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网络文化的现状

网络文化的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7 17:34:12

网络文化的现状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1)

关键词:网络文化 现状 管理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随着近两年网络应用技术的不断完善,特别是手机上网功能的进一步开发和3G网络的推广,我国网络文化发展也有了一些新的情况,如何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成为当前网络应用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文化的现状

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网络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的推广和普及,以及技术的提高和新技术的开发。互联网所具有的特点影响着网络文化的发展及网络文化形态的形成。在发展的过程中,网络文化体现出了快捷性、自由性、开放性、互动性及创新性的特点,它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力量之强、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在人们广泛接受网络文化的同时,网络文化的现状也令人喜忧参半。

1.网络文化的优势明显

(1)多样化文化形态,促进创新文化产生

网络的包容性和交互性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生长环境,为网络文化形态的多样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随着网络功能的逐步完善和加强,不但原有的传统文化形态得到了传承和弘扬,新兴的网络文化形态也日益丰富起来,增强了人们对与世界及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为我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社会监督功能得以增强,成为民意反映渠道

网络文化多功能、包容性强的特点,为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提供了另一条有效的途径。网络文化的民意汇集功能使平民能够通过网络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意愿、看法,这个更加广阔的交流平台提供了一个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捷径,并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起到了监督作用。从某一角度来说,网络文化的全民参与性对社会和谐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3)彰显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

网络文化的民族性、无疆界参与性,为凝聚民族精神提供了广阔平台,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增强提供了新的渠道。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的广泛传播,易于生产出容易被西方社会接受的内容,更能够便捷地传播到世界上网络开通的每一个角落,更有利于帮助世界各国人民建立对中国的正确认识,有效消除西方媒体对中国社会敏感问题的失实报道而产生的负面影响。

2.网络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信息安全成为最大隐患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接近95%的用户都是采用美国微软的窗口系统,中国使用的大部分芯片也从美国生产的。这一现象不但不能促进网络文化长足健康的发展,而且使得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缺乏保障。特别是一些涉及国家重点产业项目的企业、单位及个人,更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稍有疏忽就会导致国家核心信息的流失,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2)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增多

近几年来,对于网站涉嫌违规发布电影、歌曲、文学著作等涉及知识产权信息的法律问题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地维护个人知识产权成为网络文化发展带来的一大难题。网络文化处于虚拟环境中,由于大量音乐、书籍、杂志多是免费发布,追讨责任人不易实现,知识产权的维护也越来越困难。

(3)虚假信息泛滥,充斥低俗内容

由于网络文化的广泛参与性,使得网民的个人素质良莠不齐,文化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假消息充斥网络,网络游戏凶杀暴力非常突出、低俗恶搞流行,网络色情泛滥……这些已经成为阻碍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绊脚石,也成为影响青少年网民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不良因素。

(4)敌对势力意识渗透更加明显

据统计,在境外有2000多家反动的中文网站,这些中文网站利用敌对势力提供的有强大的经济支持和推动,大肆宣扬反华论调,歪曲报道中国社会问题,通过文化渗透,煽动国内的敌对情绪,影响中国的社会稳定。这些都对国家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所以更是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

二、对网络文化的科学管理

1.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强化网络文化传播的合法性

网络的秩序要维持,除了靠网民的自觉外,法律法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要提高立法质量,把网络管理的立法工作纳入到国家整个法制建设的框架中思考设计;其次要跟踪网络文化的最新动态,加快立法进程,使网络文化建设尽可能做到有法可依。再次要严格执法,对网络上的违规违法、经济犯罪、民事犯罪等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障国家的网络文化安全。通过法律的硬性管理和对网络文化传播内容的有效监督管理,使网络文化在合法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2.加强技术创新,自主研发网络系统

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需要自主研发网络系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不断加强网络基础建设,推广网络应用的同时,一方面通过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新一代网络、“防火墙”、“电脑密码”等重点领域的技术攻关和研究开发力度,着力构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过滤网站,抵御破坏性信息侵袭。同时也要研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改进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手段,有效加强网络文化传播的安全性、可靠性。

3.提高网民自律意识

网络文化是我们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也需要依靠我们的网民共同去维护。号召网民朋友自觉的起来维护一个安全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需要有意识的进行爱网护网的宣传活动,倡导全体网民共同来打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态。要以行业自律为重点,做到自觉维护主流思想、自觉传播先进文化、自觉抵制低俗之风、自觉维护公平竞争,共同构筑网络诚信。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的作用,充分发挥专业人士在行业自律中的作用,加强自律,文明办网。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伦理教育,促使人们自觉树立起网络自律意识,遵守网络道德,不断巩固网上社会主义思想阵地。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商务印书馆出版,2000.

[2]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2)

[关键词] 农村网络文化;互联网

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不仅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更以突出的信息渠道、文化娱乐、商务交易、电子政务等价值,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快速发展。然而,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及专题研究相对滞后,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1、农村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

1.1农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相对偏低,广大农民文化知识少,底子薄,接收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较差。据调查,在农村非网民当中,未上网的原因有半数是因为不懂电脑或网络。农村网民基本上都读过书,但受到的教育程度却并不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不是通过互联网查找资料、学习知识和技术、获取涉农信息,而是打游戏、看电影、聊天,几年下来,除了荒芜,还是荒芜。不论是在个人发家致富上,还是整个新农村建设方面均受到一定影响。

1.2农村门户网站缺乏创新意识。由于农村网络文化网站建设形态单一,缺乏创新。据调查资料显示:中国农村近亿网民中,在之前6个月内访问过农村农业类网站的人数不足两成。分析较有代表性农村农业类网站,可以看出其主要问题为:一是大的农村门户网站缺乏;二是此类网站多分属农业部门、农业企业和相关科研机构,布局较为分散,行业内资源整合比较薄弱;三是内容上专业性构建较多,形态较为单一,以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等物质层面为主。缺乏带有泥土芳香民风民俗形态的行为文化层和乡土中国长期蕴育形成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心态文化层以及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现代农村文化。四是缺乏技术创新与良好制作,吸引力不够,不足以调动网民的参与热情。

1.3不良网络信息泛滥成灾。目前一些不良网络信息和不健康的网络游戏泛滥成灾,大量农村网民上网主要是受这些迷乱网络文化的影响。这种网络文化现象是不正常的失衡表现,它所带来的负面社会问题不容忽视。现在,我们国家重视发展,尤其重视农村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今后一段时间还会涌现出大量农民上网,一方面他们在接受互联网影响上,可能会受到低俗之风的浸湿,而难以辨别;一方面他们本身会从自己或自私角度出发,把大量鸡毛蒜皮、东家长西家短以及因心理失衡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在互联网上传播,经过互联网回旋传播,可能危及社会治安稳定及国家上层建筑。

2、农村网络文化未来发展的对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快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与发展,打造网上人文乡村中国,对于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普及利用,扩大农村文化消费并进而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对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建设现代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确保社会稳定,是我们必须重视和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2.1把农村网络文化纳入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总体上看,网络文化在我国农村的发展还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但由于网络文化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农村区域的特殊性,网络对农村文化建设影响的特殊性更加突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充分认识网络文化对农村文化影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既不能把网络文化等同于其他媒体文化而以常规经验对待,也不能站在网络文化对立面的角度来对待网络文化,更不能因为网络文化的一些负面影响就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应将网络文化建设纳入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使之与其他文化形式统一部署,统一落实。需要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为农村网络服务提供多种优惠政策,提升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

2.2培养一支专业从事农村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如何让网络文化更好服务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培养一支事业心强、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必须转变地方政府与主管部门对网络文化建设的认识,重新学习、认识网络文化,对网络文化管理工作规律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网络文化管理的一般规律。必须创新管理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网络管理队伍和网络文化技术人员队伍,为农村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人员应该利用自己的信息专业人才优势,选择一定的研究方向,有的放矢地广泛采集相关信息,特别是农民迫切需要的信息,如农产品供求信息、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季节性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将采集到的信息加工、整理并进行有序化的资源重组,建立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数据库,为农民生产和学习提供帮助。

2.3对农村网民进行网络技术知识技能培训,提高网络信息的应用能力。积极开展对用户的互联网技术知识技能培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和网络媒体,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同时,针对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匿名性和无规则性等特点,对农民大力开展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破除新型农民对网络文化活动的认知误区,指导农民正确合理地使用互联网,正视并克服互联网的消极影响,从而使农民形成积极良好的网络使用态度和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

2.4积极组织开展“电脑下乡”、“互联网技术服务下乡”、“网络文化下乡”等活动。各级有关政府部门、相关产品制造商及经销商、各大网络运营商在实施“家电下乡”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电脑下乡”的力度,专门制定“互联网技术服务下乡”、“网络文化下乡”的政策,通过一定的政策倾斜、切实的优惠补贴及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特别是应降低农村上网费用,鼓励相关专业技术人员赶“科技大集”和走村入户,宣传、示范、培训那些有计算机操作基础的青年农民,并由他们带动更多农民认识电脑及网络,学会使用及用好网络,促进农村网络文化的发展。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3)

【关键词】网络文化;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般认为,网络文化,狭义上说,是指与互联网相关的人们的交往活动、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我们也早已知道“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语文教学如何利用网络的积极因素,同时尽量规避泥沙俱下的海量信息给正常教育教学带来的不良冲击,针对这方面的诸多问题,教育界的同行们尚在困厄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进。笔者结合自己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经验,针对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在学生中的诸多影响,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求教于方家。

针对网络问题,其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两派:前者乐观其成,不仅津津乐道于信息技术给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带来了“突破”,而且早已摩拳擦掌,积极谋划“网络游戏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我们不妨称他们为“融合派”;而另一派则更多来自现实生活,众所周知,过度上网会直接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教师或家长,都知道要牢牢把住网络关,对孩子上网严加防范,甚至彻底杜绝孩子上网隐患,他们是实际生活中的“严禁派”。很难弄清楚有多少理论上的“融合派”一旦回到实际生活中,站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就立即变成了铁杆“严禁派”,但仅仅这一矛盾出现的本身,就足以说明,对于网络文化的思想分歧已势如水火,绝非轻易可以弥合。

其实,网络绝不仅仅是一个新工具那么简单。第一,网络文化的出现有其必然性;第二,网络文化自身具有选择性。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对于所承载的文化,具有自然的偏爱和选择。只有认识这两个特点,深入分析,才能看透网络文化的真实本质,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疏导。

首先,严禁派是靠不住的。我们都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要动力。因此,当网络技术已经融入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之后,再想要屏蔽它就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一个新的文明正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从这个意义来讲,融合派或许有无所作为之嫌,但是严禁派却必将走向失败。如果说严禁只是为了暂时的效果,那么这效果往往意味着将来需要以巨大代价加倍偿还。

严禁派的做法固然行不通,但融合派也同样毫无前途。通过游戏学习,彻底寓教于乐,也许是融合派最诱人的广告之一,可是与其说它是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不如说更像看似富丽堂皇的海市蜃楼。因为技术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死板简单,容易摆布。对此德国技术哲学权威F・拉普也曾指出:

第一,技术过程和对象当然并不总是事实上中立的,例如可能永远找不出高度专门化的军事武器有什么和平用途……第二,技术不仅会产生物力上的副作用,同样还会产生感情和精神上的影响。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所有媒体技术的本质就是娱乐!网络文化作为事实上的“第四媒体”,在娱乐方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和教育教学主要依靠形象思维感悟理解的本质完全抵触。

返回到语文教学的历史来看,相比这些轻松愉快地娱乐,学习无疑就是一种精神领域的艰苦劳动,一项意识世界里的马拉松比赛。唐人卢延安叹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文教学固然不反对以苦为乐,乐观地看待学习,但是若以为艰苦劳动或许可以被轻松娱乐所替代,这也实在是有缘木求鱼之嫌。而娱乐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能够将声光色等令人眼花缭乱地映像直接诉诸感性。语文教学完全是一种思考训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融合派不仅是没有前途,甚至还有潜在危害,因为它让很多教育者正在放松警惕。

因此,看清了网络文化的娱乐本质,才能阻止它对于语文教学的蚕食。典型例子就是网络文化快速多变的特点,对于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消解。在今天的网络文化中,就是贴张特写照片,实在是非常具体,完全没有发挥想象力的必要。长期暴露在这样的文化环境里,学生语文素养怎么会提高。所以奥威尔之问正好揭开了整个媒体时代的核心机密――“即便是终日迷失在娱乐信息的海洋里,也得不到任何严肃思考所需的有用信息。”

然而,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网络文化已经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承受无比巨大的阻力。可只要转换角度,以人为本,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还是可以找到相应措施。我们认为:教育除了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帮助他们用知识武装自己,为他们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4)

>>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发展现状和前景研究 关于空间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研究 面向“互联网+”的网络技术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和展望 美国互联网发展现状与展望报告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探究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前景 浅谈苏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互联网医疗发展现状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 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互联网基金发展现状、影响及监管研究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研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生鲜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互联网+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国内互联网在线教育平台发展现状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而最开始研发出来的网络主要是应用于军事方面,1983年之后,网络从军事化应用逐渐过渡到商业化应用,实现了网络发展的第二次飞跃,在通信、资料检索、市场交易、客户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潜力。

我国互联网的建立开始于1994年,也就是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PAC)的开通,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96年底已经覆盖到3000个县级以上的城市和乡镇。我们可以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6.6-1993.3是研究试验阶段。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

第二阶段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至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

国内互联网用户数在1997年以后基本保持没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002万台,上网用户约2650万人。随着网络的逐渐普及,截止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半年共计新增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升了2.0个百分点。图1为从2009年开始到2013年,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的数据显示:

图1 中国网民规模与互联网普及率

随着互联网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最直接并且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给世界提供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加快了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以及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的全球化进程,网络俨然已经从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随着网络应用的加深,我们对于网络的内在研究和外在研究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网络语言的应运而生,作为网络研究大范畴的一个分支部分,让我们不得不停下脚步去思考,网络语言的出现以及应用的神奇力量。

我们对于网络语言的定义,可以依据于湖南师范大学吴传飞的《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况》的解释:“网络语言的概念经过了两个阶段,有两个义项:起初多指网络的计算机语言,也指网络上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而现在一般认为是指后者——在网络交流中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主要用于网络论坛、网络留言板、虚拟聊天室等。”③而我们主要研究的对象也是后者,即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有自己特点的自然语言,而网络语言的主体语言仍然为本民族语言,但其是在本民族语言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语言变异现象,因其源自于本民族语言而又有别于本民族语言,网络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网络语言也是本民族语言的一种分化现象,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分化而分化的,“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在社团内部,由于人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密切,交际频繁,因而在语言的使用上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社团的特点。这样,各种言语社团就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这就是所谓的社会方言。”“社会方言是社会内部不同年龄、性别、职业、阶级、阶层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上表现出来的一些变异,是言语社团的一种标志。”②网络语言这种言语社团是由网民们自发形成的一个团体,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一个简明的语言分支,因此,我们说网络语言是一种社会方言。

二、网络语言研究现状

自从1994年中国正式加入互联网以来,我国网民迅猛增长,截至2013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而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语言形式,是在标准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从一定程度上说也是一种语言的变异。网络语言以其简单快捷、形象生动、诙谐幽默的特点受到广大网民的喜爱,并对日常语言产生了一定影响,引起了语言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我国,网络语言是新兴物,我国学者对于它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也有人称之为三次冲击波。

目前我国已经正式出版了两本关于网络语言的词典。易文安编著的《网络时尚词典》是中国第一本网络语言词典(海南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这本词典按网络用语的类型对词语进行重新组合,分为网络时代的暗语、俗语、专业术语、机构与公司、数字语言等几个大类。第二本词典是由于根元主编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这是由语言学界编写的第一本网络语言词典,共收录网络词语1305条,主要收集网络一般词语,聊天室、BBS上常用词语和一些外来语及缩写。此外,还有一本非正式出版的网络词典《金山鸟语通》,它是2003年由众多不知名网友对两三年内网络语言中创新的部分作了整理归纳,收集了千余个网络聊天专用词汇,它的形式是以开放的网络文本为载体,通过超链接成为了各论坛中的热点,并提供给广大网虫在转贴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正和补充。这本词典是一本动态词典,可看作是网络语言的使用者编写的第一本网络用语词典。

另外还有两本正式出版的研究网络语言的专著。一本是于根元的《网络语言概说》(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这是我国网络语言研究的第一本专著。该书主要探讨的内容有:互联网的历史和网络语言的发展,网络语体,网络语言、词汇的特点,网络语言的优缺点及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网络语言规范等问题。该书内容详尽,特色之一是对比研究了大陆和港澳台的网络用语。另一本是刘海燕编著的《网络语言》(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该书主要探讨网络语言的性质、语境、语体、风格、规范化等内容。

论文方面,在CNKI数字图书馆中关于网络语言的文章数量不少。例如:张璐《从语用角度试析网络语言的特点及其规范化》(2008),郑远汉《关于“网络语言”》(2002),周敏《汉语网络语言的认知研究》(2010),吴希斌《近十年网络语言规范问题研究综论》(2010),金志茹、薛顶柱、李宝红《国内外网络语言规范对比研究》(2009),刘晴《网络语言的文化研究》(2006),张丽杰《网络语言的词汇学研究》(2004),张理华《浅议网络语言》(2010),黄海波《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探析》(2011),张云辉《网络语言的词汇语法特征》(2007)等。这些论文讨论的内容主要有:网络语言的性质及特点,社会各界对网络语言的认知及态度,网络语言的规范化问题。多数文章都认为网络语言是受网络与网民影响的一种社会方言的变体。

三、小结

由于网络语言的词汇特征最为明显。比起语音、语法,研究者对网络语言的词汇变异更受人关注。许多论文的内容都涉及到了网络语言的构词特点。除此之外,一些文章还从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及规范化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但总的来说,我们对网络语言的研究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1]吴传飞.中国网络语言研究概况[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11(32):6.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4.

[3]于根元.中国网络语言词典[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5)

关键词: 综合评判; 网络安全; 网络受损状态评估; 软件开发

中图分类号: TN926?34; 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24?0044?0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network damaged state evaluation platform

ZHANG Hao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20, China)

Abstract: A design method of network damaged state evaluation platform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The detection methods of packet loss, traffic abnormal and intrusion phenomena in network communication are adopted to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system evaluation when a network is damaged. The platform hardware design includes power circuit, abnormal traffic data load circuit, reset circuit module, A/D circuit and interface circuit.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for the platform was realized on Visual DSP++ 4.5 software development platform.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latform has better reliability in network damaged state evaluation, high accuracy in detection output of abnormal flow parameter when network damage occurs, and high robustness in state evaluation output.

Keyword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network security; network damage state assessment; software development

0 引 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了人们进行信息交互和数据传输必不可少的工具,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用户通过构建内部网(Intranet)、企业外部网(Extranet)、全球互联网(Internet)等网络形式,进行数学运算、文件处理和资源共享,上述网络模型构成了大规模密集网络,在大规模的密集网络中,网络攻击者通过拒绝服务和网络资源非法占用与非法控制等方法实行网络攻击,实施对本地网络信息的访问、读写等操作,导致网络安全问题的发生。而今,网络安全成为未来网络用户和管理者重点关注的话题,网络安全包括了硬件安全和软件安全、网络的物理安全、网络拓扑结构安全网络等,在受到网络攻击和流量拥堵的情况下,网络攻击者通过访问控制和攻击监控等方法实现网络入侵,出现安全漏洞,使得网络受损,网络损失的表现形式如数据丢包、路由协议失效、网络堵塞、延迟等。需要对这类网络受损状态进行准确评估,通过流量监测、丢包检测等方法,进行网络受损状态的准确评价和修复,提高网络安全运行性能[1]。

为了克服网络攻击对网络的稳定运行性能的影响,实现对网络攻击和受损状态的实时监测,需要通过对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优化设计,提高网络安全传输控制能力。传统方法中,对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方法主要采用安全漏洞检测方法、攻击源定位方法、特定网段搜索方法以及主动信息加密方法等[2?3],根据上述网络受损状态的评估原理,相关文献进行了算法和系统的设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文献[4]提出一种基于安全漏洞周期检查和攻击监控体系构建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方法,采用受损状态下的流量异常检测方法,结合安全漏洞周期检查,进行受损状态评估,采用28K×16b片内RAM进行状态评估平台的中央信息处理器设计,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但是该系统在进行网络拥堵时的流量监测中,在受到干扰因素较大和不确定的攻击成分增加时受损状态的监测准确性下降,系统的稳定性不好,需要进行改进设计。文献[5]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受损节点动态误差补偿控制的状态评估系统设计方法,通过对网络受损节点的流量拥堵监测和攻击源定位,实现受损状态评估,采用C55x DSP数字信息处理芯片进行攻击信息检测系统的设计,提高了受损评估的准确性和攻击源的定位能力,但该系统在处理大规模集群网络的受损监测时,系统的鲁棒性不好。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综合评判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方法,首先进行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总体设计思想和方法描述,并设计框架构建,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状态评估控制,对平台进行硬件模块设计和软件开发,最后系统调试和仿真实验,通过对网络受损状态下的流量异常监测和入侵检测性能测试等方法分析平台的性能,得出有效性结论。

1 系统总体设计描述和功能指标分析

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的算法原理进行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系统的设计,系统设计包括了硬件模块设计和软件开发两大部分,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总体结构模型的组成部分如下:

(1) 网络受损的异常流量计算元件(CE)。代表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网络的计算资源和流量监测模块,通过流量监测,进行网络受损下的流量传输性能的评估。

(2) 网络攻击源定位元件(LE)。攻击源定位是实现攻击检测,网络攻击源定位采用算术逻辑单元(ALU)实现92 Kb单端存取,提高对网络攻击的检测性能。

(3) 存储元件(SE)。对网络受损的异常流量特征和通信数据进行特征采集,对本地信息进行Unix内核的写入,通过多通道缓冲串口MCBSP进行数据分析和状态评估。

(4) MANTIS OS调度器(RB)。通过串行总线USB获取足够的堆栈空间,根据抗混叠滤波构建模数转换器进行ADC任务动态重编程,结合内核使用事件驱动,分配给每个任务适当的站点,实现网络受损状态的评估和修复。

在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系统设计中,为了满足网络受损状态下的动态监护和数据修复功能,在应用程序中建立套接字,实现对动态修复程序的下载功能,对每个节点进行程序与服务的动态加载,根据上述分析,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总体实现结构如图1所示。

通过图1所示的结构分析,进行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功能指标描述为:网络受损异常流量监测总线触发采用RAM缓冲区动态补偿方式,其中通信节点的误差补偿动态范围为-40~10 dB,噪声叠加放大量为87 dB,输出D/A转换器的幅度[±10 V];DMA控制器中受损节点传输的采样通道为12通道同步、异步输入;攻击源信息检测脉冲采样在缓冲区循环压控的采样率[≥200 Hz];DSP控制D/A转换器的A/D分辨率为15位(至少);网络入侵后受损状态监测系统的功率放大D/A分辨率为15位(至少);通信和数据采集的D/A转换速率[≥200 Hz]。

根据上述指标分析,进行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硬件设计和软件开发。

2 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2.1 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硬件设计

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硬件设计中,主要包括电源电路模块设计、异常流量数据加载电路模块、复位电路模块、A/D数模转换电路模块以及接口电路模块等设计,具体的设计过程描述如下:

首先进行电源电路设计。通过电源电路设计,为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提供稳定的电源输入,电源电路对于网络受损状态评估DSP系统的稳定工作起到重要作用,本系统采用的是I/O电源(3.3 V)、内核电源(0.8~1.2 V)联合供电方法。为了提高输入电源的抗干扰能力,通过电源滤波进行干扰抑制,采用ADSP?BF537作为电源控制的主控芯片,ADSP?BF537具有动态电源管理能力,在ADSP?BF537的输出端并联一个0.1 μF的电容,内核电源也通过10 μF和0.1 μF电容滤波,由此实现对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内核电源设计。电源滤波电路设计结果如图2所示。

为了保证实时时钟电源与I/O电源的协调供电性,克服输出的基线漂移,通过耦合电容C进行基线漂移抑制,在此基础上,进行异常流量数据加载电路模块设计,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异常流量数据加载和检测,实现对网络受损状态的异常流量的监测评估,异常流量数据加载电路是通过对异常流量检测程序的引导和加载的电路,通过ADUM1201进行程序加载,实现CAN总线联网,ADUM1201程序加载方式较多,本文对网络受损状态的异常流量加载模式采用方式见表1。

通过上述分析,构建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异常流量数据加载电路模块,得到电路设计结果具体描述如图3所示。

通过图3给出的异常流量加载电路,实现对网络受损后的异常流量检测,在此基础上,采用电容进行交流耦合,进行网络受损状态下的流量异常评估。进一步对系统的复位电路模块进行设计,复位电路是实现串行的SPI存储器的过程控制引导功能,通过复位电路结合选信号CS直接与DSP通信,采用模糊综合评判实现网络受损状态的分配分析和低电压复位,采用ADM706对网络受损状态的上电、掉电以及降压情况的高频检测和基线补偿,通过逻辑组合译码控制,用于引导加载的I2C E2PROM,结合立即数寻址、直接寻址、间接寻址保证数据的连续读取综合评判系统的输出数据,实现系统的逻辑与译码控制,复位电路芯片选用MAX706S,在PFI管脚电压低于1.25 V时,而触发主复位,产生复位输出,进行网络受损状态下的异常监测评估。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复位电路设计如图4所示。

硬件模块设计中,最后进行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接口电路设计,接口电路是实现对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液晶显示器接口和参数设定接口,接口电路是实现人机交互的重要模块,接口电路采用的驱动芯片为DM74LS245,通过三态八位总线变换器引导驱动芯片的触发和输出,实现对网络受损状态的准确评估和液晶显示,得到本文设计的接口显示电路如图5所示。

2.2 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软件设计

在上述进行了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硬件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软件开发,本系统的软件开发建立在Visual DSP++ 4.5软件开发平台基础上,在开发应用程序之前,通过Visual DSP++建立可视化编辑和校对窗口进行系统的调试和状态分析,实现对网络受损状态的监测,在Visual DSP++的Simulator和Emulator中进行程序代码开发和编写[6?7],通过Emulator测试设计的程序代码,进行ANSI C编译,程序开始后首先进行初始化,利用DSP 芯片提供的硬件资源对网络的受损状态和异常流量进行双缓冲区的A/D采样,执行同步串口0初始化,采用C语言和汇编语言进行软件开发,在SPORT0_TCLKDIV寄存器实现对网络入侵源定位,配置高压控制、CAN通信模块进行可视化校对和受损状态特征的输出。综上分析,得到软件实现流程见图6。

3 系统仿真实验分析

为了测试本文设计的网络受损状态监测平台的性能,进行仿真实验和功能调试,系统调试中,首先进行程序加载和网络攻击特征模拟,采用大型网络病毒数据库DPP 2015进行病毒入侵的攻击测试,网络攻击的时间间隔为1.2 s,输入信号范围为0~5 V,采样速率最高可达1 MS/s,通过CPLD译码读通道A的数据对网络攻击后的受损状态进行流量检测,通过接口电路和人机交互定时器能准确地控制A/D转换的速率,在此基础上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分析网络受损状态参量,为了测试性能,采用本文方法,以网络受损后的异常流量检测性能为测试指标,进行状态评估的性能测试,得到输入的网络流量波形如图7所示。

对上述输入的网络流量波形进行受损状态评估,进行异常流量检测,得到采用本文系统进行网络受损后的异常流量检测结果如图8所示。

由图8可见,采用本文设计的系统,进行网络受损状态平台和综合评判,对受损后的异常流量和数据传输的状态具有准确地监测和评判性能,检测性能较好,评估精度较好,展示了本文方法的优越性。

4 结 语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设计方法,首先进行了网络受损状态评估平台的总体设计,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状态评估控制,对平台进行了硬件模块设计和软件开发,实现平台优化设计。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系统进行网络受损状态平台和综合评判,对受损后的异常流量和数据传输的状态具有准确地监测和评判性能,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好、鲁棒性较高,在网络安全控制和分析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邢长明,刘方爱.数据网格任务调度模拟器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1(11):4191?4193.

[2] 王慧娟,胡峰松,陈灿.数据网格环境下副本淘汰策略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19):4147?4149.

[3] 张鹏,刘庆云,谭建龙,等.流水行云:支持可扩展的并行分布式流处理系统[J].电子学报,2015,43(4):639?646.

[4] PALOMARES I, MARTINEZ L, HERRERA F. A consensus model to detect and manage non?cooperative behaviors in large scale group decision making [J].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 2014, 22(3): 516?530.

[5] ZHANG H, WANG Z, LIU 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stability analysis of continuous?time 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 2014, 25(7): 1229?1262.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6)

【关键词】大学生 网络环境 网络异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4.013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的现象屡见不鲜,“手机低头族”也已成为校园里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负面问题严重困扰着当代大学生,高校大学生网络异化问题由此突显。

网络异化的基本内核:控制和否定

什么是网络异化?网络异化是指人对“网络的过度使用而形成的高度依赖现象,即网络作为一种外在于人的异己力量而存在并与人对立,使人受控于网络而不自觉并伤害到人自身。”①意即马克思所讲的“主客易位现象”,主体在网络中是不断地被弱化直至消失不见的状态。网络对主体的蚕食和控制,意味着个体的自我确定感和存在感在网络中的逐步丧失,网络异化就是网络对人的入侵和奴役。在这样一种境况下,人“不能真实地看待别人和自己,而是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操纵,所扭曲。”②同时“人不能把自己看成是自身和丰富性的载体,而看成是一个贫乏的‘事物’,依赖于某种自身以外的力量,把他生存的意义投射到这种力量的身上。”③

网络异化的三个层面:人际交往、道德情感和自我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发现的异化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它存在于人与他们的工作、与他所消费的物品、与他的国家、与他的同胞,以及与他自身的关系中。”④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异化,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道德情感和自我三个层面的全面困扰和危机。

人际交往困扰。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来往,即人们用语言、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交流过程。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当面对面的交往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时,大学生大都会选择网络作为替代。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的主要承载物是文字,这种交流方式抹掉的是人的声音和面对面交流时带来的存在感,并且缺乏情感的传递。它造成的结果是:我们在网络上与他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现实生活中却与他人越来越疏远;我们享受网络中的亲密无间,却在现实中承受孤独。我们试图通过网络加强联系,但是实质上这种联系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在网络世界中可以随时连接彼此,也可以隐身从此不见。人们想通过网络连接来建立亲密感,回避、逃离孤独的情绪感受,却注定要在网络世界中无处可逃。网络“科技本身并没有创造这种联系我们的感情和别人的方式”⑤,我们似乎一直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但实际上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气泡”中。

道德情感危机。大学生是最追求真善美的年龄群体,而网络异化恰恰消解的是大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整个社会价值体系都发生了裂变,人人都变得焦躁不安、唯利是图,都想要在个人层面上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大学生也不自觉地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变得急功近利,通过对网络资源的使用和占有来获得幸福感。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我们与他们具有的惟一的联系就是,我们知道如何操作和享用它们。”⑥

另一方面,网络上大量虚假信息的存在,使得个体在面对选择时会逐步放弃对真假的分辨而变得漫不经心,仅仅以一种在线或浏览的方式存在。人在网络世界中往往“只知道不想要的东西,而不知道想要的东西。”⑦这种在网络世界中产生的不确定感的扩张,会进一步削弱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遵守道德伦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造成的结果就是:大学生最终在网络世界难分真假、善恶和美丑,进而对网络世界的事、物、人产生无所适从感,最终投射到个体精神层面就是道德情感危机和信念危机。

自我异化。现代移动设备的高速发展,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用和其功能的发展强大造就了网络世界的无处不在,人的永远在线状态,使得个体的存在状态出现异化,从而也使得个体对自身的存在状态在认知层面上也出现异化,即自我异化。因为“异化不仅存在于与他人的关系中,而且存在于自己的关系中。”⑧一个在自我层面上被异化的人,他已经丧失了自我意识,“他同别人一样,像物一样地被认识;他虽然有各种感觉和常识,但是同时却与外部世界失去了有机的联系。”⑨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正是通过反思思维本身确定自我的存在,确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是在网络世界中我“在”哪里?何为“我”?当每个人通过移动设备时刻与他人保持联系时,网络与现实的界限已经被完全模糊化。这种通过移动设备将自己与网络紧密相连,永远在线的状态,使大学生在网络中获得了网络自我的两种新状态。第一种状态是逃离现实世界,双重在场状态即个体是既在现实中又在网络中,身体在现实场所中而注意力在别处。第二种状态:双重自我即“非我”出现。网络世界里的我好像是以真实的自我出现的,而实际上我们却常常在网络上美化自己成为另外一个人即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人。所以,网络“异化就是一种认识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人把自己看作一个陌生人。”⑩

结语

不管是乐观还是悲观,我们都应该承认,如今网络已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新环境。在这种新环境下,“人要成为自主的人,要决定自己的生活,在技术上是不可能的”。?既然现代人不可能摆脱技术,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被异化是种必然。海德格尔曾说过:“盲目抵制技术世界是愚蠢的。欲将技术世界诅咒为魔鬼是缺少远见的。……我们可以在使用中这样对待技术对象,就像它们必须被如此对待那样。我们同时也可以让这些对象本息于自身,作为某种无关乎我们内心和本真的东西。”?这一观点清楚地表明,我们今天对待网络技术的正确态度应该就是:合理地运用它。就像辩证法所启示的那样,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存在都是有利有弊的,大学生网络异化问题只是网络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方面,而网络异化的扬弃也必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今天的讨论与反思,并不是提倡限制甚至摒弃网络技术,而是分析预测其可能的双重性,从而采取措施做到趋利避害,扬弃网络异化,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本文系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大数据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力与实效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KS03)

注释

徐慧:《网络异化问题研究》,《新西部》,2009年第24期,第49页。

④[美]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蒋重跃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第107、108、108、116、107、104、104页。

[美]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周逵、刘菁荆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90页。

[法]让・博得里亚尔:《完美的罪行》,王为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42页。

[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第127页。

网络文化的现状篇(7)

关键词:网络舆论生态;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网络舆论;社会生态学

近年来关于网络舆论的研究不断增多,传播学、管理学、情报学等诸多学科不断介入,相继推出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同时我们看到,作为多种现实社会因素复杂互动的结果,网络舆论的研究与治理更需要综合视角与理念的介入,本文在社会学视域下,全面审视网络舆论的生态逻辑,并尝试对网络舆论生态进行意义重构,以此推进网络舆论治理中生态理念的介入。

一、社会生态学的概念介入

在生态学中,生态的概念是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19世纪6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生态学”一词,即研究生物体、种群、群落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在“生态学”概念中,环境要素是构成生态系统的重要物质基础。这就将生物本身与其所处的环境联系在一起。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环境不再局限于自然环境中的空气、水分等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包括了生物与其他生物体之间的竞争、共生等有机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关注生物个体与一系列环境系统相互嵌入与影响的关系,并对“生态系统”进行思考。于是,关于生态问题的研究,出现了生态一生态系统一自然生态系统一“社会-自然”生态系统的研究脉络,“生态”概念也从原来的生物学范畴延伸到社会学领域,从对自然生态的关怀转向对社会生态的关注。

美国生态学家布克钦在《生态学与革命思想》一书中提出“社会生态学”概念,全面阐释了社会生态的思想,指出人类社会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他提出了“社会”和“生态”两个向度,“社会”向度强调从社会视角对生态问题进行考察和分析,以寻求构建平衡的生态社会,体现的是社会关怀。“生态”向度主要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倡导运用生态学的相关思路和方法进行自然重建,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工具价值。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一些学者对社会生态的研究也逐渐兴起并发展,生态意识不再停留在社会因素对生态的作用上,而是将社会作为独立的有机生态系统M行思考,由此推及到网络社会。

遵循社会生态的逻辑思维,网络社会无疑也是一个自我协调演化的生态系统。它不仅是一种技术结构,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关系,即表面上是技术化延伸的结果,但实质上是社会互动关系的具体投射。网络社会中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及其与环境之间相互联动、相互影响,组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网络舆论作为网络社会的重要因子,直接影响着网络社会生态的发展。当然,以社会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网络舆情,并不是简单地将其作为网络社会生态的因子,而是要看到,网络舆论的发生和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具有自身的传播和发展规律,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生成和演化的生态系统。

二、网络舆论生态的意义建构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谣言、舆论暴力、舆论绑架等诸多问题不断显现,网络舆论生态概念的重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网络技术大发展带来的诸多舆论问题的回应和反思。在此,将网络舆论生态概念的核心定义为“关系”与“互动”,强调个体与群体、舆论与环境、过程与结果等各要素的有机统一与和谐共生。

(一)关系

网络舆论生态关注的是一种关系。网络舆论生态的概念是将网络舆论本身视为一种关系结构。不同的舆论产生于不同的环境,舆论的相互作用又会创造新的环境,因此,我们在研究网络舆论生态时,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了解舆论本身,而是要关注舆论之间、舆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也关注舆论自身所创造的符号环境或所创造的特殊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还需要指出的是,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互嵌入与映射的前提下,网络舆论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现实社会舆论生态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网络社会环境与现实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在此概念中实现统和。

(二)互动

网络舆论生态强调的是一种互动。与网络舆论环境的静态描述不同,网络舆论生态概念的核心是“互动”,即各要素或系统之间的互动,并且关注如何通过这种互动产生一种健康平衡的舆论环境。其中,任何与舆论产生一定互动关系的环境都可以是“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要素,包括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等。它关注环境中各种因素的互动。

(三)平衡

网络舆论生态倡导的是一种平衡。生态学提出了“平衡”的概念,强调保护性、恢复性和创造性的生态解决办法,特别强调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追求的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是生态环境治理的最高境界,也是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目标,其核心要义在于,网络舆论各要素系统(包括舆论主体与舆论环境及各中介要素等)通过相互碰撞、交流、融合等作用实现结构与功能的协调与稳定,最终实现和谐共生。需要指出的是,网络舆论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并不具有稳定性,而是具有阶段性特征。而且,这里所说的平衡与正面舆论、负面舆论的多少无关,与舆论活跃程度无关,是网络舆论各要素之间能够互相激发、协调的一种状态。因此,网络舆论生态的治理目标也不是消灭负面舆论,而是实现正负舆论协调共生的健康状态。

(四)开放

网络舆论生态提倡的是开放和多元。网络舆论生态概念内容丰富,可以从不同视角、不同领域、不同维度去解读。从舆论主体来看,包括草根舆论生态、媒介舆论生态、官方舆论生态等;从具体内容来看,网络舆论生态也分为政治舆论生态、经济舆论生态等;从舆论平台或途径来看,也可以分为微博舆论生态、微信舆论生态、手机舆论生态等。

(五)思维

网络舆论生态传递的是一种思维。它不单将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生物”现象,而是将其作为一系列的有机整体,一个复合的生态系统,它将个体与群体、舆论与环境、过程与结果等有机统一起来,综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有利于提升网络舆论研判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网络舆论生态的结构分层

网络舆论生B既崇尚以人为本,将人看作是生态系统的核心,同时也强调技术理性,关注技术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物质环境,及其衍生或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成为网络舆论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结构,直接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的发展状态,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渗透,以达到动态平衡。

(一)技术环境

媒介本身就是一种技术。各种舆论场中,媒介传播技术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发生和发展,不同媒体的报道方式和手段,不同媒介平台,均会导致舆论发生不同的走向。从总体上看,作为网络舆论的生存环境,技术性特征是网络舆论实现的关键性因素,直接影响着网络舆论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也影响着舆论传播的深度。如博客、BBS上的舆论传播速度和广度远远低于微信和微博。同样,由于微信和微博在信息传播上的差异性,也导致这两个舆论生态场明显不同,微信舆论主体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强关系、小圈子,相对比较稳定,微博舆论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弱关系,处于相对松散的不确定状态。当然,我们所说的技术并不单纯指媒介技术。其中既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网络传播技术等纯技术范畴,也包括网络语言等影响网民发表和舆论传播的技术性要素。换句话说,网络舆论在其发生和传播过程中,也受到非媒介技术规范的钳制。比如,人们因为掌握信息技术、语言技术等关键资源和因素能力不同,而在网络舆论生态环境中处于不同的位置,拥有资源多的人则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舆论生态中往往成为核心或者领袖。当前,随着自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舆论出现跨群体、跨地域、跨国界的交互式扩散,受众由被动地接受信息到主动参与传播信息,原有的“主流”与“非主流”、“权威”与“非权威”等概念被不断解构,网络舆论生态中一些关系和现象遭遇新的解读和重组。

(二)社会文化环境

网络舆论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成为网络舆论生态的重要滋生土壤,它们建构着网络舆情的社会文化生态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复杂性、多元性和碎片化特征。纵观以往研究,许多都是以舆论为中心,强调舆论给社会带来的进步和风险,却不同程度地弱化了社会文化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受众等等)对舆论的作用,比如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价值观等对“网络舆论生态”的建构和影响。换句话说,网络舆情的发生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形态紧密相关,其中不断传递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生活准则、道德规范等为网络舆情提供了空间和可能。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社会文化”形态既包括网络社会文化,也包括现实社会文化,二者相互嵌入、相互影响,共同构成网络舆论生态的文化圈层。但在实践中,网络社会文化比现实社会文化更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更容易催生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和焦点现象,这也直接决定了网络舆论生态的多元、多样和多变的特征。

(三)网络舆论

网络舆论的发生、发展与消解有其自身的演化规律。在这个过程中,网络环境、媒体平台、网络话语等生态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催化,其中任何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都会引发舆论的变异,由此影响网络舆论生态的平衡状态。当前,网络舆论表现出以下特性。第一,舆论热点的转化性。具体舆论事件衍生出其他事件,某个舆论议题转向其他议题。舆论的转化性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如“表哥”杨达才事件中,关注点由对包茂高速公路上重大交通事故,转向杨达才在事故现场面带微笑的照片。在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又从“微笑门事件”转向到“表哥事件”,从态度问题衍生出问题。第二,舆论主体的罗宾汉情结。在舆论事件中,人们往往具有同情弱者的心态,如在涉及到官与民、贫与富之间的矛盾时,总不自觉地站在“弱势群体”的一边,其中可能会忽略事件的是非曲直。第三,舆论传播的高度传染性。单线传播转向交互传播,传统媒体的线状传播转化为网络媒体的网状传播,形成了链状、环状、树状相结合的传播结构,实现了舆论的裂变式传播,速度和广度都是令人难以想象的迅捷和广泛。例如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首先在推特上发酵,后来迅速在中东一些国家扩散蔓延,这种传染力是非常强大的。第四,舆论的不确定性。网络舆论变得越来越复杂,事实与谣言并存,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界限模糊,其不确定性、模糊性、脆弱性不断显现。

四、网络舆论生态的变迁

从近年来的网络热点事件中可以看出,知识分子作为网络舆论的重要主体,在突发事件发展舆论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媒体和网站等平台成为网络舆论发展的重要环境要素,而语言文本等则成为反映网络舆论生态图景的重要因子。在此,仅从官方话语、知识分子话语及媒体话语的转变,发现当前网络舆论生态已经发生变化。

(一)官方舆论生态的大众化

当前,传统的官方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适应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习惯,这不仅损害了人们对官员的信心和信任,也直接影响了政府形象。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后,空洞、客套的官方话语生态开始悄然发生变化,话语吸引力、感染力、感召力进一步提升,假、空、长等不良风气得到有效改善,尤其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等生动形象的语言,成为当前官方舆论生态改善的重要典范。

(二)媒体舆论生态的“萌”化

在网络社会中,新闻媒体成为话语权的重要掌控者,在舆论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复杂化的社会文化环境下,新闻媒体,无论是传统新闻媒体还是网络媒体都处于角色的碰撞和转换之中,媒体的话语风格也悄悄发生了变化,一改过去较为严肃、拘谨、呆板的形象,变得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和活力。例如,2013年2月26日,人民日报微博发了条“再见了,北京”的微博,借用某夫妻移居大理的心路历程,吐槽北京的雾霾现象,文风清新,一度成为网络舆论场焦点这一微博的表述方式打破了媒体官方体例的束缚,成为网络舆论生态变化的标志性事件。

(三)网络舆论生态复杂化

当前,网络舆论生态环境越来越复杂,脆弱性越来越凸显,在此必须认清几个趋势。第一,移动化趋势锐不可挡。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智能媒体不断发展,尤其是智能穿戴设备爆炸性增长,其在网络舆论中的终端作用越来越明显。第二,媒介融合大势所趋。从技术上看,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决定了这个大方向;从政策上看,主持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再次强调了要着力推进媒介融合。我们也看到,媒体边界将变得越来越模糊,自媒体的出现让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都有可能成为媒体。一些大V的微博甚至比媒体更具有传播力。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两个舆论场的重合部分越来越大,其舆论强度也越来越强。第三,网络社交私密化趋势明显。互联网之所以具有这么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出自于网络社交功能。当前网络社交私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Path、whisper、无秘、吐司等用户不断增多。这种私密社交使网络舆情的私密化、隐蔽性、复杂性越来越强,给网络舆论生态治理带来新的挑战。因此,我们强调多元治理模式,即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鼓励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促使自上而下的舆论引导模式实现扁平化转向,与此同时,要弥合官方和民间、主流与非主流的隔离状态,促进网络舆论生态的平衡与协调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