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融资最好的方法

融资最好的方法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4 16:40:39

融资最好的方法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融资效率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如何选择融资方式,怎样把握融资规模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利用时机、条件、成本和风险,是企业进行融资前需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的。那么,如何才能制定出最佳的融资方案呢?融资总收益大于融资总成本企业进行融资,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融资后的投资收益如何?因为融资则意味着需要成本,融资成本既有资金的利息成本,还有可能是昂贵的融资费用和不确定的风险成本。因此,只有确信利用筹集的资金所预期的总收益要大于融资的总成本时,才有必要考虑。这是企业进行融资决策的首要前提。企业融资规模要量力而行企业在筹集资金时,首先要确定企业的融资规模。筹资过多,或者可能造成资金闲置浪费,增加融资成本;或者可能导致企业负债过多,使其无法承受,偿还困难,增加经营风险。而筹资不足,又会影响企业投融资计划及其它业务的正常发展。因此,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之初,要根据企业对资金的需要、企业自身的实际条件以及融资的难易程度和成本情况,量力而行来确定企业合理的融资规模。选择企业最佳融资机会一般来说,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融资决策要有超前预见性,企业要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和国外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的各种信息,了解宏观经济形势、货币及财政政策以及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合理分析和预测能够影响企业融资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可能的各种变化趋势,以便寻求最佳融资时机,果断决策。第二,考虑具体的融资方式所具有的特点,并结合本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适时制定出合理的融资决策。尽可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企业融资成本是决定企业融资效率的决定性因素,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选择那种融资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按照融资来源划分的各种主要融资方式融资成本的排列顺序依次为:财政融资、商业融资、内部融资、银行融资、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另外,在选择银行融资时,要充分注意各银行间不同的信贷政策,选择对中小企业最为有利、最为优惠的银行。例如,以四大商业银行之一的中国银行为例,该银行近年来特别出台了扶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对扶持行业、利率、风险控制方面都有十分详细具体的规定。寻求最佳资本结构中小企业融资时,必须要高度重视融资风险的控制,尽可能选择风险较小的融资方式。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应当在控制融资风险与谋求最大利益之间寻求一种均衡,即寻求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中小企业融资需把握的几个问题其一,符合贷款条件的中小企业,在向银行申请贷款时,务必计算好贷款额,确定贷款用途,准备好整套的真实资料,直接与银行的客户部门联系,配合银行的调查评估。其二,当您的企业急需资金又找不到资金时,建议您:反思一下您的项目是否成熟(不成熟的项目是无法获得资金的),给您的企业多注入些科技含量,使您的产品更有市场,将您的企业建设更符合融资要求。其三,当企业处于创业期时,最好引入风险投资或其他投资,在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在来找银行。一般而言,银行是“锦上添花”,而不会“雪中送炭”。其四,中小企业融资的方法不仅银行融资一种,即使担保机构运做得很成功,从各国发展情况看,银行提供的间接融资也逐渐会失去其主导地位。对于一个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来说,请银行(银行也向企业提供财务顾问服务)或有关专业机构设计融资方案,将各种融资方式进行合理组合,不失为一个明智、有效的方法。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2)

【关键词】融资难题;融资管理;管理原则;管理思路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融资渠道单一

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分为两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对企业发行股票或债券要求较高,中小企业难以满足其发行条件,直接融资的大门向中小企业关闭。

中小企业主要向银行进行间接融资,然而银行为控制贷款风险,其融资条件较为苛刻,一般情况下,要求中小企业提供抵押物,如房产、厂房、土地、设备等,按照抵押物评估价进行一定打折(如房产7折等),折扣后的金额为企业贷款额度,然而实际贷款额度往往低于抵押物折扣金额。中小企业贷款无门,部分中小企业被迫无奈,只能求助于高利贷,不少中小企业不能承受高额的利息而破产。

2、银行服务单一

目前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主要提供存贷业务,并对中小企业的存贷业务主要以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对长期资金的需求。如,不少中小企业采用短贷长用,存在巨大的投资风险,若银行一旦采取紧缩政策,收回贷款,企业将面临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

3、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展滞后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目前我国很多地区成立了相关机构,但从现在情况来看,未能取得显著成效,各地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提出过高要求,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实际需求。

4、政府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不够

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然后政府政策往往雷声大,雨点小,真正惠及中小企业的政策屈指可数,中小企业面临的税负较重,融资困难的局面一直未得到改善。

5、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财务管理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低,经营风险高,盈利能力低,信誉不高,另外缺少必要的抵押物等,故中小企业被认可度底。

二、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解决方法

中小企业企业目前没有良好的外部融资环境,且外部融资环境的改变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做为中小企业应该狠下内功,在增强自身管理能力、运营能力、盈利能力的同时,应建立理性的融资管理机制,在有限的融资条件和融资规模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中小企业融资管理原则

企业价值最大化也称企业总价值最大化,即企业权益价值和负债价值之和的最大化,结合企业融资管理的内涵,企业的融资管理的目的在于――合理筹集企业所需资本,在投资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使得资本成本和财务风险最低化从而实现融资管理的最终目标,即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企业通过好的融资管理模式来低成本地为企业的发展筹集资金,同时做到资金成本、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之间优化和平衡,是企业财务规划和融资管理的主要原则。

四、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管理思路

从资金融入效应和风险控制角度看企业融资管理,当论及企业的融资需求时,企业融入的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在用途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一般来说,长期资本主要用于满足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扩建项目、新建项目和对外投资等方面,而短期资金主要用于解决企业运营资金的周转等方面。资本结构一般是指长期资本的比例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从长期资本的融入和其产出收益方面,从企业的良性资本循环角度(不考虑不顾及成本的用融入资本来偿还债务等方面)来说明企业的融资管理问题。从企业融资的价值创造来看,企业在融资决策时,一般要符合融入资本的投资回报率要大于融入资本的综合成本。因为当企业投资收益率高于融资综合成本时,提高了原有资本收益率,增加了企业原有投资利益,并产生了价值创造;当企业投资收益率低于融入资本综合成本时,企业使用融入资本将使原有资本收益率降低,损害了企业原有投资者利益,甚至发生亏损,严重的可能产生经营危机甚而破产。

企业融资理论也认为,企业为了达到市场价值最大化往往寻求最佳的融资结构。由于各种融资方式的资金成本、净收益、税收以及债权人对企业所有权的认可程度等存在的差异,在给定投资机会时,企业就需要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收益成本约束来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以确定最佳的融资结构,从而使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本文借助虚拟的案例,探讨基于价值创造的融资管理方法,该思路和方法适用于一般性的企业,但对于众多规模实力有限、存在外部环境约束和缺乏理性的融资管理观念的民营企业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

通常情况下,企业首先要从融资来源的结构和数量入手,预测未来的融资能力。从来源来看,不外乎外源性融资,主要指银行贷款和证券融资,内源性融资主要是留存收益和业主资本追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国有资本在竞争性领域势力的弱化,民企融资来源将更加广泛和合理。如股票融资对于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在我国民营经济领域则出现了不愿发行股票和上市融资现象,甚至一些前景非常好而且又急需资金来发展壮大的民企,在政府的支持和证券融资门槛降低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其次,选择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投资方案。民企应该树立正确的市场经济思想,科学地进行投资项目的选择,这就需要认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中观行业资迅和微观自身状况来确定可选的投资方案,并通过成本――收益分析和风险性分析来测算各方案的预期收益率,然后在融资能力限额下,找到价值创造最大的投融资组合。

再次,需根据各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和需求特性(如合资企业的股权比例),以及融资来源的资金成本,可利用线性规划的方法来解决融资分配问题。

所以,民企更应高度重视融投资的风险性分析,需借助各方案下的预测现金流量和债务偿还筹划表进行分析。

企业融资管理的科学性很重要,不仅要考虑资金的成本,还要考虑到财务风险,否则,就是用较低的资金成本融入所需资金,也无法维持正常运营,因此,企业融资管理的目标应是在资金成本、财务风险和价值创造这三者之间取得最优平衡,以实现企业价值的增值。

参考文献:

[1]张兴胜.中国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几个问题[J].新经济导刊,2002,1.

[2]陈晓红,郭盛琨.中小企业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3)

【关键词】公司上市;融资;保护机制;公司法

一、引言

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融资与上市成为中小微公司共同的发展难题和追求目标。上市募股可以给企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是企业扩大规模、增长营收的坚强保证,但相应也产生了诸多的法律问题。只有正确认识并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够让企业成功融资上市。

二、企业发展时代境遇

1.国际格局的变化目前国际形势依旧错综复杂,波谲云诡。近年来出现的不少现象都说明了经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国内企业,更应该在迷雾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实现发展的最优化、利益最大化。2.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党的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提出来更高要求,国内企业就要对标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对于具备实施条件的公司,应当着手准备上市,更进一步的发展。3.目前政策及风险概述在民营经济发展领域,我国立法以及政策方面也确实给予了许多帮助,立法层面例如我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政策层面例如2019年8月银保监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2020年1月银保监会的《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2021年6月财政部修订并印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办法》等。进一步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作用,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和三农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谈及目前有关中小企业融资上市的政策与面临风险,引用狄更斯的一句话再好不过——“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由于种种原因和限制,并且基于当前的金融体制,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通过间接融资的方式进行募集资金,即过度依靠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其中,抵押贷款、信用贷款、担保贷款是使用最多的间接融资方式,这也是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占比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也面临着资金链断裂、金融诈骗等诸多风险。

三、以该企业为例分析主要存在的问题

1.“锅圈食汇”发展之路锅圈供应链(上海)有限公司,以火锅、烧烤食材为主,是涵盖休闲零食、生鲜、净菜、饮食、小吃等商品的便利店连锁系统;以经济实惠、方便快捷的特点走入了千千万万消费者的心中,以此为基础,该企业自2017年创办以来,获得了飞速发展,在此再附上有关该企业的一些数据:官网数据显示,2021年4月,全国已有6000余家门店,覆盖24个省3个直辖市和104个地市,河南实现全覆盖。目前品牌产品SKU达500余款,共有十二大系列产品,锅圈食汇门店500多种食材全部来自自研和自有品牌,上游ODM工厂已达到500余家,并拥有200多名专业买手直溯源头。用4年多的时间,在全国开出了7000多家实体店,并且完成6轮融资。这是多么令人瞠目结舌的成就,那么伴随着其上市融资的筹备进程究竟都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呢?接下来我们予以探讨研究。2.主要存在的问题(1)法律保障程度不高目前,我国在法律层面只有《中小企业促进法》予以规范,但这部法律并没有针对中小企业融资上市等环节的实体性规定,因此这部法律在实践上有所欠缺,这也是应当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立法的原因之一。锅圈供应链(上海)有限公司作为筹备上市的企业,目前法律上存在一定的风险,既有可能因此被损害法益,也有可能因此做出越界行为,损害他人法益。(2)应收账款融资领域缺乏监管目前,我国在应收账款融资方面发展速度较为落后,其原因在于没有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目前我国常见的几种融资类型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各不相同,并且在融资贸易中时常发生定义划分不够明确的问题,因此,要使质权人的权利得以保障,不仅要满足其合同中规定的权利,还要采取法律法规手段加强约束力,从而避免实现权利之时所面临的风险。(3)动产质押易引发所有权归属纠纷动产质押会面临一系列法律方面的问题:首先,动产质权的设立在法律层面仍面临诸多争论与分歧。在《担保法》与《物权法》等法律中可以找到学界具有争议之处(现随着我国《民法典》的生效已失效,但仍旧体现在《民法典》中)。其次,交由第三方进行托管的动产也同样有引发法律纠纷的风险。其原因可能是其监管的方式不合理从而造成质押物受到破坏。因此,委托方与被委托方要加强彼此权利与义务的完善工作,明确双方职责所在,从而在发生追责事故时,做到权责分明,也有利于进一步保障融资环境的稳定。除此之外,由于动产的价值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对动产进行实时估价相对困难,可参考类似仲裁方式,寻找专业公司对所质押的动产实时估价,并且还要进一步明确好被委托方在此过程当中的职责范围及其所享有的权利。(4)企业外部融资渠道的法律问题首先,目前公司筹备上市的主要方式便是通过外部融资,而外部融资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主要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股权融资,这种融资方式具有成本低、时效快的特点。但股权融资也存在一些法律风险和问题,比如关于未实缴注册资本的缴纳,投资方一般都会要求公司的原始股东在规定的期限解决未实缴注册资本的交付问题;其次,是股权的“代持还原”问题,投资方为了避免潜在的股权纠纷而选择在未上市的公司中选择代持股东;债券融资是公司外部融资的第二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在法律法规的条款下有诸多的限制,像合伙公司、独资公司以及中小公司,都不可以直接发行公司债券,因此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模式。私人贷款是公司外部融资的第三种方式,但是目前国家法律对私人贷款缺乏较为明确的限制和规范,所以如果通过此种方式,例如大家经常听说的“过桥贷款”,会给公司产生被高利贷缠身的潜在风险。

四、上市筹备法律问题解决对策研究

1.完善股权融资相关法律制度在公司法领域可以着重对扩充投资者退出渠道进行完善。对于有限公司股权回购,《公司法》应该将第七十四条中的强制性规定理解为授权性规定,也就是应该将公司股权回购也作为股东退出公司的方式之一;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回购,可以允许股份公司用自有资金进行回购然后再将回购的股份有偿转让给其他股东,最终实现股权在退出股东和新投资股东之间的传递。2.针对应收账款融资我国《民法典》中对“应收账款质押”方面的相关规定并不完善,并未从具体实践要求来规定应收账款的适用范围,同样无法满足各种领域融资的基本需求。在供应链融资中,要对供应链应收账款这点加以明确规定,从而规避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有利于更进一步对权利质押予以规范化管理。要制定好权利质押的根本条件,才能保障权利质押中担保权益与价值的更好实现。建立健全应收账款质押登记机制。另外,征信部门也要加大审核力度。3.针对动产质押方面建立动产质权的风险预防机制。为加快动产质押融资的顺利进行,就要着眼于实际情况,这样不仅有助于质权的实现,还有助于规避法律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银行在与融资方以及物流部门签订监管等相关协议时,要本着真实性与谨慎性的原则,从而有效预防动产质权在设立进程中所面临的风险。4.注意避免融资过程中的撤资、法律纠纷“企业发行股份的股款缴足后,必须经依法设立的验资机构验资并出具证明。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后,发起人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缴足出资的,应当补缴;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在企业上市筹备中,尽管锅圈供应链(上海)有限公司已经获得了五轮融资,前景大好,但是仍旧应该注意最后紧要关头大股东的撤资导致的相关情况。

五、展望与建议

1.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法律(1)我国有必要制定相应的中小企业银行法基于银行成本和风险因素的考虑,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并没有较好地分享到金融事业的发展成果,如果可以通过立法从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里分离出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商业银行的体系,让中小企业有特定中小企业专业商业银行为其匹配服务,应该是中小企业融资现状的有效解决策略。(2)应针对民间借贷立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民间借贷现象依旧横行,因此应该出台一部调整民间借贷的部门法,因为如此便可通过明确规定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推动融资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2.公司其他方面的注意事项(1)加强理念创新,推动科学管理面对市场发展现状与传统管理理念的冲突,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与时俱进,一起通过管理理念的创新和应用推动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要将绿色发展理念和节约资源等新时代社会发展要求与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联系起来。(2)完善人力资源,优化员工环境企业员工是企业运营和产品生产的最直接人员,对企业整体的发展和产品质量有重要的作用。而针对部分企业人力资源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相关企业应着力研究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创新招聘方式、完善培训体系等。

六、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是单一地看锅圈食汇这一个企业也好,还是更高角度地看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总体也好,上市是企业为获取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那么上市前如何运用法律防范风险、做好融资等各个领域的筹备就显得至关重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宏观经济形势以及经济环境带来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限制而产生的不足。所以通过法律等形式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规范和监管,以法律保障的形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是十分有必要的,这些措施能促使中小企业的成长,同时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士元.企业法[M].北京: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2015.

[2]姚王信,夏娟,孙婷婷.供应链金融视角下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约束及其缓解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04):105-110.

[3]乔新杰.供应链金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相关探讨[J].金融视线,2021(04):28.037.

[4]童美隆.供应链金融的法律风险防范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9(34):29.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4)

一、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1、金融风险的概念

金融风险管理是指各种各样的经济主体在筹集和运营资金融资本的过程中,通过对各种金融风险的认识、分析和衡量,以最低成本即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法来实现在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前提下收获最大收益的一种金融管理方法。金融风险是每一个消费者和投资者都需要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解决经济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想减少和回避金融风险就必须要对金融风险的含义和种类有一个十分清楚的认识。我们从金融风险的概念可以看出,金融风险不等同于经济损失,它既存在经济损失的可能,也存在获得超额收益的可能,因此我们要考虑它的双面因素。

2、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总体说来就是在保障经营活动和筹集资金的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处置和控制发生的金融风险,防止和减少金融风险发生所带来的损失。从细处划分,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目标,即安全性。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其经营活动是在负债经营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必须在确保资金安全的条件下,才能通过运作、经营实现金融主体的收益,这是确保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二个是金融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即收益性。金融机构作为市场环境下的经营主体其天然属性即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所以说盈利是其追求的主要目标,而安全目标是收益目标实现的前提,没有安全性,收益便是一纸空谈;收益目标是安全目标采取的归宿,若没有收益,安全目标也就失去了其实施的意义。

3、金融风险管理的一般程序

金融风险识别。是指对还没有发生的存在的或潜在的各种金融风险进行系统的全方面的归类并进行分析研究,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风险需要考虑,引起金融风险的原因、类型、性质及后果。

金融风险衡量。是指对可能发生金本文由收集整理融风险的概率或损失的程度和范围进行衡量和估计,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该金融风险影响究竟有多大,会带来什么样程度的损失。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地运用数理统计和概率论的方法,在借助电子计算先进设备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大量损失的严重程度和频率,进行科学全面的风险定量分析,以准确地衡量出风险,并选择合适的方式处理风险,实现用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好的金融风险管理效果的目的。

金融风险控制对策。金融风险控制对策首先是控制法,即在损失发生前力图控制与消除损失的手段,其主要内容是避免风险和损失控制,避免风险主要是采取暂停或者终止某类活动或改变活动的方式和性质的做法。因为其在金融风险管理方法中属于最消极、最简单的一种,所以一般较少采取这种方式来处置金融风险问题。损失控制是指对于金融主体不愿意转移也不愿意放弃的金融风险,缩小其损失幅度、压低其损失频率的各种控制方法。因其是金融风险控制工具中最为主动积极的一种,所以是金融主体采用的比较常见的一种金融风险处理方式;其次是财务法,即指筹集资金用以支付风险损失的方法,其主要内容是自留风险和风险转移。自留风险是指当某项金融风险由于可以获利而需要冒险或无法避免时,就必须要保留和承担这种风险,由金融主体自行筹集或设立资金来进行补偿。风险转移是指金融主体将其面临的金融风险所可能导致的损失有意识地转移给另一金融主体的一种金融风险管理方法。由于其发生条件是一种动态的投机性的金融风险,因此不在保险理赔范围之内,所以金融风险转移的主要方式是非保险型金融风险转移。

二、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的变迁与发展

1、现代金融风险管理的传统技术

马克维茨(1952)的关于资产组合选择的论文为现代金融风险分析模式奠定了基础。马克维茨认为,一个非常理性的投资者应该根据其金融投资组合的方差和均值来分析可供选择的各种投资组合。其提供的场景还存在另外两种假设可能,一个是收益呈正态分布;二是资本市场的完美性。基于消费者的选择是由两个参数引导(方差和均值),所以投资组合的选择也可以由这两个参数来表示。虽然两个参数表示法对于充分分散化的投资组合的计算是行之有效的,但其并不适用于单个证券。单个证券的风险只能在其所属的投资组合的环境中,通过它在投资组合整体的方差和均值中所占有的比例来进行评估。极其特别的单项投资风险应该根据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与其自身的收益率的协方差来衡量。

2、市场风险管理

20世纪70年代以前,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与方法主要是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理论和方法。风险因子的变动幅度和风险暴露的大小决定了金融风险导致损失的大小,暴露的风险大小取决于头寸和期限。头寸越小,期限越短,则风险越小;反之则风险越大。所以如果能使负债的头寸和资产合理的匹配在一起就可以使负债和资产的净头寸暴露出来,这样就可以规避风险,因此就产生了利率风险的缺口管理技术与理论方法。

3、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双管齐下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根据金融市场发展所衍生出的金融工具以及金融工程的技术发展逐渐演变出来市场风险管理的新方法,为衡量资本收益的变准差提供了新的价值衡量标准。而信用风险管理是由于80年代的债务金融危机影响而产生的,这就使得大多数商业银行开始偏重于信用风险管理,这就促成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在理论与技术上的相结合,进而构成了当前金融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

4、金融风险管理量化和模型化的技术发展

20世纪90年代至今,摩根公司为适应市场风险管理模型,综合度量市场风险,首次开发出了在险价值即var方法。var方法及相关模型是结合数据统计分析技术、资产定价理论和市场风险的历史数据,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的条件下评估任何一种金融资产在一定的时期内所可能遭受损失的最大值。其根本原理在于根据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统计分布找出相匹配的置信水平分位数,即var值。

var方法不仅仅可以用来作为管理资产及其组合风险和金融机构评估的工具,也可以作为金融监管部门进行金融风险监控和评估的手段。基于var方法的基本原理,信用风险管理业可以运用和开发var模式。只要运用合适的信用资产评估模型和信用资产收益波动模型,确定出信用资产的价值在不同信用风险状态下的概率分布图,在确定的的置信水平上敲定出该资产的信用风险值,就可以将var方法引进到信用风险的管理中来。

5、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全面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全面金融风险管理需要在金融风险的评估、识别和控制下实现两方面要求:第一,要求金融风险管理系统全面的考虑风险的价格、概率和偏好3种因素,进而实现金融风险管理在主体偏好和客观计量的最优平衡。第二,trm要求金融机构根据自己的整体目标对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内部各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整合。全面的金融风险管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金融机构的战略目标即价值最大化。基于对不同的风险管理方式和不同的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整合的目的,金融机构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承担应该金融风险的管理职责,为此我们应该设立独立的金融风险管理部门直接对高级管理人员负责,进而在组织结构上能够保障全面金融风险管理的实现。

三、推进我国全面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积极应对金融产业全球化挑战

1、认真研究国际经济对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加速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的金融体系发展不可能独善其身,其对现有世界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高,要通过全新的思维来解读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深入探索国际经济重大事件的形成与发展,研究其对我国金融主体所产生的影响。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要建立起现代的企业制度,推行科学的金融管理体系,增加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劳动者自身的素质,才能够彻底的摆脱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金融风险管理体系中,要充分的发挥市场对于经济主体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

3、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间接融资是我国企业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这决定了对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自担风险、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独立市场竞争主体。其次,要加强商业银行的自主创新意识,促使其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掌握竞争的主动权,领导市场潮流,增强抗风险能力。最后,要妥善的处理好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找出金融发展的最佳平衡点。

4、加强政府对金融的监管

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十分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市场不法投机力量的冲击影响,这就要求必须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要想实现更好的金融监管就必须要完善金融方面的立法,建立起一套有法可依的金融监管体系,使金融执法纳入正轨。规范我国境内投资者的经营行为,严厉查处金融市场中的违规经营。为了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坚决将害群之马逐出金融市场,进而保障我国境内投资者的利益,确保金融机构的安全运营,使我国的金融市场能够在一个稳定和健康的环境中快速发展。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5)

关键词: 上市公司 融资结构 融资偏好 融资悖论 

    一、企业融资偏好理论及相关研究

    企业融资理论的开创性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的mm理论。早期的mm理论认为企业价值与其融资结构无关,该理论忽略了企业所得税等各种因素,因而受到实践的质疑。1963年,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认为考虑公司税后负债率增加可以提高企业价值。权衡模型理论在mm理论基础上引入破产风险,认为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是债权边际抵税效应与边际破产成本相等的均衡点,后期的权衡理论又将负债的成本从破产成本扩展至成本、财务困境成本等方面,使理论进一步深化。上述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企业融资结构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融资结构也称资本结构,系指某个时点企业各种资本来源的对比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之间的构成比例。在企业融资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开始从不对称信息的角度对企业融资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融资优序理论。融资优序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完全和逆向选择的存在,企业呈现出明显的融资偏好:先内源融资,之后考虑银行借债或债券筹资,最后才发行股票。近年来融资优序理论与权衡理论逐渐成为企业融资理论的主流。

    在融资与融资偏好理论方面,国外的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shyam sunder and myer s(1999);robert and anuja(2000);hovakimianetal(2004);haan and hinloopen(2003)从企业融资动态“偏好”为出发点进行研究,研究了企业的资本结构,得出上市公司“先内融资,再外债务融资,最后股权融资”的融资偏好的结论。myers and majluf(1984);chirinko and singha(2000)研究表明上市公司融资若债务融资不能满足融资需求才会考虑利用股权融资,表现出明显的融资偏好特性。在西方企业融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发展的同时,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王素莲(2003)等人指出我国上市公司存在严重的股权偏好融资。利用资本市场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确有许多优势,但其特征是并不直接观察上市公司的“行为过程”,而是根据“资本市场运行‘结果’数据来推论上市公司的‘行为过程’”(陆正飞,2003)。葛永波(2007)在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特性时指出,企业融资理论具体体现为静态的融资结构特征与动态的融资偏好两个方面,静态上的融资结构特征与动态上的行为偏好是不同的概念,只有当企业融资偏好受到的约束较小,融资结构特征才能较好地体现出偏好的本质。因此,基于融资结构特征而得出的股权融资偏好结论是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

    二、我国企业的融资悖论及其现状

    纵观我国上市公司,从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关系看,未分配利润为正的公司,1998年~2005年内源融资比率平均为24.14%,而外源融资比率平均达到了75.86%,企业对外源融资体现出较强的依赖性;未分配利润为负的公司,内源融资比率平均为-5.86%,说明外源融资比率超过100%,即公司融资完全依赖于外源融资。上述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源融资在融资结构中所占比率较低,企业对外源融资的依赖性非常强。其次,从外源融资结构来看,未分配利润大于零的公司股权融资比率平均为73.25%,债务融资比率平均为26.75%,未分配利润小于零的公司股权融资比率平均为67.80%,债务融资比率平均为32.20%。上述数据显示:无论是未分配利润大于零还是小于零的样本企业,外源融资中股权融资所占比率远高于债务融资。综合各种融资方式,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融资主要依赖股权融资,其次是借款融资(包括非银行借款负债)、内源融资,企业利用发行债券进行融资的比例极低(葛永波,2007)。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基本体现出“股权融资—借款融资—内源融资—债券融资”的依赖顺序。这种结果与国内学者对上市公司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我国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这种偏好与融资优序理论相反,这一现象称之为上市公司的“融资悖论”。

    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实际融资结构背离现代融资结构理论的原因,我们可以

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企业不能获得足额的内部融资

    内融资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留存收益,留存收益的主要来源是公司的盈利。因此,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不仅关系到股东投资收益的高低,而且关系到公司资本积累的大小,进而关系到公司发展所需资金的自我解决程度。汤新华(2003)通过对48家农业上市公司1999年至2002年平均税后利润、平均每股收益和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整体呈下降的趋势,尤其是2000年经营业绩大幅度下降,与1999年相比,平均税后利润下降67.54%,平均每股收益下降68.18%,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下降65.71%。且这三个指标各年数值除1999年外均低于同期全部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2.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使得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偏高,一是因为我国股权融资实际成本并不高:一方面,上市公司普遍享受着政府给予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使实际税负降低,从而大大降低了融资的实际成本。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率很低,不分配、少分配的现象十分普遍,即使分配股利,也时常偏好股票股利,而较少采取现金股利的方式进行分配。因此,低股利支付率就意味着低融资成本。二是股权融资具有软约束。公司如进行债务融资,必须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无法或不按借款合同约定的期限还本付息,将遭致冻结存款、封存资产等结果,必将影响公司的信誉,影响公司生产经营的正常进行。因此,按期还本付息是一种“硬约束”。相对于债务融资,进行股权融资不存在还本付息问题,再加上没有太大的股利支付方面的压力,公司完全处在软约束之中。宽松的环境,使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

    3.资本市场结构单一抑制上市公司的融资能力

    我国尚未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无法满足多层次融资者的需求,使得融资者无法寻找更多的融资来源;其二在资本市场的运行过程中,政府对市场过度干预,市场监管制度不够完善。对违规行为缺乏及时有效的应对手段和相应法律责任的认定处置;而且我国法律对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框架不完善,对损害投资者权益的行为缺乏民事责任的规定,极大地挫伤了投资者的积极性等等,这都使得公司偏向股权融资。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

    1.完善股权融资相关制度规定

    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不长,市场经济体制又处于初建阶段,各种法规、制度尚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就股权融资而言,近几年出现的配股热、增发热就反映出相关制度方面存在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融资结构的不合理。为此:应进一步严格股票发行的核准制度,在我国,股票发行是一种稀缺资源,为了保证稀缺的资源能产生最大的效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必须严格股票发行的准入门槛,以便让最有条件、最有发展前途的上市公司筹集到发展所需的资金。其次,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真实、可靠性。由于市场游戏规则不完善,市场竞争常常出现无序状况。为了防止因无序竞争造成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失真,以骗取股票发行的资格,应当加强对中介结构的监管。第三,加强对股权融资使用效益的监督检查,防止上市公司盲目融资、盲目投资,浪费资源。

    2.优化融资结构和股权结构,完善企业治理机制

    上市公司应当转变融资理念,优化企业筹集资金的利用效率,提高内源融资的比例,使内部资金得到有效的应用;提高外源融资中债务融资的比例,主动调整资本结构,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形成协调发展的企业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构建多渠道、低成本的筹资体系,平衡债权约束和股权约束、形成有效企业融资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通过合理资产价值调整,逐步推进国有股份的转让与上市流通,打破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局面。同时要鼓励股权所有者多元化,并加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促进股市投资的理性化。促进“同股同权”,切实保障股东权益及股东对经营管理层的约束。完善经理激励机制,给予经理人部分股权,使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股票市场价格挂钩,并建立经理报酬与公司利润的挂钩制度,从而激励经理人做出更加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决策,提高公司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企业的可持续融资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3.

加大r&d资金投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研究与开发活动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企业持续快速发展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技术创新、提高技术水平是上市公司创建竞争优势,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上公司应当根据市场需求的趋势及变化,注重技术进步,加大r&d资金投入,大力吸引高新技术人才,加强技术开发,优化r&d活动的绩效,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塑造适合自身特色的核心产品,依赖高科技产品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通过与高校等具有先进科研开发水平的机构合作,组成以有市场的产品为目标的产、学、研联盟,使高校做出的理论成果更具有实践价值,进而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应当形成一种以优良的经营绩效吸引人才和资金,再以足够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还要积极获取政府及其他组织、机构及个人对上市公司的r&d融资,扩宽企业研发资金的来源渠道。

    4.完善企业外部资本市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适应企业的多层次融资需求和投资者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需求

    要重点规范和发展主板市场,并根据各方面条件的成熟情况,分步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为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创业型企业增加融资渠道。在继续培育股票主体市场的同时进一步丰富市场产品,拓展债券市场,建立统一互联的证券市场,建立由市场主导的创新机制,营造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扩大公司债券发行规模,把拓展债券市场作为扩大直接融资的重要途径。改善政府行为,强化有效监管,完善证券市场监管部门职能,保证市场的交易主体在一个合适的平台上进行公平公正的交易。完善有关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法律制度,恢复投资者信心。

    参考文献:

    [1]汤新华:农业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研究.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3.12

    [2]陆正飞:中国上市公司的行为研究.会计研究,2003,10

    [3]葛永波:企业融资偏好与融资结构特征的背离—基于农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农业技术经济,2007,5

    [4]王素莲: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悖论的经济学思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6)

关键词 融资渠道 轻资产 重股轻债 第三方无形资产评估机构

龙敏,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经济与管理系讲师;王文荣,管道职工学院北戴河分院讲师;李燕,北京金融学院教授。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1]是继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再次提出的关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论断。产业发展离不开经济助力,没有强有力的经济后盾,规划只能是愿景,可看不可行。因此,新时期出版产业融资成为目前出版产业急需深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出版产业融资现状分析

随着转企改制工作结束,我国出版产业进入了后转制时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对资金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我国出版产业的融投资规模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但在具体融资工作中,出版产业遇到了来自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产业发展受到了明显制约。

1. 出版产业融资困难的内因

(1)高风险、难预测、不定性是阻碍出版产业融资的直接原因。

出版产业具有知识密集、无形附加值高等特点,出版物是以文化内涵和外延为核心价值,独具创新的个体理念为基础,集知识性、独特性为一体的文化产物。[2]其高风险性主要体现在出版物作者的相对小众与出版物面对市场的普遍受众这一矛盾体上。除诸如新华字典等大众普及类出版物,任何一个出版单位无法在图书出版之前,就准确预测出其市场行情及销售码洋。因受众的市场构成是在不断变化的,此一时彼一时,销路很好的某些选题很可能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少人问津。而出版物的出版却需一个缓慢而繁复的流程,从选题策划到图书上架,其间的图书市场变化无法预知。因此,出版产业的高风险性和难预测性让很多金融机构都望而却步。

(2)轻资产、难量化影响出版产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发展。

市场经济时代,固定资产是作为衡量企业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主要权重指标之一。与传统企业相比较,出版产业的商品价值和发展潜力更多地体现在无形资产方面,有形的固定资产相对较少。出版产业的核心资产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著作权以及出版单位自身的品牌资产方面。在社会资本市场中,出版产业缺少衡量相对价值和用于抵押的质性、有形资产。同时,作为反映企业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的最为直观的财务报表,由于其只能直观地展现硬件资产,而无法表现隐性资产价值的特性,使得出版产业很难得到金融信贷机构的青睐。

以银行贷款为例,为规避风险,降低呆账、坏账情况出现,银行贷款一般采用以有形资产抵押方式进行贷款,贷款金额与所抵押的固定资产金额成正比。而出版产业多以文化价值为核心资产,其在固定资产方面的劣势,致使其难以像传统企业一般从银行等信贷机构顺利获得贷款。[3]由此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出版产业的融资渠道虽在政府政策推进下开始了多元发展,但始终难以如传统企业一般获得多层级、均衡互补的融资渠道。

(3)部分出版单位盘面小、机制不健全致使其融资流程难以持续、顺畅。

我国出版产业已进入后改制时代,但并不意味着出版产业整体已经全面实现市场机制运作。以大学出版社为例,其社长、总编任命依旧需大学本埠甚至教育部下达指令,日常的出版工作又由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领导。具体工作中,既要协调好学校与出版社的关系,也要遵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达的各项指令,一项政策的贯彻执行,往往要进行多次的层级审批,经多方领导同意后,方可执行。繁冗的工作流程给出版单位的融资带来了巨大阻力。

(4)出版单位融资方式僵硬、固化,难以灵活机动地进行融资活动。

目前,我国出版产业普遍存在融资方式僵化,落后于市场机制的情况。按照现代融资理论,企业在进行资产融资时,首先使用的应是内源融资,即将自有留存收益和固定资产折旧转化为可使用资金的方式,由于其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的优点,在国外经济发达地区,这种融资方式是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其次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股票融资虽同为直接融资,但由于债券融资具有税盾(合理避税)、财务杠杆和优化资产机构等作用,所以企业会尽量选用债券融资而较少考虑股票融资。[4]因此,一般企业的融资方式最优化顺序应为内源融资、债券融资,股权融资。而从我国出版产业的融资现状看,最先考虑的往往是通过上市方式进行股权融资,其次是债券融资,最后才是内源融资——与现代市场上惯用的最优融资方式恰恰相反。这样的融资结构无形中给出版集团的发展和经营带来了诸多潜在危机和风险。股权比例一旦失衡,出版企业发展经营的主动权将受到威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出版集团上市多为借壳上市,本身股权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另一方面是由于出版产业轻资产、难量化等特点,导致内源融资的资本架构和自有条件难以吸引更多的资金流注入企业。

2. 出版产业融资困难的外因

(1)金融机构对于出版产业了解不够,导致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目前,我国出版产业基本以信贷融资为主要融资方式。相较于股权融资,该融资方式属于间接融资,即须通过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进行融资活动,由银行代表企业向社会吸收存款,达到一定金额后放贷给出版单位。

在具体工作中,以银行为代表的信贷金融投资机构对于投资对象的选择却素来明确,即国有企业、500强企业以及财力雄厚的名企等。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是企业规模巨大、国家政策支持以及经济效益良好。由于我国出版产业转企时间不长,市场机制相较于其他传统企业不够完善,加之出版单位规模大多是中小型企业,有形资产较少,“文化”虽为其核心价值所在,但苦于不能像有形资产般直接体现。金融信贷投资机构对于出版产业普遍陌生,需通过现有的各项资产报表和评估认证机构对出版单位进行评估,如此一来,出版产业真正的核心价值就无法具象展现,融资机构看不到具象抵押和实际收益,不愿投资高风险、难预测的出版产业也可理解。

此外,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针对文化产业资产抵押的相关政策,银行放出贷款一旦不能按时返还,其用以抵押的无形资产无法立时变现,其市场价值也无法得到有效体现,因此,银行即使有针对出版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金融投资产品,面对可能存在或已经发生的融资问题,银行也不得不三思而后行,慎之又慎。此外,我国出版产业的上市工作持续进行,但由于其门槛高,大多数出版单位无法通过此办法获取资金支持。因此,综合来看,我国出版产业目前的融资渠道依旧依靠财政拨款居多,融资渠道相对单一。

(2)缺乏第三方无形资产认证评估机构,使出版产业难以有效地、创新地开展融资工作。

资产评估是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必然产物。它通过专业机构和人员,依据相关规定,通过既定办法对企业资产价值进行评定和估算,是该项资产进行交易、转换、融资等经济行为的重要参考依据。由于出版产业的特殊属性,对于资产评估需要一分为二,即有形资产评估和无形资产评估分别进行。我国关于无形资产的法规有《深圳经济特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等,其中部分条款涉及无形资产的认定和评估。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的无形资产与传统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发展中占据的地位和比重均不相同。传统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品牌、专利权、商标权、特许权等,其无形资产是建筑在企业不断累积、巩固、逐步庞大的固定资产的基础上的,在这类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固定资产为主,无形资产为辅。而包括出版产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则不同,无形资产是其生存发展的最主要构成,著作权、版权,甚至是出版社的子品牌、丛书品牌等,都是出版单位赖以生存的重要资产,固定资产反倒其次。

如果由银行等金融机构自行组织人员评估出版单位的无形资产,金融机构为确保自身长远收益,往往将文化无形资产的评估价值压低,这样难免对出版单位有失公允。而由出版企业委托的评估机构,为顺利获得贷款,往往评估结果又相对偏高。金融机构为规避风险,便只能再次要求以固定资产为抵押依据和以资信评级为依据的最初的贷款模式。为推进我国出版产业的长远发展,我国亟须建立以文化为价值核心的第三方无形资产评估认证体系。

(3)政策区域性明显,相关法律法规滞后。

经过多年发展,以行政区域划分,出版产业成绩斐然。北京、上海等地发展尤为迅速,上至国家下至地方,各类资源,诸如政策、财政、人才等,源源不断地支持着这些地区出版产业的发展。而内蒙古、甘肃、等中西部地区的出版产业则发展较为缓慢,这些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由于政府对这些区域出版产业发展的关注度低、政策不到位、财政拨款资金量少,使得出版产业发展缓慢、滞后。如此,融资机构在这些出版产业不够发达的地区看不到出版可能获得的收益,放贷几率几乎为零。

二、我国出版产业融资对策分析

1. 建立健全相关金融机构及相关法律,发展多元金融产品

目前,我国相关金融法律法规并没有针对出版产业乃至文化产业者,若想促进文化产业的深层次发展,法律法规的健全势在必行。反观众多文化出版产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值得我国学习。以日本为例,20世纪80年代,《著作权》颁布,之后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日本政府先后20次修改先更名为“著作权管理法”,并制定了《IT基本法》《知识产权基本法》等多部法律法规,[5]用于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此外,我国金融行业缺乏针对以文化为核心产业的企业的评估机制,相关金融配套服务缺失,不利于出版产业,乃至整个文化产业的长久发展。我国应尽快制订并完善包括专利权、知识产权等在内的无形资产的评估、质押、登记流传和托管等管理办法,同时建立起针对出版产业的专业担保和再担保机构,最大限度地多渠道、分层级地降低贷款潜在风险。培育以文化价值为担保商品的保险市场,结合出版产业自身特点,培育并推出符合企业特点的保险服务。

近年来,出版产业兴起的版权质押贷款,越来越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21世纪初,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在全国率先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截至2011年年底,交通银行北京市分行中小文化企业版权质押贷款累计发放16.28亿元,客户已达91户,为金融机构和文化产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贷款提供了宝贵经验。需要说明的是,银行进行版权质押贷款的对象,大多集中于广电影视领域,对于出版产业涉猎较少,这其中,一方面由于广电影视收益周期较短、可预测,另一方面由于广电影视的衍生商品产业链较为完善。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出版产业与广电产业的文化内容合作越来越广泛和深入,相信对于出版产业无形资产的评估,会带来良好的影响和实质的收益。

2. 完善出版单位财务管理,尤其需注重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为融资提供良好的财务环境

融资行为与企业财务工作紧密相连,因此须建立健全出版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尤其要注重健全财务风险管理机制。首先,要依据出版单位自身特点,建立一套完整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包括与财务指标和与出版单位主营业务息息相关的业务指标。其次,根据出版单位的运营数值,获取风险预警的临界点。系统内,各指标均依据临界点设置相应的预警数值,一旦一个环节出现财务问题,即激活预警机制,及时报告至决策层。再次,建立完整的信息数据库。汇总所有的财务风险信息,务必确保信息的准确和上传下达的顺畅。第四,建立财务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出版单位的负责人、财务相关负责人需要承担起抵御企业财务风险的重任,监督财务部门合理安排资金用度,严格把关资金使用流程,并以责任制度为基础,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财务风险管理作出贡献,减低、规避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员工应予以奖励;因工作疏忽造成企业损失者,应给予惩处。最后,要加强资金回收评估及预防机制。出版单位作为出版产业链的中枢,常常与多个主营业务不同的企业打交道,由于现金流有限,而合作单位众多,从而给出版单位资金合理分配增加了难度。基于此,出版企业可建立客户信用等级制度,通过以往信用好坏来选择最优合作对象。[6]

完善和规范出版企业自身的财务流程和管理机制,便于管理和监督的同时,还对融资工作多有助益。一方面有利于融资机构更为客观和全面地了解出版企业的价值所在,一方面也为融资资金注入后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先决条件。

3. 调整融资结构,改变“重股轻债”的融资观念

资本结构的优化是我国出版单位融资过程中需解决的核心问题。要实现资本结构最优化,须改变现有的以股权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局面。具体看来,首先,从内部调整融资配比方面,尽可能提高内源融资的比例,使内部资金得到有效的应用。其次,从外部提高融资渠道中债权融资的比例。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培育了外部融资的环境,改善出版单位融资渠道失衡的现状;另一方面高效调动企业资本运作机制,达到优化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的目的。

当然,解决出版融资失衡问题尚需多方努力。就出版单位自身来看,可通过完善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经营机制,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等一系列举措来改变整个出版产业融资渠道“重股轻债”的观念。

结 语

融资对于出版产业来说,意义重大。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出版产业的融资工作,帮助企业获得发展的动力。目前,我国多家知名的上市出版集团所募得的资金额巨大,这些出版集团现金流十分充沛。与此同时,却有很多中小型出版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样的现实矛盾该如何解决,也是业内人士应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十报告解读)为什么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EB/OL].中国文明网.http:///specials/zxdj/kxfzcjhh/pljd/201301/t20130128_1048596.shtml.

[2] 朱郢. 浅谈如何破解文化产业融资难题[J]. 法制与经济,2013(2).

[3] 辛阳,梁琳. 拓宽我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的对策[J]. 经济纵横,2013(4).

[4] 叶晓洁.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我国企业融资偏好分析[J]. 财政与金融,2008(5).

融资最好的方法篇(7)

[关键词]优序融资理论 融资次序 股权融资

一、信息不对称下的融资决策——优序融资理论

优序融资理论是当前国外公司财务学界主流的资本结构理论,其创始人图尔特·梅耶斯将不对称信息引入资本结构理论研究,该理论承认了信息不对称和财务困境成本的存在,其基本观点包括四个方面:(1)企业偏好内部融资甚于外部融资(信息不对称只与外部融资有关)。(2)股利政策为既定,所以因发放股利被削减的部分无法为资本支出提供融资,且因此现金需要量变动不会被短期股利变动所化解。(3)若资本投资需要外部融资,企业将首先发行最安全的证券,即证券优于股票。如果内部产生的现金流量超过资本投资,剩余部分先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用于回购股票及退股。随着对外融资需求的增加,企业沿着优序融资的顺序往下,从安全性的债务到较有风险的债务,或许还会到可转换证券或优先股股票,最后才轮到股票。 (4)每家企业的负债比率反映其对外部融资的累积需求。也就是说,企业的融资顺序为,首先偏好内部融资,其次是债权融资,最后是股权融资。

二、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融资次序的比较

按照现代融资理论,上市公司再融资应首选内源融资,即留存收益和固定资产折旧;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其中又以债务融资优先,而把股权融资作为最后的选择。这条“融资定律”已经在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普遍验证。

 

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结构选择顺序首先是内部股权融资,其次是债权融资,最后才是外部股权融资。西方发达国家企业融资结构的实际情况与优序融资理论是一致的。

同发达国家的资本结构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在融资偏好上明显地表现为股权融资倾向,企业融资的顺序一般表现为:股权融资、短期负债融资、长期负债融资和内源融资。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从整体上表现为资产负债率低,有的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甚至接近于零,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直接融资与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相比,近年来已呈显著的增加态势。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比例已经高达50%以上。无论是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还是经济效益差的企业,无论是负债累累的企业还是拥有大量现金的企业,都竞相选择股权融资,从而形成了一种与优序融资理论相背离的融资偏好次序。

三、我国的异常融资次序形成的原因分析

1.资本市场功能定位与市场结构的差异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大多创建了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市场结构涵盖了股票、债券、基金、长期信贷等市场领域,市场功能包括投融资功能、资源配置功能、创造和传输信息功能、宏观调控功能等等。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最初主要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因此特别强调市场的融资功能。希望通过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发展来解决国企发展缺乏资金的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功能定位。这就导致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至今仍以股票市场为主,而债券市场、基金市场、衍生工具市场发展缓慢,市场结构极不平衡。加之我国目前股权筹资的低成本和高收益,于是,众多地方政府纷纷将帮助企业包装上市作为协助企业摆脱困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捷径”。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被过度发挥,而优化资源配置等其他更重要的功能则被忽视。无疑,我国资本市场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功能定位不准、市场结构不合理等严重缺陷,是诱发我国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的制度背景。

2.公司治理与市场效率的差异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下,公司资本结构是公司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公司所有者和经营者相互博弈的结果。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司经营者的行为要受到一系列制度安排的激励和约束,从而能够保证经营者以股东利益最大化而非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公司财务目标。

我国的情况却有所不同,上市公司大多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造而成,国家是上市公司最大的股东,但国有股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至今无法对上市公司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导致上市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现象极其严重、普遍,企业融资行为更多地体现的是企业经营者的意志而非股东的利益要求。加之我国证券市场管理混乱、投机盛行,股价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价值,公司收购机制由于国有股的主导地位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因而市场对公司经营者的约束极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自然会选择更有利于实现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而忽视股东利益,极少使用债权融资。

3.融资成本的差异

融资成本对企业制定融资策略具有重要影响。在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资本市场环境下,相对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的成本通常较低,因此许多西方企业优先选择债券融资。

但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股权融资成本却低于债权融资成本,这主要有以下二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名目繁多的税收优惠待遇弱化了负债的“财务杠杆效应”,使得负债的节税能力大打折扣或不明显,对企业经营者的吸引力下降。二是我国股市一级市场的市盈率与二级市场的股价长期高沽,市场“炒作之风”日盛,投机过度,致使股息率很低。更重要的是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出于种种原因从来就没有对股东进行过分红,实际的股权融资成本可能更低。正因为融资成本较低,又没有到期偿还的压力,股权融资自然成为我国上市公司经营者融资决策的首选。

资本结构是一个企业融资决策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公司的最优资本结构,必须改变现有的以股权融资为主的融资结构局面,应从总体上提高内源融资的比例,使内部资金得到有效的应用,还应提高外源融资中债权融资的比例,从内外两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一方面积极培育外部融资的环境,改善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极不平衡的局面。另一方面企业应主动调整资本结构,降低资本成本。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对公司融资后的资本使用效率、公司成长和公司治理、投资者利益以及货币政策的实施等方面都有不利影响,导致社会资源的低效配置和股市出现的信心危机,因此必须加以规范治理。当然,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努力是多方面的,可以通过完善公司内部、外部治理结构,健全法律法规,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等一系列举措,来扭转目前证券市场上“重股轻债”的思想观念,改变这种社会资源配置低效的非正常现象,从而推动我国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myers,s.c. the capital structure puzzle.journal of finance,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