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1 16:55:14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篇(1)

[关键词] 无形资产;评估;价值

在知识经济社会里,无形资产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资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在无形资产的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投资收益取得的时间很难准确预测,超额收益也存在不确定性。在工业经济时代,传统会计核算以有形资产为核心,而在无形资产占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若仍以确认计量有形资产的规则去套用无形资产,将会导致决策失误。因此,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估价,对于企业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价值评估管理中对无形资产因素的考虑

1.对无形资产计量与企业价值关系重要性的分析。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无形资产计量对企业描述财务状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不能充分披露维持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无形资产,就会低估企业账面价值,也不符合真实性原则和配比原则,更不能向利益相关者提供准确的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关信息。要想准确地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首先要对无形资产的概念及其特征有相对的准确的定义。虽然无形资产的概念在世界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迄今为止关于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的概括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我国最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的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我国《资产评估准则》中的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国际评估准则中无形资产是指:以其经济特性而显示其存在的一种资产;无形资产无具体的物理形态,但为其拥有者获取了权益和特权,而且通常为其拥有者带来利益。综上所述,无形资产可以归纳为由企业拥有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辩认非货币性资产。对这种定义首先强调了无形资产是一种生产经营要素非实体。无形资产有无实体性、非流动性、独特性、效益性、价值的不确定性特征。

2.无形资产价值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中的必要性。随着无形资产在企业投资日益增大、数量日益增加、种类多样化、收益金额日益增多,并且来源渠道多元化,对这种特殊资源的强化管理显得更加必要。一项无形资产的要素从其设计、产生、长育、繁衍、投资、转让、收益涉及到企业内部和外部诸多环节。与有形资产相比,无形资产对企业增值的最大贡献在于其巨大的延伸价值。目前,企业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来对其运营全过程加以跟踪管理,容易造成无形资产的流失。因此,现代企业中有必要建立专门的无形资产综合管理机构,对无形资产这种资源进行全面、综合、系统地管理,对企业所有无形资产的开发、引进、投资进行总的监控,并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本运营中的实施目标来协调企业内外相关部门的关系,使之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

3.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管理中应考虑的因素。企业并购、公司上市、股权变更、企业清算、国有企业改制等经济事项的发生都会涉及到企业价值评估。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未来使用方面的各种配套因素以及影响因素。无形资产价值量的合理判断将直接影响企业资产运营策略的效率和效果。由于无形资产价值的不确定性和取得成本的不可分性,使得大量自创的无形资产不能确认和计量,有的即使确认入账,但计量的成本也不完整。当企业发生产权变动或产权交易时,账面无形资产的价值并不能成为交易的价值基础。所以,当企业涉及无形资产转让、出售、合资、合作时,就应该对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以反映无形资产的真实价值。在评估企业价值时,关键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影响无形资产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后给企业的未来收益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所以在预测企业的未来收益时,一定要充分考虑企业无形资产的构成,要考虑与无形资产未来发挥效益密切相关的因素,如企业未来的研发能力、融资能力、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企业的生产能力、对企业自身在整个行业市场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及该项无形资产项目的市场开发和应用前景等进行科学合理的预测与评价,全面计量并体现无形资产的价值,进而反映企业的真正价值,也使得所披露的财务报表具有相关性及可比性。

二、现行无形资产价值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价值评估的缺陷。由于无形资产的收益带有不确定性,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知识成果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无形资产的经济寿命难以准确地预计和确定,这为准确的评估无形资产的价值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无形资产的评估应以基本的财务核算为基本依据,并应有一整套完整的财务核算体系和评价体系,没有财务核算的无形资产评估是缺乏依据的,缺乏财会依据的评估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合乎法律规范的。

2.对评估对象和范围把握不准。一方面,由于对无形资产认识不足,造成企业大量的资产流失:一是在中外合资合作过程中对中方无形资产不进行评估或低估,使其无偿被合资企业使用。二是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企业资产往往按账面原值折股,或者对国有无形资产不评估、计价,不入账,使得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被排除在股本之外。另一方面,有的地方、企业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无形资产评估值越来越高,评估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大。

3.无形资产的价值确认缺陷。对无形资产的确认,认定方法存在不少弊端:无形资产取得的时点难以确定,如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特别是自创的那一部分,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积累过程,很难确定其取得的准确时点。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理论上讲,如果开发费用符合资产的确认条件,那么对其采用资本化政策是合理的。问题在于,对于某项目而言,要明确地定出研究阶段何时结束或开发阶段何时开始往往是很难的且不易操作,为摊销带来不便,难以实现收入与费用配比的原则;实际成本难以准确计量,企业大量的无形资产是长期形成的结果,或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即使某些无形资产取得时点的实际成本可以确切计量,但这一历史成本不包括其潜在的价值,与无形资产的现行实际价值也存在着差异,没有考虑到无形资产的动态成本与收益。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是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企业带来效益,采用单一计量的方式不利于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

4.评估管理不规范,评估市场混乱。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大多数评估机构都曾挂靠政府部门,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入,评估机构与政府部门脱钩后,主要的问题就集中在:一是评估机构无信誉等级。目前任何一家评估机构只要拿到评估资格,就可在全国范围内从事资产评估业务,不管评估专业水平高低,不利于行业的优胜劣汰。二是垄断严重。按国家有关规定,资产评估机构取得资产评估资格后,其执业范围是不受地方和行业限制的。但目前一些地区和行业仍存在封锁现象,限制其他地区和行业的进入。三是评估机构的自利行为的选择。无形资产评估市场大,利润高,诱惑力强,评估机构纷纷出动,极力把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的权限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各自为政,加剧了评估市场的混乱。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及权威的管理部门,所作结论难以客观公正,从而失去其权威性。

5.未充分认识无形资产的特性,使估价无序。无形资产估价的特性表现在:第一是界定、鉴定无形资产的真实性。与有形资产不同,对无形资产评估首先以取得的无形资产产权的合法性和无形资产产权的效益两大依据来判定归属权。第二是无形资产的单一、非重复性带来的无形资产估价缺乏可比性。第三是科技快速发展与市场激烈竞争带来的无形资产估价的动态性。正是未充分认识无形资产估价的本质特征,使无形资产在权益变动中出现不评、漏评、抵评、错评等现象。

由于无形资产将取代有形资产成为企业拥有的主要经济资源,企业无形资产的拥有程度和质量高低,将成为竞争中能否获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对无形资产的合理会计估价是企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企业发展驰名商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客观要求,也为无形资产公平交易提供价格依据,并为保护企业无形资产提供经济依据。

三、加强无形资产会计估价的对策

1.认定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作用。一是统一无形资产评估管理机构,评估机构专业化.组织管理规范化。无形资产的评估及管理.应考虑无形资产的特性和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评估机构应由懂技术、经济、财会、贸易、管理及无形资产法律等方面知识的人员组成。可组建专业性的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也可成为具有资产评估资格的会计或审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的一个分支。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组织管理及其监督宜归口专职机构负责.实现统一管理。二是以资产评估客观、公正确定无形资产价值量。主要是考察知识资本的构成、知识资本的培育、筹措、分配、运营及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等问题。三是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应引导企业的长期无形资产的开发与利用,使企业把知识资本作为对未来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战略资本来培育。一方面,企业应把培育知识资本作为理财工作的内生性要素来看待;另一方面,财务在运作资金时要有利于知识资本的培育,并将其作为最重要的理财战略。四是确认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行业信益等级制,通过等级制区分全国性的评估机构、地区性的评估机构,并与其权责相结合,以动态的信益等级打破地区性的垄断,充分发挥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作用。

2.完善无形资产价值估价体系。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资产的评估大致有三条途径,即成本途径、市场途径和收益途径。无形资产的创制成本与其创造的收益水平往往对应性较小,采用不同的途径,如分别采用成本途径和收益途径进行评估,所得出的评估结论可能大相径庭,所以,在可能的条件下,要尽可能采取多种评估途径进行评估,把成本途径、市场途径和收益途径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各种评估途径的结论得出最终评价结果。

3.无形资产评估方法的选择,必须符合评估对象的基本要求。评估方法主要有重置成本法、现行市场法、清算价格法及数学方法,只要综合使用各种评估方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财政部已发布了《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但该准则仅属于评估的具体准则,重点规范了无形资产的评估和评估结果的披露,对评估师胜任能力,职业道德等基本要求以及在评估和评估披露中评估师应当重点考虑的问题进行了规范,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一个完整的评估体系应由资产评估基本准则,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及资产评估具体准则指南和咨询意见等多层次组成,从而形成我国完整的资产评估准则体系。

4.评估计价范围的界定。合理的对无形资产计价,在各种无形资产形成或取得的过程中,最基本的计价原则应当以成本性支出作为基本估价的价值,但是计价原则由于没有考虑无形资产在使用期内所能提供的效益,而是直接根据自创过程中各种费用的资本化的实际支出,外购过程中的买价及有关费用的实际支出,作为其估价价值,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未考虑收益的不确定性。因此,应在成本计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按各种无形资产使用后在若干年内可能实现下的收益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其估价价值,这就考虑了该项资产的价值与收益的密切因果关系,如企业购入某项专利技术用于扩产增收或降低成本,若该专利技术缺乏适宜的市价资料,或不适宜用市价确定其价值,则可按其未来所能提供的销售净额或成本降低额的净额作为其估价的价值,以适应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动计价,此外,还可以考虑技术寿命计价方式,如果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无形资产是由许多具有不同技术寿命的个别因素组成的混合体,或是由于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导致其效率主要是由其技术寿命决定的,则该项资产的计价,应以其技术寿命作为主要的、决定性的衡量标准来确认其价值。与有形资产产权权益相比,在把握无形资产产权权益认定的法定原则与方法时,应特别注意其以下5个方面的因素:成本、效益、周期、期限、程序。

5.评估参数的匹配。各个评估参数的选用不能孤立地进行,必须遵循统一的原则。各个参数应保持财务内涵的统一和计算口径的一致。收益额的种类和折现率的选用尤应注意两者之间的匹配,不允许财务概念上的交叉和计算口径的差异,否则将导致误评。评估操作中一般应先选定预期收益额的种类,然后按所选用的收益指标的财务概念和计算口径选用与之相匹配的折现率。

6.评估管理的法律支持。无形资产的管理是一项系统化、有序性的工作,因此必须法制化,以法定规范要求管理机构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进行无形资产的管理。具体来说主要应建立以下法律规范:对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及评估系统做出明确的法律规定。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法律性和政策性强,必须由合法的专门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从而使评估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要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规范的规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要有统一的、明确的法律规范和政策规定,从而使管理工作法制化。对无形资产的认定和公布出必要的规定。对无形资产的评估责任做出明确化的规定,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

综上所述,由于经济的全球化、管制的解除和技术的发展等因素导致竞争的加剧,企业的基本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为了生存和增长,企业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组织的重构和持续的创新。组织重构导致无形资产替代有形资产,创新活动则通过无形资产投资来实现,从而使得无形资产成为企业价值创造及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鉴于无形资产在企业价值创造中所起的关键作用,无形资产的价值评估应当作为企业经营决策与管理的组成部分之一。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s].2001.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篇(2)

关键词: 无形资产; 人力资源; 自创商誉; 会计核算; 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 超额利润

中图分类号: F23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21-01

无形资产正在成为企业的主导资产。世界经济发生着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巨大变化,企业的资产格局相应呈现出从有形化向无形化发展的特征,无形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比重逐步超过有形资产,决定企业价值的不再是物质资源的多少,而是无形资产的多少。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当今世界上叱咤风云的企业――美国的微软公司,正是以其无形资产优势超越竞争对手,获得巨额利润的。据相关资料,就账面价值而言,微软公司不及通用公司一家的账面价值;但就产值和利润而言,却超过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微软公司是电子软件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身具有的技术优势创造经济利益,这正是无形资产创造经济利益的特殊方式。微软公司的成功是无形资产优势的绝佳证明。

1企业会计必须反映企业的无形资产状况

企业会计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会计确认、计量、报告,从价值量方面反映企业已经发生或完成的客观经济活动情况,为经济管理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现代企业无形资产逐步取代有形资产的现实经济活动事实,理应而且必须通过会计核算作出准确、清晰的反映。但是,适应传统企业以有形资产为主的经济结构,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侧重于对有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而对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虽有所考虑,但其范围却很狭窄。现代经济学确认的无形资产有二十多项,而会计确认的无形资产却很少,真正列入会计报表的则更少,某些为企业界所公认的对企业具有关键作用的无形资产,却因为“无形”、“难计量”而被排除在会计核算范围之外,造成了严重的会计信息空白。

2人力资源必须作为无形资产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首先,在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核心要素是知识,知识的载体是人。离开人力资源,知识资本无从产生,有形资产的效用无从发挥。微软公司的创立人比尔・盖茨以其聪明才智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研究、开发出新的计算机软件换代产品,为微软公司巨额利润的创造,企业龙头地位的确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正体现了人力资源的巨大威力。其次,举凡优秀的现代企业,都离不开对管理规章的严密制定,对企业组织结构的精心安排,对生产资源的协调配置,因此也就离不开一批有策划管理组织才能的人才。另外,企业工作人员的个人优秀素质,人员之间的高度协作精神,也是企业健康运作的切实保证。这些都无一例外地说明了人力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因此,当前企业的竞争实质成为人力资源的竞争,企业管理活动的核心则集中表现为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无形资产,必须首先予以确认并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3自创商誉必须纳入会计核算范围

自创商誉一般指企业良好的形象带来的人们对企业有好感的价值,它包括众多人为的、心理的、社会的因素,形成机制比较复杂。它和企业的运营状况有密切的联系,能产生真正的经济效益甚至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超额利润。备受顾客青睐的企业拥有更多的商机;深得供应商和金融机构支持的企业更有生机,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从而获得高利润。自创商誉价值并非一条直线,它的起伏波动正是企业获利能力的信号,在企业管理中有重大价值,是调整管理机制的重要依据。自创商誉可能是成本最低,效益最高的无形资产。对于产品质量差异较小的企业,自创商誉则成为最具竞争力的资源。但是,自创商誉因其与整体价值联系在一起,不具有可辨认性,被界定为“最无形的无形资产”,因而不被确认为无形资产,不能纳入核算范围。除以上两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之外,还有知识资本、组织资源等不同特点的重要企业无形资源,都不被确认为“无形资产”。不确认重要的无形资源,无疑是会计核算领域的一大盲点。

4无形资产确认难的原因

新的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确认条件有两个:①与该无形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无形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许多不被确认的无形资产都满足第一个条件,而因不满足第二个条件“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使他们失去了被确认的资格。在资产的确认、计量、报告系统中,起枢纽决定作用的环节是会计计量,只有在资产成本能够可靠计量时,该资产才能予以确认,计量是确认的前提。无形资产因为没有实物形态,甚至“不能辨认”,确定其价值确非易事。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资产的计量模式一般是历史成本模式,而无形资产大都没有实际发生成本或是实际成本很少,历史成本模式难以采用。(被纳入核算范围的只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有实际成本的无形资源。)②无形资产的现实价值及其所能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是不断变化的,会计计量往往没有稳定的数据计量原因以外,还有其他原因,但计量原因则是最主要的原因。

5探索“不能可靠计量”的无形资产的合理科学的计量方法

无形资产同有形资产一样,都属于客观存在,应该得到确认。客观存在的事物必然能够量化,所谓“不能可靠计量”,只不过是认识水平,计量方法的局限,也是传统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局限。不同无形资产有不同的特点,用有形资产的计量模式计量无形资产,未免有削足适履之弊。我们可以根据自身企业无形资产的各自特点,探索、选择适当的计量模式。目前有一种解决计量难问题的思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其基本内容是这样的:因为无形资产和历史成本是弱相关的,它的存在更多地体现在企业的超额利润上,因此,我们就可以从利润一端着手来计量不能可靠计量的无形资产,将一定时间内的超额利润的折现值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以年度利润表为可靠依据,参考社会企业利润公允价值,依此从利润总额中减去有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的利润,得出不可辨认的无形资产的利润,再作这种资产的比例界分,最后对利润价值化。依照这一思路,会计界已经作了许多有益探讨,有不少新的具体的计量方法不断提出,在此不再做详细的论述。

参考文献: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篇(3)

应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是,资产的成本越高,说明资产的投入越大,相应资产的价值也就越大。如一项新药的发明,从研制到成功,需要花费大量的研制成本,因此它的价值也高,这也解释了国际上新药技术的转让费为何居高不下。对企业而言,从构建企业开始,建厂房、购机器设备,厂房设备成本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从新药技术到企业构建,人们习惯地用成本投入的多少来说明其价值的大小。在评估实践中,应用成本法和市场法进行评估,评估参数的选取受同类或资产本身在现实市场中交易数据的影响较大,而受主观判断因素的影响相对不大。这就使得用成本法和市场法评估的结果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特别是那些适合用成本法和市场法评估的资产类型,如房地产、机器设备的评估,成本法、市场法的应用就获得了较大的成功。然而,随着社会对资产认识的深入,人们发现,一些成本不高的技术,一些没有太多的厂房设备的企业,同样产生较高的收益。这些收益与其投入的成本有着较大的不对称性,这使得应用传统的成本法难以准确估量这些资产的价值。对资产的购买者而言,更关注资产的获益状况,而不是这些资产的投入成本。尽管某些资产的构建成本不高,但收益很大,投资者也愿意付出高出资产构建成本的价格来购买这些资产。在这种情况下,应用成本法评估产生的评估结果将与资产的市场价值相背离。而通过收益法来评估资产的价值,更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正在为社会所认可。

收益法是指通过估算被评估资产未来收益并折成现值,以确定资产价值的方法。对无形资产、企业价值的评估,从理论上来说,应用收益法比应用成本法评估具有较高的说服力,这也获得了社会的公认。在实际评估操作中,收益法是一种技术性较强的评估方法,其应用涉及对未来收益、折现系数及收益期限等参数的确定,使应用收益法时,参数的选取成为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我国评估准则难以有效地规范运用收益法评估过程中参数的选取,致使参数选取随意性大,突出表现在收益额、市场占有率、折现系数等数据上没有科学依据,从而导致了资产价值达到令人瞪目的程度,使公众对资产价值究竟是多少产生怀疑,造成社会混乱。目前,社会上出现的对资产价值评估结果,尤其是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的不信任,从一定意义上讲,是由于评估机构没有运用科学的方法对资产进行评估。在此,将重点针对无形资产,结合实际评估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在运用收益法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

我国资产评估业的发起,以及目前执业的大多数评估机构是会计师事务所。由于知识背景的不同,对无形资产的理解就存在较多偏差。尽管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的取得需要经过考试,但注册评估师考试中,有关无形资产的考题仅涉及无形资产最基本的知识。评估师仅掌握这些考试要求的基本知识,是难以胜任对无形资产的评估工作。这也导致在评估过程中,评估师对于一些无形资产价值本质的基本内容不清楚,只是直接简单地套用评估公式计算。最主要表现是,在评估报告中没有分析无形资产的内容,没有界定无形资产的价值存在范围。而常见的错误包括以下两种:

第一,将运用待估无形资产的产品价值,计入无形资产价值,扩大评估对象的范围,导致对待估无形资产价值的高估。例如,需要评估的是一项改善手机功能的软件技术。由于评估人员不了解软件技术的价值体现,在运用收益法确定收益额的时候,评估人员通过分析该软件使手机实现的功能,计算具有这种功能的手机的销售收入,作为待估软件的收益额,最终得出该软件的无形资产价值。上述方法的错误在于,手机软件的价值应该体现在,软件许可给手机制造商而获得的软件许可费,而不是手机全部的销售收入。

第二,将待估无形资产领域的价值,作为待估无形资产价值,导致结果的高估。例如,需要评估一项纳米陶瓷材料技术,错误的评估报告的描述将会是:我国的陶瓷材料市场如何,而纳米技术出现后,这种纳米陶瓷材料将会占多少市场份额,然后对纳米陶瓷未来市场分析之后,计算纳米陶瓷材料的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扣除后计算收益,经折现后得到该技术的无形资产价值。这份报告错误在于,不是评估该项纳米陶瓷材料技术的无形资产价值,而是对整个纳米陶瓷材料领域的技术评估。

二、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计算的影响

评估人员受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计算的影响,将无形资产产生的间接价值,乃至社会价值计算在无形资产价值内,导致对无形资产价值的高估。无形资产价值从评估角度看,是指无形资产所有人通过无形资产获取的收益。而有的评估机构评估人员把技术创造的间接价值计算在无形资产价值之中,导致评估结果的失真。例如,湖南一家机构对某教授杂交水稻技术的评估,该评估机构对杂交水稻技术价值的评估值是1000多亿,创了中国无形资产价值之最。这份报告错误在于,将某教授的杂交水稻技术推广所产生的所有价值,全部计算在该杂交水稻技术价值之中。而用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方法来分析,某教授的杂交水稻技术的价值指的是,该项技术所有人,通过出售许可或自己实施而得到的收益。然而某教授在推广这项技术时收不到上述的1000亿,某教授这一技术的产权所有人也得不到1000亿。因此推广这一技术产生的间接收益不应计入无形资产价值之中。同样地,对于一项抽油机技术,运用该技术生产出来的抽油机,可以提高石油的采收率,使抽油机的漏失量减少,提高石油回收。如果在评估过程中,将抽油机石油回收率的提高,作为该项技术的无形资产,就扩展了该项技术的价值。这项技术价值直接体现应该是由于采油回收率的提高,更多的用户愿意购买或愿意付出较高的价格购买这台机器,因此,用户的增多和购买价的提高才是这项技术的直接收益。

三、评估人员的道德素质

由于收益法应用的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越来越多地被评估师用于操纵评估结果,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未来收益额及折现率的操纵。例如对未来收益额的预测,尽管已有不少科学方法,但一些评估师不顾客观实际,随意扩大或缩小未来收益以达到对评估结果的控制,其中一些项目是否能够产生收益都值得怀疑,但评估结果依然可以满足客户的需要。评估师的这种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使资产评估变成了由人为设定评估参数,进而套入收益法公式进行“科学”计算的游戏。

上述资产评估领域存在的问题,造成社会各界人士对资产价值评估的怀疑与否定,很多人发出“谁来评估评估业”的感叹。在现实评估中,由于评估参数的选取受主观因素影响大,对应用收益法的评估结果,正被社会所怀疑甚至难以接受。从而导致在证券市场管理和国有资产评估管理中,对企业价值的评估还主要在应用成本加和法评估。这不能不说是收益法在我国评估实践的一种悲哀。因此,对应用收益法的评估,迫切需要一场更深入的反思。笔者认为:

1.从理论上进一步肯定收益法的现实意义

由于收益法的实际应用实践的人为因素的影响,使社会形成了开始对收益法应用的怀疑、甚至否定,这是十分危险的。因此,从理论上,科学评价收益法,对收益法的科学性给予充分肯定,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充分肯定收益法的理论先进性,才有可能改变当前对一些重大项目、重要无形资产,甚至知名企业的评估还在应用加和成本法评估的现实,还这些资产、企业价值的本来面目,也是改变我国评估实践与国际不相适应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2.修改那些未能解决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的规范、标准、准则的内容

从现行的评估管理规范、规定、标准、准则的内容来看,实践证明,这些规定还难以约束应用收益法的评估判断随意主观行为。目前我国的评估准则是从总体上把握,但对评估实践的指导、规范就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由于收益法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过大,研究如何约束这些主观因素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特别解决操纵评估结果的行为是当务之急。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篇(4)

关键词:无形资产 研发费用 应收项目

一、引言

自创无形资产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研发费用的投入在企业一直都占据重要的地位。然而,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在会计账务处理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实行有条件地资本化。

但是,针对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费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进行了广泛探讨。大致有三种观点:开发成功全部资本化,不成功则转为当期费用。应该建立一个资产账户来归集该项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开发成功后全部支出作为资产的全部历史成本,开发失败,全部支出转入当期费用。对于研发支出不多的企业全部费用化。

由以上的观点可以知道,目前针对自创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处理,仍然存在诸多的分歧。笔者认为,自创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账务处理,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确实存在较多的问题。

二、自创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账务处理存在的问题

(一)允许资本化的开发阶段支出所应满足的五个条件合理判定存在难度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规定,企业内部研发项目开发阶段产生的支出,必须同时满足五个条件,才能将该支出予以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但会计准则中关于这五个条件的表述,理解起来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如“……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无形资产在内部使用的,企业应当证明其有用性”、“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将其自行使用或者出售的意图”等等。这些“可行性”、“有用性”、“意图”等,会造成理解上主观的差异,在实际会计工作中很难合理准确地认定。

(二)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和不能真实的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

企业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与该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相差甚远。这是因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费用,占无形资产实际成本的绝大部分,而注册费、律师费等,一般情况下只是实际成本中的一小部分,将研究开发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既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也没有真实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

(三)不符合配比原则

由于上述原因,使无形资产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无形资产没有收益,当期却要负担费用的情况;而在无形资产投入使用进行摊销时,由于只将一小部分费用资本化,则收益远大于摊销,上述两种情况,均不符合“谁受益、谁负担”的配比原则。

(四)容易低估企业的利润

知识经济社会,企业在无形资产研发上的投入与日俱增,无形资产的研究阶段支出有时甚至能够超过开发阶段的支出,此时仍然将研究阶段支出一律费用化,必然导致在该企业本期账面上反映出一笔庞大的费用支出,从而减少企业本期的利润,过度地低估企业的利润会给企业在融资、社会形象的塑造方面带来不小的麻烦。

三、自创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费用账务处理的建议

基于现行会计准则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在这里给出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费用的账务处理建议:企业在处理研发无形资产的账务处理时,应按照应收项目的账务处理思路,根据应收项目的账务处理思路,定期对研发无形资产对应的应收项目进行减值测试,分析无形资产研究成功的可能性,预测无形资产研发成功的概率,这个概率可参考本企业以往年度研究类似技术的成功率或参考同行业研究类似技术成功的概率,若企业或同行业没有类似的研究,可参考本企业或同行研究无形资产成功的概率。笔者认为以这个概率为基础,计提”坏账准备”,则研发无形资产对应的坏账准备=研发无形资产对应的应收项目期末余额*计提坏账准备的百分比,其中,计提坏账准备的百分比=1-无形资产研发成功的概率。

为了便于阐述账务处理思路,不妨把应收项目暂时用“其他应收款”科目:

(1)发生各项研究与开发费用时

借:其他应收款――研发部门

贷:原材料、应付工资、累计折旧等

(2)考虑到无形资产研究与开发成功与否无法断定,有一定的风险,根据谨慎性原则,按照相关资格机构部门评估的成功率,计算出坏账准备的百分比,再计提坏账准备。

借: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

贷:坏账准备――无形资产

(3)根据预测研发成功概率的变化,后续各期坏账准备存在补提或冲销的情况,则补提的分录为:

借: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

贷:坏账准备――无形资产

坏账准备冲销的分录为:

借:坏账准备――无形资产

贷: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

(4)假如该无形资产研发成功,则

借:坏账准备――无形资产

贷:资产减值损失――无形资产

同时“其他应收款――研发部门”账户下累计的余额转入“无形资产”:

借:无形资产

贷:其他应收款――研发部门

(5)若无形资产在研发过程中,预测研发成功的概率很小而放弃研发,应该做相反的会计处理,借记“坏账准备――无形资产"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研发部门"科目。

会计期末,会计人员应当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上分别列示“其他应收款――无形资产"及“坏账准备――无形资产"账户余额,使得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更加清晰地了解企业无形资产的自行研况,在无形资产如此重要的今天这些信息尤为重要。

四、举例

假设A公司在2013年1月份开始进行一项技术开发,经过三个月的研究开发终于在2013年3月开发成功该项技术,研究开发期间的各项支出如下:

注:假设2013年3月发生的各项支出中,应予以资本化的部分为400万元。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处理为:

2013年1月: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454

贷:应付工资 95

累计折旧 289

原材料 23

产成品 35

银行存款 12

借:管理费用 454

贷:研究支出――费用化支出 454

2013年2月: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1047

贷:应付工资 265

累计折旧 680

原材料 59

产成品 28

银行存款 15

借:管理费用 1047

贷:研究支出――费用化支出 1047

2013年3月: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259

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400

贷:应付工资 140

累计折旧 450

原材料 28

产成品 32

银行存款 9

研究项目达到预定用途时:

借:无形资产 400

贷:研究支出――资本化支出 400

期末结转费用化支出:

借:管理费用 259

贷:研究支出――费用化支出 259

而根据笔者给出的处理方法,作如下处理:

2013年1月发生研究费用时,本着谨慎性考虑,计提坏账准备,经关机构测试,预计研发成功的概率为50%,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其他应收款――无形资产 454

贷:应付工资 95

累计折旧 289

原材料 23

产成品 35

银行存款 12

坏账准备=454*50%=227

借:资产减值损失 ――无形资产 227

贷:坏账准备 ――无形资产 227

2013年2月经有关机构评定自创无形资产成功率为80%,其会计分录如下:

借:其他应收款――无形资产 1047

贷:应付工资 265

累计折旧 680

原材料 59

产成品 28

银行存款 15

本月应计提的坏账准备=(1047+454) *20%-227=73.2

借:资产减值损失 73.2

贷:坏账准备 ――无形资产 73.2

2013年3月:

无形资产研发成功时:

借:其他应收款――无形资产 659

贷:应付工资 140

累计折旧 450

原材料 28

产成品 32

银行存款 9

借:坏账准备――无形资产 300.2

贷:资产减值损失 300.2

借:无形资产2160

贷:其他应收款――无形资产2160

五、总结

通过举例可以看出,笔者给出的自创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账务处理,有如下优点:

按笔者的处理方法所确认的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与该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几乎一致。这通过上例可以清楚的看到笔者的处理无形资产的初始成本为2160万元,而按照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处理只有400万元。笔者的处理方法更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更能真实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

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使无形资产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出现了没有收益却要负担费用的情况;而在无形资产投入使用进行摊销时,由于只将一小部分费用资本化,则收益远大于摊销,上述两种情况,均不符合“谁受益、谁负担”的配比原则,而笔者的处理是将发生的费用计入到应收账款里,研究成功时,转入无形资产初始成本,在以后收益期间摊销,符合“谁受益、谁负担”的配比原则。

笔者的处理方法借鉴了应收账款的处理方法,将无形资产研究成功与否在研究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笔者认为通过相关资格机构对无形资产的研究成功与否的评估,计提相应的坏账准备,更贴切无形资产研究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不违背会计上的谨慎性原则,按照相关资格机构评估的失败率计提坏账准备,当评估机构评估出研究成功概率非常小时,企业可以即时地放弃这项研究,同时也能使企业管理者对无形资产的研究进度有更好的了解。

自创无形资产的研发,按照笔者给出的账务处理方法,不用区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这对于企业会计人员进行实务操作带来便利。

文章只是针对自创无形资产研发费用的账务处理,给出了类似应收账款账务处理的思路,至于在对自创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进行账务处理时,设置什么样规范的会计科目,则需要多方斟酌和再探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杨博.我国无形资产新准则及其适用性分析[J].经济师,2006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篇(5)

1.无形资产的含义。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中无形资产的定义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通常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特许权、土地使用权等。《国际会计准则38号—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的非货币资产。”

2.无形资产的特征。(1)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通常情况下,企业确认无形资产应当拥有其所有权,但如果企业有权获得某项无形资产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并能约束其他方获得这些经济利益,即企业控制了该无形资产,即使并不拥有所有权也可确认为企业的无形资产。例如,对于会产生经济利益的技术知识,若其受版权、贸易协议约束(如果允许)等法定权利的保护,那么说明该企业控制了相关利益,确认为无形资产。

(2)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通常表现为某种权利、某项技术或是某种获取超额利润的综合能力,它们不具有实物形态,比如,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需要指出的是,某些无形资产的存在有赖于实物载体,比如,计算机软件需要存储在介质中,但这并不影响无形资产本身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性。在确定一项包含无形和有形要素的资产是属于固定资产,还是属于无形资产时,需要通过判断来加以确定,判断的依据是更为重要的因素的性质。例如,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工具没有特定计算机软件就不能运行时,则说明该软件构成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该软件应作为固定资产处理;如果计算机软件不是相关硬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则该软件应作为无形资产处理。

(3)无形资产具有可辨认性。要作为无形资产进行核算,该资产必须是能够区别于其他资产可单独辨认的。无形资产准则明确 “可辨认”标准是:①能够从企业中分离或者划分出来,并能单独或者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起,用于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者交换;②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定权利,无论是否可以转移或分离。商誉是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但由于是与企业整体价值联系在一起的,其存在无法与企业自身相分离,不是能够可靠计量,不符合“可辨认”的条件,因此未被纳入无形资产的定义范围。

(4)无形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非货币性资产是指企业持有的货币资金和将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以外的其他资产。无形资产在持有过程中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情况不确定,不属于以固定或可确定的金额收取的资产,属于非货币性资产。

二、无形资产确认的相关条件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无形资产的会计确认应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二是与该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三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我国无形资产的确认坚持采用货币计量原则、遵循谨慎性原则。例如确认条件的第二条强调:与该无形资产相关的预计未来经济利益要“很可能”流入企业。从而,也引发了会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应如何进行会计处理的争论,对于应予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各持己见。我国现行会计准则结合国情,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在谨慎性和真实性原则的指导下选择了较为折中的处理方式,将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费用,分为研究阶段的费用和开发阶段的费用两部分:对于不能确定能否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研究性费用支出费用化,将预期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可能性较高的开发阶段的支出费用资本化,确认为无形资产。

三、现阶段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确认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的核算范围过于狭窄。目前,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企业无形资产的范围比较狭窄,纳入会计核算范围的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特许权、商标、土地使用权、著作权和商誉(因产权变动的而确认的、不含自创商誉)。同时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不够重视,导致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确认类型和确认数量明显偏少,无法完整地反映无形资产真实的拥有情况,不利于企业无形资产的管理。我国企业无形资产呈现了以下特点:一是我国企业无形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平均为10%,相对于国外企业的40%而言明显偏低;二是我国企业的无形资产构成比例不合理,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所占的比重偏大,在多数企业中土地占无形资产的比例接近50%,甚至在一些机械制造企业,无形资产仅仅包括企业的土地使用权。这种现状暴露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问题:一是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入不足,对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缺少足够的投入;二是企业对自身无形资产确认核算缺乏意识,各类商标权、专利权、专有技术等在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中很少反映。

2.无形资产确认的成本失真。无形资产的确认在无形资产的购置使用中也应分为初始确认与再确认。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是指当一项交易或业务发生时应当判断该项业务中形成的资产是否构成无形资产以及该无形资产的种类、应确认的价值;再确认是指无形资产在确认入账之后,发生影响其价值的变动时进行的会计处理。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无形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不断进行维护、创新和开发,保证无形资产有效使用或提高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这部分投入成本就是再确认的计量基础。传统的无形资产确认标准忽略了再确认的累加价值,违背了基本会计原则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无形资产初始确认在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上的缺陷,无形资产的项目种类和数量明显偏少,而再确认对资产确认与计量的可靠性、及时性、真实性的忽略,造成了无形资产确认成本的失真,会计信息的失真。

四、改进企业无形资产会计确认的建议

1.重新定义无形资产的概念。在重新定义无形资产之前,必须明确无形资产的定义是判断无形资产确认的问题,要与无形资产的计量加以区别。根据这一思路,笔者建议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中无形资产的定义——“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进行调整。因为一项资产是否可以辨认更多的涉及到的是无形资产能否可靠的计量,而不应该成为判断一项资产是否属于无形资产的依据。

其次,从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目的和实际效果来看,企业无形资产能够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企业获取超过社会一般盈利水平的经济利益,如果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只能获得社会平均利润,企业显然不会有动力去研究和开发新技术、新专利,因此,企业无形资产应该强调其“预期能为企业带来超额利润”。

2.扩大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现行会计准则下,无形资产的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要求各项会计处理获得都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必须取得完整的会计凭证。对于企业外购、接受投资的无形资产因为可以获得相关的会计原始凭证,可以辨认并确定其成本,因此能够予以计量,而许多其他形式获取的符合无形资产特征但没有相应的交易活动和原始凭证,导致无法确认该项无形资产。以企业的人力资本为例,在雇佣合同期内,企业的人力资本符合无形资产的特征,应当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进行确认,因为没有直接的业务活动与之相关,导致在会计上没有专门对人力资本进行会计处理。但是,在企业的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却是公认的、不可或缺的,因此,必须重新审视无形资产的传统确认方法,扩大无形资产的范围,使企业的无形资产能够得到充分全面的反映。

笔者认为无形资产的内容在专利权、专有技术、土地使用权、商标权、著作权之外还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体现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力的无形资产,即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反映企业与市场相互关系并且能够给企业带来潜在利益的各种要素,例如公司名称、企业品牌、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等。

(2)体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无形资产,例如企业所拥有的各项专利权、商标权、版权、商业秘密、专有技术等。

(3)体现企业内在发展潜力的无形资产,如企业经营方法、企业文化和管理信息体系、网络工作系统等。

(4)体现人力资源的无形资产,如整个员工教育状况、知识能力、工作技巧、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3.采用多种价值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无形资产的确认。鉴于无形资产获取形式以及获得未来经济利益的多样性,在无形资产的初始确认与后续确认过程中,企业要贯彻实事求是,灵活应用的原则,采用多种价值形式相结合的方法确认无形资产。在无形资产的初次确认和再确认时,如果有历史成本可以参照,就按照历史成本作为入账基础;在没有历史成本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资产评估机构评估的价值作为确认依据。由于评估价值相对而言更为准确,是对无形资产真实价值的量化反映,因此有利于企业解决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确认问题,保证企业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企业资产总体规模报告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曲东花,王燕.中美无形资产准则比较[J].经贸财会,2005(3)

[2]王泽山.无形资产研发费用资本化与费用化的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 2009(10)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篇(6)

一、无形资产评估的必要性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标权、商誉、商(字)号、专利权、专有技术、销售网络、著作权(版权)、软件、网站域名、企业家价值、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资源性资产等。

1.以无形资产投资入股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按照新《公司法》的规定,企业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70%,货币占30%。与旧《公司法》的规定相比,国家相关的限制有所放松,但科技成果到底值多少钱?技术价值能否得到合资方的认可,在注册资本中能占多少比例,这就需要对其技术无形资产进行权威的价值评估。

2.无形资产评估是吸引风险投资的需要。风险投资公司不会让自己的钱去打水漂,他们对项目的筛选极其慎重,对技术项目的科技含量、新颖性、成长性、成熟性、风险性等都很关注,然而他们更关注的是技术项目的市场获得能力。一个处于初试、中试阶段的项目如果没有风险投资的注入,往往会前功尽弃,但如果拿着权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对其技术无形资产出具的价值评估报告去找投资机构,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无形资产评估可以增加注册资本金。企业的注册资本金较小,在经营过程中就不能体现企业的形象和实力,可能会失去一些很好的合作和发展机会。注册资金50万元与注册资金5000万元的公司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如果企业把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增加注册资金,就能巧妙、真实地展示公司形象,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4.以无形资产质押贷款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担保法》第79条规定,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可以质押贷款。产权人及银行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认同是否统一,这就需要权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为其评估客观的公允价值。

5.无形资产评估可以为侵权索赔提供价值依据。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在今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涉及到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官司会越来越多,对知识产权损失的价值如何计算,这也需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介入。

二、当前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在我国,现行资产评估管理体制是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为最高统一领导者,以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评估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评估客体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为分级管理者,以评估协会与自律性管理为辅助,以各类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评估机构为管理对象,以资产评估资格、过程与结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在这种体制下,严重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目前,虽然已经设立了有关无形资产评估管理部门,但是有些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职能并未完全行使,也有些部门在明确职能、权限、责任范围上模糊不清,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评估业务,或为了收费而一味地迎合企业,只象征性地到企业走走过场,使无形资产评估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评估机构不健全,自然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对评估对象和范围把握不准。由于对无形资产认识不足,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一是在中外合资合作过程中对中方无形资产不进行评估或低估,使其无偿被合资企业使用。据统计,我国有90%的合资企业在合资初期未将其商标权、专利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二是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企业资产往往按账面原值折股,或者对国有无形资产不评估、计价,不入账,使得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被排除在股本之外,一些企业即使对无形资产作价计股往往也只限于商标、专利等易于评估的无形资产,而对那些评估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如商誉、特许经营权等则忽略不计。此外,在企业承包、租赁经营以及兼并、联合过程中亦是如此。另一方面是,有的地方、有的企业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无形资产评估值越来越高,对评估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大。

3.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道德失范。近几年资产评估业务需求的激增,资产评估机构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增加,资产评估从业人员也随之增加,少数评估人员在评估中无视国家法规和职业道德,对于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的确定不是根据科学方法和客观事实,而是按照被评估单位的某种需要去做,导致评估结果严重失实。

4.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和评估参数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无形资产成交案例较少,无形资产评估所需要的许多参数很难取得。从理论上讲,无形资产评估较适合的方法是市场法和收益法。市场法要求有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和大量公开的成交案例,而我国目前无形资产尚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有限的无形资产交易情况的有关资料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取得。收益法评估中需要收益、成本、折现率、无形资产寿命期限等重要数据,这些数据从目前市场上公开的资料中也很难正确分析出来。

5.缺乏专门的无形资产评估人员。无形资产评估工作涉及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工程技术学、市场学、法学等多门学科,要求评估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评估理论和经验、熟练的评估技巧。但是,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综合性的资产评估执业资格,只要取得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资格,其执业范围就不受资产类型的限制。这种“万金油”式的评估师很难保证有足够的经验和技巧从事无形资产评估业务。

三、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的对策

1.改革现行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管理与行业自律。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今后资产评估业的取向应该是政府监督下的行业自律与行业自我管理模式。因此,有两项工作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尽量减少政府部门对评估的多头管理以及行政干预,确保评估机构及人员的超然、独立,还资产评估业本来面目,使之真正成为客观、公证、独立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坚决落实评估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彻底脱钩的要求,从制度上和体制上解决资产评估业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发挥资产评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有作用;二是要强化行业协会职能,改革管理方式。建立起具有高度权威和高超管理芝术的行业自律性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的管理是在为管理对象提供服务基础上的管理,与一般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资产评估协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明确自身职责,科学定位,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依托社会需要,高效开展行业服务与管理。

2.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无形资产评估业有法可依。现代管理应该是法制化的管理,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的政策法规体系,使无形资产评估走上法制化的道路,是搞好无形资产评估的根本保证。为了尽快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或行业无形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地方性法规在评估标准、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无形资产产权交易缺乏统一的客观依据。为此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就迫在眉睫。具体内容应该包括无形资产评估管理法、单项无形资产评估原则、无形资产评估操作规则、无形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等。

无形资产的机会成本篇(7)

【关键词】协同创新 无形资产 人才流动 资产保护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对无形资产的再认识

无形资产,作为企业运营核心生产要素,其概念在知识经济的逐渐发展中亦开始宽泛化,而至今我国依旧未形成对其统一的定义。笔者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不具有实物形态的特征,包括诸如知识产权、版权、商标、商誉、品牌、思想和关系等范畴,在管理实践中用于估价、计量,并用以投资与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

根据对无形资产新的诠释,无形资产应具有以下特点:其一,无形资产是非实物性存在资产。这是无形资产最基本的特征,没有实物形态指的是无形资产的使用价值和作用不能被直观感觉。其二,无形资产是非货币性长期资产。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指货币性资产以外的能在多个生产经营周期内发挥作用,使企业长期受益的资产,这是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无形资产既然属于非货币性长期资产,那么形成无形资产的各项支出理应资本化。其三,无形资产是权属性有偿资产。无形资产大多都是以法律规定性权利的形式存在,如版权、商标、专利、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是以一种收益性资产而为人们所使用,它只能通过向资产所有人支付相应费用方可获取具体资产的使用权。换而言之,可以无偿为任何投资人所用的无形而有用的东西并不能成为无形资产。其四,无形资产从价值性角度属于可持续资产。无形资产可以长期的、持续的为企业增进经济效益。其五,无形资产是资本性实用资产。这是无形资产的实用性要求,也就是应有可应用性。即构成无形资产的信息必然可以应用于制造或使用,且一旦应用就必然地取得经济利益。正是由于无形资产的实用性,谁只要掌握了无形资产,谁就必然可以将之用于实践,使其资本化而不断受益。所以在人才流动中无形资产的侵权才变得如此容易和广泛。其六,无形资产是独占性保密资产。无形资产都是权属人独家所占有的,有的学者把它称为“客观秘密性”①,这是无形资产的核心特征,也是认定无形资产的难点和争议的焦点。其七,无形资产应属波动性收益资产。“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有时会遇到难以预测的剧烈波动,使得无形资产具有所提供经济利益不确定性的特点。”②其八,劳力性知识资产是无形资产有形化的一个典型特点。“无论是专利权或非专利技术,还是商誉或特许经营权等,说到底都是人类脑力劳动的结晶,是典型的知识产权。”③因而,作为知识载体的人是决定中国企业生死存亡的重要因素,是最宝贵的资源,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尤为关键的就是企业能否吸引、培养最顶尖的管理人才和科学技术人才。

协同创新中科技型人力资源流动给无形资产管理带来的挑战

无形资产随人才流失而流失。科技型人才跳槽、同行业间人员流动现象不乏出现,而这些人员身上所具备的管理才能与技术是企业长期以来花费各种人力物力财力所辛勤培养的结果,他们了解的有关企业的管理诀窍、专利技术等正是企业至关重要的无形资产。随着人才的流失,那些无形资产也随之流向其他企业,这样不仅使自己企业受到严重冲击、经济也面临一定程度的损失,也同时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培养了人才与无形资源,由此可知人才流失对于企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无形资产在人才合作中随之流失。在与外商合资合作的过程中,企业对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未能做出正确评估的情况下,技术和管理技能等无形资产将被无私奉献出去。目前我国中外合资项目中对中方资产不进行评估的现象屡见不鲜。在目前我国法制观念不够健全的前提下,很多中外合资合作的企业时常忽略评估环节,即使有的包含此环节,也会由于其评估体系不完善以及作价缺乏依据而又求成心切,导致对我们中方所投入的诸如商誉、土地使用权等无形资产的作价过低,而对外商提供的诸如专利、专有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价过高,从而使得国有商业企业无形资产相对减少。

无形资产随人才兼职而变相流失。在许多企业中,管理者对无形资产的重视不够,如何运用法律对其进行必要的保护以使其获得增值功能等认识都显薄弱,从而最终造成人才在外兼职以致无形资产流失。

无形资产随人才租赁而无偿流失。有些企业在人力资源交流过程中,不遵守规定的保护程序,而擅自将其租赁。或者因为未作评估而使得现有的无形资产被其他组织租赁而被无偿占用。不仅如此,即使有的企业严格进行全面评估,也常会出现在租赁过程中忽略、丢失无形资产增值能力的收益权。

协同创新中无形资产容易流失的原因分析

缺乏足够的认识。长期以来我国都以计划经济为主,对于有形与无形的概念区分甚是薄弱。尤其在企业中,很多管理者常常不自觉的将财务记录以及管理台账等“有形资产”视作其资产的全部,与此相对,那些知识产权、商标等无形资产却因未提起足够重视与认知而有所忽略,随之而带来的便是其增值功能亦难以得到研究并体现出实际价值。同时,在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不断变化下,由于企业缺乏无形资产投资意识而导致其价值贬值甚而丧失等现象屡见不鲜。由此,在观念、意识以及科学认识上的缺乏导致了大量无形资产失于无形。

法律保护不完善。由于我国的法律体系建立时间尚不久远,导致在诸多领域中国民的法制观念都显淡薄。而对于无形资产等这样不易量化的词汇显得尤为突出。在企业中,由于不懂得如何从法制方面加强保护意识与防范意识,使得无形资产被侵权,更甚者被无故流失于居心叵测者。

在行动上缺乏足够的重视。知识是无形的,其价值往往不能像其他有形资产一样得到真正的重视,也从来未出现在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因此,管理者应从意识上对其提起重视。管理者应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树立明确的目标,并在具体的诸如管理时间的如何分配等方面有侧重的体现出其重视程度。

无形资产在积累不足中流失。在有些企业中对于本部门的管理工作中并未建立起一个有机的系统,在未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前,总是不断的在一个较低水平上周而复始。每当有管理者上任之时,便会经过摸索、尝试、总结等一系列步骤之后开始形成一个自己的管理体系。而一旦其离开该岗位,所建立的重要管理知识就会土崩瓦解,继任者便形成一个新的循环。鉴于此,企业应该建立适于本企业的系统,而数个子系统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并充实其知识库,将团队精神充分发挥,最后再集中于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协调运转,将员工个人所储备的重要知识集中化,并归于企业所有。

无形资产随产权不明而流失。类似于知识产权这样无形资产的归属权与职务技术成果和非职务技术成果的界限相联系。职务技术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而非职务技术成果与此相对是属于个人的,个人也有权就技术成果订立相关技术合同。这涉及多方的利益问题,不仅包含组织与个人,甚而会牵涉到国家,虽然我国专利法和技术合同法等对此界限有一定划分,但无形资产这样的人类脑力劳动成果有其特殊性与复杂性,如何实现有效管理,关系到无形资产在由职务技术成果转移到非专业技术成果过程中的白白流失。

协同创新中对无形资产保护的对策及建议

对于无形资产的保护追根究底是要对那些掌握无形资产的人力资源加以保护。从而要在保护无形资产的科技型人才的过程中着力来保护无形资产,最后建立一个科学、有序、有效的保护机制。

竞业禁止,未病先防。对于有些企业,可以采取防患于未然的方法以避免本单位的机密性技术等无形资产流失。例如,在签订劳动合同时,特别是在有关知识产权如何归属等问题方面要明确指出竞业禁止。顾名思义,竞业禁止也就是不允许在同行业间进行任何竞争。而且掌握本公司技术秘密的员工,即使离职后的一段时间内仍不能去同类产品、同类业务的经营单位,也不可自行生产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相关业务。同时,单位也可通过订立保密协议、采取保密技术等一系列手段来促使其所有的无形资产能够合法化,并逐一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约束是双方的,用人单位也应告之科技人员其可自行安排有关技术专利等的使用权限、方法等具体条目。

专兼分明,强化管理。企业员工要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忠于职守。不可在承担本职工作的同时在外兼职以使其单位的无形资产流于无形。即使要从事兼职活动的也要符合相关规定、以及1988年1月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科委关于科技人员业余兼职若干问题的意见》的规定,正确处理本职与兼职的关系。既不妨碍本职工作,也不给其用人单位带来任何不必要的麻烦,尤其不可将其单位的例如专业技术等重要技术信息告知其他单位,使得本企业经济以及名誉受到损失。

追本求源,严于管理。在商业企业中,合理的规划管理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对那些在国家重点科技计划项目中担任着研究、研发等关键职位的科技人员。在科研任务尚未完成之前,若将项目的技术专利、技术秘密等披露出去而给国家、组织造成经济损失的项目相关人员,提出调职、离职的,原则上不予批准,擅自离开将原企业的专利秘密,甚而是某些确定为国家级的科技秘密告知现任单位,听从现单位对该无形资产任意使用,从而侵犯原单位的知识产权与技术权益的,要责令其承担相应责任。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若是用人单位在这方面有过错的依旧要承担起应负责任,体现出法律的平等性与强制性。

依法管理,立章建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由于我国的法律体制建立较晚,而且至今尚不完善,各商业企业要结合国情、企业情况,在借鉴国外相关保护无形资产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来制定本企业的规章。并加大执法力度,保证任何侵犯无形资产的违法行为都会受到严惩,严格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宗旨,在保证本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也体现法律的权威性

设立机构,有效管理。由于无形资产具有其独特性,在对其的管理上亦应设立专门的机构来对其进行管理。企事业单位在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管理中也需考虑自身发展的需要,并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以达成目标。例如:将本企业的无形资产合法化、并在本公司内通过注册、登记等来备案,使其日后查阅有所依据,其中从他处引进的专利等要进行标注,并仔细审核,而后分析出企业无形资产优劣后进一步开发利用以使其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达到为企业增值的现实功能。其中仍不可或缺的便是建立一个专业 、优秀的评估队伍,加强对无形资产的规范管理,以防止其无形之中的流失。

人才战略,追本溯源。入世后的五到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等跨世纪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在整个发展进程中尤为关键的就是人才战略。如何创造一个相互信任、不断创新的人文环境,形成一个“惜才、成才、重才”的氛围,对国家、企业以至个人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同时这也符合现展中经济战略、政治战略等的需要。提倡以绩效考核为主的分配机制,避免以往“年功序列”式的只按资历与辈分来升迁的传统模式,逐渐建立科学、有序的奖励机制,对于那些为企业做出卓越贡献的职工予以应有的报酬,以鼓励员工能够勇于创新,也帮助企业无形中培养优秀人才,使其成为中流砥柱。

市场配置,创新管理。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而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并趋于完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随着体制的发展,我国各企事业单位也应对其管理制度进行及时而必要的创新,以适应经济成分、分配方式等方面的多样化。同时也要将那些不适于组织与人才成长、发挥能力之处消除殆尽,以保证人才等永葆活力、不断为企业增进效益,最终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大环境的需要。不仅如此,在留住原有科技型人力资源的基础上,要破除某一企业专有人才的桎梏,使人才配置市场化这一设想不再流于表面。在诸多努力之下,科技型人力资源的管理工作能逐步达到国际水准,使管理世界化、制度国际化。

人尽其才,以情待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分为五种,当人的生理、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便开始追求情感、自我满足等内心需要。因此,在以人才使用为主的人才战略中,如何能够吸引一流的人才并合理的进行配置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当下,物质不再是人们求职并长期为企业效力的唯一动力。从而,如何像伯乐般发现千里马,并委以重任,在信任、赏识等基础上和科技型技术人才进行感情交流,最终达成以情留人才是各企事业单位最需要学习的。

科学分配,优化机制。众所周知,求职中相当重要的就是待遇,科技型人才依然如此。因此,企业若要吸引优秀人才,所不可或缺的就是建立与国际接轨、在同行业间具有竞争性的收入分配机制。并坚持以绩效为分配依据,公正的实行多劳多得的方式。有条件的情况下,推行员工当家做主的有效措施,使员工将单位当作自己的家。

广招贤才,有序竞争。不断进行良性竞争、吸纳人才而后持续培养以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循环机制。我国在入世后面对的竞争重点便是人才,因此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就要全方位吸纳各种科技人才与归国人才,尤其是对那些高、精、尖科技人才须进行重点引进,并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人才竞争。目前常使用的解决企业科技人才的方式是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开发投资或招收一些应届大学生以对其培养。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因此要尽力形成一种终身学习的培养机制以帮助企业获得所需的人才。

(作者分别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本文系天津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高等学校教师分类管理及考核体系构建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2ZD48)

【注释】

①殷勤凡:“知识经济下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创新”,《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年第2期,第45~48页。

②席酉民,唐方成:“不确定性环境下无形资产的和谐管理模式”,《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2期,第6~12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