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2 14:49:04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经济发展

1引言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如何对农村经济发展下所凝结的巨大资产展开系统而全面的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并以此衍生了“农村财务管理”这一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就这一财务管理模式的优势而言,它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受农村财务管理面积大、情况复杂的影响,农村财务在具体的管理中依旧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农村经济的发展阻碍明显,有效农村财务管理策略的实施非常迫切。

2农村经济发展中加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2.1有利于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

为了调动广大农村群众的农业建设积极性,当前,党中央实施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尤其是在“三农”政策的影响下,农村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稳定。但在这一发展之中,依旧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财务不透明、开支不合理、财务监督软弱无力等,此时,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的力度,财务全程监督的政策,不仅能有效避免这些问题,还能切实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制度,对农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现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2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党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而要想推进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还需规范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农村集体资产的增值,促进农收入的增加,切实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而言,经济的发展是关键,而财务管理是保证农村资产增值的有力武器,此时,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的力度,保证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对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2.3有利于党群关系的改善

一直以来,反腐倡廉都是党中央工作的重点,但在一些村组之中,干部办事不明确、不公开、不透明、的现象依旧存在,这虽然是个别现象,但恶劣影响巨大,严重恶化并损害了党群关系和党的形象,也损害者农民群众的集体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对农村财务管理的力度,采取规范性的管理措施,不仅能够促进基层党风廉政工程的建设,还能有效密切干群关系,在党执政地位的巩固上有着重要作用。

3农村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策略

3.1健全农村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的有效开展中,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非常重要,但在农村财务管理的实施中,这一制度的建立还需从农村的具体情况给予建立。目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执行单位有的地方是村级的会计财务部门而有的地方是村财乡关。此时,可相应增加财务管理的机构,形成一个以乡镇财务部门为代管管理的上级机构,这样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村级财务管理制度缺失下所带来的管理漏洞,还能有效提升农村财务管理的效率,降低农村财务管理的成本,对农村财务信息的统一管理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1]。当然,这一制度的完善不仅体现在了财务管理的便捷性上,还体现在了财务管理权利交接的促进上,实现着财务管控权利的分离,让农村经济的民主性和独立性得以壮大,有效保障了村民财务管理中的参与权和监督权。

3.2加强财务监管力度

农村财务管理中监督和管理权的强化需要从四个方面给予实施:一、对于财务管理中所出现的不良之风要及时处理,并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给予相应的民事和刑事责任追究,严厉杜绝财务非管理支出、作假、挪动等问题的出现;二、政府应设立专门的农村财务职能部门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方式,最大程度的保证农村财务监督的整体力度;三、注意加强财务监督举报渠道的畅通,让每一项财务管理的信息都能及时传达和反馈,保证农村群众能够切实享受到财务政策的优惠;四、加大财务管理廉政教育的力度,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从根本上杜绝财务监督混乱局面的出现[2]。

3.3提升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

财务管理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一方面表现在专业素质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思想道德素质上。目前,我国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很多从业人员都是转业而来的,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农村财务管理质量的发展和提高,同时还存在农村财务人员培养机制不完善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农村政府单位还需注重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建立一套完善的资质审查制度,并通过合理政策积极拓宽优秀财务人员的引进。在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上,对于道德考评不合格和存在工作劣迹的人员坚决不予录用,以此来净化财务管理行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促进农村财务管理质量和经济的长远发展。

3.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不论是农村的财务管理建设,还是经济发展建设,都离不开政府的有力扶持。目前,农村的财务管理制度内部修订还尚存很多方面的问题,此时,仅仅依靠农民和财务人员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外界的帮助,面对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发挥职能作用,派遣相关专家深入基层对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需要修正的部分给予指导[3]。同时,还需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以法律为武器震慑不法分子,将法治推为所有经济活动的中。

4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财务管理的质量和农村经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依赖,彼此支撑。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就这些问题的解决而言,政府和财务人员只有积极的提升思想意识,充分发挥职能拓展财务管理水平,才能有效的促进农村财务管理质量的提升,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恩芝.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J].农民致富之友,2015,02(12):18-19.

[2]李维晶.论农村财务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关键问题[J].中国外资(上半月),2014,10(01):54-55.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农村教育 经济发展 资源配置 经济改革

一.农村教育对促进经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于农村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数据表明:如果农民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所占比例提高1%,那么就可以促使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提升2%左右;如果农民的普遍中文盲所占比下降1%,那么农民人均纯收入会增加1.2%。此外,世界银行也就基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并指出,劳动力接受教育的平均时间每增加一年,GDP就会增加9%。由此可见,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贵州农村国土面积和人口总量约占全省的66%,农村经济更是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所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对促进贵州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教育也有着重大的意义。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农村教育是推动农村经济提升的主要动力

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经济提升的主要动力。贵州农村经济在全省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产力以及生产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农村教育一方面能够为农民及其子女在非农部门就业创造有利条件,让农民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其改善并提高对应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将生产和经营有效结合起来,获得更多利润。简言之就是农村教育不仅能够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而且还能够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经营决策和变革能力。所以说,农村教育是推动农村经济提升的主要动力。

2.农村教育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准

农民收入的多少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为基本、明显的标准,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提升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农村教育水平提升对农民收入增长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其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两个方面。在农业收入方面,农村教育能够让农民对与农业有关的基本科技知识有一个比较明确清晰地了解和掌握,可以利用比较先进的耕种、灌溉和施肥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兴农,在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的同时,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让农民平均家庭收入水平得到一个良好的提升;在非农业收入方面,农村教育可以让农民能够更为合理地对家庭资源进行配置,不仅让他们能够获得更多具有价值的最新信息,而且还可以提升其与人交际的能力,为农民向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的转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通过对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的扩大,进而促进农民非农业收入的增长,在农村教育普及的越来越广的情况下,部分有初中文化的人在无力继续学业的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水平,可以更多的利用现有知识水平增加自身的收入,如提高农机设备的使用率,增加自身副业来提高收入,农村的教育对当地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经济的发展也同时作用着教育的规模化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同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所以说,农村教育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准。

以下就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中对教育的重视性,结合贵州当地的农村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二.发展经济学中教育的理论支持

当代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可以有两种,第一种是体力的投资,这种投资是一中对身体状况的投资,以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为目标,第二种是智力的投资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投资教育,对身体方面的投资远不如对智力方向的投资力度对经济发展的效果来得明显,现在,为了明显将劳动者的劳动素质提高和要促进人力资本的快速形成,我们国家将越来越重视教育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优势。经济学家将花费在物质资本上的资源看作是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重要投资,而不是将它看做是消费。在本文的研究中,集中分析农村教育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及其对当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意义。国家经常对农村教育的整体投资不足,在不同的层次的农村教育之间的资源配置情况也处理不当,或是在农村内部无效率的使用有限资源。农村教育培养的人力资本,是可以体现在现在的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及质量所表示的非物质资本。对农村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的投资,农村教育的活动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可以得以增长一种生产性的活动。将此作为一种投资,教育必然会增加无形的积累,这种积累讲藏在人的体内,会在将来的某个时段做出应有的贡献。

基础教育能显著的提高农村农业的人均产出,世界银行的分析表明,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的程度越高,其人均产出的增长率也越高。虽然不一定都是教育产生的作用,而是由于个人的普遍能力越高,对其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也越高,那样的产出就业会随之越高,可以教育无疑还是能使农村的生产力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教育的回报率也偏高,而且在回报率中,私人的回报率总是可以高于社会的回报率,低收入国家不论是社会回报率(中级水平教育18%,大学教育水平13%)还是私人回报率(大学教育水平23%)都高于高收入国家的社会回报率(中级教育水平11%,大学水平教育的9%)和私人回报率(大学教育水平10%)。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在这些国家当中教育是相对稀缺的商品。教育对人口增长和人口质量的重要影响,并以此对在农村地区扩散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对当地农村的人口观念有着重要改变,并以此对改变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要意义。

三.当前贵州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教育财政管理缺乏合理

贵州省农村教育中当前普遍采用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仍然是“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该教育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责任放置在了县级政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对农村学校布局的调整和办学效益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该教育财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收入的县。一方面,这些县大多都在教育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之前,县级财政的实力并不是很强,即使改革之后,国家下拨了一定数额的教育经费,但是却仍然无法完全解决下辖的乡、镇、村在义务教育方面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乡、镇学校办学的积极性。因为“以县为主”体制将大部分的农村教育管理权都交给了县级政府,既缺少经费,又没有什么实权的乡、镇、村在实际办学中逐渐形成“等、要、靠”的办事习惯,以至于影响到了农村教育的正常发展。此外,“以县为主”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并没有明确规定省级政府财政在农村教育中的职责,以至于县级财政面临农村教育经费短缺问题时,无法有效得到省级政府财政的及时支持和帮助。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贵州省现有的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相对来说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并不能很好地保障农村教育的正常开展。

2.教学资源无法充分满足学习需求

教学资源缺乏是贵州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第二个问题所在。有相关调查显示,贵州省不少农村中小学都存在教学硬件设施滞后,无法充分满足适龄人口求学需求等问题。国家教育局规定,全国小学都应该统一开设计算机课和外语课,但是贵州省诸多的农村小学因为受到教学设施和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以至于这些课程大多都流于形式;至于所提出的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学目标,贵州省大部分地区的农村教育根本无法实现。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不断推进和进城务工农民人数的不断增加,接受农村教育的适龄人口越来越少,很多中小学校都因为没有生源而撤除。但是一部分学校的撤除并没有改善农村教学资源匮乏问题,众多的中小学仍然没有配备电脑、语音教室,也没有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的图书室和实验室。由此可见,教学资源的匮乏,不仅无法充分满足农村适龄人口的学习需求,而且对农村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直接的影响关系。

四.提升贵州农村教育发展的途径

1.加强对教育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

调整并完善农村教育财政管理体系,是提升贵州农村教育发展的最基本保障。首先,对农村教育责任和权力划分上可以采取集权和分权相互结合的管理模式,努力构建起由中央、省、地、县等各级政府共同分担的教育财政管理体系,在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经费充足的基础上,进一步保证并提升农村教师薪资待遇。其次,在进行教育财政管理体制制定时,应该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考虑到各县之间的实际差异,然后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教育财政管理制度。最后,在循序公平、效益原则的基础上,制定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上级政府在教育经费的实际分配中,可以稍微加大对一些经济收入不甚理想的下级政府的照顾,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教育经费匮乏的状况。

2.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想改善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应该对农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生活条件进行改善。如可以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称指标,为他们晋升高一级的职称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空间。其次,尝试建立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定期轮换教学制度。如规定乡村教师在任职一定年限,获得一定程度职称后就可以去城镇教学,又或者规定城镇教师在任职之前,必须在乡村任教一定年限等。再次,加强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的制定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的实现,应该以提升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为主,在具体的农村教师再教育培训中,一方面,各地政府可以为其提供一定数额的培训经费,保证起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校本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将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场所设在其所在学校,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培训经费,而且还不耽搁教师日常授课。此外,针对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现象,可以从提升薪资待遇、给予较大的提升空间以及良好的生活条件等方面对其进行改善。

参考文献

[1]王春花.农民受教育程度对农民收入的影响[D].扬州大学,2008.

[2]李少梅.政府主导下的我国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农村污水;污水来源;污水处理;生活污水;水污染事件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3-0096-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3.049

1 概述

近年来,我国工业实现了大规模发展,经济实现了飞速增长。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然而随之而来的是生活污水排放量的大幅增加,农村的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农村水污染事件说明水污染已经不仅仅是城市的问题,现在已经成了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为了保护水资源,为了广大居民的健康生活,治理农村水污染的问题已经极为迫切。

2 我国农村水污染的原因

2.1 农村居民生活的地理环境及传统生活习惯

农村居民大都生活在地理位置相对宽阔的地带,周围都是山川、平原、河流等自然体,居民住房具有分散性,因此没有统一的收集污水的设施。更原始的村落里的居民,现在仍然存在河边洗衣的传统生活方式,这就使河里的氮磷含量日益增加,水体也逐渐富营养化。

2.2 畜禽养殖

农村居民大都畜养各种家禽和牲畜,很多地方还有大量的畜禽养殖场,这些畜禽的粪便量以及畜禽被宰杀时的废水和废弃物的排放也是农村污水的一个主要来源。此外,由于一些村落还存在传统散养畜禽的方式,比如放牛、放羊、放马等,牛马羊这些动物会四处游牧,从而使污染的面源大大增加。

2.3 农药及化肥的大量使用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开始大量购买化肥、农药并用于农田。然而居民大多是直接向水体或者土壤施肥,破坏了本来的自然生态系统。还有农药的大量喷洒,不但对农产品造成影响,而且还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尤其是农药里的一些有机难降解化合物,会通过地表水或雨水而渗入地下,污染面源极大,造成了地下水污染。

2.4 农村生活垃圾大量而迅速增加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数量和种类也迅速增加。但目前农村建立的垃圾收集和处理设施还很少,所以他们采用的仍是随手乱丢或堆积在街道或者直接把垃圾倒入河中的方式,这样大量垃圾产生的渗滤液、微生物病毒、细菌等就会直接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2.5 乡镇工矿企业将工厂迁移至农村并违规排放污染物

乡镇企业排放的工业污废水也是农村污水的主要来源。近年来,由于城镇对环境污染严厉制裁的实施,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纷纷将其工厂转移到小乡镇或农村,这些企业大肆排放各类不合格的污染废水,尤其是有机废水,并且直接排向河沟、农田等自然体,致使农村的污染废水量大大增加,水体污染负荷加大,远远超出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从而导致了农村生活质量的下降,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被大幅破坏。

2.6 旅游业的开发和外地居民的迁入

随着旅游业越来越发达,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更倾向于去环境较好的农村旅游甚至搬至农村生活,增大了农村居住环境的负荷。以广西巴马县为例,巴马县被誉为“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那里有境内最大的河流盘阳河。然而随着近些年来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大量外来居民的迁入,当地的环境质量已经急剧下降。据调查,2014年7月巴马县坡月村中的盘阳河水质的测定结果表明,盘阳河的水质为国家Ⅱ类水水质标准,而当地旅游业尚未开发时盘阳河水清澈见底,水质达到国家Ⅰ类水水质标准。

2.7 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薄弱

农村居民相对来说接受的教育水平比较低,不知道他们的生活方式会对环境产生极大的影响,环保意识薄弱,他们都是将污水沿街排放或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流。甚至有的地方即使已经将污水收集管网接入屋内,但村民习惯于过去的生活方式,将洗菜、洗衣等产生的废水都直接排至街道口或直接排入河流,加重了水污染。

3 我国农村污水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目前全国有6.74亿农村人口,250多万个自然村,每天污水排放量可达到3000多万吨,但由于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具有来源广、污水收集困难、有机污染物浓度高、处理率低等特点,村庄的污水处理率仅为7%左右。现在我国大部分农村的水源污染已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全国有3.6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饮用水质标准的水。

目前我国有部分地区在进行农村生活污水的实验性处理工程。而大多数的地区,尤其是村落分布比较分散的南方农村地区,将生活污水随意收集于化粪池发酵后灌溉菜地和农田,大部分的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北方的农村村落虽然相对较集中,但由于没有过多的处理设施和技术以及资金短缺等原因,其生活污水也大都为直接排放,即无论南北方,农村的水污染大多是依靠水体的自净能力。

总体来说,我国农村污水的现状不是很乐观,实施有效措施势在必行。

4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重要性

4.1 我国农村污水可能带来的后果

4.1.1 农村污水严重影响到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首先,从物理性质方面来讲,污水会带有颜色,直接影响农村居住环境的美观。其次,污水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从而影响了居民生活环境的空气质量。

4.1.2 农村污水为农村的水源埋下了安全隐患。农村的水源大多来源于山间的泉水或地下的井水,而不是来源于自来水厂,所以当水被污染的时候,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

4.1.3 农村污水会加剧水资源的危机。我国水资源总量约2.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约占94%,地下水资源约占6%左右,虽然我国水资源总量不少,但人均水资源量仅2400m3,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由于大量农药化肥的使用、非法工厂大量有机污废水的排放、雨水的冲刷以及水的渗透,农村地区的地下水被严重污染,这就加重了我国淡水资源的危机,从而影响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4.2 农村污水治理的重要性

据统计,2013年全国废水排放量695.4亿吨,比上年增加1.5%。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09.8亿吨,比上年减少5.3%;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0.2%,比上年减少2.1个百分点。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485.1亿吨,比上年增加4.8%;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9.8%,比上年增加2.2个百分点。农村污水排放总量的大幅增加足以说明加强农村污水治理不仅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

5 我国农村污水处理的发展趋势

自“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越来越引起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水处理技术也日益成熟,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根据我国制定的“十二五”全国村镇污水治理规划,在“十二五”期间,全国村镇污水治理率要提升10%。自2010年起,用大约30年时间,在中国90%的村镇建立完善的排水和污水处理的设施与服务体系。到2020年,使30%的村镇人口得到比较完善的公共排水服务,并使中国各重点保护区内的村镇污水污染问题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中国在“十二五”期间供水和水处理的投资需求近1.2万亿,其中农村投入1700亿,污水处理投入1万亿,足以证明国家对水污染治理的高度重视。此外,目前各种水处理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正逐步扩大市场。据统计,5年内水环境保护产品和设备增长速度大概在15%~20%之间,水环境服务业的增长大概在30%~40%之间,水污染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自2015年1月1日起,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环保法》严格实施以来,很多违规工厂及企业均受到了相应的处罚,效果极为显著。另外,即将出台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将带动2万亿元的投资,水污染治理投资力度将大幅加大,到时会有很多更加严厉的举措推出。

6 结语

农村污水处理问题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它不仅仅是农村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的问题,因此,为了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以及加速我国新农村的建设进程,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刻不容缓――各种违规工业企业有待惩处,各种先进水处理新技术有待研发,各种国际经验有待汲取,各种有效措施及实践有待实施。

参考文献

[1] 世界长寿之乡――广西巴马[J].农村百事通,2013,(10).

[2] 李复兴.广西巴马:水乃长寿之源[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08-15.

[3] 龚园园,张照韩,于艳玲,王欣.我国南北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

[4] 严煦世,范瑾初.给水工程(第四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 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R].2014-11-24.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N].中国环境报,2014-04-28.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农村教育;问题;策略

在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农村教育的观念相对落后,教育功能单一,农村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现阶段的农村经济建设严重脱离,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对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村教育为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专业技能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农村教育的完善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基础动力,农村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其重大意义也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的展现出来。农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国家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面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新要求,农村教育有着来自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和落后观念的影响,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种种问题。为了实现农村教育的高效长足发展,以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从管理体制、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的多方面采取综合性的改革措施。

1 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教育形式不容乐观,许多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需求相违背的状况仍然存在。

1.1传统的观念以及教育模式影响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

现阶段我国农村中传统的观念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已经不能与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发展的现实需要相适应,同时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家长、教师包括学校将学生上学当作农村孩子离开农村的手段,片面的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目前农村教育定位、教育模式仍然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现阶段的农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农村教育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都没有有效的保障,培养新农村全民发展的人才是现阶段农村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任务。

1.2农村教育教学师资力量不高影响农村教学质量

农村教育内部存在着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等一些列的问题,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学生的需求。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严重落后,教学设备、教师队伍都与城市教育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教学质量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偏低,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师的整体数量和教学设置也不尽合理,再加上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较低,甚至有些地区还存在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远没有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要实行进一步的建设和管理。

1.3农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农村义务教育进展缓慢

我国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不管是在经济发展还是教育水平方面普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较高,但是与此相对应的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进程缓慢,农村教育困难重重。农村教育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的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老化,与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教育的需要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了城乡之间资源配置存在巨大的反差,农村教育资源还在实际过程中不断的向城市流动,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紧张,学校的办学条件以及教育设施落后,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农村教育的发展举步维艰。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新农村;体育;农民;建设;问题;措施

1新农村体育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有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这对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包括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我国,“三农”问题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基于其重要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囊括了农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理所当然包括了农村体育在内的公共文体事业建设。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体育文化的冲突以及大众体育文化传播的“城市中心主义”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新农村体育文化发展陷入了困境[1-2]。

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体育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农村体育可以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质,提高生产力,服务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可以促进、形成和谐的村民关系,增强基层凝聚力,服务于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可以培育先进的思想观念,繁荣农村先进文化,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与文明素养,使服务于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坚实的人力保障[3]。因此,新农村体育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基本任务和发展目标,而且对新农村的整体建设具有无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没有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就没有全国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同样,没有新农村体育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新农村体育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体育是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所在。目前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广大农村居民的体育意识和体育健身意识不强;二是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建设严重滞后,体育健身项目单一且缺乏特色性、普及性,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时冷时热、时有时无;三是体育健身指导远远不够,农民体质状况堪忧,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四是农村体育在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农村体育工作任重道远。体育建设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进度,缺少体育建设这一环节,就缺乏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和谐。

3新农村体育建设的发展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如何大力开展群众体育是未来中国体育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加速“三化”进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革大众体育文化传播体制,引导农村体育文化发展,以及加强城乡关联,促进体育文化整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农村体育文化发展走出困境的道路选择[4]。

3.1新农村体育建设应增强广大农民的体育意识

我国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与外部的联系较少,形成了固步自封的思想意识。因重视农业生产,轻视体育锻炼,大部分农民认为自己已经在劳动生产中锻炼了身体,根本没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很多农民认为无病即健康,没有必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增强体育意识,基于农民的心理感受,从传统文化对农民的影响出发,加强对农民内在体育意识的培养,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从根本上提升农民的健康意识,树立“花钱买健康”、“少吃药、多流汗”的新型体育观[5]。积极纠正农民的错误认识。加大体育锻炼的宣传力度,如通过广播、电视等积极引导农民参加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锻炼,从根本上发掘农村体育建设的源动力。

3.2新农村体育建设方法要科学,形式要多元,要符合农情

农村体育要本着“立足农情、以人为本、差异兼顾、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灵活多变”的工作原则。农村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要采取国家引导、政府支持、社会协同、农民参与的模式;在布局上必须贴近村民生活,便于村民参加体育锻炼、开展体育活动;在形式上必须一场多用、小型实用;在投入上必须经济、耐用、长久,不超出农民的支付能力;在运行上必须易于开放,便于管理和维护。农村体育的组织建设要注重单项性、自发性、民间性[6]。农村体育项目的研制开发要突出方便易行性、特色性、民族性、民风性、民俗性。农村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开展要富有趣味性、娱乐性和节日性。组织小型多样、农民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如摘柑橘比赛、抛秧苗比赛、背化肥往返跑比赛等与农村生产劳动相结合、趣味性强、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农村体育活动,让农民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增强体育意识,激发强身健体的热情。

3.3新农村体育建设要注重整合

当前,纵横联合、部门联合、行业联合已成为整合资源、拓展新领域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和重要举措。发展农村体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要进一步突破地区封锁、行业界限和部门垄断,找准切入点,大力推进农村体育与农村科普、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的结合,把农村体育的场地、组织、活动、指导、科普、培训部分转移接到农村科教文卫旅中[7]。将农村健身科普与农技科普相结合;将农民健身技能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和农民工进城培训相结合;将农村日常健身活动与农村日常文化活动的组织、管理、场地等相结合,不断拓展“文”中有“体”、“体”中有“文”的广度和深度;将农村国民体质检测、监测站建设与农村乡(镇)村卫生院、卫生室的建设相结合,予以共投、实现共享,做到看病、体检、体质检测、监测一条龙,医疗处方、健身处方一体化;将健身设施与农村其他公共设施如文化、计生、小公园等相结合,尽最大限度实施资源共享等。

4小结

搞好新农村体育建设是一项重大工程,要不断研究、分析乡情,研制、推广更多富有浓郁本土文化气息,集区域性、民族性、传统性于一体,根植于百姓、易于开展、易于推广的新型特色健身项目,促进农村体育健身的普及和农村体育人口的提升,从而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5参考文献

[1] 马先英,杨磊,沙磊.农村体育: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瓶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10-1312.

[2] 裴立新.当前农村体育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理性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3(3):5-9.

[3] 李海鹏,张恺.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农民体育的发展[J].河北体育学院报,2006,20(4):24-26.

[4] 黄爱峰.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体育发展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6):14-19.

[5] 刘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的理性思考[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0,25(5):74-76.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6)

以互联网思维破解农村金融发展难题

1.农村金融需求快速增长与金融供给短缺矛盾突出,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近年来,各方高度重视农村金融发展,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为“三农”提供的金融服务明显改善,但农村金融体系还远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正规金融对农村的渗透率和覆盖面还比较低,竞争不充分的局面并没有打破,农村金融供需缺口巨大。截至2014年底,金融机构空白的乡镇还有1570个,金融服务的行政村覆盖率只有75.36%。只有27%的农户能够从正规渠道得到贷款;遇到资金困难时,76%的农户选择向亲友借钱,非正规融资渠道成为农户筹资首选。农村金融供给短缺的矛盾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农民的全面小康就很难实现,农业转型升级就很困难,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就很难达到。

2.农村金融发展重在兼顾普惠性与商业性。客观地说,各级政府并非不重视农村金融发展,9年来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金融发展提出了“当地吸储当地使用”的要求,并且给予了相当大的政策支持。但农村金融尚未闯出一条良性发展的新路子,根源在于农村金融的普惠性与商业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兼顾。一方面,各方高度关注农民信用、农业生产周期性、农村信贷成本等问题,这是商业可持续的问题。由于抵押品和信用等不足导致农村金融高风险,农民获得金融服务需要支付难以承受的高价格,制约了正规金融在农村的发展。另一方面,不少人把农村金融等同于慈善金融或者扶贫金融,忽视了其盈利性和商业性的体制保障,导致农村金融不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重在综合考虑普惠性与商业性,在二者动态平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农村互联网金融可以兼顾普惠性与商业性,拓宽农村金融发展空间。

(1)互联网改变农村金融发展约束条件。农村互联网金融不仅仅是在农村金融前面加上“互联网”的要素,更是对原有农村金融模式的重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降低了信息整合成本,打破了传统金融模式的时间、空间与成本约束,可以有效地兼顾普惠性与可持续性,使在传统约束条件下“无解之题”的农村金融变成新约束条件下的“可解之题”。

(2)农村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打破农村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城乡差距的重要原因。农村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可以有效弥补农村信息的短板,使农村丰富的资源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潜力。比如,通过记录真实贸易、真实物流、真实结算、真实交易等,农村互联网金融为农村、农业、农民提供了新的增信方式,大大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可以有效地促进“三农”发展。

(3)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打破城乡资源单向流动的困局。长期以来,无论是自然资源、金融资源还是劳动力资源,大都从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发展要素被虹吸到城镇中,扩大城乡发展差距。互联网在农村的发展和普及正在逐渐改变这一态势。比如,电子商务极大地拓展了农村创新创业空间,正吸引大量人才回归农村;互联网金融正吸引资金从城镇流入农村;利用互联网营销的乡村旅游等,正吸引大量的城镇居民消费从城市转向农村。

实现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突破

4. 农村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大发展的“风口”。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正处于发展“大风口”,成为影响农村发展、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力量。

(1)农村信息化进程正在加快,农村经济走向互联网化。我国的信息化不仅在城镇中加快推进,而且在农村中也在加快推进。截至2014年12月,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为28.8%,比2013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农村移动端网民增速更快,2013年农村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到84.6%,超过城镇5个百分点。过去3年,农村居民网购接受度达到84.41%,人均网购额在500-2000元之间;全国电商巨头加快布局农村电商,淘宝村、淘宝镇发展迅速,不少地方正在加快打造互联网小镇。互联网经济正在成为农村新经济形态。

(2)农村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新空间。目前,城镇地区是互联网金融主战场,竞争十分激烈;农村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未来5年,随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健全,广大农村居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程度和认可程度逐步提高,农村互联网金融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农村互联网金融正在形成多种模式,比如,以村村乐、大北农、新希望为代表的“三农”服务商;以阿里、京东、一亩田、云农场为代表的电商平台和以宜信、开鑫贷、翼龙贷为代表的P2P平台。

(3)以互联网金融释放农村消费大市场。中国农村消费市场是世界经济版图上少有的亮点,但有效释放这个巨大的市场潜力还需要相应的支撑。其中重要支撑之一是互联网金融。例如,互联网使城乡居民面对同一个消费品供给市场,互联网金融使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全国、全世界的消费品,缩小了城乡消费品价格差距与商品质量差距。近年来,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电商纷纷将业务向农村加快拓展,正是看到了农村巨大的消费潜力。

5. 尽快夯实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从这些年的情况看,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还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尤其是发展基础相对薄弱。这就需要尽快夯实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基础。

(1)提升广大农民金融意识。随着农村人口结构、消费结构变化,农村金融市场潜力巨大,但也面临着金融产品如何应对农民文化素质相对不高、投资理财意识不强的挑战。目前大部分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还处于“烧钱”阶段,形成稳定盈利模式还在探索之中。为此,需要依托农村产业发展,加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知识普及。

(2)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现阶段农村互联网设施还比较薄弱,农村宽带普及率和电脑普及率均低于30%,相当多的农民缺乏互联网知识和利用互联网意识。尤其是随着新生代农民流入城镇,留在农村的老一代农民对互联网并不熟悉。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农村互联网设施的建设。

(3)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农村金融发展掣肘突出表现在农村的资产货币化程度低,农村非农业资源信息化程度低和农民资金的市场化程度低。目前,京东、阿里等依靠强大的数据信息给企业和个人增信,推动互联网深入乡镇,但没有完全释放农村潜能。这就需要加快建立农村信用体系,降低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

6.分步走,稳步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一方面,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不是取代政策性金融和传统商业金融,而是依托技术进步,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探索出一条既有普惠性又具商业性的农村金融发展新路子,形成政策性金融―传统商业金融―互联网金融组成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格局。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进程不同,必须把农村互联网金融建立在农村实体经济的基础上,避免形成新一轮的泡沫。这就要求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不能急于求成,尤其不能变异为单纯的融资,而要从“三农”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分步推进。

(1)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利用互联网改造传统农业,加快传统农业“上网触电”,鼓励电商进村入户;加快农民互联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电商;鼓励发展农村物流。

(2)加快发展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以农村小额贷款为重点的金融服务,积极发展农民理财业务,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依托互联网真实交易数据,对农民、农户进行有效增信,加快农村P2P平台建设,加快农村消费金融发展。

(3)发展农业众筹等新模式,着力转变农村资金流向。鼓励发展众筹等新模式,吸引城镇资金直接流入到“三农”发展所急需的领域。依托大数据、风控和检测管理等手段,有效打破资金流出农村的传统格局。

构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制度保障

7. 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关键是加快市场导向的金融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快金融市场开放,跳出政策性金融以政府为主的模式,在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获得合理的商业回报。

(1)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村。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为农民提供新型金融服务;加快农村金融领域对社会资本开放进程。

(2)鼓励传统电商提供金融等服务。在为农村提供商品服务的同时,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产品创新、模式创新,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多样化、个性化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做大农村金融市场。

(3)鼓励新一代农民参与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创业。从当地特点和优势出发,选择适合当地特点的新型金融形态,推进创新创业。

8. 做好金融监管,构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机制。目前市场准入门槛过高与金融监管缺位的问题并存,互联网金融还没有建立起清晰统一的监管体系。部分互联网金融机构资金安全、信息安全缺乏保障,有可能带来潜在风险隐患。对农村互联网金融这个新生事物,要在鼓励发展的基础上做好监管。

(1)以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农村金融一旦发生风险,受损的是广大农民。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要以市场开放为基础,以事中事后监管为主,在构建有效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2)建立统一监管体系。农村互联网金融涉及多个领域,既有农业领域,也有金融领域,需要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实施统一监管。建议央行下设互联网金融局,加强与市场监管机构的合作,实施统一监管。

9.加快立法,规范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从法律层面明确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地位,通过立法规范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厘清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主体地位、业务范畴、监管体制机制等,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规范和引导。建议尽快出台《电子商务法》,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立法的原则,首先是鼓励创新、竞争和发展;其次是规范市场秩序;再次是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10. 加快推进农村结构性改革。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牵动影响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全局。夯实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基础,要求加快农村结构性改革。

(1)加快农村。全面开展土地的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作物价格评估机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抵押资产处置机制,建立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和土地租赁、转让、抵押市场。

(2)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大数据征信、风控与监测机制,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篇(7)

一、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之一,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因而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切实担负起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的重任。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跟上这个时代的步伐。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和民族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都进行过重大调整。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第三次重大调整,其实质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和少数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经费和政策上大力向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也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政策,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民族地区的面貌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关于“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的结合点。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增加少数民放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和民族经济,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4、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是建设新农村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建设和谐村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必须用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少数民族早日走上富裕文明之路。

二、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1、民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加强领导

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要着力抓好村级班子建设,使村级班子成为经济发展、文明新风创建的坚强战斗堡垒;发展和扩大民族地区基层民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和民族自治,并且要把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摆上当地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当地政府应成立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机构,负责本地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和督促。其次、政府要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活动,涉及面广、内容多、任务重,需要民众的参与。要通过深入到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宣传、积极发动,使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引导和动员广大少数民族自觉地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最后、政府要认真规划。搞好村镇规划,严格规划管理,确保村镇规划的落实。规划建设模式力求形式多样,要体现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2、民族地区建设新农村的核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力。

建设民族地区新农村是繁荣农村民族经济的根本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内容是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的。然而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发展农业生产力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也成为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发展农业生产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首先政府要加大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关系到劳动力资源再生和劳动力素质提高的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增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要激发民族地区内部的活力,下决心通过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培育他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农业生产及战胜困难的勇气、决心和意志,增强少数民族的自信心,努力激发和充分调动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是重视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

目前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慢、农民增收难与农民素质不高有直接关系。“十一五”期间,政府一定要把培育新型的少数民族农民,开发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和提高少数民族素质作为解决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根本,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通过提高少数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保障。

4、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产业结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