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发展建设

农村发展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10 14:53:22

农村发展建设

农村发展建设篇(1)

凭借便利的交通、区位优势和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平坝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方兴未艾。该县有2个省级试点村、7个市级示范村和11个县级试点村。其中,羊昌乡本寨村已进入全省“百村试点”村的行列。走进这些村寨,你能够切身感受到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

这里的农村很美丽。走过一道颇具特色的石板牌坊,就是羊昌乡本寨村了。漫步于村间平整的大道上,可以看到,每一户村民的房屋无不是门厅整洁,老人在树下闲聊,儿童在欢声笑语中嬉戏,一派安定祥和的景象。见着外来的客人,村民们热情大方地请进门去,斟上一杯茶水,邀着围坐在一块。好客的王老伯迎来客人,待以据说是自家种的花生,大家自然说起这几年村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老伯显得非常激动,他说,村里新建起了一所水冲式公厕,有了宽敞干净的村文化活动室。尤其说到家中的玻璃钢沼气池,他更是兴奋不已。他说,我们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了。老伯还兴致勃勃地领着客人到村里细细观看,满足之情溢于言表。

本寨村村委会主任热情地向我们介绍,为了将村里的环境改善好,省、市、县的领导们来看过多次,给予本寨村多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有的专家一住就是个把月,为的就是帮助我们科学严谨地把家园建设好。现在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了,建起了5个钢架大棚,用来种植瓜果蔬菜和经果林。村里还建了移动机站,有50多户人家实现了无障碍通讯。

村委主任和我们一起沿着美丽的羊昌河顺流而上,沿路空气清新、风景宜人。抵达四道坝后,他告诉我们,这里河流落差比较大,发展水电的条件很好,是黔中水利工程的建设重点之一。根据上级的要求,村里已经着手实施土地治理项目,综合治理山水林田路,使村里处处呈现出“渠相连、路相通,田成方、树成行,房齐整、人和谐”的景象。2008年度,本寨村新农村建设项目主要有沿河步行道修建、通组公路建设和封闭式垃圾池建设等,目前已全面完成。

这里的农业较发达。在平坝县农村,我们亲眼看到了较为发达的农业生产。多年来,平坝县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各乡镇、各村寨都有专门的生产基地。在种植业方面,具有农业生产优势的高峰乡、羊昌乡等乡镇都积极推行无公害优质大米种植、标准化生产,种植杂交油菜、脱毒马铃薯、板田大蒜、碗豆、花生、苦瓜、经果林、莲藕等。平坝所产的优质大米荣获了“放心大米”的称号,产品远销省内外,蔬菜主要销往贵阳、安顺,不愧为知名的“黔中大粮仓”、“黔中大菜园”。在养殖业方面,县里紧紧依托羊昌河、麻线河流域的优势,发展平坝灰鹅、麻鸭养殖,大力推广三元杂交商品猪。目前,该县齐伯乡、十字乡等地,养殖业都比较发达。

我们驱车来到闻名已久的“葡萄园基地”――高峰镇王家院村。在距村数里的地方,便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新变化。一色蓝檐灰墙的房屋错落有致,在高大的树木中若隐若现。,若隐若现地充斥在田间地头。高峰镇王家院村不仅种植葡萄,还种植了莲藕、辣椒等蔬菜。同样是市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天龙镇芦车坝村,以及县级示范点夏云镇阿腰村,他们种植的白菜、辣椒、西红柿等优质农产品都销往省内各大知名蔬菜瓜果市场,以及广西、福建等地。很多销售商都是提前预订了大批量的蔬菜瓜果。健康环保的绿色食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也为农民们创造了可观的收入。

我们了解到,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平坝县邀请国内著名的农业专家、学者,多次来到本县、深入乡村,进行专业指导,县委、县政府积极筹措资金,对全县农民进行培训,让他们掌握多种农村实用科学技术;指导农民在适宜的土地上种植花卉,养殖桑蚕。不少乡村还大力发展“观光农业”、“特色农业”,为农民提供了更多更有利的致富渠道。此外,县级部门还根据各地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在一些示范点搞起来农业观光游、休闲娱乐游和乡村旅游,扶持发展“农家乐”。

这里的农民讲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工程。所谓“新农村”,就是农村经济发展了,整体环境变化了,基层民主建设完善了,农民的素质提升了。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看到许多勤劳淳朴的农民朋友,他们思维活跃、语言丰富、头脑灵活,通过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契机,得到了很多实惠。应该为“有的经营葡萄种植,有的从事蔬菜栽培,提及农经更是津津乐道、滔滔不绝。高峰镇的一位果农在回答“你所理解的‘新农村建设’是什么”的时候说道:“村里的干部很久以前就在村民大会上告诉大家了,农村是我们大家生活的地方,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说到底就是为了改变我们农民的生活和生产环境,让我们都过上好日子。作为农村的主人,我们不能等、不能靠,更不能只会伸手去要,要先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质朴的果农带着憨厚的笑容,继续说道:“我没有什么文化,但是领导为我们请来的专家们都十分耐心地给我们上课,教我们怎样‘种庄稼’,还告诉我们如何把自己种出来的水果卖出去……”

通过积极主动地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平坝县许多“新农民”实现了科学种植,他们增加了收入,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借助新农村建设的东风,许多村都建起了文化活动室,组建了文艺宣传队,丰富了村民的文体活动,杜绝了赌博、封建迷信、打架斗殴等现象。

农村发展建设篇(2)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 ;思想建设;精神生活;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1

农村文化事业承载着教育农民的功能,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也是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前沿阵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是农民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识、思维、价值观、情感状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的生活方式等心理反应。它表达的是农民心灵世界,人格特征的文化程度。为此如何发展农村文化建设?

一、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

加强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不仅为农村的科学发展与和谐进步作出贡献,更为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打好基础,为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要积极引导农村优秀文化发展。当前,农村是文化较落后地区,也是文化宣传的弱点地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农村没有优秀的文化传统,也不需要高尚的精神教育、丰富的文化生活,它只不过因物质的贫乏而使其文化发展受到约束。现在国家的政策调整和倾斜,农村得到长足的发展,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农民的主导意识、现代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不断增强,农民越来越追求更高品质、更适合农民自己特点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要立足农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增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内容的先进文化思想的宣传力度,做好农村文化的社会宣传向导,为其生产发展集聚更大的精神力量,促使农村社会的积极健康持续地发展。另外,积极配合政府搭台,做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倡导之戏,让农民唱农民自己的戏,唱农民想唱的戏。只有这样,农村的文化才更有生命力和吸引力,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才会更有积极性。要加强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的法制保障。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日常生活生产道德中,而道德的底线是要靠法律来保障的。近年来,农村人口流动性较大且农村人口分散,农村旧的思想文化弊端还有所表现,这也是法制宣传的薄弱环节;同时又因法制观念淡薄致使群众社会矛盾激化而造成许多伤亡流血事件,是影响农村社会和谐文化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树立长期思想,增强法制的科学宣传力度,以各种经济道德关系来演绎法律主张、以鲜活典型事例来教育引导农民,促使农民知法守法,自觉约束自身不文明的语言和行为,并为利益之争的矛盾化解起到积极作用。自觉遵守法律是社会高度科学文明的体现,是当前农村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目标。同时没有了法制的保障,农民的人身安全自由不仅得不到保护,农村的思想文化建设事业也无从谈起。为此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文化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只有大力发展先进、优秀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才能从根本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是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农村文化建设是不断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也是推动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更是不断开拓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农村文化建设重要性,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需要发展,更需要进一步的传承和发扬。农村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切实对农村文化进行条分缕析,加大整合与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是当前社会赋予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是党中央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在新形势下,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对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三、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农民是我国社会重要群体,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为此作为组织部门要组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创农村文化活动形式,按照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要求,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广泛开展文艺演出等活动。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原则,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率和满意率,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拓宽文化服务的范围,积极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便于参与农村特色文化,发展以历史文化名乡、名村的历史文化遗产、人文自然资源为基础的旅游文化,使农民群众在发展旅游文化的过程中享受文化成果。持续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鼓励专业和业余文艺团队、群众团体,社会力量积极介入农村文化建设,县级文化馆、镇级文化站组织各种形式的文艺队伍,深入基层,深入农民群众,激发灵感,把反映农民群众在建设农村文化中的创造性实践编排成多姿多彩、健康向上的文艺精品送到农村,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四、结论

农村发展建设篇(3)

经镇党委研究,今天召开全镇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年初镇党委和镇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认真总结过去一年工作成绩,研究分析当前形势,全面安排部署今年各项工作,进一步动员全镇上下坚定必胜信心,奋起迎接挑战,凝聚强大合力,促进全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开创××镇农业农村各项工作新局面。

下面,我讲四个方面意见:

一、科学认清形势,坚定做好农村农业工作的信心

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在困难中稳步前进、健康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镇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目标,狠抓农业农村工作各项任务措施的落实,克服了各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稳步发展的好势头,取得了可喜成绩。主要表现在:

一是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年全镇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9446万元与上年同期8730万元增716万元,增长8.2%,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1400元,以上年同期1296元增104元。财政收入1100万元与上年同期1*9万元增11万元。完成乡镇企业总收入25984万元,缴纳税金1266万元。

二是培育特色产业成效明显。甘蔗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当年完成优质良种推广0.7万亩,全镇甘蔗总面积累计达到3.1万亩,产值突破2000万元,实现了产量效益双丰收;畜牧产业健康发展,大牲畜存栏1.1万头,出栏0.17万头,生猪存栏3.8万头,出栏2.4万头,畜牧总产值达1944万元,同比增长8.8%。

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步伐加快。农村生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1件;完成通达工程18公里;完成216口沼气池建设;完成农村电网改造450户,解决了1780人用电难得问题;安装“村村通”广播电视网点25个;建设1个村卫生室、10个村民小组文化室。

四是扶贫开发工作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建设、异地搬迁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相继完成75户茅草房改造、133户民居安全恢复重建及220户民居加固项目建设和3个重点村的建设任务,深入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村容村貌有所改观。

五是农村各项改革逐步深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各项配套改革,各项强农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全年兑现各类涉农直补资金1226万元,广大农民的建设热情空前高涨。

六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教育、卫生、文化、综合治理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好形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为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支撑,做出了贡献。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制约我镇农村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一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薄弱,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保障体系不够完善,靠天吃饭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三是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标准化生产水平低,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高,整体效益急待提升;四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技术服务滞后,农业科技人员如何与生产、与农民有机结合的问题一直来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科技对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强;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发展不平衡,扶贫开发工作任务依然繁重。六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负面影响不断显现,要继续保持全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好势头,我们面临的形势更紧迫、任务更艰巨。

我们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更要善于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现、抓住和利用好面临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了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省委、市委、县委就贯彻中央《决定》相继出台了《实施意见》,县委、县政府还就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为进一步统一认识,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氛围。二是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把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投入重点,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加大对“三农”金融支持作为重要取向,这为增加“三农”资金投入提供了重要契机。三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我镇综合实力、抵御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全镇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全镇上下一定要进一步认清形势,正视困难,抢抓机遇,切实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三农”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做到加强“三农”的决心不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减弱,强化“三农”工作不松懈,强力推动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为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突出重点,努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009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农村发展的关键一年。按照全县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全镇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强农惠农政策,围绕“稳粮食、促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目标,进一步加大“三农”投入,加快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改善提高民生质量,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0201万元,增长8%;实现本级财政收入1181万元,增长7.4%;实现乡镇企业收入28062万元,增长8%;实现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达1484元,增长6%;实现粮食总产量1356万公斤,递增3%。

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要着力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巩固发展传统、特色产业。短期内农民增收还离不开传统、特色产业,要巩固发展以水稻、玉米为主的粮食和甘蔗、茶叶、畜牧等传统产业以及反季节瓜果蔬菜等特色产业,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抓好粮食生产。发展粮食中央有要求,政策有扶持,市场有需求,我镇有优势。要正确处理好扩大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农业结构调整理解为“压粮扩经”,也不能机械地“扩粮压经”。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认真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规格化栽培、良种推广等科技项目,依靠科技,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增加总产,提升粮食生产效益。建立优质高产水稻、杂交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示范带动区域平衡增产,努力建设富本蔬菜示范地。要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切实抓好玉米机械化生产示范村建设,在城郊、勐滨、唐胜等有条件的地方实现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重点推广耕整地机械、水稻玉米联合收割机、脱粒机、粮食烘干机、秸秆还田机等,使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率不断提高。二是抓好甘蔗生产。蔗糖产业是我镇的传统产业,在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发展蔗糖产业是我镇促进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稳定面积的同时,鼓励使用机耕、甘蔗下田、使用良种、连片种植,进一步加大甘蔗良种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拖拉机深耕深松,大力推广甘蔗地膜覆盖种植技术,大力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要开展综合利用,拉长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蔗糖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产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三是抓好反季节瓜果蔬菜生产。在保证粮食等生产不动摇的同时,积极引进试种各类经济作物,重点反季节瓜果蔬菜生产,形成一批优质特色产品生产基地,促进种植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四是抓好畜牧生产。抢抓中、省、市、县加大扶持的良好机遇,按照“统一规划、统一防疫、统一治污、统一服务、统一销售”的要求,结合生态养殖小区、养殖大户的发展,切实抓好以生猪、黄牛生态养殖,鼓励多元化发展积极推广小区养殖模式,充分发挥成技校养猪示范基地,重点培植发展养猪示范村,带动生猪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水平,搞好畜禽防疫和肉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畜牧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惠民工程,需要我们立足实际,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扎实工作。要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为根本,以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营造新生活、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为重点,努力建设产业兴旺、生活富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按照“完善功能,设施配套,突显特色”的要求,采取项目整合、资金捆绑等办法,集中财力、物力向示范村倾斜,达到整村推进的效果。加大资金争取力度,加快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解决农村吃水难、出行难等问题,切实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二是积极培养新型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造就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依托产业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能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三学三争”的新型农民,具体讲,就是要培养农民学政策法规、争当守法公民,学道德纲要、争当文明村民,学科技文化、争当致富标兵。三是开展文明评优创建活动。扎实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荣辱观教育,建设和谐家庭,文明村组,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倡导现代、健康、文明的社会新风。继续开展村容村貌整治活动,组织群众参与清理杂草、垃圾,清除排水渠杂物,维修道路及公共设施,绿化、美化环境等活动,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四)不断加快扶贫攻坚进程。目前,我镇农村仍有贫困人口24056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5599人,占到农村总人口的45.4%,扶贫工作任务依然艰巨,一刻也不能放松。要坚持开发式扶贫工作方针,突出抓好重点村扶贫开发推进。要以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为目标,积极推进信贷扶贫、科技扶贫等工作,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因此,我们要坚持环保优先的方针,围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抓好林业、水利和护林防火工作。一是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补贴政策机遇,大力发展后续产业,按质、按量完成好下谷地退耕还林基本农田地建设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林改各项配套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发展林业生产经营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性,做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坚持不懈地抓好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工程建设。二是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力度,力争年底基本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吃上安全水、放心水;加强水土保持,治理水土流失,抓好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实施好富本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三是切实抓好护林防火工作。要牢固树立“全年防火,全民防火”的思想,把护林防火摆在突出位置,严格按照划分时段、轮流值班、三层并举、夯死责任的要求,层层落实防火责任。进一步加大防火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民防火意识。切实加强重大节日、重点时段、重点人群、重点区域的管理,管严管死野外用火,消除一切火灾隐患。加强扑火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机具操作能力和综合扑救能力。同时,要严厉查处乱砍滥伐、乱占滥用、乱捕滥猎、乱垦滥挖森林资源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秩序稳定。

(六)大力推动劳务输出和农民创业。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对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今年,受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保证农民工资性收入稳中有增的任务十分艰巨,大量农民工返乡,造成劳务收入减收。由于金融危机尚不见底,就业形势短期内难以好转。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民工失业返乡问题,积极采取有效应对措施。要适应劳务市场需求新变化,继续实施“阳光工程”等培训项目,加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加强与劳务需求量较大地区的联系,建立有效的劳务对接协作机制,做好劳务输出的协调服务工作。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引导农民发展运输、加工、餐饮、流通、服务等二、三产业,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服务,最大程度地为农民就近打工创造机会。

(七)重点抓好当前各项工作。一是服务好春耕生产工作。当前,山区春耕生产关键季节,各村委(社区)、涉及农部门要重视做好春耕生产计划和春耕备耕的宣传、发动、协调等工作,要做到早计划、早安排、早动员、早行动,迅速掀起春耕春种热潮。要突出抓好种子、种苗、农膜、化肥、农药、饲料等生产物资的调动供应,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打假护农保春耕,防止哄抬农资价格行为。二是重点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要切实抓好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对新进补栏的畜禽和超过或即将超过免疫有效期的畜禽一律进行补免,并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兽医站要适时组织人员对各村组春季防疫工作进行督查,并对督查结果进行通报。三是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最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气候转暖和春耕生产全面展开,是森林火灾发生高峰期,林业站要认真研究制定周密而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以火源管理为中心抓好火灾预防,扎实开展好森林防火宣传工作,进一步提高全民的森林防火意识。要严格值班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和加大火灾案件的查处力度,要确保森林消防人员、物资设备到位。各村组要针对重点林区、重点地段加强护林和巡逻,对进山上山人员进行宣传教育,积极预防森林火灾发生。

三、与时俱进,转变作风,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全镇干部职工要以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进一步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提高驾驭“三农”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明确任务、精心组织、强化措施、落实责任,转变作风,扎实推进“三农”各项工作。

一是要抢抓机遇,用好政策。今年,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持下,农业上有许多的项目。抓项目促工作已成为各级的共识,更是实践证明了的成功作法和经验。争项目的关键是要把项目做实、做细,各村、各站所一定要认真研究中央、省、市政策,摸透上情,吃透下情,有的放矢,做好项目的争取工作。对争取到的项目,必须精心组织实施,争取早开工、早建设、早受益。

二是要讲究方法,突出效益。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迫切需要我们镇村组干部在工作中讲究方法,从容应对。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围绕农村发展中的难点、热点问题,深入一线,摸清实情,系统剖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汲取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充分调动和保护广大干部群众的创造热情和创新勇气。要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引导农村因地制宜,放开搞活,推进专业化生产,努力形成多村一品,特色种养、多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真正使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繁荣起来。

三是要抓好落实,明确责任。做好“三农”工作关键是抓落实。各村组要坚持把“三农”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各村委(社区)、办站所要结合实际,对“三农”工作各项任务层层细化、逐个分解,做到领导有责任、部门有任务、人人有担子。同时,要把中央、省、市、县各项强农举措不折不扣地贯彻到村组,把惠农政策不缩不减地落实到农户,充分发挥政策促进增产增收的效力。

四是要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全镇干部职工一定要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吃透镇情农情,善于发现农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及时加以总结推广,发挥示范效应,不断取得指导农村工作的发言权、决策权和主动权。现在每个领导都包村组,大家要把身子真正沉下去,与村组干部群众一道摸实情、出实招、鼓实劲,加强指导服务,努力把所包点办成引导各地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的示范点。要求真务实,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和,不弄虚作假,不做表面文章,真心实意地为广大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五是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群众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必须超前谋划、主动预防、稳妥处置,把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把群众满意当作第一标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用问题。特别是围绕拉祜文化展示中心、拉祜风情园、国道214线、思澜公路三期工程、澜西公路等重点项目的建设,认真做好协调服务工作,上为县委、县人民政府分忧,下为人民群众解愁,认真排查化解不稳定因素,杜绝思想不重视松出来;工作不够到位拖出来;责任不够明确推出来;制度不够科学引出来;排查不够全面漏出来;报喜不报忧捂出来;干群关系不服顶出来,接待不热情激出来。最大限度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四、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业农村工作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一)加强农村组织建设。选好配强村委、社区班子,村民小组班子,特别选配好村委社区党支部书记。建设了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镇党委十分重视干部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年内消灭党员空白村民小组,70%的村民小组组长培养为党员,做到不履职、不作为、乱作为或不合格的干部及时调整,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培训,增强他们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党员的整体素质。

(二)加强农村建阵地建设。一是加大投入,建设村委会(社区),村组两级党员活动室。目前我们还有一个社区没有建盖党员活动室,包麦地、看马山2个村委会党员活动室年久失修,计划今年全部完成建盖或修缮。村组级目前建有101个村民小组建有党员活动室,还有86个村民小组有待解决,计划六年内建设完成。二是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权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农民祟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勒劳致富、扶贫济用的社会风尚。

(三)关怀农村党员,关心人民群众。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部的战斗的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注重党员自身建设,关心爱护党员,建立健全党的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增强党组织的亲和力,以优良的党风凝聚党心和民心。通过为民办实事,做好事,用好用活党的支农、惠农、强农政策,证广大农民感受受到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从而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加了各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四)建立和完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机制。实行了副科以上领导挂钩到村的工作机制。采取机关站所干部职工挂钩到村民小组的工作格局。要求副科每年讲党课4次以上。党委政府与各村委会签订工作目标责任制,明确工作任务、职责、目标,年终由考核领导小组认真逐项考核,分一、二、三等奖三个档次来进行奖励。

(五)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管理和农村党风廉政建设。镇机关实行周二集中学习制度。传达上级和镇党委政府有关文件,领学法律法规,科技和农业农村知识,安排布置当前和一段时间的工作任务,要求干部职工增强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责任和紧迫感;要求干部职工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为民排忧解难;特别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时时刻刻处处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要求镇机关、办站所、村委(社区)班子搞好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有大局意识、一盘棋意识、长远意识,发挥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采取村财、组财镇管,从源头遏制腐败行为的发生,筑牢党员、干部服务群众、廉洁自律的思想基础。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实现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农村发展建设篇(4)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群众体育 发展对策

我国现阶段还属于农业国家,农民人口比例仍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0%,农村的稳定与繁荣、发展与进步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出台各种政策扶持农村经济、发展涉农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极其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继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等,推动了农民群众体育与健身的发展,丰富了农民业务文化生活,满足了农民对体育与健身的需求[1]。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的决议,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2]。这一要求无疑对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发展入手,论证了二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关系,提出了在新农村背景下发展农村体育事业的若干建议。

1.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发展的关系

1.1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出台了很多扶持农村建设的政策,提出了城乡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农村的工作方向与目标。我国政府开始关注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给农村体育事业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与人力,使得农村体育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显然这些投资为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起到了推动作用,这些直接投资使得农村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间接的作用也在慢慢显现,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加入到健身与体育活动当中,一方面,繁荣了农村精神与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农民积极参与健身与体育活动锻炼了身体,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改变,对农村其他工作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2新农村建设是农村体育发展的历史机遇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结构发展模式之中,不但农村经济与民众生活与城市人口有很大差距,农村体育更是与城市体育发展有天壤之别。我国政府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提出了采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政策对农村经济与体育给予了极大支持。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尽量缩小城乡居民之间的差距,给予平等的待遇与权力。具体到农村体育事业,要求加快体育健身场地建设,鼓励农民参与体育锻炼与健身活动。根据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要求,国家体育总局配套出台了《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规定》[3],要求全国每个乡镇配备不少于三万元的体育器材与建设资金,并计划利用五年左右时间实现全国每个乡镇都配备体育设施。同时在土地征用等方面给予积极协调。由此可见,新农村建设对农村体育发展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它使农村体育得以快速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促进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对策

2.1改变农民落后的体育健身与锻炼观念

农民参与健身与锻炼的人口比例还很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体育健身观念陈旧,很多农民认为,农村体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可以代替体育健身锻炼。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中,首先要改变农民落后的体育健身与锻炼的观念,大力宣传全民健身计划,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宣传版面等进行广泛宣传。例如:中央7套农业频道一直受到农民朋友欢迎,在农村收视率很高,尝试在中央7套节目中开辟农民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节目,增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营造良好的农村体育锻炼氛围,提高农村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

2.2加大对农村体育事业的资金投入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农村面积占国土面积的80%[4]。但我国农村大部分体育设施严重老化,很多农村基本上没有体育设施。新农村建设要改变农村面貌,体育设施的投入必不可少,这就需要国家、地方拿出大量的资金进行建设。只依靠政府投入很难解决这一庞大的体育设施建设支出,需要各个地方解放思想多渠道筹措资金。除了政府、国家体育福利彩票等资金外,还可以争取社会捐款等形式。农村有大量的土地资源与廉价劳动力优势,要充分发挥这些优势,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农村发展,号召农村发展的企业把体育设施建设作为进驻农村的条件之一,利用企业资金优势解决体育设施不足的问题。

2.3建立农村体育活动组织体系

制约农民参加体育健身与活动的原因,除了观念陈旧、缺乏资金投入以外,农村大部分地方还没有体育活动组织体系。农村地区可以由政府协调,各个村镇组织自己的体育活动组织,组建各种形式的协会或者俱乐部。争取每个县区形成有本县区优势的体育组织。同时要利用农村学校体育资源,聘请学校体育教师担任各个协会的体育指导员,给予广大农民体育技能与锻炼知识指导,形成覆盖全部农村乡镇的体育活动组织网络,为农村体育发展提供组织保证。

2.4开展与农村生产相适应的群众体育活动

农村体育发展需要各种活动作为支撑,利用活动的效应,吸引广大农民参与体育健身与锻炼。各个地方定期举办以村镇、县区为单位的农民运动会,或者趣味项目运动会。结合农村实际条件,举办与农业生产条件相适应的群众体育活动,举办不需要很多体育器材,对场地条件要求不高,技术难度不大,便于开展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跑步、拔河及与农业生产接近的趣味项目。

参考文献:

[1]贾翔翔,陈天虹.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体育建设文献综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2(28):23-24.

[2]徐立成,严珍.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农村体育文化问题[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12.

农村发展建设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用建设;创新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视,各地区信用管理建设日趋完善,信用管理的建设幅度早已扩展到乡镇、农村,加大农村信用建设亦受到政府与学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创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农村信用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农村信用建设不断完善,涉农信用体系也由无到有,信用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题组针对江苏省有代表性的农村进行了深入调研,旨在发现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契合点。1、农村信用建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政府对信用管理工作的大力推进,江苏省已有70多个县区开展了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据调研资料显示,开展了信用管理建设的农村,由于感受到信用管理的制约与信用交易的好处,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精确化程度与农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农村信用建设直接影响涉农企业文化。信用管理工作是企业形成企业文化的助推剂。在大力开展农村信用建设的过程中,各个涉农企业为了获得信用相关资质,必然开展一系列有关提高企业信用的活动,力求提高企业信用测评分数。在各种知识竞赛、信用内容的宣传中,逐渐形成了健康积极的企业信用文化,促进企业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3、农村信用建设直接影响涉农企业发展。涉农信用管理建设是涉农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涉农信用管理主要包括涉农征信、涉农评估、涉农授信、涉农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追收、分析等。可见,涉农信用管理贯穿企业交易的全过程,对交易双方企业与第三方机构、金融机构起到了信息互通、交易过程监督的作用,在这种信用管理方式下,势必对涉农企业发展产生直接正向的影响。4、农村信用建设直接影响涉农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化。课题组调研中发现,涉农企业大多缺乏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需要优化组织形式才能达到信用建设的需要。课题组调研了500家涉农企业,有效采集信息436家,据调研显示,97%的涉农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工作岗位,100%的被调研企业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但课题组深信,这个数据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重大突破。随着农业信用建设的大力开展,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会意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信用管理岗位的重要性,体会到信用管理带给企业的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经济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必将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增设信用管理岗位,甚至设立信用管理机构。5、加大农村信用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诚信经营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随着对涉农信用的大力开展,农村经济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这个提升是可持续性的。因为信用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良性影响,并不断循环下去。综上所述,加大农村信用建设能够给涉农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涉农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二、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契合点

课题组把信用管理过程分为若干要素点,包括征信、授信、信用支付、应收账款管理、信用政策、信用评估、信用分析等。这些要素点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创新有积极的影响,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创新发展存在诸多契合点。1、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市场经济中,信用无处不在。根据课题组调研调查,江苏省涉农企业约有71%的企业采取了信用支付(赊销)的方法,但效果却不理想,应收账款数额巨大且难以收回是涉农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存在该问题的原因是农村信用管理还需要大幅度提高,赊销前需要进行征信,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制定赊销策略。其实信用支付的开展效果,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涉农企业信用支付的有效应用,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可见,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的契合点。2、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创新的契合点。农村经济创新是指涉农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这些创新都需要信用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管理等。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信用信息的有效传递,企业有益创新也离不开信用信息的有效传递。大力开展信用建设是信用信息有效传递的条件,合理的信用分析与信用评估是企业创新的首要环节,企业创新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创新,农村经济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可见,农村信用建设不仅是涉农信用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也是涉农企业有益创新的保障,更是农村经济创新的基础。

三、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路

加大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必然联系,如何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是本阶段课题组研究的重点内容。1、培育信用文化。培育信用文化是指在涉农企业与农户中,深入开展信用宣传、讲解,促使涉农企业与农户认识到开展信用管理的必要性,并形成相应的信用自觉意识,自觉加入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服务覆盖到广大涉农企业和农户,使建立的涉农信用管理体系不断更新、完善、覆盖面广、信息准确。2、完善涉农信用平台建设。目前农村信用平台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征信查询上,加大农村信用建设需要充分利用涉农信用平台,使其功能扩大化。课题组认为农村信用平台的完善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全面。涉农信用平台的全面使用以信息全面、用户全面为前提。信息全面是指该平台的征信模块的数据不仅包含涉农企业、农户的征信数据,还包含与涉农企业、农户交易的交易方的征信数据,这样的平台才是涉农全面平台,才能保证涉农交易双方、银行、政府对信用信息的需求。用户全面即从使用平台的用户数着手,扩大平台的使用面。用户全面是以信息全面为前提的,只有数据信息的全面,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才能扩大涉农信用平台的使用面。(2)与其他平台信息的有效对接。目前农村信用平台信息缺乏与其他平台信息的有效传递、对接。信用平台数据可与农产品销售平台对接,一方面帮助农户与涉农企业在农产品网上申购和销售,另一方面帮助交易方了解涉农企业征信数据、信用管理过程,安心放心交易。涉农企业、农户涉及的相关平台都可以与涉农信用管理平台对接,促使平台用户受益最大化。(3)协同发展。信用平台是各方参与的平台,建设信用平台不应该仅仅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平台设计公司的工作。各参与方需要具备协同互利发展理念,从信用信息征集、信用分析、信用管理等多方面合作、沟通,旨在构建各方都使用便捷、安全可靠、增进效益的信息化处理平台。由此可见,信息化涉农信用平台的广泛应用,必然能提升涉农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涉农企业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3、构建信用体系正向激励机制。信用是一种道德要求,而非法律约束,因此采用正向激励机制更能够调动参与方的积极性。涉农信用体系的正向激励以激励、褒扬等方式为主,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奖金、免交年费、免交查询费等物质奖励;另一种是信任、表扬、高评级等精神奖励。4、涉农信用立法。涉农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完善涉农信用立法,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与农户给予奖励,对失信的企业与农户给予惩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时的注意事项

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前期基础、中期建设、后期发展等方面注意以下事项,确保信用建设的效果与经济效益的提高。1、前期基础。前期需要注意农村信用评价指标是否完善,准确的信用评价才能正确地开展后期工作。信用评价需要体现地域差异性,因为不同地区的农户、涉农企业的经济状况、思想意识、硬件设施都不同,例如靠近城市的农户、涉农企业受城市的带动,大多数都进行过贷款,那么信用评价的指标需要把抵押担保负债数额与偿还纳入评价范围。对于纯务农农户,很少与外界往来交易,务农收入受时间的波动性相对较大,在信用评价应重点分析农户的道德表现与农产品成果。2、中期建设。中期关注的事项应该放在信用信息与其他产品的对接上,提高信用评价在企业交易中的地位,实现信用价值最大化。积极推动各机构、企业将评价结果纳入业务审核、交易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信用市场。积极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与农村信用平台对接,解决农户与涉农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农村经济组织的增收和发展离不开信贷资源,要建立健全农村担保体系与农村信用平台对接,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3、后期维护。后期主要体现在信用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与信用信息的更新维护上,农业受季节的影响颇大,农村经济情况也会随农产品的状况发生波动,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信用体系,构建适宜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形式使用的信用管理体系,不断与时俱进,更新农户涉农企业实时的信用数据,保证信用体系各环节的信息有效性。农村经济发展对国家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信用意识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不协调,目前迫切需要加大农村信用建设,积极进行农村经济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加大农村信用建设为健康经济发展和城乡信用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陈婧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J].商业经济,2015(3).

农村发展建设篇(6)

前言

目前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尤其是电气的能源消耗,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节能环保满足人们对健康生活环境新期待,是我国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低碳、节约的能源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我国加快农村能源发展的必然要求,其对于形成绿色环保与现代化相融合的农村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我省农村能源发展状况

“十一五”以来,四川省紧跟国家步伐,紧紧响应国家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资源的号召,深入探索农村能源的发展方向,加快农村资源的开发利用,在构建新农村建设,建设节能环保新农村方面深入民心,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 农村能源发展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在农村能源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村能源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农村能源认识不足、能源新技术推广不够、项目成本过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我国农村能源的未来发展方向,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建设的转型升级。

2.1 农村能源认识不足

提高农村能源的认识是加快农村能源的前提条件。当地政府应将农村资源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对待,对农村能源的认识尚须提高。由于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总体来说农村发展步伐更为缓慢,城镇发展更能推动本市、本省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大多数地区多把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建设上,忽略对农村的建设发展,因此农村资源尚未得到有效的发展,未被纳入当地经济发展的思想中去,因此对农村的能源技术研究以及相关政策、制度都欠完善,同时因为农村资源发展的认识不足,使得四川省当地政府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2.2 能源新技术推广不够

相比较平原地区,四川省川地仍较为多见,这种地理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交通信息的传递工作,相比较平原地区,四川省川地仍较为多见,这种地理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势必影响交通信息的传递工作,同时由于当地政府对农村能源发展的认识不足,使其在能源新技术上的推广力度较其他城镇地区有所欠缺。像是在农村地区最常用的沼气池供电等节能环保的未得到有效的推广,如果其能得到有效的推广,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再循环利用的同时,又能减少环境的污染,减少煤气等资源的利用,在实现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既响应了国家节能环保的的号召,同时也响应了构建新农村建设的号召。

2.3 项目成本过高

为积极响应国家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号召,四川省的确在构建新农村建设以及能源发展利用方面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精力及财力,但由于缺乏对农村的实际考究和深入的调查、研究,是其不能因材施教、因地施财,反而反而抱着不切实际的想法,一味的进行资金投入,往往造成收支不平衡,最后不但没能加快农村能源的发展,反而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费,得不偿失。

3 加快农村能源发展的原则

3.1 加强农村能源发展认识

就目前总体发展情况而言,当地政府在对于农村能源开发利用的认识上仍存在不足之处,不能认识到农村的许多新型能源若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当地政府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能够加快当地新农村建设的进行。像是农村独有的风能以及水力资源等能够转换成电能,通过风力以及水力发电能大大减少煤炭能源发电,既能满足本省甚至国家的电力需求,同时能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减少环境的污染,构建节能环保社会。

3.2 要因地制宜,结合能源实际需求

我们知道,农村能源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村能源经济发展的总体走向,同时影响着我国的能源消耗,关乎着我国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农村能源的发展时必须要慎重,不可盲目进行,必须要因地制宜,进行实地考察,才能保证农村建设快速发展,不会走向岔路。总体来说,四川省农村与其他各省市农村资源差别不大,农村发展主要以农作物种植以及畜牧养殖为主,因此农作物的秸秆以及畜牧的粪便等就可以成为农村能源发展的关注对象,像是通过秸秆以及动物粪便等作为原料的实现农村沼气供能发电,满足日常生活的问题。不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煤气、电量的浪费,使农村电费的价格大大降低,减轻农民的?济负担,同时可以避免出现城镇用电紧张的问题,实现城乡电力公共服务一体化。

3.3 适量的资金投入

在发展农村新能源的过程中,我们追求的是以较低的能源消耗换取较高的资源利用,获取利益最大化,但同时保证资金投入、降低发展成本也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因为靠盲目的加大资金投入来追求能源最大化的发展利用,不仅会导致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同时可能会造成造成农村收支的不平衡,最终产生适得其反的反效果,造成能源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因此,当地政府在构建新农训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资金的降低投入,减少不必要资金流失,这样才能在保证足够资金做后盾的同时,能使得农村源新技术获得更好、更宽广的发展前景。

农村发展建设篇(7)

关键词:技术;管理;制度

引言

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我们要把新农村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和谐文明的新地区。而这些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强大的电力支持。所以说,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农村地区电力的研究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1我国农村地区电力发展

1.1现状

我国农村的电力建设由于起步晚、地域广、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导致了我国的农村电力的发展呈现出整体的滞后性和地区之间的严重不平衡性。比如:我国辽宁省的彰武县农村有很多地区,在80年代才有电线的架设和供电产生。其次,从整体上来讲我国目前农村的电力发展缺乏总体的规划,资源的浪费现象和重复建设的现象依然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完成新农村的建设中对于电力的需求的。

1.2新农村电力发展预测和规划

中国有一句古话: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未来的新农村的建设中对于电力的需求,首先我们要有一个科学的预测和规划以保证未来的需求。首先要评估管辖地区的未来经济发展的水平,估算好用电的负荷,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进行整体的规划和评估。而对于未来用电负荷估算的不准确就会导致在农村电网的建设中铺张浪费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工作的开展。比如会影响到变压器的容量和电网的结构。这就会导致了整个电网的建设呈现出不合理性,严重的话还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除了评估好用电负荷外,还要对消费的特征进行分析以便于制定出针对性的方案。(1)负电负荷的增长因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许多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用电量日益提高。同时农村的许多家庭由于子女大量的进城工作,所以家里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许多的农活和家务劳动都借助于各种设备。比如:利用水利灌溉系统进行田地的灌溉、家里的洗衣服依靠洗衣机、做饭依靠电炒勺、养殖的一些猪、羊、牛等家禽的饮水依靠水泵。正是这些客观的情况出现导致了农村的用电需求在未来会非常的巨大。(2)呈现出季节性农村的用电呈现出季节性,用电的高峰期是在夏秋季节。这是因为农业生产用电和家禽的养殖用电是农村用电的主要方式。夏秋季节正是农业生产的忙碌期,同时也是家禽主要的生长期。比如:在雨量不充分的情况下,就得进行农作物(花生、玉米)的灌溉。而家禽在夏秋季节的生长期中,需要大量的饮水和照看。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就得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提供保障。

2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力的规划

2.1加强技术管理和资金投入

在未来的农村电力规划中,首先要进行技术的革新和加大资金的投入。加大资金的投入就可以在一些偏远的山区进行新的供电线路的架设和对原有的不合理线路进行改建。同时还可以购买进先进的日常运行维护设备和电力的维修设备。比如:某一段线路出现了故障导致某村庄停电。按照以前的情况是,村民打电话给电管站通知他所在的村庄停电,让其派人来进行维修。而电管站的维修人员得到这个村庄来进行线路的巡视和仔细检查才能发现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然后再进行维修。同时在维修的过程中,有的维修工具性能不先进,或者是缺乏实际的操作性(缺乏专业的拔销钳等),这就大大的耗费了维修的时间,使得这个村庄长时间的在停电的状态下度过。所以说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是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电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2.2加强人员的管理和技术培训

在新农村电力发展的建设中,加强电力技术人员的管理并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是非常的关键的。首先,电力的技术人员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就很有可能造成“拿”“卡”“要”现象的出现。所谓的“拿”指的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某个乡镇企业或者个人偷偷的提供用电上的便利、或者是帮助其进行偷电的行为而拿取好处。所谓的“卡”指的是电力的工作人员为了要索取好处,而对供电的时间或者是供电量进行限制。而一些乡镇企业或者是用电量大需要进行大量灌溉的耕地所有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对电力的管理人员送去好处。所谓的“要”指的是电力的管理人员直接的以言语或者是行为直接的朝用电户索要钱物的行为。针对以上的现象,电力的主管部门必须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在电力系统中坚决的用党纪国法进行典型问题的处理。同时要加强电力技术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学会使用现代的工具和通讯管理方式进行农村电力的管理和维修。比如:新型的远程监控系统、现代专业的电力维修工具(新型拔销钳等)。在对于人员的管理中还可以采用树立起先进的典型和模范人物的办法。比如:一个人是优秀的维修能手和为民服务的典型,我们可以把他树立为榜样人物,号召大家来向他学习。

2.3加强农村电力管理的制度建设

要想适应未来新农村的发展建设需求,在电力发展中从根本上来讲是建立一整套发展的制度规划。从制度上求发展,从制度上杜绝电力管理人员和维修人员的“拿”“卡”“要”的行为。具体的方法是首先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坚决的打击腐败的行为。其次是要建立起严格的人员培训制度,保证电力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再次是建立起电力巡视和检查维修制度,保证用电的安全和畅通。最后是建立起电力从业人员服务为民的制度,把百姓的用电需求当成是从业的第一准则。

3结论

在建设新农村的背景下研究农村的电力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安全高效的农村电力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更是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王建国.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电力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2.

[2]郝冬冬.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电力发展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

[3]王建国,杨秀苔.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电力供给优化模型[J].中国电力,2011,01: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