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1 17:25:13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篇(1)

一、坚持依法行政,确保年度医疗器械日常监管和专项检查任务的完成 2、开展生产企业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专项现场核查。根据国家局《关于医疗器械注册申报资料核查工作安排的通知》(国食药监械[2128]264号)和省局《关于开展第二类医疗器械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现场审查工作的通知》(浙食药监械[2128]64号)及市局部署要求,首次对辖区8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已上报的5个产品注册资料(其中三类注册5个,二类注册个,一类注册7个),按核查规定进行了现场检查,圆满完成核查任务;

、开展医疗器械生产及使用不良事件监管及跟踪检查。根据市局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管及跟踪检查的要求,开展辖区医疗器械生产企业7例医疗器械使用不良事件跟踪检查家次,上报可疑医疗器械使用不良事件例;

4、开展年度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摸底性抽查。按照**市2128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管理实施要求,首次完成**华美公司产品抽样和送交检验;

5、开展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变更、注册证到期申报重新质量体系考核及新办企业的现场检查。受上级委托,完成5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变更或注册证到期申报重新质量体系考核和2家新办隐形眼镜及护理用液零售企业的现场检查任务; 7、加强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日常监管检查。共对4家批发企业进行日常监管10家次。共制作现场记录10份,指出存在问题52条,对存在问题要求及时加以整改; 二、开展日常监管调研,进一步深化医疗器械监管随着医疗器械日常监管的不断深化,今年以来,针对日常监管中出现新的情况,先后完成了4项对辖区医疗器械生产、流通、使用单位存在问题、原因及监管对策等相关课题的调研,其中生产方面1项,经营、使用方面项。通过调研,制定下发并实施了规范的县级医院医疗器械使用日常监督检查办法,重新调整制作相关规范性日常监管检查记录表14种,各类监管相对人规范性台帐记录27种:

1、开展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管调研。根据省局出台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日常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新要求,为深化生产企业和产品的监管,针对我县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和产品生产的特点,先后多次深入企业,结合现行日常监管的实际,开展深化依法规范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行为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出台了我县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共性(即合法证件、生产许可和体系运行三大类)和个性(即产品生产特点)有机结合的日常监管检查办法,同时,按照现行医疗器械监管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规定,对原日常监管检查记录表式及记录作了重新作了调整和完善。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该日常监管检查办法既能抓住检点环节,坚持依法行政,将医疗器械监管法规落到实处,促进企业诚信建设,又能提高监管检查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企业满意又乐意接受检查整改建议或意见。

2、开展以“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存在问题、原因及监管对策”为课题的调研。为深化医疗器械经营、使用的监管,根据市局布置调研任务的要求,即在7月初至10月,历时三个月,对辖区部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的现状展开调查摸底。先后多次走访了县级医院和部分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站等,通过现场查看资料,听取不同方面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对现状、问题及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起草了《**县医疗器械经营使用存在问题、原因和对策》调研文章。对进一步深化医疗器械经营、使用日常监管提出新的思路,圆满完成市局布置的调研任务。年初,在全市医疗器械监管工作会议上进行专题发言交流,得到了会议的充分肯定,市局领导给予调研准备充分,文章内容详细,问题找的准,可操作性强,监管理念新的评价。

、开展深化构建县级医院医疗器械使用日常监管长效机制的专题调研,以全面“把关”患者用械安全。为实施县级医院医疗器械使用的全面监管,多次深入县级医院调研,对县级医院医疗器械使用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查找分析存在问题和主要原因,以及近几年来日常监管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首次制定出台《县级医院医疗器械使用日常监管规范》(象食药监[2128]16号),该《使用规范》将县级医院医疗器械使用分六个大类,重点查使用的“五项质管环节”(即机构人员与制度、采购与验收、储存及养护、使用质量、证件资料归档保存),对现场检查的“三种检查方式”(即系统检查、专项检查、有因检查)作了规范,同时,还制作了与规范相适应的18种质管记录表格,做到现场检查有据可查。该《使用规范》已从今年起实施。一年来的实践证明,该《使用规范》具有规范性、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有效性等五方面的特点,已开始实施县级医院医疗器械使用产品的系统规范和全面监管,不仅符合县级医院医疗器械使用日常监管实际,而且提高了监管检查的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医院满意并乐意接受检查整改建议和意见。

4、开展医疗仪器、设备使用日常监管专题调研。为认真贯彻实施**省政府第8号令,根据现行医疗器械监管法规、规章及省政府第8号令等规定要求,有重点地选择体外诊断试剂和医疗仪器、设备使用日常监管作为专项调研课题。曾先后多次走访县级医院和部分乡镇卫生院检验科调研,通过查看现场实际使用现状况和相关技术资料,基本摸清了我县医疗器械外诊断试剂和仪器设备使用现状及问题,在听取不同方面对使用管理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外诊断试剂和医疗仪器、设备使用“六项规范”的要求,包括采购索证审验记录规范;购进审验记录规范;试剂及设备(仪器)存放及养护规范;试剂及设备(仪器)使用规范;证件资料档案保存规范及日常监管现场检查规范等,同时,对现有使用体外诊断试剂和医疗仪器设备的医疗单位,应按照“六项规范”进行自查规范,对存在问题认真搞好自查自纠的要求。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篇(2)

关键词 医疗器械 现状 发展对策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5 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 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 ②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机和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 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 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 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 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 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比较复杂。诸如: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体制的完善;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 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 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 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塑料等多个行业,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脆弱的代理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篇(3)

1、了解当地医疗市场的状况和媒体的一般特点;

调研内容包括:市场的饱和度、市场的疲劳度、竞争对手的实力和当地可利用的广告媒体种类,以及每种广告资源的特点、行情、价位和各种剩余医疗广告资源等。

2、了解竞争对手的操作模式

调研内容包括:竞争对手的广告投放力度,媒体组合营销的全面性和市场终端营销的薄弱环节

3、了解竞争对手目前营业状况;

调研内容包括:门诊挂号量、门诊治疗量、门诊输液量等各组参数来判断竞争对手所处的市场环境,为下一步制定和调整媒体企划战略方案提供参考数据。

二:企划定位

1、市场定位

对当地医疗市场的饱和度、媒体的疲劳度、媒体的可信度、医疗广告的敏感度、患者对民营医院的信任度等进行定位衡量,评估该地区医疗市场是否适合投资。

2、广告投资力度定位

根据市场定位和企业级别定位,确定启动该地区医疗市场每月所需要的广告资金和投资力度。

3、文案写作和广告后期制作定位

根据企业定位,确定文案写作的方向(包括:形象广告台词、医院实力广告台词、技术广告台词、医疗促销广告台词、医疗保障广告台词和各种综合化广告台词等)和各种媒体广告后期制作档次与质量。

4、媒体组合营销定位

1)各种媒体“多元化投放”的侧重点定位;

2)各种媒体“立体化投放”的侧重点定位;

3)各种媒体“时段组合”定位;

管理方面:

一、了解新医疗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

1、下属医院管理文化;包括:下属医院的组织结构框架、企业诊疗框架、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医疗工作制度和各部门主管的领导艺术等。

2、下属医院品牌文化;包括:市场调研、企划定位、固定品牌推广模式和市场终端销营的操作方式等。

3、下属医院经营文化;包括:经营的主导思想、预期达到的标准、开展经营工作的方法、步骤以及相关技巧。

4、下属医院财务管理文化;包括:财务集团公司垂直管理与下属医院综合管理的一般特点。

5、下属医院后勤保障文化;包括:后勤医疗保障物质的采购、储存、陪送和监管等机制,以及员工生活保障的基本模式等。

二、根据公司企业文化,拟订下属医院的结构框架:

1:拟订下属医院组织结构一般框架;

1)医院分成:决策层、执行层、基层等三个等级。

2)根据医院投资规模,科学整合:企划、经营、医务、后勤、财务、人力资源等执行层各个部门。

3)按企业战略规划和医疗工作制度,科学成立基层各部门。

2:拟订下属医院的企业诊疗框架;(通过定位来完成)

1)医院的级别定位

根据投资资金、医院占地面积、医院的装修程度等,对所经营的

医院按:星级医院、常规医院和社区医院(门诊)等进行科学定位。

2)诊疗布局定位

对医院内部的导诊台、挂号室、收费室、药房、诊室、检验部门、治疗部门、手术室、住院部、输液室、候诊室等各部门按医院的级别定位进行合理的布局。

3)诊疗人群定位

根据医院的级别定位,对社会不同消费层次的人群和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进行合理的诊疗定位。

4)诊疗项目定位

根据医院级别和诊疗人群定位,科学引进不同档次的诊疗设备、药品品种、科学制定高端治疗方案3、对医院和拟订各种收费项目。

5)诊疗价格定位

根据诊疗人群定位,对诊疗不同级别的社会群体,制定不同档次的治疗方案和价格体系,并对门诊平均处方量进行正确引导。

6)医疗服务定位

根据医院级别和诊疗人群定位,对不同档次的社会群体制定不同质量的医疗服务体系。

所有岗位的人员进行战略性配备

1)下属医院设立总经理负责制;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篇(4)

关键词:战略市场营销;药品新品上市;产品管理

近几年中国医药市场,创新药和仿制药都发展特别迅速。创新药研发的投入回报率在降低,创新药新产品上市面临更大的挑战。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带量采购等一系列市场政策变化,给仿制药带来替换原研药利好的同时也对仿制药新产品上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药品产品如何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和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地制定营销策略。药品营销策略制定,遵循营销管理基本规律。营销管理之父菲利普科特勒曾在其专著中提出了战略市场营销流程(R-STP-MM-I-C)[1]。从市场调研开始,充分分析市场环境、产品特性和客户需求等。开展最核心的STP营销战略分析,将市场按照科学的原则进行细分,选择对企业或产品最有利的一个或多个市场细分,明确自身企业和产品的与众不同之处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受众心智中建立鲜明品牌[2]。第三步为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制定,提供基于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的多种营销手段组合。第四步是按照战略规划和市场策略进行有效的执行。最后,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产品在其生命周期中进行不断演化,营销管理者要擅于发现市场中的机会和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

1市场研究

(Research)市场调研是进行市场营销的开端,也是贯穿在整个市场营销流程中的关键内容。调研以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进行设计,提供定性或者定量结果,帮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应该穷尽一切能力搜集最全面的数据。通过有效分析,洞察数据背后的动因和趋势。掌握的数据越完整、越准确、越及时就越能够作出精准的、正确的战略选择。1.1研究相关产品数据。首先要收集分析产品相关数据,评估新品特性。从新产品研发立项到商业化的过程的研究数据。药品一般都需要经过化合物筛选、处方工艺研究、制剂研究、药理药代等实验室研究。创新药还要进行严格的I、II、III期临床研究,仿制药需要完成质量一致性和生物等效性研究[3]。另外,创新药拥有特殊的专利或者仿制药拥有更高的质量标准等优势都将对产品发展带来好处。1.2调研相关市场数据。新产品上市市场数据收集及分析是一项繁杂但意义重大的工作。PEST分析,有利于企业把握宏观发展趋势,判断市场机会和风险。疾病领域数据,有助于企业从流行病学、疾病诊疗流程及药品在疾病诊疗的重要性等角度,更准确的完成趋势分析和判断。行业市场数据,是展示目前市场发展状况的评价。整体医药市场规模发展和通用名市场的规模发展是主要的参考指标。竞争数据,主要从企业和产品两个方面来看,为企业寻找机会和制定策略提供帮助。1.3调研医药政策。医保的支付制度改革及医保目录的制定,医疗的分级诊疗和医共体,药品的临床综合评价和基本药物目录,互联网+医疗,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对药品的市场营销提供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2产品定位和STP战略

STP是营销战略制定的关键要素,由市场细分、目标市场、市场定位构成。药品STP分析和战略选择有其独有的特征。2.1市场细分。Segmentation市场细分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最有价值的客户上,发挥和创造优势。药品市场细分要结合患者和医生两个关键角色进行。患者角度主要考虑是否按照疾病种类、临床症状、治疗阶段和特殊患者人群等。医生角度主要考虑疾病治疗手段、药物治疗策略和药物临床认可程度等。每一个市场细分都要有明确的患者肖像(具有共同特征的患者群体描述)和准确的特征描述,且市场细分不存在交叉性。2.2目标市场。Targeting科学的评价市场细分是选择目标市场的基础。第一个维度是客观的评价市场细分的潜力大小,即吸引力。这里的药品市场细分潜力评估不能采用竞争数据中显示的市场规模数据,而应该采用基于患者流(PatientFlow)分析的,不受限制的需求潜力评估。第二个维度是评价该药品在细分市场中赢得能力评估,即可及性。药品细分市场赢得能力是要依据医生诊疗决策和针对竞争对手进行的分析。通过分析获得药品在细分市场中赢得竞争份额的把握。选择目标市场细分时,理性决策是选择高吸引力和高赢得能力的市场细分。特殊情况是,存在多适应症的药品每一个不交叉的适应症都需要建立单独的患者流分析和目标市场选择象限。目标市场细分可以存在多个。随着诊疗环境的改变、新的循证证据的出现、探索新的适应症或使用方法等,市场细分的相对位置可以移动到高吸引力及高赢得能力区域。动态来看,可以通过长期规划使产品获得更好的商业开发及更长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2.3定位。Positioning市场细分只有配合定位才可以在潜在目标客户获得有别于竞争者的差异化优势。由于每一个市场细分都有不同的患者人群、竞争格局和证据支持,所以应该给每一个选择的市场细分进行单独定位。定位的重点是差异化,从药学特性,临床疗效,包装进行产品差异化优势分析。药品市场定位的参考要素包括:在什么样的患者人群中,针对什么样的竞争对手,自己的产品可以提供哪些差异化优势,哪些证据能够支持这些差异化被客户所接受。

3营销组合和4Ps策略

1967年,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即产品、价格、渠道、促销。3.1产品。Product传统产品策略主要关注的是产品设计及包装。创新药往往会在较窄的适应症上研究,以快速获批上市。仿制药上市也往往获批已在国内批准的适应症。商业化过程中,已无法在短期内改变药品的特性。回归医学是药品本源属性的需求,基于医学驱动的产品策略是新时期业务模式的必然选择,越来越关注药物的临床价值及药物疗效。产品上市后,制药企业与治疗团体共同发掘探索药物的最佳使用方式和临床效果,从而更好的促进药品规范合理使用。开展以适应症扩展为目的的注册临床研究,拓宽使用患者人群。开展以发掘临床价值和规范临床使用为目的的循证医学研究,增加医生的用药体验,强化医生的信心。开展药物经济学研究,更好的为临床选用最佳治疗方案,政府进行招标医保提供决策依据。这本身也是一种产品差异化的手段。3.2价格。Price价格策略是目前药品营销越来越关注的因素。创新药由于其专利壁垒,多采用撇脂定价策略,往往也能够在相当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市场价格。首仿药上市,在美国有180天市场独占权也能相对保证前期投入的收回[4]。仿制药在国内上市,平均定价在原研药价格的57%[5]。国家药品集采启动后,仿制药药价大幅“跳水”,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6]。制药企业通过价格降低获得更多的销量,政府支付和患者支付得到很大的改善。药物定价也要考虑竞争格局、药物特性和临床价值等。竞争充分的市场相对价格市场化程度较高。药物具有与其他同种药品不同的特性和特殊的临床价值是有竞争力的定价依据。对未来上市竞争药品品类和数量预期,也迫使制药企业采取保守战略性定价。3.3渠道。Place渠道策略决定了药品可及性问题。以城市公立医院为主体的第一终端,拥有主要的处方药消费患者人群,拥有最先进的诊疗理念及最具优势的医疗人才及资源,也是创新药销售的起始原点和学术高点。近年来基药目录和分级诊疗的推行实施,使县域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的药品市场规模在快速增长。大型连锁药店的盈利能力不容乐观,商超可销售药品等也增加小型药店的生存竞争压力。处方外流催生了医院三产药店的快速增长。网上药店与电子处方和互联网医疗完美衔接,虽然市场份额较低,但增速也是不容小觑。医药企业需要研究中国患者人群的分布,合理选择适合药品销售的渠道策略。3.4促销。Promotion药品的促销策略受到很多限制。药品在规范临床合理使用和提高患者疾病认知等方面还需要积极推动。带来更多社会效益的同时也改善了临床诊疗环境和药物的规范使用。医师教育作为医生了解新药信息的有效途径,是各大制药企业与医疗团体共同推动的有效价值信息传递途径。患者教育和科普教育也帮助患者了解治疗必要性和坚持正确治疗的意义,使得医生的治疗策略能够有效的推行。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篇(5)

时至今日,医改已进行了整整20年,并且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在历史的节点上,或许可以看出:简单的否定和肯定,对于中国医改这一“疑难杂症”而言,只怕都过于轻率,它需要更大的耐心、智慧和勇气。

比俄罗斯更“激进”的医改

“难道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改变社会公益事业的性质,使之市场化、商业化吗?”被称为中国医疗“活化石”的张自宽老司长,表达了自己对现行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及税收政策的不同意见。之所以被称为“活化石”,是因为新中国的许多医疗卫生的法律法规正是在他的参与下制定的。张自宽老司长补充说:“既然1950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做出对公立、私立医疗机构的优惠政策,为何在50年后的现在却要改变它?”他所说的新中国建立之初就确立的优惠政策,是指国家在1950年、1951年、1955年先后出台的鼓励医疗事业发展的三份文件。

新中国建立之初,私立医疗机构占到90%以上。面对私立诊所要不要缴纳工商业税的问题,时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的陈云说,这是福利事业,无论公私都应该免征。1950年,中央财经委发出《关于医院诊所免征工商业税规定的通知》。该通知规定,公私立医院诊所免缴工商业税。只不过,文件给免征的私立医院诊所设置了三个前提条件:接受一定之战勤、防疫、保健等任务,以及负担一部分免费病床、免费门诊者;确实按卫生行政机关规定之标准收费者;不对非就诊病人售药者。

1951年,卫生部转发中央财经委《关于公私立医院诊所一律不进行工商业登记的通知》。该通知说,“公私立医院诊所不能作为纯营利事业,同意你部意见,一律不进行工商业登记。”

1955年,财政部、卫生部、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下发《关于贯彻医疗机构免征工商业税的通知》,进一步完善了对医疗机构的这一优惠政策,并扩大了受惠面。这份文件将享受优惠政策的医疗机构扩展至门诊部、卫生院、个体开业医师、镶牙所。而且,这份文件取消了私立医院诊所的三个前提条件。在文件下发之前,这三个条件已经被列为任何一个医疗机构都应尽的基本责任。这个基本责任一直延续至今。

时任卫生部医政司科长职务的张自宽,正是1955年这份文件的主要撰稿人。他回忆说,在当时全面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下,私立医疗机构仍然被保留下来,足见中央对此的认识。

“这么一个早已认识清楚的问题,为什么到了现在却变了呢?”他所指的现在,是指2000年国家体改办等八部委出台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工作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以及卫生部等四部委《关于城镇医疗机构分类管理的实施意见》。

正是这两份文件,把医疗机构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对于这种分法,张自宽一直在表示着他的不理解。去年,他曾就此建言卫生部领导;今年,这种“不揣冒昧,斗胆建言”仍在继续。因为,这种新政策实施以来,“导致了一系列问题,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在八部委的指导意见及此后卫生部等发出的实施意见中,“将医疗机构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两类进行管理,国家根据医疗机构的性质、社会功能及其承担的任务,制定并实施不同的财税、价格政策”。非营利性是指“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医疗机构,不以营利为目的,收支节余只能用于自身的发展”;营利性是指“医疗机构所得收益可用于投资者的经济回报”。

张自宽将这一政策称为“四未政策”:一未经深入地调查研究;二未经广泛征求意见,特别是卫生系统内各级领导和专家的意见;三未经科学论证;四未经先行试点,即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

“实施分类管理缺乏充分的依据,既不适合我国国情,国际上也少有先例。”他认为,无论何种类型的医疗机构,原则上都应属于社会公益事业,都应“为社会公共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都应“无偿承担预防保健、健康宣教和政府指派的公益性任务”。既然如此,就不应该划分营利性与非营利性。

张自宽认为,医疗机构投资者应该获得回报,但这种回报主要应该是社会效益;应该把医疗机构实际运营中的收支结余,主要用于发展事业,不应鼓励分红;民办医疗机构在扣除各项成本、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其他必需的费用后,出资人要求从结余中取得合理回报的,可以允许,但须制定相应法规加强管理。

“大家都知道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市场化‘休克疗法’,却很少有人知道无论是叶利钦还是普京,都没有触动前苏联留下的教育与卫生体制。”张自宽告诉本刊记者。“政府必须承担起它应该承担的责任,”张自宽说,“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需要及时填补空白。”

经济领域的做法不能简单移植到卫生服务上,“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会导致什么环节赚钱资源就往哪里投,谁钱越多谁就能享受越好的医疗服务,而无法顾及医疗的大众属性和起码的社会公平。”

在目前这种市场化的推动之下,我国一些公立医院表现出了强烈的逐利冲动,从而出现了许多公立医院与民间资本联合办医。个别公立医院的设备、人才也被抽调去创收。

哈佛大学卫生政策与管理系教授萧庆伦指出:“医疗卫生事业全面市场化,是与市场经济理论背道而驰的。除了病人被‘宰’、被剥削,另一个后果是社会医疗保险体系会垮掉。因为医药费用不断上涨,社会保险根本出不起。”

“单纯以营利为目标的医院,在发展初期不免会表现出急于收回投资、牟取暴利的冲动。”据卫生部医政司原司长于宗河所知,许多民营医院把医生的工资奖金与盈利指标挂钩。如此,势必会让医生想着怎样从病人那里赚钱,而不是治病。这位老医政工作者认为,医疗机构应该强调它的公益性,而不是营利性。

卫生部态度急转

“医改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卫生部原医政司司长于宗河说,“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医疗卫生对公民基本健康的保障,不亚于解放战争的土地革命。”但这位老司长深知,许多政策并不是卫生部一个部门能说了算的。

8月2日,在全国医护工作会议上,卫生医疗体制改革成了与会者讨论的热门话题。社会上已经风起云涌的医改大讨论,在这些专家们眼中是带有一些偏激的色彩,这些在医疗体系内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人们知道,中国的医疗体系已经是积重难返,不是简单的一条改革路径所能扭转乾坤的。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对于医改的态度是“多看、多听、少说,卫生部在这次争论中的态度是不争论”。而事实上,这次医改大讨论正是从卫生部内部开始的。

“市场化非医改方向”,2005年5月24日,卫生部下属的《医院报》头版头条刊出了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刘新明的一次最新讲话,并冠以这个让人注目的标题。这位司长说,“看病难”、“看病贵”这两大难题的解决,主要靠政府,而不是让医疗体制改革走市场化的道路。

卫生部副部长马晓华5月初也有过类似的讲话,他说:“应当坚持政府主导,引入市场机制。”他批评了当前公立医疗的公益性淡化,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并且着重强调,“产权制度改革,不是医疗制度改革的主要途径,我们决不主张民进国退。”

但上述这些讲话仍然属于观点争鸣的性质,没有引起外界的重视。

医改话题被引爆,是在6月20日。当天的《中国青年报》引用《医院报》5月份的报道,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观点,传递给了大众。

这一观点,被迅速地解读为卫生部的表态,一时间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7月14日,《中国经济时报》刊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副部长葛延风为首的课题组全面反思中国医该20年的报告,这份报告从根本上否定了医改。

该报告指出,从改革开放迄今,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正在朝着“坏”的方面演变,在公平和效率两个方面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在公平性方面,不同社会成员医疗卫生需求的实际被满足程度,由于收入差距的扩大而严重地两极分化。报告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商业化、市场化的道路不符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这是一个早已被理论和各国实践充分证明了的问题。中国医改的问题是重新走了一遍已经被认定为错误的道路,这种倾向必须纠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特殊地位让人们意识到,有可能是国务院高层对目前医疗体制改革不满。此后,《中国青年报》在7月28日以鲜明的标题发表报道:“国务院研究机构称,我国医改基本不成功。”

7月29日,卫生部网站上公开了卫生部部长高强的讲话。令人诧异的是,高强的报告是一个月前的一次会议上所作,却于一个月后的风口浪尖上才公诸于众。

在这些报道之后,公众开始纷纷猜测,国务院关于医改的政策、方向是否要有大的调整?

在此之前,官方透露的信息是,医院改革要走“产权改革”的道路,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科教文卫法制司副司长宋瑞霖于2004年7月曾公开表态:“国资将逐步退出公立医院。”宋瑞霖还说,《医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正在制定,有望几个月内出台。

但就在宋瑞霖公开表态支持改制之后不足10天,“郎顾之争”大幕开启。在这场国企改革大讨论中,民意几乎一边倒地支持香港学者郎咸平。其中,管理层收购(MBO)更成为备受攻击的靶子。

“郎旋风” 波及之处,还包括教育与卫生领域,郎咸平本人或许也始料未及。

市场化,固然可以减轻政府的包袱,并且寄望于通过提高效率和加强竞争来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降低医疗价格。但市场的逐利天性,以及医疗领域的特殊性,至少使得降低医疗价格的目标未能实现。

对此,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王绍光曾有解释:我们必须清醒了解市场的双重局限性。第一,市场充其量只能解决资源配置的效率问题,无法解决资源分配的公平性问题。第二,也许在经济的很多领域,市场能够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在外部性很强、信息不对称的领域,市场往往失灵;亦即,不光不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反倒会降低效率。

这或许是导致决策层对“市场万能”失去信心的原因之一。

由“国资逐步退出”,到“市场化不是重点”,再到“市场化非医改方向”,一年内三次不同表述,显示决策层思路的重大转弯,也显示决策层中对医改方向的摇摆、争论和犹疑。

医改食物链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医疗改革同医疗保险改革、药物流通改革是不可分割的。简单地说医疗改革,而不顾及其配套领域改革,那么医疗改革也只能是昙花一现而已。

医疗产业化改革以来,很多部门利益也就纠集在其中,都想能分一杯羹。

根据国务院三定职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药品(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生物制品、诊断药品、放射性药品、品、毒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医药包装材料等)的研究、生产、流通、使用进行行政监督和技术监督。

卫生部在医疗领域的主要职能是,参与研究医疗管理体制改革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执业准入和临床应用技术准入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并组织、指导实施;拟定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有关诊疗、护理、康复等医疗服务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并组织、指导实施;参与研究拟定药品和医疗器械临床应用管理的法规、规章、政策并组织、指导实施;拟定对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服务质量、安全绩效的监督、评价、管理规范并组织、指导实施。

此外,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负责拟定医疗保险的基本政策、改革方案和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拟定医疗保险费率确定办法、基金征缴政策、待遇项目和给付标准;拟定医疗保险费用社会统筹政策、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政策; 拟定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政策、规则; 组织拟定基本医疗保险、医疗的药品、诊疗和医疗服务设施的范围及支付标准; 组织拟定定点医院、药店的管理办法及费用结算办法;拟定城镇企业职工疾病和生育期间的待遇政策及标准。

而药品、医疗器械、医院收费等涉及到价格因素的,所有的定价权又都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那里。

在现行管理模式下,公立医院归卫生部门一家管,私立营利性医疗机构归卫生部门和工商部门管,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归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管。原卫生部医政司司长张自宽称之为“重复登记,多头管理”。

“这种多头管理,牵涉到部门、条块利益太重,势必在改革中相互扯皮,尽力维护本部门在改革后的利益,而不是从公众利益考虑。”学者杜钢建分析,这种牵涉多部门的改革最终妥协后的成果几乎微乎其微。

医疗改革中牵扯到的包括国家相关部门、医院、药物生产企业、普通患者。

市场化下的医疗改革,国家相关部门是乐意的,一方面产权的出让减少了财政投入,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手里的审批监督权力会更好进入“赎买”空间。

时任卫生部政策法规司司长的吴明江,在全国政协举行的一次医改研讨会上说,在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家要“大踏步”后退,政府只举办部分公立医院。

“这一讲话,被视为产权改革的号角。”医疗系统一位专家说。甚至还风传,“各级政府将只保留一两家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大型医院,其他医院将逐步对业外资本开放。”

2004年11月20日,一位医疗投资咨询专家迫不及待地在媒体上宣告:“让医院改革来得更加猛烈些吧!”

“这太让人摩拳擦掌了,”一位受雇于美国医疗投资集团的专家喜滋滋地介绍,至少有60亿美元的资本在等着收购中国的医院,“中国医疗市场可能出现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相类似的爆发式增长。”

中国医疗机构投融资论坛也在2004年底向媒体透露,有近百亿元民营和外资即将介入中国近百家医院的改制工作。当时有统计数据说,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的总市场价值将为6400亿元。

而医院也是乐意的,大的医院势必会吃掉一些小的医院,而市场化也使得一些门诊专业化,国家只要负担起来一些必要的公益医院,其他大量的也就甩出去。

《医药产业资讯》杂志社副社长张浩臣,当时在河南的一家公立医院工作。“那个乱啊,办民营医院就像办乡镇企业,公立医院就到处合作办专科,医生专家就到处走穴。”

从统计数据来看,截至2000年,我国的卫生事业在国家投入并不足的情况下仍然高速发展。卫生部卫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李卫平介绍,1980年卫生机构数量是18万家,到2000年时已有32万家。

药物生产企业也会乐意,市场化下的药物利润比计划下的要高许多,生产成本差不多,而更换药品名称和在大量宣传攻势下,一些药品价格也水涨船高,十倍、百倍地往上翻。

1993年投身于医疗器械生意的李益,适逢药品流通渠道市场化,“这医药一放开,不知造就了多少百万富翁。”李益按“行规”,给医生和医院提成,转眼间暴富,积下数千万元身家。

患者中政府公务员、垄断企业的职工现在依然享受几乎百分之百的公费医疗,他们也不关心什么医疗改革,对他们来说,改来改去没有什么变化。

倒霉的只能是普通患者,市场化的链条传导机制,所有制造出来的价格泡沫都要由他们来买单了。

卫生部调查显示,我国医疗服务费用增速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医药卫生开销已成为家庭食物、教育支出后的第三大消费。看病贵、看病难成为社会问题,就足以说明现在的医改已经“撞了南墙”。

医保变革势在必行

“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尤其是医疗费用控制这一块,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是所有接受采访的医保问题专家的共识。让更多的人享受医疗保障并非改革的主要目的,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才是改革的锋芒所向。

据统计,仅去年一年全国卫生资源的总消耗约为8100亿,这一数字是长江三峡水利工程15年总投资的4倍多。从长期统计数字来看,自1953年到1995年间,全国公费医疗支出增长了106倍,而同期财政收入仅增长27倍;1978年至1996年,全国劳保医疗支出增长了20.8倍,而同期职工收入仅增长了8.6倍。

在国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长相对平稳的前提下,医疗费用开支的猛增让任何一个健康的国家经济体系都感到无法承担。

医疗费用是一个“无底洞”。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的孙光德教授在接受采访时重提了其若干年前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提出的观点:医疗费用开支“永远不够”,为了保证全社会收入分配的公正和劳动力资源的再生,对医疗费用的总开支进行控制是惟一的途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包括欧洲一些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民福利制度的国家,全都开始尝试进行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对医疗开支进行总量控制。中国也不能例外。改革的方向异曲同工,即从福利国家和政府(企业)统包统揽转向个人和社会按比例合理分担医疗费用,从而抑制开支猛增的势头。

两年多来,中国的医疗保险改革平稳推进,覆盖面不断扩大,而且还承担了配合和推动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任务。目前,全国纳入医疗保险体制的城镇职工总数为9200万人。

可观的数字往往掩盖了更深层次的矛盾。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已经开展医疗保险的城市,一些困难企业的下岗职工和退休职工因为企业没有缴费能力还不能享受到医保待遇。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行医保的过程中,为了转移社会矛盾,让一部分企业职工在不缴费或降低缴费标准的情况下,享受了医保待遇。

“这种现象的存在实际上破坏了医保体制存在的基础,一旦有人知道有人没交钱却享受和我一样的待遇,那医保制度的信誉就失去了,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就会受到质疑。”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医疗保险研究所主任关志强表示了他的忧虑。

而且,相对于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医疗保险制度的覆盖面还只限于“城镇职工”,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仍然被排除在外。对于困难人群的医疗保障问题,关志强认为,应该通过政府出面建立医疗保险救济制度来解决,但是,这在目前还只能是一个设想。

目前,医保已经显示出了其对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流通改革的促进作用。通过医保的推行,各地的医疗机构普遍开始有了竞争意识。

在医保已经成为各医院收入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情况下,为了争取被医保机构定点,有些医院开始进行内部改革,提高效率。其中中小医院、社区医院的积极性尤为高涨,大医院感到了竞争的压力。

齐齐哈尔市中医院为了吸引患者,主动将1077种药品的价格调低了15%―30%,并公开承诺阑尾炎手术等16种常见手术的费用标准。中华医院管理学会青岛分会会长苗志敏一边诉苦,一边不得不承认,医院在管理上还有压缩费用的空间,

北京地区的医院联合起来同医保机构讨价还价的现象也一直存在。当医保机构决定公开各医院病种的治疗价格时,医院一下子就慌了,因为每个医院在治疗过程中都有见不得阳光的地方。

关志强说,在医疗消费市场上,有一群“无声的消费者”,这些人是医疗毫无保障的农民和城市中没有能力参保的人群。但是,这个最弱势的人群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盘剥。

因为医保的推行,医院的收入受到了影响。作为这个市场的主导者和实际上的经营实体,医院当然对此心有不甘,一有机会便会从其他途径把“损失”的利润弥补回来。

阴影正在向“无声的消费者”头上弥漫。“旁边就坐着农民兄弟,我能不向他多收点吗?”这是一个大医院的院长亲口对关志强说的。

关志强没有透露更多的细节,他说他一直想做一个调查,对比一下农民和没有参保能力人群在医保前后的医疗开支,但苦于没有经费。他现在手上只有个案,没有全面的调研结果,但是他肯定地说,这种现象已经出现,而且正在蔓延。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篇(6)

“未来3年,中国医疗电子的市场规模将从2010年的403.1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9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接近20%。”2011年8月25日,赛迪顾问(08235.HK)了《中国医疗电子行业战略研究》,对中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医疗电子行业的发展给出了乐观的估计。

医疗电子是医疗器械行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以现代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为基础,是同时将医学、机械、物理、生物医学、新器件、新材料等多学科交叉,应用于医疗研究、临床诊断、治疗、生化分析、监护、康复保健等领域的设备及系统。和简单的医用护理用具不同的是,这些电子产品研发难度大、附加值大、市场前景广阔,正在为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所重视和生产。

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预期的增加,与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科技水平和政府对居民医疗保健投入的不断增大密不可分。

根据2009年4月出台的新医改方案,20092011年间,中国各级政府对医疗体系改革的投入将达8500亿元。其中2010年投入约为4000亿元,这一政策利好也成为2010年中国便携医疗电子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的直接驱动力。2010年中国便携医疗电子市场增速达到28.5%,高于全球近10个百分点,便携式医疗电子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认为的最具潜力的市场。

集成化、家庭化、智能化的便携式医疗电子新产品不断涌现。在体积、重量不断减小的同时,功能和可靠性不断增强,价格逐渐能为中等收入阶层所接受。

此外,不断加速的老龄化时代将对中国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提出严峻的考验,也为医疗电子行业发展带来了更多机遇。

尽管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行情看好,但却存在城市、农村市场“冰火两重天”的境遇。虽然中国农民可支配人均收入逐年增加,但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和认知范围落后、狭小的限制,农村市场对医疗电子产品的认知和消费明显不足,较高的价格也阻碍了相关设备的销售和推广;其次是厂家重视度不够,农村市场开发推广力度不足。绝大多数的国内外行业企业仍将市场推广的经费、人员和精力投注在大中城市,对面积广阔的农村市场开发有限,关注不够。

2010年起,在农村医疗改革逐步深入以及医改资金逐步落实的推动下,医用便携电子产品增速及增幅均已超越家用医疗电子产品,从而成为中国整体市场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农村市场的开发已经到了基本成熟的时期。

然而,除少数企业外,国内医疗行业在与外资品牌的整体抗衡下处于弱势。从产业布局上看,中国医疗电子产业区域分布特征明显,主要聚集在华东、华南、东北和华北四大区域。赛迪顾问行业电子事业部总经理袁远指出,上述四大区域也是中国传统的工业聚集区,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大型国企和新兴高技术民企多聚集在这些区域,逐渐形成行业板块密集地带。

赛迪顾问行业电子事业部高级咨询师高毓娇在报告中指出:“目前主流医疗电子技术主要由美国GE、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和日本东芝、日立等跨国企业垄断。这些企业不仅占据了国内医疗电子产品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还在试图并购国内具有一定生产、科研水平和营销渠道的企业。”

针对上述现状,赛迪顾问建议从政府决策层面和产业发展层面两个方向促进医疗电子产业的发展。

“特困家庭产品送上门,先救治,不讲钱。”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常兆华博士是一位拥有传奇经历的海归。1987年获上海机械学院博士学位后他留学美国,5年之后拿下纽约州立大学生物学博士学位。这两个学位的研究对象一个是冰冷的机器,一个则是鲜活的生命。差异之大令常人难以理解。做博士后的时候,实验室里15个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而他一个人发表的40多篇科技论文和获得的5项专利足足是其他人总和的两倍。

1990年1995年,他在美国马里兰卓优医药科技公司一路从工程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首席科学家、产品开发部主任做到副总裁。此后的2年间,他又成为美国上市公司诺米医药科技主管产品开发的副总裁,年薪18万美元,并拥有自己的地产。

1998年,不按常理出牌的35岁常兆华怀揣30万美元回国创立上海微创。公司的主产品是心脏导管,这种技术利用先进的导管技术替代开膛剖胸的传统手术,以微小的创伤实现治疗,免除开刀之苦。在微创公司成立前,国内尚无正规的心血管介入器械研制和生产能力,这一领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微创公司成立后,在较短时间内独立研制和批量生产合格的PTCA冠状动脉支架。公司产品一推向市场,国外同类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价格应声由3万元立即减为1万元。

从30万元注册资本发展到3亿多元的总资产,10多年间微创的产品被中国1100多家医院使用,部分产品出口至欧洲、南美的20多个国家。

常兆华将微创的事业看作是为整个民族的医生和病人做的事情。创业之初,一家欧美重量级企业试图收购上海微创,如果按照他们的出价,常兆华可以净得上千万元的利润回报,而他一口回绝:“这不仅是一家公司的事情,而是关系到这一领域我们民族产业发展的成败。”而今,常兆华规定,若是知晓家境困难的心脏病人购买或者使用微创的产品有困难,一律由公司将产品送上门,“先救治,不讲钱”。

“如果你想着未来要调整,那么今天就要开始行动。”

和盖茨同是1955年出生的刘积仁是中国培养的第一位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也是中国第一家软件上市公司东软的创办者。他对创业有着特殊的热爱。

刘积仁1986年赴美国国家标准计算机研究院计算机系统国家实验室留学,他33岁便破格提拔为教授,位列全国最年轻教授行列之一。

1988年刘积仁筹资3万元创立了东软的前身――东北工学院网络工程实验室。1991年东软正式成立并进入了电信业,随后进入电力业、保险业、医疗业。与微软不同,东软更偏重于行业解决方案,偏重于产品的嵌入式软件。对此,刘积仁打过一个通俗的比方:“你收发短信、缴电费、股票交易、去医院看病、高速收费等日常生活当中遇到的事情,背后都是东软提供的产品在服务,我们的产品不是在表面上的,而是在后台运行。” 目前,全国有3亿人使用东软的社保系统,近2亿人使用东软的电信计费系统,3000多家大中型医院运行着东软的系统。

成立于1998年的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是沈阳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国家数字化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依托单位。东软医疗依托母公司先进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实力与资源,以软件技术为核心,业务涵盖医疗设备产品与服务、医疗IT解决方案、健康服务三个领域。

刘积仁曾多次强调走国际化道路是东软坚定不移的目标。医疗电子领域是刘积仁眼中的重中之重,因为这种产品在走国际化路线方面相对软件服务将更有竞争力。2001年以来,沈阳东软的螺旋CT、磁共振设备便先后出口欧洲和美国。其中,东软累计向美国出口了30多台CT机,自主研发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也顺利拿到了美国的许可证。

“创新是有要求、规范的,不是随意的,一定要以客户的需求、产品的要求为基础。”

获得过2005年深圳市科学技术最高荣誉奖“深圳市长奖”的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迈瑞公司)董事长徐航早年获得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硕士。他29岁那年创办了迈瑞公司,并花费了十余年时间将其打造成中国当今最大规模的医疗器械企业之一,向中国和全球各地190个国家的医院和医疗中心提供病人使用的监护系统和超声系统等产品。

迈瑞公司于2006年9月成功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首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医疗设备企业。徐航也因此位列福布斯2006年中国富豪榜排名第70。当年迈瑞公司市值约200亿元,徐航个人资产约29亿元。

迈瑞公司于2006年年底连续推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全数字彩超、具备网络功能的高端监护仪等中国首创的四大平台。这些成功的根源被徐航归结为研发。公司每年拿出10%的销售额投入研发,用以充实研发队伍的硕士生超过百名。中国第一台血氧饱和度监护仪,中国第一台自动无创血压监护仪,中国第一台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中国第一台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徐航麾下的迈瑞公司和中国电子医疗仪器行业大量的第一联系在一起。但他并没有满足:“迈瑞现在无论是在技术创新上还是组织能力上,都远远没发挥出潜力来。我们还有更大的潜力需要挖掘。”

2011年7月,深圳迈瑞与苏州惠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达成股权转让协议,迈瑞将控股惠生公司。藉此,迈瑞将获得尿液有形成分产品及相关研发平台,连同迈瑞已有的尿液干化学分析产品,构建形成系列的尿液分析产品。同时苏州惠生也将借力迈瑞,为中国领先的全自动尿液有形成分分析产品生产商。

“快速响应客户帮助我们抢占海外市场。”

在任何场合,刘毅都宣称自己决心做医疗电子产品的初衷始于2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诸多商还在为争夺到300元一台的“平价”欧姆龙电子血压计而暗自高兴时,同样是商身份的刘毅偶然间发现一家国内厂家正在推销自己不足百元的同类产品。他意识到这二者之间的巨大差价就是一个巨大市场。在考察了那家工厂并研究了他们的产品之后,刘毅胸有成竹地放言:“我一个月内能设计出比这个更好的产品。”

1996年1月份,刘毅和母校天津大学的几个创业伙伴在一个月内销售出了1000台自己研发的电子血压计。天津九安的医疗电子产品之路就此铺开。

创业10年之后的2005年,九安达到年销售各类医疗电子诊测仪器100万台的目标。这样的速度并不是刘毅引以为豪之处。真正让九安大放光彩的还是国际市场。

“我们和我国台湾地区及日本企业竞争,最大的优势是能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快速向市场提供新的功能和款式。”刘毅说。

2006年9月初,德国客户向九安提出需要语音血压计的想法。一个多月后,凭借100多名研发人员的合力,九安便交出能提供德、法、意、英四种语言的语音血压计样品,并在两个月以后将这一产品摆上了全球最大医疗器械展德国Medica展会的展台。此后,这种血压计迅速得到德国客户的一致认可,销量节节攀升。

这款语音血压计的推出让九安在德国血压计市场占据了绝对领先位置,仅该款产品就占据了德国同类市场80%的份额。

目前,国际贸易中销售额占九安总销售额的80%。九安凭借“墙内开花墙外香”的优势在国内电子血压计厂家中脱颖而出。刘毅指出,电子血压计这个细分行业第一梯队的主流厂家有7家企业,其中唯一一家大陆企业就是九安。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新华正在向做标准的境界努力。”

具有军工背景,诞生于1943年的新华医疗一直是中国医疗器械行业中民族品牌阵营里的龙头企业。2002年成功上市,新华成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第三家上市公司。

近年来,国内放射治疗设备的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前景良好。市场需求可达一万台,而2001年前后中国只有1000台左右这种设备,市场空间很大。当年担任新华董事长的赵毅新在维系新华传统医用消毒器械市场份额的同时,将目光投向了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放射治疗设备研发上,并以此作为新华二次创业的根基。

放射治疗设备领域技术含量高,赵毅新要求企业效仿军工企业的研发体制,做到技术上“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不放过世界上任何前沿技术,并花大力气做好研发团队的引进和稳定工作,以此作为产品研发的坚实后盾。经过近10年的努力,山东新华放射治疗设备的产品基本与国际同类水平站在了一个技术层次上。

作为国企掌门人,赵毅新善于整合产品研发链条上的各方资源。2011年8月,新华宣布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恒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四川大学、北京中康联医疗器械开发有限公司等多家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研发快速调强放射治疗(IMRT)加速器集成系统、影像引导放射治疗(IGRT)加速器集成系统、精确放射治疗剂量验证系统、放射治疗计划系统、病人固定定位数字化自动系统等。该系统属于国家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基于电子直线加速器的快速调强与影像引导放疗系统”的一部分,总投资达到5776万元。

常兆华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积仁

沈阳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航

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毅天津

九安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医疗行业市场调研篇(7)

关键词:医改 医疗器械创新 国际合作

一、中国医改

2008年10月14日,国务院公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通过了医改方案,从而正式拉开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幕。

2009年4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正式拉开了新一轮医改的大幕。新医改方案明确了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并重点建设四大“支柱”,包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医疗机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

医改政策正向纵深发展。政府持续加大投入以确保全民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也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以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民众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随着政府医改投入的大量增加,医疗器械、普通药物和医药商业等领域将会有较大的增量,其中医疗器械行业将率先受惠于新医改,医疗器械市场将会有较大的扩容。

二、中国医疗器械产业

《2015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 显示,中国医疗设备行业市场潜力巨大。2015年全国医疗器械销售规模约3080亿元,15年间增长约18倍。但2015年的药械消费比为1:0.33,远低于1:0.7的世界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的1.02:1的水平。

在新医改的政策推动下,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但从产业发展来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目前规模较小、技术较为落后,在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急需雄厚的技术支持,并按照医疗机构的临床需求进行大量的自主创新研发。对于医疗器械企业来说,企业要从培育并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调整业务范围,打造新的增长点,制定明晰的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形成竞争对手无法摹仿的持续竞争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应通过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医疗技术,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根据中国医疗机构的临床实际提出研发思路,开发适宜的技术,既能保持新产品的技术含量,又可以降低价格,研发真正适合中国消费者和市场需求的产品。企业应该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发展具有中国特色医疗器械产业。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的技术开发优势,主动吸收临床医生丰富的实践经验,及时了解临床的需求,加快研发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国际合作的机遇

新医改政策为中国医疗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提供了众多的国际合作的机会。

(一)医疗保健领域的市场机会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健市场。2010年12月,中国政府公布了旨在鼓励私营医疗机构发展的一系列措施,积极鼓励私人资本投资医疗机构,对外国资本的限制也已经放宽。2011年1月,更是允许外资100%投资开办医疗机构。医疗保健行业是中国经济中的最后向外国投资开放的领域,其发展机会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也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化趋势非常明显,中国50岁以上的人口到2020年将达到40.2%,老年人护理市场前景巨大。护士的培训和私人护士的需求十分巨大。另外在牙科服务、康复和产前护理等领域,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中国已出现一大批充满活力的中产阶层,他们更加注重个人隐私和尊严,需要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而目前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并不成熟,在这一领域拥有技术和品牌的国际企业将会有良好的机会。

(二)国际医疗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机会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医疗器械市场,中国因素成为国际企业不可忽视的发展动力。很多医疗器械跨国更是积极考虑如何参与到快速成长的中国市场中来并从中获利,并积极拓展在中国建设核心的业务能力。

对于国外的医疗器械创业者、投资者,怎样参与到中国的医疗行业中来,有着多种合作方式。比如国际企业可以通过与国内企业的合作来拓展其在中国的发展,包括获得政策和市场信息、中国药监局的注册和市场准入、管理商、制定市场战略等。国外投资者可以在中国投资建厂,利用中国的人才、技术和生产制造能力,将产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在新兴市场销售。如果跨国企业能在中国获得成功,那么便可以拇俗呦蛉世界。

对于进军中国市场的国际企业而言,必须面对很多的挑战。在欧美等高端市场运营良好的商业模式,有时很难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得到复制。必须专门制定针对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其中有三大关键点: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服务覆盖面。尤其在新医改政策下,如何将产品服务扩展惠及至广大的城乡人口至关重要。因此产品的设计、制造、采购、营销,都应该立足于中国。只有这样,才能根据不断发展的中国市场,及时调整策略,立于不败之地。

(三)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机会

在中国医疗产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本土的企业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也有很多学习的功课和成长的机会。除了要找准自身的产业方向外,找到合适的发展途径也至关重要。

中国企业具有较强的加工制造优势,众多的工程技术人才,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可以采取委托生产(OEM)或委托设计(ODM)的合作方式,与国际同行合作,同时引进学习国际水准的生产质量控制体系,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在与国际企业合作的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国际通行的规则,获得国际的产品技术和市场网络,将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开拓海外市场。

在全球的市场营销和品牌打造方面,也存在着中外合作的机会。目前中国的品牌国际化工作相对较弱,特别在品牌国际化的过程中如何针对目标市场的特点进行定制或改动,中国还有许多要学习的地方。

(四)人才的交流与培养

人才是发展的关键。国外企业来到中国,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政策缺乏透明度、分销问题、人力资源问题、文化冲突、法规挑战等。而随着医疗器械集中采购成为趋势,政府公共关系管理将在企业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国外企业要满足并符合中国政府在医疗行业改革中一些优先的需要,形成与政府的良好沟通。因此对于国外企业来说,人才本土化非常重要。本土化人才更了解下游渠道、产品分销和竞争对手的情况,也更善于管理与中国政府的公共关系。因此,国外公司雇佣当地员工,不仅有利于建立与本土化匹配的管理团队,也有利于实现较低的管理成本。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缺乏复合型的医工一体化的高级人才,需要引进国外尖端人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国际化也需要引进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层人才,通过企业团队成员的国际化能力来影响带动全体员工的国际化能力,进而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管理的国际化。此外,中国还需要通过“走出国门,请进来”的方式,包括与国内外大学、企业、科研单位合作,培养人才,提高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医疗器械行业人才。

(五)联合研发适宜中国市场的产品

洞察客户需求,让客户需求转化为产品,这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目前GE、BD等大型跨国公司都在中国设有研发中心,很多外资企业也开始把研发中心放在中国,尤其在上海。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本土机构拥有更多资源和优势能深入临床和基层。国外企业可通过与国内企业、大学、研究中心、科研院所合作,通过资源的协作,研发适宜中国市场的产品。

目前中国农村大部分医疗机构还缺乏最基本的医疗器械装备,需要建设的乡镇卫生院达70%以上。而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主要还是依靠国家财政集中采购,产品的性价比十分重要,因此,把握适宜性是农村配备医疗器械的关键。目前,中国农村和社区医疗市场需要的是体积小、价格低、移动灵活、操作简便、功能稳定的诊断治疗设备。只有提供适应中国市场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六)对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医疗器械服务业

生产业是围绕生产过程进行的,它主要服务于生产制造商。在医疗器械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同样需要众多的专业企业,包括咨询规划、研发设计、计量检测、教育培训、专业认证、注册和技术支持等。在欧美医疗器械产业中,众多的中小服务企业在产业结构及产业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正是这些专业化的服务连接成社会化的体系,形成医疗器械产业整体的规模和竞争力。

随着医疗器械产业在全球范围的转移,中国医疗器械产业也蕴含着承接OEM的巨大商机,为广泛的国际合作提供了众多的机会。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配套环境不够完善,产业结构没有形成体系,整机生产企业还不成熟,因此大力发展关键零部件的研发与OEM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国企业可以通过为整机厂家提供技术与产品,在专业领域形成自己的技术和品牌,并逐渐由零部件供应商发展成为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在全球医疗器械产业链条中占有一席之地。

四、结语

指望一次改革就能解Q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中国医改还在艰难的探索中前行,中国社会还在不断震颤中变革,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磨合才能找到一条共赢之路。我们也期望着在这条道路上能留下你的足迹,与开拓者一起开拓,也许这条道路会指向一个光辉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2009-3-17.

[2]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2009-3-18.

[3] 2011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中外两重天.2011-1-14,慧典市场研究报告网,http://.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