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化学工程中的伦理问题

化学工程中的伦理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08-25 16:29:59

化学工程中的伦理问题

化学工程中的伦理问题篇(1)

关键词 技术伦理 工程伦理 工程教育

Abstract Technological Ethics (also known as engineering ethics) is a new science which is influenced by modern technology itself. The education of technical ethics guides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ies to carry out the method and technology of ethics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summar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constructive comments on 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in China.

Keywords Technical Ethics; engineering ethics; engineering education

技术伦理学是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它以研究技术活动中的道德问题为对象,涉及技术研究和应用的主体、过程和结果等多个因素,触及专业技术人员的道德取向和现代技术本身对社会道德、文化的影响。它超越了以往伦理学仅研究人与人道德群体的内容,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纳入伦理思考的范畴,形成了关怀和尊重自然事物为基础的伦理准则。技术伦理(也称工程伦理)教育引导学生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在理性思考的同时又进行伦理的思考,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强化伦理道德教育,为职业道德教育注入了新内容。技术伦理教育是对专业行为的道德性质进行个人判断的方法训练,对于理工科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日本的技术伦理教育

日本关于技术伦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始于上世纪末。1999年开始实施的日本大学理工科专业教育认证基准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规定:“要理解技术对社会和自然的影响,理解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 ”,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明确了技术伦理教育的理念;其后2000年修正的《技术士法》中也规定“必须努力做到没有损害公共安全,环境安全和其他公益的事情”,强调专业技术人员的社会责任和行为准则,从法律的角度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伦理道德进行约束。日本政府还斥巨资进行“科学技术伦理教育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对技术伦理理论和教育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高校开展技术伦理教学的实施方法、以理工科教师及企业研修者为对象的伦理教育计划的两方面实施方案,对日本在技术伦理教育领域的研究和教育教学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在政府强有力政策引导下,日本大学理工科专业均相应地调整了课程体系,普遍在公共基础课程内设置了2学分的技术伦理课,作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如“工学概论”“技术论与技术教育”“医学伦理”等课程,并在一些专业课的教学中有针对性的体现和渗透伦理教育思想,技术伦理教育融入了理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技术伦理课的教师由多方面人员来担任,有企业的工程师,研究人员,理工科专业课教师,伦理、哲学方面的教师,他们或从自身的工程实践出发讲解工程师的责任,或从技术发展的视角预测和说明某一技术将对人类或社会的影响,或以社会伦理学解读技术价值观。技术伦理课教学多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教师通常从专业领域选出特定的案例,分析由于技术发展而突现的伦理问题,启发学生对新技术的多元化思维,学生们从伦理问题当事者的视角出发,对于专业范畴的伦理问题及影响进行充分讨论和认真思考,进而做出选择。这样从实际问题出发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较高,培养了学生分析和解决技术伦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工程实践活动起到引领的作用。技术伦理课在专业课教学中多围绕工程技术规范展开,目的是使学生不仅掌握简单的工程规范,而且学会了解工程规范的背景与意义,最终使这些规范变成技术人员的自觉意识,具备对规范进行反省、考察并构建新规范的能力。

在日本高校普遍开展的技术伦理教育主要是使学生掌握技术伦理判别所必要的基础知识,学会伦理性的思考和判断方法,理解人类社会存在和持续发展所必需的思考。但自开展以来也始终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社会各界对技术伦理教育的认识不足。虽然技术伦理涉及社会多领域,但常常被忽视,一些技术者对于自身就是技术伦理当事者的意识模糊,甚至认为技术伦理仅仅是教育研修的工作,仅限于讨论专业学会的伦理纲领或职业规范;其次是由于缺少产业界的支持,技术伦理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有效化问题愈加明显,迫切需要工程界、科技协会的有力支持;再有技术伦理教育所应该包含的内容,各个学校、任课教师之间没有达成一致,以专业伦理作为技术伦理教育核心的教学模式没有完全形成,教学内容体系尚处于探索和实践中。

2 对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启示

技术伦理在我国通常称为工程伦理,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工程项目的增多,关于其理论与实践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理论上,由于传统中国文化重视的伦理道德仅关注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行为规范,重在维护人际间的等级关系,而现代工程伦理则倡导尊重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顺应自然规律,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两种伦理价值观之间存在的距离,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和重新思考。工程实践中,现实社会一些为了小团体的利益而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工程决策,缺乏人文P怀精神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工程设计,不善管理而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施工工程,维护一方利益而不客观公正地评价工程利益、成本和风险等问题,已经造成的事故和灾难触目惊心,直接拷问着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观念,也使得对工程师的工程伦理教育备受期待。

工程伦理教育在我国发展历程比较短暂,本世纪初在工程教育国际化背景影响下,2004年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学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率先开设了独立的工程伦理课程,引领我国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也开启了工程伦理教育的新模式。而大部分高校是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方式,课程体系和地位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规范,教育体系的建立刚刚起步。

日本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进程与我国相近,自上世纪末引入以美国文化为价值基础的工程伦理模式以来,逐渐形成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的工程伦理学教育体系,且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分析总结其发展模式、课程设置、教学特点以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作者对我国开展工程伦理教育提出以下建议。

2.1 明确工程伦理教育目标,推进教育教学进程

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对科技的正面和乐观态度比例均高于发达国家,例如对“科学技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持同意的人占38.8%,高于欧美的16.5%,表明公众对技术自身给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认识不足;对专业工程师的调查显示:仅有22%的人认为“了解工程对全球及社会的影响”是很重要的“能力”,说明大多数工程师更注重以科学的态度去开展工程项目,而对工程、对工程与社会发展进步的使命和责任思考甚少;对在校理工科学生调查显示:有81% 的学生“对工程伦理的理解”一无所知,对工程伦理内容和作用完全不了解,表明高校对于工程伦理教育的缺失十分严重。这些对于工程伦理作用、界限的模糊认识,直接影响了工程管理者、设计者、施工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工程伦理素养,影响着他们在工程活动中的价值取向和选择能力。即使是在工程伦理教育普遍开展的日本,也一直存在对工程伦理意识淡薄的工程技术人员,将自身置于工程伦理当事者之外。而面对我国对工程伦理认知不乐观的状况,有必要理论上明确工程伦理教育目标、作用和内容范围,大力推进理工科高校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进程。

2.2 制定强有力政策,支持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学是新兴的交叉科学,专业课程和传统伦理学都不能完全涵盖它,我国各高校开展的工程伦理教育处于兴起和探索阶段,有必要从体制上确认其课程地位,以便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日本是在理工科专业教育认证、工程技术人员从业资格认证两方面将工程师的伦理道德问题作为“工程基础”和职业认证考核必不可少的内容,促进了工程伦理教育的普遍实施。2016年6月我国正式加入了工程教育国际认证机构,随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工程伦理教育必将纳入工科教育体系。借鉴日本推广工程伦理教育的模式,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主导推进。特别是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明确界定,确定工程伦理教育的教学大纲,各高校据此开设正规化、常规化的工程伦理课程。

2.3 围绕专业教学开展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工程规范、工程伦理和工程职业道德内化为工程师职业活动的判断能力,它需要依托专业教育这一主体。这就意味着工程教育在课程涉及专业决策选择时不应回避专业行为和个人道德伦理素质的联系。由于工程伦理的实践性,不同工程领域面对的是不同的工程伦理问题,技术发展的不同时期也会不断出现新的解决方法,因此工程伦理教育应结合专业领域所触及的伦理道德问题展开。在专业领域选择教学素材,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模拟实践环境,使学生自己体会用伦理的思维方式选择方案、判断决策,深刻感受伦理意识形成、观念塑造、行为培养的过程,提高学习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2.4 工程伦理教育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支持

工程伦理教育不仅仅是教育界的课题,也是全社会必须面对的问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普遍支持和关注。一方面,工程活动引发的伦理问题需要工程界的关注和总结归纳,各工程领域提供的工程伦理教学素材,也需教育界的关注和教学研讨,才能使工程伦理教育切实有效。另一方面,理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活动是工程伦理教育最直接的课堂,它所包含的生产实习、专业系列讲座和参观本专业有代表性的工程等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企业、研究机构和专业协会的支持。特别是高校工科教育的实训环节,急需企业、社会机构承担工程训练任务,才能使学生在工程领域真正学会用工程伦理的思维判断和处理不断出现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曹燕南.对中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5.

[2] 朱高峰.对工程伦理的几点思考.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4.

[3] 项小军.我国工程伦理教育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创业,2011.8.

[4] 伍接朝.理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及其实践体系构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3.2.

化学工程中的伦理问题篇(2)

1.1.工程和伦理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为保证人类的当前需求和长远利益,除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工程建设外,人类开始逐步思考工程活动领域中的一些伦理问题,即工程与人、社会、自然之间如何才能更好地协同发展的问题。

1.1.1 理解工程和伦理

对工程的定义大致可以描述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有目的地控制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将自然物转化为有预期使用价值的人造产物的过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工程:1、哲学维度,工程师需要从哲学的角度去思考工程的本质、意义、价值、合理性以及工程师自身的责任;2技术维度,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技术打造具有时代性和标志性的新的人工建筑物;3、经济维度,充分考虑工程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性,尽可能实现成本最小化、收益最大化;4、管理维度,协同工程相关的各方,进行科学的工程管理;5、社会维度,需要处理好工程师群体的执业规范和行为规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6、生态维度,在进行工程建设要全面考虑其对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带来的影响;7、伦理维度,与具体工程相结合,考虑其中涉及到的伦理问题。

伦理则主要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应遵循的规则。其涉及到“该”与“不该”的问题。伦理规范则是得到普遍认可的解决“该”或“不该”问题的一系列准则。可分为:1、制度性伦理规范,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和权利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和约束;2、描述性伦理规范,没有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和权利进行明确的定义,只是进行了适当性的描述,因而存在一些不同程度上的争议。

1.1.2 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

工程实践中存在的伦理问题有:技术伦理问题、利益伦理问题、责任伦理问题、责任伦理问题、环境伦理问题。对具体工程存在的伦理问题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具体分析,一般我们可以从其发展阶段、利益主体以及其他多元混合因素去考虑。

1.1.3 如何处理伦理问题

依据人道主义、社会公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个基本伦理准则,在不同的工程领域当中“将公众的安全、健康、福祉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工程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培养伦理意识、结合相关准则化解伦理问题、综合决策、及时修正相关准则和规范、建立相关保障制度。

1.2. 工程中的风险、安全与责任

工程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复杂有序系统,如果不进行定期的维护与保养,或受内外因素影响,就会逐渐回归无序状态,这一过程往往会伴随着风险的发生。

1.2.1 风险的来源与防范

大多数工程均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而造成风险的主要因素有技术因素、环境因素、人为因素。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首先,需要依靠智能操控系统和操作者的灵活处理;其次,工程设计需要具有一定抵抗自然气候突变的能力;最后,工程设计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安全标准、严格进行质量监管。

工程建设总是伴随着许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因此,我们需要从分析风险来源出发,对工程风险的可接受性进行全面、统筹、系统地评估,提前制定好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理预案。

1.2.2 风险的伦理评估

在工程风险的评估上,我们不仅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还要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考虑工程风险的最大可接受性程度。具体我们可以依据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整体主义、制度约束等伦理评估原则,并采用专家评估、社会评估、公众参与等有效途径进行公平、和谐、战略的工程风险伦理评估。

1.2.3 风险中的伦理责任

风险中的伦理责任有职业伦理责任、社会伦理责任、环境伦理责任。在工程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工程师的个人职业伦理责任与社会伦理责任会发生一定的发生冲突,此时,我们应当提升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遵循社会伦理责任,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

1.3. 工程中的价值、利益与公正

工程活动在不同领域都有其相应的价值,包含正面价值、负面价值,二者通常会同时存在,主要涉及多或少的问题。有价值就有开发动力,工程发起方都期望能从中实现自己的利益,但有利益就有付出和代价。从而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利益公正分配问题。

1.3.1 价值及其特点

价值具有导向性:工程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竞争实力的根本。除产生经济价值外,还会在人类社会的诸多领域产生许多与人类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价值。

价值的多元性:工程除具有直观的经济价值外 ,往往还具有科学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等,其中每一个方面都不容忽略,因为一项工程往往包含着多种价值。我们在进行工程建设时需要对其进行权衡取舍、协调优化。

1.3.2 服务对象与可及性

不同的工程项目服务对象不同,如果说是主要追求经济价值的经济领域的工程,其主要服务对象通常是预期受益者,如顾客、员工等。一项工程要想获益,需要合理制定其产品价格,充分考虑产品的可及性,并且工程师应该努力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其性价比。

1.3.3 攸关方与公正原则

对工程活动中利益受到损害的攸关方,我们需要针对具体情况,依据基本公正原则、利益补偿原则、公众参与协调机制等公正原则,采取一系列相应的令攸关方满意的补偿措施,从而有效地实现“邻避效应”规避。

1.4. 工程活动中的环境伦理

工程是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活动,我们应当处理好工程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而一个好的工程往往需要满足环境伦理的基本要求。

1.4.1 环境伦理观

人们对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环境伦理观念产生。对保护自然资源,当前有两种主要的思想,资源保护主义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而自然保护主义则是保护自然本身的利益。在处理工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时,环境伦理观决定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处理态度。拥有不同环境伦理观的人在应对相同的环境问题时会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

1.4.2 环境价值与伦理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充分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类的价值和重要性。从长远来看,为了人类的长期发展利益,我们需要在工程建设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相应的平衡点,使工程与自然协调发展。不能为了一些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而一昧的开发生态环境,要树立积极的环境伦理意识,重视生态环境本身的内在价值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带来的各方面的潜在价值,审慎开发和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在现代工程活动中,我们应当遵循以下伦理原则:尊重原则、整体性原则、不损害原则、补偿原则。其中最基本的是整体利益高于局部利益原则、需要性原则。

1.4.3 工程师的环境伦理规范

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工程师需要对多方负责,比如职业、雇主、顾客、同事环境和社会等,并且这些责任时常会相互冲突。随着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工程师环境伦理规范也因此受到广泛重视,可以在工程师面临环境保护困境时提供一个行动指南。

1.5. 工程师的职业伦理

在工程实践活动中,工程师需要全面地理解和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对工程师的职责和义务有哪些,需要相应的职业伦理章程来进行系统地规范化。   

1.5.1 工程职业

工程职业包含知识的高度专业化与关乎公众的福祉两个方面。首先,职业工程师需要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伦理;其次,职业工程师通过职业社团进行职业自治(建立职业的行为规范和技术规范);然后,职业工程师需要将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祉放在首位;最后,职业工程师从业需要经过严格的工程师职业准入制度考核。

1.5.2 工程职业伦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行业都需要一定的规则来对从业人员进行道德和行为上的约束,工程伦理就是作为一种预防性伦理存在,为工程师的行为指明了方向。伦理章程则对工程师的责任和义务进行了具体的细化。首先,伦理章程是工程师个人责任的承诺;其次职业伦理章程是工程师作为工程社团对社会公众作出的承诺,保证以促进公众利益的方式,更有效地进行职业的自我管理。

1.5.3 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

工程团体的职业伦理章程对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其中主要包括1)首要责任原则,工程师需要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2)工程师的权利与责任,在工程活动中工程师需要统筹做到权责平衡;3)工程师的职业美德,工程师需要在形成诚实可靠、尽职尽责、忠实服务等职业美德以更好地从事于工程实践活动;4)正确的伦理决策,在不同的工程实践活动当中,工程师需要依据相关伦理章程,正确决策并处理好相关的伦理冲突问题。

1.10. 信息与大数据的伦理问题

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很多受信息技术影响的伦理问题,其中受广泛关注的是信息与大数据中的伦理问题。   

1.10.1 数据伦理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存在许多尚未明确解决的社会性、伦理性主题,如人际关系虚拟化中的真假性真实性问题、信息应用中网络行为的正当性问题、网络空间中的平等与公正问题、数字化信息中的知识产权争议问题信息技术中的全球化信息交互与治理困境问题。除这些早已存在的问题外,还衍生出许多数据提供方与使用方之间的伦理新问题,像身份困境、隐私边界、数据权利、数据治理等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1.10.2 个人隐私与数据权利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用户在网络上的行为轨迹往往都会被系统采集下来。用户信息采集还有很多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这就涉及到了用户的个人隐私保护问题。但当前在保护数据隐私方面仍面临着很多挑战:1)可信性与可靠性;2)快速扩散性与放大器效应;3)挖掘技术与关联发现;4)身份盗用与冒用;5)恶意攻击。因此,保护用户信息和隐私的法律付诸实践,旨在通过立法预防或威慑不法分子的不正当数据窃据和利用行为,从而有效实现用户正当权益的保护。

用户网络行为通常会产生大量有用信息,但在这些信息数据的权属问题上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由于权属划分机制的不完善。不论数据权利如何分配,我们都应该遵循尊重原则、诚信原则、公平交易原则,并且防范数据滥用与垄断问题。

1.10.3 数据伦理责任

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伦理责任主要表现在尊重个人自由、强化技术保护、严格操作规程、加强行业自律、承担社会责任等。大数据从业相关人员需严记自己应当承担的伦理责任,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公司和社会。

第2章 工程伦理的应用

2.1 工程案例描述

人肉搜索第一案 ------ 北京一位女白领写下“死亡博客”后跳楼身亡,她生前留下的“死亡博客”却引出中国第一次进入司法程序的“人肉搜索”案。姜岩在怀疑自己的婚姻出现问题自杀前,曾在自己的博客日记中显示出了丈夫的具体姓名、工作单位、地址等信息。致使后来网民对王菲发起“人肉搜索”,使王菲的姓名、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等详细个人信息逐渐被披露;一些网民在网络上对王菲进行指名道姓的谩骂;更有部分网民到王菲和其父母住处进行骚扰,在王家门口墙壁上刷写、张贴“无良王家”、“逼死贤妻”、“血债血偿”等标语。2008年3月18日,王菲将大旗网、天涯网、北飞的候鸟三家网站起诉至法院,12月18日在北京市朝阳法院宣判,并由北京法院网进行了网络直播。最终,两家网站被判侵权,王菲获赔精神抚慰金8000元。而法院则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司法建议,建议该部对“人肉搜索”等新生网络事物进行引导。

2.2存在的伦理问题分析

首先,相关网站工程师没有严格遵守自己的职业伦理规范,在不了解实情的情况下,按照主观意愿非法上传他人的个人隐私信息,在刊登的部分文章中披露了其“婚外情”以及姓名、工作单位、住址等个人隐私,并包含有侮辱和诽谤的内容,严重侵犯了其隐私权和名誉权。

此外,还违反了大数据从业人员的数据伦理规范,主要表现在:首先,没有客观地尊重公众的个人自由;其次,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保护用户数据隐私;最后,更没有全面考虑到其行为对当事人带来的不良后果以及其本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等。

2.3解决伦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不同的工程案例会存在不同的伦理问题,我们需要结合工程伦理知识针对案例中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对本案例,提出了如下解决伦理问题的方法。首先,通过增强大数据创新科技人员的自身的职业伦理修养,以增强其责任感。其次,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督促相关网络工程师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并约束公民的不良网络行为;然后,加快技术研发,以尽快解决数据保护中的伦理新问题。最后,加大教育力度,培养全民健康使用网络的自觉性和道德约束。

第3章 课程学习总结

3.1课程学习体会

在这学期的工程伦理课程学习当中,老师一改传统的教学方式,将授课与个人表现、课堂展示、小组讨论和组间辩论相结合的新颖方式,使我们不仅学到的工程伦理相关的专业知识,使我们了解到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还需严格遵循工程师的职业伦理规范以及工程中的各种制度章程,将工程伦理相关知识熟记于心,并实际应用到工程实践活动中去。

通过课堂展示环节,不仅增进了小组成员间的协作能力,同时在提问环节通过个人举手发言,进一步增进了同学的自主思考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即时完成课堂作业,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的理解和印象;通过小组间选题进行辩论赛的方式,课下增进了成员间相互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课上锻炼了同学们的快速应变思维能力。此外,通过每周的个人作业和小组作业,让我们在课下更深一步地巩固了工程伦理专业知识,为以后的从业打下了坚实的工程伦理基础。

最后,感谢老师对我们不厌其烦地谆谆教诲,不仅授予了我们相关的专业知识,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在将来做好本职工作的道理;感谢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助,积极协同完成各项小组作业;感谢工程伦理这门课程,让原本一般甚至陌生的我们从简单的同学关系进一步升华成为彼此间相互珍惜的宝贵友谊。感恩!

化学工程中的伦理问题篇(3)

1.护理伦理学教育现状与思考

2.关于美德伦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3.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希腊化哲学的范式转移

4.作为普遍哲学的伦理学——论斯宾诺莎伦理学概念的内涵及其多重维度

5.国外信息伦理学研究进展

6.论伦理——伦理概念与伦理学

7.德性论与伦理学

8.当代伦理学发展的三维向度

9.农业伦理学:一个有待作为的学术领域

10.护理学专业伦理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11.西方伦理学概念溯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概念的实存论阐释

12.工具—价值理性分野下西方行政伦理学的变迁

13.应用伦理学的论证问题

14.厘清伦理学的对象与定义

15.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

16.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

17.中国生命伦理学的“问题域”还原

18.一种批评理论的兴起:《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解读(英文) 

19.文学与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的“自由空间”

20.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

21.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生与垦拓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医学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三

23.应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24.全球化视阈下的生态伦理学研究述论

25.我国医学期刊论文的伦理学评价

26.康德伦理学的历史遗产——兼论商谈伦理学与康德伦理学的内在关联

27.文学伦理学批评:基本理论与术语

28.永恒的道德 无尽的思念——写在俄罗斯著名伦理学家季塔连科教授20周年忌辰

29.基因工程药物引起的伦理学问题

30.后现代状况下的伦理学志向与文化更新——梁燕城、万俊人对话录

31.对于伦理学研究中的生物学进路的五重辩护

32.境界伦理学的典范及其改善——有关冯友兰《新原人》的思考

33.铸造新德性:环境美德伦理学刍议

34.中国环境伦理学的十大热点问题

35.实验伦理学:研究、贡献与挑战

36.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

37.西方计算机伦理学研究概述

38.真、善、美视界中的伦理学

39.关于工程伦理学的对象和范围的几个问题——三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

40.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聂珍钊访谈录

41.中国古代伦理学的身体性

42.反思应用伦理学——兼论应用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的关系

43.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

44.生命伦理学的中国难题及其研究展望——以现代医疗技术为例进行探究的构想

45.论伦理学研究的基本性质

46.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现状和走向

47.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历史承继及其理论特征

48.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研究综述

49.中国古代有伦理学吗

50.生态伦理学的困境与出路  

51.比较安全伦理学的创建研究

52.身体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的后现代视域

53.平等对待与道德关怀——霍耐特的政治伦理学构想

54.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伦理学特征

55.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若干伦理学问题

56.医学伦理学新进展与发展设想

57.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

58.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与西方规范伦理学的联系和区别

59.信息伦理学研究的现状及其思考

60.伦理学究竟研究什么

61.当代伦理学的新发展:女性主义伦理学评介

62.应用伦理学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

63.康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西方康德伦理学研究述评

64.重建现代和谐医患关系的伦理学思考

65.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

66.打造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之四

67.关于伦理学性质与方法的辨正

68.论环境伦理学的两种探究模式

69.微观、中观和宏观工程伦理问题——五谈工程伦理学

70.中国民族伦理学研究概述

71.法伦理学如何可能——法伦理学的属性、使命和方法

72.究竟什么是应用伦理学?(专题讨论)

73.工程与伦理的互渗与对话——再谈关于工程伦理学的若干问题

74.第一哲学作为伦理学——以斯宾诺莎为例

75.在个体善和城邦善之间——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学和政治学

76.应用伦理学:冲突、商议、共识

77.论伦理学的性质——兼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

78.信息伦理学的本体论基础

79.道德学与至善学——康德的两种伦理学及其内在融贯性问题

80.我国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

81.论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

82.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

83.绝对命令伦理学和协调伦理学——四谈工程伦理学

84.文化多元与全球化境遇中的生命伦理学

85.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批评实践——评聂珍钊教授《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

86.道德研究的新领域:从规范伦理学到元伦理学

87.法律论证的伦理学立场——以代孕纠纷案为中心

88.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新高度——“第四届文学伦理学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89.当代西方规范美德伦理学研究近况

90.中西德性伦理学比较研究

91.现代性语境中的文学叙事伦理学

92.现代技术伦理学的理论可能与实践意义

93.生命伦理学研究的最近进展

94.后现代西方伦理学导论

95.什么是应用伦理学?

96.多元视角中的德性伦理学

97.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

98.环境美德伦理学:环境关怀的一种新尝试

化学工程中的伦理问题篇(4)

关键词:生物科研伦理审查;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学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医学科学实验,特别是涉及人体受试者的临床试验日益增多。临床(人体)试验是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任何经过动物实验的新药物、新仪器和新的治疗方法必须经过临床(人体)试验后才能在临床中开展应用。在涉及人体受试者的各类医学科研活动中,必然会存在由于价值取舍不同而引发的各种伦理冲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也必然牵涉受试者的权益尊重与保护问题[1]。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科研活动从始至终进行伦理审查和监督,探讨、论证、解决或权衡生物医学科研及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和难题,在保证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的同时,使所有科研活动都遵循相应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真正做到知情同意,是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目的所在。

1.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国际规范

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概念始于1946年的纽轮堡审判,审判过程中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二战期间进行人体试验引发的伦理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并提出了人体实验的十项道德准则,即《纽轮堡法典》,其精神被1964年世界医科大学通过的《赫尔辛基宣言》继承,成为人体实验的指导方针;《赫尔辛基宣言》中规范了涉及人体生物医学实验的伦理法规,并在以后经历了先后八次的修订和细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医学实验的法规性文件[2]。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评审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委员会工作指南》,以指导世界各国医学科研伦理审查机构的组建工作和伦理审查工作。2002年,由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则进一步明确了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规范和章程。

2.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机构

———伦理委员会建立伦理委员会进行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建议,最早见于1971年加拿大《医德指南》,直到70年代末,伦理委员会组织才开始在美国的医院中出现。此后,美国医院协会先后颁布了《关于生物医学伦理学的医院委员会的准则》、《美国医疗保健机构道德委员会准则》等一系列规范和准则,推进了美国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到80年代末,美国已有60%以上的医院建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与此同时,加拿大和一些西欧国家的医院中也相继建立起这类组织。日本的医院伦理委员会建立较早,到1985年底,日本已有37所医学院校设立了医学伦理委员会,占79所医学院校的47%。1992年中国医学伦理学学术代表到日本考察时,已有80%以上的医学院校和50%以上的医院设立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组织。我国的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召开了我国首届医学伦理学学术会议,会议中提出对医疗机构中开展医学科研活动进行伦理审查的意见和建议。1991年,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委员会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组成规则》,对我国的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工作进行指导。此后,为进一步规范医学科技行为,保护受试者的合法权益,强化法制观念,分别由国家卫生部和药品监督局制定了《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1998)》和《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1999)》。自此,我国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入建章立制、成立相关机构、逐步规范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3.我国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学术研究的问题域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张鸿铸、邱仁宗、曹永福等学者开始向国内引介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日本等国家在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实践和伦理委员会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对我国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工作开展及伦理委员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对我国伦理审查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围绕伦理审查的规范和标准,审查程序和操作规程,伦理审查的监管,医学中的伦理难题等问题进行了大量学术研讨。

3.1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程序和操作规程

沈铭贤,熊宁宁,李晓等学者通过对我国目前运行的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程序和操作规程的分析研究指出: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OP)直接决定了伦理审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决定了受试者的权益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3]。他们在分析比较国际和国内生物医学研究审查伦理的规范和实际工作特点的基础上,从伦理委员会的职责、人员构成、审查的程序和主要内容、审查的申请和受理、审查的结果和通告、跟踪审查、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过详细探讨,并建议制订合乎我国实际情况的伦理委员会标准操作规程[4]。关鑫、谢娟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伦理审查程序是否规范并统一标准、伦理委员会的人员能否独立和去行政化、对伦理委员会工作的评价和监管是否合理、对伦理审查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是否到位等问题是决定和影响我国现阶段科研伦理审查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目前我国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工作发展的重点。

3.2伦理委员会认证和伦理审查的监管

田冬霞、张卓然等一些学者在介绍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发展伦理审查能力战略行动(strategicinitia-tivefordevelopingcapacityinethicalreview,简称SIDCER认证)”的伦理委员会国际认证监督体系的同时,通过将我国的伦理委员会监管情况与美国、英国、瑞典等国进行分析对比,介绍了国外伦理委员会的监管机制和先进经验,针对我国伦理审查中经常出现的,如审查中缺少统一的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伦理委员会与研究者存在利益上的关联,忽视伦理审查的全程性,监察的文件记录、归档、保存不全,伦理委员会成员和研究者医学科研伦理相关培训不足等代表性问题[5],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订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认证体系,制订完整的监管内容与程序四个方面对建立我国伦理委员会监管体系提出了建议[6]。

3.3医学科研和伦理审查中的伦理难题

汪秀琴、丛亚丽等学者针对我国医学科研临床试验过程中涉及的知情同意的履行、风险与受益的分析比较、最小风险解读、利益冲突及受试者权益保护[7]、跟踪审查等伦理审查中的难题[8],以及由试验方案设计、科研成果发表、试验人员的培训等引发的各种伦理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学者们通过对我国目前医学科研和伦理审查中涉及的伦理难题,在与国外相似问题的研究比较中指出,因为伦理审查所依据的伦理思想和理论、伦理审查背后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信仰等实质内容不同,在中国进行伦理审查必须结合我国医疗卫生的现实背景和医学伦理问题的表现特点,进行伦理审查本土化的尝试,而不能死搬硬套国外的规则和标准[9]。

3.4我国医学科研伦理审查机构的发展现状

2007年,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对国内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预防机构的伦理委员会的设立、职能、成员、工作条件等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10]。此后,田冬霞,薛迪等一些学者先后对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浙江省等地医院中的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机构建设、功能定位、成员结构、监管认证、人员培训、审查程序等各方面运行情况进行更深入调查,从实证研究角度将我国伦理委员会发展状况同美国、日本等伦理委员会发展较快的国家进行对比,对我国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

4.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热点问题梳理

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因此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涉及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和社会价值之间的交叉与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医学科学研究过程中,患者和医务人员,同时是受试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往往会使这些矛盾和冲突更加复杂,解决这些伦理难题就需要在厘清临床人体试验的医疗机构和受试者之间的法律伦理关系基础之上,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及相互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行必要的法律和道德约束,切实保护好他们的权益[11]。首先,医学科研工作者的伦理意识较弱。医学科学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的科研伦理意识和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医学科研伦理审查问题涉及的知识领域很专业且较为宽泛,不仅要求对现代医学伦理学及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有较深的认识,而且要对医学科学研究本身、现行法律法规熟悉了解。其次,医学科研伦理审查规范不够完善。我国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并与国际规范相协调。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国际规范和国外法规有一些已有国内学者进行了翻译或部分翻译,但是个别地方的理解学界还存有争议,同时提高规范国内国际规范的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探讨。再次,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监管不到位。虽然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已有国际规范可以遵循,但在实际的审查工作中却又必须结合各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开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审查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在加强伦理审查工作标准化的同时,注重伦理审查质量的提高;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工作。

总之,伦理审查程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伦理委员会的成员结构,伦理审查工作的独立性和去行政化,对伦理审查职能的合理评价和监管,伦理审查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等问题是决定和影响我国医学科研伦理审查质量的重要因素。本世纪初,由美国提出并向国际推出的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认证体系,对推动世界各国的伦理审查委员会进行高质量、高水准伦理审查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发展重点不同,医疗实践医学发展和医德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世界各国的医院伦理委员会工作开展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由于伦理审查制度所建基的理论基础、社会制度、价值评价等实质内容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很难达成共识,因此当前中国的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面临与西方不甚相同的境遇和难题。在伦理审查实践中必须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处境加以分析,发掘出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习俗的伦理基础,并在伦理审查实践中诉诸本土化的转向,而不是一味向国外看齐。

参考文献:

[1]陈元方,邱仁宗.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鸿铸.中外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综览与展望[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5,8(1):21.

[3]沈铭贤,胡庆澧,丘祥兴.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伦理委员会SOP解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3):3-5.

[4]熊宁宁,刘芳,蒋萌,等.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标准操作规程[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8(4):477-480.

[5]田冬霞.美国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认证体系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4):15-19.

[6]黄瑾,胡晋红.SIDCER认证:伦理委员会规范化实践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8):23-24.

[7]汪秀琴,熊宁宁,刘沈林,等.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风险与受益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8(6):718-720.

[8]张雪,尹梅,孙福川.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跟踪审查的困境及现实求解[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3,(5):22-23.

[9]邓蕊.寻找基础,方法转向:科研伦理审查的本土化启示[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29(4):109-112.

[10]王香平,李晓玲,王育琴.我国医院伦理委员会现状及国际认证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2,33(4):30-32.

化学工程中的伦理问题篇(5)

工程伦理学滥觞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数十年的探索、积累和发展,有西方学者认为目前的工程伦理学已经进入了“起飞”时期,根据马丁(MWMartin)和辛津格(RSCiizWe)的《工程伦理学》(2005年第四版)一书所提供的材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出版的工程伦理学著作逐渐增多:20世纪60年代出版了2本著作,70年代新出版2本著作,80年代新出版3本著作,90年代后突然加速,新出版6本著作,进入21世纪,从2000至2003年4年中新出版了4本著作(按:以上统计中不含再版著作)。这些数字告诉我们:就美国伦理学界的情况而言,工程伦理学目前正在呈现要发展成为“显学”的势头。

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不同国家中,工程伦理学发展的步伐和状况是很不平衡的。与美国工程伦理学发展的繁荣现状相比,中国工程伦理学的发展显得明显滞后,这种状况与我国工程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目前中国堪称世界第一工程大国的状况是极不相称的。现实生活的迫切需要和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都在呼唤中国的工程伦理学急起直追,迅速发展。

开创工程伦理学的前提和基础

一般地说,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开创来说,其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问题都是一个必须首先解决的前提性和基础性问题。可是,对于工程伦理学来说“这个问题”却成为了一个具有特殊困难的问题,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个“深层次”的困难问题。

在直接的意义或“第一层次”意义上,这里并没有出现什么特别困难的问题,因为学者们一致认为工程伦理学的基本对象和基本主题是研究“工程”活动中一或更广泛地说“与工程活动有关”一的伦理学问题。

对于“工程伦理学”这个学科,美国学者使用了engfieerjngehCS可直译为“工程伦理学”)和ehiicsWengiietg可直译为“工程中的伦理学”)这样两种不同的称呼,两个名称没有区别丨3丨。从“第二个”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的“直接”而“明确”的宣示。

可是,“工程”是什么呢?或者说,“工程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性质是什么”呢?这却是一个意见纷纭的问题了,于是,对于工程伦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来说,这“第二个”问题就成为了一个具有“深层次”困难的问题了。

实际上,工程伦理学迄今的发展历程也告诉我们,这个“深层次”的关于“工程”的对象和范围的问题才真正是工程伦理学开拓和发展的前提性、基础性、定位性和导向性的问题。

所谓“前提性”和“基础性”是指:只有在承认“工程”是一个相对“独立对象”的情况和条件下,人们才会想到需要与应该创立工程伦理学;反之,如果“工程”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对象,如果其中没有大量、复杂、崭新的伦理问题,人们也就无须多此一举地去创立工程伦理学了。

所谓“定位性”和“导向性”是指:如果对于“工程的性质”和“工程的特征”有不同的认识,那么,势所必然地就要导致在工程伦理学的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学科特征、发展方向等问题上出现不同的认识和观点。

我们以下就分别对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一些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首先,工程活动是否确实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方式呢?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一特别是科学一的“理论地位”很高,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工程仅仅是科学技术的“应用”。如果这种仅仅把工程活动解释为科学的“应用”或“附庸”的观点可以成立的话,工程就不再是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方式,从而,开创工程伦理学的现实前提和学理前提也就不存在了。

可是,现实生活和理论分析都告诉我们:科学活动以发现为核心,技术活动以发明为核心,工程活动以建造为核心;科学、技术和工程是三种不同的社会活动方式,它们有不同的性质、特点和社会作用,人们是不应把它们混为一谈的。根据这种对科学、技术和工程的“三元论”认识,人们不但需要进行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研究,而且需要进行工程哲学一包括工程伦理学一的研究。

应该承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不愿意承认工程活动是一种“独立”的对象和“独立”的社会活动,他们把技术看作是科学的“应用”,又把工程看作技术的“应用”于是,工程的“独立”地位就被消解和否定了,工程成为了科学的“附庸”一甚至是“二级”“附庸”。在这种似是而非的“附庸论”观点的笼罩下,工程伦理学是不可能形成一个独立的伦理学分支学科的。

在开创工程伦理学的过程中,学者们花费了很大精力去批评那种把工程说成是“科学的应用”的简单化观点,这是很必要的。如果不冲破这种“附庸论”观点的樊笼,工程伦理学是不可能创立的;如果不突破这种“附庸论”的樊篱,工程伦理学是不可能得到发展的。

应该强调指出:工程绝不是科学的简单“应用”或“低一级”的“附庸”;在社会生活中,工程活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基本社会活动方式。工程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其集成性和建构性,工程活动是集成了多种要素一包括技术要素、经济要素、知识要素、管理要素、社会要素和伦理要素等一的物质建造性社会活动。在工程活动中,伦理要素不但必然存在,而且工程中的伦理要素常常和其他要素“纠缠”在一起,使问题复杂化,形成了许多可以被称为伦理“困境”(dl_a)的问题,这就成为了开创和发展工程伦理学的现实基础和学理前提。

既然工程是一种“独立”类型的社会活动,既然工程活动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伦理问题,那么,关于工程伦理学“存在”的现实基础和学理前提的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狭义”的工程伦理学

如上所述,对于工程伦理学的开创和发展来说,“工程的对象和范围”不但是一个前提性和基础性的问题,而且还是一个具有“定位性”和“导向性”的问题,因为,如果对工程的对象、性质和内容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在工程伦理学的“定位”和“发展方向”问题上人们也必然会出现不同的认识。

大体而言,由于对于“工程”的性质、对象和范围存在着“广”“狭”两种不同的理解解从而也就在工程伦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发展方向上出现了可以分别称之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理解和两种发展进路。

在工程活动中,工程师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像有人把科学解释为科学家所从事的活动一样,也有人把工程解释为工程师所从事的活动。如果这种认识和解释可以成立的话,一个“顺理成章”的推论就是可以把工程伦理学“定位”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学”。我们看到,确实有许多学者主要就是这样对工程伦理学进行“定位”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定位的工程伦理学称为“狭义”的工程伦理学。例如,有一本影响很大的工程伦理学教科书就明确地说:“工程伦理是一种职业伦理,必须与个人伦理和一个人作为其他社会角色的伦理责任区分开来。

应该承认和必须强调指出:这种对工程伦理学的“狭义”理解和“定位”域曰“定向”)不但在“历史”上对于工程伦理学的开创和发展曾经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这个“定向”在“现实”中还将继续对工程伦理学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工程伦理学在这种职业伦理学的“定位”和“导向”下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的。

从理论方面看,这种“狭义”的工程伦理学“方向”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特别是对于工程伦理学作为一个学科的诞生它还发挥了助产和催生的作用;从实践方面看,这个方向的研究有力地推进了职业工程师和“工程师共同体”的伦理自觉和伦理水准;从教育方面看,这种定位强有力地推进了对工科大学生的职业伦理教育,目前,美国工程界和工程教育界在必须使工程伦理学教育成为工程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方面已经取得了基本的共识。可以肯定地说一特别是对于工程教育来说一这种把工程伦理学主要“解释”为工程师职业伦理学的“定位”和“方向”今后不但必须继续坚持而且必须努力使之有新的光大和发扬。

工程师和科学家是两种不同的职业,他们组成了两个不同的“共同体”。在近现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形成路径、社会角色特征、自我意识特点和职业伦理原则都是有很多不同的。

对于“现代科学家队伍”的形成,英国的“皇家学会”路径和法国的“科学院”路径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在前一种模式中,皇家学会会员中的科学家是以“业余科学家”的“身份”出现和存在的;在后一种模式中,科学院院士是以“国家雇员”的身份出现和存在的;虽然二者的“社会角色性质”不同,可是这种“社会角色性质”的不同并没有影响到科学家对“科学家这种社会角色”的社会作用和伦理准则的认识,因为二者都“顺理成章”地把科学家的“角色任务”和“伦理责任”定位为“追求真理”和“为全人类和全社会的福祉服务”。可是,在近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工程师这种职业主要地却是作为公司雇员而发展起来的。作为公司的雇员,工程师在自身的职业原则上“顺理成章”地确立和接受了要“为雇主和公司服务”的职业伦理原则和立场。

如果说,工程师的这个“职业伦理原则”在最初阶段还没有遇到什么大的困难和大的挑战,那么,随着工程活动的规模愈来愈大和职业工程师的作用愈来愈大,许多工程师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他们必须重新认识工程师的社会作用和职业伦理准则的问题。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许多工程师热情满怀地要求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位工程师的社会作用和伦理责任,他们明确提出工程师不应仅仅忠诚于雇主的利益而应该服务于全人类和全社会的利益。例如,1906年在康奈尔的土木工程协会的会议上,有人就豪情满怀地说:“工程师,而不是其他人,将指引人类前进。一项从未召唤人类去面对的责任落在工程师的肩上。在这种豪情的鼓舞和支配下,一些工程师要求为工程师这个职业重新进行社会“定位”他们不但雄心勃勃地希望与要求工程师掌握经济性工程活动的领导权和代表权,而且雄心勃勃地要求工程师掌握“政治性”工程活动的领导权和代表权;于是,这就分别出现了所谓的“工程师的反叛”和“专家治国运动”。

所谓“工程师的反叛”(herevoltofheenginee®)发生在20世纪初的美国。它的领导人是库克(MorrisLCOck)库克“革命性”地提出了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职业自主问题,他认为“忠诚于大众和忠诚于雇主是对立的”,“工程有着伟大的未来,可是,工程被商业支配却是对社会的可怕威胁”丨7⑶5'如果说,在“工程师的反叛”“运动”中,工程师还只是在向“资本家”争取经济领导权,那么,在“专家治国运动”中,工程师就是在向政治家争取政治领导权了。

“工程师的反叛”和“专家治国运动”像工业革命时期发生的“工人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一样都失败了,可是,它们的历史作用和意义却是不容否认的。正像“卢德运动”反映了工人阶级蚧层莊自身觉悟的道路上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一样,人们从“工程师的反叛”和“专家治国运动”过程中看到了工程师阶层在“自身觉悟”道路上也难以避免地走了一条“曲折前进”的道路。

应该强调指出,正像“卢德运动”并没有“完全失败”一样,我们也绝不能认为“工程师的反叛”和“专家治国运动”完全失败了。这两个事件的一个重要后果被肯定和坚持下来,不但工程师自身而且社会各界都已经承认: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准则再也不能是单纯地忠诚于雇主而是必须把忠诚于社会放在首要位置了。

工程师的职业性质和特征“决定”了要正确认识和真正确立工程师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伦理原则势必要经历一个长期、困难而曲折的历程。应该承认,关于工程师究竟应该在社会进步中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关于工程师怎样才能把忠诚于其雇主的要求与工程师对大众的责任统一起来的问题目前都还不是已经完全“解决”了的问题。可是,这并不妨碍我们肯定自20世纪初期以来,在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自觉方面,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制度上都取得了一些重大的进步和进展。虽然今后在这个“领域”中那种“反叛性”、“革命式”的事件也许难以再次发生,但人们完全可以预期这里将不断地出现“改良性”的进步一而“狭义”的工程伦理学也必必将不断地在这个进程中发挥其重要作用。

与其他许多职业一例如工人、科学家、医生等一相比,工程师这种职业是一种具有某些特殊的“自身困境”的职业。谢帕德说,工程师是“边缘人(marginalmen)”,因为工程师的地位部分地是作为劳动者,部分地是作为管理者;部分地是科学家,部分地是商人(butesnen广<P25)莱顿说“工程师既是科学家又是商人。”“科学和商业有时要把工程师拉向对立的方向”丨^),这就使工程师在“自身定位”和确立自身的“职业伦理准则”时难免会陷于某种“难以定位”和“难以自处”的“困境”。哈里斯说:“工程行为规范要求工程师作为雇主的忠诚的代理人,又要求他们将公众的安全、健康和福祉放在首位。这两种职业责任有时是相互冲突的,并使工程师陷入了道德和职业的困境之中。

1998年,博德尔在《新工程师》一书中说:“工程职业好象到了一个转折点。它正在从一个向雇主和顾客提专业技术建议的职业演变为一种以既对社会负责又对环境负责的方式为整个社群(hecommune%服务的职业。工程师本身和他们的职业协会都更加渴望使工程师成为基础更广泛的职业。雇主也正在要求从他们的工程师雇员那里得到比熟练技术更多的东西。

还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在发达国家中,许多著名的工程师职业团体一例如机械工程师协会、化学工程师协会等等一都制定了自己的工程师伦理章程或伦理规范。从这些工程师职业伦理规范的制定和多次修订中,人们不但看到了“作为职业伦理学”的工程伦理学的理论成就和理论力量,而且看到了工程伦理学作为一门“实践伦理学”学科的现实影响和现实力量。

对工程师职业伦理问题的研究和分析不但成为了许多工程伦理学家理论研究的主题而且成为了许多工程伦理学教科书的基本内容。

走向“广义”的工程伦理学

从以上所述中,我们看到了把工程伦理学“定位”于工程师职业伦理学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巨大成绩,对于工程伦理学在这个方向上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是绝不能否定的,可是,从另外一个方面看问题,如果仅仅或完全把工程伦理学“定位”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学,那就要严重束缚工程伦理学的发展范围和发展空间了,因为工程伦理学还可以有一个更“广义”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发展空间一这就是“广义工程伦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学科发展方向。

1990年美国学者小布卢姆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美国的工程伦理学在经历了初期的迅速发展阶段之后,“工程伦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的进展是否开始停滞了?”怎样才能摆脱这种停滞呢?小布卢姆说,“对于工程的性质和范围,如果没有一种比当前工程伦理学界流行的观点要广泛得多的理解解工程伦理学的学术就不可能继续繁荣。我赞成他的这种观点和看法。

可以认为,小布卢姆等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和观点实际上就是在呼吁必须对“工程活动”的对象和范围作“广义”的理解和“定向”,从而大大拓展工程伦理学的研究范围和空间,也就是说,必须在一个更大的“对象范围”和更广泛的“问题域”中开展和进行“广义工程伦理学”的研究。

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和把握工程活动的对象和范围呢?

工程活动的“基本单位”是项目。马丁和辛津格认为,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个过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提出任务哩念,市场需求)(2)设计(初步设计和分析,详细分析,样机,详细图纸)(3)制造(购买原材料,零件制造,装配,质量控制,检验)(4)实现(mPementaton)(广告,营销,运输和安装,产品使用,维修,控制社会效果和环境效果)(5)结束期任务衰退期服务,再循环,废物处理,容易看出和必须强调指出,按照这种对工程活动的内容的“广义理解”,人们可以得出以下两个“顺理成章”的推论。

第一,由于从事工程活动的人不仅仅包括工程师,而且还包括了工人、维修人员、营销人员、投资人、决策者、管理者、使用者等许多其他人员,从而,那种仅仅把工程伦理学理解为“工程师的职业伦理学”的观点就可以“突破”而且必须“突破”了。

第二,根据以上关于工程活动的“五阶段”(或“五环节”)的理解解可以看出,工程活动中最重要的问题不再是“职业”问题而是“决策”和“政策”问题了。于是,工程伦理学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也就从工程师的“职业伦理问题”转换为有关“决策和政策的伦理问题”了。马丁和辛津格说:“工程伦理学是对决策、政策和价值的研究,而这些决策、政策和价值在工程实践和工程研究中在道德上是被期望的。”丨2丨_容易看出,马丁和辛津格之所以对工程伦理学的基本主题和基本内容有这样的“新认识”和“新阐述”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对工程活动的基本内容有着“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理解和观点。

我认为,从“狭义工程伦理学”向“广义工程伦理学”转变的首要标志和根本关键就是把工程伦理学研究的“第一主题”从对“工程师的职业伦理”的研究转变为对“工程决策伦理'“工程政策伦理”和“工程过程的实践伦理”的研究。

我认为,中国学者在进行工程伦理学研究时,不但必须重视进行“狭义工程伦理学”进路的研究,而且应该更加重视“广义工程伦理学”进路的研究。马丁、辛津格等学者已经在这个方向的研究中取得了一些令人称道的成果,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但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必须“直面工程现实”中的各种重要、复杂、困难的问题,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深入研究和发展“广义工程伦理学”。

工程中伦理维度和其他维度的关系和协调问题

在现代社会中,工程活动是一种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活动方式,如果没有工程活动,现代社会就要崩溃或瓦解。工程活动绝不单纯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在工程活动中,不但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而且还体现出复杂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工程活动不是“单一要素”的活动而是许多要素的“集成性”活动。在工程活动中,人们必须面对和必须正确处理许多要素一包括技术要素、经济要素、知识要素、管理要素和伦理要素等一相互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在这些要素中,伦理要素和伦理考量占有不可忽视的特殊位置,同时这里也出现了许多特殊的困难。

虽然工程活动的“第一本性”不是伦理活动,但任何工程活动都必然蕴涵着一定的伦理目标、伦理关系和伦理问题。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与伦理无关”的工程。社会必须深刻关注工程的“伦理维度”如果“丢失”或“轻视”了这个维度,就会出现危害社会的“不道德”的工程。

安格说:“过去,工程伦理学主要关心是否把工作做好了,而今天是考虑我们是否做了好的工作”。

什么叫做“好的工作(工程)”呢?

这实在是一个难以给出“好的回答”的问题,也许我们最好还是用“答非所问”的方式来回答这个问题:凡是不符合伦理原则或伦理规范的工程都不是“好的工程”。

工程活动是多要素性的活动。我们也可以把工程活动中的不同要素称之为不同的维度,例如经济维度、技术维度、制度维度、人际交往维度、伦理维度等等。对于工程伦理学来说,关于工程活动中伦理维度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应该如何认识伦理维度和其他维度的相互关系的问题是焦点性的问题。对于这两个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本文想简要地谈两点看法。

(1戒研究这两个问题时,一个关键之点是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伦理维度和其他维度的“渗透性关系”。

在认识伦理维度在工程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时,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确实存在着“相对独立”的“伦理维度的问题”,从而绝不能“消解”或“取消”仑理这个“独立的维度”;另一方面,我们又要承认,在工程活动中,“纯粹”的伦理问题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伦理问题常常是和其他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伦理维度和其他维度的问题常常是难解难分地“纠缠”在一起的,从而我们在研究和分析工程伦理问题时,必须把伦理分析和其他维度的分析结合起来,否则,对工程中伦理问题的分析就难免要陷于“浪漫主义”的幻想或“空中楼阁”式的空谈。

在哈里斯等人所著的《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一书中,编入了70个案例。在作者心目中,这些案例都是“工程伦理”案例,可是,在阅读这些案例后,人们会很容易地得到一个结论:伦理问题就存在于技术问题、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管理问题之中,换言之,在工程活动中,伦理维度和经济、技术、环境等其他维度是相互渗透、相互纠缠在一起的。

马丁认为,学习工程伦理学的“第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道德意识”一应该能够熟练地识别出工程中的道德问题。我认为,马丁的“这个阐述”是非常中肯和切中要害的,因为它既承认了工程活动中伦理问题和道德维度有其“独立”存在的地位和价值(所以才有了必须培养和强调“道德意识”的问题)同时它又承认了在工程活动中伦理道德问题与其他维度的问题是相互渗透的(所以才出现了从“纠缠形态,,中把“道德”问题“识别”出来的需要)。

(2戒研究工程活动中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我们不但应该注意不同维度之间的相互渗透问题,而且应该注意不同维度之间的矛盾、冲突、排序和协调问题。

从事实和现实角度看,在工程活动中,不但伦理维度的标准和要求与其他维度的标准和要求一例如经济维度、技术维度、环境维度的标准和要求——经常发生矛盾冲突,甚至不同的伦理标准和考量一例如忠诚于公司和忠诚于社会一也往往会出现矛盾,面对这些矛盾冲突关系,在必须进行“决策”时,应该如何在不同维度的标准和要求间进行“排序”的问题和应该如何在不同维度的考量间进行“协调”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确立了经济建设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容易看出,这个方针中的“优先”和“兼顾”就是一种对于“排序问题”和“协调问题”的认识、阐述和处理。

之所以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原则,一方面,有其具体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在“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的国民经济已经走到崩溃的边缘)另一方面,又有其“一般性”的理论原因和根据(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力量而不是伦理原因)。

必须肯定,这个“排序”原则和“协调”原则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起飞”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可是,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人们也看到了愈来愈多的出现“败德现象”,例如贪污受贿、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煤矿安全事故频发、施工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等等。有鉴于此,有人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排序”原则提出了严厉的批评,甚至有人提出应该把“经济维度优先”的“排序”改变为“公平优先”的“新排序”。本文无意于具体议论这个问题,本文只想强调指出,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个“排序”原则中,“兼顾公平”的“含义”和“要求”绝不是“不顾公平”或“不要公平”。我认为,在当前的具体形势和条件下,我们确实应该更加强调必须真正落实“兼顾公平”这个方面的要求,必须坚决地、毫不妥协地同那些“不顾公平”或“不要公平”的思想和现象进行斗争,也许我们还可以与应该努力“寻找”一个比“兼顾公平”更“好”的“表达”或“提法”;但这并不意味着需要和应该在“排序问题”上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修改为“平等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

工程伦理学是“实践之学”和“现实之学”工程伦理的研究和评论绝不是“空头研究”或“空头议论”它必须毫不留情地向工程活动中的贪婪、卑鄙行为和其他各种不道德的行为“开刀”。工程伦理学的思想、理论、规范必须既是对工程中败德现象进行尖锐批判的武器,同时又是推进“好工程”建设的积极指针,好的工程项目不但必须达到高水平的技术质量标准和经济效率标准,而且必须达到高水平的伦理道德标准。

在认识工程活动中伦理维度和其他维度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人们不但必须注意“相互渗透”和“排序问题”,而且应该更加重视“相互协调”问题。如果说在“排序”这个提出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方式中,在一定意义上突出地乃是不同维度间的“相互矛盾”的方面,那么,在不同维度的“相互协调”这个提出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方式中,更加突出和更加强调的就是不同维度间的“相互妥协”、“相互促进”了。

化学工程中的伦理问题篇(6)

关键词:网络伦理道德伦理体系企业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不仅应用于企业的生产流通领域,也开始对企业的管理产生影响。一些旨在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基于信息技术的解决方案不断涌现,如ERP,M工S等。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在被企业广泛认可并接受的同时,也对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商业行为等诸多方面产生很大影响,对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产生着一定的冲击。本文试图对我国企业网伦理的特点、表现形式及本质进行初步探一讨。

一、网络伦理的研究对我国企业有着贡要的意义

1、网络伦理是道德关系的新的更为复杂的表现形式。

在电子信息网络建设如火如茶进行的时候,网络也对人类社会各个层面产生着影响,它不但改变着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和地位,也对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有着重要影响。传统的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因为网络的出现而有着重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基于传统伦理道德体系的价值判断效果不明显或者无效。所谓网络伦理,简单的一说,是指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往时表现出来的道德关系。这种道德关系,因为受网络影响而被赋予或产生了新的内容。在网络条件下,一些传统的看似简单道德问题变得复杂。

2、网络伦理学与传统商业伦理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网络伦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来的,因而具有独特性。网络伦理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迅速发展的一门学科,其研究所涉及的主题也非常广泛,有研究深层次哲学问题的理论问题,有具体问题的研究,也有交叉问题的研究。然而,网络伦理的研究的分析框架,还是离不开人类长期以来形成的伦理学积淀,如目的伦理学和义务伦理学等。通过选择某一特定理论做为指导,可以合理的一证明该理论的道德原则要求我们做出何种决定。我们可以借用商业伦理学的传统理论来分析网络条件下的一些新的问题。

3、商业伦理以及网络伦理在西方国家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今西方社会,商业伦理,特别是信息网络建设中出现的网络伦理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一些研究组织纷纷成立,各种规模不等的学术会议依次举办。许多企业开始重新评估自身的伦理体系合理性,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与员工的关系以及员工彼此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戴维.J.费里切在其《商业伦理学》中指出“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道德的行为都是商业长期成功所必须的,不道德的行为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更,在这样的趋势下,一些前所未有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人们在进行商业决策的同时越来越增加着伦理决策的内容。

4、我国企业重视网络伦理有着重要意义。

技术的发展总是会使道德问题以新的面目出现,而法律不可能是超前的。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的今天,各种价值观丛生,有传统的落后的内容,也有新的先进的内容。这里,网络技术的出现,又会使一些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传统的商业关系,如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可能因为网络的出现而呈现新的模式,要充分发挥这种模式的效率,必然要建立起与我国经济环境相适应的价值观。这时,道德问题的判断显得尤其重要。如果任由不道德行为通过网络以更为隐蔽的方式出现的企业行为中,雨不能有效建立相应的网络伦理秩序,大力重视商业伦理道德,必将对国家经济建设产生重要不利影响。

二、我国企业网络伦理问题的基本特点

大多数企业管理者都希望消灭一部分不道德行为,然而对于“什么是道德的,以及什么是不道德的”的不同理解,可能会构成不同的有争议的道德问题。一般来说,管理者在进行伦理决策时,影响其伦理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个人的,有组织的,有利益相关者的。

在网络条件下,企业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被赋予了新的内容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传统的依靠信息传递地过程中的不对称性以及迟滞性所产生的信息垄断,从而产主的竞争优势,在新网络条件下可能会夫去。信息的及时性及渠道多样性,使得竞争双方必然寻求新的方式继续保持戎获取信息方面的优势,也必然会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客户与供应商之间关系变得模糊,客户可能会全面参与自已所需商品的生产过程,供应商也可能通过网络控制客户(如大型超市)的库存变化,甚至会详细了解客户的资产与负债。管理层与员工的关系,因为网绍的出现会出现变化,一些新的问题会区此产生。如电子监控仪与网络并用,可以使管理人员无论身在何处都可能对GJ工所做一切了如指掌。这些新问题的伦理分析可能变得复杂。另外,随着政府电子政务的开展,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矢系也在发生变化。

基于以上的变化,我国企业的网络伦理呈现出以下儿下特点:

(1)自主性。我国是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与传统社会人们的商业道德总识与道德行为相比较,无论是员工个体还是企业,在通过网络进行商业产往中,将呈现出更少的依赖性,更多的自主性的特点与趋势。

(2)开放性。世界__匕不同国家,一个国家不同区域,有着不同传统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完成。企业在与外部进行商业交往,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心态。由于网络可能会将不同的文化全方位展示在人们面前,传统的道德中会更多的注入开发性的内容。人们在处理商业事宜时,会更多坚持如综合社会契约理论的最高规范的内容,而更少的拘泥于社团的或微观的规范。

(3)多元化。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元道德受到极大的挑战。多元化道德的特点,要求企业的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管理思想等方面与之相适应。

三、我国企业网络伦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1.网络伦理的基本问题。

网络道德的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世界J睦话题,国外有人将网络建设中的在关问题归纳为7P问题,11Privacy,(]息私),Piracy(盗版),Pornography(色情),Pricing(价格),PoIic-ing(政策制定),Psychology(心理学),ProtectionofNetwork,(网络保护)。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网络道德建设关键是要处理好8个基本矛盾,即电子空间与物理空间,网络道德与既有道德,信息内容的地域性和信息传播方式的超地域性,通讯自由与社会责任,个人隐私与社会监督,信息共享与信自独用,网络开放与网络安全,网络资源的正当使用与不正当使用。

这些对网络伦理问题的归纳总结,基本上都是对网络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的整体上的把握。笔者认为,这些总结对我国企业伦理建设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然而,对我国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结合我国经济转型期的特点正确甄别所遇到的伦理问题,以形成正确的伦理决策。

2、我国企业应该给予重视的几个伦理问题。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由计划型向市场型转变的特点,在可能遇到的各种网络伦理问题中,企业应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给予足够重视。

其一为隐私权。关于隐私权的重要性不是本文论述的重点,在这里笔者想要指出的是,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必镇给予隐私问题足够的重视,否则必将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种隐私权可能包括合作方欲来欲透明的企业信息,也可能包括管理层如何尊重员工的隐私权,类似于管理层可以在多大范围内通过网络查看员工的文件、监督员工的等,很可能还包括如何处理你采集到消费者个人信息。由于隐私权而引起的商业纠纷在不断增多,企业应给予足够重视。

其二为知识产权。网络一方面为人们进行信息共享提供了方便,另一方面也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不利。企业一方面要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对核心技术机密以恰当的方式给予保护。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自己有意无意对其他企业或个人知识产权的侵犯。然而,知识产权的确定与传统方式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其三,网络安全。安全问题可以由外部如黑客引起,也可能由本企业员工或内部信息管理体制所引起。一般来说,不满意或恶作剧的员工所引起的安全问题损失更大。网络安全与网络开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对矛盾体,它所引发的问题的很多。在当前,黑客引起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很大的关注,内部员工及内部信息管理问题所引起的信息安全问题引起重视还不够。

3、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不道德行为的行式。

不道德行为无疑是不利于经济资源配置,传统的不道德行为在网络条件,会以更隐蔽的方式出现。‘常见的不道德行为有网络诈骗、偷窃及破坏活动,甚至有的企业利用网络进行不正当竞争。网络诈骗,对企业来说,轻微的有提供虚假信息给用户或者利益相关者,重则有假冒,伪造、仿造等行为。偷窃行为是指有些公司利用特有韵技术对进入其他公司的网络以窃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或者财物。这些不道德行为有的可能构成犯罪,有的则可能会扰乱正常的商业程序。

也必然也只能体现并适应这种转变。实际上,我们所谓的网络伦理也只是整个社会伦理体系的一部分,整个社会商业伦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下,从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到企业与员工之间,到员工相互之间,不论这种关系是否借助网络完成,其伦理道德必然都是被其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服务。网络只是一种工具而己。因此,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核心不可能偏离市场经济下的商业伦理核心,也必然是信任。没有了信任,很难想象供应商与客户之间可以借助网络来完成货品采购与供应,更难想象市场经济主体通过网络所进行的各种商业活动能平稳运行。

网络技术正以很快的速度进入到企业的生产技术流通领域,也对企业的管理思想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企业在利用网络技术发展时,要对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往过程中表现出的道德关系即网络伦理的变化给予足够重视,注意把握网络伦理的特点及伦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建设和发展适合经济转型期特点的以“信任”为核心的网络伦理体系。

四、我国企业网络伦理的核心

如前所述,网络伦理是人们在通过网络进行交往的过程中所是现出来的道德关系。因此,有必要澄青一个概念,那就是,随着网络技术发履,的确出现了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但是这些行为的产生与网络技术从本质二没有必然联系。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是有些人利用网络的结果,也正是我们网络伦理体系还没有健全的结果。那种把一切错误都归结到网络上的思想是错误的。

我国正处于传线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传统径济中以“依赖”为核心的伦理也正在向以“信任”为核心的市场经济的商业伦理体系转变。这期间,我们所倡导的伦理道德观。

参考文献:

1、(美)戴维.下.弗里切著:《商业伦理学》杨斌、石坚、郭阅译,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4月。

化学工程中的伦理问题篇(7)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伦理问题

现阶段,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歧视问题。歧视问题主要是指企业因员工的性别、种族、肤色、政治观点等方面的不同,给予员工不平等的待遇,从而构成歧视。我国企业中常见的歧视问题主要有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和能力歧视。年龄歧视主要是招聘过程中对应聘人员的年龄有要求,在企业中因年龄差异而同工不同酬、性别歧视在企业当中是最为常见的,有的企业在招聘时明确规定不招收女性,在对员工的提拔上也是优先考虑男性;能力歧视主要体现在招聘和考核上设置无关的内容,有意排斥一些特殊人群。

(二)公平与公正问题。公平与公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有些企业管理者在岗位的安排上就有失公平公正。在有培训机会时,企业往往按资排辈,使新进员工和企业的年轻员工得不到培训的机会,这就导致公平公正问题的出现。企业公平公正最突出的问题体现在薪酬分配和绩效考核上,有些企业把员工的学历作为薪酬分配的标准,忽视了员工的能力,在绩效考核上不尊重客观事实,对员工的业绩进行主观判断,这些都是企业公平公正问题的表现。

(三)工作安全与健康问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还体现在安全与健康上,企业作为员工工作的场所,有义务确保员工的安全和健康,劳动法对此也有明确的规定。有的企业的工作环境存在不安全因素,而且建立的是高强度的工作模式,这对员工的安全和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有的企业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让员工超时加班,高危环境下不做安全保护措施,这也对员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了危害。以上这些安全与健康问题都不符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规范。

(四)个人隐私及骚扰问题。我国公民拥有个人隐私不受侵犯的权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能侵犯员工的个人隐私,要做好保护员工隐私的工作。有的企业缺乏这方面的意识,不尊重员工隐私,一些制度的设定超出了伦理道德的范围,给员工带来了伤害。骚扰问题除了人们熟悉的性骚扰以外,还包括语言骚扰、精神骚扰、生活骚扰等,这些对员工的精神和情绪会造成严重影响,从而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发展。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的构建

当前社会,我国大部分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没有深入的认识,无法有效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这对企业的长久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的构建。

(一)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价值观。首先,人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重视员工在企业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企业管理者要尊重员工的劳动成果和价值,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认真听取员工的意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权益和员工的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员工对企业的需求不再单单停留在物质回报上,他们更加重视精神文化上的需求,这就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碰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来解决管理中的伦理问题。首先,企业各种决策的制定要顾及员工的利益,以人本管理为决策导向,保证决策不损害员工的利益;其次,企业文化和制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并将该思想在整个企业进行推广,为“以人为本”思想建立一个生存的土壤;再次,企业管理者要时刻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在生活、工作中的运用。企业要对管理者做好人本思想的培训,使其内心牢固树立人本思想,在招聘、培训、使用员工时充分体现出人本思想,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二)制定伦理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制度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保障,健全、刚性的制度指挥着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正确的行为举止。若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仅仅依靠人的主观意识开展管理工作,这样对员工不能起到较强的约束力,致使员工工作怠慢,企业的整体效益会受到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中也要重视制度的建设,并在制度中引入伦理的维度,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制定符合法律要求和社会道德标准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现阶段,我国商业法制化程度还较低,企业的很多行为是游走在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边缘的,这就要求企业自觉约束好自身行为,站在伦理的高度去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经得起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的检验;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制定中的应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囊括了员工的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等方方面面,依靠“以人为本”思想而制定伦理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可以满足员工的需求、照顾员工的感受,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进而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因此得到提升。

(三)构筑伦理导向企业文化。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之间逐渐由资本、规模的竞争转向了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反映出了企业的文明程度,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体现。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构建强大的企业文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也需要借助企业文化的力量,组织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以伦理道德为导向,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保持一致,努力构建好企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建伦理导向的物质文化需要满足员工对工作环境舒适度的需求,做好企业内部环境建设。构建伦理导向的精神文化需要对企业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入挖掘,提炼出企业真实的价值观、管理理念、人才理念等,并加大在企业的宣传力度,以实现全体员工的认同,从而增强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凝聚力。

(四)营造公平的伦理氛围。首先,员工的幸福感和对企业的满意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企业分配制度的影响,分配的公平性保障了员工的幸福感和对企业的满意度。为满足员工的公平感,企业要依据公平理论,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保障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其次,机会的公平。企业中的员工都有自身的职业规划,希望在企业得到晋升、培训、休息的机会,这就需要企业构建一个机会平等的竞争平台,保障每个员工都有机会参与,使员工晋升、培训、休息的机会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得到机会的员工会感谢企业,失去机会的员工也不会对企业指指点点,反而会因公平而致以敬意;最后,公平观的树立。由于企业员工公平理念存在差异,每个员工对公平的衡量标准都不一样,企业营造完善的公平氛围也只能保证一部分员工获得公平感。因此,企业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和培训,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让更多的员工感受到企业在分配和机会上的公平性,进而使员工积极投入到工作和个人成长之中。

(五)建立企业伦理运行机制。首先,建立伦理管理组织机构,通过该机构制定伦理计划和伦理准则,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依据制度而开展工作,保证管理过程中制定伦理性的目标和伦理性的决策;其次,企业要做好伦理宣传。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宣传、教育、培训,使员工对企业的文化、伦理价值观、伦理守则有较高的认识,在日常工作中培养正确的行为习惯,同时企业管理者要对员工正确的伦理行为进行表扬和宣传,不正确的伦理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再次,企业要建立健全伦理制度的奖惩机制。通过奖惩机制,可以使员工保持与企业一致的伦理价值目标,并自觉建立起伦理规范意识。企业要采取物质或精神上的方式积极鼓励员工正确的伦理行为,使员工获得荣誉感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自觉自愿的树立伦理意识和伦理行为。

企业除了在组织结构和制度上保障伦理制度的运行外,还需建立伦理审计、伦理培训和预警机制来进一步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伦理审计要负责监督、检查企业的伦理活动,将检查结果以书面的形式提交给企业领导,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伦理培训可以做好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伦理教育工作,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伦理观和伦理意识,在日常工作中规范自己的伦理行为,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伦理预警机制可帮助企业找出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并及时做好预防和处理工作。当前,伦理预警机制的一种有效举措是建立伦理热线,企业员工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利用伦理热线向企业提出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伦理问题,便于企业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所出现的伦理问题。企业伦理运行机制的建立可以有效保证伦理制度的执行,从而解决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伦理问题。

(六)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社会环境。伦理问题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出现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还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各地政府过于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注重当地企业结果的完成,对他们的盈利和创收行为缺乏监管,误导了企业的伦理行为,致使企业消极对待短期增加成本的伦理行为。同时,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缺乏商业伦理规范,致使他们只重视经济效益的增长,而缺乏对管理伦理的认识。此外,我国公众缺乏较强的维权,对于企业管理的不伦理行为普遍采取了妥协的态度,进而纵容了企业的不伦理行为。因此,社会环境的优化也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作用。首先,政府要建立企业伦理法制体系,引导企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并加强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监管,使其树立正确的企业伦理思想;其次,企业管理者要转变管理思想,提高企业伦理认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伦理维度,进而建立企业在市场商业中的伦理规范;最后,企业员工要强化维权意识,勇敢地向企业领导和管理者指出企业中存在的不伦理行为,并依靠企业工会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