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1 16:55:13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篇(1)

关键词: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现代农业;耦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039—05

传统农耕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长期生产中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生产规律的认识和总结。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今天,应汲取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深入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促进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

一、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内涵

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是指传统农耕文化精髓融合到现代农业发展中,促进现代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同时通过现代农业发展将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传承下来,并有适度的创新,最终达到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发展实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过程。所谓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是延续、传承至今的“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哲学内涵及“协调和谐的三才观以及趋时避害的农时观、主观能动的物地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表1中,笔者把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及其当代价值进行了归纳,从6个方面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精髓、内容及其当代价值。

在不同土壤、不同自然环境下种植不同作物,培育、改良农作物品种适应环境

利用相生相克原理,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种群合理组合在一起,达到生物防治

“桑基鱼塘”:田基种桑,水塘养鱼,桑叶饲蚕,蚕粪喂鱼,塘泥肥桑

强调努力生产,节制消费,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1保证农作物质量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要尊重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注重生态和谐

利用前人积累的广泛经验和丰富的品种资源改良作物品种,从而达到预期效果。

病虫害防治上优先选择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措施等,控制农药残留,发展绿色农业

合理利用土地、水等自然资源,建立资源还原或再生循环体系

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节用,提倡节约,反对浪费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方向,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农耕文化丰富的和谐理念与人文精神对发展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

用,农耕社会的产品安全无污染、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在发展现代农业中应当吸收。农耕文化中顺应天时,找准特色,因地制宜,和谐发展的内涵,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农耕文化中地力常新、精耕细作、农牧结合等优良传统以及大力提倡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思想,是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良方。

一方面,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促进现代农业向符合人们需要的方向发展。把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植入现代农业发展中,保护、传承、创新农耕文化中的优秀部分,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绿色农业,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促进资源持续利用。另一方面,现在休闲农业、绿色农业的兴起,又有利于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的发扬光大。目前,各地打造的最大限度彰显传统文化特色的休闲农业园区,绿色农业园区,在提供高端健康食品的同时,也让人们充分体验了传统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

耦合发展的机制和功能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的机制主要是市场机制、政府调控机制与文化传导机制。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作用的机理是市场机制起基础性作用,政府的调控和推动不可或缺,文化的繁荣发展起传导作用,二者耦合的结果产生叠加放大效应,叠加放大又进一步加强了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的融合。

1.起引导功能的市场机制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我国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大大超出国家标准,且成为较为突出的现象。同时,加上农民大量、超量或不合理地施用化肥于农作物上,致使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量也越来越重。化肥施用不当、滥用化肥生产的农作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并不亚于蔬菜、粮食中残留的农药。还有一些工业生产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对农产品质量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由此,人们渴望消费无污染、无农药残留的绿色食品,这就需要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让有机农产品在市场中处于有力的竞争地位。目前,有机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为此,必须通过价格杠杆让更多的农业生产者发展有机农业,促使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更好地耦合发展。

2.起推动功能的调控机制

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精髓发展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二者耦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但同时我国人口众多,消费群体庞大,而耕地面积又在日趋减少,环境污染在日趋加重。这样,我们既要保障广大人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又要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数量安全的要求,这就要求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千方百计的保障耕地面积,在推广城镇化工业化的今天,这是一个艰巨任务。二是耦合后农业生产投入会提高,成本会加大。利用传统农耕技术,势必要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特别是施用农家肥,虽然较为环保,但要有一个积粪、沤粪、施肥的漫长过程,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精耕细作整理土地,人工除草而不使用除草剂,也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的投入。由于存在以上一些问题,加上目前有机农产品价格不够合理,就难以吸引农业生产者。致使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为了图省劲,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所以,要吸引农民吸收农耕文化精华,发展安全农业,政府就必须进行宏观调控。建议政府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补贴,对那些把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结合生产安全农产品的,给予适当鼓励。

3.起促成功能的传导机制

农耕文化是祖国灿烂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物质层面和价值理念两部分组成,物质层面主要是指“间作”“套种”、精耕细作、稻田养鱼、养鸭治蝗、桑基鱼塘等优良传统农作技术;价值理念则是指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种养三宜的物性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等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许多先进农业技术代替了传统耕作技术和方法,传统农耕技术离我们渐行渐远。而优良的传统农耕理念在新生代农民中也几乎荡然无存。所以,要促成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就要大力发展、繁荣农村文化,提升农业经济软实力。为此,务必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宣传要从娃娃抓起,要在农村中小学自然科学教材中编写有关传统农耕文化的知识;务必要在社会中普及农耕文化,通过电视、电影、图书、报纸等多种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农耕文化、宣传农耕文化;务必建立农耕博物馆,让农耕技术作为优良人类遗产保留下来。目前,主要在一些高等院校为研究所用而建设农耕博物馆,而事实上更需要了解农耕文化精髓的应该是新一代农民,因此,也应在有条件的基层农村建立农耕博物馆,以更好地宣传、继承农耕文化。

三、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模式

农耕文化是古代农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农业文化与传统农耕文化一脉相承,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种传承与创新有多种模式,主要表现为劳动主体耦合、劳动资料耦合、劳动对象耦合三种模式。

1.劳动主体耦合模式:包括劳动主体在农耕理念、农耕知识等方面的耦合

农耕理念的耦合是传统的农业信仰与现代的农业观念的耦合。其一,重农利农的传统思想与现代重视粮食生产精神的耦合。我国历朝历代都主张优先发展农业,强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启示我们在现代农业生产中要重视农业生产,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在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中,不牺牲农业和环境。其二,珍惜土地的传统情节与今天严守“耕地红线”的观念相耦合。我国古人历来钟情于土地,几千年来一直延续着尊崇土地、热爱土地、珍惜土地的文化传统。今天,土地是我们城镇化、工业化的基础条件,更是发展农业的保障。我们要秉承传统,科学发展,珍惜每一寸土地。其三,崇尚节俭的传统习惯与建立节约型社会相耦合。古人非常重视节俭和积蓄,反对奢侈浪费,今天,我们要继承优良传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农耕知识的耦合是传统农业知识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耦合。包括“应时、取宜”传统农业生产知识和现代设施农业的耦合;天、地、人和谐的“三才”观与遵循自然规律的耦合;精耕细作的耕作技术与现代科技的耦合;传统施肥技术与现代测土配方技术的耦合。其一,“应时、取宜”传统知识和现代设施农业的耦合。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是季节性、时间性。我国古人就是根据自然节律和农作物生产周期安排农事活动,在很早时期就总结出了二十四节气。“不误农时”、“不违农时”,是中国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重要指导思想。而现代设施农业正是通过建造大棚等人工创造农作物生长需要的气象环境,从而生产“反季节”作物,这正是对传统气象知识的继承和利用。其二,“三才”观与遵循自然规律的耦合。中国传统农业的指导思想是“三才”理论。天、地、人和谐的“三才”理论是古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它摆正了人与自然、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自然规律的关系。这种传统农耕文化的合理内核与实质启示我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秩序的和谐与平衡。其三,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的耦合。精耕细作是在有限的土地上通过较高的投入来实现较高的产出,是一种耕作制度、耕作技术、耕作管理的综合技术体系。我国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了倒茬轮种、间作套种、一年多熟等农产品的种植方法,通过锄草灌溉、深翻土地等多种耕作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现在农业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倒茬轮种、间作套种等更为科学,锄草灌溉、深翻土地效率更高。

2.劳动资料耦合模式:包括农业生产工具的耦合、农业生产资料的耦合与农业生产方式的耦合

农业生产工具的耦合:其一,现代农业机械与传统农具一脉相承,是对传统农具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其二,现代农业机械与传统农具同时并存,共同发挥作用。其三,现代农业机械与传统农具结合使用。许多传统农具与现代农业技术结合,发挥了更好的效率。

农业生产资料的耦合:其一,有机肥与无机肥的结合。为了保证农作物营养的需求,传统农耕文化注意积肥、造肥和庄稼的施肥。集体经济时代,许多农村集体在堆积沤制大粪堆的过程中,往往根据需要把氮、磷、钾等无机肥料加入到粪堆中,这样再进行施肥既能改良土壤,又能提高肥力。其二,传统植保技术与农药植保的结合。在传统农业社会,人们创造了多种防治病虫害、抗御自然灾害的办法,如采取轮作、深耕、抗病良种、以虫治虫、以鸟治虫、以药治虫等方法来防治病虫害。现代病虫害的防治要吸纳传统防治技术,优先选择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人工措施等绿色植保技术。

农业生产方式的耦合:其一,变废为宝的循环生产方式与发展有机农业的融合。在中国传统农业实践中,把种植业、养殖业紧密结合起来循环生产。积肥造粪的过程就是一种能量循环过程。通过对人粪、畜粪、秸秆、苗粪、生产生活垃圾等的沤制发酵过程,实现废物的再利用。这实际上是现代有机农业所追求的生态循环生产方式。其二,传统农业与发展休闲农业的结合。我国农耕文化悠久。而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和韵味,也是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的基础。在城市近郊农业地区,一是发展“农家乐”旅游项目,二是让市民参与采摘水果、蔬菜和花卉等,体会农家乐趣。三是通过循环经济模式,解决养殖业中的家畜粪便污染,向社会提供质量安全的农产品。

3.劳动对象的耦合:包括培肥养护地力方法的耦合、农作物种子培育技术的耦合

培肥养护地力方法的耦合:主要是古代培肥养护地力与现代“沃土工程”的耦合。我国古人非常注重改良土壤、培育地力、养护地力、合理用地。古代农学“天时、地利”中的“地利”就是指的对土地的培育和养护。合理施肥是养护地力、保持地力常新的重要措施。现在许多地方实行的“沃土工程”就是推动耕地综合培肥改良,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和有机肥资源开发利用,培育健康、肥沃的优质土壤,营造安全、洁净的生态环境。

种子培育技术的耦合:其一,古代自然选择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育种技术的耦合。我国从西周后期,就有关于选育良种的记载。古人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出抗旱、耐涝、抗碱、耐酸的粮食作物品种,以适合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生产条件。现代先进的种子技术则吸收前人的经验,通过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分子生物技术,培育出适应能力更强的农作物品种。其二,古代的“洲际引种”与现代杂交技术的耦合。我国自汉唐以来,就从中西亚引进小麦、胡豆、胡谷、胡葱、胡蒜、胡桃、胡瓜、胡葵、胡麻、胡栗、胡椒等,到明清又引进了红薯、烟草、棉花、玉米、花生等。洲际引种促进了农耕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的发展,而现代杂交技术则通过不同亲本的遗传基因的组合,培育出适应性更强的农作物品种。特别是可以对世界各地的作物品种进行筛选组合,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

四、促进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

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为了促成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必须做好如下工作:

1.提高三个认识

传统农耕文化的许多理念、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认知,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要深化对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的认识和理解。一是提高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和时代特色的认识。传统农耕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趋时避害”的农时观念,“变废为宝”的循环思想。我们今天发展的“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正是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二是提高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作用的认识。农耕文化是农业发展的历史支撑,我国传统农业历经数千年长盛不衰,而且每次社会动乱后又能很快地恢复和发展,主要得益于精耕细作等传统农耕技术和安农重农等传统农耕理念。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传统优秀农耕文化对我国农业发展起了主导和基础性作用。三是提高对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关系的认识。现代农业是对传统农耕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农耕文明拥有的许多优良传统技术和核心理念,今天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

2.树立三种理念

一是树立挖掘保护农耕文化的理念。我国地域广阔,农耕文化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有的农耕文化深藏偏僻山村,有的传统农耕用具散落在民间,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历史的见证,我们要不断地挖掘和保护。二是树立开发利用农耕文化的理念。开发利用农耕文化不仅能够改善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而且能提升我国农业软实力,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社会和谐。三是树立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的理念。现代农业文明与传统农耕文化一脉相承,是对农耕文化精髓的继承和发展。对于农耕文化,不仅要继承,更要创新。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它既有精耕细作、不误农时等先进理念,同时,小农生产者也有自给自足的缺陷。我们在发展现代农业中,要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理念,摈弃农耕文化中小农经济、小富即安等缺陷。

3.探索两条途径

实现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就是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传承、吸收和创新农耕文化精髓。其实现途径有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条途径。一是在物质层面,通过传统农村村落的保留和农耕博物馆的建立使农耕文化得以传承。我国的传承在农村,一般传统农居和自然村落都保留有浓厚的传统农耕文化,农村民俗特色,有独特的村落景观,是人们共同的回忆。而农耕博物馆则通过对耧、犁、锄、耙,纺车、织布机、石磨等传统农耕工具的收藏,让人们对农耕文化有更直观的认识。二中在精神层面,发掘农耕文化的内涵及当代价值,将传统优秀农耕文化理念投射到现代农业的发展上。将协调和谐的三才观、趋时避害的农时观、辨土肥田的地力观、种养三宜的物性观、变废为宝的循环观、御欲尚俭的节用观等农耕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与集约化耕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发展循环经济、保障粮食安全、构建和谐社会等现代农业理念结合起来。

4.采取五项举措

推动传统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耦合发展的举措是宣传弘扬利用农耕文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发展多功能农业。具体措施:一是加强宣传。地方政府要重视农耕文化的宣传工作,可以把农耕文化与传统节庆日结合,开展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农耕节庆活动,以发扬光大农耕文化。也可以邀请媒体拍摄农耕文化纪录片,记录传统的农耕方式、传统食品、民间习俗及田园风光。还可以通过教科书,漫画等形式让农耕文化潜移默化到人们心中。二是加强保护。对传统的农耕技艺,农耕理念,建议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破坏农耕文化的行为,给予严厉制裁。三是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传统农耕文化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目前,乡村体验旅游成为时尚,人们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摘农家果。在体验传统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使农耕文化得到弘扬。四是打造体现农耕文化特色的农业品牌。各地区由于自然资源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在建立农耕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园时,要充分彰显各地区、各民族的农耕文化特点。五是培养人才队伍。要培养一批传承创新农耕文化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特别是培养能对农耕文化进行整理、编撰、宣传和保护的人才,让农耕文化的传承更加组织化、专业化。

5.力争三方支持

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的耦合发展需要制度、政策、资金的支持。为此,需要政府机构、金融机构、民间资本三方共同努力。一是政府要制定政策,推动优秀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的融合。一方面,政府对弘扬传承农耕文化要有一定的制度保障。从财政投入、项目审批、税收减免、用地保障、人才引进等方面对农耕文化产业进行扶持。例如:对利用农耕文化发展绿色农业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贴;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财政政策支持农耕博物馆建设、农耕文化宣传片拍摄和农耕文化教材编写等。二是金融机构应给农耕文化的传承创新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传承创新农耕文化所需资金金融机构应给予无息或低息贷款,特别是支持农业发展的农业发展银行更应该大力支持农耕文化精髓与现代农业融合的项目。三是争取民间资本解决农耕文化传承创新中的资金不足问题。要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鼓励企业、民间投资农耕文化传承创新项目。

参考文献

[1]邓文钱,阮清.从新视角看中国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2,(2).

[2]陈登高.论现代农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1).

[3]蒋和平.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特征与模式[EB/OL].http://.cn/,2007,2,5.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篇(2)

在未来的数十年里,中国经济中最受关注的词语莫过于“经济学”了,这个由巴克莱资本创造的新词迅速成为总理经济增长计划的代名词,

按照巴克莱的说法,“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执政将近半年,各种改革已经开始初现端倪,“组合”表现出与前任政府不一样的执政风格。

“组合”将带领中国经济走向何方?巴克莱的定义是否准确?在房地产市场面临变革的大背景下,“经济学”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什么影响?《中国地产总裁》杂志专访著名金融信托基金专家、经济学家孙飞博士,深入解读“经济学”。

“经济学”核心是市场化

《中国地产总裁》:如果让您来定义“经济学”,您认为是怎样的?您认为其中的精髓是什么?

孙飞:我认为“经济学”的主要核心是: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其内核与中央的基调是一致的,即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其精髓在于市场化改革。

关于市场化改革是多方面的市场化改革与顶层设计,比如说金融改革的深度市场化。如果金融市场的深度改革能够进行,有利于市场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避免计划经济造成的效率低下与垄断而导致的金融扭曲、资金空转、资源错配等弊端,前段时间的“钱荒”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规避。

如果总理的改革能够推行顺利,会释放很多的改革红利,中国经济会持续保持7%-8%的增长。

《中国地产总裁》:按照巴克莱的说法,“经济学”有三个重要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杠杆化以及结构性改革等,您怎么解读这三点?

孙飞:巴克莱的说法是不准确的。首先,中国经济整体的杠杆化程度并不高,因为中国和美国不一样,美国的金融衍生品很多,无限放大了经济危机,当金融泡沫破裂,整体经济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经济危机。但是中国的国情并不是这样的。

另外,不少专家认为中国不少地方政府面临破产威胁,这也是不准确的。与美国底特律等破产的地方政府相比,中国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上并没有达到引发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的临界值,不会爆发系统性地方债务危机。因为中国土地是国有的,拥有大量优质国有资产,这些优质资源都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目前地方政府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资金的错配,而并非不可化解。虽然不少地方的房地产市场存在泡沫,但主要集中在拥有大量优势资源的一线城市,能够支撑高房价与泡沫。所以说,中国经济中的杠杆化程度并不高,巴克莱所说的“经济学”中去杠杆化的说法并不准确。

其次,巴克莱说不出台经济刺激方案也是不准确的。7月24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公平税负,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从今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中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的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这就是一项很典型的经济刺激政策,以后还会出台一些结构性的刺激方案。所以,巴克莱所说的不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也是不准确的。

第三,巴克莱提到的结构性改革我是很认同的,而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市场化。

房地产业将走向市场化和法制化

《中国地产总裁》:分析“经济学”能够为房地产行业带来哪些信息?未来房地产行业的政策走向可能是怎样的?

孙飞:“经济学”的精髓在于市场化,房地产行业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一定是逐渐走向市场化和法制化的。

未来的房地产市场会出现大的变革,随着行业暴利的消失,行政措施逐渐退出,代之以“无形之手”的推动,行业会逐渐回归正常。当然,这也需要政府做好制度上的保障。

首先,加快住房信息联网建设,在合适的时机全面开征房产税,用税收的政策调节市场。其次,摒弃多年以来存在的双轨制,收回长久以来体制内人员的福利房与保障房指标,让保障房分配真正做到合理透明。

另外,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对房地产行业来说,是有重大利好存在的,这会使得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行业得到10年到20年的发展机遇。从宏观角度看,按照全国房价收入比与租售比来看,中国整体房地产市场泡沫并不大。虽然一线城市存在较大的泡沫,但集中的优势资源、货币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一线城市在资源垄断下的市场稀缺以及大量贪腐钱财固化为房产等等都是支撑房价高企的原因。一线城市的房价高企是多方博弈的结果,核心是供求关系的失衡,拐点暂时并不会出现。

《中国地产总裁》:“钱荒”对房地产市场会造成哪些影响?7月20日,央行明确表示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此举能否为企业、特别是为中小房企降低融资成本?

孙飞:首先,并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钱荒”,所以对房地产市场并没有什么影响。出现“钱荒”的原因在于我国资金配置的不合理、自我封闭空转、效率低下,导致部分领域融资难、融资贵、投机现象十分突出。政府的管制、行政化过于浓厚、市场化严重不足是这一问题的根源。

中国的资金实际上流动性充裕,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放开管制,打破垄断,优化配置金融与实体经济资源。通过精准调控,引导资金进入最需要的行业、产业、区域及实体项目中去,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收益平衡。早先投放的大量货币相当大部分进入了房地产市场,是导致房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篇(3)

红木家具所用的材料无一不是经历成百上千年的木材,他们在原始恶劣的环境中汲取万物的精髓,深谙繁衍生息的法则。在旁人看来,姜浩是最适合做红木的人,他具备了红木的品格,历久弥坚,不屈不挠。

走进大清盛世的厂房,能真切地感受到一种“质”的美。22000多平方米的厂房恢弘大气,200多条家具生产线全部配备了国际一流的意大利烘干设备,3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在这里用心制作每一件红木家具。姜浩说:“做红木做的不是产品,而是艺术,是心。我们要用最好的木材,最好的技术,最好的工艺让我们的顾客满意放心。”

在大清盛世的原料仓库里,我们可以看到从东南亚和南美洲运输过来的上好的木材,姜浩看待这些木材就像看待孩子,他认为制作一件家具就像养育一个孩子,“看着他们慢慢长大,那种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走进经营店,红木家具及工艺品带给人一种震撼。东阳本地古老精细的雕刻手法和工艺,融合古典家具与欧式家具的精髓,使得每一件家具都浑然天成,瑰丽典雅。大清盛世用货真价实、制作精良的红木家具和贴心优质的服务让旁边的经销商也由衷称赞,更是赢得了顾客的喜爱。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篇(4)

在李晓林名片的背面,公益身份的头衔比房地产本业上的头衔还要多。作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林达集团董事长的他,在2010年的两会上,仍旧专注于将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费用纳入医保以及促进中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提案,甚至,前者中他所耗费的心血要远远大于后者。

京城地产界的思想者、先行者

今日的林达集团总投资额过45亿元,已发展成一个多元化、综合性实业企业集团,涉及房地产业、医药保健业、文化传媒业等多个领域。但李晓林仅仅用了20多年,就创造了从2000元到林达集团总投资45亿元的财富神话。

李晓林成名很早,在地产界犹是。

1990年,在日本留学的李晓林回到北京便进军到了地产业。李晓林的第一个项目是位于西直门的儿童食品厂。在当时,李晓林已经敏锐地感觉到,国企改革外迁需要资金但可以提供城区土地;而同时,整个社会的住房制度改革,产生了巨量的商品房需求;政府在资金信贷方面也给予了支持性政策。于是,他果断地从一般性的商贸行业转入房地产开发。对工厂进行收购以后,贷款在原址盖起了一栋中档公寓。

就在这时候,国家经济开始宏观调控,银根紧缩,过热的房地产行业首当其冲受到遏制。外资纷纷撤退。很多国内的房地产公司也被套牢。在一片恐慌中,李晓林却看到京城楼市的结构性匮乏:北京东部写字楼过剩,西三环一线却连一座像样的写字楼也没有,可是国家机关、大型央企大多数在西边。

经过再三思虑,一片撤退声中,他选择了坚持继续投资,并在海淀区玉渊潭乡紫玉饭店,扩建了一座17层的中档写字楼。当时西三环路正在紧张地施工中。市政府的路修好了,李晓林的房子也盖好了。林达集团留下一层,其余全部租售。当西三环沿线其他数栋写字楼建造好开始租售的时候,李晓林的紫玉饭店已经收回全部投资。

之后,当李晓林决定拆掉原北京补花二厂盖一座外观为深红色的16层公寓时,有很多人都断言这座红楼将把他套牢。

但李晓林认为,套牢这个小区的不是房子本身,而是过高的房价。当这座拥有富丽典雅、耀人眼目的欧式外型建筑,以低于同档次公寓20%左右的价格开始销售的时候,周围许多早已经动工的建筑只能望洋兴叹。

他给这栋红色的公寓起名为幸福公寓,从开工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进行公寓的销售工作。除了自己公司卖,还找了几家公司。每个公司他都给予可观的费,但是要求他们打广告。于是,在1996年,北京到处是林达幸福集团和幸福公寓的广告。当公寓交付使用的时候,房屋已经售出了85%。

业内把幸福公寓称为经典之作,不仅在于这楼是建筑的经典,还在于这楼的整个策划和运作的过程也堪称为商战的经典。

1990年以后,李晓林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收购、兼并了北京益童食品厂、北京东风电视机厂、北京补花二厂、北京煤炭四厂、北京地质仪器厂等6个国有大中型企业,并且在原址上接连开发了西直门公寓、紫玉饭店、幸福公寓、牡丹园公寓、林达大厦、林达嘉园等房地产项目。

凭借着勤劳和智慧,李晓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开始被圈内人士誉为京城投资界内的一匹黑马。

2006年,李晓林以独到的眼光拿下了东四环黄金地段的一宗土地――这也开启了今天林达海渔广场传奇的开端。

李晓林的海渔创意

林达海渔广场位于北京东南四环,作为李晓林开发的第七个项目。首创性的海渔广场的诞生也颠覆性地改变了北京房地产市场固有产品形态的格局。

当李晓林2006年买了这块地以后发现这块地的不规则性,特别像鱼。南面紧靠项目的萧太后河也是一条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的漕运河道。于是,有了灵感的他,特意请了德国的设计师把这一项目设计成个鱼的样子。并把仿生态这种建筑理念用在民用建筑上。此外,他还引进了法国HOPSCA(Hotel/Office/Parking/Shoppingmall/Club/Apartment)新的生活理念,六位一体,将城市中的商业、办公、居住、酒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和交通等城市生活空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在各部分间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助益的能动关系,从而形成一个多功能、高效率的综合体。他认为中国目前非常缺乏这样的城市综合体,所以应该推广HOPSCA这种商业模式。

李晓林称,一个是仿生态,鱼形的仿生建筑;一个是(HOPSCA);一个是海洋文化,在内陆城市,搞海洋文化的城市综合体。这三点都是首创。

从2009年6月份开始推出以后,海渔广场的三栋公寓已经卖了两栋。“这条鱼”几乎就绝版了。由于海渔广场的成功,李晓林准备在北京的石景山区建第二个海渔广场。

1986年以2000元开始商业传奇生涯,在2008年胡润百富榜中排名312的李晓林同时还是一个十足的思想者。

在成功完成了他的前六个房地产项目后,李晓林又把大量精力用来钻研市场理论问题。当时,李晓林在两年内发表了《北京收入房价比正常》等20篇观点鲜明的市场分析性文章,不仅业内人士把他纳入“思想者”的行列,甚至众多普通购房人也热衷与他“网上论剑”。而那个时候,众人还根本不知道现在变得炙手可热的潘石屹、任志强。

李晓林称,如果说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他能够对未来一段时间市场走向做出正确判断,结论能屡屡应验,根本还是来源于他对市场统计和政策导向的科学分析。这其实就是证明了,以科学态度研究市场的有效性。

李晓林始终认为,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仅政策法规的缺口大,政策和市场的不对称问题也很突出,房地产的从业者和买房人对一些市场现象的理解时常出现偏差。在提倡“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实业家,都应该多学习、多研究、多探讨一些新的东西,向学者型的实业家方向多做一些努力。

面对2010年北京房地产的发展走势,他认为,北京房市依然是产品短缺时代。2010年价格还是会上涨。他给记者摆出了几个依据:土地供应量少且价格高,地王频出;城市化速度加快;建设成本提高。

从建设兵团伙头军到地产大亨

出生于1953年的李晓林经历了那个时代所能经历的一切大事件――上山下乡,辞职下海。甚至,林达集团这一称呼的来历也有着时代的烙印。

“我是20多年前从央行下海的,那个时候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当时我特别愿意把这个企业发展起来,晓林发达就叫林达。”提起林达集团的创立,李晓林笑言,“但是现在这个境界已发生变化了,企业家应该有责任感,以前是晓林发达,现在是要林达和祖国共同发达。”

1969年,16岁的李晓林坐上了北去的列车,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生活工作了 6 年。至今回忆起来,李晓林始终认为这段经历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值得回味的。有了这种精神,什么困难、挫折都能应付。

因为出色的工作成绩,到兵团一年多后,李晓林被提升为连队司务长,管理着全连一百多号人的伙食。在采访中,李晓林回忆起了那个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里,为了节省本已拮据的连队的菜金,和战友们一起在佳木斯菜场偷菜的“狡黠”。他笑着告诉《小康•财智》记者,或许自己的商业天赋那时候就已经展现。

1976年6月,回到北京以后,李晓林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当起了一名干部。但有条不紊的安逸生活,不仅没有“安抚”他,反而让他对生活产生了新的冲劲。在银行工作了近10年后,1985年,李晓林从单位辞职,以2000元开始了自己创业的道路。

李晓林淘到的第一桶金,仿佛很偶然。那源于李晓林的一次生病,他到医院输液,发现医院的一次性输液器供不应求,价格高达七八元钱一支。这触动了他的商业神经。他从病床下来,直接跑到邢台找到生产厂家,期望能买一批货,得到的答复却是,全国只有两条生产线,现在没有任何余货。遭到闭门羹的李晓林无意中发现,当地缺少彩色电视机。于是回到北京后,他很快找到20张彩电票,第二次杀回了邢台。靠这批和工厂易货的彩电,李晓林成功地将工厂的销售合同拿到了手。取得一次性输液器的供货渠道后,李晓林不断扩大贸易量,产品在京城各大医院热销,他的公司也因此获利一百多万。

慈善富豪

作为一位追求生活品位的富豪,李晓林曾经是中国内地拥有劳斯莱斯百年新款顶级轿车的第一人,至今他还收藏有“全新劳斯莱斯汽车中国首位车主证书”。

但与此同时,他更是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慈善家。李晓林称,富了以后的人分为三类:一是守财藏富;二是极尽挥霍;三是富而思进。至于他自己属于哪一类,李晓林笑称,要将发言权交给别人评说。事实上,总额将近2000万元人民币的慈善捐款已经为这一问题给出了答案。

1995 年,李晓林捐资人民币 550 多万元,修缮北京市文物重点保护古迹――建于明代的嵩祝寺,使这一年久失修的北京名胜古迹恢复了原貌。这也成为了李晓林投身慈善事业的肇始。

当时,为表彰他为保护北京文物古迹作出的贡献,北京市文物局特地铸了一尊高达 1.8 米的“功德钟”,铭镌其举,以示纪念。这座“功德钟”被安置在嵩祝寺内,并由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题写钟名。

提起公益事业,李晓林说,他永远忘不了贵州黔西县那些在尘土中追着车跑的孩子。贵州黔西县是一个部级贫困县,人均年收入600元,李晓林了解情况后在那里建立了林达思源小学,当他乘车准备离开时,看到在尘土中追着他的车子跑的孩子们时,他的眼眶一下就湿了。

他曾为北京外国语学院捐资100万元人民币,设立优秀教师奖励基金;曾捐献了50万元人民币,办起了北京第一所棋类专业学校――北京晓林棋校。而让他最有成就感的还是2002年与李晓林倡议并带领12位民建会员企业家共同设立的中华骨髓博爱基金,目前该基金已有100多万例骨髓样本,可以解决中国近400万白血病患者配型难题。

李晓林告诉《小康•财智》记者,“中华骨髓博爱基金”是他人生追求公益目标的一个象征。

2002年,李晓林曾介绍一个台湾企业家朋友来大陆投资。但这个企业家的儿子却不幸得了白血病,然而,在大陆找遍了各大医院,竟然找不到配型的骨髓。“当时内地的骨髓库库存数据只有不到2万份,骨髓库的所有配备竟然只是两个人一台电脑。”李晓林回忆。

最后,他的这位朋友不得不回到台湾才找到了合适的配型,做了骨髓移植。这个偶然的事件带给李晓林是一种深切的震撼。“当时我做过调查,美国骨髓库的数据有400多万份,欧盟有300多万份,而中国大陆骨髓库基本形同虚设。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于是我发起了倡议并带头捐款支持中华骨髓库建设,并成立了中华骨髓博爱基金。”

随后,李晓林很快发起并与12位民建会员企业家共同设立了中华骨髓慈善基金,先后捐款200多万元,帮助骨髓库增加到了近100万例样本。而李晓林本人也因为上述事迹,获得了民政部颁发的慈善最高荣誉――中华慈善奖。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篇(5)

2007年中国期货市场成交规模创下历史新高,根据中国期货业协会的最新统计,2007年全年成交额突破了40万亿元,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为728426794手,累计成交额达409722.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62.06%和95.06%。

2007年,菜籽油期货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棕榈油期货和塑料期货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推出,大家翘首以待的股票指数期货并没有如预期在年内推出。监管层为了满足市场投资需求,在2008年1月9日推出了黄金期货,给我国的期货市场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为我国争取货币市场及金融市场的定价权,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今年1月以来,期货公司以往日3~5倍的开户速度发展就是明证。

世界黄金市场演变

目前,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黄金市场主要集中在伦敦、苏黎世、纽约和香港等地。伦敦黄金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市场。1919年伦敦金市正式成立,每天进行上午和下午两次黄金定价。由五大金行定出当日的黄金市场价格,该价格一直影响着纽约和香港的交易。

苏黎世黄金市场是“二战”后发展起来的国际黄金市场。由于瑞士特殊的银行体系和辅的黄金交易服务体系,为黄金买卖提供了一个既自由又保密的环境,加上瑞士与南非也有优惠协议,可获得80%南非黄金,使得瑞士不仅是世界上新增黄金的最大中转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黄金存储中心。苏黎世黄金市场在国际黄金市场上的地位仅次于伦敦。

美国的纽约和芝加哥黄金市场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是1977年后美元贬值,美国为了套期保值和投资增值获利,使得黄金期货迅速发展起来。目前,纽约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是世界最大的黄金期货交易中心。两大交易所对黄金现货市场的金价影响很大。

香港黄金市场已有九十多年历史。由于其在时差上刚好填补了纽约、芝加哥市场收市和伦敦开市前的时间空当儿,可以连贯亚、欧、美,形成完整的世界黄金市场。其优越的地理条件引起了欧洲金商的注意,伦敦五大金商、瑞士三大银行等纷纷来港设立分公司。它们将在伦敦交收的黄金买卖活动带到香港,逐渐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当地“伦敦金市场”,促使香港成为世界主要的黄金市场之一。

从影响世界黄金期货的价格上看,20世纪70年代以前,黄金价格基本由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决定,国际上黄金价格比较稳定。70年代初期,黄金价格不再与美元直接挂钩,黄金价格逐渐市场化,影响黄金价格变动的因素可分为以下几方面:供给、工业需求、保值需要、投机需求、美元汇率影响、国际金融组织的干预活动、本国和地区的中央金融机构的政策法规变动,等等。

黄金期货的投资策略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也是中国韬略学的奠基之作。作为现代金融交易的黄金期货投资,激烈对抗程度丝毫不亚于残酷的战争,其精髓要义完全涵盖黄金投资的操作策略。

在交易计划方面,《孙子兵法?计篇》开头就明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在黄金期货投资中,亦是首先要对市场进行大势分析,必须考虑当前的行业政策、宏观经济、资金动向及趋势方向等,通过具体分析后,再确定如何做好资金管理、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如何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等等。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制订科学的投资计划和适合自身的交易系统,需要有严格的纪律和严密的风险防范制度及灵活、行之有效的应急机制。

在资金管理方面,孙子有言:“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在交易中,不亏损是防守,盈利需要进行交易。防守意味着选择安全的同时也放弃了潜在的机会,交易意味着在买卖中必然产生破绽。同时“兵者,国之大事,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金融投资交易一定要慎重,一定要在出现好的时机时才进入,交易的唯一理由是眼前有好机会,而决不能因为情绪而盲目交易。

同时,《孙子兵法?形篇》中精辟地论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如果以孙武的眼光来套用黄金期货投资:不亏损在自我的控制范围之内,而盈利则是不能完全能由我方所控制,是通过交易强行获得的,应耐心等待时机。

在交易策略方面,作战中用兵的原则是根据自己的实力,选择不同的攻守方式,孙子有言,“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在黄金期货投资市场上,最初,先用较少的资金顺应市场运动的方向建立仓位,随后根据市场的变化来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果市场随后的走向对已建立的仓位有利,产生了账面利润,那么就可以根据情况增加仓位;反之,则不应该增加仓位;而如果行情走势与建仓时的判断背道而驰,应果断取消仓位。

另外,投机也是一门哲学,起作用的是辩证相对论:

做空既是做多:黄金期货的多空转换,都是富有交替规律的,在长期趋势既定的情况下,中短期的回调是下一波上涨或下跌的中间过程,以牛市为例,下跌调整过程就是寻求建仓或加仓的良好时机。

亏损也是盈利:在黄金期货投资中,没有常胜将军,通过分散风险的组合投资达到盈利最大化的概率投资,必定有不利的头寸,在整体投资中必然要坦然面对,不同的盈亏比投入不同的资金比例,通过横向加仓或纵向加仓,增强胜率。

快就是慢:《论语子路》里有云:“欲速则不达”。黄金投资也是这样,无论是图表分析,还是基本面推敲,都要在盈亏比相对比较大的情况下有计划地入市,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不仅不会有盈利,反而会减慢交易成功的步伐。

国内黄金期货将发生的转变

综观国际黄金市场的发展及变化,我国黄金期货市场将发生如下转变:

一、投资者将以散户投资者为主转向机构投资者为主。国际黄金市场的参与者,可分为国际金商、银行、对冲基金、各大金矿、黄金生产商、黄金制品商、首饰行以及私人购金收藏者、私人投资者以及商业经纪公司的自营盘。

二、监管构架将发生重大转变。目前我国黄金期货的监管机构主要是证监会的期货监管部。美国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英国的金融服务局、香港的证券与期货管理委员会及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等也是其分别的监管机构。

黄金期货涉及各大商业银行及央行,所以在监管上我国的分业监管体系也将面向混业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转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大部制”改革。2007年结束之际,尽管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将整合的消息被否认,但中央政策研究室仍表示,金融领域正在考虑建立一个大部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门体制无疑能降低金融行业行政成本,避免政出多门。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篇(6)

一、我行实施新会计准则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行作为国内最大的金融机构,一直在努力实现会计标准向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我行就开始启动会计标准的转轨工作。在总体遵照我国会计标准制订部门的要求,参考国际惯例的基础上修订的工商银行新财务会计基本制度已于200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并基本完成业务整合、系统调整和人员培训等配套工作。由于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国际会计惯例的要求,而我行新财务会计基本制度已基本和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我行在制度层面需要做的调整比较少。对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准备主要集中在流程、系统和人员方面,主要工作包括:

(一)对债券资产重新分类核算,构建前台、、后台相分离、职责清晰、控制严密的业务流程,并进行了配套的系统开发或调整。

首先,调整采用历史成本按流动性对债券资产进行分类核算的方法,将我行持有的超过2万亿的债券投资按照持有目的划分为交易类、可供出售类、持有到期类和应收款项类债券资产,其中,前两类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公允价值的变动分别计入损益和权益,后两类采用摊余成本计量。

其次,明确由资金部门负责组织和管理债券业务经营,财会部门负责债券业务会计核算,清算中心提供资金清算支持,其他相关部门提供营销、信息科技、保卫等方面的支持,构建前台、、后台相分离、职责清晰、控制严密的业务流程。对债券业务实行“集约经营、授权管理”,将债券投资、债券发行和债券交易等自营业务主要集中在总行运作,分行主要负责债券发行和兑付、柜台债券交易、债券结算等业务的实施及本地债券客户营销等工作。通过业务流程的调整,将债券资产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主要过程集中到总行,从而为占我行资产总额近40%的债券资产按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准确核算奠定了基础。

最后,配合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债券业务核算中的应用,对债券业务系统进行改造,着重实现债券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实际利率法摊销、不同类别债券资产之间的转换、债券回购业务等核算规则的系统自动处理。目前,人民币债券业务系统改造项目已经在全行投产,实现了新财务会计制度在全行人民币债券与资金业务中的应用;外币债券系统预计在年底前后投产使用。

(二)建立全面资产减值准备管理制度,开发贷款损失拨备管理系统

首先,将拨备计提范围由信贷资产扩大到承担风险和损失的全部资产,建立健全了以贷款损失准备为主,其他资产减值准备为辅,集风险拨备成本制约和拨备资源优化配置为一体的全面风险拨备制度。

其次,拨备计量方法由根据资产五级分类结果按比例计提转变为组合计提与按未来现金流个别贴现计提相结合。例如,对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正常、关注类贷款和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中的个人客户贷款、银行卡透支、票据贴现采用组合计提原则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①计提减值准备;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中的法人客户贷款采用净现金流贴现方法,对现金流折现值低于账面价值的部分计提减值准备,如果按照现金流贴现方法估算的损失率与质量分类对应的损失率差异幅度超过20%,则对该笔贷款重新进行质量分类或重新评估未来可收回现金。

最后,为充分利用我行的信息系统优势实现对拨备的系统化管理,我行从2005年开始针对法人客户贷款损失准备开发贷款损失准备管理系统。一期版本于2006年5月投入使用,经优化的二期版本在2006年9月底正式投产。通过该系统的投产,我们已经能做到:一是每月依据贷款分类结果,采用组合比例计提法或现金流贴现法按月估算贷款的预计损失额;二是月末根据贷款的损失准备情况,可以选择采取手工或驱动主机直接记账的方式汇总记账,及时反映拨备提取对当月财务的影响;三是按月生成符合国内外披露要求的贷款损失准备披露报告,提供从总行到支行不同层级机构的法人客户贷款损失准备报告表的查询功能。

(三)调整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方式

改变原来在表外披露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方式,将其全部纳入表内核算,在会计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衍生金融工具,及时反映衍生交易的潜在风险和盈亏,以全面反映我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同时,配套进行系统开发,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表内估值与表外登记提供系统支持。

(四)开展全行范围的人员培训

结合我行新财务会计基本制度的实施,对全行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了大规模培训,促使各级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核算管理人员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新会计准则体系的背景、理念和主要内容。

二、我行实施新会计准则的主要难点

尽管我行为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做了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但鉴于这次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遇到一些难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公允价值的获取。

首先,不同类别资产的公允价值获取方式不尽相同,对那些没有活跃公开市场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取得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相关人员的专业判断,如何合理设计公允价值的获取方式,并确保公允价值的准确性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其次,由于获取公允价值要涉及我行信贷管理、金融市场、国际业务、个人金融、财务会计等多个部门,很多工作都是开创性的,对我行的业务流程再造和整体协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二)实际利率法的应用。

在贷款、债券资产等业务核算中要频繁使用实际利率法。对于固定利率的贷款和债券资产,确定实际利率相对容易,但对于浮动利率的贷款和债券资产,频繁进行实际利率的计算和调整对我行的计算机系统提出了很高要求,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由于实际利率的计算要基于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如何确保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也是一个难点。同时,实际利率的不断变化也会增加我行损益的波动性,可能会削弱我行披露的会计盈余的稳定性。

(三)人员素质的提升。

由于金融资产、负债分类标准和核算要求的改变,以及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和应用实际利率法确认收益,我行会计人员所熟悉的会计理念和核算要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会计人员既需要对知识进行全面更新,又要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有效解决新准则体系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现有的工作负荷和知识结构下,要全面满足新会计准则实施的要求,对我行会计从业人员和会计培训体系都是一次重大考验。

三、我行在前期准备和实施工作中的主要体会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意味着我国银行业要对现行的会计标准、核算和报告体系进行全面审视,评估修订内容可能产生的影响,并对会计管理体系进行必要调整以适应执行新准则的要求,这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周密准备,分步推进。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准备过程中,我们有如下体会:

(一)银行业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构建在会计标准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有利于促进我国银行业整体实现向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将通过规范会计核算,提升风险管理水平等方式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发挥积极影响,在实现我国银行业会计信息的国际通用、促进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推动银行业会计管理的深层次变革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用新会计准则要注重经营理念的转变。

要充分理解新准则中所阐述的关于公允价值、摊余成本、实际利率等概念的含义,进而理解这些概念中蕴涵的科学管理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运用到本行的日常运营、流程改革和系统改造中,利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完善信息系统,建立功能强大的数据库,从信息系统中提取出更多、更全面的风险信息数据,以利于管理层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各种风险,增强本行防御风险的能力。

(三)新会计准则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完整地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对所有业务进行准确核算既对商业银行会计系统、会计管理水平、人员素质等方面有非常高的要求,也会付出较高的制度转换成本,同时需要较长的过渡时间,因此,在具体应用时要紧紧抓住其精髓,坚持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并重,逐步推进。

从我行的实践来看,我们一方面以调整金融资产分类和核算要求、应用公允价值、建立健全全面风险拨备制度作为突破口,协调各相关部门的行动,统一部署、步调一致、有序推进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对于系统支持水平要求高、调整成本较大的贷款实际利率法的应用等问题,在遵循新会计准则总体要求的前提下,按照重要性原则采用了相对简明的处理方式。

(四)应用新会计准则要注意与其他监管要求的协调和配合。

价值投资的精髓和方法篇(7)

“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推动了我国许多有实力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成为跨国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和发展贸易,或独资或合作以实体经济的形式发展现代经济,在支持沿线国家经济建设的同时,实现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我国企业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发建设,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异国文化冲突问题,而比较好的解决办法就是自觉地以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性、互惠性建设跨国企业文化,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发展,以企业的文化生态平衡,助推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递进升级,经济建设共荣发展。

一、以文化的多样性培植跨国企业文化之树枝繁叶茂

跨国企业文化生态是指企业在异国他乡投资贸易过程中,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行为规范、标示符号等规定性的存在状态。我国跨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贸易,必然会受到不同国度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不同民族的文化都经历了各自独特的历史形成过程,因而呈现出各自一体、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文化生态。我国跨国企业当以开放包容的文化理念兼容并蓄不同文化的精华,滋养自身企业文化生命,使之焕发旺盛的活力和强健的市场适应力,促进企业双边和多边合作氛围融洽和美,经贸往来深度发展。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经济体制、法律制度、开放程度等方面各有差异,于此相联系的不同的价值判断、行为习惯、市场规则,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合作的深广维度和进程时序。面对不同的社会制度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异,我国跨国企业应当自觉地把问题提高到企业文化建设层面,尊重对方的政治立场和道路选择,不强求不干涉,平等自主和平共处,为投资贸易经济合作创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面对不同的宗教信仰,必须尊重不同宗教信仰民族的价值判断、审美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合作摸式、投资贸易、产品设计和工作日程安排等方面做出切合实际的调整。面对不同的市场开放程度,不可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必须静待时日同时主动沟通为双边和多边的政策、法律对接创造条件。面对不同的文化传统,应该加强文化交流互动,增进了解和互信,互相学习对方文化的精髓和特质,共享文化的厚重深邃和丰富多彩。直面文化差异,奉行求同存异,善于发现和汲取不同的文化智慧,在互利共赢的合作基础上寻求文化的契合点,以文化的多样性融合,促双边或多边的市场对接、机制对接、产能对接。

二、以文化的传统性修剪跨国企业文化之树平衡生长

我国文化的传统性,集中体现在诚实守信、友善和谐的价值理念上,跨国企业文化应当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以和平发展的文化理念倡导利人利己,实现经济发展共生共荣。以企业文化软实力,促使我国跨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深扎根,使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经得起岁月的考验。

以诚信换互信,以友善拓市场。注重彰显我国传统文化上善若水的文化特质,以柔克刚化解不同文化的误解和冲突,促进我国跨国企业融入当地社会。严于律己一诺千金,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中国儒商形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圈中先赚口碑后赚利润,夯实应对变化的市场基础和盈利能力。

与此同时,应当看到有些不法的行为如毒瘤一般毒害着市场的机体,诸如坑蒙拐骗、强买强卖、欺行霸市、仿冒伪劣等损人利己的劣迹,损害了消费者及合作经营者的合法权利。这些不和谐的现象若从文化根源上归因,是腐朽封建文化的残渣在作祟,若不及时地加以防范和铲除,必定会给双边和多边投资贸易埋下阴影,严重妨碍经济合作顺利进行,甚至断送跨国企业的信誉和未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效果也会打折扣。而文化的诟病还要依靠文化的方法去解决,一方面以优秀的文化去抵制和制止不良的文化,另一方面要自觉强化法制意识,为防患未然我国跨国企业应当自觉地从企业文化建设层面,着力宣传遵守国际商法和当地国家法律,养成不逾矩不越轨的守法习惯,同时,当以法律为武器,主动作为维护和捍卫我国跨国企业的合法权利。

三、以文化的互惠性浇灌跨国企业文化之树长青不衰

商者无域,互利共赢,应当成为我国跨国企业文化的精髓。以互利共赢的文化理念引领商贸行为,拓宽合作区域和领域,与合作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促进经济合作的基石坚实可靠,双边和多边投资贸易额度共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