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07 17:29:02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环境监测市场化;市场机制;政策体系;政府职能

一、环境监测市场化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指的是通过对影响环境的因素的监测来分析环境受污染的程度和当前的环境质量,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可能出现的变化。长期以来,我国环境监测的实行主体都是政府,但是随着环境监测的不断发展,我国十八届三种全会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我国实施环境监测市场化的根本前提要素。

环境监测市场化要正确发挥市场的决定性因素,但并不意味着政府的职能将被取代。市场化的内涵在于:第一,市场化不是完全的社会化。广义的社会化指的是利用社会上的一切要素实现公共服务,市场化也属于其中一种,在这一层面上来说,二者有着同样的内涵。但是市场化和社会化也有着一定的区别。在检测领域中,市场化的内部包括检测数据、产品样品等有形事物,也包括技术、维护等无形市场服务,环境监测市场化需要遵循市场的价值规律、淘汰机制等调节作用,而环境监测社会化强调社会化的力量,具有非营利性的特点,与环境监测市场化有着本质区别;第二,市场化并不脱离政府职能化。环境监测中包含着公共服务内容和非公共服务双重性质,环境监测的公共服务属性关系到社会群众的安全与卫生,属于国家和公共服务范畴,将由政府提供。环境监测的非公共服务属性则是指出于个人需要或者私营需要的环境监测,这部分服务将由市场提供,政府较少干预;第三,市场机制与第三方机制的区别。第三方机制指的在两个主体之外的第三个客体,具体体现在环境监测中则可以指从事环境监测的市场监管,也可指政府直属部门下的环境监测技术机构。

综上,环境监测市场化的主要含义为:第一,鼓励开放非公共服务属性的环境监测市场。主要实施市场监测;第二,在公共服务属性的环境监测中,政府发挥着主要政府职能,同时将由市场调节弥补政府不足。

二、环境监测市场化的问题分析

(一)执行难度系数大

环境监测的内容繁多,且具有不稳定性等特点,需要做好长期的监测工作以便随时应对。但是市场化的环境监测具有非公共服务属性,无法对环境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而短期的环境监测对于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解决的意义不大。这说明要有效发挥市场化环境监测的辅助功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二)市场监测效果无法保证

环境监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拥有先进的科学及时和设备为支撑,但是目前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无法达到这样的要求。“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的不完善将会严重影响到环境监测的结果。此外,环境监测的人员素质也是保证市场监测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通过专业的技术能力和规范的操作才能够进一步保证监测效果。

(三)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影响监测结果

市场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环境监测引入市场机制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许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利因素,由此可能影响到环境监测信息的真实性。市场数据是进行环境分析与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但是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却会影响到市场数据的真实性,从而对监测的结果产生影响。

三、解决环境监测市场化问题的建议

环境监测市场化离不开其他各方面要素的支持,主要包括政府职能的发挥、国家政策与制度的制定、市场机制等。要正确发挥环境监测市场化的作用,需要就现存的问题和用发展的眼光在多方面进行完善。

(一)大力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

地区差异性导致各省市的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不一致,要求在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的过程中要严密考察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探索与创新具体的开放计划。同时,大力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还要求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投入,提高环境监测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且通过采用积极的竞争机制提高企业和个人的监测效率和产品。针对各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各地还应该建立有针对性的体制机制,积极试点运行,积累环境监测市场化经验,逐步改善实施方案,推动市场化进程,促进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

环境监测市场化需要建立完整的政策体系,完整的政策体系包括三个方面:管理、经济和技术。管理政策上应该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严格的环境监测市场化的规章与制度,为市场化提高法律保障。管理过程中应该强调市场主体的地位平等性,通过制定考核评估等制度,对市场主体进行检验与管理;经济上政府要对市场投资、融资机构进行严格的约束与管理,尤其在预算管理和价格管理上,要加强管理力度,规范市场行为,为环境监测市场化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技术上要求建立严格的技术人员考核制度,包括资格认证与审核,同时加强对商品服务和技术的审核。

(三)加强政府职能转变

随着环境监测市场化的不断发展,政府在环境监测的职能必须要进行转变,以更好地适应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发展。环境监测市场化对市场具有较大的需求,单纯的依靠政府监测无法适应环境监测的市场化发展,必须要积极引入市场要素。一是环境监测市场化会导致政府在非公共服务属性方面的职能属性被减弱,要求政府机构对此有充分的认知。二是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发展依然要强化政府的监督与指导职能。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市场监测的技术监督,在环境监测市场化中起着主导作用,为环境监测市场化的发展制定新的发展机制,提供法律基础。三是政府应该加强内部监督与管理,与市场之间形成竞争关系,二者相互竞争并且共同发展。

四、结语

环境监测市场化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非公共服务属性环境监测中的基础性和决定性作用,对于促进环境监测的良好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正处于探索环境监测市场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技术和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些许不足,需要进行相关政策调整,促进环境监测市场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刚,赵岑,陈传忠.环境监测市场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环境监测,2014,(3):4-8.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营销管理 环境动态性 柔性

柔性的意义及特征

柔性是在刚性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指在独立生存组织模式下以相对低的成本调整产出来灵活应对外部冲击的一种能力。Mandelbaum(1978)认为柔性是指应对环境变化或者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稳定环境系统的有效应对能力。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柔性并没有非常明确的定义,但大部分学者都统一柔性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一种能力,且这种能力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柔性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柔性是多种能力的集合。柔性是与市场反应、弹性、组织等与环境密切相连的适应性,柔性包含了相似性、可变性、更新性以及规避风险等特性,可产生对压力的让步能力、新环境的容纳能力以及修正等能力。

二是柔性具有平衡能力。柔性是管理者控制自和平衡权的行为,平衡能力涉及三种能力,一种是突发事件的柔性处理能力,一种是面对意外变化的连续反应能力,还有一种是适应性的预知能力。营销管理者需要平衡各种权利,建立维持变化的动态平衡状态。

三是柔性是一种包容能力和一种反应能力。从容纳力的视角来看,柔性实质上是一种适应性包容能力,并不是天生所具备的能力,包括容纳力、承受力以及吸收力等。从回应能力的角度来看,柔性实质上是企业做出的各类事件的反应能力,企业可根据提升包容能力和反应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

动态市场环境的结构特征分析

动态市场环境的分析包括变化对象、变化数量、变化速度以及变化方向等方面的分析。本文从企业面临的技术市场环境动态性、竞争市场环境动态性以及需求市场环境动态性来具体分析动态市场环境。

技术市场环境动态性原因是指由于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无法预测新技术的存在有多长时间,可能在短时间内过时,缩短了技术更新的生命周期。企业家难以掌握技术市场的发展形势,不同行业新产品的开发更新时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些开发时间比预期的短很多,而有效产品的开发时间比预期长很多,导致新技术的应用难以达到理想状态,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

竞争市场环境呈现动态性是因为竞争对手呈现动态性,竞争对手的产品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态度以及营销模式的变化都形成了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此外,潜在竞争对手的加入也是导致竞争市场动态性的一大因素。潜在的竞争对手不熟悉现有行业内的竞争策略,新的局中人将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加剧了竞争市场环境的变化。

需求市场环境动态性原因主要受政策、经济以及营销传播等因素,导致消费者对于产品的需求可能会出现不可预期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包括需求多样性、需求量的多样性以及消费者对于产品价格承受能力的多样性。需求市场的动态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由于市场规模的难以预测性,导致企业生产计划、先进计划以及人品配备计划也出现不确定性,无法准确估计未来市场的发展。在消费品市场中存在较多的替代品和模仿品,导致消费者的选择以及市场的需求更加难以预测,从而导致原有产品的市场前景难以预测。

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将影响产品市场的竞争,产品市场竞争促进了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增强了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中小企业能够凭借技术优势迅速占领市场,提升了中小企业在竞争市场的地位。动态市场环境下的技术动态性、竞争动态性以及需求动态性三者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交叉、相互影响。具体的动态市场环境特征结构如图1所示。

动态市场环境下营销管理的柔性评价

(一)研究框架及变量选取

营销管理中的环境因素是独立于组织之外的外生变量,当环境发生改变时,必将影响企业的营销管理。当新技术的出现、消费者需求的改变以及竞争对手的变化都将影响企业的营销管理。由于市场环境的动态性表现在多个因素的影响上,动态市场环境实质上是多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郑刚,2007)。本文提出新的动态市场环境下的柔性营销管理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柔性营销管理中市场环境动态的特征变量主要包括需求环境、竞争环境以及技术环境这三类变量的特征结构,将这三类动态性变量继续细分,可得到动态市场环境的特征变量(赵国庆等,2011),如表1所示。

(二)数据采集及初步分析

本文数据采集以调查问卷为主,问卷调查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等大城市。以实地调研和实地访谈为主,结合电话和邮件的方式进行调查。本次调查中共收集89家企业的信息,主要调查对象是企业的营销部门经理。共发放问卷180份,其中有效问卷127份,有效率为70. 6%。

问卷共分为三项:第一项是调查企业的基本信息,包括企业的名称、规模、成立时间以及主要的产品等内容;第二项是企业所在的市场环境,主要描述表1中的16个指标;第三项是是否鼓励企业进行柔性营销管理。采用5级李克量表来描述第二项中问题答案,其中1表示不大,2表示有点大,3表示一般,4表示比较大,5表示很大。同样第三项指标也采用5级李克量表来描述。

首先,对本次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计算可知本次调查数据的信度较高。效度则是判断度量结构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本文采用内容效度来衡量数据值与理想值之间的差异,采用单项与总和相关效度来分析本次调查的效度(沈渊,2013)。有些逆向问题与总体趋势相关性较弱,因此剔除了这些逆向问题。

(三)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营销管理的柔性化特征结构,构造了动态市场环境下营销管理柔性各层次的判断矩阵,对企业面临的竞争市场环境动态性、技术市场环境动态性以及需求市场环境动态性进行评价,并计算各层次的判断矩阵,且各层指标均通过一致性检验,各个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结果表明,我国企业营销管理的柔性构建中,竞争市场环境的重要性排第一位,权重为0.5768;其次是技术市场环境,权重为0.3008;需求市场环境的重要性相对较低,其权重仅为0.1224。表明这三个指标对柔性营销管理的影响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特别是竞争市场动态性对柔性营销管理的影响最大,需特别重视竞争市场的动态性。

对于企业柔性营销管理中的16个指标,行业技术变化速度的重要性排第一位,权重为0.1194;其次是新技术的开发频率、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变化、竞争对手市场策略的变化频率;这四个指标的重要性普遍较高。此外,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对竞争对手产品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尝试新产品的风险以及产品设计到产品应用的速度这四个指标的重要性程度也较高。综观上述八个指标的权重均大于0.05,这八个指标基本分布在竞争市场环境和技术市场环境中,表明技术水平和竞争对手能力对柔性化营销管理都有较强的影响。潜在竞争对手进入时间及策略的不确定性、产品设计的复杂和变化程度、行业进入壁垒的大小、产品更新的频率、消费者收入变化、消费者偏好的变化程度、市场上替代品出现的数量这七个指标的权重基本在0.03-0.05之间,表明这些指标对柔性营销管理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且这种显著性较弱。未来主流技术发展趋势难易程度的重要性排在最后,表明该项指标对企业营销管理的影响较小,也就是企业比较了解未来技术发展趋势。

然后,将柔性类别分为三类:第一类为柔性较低,第二类为柔性适当,第三类为柔性过度。计算上述16个指标与这四种类别的关联度,然后利用各个指标的权重计算企业的柔性隶属度(见表3)。

根据隶属度最大原则,可知标杆企业是属于柔性适当的企业,柔性适当的隶属度为0.9024;而测评企业属于柔性较低的企业,也就是测评企业整体的营销管理柔性差,测评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动态变化的市场。因此,该企业需要强化营销的柔性化管理,采取动态的营销方案,有效整合企业的营销资源。

结论

市场环境的动态性决定了企业营销管理的柔性化,通过分析技术动态性、需求动态性和竞争动态性三个层次环境的变化,研究动态市场环境的组织结构。结合柔性的思想研究动态化的营销管理过程,并对企业营销管理的柔性化程度进行评价。在一个动态的市场中,营销管理的方案是不断变化的,柔性管理要适度,提升企业的营销管理水平及营销效果。

参考文献:

1.郑刚.柔性营销的理论基础模型构建[J].商业时代,2007(5)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篇(3)

 

1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必然趋势

 

从1992年起,我国正式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标志着环境保护已成为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环境保护在我国一直被看成是单纯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单纯地认为环境资源是一种自然形态,不具有经济价值。所以,在一些人的头脑里形成了“环境无价”的观念;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忽视了环境成本这一概念,也没有建立起环境资本调控经济发展的机制,只靠政府行为和“谁污染谁治理”来保护环境。至今,这种旧体制的束缚尚未真正解脱。有些地方认为环境污染治理是游离于经济之外的一种公益事务,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由政府来承担,导致一些城市环保设施的运营机制违背经济活动规律,环境保护设施建得起、运行不起的问题普遍存在。

 

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3月13日中央召开的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说明了环境与经济的密切关系,也充分体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众所周知,环境污染和破坏对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危害是十分惊人的。据国内外有关机构的初步估算,1996年我国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GDP的4%左右;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三河三湖”等重点污染区域及部分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所需投入的资金已数倍甚至数十倍于上述区域污染企业经济收益的总和。由此可见,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关系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此,有两点启示:(1)环境保护的市场需求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环境保护既然是一种经济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运作和发展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这就是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必然趋势。

 

党的十五大指出,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为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今后的环境保护事业要上新的台阶,有必要充分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环境保护机制,使市场真正成为环境保护工作中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主导因素,引导社会资源向环境保护流动,从而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保护市场化的内涵和突破口

 

环境保护市场化就是要改变计划经济时期环境保护过多地依赖政府,而市场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局面。要遵循经济规律,建立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寻求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投资方式,利用市场作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环境职能。在市场的引导下,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社会:众自觉参与、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专业化、企业化行为,逐步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环境保护市场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治污集约化

 

长期以来,环境污染治理的一条原则就是“谁污染谁治理”,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得到的。如污染甚为严重的乡镇企业,受自身规模、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不可能每个企业都能建设污染治理设施来处理自身排放的污染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企业负担过重,运行也不经济。但其污染和破坏了环境,是一定要承担责任的,也一定要有相应补偿的。因此,现行的政策将改为“谁污染谁付费”。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才能实现集约化治污;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发挥投资效益和规模经济效应,避免环境保护盲目投资、到处布点、重复建设的现象发生。

 

2.2产权多元化

 

在长期的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环保设施的立项、投资、建设和运营大多都是政府包唱包打,不仅建设费用而且运行费用也几乎全由政府承担。于是污染治理设施被视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资源利用的主体不用承担资源价值损失的任何责任,使环境建设在一些地方受到政府经济实力的严重制约,导致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从目前的整体水平上看,全国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仅为6%左右,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也不到10%,而发达国家早在90年代初,污水处理率就已达到80%以上。按照工业污染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如果单纯由排污企业进行分散的点源治理,不仅一次性投资大,而且产业化程度低,运行管理也难、效率低下,企业普遍认为治污难度大,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上影响了工业污染治理的进程。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防治污染的压力越来越大。1998年全国的城市生活污水量大约为94亿吨,城市生活垃圾1亿多吨,到2010年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排污量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国的环境建设不改变现行环保投资的体制,环境污染问题将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快环境治理和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体制。环境保护涉及国家的长远利益,政府投人也是必要的,如大江大河的治理,西部生态脆弱区的保护等。但环保设施建设,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要通过吸纳商业资本、社会公众和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金,形成政府、银行、国内外企业和个人等多元化投资的局面。并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在企业化运作下,政府可将环保投入引进资本运营领域,成为营运资产,在运营中不断保值和升值。这样既能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又能实现投资的滚动发展。

 

2.3运行、服务市场化

 

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营,在一些城市往往因其专业性强、规模有限、技术要求髙,加大了管理难度,造成运行成本昂贵,久而久之投资者因不堪重负只好关门停止运行、闲置设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政府投资建设的环保设施,长期由政府给钱交由有关事业单位垄断营运,大多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使得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十分艰难。推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就是要改变环保事业在一些地方的长期附属地位,使环境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营,由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独立法人来承担;要通过新机制的建立,逐步造就一批专业化环境治理公司,形成运营服务市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建立起投人产出机制,使环境保护活动成为企业平等竞争、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才能改变环境污染治理社会化服务程度低、小生产式运行的局面。通过市场化运行,促使投资者、经营者自觉动用资源价值、环境成本、经济效益核算机制,兼顾环保治理效果与运行管理者的经济效益,形成环境污染治理的良性循环。

 

由于受我国现实条件和社会政策环境的限制,环境保护在一个时期内还不可能全面实现上述“三化”,但发展方向和趋势是肯定的。在目前情况下,应以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为突破口,大力推进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的发展,尽快在我国形成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环境保护设施运营专业化公司,以此加速我国环境保护的市场化进程。

 

目前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已在逐步兴起。国家环保总局也已在部分省市进行了环保设施运营企业化管理的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并向符合要求的企业颁发了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证书。为了规范这项工作,国家环保总局还颁发了(环境保护设施运营资质认可管理办法〉,今年下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环保设施运营资质认可工作。环保设施运营市场化管理,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认为这种方式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也对企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可使企业获得—个长期的、稳定的环保服务市场。由此可见,以发展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为突破口,推进环境保护的市场化,企业拥护、社会关注,市场需要,顺应形势,这个选择非常正确。我们应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出成效,促进其正常发展。

 

3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正确理解和处理环保靠政府和环保市场化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环境问题单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单靠经济手段,是无法解决的,必须有政府行政和法律的手段进行调控,有的还得靠政府投资。比如一些历史的污染欠帐,江河水域等生态环境的建设,必须由政府牵头治理。但除此之外,大量城市环保建设再也不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靠政府订计划、上项目、给投资、包运行了,而是靠政府制订政策,通过政策引导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调控机制,以此来启动、培育和规范环保市场。由此可见,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并不是对“环境保护靠政府”的否定,而是以机制作保障,更好地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确保国家环境治理目标的实现,确保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保护市场化是环境保护靠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的表现形式,二者是统一的。

 

3.2推进环保市场化要依靠现行政策和制度的配套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的环境保护由于受体制束缚,环保设施运行管理至今仍未市场化,经济杠杆起不到调节作用;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一些管理政策和制度又与新形势下环境保护市场化的要求不相符。因此,在推进环境保护市场化的进程中,应该积极制定相关的经济政策,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环境保护的推动作用,为环境保护市场化营造必需的政策环境;同时要注意对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利于环境保护市场化发展的现行政策及管理制度逐步进行配套和改革,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保护市场化中存在的问题。

 

3.3环保市场化应循序渐进地加强引导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环境监测 收费 市场化

一、前言

目前,全国环境保护系统设置四级环境监测站。一级站: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二级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置省级环境监测中心站;三级站:各省辖市设置市环境监测站(或中心站 );四级站:县、旗、县级市、大城市的区设置环境监测站。各级环境监测站是科学技术公益性事业单位。环境监测站的主要任务,是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监测,掌握和评价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各有关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情况进行监督性监测;为政府部门执行各项环境法规、标准全面开展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和资料;开展环境测试技术研究,促进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各级环境监测站在完成国家和上级主管部门布置的指令性环境监测计划的前提下开展有偿监测服务,按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收取环境监测服务费。

二、环境监测服务费的收支现状

环境监测服务费是行政性收费,纳入环境监测站年度经费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属于非税收入。从资金来源上来看,由于环境监测站主要履行的是政府的环境监督职能,其年度收入也因此主要是财政拨款,环境监测服务收入只是其年度收入的一部分。随着国家对非税收入管理的加强,环境监测服务费在环境监测站年度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究其原因,是因为环境监测服务费没有实施市场化运营和管理,缺少一整套的绩效激励措施,极大人为的抑制了广大环境监测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拥有各级环境监测站2300多个,从事环境监测的人员约有7万多人,主要承担环保执法监测任务,为各级环境保护管理部门提供技术依据。这样庞大的机构和众多的人员,其所需经费都由各级政府财政提供,这导致了两个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政府财政负担过重;另一方面,政府财政供给难以满足环境监测机构的发展需要。因此,我国环境监测行业有必要转变经营服务方式,通过市场化运作获取足够的资金用以购置设备和引进人才,并显著的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2、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的可行性

第一,采用市场化运作,可以通过引入适度竞争机制来规范环境监测行业的发展。优胜劣汰的自由市场竞争模式,能够促进环境监测机构不断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生存能力,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和产出效率。第二,采用市场化运作,能够有效避免浪费。在旧有模式下,环境监测资金由各级政府财政拨付,环境监测机构通常不考虑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往往浪费严重。而进行市场化运作之后,环境监测机构不再无偿为政府提供数据服务,政府需要监测数据时则通过商业采购模式获取。这样一来,环境监测机构就可作为独立经营的主体来进行经济事项的核算,并充分考虑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自觉避免资源浪费,从而显著降低环境监测成本。第三,采用市场化运作,改变了环境监测机构的社会服务职能。环境监测机构作为独立经济主体参与各项市场活动,能够快速摆脱旧有机制的束缚,根据自身特点对各项管理制度和体系进行调整和重构,从而提高整体运行效率。第四,采用市场化运作,可以更广泛的筹集资金,获得更多的商机,进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环境监测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之后,可以主动的寻找行业监测盲点,向一些新的监测领域发展,以便尽早抢占市场,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第五,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管理不会造成环境监测系统职工收入水平的降低,更不会引起大的社会动荡。由于环境监测服务费具有地域性、行政性、强制性、垄断性等特点,市场化管理后的环境监测服务费只会大幅提升而不会降低。

四、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管理的意义

1、有助于突破行业限制,打破地区壁垒,消除垄断,全方位的发展环境监测事业

环境监测服务费实施市场化管理后,无论是属于环保部门的环境监测机构,还是属于特定行业或企业的环境监测机构,只要经过质量认证,依法取得了监测资质,都可以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各环境监测机构可以跨地区依法开展各项监测活动,大家平等竞争,从而调动各个环境监测机构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整个行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2、有助于环境监测机构优胜劣汰,实现环境监测资源的优化整合

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管理后,环境监测机构的身份随即转变,由吃“皇粮”单位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这样一来,那些拥有先进环境监测设备,具备先进环境检测技术,拥有一流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的环境监测机构必将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步壮大自己。而那些监测设备落后,缺乏先进监测技术,缺少一流环境监测技术人才的环境监测机构必然被淘汰。

3、有助于加快环境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促进环境监测事业的发展

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管理后,为了争夺市场,提升环境监测能力,提高环境监测服务水平,各环境监测机构必将投入重金购置先进的环境监测设备,从而从物质上保证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4、有助于实现国家、集体(单位)、个人的多赢局面

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管理后,各环境监测机构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拥有职工工资分配权。各环境监测机构可以根据单位的发展目标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订自己的薪酬分配制度,采取切实有效的绩效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广大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国家增收、单位获利,个人得实惠的多赢局面。

5、有助于“政企”分离,提高环境监测数据的公信力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对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持怀疑态度。在旧有模式下,环境监测机构从属于上级环境管理部门,两者是上下级关系,在环境执法时,环境保护部门往往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使人们对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环境监测服务费市场化管理后,环境监测机构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与原上级主管部门不再有行政上下级关系,从而能在一个公正公平的角度上为客户、为社会提供真实准确的监测数据。

参考文献:

[1]郝英群.江苏省环境监测收费标准研究[J].环境导报,2003;24

[2]于涛.环境监测市场化的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3]张东保.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促进环境监测事业发展[J].政工师指南,2006;03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篇(5)

1环境监测市场化重要性分析

结合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市场经济情况来看,环境监测市场化对于国家相关环保工作的正常开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为环保工作具体实施提供正确方向。环境监测市场化,以市场行为为手段来发挥调控作用。众所周知,市场具有显著的动态性特征,环境监测工作若能够吸取这种动态性特征,便可与市场节奏保持同步。另一方面,对于资源配置而言,市场具有决定性作用,环境监测市场化可促使相关资源配置规模逐渐扩充,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当然,环境监测市场化并不属于政府职能的范畴,它本质上还是属于公共服务性质。环境监测市场化体系的顺利建立,不仅可以加大环境监测的影响范围,对环境危害行为起到约束作用,同时也可借助市场效应来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从而促进环保工作的立体化展开。

2环境监测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环境监测市场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性,为环保工作开展提供了巨大的支持。但是,在环境监测市场化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具体如下:

(1)人才队伍有所缺失。从环境监测工作本体来看,该工作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工作人员的技术素养具有较高要求,这就需要一支专业化的队伍才能保证环境监测市场化顺利实施。但事实上,在部分区域特别是偏远地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应用设备也较为落后,这显然给实际工作正常化开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阻碍。

(2)效益矛盾。环境监测市场化最大的特点是能够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信息共享,资源配置优化。由于市场的特征性使得经济效益目标成为了首要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便会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供求平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环境监测工作具有公益性属性,其中承载了很强的社会服务性。所以,环境监测也能够产生一定量的社会效益,但产出效益会对市场供求平衡带来影响。换句话说,环境监测带来的效益与市场供求存在着矛盾性,这种矛盾性直接导致环境监测投入无法在短时间内收回。

(3)信息准确性问题。环境监测从本质上来看是属于分析工作范畴,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政府及相关部门会结合采集数据来客观表达环境情况,结合分析结果来获取问题解决途径。上述情况下,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企业而言,并不需要支出额外信息费用便可了解环境状况。但是基于政府导向的环境监测行为会使得质量信息出现分散化问题,从而降低信息的准确性及真实性。

3促使环境市场化的有效策略

3.1重视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环保信息监测市场化需要专业化人才的支持。无论是政府机构,还是第三方机构,要在重视、吸引人才并培养人才同时,还需要构建出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保证人力资源链稳定运转,坚持以人为本,为环保监测市场化提供稳定的基础。除此之外,还应该加大投入,对部分地区相关设备进行更新,从技术上推动环境监测市场化。

3.2加大环境监测市场监管力度

若要使环境监测市场正常化秩序得以保证,必然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宏观调控。从现状来看,相关法律法规依然有所缺。为了让市场得以规范化运作,必须对当前法律法规及相关管理制度进行完善,明确可开放项目。与此同时,为了能够保证社会检测机构得以良性运作及发展,就需要设定准入门槛,以质量检测体系即考核机制为体系对社会检测机构进行合理评价,在评价达到相关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允许其进行自主检测活动。借助相关评定标准对商业实验室进行层次化划分,与此同时,第三方检测机构要统一实施备案制度,从而明确第三方机构的责任。通过落实责任制度,加强法律监管,为环境监测市场运作提供良性环境。在监控机制充分发挥效用的情况下,让环境监测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也能够得以保证。

3.3对环境监测公众监督制度进行完善

环境监测面向的是社会公众,在市场化过程中,必须要对公众监督制度进行完善。当公众对相关数据存在质疑时,可呈交申请报告,要求相关部门对检测数据进行复测。若相关机构对公众申请报告非正常不受理,公众可利用法律手段进行行政诉讼。公众监督制度的有力实施,一方面可督促政府及相关机构以身作则,另一方面可改善市场环境,从侧面深化监管力度,为环境监测市场化进一步发展铺路。

4结语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城市广场规划;文化内涵;营造空间;规划设计

1.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

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文化广场的规划设计,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规划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

另外“夜生活”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注意到为文化广场创造出更多的、市民夜间活动的文化内容和五彩缤纷的城市灯光夜景,也是创造人们交往的场所空间的一种方式。

2.城市文化广场要营造人们活动与交往的场所空间

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 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 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

城市文化广场规划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规划设计时,根据广场与街道的性质,在设计广场与街道的:①城市文化、地域特徵及社会历史意念上;②空间设计上;③建筑及其细部处理上;④交通组织及步行区域画分上,都应统一考虑。并且注意 到街道与广场相协调设计一些人性化点缀,如路灯、广告、展示牌、钟塔、布告栏、雕塑、 喷泉等环境艺术设计,协调植被、铺面、色彩、材质、标牌、照明等元素,也是十分必要的 。

城市文化广场规划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规划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 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 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 、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城市文化广场规划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 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 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交通与广场设计时,应采取:①在广场周围的适当区域街道 建立步行街,在步行街结束点位、充分考虑人流车流集散,并且可以通过设置地下有轨电 车、地铁等站点,扩大步行规模。②城市交通做到去广场及其周围环境有最大的可达性,设 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地下有轨电车、地铁站点、高架轻轨、车行道、步行道。立交等等 并在线路选择,站点安排以及换乘车系统上予以充分考虑。③充分考虑到大量的停车需求,设计停车场以外也要开辟汽车停靠站等。

3.城市文化广场其环境规划设计有多种处理手法

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规划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规划设计的重要手法。例如前文提到的西安钟鼓楼广场,正是用大量的绿化来点缀广场的环境,而引入动物来设计文化广场的环境,更是数不胜数,欧洲广场上的鸽群已成为广场的一大景观。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规划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 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又如,波特兰系列的两个广场也是以水为主题,不同的是这里的水环境是动态的,创造出的瀑布,涧流等汹涌澎湃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激情和享受。

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 在文化广场环境规划设计中的作用。

不同的时代赋于雕塑设计不同的要求与内容:起初的雕塑设计往往有某种特定的意义或严肃的主题,或是纪念性的,如南京雨花台的人民英雄浮雕;或是纯装饰性的,如圣保罗大教堂檐口上的雕像;或是宗教性的,如耶稣雕像、观音雕像;或是纯艺术的作品,如断臂维纳斯 雕像等,这时的雕塑多是具像的。这之后,随着抽象雕塑的产生,雕塑成为人们在环境中感觉与联想的对象,人们开始用自己的理解去理解雕塑其中的含义,如毕加索设计的“无题” 雕塑,人们可以凭自己的想象去理解它,这时的雕塑设计中,对材料与质感以及色彩与动感的设计也越来越重视,如莫斯科加加林纪念碑,用钛合金制成,在不同时刻的阳光下,显现丰富多变的光泽;瑞土苏黎世埃施尔韦化广场的装饰雕塑,橙色的雕塑与水相结合,旋转的形体与明快的色彩在环境中衬托的非常明亮;莫斯科高尔基文化公园中的透雕,三个跳舞的少女,具有很强的节奏感。现代,越来越多的雕塑设计已走进人们的生活,谐趣的设计风格 ,成为人们生活的调味品,或是具有人情味的雕塑,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如日本设计师 关根伸夫设计的“带腿的石头”,一块石头下面由四个弯曲似腿的柱子来支撑;他的另一个作品“等待石”,一块石头上雕成屁股的形状,十分有趣。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

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市场环境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市场经济;数理经济学;发展;应用

中图分类号:F091.3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0-01

数理经济学流行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为经济学的研究和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进入现代市场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分析更是市场经济研究的重要工具。它较为直观的反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等规律,促进了人们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掌控能力。数学在现代市场经济研究应用中的绝对优势,决定了数理经济学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应用的重要地位。

一、数理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

1838年,法国人库尔诺发表的《财富理论数学原理的研究》标志着数理经济学的诞生。而在此前意大利人切瓦已将数学应用到经济领域问题的分析当中。此时,数理经济学还不能得到经济学研究者的重视。直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数理经济才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瓦尔拉斯发表的《纯粹政治经济学刚要》通过假设完全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将价格与商品通过数学理论模型紧密的联系起来。他认为在完全自由竞争的经济环境下,价格的存在与商品的数量及自然属性有关,商品的交换可产生交换价值,交换价值是可以通过数量来计量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数学的研究领用更为广泛,微积分、线性模型等理论在市场经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数理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数学理论遍布了经济学的每一个领域,成为市场经济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

二、市场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的应用

1.市场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应用的一致性。数学能进入经济学研究领域,并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其中存在很多的一致性,特别是核心理论、思想、应用方向的一致性,才确保了将研究的理论模型应用到实践的经济问题的解决上。首先,两者之间的逻辑存在着一致性,数学理论与经济学理论在深层次上的范围和方向是一致的。数理的严密性、可靠性使经济学假设的范围更科学、更可靠。确保了假设条件下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与理论推导的一致性,提高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环境的掌控能力。其次,在理论研究上,一个数理研究方向可预测和解决这一方向的市场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而要把握整个市场经济环境有规律、稳定的发展,就需要从几个方向研究经济问题,需要通过不同的数学理论来研究、实践。在若干个数理模型的相互参与下,才能获得最佳的市场经济问题的解决方向。再次,在市场经济环境数理学应用方面,需要注重数理模型的选择和匹配。研究过程中的假设条件一定要在数理设定的最低要求之内,以确保数理模型的最优程度。使共同的假设和假设逻辑保持一致,确保多方面的假设定值不会在模型集合中发生排斥。

2.市场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应用的适应性。数理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应用的关键是数理本身与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应性。在这一过程中,强调的是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性与数理分析工具应用的适应性。如:将微积分、线性代数应用到商品和价格空间的分析上。首先,商品的有限性和自然属性决定了商品本身的价值。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商品的流通是商品具有了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又可以通过数理的计量进行数理模型分析。同样,也可以将消费者行为、既定价格、收入约束条件等纳入数理研究范畴,通过数理综合模型进行市场经济环境方面的研究,以寻求市场经济的优化发展。其次,在市场经济模型下,可将某一经济事物看成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达到均衡的一种状态,通过这种状态维持过程中各个因素的“量”的变化,形成一种客观的、直观的经济市场模型。通过各个因素量的带入,寻求市场经济环境发展中各影响因素最佳的结合点。

3.市场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应用的优越性。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理论及逻辑学,而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性与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是一致的。在数学公式及图表、曲线的表达下,市场经济环境更直观的展现在研究者的眼前,提高了市场经济研究的效率。如:应用数理经济学分析市场经济中商品的需求情况。首先,应用数理理论表达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商品需求量与价格水平的联系。其次,结合数理经济学分析得出需求表、需求曲线等,对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等因素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商品价格、消费者收入、消费者嗜好等经济因素与环境因素可以形成一个方向的数理模型。多个数理模型的结合分析,可有效的控制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变量,减少商品的生产风险,为市场经济赢得更好的发展。总之,数理经济学将市场经济中看似无规可循的变量,在假设的条件下转换为与数理分析一致的模型,通过对数理模型的分析、研究,人们可以更直观、更清晰的看清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预测其发展。有效的控制了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增长和稳定、持久发展。因此,数理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数理经济学研究、发展和应用是市场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需要。

三、结语

数理经济学理论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这些国家有较大差异。在市场经济环境数理经济学应用过程中,照搬和效仿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一经济学研究的方向和方法,将数学理论更好的应用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中,提高我们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掌控能力,降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风险,为我国经济的高速、持续、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罗转香,张文红.数理方法对经济学框架的分析——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模型为例[J].经济视角(中),2011(10):121-122.

[2]周高宾.经济学的数理分析框架——以市场模型为例[J].襄樊学院学报,2010(11):13-16.

[3]陈艳,许永洪.自然环境和经济增长的数理经济学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23):32-34.

作者简介:唐俊波(1982-),男,汉族,云南大理人,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硕士,讲师,从事经济数学、金融统计等问题研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