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09 17:17:08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篇(1)

关键词:城镇化;家庭教育;高校教育;思想政治;协同机制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教育的三大支柱,又有着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所难以取代的功能[1]。对于农村而言,家庭教育一般来说都处在最薄弱之处,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甚至成为教育的盲点,很难做到与高校的有效沟通,更遑论协调机制的形成。只有形成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才能保证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农村城镇化进程进行顺利。

一、农村家庭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

家庭是高校学生平时生活的场所之一,这一点农村与城镇并无显著区别,但农村学生处在家庭的时间相对而言要少一些,但其基础性作用则不容忽视[2]。

(一)培养目标相同

中国人普遍关注家庭教育,这是有很深的历史与文化渊源的,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尊老爱幼的孔融让梨故事,极尽孝道的卧冰求鲤故事,家庭教育的孟母三迁故事等,都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另外,家庭之中也常用“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等句子来鼓励孩子学习,这些故事与格言并非完全没有缺点,但是总体上表达出了我国文化中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体现出了家庭教育过程中的那种积极向上精神,这与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相同[3]。高等院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它担负着对当代大学生实施品格、素养塑造的重要功能,利用课堂上讲解、课堂下贯彻的方法,使大学生了解到学习的原因是什么,学习的结果是什么,将来又如何成为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这正是家庭教育目标的再现与深化。

(二)培养内容统一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思想倾向正确,而且了解世界发展局势,并积极借鉴科学技术方面的新鲜事物,这对大学生的指导非常有利。而与此相比,在家庭教育环节,因为时间、工作、学历等多方面原因,农村家庭教育的优势要更弱一些,总体上只能给学生提供基本启蒙教育,难以保证教育的科学效果。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学校教育再科学合理,若是缺少来自于父母的示范指导,学校教育成果也不容易巩固,只有家庭同学校形成合力,达到内容上的统一,才会使学生心悦诚服,出现实质性教育成果。

(三)培养空间互补

学校负责上学时的教育,而家庭教育则可以有效填补寒暑假期的空白阶段,在假期,父母等家庭成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让学生意识到劳动与美好生活的关系;可以带领学生看望老人,使其意识到生命的可贵。而在学校期间,体育课使学生增强体魄,专业课使学生提升专业技能,丰富的校园活动使学生养成爱国精神、奉献精神与感恩精神等等。因此说,学校与家庭两种不同的环境对学生所起到的教育功能是可以互补的[4]。

二、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家庭教育同城镇化的差距

农村家庭教育同城镇化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家长文化程度问题,城镇家长文化程度较高,现对我省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得出结果见表1。由表1可知,农村家长与城镇家长的文化程度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因条件与环境的不利影响,农村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低于城镇家长,有相当一部分是初中甚至小学文化,自身文化素质的薄弱,使得家庭教育意识不强,家庭教育知识不丰富,同时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也不够了解,教育与管理手段不够科学,用理性观点看别人子女,用非理性观点看自己子女,这在农村家长群体中尤为突出。其次是家长教育观念问题,多数家长只关心学生的智育情况,却很少关注学生的德育情况,这种心理偏向性根深蒂固,渊源有自,与城镇化需求是不相匹配的。这种观念上的落后,使得一些新型教育理念与教育举措无法在家庭中得到落实[5]。当然表中所列只是大致情况,并非所有农村家庭教育都是此种情况。然而农村家庭教育的观念落后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它直接导致了教育水平同城镇化进程的要求不符。

(二)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存在的问题

1.家校信息交流不够畅通

家庭与学校没能有效沟通,导致信息交流上的阻碍。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整体上同家庭的联系是较为松散的,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仅仅对学生进行教育,而未能形成同家长进行积极联系的理念与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落实效果不佳。而从家长方面来讲,几乎很少同学校主动沟通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内容,所以也就根本不会在子女假期时间配合学校做出适宜的家庭教育。

2.农村家庭教育平台缺失

虽然农村的物质生活条件近些年有了很大进步,可是与城镇相比依然有较大差距,在城镇化建设完全实现之前,应该说家庭教育的平台是缺失的。一方面,家长要忙于生计,平时同学生间的交流机会较少,另一方面学生本身即过早地领略了生活的不容易,要帮助父母进行生产劳作,使自由支配时间大大缩短[6]。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村进城务工人数剧增,有相当一部分是异地务工,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更少,更难以谈及家庭教育,所以难以形成良性发展的农村家庭教育平台。

三、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策略

(一)提升家庭成员素养

要使家庭的教育环境得到优化,需要关注自身素质提升。家庭成员需要互相督促,按照城镇化后的要求管理自我,尤其是关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内容,借助先进教育理念影响学生。坚定立场、以身作则是必须要做的工作,言传身教的效果必然要优于口头说教。另外,家长对于自身已经存在的问题,应当敢于面对,敢于承认,用实际行动给学生树立崇高形象,而不是刻意规避问题。另外家长有必要对自身的教育理念加以更新,主动接触科学教育手段,随时与孩子交流思想,了解其近期想法,做到以人为本、宽严相济。

(二)促进家庭道德建设

家庭道德是各家庭成员间所需要遵守的各类道德规范。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家庭成员均需要对自身行为加以规范,使为人与处事准则更符合高尚情操要求。比如对于家庭成员中的年长者来说,应当注意到人人平等家风的形成;对于家庭成员中的父母一辈来说,则应主动承担学生孝老敬亲的良好社会公德教育;对于家庭成员中的兄弟姐妹而言,要以学校教育内容为理论指导,以家庭成长环境为实践基地,做好生活中的点滴细节。

(三)形成家校沟通机制

对于高校来讲,应当主动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家校和谐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沟通机制更加常态化。尤其对于农村大学生来讲,因其普遍具有学习韧劲,良好家校沟通机制更容易引发积极效果。高校需要同家庭一道,共同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点,共同摆正心态,用平等的态度、真诚的话语全面交流互通,随时发现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并处理好。特别是对于高校而言,需要把现有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建立形成培养信息数据库,使学生的真实家庭信息及时载入更新,并利用电话、网络等方式与家长保持紧密联系,向家长说明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情况、心理变化、思想动态等;家长也要借此机会,把学生在家期间的生活情况与学习情况告知学校,配合学校做好各项学生工作。

(四)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并非独立存在的事物,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大力支持。所以社会有关部门及人员亦应保证价值导向的正确性,积极营建优良社会环境,给学校与家庭开展各类思想政治活动提供契机,让学生得以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接受充分体验锻炼,了解社会规范,增加社会交往面。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也有必要开设专门的家长课堂,特别是开设专门针对农村家长的课堂,让家长理解农村家庭教育同城镇家庭教育的差别,并使其有意识缩小这种差别。

四、小结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家庭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创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长期性与艰巨性来自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也来自于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应当引起我们注意的是,农村家庭教育环节的缺位,已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受到了不良反作用。对此,有关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人员需要承担更重的责任,让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与学校间有效沟通,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以人为本教育观念的真正落实,为城镇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林幸福.审视与建构:中职学校德育队伍培训体系的思考[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52-53.

[2]孟庆荣.浅议中职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性[J].科学与财富,2011,(02):21-23.

[3]赵效萍.基于协同创新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8):57-58.

[4]王芳.社会支持网视野下的农村家庭教育———以皖北农村家庭教育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5):45.

[5]田夏彪.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关系的失序与消解[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40-4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篇(2)

    1.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

    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涉及农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而农民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首先,可以提高农民政治参与度与政治责任感,提高其民主政治意识,强化其法制观念,促进新农村政治建设;其次,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保证新农村经济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确保党和国家的相关经济政策在农村的贯彻和落实,加快新农村经济建设;再次,有利于在农村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养农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使农民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为新农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进步,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但是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人为的城乡二元结构长期存在,城乡发展极不平衡,且城乡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加之社会转型时期,农民思想变化加剧,城乡矛盾突出,农村不和谐因素迅速增多。所以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农民改变其错误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对缓解城乡矛盾、稳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滞后,缺乏一支高素质的教育队伍。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作为在农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开创。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不够,没有设置专门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领导机构,导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长期得不到补充和更新。我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主要是由乡镇干部及村干部兼任,缺乏专职人员,因而也影响了教育效果。另外,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农村基层干部,他们本身教育层次比较低,理论水平有限,加之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训,难以回答农民提出的各种思想问题,满足不了农民群众对经济、文化、法律知识的需求。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缺乏说服力和感召力。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置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中国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深化,农民的生活和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农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根据农民的思想认知和实际特点,并结合“三农”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变化,有针对性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单纯的向农民灌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纯理论的东西,更需要适时的向农村传达新观点,及时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3.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途径单一,难以适应时代要求。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落后、途径单一是长期存在的一个焦点问题。有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简单的沿袭传统的工作方法,倾向于开大会、念报告、背条文的单向式灌输,这样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是无法灵活的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路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够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育者的工作方法存在明显的单调性和滞后性,他们遇到问题时不会创新教育方式,只会采用简单、粗暴的命令式或强制性措施去解决问题。这不仅不符合新的时代形式,其本身也不利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反而会扩大矛盾,给各项工作带来极为被动的局面和不利的影响。

    4.农民自身素质低下,认识水平有限。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农民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但农民自身素质仍难以满足时代的要求。首先,缺乏民主法律意识。大部分农民不太关心国家大政方针,法制观念淡薄,不知道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次,思想道德素质严重滑坡。社会转型时期,由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思想道德观念没有建立,腐朽的思想道德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农村抬头。诚实守信、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勤劳勇敢等传统的优良思想道德观念逐渐淡化。最后,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我国农村文化环境落后,农村教育力量不足,教育普及率较低,教育水平不高,致使农民难以摆脱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很难树立健康的现代生活观念。

    三、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分析

    1.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高素质的教育队伍。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党在农村开展工作的基础,是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路线的主导力量。各级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在狠抓经济建设的同时,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新形势下,要加大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资金投入,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规划、教育和培训工作。首先,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其次,优化选拔程序,选拔一批政治素质过硬、思想道德素质良好、文化素质深厚、业务知识扎实、实际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充实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当中;最后,强化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组织管理,做到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

    2.创新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创新教育内容,是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第一,必须以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体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平稳发展为落脚点,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第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农民群体因其自身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以及受到农村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在面临心理负担、精神压力的时候,常常会以极端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心理压力,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引导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来解决遇到的心理困难。第三,进行创新诚信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各方面内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不断按照新的要求,对相关教育内容做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充实和完善,达到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和感召力的目的。

    3.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适应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适时的创新教育的方法和途径。首先,创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的榜样作用。教育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言传身教,真正体现其先进性,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其榜样作用。其次,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访民情,解民意,帮民富,保民安”,切实帮助农民解决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后,要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引导作用,及时传达农民群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成为农民群众自由交流的平台,推动农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强对农村网络的管理维护,利用网络覆盖面广、传播快、信息量大等特点,来拓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维度,从而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篇(3)

关键词:和谐社会;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95-02

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因此,我们要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关键要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保证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落实到实处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发展。农村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力地保障了全国大局的稳定。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以及利益关系的调整,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一、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自身法律意识淡薄

随着依法治国步伐的加快,依法治村也有显著成果。但是由于农民自身法律知识的欠缺和农村特殊环境的限制,村中之事,在调解无效的情况下,很少有农民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敢于与政府对簿公堂的更是少之又少,广泛存在着“冤死不告状,屈死不告官”的陈旧观念。而且,由于执法者的弹性实施和法律的约束力与农民期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使一些农民对法律产生了怀疑甚至曲解,当邻里之间发生纠纷时,不是以法律手段解决,而是代之以私人手段甚至是违法手段解决问题。另外,在农村,偷窃、打架斗殴等现象屡禁不止,黄、赌、毒等现象有蔓延趋势。

(二)个人主义盛行,集体观念淡化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多少年来蕴藏在心中的发家致富的冲动得到了释放,一部分先行者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摆脱了贫困,走入了富裕。但是与此同时,集体主义、共同富裕、先富帮后富、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理念则在部分农民的头脑中逐渐淡化。在看待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时,在认识上出现了偏颇。不少农民在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上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而对于一些对自己没有多大好处、甚至是需要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满足集体利益的事情上表现出冷漠的态度甚至是抵触情绪。可见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已经成为一部分人的人生信条,集体观念逐渐淡化。

(三)农民盲目迷信,科学文化知识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解放运动使我们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部分农民缺乏科学意识,致使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在很多地区,部分农民“不信科学信迷信”、“不信马列信鬼神”、“生病请巫医”、“遇难求菩萨”。消费攀比现象极其严重,结婚彩礼严重超出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当今农村文化市场被文化垃圾充斥着,它们不仅严重破坏了淳厚的乡土民风,而且是滋生罪恶的温床,极大地毒害着农民的身心,直接影响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农村文化生活的匮乏,形成了文化的真空地带,这就给社会上的糟粕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可乘之机。

存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消极态度。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当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支持

首先,缺乏足够的人力支持。现在农村基层干部极少数是专业政工干部,很大一部分是基层干部兼职。他们普遍素养较差,难以胜任复杂多变的新情况、新问题,甚至有人侵吞国家财产,损害群众利益。使农民对一些基层干部失去信任,使干群关系紧张。由于农村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很多有能力的干部都不愿意去农村基层工作,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也很少有自愿再回去建设家乡的……这些都导致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力资源的缺乏。其次,缺乏足够的物力支持。许多地区并没有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到本地区的总体规划中,导致现在很多农村没有专门的用于农民教育的场地和设施,有些农民现在连看电影都很困难,读书看报更是不敢想。人力、物力资源的缺乏对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十分不利,也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滞后性

改革开放后,国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的生产方式由过去单一的生产队形式转变到现在以家庭为主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相对减小了,客观上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与时俱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很多方面存在滞后性。某些地方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每次都是开会、读文件的老形式,农民形容他们“说的是老话,算的是老账”,“决心在嘴上,行动在会上,落实在纸上”。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仍然流于形式;作为受教育者的广大农民,仍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引起重视。如何改进教育内容和方法,使思想政治教育进村进户,并能为群众所关注和接受,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如何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新形势下,我们应该根据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来加强和改进农村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教育内容通俗化

新时期,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要按和谐社会的要求来丰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内容。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渐促使农民形成民主法制意识和现代生产意识。

首先,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农闲时,举办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如:播放电影、组织群众表演文艺节目、举办书法比赛等。加强农村业余文化队伍的建设,抵制农村低俗文化。其次,定期对农民进行生产技术的专业培训,改变原有的不科学的生产方式,促使农业生产由原来的传统模式向新型高效的现代产业转化。在此基础上,确立农村经济项目,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发展农村现代经济。最后,努力宣传法律知识,对农民进行法律教育,使之了解与切身利益有关的法律,并能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二)教育方法多样化

首先,要把解决群众的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改变原有的把农村经济发展独立起来的错误做法,将农村发展与当代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在加强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努力多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次,坚持正面教育与反面警示相结合。既要对先进分子进行表彰,也要建立对腐败分子的惩罚机制,尤其是那些破坏农村社会风气、传播腐朽文化的带头人,更应严惩不贷。另一方面,坚持突出先进个体的同时,促进广泛性的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受到先进思想文化的熏陶,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要把单向教育改为双向情感交流。以前那种说教式的教育模式早应被社会淘汰,农村基层干部应注重与农民的情感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以普通的谈话形式来了解群众所想,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使基层工作密切符合群众所需。这样做能把以前空洞式的说教摈弃,既能保障思想政治工作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又能树立基层干部在农民群众心中的威信。

(三)教育队伍多元化

培养一批高素质、多元化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长期以来,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得不到充实,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不少农村基层干部理论功底差、工作经验少,还有少数干部不注意自身的带头作用,严重影响了基层干部在广大农民心中的威信。我们应努力建设一支多触角、多成分、多功能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首先,强化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关系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败。在保证现有工作成效的基础上加强基层干部的学习和进步,使之与时展相适应,与农民生活相联系。其次,建立高素质的教育队伍。高素质的教育队伍主要来自回乡的高中、大学毕业生等知识分子。他们接受了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是把传统农业推向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再次,建立一支农村先进个体的教育队伍。主要包括农村先进科技示范户、农村基层企业职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等。这些都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农民,他们掌握的新知识、新技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篇(4)

【关键词】 陕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

一、陕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就

1、民主意识深化,封建思想淡化

陕北能源的开发、大众传媒的作用以及改革开放新思想的传播,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思想也在不断革新,由市场经济带来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都得到了深化。过去那些重男轻女、生病不去就医而去选择求神拜佛的封建落后思想也得到了淡化。

2、村民综合素质普遍提高

村民的综合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以及各自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经济发展,为村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物质保障。由于生活的富裕,村民认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在生活方面,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财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诚信经营小本生意,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邻里乡村,团结有爱,互帮互助。同时,村民们积极使用新媒体,了解社会最新动态,对知识的作用有了较为准确的认识,积极让子女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相信科学,拒绝歪门邪道。

3、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人民群众是守法、用法的主体,方针政策的制定需要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能源的开采,使得陕北的经济迅速发展,相对于关中和陕南,陕北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表现在陕北的农村。从落后的小山沟到村容整洁的美丽村庄,从灰暗的土窑洞到一排排宽敞明亮的小平房,从依靠耕种为生的贫苦生活到依靠能源开采和经营小本生意的富裕生活,他们感受到了党和国家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和办实事。不仅如此,对于教育问题、医疗问题、社会养老保障方面,国家也在尽最大的努力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以村民在享受政策扶持和能源开采带来的丰厚物质的同时,也感谢国家对陕北的政策扶持,并积极支持和拥护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二、陕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专业素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

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使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镇,村里仅剩一些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孤寡老人。对于此状,村支书和村干部通常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或者聘请少数业余的教育人员,这些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复杂性认识不够,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态度不够端正,他们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理论素养。

2、部分村民思想道德素质低下

能源的开发和政策的扶持,使陕北农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物质财富相对获得容易的情况下,也滋长了部分村民的不正之风。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唯利是图、拜金主义等思想也随之出现。由于村民知识文化水平较低,一夜暴富更使有些人不能正确认识财富,挥金如土,攀比炫耀,吃喝嫖赌。

3、思政教育内容枯燥陈旧,缺乏趣味性和新颖性

一堂好的教育首先表现为教育内容设置的科学合理,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新颖性,能触动受教育者的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并逐渐内化到个人行为中。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除了上级指示要传达的内容之外,教育内容多采用的是数年前旧教育版本的教育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和调整思政教育内容,没有将思政教育内容与时代相结合。更没有将内容寓于村民的实践中,枯燥的、抽象的、纯理论的思政教育内容是其主要特征之一。

4、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简单、单一

好的教育一定有好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接受教育者传递的内容。陕北农村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理论式的灌输和说教式的方法,照本宣科式的传达方式,没有较好的发挥互联网的教育功能,没有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也没有将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更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5、缺乏考核思政教育队伍工作实效的机制

一个好的评估机制能够有效的激发一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反之则会挫伤其积极性。农村思政教育队伍的工作成效缺乏具体的考核标准,对一些工作的考核,很难细化到量的程度,也没有明确的奖惩标准,致使很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纪律松散、缺乏工作热情、敷衍行事、互相推诿和精神懈怠,影响思政教育的成效。

三、陕北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陕北能源开发带来的重物质、轻思想建设

陕北矿产能源的发现使人们过多关注经济的增长,基层领导干部为了达到国家的硬性指标,盲目的发展经济,物质水平似乎成为衡量一切的硬性指标,重物质、轻精神,想尽一切办法,利用一切手段来谋取利益,在谋取利益的过程中忽视了对村民精神方面的建设。

2、人口结构的变化,加大了思政教育的难度

城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更多农村人口远离家乡去外地打工赚钱,同样陕北能源的开采也吸引了其他城市的众多人口。不同风俗、不同习惯、不同价值观的人们聚集在陕北农村。村里原有的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孤寡老人和来自不同城市人口的汇合,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3、缺乏考核和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

一个好的考核机制能够有效激发一个人工作的积极性,并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责任感,使其朝着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反之,则会挫伤一个人工作的积极性。陕北农村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考核,也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影响思政教育工作的成效。

4、部分村民自身思想道德素质低下

农村中,大部分劳动力都离开自己的家乡外出打工,村里的留守儿童、青少年大多都由爷爷奶奶照看,长期疏于管教,其思想和行为出现问题。打架斗殴,以自我为中心,攀比虚荣,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较低,不只是留守儿童,还有部分留守妇女,她们缺乏理想信念、不学无术、好吃懒做、贪图享受、搬弄是非。道德素质低下,这使得陕北r村形成了一股不良的风气。

四、解决陕北农村思政教育问题的主要措施

1、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社会氛围对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社会氛围会使人们积极向上,反之,则使人消极、倒退。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内化到每个村民的实际行动中,成为指导村民行动的具体指南。加大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抵制,发挥以互联网为主的新媒体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加强思政教育队伍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发挥和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专业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农村应该引进有专业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聘用接受过系统教育并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经验的人员,优先考虑对工作有热情、有责任感、有耐心、能吃苦耐劳且有奉献精神的教育人员,引进本科、硕士等高学历人才,优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淘汰临时或者不专业的教育人员,对没有责任心和不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予以教育,同时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扎根基层,吃苦耐劳,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3、提高村民自身的道德素质

提高村民自身的道德素质,要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和身心发展特点有层次、有特点的对村民进行教育,根据不同儿童所遇到的问题及时开展教育活动,预防为先,切忌等到出现问题后再解决问题。对外来人口的教育,可以先了解外来人口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习惯甚至生活信仰,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政教育。切不可大呼隆得进行教育。同时也要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最后要注重实践锻炼,在实践中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4、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的新颖与否通常影响着村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又通常影响着思政教育的效果。创设新颖有趣的思政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展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农民自身的利益问题相结合,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日常生活中。

5、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方法使用的得当与否,通常影响思政教育的效果,创新多种多样的思政教育方法。不是采用纯理论灌输式的单向教育,而是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熏陶感染作用,使村民形成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了解自己的思想行为和榜样人物的差别,找出自身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开展文艺活动,比如唱歌、跳舞,演讲、小品等将教育内容渗透在文艺活动中,同时让村民亲自参演活动,以增强认同感和体会感。另外,也可以利用互联网等媒体来开展思政教育。总之,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去开展思政教育工作

6、建立健全思政评估机制

科学的、系统的评估机制能提高教育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使得教育人员能够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也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措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笼统的、没有目标的工作,而是分工明确并承担一定责任的工作。因此要细化每个教育人员的职责范围,建立权责一致的评估机制。在责任范围内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建立健全评估和责任机制,主要表现为对教育工作人员和受教育人员进行评估。对受教育人员评估,主要是评估受教育人员的集体意识、纪律观念、个体行为、思想觉悟、参与程度。当然,在比较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村民的短期效果,更应该注重其长期效果。对教育工作人员的评估主要表现为理论知识素养、工作态度、政治觉悟、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加以考察。

【参考文献】

[1] 刘芳,汤震.新农村视野下的农民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科技学语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 龙海平.农村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探讨――基于桂北6个村镇的实地调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4)78-8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篇(5)

一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思想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无奈的心态。多数农民致富心切,但苦于无技术、无资金、无致富门路。二是有些农民安于现状,不思发展。三是有些农民对政府作出的有指导性的发展项目有逆反心理。四是不知法守法,依靠宗族势力。一些群众遇事不依靠党委、政府解决,不依法办事,凡事都听族长的,依靠宗族势力,视法律于不顾。五是迷信思想严重。有些群众听不进科学道理,有事就求神拜佛,年节时农村祭神拜庙已成特有的景观。六是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不顾全大局。有些群众对参加公益事业不热心,对一些明知是违法的事只要有利可图就敢铤而走险,如破坏环境、违反计生政策等。七是不敢创新,无远见。有些农民群众不敢创新,对于新品种、新技术采取一听二等三观望的态度,不敢带头实践,有些人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无长远计划。产生以上这些思想,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长期封闭,文化底蕴差。我国农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长期居住一隅,少与外界接触,对外部的信息知之甚少;文化底子薄,还存在文盲、半文盲,对马列主义理论、党的方针政策、科学技术、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了解掌握的程度较肤浅,有些甚至不了解,而又不注重学习,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中学习的机会非常少,即使有学习的机会,也是村里骨干或户主参加,受教育的只是少数人。这导致他们致富无门,无进取心,迷信、无远见、保守。长期的封闭,还造成他们依靠家族势力、不信法律法规的习惯。他们祖祖辈辈同族同宗居住在一起,人多势众,遇有族人利益受到损害时,往往全族人一起行动,不管政府处理纠纷的结论正确与否,都上访告状,下级政府怕上级政府埋怨,常常会满足群众的无理要求。长此以往,有些群众就形成依靠宗族势力、不依靠法律解决问题的习惯。

2.基层干部素质较低。首先是乡镇干部素质较低。乡镇干部主要有三个来源: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出来的、村干或教师队伍转来的。从大中专院校毕业出来的一些干部认为自己是大中专毕业生,所掌握的知识够用了,因此不注意继续学习,特别是忽略了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从村干转来的一些干部还沿袭过去老一套工作方法,文化底子薄、科技知识掌握不多,群众往往不买他们的账;从教师队伍转来的,所掌握的农技知识较少,也往往忽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对做群众思想工作的方法较少。其次是村级干部素质较低。多数村级干部工作能力较差、办法少、文化程度低,有些人认为无提拔的机会,工资又低,工作干好干坏都一样,因此在其位不谋其政。还有一些基层干部带头搞迷信活动,给群众带来不良的影响。

3.思想政治工作阵地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有些地方订出制度但不落实,有了宣传栏但宣传的内容单调,标语陈旧,文艺队演出无计划,活动方式单一;一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持之以恒,不规范,开始时轰轰烈烈,但时间长了就淡忘了,有些村干往往也不积极参加。上级嘴里喊重要,忙起来不要,表彰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个人形不成气氛,群众无对比、无榜样。文化生活不丰富,导致群众信息来源少,眼光短浅,法制观念淡薄,思想保守等。

4.不能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群众的作用。村级组织中的团支部、妇代会等发挥作用较少,党支部或村委会往往唱独脚戏,不能很好地开展工作。因为某些村干的工作不力,村级组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也就不能带动一些基础较好的群众在搞好村级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导致村级组织无凝聚力、向心力、号召力,因此,群众只能依靠宗族势力。

5.形式主义泛滥。一方面,上级政府制定一些政策措施,让乡镇干部下村宣传,但实施时有时又不按规定去做,造成群众与乡镇干部之间发生矛盾;另一方面,基层政府为大造声势,让群众上某个项目,但服务又不到位,搞示范的技术不过关,搞订单农业又让人钻空子,这样反复几次,群众对政府失去了信心,产生了逆反心理。

6.打击惩治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煸风点火扰乱社会秩序的人没有受到有力的打击,宗族势力也没有受到遏制。多数村里都有社公庙王,神汉巫婆门庭若市,一些善于煸风点火的人在群众中妖言惑众,使得群众深信不疑,闻风而动,扰乱了社会秩序。宗族势力在有些村里大行其道。宗族干扰乱了人心,坏了规矩,影响了党的农村政策的贯彻实行。村干部怕得罪人不敢管,把事情推给乡镇党委和政府,乡镇党委和政府因一些事情无具体的法律条文来约束,所以不敢轻易处置,有硬法不让用,老法不管用,新法用不上,让人没办法的感觉。

二针对农民的思想实际,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

1.提高基层干部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曾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农民了解和接受党的政策,掌握科技、法律等知识,主要有两条途径:媒体和干部。广大基层干部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较高的工作能力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实践证明,一个地方干部素质高,党的政策就得到具体落实,党群干群关系就融洽,社会就稳定,经济就发展。因此,我们要提高干部的整体素质,应利用县乡党校、乡村成人技校等阵地,在基层干部中开展学习理论、法律、科技、文化、市场经济、历史等知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深入群众,树立公仆意识,真心实意把群众当作衣食父母,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还要利用各种阵地组织群众学习科技、法律、市场经济等知识,开展送科技、文化、法律下村活动,加强对村级骨干的培训,帮助他们拓宽视野,寻找致富的路子,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穷则思变”的教育,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要因时、因地、因人开展工作。对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和解决了温饱的群众,要大力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激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对生活比较艰苦的群众,要大力开展“穷则思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教育,激励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尽快脱贫致富。

2.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引导农民搞好农村文化。阵地是开展工作的物质基础,我们要乘着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东风,在现有阵地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广播电视、图书馆(室)、宣传栏、灯光球场、支部活动室和青年、民兵之家、农村成人技校(或党校)等阵地,建立健全和落实各项制度。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内容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如开展各种知识竞赛、篮球赛、山歌赛;组织各种文学艺术团体、各种协会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达到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目的。继续开展农村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一些好的活动形式要进一步具体化、规范化并持之以恒,要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学习先进、争当先进,树立正气、抵制邪气的新风尚。各级领导要随时关注支持下级的工作,上下形成合力,在实践中把精神文明建设抓好。

3.充分发挥村级组织和群众的作用。要在提高村干整体素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村级组织的作用,做好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依靠村干、县、乡人大代表和党代表、村民代表、妇女主任、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依靠他们在群众中做好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其次,依靠村里年纪大、威望高的老人,包括离退休干部、教师、工人,利用他们的威望解决一些疑难问题;再次,依靠干部家属,包括不在本地工作的干部家属,依靠他们反映村里的情况;最后,依靠现役军人、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做好家人及亲威朋友的工作。在这些人中,有些是群众选举出来的乡村优秀人物,有些是口碑较好、有威望的人物,只要他们支持党委和政府的工作,群众大多数都会跟着支持,这样很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

4.实事求是,反对形式主义,取信于民。实事求是是我党的思想路线,在我党历史上,偏离这条路线造成的灾难无须赘言。在工作中,我们要抱着对群众负责的态度,反对形式主义。首先,对搞形式主义的领导干部,不但不能重用,而且要用党纪国法严加处理。上级下基层检查工作时要深入实地,深入群众,让群众讲话,不能走马观花,免被蒙骗。其次,对群众作出的承诺一定要兑现,不能对群众作出承诺后又不落实,反对喊在口头上、写在文件上、就是不落到行动上的空头做法。再次,在引导群众进入市场时,要掌握市场经济的规律,熟悉市场经济知识,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工作要做得周密细致,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最后,上项目一定要看是否符合本地实际,不能为赶时髦或照搬别处的经验而盲目上马。上级检查工作时要以该项目是否有利于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标准,不能为图虚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篇(6)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进入全新阶段,这也使农民的思想状况、生活方式和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但如何提高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三农”问题与农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所谓的“三农”问题,指的是农民、农村和农业三大问题。聚焦三农问题,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农民道德素质偏低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大多数农民住上了明亮、宽敞的自建房,拥有私家车,甚至在城市内为子女购置婚房。但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却普遍下降,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有所提高。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农民的意识形态多停留于挣钱方面,淡化了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观念。有些农民对村集体事务持事不关己态度,有些兄弟姊妹为赡养老人争吵不休,甚至在老人去世后为争夺财产。部分地方,在嫁娶、婚丧方面实行大操大办,还存在讲排场、比阔气等问题。

 

2、缺乏主体认同,集体意识较差

 

家庭分散经营,是目前我国大多数村民的主要经营模式,因集体经济薄弱,导致农民间的交流较少,集体观念淡薄,集体参与意识缺乏,不能积极参与集体公益事业中[1]。另外,农民对土地承包、宅基地和土地权属问题方面,意识淡薄,缺乏对土地承包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一旦出现土地解决纠纷问题,也不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然而就基层政权方面而言,当地进行民主管理、选举,处理公共事务时,多利用宗族势力操控,无法发挥农民应当享有的合法权利。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不完善

 

镇党委政府,未构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构,宣传文化干部人员安排少,多数宣传人员身兼多职,无法尽职尽责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另外,某些宣传委员是以职务待遇为出发点,申请宣传工作岗位,不思考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关内容。此外,很多农村因文化活动经费短缺,宣传人员工作不到位,宣传文化设施管理不当等问题,使宣传板块形同虚设,在书屋管理方面,未设置专业人员管理,而且农民未养成读书的习惯,书屋往往处于关闭状态,进而导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能力薄弱[2]。

 

二、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措施

 

2013年我国颁布相关文件,对农村农业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件明确指出:“农村工作应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科学发展观在作为指导,观察落实“四化同步”战略部署,根据改革创新添活力、保供增收惠民生工作目标,不断加大科技驱动、政策扶持和农村改革力度,以现代农业化建设为宗旨,构建社会化、专业化、集约化和组织化四化一体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从而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为农村农业发展创造更有利条件。”[3]因此,在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深入贯彻党对农村发展提出的要求,联系“三农”问题,实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发展。

 

1、确保农民财产安全

 

社会主义理论中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哲学家恩格斯曾说过:“每个时代的现实基础与社会经济结构有关,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的、宗教的,政治设施,法的设施等其他观念的形成而产生的所有上层建筑,均由经济基础说明。”可见,确保农民财产安全,是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措施。通过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完善和改革,保障农民财产安全,农民生存的基础是土地,因此,要依法保障农民的集体收益分配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等级制度,使农民在使用林地、耕地等各类土地时受到法律保护,并及时做好登记颁证工作,通过启动多个登记颁证试点,保障登记颁证工作的正常进行。尽快将土地管理法修订完成,颁布与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的相关条例,把股权管理、资产量化和清产核资作为主要内容,实现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农”投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得益于农业的快速发展,其不仅需要有政策基础和客观要求作为保障,还要保证农业获得更大、更坚定的保护,以保障其稳步提高。

 

其一,制定合理的农产品保障政策,维持农业的稳定发展,在丰产丰收的前提下,时间养殖业、种植业等多行业的共同发展,积极完善土地政策,并认真贯彻和落实,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率的提升,另外,在流通过程中,还需对商标和地理标志进行保护。最后,以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为前提,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其二,加强农业政策补贴。切实做好中粮农民的良种补贴及直接补贴政策,并将范围逐步扩大,进一步将畜牧业生产扶持政策完善,实施税收减免和渔业补贴政策,添加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对象,实现当地特色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山西省吕梁地区在加强农业政策补贴方面总安排资金5.6亿元,其中省级资金 2.1亿元,奖补资金7000万元,统筹中央营造林2.8亿元。所有资金对该地区生态脆弱区内23个县区100万亩生态造林进行奖补。此外,山西省对果业 “三品”给予补贴提升政策,资金2000万元。改良品种补助每亩300元(补贴面积1.5万亩的),改良品质补助每亩300元(补贴面积4万亩),创建品牌补助30万元。同时,山西省枣树搭棚防冻裂技术示范方面也给予了一定补助,省财政提供1000万资金,补助面积6660亩,对该技术示范每亩补助 1500元。

 

其三,对农村金融资本政策进行改善。注重金融政策与财务杠杆的完美融合,贯彻和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农户贷款税收优惠、农贷款增量奖励等相关政策;积极探究农业银行新模式,进一步完善各种林业农业补贴政策及农业保费保险政策。对于农村建设投资而言,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完善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将教育、医疗、福利等优惠补助政策在农村中贯彻和落实。山西省某地区近几年城乡低保均呈现明显的快速增长,通过图表可知,国家每年逐渐加大对农村优惠补助政策力度,与城镇低保标准变化相比,农村呈快速增长,尤其是2014年-15年,增长幅度巨大,与城镇水平基本保持一致。

 

3、整改服务机制

 

构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实现中国特色现代化农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此过程中,要牢牢把握运行市场化、服务专业化、主体多元化的方面,促进经营性服务与公益性服务的相互融合,做好综合服务与专项服务相互协调工作,从而构建全新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一是对农业公益性服务体系进行强化和巩固。例如,提高公共服务机构服务水平,包括农产品质量、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技术推广等。做好乡镇林业、小流域水利建设,提升农村气象灾害防御及气象 服务水平。二是积极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如构建完善的中小学教育机制,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设立专项资金,补助贫困山区儿童。构建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强化乡村医疗队伍建设等等。三是推进人口城镇化。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加快农业人口向市民化发展步伐。把农民工落户城镇问题当成现阶段首要任务,高度重视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问题,以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

 

4、保障农民民主权和自主权

 

实现农村科学化管理的关键,是构建完善的民主政治机制。主要做到两点,其一,切实搞好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积极性,完善村民自治机构,实现村务的民主公开,同时,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民主监督活动中,并构建成一套体系,保障其运行。其二,尊重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和自主权。搞好农村信访工作,对农民进行法制健康教育,使其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结

 

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和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为了推动农村建设步伐,使农村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做好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家庭美德和社会美德等思想政治素养,挖掘其内心所需,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使农村建设满足现代化发展需求。

 

作者简介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篇(7)

[关键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一般规律

[作者简介]邱仁富,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贺争平,广西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7)01-0053-04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描述、承载、传导、转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内容,联结主、客体并能使它们互动的中介,其发展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研究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实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对强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

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本质上是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指出:“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1](P365)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来决定的。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制约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发现,经济比较发达的珠三角地区的农村,由于经济状况较好,农民实际购买力比较强,农村购买的电脑、手机、电视、收音机、VCD/DVD等设备就比较多,农村文化办公室资料比较齐全,给各项文化活动注入科技的血液。很多乡村路口都备有报刊亭,农民可以购买各种报刊杂志,许多农民利用休闲时间通过看报了解国内外新闻时事等。而经济欠发展的西部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设备比较落后,很多的家庭没有电视、收音机等设备,报刊在这些农村几乎没有市场,甚至在农村很少看到报刊亭,农民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狭窄。许多农民尤其是上了年纪的农民不懂汉语(如广西目前还有一些农民不懂汉语),他们了解的社会主流信息非常有限。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制约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沿海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如深圳、顺德等地区的农村,改革开放前还是穷乡僻壤,十几年后那里的农民摇身一变就成了全国富裕的农民。农民富裕的速度比较快,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速度也较快,从广播到电视,再到手机、网络的使用,只需要几年光景。从靠在集市即圩里捎信①到固定电话再到移动通讯等时间大大缩短。而与之相反,西部边远山区的农村,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相对比较缓慢,有的家庭经济状况几乎没有多大改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速度较之发达地区的农村是难以企及的。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也作用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市场,农村家庭购买大量的电视机、电脑、手机、报刊必然会扩大内需,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农民利用电视、网络了解农业发展信息和外面的市场,及时调整农业耕种策略,使农业生产满足市场需求,提高农业耕种效益。多媒体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应用,提高了耕种技术,增加了农业收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同时,现代媒体在农村的广泛普及,把社会先进文化、健康生活、文明范式带到千家万户,促进了乡村社会的文明进步。

3.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相适应又相矛盾。所谓相适应,是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整体上要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其核心是农民的购买力问题。一定的经济发展决定这个时期的整体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可能存在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村却大量购买电脑、手机等消费品的现象。所谓相矛盾是指农村个体超前消费,即载体发展超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超出了人们的实际购买力,这样就导致超前消费与农民现实生活水平相矛盾。

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农村文化相互作用的规律

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本民族本地区传统优秀文化相承接的规律。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有一个延续性过程,都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都有发展的潜力和价值诉求。而“文化的不同阶段是文化发展和进化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影响未来的历史进程”[2](P662)。文化的变迁具有很强的连续性、传承性。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必须要传承农村传统优秀文化。表征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单一的同质文化传承到多元化的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传承的规律。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对单一的同质文化的传承。在几千年的中国农村发展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都是不断地继承传统农村文化。不管是帝王将相的更换,抑或是封建朝代的更替,对农村文化的认同和传承始终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基石。一定时期的农村文化传播需要合适的载体,一定时期的载体发展需要农村文化作支撑,失去文化的血液的温存,载体将如同枯槁,显得十分苍白;失去合适的载体传播,农村文化也就失去表现其生命力的渠道。因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只有与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优秀文化相承接,才能找到发展的动力。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单一的同质文化传承扩展到包括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在内的多元化传承,这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最高形式。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从主要对单一的同质文化的传承发展到对同质文化和异质文化共同传承,体现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正朝多层次发展,这种着眼“一揽子”的传承策略,更加有利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因为在全球化日益加快的信息时代,多元文化相互接触、融合、冲突,必然要有与之相承接的传播载体。单一的文化系统已经被突破,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制衡机制尚为雏形。在这个文化转型时代,文化冲突、文化渗透、文化霸权就成了文化发展的代名词。农村不再是也不可能是单一文化沐浴的净土,农村单一文化发展的时代已经终结或正在趋向终结,多元文化在农村的角逐在一定时期不可避免。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规律。“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

上的一面旗帜。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JP65)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到底为了谁、为谁服务?将关系到其发展的性质和趋势。在我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最终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这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终极价值取向。发展先进文化,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载体,必须要有能够推动先进文化快速发展的载体。《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4](P23-24),这决定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根本趋势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的,就是要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相适应。

3.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农村亚文化互相矛盾的规律。在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对落后的农村,农村亚文化在一定时期还保留某种程度上的制约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适应就必然会与农村亚文化相矛盾。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农村亚文化想利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来传播发展自己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辨别主次文化之间的矛盾,诚然也存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农村亚文化矛盾斗争的过程,即双方都是争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为自己服务,利用载体传播自己的理念。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矛盾过程。

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呈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1.螺旋式上升是事物发展的基本向度。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按所谓螺旋式,而不是按直线式进行的”[5](P423),“社会的运动总是采取螺旋式前进的,螺旋式的上升运动规律是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所谓的普遍规律”[6](P87),表征为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一个迂回曲折的、呈非线性的发展趋势。历史证明,自然界的演变是呈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呈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过程,人类的进化也是呈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过程,这就明确指出,社会更迭是个长期的、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而决不是直线上升或爆破式的历史进程。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螺旋式过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螺旋式过程,主要表现在:(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从单维性向多维性拓展呈螺旋式上升过程。伴随人们的劳动出现了语言,“正是由于有了语言,才可能赋予人的思想以物质的语言外壳”[7](P516)。正是有了语言,农村家庭世代的家庭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口头传播的,至今仍然在一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少数民族延续着,成为一条“文化潜规则”,成为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载体,维系农村基本的伦理范式。但文字载体的出现和传播,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单维性发展为多维性。而电子化、数字化的载体,如广播、电影、电视、手机、电话、网络等载体的出现,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向多维性扩展。这个由单维性向多维性的拓展,经历了漫长的、曲折的历史过程。(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传统性向现代性转化呈螺旋式上升过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主要是语言、书籍、开会等。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农村基本上是运用这些传统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语言传播健康的思想道德内容,利用会议如族长选举会议、乡村的风俗习惯的制订、抵抗外族的入侵、本村集资建设等。这些载体经历了上千年的漫长路程逐步发展到以书籍作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进而发展到以电视、电影、网络等多样性载体发展的新局面。这些传统的载体向现代转化,既体现了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上升发展过程,也体现出这是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3)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低效运作向高效提升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效率是载体的生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运行效率直接关系到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个相对低效率的载体,如语言载体,它的传播面积较小、传播的质量较低、传播的客观性较差等。因此,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低效运作向高效提升就成了提升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结果的必然趋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从低效率向高效率提升经历了从调整载体的结构到扩展新型载体种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伴随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规律

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总体上是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的规律。大凡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做得比较好的时期,社会就比较安定。总体而言,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相适应。主要是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基本上能够承载、传导、反映一定时期执政者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历代执政者们都把稳定农村、发展农村作为定国安邦的大战略,对农村的领导不仅仅是提高农村的经济发展,同时辅之以意识形态教育,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书籍、报刊等能够反映一定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相矛盾的规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存在着矛盾,表征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差异性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同一性的矛盾。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呈现不平衡性,东部地区尤其是珠三角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状况很好,而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则相对落后。同一地区不同的乡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也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我国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内容、追求的效果基本上是一致的,具有很强的趋同性。换言之,我国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用同样的教育信息,却用非对称性的教育载体,并且追求趋同效果,这就必然会产生矛盾。这个矛盾在一定时期还将长期存在,根本上还有赖于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此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相对滞后性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跨越式发展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浪潮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而我国部分地区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够满足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速度与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速度不成比例,导致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无法准时、有效地传导。这对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将制约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五、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性载体发展向多样性载体共生发展转变的规律

1.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单一载体作用逐渐减弱,多种载体共同发挥作用逐渐增强。在传统乡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相对单调,只有相当有限的载

体选择,每一种载体都扮演极为重要的作用。譬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只用两种载体,那么这两种载体平均分担百分之五十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这就是它们的作用表征。但是随着新生载体不断传入农村,载体的增多使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了更大范围的选择,既可以选择传统型的载体,也可以选择新的载体,甚或全部使用,整合多样化载体的资源和功能。因此,一定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内容可以让更多的载体来分担,这样原来载体的任务就相对减少,其作用也就逐渐递减。取而代之的是多种载体共同发挥作用,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内容从多层次、全方位进行传播和诠释,推进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的提升。

2.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载体发展逐渐呈与多样性载体共生发展的趋向。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载体主要是指占主导地位、主要承担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内容的载体。在传统乡村,起主导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一般只有一种,即语言载体。在一些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乡村,语言成为维系家庭伦理、乡村规范、邻里秩序的主导性载体,其主导的价值就在于占主导地位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成为主体与客体最具有实效性的互动。但是新兴载体在农村的不断出现,使传统的主导性的载体面临严峻挑战,其主导地位悄然发生改变,核心是传统载体传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或内容的效率比新兴载体要低,而新兴载体又呈现多样化。所以,多样性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逐渐代替传统主导性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新旧载体相互吸收和共同发展逐渐成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的一大潮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