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3 17:07:19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篇(1)

“四种能力”论述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地方治理的微观基础。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从政府“管理”到“治理”,从“控制”到“服务”,“中国之治”旨在通过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党的四中全会指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迈向新时代良法善治、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提高“四种能力”。

提升基层治理的党建引领能力。新时代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就要对基层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基层党组织需要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为遵循,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其次,要加强和改进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基层治理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组织引领、主体引领,有效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补齐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动方式有待创新、共治合力仍需发掘、社区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内在动力尚待提升等明显短板。

提高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强调,要坚决杜绝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在被称为“基层减负年”的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2020年4月又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基层干部与群众接触最直接,打交道最多,应该多花心思、多用精力,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增强为民服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基层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群众真正感受到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以及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的实效和福祉。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篇(2)

夏宝龙书记在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所作的报告,深入解读重要讲话精神,全面部署我省贯彻落实的思路和举措,为我们更加系统深入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上了一堂精彩的辅导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这充分体现了省委贯彻落实治国理政重要思想,积极践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八八战略”的政治定力;充分体现了省委坚守党的基层阵地,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自觉;充分体现了省委洞察基层新情况新问题,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担当;充分体现了省委面对新常态,再谋新发展,再创新辉煌的政治魄力。学习贯彻好在浙考察重要讲话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精神,必须在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深入学习贯彻在浙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牢固确立“五个新理念”,真正来一次观念大转变、思想大飞跃

在我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内涵极为丰富、意蕴极为深远,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以此来洗礼思想、武装头脑、开辟认识的新境界,切实确立起“五个新理念”:

一要确立“统领”理念,坚持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定不移地沿着在浙江开辟的道路奋勇前进。在我省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明确了浙江实施“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要求、新任务。“八八战略”是同志在浙江工作时经过大量调研后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既符合中央精神,又切合浙江实际,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契合,是推进浙江全域科学发展的总体谋划,不仅是过去、而且是当前和未来引领浙江发展的总纲领、推进浙江各项工作的总方略。我们必须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引领和统揽浙江各方面工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推进“八八战略”深化细化具体化,确保“八八战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密结合温州实际,统筹赶超发展与转型发展,以转型发展来推动和实现赶超发展;统筹深化改革与扩大开放,继续当好改革试验田,同时努力拉长对外开放这条“短腿”;统筹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努力开辟市域现代治理的新境界;统筹从严治党与科学建党,着力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二要确立“先行”理念,强化“两个一步”的政治自觉和责任担当,更好发挥改革探路先锋的作用和转型升级的领跑作用,在加快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前列,努力实现“五个更”目标。浙江是我国改革的先行区,以勇于改革赢得了先发优势,因善于改革而闻名全国,许多改革创新经验被全国推广。我们要继续发挥探路先锋的作用,先行先试、大胆探索,以部级和省级改革试点开路,坚持问题导向与效果导向并举,坚持顶层设计与底层创新结合,切实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近年来,省委打出了一套套漂亮的“组合拳”,转型升级已成为浙江工作最鲜明的特色、最突出的亮点。我们要继续当好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坚定不移、一以贯之地打好“组合拳”,在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上充分发挥科学发展的领跑作用。浙江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于全国前列。我们要以“更进一步、更快一步”为要求,蹄疾步稳地推动现代化建设,使综合实力更强、人民生活更幸福、生态环境更优美、城乡区域更均衡、治理体系更完善。

三要确立“示范”理念,以更高更严的标准要求,在贯彻执行中央大政方针和“八项规定”、整治“”问题、深化作风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更好地为党分忧添彩。省委对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高度自觉、不折不扣,充分体现出很强的政治定力。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敏锐性,做到贯彻中央精神态度坚决、行动迅速、举措有力,一以贯之地当好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的标兵。省委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整治“”问题态度鲜明,严肃严厉,率先垂范,层层传导压力,在全省上下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氛围。我们要保持狠刹“”的那么一股狠劲、那么一种力度,确保在深化作风建设上继续为全国作示范。省委全会就新时期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是我省党建领域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我们要把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起来,在固本强基上加大探索创新力度,努力为全国提供样板、创造经验。

四要确立“归零”理念,以归零的心态看待过去的成就,在新的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浙江的新实践。多年来,省委坚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抓工作很准、很实、很紧,善出实招、高招、硬招,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真正体现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这次在我省考察时,对我省近些年来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全面肯定、高度评价和由衷赞赏,同时又赋予了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我们要把的鼓舞鞭策化为再谋发展、再创辉煌的动力源,把过去的巨大成绩当作奠基石,不陶醉过去、不盲目乐观,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再出发,在新的里程上努力开辟浙江改革开放和现代建设新局面。

五要确立“使命”理念,坚持以“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为新使命,努力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现代化建设的示范者。号召我们“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饱含了对浙江干部群众的殷殷嘱托,赋予了浙江发展新的重要使命。同志曾说过:“我对温州有一个很大的希望,就是希望温州把这部创新史继续写下去,探索新的规律,创造新的业绩,写出新的经验,为全省带好头,也为全国作示范。”我们一定要牢记的谆谆教导,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以永无止境的追求、要谋新篇的作为,大力弘扬温州人敢为人先、善于创业、勇于创新的精神,切实把温州改革创新这面旗帜举得更高,扎实推动温州赶超发展、再创辉煌。

二、深入学习贯彻在浙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必须不折不扣落实好“八项新任务”,确保温州改革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

提出的“八个方面”的新任务,是推动浙江各项事业发展的“牛鼻子”。我们要按照“八个方面”的任务要求,紧密结合温州实际,与时俱进地审视我们工作的目标取向、思路举措,逐项进行研究,逐项抓好落实。

一要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着力发展高效经济。要把转型升级作为一个大战略,作为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要法宝,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坚定不移打好“组合拳”。要坚持以振兴实体经济为主攻方向,加大调结构促转型力度,深入实施“510”产业培育提升工程,加快推进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小微企业园建设,大力发展以网络经济为重点的信息经济,积极培育发展时尚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实施“四换三名”,大力提升发展工业经济,努力打造中国民营经济升级版。

二要深化改革开放,营造赶超发展新优势。要扎实推进“10+1”重点改革项目和各县(市、区)“1+3”重点改革项目,尤其要总结推广“七规合一”、“多证合一”、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等试点经验,力争在若干领域取得新的重大突破。要推动温州与韩国、美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加快推进中韩产业园和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切实拉长温州对外开放这条“短腿”。

三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构建生态型时尚型智慧型大都市区。要围绕“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的大都市区体系,加快构建区域经济发展紧密体和功能互补、统筹协调的共同体,提升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要以“连通高铁、提升机场、加密高速、发展城轨、优化港口、强化枢纽”为抓手,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要抓好滨江商务区、行政中心区、中央绿轴公园、温州生态园等亮点区块规划建设,打造一流的城市中轴线,努力提升城市形象、品位和竞争力。要坚持生态富民、绿色发展、后发崛起,增强山区和海岛自我发展能力。

四要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打响“大爱城市、道德高地、诚信社会”品牌。要深化“同心同行・共建和谐”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走出一条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新路子。要深化落实“7431”网络管理新模式,进一步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开展“在温大专院校每个班级挂钩联系一个村”活动,既充分发挥大学生在农村传播新文化新科技的积极作用,又使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

五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深化平安大市创建,狠下决心抓好消防和安全生产“双月攻坚行动”,加大遗难积案化解力度,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健全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全力做好互联网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的维稳工作,筑牢平安建设的“铜墙铁壁”,确保社会和谐稳定。要深化法治温州建设,以“第一个建立立法机构、第一个确立立法项目、第一个制定通过相关条例”为着力点,加快地方立法能力建设;以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为重点,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以稳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为切入点,全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六要提升生态市建设水平,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示范区。要深入实施生态化战略,率先走出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之路。要实施绿色规划,优化城乡生态和产业规划布局。要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以“水岸同治”为主题,深化“五水共治”,让水更清;加强大气污染治理,让天更蓝;开展土壤污染治理,让地更净,努力打造优美舒适的城乡环境。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七要深化作风效能建设,进一步改善发展软环境。要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确保取得扎实成效。要深入推进巡视“整改行动”,按时逐项抓好整改落实。要创新开展市级领导班子成员述实绩活动,切实发挥领导带头表率作用。要推行领导干部“微服私访、随机调研”活动,带头倡导深入基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作风。要落实好每月“无会旬”制度,沉下去抓重点工作落实,走出去抓招商引资、招才引智,跑上去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要把深化农村基层作风巡查制度作为“打苍蝇”、解决基层热点难点问题、推动工作关口下移前移的创新举措。

八要全面从严治党,切实为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坚持从严治党、党要管党,把严字贯穿于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切实做到教育严、管理严、执纪严、惩治严、制度严,扎实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着力抓好“红色细胞工程”,深入开展“五星争创”活动,深化村民中心建设,努力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促进伟大工程和伟大事业协调推进。

三、深入学习贯彻在浙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必须着力构建“四大体系、八个能力”基层治理新格局,进一步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和执政基础

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是念兹在兹的一贯要求,也是这次省委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我们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紧密结合温州实际,坚持以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依法治理体系、德治教化体系、村居自治体系的四大治理体系,提升基层组织的战斗力、调控力、执行力、发展力、维稳力、引领力、服务力、免疫力等八个治理能力,不断巩固党的基层政权和执政基础。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篇(3)

关键词:农村执法人员;法治意识;行政处罚法

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是国家贯彻落实“依法治国”理念的第一步,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要求。乡村执法人员与人民的联系非常紧密,不仅是人民价值理念的引导者,也是人民行为准则的指导者。当下,基层执法人员的培训是基层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学习法治思想等相关课程的授课分析和评估,基层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贯彻落实法治思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进程中,国家应当加强对基层执法人员法治意识的培养,促使其能够更好的进行基层执法工作。

1提升乡村执法人员法治意识的目标和意义

法治意识指的是人们将全面依法治国中的内容作为逻辑出发点进行的精神活动。基层执法人员法治意识提升,意味着基层执法人员需要将合法性作为问题执法等行政过程中思考的前提,将行政法和执法人员执法规范作为行事的基本准则,确保在合法行政中法律在社会中的权威性,营造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将法律的价值能够体现出来。法治意识主要包含权利保障以及权力制约两个方面[1]。

1.1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乡村执法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要明晰(执法)权力的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一切政策的实施,权利的架构都是为了人民。法治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限权意识,法律规定了国家权利的来源、形式和内容,确保国家能够正常运行,无论是国家管理人员还是基层执法人员都需要遵守基本的法律准则。《行政处罚法》将行政权力的描述为:“规范行政处罚”“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合法权益”,这就充分说明设定行政权力的前提是限制权力从而保障权利,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来自人民,权力行使也应该为了人民。行使法定权力必先需要经过授权同意,执法人员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如果没有经过宪法同意,“法无授权”的话,就是“违法”。乡村执法人员的身份特殊,其不仅是执法人员,是国家机关的执行人员,是人民群众人生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同时基层执法人员也是人民群众,无论是哪种身份,都不能出现违法行为。此外,基层执法人员在行使权力的时候还应当履行相应的义务,权力行使如果没有限制就会导致腐败,权力需要监督以及制约,只有这样,权利的使用才是有意义的,公民的权利才能够得到保障,“依法治国”的治国方针才能够贯彻落实。

1.2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等法律和规定维护的是公民的权利,是确保公民的权益不被侵犯的最后保障。国家的权利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主要表现。公民权利自由具有广泛性、权利义务具有一致性、权利自由具有受限性。尽管“法无禁止即可为”,从客观层面上来讲,公民可以行使一切法律禁止规定外的权利,但是这些权利的行使是以不伤害他人的权利以及自由为前提的,保障所有公民的权力,这是法律存在的价值,也是政府之所以存在的原因。基层执法人员只有在思想上明确这一点,在进行基层工作的时候才能够以此为依据,尊重执法相关法律法规的权威性,确保人民群众的各项利益都能够得到应有的保障。

2干部教育培训对提升乡村执法人员法治意识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国家对于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要求,也是对基层执法人员的道德要求,通过提升法治意识,做到基层执法人员无论是在政治素质、纪律作风、服务意识、业务本领、执法权威和公信力、社会认可度和群众满意度方面都有新的提升,这不仅仅是法律的要求更是在职业道德上的更高要求。一方面,行政法体系中保护公民个人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平等以及公正的基本准则。另一方面,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需要行政相对人认同国家的发展形势以及发展理念,已经表现在其形式上的相关行政法律法规的要求和义务,这一切都需要通过提升法治意识进行保障[2]。

3乡村执法人员法治意识提升路径分析

3.1加强法治理论教育的力度

要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就必须要加强当下行政法体系的教育的力度。国家发展涉及很多方面,这几年我国的发展重心主要在脱贫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这方面的发展需要基层执法人员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基层工作看似与行政法律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法治意识是国家所有执法人员开展工作的基础,能够避免公共权力滥用行为的出现。基层执法人员是公共权力的掌握者,他们对行政法的认知水平基本上可以决定执法最终的实施效果,法律的权威也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国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3.1.1进行警示教育。警示教育指的是党校(行政学院)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要运用反面案例对执法人员进行警示,教育基层执法人员要尽职尽责,尊重法律的权威性。3.1.2开展案例教育。近年来,通过行政主体在行政诉讼中败诉的案例分析,让广大基层执法人员明确在主体、程序、案卷制作、记录等方面的规范性,程序上的正义方能体现正义,今后加大案例分析教育的这一做法,需要相关人员研究时间、内容、程序以及效力等方面的内容。3.1.3强化专业教育。法律教学应该被列为党校(行政学院)的必修科目,无论是在培训的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要进行强化。基层执法人员培育机构需要深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程中适当的加入行政法的内容。同时党校(行政学院)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因为行政法的内容相对来讲是比较枯燥的,很难激起执法人员的学习热情,学习热情缺乏,学习效果自然没有办法得到保证。党校(行政学院)在教学的时候需要运用访谈式、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帮助执法人员树立正确的以及完整的法治意识[3]。

3.2在全社会内树立法律权威

我国传统的观念中,“德治”是强于“法治”的,这里的德主要指的是道德,人们惯于用道德准则去评判一件事情,在日常生活中也习惯于走人情关系,法律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薄。因为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基层执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要转变这一社会风气,发挥法治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就必须强化全体人民群众的法治观念以及法治意识,减少传统的人情观念对于当下法治社会的影响。

3.3完善行政法体系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保障

法律的价值在于实施,法治信仰建立在法律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基础之上。2021年《行政处罚法》修订后更好地发挥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提升基层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同时也需要国家的行政法体系不断完善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保障:3.3.1完善行政法律普法教育机制;以《行政处罚法》为例,法律限制行政处罚行为的设定权,旨在防止法律规定的补充行政处罚设定权限,也即行政法规没有作出处罚规定的,地方性法规应当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作出,这也就意味着必须符合科学以及法律设定的规定,将执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的时候需要平衡情理与法律之间的关系,确保执法能够切实解决行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但是基于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应当完善行政法普法模式和机制,将全民守法的理念通过制度的形式,通过行政机关的普法更好保障,才能切实发挥它的效用。3.3.2完善行政法违法审查机制;行政法是客观存在的法律条款,在上文中已经提到过,法律永远不可能完整,因为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法律制定是依据社会具体情况变化的,因此各个部门需要确保法规、规章、政策是与国家法精神是相契合的,避免地方立法因为一些原因出现的违反上位法的问题。3.3.3完善权利救济制度。可救济性指的是公民的法律权利以及行政执法自由受到侵害之后,司法救济能够及时保障公民的相关权利。法律如果只是客观存在,悬在空中,是“井中月,镜中花”一般的存在,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那行政法的建设就毫无意义。如果公民被侵害的权利不能够得到保障,也就意味着公民的人权不受尊重,法律就成为一纸空谈[5]。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我国基层执法人员提高自身的基层执法水平以及基层工作效率,就必须树立法治意识。针对我国目前存在的基层执法人员存在的法治意识不深,培训制度不完整等问题,国家应当结合不同地区执法人员的实际情况,运用多种方式,采用多种方法对执法人员今进行培训,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基层执法人员,将全面依法治国的理念深入基层,深入到人民群众之中,促进国家行政法律体系更加完善,促使基层社会在新发展理念中具备更高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周忆陶.基层执法人员提升信息素质能力的路径探析[J].中国信息化,2020(7):109-110.

[2]周耀宏.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的提升路径探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5):89-90.

[3]郭伟明.论《监察法》颁布后反腐败效能的提升路径:基于意识形态安全视角[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218(3):95-101.

[4]邬洪亮.提高政治站位加快补齐短板:地市级党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存在问题及路径探析[J].城市党报研究,2020,99(8):91-95.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篇(4)

河北省环绕京津,肩负着首都政治“护城河”的特殊使命。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中,我省始终坚持高位推进、科学布局、创新驱动、完善提升,以办好“三件大事”为契机,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坚持高位推进。省委、省政府把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列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主持召开省委专题工作会议、全省工作会议,强力动员部署。将试点工作作为全省“十四五”时期主要任务,出台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意见和实施方案,健全试点工作政策体系,建立了省级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机制,将全国第一期试点城市之外的设区市作为省级试点城市,按照全国一期工作标准同步推进。建立联系点制度,省委政法委机关领导每人帮扶一个联系点,定期深入调研指导,分析形势、解决问题、督促落实,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高规格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各级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并成立工作专班,组织专门力量统筹推进试点工作,构建起覆盖全省的工作组织网络。坚持科学布局。紧抓试点工作有利契机,找准试点任务与实际工作结合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建立试点工作台账定期报送制度,将工作量化,制定问题、措施、责任、时效4个清单,细化阶段性措施,每月统计汇总,确保实时掌握工作进度,时时做到跟踪问效。省直各部门围绕试点工作,先后印发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意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若干意见、加强城市社区服务管理规定等。各试点市指标体系再细化,落实牵头责任部门,建立起党政主导、部门主责、基层主抓的工作格局。围绕“三件大事”,制定试点工作特色指引,精准发力推进。特别是将试点工作作为当好首都政治“护城河”的基础工程,分解量化到试点工作各个层面。建立试点工作“月报告、季通报、年考核”制度,省直部门、各试点市每月一报告,每季一通报,每年一阶段性考核验收,建立奖惩工作机制,有效激发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石家庄市262个乡镇(街道)全部成立社会治理专门机构,列入“三定”方案,落实6人以上专职工作人员;承德市配齐配强乡镇(街道)专职政法书记,落实政法津贴待遇,夯实基层社会治理根基。坚持创新驱动。把用创新思维、创新办法破解各种障碍束缚作为根本性任务,找准切入点,开创社会治理工作新局面。深化“基层党建提升年”活动,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按照“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模式,全省依托智慧化网格平台,拓展网格化服务管理,实现社情民意在网格中掌握、惠民服务在网格中开展、矛盾纠纷在网格中化解,构筑起社会治理新格局。目前,全省已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覆盖。

广泛构建网状治理模式,坚持政府搭台、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健全省、市、县三级社会组织孵化体系,大力培育公益性、服务性、互社会组织;以“专业社工+志愿服务”为引领,完善社区、社工专业人才、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慈善资源联动机制,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治理,目前全省实名注册社会志愿者已超1200万人。邢台市开展“红色支部”行动,定期给城乡农村、社区党支部评星定级,与考核奖惩挂钩;张家口市打造红色网格、全科网格、全域网格、闭环网格,实现“管理无缝隙、服务零距离”;沧州市新华区“党建引领、网格联动、共享共治”的“136”智慧网格管理体系经验做法,得到相关领导的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坚持完善提升。把完善市域社会治理体系、提升市域社会治理能力作为根本遵循,不断推进社会治理工作布局、治理体制、治理方式现代化,全力推进试点工作走深走实,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效能,突出风险防范,社会治理工作布局不断完善。坚持以“大党建”统领各类机构和组织有效运转,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着力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的各种短板,全省所有村和社区普遍建立健全农村“五位一体”和社区“六位一体”协调联动治理结构。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服务部门全部入驻统一门户,848项省级事项实现全流程网办,2336项便民应用接入“冀时办”移动端,103个高频事项实现跨省通办。完善基层便民服务体系,全部乡镇和街道设立行政综合服务中心,村(社区)设立综合服务站,实现全覆盖、“一站通办”。

加强公众参与机制建设,在全部村落实了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制度,在乡镇和街道普遍建立综合指挥和信息化网络,搭建起全域统一、上下贯通的快速响应群众诉求平台。坚持政治引领,确保社会治理始终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强化依法治理,完善社会治理地方立法;健全以党组织为领导、村(居)委会为主导、人民群众为主体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框架,推进在业主委员会中建立党组织,不断探索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强化智能支撑,全省“雪亮工程”项目建设全部完成,全面实现“纵向贯通、横向互联、共享共用、安全可靠”和“全域覆盖、全网共享、全时可用、全程可控”目标。

单位:省委政法委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篇(5)

[关键词]服务型党组织;社会治理创新;“社区工作日”

[中图分类号]D2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23 ― 02

一、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提出“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2〕,这进一步强调了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地位。

(一)党执政的社会条件的变化对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成分日益多元化,利益诉求多种多样,阶层分化加速进行,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公民也由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随之而来的城市管理、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如何解决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新时期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所以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党和服务型党组织是社会治理形势的变化对我们党提出的新的历史任务。

(二)有利于更好发挥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领导作用

新时期,我们党的中心工作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而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比如教育、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进行社会治理的创新。这样就可以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中强化党的服务意识,提高党的服务能力。并且能够进一步强化我党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主导地位,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有序有力有效的进行。

二、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现实案例研究

重庆市渝中区于2010年5月开启动了“社区工作日”活动,要求全区机关干部在每月第二周和第四周的星期二,深入辖区12个街道、78个社区(工作站),开展走访接访、政策宣讲、现场办公、工作巡查、调研学习、扶贫帮困、社会服务。“社区工作日”通过在服务群众中创新社会治理,是对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有益探索。

(一)以服务型党员领导干部的培养促进社会治理创新

党的十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3〕 渝中区“社区工作日”遵循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机关干部将工作阵地放在基层、放在群众之中,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百姓疾苦,掌握了基层实情,历练了党性,强化了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提升了群众工作能力和水平。调查显示,33.7%的机关干部认为“通过社区工作日,自己的群众观念得到极大增强”,56.1%的干部认为“有所增强”。在“‘社区工作日’是否提升干部的群众工作能力和方法”这一问题的调查中,26.2%的机关干部选择了“极大提升”,63.0%的机关干部选择了“有所提升”。由此可见,大部分机关干部通过参与“社区工作日”,“群众观念”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强,“群众工作能力和方法”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表-1)。

党员领导干部通过下基层服务群众的实践锻炼,会进一步认识到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会进一步打破传统的管制思想的束缚,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理念和方法。这样就通过服务型党员领导干部的培养促进了社会治理创新。

(二)以解决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为抓手促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4〕“社区工作日”高度重视、真切回应群众日益产生的新需求、新期待,制定完善了包括民生听取、民意吸纳、民怨化解、民生改善在内的一整套工作机制,致力于解决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成为维护民生民利的现实行动,使很多社会问题都能够消灭在萌芽状态。调查显示:“社区工作日” 在解决问题方面:72.9%的群众认为“能及时解决问题”( 图-1)。在“‘社区工作日’是否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这一问题的调查中,24.3%的群众选择了“极大提高”,64.7%的群众选择了“有所提高”( 图-2)。由此可见,大部分群众认为“社区工作日能够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也增强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可度”。这也证明了社区工作日在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可度和信任度上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社区工作日”正是以解决社会治理中的突出问题为抓手,解决了很多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化解了社会矛盾。在这个过程中也进一步了增强了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特别是强化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服务型政党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三、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思考

对社会治理的变革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根本性的挑战,需要促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

(一)强化政党公共服务职能,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治理的价值目标

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型政党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治理的中心任务。要求在治理理念上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治理向更加重视社会治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在治理主体上实现从重党委、政府作用轻多方管理向党委、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在治理方式上实现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沟通协商转变,在治理环节上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在治理手段上实现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向多种综合手段运用转变。

(二)秉承“以人为本”基本原则,制定实施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导向的社会治理政策体系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执政党建构和实施以权利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体系,把对社会结果公平的调节、公平配置资源、保证社会关系平等作为建构社会政策的主要内容。首先,调节社会公平的主要内容是扶贫济困。其次,服务型政党既要出台导向性政策,使政府承担起直接提供各类民生服务的职责,又要善于借助其所掌握的权力、权威和信息、资源,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解决民生问题的积极性。再次,要调整好各种社会关系的平等,包括性别、儿童与青少年、老年人、残障人员、少数民族、外来人口等的关系调整。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渝中区在社会建设与治理中,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以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带动社会治理创新,为探索中国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具有很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是加强服务型党组织制度建设,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水平。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普遍推行党代表联系基层党员群众、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等制度。二是发挥服务型党组织的辐射作用,带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以服务群众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和基层社会治理的切入点、连接点,通过党组织和党员的辐射作用,有效带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在服务人民群众中体现出党的凝聚力、领导力,让群众切实地感受到党组织的存在、党员的存在,感受到党的力量。三是创新基层组织模式,健全社会治理的网络体系。基层党组织应在原有按地域和单位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有利于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原则,立足区域集聚、产业布局、就业结构、组织形式和党员流向的发展变化,坚持以调整、优化和创建为手段,重点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居民和城乡一体新居住区中的组织和工作覆盖。

(四)建立健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要构建基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良性互动的社会治理新格局,推动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发展,要善于总结经验并把好的做法上升为制度,促进制度的体系化、机制化。

一是建立基层党组织社会活动机制。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活动,建立起自己的活动阵地,并找到适合自己组织特点的活动形式,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凝聚力。

二是建立基层党组织统筹社会治理的资源保障机制。社区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承接了党和政府大量事务性、社会性的工作,但其掌握和可支配的工作资源却很有限,需要赋予更多权限,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和调动政治、市场、社会资源,为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提供必要的资源保障。

三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纳入基层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体系,纳入基层各级领导干部考评体系,把社会治理的责任量化分解到各个部门、岗位和工作人员,确保社会治理上下联动、政令畅通;扩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选择权,让群众对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状况做出评议,把党员干部落实参与社会治理、联系服务群众的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教育管理、奖惩的重要依据,激发基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加强社会治理的内在动力。

〔参 考 文 献〕

〔1〕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0.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

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70.

〔3〕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1.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篇(6)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四中全会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进一步提升司法所建设整体水平。

二、工作目标

以巩固和完善基层法治平台建设为目标,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全面提升,努力打造设施完备、制度健全、保障有力、素质优良、职能彰显的高水平规范化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平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保障。通过司法所建设提档升级三年行动,持续打造司法行政基层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司法所内涵式发展,全面提升司法所基础保障、管理水平及履职能力,进一步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到2022年底,所有司法所达到提档升级基本要求。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司法所党的建设

2.完善司法所组织体系

3.提升司法所队伍建设水平

4.优化司法所所务管理

5.强化司法所基础设施保障

6.充分发挥司法所职能作用

7.积极打造“智慧司法所”

四、创新举措

坚持示范引导,争先创优。立足新时代司法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修订市级示范司法所标准,组织开展示范司法所创建复评活动,加强示范司法所动态管理。通过培育典型,树立标杆,强化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营造比学赶超氛围,不断提升全市司法所建设整体水平;

坚持整合资源,协调联动。积极整合法治宣传、法律服务、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系统内资源,通过开展结对共建、挂职锻炼、交流任职、驻点实习等方式进一步壮大司法所力量,提升司法所服务能力。加强司法所与基层综治、公安、等工作部门协作配合,打造基层综合性、一体化服务平台。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司法所工作常态化机制。

五、活动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部署阶段(2020年4月底前)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205月—2022年6月)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22年下半年)

六、下一步工作考虑

结合本地实际,分级分层抓好示范点建设,及时总结提炼并固化好的做法,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推出一批立得住、有特色、效果好的品牌。要在司法行政内网、外网首页开辟行动计划专栏,宣传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建设成果,加强工作信息和典型经验交流。要积极运用传统媒体及新媒体,宣传司法所在促进基层法治建设、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工作成效,充分展示司法行政机关服务为民的良好形象,扩大社会影响,提高人民群众的知晓度、认同度。

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篇(7)

“科学化”意味着合理、意味着与时俱进和发展变革。高校作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在文化上、思想上以及政治上,始终遵循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广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和最正确的方向引领。充分发挥意识对于行为的能动作用,使广大学生以及校内党员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以此修正自身的行为,使之产生良好的学习或工作结果,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一、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内涵

1.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定义。对于高校而言,所谓的党建工作“科学化”就是要促使校内的党组织,能够充分结合我党在自身发展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规律,来认知在高校内部党建工作与学科建设之间的联系,并依托这种对于管理理论和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高校基层党组织内部各种要素之间本质、真实、必然的联系,从而能在秉承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条件下,推动党建工作的开展。

2.基于法治文化形势下的“科学化”党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明确指出,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因此在这样一种全新的政策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就生成了法治化的内涵,它意味着高校要将“法治文化”融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吸收法治文化当中有关“公平正义、崇尚法治”的精神,让宏观层面的公平、正义、尊严以及自由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广泛参与、群众自治相结合,从而让基于法治文化形势下的“科学化”党建,形成了基层民主、廉洁高效的新内涵。

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必要性

1.巩固高校内党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的必然选择。长久以来,广大高校学生是我党组织基础和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近代历史,高校学生在每一次历史的拐点上都扮演着呐喊者与引领者的角色,中国社会能够走出血泪交加的革命时期,与广大高校学生的奋斗与激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性,可以说正是其崇高的使命感与思想上的先进性,才最终促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如今高校作为面向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同时也是孕育我党后备力量的摇篮,我党的不断发展、壮大,离不开这种后备力量的支持与坚挺;而这种后备力量是否拥有极高的思想素质、是否能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种种外来主义思想的侵蚀和诱惑依然保持清醒的头脑,除却个人的因素,更是依靠校内基层党建工作的引导,所以说支持和维系高校内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是维系我党巩固组织基础以及群众基础的必然选择。

2.为高校党组织培养人才和后备力量的必经之路。党组织是目前高校内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平台,而其的不断发展与维系,需要源源不断的后备力量予以巩固和支持。我国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主张专业性与全面性的统一。所谓专业性是基于当前高校展开教学的模式,以院系专业为主要划分形式,其有别于自小学开始的统一化班级授课模式;而所谓的全面性指的是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提升个人的思想品德以及身体素质,而这也是国家建设对于接班人所提出的要求。这也充分说明,高校内部的学生只有拥有先进而正确的思想,才有可能承继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开辟和拥有的一切,而目前我国高校内部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广大学生思想先进性与正确性的渠道就是党组织所展开的各类活动,包括对先进方针政策的传播、我党各种方针思想的讲解与宣传。党组织工作的层层推进、不断递进,需要科学化的党建工作为其培养足够的人才和后备力量。

3.助力高校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构筑先进文化氛围的有效之举。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建设与发展的重要主题,亦是广大民众最根本的生活追求。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必然需要先进客观的文化理念、思想意识来进行引导,需要不断有新观点、新文化与固有思想体系之中的意识流发生碰撞之后而有所选择、有所承继。高校作为众多思想意识最初的萌芽之地,培养和教育着在我国广泛人口当中占据相当比例的高校学生,其庞大的数字不仅促使全国各地的高校紧密联系、构成了星罗棋布的关系网,甚至牵动着无数不同属性、不同境况的家庭。因此,加强对其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建设,将能从根本上提升内部党组织的管理和建设能力,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使之成为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石,产生有助于高校助力和谐社会、构建先进文化氛围的有力之举。

三、如何推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

1.基层民主的扩大与实现。基层民主,是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人作为意识的拥有体,其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影响到外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与走向趋势,而要想让基层的广大师生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主动参与到高校政治管理的工作中,将个体的发展与高校党建工作紧密关联,需要的就是“民主”。而只有这种高度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姿态,能够让广大师生产生一种能够规范个体行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个人的自律,进而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走向更加“科学化”的境地。具体来说,要实现和扩大这种“民主”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首先,需要党建工作的组织和管理者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让高校内部有关党、有关决策的重大工作,允许广泛的基层力量去参与决策;其次,通过建立科学化的考核与评价制度,让所有参与党建工作的基层人员,共享在一个公正平等的考核制度下,让领导干部的选拔、重大事件的责任落实都能秉承科学民主的原则去行动。

2.加强效能建设,提升高校党组织执政能力。高校党组织作为展开和维系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力量,其必须充分把握在此过程中的主动权,加强效能建设。当前在我国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埋伏于我党内部的作风、私利主义作风以及实用主义和非法治化观念同样也存在于高校的角落中,是影响基层党建工作实现科学、民主的严重阻力,是影响到党在普通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影响到我党群众基础的恶。因此高校党组织要想改变或者遏制这样一种现象可能会生成的各种隐患,其要遵循教育和党建工作的客观规律,充分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性,以服务和教育为大原则,以发展为大方向,在明晰高校科研、教育、服务管理各项事务间的关联性之后,通过对口碑的确立,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旧问题,通过建立起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问责服务机制,来提升广大群众对于党组织的支持和信任度,进而巩固其执政基础、提升执政能力。

3.依托法治精神,构建更加人性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法治精神下的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意味着民主、公平、公正和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意味着所有参与其中,为其所管理和教育的个体都拥有一种“法治化”的思维,具体说来依托法治精神来构建人性化和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主要包括这样两方面内容:首先,构建依托法治精神的培训管理制度,提升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提升其依法办事的能力。要让广大干部勤于学习,不断加强对于法治观念的理解和认同,在长期培训之中不断树立法大于权的思想观念,改变因为错误认知所引发的的行为;以民主法治的思想去解决问题,以流程化的观点去展开服务,让所有参与问责都公正、公开和透明化;同时广泛邀请法律方面的专家来为广大干部展开培训,提升其法治素养,使之能够以更加宏观、全局的思想,按照大学的章程展开办学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意识。其次,依托法治思维构建全面的利益保障机制,保障广大师生对于权益的诉求。对于高校内部的广大师生来说,其对于权益的诉求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民主政治的参与权,一是教育权益的落实和拥享。高校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大环境下,宏观局面政策、经济以及方针的变化,都会影响到高校内部方针政策实施,因此高校在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要维系广大师生在教育任务当中的基本权益,始终保障最为基本的教育公平、和考核公平权;让其对于知识的学习、对于学术的研究能从根本上得到付出与回报的公平,党组织要在其所覆盖的党支部、学科点当中通过完善考评、申诉机制,保障师生能够拥有便捷的利益诉求渠道。

四、结论

综上所述,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科学化”不仅是顺应国家层面我党各项方针政策的与时俱进之举,更是提升高校内部党组织执政能力,巩固其执政地位和获拥广泛群众基础的重要行为。在社会建设高速发展、各类思想意识相互交织、碰撞的今天,只有进一步扩大高校基层民主、加强效能建设,同时依托法治精神,创新规范和人性化的机制,才能让党建工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埋伏于高校党内的种种不良主义作风。

参考文献:

[1]李茜.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思考[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6):102-104.

[2]刘川生.坚持学习服务创新 加强高校基层党建[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3-35.

[3]宋永辉,王兴权.基于学习型组织理论的高校基层党建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