我和谐”为宗旨,“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人的自由与和谐相融合,可以引导个人自由与群体自由的和谐统一。承认“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实现个体人和群体人的自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中国传统文化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的确是一个无比重要的问题。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八十多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探索,终于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对这一重大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句话,实际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出了科学回答,也透射出与中华文化的密切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吸取了中国古代和谐文化的积极成果。“和”也可称为“中和”,这是中华民族和炎黄子孙最古老、最持久、最本质的思想传统。“中和”一词的含义,是指按“中庸”的标准去做事、去处理一切关系,就会达到处处“和谐”的状态。《礼记》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我们的祖,就是用“中和”这两个字,很好地处理了人类古往今来普遍面临的三大关系,也可以说是三大矛盾,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毫无疑义,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是对中华和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其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一目了然。

(三)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同中国传统文化

既然,“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更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无比深厚的渊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始终把家、国视为一体,始终把族群和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萌生发展出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从《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到《左传》的“公家之利,知无不为”;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岳飞的“精忠报国”,到秋瑾的“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都是这种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写照。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和每个炎黄子孙的共识。曾有学者在文章中概括:“儒家先哲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无私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积极进取精神、‘厚德载物’的宽厚包容精神、‘居安思危’的民族忧患精神、‘革故鼎新’的改革变通精神、‘克勤克俭’的勤劳俭朴精神,以及‘致中和’的尚中贵和精神、‘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勇献身精神等等,都是儒家先哲创造出来的高尚道德精神”。从儒家所倡导的民族精神,不难看出,这些都是祖先们高尚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优秀精神的标志,因而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成果,是符合实际的。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同中国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荣辱观”也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即“八荣八耻”,它从文化深层的角度,帮助人们矫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的路向,提醒人们要明荣知耻;应当坚持、倡导什么,反对、抵制什么;以便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时,能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能自觉地维护社会正义,抵制精神污染,使自己的心中有一个正确的“道德座标”。这有利于发挥和谐文化“在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儒家文化认为人生应“志于道”,而不应该只看眼前私利。孔子曾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其意是说,用政治的手段来引导老百姓,用法制刑罚来治理老百姓,其后果是“民免而”,即老百姓可以免除犯罪,却落下“”的后遗症,而“”是最坏的结局;相反,若用道德教育来引导老百姓,用礼义来规范老百姓的言行,那就会收到“有耻且格”的功效,即老百姓既具备了羞耻感,行为上又不出格。孔子的论述,表达了儒家倡导“明荣知耻”的价值追求。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以夺志”,“不降其志,不夺其身”,人的志向和理想是不可随便动摇的。人生有了远大理想,有了为社会作贡献的抱负,就会朝惕夕砺,就会自强不息,就会有浩然之气,就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我们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不计得失,甘于奉献,兢兢业业,勇往直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和价值。因此,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我们民族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它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取向,又把我国传统的荣辱观推向了新的高度。

二、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互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行不悖、互相促进。

第一,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种社会主义的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着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作为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儒家经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孔子开启的,以探讨“人”为中心的所谓“人学”试图在社会尊卑贵贱中找到一些共同点,求同存异,以促进社会稳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经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当然,不仅是儒学,还有道家、佛家等,也有其自身的价值观。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它是民族的精神遗传基因,是国家的“软实力”,体现了民族的内在特质和精神。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没有文化复兴。这种文化复兴,不仅包括移植和吸收外来的优秀文化,尤为重要的是首先要正确理解民族优秀文化,实现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合。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和创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华民族一直以来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有保守的一面,但从来也不缺乏“敢为天下先”的革新的一面。儒家经典《大学》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平治天下为己任,高扬爱国情感。班固的《汉书・苏武传》记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坚毅的民族气节令人感慨;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发了多少人的爱国情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无人不知;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都体现了个人应该对国家承担责任的爱国主义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有重视继承、和谐和保守的一面,但革新求变的思想无疑是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并推动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和前进。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作用巨大。中国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未曾断绝,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这足以表明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表明中华民族具有较强的文化自豪感,拥有较强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意识,也正是如此,中华文明的命脉延续至今。传统文化深深融入到中国人的骨血里,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的言行中,引导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塑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实际的建设中,高度重视并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人类的瑰宝。它历史悠远、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宝贵的思想资源,如“和合”、“民本”、“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民胞物与”、“格物致知”、“即物穷理”、“知行合一”等命题和认识,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值得更好地挖掘。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华之处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通。为此,我们既要对传统文化中有益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合理成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同时,我们又要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文化状况,把传统文化的主导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导向、价值理想有机结合起来,创造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又高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观,以此来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构建出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发挥其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游庆括.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黄钊.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密关系[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3〕李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优秀道德传统[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08(6).

〔4〕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4).

传统文化的核心篇(3)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统文化 意蕴

绪言

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并且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立于世界各个民族之林的问题,以及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国民的精神面貌、价值观等诸多核心问题。随着全球经济的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大多数的发达国家对自己国家的文化建设和发展投入了较大力度的改革。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与富饶的文化遗产,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璀璨世界的文明,在当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正处于转型的时期,中华民族如何在世界立足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余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内涵非常丰富的价值观念,从事实上来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存在的某些观念,我们都可以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发现它的源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的,这是一种具有典型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经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对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所带有的价值观念进行了一次升华和超越,对其深刻包含的内涵元素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与概括,而这样做的好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包括的优秀思想观念能够长久不息地延续下去,对现代文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展现

(一)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方面就是提倡我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几点要求,而这些要素也是要求公民的基本准则。

第一,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存在着很多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例如:屈原端午投江而亡 ,勾践的卧薪尝胆 ,宋朝的岳飞英勇杀敌 ,南宋的文天祥舍生取义等等一些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的故事传说已经传遍大江南北,可谓是家喻户晓。

第二,曾经有句谚语说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句话是告诉了我们祖先面对每件事尽心尽力的表现,即使是在当今社会,无论我们担任哪种职务,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北宋著名儒学家张载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张载发扬儒学的人生信条,希望能够通过儒学而实现治国的愿望。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诚信,春秋战国时期,“信”这个字的概念得到广泛的确立和传播。“信守诺言 ,言出必行”, 不仅是在古代是人们做事的准则,即使是在当今社会,这条标准也是衡量人们品行的重要依据,绝大多数人对一些违背誓言和诚信的行为都会有着强烈的批判行为。

第四,友爱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曾经墨子就提出了“兼爱 ”的观念,这两字指的是要平等地、无差别地爱着所有的人,而这种境界是很高的,并要求人们能够最终实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目标。

(二)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第一,从古代至现在,繁荣富强是每个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春秋时期的管子从治理国家和国富民强的角度论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虽然古代治国兴邦主要是为了“民财足则君赋敛焉不穷 ”,我们用现代观点来看,这是一种比较狭隘的富国思想,但是放在当时背景来看,能够促进国家得到繁荣富强的理念却一直是每位有志向的君主想要得到的治理效果。

第二,在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会经常强调在君权的基础上,深入开展“民本”思想,例如:“民唯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 ,社稷次之,君为轻 ”等理念的提出。

第三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辉煌文化可谓是享誉世界,诸多外国使者来到中国学习民族文化和科学技术。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和谐”这两个字有着深刻而透彻的解读,古代的儒、释、道三家在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方面都拥有相同的思想,“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世间万物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然而万事万物却可以和谐地发展,而这才是真正的和谐境界。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升华

(一)方法途径的提升与超越

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吸收一些先进的理论,并且要跟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是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而进行升华,其中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指导,同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成为依据,这面对这样的任务,我们就必须以时代背景作为一种视角。

首先,务必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由于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较长,其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种研究人类社会科学的理论,并且长期指引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发展不断进步。

其次,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作为改革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所组成的社会结构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发展依据,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二)思想内容的提升与超越

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参照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汲取了其中的精华部分 ,同时深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诸多先进思想理论的影响,而这也启发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传统文化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首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原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想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诠释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性要求。

其次,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观念在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已有所涉及,提升这些观念使之在当代中国具有更深刻的含义,是当务之急。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要求在政府出台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相关的文件中多次提出来,同时这一纲要也始终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诸多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中。

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我们说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成分,同时也包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马克思主义思想始终处于指导的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形成中的重要思想来源。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对紧密的联系,而这也决定了我们在当前对国民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就是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只有把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先进文化、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高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而难以脱离它的新型社会主义核的价值观念。

结语

古代的传统文化资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这也是民族自身不断发展和创新的不竭动力源泉。我们不仅要积极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源,并且要找到正确的途径发扬文化,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道路,让中国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成为世界强国。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32.

传统文化的核心篇(4)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158-02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紧密关系突出体现在“辩证统一”四个字上,而“辩证统一”又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结出的优质果实,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联系,二者是统一的;二是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复制,它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改造,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精华部分的进一步升华和创新,二者是辩证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

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七言绝句《观书有感》中的名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虽然本意是在说明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但把它用在描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统一关系上也是非常恰当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取向,它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变化发展的。面对新世纪新阶段所呈现出的社会特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从三个方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提出来后,受到老百姓的高度认可,“三个倡导”之所以能直击中国老百姓的心灵,能获得中华民族子孙的高度认同,关键在于它的源头活水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中的。

首先,“三个倡导”在语言风格上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简洁、明快的特点,其次,“三个倡导”在内容上也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印记,从三个层面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的思想精华,彰显了独特的文化底蕴。

强调,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倡导一,从国家层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中“富强”是指国家富足而强盛。财富充裕,力量强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国强才可能民富,国势平稳,家才和睦,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之说。

国家富强,一定是建立在国家给予人民充分民主的基础上的,一个国家民主的建设是为了国家能长治久安、繁荣发达,同理,只有一个国家的民主建设好了,国家才能长期平稳发展。所以“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高扬的旗帜,真正的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主集中体现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仁爱”的基础上倡导的仁政。比如孟子根据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早期民主命题。

“文明”一词最早见于《周易》。该书中多次出现“天下文明”等描述。唐人孔颖达注解说“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其意指社会文教昌达、文德彰显而形成的王者修德、民风淳朴、风调雨顺的和谐景象。《尚书・舜典》称赞舜“浚哲文明”,就是指他非常谦恭,品德高尚,很受人爱戴的意思;而在《礼记・乐记》中又说:“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这里的文明是指人的谦恭有礼,指人的教养和开化状态。

“和谐”是指和睦协调,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社会变化的发展规律。而和谐社会则是指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和一种美好的社会理想。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仍然是有迹可循的。

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和”来说明事物的存在方式和存在状态的,如《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再比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汉郑玄笺:“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唐李商隐《杂纂》:“诸妇和谐,不嫌■辣。”

倡导二,从社会层面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永恒追求,是人类价值追求中最富有魅力的价值理想。孔子在《论语》中说“从心所欲,不逾矩”,表达的正是孔子对自由的一种理解。《逍遥游》等名篇表达了道家对自由的体认和追求。

“平等”和“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价值取向,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体现了人性的关爱本质。孔子提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表达了追求公平、均等的社会秩序的强烈愿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贵“公”重“平”,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许多关于公正的主张。如在《礼记・礼运》篇中做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的设想即是公正之道的体现。

“法治”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对于现代中国来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治常常作为德治的重要补充,受到不少思想家、政治家的推崇。管子曾说:“威不两措,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管子・明法》)

倡导三,在公民层面倡导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继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也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绵延不绝的民族精神,有名句为证。如北宋士大夫范仲淹的诗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大声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南宋诗人陆游也在《病起书怀》诗中吟咏道“位卑未敢忘忧国”,由此可见,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民族气节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

“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自己的事业。首先要做到忠于职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计得失,兢兢业业。曾国藩曾说过“习勤劳以尽职”,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这种坚忍不拔正是中华民族一直以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诚信”就是诚实无欺,讲求信用,内诚于心,外信于人。诚信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美德,“诚信”最早来自儒家的思想,如《中庸》讲:“诚者,天之道”。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为人言,人要言必信,行必果。子贡问为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在孔子的心里,诚信地对待人民是统治者必备的基本素质。

“友善”是指朋友之间亲近和谐。其实,当今“友善”的含义更加丰富,不仅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友善,包括为人谦恭庄重、待人宽厚和气,处事诚实刚正、行事勤快敏捷、常怀慈善之心等等,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友善。儒家对“仁”的推行就主要表现为善待他人,推己及人,这就是“友善”。在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时,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友善的最好体现。

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滋养中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具有内在统一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辟总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如果没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呢?同样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统一于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之中,认真挖掘,辩证对待。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土壤,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渗透到老百姓的内心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结出的优质果实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民生活环境、社会结构以及经济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需要与时俱进,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寻找适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认同。

由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是在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皇权政治的土壤中孕育而成的,所以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比如两千多年前,人类社会开始了对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东西方哲人不约而同地提出法治思想。然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却都没有形成真正的法治精神和法治传统。中国封建社会里却长期存在有“刑不上大夫”“法不责君王”的说法;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的诸多内涵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社会主义法治中一个最基本的元素。

在国家层面上,除了倡导富强、民主、和谐这些传统思想外,还需要倡导文明,而这里的“文明”除了指社会文教昌达、人的谦恭有礼外,还包括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的丰富内涵。

虽然“爱国”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但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其内涵与过去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就是爱国主义必须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除了热爱祖国,还需要热爱社会主义。

所以我们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要求回到儒家思想一统天下的那个时代,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清醒认识基础上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升华和创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做出的通俗易懂的表达,它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辩证统一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传统文化的核心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础和引领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更是当代大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行方向。高校作为国家发展人才的培养地,理应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

(一)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灵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行方向,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来这一概念,并将其高度概括为十二组词语。作为新时期的理论教育主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引领作用,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二)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其发展方向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不仅能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其发展方向,建立健全的人格。

(三)增强大学生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是我国当前形势下的主题发展思想,更是中华民族历史繁衍下的结晶。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能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建设目标,帮助其将个人人生目标与发展 风险同我国未来建设联系到一起,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与社会责任感。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基本意义上的内在联系。就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础与引领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进行高度概括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时代体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础

欲发展壮大,必先牢其根基,中国传统文化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基础。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曾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根据,必须牢固其根本,才能逐渐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立在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之上的,只有根基与中国传统文化才能拥有强大的凝聚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思想

中华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产生了很多深厚的思想成果,而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这些思想成果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建立在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理论思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时代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虽包含着诸多的优秀,但其并不是完全适应于现在社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之上,利用其优秀思想进行总结和创新的,是与时展相协调的中国文化的体现。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

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确保了两者的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将中国传统文化充分运用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使得高校大学生在传统与时代之间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一)发挥高校有机作用,将中国传统文化巧妙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

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教学中应充分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从传统文化中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思想,让同学们了解到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辅相成。在传承的同时与时俱进,在时代的潮流下将传承进行下去。

(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在传统文化活动中有效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发挥其教育育人的功能,多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在活动中有效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同学们在娱乐日常学习的同时,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又能自觉接受并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生认同并追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正确价值观的发展离不开日常的实践。高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应注重开展校园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充分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体系中,充分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只有在实际实践中,高校大学生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思想。

结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产生的理论意义是极为重要的,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也是极为漫长的,这一过程需要社会各界人民的共同努力和付出。将中国传统文化运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将能够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其未来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李晓翠.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04).

传统文化的核心篇(6)

关键词:传统文化;领导干部;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理想,能够凝聚人心、汇聚人力,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大的价值导向作用。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其中关键在于领导干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党员、干部要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培养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滋养了中华民族上千年,其中的优秀成果在当今社会依然熠熠生辉,对于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和重要价值。

一、领导干部的价值观现状

价值观是一种内心的尺度,它反映人对客观事物对与错、是与非、好与坏的判断。领导干部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观和工作观,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和作风。

目前,绝大多数党的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是积极向上。但不可否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上西方腐朽不良文化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部分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离、扭曲和错位。他们经受不住金钱、利益、权力以及美色的诱惑,丧失了信仰,丢掉了理想,把党纪国法抛于脑后,把个人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上,滥用权力、、权钱交易、祸国殃民,最终堕落成人民的罪人。

孔子云:“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也就是说凡是身居上位的人,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是老百姓的表率和楷模。如果上位的人德行高尚,那么老百姓就不会隐藏错处;如果上位的人不贪利,那么老百姓就不会为利益而争斗。因此,广大领导干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和表率。只有领导干部真正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培育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1.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的文化土壤当中,才有生命力、才有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是凭空设想,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的出现既有着必然的现实基础,又源于深厚的文化根基,这个文化根基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伟大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维系中华各民族团结的剂、是振奋民族精神的原动力。它虽然历经五千年甚至更长时期,但如今,依然存在于一代代中华儿女的心中,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其文化根基必须植根于中国人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中。

2.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这是由文化的传承性所决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表现,其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党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特别是“诚信”,孔子曾经讲过“民无信而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并把“信”作为“无常”之一。后来,孟子将“诚”与“信”结合起来,并提出了道德修养论。因此,在儒家思想中,诚信是一个重要的伦理道德范畴,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项基本规范。再如,国家层面所倡导的“和谐”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华民族的内在品格。孔子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而每个人又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如果每一个人都能与他人和谐相处,那么一个和谐的理想社会就会出现。虽然与儒家思想分歧较大,但道家同样极为推崇“和”的思想,如老子提出的“天人合一”以及庄子的“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无不揭示着天、地、人的和谐统一。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密不可分的。因此,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要立足于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3.传统文化对领导干部价值观的树立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文化,其论述的核心内容可以归结为关于人的问题,即如何做人、如何做官、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等,其在治国安邦、品行修养等方面的很多思想到现在对我们仍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比如,儒家思想特别强调和倡导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以家、国、天下为己任,重视要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礼记・大学》中倡导:“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历史上看,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大都忧国忧民,极为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顾亭林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杜甫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壮士俱欢颜”等,无不包含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如,传统文化中“修德”、“克己” “正身”等思想能够启迪广大领导干部如何加强道德修养,保持高尚的情操,在物欲中不随波逐流,在诱惑面前能坚守心灵的道德防线。这些对于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以传统文化塑造领导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对策

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接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需要从各个渠道,探索有效方法运用于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汲取传统文化的合理因素

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几千年,做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其主流是积极的。但不可否认,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其中也不乏专制主义、君贵民贱、人治高于法治等腐朽落后的思想,这些对于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塑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要运用传统文化培育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以科学的价值观为指导,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批判的继承。在传统文化学习内容的选择上,要选择那些积极进步,在今天对我们仍有指导意义,并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要求相结合的内容。

2.增强领导干部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目前,很多领导干部不愿意学习,更反对学习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是过时的,没有学习的必要。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提到:“各种文史知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干部也要学习,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它不仅在特定的时挥重要作用,在当今时代,其对领导干部的思想品质、道德修养等都有不可忽视的教化作用。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智慧和经验,通过研读古代优秀传统文化书籍,领导干部不仅可以吸收前人的经验,还有助于加强个人修养和人格锤炼,增强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执政观,在无形中能够将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同事、家人和群众。为此,第一,我们有必要鼓励领导干部多学习传统文化,多读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第二,将传统文化纳入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训体系,构建完善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体系,对广大领导干部进行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第三,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党校、行政学院等在提高领导干部传统文化素养中的主渠道作用。

3.发挥组织文化的熏陶作用

传统文化与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靠简单的说教很难取得好的效果,还需要良好的组织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文化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组织文化也体现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从物质文化建设角度,组织可以结合地域传统文化对单位环境建设进行总体规划,一砖一瓦、一树一木都可以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工具。比如在单位文化墙、展板、文化宣传栏等文化传播平台上展示古代诗词的优秀作品以及《论语》、《道德经》、《三字经》、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经典作品;在走廊、墙壁等张贴传统文化名言警句,宣传传统文化知识等。从制度文化角度,可以吸收传统文化中有关管理和教育的优秀思想,建立健全单位的各项管理制度。在制度建设中要注重领导干部的思想品德修养,比如古人的“慎独”思想,也就是在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够严以律己,不做任何违反道德信念、做人原则的事情,这些思想对于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情操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精神文化角度,精神文化是组织文化的精华,是组织文化中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在精神文化建设中要吸收传统文化的养分,增强精神文化的底蕴。

需要指出的是,提升领导干部的传统文化素养并不意味着丢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是处于指导地位的,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在中国,丢掉马克思主义就要;而文化是民族的基因,中华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丢掉传统文化就丢了根,失了魂。同志指出,领导干部应当读三个方面的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做好领导工作必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因此,无论是中华传统文化还是马克思主义对于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极强的借鉴意义。

传统文化的核心篇(7)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十分广泛,它既有充满智慧火花的哲学思想,又有不懈探求真理的科学态度,还有催人奋进的人文情怀等。其形成了以儒学为核心、儒释道兼容的“和”文化价值观念和实践体系。中国古代儒家“和”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可以说,仁、义、礼、智、信是维系儒学“和谐”理念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的价值核心。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人们要讲“和谐”,而这一词的由来可追溯于《国语》这本书,这是最早记载有关“和谐”一词。在书中郑桓公与太史伯有次曾探讨过关于“兴衰之故”和“生死之道”这一话题,并第一次提出“和”的概念。至此以后,“和谐”的理念得到了推广,特别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对其进行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在《论语?学而》中提及“礼之用,和为贵”。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和为贵”这一理论对处理人际关系、指导人们关于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孟子在《孟子?公孙丑章句下》中突出指出了有关天人关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也进一步突出“和”的重要性。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其中仁是儒家的核心内容,“仁者,爱人”仁爱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怀思维等这些都是其核心内容的表现。这些的共同点都是主张以爱人之心来调解社会人际关系,这些都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进而关于礼,《论语?颜渊》中提到:“克己复礼为仁”。强调礼的重要性,要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与人交往时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这样才能达到一个文明和谐的理想新境界,减少与他人不必要的??执,培养和谐社会氛围。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所谓核心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涵盖了全国各方面意见、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组成,是中国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一)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在中国文明史发展的几千年中,特别是儒家思想,从春秋起到如今已经过了几千年,依旧经久不衰有着丰富的研究价值。“兼相爱,交相利”的爱仁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思想;“三纲五常”的伦理思想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思想等这些都是核心价值观发展不可或缺的养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根植于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而这些优秀传统思想如深厚土壤孕育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社会价值观的形成与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二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价值观的形成在于对理论与实践的一次次不断转换,是在对历史与实践的不断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价值观的形成,是经过历史的积累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长期以来我国致力于伟大中国梦的建设,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的结合起来,以文化为土,孕育价值观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中国梦。

(二)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前提条件。当前,建设一个有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信条的中国,不但符合世界潮流,而且也是几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重要目标。记得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认为应该“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恰就是对深刻的历史洞察和现实认知基础上提出的。时代在召唤,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如今,在全球文化沟通频率不断增加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文化交融和碰撞。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进行了深刻把握,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创新。习近平强调:“我国当前所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当今的时代精神。”换个角度来讲,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就是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众多因素融合起来,内容之广包括了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取向。这不仅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和培养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体现。因此,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清醒地看到世界各国的竞争早已不是军事和经济的竞争,更重要的是文化竞争,文化的核心价值作用越来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践行要把握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在不断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增强我国文化自信和综合国力。

(三)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养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根基,是我国傲立世界之林的强大精神支柱。纵观中华民族历史画卷,我们可以看到蕴含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自强不息、坚持奋斗的人生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人生思想。这些态度、精神和思想一直激励着人们百折不挠、勇敢直前,这些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其一,在困难和障碍面前,就更需要有坚持不懈和锤炼自身的勇气。其二,并不需要直接战斗或捐躯为国,更需要的是持重的忍耐和恒久的探索。这些表现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因此我们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根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国能真正傲立于世界之林。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我们在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同时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撑。”所以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魂为魄,作为我国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的精神补给。

三、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标记,是构成中国梦不可或缺的核心内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复兴的“铸魂工程”,对实现中国梦起着凝聚人心、激发活力的巨大助推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全民素质。从个人层面上讲,优秀传统文化中“讲诚信、重仁爱”的道德准则是涵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理念的主要依据。

“爱国”这个民族情怀深刻地烙印在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女的心中。从古至今,爱国情怀永远未停止过,从顾炎武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诗句我们就可以感受到强烈的爱国情怀。而关于敬业这一话题,在《尚书?周书》中有提起:“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就突出了辛勤工作的重要性,而民间关于干一行爱一行的说法也是对其的进一步印证。再次关于诚信它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标准的尺度。从孔子的“民无信不立”到墨子的“言不信者,行不果”再到商鞅的“徙木立信”,这些都反映了古人早已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它的重视。“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张家让墙,注重邻里之间的友好相处,这与老子的“不争”“处下”一样都是在追求一种友好相处的状态,即“友善”的境界。

(二)有利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从社会层面上讲,传统文化中“求大同、崇正义”的社会理想是孕育“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念的重要因素。

我国宪法和法律保护每个公民的人身自由权,“自由”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决定了其生产方式和社会秩序,封建社会封闭保守,不够开放,但无法阻挡人们对于建设一个自由民主社会的向往和追求。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机会追求。就从教育角度来说,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代,孔子敢于突破封建的束缚坚持自己的办学原则,让教育得到平等发展,不去区分高低贵贱。对当时那些身份低下的人来说是一件莫大的好事,使每个人都可以追求自己受教育的权利。孔子的这个主张就如同一股清泉给身份低下的人带来甘甜,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得到大力弘扬。《礼记》中有提及“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公正”思想的在古代的反映,这种思想体现了古代起人们注重“公正”,传贤不传子的美好社会理想。“法”思想主要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为代表,法家是早起法学思想形成的主要代表流派。法家以“法”为管理制度的核心,倡导“法治”,强?{法对构建社会氛围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对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这对于核心价值观中的“法治”提供了理论来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