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

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19 15:29: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

篇(1)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环保意识 调查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规则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保的自觉性[1]。大学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环保意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未来的环境状况[2]。通过对某高校的环保意识现状调查,明确该校大学生环保意识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对策,增强大学生环保意识。

一、 对象和方法

以某高校检验学院大一到大三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2份,回收376份,有效问卷372份,有效回收率为92.54%。自编“大学生环保意识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三方面:第一,环境保护认知,主要涉及简单的有关环保知识和环保知识获取途径;第二,环境保护态度与对环保工作看法;第三,环保行为倾向。问卷通过预调查,并经过多次修改后发放问卷进行调查。采用自填式方法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并对获取的数据资料双人录入,校对后进行整理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等统计学分析。

二、 结 果

(一) 一般人口学特征

372名研究对象中,男性131人,占35.2%;女性241人,占64.8%。大一学生共131人,占36.0%;大二学生共123人,占33.1%;大三学生共118人,占30.9%。来自城市的学生共168人,占45.2%;来自乡镇的学生共77人,占20.7%;来自农村的学生共127人,占34.1%。见表1。

(二)环保认知现状

对于“世界环境日”和“地球一小时”活动这两道问题,372名研究对象中,具体知道是哪一天的仅29人,占7.8%;表示了解的有319人,占85.7%;完全不知道的共24人,占6.5%。对日常生活中的污染物的认知见表2。

在大学生环保知识获取途径这一问题的调查上,372名研究对象中,选择从网络、电视获取的有290人,占78.0%;选择从报纸、书刊获取的有196人,占52.7%;选择从课堂、讲座获取的有128人,占34.4%;而从社会、学校宣传活动获取的有153人,占41.1%;选择其他获取途径的有46人,占35.7%。对于环保问题在大学生中推广的问题中,选择宣传手册的共146人,占39.2%;选择展板、报纸的共194人,占52.2%;选择讲座开设选修课共243人,占65.3%;选择辩论赛的共155人,占41.7%;选择其他推广方式的有47人,占12.6%。

(三)环保态度现状

在372名研究对象中,对于学校在环保工作上的不足这一问题,指出环保组织少,环保宣传力度不够的有257人,占69.1%;认为环保活动少,环保宣传意义不大的有256人,占68.8%;指出老师课堂教育不够的有104人,占28.0%;指出学校设备不足或不合理的有127人,占34.1%;指出其他问题的有40人,占10.8%。在对校园环境保护方面需要改善这一问题,372名研究对象中选择绿化的有132人,占35.5%;选择噪音的有160人,占43.0%;选择学生素质的有262人,占70.4%;选择宣传力度的有197人,占53.0%;选择环保教育的有179人,占48.1%。在372名研究对象中,认为我国环保立法执法工作很好,很满意的共63人,占16.9%;认为不好,需要改善的共239人,占64.3%;表示不了解的共70人,占18.8%。

(四) 环保行为倾向现状

372名研究对象,对于校园中普遍存在的踩踏草坪、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浪费电源、一次性物品使用过度、浪费水资源等校园环境问题的看法见表3。

三、讨论

(一)大学生环保知识获取途径分析

大部分被调查的学生认为自己掌握的环保知识一般,学生获取知识的自觉程度不高。大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获取途径78.0%的人首选是网络和电视,选择纸质媒介如报纸、书刊的也有52.7%,而环保知识获取途径来自校内外的宣传活动和课堂、讲座等其他方式的人数相对较少。这说明,大学生获取环保知识的途径单一且零散,环保知识的获取大部分来自于一些类似网络、书刊等大众媒介,而来自校园、社会的比较系统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较少。对于环保知识的推广,最受大学生欢迎的是开设选修课的方式,其次是展板报纸宣传手册等常见的宣传方式和富有趣味性的辩论赛形式等。不难看出,大学生也期望环保知识的宣传走进课堂,能通过更加系统的方式获取环保知识,且希望环保知识的宣传能以显而易见并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呈现在校园中,这对于开展环保知识的宣传工作有启发性意义。

(二)大学生对待环保的态度分析

在当前环保问题相当严峻的形势下,46.0%的大学生认为环保问题刻不容缓且觉得环保应从我做起并需加强环保的立法执法工作,但53.5%的人将环保工作从社会和政府分割,甚至认为环保工作与我无关或认为环保问题并非刻不容缓,却仍选择环保问题应从我做起和应加强环保立法执法工作,观点暧昧,态度模糊,甚至仍有0.5%的人觉得环保问题与己无关。这表明大学生在对于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上,态度有偏差,数目可观的大学生能认清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并正确理解环保与个人及政府的关系,但仍有过半数的人不够重视且不能正视当今环境形势,这可能与长期以来大学生所受的有关环保教育少、环保知识深度不够有关。

学校在环保方面的工作有许多不足,并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对环保知识的需求,很多方面还有改进空间。最主要的问题集中在学校的环保组织少、宣传力度不够以及组织的环保活动少、宣传内容不新颖,还有一部分人指出老师的课堂教育不够即校园的设备存在问题等。从调查中得出,学校急需改进的问题,最突出的是学生素质这一主体因素,其次是环保教育和宣传力度等客观方面,还有绿化和噪音的问题也需要改善。可见大学生对于在高校获取环保知识是有一定的渴求的。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完善自我的地方,学校的教育会对在校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3]。

(三)大学生环保行为倾向分析

校园环境问题仍不容忽视。踩踏草坪、过度使用一次性物品、随地吐痰、乱丢垃圾、浪费电源、浪费水资源等校园常见环境问题亟待解决。这与学生素质、校园环保意识宣传甚至校园环保制度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大学生环保意识低、学校环保工作不够到位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垃圾处理时的行为比较环保,但并不彻底,仍需进一步加强教育。环境保护需要政府与公众的共同努力,既要靠政府的约束也需要来自群众的监督和参与。本研究中,大学生在发现污染现象时的处理方式除去部分人以电话举报及找有关部门反映外,64.0%的大学生选择因身单力薄而放弃参与,还有10.2%表示无所谓。这不仅体现了大学生环保意识中存在的问题,也反射出,我国在环保工作上的存在的问题,尤其是对来自企业的污染,个别政府人员不作为的现象影响了大学生环保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张婕.加环保意识教育,提高学生环保意识水平[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4(09):57.

篇(2)

关键词: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环保意识;环保行为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增长,世界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世界各国达成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共识。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研究表明,国外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是“自下而上“推动的,即由于多数国民具有较高的环境素质,通过环境运动,建立形式多样的环保社团,开展声势浩大的环保活动,推动各级政府和企业决策者采取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立法等,并主动地实施,最终实现了环境状况的根本转变。与此相对的是“自上而下”的推动模式,这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的模式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人均受教育程度低,公众的自我意识和观念相对薄弱,所以需要政府去引导。我国的环境保护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型的,这就要求“一定要把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放在环境保护的首要地位”。

一、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环保意识是社会进步和民族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和保护环境的决定性因素,环保教育具备全民性、终身性、社会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大学生是祖国和人类社会的未来,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是未来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应该站在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树立环保意识,做一名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卫士和对人类生存环境有强烈忧患意识的环境保护志愿者,他们今天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社会生态意识的主流和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加强大学生环境教育,有“教育一代,影响几代”之效,只有通过对大学生实施有效的环境教育,才能达到尽快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研究表明,大学生虽有环境保护意识,但环境保护行为不理想,没有形成自觉地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放眼校园,一场活动结束后,场地满眼尽是各类垃圾,旅游地的生态破坏问题等等都与大学生环境保护行为欠佳有关,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就成为必然。

二、进行大学生环境保护教育的途径

1、进行两课改革,将生态文明理论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是对文明系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在当代中国新的理论表现,彰显了时代特色的当代中国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环境意识,是生态时代高校推进大众化的应有之维。高校应加强研究两课改革,将生态文明理论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环保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结合,把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到德育的高度;利用两课阵地,对大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

2、与专业课相结合,在专业教育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因为生态环境问题涉及到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方方面面,高等教育中不同专业的学科内容虽有很大差异,但都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与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有着内在的联系,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如生态经济学、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人类生态学、民族生态学等等。各专业的教学应紧紧跟上学科的发展,把专业最新的科学介绍给学生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将生态环境保护应用到本学科的教学和实践中,提升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3、开设选修课,加深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通过开设环境形势、生态修护等方面的选修课,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现状,学习到环境保护的技术,从而加强学生环保意识,促进学生环保行为的形成。

4、发挥学生环保社团的作用,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由于我国的环境保护是典型的“自上而下”型的,这就需要政府、媒体、宣传部门加大环保宣传的力度,现实来看,几乎关于环境污染、环境制度等方面的报道每天都可见诸报端,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环境保护宣传的社会氛围,使人们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这种宣传对于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不能加深学生的认识,充分发挥学生环保社团的作用就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许多大学虽然设立了自己的环保组织,但是真正能发挥作用的不多,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对环保组织给予足够的重视,指派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加强对环保社团的指导,研究开展环保社团工作的方式方法,使环保社团作为环境保护教育的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促使学生环保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

综上所述,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高校应充分意识到开展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教学改革、宣传教育、社团活动等途径,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一种崭新的人生观、自然观和生存发展观,并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意识地控制人对自然的盲目行为,自觉养成爱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生态保护意识、思想觉悟和相应的道德文明行为习惯。通过对大学生的环境教育形成大学生良好的环保行为,最终实现我国人们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的提高。

[1]姚从容,陈魁.环境意识与第三部门[J].理论与现代化,2005(3):20-23.

[2]李天煜.大学生环保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中的作用[J].高教论

坛,2008(1):147-150.

[3]陈 真. 大学生环保意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J].龙岩学院学报, 2007(4):114-117.

[4]谭丽荣,刘志刚.高等院校学生环境意识调查与分析:以曲阜师范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6(1):199-204.

[5]朱爱辉,贾竟波.大学生生态意识调查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大学生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2010,14,62.

[6] 阿拉坦其其格. 高校环保教育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9):49-51.

[7]张 勤,徐海红. 在推进大众化中培育大学生的环境意识[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4):109-112.

[8]格根塔娜,侯彦杰.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0(1):73-76.

[9]戴洪厚,毕慧敏,高玉红.大学环境教育选修课的现状调查分析及思考[J].成人教育,2010(2):89-90.

[10]王 媛,徐友浩,张宏伟等. 从大学生环境意识看大学环保公共课程的方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343-346.

[11]刘艳华. 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69-71.

[12]张孟钦. 论当代大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4):64-66.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1-027-01

21世纪的今天,我国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我国的高等教育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动荡,人们的价值观也趋向多元化。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无论从宏观层面,还是从微观视角来考察,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面临着不少严峻挑战。针对目前大学生的现状,谈谈新形势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看法。

一、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1、接受新事物快,正确筛选信息的能力有待提高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的精力和财力都在变大,90后大学生从懂事开始,就与网络一起成长,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无论是手机、宽带、数码产品等,他们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和亲和力远远超过前几代人,他们是全球化时代中最易感染和吸收的人群。高职院校学生的课余时间相对充裕,学生可以进行课外阅读或上网获取信息,但目前的现状是学生课外阅读中有大量的时间用于阅读那些对自身的长远发展无意义的消遣性读物。计算机这个信息时代的宠儿似乎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不过是一个上网玩乐的工具,与此同时,网络上大量的不健康信息也对大学生的成长产生着不利的影响,有些学生甚至因为浏览了某些不健康的信息而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这一切都表明学生筛选、接受外来信息的能力急需教师来帮助提高。

2、集体观念淡薄,缺少责任感

目前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而他们的父母、爷爷奶奶等长辈的青少年时代生活条件多数不好,生怕他们吃苦受罪,所以对他们疼爱有加,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什么事都以自己为中心、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做事的习惯。缺少心与心的沟通与感情上的交流,从而导致他们养成不知道什么是忍让、不知道什么是协作。由于没有经历过太大的风浪,致使他们的心理普遍比较脆弱,常因为一点小事受挫就会感觉人生毫无意义,轻者出现学习动力不足、厌学等现象,重者产生焦虑、焦躁甚至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就造成他们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为人服务的意识。对很多社会现象不闻不问,更谈不上参与了,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缺少政治追求。

3、公民意识淡化,缺乏基本公德

公民意识包括国家意识、主体意识、法治意识、公德意识、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在这里我们想着重说一下法治意识、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就法治意识而言,学生一方面对法律知识知之不多,另一方面表现为在情绪失控后无视法律法规,图一时之快,步入违规违法的道路,制造事端。就公民的基本道德而言,从小学至高中阶段,学生接受的是不折不扣的应试教育,很少接受法律道德教育。所以,虽然步入了大学,他们的公民道德意识并未全面养成。在大学里,乱扔垃圾、吃饭浪费、缺乏礼让、没有目标、不知自强的表现随处可见,这些都应该引起教师们的警惕。就公民的环保意识而言,虽然大学生都知道塑料袋应该尽量少用,废电池、旧塑料不应该乱扔,但是知易行难,学生很难将其兑现到行动中。因此,规范学生在这方面的行为显得非常重要。

二、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有其特殊性,是在向学生讲述有关思想政治、道德修养方面的立德立身之本。不同思想素质的人对于立德立身各有自己的看法,一些正确的观点极易被先入为主的不合理观点所抵制。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教育对象对强制性的要求持反对态度,他们只愿意接受来自于自己心灵的观点。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做被教育者的朋友,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明白教师的要求、标准也是他们自身发展应该努力达到的标准,这样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育效果。由此观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通过广泛深入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教育和引导他们牢固树立集体主义意识,坚信社会主义制度必然可以战胜资本主义制度。运用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使他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的坚定信念。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 生态意识 环境危机

1 引言

生态意识即生态价值观念,是指人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对地球生态环境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人类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价值活动,人们在长期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逐步产生了有关生态环境的意义、好坏、美丑、利害等观点和看法,从而形成了关于生存价值的观念。

人类要想更好的生存和稳定的发展,必须树立生态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使得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协同进化。生态意识的建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意识不断付诸实践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生存的最佳途径。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那么他们今天的生态意识状况在很大程度决定着未来社会生态意识的主流,也预示着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和强度。为此,本文特组织了一次大学生生态意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掌握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现状和探讨大学生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态课程的设置进行了探讨。

2 调查方法

2.1调查对象和内容

本次调查选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部分大学的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大学生对生态感知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法律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的宣教程度的认知五个方面的内容。

2.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目前应用最为广泛且全球通用的测量技术――李克特量表(Linker Scale,亦称总和量表法)问卷的形式,具体调查时采用非随机抽样调查方法中的配额抽样法(即按一定的标志对总体进行分层分类排列,再以一定比例的配额由调查人员根据一定标准自由选取样本),按大专、本科及其硕士的教育程度和性别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部分大学的在校生进行分类,以一定配额选取样本,发放问卷,并进行一些深入访谈。

调查问卷的主题由22个陈述句组成,从生态感知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法律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的宣教程度5个角度调查在校大学生的生态意识。问卷等级按照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也不反对、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划分为5级,并利用5分制依次给这些选择赋值打分。在接受问卷调查时,被调查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个等级,以表达他们对这些陈述句的赞同程度。然后,根据对每一个陈述句计算出全体被调查者的平均分(均值),以了解和分析大学生生态意识的现状。

2.3调查过程

本次调查于2007年5月7日进行,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70份,其中有效问卷149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4.5%。其中,被调查对象中男性大学生占50.34%,女性大学生占49.66%;调查对象的学历层次为大专28.2%;本科45.6%;硕士26.2%。

2.4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均值(数据平均值)统计方法。数据统计时将调查问卷的22个陈述句按照大学生生态感知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法律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的宣教程度5个方面进行分类,分别统计计算出均值。另外,在大学生群体内部即按一定的标志(如教育程度、性别)对样本总体进行分层分类排列统计,计算出均值。

3 调查结果分析

3.1大学生的生态意识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收回后,对其中的149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类整理,具体数据统计分析时采用均值统计方法,其调查结果分析见表1。

3.1.1大学生生态意识

表1表明,综合大学生潜在生态旅游者生态意识调查5个方面数据,以5分制计,总平均得分为4.23(若将“5分制”换以“优”、“良”和“差”三个等级计,已属于“优”等级)。由以上调查结果可以初步判定,当代中国大学生整体具备较高的生态意识水平,令人可喜。

3.1.2大学生的生态意识与其受教育程度的关系

由表1显示,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在调查中平均得分普遍较高,且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生态感知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法律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的宣教程度的认识5个方面,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递增趋势,即“大专生

3.1.3大学生生态意识与性别的关系

从表2男生与女生对比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生态感知意识、生态保护意识、生态法律意识、生态经济意识、环保意识的宣教程度的认识5个方面,女生的平均得分均明显高于相应的男生平均得分,出现性别差异。这种生态意识性别差异性的出现可能是由于男性和女性在心理和生理特点上存在差异性所致。

4 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大多数哈尔滨市大学生具有很高的生态意识,并认识到生态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受到受教育水平影响。大专生、本科和硕士生在调查中平均得分普遍较高,且随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呈递增趋势,即“大专生

4.2建议

4.2.1环境保护,教育先行

大学生群体作为文化水平较高的群体,对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应高度重视高校的大学生环境教育,呼吁高校增加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课程的设置,为大学生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为增强大学生生态意识做出积极的努力,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群体较高水平的智力和体力,为生态环境保护和未来国家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4.2.2增设生态意识相关课程

本文认为高校有必要面向全校开设与生态学有关课程,就普通高校而言,在增设与生态意识相关课程以外,可以通过讲座形式开设;对师范院校来说,可以讲座或选修课形式开设;其中各高校文理科侧重点应有所不同,而对于生物、农林等专业,生态学应是主干课程之一。

4.2.3采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

积极支持和鼓励大学生们参与各种“生态环保团体”“绿色俱乐部”,并利用假期开展户外实地考察调研活动,组织大学生们深入到自然保护区进行自然和人文环境方面的调查,平时也可以积极组织各种知识竞赛、征文等活动,让他们从活泼的教育方式中获得环境教育,增强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赵玲.生态意识与可持续发展.吉林地质,2000,19(2).

[2]罗明义.旅游经济分析.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57-59.

篇(5)

关键词:环保科普;大学;通识教育;融合

1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的内涵界定

环保科普是以环境科学知识的传播为核心,通过科普研究、知识传播、展览展示、资源开发等活动,借助科普场馆等实体,传播环境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知识,以提升全民环境科学素质。第一次真正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1]目前,美国、英国等国家大力倡导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内容具有国别性、时代性、地域性。尽管如此,通识教育还是有其共通性的内涵,即强调通过学习系统全面的知识来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国务院办公厅2016年3月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提升做出总体部署。党的十以政治宣言的形式,将生态文明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美丽中国、环保先行”,公民环保素质的提升,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将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相融合,是提升大学生环保素质、进而提升全民环保素养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2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的现状分析

2.1大学通识教育理念有偏差

2000年前后,我国各个大学都开始进行通识教育的改革。从形式上看,我国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建立起来了,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通识教育是一种仅停留在口号层面的理念,没有贯穿至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人才培养模式还是专业导向,只是加入了少量的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使得通识教育的内涵难以渗透到教育实践中。虽然教师和学生对通识教育有一定的了解,认为通识教育是让学生有较宽的知识基础和视野,但在实践中却往往更为简单化。教师将其理解为学生生涯规划、就业指导或专业导论课,即面向所有学生对以后的职业发展、专业发展概论等作浅显的讲解,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差异、个性发展、年龄差异等因素。学生则将其理解为发展一点兴趣、爱好,选课时偏向较为简单、有趣味性的课程,考虑的是如何快捷轻松地拿到学分。[3]通识教育课程不免成为调味剂、开胃菜、混学分的课程。通识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学生对元培班的初步认识最多的选择是自由选专业(83.1%),远高于培养通才(38.8%)。[4]课程的开发及选择中的学科知识融通问题基本上被大学教师和学生所忽略,教师和学生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的作用,没有意识到通识教育在建构知识的联系性和整体性、培养学生通用能力以及促进合格公民形成中的作用。目前,大学通识教育呈现浅显化、趣味化(有时甚至是娱乐化),由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大学中通识教育的地位远不专业课程教育。

2.2环保科普教育浮于形式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生态环保越来越重视,也呼吁向大学生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但由于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大学的环保科普教育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如下:

2.2.1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

许多大学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仅仅停留在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等常识教育上,大多数学生对生态环保知识了解甚少,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常识都不知道。譬如:对电子垃圾概念、废弃物回收标识的认识、白色垃圾危害等知识很多学生不了解。同时,“十三五”时期,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复杂,环境治理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环保科普教育内容应更丰富。

2.2.2环保科普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许多大学对学生进行环保科普教育的形式单一,主要是在基础课中极少涉及到生态环保知识,譬如:当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中含有生态环保的内容,但该教材中只是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等较少篇幅提到了生态环保问题,有些基础课教师甚至忽略了此章节的讲授。非环保专业的大学生在课外甚少参加环保科普活动。学校很少组织相关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环保知识。

2.3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度不高

目前,许多大学存在通识教育理念有偏差、环保科普教育内容简单及形式单一的现状,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结合度不高。没有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及环保使命感的培养当成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许多非环保专业(甚至环保专业)学生没有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缺乏使命感和热情,大多数学生生态环保知识肤浅、生态环保目的不明确、生态环保整体意识缺乏、参与环保科普通识教育的热情不高。

3环保科普与大学通识教育融合的路径分析

大学应摒弃功利主义和狭隘的专业意识,将通识教育与环保科普有机融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力争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较高环保使命感和责任心、有良好环保习惯、积极参与环保科普活动并能对环保新知识有一定了解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

3.1开设环保科普课程

大学课程中,不仅要有专门的环保公共必修课,同时要将环保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与环保知识的相关性,将环保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大学要把环保科普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让所有学生都能深刻了解生态环保问题的重要性和严峻性,将《新环境保护法》向大学生普及,能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环保问题。重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环保问题的解决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要通过环保科普教育改变人们的生态观念,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只有这样,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生态良性发展。此外,要把生态环保教育融入不同学科、专业教学之中,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以及与环保知识的相关性,教给学生不同的环保科普知识。譬如:土建类专业,应教给学生绿色建筑、节能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旅游类专业,应教给学生低碳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知识。同时,环保教育课程内容要广泛,应涉及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科学、环境伦理道德以及新时期环境保护的新手段、新工艺、信息化等知识。环境法制知识规定了公民对环境的权利和义务;环境科学知识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及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知识,它可使学生认识生态环境,培养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环境道德伦理观是社会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道德规范的总和,能使学生明确人与自然的价值与权利、责任与义务,以及评判人类行为、意识的生态环保道德标准。[5]环保新知识是让大学生与时俱进地了解环保新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

3.2打造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

大学应建设集“绿化、美化、净化、亮化、文化、无害化”为一体、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让教师和学生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天人共泰”的同时,也能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去维持和宣传这种和谐。首先,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机能整体性的特征。应体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是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校园里的人、生物、环境、文化等之间相互平衡协调,是一个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其次,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特征。多样的生物对维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作用。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譬如:校园内有多样化的植物、有适合鸟类、鱼类等动物栖息的场所等等。再次,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态自组织性的特征。校园的整个生态系统内其结构、功能之间是融洽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网自动形成有序结构,不需要将校园植物修剪成整齐划一的形状。最后,宜居宜学的生态校园应体现生态景观美的特征。生态校园景观美学即是让景观美具有生命力,景观美主要指校园的自然景观,是外在的;富有生命力是指景观具有内在活力,即物质代谢、能量流动和信息的传递等,是一种蕴藏生命活力的美感;景观美与生命力具有独立性,两者又相互统一。[6]

3.3建设环保科普基地

开设了环保专业的大学(或有较强环保意识且有条件的大学),或几所大学、企业联合,可建设环保科普基地。环保科普基地可延伸产学研合作的外延,不仅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升全日制学生的环保素质,而且将环保新知识、新技术向广大社会民众推广普及。环保科普基地实施“六个一”建设方案,详细如下:“一个科普场馆”,即建设包括生态校园展示馆、环保科普体验馆、环保宣教展馆、环保发展史陈列馆等,学生参与场馆设计,每年向公众开放;“一套宣传册”,即大学生参与撰写,图文并茂地宣传与社会公众衣、食、住、行相关的环保知识;“一支宣传队伍”,即相关专业师生全员参与,吸引合作企业的技能大师参与,组建专兼结合的科普宣传队伍;“一套宣传视频”,即教师和企业技能大师积极引导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科普宣传视频,宣传公众身边的环保案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及如何进行环保等;“一套宣传讲解词”,即由相关专业师生自编、自讲,采取专业讲解员与兼职讲解员结合的方式,声情并茂地向社会公众讲解环保科普知识;“一系列宣传活动”,即广泛开展有特色、有时效的环保科普教育活动,在活动中不仅使自身的环保素质得到提升,且能推动环保科普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常态化。在环保科普互动的内容与形式上,改革传统环保宣教形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造视觉与听觉多重效果,凸显环保活动的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

参考文献:

[1]杜志强等.大学通识教育:回顾、反思与追求[J].教育科学,2009,25(6):51-54.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7.

[3]胥秋.我国大学通识教育发展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4(2):112-115.

[4]陈向明等.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80.

[5]刘艳华.论大学生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63(1):69-71.

篇(6)

姓名:

院系:

学号:

时间: 2017年5月

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环保已成为一个全球的热点。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必须选择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因此,在学校中开设环境教育和有关环境保护的活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当前,新世纪的新技术革命将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发生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变化,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是社会行动力的主体,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向。所以,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行动意识,是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

因而学校的环境教育也应从传统的环境教育向新时期的环境教育转变,同时把培养学生的人格、能力、行为提上环境教育的日程,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参与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而且越来越多的事实和经验也证明,光有环境保护的认识是不够的,怎么样落实到实处才是最重要的。

二、调查方法:

对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的部分学生采取了随机抽样调查。

三、调查时间和地点:

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综合楼,2013年5月22日下午5点到6点。

四、调查基本资料:

1、总共发放调查问卷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2、男女比例分别占40%和60%。

3、调查对象主要为首都师范大学良乡校区在校大学生,全为大一学生。

4、本次调查对象来自不同的院系。

五、调查内容分析及建议:

(一)调查内容分析:

本次针对大学生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主要从环保行为、环保意识和环境问题对策这三方面进行了调查,就这三个方面进行如下调查结果分析:

1、环保行为方面

问卷的第2题至第6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行为:

① 一次性盒饭问题:只有5%的学生会绝对不会在吃放打包带走时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24%的同学是几乎不会使用一次性饭盒,而40%的同学偶尔会使用学校食堂提供的一次性饭盒把饭打包带走,16%的同学会习惯性地使

用一次性饭盒。

② 践踏草坪问题:为了方便或其他原因践踏草坪的同学中,几乎每次都会那样做的占40%,偶尔会做的占40%,经常那样做的占20%,这表明大部分同学都会为了方便而践踏草坪。

③ 灯和空调的开关问题:在自习室时,看到人不多的情况下,偶尔会自觉地关掉一些灯或关掉空调的同学占大多数,占56%,几乎不会那么做的占20%,绝对不会那么做的和习惯性那么做的分别占12%.

④ 垃圾分类问题:偶尔会分类扔垃圾的同学也占大多数,占50%;而绝对不会分类扔垃圾的占24%。

小结:由①②问题可得同学们为了方便,会经常使用一次性盒饭,也几乎每次都会践踏草坪,可见当面临便捷方法与消极的环境保护行为的选择时,大家会选择对环境造成危害或消极影响的行为;而由③④问题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学的环保行为还是积极的,他们会主动节约资源,会主动做出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行为。

2、环保意识方面

问卷的第7题至第9题涉及到被调查者的环保意识:

①个人在环境保护中的角色问题:有40%的同学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50%同学认为起到比较大的作用,10%的同学会认为个人在环境保护中不能起到任何作用,没有人不知道个人环境保护中起到什么作用。

②有关环境保护的关注问题:在有关平时是否会关注保护环境这方面的新闻的问题上,36%的同学的回答是经常,62%的同学选择了偶尔,还有2%的同学从不关注保护环境方面的新闻,这表明大家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消息不是特别关注,这点值得大家注意。

小结:①表明大家对个人在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作用是肯定的,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改变环境的,也许改变的不是很大。②中的数据表明,同学们的环保行为过程中大家环保意识不是那么令人欣慰,有一部分同学的环保意识需要加强。

3、环境问题对策方面

问卷的第10题与第11题涉及到被调查者面对环境问题的对策:

发现有污染现象时,只有20%的同学会直接找有关部门反映,而却有50%的同学会想参与但认为由于身单力薄而放弃 ,有24%的同学会直接拨环境问题免费举报电话,竟也有6%的同学认为无所谓,事不关己,这可见面对环境问题时,大部分同学会选择逃避,也许这也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放弃为环境问题出对策的现象。

(二)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就调查结果分析从学生自身、整体文化氛围、学校管理这三个角度出发给出一些有关环境保护意识的建议:

1、 从学生自身出发

(1).大学生应积极了解与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和新闻,提高环保意识 :

在问及大学生环保意识增强的想法时,选择学生自身素质高的大学生是最多的。由此可见多数的大学生认为提高环保意识的根本是从学生自身出发。在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学生对环保基本知识的了解较少,对环保知识或者新闻的关注度并不高。对于与自身密切相关并且具重大意义的大会,作为大学生,应该做为常识了解。

(2).大学生应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虽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介绍到大部分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但在对白色污染这一世界性的难题上,我们需要每一个大学生的参与。

(3).以自己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事业中 :

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不仅要从自身出发,做个环境的守护者,也要让自己的行为感染周围的人,譬如在面对乱扔垃圾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我们自己捡起来的同时亦需要劝导他捡起来,重申维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不必区分是陌生人还是熟悉的人。大学生是应当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以自己的力量去感染更多的人。

2、从整体文化氛围出发

整体文化氛围好是大学生认为群体环保意识最强的第二大原因。所以我们建议大学校园中,各类学生组织,如学生会,团委,各类社团都可以通过一些宣传活动,如举办知识大赛,晚会来营造良好的氛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加入环保事业的大家庭中。在前面的调查结果中,我们看到绝大部分大学生用实际行动响应低碳。我们相信,在他们的影响下,更多的同学也能积极地参与到响应低碳生活的行列中,并为环保发现自己的力量。

3、从学校管理出发

(1)多进行环境保护意识宣传:

学校可以 开展关于保护环境的班队会,让同学们自由发言,想出保护环境的办法,让同学们更多的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做贡献;多开展一些环保手抄报制作活动,多贴一些环保手抄报和一些关于环保的资料在展示区里,让同学们多了解环保,知道环保的重要性等等。

(2)对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方案:

通过调查可知,有94%的同学希望通过双面打印,并适当降低打印价格以节约纸张,由此我们认为对复印或打印实行双面,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减少纸张被使用的目的。从而我们对学校复印店提出有偿使用双面打印或复印的建议。而同学们为了方便会使用一次性饭盒和践踏草坪,因此学校可以对食堂提出合理化建议,如改变食堂饭菜分类方式,扩建食堂以至于学生不会因为食堂拥挤而选择使用一次饭盒把饭带回宿舍等等。

六、调查结论:

此次环境意识调查活动虽然只在一所大学一个年级进行,但具有以点及面的效果。调查结果也确实反映出学生普遍环境意识水平较高。在学生的环境意识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都有很高的认识,但在行动力方面就显得略有不足,表现出知与行有些脱节,令人担忧。希望通过这次调查结果的显示,让同学们有所深省。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生存的基础,保护他就是保护自己。希望学生们通过学校接受系统的环境教育和社会的一些公益活动或着环境保护特别活动,在日常生活中,在各类环境保护活动的宣传灌输和成人言传身教的影响下,可以自觉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意识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思想。

2017年5月

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调查报告

分 院:

专业班级:

2017年6月

班级:

本次我的调研主题是:环境保护;调查内容:对环境知识的了解情况、、对环境现状的了解情况以及环保对策;调查目的: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宣传环保知识,共建绿色家园。

与所有的县城一样,我县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九十年代前,我县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八十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县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从全县总的情况来看,我县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生态恶化积重难返,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环境保护又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和创建社会环境的过程中,自然环境仍以其固有的自然规律变化着。社会环境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的制约,也以其固有的规律运动着。人类与环境不断地相互影响和作用,产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演变和自然灾害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如地震、洪涝、干旱、台风、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一类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次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二环境问题和公害。次生环境问题一般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两大类。如乱砍滥伐引起的森林植被的破坏、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原退化、大面积开垦草原引起的沙漠化和土地沙化、工业生产造成大气、水环境恶化等。

当前世界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出现了范围扩大、难以防范、危害严重的特点,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难以承受高速工业化、人口剧增和城市化的巨大压力,世界自然灾害显著增加。 一、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一)、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

(二)、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

(三)、交通工具排出的废气和噪音;

(四)、大量使用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

(五)、矿山废水、废渣。

二、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了许多环境隐患:

(一)、土壤遭到破坏。

耕地的过分开发和牧场的过度放牧,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裸露的土地变得脆弱了,无法长期抵御风雨的剥蚀。在有些地方,土壤的年流失量可达每公顷100吨。化肥和农药过多使用,与空气污染有关的有毒尘埃降落,泥浆到处喷洒,危险废料到处抛弃,所有这些都在对土地构成一般来说是不可逆转的污染。

(二)、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专家估计,从下个世纪初开始,世界上将有四分之一的地方长期缺水。请记住, 我们不能造水,我们只能设法保护水。

(三)、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 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 有毒气体主要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

(四)、草坪上的垃圾越来越多,影响小草的生长,原本生气勃勃的小草变得奄奄一息。同时,垃圾散发的难闻气味把我们那平静的生活被搅得不得安宁,人们不再在它周围乘凉,而是避而远之;蜻蜓、蝴蝶很难再看到它们的影子了。这严重破坏了小区的生态环境。更糟糕的是,在小区范围内这样的现象越来越严重。

(五)、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经常是垃圾到处乱扔。所以草坪上垃圾箱周围各种生活垃圾随处可见。在草坪上,你可以看见被丢弃的快餐盒、塑料袋、酒瓶、泡沫甚至是一些家禽家畜的尸体也能看见,原先美丽整洁的草坪变得惨不忍睹,垃圾的臭味越来越大。人们在清洁了自身的同时,却把所有的污垢留给了草坪,这是多么不道德。

三、形成原因

(一).人口压力增长快

(二).资源的不合理运用

(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四、建议:

(一)、继续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普法教育,融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内容,推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切实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继续抓好。

(二)、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继续多形式、多渠道开展环境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普法教育,融入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内容,推进公众参与保护环境。

(三)、针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发展废品回收业。对于不可回收的垃圾,距离县城较近的村镇可采用村收集、镇(乡)中转、县(市)处置的模式,做到统一收集、定点存放、定时清运、科学处理;对于交通运输不便或运输成本较大的村镇可采取统一收集后进行简易填埋处理的办法。

(四)、切实抓好老污染源治理,继续抓好重点污染源排查整治工作,加大煤金等矿山企业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整治力度,确保达标排放,防止污染反弹。

(五)、加强饮用水源保护,确保饮用水源地不受污染。

(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克服重审批轻管理的倾向,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

(七)、加强环保队伍自身建设,提高环保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

五、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商品市场环境卫生好坏,关系到我市省级卫生文明城市的创建,有关部门要通力合作,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落到实处。

(二)、积极服务,建立绿色通道。环境卫生管理有关部门要对商品市场熟食、饮食经营人员进行督查,对没有办理健康证的经营人员,采取上门**服务,不符合条件的坚决取缔。

(三)、继续完善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商品市场的环境卫生保持24小时清洁,积极加大环境卫生的投入,建立健全环境卫生各项规章制度。

(四)、建立绿化带。对有条件的商品市场要逐步进行改造或创建绿化带和公共绿地,提高商品市场的绿化覆盖率。

(五)、切实加强市场内的治安管理,建立群防群治、联防联动机制,为经营者和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安全环境。

篇(7)

一、建立忧患意识

古人曾说:居安思危。因此,普及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增强环保的责任感,已势在必行。让学生从生活深层次认识到,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并不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在很多领域已在发生恶变。因而,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源头上去扼制环境问题的发生。

1.科学的认识环境问题。我国虽有众多的江河湖泊,水资源占世界的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南北分布极不均衡,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于工业、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湖或江中而远远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生产水体的富营养化,每年夏季蓝藻疯长,湖水发绿发臭,水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可利用量。由此可见,环境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人们不合理的行为造成。

2.培养学生的环保品德。环境保护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在地理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外,更要在平时爱护学校一草一木,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方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外出旅游时在爱护景区的花草树木等方面进行教育,主要是侧重在环保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上的培养。

二、培养绿色意识

环境是公众的环境,环境保护理应是公众的共同责任。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法制意识,我们可以采用举办环保法制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环保教育主题片案形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如利用校园内的板报、广播、画廊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适时地开展环境教育系列试问、演讲、绘画、手抄报、废品回收等竞赛活动,让学生逐步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懂得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1.日常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将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因素赋予其生活教育实践的功能,让学生通过看环保现状、问环保知识、集环保信息等途径,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2.课堂教学是学习环保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环保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把环保教育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做到时间上有保证,才能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3、社会是环境保护的主体。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学校附近河流进行小样分析、对学校周围大气层、噪音污染的调查,写调查报告和环保小论文。

三、树立参与意识

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个的积极参与。学生自觉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除了通过环境教育课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通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和环保技能的传授。通过各学科渗透环保教育,可以起到强化环保意识的作用。

2.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结合创建文明卫生街道、居委、新村、小区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外的公益性活动。如打扫街道、擦洗交通护栏、清理花坛草坪等,共青团员还向市民印发环保倡议书。

3.与行为习惯相结合。要求学生爱绿护绿,不乱扔乱抛杂物,不在墙上桌上乱涂乱画乱刮。自觉保护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4.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通过进行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办理板报,环保专题论文比赛,成立以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关系为内容的科技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宣传环保知识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