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17 17:34:33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篇(1)

【关键词】高中地理 小组合作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2B-0083-03

新课改理念倡导将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下解放出来,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 年版)》也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倡在地理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成果,并与同伴交流,体会学习乐趣。本文以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的小组合作活动为研究案例,分析合作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策略。

一、课程教学实录与分析

(一)案例实施背景。本案例教学对象为深圳市西乡中学高二理科班的 36 个学生。课前将学生分为 6 个小组,每组 6 人。教学教具和学具为多媒体平台、多媒体课件、大黑板和六个小黑板。

案例选自“城市化”课堂教学中的第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课程内容为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的第二节。学生充分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可为后面学习城市化过程对区域发展的推进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奠定基础。深圳本地学生对城市化具有很深的感受,城市化涉及多方面的知识,所以这节课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二)课堂案例分析。本案例中的小组合作可分为导入、小组讨论、学生汇报和老师点评四个环节。

1.导入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和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

【课堂实录】

师:上课之前呢,先给大家欣赏一下。(以《春天的故事》为音乐背景,使用多媒体播放深圳发展的图片)

学生活动:听音乐,看图片展示(看得津津有味)。

用时:1 分 40 秒

该教师采用的是情境导入法。通过播放深圳发展前后的图片和音乐,声图并茂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的视频和音乐充分反映了深圳的发展,为本节课教学内容做铺垫。

2.小组讨论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师:好,接下来我们欣赏第二次图片,第二次欣赏的时候,同学们就要带着问题了,在这些图片中,你看到深圳的哪些变化。找小组内的一位同学负责记录。为了提高效率,大家要记录关键词,别的同学负责观察。记录在大家的小黑板上,便于展示。

学生活动:看视频,小声讨论,记录。

老师活动:在黑板右下角画出小组计分表后,站在讲台上看学生讨论。

在活动前,老师提醒学生“带着问题”在视频上找出深圳的变化,使学生明白再次看视频的目的。并对小组的分工提出建议,要求一个同学负责作记录,其他五个同学负责观察视频找出什么的发展变化。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老师一直站在讲台上,没有在教室走动,对于某些学生低头看书不参与活动的行为没有加以提醒。这个讨论环节用时 2 分钟。视频播放结束后,马上进入汇报环节。没有给时间学生进行小组内总结整理答案,在时间安排上略显仓促。

3.小组汇报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师:好了,我看见很多同学都已经记录了很多关键词,那么有哪一组同学愿意把我们的黑板举起来,找一位同学用语言把你的关键词阐述清楚。

生:(一小组举手)

师:好,这组举手了,你们就是第一组了。来,给大家看,你看到了哪些变化?(在桌子上举起黑板,向大家展示。其他组有些同学没有转过身来看小黑板内容)

生:主要是城市人口的数量变化了,然后城市的交通改善了,然后城市用地规模也扩大了,还有一个是环境改善了,城市建筑都是高楼大厦,还有就是经济发展,也就是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师:还有吗?

生:没了。

师:嗯,这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而且她还作了进一步地思考。好,你先请坐,你是第一组,第一组表现得非常好。(在黑板计分表记上一分)接下来,有没有第二组愿意再给大家展示的。

生:(举手)

师:好,这组,已经举手了。拿出你的小黑板,给大家展示,然后请一位同学用语言描述一下。

生:总体来说,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在教育方面变得更好了,比如说西乡中学,是个不错的选择。

师:好,请坐。还有没有小组想要展示的?好,第三组。

生:深圳由一个小渔村变成现代化的大都市,由落后的面貌转变成现在繁华的面貌,交通和楼房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口数量也增加了,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师:好,还有没有?

生:(摇头)

师:请坐,第三组同学呢,给我们展示了他们所看到的深圳的变化,那么我们什么的变化是许许多多的,接下来呢,我们进行一下归类,大家把你们小组的小黑板举起来,看一下你们有哪些共同的关键词,咱们共同提到的深圳的化有哪些?大家相互看一下。

在汇报环节,老师叫了三个小组起来展示他们讨论结果。把第一个展示的小组定为第一小组,肯定了第一小组的回答,并在黑板上记上一分。接着提问第二个小组,第二小组的回答过于简单,答案不够全面,老师并没有给第二小组加分或进行评价,紧接着提问第三个小组。三个小组汇报完,老师让学生共享大家讨论结果。

4.教师点评环节案例分析

【课堂实录】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刚才我们看到深圳有哪些比较显著的变化?(板书:建筑、交通、人口)有建筑、交通、人口、环境、教育、经济。那么,大家感受到了很多的变化,这些变化,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 城市化。刚才我们进行归纳总结的,就是城市化要变现的内容。有哪些呢,刚才同学们提到了,由什么样的人口变成什么样的人口呢?农业人口转化成了非农业人口。第二方面呢,大家提到了建筑和交通,那么建筑和交通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地域的转化,由我们的小渔村、农村地域转化成城市地域。刚才还有同学提到经济活动的转化,我们一开始从事的是什么活动?农业。那么转化成为什么?对,工业、服务业,也就是非农业。这就是城市化。

在点评环节,老师结合各小组的讨论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深圳的主要变化,并在黑板上板书:建筑、交通、人口。用“刚才我们归纳总结的,就是城市化变现的内容”这句过渡句,承上启下,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城市化。之后,结合学生刚才的回答,讲解城市化里的新名词:地域转化。并复述板书了城市化的几个重要标志,提示学生对城市化的理解应放在建筑、交通、人口和产业的变化上。

本合作学习案例结构完整,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明确,声图并茂地导入环节创设了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讨论阶段学生分工合作,都能总结出深圳发生变化的几个方面。在小组汇报环节,学生语言陈述得不是太好,拓展不开,教师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在活动点评时,老师采用的讲解法总结了城市化的几点变化,并引出本次课主题。

(三)小组合作学习观察结果分析。小组合作学习观察量化记录结果见表 1。

课堂合作学习观察量化表主要针对的是课堂合作学习情况设置的量化指标。从整体来看,总分 64 分,较集中分布在“良”等级,说明小组合作学习整体实施情况还是有待提升的。其中达到“优”等级的学生合作兴趣浓厚、课堂秩序井然有序。“差”等级的是学生遇到问题及时向教师提出,教师及时解决学生问题。

二、小组合作活动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活动是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愉快学习氛围,在合作学习中集思广益,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在本案例教学活动中,有以下问题值得注意:

(一)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解不够深入,分组工作随意化。教师的分组按照男女搭配原则,每组 6 人,这是合理的。但是,小组合作不仅仅是把 6 个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里学习就可以说他们是在合作学习。教室里 6 个小组,教师在黑板计分表却写上了 9 个小组,分组时并没有对小组进行编排,汇报时才临时定最先回答的小组为第一组,没有选出组长。很明显,教师课前分组工作做得不充分,甚至说她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不深,导致小组内缺乏一种集体意识。

(二)教师角色有没转变,教学观念比较陈旧。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主导作用,忽视了营造自由活跃的课程氛围。在接近 10 分钟的活动甚至一整节课里,老师一直站在讲台上,没有在学生身边走动,像讲台上的智者,主导着整个过程,活动氛围有点压抑。在活动总结点评里,老师用的是讲解法,说“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结果却是她一个人在讲,自问自答,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小组合作氛围不够浓厚。教师的情境导入是很成功的,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参与讨论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可能是多媒体播放的图片提示过于明显,学生不需要讨论就总结出深圳变化的关键词。再者,讨论环节的时间只有 2 分钟,学生在这两分钟只顾着看视频,视频播放完毕,教师没有给时间他们进行小组内的讨论总结。总的来说,小组在讨论环节的合作氛围是不够浓厚的。

(四)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体系形式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在第二小组汇报时,学生回答的过于简单,只说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的变化,也提到了西乡中学。教师一个“好”字就让第三个小组回答了。图片特意出现了西乡中学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学生也点出来了,教师应该以此为契机,简单说明一下学校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热爱母校的情怀。

(五)小组合作评价有始无终。老师的小组计分表上只对第一小组做了计分,第三小组的汇报也挺精彩的,但老师却忘记给第三小组加分了,计分表的存在形同虚设。这节课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也有意识地采用了计分的评价方式。但是,老师并没有建立其完善的评价体系,只是画了一个表格,一言不发地在黑板上加上一分,没有发挥小组评价的作用。

三、基于本案例的反思

(一)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前提。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小组的组员一般是 4-6 人,分M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原则,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不同的人相处的能力。小组分工明确,为形成小组的凝聚力,选出能服众、有责任心的学生作为小组的组长,有效帮助组内成员全身心投入和全程参与,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创设情境,激发合作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先驱,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发挥着创设学习环境和氛围、维持学习秩序的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产生合作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如导入视频中播放深圳改革开放前后的图片,作为深圳本地学生,被这些家乡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的愿望。图片和歌声相结合,教师成功地为学生创设了教学情境。

(三)转变教师角色,做学习的促进者。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在“做中学”中体现其主体地位,传统的教学方式以讲授法为主,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和教材是课程的中心。新课改下小组合作学习的提出,对教师提出了转变角色的要求。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应该是学习的促进者、助学者,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合理引导,积极调控,做好学习促进者的角色。在学生讨论时,走到学生中去,关注学生讨论过程,时刻准备着为学生提供帮助,必要时指导学生,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疑问说出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充当学习的合作者。教师时而俯身倾听,还有助于营造一种自由民主的氛围。

(四)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提高应变能力。从视频里找出深圳的变化,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是没有太大难度的,关键在于该用怎样的语言把这些变化总结出来。此时,教师应发挥其引导作用,引领学生,层层深入,从浅层认识升级到深层认识。在第三小组汇报时,学生回答得太泛,教师应引导学生把讨论结果更具体地说出来,或作一些补充和提示,让其他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反思自己的想法,自我完善。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参与度很高、属于生成性的活动。教师作为活动的助学者、参与者,应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充分体现活动过程的生成价值。课堂以深圳为分析案例,也有学生提到了西乡中学,教师应以此为契机,进行一定的知识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怀,以利于三维目标的实现。

(五)完善的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小组成绩的评定一方面是为了鼓励学生,另一方面是为了在组间形成一种竞争,激发成员们的参与热情。要更好地发挥小组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评价标准重视过程与结果,给小组加分不应只以讨论的结果为依据,除了原有的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认知目标外,还扩大到人际交往方面,对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合作精神、参与程度以及在合作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能力进行评价。这样的评分方式更能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不定期地讲评优秀小组,让小组在激励中更好地合作。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反思,转变教师角色,做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情境,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合作、主动学习意识。

【参考文献】

[1]杨琳.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调查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5

[2]肖荣.论课堂导入及其设计[J].天津市科教院学报,2010(2)

[3]王忠宽.新课死砟钕赂咧械乩砗献餮习的原则与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4]郭丽梅.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8)

[5]蔡霞.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篇(2)

关键词:新课程;生本理念;多媒体;实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其课程理念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旨,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实验教学上都要以此为宗旨,促进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一、转变教学理念――生本教育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促进高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性,首先就是要转变自身教学理念,坚持“生本教育理念”,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兴趣、快乐地学习而设计的教育。因此,针对化学学科性质,教师可以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开放式探究教学等教学方式,真正体现了生本教育理念。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一课时时,教师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人翁作用,首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学习,给学生20分钟让学生结合初中所学化学知识,合作学习本课时,总结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即小组总结出以下问题:(1)二氧化碳、氨气是否属于电解质?(2)BaSO4、CaCO3、AgCl等难溶于水的盐是否属电解质?等等。教师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起辅助作用。自学过后,让小组代表提出自己小组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让其他小组成员来回答,这样的教学既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可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流,真正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

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教学手段也是时代进步的产物。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离不开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利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化学课堂教学,激活教材内容,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时,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内容为甲烷的存在和用途,学生看着视频资料,会对甲烷有初步了解,这样学生就不会盲目地学习,而是带有探索的意识去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此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大家带着思考去学习。又如,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甲烷的比例模型和甲烷的球棍模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具体地看到甲烷的空间结构,根据图片展示,给学生讲解人们是如何确定甲烷是正四面体空间结构,而不是平面正方形结构。因此,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师生都可以在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三、注重实验教学――探究实验

化学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一定要注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化学教师打破传统化学实验教学的弊端,要把演示实验转变为探究实验。传统的化学实验,都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讲实验、演示实验,学生根本参与不到实验过程中,从而不能真正体验到化学实验带来的乐趣,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了。因此,教师要利用好学校现有条件,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做到自己动手、自己设计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总结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实验。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有效教学。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积极转变角色,做学生的引路人,真正做到“以生为本”,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篇(3)

一、“二孩政策”对宏观教育的影响

人口结构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生育政策调整的是人口的自然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主要是指人口的性别、年龄等自然因素决定的人口的构成情况。“二孩政策”将会对人口的年龄结构、区域分布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使教育人力结构和教育布局结构产生变化。

1.学龄人口止降趋涨,小学的期待与挑战

我国20世纪70年代实施计划生育工作后,生育率开始逐步下降;20世纪90年代后,年出生婴儿数变动总趋势呈现减少状态;进入21世纪后,年出生婴儿数进一步减少,0~14岁学龄儿童数量下降。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0~14岁儿童占总人口的比例仅为16.6%。这种情况导致学龄人口下降,有些学校由于招不到学生而停办。

国家实施“二孩政策”后,虽然人口总量增加不会太大,但是由于第二胎的出生,学龄人口上升,学校的生源将得到保证。对此,很多学校管理者持乐观态度。近年来生源数量下降成为制约城区薄弱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二孩政策”给城区薄弱学校及乡村学校带来了希望。一些社会口碑较好的优质学校的管理者也认为,“二孩政策”使学龄人口不会出现一定幅度的的波动,对学校的接纳能力也是一种挑战。

总体来看,薄弱学校、优质学校均对“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在招生方面的影响有所期待,但是对于优质学校,更是一种挑战。

2.学龄儿童分布不均加剧,教育布局结构需调整

教育布局结构主要是指正规学校地区分布结构状况。通常情况下,普通小学应该按照人口密度和所跨地区半径考虑设置学校网点;在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发展处于弱势的偏远地区,由于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可以考虑设置小规模学校。

在我国,0~14岁学龄儿童区域分布呈现不均衡特征,即不同区域儿童总数及儿童占当地人口总数的比例存在差异。偏远地区儿童占总人口比例高,发达地区儿童占总人口比例低;农村儿童占儿童总数比例高,城市儿童所占比例低。“二孩政策”实施后,上述情形可能会加剧。因而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布局结构需要顺势作出调整。尤其是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城区中,儿童人口数量增加,人口分布更加密集,但是新城区的教育服务经常落后于其发展变化的脚步。所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本出发点,在新城区中合理设置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机构,保障学生就近入学和教育机会均等。

二、“二孩政策”对微观教育的影响

“二孩政策”对学校内部管理的影响可能会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女性青年教师生育二孩意愿及行为给学校教学工作带来的影响,二是一些家庭因为生育二胎给中小学生带来的影响。

1.青年教师集中的学校将出现暂时性教师短缺

“二孩政策”给学校带来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如何解决由于生育带来的任课教师暂时性短缺、教师专业成长受到阻碍等问题。我县有一所刚刚成立的学校,年轻女性老师居多的小学,其校长已经强烈的感受到了二胎所带来的对教师队伍的冲击和影响,令人在欢喜的同时感到一种焦灼不安。她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写到:“从开学到现在,学校人员始终稳定不下来,在连续聘用了6个代课老师的情况下,依然缺员,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保胎、休产假的老师太多,远远超出了学校每学期2―3人的考虑和安排。这学期本身已经有两个在家休产假的老师,加之已经怀孕的4位老师,学校都做了精心的调整和安排,应该是正好能够衔接上。开学后却陆陆续续听到5位老师怀孕的消息,带着身孕上班的老师一下子就增加到了9个,其中有4人是二胎。因这9人当中的半数之多都在学校的意料之外,加之平时还有因病、因事请假的老师,还有一些必须要参加的培训和学习,使得学校原本刚刚够用的人手突然紧张了起来,教导处经常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调课、安排代课。”

综上所述,如何看待“二孩政策”对教学管理的影响。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倾向于“二孩政策”有重要影响,并明显感觉到压力。“二孩政策”对教学工作的影响不仅是通过青年教师生育二胎体现的,还会通过六至七年后生源增加对教师需求量的增加来体现。“二孩政策”的影响带有一定的滞后性,教育管理者如果不能正视这种影响,将会导致采取不恰当的应对策略或因准备不足而措手不及。

2.传统家庭结构得到修复,教育在挑战中迎来新契机

“二孩政策”实施后,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家庭结构将得到部分调整,这对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既有挑战也是机遇。某小学教师说:“有些老大(指一胎)觉得父母对他的爱有所减少,会有点失落感,在上课时候也能感觉到他们有些心不在焉”

有学者认为,“二孩政策”为道德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随着二胎社会到来,也会逐渐恢复传统家庭文化中朴实的伦常关系……而不仅仅是基于权利的索取和理所应当。”

三、“二孩政策”下小学教育的应对策略

“二孩政策”已经全面实施,但是对于“二孩政策”可能会带来的影响,教育行政管理者、小学要做好准备。

1.着眼全局,适当调整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

“二孩政策”全面实施后,大约六至七年后学校生源会有所增加,教师需求量将扩大。而现在许多中小学教师多为60后、70后,80后教师较少,这可能会因为教师集中退休,导致师资力量不足,无法满足教育需求。对此,教育管理者需要从宏观、微观角度对教师供需情况作长期的、全局性规划。在教师需求量猛增时期,可适当推迟高素质年长教师退休年龄。

2.根据0~14岁儿童地域分布,调整学校布局

由于城市的发展扩充及乡村城镇化建设,0~14岁儿童(包括一胎和二胎)可能会集中分布在城市新区或新兴城镇。为此,学校布局结构需要作出相应调整,避免城市发展中的教育服务滞后现象,做到“学有所教”,努力达到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

3.针对学校暂时性教师短缺,制定危机管理预案

“二孩政策”可能导致教师暂时性、产假性短缺,学校管理者应对此有所预见,并提前作好安排。同时,学校管理者应引导符合“二孩政策”的教师做好规划,协调好工作与家庭的关系;激励没有生育需求的教师承担更多教育工作。

4.小学生的教育的变革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篇(4)

为充分发挥工程设备的使用效益,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我们把培训作为远教工程应用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根据省市《2004-2205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培训方案》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文安县2004-2005年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培训方案》,明确了培训的目标和任务,组织管理及考核验收等内容,并狠抓落实,下面把我县远程教育培训工作做一简要汇报。

一、建立组织,制定方案。

我县对远教工程非常重视,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刘石为组长,副县长邵二玲、教育局局长梁国华为副组长的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工程统一筹划,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育局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教育局负责工程的具体实施。领导小组对培训工作极为重视,把培训作为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培训方案。《方案》强调,必须结合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抓培训,必须结合全面提升我县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抓培训,必须结合实现农村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抓培训。要通过培训使学校领导,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对农村远程工程的认识有新的提高,技能有新提高,资源管理水平,现代教学应用与研究水平,课程整合水平有新提高。

二、明确目标,强化管理。

我县远程工程培训的目标:一是通过培训使各项目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了解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重要意义;认识和理解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二是使工程管理人员掌握施工规范和标准,能够对工程建设进行规范管理、监督和工程验收,严把质量关。三是使技术人员掌握光盘播放系统,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卫星接收系统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以及设备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具备教育信息化的理论水平,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四是进一步提高相关技术水平,资源管理水平以及现代教学应用与研究水平;初步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水平,能够在当地承担示范,培训,为教学和经济发展服务的任务。

为保证培训目标的实现,我们强化培训的组织管理,做到培训教材,培训方案,培训计划和培训纲要落实,并把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把集中培训与自学结合,同时做培训的档案管理和考核,使培训工作规范化。目前,我为项目学校统一制定了专用教室规章制度,统一印制了各类文档资料,设立档案盒5个。

三、依据实际,分层培训。

县级培训对象为各项目学校负责人;模式一项目学校骨干教师,模式二、模式三项目学校骨干教师、设备管理人员,技术人员。

校本培训同各项目学校组织进行,培训对象为各项目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重点对象是全体任课教师。

对模式一,我们采取各种方式进行培训,一是在验收时,让技术员动手操作,并提出一些任务,让教师完成,二是对电视机基础知识,光盘和DVD播放机的使用及保养,系统的维护及使用进行讲解和示范,让技术人员听得懂,觉得会,用得上。

对模式二的培训我们在让技术人员掌握计算机,INTERNET,卫星IP广播的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重点是让教师在掌握使用技术的同时熟练应用为教学服务。

模式三的培训着重介绍了网络计算机教室和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使用和维护,从而使授课教师能够熟练地综合地利用这些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充分发挥教师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优秀,为教育教学服务。截止目前,我们其组织县级培训910人次,参加省级培训10人次,市级培训110人次。

四、以应用培训为核心,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

应用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必须和教学紧密结合,才能搞得有声有色,脱离教育教学实践,空谈应用是高有任何意义的。

教学光盘播放系统虽然简单,但所蕴含的教学策略却是多元化,又有实用性的。应当把握视听辅助教学的理念,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大胆地,创造性地运用系统,以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的课堂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光盘播放系统应用的模式有主体教学、补充教学、示范性教学、复习教学和个别化教学等几种模式。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篇(5)

按照《省林业厅直属机关开展“提高能力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要求,为了加大我校干部的培训力度,确保我校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执行能力和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中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学校的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懂教育、善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后备力量,为提高我校教育的质量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培训目标

进一步提高我校的中层干部整体素质及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我校的改革与发展,健全和完善具有我校特点的干部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

三、培训时间、方式、培训对象及培训主管部门

(一)培训时间:20XX年4月至20XX年12月。

(二)培训方式

1、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中层干部在学校工作中具体管理任务较重,在培训中应加强对中层干部自学环节的指导,每月规定自学内容(见第四项培训内容),中层干部在自学过程中要有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以此培养中层干部的自学能力。

2、集中培训、突出重点,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中层干部的理论素养,突出重点内容,组织短期高效的集中培训学习,在集中培训中将播放结合工作实际的讲座视频,提高集中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培训对象:学校全体中层干部。

(四)培训主管部门:党委工作部。

四、培训内容

1、“学校发展,赢在中层”讲座视频

2、现代教育新理念(四月份)

3、教师职业道德(五月份)

4、教育方法与学习策略(六月份)

5、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九月份)

6、中外教育史(十月份)

7、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十一月份)

8、教育法制基础(十二月份)

培训结束后,对培训的自学内容进行总结,汇总每位中层干部的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根据实际情况召开总结大会,请在培训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中层干部交流培训学习心得,相互交流,为我校今后的中层干部管理奠定基础。

五、保障措施

在培训过程中,党委工作部对培训进行全过程考勤,从而对培训质量进行及时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工作。通过加强制度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干部培训方案(二)

依据中国共产党中央《20XX年-20XX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中发4号)“要采取多种措施,抓紧培训年轻干部,坚持学员选调与后备干部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以及教育部《全国教育干部培训“xx”规划》(征求意见稿)、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教8号令)的有关指示精神,为了加大我市中小学教育干部的培训力度,确保我市中小学教育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执行能力,提高中小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提高中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和管理学校的能力为重点,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懂教育、善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校级后备力量,为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培训目标

进一步提高齐齐哈尔市中小学校的中层干部整体素质及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从而推动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健全和完善具有我市特点的中小学教育干部培训体系,努力建设一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德才兼备、勇于创新、管理能力强的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

1、提高全市中小学中层干部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熟悉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形成依法治校的能力。在工作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方法,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3、掌握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对学员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的培养,提高学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培训时间、方式以及培训对象

(一)培训时间: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

(二)培训方式

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应继承我市“xx”校长培训中形成的成功经验,在培训中要采用以下主要方式:

1、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由于中小学中层干部在学校工作中具体管理任务较重,在培训中应加强对学员自学环节的指导,每科都要规定自学内容、思考题目,学员在自学过程中要有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以此培养学员的自学能力。

2、集中辅导、突出重点,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为了提高学员的理论素养,突出各学科的重点内容,要组织短期高效的集中辅导,在集中辅导中应将讲授与研讨交流、案例教学和现场教学有机结合,提高集中面授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活动引领,提升学员的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能力

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是一种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培训类型,通过自学和面授辅导帮助学员掌握所需理论知识,通过相应的活动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使学员形成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技能和能力。活动类型包括校本研修、学员论坛、挂职锻炼、教育考察,职能训练等,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三)培训对象

1、全市高中(包括职业高中、民办高中等)以及示范性初中的中层干部由齐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干训部组织培训;

2、其余所有学校的中层干部由各县区教师进修校干训部组织培训。

四、培训内容

作为中小学校的中层领导干部,他们不仅是一线教师,又肩负管理者的责任,所以必须在提高教育科学理论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学校管理理论素养,这样能既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又能进行科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板块:

第一板块为必修课:(其中面授为120学时,自修240学时)

1、中小学现代教育新理念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

3、新课程与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

4、中小学教学与学习策略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6、中外教育史

7、学校管理理论与实践

8、教育法制基础

9、义务教育法讲座

第二板块:选修课(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设,30学时)

第三板块:综合实践活动(包括校本研修、学员论坛、挂职锻炼、教育考察,职能训练、撰写管理案例等等,80学时)

五、考核与结业

要加强对学员参与培训的全过程考核,既要有对学员学习态度和出席率的过程性考核,又要有对学习结果的考核。对学习结果的考核要依据不同学科的学习要求来进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如检查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读书汇报、撰写论文和教育管理案例、进行管理案例分析以及闭卷考试等。考核内容要以培训内容和选用的教材为依据,并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有培训内容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由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教育干部“xx”培训证书,并将培训考核结果装入个人档案,以此作为今后选聘中小学校长的重要依据。

六、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健全管理机构

一要从科教兴国和加强教育干部后备力量培养的高度来认识此项工作,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实、抓好。

二要在齐市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充实、调整、健全市、县(区)两级“xx”教育干部培训领导小组,并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

三是领导小组对培训工作要做到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真正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保证各中小学中层干部要全员参加培训。

四要把各学校中层干部的培训工作作为校长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使本次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五、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培训方案的设计、培训者的培训、教学过程的管理、培训资料的选用、学业成绩的考核等业务由齐市教研院具体负责。

2、专兼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选聘由专职干训教师、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者领导组成的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的干训教师队伍。

二是培训前要对专兼职干训教师进行教材教法等相关培训,提高干训教师的业务能力。

三是注重教科研活动的引领作用,针对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经常开展干训教研和听评课活动,提升培训的质量。

四是高度重视对专兼职干训教师的考评工作,对不胜任的教师及时进行调整。

3、完善制度、确保陪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各培训单位应根据考核要求对培训进行全过程考核,从而对培训质量进行及时反馈,不断改进培训工作。全市中小学校中层干部培训任务完成后,要进行检查、评估、总结和表彰,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学员考勤、学籍管理以及奖惩制度、教学管理制度、班主任管理制度、检查、评估制度等,通过加强制度管理,确保培训质量。

干部培训方案(三)

“xx”期间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中小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促进我市中小学管理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干部后备力量,提升中小学中层干部在学校管理中的执行能力,以确保我市中小学教育干部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依据教育部《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中教8号令)的有关指示精神,结合我市的实际情况,本着遵从教育干部成长规律的原则,根据《齐齐哈尔市“xx”期间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规划(方案)》,结合讷河市教育干部培训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讷河市“xx”期间中小学中层干部培训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顺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和使命,以提高中小学校中层干部适应新形势,应对新局面,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目的,努力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政治理论素质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技术,具有较高的执行能力,善于管理,作风优良的高素质的中坚力量,为提高我市基础教育的质量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二、培训原则

1、分类指导,按需施教

坚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校的管理岗位,任职年限的不同而设置和安排相应的课程及实践考察活动。

2、全程管理,关注实效

对培训过程实行全程管理,突出培训实效性,关注学员在工作岗位的能力提升。

3、创新培训模式、细化培训过程

集中培训与岗位自培相结合,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竞赛相结合,开展校际交流研讨,读书汇报、现场参观学习,优秀管理论文评比及全方位才能展示等活动,为中小学中层干部的综合业务能力提高搭建平台。

4、全面考核,训用结合

重视考核结果,将培训考核结果纳入中层干部培训档案管理,并将结果作为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于考核优秀的,建议优先选拔任用。

三、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中小学中层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品德修养、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树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办学理念,为我市中小学教育干部积极诸备人才资源。

1、提高全市中小学中层干部的政治理论修养和政策水平,熟悉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法规,形成依法治校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掌握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新课改背景下学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方法、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和能力和水平。

3、掌握现代学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提高科学管理学校的能力和水平。

4、加强对学员的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的培养,提高学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培训时间、方式以及培训对象

㈠培训时间

20XX年4月至20XX年8月

㈡培训方式

以遵循教育干部成长规律为前提,以培训有效性为出发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岗位的培训。

1、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开展分层次培训、高中学校的中层干部由齐市教研院培训,选拔优秀中小学中层干部接受齐市级培训、其它中小学中层干部由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

2、针对不同岗位、不同对象,开展分岗培训。包括教学、教育、行政等。

3、开辟多元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如:读书自学、理论讲授、校本研修、校际交流、外出考察

㈢培训对象

教育中层干部全员参加各级各类培训。

1、选拔和推荐初中、小学中层干部各10名参加齐市教研院培训,年龄男50周岁以下,女48周岁以下。

2、高中学校中层干部由齐市教研院培训。

3、其它中层干部由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培训。

㈣培训内容

教材由齐市教研院干训部统一订购。

培训内容包括三方面:

第一部分为必修内容。面授80学时,自修80学时内容有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教育管理、教育政策法规等。

第二部分为研修内容。选择适合学员研究的课题,带着课题在工作单位结合理论学习,联系工作实际进行进修校本研修,通过论文、案例、课例、叙事或研究报告汇报研究成果,不得少于120学时。

第三部分为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包括外出考察、优质课展示、学员听评课、岗位职能训练及竞赛、撰写管理案例等,不得少于80学时。

五、考核验收

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要进行全过程考核。包括学习态度、出席率、学习结果等。考核方式是除本市各科成绩考核外,还要参加齐齐哈尔教育教研院统一考核和考试,成绩合格者可获得黑龙江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教育干部“xx”培训证书,并将培训考核结果装入个人档案。以此作为今后选聘中小学校长的重要依据。

六、保障措施

1、强化领导。组成健全的培训管理机构。

一要充分认识中层干部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管理和领导,要抓紧、抓实、抓好。

二要在齐齐哈尔教育局和讷河市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成立市(县)、乡(镇)两级“xx”教育干部培训领导小组,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讷河市教师进修学校干训部。

三要把各学校中层干部的培训工作作为校长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中层干部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

2、加强培训者队伍建设,聘请专家学者参与到培训中来。

一是选聘由专职干训教师、教育专家、中小学校长和教育行政领导组成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二是注重教科研相结合及其引领作用。开展教育干部的听评课活动,提升培训质量。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篇(6)

论文关键词:职前职后一体化;研训一体;教师教育 

 

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日趋国际化,我国教师教育体系也由封闭走向开放。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探索在有条件的综合性高等学校中试办师范学院”。这对改革我国原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起到了重要作用。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四部分第28条又指示:“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等师范院校正在进行的教师教育改革,既是积极应对时展与学校发展的主动选择,也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和高等教育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一、反思新课程改革视野下我国职前教师培养模式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师范院校职前教师的培养模式存在着不相适应的问题: 

1 教育理念滞后。从整体上看,高师院校对新课程的认识比中小学迟缓。高师院校除了一些教育研究机构及一部分参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人员,大多数教师由于学科壁垒的束缚,长期从事本专业课程的教学和科研,无暇跟踪教育理论的新进展,先前学习的教育理论大多已经陈旧,知识观、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评价观等基本上不能与时俱进,教育理念滞后。 

2 课程设置滞后。第一,课程结构失衡,多年来,高师院校强调培养具有扎实功底的专业学科教师,在专业学科方面片面向综合型大学看齐,学科专业课程在整个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过大。一般在60%以上,远远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专业课程比重过大,挤占了普通教育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致使教育专业课程所占比例过小(不足总学分的10%),教育类课程门类、课时比例等偏低,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美国的教育课程占总学时的20%,英国占25%,日本占38%)相比差距较大。第二,课程内容陈旧。由于教材出版周期的制约,现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教材多数都未更新,其教学内容陈旧,观点老化,不能解决当今基础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师范生在职前教育阶段虽然较系统地学习了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方法,一旦进入中小学教育具体的实践情境却往往陷入严重的现实冲突。 

3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长期以来,高师院校都采用教育专业课程与学科专业课程并行开设的方式培养教师。这种培养模式的弊端有三点:一是固化的培养规格和统一的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师范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使学生人文素养不高,思想底蕴不丰厚,学生全面素质和个性发展受到影响,难以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二是高师院校的教育理论学习与基础教育实践相互脱节。大学是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的场所,中小学是教师开展实践的基地,然而二者却缺乏联系,各行其是,相互隔阂,导致师范生对中小学教育感到陌生,进入教师角色缓慢。三是培养渠道单一、封闭,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多种类型、多种规格师资的需求。 

 

二、实施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是科学定位培养目标。通过系统调研,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重庆市在十二五期间农村地区小学师资总体上还存在着数量和结构性不足的问题。未来5年共需要补充近1万名小学专任教师。每年应该补充近2000人充实到农村小学教育;而从地域结构看,地处“两翼”的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小学是教师短缺的主要地区;从学科性结构看,小学师资数量呈现明显的学科结构性不足。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的主科需求量较大。二是对高学历一专多能复合型小学语文教师有旺盛的需求。三是重庆市师范教育专业没有专门针对性地培养高学历的小学语文教师。重庆市师范资源比较富集,开办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定位为“中等学校、中小学”。针对重庆市基础教育的需求和实施错位发展战略,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面向农村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学生毕业能够胜任语文学科教学,具良好的艺术修养,从事1门音乐或美术等艺体学科教学,并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探索实施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在近十年的部级和市级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中,我们探索“研训一体”的教师成长模式。这种模式立足校本、扎根职场,做中学、做中研究、做中成长,集教育、教学、研究、发展于一体。它通过问题研究、理论学习、现场参与的组织方式与专家引领、个体反思的合作行动研究方式,引领教师研究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理论支撑和操作办法,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我们把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到职前师范教育,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并改造为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模式,简称为“1+2.5+0.5”模式,着力培养师范生从教的职业能力:“1”是指第1学年集中开设通识课,以理论学习为主,校内课堂学习为主;“2.5”是指第二、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的秋期共5学期,以理论学习和从教能力的实践训练并重,校内和校外课堂相结合,工学交替开展教学活动。具体实施校内课堂教学学吋占75%,按照学院教学进程表进行,从教能力训练到校外基地学校进行,学时占25%,实行导师制,每月一周到基地学校跟岗见习教师工作,在导师即小学语文教师的带领下参加所在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0.5”是指第四学年春期实习,以校外基地学校从教能力训练为主,在小学集中开展跟岗实习研修。 

培养模式的变革必须通过构建学术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来实现。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除通识课程外,专业课程由教师教育必修课、学科基础必修课、教师教育限选课、艺体教育限选课和学科专业限选课等板块组成。与其他院校同专业现行课程设置相比,专业课程体系有三个明显的变化:加大了教育学、心理学类、艺术体育教育类课程的比重,共计390学时,占了近20%;增加了农村基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等课程;改变传统师范教育中学科教学时数过长的弊端,适当减少学科教学时间,增加教学实践环节。该课程体系的特点是:力求使学生能够达到汉语言文学学科专业的培养要求为主,兼顾小学语文教师岗位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同时,根据一专多能复合型语文教师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小学语文教师培养为主,兼顾艺体类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 

 

三、深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深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要根据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按照师范生的从教能力的需要实施课程内容的重新整合,同时探索与教学内容和要求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方法。以“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改革为例: 

本课程是该专业核心能力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项目课程。第一,通过系统的行业调研和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分析确立了该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言语表达能力、文学欣赏能力、语文教学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第二,确定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培养朗诵古代诗歌的能力;了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要求,分析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特点和思路,培养语文教学能力,即识字听说能力、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能力。第三,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由于小学语文教材按照古代诗歌的人文内涵从低段到高段依次安排了歌颂大自然、山水中的哲理、友情、亲情等作品。因此,古代诗歌欣赏与朗诵课程打破了以往学科专业课按照时代从先秦到清代分类讲授诗歌的设计,共设计了十个学习模块:模块一为基本学习模块,以训练学生的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认知和熟悉为目的。模块二至九安排了8个分项学习模块,按照人文内涵依次为大自然诗歌、哲理诗歌、春恨秋愁诗歌、亲情诗歌、爱情诗歌、友情诗歌、怀古咏史诗歌、爱国诗歌欣赏与朗诵。模块十是综合实训模块。除第…个模块外,每个模块都包括欣赏与朗诵两个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主要有咀嚼语言读懂原诗、感悟形象领悟人文内涵、琢磨方法体味艺术、朗诵等4个步骤。实际上,小学语文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的完成”。本课程通过学习模块来开展教学,每个模块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十个学习模块共同完成课程目标。因此,本课程采用传统讲解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如启发互动、辩论式、项目教学法等。在本课程的分项学习模块教学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preject teaching)与以往教师为主导按固定教学内容组织课程教学相对,是以学生为主体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实施相关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特点在于:将一个相对独立的现实项目从信息收集、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到绩效评价。组建成一个动态的学习系统,由学生在教室的指导和协助下按规定的教学阶段自我完成,教学内容则是通过项目的实施进程有目的地进行,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最终完成项目的同时,渐进地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或节点的基本要求与重点难点,从而高效率地达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在教学中遵循“从做中学”的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学生从模拟开始逐步掌握每一模块教学要求中的方法和技能,在实践中加深知识和理论的消化吸收,并内化为能力。 

 

四、打造学术水平与实践能力并重的师资队伍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专多能复合型的小学语文师资”的培养目标,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工作态度与能力是决定教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一举一动不仅影响着教师自己的工作效果,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品格。因此,教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以及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学科专业素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量剧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科不断分化与综合。这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横向知识技能,努力做到“专才”与“通才”的有机统一。三是教育专业素养。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如了解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发展性评价理论等,还要会制作cai课件、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等。四是教师技能要求。实施新课程改革,关键在于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的探究式,由单一的认知转向认知、情感同步发展,使教学由单向输出式转变为多向师生互动式的合作式教学。 

高二地理教学小结篇(7)

关键词: 小学英语 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教师需要结合小学英语教学的基本内容,制定符合小学英语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策略,促使其得到实施,重视小学生对英语兴趣的培养,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小学生自主地进行英语的学习,促使课堂教学更专注,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实现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一、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概述

小学生处于发育阶段,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得小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小学英语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但是受制于小学生心智不高、社会经验不足,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时往往感到困难和费力。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促使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使得小学生快速地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吸收,最终完成学习任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是现阶段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教学策略。

二、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

(一)重视兴趣培养。

小学生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占很大的比例。为了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重视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小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英语学习。例如:教学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第二课“At the sports store”时,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将教学活动与小学英语教学相结合,采用会话表演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实际内容,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简单的话剧表演,促使小学生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和知识掌握程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重视课堂气氛的营造。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应用,通过对新颖事物的阐述,使得学生对英语具有强烈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认真地进行英语学习。而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促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展开教学活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进行小学英语六年级Lesson 3“At the Gym”时,教师可以通过疑问句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都知道体育馆,也知道体育馆是用来做什么的,那么你们知道体育馆内部的一些具体设施和活动的英文名称么?”通过问题的导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对多媒体和单词卡片进行应用,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三)推动小学生的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积极推动小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通过课前预习小学生,可以预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解读,尤其是英语单词,高年级小学生通过已经学习的音标和学习软件进行预习,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学习质量。例如:在小学英语教学时,教师根据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目标,合理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促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英语课文的预习,发现课文中的重点问题和新单词,从而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英语课堂教学水平。

(四)强化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需要科学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使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地对英语知识进行应用,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深小学生的知识理解,并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对英语进行使用,有效提高英语的口语能力和理解能力,推动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三、结语

小学英语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采取有效的构建措施,促使小学英语教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使得小学生的口语能力、词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得到进步与完善,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并推动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