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3 14:46:40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篇(1)

关键词:金融;金融危机;资本主义

引言: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升级,演变为金融危机,其影响迅速波及全球,造成巨大冲击,让全球经济陷入了阴霾两年之久。此次金融危机引起了政府、组织、学者和广大民众的密切关注,大家都在透视危机爆发的原因,寻求自我解赎的途径。因此我将从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的分析,探讨我国应对西方金融危机的措施。

1.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

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表面上是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产生,但是其内在深层次的根源却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长期积弊,以及近几十年来西方新自由主义政策和资本主义各种矛盾诱发的产物。

1.1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性原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必然会滋生各种社会矛盾,使得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正常运行所需要的一系列连续性、并存性和均衡性关系难以得到满足,从而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不断扩展并日趋激化。①

1.2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政策性原因。1979年撒切尔夫人在英国上台,1980年里根在美国上台后,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开始在英美推行,并随后在全世界蔓延。他们极力主张自由化、私有化、市场化,坚决否定公有制、社会主义和国家干预。但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可能要给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画上一个句号,成为其失败的标志。英国《金融时报》说:“自由化时代也是金融危机格外频发的时代……所有这一切都蕴含着最终导致自由化时代灭亡的种子②”。

2.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

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此,我就主要分析西方金融危机对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

2.1冲击我国金融业。首先,持有美国投资银行股份或债券的金融机构,受金融危机影响,股票债券大幅缩水。其次,金融危机导致中国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放缓。主要是由于国外各商业银行缩紧银根所导致。再次,影响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中国股市的一蹶不振,几乎套牢了所有的股民,投资者信心受损,影响了整个金融业的经营环境③。

2.2减少中国出口贸易,就业压力突增。西方爆发金融危机后,其“消费过剩”矛头凸显。短期内出现大幅度的减少生产,解雇工人,减少对供应商的原料采购,随着危机的蔓延,其他国家采取类似的措施,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多年贸易顺差的的出口国而言,必然面临着“生产过剩”的困境。生产商担心存货过多,就会缩减生产,反过来又进一步缩减消费需求④。生产的缩减又必将会对劳动力需求降低,从而使国内的就业压力突增。

2.3影响投资热情与投资能力。从国内投资来看,金融危机一是会导致投资者投资热情下降,信心不足。二是会利用外资的能力减弱。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演进,国外金融机构和企业纷纷甩卖海外资产,回笼资金,以套现应对危机。三是预期投资成本的上升,随着各国的救市措施的实行和危机的缓解必然导致资源和初级产品价格的迅速反弹,使得投资成本上升。

3.西方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在国际政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中国没有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受金融危机很大的影响,但其影响和威胁仍然弥漫在中国的周围。因此,中国应从这场金融风暴中吸收经验教训,积极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3.1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中国市场经济的特色就是政府对经济主体和活动具有的强大的监督管理作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能够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集中力量办大事。历史证明这种模式是卓有成效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调节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必须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的作用。通过增加投资需求以及由此带动的固定资本的有序更新和对国民经济的技术结构及其比例关系的调整,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⑤。

3.2加强防范全球金融体系中的危险,注重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西方金融危机的爆发警示我们,在中国金融业积极稳妥地推进对外开放的同时,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风险不容忽视。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深化改革,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在过渡期间,需要借鉴国外信用风险管理技术,选择最适当的信用风险识别理论模型并将其与中国信用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构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识别模型⑥。

3.3有效调整外汇储备结构。我国对美国经常项目保持多年的贸易顺差,积累了大量美元资产,其中有上万亿美元债券。因而,美国国内经济对我国经济财富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当在搞活多边贸易的基础上,逐步调整外汇储备的资本结构,减少美元比重,丰富币种。我国应当增加外汇储备中黄金的份额,达到保值的目的,适当增持黄金,降低美元贬值给我国造成的损失。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张燕生等.次贷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宏观经济研究.2008.3

[3]周慧兰、曹理达:美国金融危机:根源与教训[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9-20.

[4]郭田勇.《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影响和对策》《党政干部学刊》.2008第12期

[5]《列宁全集》,第5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卫兴华:《国际金融危机与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1期

注解:

①《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7期,西方国家金融和经济危机与中国对策研究(上)。

②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8月15日。

③《现代经济》2008年第7卷第10期(总第98期),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④《现代经济》2008年第7卷第10期(总第98期),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篇(2)

关键词: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

2007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并由此引发蔓延全世界的金融海啸,重创世界各国的经济。危机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未来发展。早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恩格斯便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做了科学深刻的论述。资本主义经济从1825年开始,会周期性的爆发经济危机,这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断激化。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旨在探究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把握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分析

1.辩证的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都具有物质性。2007年以来爆发的这场经济危机是由于美国的房地产商和投资银行一味追求资金的杠杆化,忽视了实际的潜在危险,没有坚持世界物质性这一根本特性,从而成为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2)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在金融风暴中,银行家们的投机活动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由于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这样的意识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

2.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万事万物是处在一个直接或间接的系统之内,他们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或制约。金融危机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的传递,由美国向全世界的扩散,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科学论断。

(2)对立统一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美国房地产业在过去飞速发展,然而不切实际的炒房必然导致泡沫经济的出现,一旦破灭,过去值钱的东西现在一文不值,这正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原理。

(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促使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2007年以来的金融风暴是由内因和外因引起的。内因是美国房地产金融持续多年的泡沫;外因是世界其他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迫使美元贬值,美国经济开始滑坡。

(4)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观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应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资本主义内部存在"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内部不能调和的主要矛盾,因此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发生经济危机。

(5)量变质变规律。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量变引起质变,应掌握适度原则。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典型的由量的积累到质变的过程。次贷危机是超前消费,人们过度膨胀的消费导致了危机的发生,次贷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便不可避免的爆发了经济危机。

二、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分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致力于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内在矛盾运动中去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爆发的原因、内在的逻辑和演变的趋势,并从中寻找解决危机的具体措施和根本途径。因此,运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笔者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有如下几个原因:

1.根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当前全球性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在新的发展阶段不断深化和集中爆发的结果,2007年以来的经济危机集中体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深刻矛盾,资本主义经济的弊端暴露无疑。

2.根本原因:生产过剩。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有所不同,但总体说来,都是由“生产相对过剩”这个根本原因引起的。资本家不断追求高额利润,扩大生产,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使得社会需求的增长落后于社会生产的增长,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从而引发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以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这一简单商品经济的矛盾逐步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得经济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

3.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经济危机有力地表明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在这种生产关系下发展起来的社会生产力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也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奉行新自由主义,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减少,放松了对金融的监管,使得资方完全控制劳方,社会福利急剧减少,这加速了贫富两极分化,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

4.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背离。资本主义制度会加剧虚拟经济的发展,会使之慢慢脱离实体经济。美国经济最大的特点是虚拟经济成分较高,高度依赖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虚拟经济必须依附于实体经济才能创造财富,虚拟经济一旦背离了实体经济,就会从生产和消费领域掏空资金,经济泡沫就会越来越大,当这个泡沫破灭后,就会给整个经济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以上是针对此次金融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原因的一些探究。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当前的这场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我国也是一次严峻挑战,我们应该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保证我国的经济安全,找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途径。同时,这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只要我们应对措施得当,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发展就会迈上新的台阶,取得更大的成就。(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邵传林,张存刚.美国次贷危机成因的深层次思考:述评与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9.1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篇(3)

周世俭: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当时欧美都忙于“救火”,还没有来得及对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以华尔街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巨头进行清算或处罚。华尔街的贪婪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的,只要时间和条件容许,他们贪婪的本性又会充分暴露出来。

记者:2013年以来,美欧监管机构对涉嫌“内幕交易”与“市场操纵”的金融巨头处以历史新高的罚金,这距离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有五年时间了,为什么现在才开始对这些金融巨头加以惩治?

周世俭:当前,金融危机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美国的经济衰退已经得到了缓解,奥巴马也到了第二任期,没有了连任的压力,要留下怎样政治遗产,也到了该考虑的时候。于是,奥巴马开始对一些违规的金融企业进行“秋后算账”。

美国司法部对摩根大通银行进行了严厉处罚,予以130亿美元的巨额罚款。2013年11月10日又对美国银行提起。对美国大银行在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中违规行为处以重罚,可以起到两个作用,一是为美国上上下下出了一口恶气,二是防止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如果不加强监管,金融危机可能再次爆发,这不是危言耸听。2010年G20峰会在法国召开的时候,萨科齐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把峰会的主题确定为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但后来因为欧债危机的爆发使得会议的中心议题出现了调整。同样是在2010年,日本有机构预测,2018年华尔街将再次爆发金融危机,它认为华尔街不会从根本上改变贪婪的本性。

记者:如何理解五年前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所酿成的后果?

周世俭:金融危机重创了欧美的经济。金融危机过去五年了,美国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连强劲复苏都没有出现;欧洲发生了两次衰退,由金融危机演变到债务危机。《华尔街日报》在总结这场金融危机时用了六个字:贪婪、欺诈、无知。

次级住房按揭贷款是这场金融危机的祸根。这一问题直到现在也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本来住房按揭贷款是发放给有偿还能力的人,40年行之有效的住房按揭贷款解决了美国中产阶级的住房问题,可是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华尔街又开始打穷人的主意,把原来对中产阶级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命名为优质住房按揭贷款,把对偿还能力不强、信用等级较差的穷人发放的住房按揭贷款命名为次级按揭住房贷款,这样漏洞自然就容易出现了。本来次级住房按揭贷款的信用就存在问题,华尔街为了实现其利益最大化,还将它证券化后打包出售,为了方便出售让三大评级公司打上3A级标签,又把富人拉下了水。

金融危机爆发的另一个原因是美国对金融监管的放松。这里值得一提的人物是美国现任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萨默斯。萨默斯在克林顿任期曾担任美国的财政部长,就是在他担任财长的时候,把在大萧条时期加强对金融机构监管的条例给撤销了,这等于把关在笼子里的“狼”又放了出来。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的上上下下都有一股情绪,认为是华尔街把美国搞成这个样子,这种不满情绪不断累积,终于在2011年爆发了“占领华尔街运动”。

记者:您认为以罚代刑的方式能够抑制华尔街金融巨头贪婪的本性吗?12月10日,美国五大监管机构批准了《沃尔克规则》,《沃尔克规则》对加强华尔街的监管将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周世俭:以罚代刑的方式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华尔街的贪性。在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除了对这些违规的金融机构处以巨额罚款外,12月10日,经过约三年半的酝酿和争论,美国五大金融监管机构批准了最终版本的《沃尔克规则》,拟对银行机构的自营交易作出严格限制,以避免银行业追逐高风险投资交易导致金融机构巨额亏损从而威胁美国金融体系。所谓自营交易是指银行机构利用自有资金买卖股票、债券、商品期货期权以及其他衍生品的业务,是华尔街各大金融机构的重要利润来源。由于美国监管机构认定银行机构的自营交易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严重的系统性风险,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在担任奥巴马经济复苏顾问委员会主席期间,提出了一系列禁止银行从事投机易活动的建议,被统称为《沃尔克规则》。

《沃尔克规则》原定于2014年4月1日生效,但是美联储批准将银行履行这项新规定的最后期限延长至2015年7月21日。一旦《沃尔克规则》实施,美国政府就会将其监管触角延伸至华尔街盈利最丰厚的核心地带,从而对金融巨头操纵市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奥巴马发表声明表示,《沃尔克规则》有助于美国金融体系稳定。美国财长雅各布·卢表示,这是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一项“重要里程碑”,将改变华尔街的交易行为。但也有媒体指出,《沃尔克规则》本身存在缺陷和漏洞,比如在如何界定“自营交易”和“做市交易”上就很难划出一条明确的分界线。诸如此类的模糊细则将给华尔街更多的腾挪空间。

记者: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教训?

周世俭:金融本来应该为实体经济服务,但是,美国的经济犯了方向性的错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资本市场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经济越来越虚拟化,导致了资产价格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实际GDP的增长,资产的泡沫化最终酿成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这是为何以实体经济为主的德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没受太大影响、而以虚拟经济为主的美国受到重创的关键所在。所以奥巴马上任后,提倡美国重新工业化或再工业化,就是号召美国的企业都回去,要重视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篇(4)

[关键词]次贷危机 经济法 政府干预 正当性 启示

次贷危机自2007年初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爆发后,先是蔓延至整个金融行业,而后波及到实体经济,成为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作为进入21世纪后最为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它给世人留下的教训极为深刻。经济法作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是应对次贷危机,避免危机影响扩大的有力武器。本文是在经济法的语境下论述次贷危机中的众多干预措施,经济法语境下的国家干预应该包括国家立法干预,行政干预或政府干预,司法干预,其中经济法中的国家干预核心是行政机关的干预,本文也将以行政干预为重点进行分析。

一、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对于次贷危机的原因,经济学界内部百家争鸣,其中主流观点认为本次危机产生的原因是:政府监管的缺失、金融机构过度的金融创新以及次贷市场的不规范,上述的观点如果从经济法角度去总结,那么导致本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就是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

1、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典型的市场失灵的表现

在市场经济产生以来的几百年里,个体本位和社会本位这对范畴之间的矛盾与对立逐步尖锐。本次次贷危机就是市场经济中个人主义极度膨胀的结果,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金融贷款机构、借款人、中介机构和评级机构,通过对这些市场参与者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参与者都存在着忽视社会利益的极端个人主义行为。首先金融机构的高管作为具备金融专业知识的专家,在进行每次金融创新时都会很清楚开发出的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面对次级抵押贷款带来的高额利润,贪婪使华尔街金融机构的高管们毫无顾忌地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和转嫁风险,同时为了掩盖风险,创新出越来越复杂的金融产品。其次次级抵押贷款创设的初衷是为了实现广大低收入人群住房梦,但是面对房价持续上涨,经济形势良好的大背景,有人看到了炒房能够带来的暴利,同时由于级抵押贷款门槛低,并且审查松懈,所以期望通过炒房牟利的人涌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使次贷规模持续扩大。最后,次贷市场中的中介人和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行为也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中介商为了帮助借款人通过贷款审查,顺利拿到贷款,采取各种非正当手段蒙骗借款机构,例如使用虚假的收入证明和纳税证明以及贿赂贷款审查员等,这些不正当行为导致贷款机构将钱贷给不符合标准的借款人,增加了贷款机构的不良资产和坏账死账,提升了贷款机构的运营风险;评级机构作为谋利的法人,为了得到报酬也采取迎合需要评级的客户的做法,擅自提升贷款的信用等级。通过对本次次贷危机原因的分析,极端的个人主义倾向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面对利益,金融机构的高管、中介入,评级机构,借款人都把社会公共利益,经济安全抛到九霄云外。

此外次贷市场参与者面对利益的种种盲目参与行为、盲目投资以及盲目投机行为无疑是市场经济盲目性的表现。

2、政府失灵是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又一主因

不仅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在干预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往往也存在着失灵,并且政府失灵通常出现在政府试图矫正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失灵的影响与市场失灵的影响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詹姆斯·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中就指出:政府的缺陷至少与市场一样严重。政府失灵包括政府干预不到位,政府干预错位以及政府干预不起作用,其中政府干预不到位和政府干预错位在本次危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次贷危机中政府干预不到位是导致次贷市场陷入混乱的主要原因。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号经济强国,现代经济发展已有几百年历史,经济法律法规比较完善,但是为什么还会爆发如此严重的金融信贷危机?比较有力的解释就是政府在市场恶化的过程中放任市场自身调节,政府干预没有到位。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经济大萧条使坚持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的美国遭受重创,从此各国开始注重强调政府干预。直至上世纪70年代“父爱”般的政府干预使美国出现滞胀,此时与凯恩斯主义对立的新自由主义思潮得以席卷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说,新自由主义的泛滥是美国政府干预不到位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坚持新自由主义思想的政府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放任市场自由发展,对于市场中的种种过度冒险行为坐视不管,放任金融机构大肆进行金融创新。同时对于一些金融机构过高的杠杆率也置之不理。

二、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分析

1、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折射出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前文已经论述过,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两大主因是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经济法的产生即是为了克服市场失灵,是政府干预的一种方式。因为经济法作为规范政府干预经济的法律,对于帮助市场平稳发展有着别的政府干预措施不能替代的作用。经济法的这种作用在此次危机中得到了突出反映,只不过是一种反面折射。上述的种种导致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经济法都能通过制定具体的规则予以限制。首先政府为了控制金融领域的风险,不仅持续监控本国金融企业的经营运作,而且还制定一定的金融法律法规,为金融企业划定经营运作方面的底线。其次法律作为统治阶级的意识表现,通过颁布法律可以向民众传达一定的社会理念,针对市场中的投机行为和个人主义,政府可以通过经济法律宣传社会本位的理念,同时通过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存在严重影响的投机行为的惩罚,使民众间接被灌输社会本位理念。

2、从次贷危机中经济法干预的成效看经济法干预的正当性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都对本国的经济运行模式进行过反思,认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不能保证经济长期健康平稳发展,而是需要一定的政府干预,怎样才能在经济不出现大动荡的情况下实现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均衡?经济法干预措施则是一剂良药,利用经济法律不仅可以扩大政府干预经济的权利,也可以为市场经济的自由运行划定一定范围,规定市场经济基础地位的同时,也赋予政府一定的干预经济的权力。总之,无论是专注于长远发展的经济法还是力图减小损失的经济法,在帮助各国走出危机阴影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作用。各国经济开始回暖,提前复苏的迹象的出现,就是这些经济法干预措施有效性的最有力的证明。

三、应对危机的经济法干预措施建议

1、加强对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的监管

审慎经营是使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降低因为企业自身因素而产生的风险的重要经营准则。审慎经营规则侧重于通过金融企业自身的行为去降低企业营运所面临的风险。美国作为当今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金融领域的规则相当完善,政府和金融企业的风险控制机制完备,但最终还是因为金融企业没有很好地执行审慎经营规则而导致危机的发生,这说明要使审慎经营规则得到彻底地执行就需要实行内外联合。不仅需要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完备的风险控制机制、系统的审慎经营执行框架,还需要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审慎经营进行有力监管,对金融企业的业绩、各项指标进行定期检查。对发现有违背审慎经营规则行为的企业,责令其整改,或者进行罚款,严重者追究企业法定代理人及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我国政府历来对审慎经营规则给与高度重视,但也不排除会存在少数金融机构面对当前类似于美国危机爆发前的经济形势而采取冒险行动,发放规模过大的房屋贷款,降低贷款审查标准等。所以,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政府应该提高警惕,积极吸取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进一步加强贯彻执行审慎经营规则,引导我国金融企业走上合理合法经营的道路。

2、弘扬“社会利益本位”理念,建立相应机制抑制“个人主义”的膨胀

市场经济奉行“自由放任”的理念,因而西方政府很少干预个人市场行为,但是发展到极端就是个人为了一己利益去损害社会利益。次贷危机的爆发使我们不得不提高对个人主义膨胀的警惕。个人主义膨胀涉及到道德、人性等深层次领域,要想从这些角度出发去根治个人主义膨胀,一是时间周期长,二是很难针对问题选择正确的措施,而且如果措施不恰当,影响的范围会相当广泛。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首先应当通过法律法规为个人主义行为规定一条底线,划清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界限。其次,笔者认为应该继续弘扬“社会本位”理念,加大“社会本位”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强民众有关“社会本位”理念的教育,使民众真正领会“社会本位”理念的含义,最后政府应当建立遏制个人主义膨胀的有效机制,对实施损害社会利益行为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打击。在这方面,我国还落后于美国,美国在危机爆发后,先是全力挽救经济,待经济发展逐渐平稳以后便开始了大规模的问责行动,调查部门陆续对一些在危机中存在违规行为的金融业者和政府官员进行质询,并且在认定有罪后,对他们实施罚款,甚至监禁,中国在维护社会利益方面做得还不够。“公益诉讼”制度作为能够维护社会利益的有效武器之一,已经引起了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的注意。公益诉讼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检察机关)、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根据法律的授权,对违反法律法规,侵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不特定的他人利益行为,向法院起诉,由法院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活动。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将会为维护社会利益提供诉讼程序的制度保障,使社会利益的维护逐渐成为一种公民权利,一种政府责任。通过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向民众宣传“公益诉讼”理念的同时,可以将市场中的众多企业和参与者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使他们变得谨真,不再轻易冒险。

3、次贷危机再次证明经济运行模式不能走极端

历史已经对经济运行应该采取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均衡的模式有过多次证明:苏联的计划经济致苏联经济发展严重失衡,人民生活陷入窘境;美国长期的自由放任市场经济传统使美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其中以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最为严重;2007年初爆发的次贷危机也是美国政府在新自由主义浪潮的影响下重拾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结果,因为危机爆发前,政府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导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中违规违约行为不断,市场秩序持续混乱,市场风险不断累积,进而因为外部经济的小小波动使得市场问题暴露,整个市场崩溃,所以此次次贷危机是对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的极端性、错误性的又一次证明。

[参考文献]

[1]李昌麒:经济法——国家干预经济的基本法律形式[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2]董成惠:探析金融危机下经济法国家干预的本质[J],经济法年会资料,2009

[3]李昌麒:经济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篇(5)

摘 要: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虽然已有两年多的时间,但它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迄今仍未消除。为了以此为鉴,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特别是引导我国金融改革和开放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再次对这次危机产生的来龙去脉进行必要的回顾,对其产生的直接金融原因和深层社会原因进行剖析是必要的。

关键词:美国次贷危机;演化;根源;启示

中图分类号:F1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4-0051-05

从2007年4月份开始,并至2008年逐渐恶化的美国次贷危机,迄今已发展蔓延为全球性的金融经济危机。这一危机给全球经济社会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虽然危机已发生两年多,但迄今世界经济仍受危机的影响在低位徘徊。那么,这一危机究竟是怎样发生、发展和向全球蔓延的?它产生的深层根源何在?它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我们又该如何避免类似危机的再次发生?对这些问题的回顾与深层思考,对于我国今天经济社会的健康平稳发展,意义重大。

一、美国次贷危机究竟是怎样发展演化的?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位的金融大国,其总体信贷规模庞大,并且信贷种类繁多,拥有房屋信贷、消费信贷、汽车信贷、学生信贷等等。而美国的房地产按揭市场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优质按揭市场(Prime Market)、“ALT-A”按揭市场和次级按揭市场(Subprime Market)。但次级按揭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质按揭贷款利率高2%-3%左右。

2001年,震惊世界的美国“9•11”事件发生,美国航空业等相关产业遭受重创,美国经济一片低迷。为摆脱困境,2001~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但这一政策严重刺激了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质按揭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同时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发放次级按揭机构也积极地对未能拥有优质按揭资格的人士提供次级按揭贷款。就美国政府特许房地产贷款机构之一――房利美(Fannie Mae)而言,在2003年时,其为优质信贷客户提供的传统的15年和30年固定按揭贷款,占总资产的62%。到了2005年,这个比例已经锐减到35%,相反,其可调整利率贷款(ARM)的比例大幅升至48%。

一些贷款机构更大胆地推出各种新式信贷产品,如无本金贷款(Interest Only Loan)、可调整利率贷款(ARM,Adjustable Rate Mortgage)、可选择性调整利率贷款(Option ARMs)等。其中,无本金贷款与传统的固定利率抵押贷款不同,允许借款人在借款的前几年中只付利息而不付本金,借款人的还贷负担远低于固定利率贷款,这使得一些中低收入者纷纷入市购房。但在几年之后,借款人的每月还款负担不断加重,从而留下了借款人日后可能无力还款的隐患。

更有甚者,一些信贷机构还为低偿付能力的借款人发放了“零首付”、“零文件”的贷款。即借款人可以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购房,且仅需申报其收入情况而无需提供任何有关偿还能力的证明,如工资条、完税证明等。例如,弗吉尼亚州的一家咨询机构――住房抵押贷款资产研究所(Mortgage Asset Research Institute)2006年4月对100笔此类“零文件”贷款进行了一项跟踪调研,调研者比较了贷款人在申请贷款时申报的收入,同其提交给国内税务署(IRS)的税务申报比较,发现90%的贷款人高报个人收入5%或以上,其中60%借款人虚报收入超过实际收入一半以上。德意志银行的一份报告称,在2006年发放的全部次级房贷中,此类“骗子贷款”占到40%,而2001年的比例为21%。截至2007年6月,美国全国消费信贷总额达到2.4万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而房屋信贷总额更是为10万亿美元,其中次级房屋按揭约为1.2万亿美元。仅消费和房屋信贷总额就已与美国全民生产总值相近。

次级房贷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楼市繁荣,但好景不长。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为预防通货膨胀而紧缩银根,连续提高联邦基金利率,房贷利率也相应上升,致使住房需求下降,由此造成房价疲软。到2006年,房地产市场开始衰退,到第三季度,市场缩减达20%。房产市场衰退使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问题暴露出来。许多背负次级房贷的房主因此受到双重打击。一方面是利率升高,按期还本付息发生困难;另一方面,他们又不能出售住房或者用已经拥有的产权再融资,因为他们拥有的那部分房产已急剧贬值。在此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低偿付能力的借款人开始无力偿还贷款,违约率随之提高。瑞银(UBS)的研究数据表明,截至2006年底,美国次级按揭市场的还款违约率高达10.5%,是优质按揭市场的7倍。

2007年4月,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濒临破产,拉开了美国次贷危机的序幕。之后,美国次贷市场出现共振效应,整体违约率不断提高,大量放贷机构陷入困境;继而美国房地产市场继续恶化,直接拖累美国经济放缓。由此,美国众多贷款机构和抵押贷款经纪公司也纷纷破产,进而从投资银行到商业银行出现了金融机构的倒闭和CEO“下课”风潮。不仅如此,美国的次贷危机还导致了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金融危机的集中爆发,全球经济进入衰退期。

面对可能越演越烈的危机蔓延,各国政府“干预市场”的手段重装登场。在美国,美联储多次降息,以扶助经济温和成长并逐步恢复投资者的信心;同时,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陆续向金融系统大举注资。奥巴马执政后,出台了上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在欧洲,应对次贷危机、稳定金融市场也成了货币政策的调控重点。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峰会召开,各国政府高官云集,共商应对危机事宜,并对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加强金融监管达成某种一致。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虽有所好转,但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较大。

二、美国为什么会爆发次贷危机?

美国爆发次贷危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金融领域的直接原因,又有社会领域的深层原因。

从金融领域看,直接原因有三:

首先,美国货币政策失误。“9•11”以后,随着航空业的萧条,美国经济开始滑坡。美联储为了提振经济,连续十多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导致美国贷款利率不断走低。超低的贷款利率,极大地鼓舞了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这种投资泡沫的不断膨胀,不仅导致房地产业价格泡沫的放大,进而激发了人们炒房的热情,而且还使美国的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为抑制经济过热,降低通胀率,美联储又连续十多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过高的货币利率和过快的货币政策调整,使美国放贷市场泡沫迅速破灭。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使美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被充分地放大,金融危机的爆发,便在所难免。

其次,美国金融创新过度。美国此次次贷危机的爆发,与美国金融衍生产品过度创新密切相关。由于金融创新过度,使美国金融委托链条不断拉长,最终使得这种委托关系扭曲,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集中爆发。1938年之前,在美国的住房按揭贷款、消费信贷市场上,商业银行、储蓄信贷银行等金融机构,基本都是自己吸收存款资金、自己放贷、自己收账,因而自己承担坏账风险。由于具有较强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坏账概率一般都很低。但在过去的70年里,为了解决资金的流动性问题,在美国围绕住房按揭贷款进行了花样繁多的金融创新。这些创新,在为美国社会提供了巨大的购房资金,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美国的金融安全埋下了巨大隐患。尤其是通过创新,这一长条的按揭贷款衍生证券链,使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间的距离太远。由于每一环金融交易都包含着新一环的委托关系,在资金的最终提供方与最终使用方之间的距离太远之后,多环节的委托关系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不负责任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上升。次贷危机的爆发也在情理之中。

再次,美国金融监管松懈。美国所倡导的自由创新精神,在整体上造福于美国的同时,也给美国金融埋下了巨大的潜在隐患。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对美国金融市场的应有监管明显松懈,由此使美国的金融市场成为少数人圈钱的场所。特别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证券商和证券评级机构串通一气,把本属有毒的垃圾债券,纷纷冠以AAA优等级别。而各大放贷机构、投行以及各类投资基金,在金融监管松懈的背景下,纷纷对次级房贷推波助澜,最终酿成大祸。而此时,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才出手亡羊补牢,最终受害者只能是美国的广大纳税人,以及受其影响的世界各国纳税人。

上述三大原因中,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金融衍生品的无度创新是根本性原因,而美国金融监管的过度松懈是危机产生的环境条件。

从社会领域看,深层原因也有三:

正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影响正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其他领域一样,美国这次危机的爆发,其原因也不仅仅是美国金融领域出了问题,而是有着其深层的社会制度根源,这次危机集中暴露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难以克服的深层矛盾。

第一,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缺陷。从经济制度看,作为自我标榜为“民主、自由王国”的美国,极力倡导和推行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资本主义世界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极力倡导自由化,推行全面私有化,主张国家干预最小化,给经济领域各项制度打上了“自由放任”的烙印。美国作为新自由主义的诞生地,极力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由此,不仅导致了政府对市场的自由放任,金融监管的不断放松,而且还使美国居民的收入增长长期停滞,贫富差距迅速拉大。据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统计,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公司主管平均收入是普通全职工人平均工资的40倍,而进入21世纪扩大到了367倍。这样,一方面,导致美国普通居民收入普遍偏低,消费能力下降,美国政府不得不通过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提振消费,同时对房贷领域的监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是不管不问;另一方面,大量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这些富余的资本由其贪婪的本性,决定了它必然要寻找不断赚钱的机会,因此,大肆炒作房地产成为它们的首选,美国房地产泡沫便因此不断膨胀,而监管部门对此也无所作为。如此,在缺乏金融监管的背景下,过低的房贷利率和不断攀升的房地产价格,使金融和房地产之间恶性媾和,共同演绎了这场震惊世界的次贷危机。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30年来推行新自由主义的恶果,也宣告了轰轰烈烈的新自由主义实践已经失败。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也提出,金融危机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模式走入了死胡同。

第二,美国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内在缺陷。在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设计,从根本上讲是为资本家利益服务的。特别是作为世界上金融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美国,其政治制度的设计,从根本上讲更是为金融大资本家服务的。比如,美国的民主选举,表面上看是美国老百姓在选少数人,而实际上是少数金融大资本家在比拼、在角力。因此,每一任美国新政府对那些扶持他们上台的金融大鳄门,不得不言听计从,它们的财政货币政策不能不依据这些金融大鳄们的意愿来制定。美国“9•11”后疲软的经济,使那些金融大鳄们缺少了大肆赚钱的机会。因此,他们对外就通过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大把大把地赚军火钱,对内通过吹大房地产泡沫赚钱。这就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深层背景。因此,有学者分析,美国作为金融资本最发达的地方,也正是政治制度为资本贪婪服务得最好的地方。危机爆发前,美国政府放松监管,促使金融资本无限扩张,使华尔街变成了一个疯狂逐利的“大赌场”,金融大亨们赚足腰包;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的救市努力,又是用所有纳税人的钱去维护金融资本家利益,而陷入困难的穷人则很少能得到救助,更有甚者,这些资本家一面出手向政府要钱,一面仍给自己发放巨额奖金。所以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美国为大资本家服务的政治制度本质的一次集中展示。

第三,美国资本主义道德体系的内在缺陷。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是一种信用关系,而信用关系是以社会的道德基础为条件的。而美国的资本主义政治背景,决定了它的社会道德体系的本质是由其金融资本家的贪婪本性所决定的。那些金融大鳄们,为了满足其永远都没有止境的贪婪的欲望,不惜通过对外发动血腥的战争、对内制造惊人的金融泡沫赚钱。这些金融大鳄们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他们这种丧失人类基本道德底线行为,正是美国次贷危机,进而衍生为全球经济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曾对资本主义道德体系提出了批判,认为金融危机正是源于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贪婪以及道德沦丧。正因如此,《纽约时报》某专栏作家呼吁:“我们需要的不光是金融救援,我们需要的是道德救援。”

美国的次贷危机,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20世纪80年代以来,尽管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比如,民主的形式在完善,政府在某些领域的监管在形式上不断加强等等,但其民主和监管的本质没有变,为金融大资本家服务的宗旨没有变,进而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变。此次美国次贷危机,从本质上看是传统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现代版,是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根本解决的内在矛盾的集中爆发,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规律论述的科学性和生命力。

三、美国次贷危机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美国次贷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深刻的。

第一,要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这一作用,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但市场也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和私利性的一面,对一些公共品的供给,它的调节是无效的。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应起补充和宏观调控的作用。政府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在特殊时期效率可以很高,但在平时,如对市场过分干预,又会导致效率下降、腐败丛生等。因此,必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合理界定二者的作用边界,使之形成优势互补。在我国,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必须牢牢把握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美国次贷危机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和新自由主义的本质。我们搞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人民当家作主条件下的市场经济,是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市场经济。因此,这样的市场经济,就要求我国政府必须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市场进行合理有序的宏观调控,力求做到既不越位、又不缺位。这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的基本方向。

第二,要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现代经济体系中既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大组成部分。虚拟经济既可以相对独立发展,但又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水平。虚拟经济的适度发展,有助于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虚拟经济具有自我膨胀的特点,因而一旦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束缚,就会如脱缰的野马而狂奔,最终掉入经济泡沫破灭的深渊。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其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过度膨胀的必然结果。因此,正确处理二者间的关系,使虚拟经济顺应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是避免类似危机再度发生的关键所在。其处理的基本原则应该是: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不是为自身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要正确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金融创新,是金融适应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但金融创新必须适时适度,必须结合实体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而适度创新,而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使创新最终脱离了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本真。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与其金融创新的无限发展密切相关。这样的金融创新,最终导致金融委托关系链条无限拉长,道德风险层层累积,一有风吹草动,危机必然集中爆发。由于金融创新具有自我膨胀的特点,因此,对金融创新必须强化监管。在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二者间的关系问题上,要坚持:既要依据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又要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制,防范金融风险的发生。最近,我国正式开启了酝酿已久的股票指数期货交易的闸门,这是我国金融深化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但与此同时,这给我国的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更好地对这一更具虚拟性和膨胀性的新事物加强管控,是我国相关监管部门亟待深入研究解决的大问题。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验与教训现实思考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以及我国逐步开放金融业,我国的金融体系越来越成为世界金融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20世纪以来频繁发生的金融危机却明白无误地昭示着金融危机的危害性。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而言,金融危机在某种意义上可能就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虽然我国迄今还未曾在发生金融危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有多么健全,而更多地可归结为我国先前所处的封闭状态。事实上,国外近年来关于中国爆发金融危机的论调几乎就不曾停止过。比如尼古拉斯?拉迪就认为,中国的金融危机早已成熟,唯一缺乏的是引发危机全面爆发的导火索(吴传俯,2003)。更有《远东经济评论》2002年发表文章认为“中国金融系统在走向毁灭”。虽然这些观点各有其出发点,但是中国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许多诱发金融危机的因素却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在金融开放已成为趋势的当前,从其他国家发生的金融危机中汲取经验,防范金融危机并且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就更显得迫切而重要。

一、理论综述

关于金融危机,比较权威的定义是由戈德斯密斯(1982)给出的,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其特征是基于预期资产价格下降而大量抛出不动产或长期金融资产,换成货币。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而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

(一)马克思的金融危机理论

马克思关于金融危机的理论是在批判李嘉图的“比例”理论、萨伊的“市场均衡法则”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指出,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买卖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出现分离的可能性,结果导致货币与商品的转化过程出现不确定性,而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在客观上又会产生债务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因此,导致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可能性的关键在于商品和货币各自不同的独立运动价值特性。而只要商品、货币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并且会首先表现为金融危机。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一旦劳动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商品的货币存在,从而表现为一个处于现实生产之外的东西,独立的货币危机或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就是不可避免的。”可见,马克思是将货币金融危机分为两种类型:伴随经济危机发生的货币金融危机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伴随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主要是以市场竞争、资本积累以及信用发展等因素为现实条件,而独立的货币金融危机则是金融系统内部紊乱的结果。同时马克思特别强调了银行信用在缓和和加剧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总的来说,马克思认为金融危机是以生产过剩和金融过剩为条件,表现为企业和银行的流动性危机、债务支付危机,但是其本质上是货币危机。

(二)西方的金融危机理论

早期比较有影响的金融危机理论是由Fisher(1933)提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Fisher认为,在经济扩张过程中,投资的增加主要是通过银行信贷来实现。这会引起货币增加,从而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又有利于债务人,因此信贷会进一步扩大,直到“过度负债”状态,即流动资产不足以清偿到期的债务,结果引起连锁的债务-通货紧缩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往往是以广泛的破产而结束。在Fisher的理论基础上,Minsky(1963)提出“金融不稳定”理论,Tobin(1980)提出“银行体系关键”理论,Kindleberger(1978)提出“过度交易”理论,M.H.Wolfson(1996)年提出“资产价格下降”理论,各自从不同方面发展了Fisher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70年代以后的金融危机爆发得越来越频繁,而且常常以独立于实际经济危机的形式而产生。在此基础上,金融危机理论也逐渐趋于成熟化。从70年代到90年代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金融危机模型是由P.Krugman(1979)提出的,并由R.Flood和P.Garber加以完善和发展,认为宏观经济政策和汇率制度之间的不协调是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第二阶段金融危机模型是由以M.Obstfeld(1994、1996)为代表,主要引入预期因素,对政府与私人之间进行动态博弈分析,强调金融危机由于预期因素存在的自促成性质以及经济基础变量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重要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金融危机理论发展至第三阶段。许多学者跳出货币政策、汇率体制、财政政策、公共政策等传统的宏观经济分析范围,开始从金融中介、不对称信息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其中有代表性的如Krugman(1998)提出的道德风险模型,强调金融中介的道德风险在导致过度风险投资既而形成资产泡沫化中所起的核心作用;流动性危机模型(J.Sachs,1998),侧重于从金融体系自身的不稳定性来解释金融危机形成的机理;“孪生危机”(Kaminsky&Reinhart,1998),从实证方面研究银行业危机与货币危机之间固有的联系。

二、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与教训

从历史上看,早期比较典型的金融危机有荷兰的“郁金香狂热”、英格兰的南海泡沫、法国的密西西比泡沫以及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等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回顾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并试图从中找出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共同因素,以为我国预防金融危机提供借鉴。

(一)90年代一共发生了五次大的金融危机,根据时间顺序如下:

1.1992-1993年的欧洲货币危机

90年代初,两德合并。为了发展东部地区经济,德国于1992年6月16日将其贴现率提高至8.75%。结果马克汇率开始上升,从而引发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金融风波接连爆发,英镑和意大利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欧洲货币危机出现在欧洲经济货币一体化进程中。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德国单独提高贴现率所引起,但是其深层次原因是欧盟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从而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制的要求,而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又与欧盟内部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异紧密相连。

2.1994-1995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年12月20日,墨西哥突然宣布比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将被扩大到15%,由于经济中的长期积累矛盾,此举触发市场信心危机,结果人们纷纷抛售比索,1995年初,比索贬值30%。随后股市也应声下跌。比索大幅贬值又引起输入的通货膨胀,这样,为了稳定货币,墨西哥大幅提高利率,结果国内需求减少,企业大量倒闭,失业剧增。在国际援助和墨西哥政府的努力下,墨西哥的金融危机在1995年以后开始缓解。墨西哥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债务规模庞大,结构失调;第二、经常项目持续逆差,结果储备资产不足,清偿能力下降;第三、僵硬的汇率机制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3.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是泰国货币急剧贬值在亚洲地区形成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这次金融危机所波及的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大都为历史罕见,不仅造成了东南亚国家的汇市、股市动荡,大批金融机构倒闭,失业增加,经济衰退,而且还蔓延到世界其它地区,对全球经济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亚洲金融危机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国家,各国爆发危机的原因也有所区别。然而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不同国家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如宏观经济失衡,金融体系脆弱,资本市场开放与监控,货币可兑换与金融市场发育不协调等问题(李建军、田光宁,1998)。

4.1998-1999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波及,俄罗斯金融市场在1997年秋季大幅下挫之后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到1998年5月,终于爆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震荡,股市陷入危机,卢布遭受严重的贬值压力。俄罗斯金融危机是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的综合反映,被称为“俄罗斯综合症”。从外部因素上看,一方面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世界石油价格下跌导致其国际收支恶化,财政税收减少。但究其根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长期不景气,金融体系不健全,外债结构不合理则是深层次的原因。

5.1999-2000年的巴西金融危机

1999年1月7日,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宣布该州因财源枯竭,90天内无力偿还欠联邦政府的154亿美元的债务。这导致当日巴西股市重挫6%左右,巴西政府债券价格也暴跌44%,雷亚尔持续走弱,央行行长在三周内两度易人。雷亚尔对美元的汇价接连下挫,股市接连下跌。“桑巴旋风”迅即向亚洲、欧洲及北美吹开,直接冲击了拉美国家,欧洲、亚洲等国家的资本市场。巴西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主要是受亚洲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影响导致国际贸易环境恶化,而其内部原因则是公共债务和公共赤字日益扩大,国际贸易长期逆差,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失误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从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其实就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悬在各国头上,只不过是在不同时候降落在不同国家头上而已。可以说,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几乎年年都有。事实上,2001年再度爆发阿根廷金融危机,由此可见金融危机的频繁性。

20世纪以来典型的金融危机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染性;(2).突然性;(3).破坏性;(4).频繁性。总的来看,金融危机的爆发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发展的趋向来看,金融体系内部越来越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然而宏观经济结构失调,僵硬的汇率制度,脆弱的金融体系,不合理的外债结构往往成为酝酿金融危机的土壤,也是导致这几次金融危机的共同原因。

(二)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教训

金融危机爆发频率的增加为我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教训。大致有以下几点:

1.实施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对于一国经济而言,大致可以选择由市场决定的浮动汇率和由央行干预的固定汇率。比较而言,固定汇率在微观经济效率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央行明确承诺维持汇率稳定的义务却使得央行必须牺牲货币政策的自,而浮动汇率则可使货币政策能够对各种冲击做出反应,从而引致较优的宏观经济绩效。然而实施固定汇率制却并非意味着绝对地固定名义汇率,而应当动态调整以反映经济发展的趋势。事实证明,汇率变动的压力如果不能以主动的方式加以化解,则必然就以危机的方式释放。以墨西哥与泰国为例,僵硬的汇率制度越来越不能反映真实汇率变动的趋势,从而固定汇率的压力越来越大,结果在投机者的冲击下,外汇储备就会下降并引发市场信心危机。

2.对于国际救援宁可不可抱有期望

外部贷款援助往往被认为是最有效的反危机措施之一。来自IMF等外部贷款救援有利于稳定币值,恢复危机发生国的经济增长,但是其组织结构决定了其职能的发挥需要以极少数国家的利益为前提。IMF在墨西哥金融危机与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的差异就说明了这一点,而这其实又是两次危机缓解时间巨大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IMF的贷款条件往往比较苛刻,甚至会以牺牲部分国家利益为代价,并且附带着漫长的讨价还价时间,这对处于危机中的国家是极为不利的。而这其实也就是马来西亚首相马哈蒂尔宁愿过贫困日子也不向IMF求援的原因。因此,对于在金融危机以后的国际救援不应给予太多指望。

3.适当的外债规模和结构

双缺口模型证明了发展中国家即使在较高储蓄率时也必然要借助于外资和外债。事实上,外资流入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债的规模与结构应当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尤其是对于巨额短期资金进出应当适度从严,以减少金融市场的动荡。在上述的几次金融危机中,短期资金几乎都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外,借入的外债应用于投资用途,而不应用于偿还旧债,更不应当为特权阶层所挥霍。

4.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总结这几次金融危机,可以看出宏观经济失衡往往是金融危机爆发的前提条件。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东亚奇迹”正为世人所瞩目之际,因此,其中缘由更值得沉思。事实上,在高增长光环的掩盖下,以高投入和出口带动的亚洲经济中早已出现了严重的结构问题。经济结构没有及时调整加剧了经济失衡,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基本条件。

三、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现实思考

中国迄今为止没有爆发过金融危机,主要可归功于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谨慎的金融自由化以及资本帐户下的不可自由兑换。然而,虽然没有遭受到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却并不意味着我国目前的金融系统有多么安全。事实上,我国在渐进改革中累积的深层次矛盾已经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潜在因素。这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有企业的改革问题;2.证券市场违规操作,过度投机现象;3.国有商业银行改革问题。

在亚洲金融危机以后,IMF曾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作了归纳,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鼓励各国政府实行健康的宏观经济政策;2.由国际结算银行出面制定一系列的标准,鼓励新兴市场遵守这些标准;3.在IMF建立自动生效的援助机制,当符合标准的国家在遇到金融危机时,自动给予援助;4.IMF积极鼓励新兴市场使用价格手段来限制那些不适当的、过多的短期资本流入;5.注意力从限制短期贷款的发放转移到确实让放贷者承担更大的风险。而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除了IMF所归纳的这五点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解决我国经济中诱发金融危机产生的因素。从预防金融危机出发,构建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有效的监管体系,并增强自身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

1.加强审慎的监管体系。审慎监管体系的脆弱性是许多国家爆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缺乏有效的监管,一国金融体系的运作就会失去安全屏障。而如果没有一个强而有效的审慎监管体系,则由于明确或潜在的存款保险的存在以及不对称信息的原因,银行体系里将存在大量的道德风险。这样,在发生危机时存款保险或政府会提供担保的预期会诱使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结果导致金融危机发生的更高概率(LeFort,1989)。根据我国目前实施监管的现状,应当重点从制度上完善监管体系,杜绝监管的漏洞,促使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工协作高效运转;培育金融监管体系运转的微观金融基础;将金融系统内部控制与外部监管有效结合起来;改进和完善监管手段;监管监管者,平衡和制约监管者的权力和义务。

2.完善和稳定金融体系。传统的经济理论认为市场导向型的金融系统优于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系统,然而更新的研究表明两种金融系统各具优势和劣势。对一国而言,选择那一种模式更多地应当从其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方面予以考虑。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达成的共识是一个“好的”金融系统应当具备有效的法律体系,良好的会计标准,透明的金融制度,有效的资本市场和规范的公司治理。实践证明,健全的金融体系将对抵御金融危机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3.改革低效的国有银行体系。目前,国有银行体系的低效运作已成为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因素,而沉淀多年的历史坏帐和低效率的银行治理结构则加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高盛公司在其2002年12月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的银行体系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摧枯拉朽般的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像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此外,我国应当引入民营银行,形成适度竞争的银行体系。各国的实践证明,市场化才是提高银行体系运作效率的根本途径。

4.谨慎推行金融自由化。7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在麦金农和肖的金融自由化理论指导下掀起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然而不同国家金融自由化的绩效却相差甚远。许多国家由于金融自由化不当导致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于我国而言,金融自由化已成为现实的选择,重要的是要为金融自由化创造有利的初始条件,谨慎地推进金融自由化进程。

5.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金融危机往往是金融风险积累的结果,因而事先监控和控制金融风险,将金融危机化解于未然就极为重要。对于金融体系中的风险因素,尤其是导致金融危机产生的潜在因素,如通货膨胀、汇率、银行体系风险、债务风险都应当纳入金融危机的预警系统。

参考文献:

[1]Demirg-Kunt,AsliandDetragiache,Enrica.“FinancialLiberalizationandFinancialFragility”,1998.

[2]贝内特?T?麦克勒姆,国际货币经济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

[3]李建军、田光宁,九十年代三大国际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

[4]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

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篇(7)

关键词: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危机、行为非理性、防范与控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浪潮席卷全球,投资主体在此浪潮的推动下越来越呈现出机构化的趋势。开放式基金在投资主体机构化的趋势中脱颖而出,逐渐成为全球证券投资基金业的主流力量。2001年9月,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的成功发行,拉开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的新篇章。到2002年11月1日止,我国已成功发行了13只开放式基金,其中大部分的基金已进入正常的申购赎回期。开放式基金能够成为当今全球基金业的龙头,有着它区别于封闭式基金的独特优势。然而,开放式基金份额的自由赎回优势,却也导致了开放式基金难以避免的流动性风险,在非常情况下,基金流动性风险会剧增并导致灾难性的流动性危机。潜在流动性危机的有效防范与对爆发中的危机的有效控制就成了开放式基金必须解决的理论和现实难题。

一: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危机

开放式基金区别与封闭式基金最显著之处就在于其自由赎回制度。封闭式基金一旦成立,在存续期内其规模是相对固定的,投资者不能直接赎回和购买新的基金份额,只能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已经发行了的基金股票。开放式基金由于其赎回制度的存在而规模不能固定:投资者在其成立后不但仍然可以自由地购买基金份额,而且他们还可以自由赎回其购买的基金份额。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这种差别是其优势所在,因为它为投资者提供了相对便利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但赎回制度这一优势也同时导致了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在非常情况下,基金流动性风险会剧增并导致灾难性的流动性危机。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是指开放式基金在不产生损失的情况下,可以随时以现金头寸或变现的资产来满足投资人赎回要求的能力。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就是上述能力受到损伤的风险,也就是说基金不能提供充分的流动性以满足投资者赎回要求的风险。开放式基金的资产来源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自其基金 份额自由赎回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基金管理人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赎回,必须保留一部分的现金或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非现金资产。但是,由于保留现金或是变现证券资产会成生机会成本或遭受损失,基金的收益率必然会受到影响。这样基金管理人必须在保持流动性以应付赎回和获得尽可能大的投资收益之间寻求协调。这样,基金自由赎回制度引发了基金自身流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导致了其难以避免的流动性风险。基金的流动性风险与投资人的赎回要求是正相关的,较大的赎回要求必然反映为流动性风险的剧增。

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危机是指这样一种事件和过程:开放式基金在出现较大损失的情况下,较大损失引起赎回要求和流动性风险的剧增,导致基金流动性头寸不能满足投资人赎回要求,并且,投资人和其它相关主体的非理进一步引发基金被动抛售资产、基金遭受贬值亏损和投资人赎回要求增加之间的相互促进与恶性循环。在基金投资失误,证券市场行情不佳,突发政策变动或基金管理公司出现突发事件等非正常情况下,基金资产的净值往往会出现下降而产生较大的资产损失,那么部分基金投资者就有可能非理性地向基金管理公司要求大量赎回基金份额,基金流动性风险剧增。此时,如果基金管理公司没有足够的现金资产满足赎回申请,那么流动性危机就会爆发。为了应对危机,基金不得不变现其所投资的证券资产,在非常情况下抛售证券资产行为与其它市场主体的非理的汇合,基金将很难不遭受巨大损失,从而基金资产价格会进一步的下跌,投资人和其它相关主体的非理就更容易发生,流动性危机自我循环。当流动性危机导致巨额赎回产生时,基金就极可能面临倒闭清算的灾难性后果。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开放式基金潜在的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扮演着导火线角色的基金较大亏损的出现,这种较大亏损可能是由投资失误、行情不佳、政策变动或基金突发事件等非常事件引起的。第二阶段就是较大亏损引起投资人非理性赎回要求和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剧增,导致流动性危机爆发,基金不得不抛售资产获得流动性以满足投资人递增的赎回要求。第三阶段就是一个更大程度的基金资产的贬值。这种进一步贬值通常是非正常情况下市场其它主体的非理所导致的结果。基金净资产的下跌进一步由于对流动性需求的增加加速了基金净资产的贬值,这种贬值又反过来因为投资人的非理性赎回要求而导致基金面临更大的流动性需求,流动性危机不断自我循环。

开放式基金本身的赎回制度是造成流动性风险的根源,而投资的较大损失、赎回要求和流动性风险的剧增、投资人和其他市场主体的非理性的行为的汇合就会导致流动性危机的爆发和不断循环。并且,在危机当中,市场中的非理是流动性危机得以恶性循环的根源。

二:对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危机的数理模型分析

可以用一个简洁的离散时间模型对上述论点进行概括,该模型很好地说明了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危机每个过程和变量的相互递进的关系,完整地演示了基金流动性危机的爆发过程,揭示了影响危机的各关键因素。

假设开放式基金初始时刻 因为投资失误,行情不好,政策变动或突发事件等非常情况导致损失 ,那么假设在线形的条件下,损失 将导致投资者提出赎回要求 = ----(1)式(a为大于0的常数),流动性风险相应增加。假设基金在每一时刻可以获得的流动性头寸为M(包括自有头寸和借入头寸等),那么在较大损失使投资人的赎回要求剧增(流动性风险同时剧增)到 M时,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危机就会爆发。由于基金此时不能满足赎回要求,被动抛售与流动性缺口部分相当的证券资产。在非常情况下,被动抛售行为会带来基金资产的进一步的损失: = ----(2)式(b为大于0的常数),并将导致这一时段的新的赎回要求 。流动性危机开始循环,不断反复。

流动性危机的爆发过程就可以用以下的联立差分方程组来演示。

---------(3)式。

-------(4)式。

于是,我们就可以求出基金损失和赎回要求在时间上的累积 : ---(5)式( 是关于 的参数)。 ----(6)式。

这样,根据上述两式的数学特征,可以得出如下数学结论:

结论一:当 时, 大于0,此时在 大于1的情况下, 都将趋于无穷大。

结论二:当 时, 大于0,在 小于1的情况下,方程有负的收敛解 。在保持经济意义的前提下, 将为0。

结论三:当 时, 为负数,在保持经济意义的前提下, 将为0。同时根据差分方程的原理,可以得到:

推论一:当 也为时间的离散变量时,只要某一时刻 , ,那么最终 也为负数,在保持经济意义的前提下, 将为0

从以上三个数学结论和一个数学推论来看,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危机是否爆发,爆发时能否得到控制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 与 的大小之比:能否爆发危机就在于投资者初始赎回要求 能否被开放式基金所控制的初始流动性头寸 所弥补。同时,如果 时刻,投资者的赎回要求 能否被开放式基金新获得的流动性头寸 所弥补,那么危机也回终止。其次是系数 的大小: 其实是对基金投资者理性的衡量,如果投资者是非理性的,则 就是大于1的常数,如果投资者是理性的,那么 就是小于1的常数;同样系数 实际上是对证券市场上其他机构和投资者是否理性的衡量,如果证券市场上其他机构和投资人是非理性的话,那么 就是一个大于1的常数,如果证券市场上其他机构和投资人是理性的话,则 就是一个小于1的常数。

由此可以得出:

命题一:如果开放式基金的初始流动性头寸 能够弥补初始赎回要求 的话,那么流动性危机是不会爆发的。

命题二:如果开放式基金的初始流动性头寸 不能弥补初始赎回要求 的话,在投资者和证券市场上其他机构和投资者都为非理性的情况下,此时 ,流动性危机将不可避免的爆发,而且不能控制,最终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命题三:如果投资者和证券市场上其他机构和投资者是理性的情况下,此时 1,即使爆发流动性危机,危机也能通过市场自身得到控制。

命题四:在投资者或证券市场上其他投资机构和投资者只有一方是理性的情况下,爆发流动性危机时,则难以预料危机是否能够通过市场自身得到控制,这就取决与两者之间理性程度大小的比较。在足够的市场理性条件下,危机也能通过市场自身得到控制。

命题五:如果危机爆发,市场理性不够的条件下,只要开放式基金能够获得足够的流动性支持,那么 ,则危机可以通过市场自身以外的力量得到控制。

三:对开放式基金流动性危机的防范

根据本文数理模型的命题结论,如果开放式基金的初始流动性头寸能够弥补因初始投资损失引起的赎回要求的话(即 ),那么危机就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如果基金能够有效监控潜在损失、赎回要求和流动性风险,那么基金有可能避免较大损失的产生,并有充分的余地没有或很小损失地转换投资组合,调控其流动性头寸,避免危机爆发。所以,从基金风险管理的角度来看,防范流动性危机的任务就落在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要确立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架构和基本程序,形成对投资人赎回要求变化(反映为流动性风险变化)的有效监控系统;其次要利用以 为代表的在险价值管理技术对潜在损失(特别是较大损失)进行监控,预防投资人的赎回要求和基金流动性风险的剧增而导致流动性危机的爆发。

(一):确立合理的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架构和基本程序

首先,基金要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的制定因根据基金自身的市场定位来进行,并要求相应的风险管理部门积极予以落实。一般来说,基本的原则应该为实现“流动性风险在满足适当盈利性条件下的最小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既是基金进行流动风险管理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基金实施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指导原则,在整个风险管理体系中应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次,要确立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确立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组织构架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将流动性风险的衡量、监督和控制与产生流动性风险的部门分开。高级管理人员应保证职责适当分开,员工的责任不应互相冲突。因此,基金应该设立具体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并独立于公司的其它业务部门,来实施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是基金统一管理和控制公司总体风险及其结构的最高管理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战略与要求。

最后,基金要确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首先,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在基本组织构架的约束下,根据预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和流动性风险对资本比例情况,对基金业务活动及其带来的流动性风险进行分析。其次,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应对流动性风险不断进行常规检查,根据业务和市场的变化对风险战略进行定期重新评估,并将结论直接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最后,在识别了流动性风险的具体情况,并得到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认可之后,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就需要对各流动性风险生成部门提供流动性风险控制工作的详细的具体的指引。

(二):利用以 为代表的在险价值管理技术对潜在损失进行定量监控

在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组织构架和基本程序的指导和约束下,基金的流动性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利用合适的在险价值管理技术来对潜在损失进行定量监控,避免赎回要求和流动性风险的剧增,导致流动性危机爆发。

在各种定量在险价值管理技术中,开放式基金应优先选择国际通用的 在险价值管理技术来对投资在险价值做出有效的评估,防范潜在损失引发剧增的流动性风险。 风险管理技术是近年来国外兴起的一种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模型,目前已被全球各主要银行、公司及金融监管机构广泛采用。1996年巴塞尔委员会规定其成员银行和金融机构必须采用 技术针对交易书中的所有项目建立内部市场风险模型。 英文全称为Value at Risk,中文一般译为“风险价值”。其含义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在给定的概率分布下,任何一种金融工具或投资组合所面临的潜在的最大损失金额。实践中, 值的计算方法大都均围绕资产报酬统计分布进行估计,开放式基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的是以下四种较流行的方法中的一种:参数法、历史数据法、历史模拟法或随机模拟法。

利用以 为代表在险价值管理技术不但可以对开放式基金的投资在险价值进行评估,推断潜在的投资损失,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剧增导致流动性危机爆发,而且还可以抑制基金有关人员投资行为中的过度投机行为。利用定量风险管理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可以使基金的每个交易部门和交易员能明确他们在进行多大风险的金融交易,并可以为每个交易部门和交易员设置在险价值限额,以防止过度投机行为的出现;定量风险管理技术有助于建立合理的内部激励机制,对于一个交易员来说,其业绩评价不在仅仅依靠其盈利的大小,而是根据收益和在险价值的比率。这样的话,如果交易员从事高风险投资项目使得在险价值很高,那么即使利润再高,他的业绩评价也不会很高。这样就有助于抑制交易员过度投机的内在冲动,使其在最小风险条件下为公司谋取最大的收益。

四:对爆发后的流动性危机的控制

如果基金对危机监控失败,爆发了流动性危机的话,根据本文数理模型的命题结论,市场如果具有足够的理性,危机可以在市场自身范围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必须加强理性证券市场的建设,这就需要市场的不断成熟和完善,这一工作是需要管理层和各市场主体共同来完成的。如果市场理性不足的话,在基金能够获得足够的流动性头寸支持的情况下,危机也是可以控制的,所以基金自身要积极的寻找紧急流动性头寸的合理保证,但也离不开管理层对基金流动性头寸可获得性的多方面支持。

(一):加强理性证券市场建设,以市场自身力量形成对危机的有效控制

根据本文数理模型的命题结论,在流动性危机爆发之后,危机可否可以通过市场自身得到有效控制的关键就在于证券市场理性的强弱和分布。如果 ,危机是可以通过市场自身得到控制的。

从理论上看,虽然最新的行为金融理论对有效市场理论的理性市场基础并不赞同,但从行为金融理论出发也不能得出危机一定不可控的结论,因为行为金融理论也并不认为所有投资者的行为都是非理性的,非理投资者只是证券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全部。所以,即使根据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中的理性参数 和 也不一定都会大于1, 的可能性应该不是很大。特别地,当我们将视角转向效率市场理论的维护者对行为金融理论的批评时,可以发现,如果批评成立的话,那么 的可能性应该是很小的。有效市场理论对行为金融理论在“解释的普遍性问题”、“实证研究的支持问题”、“异常收益是否是对风险的补偿问题”、“异常超额收益的计量问题”等方面对行为金融理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说明了金融市场应该还是有理性的。

因此,在证券市场的理性足够大的条件下,危机爆发后应该在很大可能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市场自身得到有效控制的。但是,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还是一个很不成熟和很不完善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的非理是普遍存在的。因此,要有效控制流动性危机,使其在爆发后也能得到有效的遏止,就必须加强市场理性的建设,这项工作是要有管理层和证券市场上各类主体来共同完成的。投资者形成对市场的理性预期的前提在于市场的完善性和成熟性,因此理性证券市场的建设就应该是市场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就目前的条件来看,以上工作应该集中在如下方面:首先是规范上市程序,取保上市公司的质量;第二要创造一个公平、透明的环境,使所有的投资者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尤其是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权益。第三,在于绕开地方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建立一个统一、有效、公平的市场。第四,要加大中介机构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同时要形成对中介机构的有效监管。第五,要进一步发展规范的机构投资者,逐步转变整个市场的投资理念。第六,要通过提升会计和信息披露标准以及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的操守,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

(二):开放式基金应在管理层的配合下寻求紧急流动性头寸的合理保证

在危机爆发后,如果市场理性不足以有效控制危机的话,在基金能够获得足够的流动性使得 的情况下,危机也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如前文所述,在危机中,基金已不应该通过自身资产的转换来获得流动性头寸,因此基金必须寻求紧急流动性头寸的合理保证,这一工作需要管理层对基金流动性头寸可获得性的多方面支持。

开放式基金应该加强与银行和货币市场的联系,努力树立起信用良好的形象。以便在出现投资损失时,能够获得紧急流动性头寸的合理保证。然而,目前我国分业经营政策在客观上造成了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人为分割,这就为开放式基金紧急流动性头寸的获得设置了障碍。实际上,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是密切联系的,而且这种联系是天然的和客观的,统一于整个金融大市场中。证券市场孕育了高风险,但也给投资者高的回报,货币市场则为投资者提供流动性。在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被人为分割,它们之间的天然联系被切断,相互之间资金自由流动的渠道被封锁,降低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货币市场最重要的特点是它的流动性较强,可以及时的弥补证券市场流动性的不足。那么,从对开放式基金紧急流动性头寸提供和从对整个证券市场流动性头寸提供的角度来说,我国有必要实现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合理连接,加强银行与证券市场众机构的合作。

很重要的一点是,在基金不能从银行或货币市场其他机构获得紧急流动性头寸以应对流动性危机时,中央银行应该向对待商业银行一样,担负起“最后贷款人”的职责。这对整个开放式样基金业的正常稳健运行是很有必要的。基金在其面临严重的流动性不足时,可以凭其资产做抵押向中央银行获得贷款。中央银行此种职能的发挥,将可以使基金避免不必要的资产抛售所带来的损失,还可以避免基金倒闭在金融市场上的产生的恐慌局面,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出现。此外,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可以有效的稳定投资人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市场非理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金融工程原理—无套利均衡分析》,宋逢明,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蒋中一,商务印书馆,1999。

(3):《中国投资银行发展战略》,杨大凯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4):《开放式基金遭遇“特里芬”难题》,段卫平,《银行家》,2002年第6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