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疗行业的现状

医疗行业的现状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8 17:07:37

医疗行业的现状

医疗行业的现状篇(1)

【论文摘要】:本文第一部分着重介绍了我国及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现状,通过计算竞争优势指数,得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总体在国际竞争中不占优势,特别是高端产品占明显劣势。第二部分针对医疗器械行业现状及问题,提出了五大发展对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也提高,医疗器械产业越来越受世人关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已初具规模。我国作为医疗器械产业的新兴市场,潜力大,发展快,吸引着全球医疗器械行业眼球,争先进军中国市场。同时,本土企业规模小、技术弱,缺少发展后劲,存在国内市场占有额低、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时,应树立民族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加强自主研发能力、改善产品结构等,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及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现状

近几年的医疗器械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都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总体都呈现较大的逆差,且贸易逆差呈波浪形的增长趋势。

就医疗器械行业贸易方式来看,进口以一般贸易方式为主,出口则以来料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导,输出的是简单加工产品,缺少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所以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出口产品总体来说属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小的现状。

我们从竞争优势指数来分析一下医疗器械的行业现状。竞争优势指数是净出口与外贸总额的比值,能够反映相对于世界市场上由其他国家供应的一种产品而言,本国生产的同种产品是处于效率的竞争优势还是劣势以及劣势程度。其计算公式为RNXij=(Xij-Mij)/(Xij+Mij)(式中,RNXij— —竞争优势指数;Xij—— i国j商品的出口额;Mij—— i国j商品的进口额)。

我国医疗器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从2001年至2005年均为负值,处于(-1,0)之间,说明我国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弱,在国际市场竞争力平均水平以下,医疗器械进口产品市场占有率较大。但2005年贸易竞争指数上升为-0.117,接近于0。

再看另外一个指标—— 国际市场占有率(MS)。该指标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或程度。一个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大小,最终将表现在该产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其计算公式为MSij=Xij/Xwj(式中,MSij表示i国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 表示i国j产品的出口总额,Xwj 表示世界j 产品的出口总额)。

MSij值越高,该产品所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越强;反之则弱。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目前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超过5%,从而表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很弱。而从国际上来看,全球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基本由美国、德国公司的产品占据着统治地位,其次是日本,其他欧洲国家只是在一些专业项目上有一定优势。在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额中,美国占到40%多,欧洲占30%左右,日本占15%—— 18%,而中国仅占2%。国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竞争能力始终令人担忧。

国内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偏弱,主要归结为“六大问题”: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二是产业结构与产品品种结构不合理;三是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本土企业占的份额低;四是进出口不平衡,世界市场份额小;五是有自主品牌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不多,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形资产创造的企业竞争能力薄弱。六,是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不高,工艺水平落后。

二、我国国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对策

第一,站稳脚跟— —明确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医疗器械企业若想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首先要处在充分调动和运用各种资源的前提下,进而培养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既可以通过自我发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又可以通过企业间并购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拳头产品—— 强化企业研发能力。首先要解决资金瓶颈,加大研发资金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有自己实力很强的研究开发机构。国内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只有解决资金问题,才能放手搞科研。其次是要实现自主创新模仿创新相结合。对于目前我国的医疗器械企业,先是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进行技术积累、消化、吸收、再创新,不断增强自己的研究开发实力。

第三,建立品牌—— 提高企业营销水平。目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还没有一个在享誉国际的品牌。因此中国医疗器械企业必须提高对品牌战略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将产品技术、产品质量等内在指标作为坚实的基础和后盾,并积极发挥广告与市场营销、品牌设计与策划的作用,打造中国百年品牌,靠核心竞争塑造知名品牌,靠知名品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和无形资产。创新营销渠道,建立强大的销售队伍和广泛的销售网络。具体措施可以包括:

(1)提高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工作,增强用户的满意度;

(2)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创名牌企业、名牌产品;

(3)完善医疗器械评估与检测中介组织机构;

(4)加强医疗器械技术监督工作。

第四,优化结构— —提升企业出口效益。在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要随时保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和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保障医疗卫生需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继续开展传统手术器械、卫生材料、小型设备出口的同时,要加大设备类产品出口,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增加出口效益,并使我国的医疗器械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参考文献】:

[1] 蒙志莹、蔡天智.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现状与国际化.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年04期

医疗行业的现状篇(2)

[关键词] 兽医诊疗 管理 探讨

[中图分类号] S8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259-01

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需求量也越来越高,同时畜禽产品的质量也成为人们关心的重点,畜禽产品安全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我国兽医从业人员熟料庞大,他们频繁与动物接触,直接或者间接的从事动物疾病的预防与治疗,动物体内的药物残留也与他们有很大的关心,而兽医诊疗管理直接影响这畜禽产品的质量,关系到畜牧业发展的命脉。

一、 兽医诊疗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兽医诊疗工作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产品质量缺乏保障

在基层兽医诊疗工作中,部分工作人员过分追求经济效益,不根据实际情况随便用药,更有甚者,不顾禽畜内的药物残留超标,更不管其是否处在休药期,大剂量注射抗生素,大大降低了禽畜产品的质量。

2.基层兽医工作人员诊疗水平不高

近年来畜禽饲养量急剧增加,对兽医临床诊疗人员的需求量也大大增加,而他们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培训就从事该行业的,缺乏相应的诊疗知识、操作也不规范,诊疗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3.缺乏防疫观念

而且他们的防疫意识不强,对各种大型的流行疾病,缺乏及时预防的意识,对于一些发展中的动物疫病,只顾及个人利益去治疗,而不及时想上级汇报,有的甚至家诊疗价格下降到到几十元,给诊疗工作埋下极大的隐患,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4.传统思想限制了兽医工作人员水平的提高

基层的兽医诊疗工作人员通常被人们称为“赤脚医生”、“江湖郎中”,兽医诊疗工作只是他们的副业,用来分担养家糊口的压力,他们不惜降低诊金来争夺客源,及时遇到自己无法治疗的病症也不会与他人交流,防止自己的客源被别人抢走,这也导致了兽医工作者之间无法相互学习、一起进步的。

5. 随意注射疫苗,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

很多兽医从业人员经常私自在农村为养殖户开展免疫疫苗的注射,但其疫苗来源的渠道不明,一面的质量也没有相应的保障,注射剂量也无严格的标准,这下问题严重影响到了计划免疫、强制免疫的工作。

二、 加强兽医诊疗管理,镀金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兽医诊疗目前处在一种无序状态,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加强基层兽医诊疗管理也刻不容缓,笔者经过仔细的分析与思考,总结出一下几点措施。

1.完善法律法规,实行依法管理

《动物防疫法》和《兽医从业资格证》作为规范兽医诊疗的主要法律,仍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国家立法部门应当予以完善,并且增加一定的惩戒措施,保障兽医诊疗管理有一定的法律依据。

2.加强监督管理

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及相关的政府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对动物诊疗活动的监督和管理,严厉打击无证从业、使用违禁药物等违法行为,病予以教育和处罚,情节严重者取消行医资格。

3.建立管理制度

相关的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兽医诊疗的相关法律病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建立合适的管理制度,以保障在管理过程中有据可依。首先明确只有进行审核、考试并且符合要求,获取执业兽医资格才能从事兽医诊疗活动,其诊疗场所也必须具备动物诊疗的行政许可。对于那些“无证行医”的,严格禁止从事兽医诊疗活动并依法严厉打击。

4.建立健全培训机制

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当根据目前从事兽医诊疗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培训机会,让他们通过不断的交流学习提升自己的兽医诊疗水平。加强对动物防疫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他们的守法意识,进一步提升他们诊疗及用药水平,在使用兽药上严格做到正确、合理、科学,严格禁用各种违禁药物,减少兽药的不良影响,提升兽医诊疗水平。

5.建立兽医医疗事故处理机制

对于很多医疗事故人们总是投诉无门,针对这种情况,各地的相关部门应当尽快设立专门处理兽医医疗事故的机构。可以建立兽医医疗事故紧急处理及事故鉴定委员会,在进行对医疗事故的处理过程中应将诊疗人员及养殖户的利益放在首位。

6.成立民间的兽医协会

促进兽医见的交流合作,对一些新的、难以治疗的禽畜疾病可以成立专门的研究小组,集思广益,将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保障各方利益。兽医协会可以逐步形成行业规范,减少行业中的恶性竞争,从而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带动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

三、 加强兽医诊疗管理的现实意义

畜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兽医诊疗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众的经济收入水平,提升特关系着社会稳定,由此可见,加强兽医诊疗的管理对我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加强兽医诊疗管理,能带动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兽医诊疗管理的加强,能改善目前我国市场上畜禽产品安全卫生令人担忧、鱼龙混杂的情况,提供健康优质的产品,从而增加经济收入,促进整个畜牧业的发展。

2.加强兽医诊疗管理,有利于提升兽医诊疗水平。严格的兽医诊疗管理能够督促基层兽医诊疗工作者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鞭策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提升自己的职业基本功,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兽医诊疗水平。

.加强兽医诊疗管理,促进我国兽医诊疗状况逐渐好转。要想改变现在混乱的兽医诊疗现状,转变成一个有序、文明的兽医诊疗状况,从而引导兽医诊疗向一个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加强兽医诊疗管理迫在眉睫。

四、 小结

本文着眼于兽医诊疗的现状,经过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归纳出现状存在的问题,再针对各个问题逐个击破,提出了科学的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最后得出加强兽医诊疗的现实意义。我国兽医从业人员的大幅度增加、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加强兽医诊疗管理势在必行。而且加强兽医诊疗管理有助于兽医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也能健全相应的制度,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规范。

参考文献

[1]贾皓. 加拿大兽医人员管理制度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医疗行业的现状篇(3)

关键词:医疗风险 管理医疗风险 现状 对策

一、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现状

(一)医疗风险管理国外现状

医疗风险管理是近几年出现的新鲜词汇,人们对此并没有很多认识和相关经验,所以问题出现后实施对策相对比较困难。但是随着近几年国内外对于医疗风险管理的研究,医疗风险管理基本的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起来,并且百花齐放,各有特色。在国外医疗风险管理较为显著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积极参与,政府组织专门的机构规范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得到保障。二是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国外不断的完善这医疗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上,主要在管理上有了硬性明确的规定,对医疗上出现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三是信息化管理的推广,现如今,国外通过信息网不断的将医疗风险管理制度普及、全球化、规范化,从而使得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的实施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医疗风险管理国内现状

相对于国外而言,中国在医疗风险管理方面起步晚,制度不够完善,管理方法普及力度不够等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并且人们对医疗行业的管理意识并没有提高,很多地区根本并不重视医疗风险管理,也没有专门的机构去引导和培训。所以,医疗风险管理制度在国内的规范化仍然需要相关部门和医务人员付诸更多的努力。从图1表明,在医疗活动交易过程中,“治疗/康复生物/制药”不管是从交易数量还是交易额方面都是占据最大比例的,由此可见,医疗风险管理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根据相关现状分析总结,有如下几点:

1.意识层面低

一个行业制度的推广是需要人们在形成一种意识后,不断的将其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这个行业的制度管理才能巩固。通过国内医疗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中国并未形成独立专门的机构去管理在医疗运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只是单一停留在解决纠纷和医疗事故的层面上,所以人们在对医疗风险管理的认识层面上仍有待提高。

2.信息化缺陷

很多行业都有着全面规范的安全系统去维护,然而在医疗风险管理这个行业,医疗风险管理信息化存在着很多的缺陷。国家并没有对这个行业设定完善的病人安全报告系统,卫生部门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掌握病患的全面的信息,这样的信息缺陷就会导致在风险评估时出现很多问题,从而在医疗活动中给医务人员造成了很多的困扰。

3.管理力度匮乏

医疗风险管理不仅需要宏观知识也需要细节操作,只有将宏观知识和细节操作二者相结合,才能使管理制度规范化。然而通过医疗行业所面临的问题表明,在医疗具体操作方法和实施流程的过程中,人们只注重宏观知识而缺乏对医疗管理的细节操作,并且相关部门在管理方面的预控措施十分有限,总是停留在事后总结的阶段,这导致医疗风险管理执行更为困难。

4.风险意识弱

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多,医疗问题也逐渐增多,这对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就有了很大的考验。由于相关机构培训的不到位,低级医疗事故在年轻的医务人员中屡见不鲜。因此,有关部门仍需要加强对医疗风险意识的培训。

二、解决医疗风险管理现有问题可行对策

(一)政府深化医疗机构风险意识

为了从根本上推动医疗风险管理,以保障病人的安全问题为首要任务,政府就需要加大力度在政策上规范医疗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医疗机构需要定期的组织专家小组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树立其风险意识、强化其风险处理能力从而保障风险管理的质量和实施效果。医疗机构应该明确自身责任,制定风险管理预期值、逐步落实医疗措施、不断深化风险评估能力和风险处理能力,为之后风险管理进一步提升提供参照支持。如此下来风险管理就可以不断的达到预期的效果,形成一个完备的系统。

图1 医疗器械安全分析

(二)组建完备的信息系统

通过完善各种风险防控操作流程,严格执行医疗行业相关制度,明确责任和拟定风险管理目标的此类信息系统,并将信息规范化、全球化、透明化是目前在医疗风险管理方面首当其冲的要务。医务人员和卫生部门可以通过信息网第一时间了解病患的信息,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大大降低了医疗风险。

(三)普及医疗责任保险

通过各种医疗事故表明,很多纠纷的产生最大因素是在治疗经费上。因此为了降低此类纠纷的产生,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体系迫在眉睫。相关部门可以成立第三方保障,这就是经常所说的保险,倡导人们平时注重此类问题,医疗事故发生后,医疗机构和病患双方所承担的风险就大大降低了,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患者的利益也降低了医疗风险的冲击。随着近几年的医疗风险管理政策的普及,城市的医疗保险投资逐渐上增,人们的第三方保障意识正在逐渐的增强。

(四)深化医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

现如今,很多医疗机构存在盈利性的目的,其首要任务往往不是解决病患的困扰,而是以自身的盈利为目的,将医者父母心的职业道德抛掷脑后,一味的最求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问题的解决制造了很多麻烦。因此,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医疗机构可定期的进行抽查,提升医患间的沟通,最大限度的降低医疗风险。

(五)提升预控风险管理能力

在经过制度的完善、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医务人员的意识强化等各方面努力后,提升风险预控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相关部门应该组织专家小组对风险分析和评价后作出安全全面的判断。例如,可以通过了解事故发生频率和地点乃至影响范围,在事故发生前进行预防,就可以大大降低风险的冲击率。并且,在医疗器械上的使用也是需要进一步控制,医疗机构应该定期对医疗器械进行定期检测以保证在救治过程中的医疗器械可以正常使用。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是遏制风险发生最好的方式。

图2 医疗行业风险控制体系

三、结语

逐步建立完善的系统、政府深化医疗机构意识、组建完备的信息系统、普及医疗责任保险、深化医务人员培养职业道德、教育提升预控风险管理能力等是针对目前医疗风险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法。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不断的学习国外医疗风险管理的方法,强化政府积极参与意识,只有政府意识到此类问题的严重性才能更好的倡导医疗机构去实施操作。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从发现医疗风险管理上的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进步,使医疗风险管理制度真正意义上实现全球化。

参考文献:

[1]上海市食品药品安全研究中心.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风险管理-食品药品安全与监管政策研究报告[R].上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医疗行业的现状篇(4)

关键词 医疗器械 现状 发展对策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5 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 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 ②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机和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 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 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 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 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 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比较复杂。诸如: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体制的完善;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 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 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 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塑料等多个行业,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脆弱的代理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重视质量管理。我国的医疗设备较国外产品在质量和售后服务上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加强售后服务,是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长远大计。

医疗行业的现状篇(5)

关键词: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调查

1调查方法

本次共发放问卷调查表共400张,回收390张,回收率97.5%,见表1。

2调查结果

2.1基本情况 男性:103人,占26.41%,女性:287人,占73.59%。50岁,5人,占1.28%。本科以下,188人,占48.21%;本科,201人,占51.54%;本科以上,1人,占0.25%。未婚99人,占25.39%;已婚287人,占73.59%;其他4人,占1.02%。医生,158人,占40.51% ;护士,201人,占51.54%;检验,13人,占3.33%;药剂,5人,占1.28%;影像,7人,占1.80%;行政/后勤,6人,占1.54%。初级及以下,243人,占62.3%;中级,114人,占29.23%;高级,33人,占8.47%。

2.2健康状况 认为目前自己的健康状况:非常好,17人,占4.35%;好,68人,占7.43%;一般,221人,占46.67%;不好,75人,占39.23%;非常不好,9人,占2.32%。被确诊的慢性病:有,155人,占59.74%;没有,235人,占40.26%。每周工作时间:50 h,21人,占5.38%。

2.3心理压力与执业环境 感觉压力:没有,56人,占14.36%;有压力,150人,占38.46%;很大,184人,占47.18%。认为我县的执业环境:很好,39人,占10%;一般,88人,占22.56%;较差,203人,占52.05%;很差,60人,占15.38%。近1年来到患者及家属的质备、威胁或辱骂:有,266人,占68.21%;从没有,124人,占31.9%。愿意子女再从事医务工作:愿意,8人,占2.05%;不肯定,99人,占25.38%;不愿意,283人,占72.56%。

3讨论

3.1目前医务人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医务工作者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承担着治病救人的使命,每天面对各种病患及各种职业危险因素(如肺结核、肺炎、艾滋病,甚至暴力倾向等),容易引发相关的职业卫生和健康问题[1]。调查显示县级医务人员现自觉"亚健康"发生率在41.55%,曾有慢性病史占59.74%,执业时间长,超正常工作间达58.2%,这与我县医疗卫生单位的卫生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的实际现状相符合。

3.2医务人员的工作环境差 目前我县医改的实行,基层医疗单位实行了绩效工资考核制度,此举很大程度稳定了基层医疗队伍,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医改后,特别是新农合政策出台,加上社会老龄化,广大群众的医疗的需求的不断上升,众多住院患者蜂拥至县级及县级以上医院,导致县级医院住院部更加人满为患,县级医院需要不断加床来满足群众就医的需求而又因医疗的高风险性与诊疗效果的不确定性,但是社会对此未予理解,当出现医疗效果不满意或沟通不到位时,便引起医患纠纷,导致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大,为规避医疗风险,在工作上对新技术的开展有所顾虑,从而丧失医学探索中前进的动力,阻碍了医学的发展,最终使广大患者难以受益[2]。

3.3医务人员工作时间长,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国家和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投入偏低,医务人员工作强度大、时间长、无规律性,且收入较低。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完善。现行的医疗保障体系及其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及时地跟上市场经济的步伐,尤其是医疗事故的保障制度和医务人员职业风险的保险制度。把医患关系简单地定位为消费关系认为花钱治病是一种单纯的商业消费,严重挫伤医务人员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

3.4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 医务人员时刻面对着各种病患,并且大多医务人员还要担负一定的科研任务、社会责任以及家庭责任,长期的高负荷付出使他们身心疲惫,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元无人员的职业要求又尤为严谨,不能出任何差错,否则无法弥补。他们还不不断地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自己的医学视野,跻身于医务工作者的竞争行列,以跟上时代的脚步,很容易导致心理上的压力和不适应。我县医务人员中47.18%认为精神压力很大,感觉有压力占38.46%,总体占到85.62%。精神压力主要来自于社会尊重与社会环境,而其中发生医疗纠纷时,媒体报道不全面、不客观给医生造成的压力最大,对医务人员的法律保障体系不完善,患者和家属的不理解、不信任、不礼貌、不合作等原因是造成引起医务人员压力的主要来源[3]。

为了解决医务人员堪忧的健康状况,医务人员自身应引起足够重视,加强自身健康教育,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减轻精神压力。医院管理者、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应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关注我县医务人员的身体心理健康情况。只有保证医务人员的心身健康,才能更好地发展医疗事业,使患者受益。若医务人员长期处于非健康状态,在面对患者时,必须克服自身的疾病痛苦与心理压力,很难做到全身心为患者服务。

近年来各级医疗卫生部门的制度、规定不断出台,检查频繁。因为各级医疗卫生部门重点关注的都是针对患者的人文关怀,而忽略了对医务人员心理方面的人文关怀。医务人员是医院的主体,医院的医疗质量、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患者的满意度都与医务人员的工作状态休戚相关[4]。医务人员如果长期背负着压力带来的负性情绪,又如何能以良好的精神面貌面对患者呢,只有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医务人员的健康状况,才会使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得到更稳步发展。

4建议

我县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执业环境、心理压力与全国各地报告的情况相似。为了更好地配合我县医改和服务广大人民的医疗需求,我们提出有关建议。

4.1建议政府要为维护和促进医务人员健康提供充分的政策与资源保障。逐步加大卫生投入并制订出符合我县实际的卫生人力资源配置标准,逐步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负荷。

4.2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积极弘扬正气,坚决打击"医闹"。营造良好的医疗执业环境,要充分尊重和肯定医务人员的劳动和奉献,充分理解医疗的特殊性、复杂性以及医务技术的局限性[5]。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

4.3要研究建立医疗执业责任风险保障机制,降低医务人员的执业风险,保障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减轻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与心理负担。

4.4医院应建立医务人员的健康档案,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干预,组织形式多样的文娱活动,舒缓心理压力,预防和减少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等[6]。

4.5呼吁县级医务人员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服务质量。同时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学会舒缓压力,劳逸结合、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和营养平衡。每天精神饱满、热情细致、全心全意、专心致志为广大群众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瑞杰.内蒙古通辽市县级医院医护人员健康状况研究[D].山东大学,2013.

[2]梁红,刘志敏,张梦娇,等.医务人员健康状况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产业,2014,30:197-198.

[3]汤军,吕宾,朱雅芳,等.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及对策[A].浙江省医学会.浙江省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浙江省医学会,2008:6.

[4]王春亚,黄春霞,潘菲,等.北京市军队三甲医院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医院管理杂志,2013,01:39-58.

医疗行业的现状篇(6)

关键词:医疗企业财务一体化 信息平台 财务管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患者及家属对医疗卫生的质量以及效率均有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可见促进医疗企业财务一体化管理,实现医疗财务管理的改革是医疗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便针对医疗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推进进行分析探究,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主要策略

(一)强化领导重视,促进部门关系协调

推动医疗财务的一体化管理首先便需要领导方面的足够重视,有关领导在医疗财务的一体化改进中发挥出其指挥大局、协调全体的作用从而为财务一体化的改革推进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医疗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涉及到财务部门以及临床科室以及药剂科和人力资源处等众多的部门,为此推进医疗财务一体化进程势必要将各个相关部门协调统筹起来,发挥集体的力量推动改革的快速实现。

(二)放眼长远全局,服务整体

所谓的财务一体化管理便要求针对医疗企业全局做到全面而细节化的管理服务,为此便需要在综合考虑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还需要针对未来长远的发展展开协调调整。财务一体化管理不仅需要方便医疗财务管理,还需要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促进整个医疗企业的整体发展建设。

(三)重塑财务流程,建设动态维护机制

财务的一体化管理有必要按照医疗财务的核算机制对其各个业务元素进行分类研究,对于财务中有关的会计科目进行分类管理,从而便于相关方面的账务查询,具体包括账目明细以及总账凭证盒原始的单据等方面账务的查询。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多层级辅助核算的方式对各类财务账单进行动态实时的监控。

二、医疗财务一体化管理的原则

(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研发新型平台产品

根据财务部和卫生部在2010年联合颁布的《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说明中发现,对于医疗卫生企业的财务管理相关部门发展财务一体化的管理需要符合新的财务管理制度,合乎新的会计制度的标准规范。不仅如此,对于医疗企业的财务管理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还要求院方结合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展开较为完善的发展管理。具体落实到实处可以引入高标准实力强的IT企业管理,通过学习企业先进的财务管理思想研发出一个融合化的具有医疗特色的行业财务管理平台,使其兼具包括成本以及项目和合同在内的各项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财务精细化管理,研发科室使用模块

财务一体化的管理加以精细化核算,最为主要的一点便是给予其收入和支出方面的管理规划,针对成本核算以及后期的报表数据分析对其进行精细化发展。落实到实处便是针对临床等各个科室以及后勤等众多相关部门的财务情况进行细节化的计算管控。在此基础上引入计算机信息化系统,将医疗体系中各个部门的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系统化的核算处理记录,最终实现对财务系统的整体成本数据分析以及效益计算等多个财务报表,从而实现医疗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一目了然的效果。在医疗企业内部进行各个科室之间使用终端模块的发展同样亟需推进研发进程,从而推动医疗企业财务报审等程序的网络化进程。这样一来,医疗企业的员工便可以对企业的财务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并对个人的工资情况进行查询。

(三)全面加强预算管理,强化成本控制管理

医疗企业内部的财务一体化管理有必要进行全面化的预算方案管理,特别是对财务的预算管理编制以及财务审批等考核制度的推行。根据国家对相关方面提出的预算编制规定对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状况进行全面的预算审计,根据企业的财务活动情况对预算的支出进行审计预算。

三、医疗财务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构建

(一)全面整合医疗资源,搭建完整的信息平台

医疗企业内部的管理体系运营中,对于财务系统的管理以及相关方面数据的统一最为重要和关键,必要时可以针对财务部门的具体状态进行相应的调整,将企业业务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的资源加以整合起来进行应用,有利于促进医疗企业的卫生系统实现实时的信息管理。特别是对企业内部的会计凭证以及各个部门的绩效考核和预算数据参考等进行自动化的成本数据生成,从而促进数据采集系统将各个部门间的财务信息及时准确的上传到企业内部的财务一体化平台管理中,这样的信息财务管理模式将原本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数据集中到一个界面之中,实现信息的系统化整合化管理。

(二)搭建决策分析平台,建立全程监督机制

一体化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平台的发展建立在实现了对医疗企业的财务管理领导职能的同时也为企业内部的领导层对财务方面的数据掌控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渠道,从而有利于相关方面的领导对企业的财务运营状况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管理,最终提高医疗企业的财务决策能力以及持续稳健发展的能力。在医疗企业的财务一体化管理模式中,通过引入计算机网络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实现了对财务的收支情况进行全程有效地监督,在现行的财务管理框架之下进一步发展全面预算的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对企业内部财务的事前预先控制。对于各个科室间的财务经营状况,则需要发挥成本控制以及绩效管理的激励作用,实现对财务请款的事后管控。

参考文献:

[1]薛杰远.浅议医院固定资产管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7(15):47-49

[2]荣素芳.对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探讨[J].企业导报.2011,12(06):52-53

医疗行业的现状篇(7)

1.1一般资料

2014年4月~7月课题组选取渝中区、九龙坡区、万州区、梁平县、黔江区等5个区县为调查范围,以重庆辖区内60岁及以上、能够理解问卷内容且语言表达清晰的老年人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抽样法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65份,其中有效问卷758份,有效率为94.7%。纳入标准:符合人口老龄化国际标准,60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的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7%[4]。

1.2方法

(1)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医疗保险专家、医院医疗保险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老年人医保的总体情况及发展建议。(2)实地调研法:深入5个区县社区老年人聚集地,了解老年人医疗保险需求。(3)问卷调查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重庆老年人医疗保险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该问卷以基本医疗保险调查问卷为基础,同时结合老年人参保特性设计而成,并由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评议,信度、效度检验均合格。问卷主要包括3部分内容:①老年人的基本信息;②身体状况、医疗负担情况;③医保情况,共计33个题目。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EpiData3.1软件双人录入数据,并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信息

本次调研重庆市老年人口中,男366人,女392人,男女比例为1.00∶1.07;60~69岁412人(54.4%),70~79岁237人(31.3%),80~89岁96人(12.7%),90岁及以上13人(1.7%);主城区235人(31%),各区县509人(67.2%),外省14人(1.8%);城镇人口456人(60.2%),农村人口302人(39.8%)。学历分布:小学以下413人(54.5%),中学/中专191人(25.2%),大专及以上154人(20.3%)。婚姻情况:未婚14人(1.8%),配偶健在549人(72.4%),离婚2人(0.3%),丧偶193人(25.5%)。子女数量:没有子女22人(2.9%),独生子女170人(22.4%),2个及以上子女566人(74.7%)。职业情况:农民313人(41.3%),企业员工及政府事业单位人员324人(42.7%),无业87人(11.5%)。经济状况:收入小于或等于1050元的老年人占47.1%(其中收入小于或等于500元占22.0%),1051~<2000元占21.6%,2000~<3000元占14.5%,≥3000元占16.8%。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分布情况:退休金50.7%,务农11.5%,务工3.4%,子女支持12.3%,社会低保7.8%,养老保险14.4%。

2.2身体状况

本次调查中高达64.7%的老年人患有疾病。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中,认为“身体非常好”和“非常差”各占9.9%和7.0%,“身体状况一般”占57.3%,“较差”占25.9%。就医情况中,87.6%会及时就医,12.4%则选择了“不会及时就医”,老年人不及时就医主要原因是“看病费用贵、行动不便”。老年疾病种类调查中,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风湿位居前4位,许多老年人不仅仅只患有某单一的疾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疾病的情况较多。在医疗费用支出比例调查中,自购药品行为逐渐增加,调查中老年人自购药品人数、门诊就医人数、住院人数分别为45.4%、22.3%、18.6%。但在总体医疗费用支出中,住院费用依然是医疗负担的最大部分,调查中老年人住院费用支出为2880元/次,门诊就医支出为308元/次,自购药品支出为150元/次,其中住院费用报销775元/次,门诊部分报销43元/次,自购药品费用不予报销。2.3老年人医保情况本次调查中老年人参加城镇职工医保比例最高,占42.1%,其次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36.7%,城镇居民及城乡居民合作医保占17.3%,没参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占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人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6.7%。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险参保费缴费方式,主要以个人缴纳为主(P<0.05),见表1。34%的广大城市居民、农村人口自政策实施起开始缴纳,时长1~10年,40%的老年人对医保相关政策并不了解,由子女负责管理。重庆市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认知情况,绝大多数老年人认为参加医疗保险很有必要(P<0.05),城乡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参保必要性、政策了解情况的认识有差异,不清楚是否参保的老年人农村高于城镇。重庆市医疗保险参保费水平较为合理(P>0.05),城乡老年人对医疗保险参保水平的认识一致。另外,重庆市老年人主要通过电视、宣传资料、报刊等媒介获取医保相关信息,亲戚、朋友的口耳相传及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宣讲作用明显。老年人对医疗保险服务的满意度包括4个部分,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满意度、医疗保险报销方便程度、对医院药店医保服务满意度及对医疗保险经办部门的满意度。调查中老年人对医疗保险服务总体满意度高。但城乡老年人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老年人对医疗保险服务满意度总体高于农村老年人,农村不了解医疗保险服务的老年人比例较城镇高。重庆市老年人参加多种医疗保险的情况(表2),包含了老年人对商业保险和护理保险的参保情况及参保意愿。老年人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及参保意愿低,参加商业的老年人主要是政府、事业单位及企业员工。城乡老年人商业保险参保情况一致。城乡老年人参加商业保险及护理保险的意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老年人认为没必要参加商业保险的比例高于农村。此外,城镇老年人对护理服务的认知和接受程度高于农村。

3讨论

3.1医疗保险现状问题

3.1.1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障城乡差异明显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城乡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医疗保险种类及待遇上:城镇老年人参加待遇较好的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农合待遇水平相对较低。其次,城镇老年人医保基金池相对于农村更为稳固,城乡老年人对医保的认识水平也不相同,对参保必要性及政策的认识城镇高于农村,对医保满意度也普遍高于农村。此外,城镇老年人对多层次医疗保险的接受明显度高于农村。3.1.2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运行中的统筹及隐形债务问题突出重庆市老年人医疗保险运行中,缴纳的保费主要由个人承担,这部分老年人包括城镇无业居民、农村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医疗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与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老年人相比待遇差距较大。研究发现,在医疗保险缴费时间上,18.7%的老年人口按时间交足30年或25年的保费,不足年限或未缴纳的高达41.3%,老年人医保基金池缺乏沉淀,这无疑将使医保基金产生“隐性债务问题”[5],医保基金池的缺口将对医保系统产生巨大压力。3.1.3重庆市老年人积极拥护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医疗保险知识十分匮乏重庆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老年人参保意愿都十分强烈,对医保保费缴费水平,医疗保险报销水平,医院、药店及医疗保险机构中医保人员的服务满意度高。患者对基本医疗保险政策的认知状况影响了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满意度[6],调查中有50%的老人对医保具体政策不了解,阻碍了医保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3.1.4重庆市老年人疾病风险分担形式单一本次调查中重庆市老年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6.7%,而商业医疗保险参保率较低,仅占8%。商业保险及护理保险的参保意愿表现不强烈,原因包括经济因素、对多种医疗保险缺乏了解等。此外,商业医疗保险自身缺陷影响了参保率。商业保险市场中的“撇奶油”行为将已患病人群排除在商业医疗保险大门之外。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人容易购买到保险,而健康状况相对较差的老年人更可能被驱逐出这一市场[7]。

3.2建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