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扶贫的概念

旅游扶贫的概念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19 16:13:08

旅游扶贫的概念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1)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典型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1.003

1保定市精准扶贫的基本内涵

保定市,地处京津冀的重要位置,在“精准扶贫”问题上,一直以在该方面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指导,积极遵循“精准扶贫”的全面实施,同时也符合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严格按照省政府的统一计划部署,围绕以“1+3+5”模式为格局的扶贫工作开展,以促进贫困群众、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为核心,解放被扶贫地人员思想,在主动对接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规划的同时,以特殊变革的办法、创新的思维市场进行扶贫,对接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利用这些地区的优势企业,独特工业和商业资本,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扶贫成效上,防止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情况出现,全力推进全面准确的扶贫。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五大功能”,为了推进200个村15万人逐步实现脱贫,实现2017贫困县综合扶贫和人人脱贫的目标。实施精准扶贫,准确扶贫,特别需要在加大扶贫总量的同时,努力加强扶贫供给方面的改革,提高扶贫的精准度。任何一个地方都要脱贫,农民都需要致富,特别是在工业制造等方面贫困的地区,加强扶贫开发和供给侧方面的改革,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可以说,保定市摆脱贫困和精准扶贫的新动力就应当来自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精准扶贫

“供给侧改革”是相对于以往的“需求侧改革”的新概念,内涵是以结构性改革为主要改革方向,主席强调过:“在适度扩张总需求的同时,也应当努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完善供应体系和效率”。精准扶贫中的“帮助”和“贫困”也是某种意义上的供求关系。在繁重的脱贫任务中,要科学高效地完成各项任务,重点就在于是否实现精确扶贫。事实上,当精准扶贫作为顶层设计推出时,也在公共政策中予以呈现。同时精准扶贫是政府的一项基本政策。

精准扶贫这一概念,正是传统扶贫方式的转型推进。国家顺应时事适时推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结合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的改革,用改革的办法使扶贫资源配置结构的优化,修正要素配置结构,提高社会攻击的质量,同时改善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社会供给政策和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匹配。从供给侧改革视角来看精准扶贫就是说以扶贫投入侧为切入点,把钱真正花在实处,把扶贫真正扶到核心上,并以此助力精准脱贫。

3现状分析

3.1保定市扶贫现阶段成果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保定市扶贫办认真贯彻落实了中央和省委的政策与精神,把精准扶贫和供给侧改革作为民生之本、重中之重。保定市领导将实事求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创新扶贫机制、科学的整合规划结合到一起服务于精准扶贫,明确精准扶贫对象,加大富民产业的建设和稳定就业扶持力度。突出发挥组织支持、社会保障、群众主体协力、市场调控和政府主导的“五大功能”集中主要力量,解决精准扶贫中的各项困难。注重精准扶贫的进程、吸收借鉴优秀的扶贫措施,全面推进各项产业扶贫的融资与集资,支持贫困地区的迁移和重建,以特色生态推动经济发展,着重关注贫困地的教育事业和毫不动摇的社会保障这些精准扶贫项目。不仅如此,还首创性的将农业、金融业、光伏产业、股份合作产业、互联网旅游、电子商务、土地搬迁、和农村就业与扶贫进行相对接,全面助力扶贫发展。

保定市精史銎豆步立156个扶贫单位,在204个贫困村都派出了工作组帮扶,省级帮扶单位共108个分散在156个帮扶村内,其他县安排帮扶了721个村,不折不扣的做到了全保定贫困村的全覆盖。强化基础扶贫保障措施,建立责任到人的目标体系,实行职责分工控制的方案,明确工作重点目标和任务,同时对扶贫队伍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尽全力协助贫困县有关部门,确保所有工作的执行到位。特别是在基本的条件最差,相较而言脱贫难度较大贫困县,保定市采取了多项不同措施进行重点扶贫。

不仅如此,政府还联系了其他精准扶贫示范村,旨在帮助贫困的原因,促进精准扶贫信息的完善,促进收入增长的各类产业发展,总的来说即是将促进贫困人口收入为重点的行业作为扶贫突出手段,建设特色产业区或公园,对村干部和领导进行培训,学习先进的管理同时丰富自身扶贫业务,培育一批辐射范围大的新型产业发挥其带动作用;引导一批贫困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点推进,提高保定市扶贫总体水平。

截止到2016年底,保定市的贫困人口总数从“十二五”初期的不到140万减少到只剩31万人,唐县、易县等突出典型已经进入小康时代,2017年博野县、望都县等5县预计整体脱贫。

3.2保定市精准扶贫突出典型

3.2.1保定涞水:新模式促进新发展

涞水县的下明峪村是保定市扶贫攻坚的突出典型之一,他们村利用本村的优势,形成了其特有的在远靠林果,近靠兔,中期靠大棚保收入的思路。

2012年,下明峪村开始起用新的扶贫模式,即政府负责提供水电等配套基础设施,农户提供土地、劳力等并可以作为股份入股(如食用菌基地的股份合作制,脱贫增收效果十分显著),合作社负责基地的经营,金融机构负责资金的提供。随着下明峪村脱贫致富工作的进展,下明峪村的道路、水井、自来水管道、街道环境等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提升改善,各家各户都安上了卫星电视。下明峪村下一步还计划完善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

3.2.2易县“旅游+扶贫”让贫困群众搭上致富快车

易县位于保定市西北部,2011年被列为特困地区。但同时其农业规模大,旅游资源丰富,该县结合本县的县情,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扶贫”的发展模式,带领全县人民脱贫致富,在2012年成为扶贫攻坚示范区。

(1)建设“旅游+扶贫”的新模式。

在易县辖区内,不仅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多处文化遗迹和文保单位,林木覆盖率高,是联合国命名的第一批“千年古县”。虽然资源丰富,但如何利用,如何让群众又快又好的实现脱贫梦,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该县从自身拥有的资源和优势出发,抓住发展机遇,规划确定了清西陵、紫荆关、洪崖山、狼牙山、蔡家峪、易水湖六大旅游扶贫区域,设立了52个旅游精品村,满族文化、长城文化、道教文化、红色文化,各种文化丰富多彩,相映生辉。通过扶贫脱贫工作的不断努力,形成了全新的“旅游+扶贫”模式,希望将易县的旅游资源由多变为强,以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以促进脱贫梦的早日实现。

(2)培育四大“旅游+扶贫”新业态。

易县立足旅游市场的需求和优势,针对各村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对策,有效将各村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发展有特色的旅游业态。

易县安格庄乡的金坡村、新东古县村等村,邻近景区,因此对这样的乡、村实施旅游经营的模式,在村里开办农家乐等,由贫困群众直接经营取得收入,还可以开办小超市、小便利店等,既便利游客又能提高收入,增加贫困群众的非农劳动收入,有助于他们脱贫致富。

游客到景点旅游,通常会需要导游或接待服务人员,而最合适的人员便是熟知当地情况的村民,对这一现状,易县实施了旅游务工的业态,鼓励当地贫困居民参与接待服务,挣取劳务。游客旅游结束后,往往会想买一些土特产和在城市买不到的东西,这就启发了易县实施旅游产品的开发,如农村的柴鸡蛋、药材和一些农产品,还有手工业产品如手工鞋垫、刺绣、编织品等等,大幅提高了贫困群众的收入。

易县还成立了旅游扶贫合作社,贫困群众可以以各种形式如以人力、土地等入股,然后就可以参与经营,取得分红,增加收入。易县现已成立18个旅游扶贫合作社,共吸引了900多个贫困户入股,是易县旅游扶贫中一个非常重要且有显著成效的举措。

(3)实施“旅游+扶贫”新工程。

易县由于大多是山区,其基础设施都还较为落后,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易县决定由政府投资建设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基础设施。同时,村民大多出身农民,文化水平较低,经营技能有限,针对这一短项,易县开办专题培训,旨在着重提高旅游经营、务工人员的经营和服务技能,促进本县旅游业更好的发展,贫困群众的收入有更多的提高。贫困群众通过旅游业来脱贫也需要启动资金,本就贫困的经济条件,资金也十分有限,针对资金不足的问题,易县对从事各类旅游经营的贫困户给予了不同档次的资金补贴支持或贷款,以帮助他们解决资金问题。易县的旅游扶贫成效显著,已帮助6000多名贫困群众解决了贫困问题,实现了脱贫梦。

3.2.3唐县齐家佐乡发展六大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唐县齐家佐乡党委、政府在扶中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大力推进林果产业、旅游产业、家庭手工业、光伏发电产业、电商扶贫产业、林下制种产业六大扶贫产业的发展,以实现老百姓的增收脱贫。

4结论

从供给侧角度来分析精准扶贫之所以没有非常系统的实现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包括完全由政府主导的贫困识别机制系统和多年以来的传统习惯,还有贫困群体缺乏反抗斗争精神,对国家政策和方针的不了解,以及低投资和缺乏政府的资助,还有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的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要实现真正准确的扶贫工作,首先,要在保定市开展贫困普查,对贫困村实施分类管理,对村的精准扶贫实施要有保障,要有利于扶贫政策的制定。在供给侧投入和精准识别环节,除了对现有的自上而下的系统进行整改,还应该基于融合的贫困群体的目标。提醒建议贫困农户参与组织自下而上的机制,而非独立的第三方社会福利机构如当地民间组织、研究机构和高校的利益相关者的协助和监督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如此,还应当大大减少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排斥和可抗性问题。此外,要改变贫困群体和政府对扶贫模式的既定概念,创新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手工业、光伏业等旧产业与互联网金融相结合,增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精准扶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扶贫到户机制调研报告(内部报告),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局、四川农业大学旅游学院[R].2013.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2)

关键词:ppt st-ep 旅游扶贫

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中,有超过50个的旅游业产值在本国国民经济的排序中位列前三名。旅游业也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流中,唯一显示顺差的一项服务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2000年的统计,第三世界旅游业当年的顺差额达到6600万美元。然而直到21世纪初,一些援助组织和国际基金机构才意识到旅游业可以作为一种消除贫困的武器。

ppt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ppt(pro poor tourism strategy)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它最早由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的贫困人口旅游发展合作组织(pro-poor tourism partnership)提出,意为“引导贫困人口净利益增长的旅游”。在过去的五年中,这一概念在利用旅游消减贫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wWw.133229.Com

ppt战略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提高经济利益为目标、以扩大非经济的生存利益为目标和以加强参与与合作为目标。它关注的焦点不是哪一种旅游产品或是哪一类旅游企业能带来上述目标的实现,而是到底有多少净利益的增长是为贫困人口所分享的。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与ppt意义最相近的词汇是“旅游扶贫”。

ppt强调的是“发展”而不仅仅是“增长”。“发展”便不仅代表着经济总量的增加,更意味着质的方面的变化,包括最基层贫困人口的脱贫、观念贫困的根除、贫困人口发展机会的增加等核心问题。只有人口的质提高了,才能增强贫困地区的能力建设,使贫困人口彻底摆脱返贫的机会。

st-ep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的提升

2002年8月,世界旅游组织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峰会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召开。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支持下,会上首次提出了把“可持续旅游作为消除贫困的有力工具”这一概念,即“st-ep ”(sustainable tourism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eliminating poverty),并马上展开这一概念的启动计划。事实上,这一计划的启动,将联合国消除贫困的指导思想和世界旅游组织长期追求的可持续旅游的目标联系起来,成为这次南非峰会的中心议题。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计划,到2015年将世界的极端贫困减半,而se-ep对这一目标积极响应。

st-ep这一词汇一经产生,在国际上便迅速取代并淘汰了ppt这一几近同义的用法。因为ppt有太强的负面含义:在西方人的理解中,没有人会被愿意称为“穷人”或“贫困人口”(the poor),这个缩写带有极具歧视性的色彩。因此,st-ep是一个更能为所有人接受,不带贬意的中性缩写词。它更能体现不论贫富、人人平等的公平价值观。

st-ep对于旅游业的方向性意义

ppt和st-ep都不是一种旅游业的新形式,也不是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它是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路径。有了这个思维观,旅游这块蛋糕就可以留给更多的贫困人口来分享。这一概念的确立,为发展赞助机构和国际基金组织指出了新的努力方向。但是这一概念并没有明确应该以怎样的政策来发展旅游并达到消除贫困的目的。所以,世界旅游组织开展这一项目的主要工作就是支持探寻st-ep的最好实践模式的相关研究,并确认其最佳模式。

因为旅游产业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旅游业往往被作为狭义的服务业部门,如住宿业、餐饮业等,而任何将旅游大产业纳入到其他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活动中去的前向和后向关联总是容易被忽略。但只有旅游业被作为一个整体和系统来运作时,旅游产业才有可能作为消除贫困的有力工具。在这样的产业背景下,政府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因为没有政府积极的支持和介入,贫困和弱势人口的进步是很难实现的。最贫困人口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授权,而且这种授权必须有立法的支持。因为如果没有法律框架的支撑,任何既得利益者都会阻挠有利于弱势群体发展的积极行动,这样有利于贫困人口的计划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旅游作为推动第三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在驱动力。旅游发展是一条康庄大道:它可以让第三世界国家分享更多全球贸易机会,也是防止他们在全球经济中日益边缘化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经济的边缘化是大多数最欠发达国家的通病。旅游业通过扮演催化剂的角色,是引导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走向较高层次繁荣的少数经济部门之一。对有些国家来说,旅游业甚至可以让他们摆脱贫困国家的地位。位于南太平洋的萨摩亚就是按照st-ep思路发展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许多发展赞助机构和捐助政府在过去十年当中,更多地关注消除贫困,并把这一问题作为他们资助活动的核心。他们中许多人密切关注旅游业,并把旅游业作为实现消除贫困的潜在途径。他们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许多情况下,贫困人口掌握着资源的所有权(比如文化节庆),而这些都可以用来发展旅游。由此才有可能实现ppt和st-ep。

虽然到今天为止st-ep的发展也并不成熟,但是旅游业所具有的事实说服力却使得越来越多的机构制定相关政策,并到很多发展中国家中去尝试利用旅游消减贫困的行动。这些机构中最知名的包括有世界旅游组织、亚洲发展银行、世界银行、英国国际发展局、荷兰snv发展组织、联合国的一些技术性机构如联合国贸发会,及其他一些国际旅游组织如亚太旅游协会等非官方机构。在需要消除贫困的背景下,把旅游业的发展完全留给发展中国家的私人部门去处理会产生很大的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的私人部门资金短缺,制度和能力都不健全。在这种情形下,就特别需要加强私人部门和国家旅游权威部门之间的合作。这个国家旅游部门必须代表国际组织或机构的利益,并负责该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和运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st-ep战略的有效设计和具体实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有来自国外的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到这些国际组织的合作项目中来。

我国目前就有许多地区旅游开发的资金来自于国际组织的类似项目资助,了解并深刻理解st-ep这一理念的背景,将有助于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去吸引和利用有关国际组织或基金的捐助。相应地,只有得到机构的充足资金、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充分参与,贫困地区才能实施st-ep项目。

参考文献: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3)

旅游业作为新的增长极,不断为贵州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助推贵州加快扶贫步伐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力保障。

3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化”的概念,“绿色化”是一种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价值理念。“经济绿色化”和“生活绿色化”是“绿色化”的两个方面。探索贵州旅游特色发展之路,必须以“绿色化”为指引,创建可持续发展的贵州旅游新模式。

当下,乡村旅游成为贵州旅游发展的热点。7月9日,在安顺市召开第十届贵州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题也是“美丽乡村让多彩贵州更精彩”。2014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贵州要着力发展能够发挥生态优势的产业,旅游资源是贵州的优势所在,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提高旅游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高铁时代到来,为贵州旅游业带来了大量游客,同时也给贵州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挑战。贵州省应紧抓机遇,提升旅游产品层次,大力打造体验型旅游产品,力图将贵州建成国际知名休闲避暑度假地。

贵州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应走文化与旅游融汇发展的道路。贵州省有着丰富的文化和旅游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是其进一步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贵州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大省,丰富的原生态文化和多民族文化、厚重的红色文化等,为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贵州旅游及相关产业要转型升级,就要靠文化来助推,不断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

贵州新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着力提高生态旅游知名度,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贵州旅游业应在遵循生态原则基础上,树立生态旅游价值观,合理、有效解决发展与保护、利益分配等矛盾。

利用生态比较优势创造贵州民族地区生态文化旅游名牌。贵州喀斯特地貌广布,在这片优美的自然风光领域内,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点缀其中,当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与喀斯特地貌的结合,正是贵州省独特的旅游发展之路,例如,黔南州荔波世界遗产地当下的发展,就是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出发,在旅游发展中坚持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应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贵州考察时指出,扶贫工作要加快农村危房改造,有序推进生态扶贫。旅游扶贫正是将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两者结合,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新路。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全新的扶贫模式,有利于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扶贫开发,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转变。尤其贵州地处西南云贵高原,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旅游类型多样化聚集度较强的地区之一。以旅游推动扶贫开发,是基于本地特色旅游资源和省情做出的正确选择。

旅游扶贫在广大乡村地区开展,首先要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其次要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再次要切实强化社会合力,最后要切实做好基层组织。乡村旅游的发展会改变农村社区居民发展观念和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增强其发展活力,带动当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增加旅游社区居民收入,提升生活质量。

实施旅游扶贫,是在充分利用当地特色生态旅游资源的前提下开展的绿色富民强省的生态工程,贵州省在开展扶贫开发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时,要立足各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要高度重视旅游扶贫工作的多维价值。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4)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渝东南 旅游扶贫 对策思考

渝东南民族地区属于重庆市“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中的生态保护发展区。该区域拥有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被国家旅游局誉为“中国旅游第一长廊区”。旅游资源优势突出、旅游资源特色明显、旅游资源组合度好、生态环境良好、“政策洼地”效应明显。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等原因,渝东南民族地区长期贫困落后,是我国贫困人口集中连片区域之一,经济落后与旅游资源富集成为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在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下实施旅游扶贫战略迫在眉睫。

1 明确当地政府、企业、居民三个角色定位

一是政府主导。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急需政府发挥领头羊作用,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为旅游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现阶段,政府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学编制旅游扶贫规划;实施区域旅游合作战略。二是社区主体。旅游扶贫的核心是贫困人口如何获益和增加发展机会。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应以当地居民为主体,着力于增加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机会,鼓励农户直接参与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经营。三是企业主营。由于渝东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处于初始阶段,旅游市场不成熟,当地居民拥有的资金及技术不足,在获取商业信息、参与商业竞争等方面具有局限性。因此,现阶段应鼓励旅游企业介入当地旅游开发,通过把分散的居民组织起来,对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指挥和协调,对收益分配机制、激励机制、人才机制等进行市场化运作,推行现代企业管理模式,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2 做好新农村建设与旅游扶贫结合的文章

一是高山移民与旅游扶贫结合。渝东南民族地区山高谷深,就地实现脱贫致富的难度较大。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是保护生态,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高山移民将偏远地区的农户向中心场镇迁移,将分散的农户集中居住,便于居民参与旅游生产经营活动,为旅游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如黔江区从2013年以来,大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三年累计投入资金5.2亿元,搬迁1.4万户4.2万人,其中贫困人口4900余户1.9万人,开创了脱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二是村貌建设与旅游扶贫结合。深度挖掘渝东南地区特有的土家族、苗族文化,将新村风貌建设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硬件方面,吸收土家、苗族传统建筑文化,体现在民居样式、颜色、布局上,打造特色土家、苗族民族文化新村;软件方面,加强新村民族文化建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多种形式保护并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三是特色农业与旅游扶贫结合。农业在渝东南地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渝东南地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近70%,农业产值在GDP中仍占有较大比重。每个区县发展1~2个骨干产业,打造中药材、高山蔬菜、烟叶等渝东南特色扶贫产业示范带;集中支持彭水发展魔芋产业、酉阳发展草食牲畜;利用武隆仙女山、黔江小南海等独特的自然资源,集中打造以休闲度假游、乡村体验游、避暑纳凉游为核心的乡村旅游带。

3 突出土家族与苗族两大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渝东南地区的旅游发展在周围众多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的唯一途径,便是围绕土家族、苗族两大少数民族特色进行旅游扶贫开发。在营销方面,进行整体包装、整体营销。目前,渝东南地区缺乏统一的整体形象,仅各区县有各自的形象定位,如黔江的“峡江之城”、武隆的“印象武隆”、酉阳的“世外桃源”、石柱的“林海消夏”。渝东南地区应该打出“概念”营销,可效仿“神秘湘西”,“醉美贵州”等,围绕民族风情主题设计旅游宣传口号。在产品方面,着力打造具有土家族、苗族风情的观光、体验、休闲娱乐等旅游产品,如让游客参与苗族蜡染等手工艺品的制作、集体跳土家摆手舞,亲身体验民族传统文化。特色产品的开发还应做好市场细分工作,面向不同的市场群体提供不同的旅游产品。针对周边地区的游客,开发乡村休闲旅游;针对中远程游客,开发土苗民族文化体验游,进行民族文化展示。另外,还可组织民族文化研讨会、民族艺术品鉴会,拍摄苗族、土家族题材的影视作品,宣传民族文化,突出渝东南民族地区的土家族、苗族特色。

4 在景区带动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采取三种开发模式

旅游扶贫开发有多种模式。渝东南民族地区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生态旅游扶贫、乡村旅游扶贫、文化旅游扶贫三种模式。一是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在武隆、黔江等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采取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利用其相对原始的自然区域,打造自然生态观光、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产品,保护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民族区域筹集资金。二是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在秀山、石柱等第一产业占比较大的地方采取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利用当地田野风光和乡土风情,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开办小型旅游经营实体,打造乡村观光、农知学习、乡村休闲、养生度假等旅游产品,促进渝东南地区与外界的交流。三是文化旅游扶贫模式。在酉阳、彭水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利用当地特色的土家族、苗族文化,打造民族文化体验产品。通过音乐、歌舞、文学、工艺品、节庆活动等形式展现民族文化,使外来游客实现感知、了解,体察土家族和苗族文化的目的,宣传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

【参考文献】

[1] 张志刚.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的国外研究述评[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6(04)

[2] 杨 丹.刍议旅游扶贫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旅游纵览.2016(04)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5)

(一)贫困

贫困是对人的一种生存状态的描述,是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总称,表现为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个人生活和社会文化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总共减少了6.6亿贫困人口,是全球首个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的国家,但是我国贫困状况依然十分严峻,还有约7000万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老少边乡村地区。

(二)旅游扶贫

考虑到旅游资源富集区与贫困地区在空间分布上的重合性,我国将旅游作为反贫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之一。旅游扶贫指的是通过开发贫困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使旅游业形成区域支柱产业,实现贫困地区居民和地方财政双脱贫致富。

现阶段农民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因此乡村旅游扶贫将是旅游扶贫的主要主攻方面。国务院提出:到2015年,扶持约2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到2020年,扶持约6000个贫困村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这标志着乡村旅游扶贫经过3年的试点总结,正式上升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

(三)旅游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受限于扶贫的大背景,在我国旅游扶贫实践中贫困人口的利益被长期忽视,行动者的目光更多地聚焦于区域层面,导致旅游扶贫目标偏离,精准度较低。在国家提出实施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如何将精准扶贫理念应用于旅游扶贫实践,实现旅游扶贫“扶真贫”和“真扶贫”目标,成为业界和学界亟需解决的问题。

旅游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理应成为“精准扶贫”的先行者,使参与旅游发展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成为“精准脱贫”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二、川西藏族村落区的贫困现状

川西藏族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西部,以高山峡谷和高原为主, 属于高寒气候区;区内人少地多,以藏族人为主, 是我国的第二大藏区。该地区包括阿坝州、甘孜州(泸定县除外) 和凉山州的木里县共31个县,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和四川省扶贫攻坚“四大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全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全区人民的贫困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等客观因素,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贫困“量大、面广、程度深”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还有490多万贫困人口亟待脱贫。

第一,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川西藏族乡村地区主要以蓄牧业为主, 二、三产业比重偏小,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等因素致使该区草场严重退化、畜牧业生产能力低、经济增长缓慢。且牧业基础建设薄弱,经营管理粗放,草场保护建设严重滞后,冰雹、霜冻、干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严酷,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虽然政府大力扶持,但依旧难以从根本上扭转贫困化的现状。

第二,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川西藏族地区当前有壤塘县、黑水县、小金县、石渠县、理塘县、色达县、德格县、甘孜县、木里县9个贫困县。其中凉山州仍有11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72个贫困村、13.2万户贫困户、50.6万贫困人口。而且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低,文盲率较高。

三、川西藏族村落旅游精准扶贫的SWOT分析

(一)优势

1、资源条件好

川西藏族村落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神秘的个人与民族信仰,精湛的建筑艺术和绘画,形成了以雪山草原和历史文化遗产为主的旅游资源体系,具有浓郁的原生态性、多样性和神秘性的特征,区内不仅有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海螺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卧龙、贡嘎山、辖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贡嘎山、四姑娘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丰富多样且品位高,对旅游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通过开发可为旅游者提供多种多样的旅游环境和旅游活动内容。

2、破坏少

由于历史、社会、自然等因素的综合制约,别是交通条件的影响,与东部地区相比,川西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信息闭塞,正是这一原因,使得丰富奇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的民族文化被保存下来。

3、独特性好

川西藏族地区是康巴藏族、安多藏族等藏族牧民的聚居区,不仅具有浓厚的游牧气息,也饱含细腻精致的藏族文化。该区域有着古文化遗址、红军文化、格萨尔文化等璀璨的历史文化,以及民间建筑、踢踏、弦子、歌庄、藏戏、书法、藏画、雕刻、泥塑、手工艺品、民间舞蹈、文学艺术等民俗风情。民族性、文化性,是区别于其他地方的优势所在。

(二)劣势

1、可进入性差

川西藏族地区由于区域范围大、景区分散、地形复杂,交通困难问题一直难以根本解决。虽然近些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该区交通的建设力度,但也只是改善了外部交通条件,内部的交通条件仍然很落后,内部各地区交通不便、行路难已成为制约川西藏族村落旅游业发展的阻碍。

2、人口素质低,管理体制不健全

川西藏族地区的人口素质是制约该区经济、社会发展导致其贫困的一个主要原因,主要表现在:第一,思想观念守旧落后。某些历史文化的消极方面束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使人们安于现状鄙视先进的生活价值观。第二,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低。川西高原的文盲和半文盲率高于四川的平均水平。与此同时,管理体制问题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凸显起来,这又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机会

1、政府政策的扶持

西部大开发政策不仅给西部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还带来了先进的观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成为国家发展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正当四川省“十二五”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展开之际,精准扶贫发展规划崭露头角,值此川西各地区也纷纷出台精准扶贫计划。此外,川西各州人民政府为了加快该区的开放开发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外来投资者享有税收优惠、在土地使用权方面享有特别待遇等等。

自2009年起,川西藏族地区各州政府大力推进以农房改造、游牧民定居和扶贫建设为重点的牧民定居工程,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的改善。

2、逐步完善的交通条件

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317、318国道和313国道及部分省道进行建设,使得川西大部分县市公路的质量得到很大提高,各村落及州府与成都联系更加便捷。

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四川将完善100个自驾车营地、100个汽车旅馆等自驾游基础设施建设,5个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等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建设。同时,随着红原机场在2014年8月份的正式通航,川西高原目前已经拥有亚丁机场、九黄机场、康定机场等5个机场,大大缩短了川西地区与成都、重庆等地的来往时间。

(四)威胁

1、自然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严重

川西藏族地区处于生态脆弱地带,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扶贫效果,一旦旱灾、雪灾等灾害发生将直接把通过扶贫政策而脱贫的人们再度卷入困境。由于缺乏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一味地开发利用而忽视保护,造成了该区生态环境的恶化,这将影响该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最终影响经济的发展。

2、扶贫资金利用率低

受自然、历史等条件的限制,川西藏族地区经济水平较低。政府财政收入匮乏,由此导致旅游扶贫资金利用率不高,主要表现在:首先资金严重露出。有的贫困地区把扶贫资金挪作他用,例如用于发放公务员的工资、建楼等,除此之外,还有贪污腐败现象。再次,多部门管理扶贫资金。扶贫资金由多部门进行管理,各部门基于自己的利益做决定,各自为政导致相互之间合作不协调,出现问题又互相踢皮球,最终影响了扶贫的效率。

四、川西藏族村落旅游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精确识别

要降低川西藏族村落的贫困水平,提高当地旅游业发展水平,推进藏族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必须首先对川西藏族村落的贫困现状、贫困原因进行精确识别,形成全方位的认识体系,才能建立科学的旅游扶贫开发模式。

川西藏族地区范围广、情况复杂、村落分布疏散,旅游扶贫的四种类型(乡村旅游扶贫、藏区旅游扶贫、红色旅游扶贫、灾后重建旅游扶贫)都有囊括,近年来在旅游扶贫开发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如2012年,阿坝州建成102个灾后重建精品村寨,有1480个农家乐,直接旅游从业人员达到15680人。截止2013年底,仅阿坝州累计完成投资6320.6万元,建成全国重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个及若尔盖班佑村、巴西村等“体验红色文化、民俗风情”的民族村寨。截至2014年底,阿坝州已完成20多个旅游精品村寨建设;甘孜州启动了国道318线19个美丽新村建设。

但是,在对川西藏族贫困地区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遇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当地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逐渐“异化”或消亡,藏族民风民俗民居民情逐渐汉化,旅游吸引力减弱,文化生态环境被破坏;二是在旅游规划和开发的过程中,当地农牧民缺乏正常和通畅的渠道表达他们的意愿,他们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旅游扶贫实际上仅停留在了概念层面,远没有成为现实。

因此,川西藏族乡村地区今后应进一步拓展旅游扶贫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更多地关注贫困农牧民获取利益和发展机会的途径。

(二)精确帮扶

旅游精准扶贫要求扶贫开发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要做到科学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

1、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一批乡村旅游发展示范户

按照“特色化、差异化”的原则选择旅游扶贫示范户进行策划,其它农户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学习参与旅游开发的经验和技术,形成“我户+表户”的旅游开发模式,保证川西藏族地区不会形成“旅游飞地”,旅游收入不外泄。

2、生态环境整治

要加强生态保护与治理,严格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等政策,加大移民搬迁力度,巩固造林绿化成果,提升生态系统功能,为农牧民生活和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首先针对社区农牧民和旅游经营者进行广泛宣传教育,确保各种保护生态文化环境的措施能严格执行。同时,在经营过程中要对游客进行环保教育,规范游客的旅游行为。

3、准确定位旅游产品开发方向

(1)特色民俗旅游产品开发

川西藏族村落地区的旅游开发应围绕原生态藏家民俗风情,进行主题产品开发和品牌建设:一是要加强对该地区原生态民俗旅游资源的深度研究,为产品开发寻找科学和文化的根基。二是要充分突出藏族生态民俗文化要素本身的审美功能。可通过观赏、聆听、参与等途径,引导游客从理性方面和更深层次上加强对当地藏族民俗文化的了解和感。三是要突出民俗旅游产品的参与性,促成旅游者走进民俗文化的氛围。四是要加强对民俗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建立体系化的民俗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营销网络。

(2)旅游产品体系建设

川西藏族村落地区开发出“一主多辅”的旅游产品体系。“一主”即一个生态民俗风情主题产品,“多辅”是指丰富主题产品内涵的其他观光、生态科普、休闲度假、文化探秘、专项科学考察、康体保健、森林探险、宗教修学朝觐、体育健身、节庆等辅助旅游产品。这个主辅结合的产品体系是形成川西旅游品牌,保证区域旅游大发展,最终实现脱贫的重要保证.

4、加强旅游扶贫人才培养与建设

在乡村旅游的建设与管理过程中,村级组织起着重要的作用,村级组织强则发展快。同时,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注重挖掘本土藏族文化,培养本土人才。在发展初期积极引导、培训农牧民与旅游市场对接,鼓励牧民发展藏家乐、旅游商品生产与经销等。

5、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道路建设特别是区域内的交通,人畜饮水建设和牧民新村建设。解决农牧民的出行条件,饮水难问题,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并配套水、电、路等设施,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四化”并举的目标。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三)精确管理

如果后期没有强有力的管理监督措施落实扶贫措施,即使扶贫措施再精确也不能保证扶贫的效果。因此川西藏族村落的精准扶贫必须进行精确地管理:

1、组织协调到位。积极争取各类帮扶项目、帮扶资金,加强与项目涉及部门的对接协调,统筹解决好项目实施中的困难和问题,村两委是项目组织实施的主体,负责协调处理好群众之间的各类矛盾纠纷,确保项目有序推进。

2、综合帮扶措施到位。对具备产业基础和发展条件的贫困人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实施转移培训和产业扶贫,联系相关部门开展贴息贷款帮扶措施,对生产生活条件差的贫困人口,强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边远贫困人口,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对无劳动力的贫困人口,协调民政部门实施社会保障,充分发挥金融与市场的作用,引导扶贫资源、资金向贫困组、贫困户聚集。

3、筹措资金到位。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的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农牧民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用民主协商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农牧民投工、投劳,建设村寨公共设施,调动农民参与脱贫致富工作的积极性。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精准扶贫工作。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增强建设活力。

4、项目监管到位。会同乡纪委、财经所监督项目的质量和资金的监管,坚持从设计、材料、施工等源头抓起,严把项目建设的质量关,杜绝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资金使用安全有效。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6)

(湖北省中共恩施州委党校,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在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中,开办小型旅游经营实体是旅游扶贫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恩施市太阳河乡旅游扶贫现状分析,指出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旅游扶贫;少数民族;旅游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0-0198-02

一、旅游扶贫的概念

旅游扶贫即pro-poor-tourism,在中国也被称为PPT,指已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的概念,把消除贫困和旅游发展直接相互连接,将贫困人口为主要的受惠对象,在旅游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种补充性的开发式扶贫手段。

恩施市太阳河乡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但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神奇山水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把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将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扶贫机制,是太阳河乡拜托贫困的必然选择。

二、太阳河乡概述

(一)历史沿革

太阳河乡地处湖北省恩施市北部,为鄂、渝两省(市)咽喉要塞,西北与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接壤,是全省边贸窗口重镇之一。雍正十三年(1735年),恩施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大批白族、苗族迁徙过来,世代居于此地。太阳河乡的少数民族大约占总人口的40%。当地地理位置偏僻,很多年来都是恩施市出名的穷乡僻壤,经济水平发展低下,当地居民在旅游开发前,基本以出去打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要生计方式。

(二)旅游资源

太阳河乡的生态旅游资源享有独特优势。它有山清水秀的双河岭,美丽如画的梭布垭石林和即将开发的李爸沟,梭布垭石林总面积21平方公里,由奥陶纪灰岩组成,是中国第二大石林。梭布垭石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区最著名的就是地质岩溶现象,其植被居全国石林之首,是以石林为主的自然生态风景区。梭布垭石林风景区是国家3A级风景区,风景区群峰竞秀,四周翠屏环绕,遍布奇岩怪石,石林中以溶洞居多,分布百余景点,鸟语花香,千姿百态,令人叹为观止。景区内通信、交通、水电、宾馆等旅游服务设施基本齐全,恩施州正准备将它打造成全州乃至全省精品生态旅游景区。

太阳河乡的山民歌独具特色,在全州、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度很高,还因此被评为“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里有很多著名的歌手以及他们的徒弟们。鄂西山民自古就有在从事田间劳作、薅草、栽秧、砍柴时用锣鼓伴唱、男女对唱的风俗。土家族的山民歌就产生在这种劳动和工作之中,它是一种原创性很强的民间艺术,体现了当地居民粗犷豪放的特点。热情好客、能歌善舞、多才多艺的太阳河乡儿女在劳作间隙,他们以唱山民歌的方式交流情感,情人之间、长幼之间、亲朋之间都是如此。当地还有很多优美故事、谚语、传说,拥有很多宝贵的民间文艺。

当地的特产还有饮食、织布、石艺、根雕、藤竹木艺。太阳河乡还有很多极具特色的土家饮食,如土家腊肉、合渣等。当地很多年纪大的妇女都曾经学过织布,会织土家族特有的织锦—西兰卡普。

三、太阳河乡旅游扶贫开发现状

(一)政府主导扶贫

旅游业是一个前后关联极强的产业,旅游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旅游业的发展还推动了组织宣传、道路修建、餐饮配套建设、人员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因此太阳河乡政府日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太阳河乡对山民歌的保护力度也在逐渐加强。

乡党委、政府加强保护、挖掘和研究山民歌资源,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培养了一支山民歌专业队伍。同时,太阳河乡政府还举办多次山民歌大赛及相关活动,通过举办比赛和优秀歌手到外地演出等方式,已将很多山民歌传播到全国。

但由于没有有力的政策和法律支持,目前太阳河乡的整体旅游规划没有形成一个好的布局,仍处于相对混乱局面,这是限制当地旅游扶贫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景区带动扶贫

梭布垭石林景区用来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内独有的自然风光,而且还包括太阳河乡的山民歌。景区事先设计旅游表演的项目,然后聘请当地的著名歌手在景区内为旅游者进行表演。这些歌手集多种器乐演奏技能和原生态演唱技能为一身,能够演唱、演奏很多土家山民歌,有些歌手的技艺还是祖传。太阳河乡专门在景区内组建了一支山民歌表演队,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表演,既有固定场所,又能流动于景区之内。游步道上轿夫宏亮的歌声,对歌台上精彩的对唱,受到了旅游者的热烈欢迎,成为梭布垭石林景区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景区的旅游者也随之不断增多。

但这些歌手往往被动地进入旅游景区,演唱时不能自由自主,反而听命于景区管理人员。而且很多原生态的文化正逐步被舞台化,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另外在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太阳河乡人民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诱惑,不再像原来那样维护和尊重土家族的礼仪和禁忌,当游客有不当行为时,听命选择了容忍,虽然这使旅游者得到了好的享受,但不远的将来,土家族的很多旅游文化资源将会产生变异,最后趋于式微,这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结果。

(三)旅游商品扶贫

随着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太阳河乡也发展了很多除山民歌以外的旅游文化资源。如很多居民开办以土家族的特色饮食为主的农家乐,受到广大旅游者的喜爱。还有一些居民开设旅游纪念品商店,专门给旅游者提供如西兰卡普、草鞋、根雕等当地特产。但是这些旅游纪念品样式单一,质量粗糙,而且很多都是从外地运进来的,根本不是本地生产,缺乏新意,很难打开销路。

四、太阳河乡旅游扶贫开发改进措施

(一)科学规划,协调开发

旅游开发具有不可复原性,必须遵守自然展规律。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一旦开发不慎就被破坏了,因此太阳河乡旅游扶贫在开发之前要弄清资源的状况以及是否具有可操作性,要做到开发工作科学有序。同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要将旅游规划放在首位,并将小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开发以及给总水利进行统筹考虑,相互协调,避免重复审批和投资对资源的破坏,实现经济与旅游开发的协调与合作。

同时太阳河乡政府应进一步抓好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当地的公路建设项目,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解决可进入性差的问题,保证旅游线路的畅通。

(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太阳河乡旅游业的开发受当地各方面条件限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旅游开发所必须的物力、财力、知识和文化,只凭借当地是无法承担起的。政府不仅能够提供资金,宣传科学知识,同时也能为贫当地居民提供旅游开发所需的知识。政府不仅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人,也是旅游业的代言人,同时还是旅游开发的利益协调者。旅游业发展的经营管理的代表人的企业,只有靠政府主导,贫困地区的开发才能在企业运作下顺利有序的进行。

首先是申报重点旅游项目,在考虑全局的情况下,加大对旅游产业的投入资金,争取扶贫开发、生态治理等资金支持,优先投向旅游产业。其次是制订优惠政策,争取社会资金,招商引资,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兴建旅游设施,发展太阳河乡旅游业务,将旅游业渗透到其他行业中去,提高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而且当地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以利于更多的旅游发展和投资,同时转变招商理念,给企业提供更多的优质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开发,不能盲目的进行,只有开发出适应市场销路的旅游产品才能获益更大,因而太阳河乡政府和企业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必须以市场导向为原则,这样当地的旅游业才能持续稳定地发展。在旅游发展中,客源市场是关键,旅游资源是基础,地区的交通和区位条件是前提,因而要促进太阳河乡旅游产业的发展,则要大力开拓市场,加强当地和周边发达地区以及邻近的如建始等城市的联合互助,对口帮扶,齐心协力,这样才能使太阳河乡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提高认识,增加投入

旅游扶贫是一种旅游经济活动,必须遵守旅游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因而不是所有的景观都有开发价值,不是所有的贫困地区都能办旅游。旅游扶贫的开发必须突出地方特色,立足当地的旅游资源,发挥优化旅游社区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要与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避免无规划的进行人造景点建设,争取做到开发一点,带动一片,达到低投入、高利益的效果。

发展旅游业给太阳河乡带来了游客与财富,不仅富民而且富乡。因此政府要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认识,同时通过各种手段宣传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好处,使得当地居民支持并参与旅游开发,促进旅游扶贫,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对民族文化旅游产业投入的资金。

(四)创新模式,因地制宜

太阳河乡应采取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并存模式。应以土家族文化为核心,对其进行分层保护和开发,从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的不断传承。

首先,政府可以组织力量搜集整理当地的民族文化资源,并妥善保存,以便得到最详实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太阳河乡已基本完成这项。同时应对这些文化资源做出判断,看其能否进行合理的开发,如果不适合开发,则应作出规定并加以管理。

其次,对于山民歌等旅游资源则应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我们可以建立传承人保障制度,以此来保护现有的特别是趋近消亡的土家文化,促进文化遗产的传承。同时在教育活动中纳入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融入当地标识性的文化,从而能不断传递下去。

最后,在推动太阳河乡发展的过程中,当地政府应积极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培养当地居民良好的个人素质和民族自豪感,力求保持其土家族的特色,减少因旅游开发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在旅游扶贫过程中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使得旅游业和民族文化达到一种和谐默契的关系。

(五)挖掘内涵,突出特色

太阳河乡较为完好地保存了土家族原生态文化,因此要充分展示土家族的服饰、饮食、建筑文化等,挖掘和提炼土家族民间习俗,让旅游者能从中感受到文化的神秘和历史的悠远。比如在太阳河乡学生的校服中加入土家特色;规定当地工作人员穿土家服装;推出一些既有土家风味和特色,又符合游客口味的特色菜;在景区的表演和情歌对唱中,让旅游者体验土家情歌,真正的参与到旅游活动中来。

土家族的图腾是白虎,他们通常祭祀白虎以求能够平安幸福,认为白虎能驱恶镇邪。我们可以考虑将其运用到旅游扶贫中,如在太阳河乡的旅游商品开发时,设计以白虎为标志的商标,将其打到所有的商品上,并将它作为当地旅游企业的共同标志,首先能够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其次还能突出土家文化特色,弘扬土家文化。

(六)居民参与,大众获益

旅游扶贫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实施旅游扶贫计划不仅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当地居民的脱贫致富的步伐,还要与区域开发整体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协调。要把保护资源和环境放在首位,寻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使当地居民能够长期受益,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局面,贫困地区旅游也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协调统一,不仅要遵循在建设服务设施、景观设施和植物保护上注重生态环保的原则,营造回归古朴的环境氛围,还要开发出针对市场需求趋势的相应旅游产品,这样才能达到不断增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目标。

在旅游发展中,要正确认识社区是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和关键要素,明确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发展离不开政府、开发商与当地居民之间的权利平衡关系。一般意义上,旅游开发时当地居民较少参与,而开发商、管理者和服务人员都可以完全是外地人,因此太阳河乡在发展旅游产业过程中,必须理清当地各利益主体间的利益关系,了解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并加以协调。而太阳河乡的扶贫旅游开发必须以当地群众脱贫致富为首要目标,为了使当地旅游业得到可持续发展,首先要保持自然和文化资产的持久存在,其次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让旅游者在当地得到享受,最后要让旅游企业能够从中获得经济效益。因此在发展旅游业时,必须当地居民的参与,运用各种方式给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帮助当地居民开发土特产以及旅游纪念品等,使得旅游开发与太阳河乡居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可。

(七)创新民歌表演模式,推动民歌再生产

对太阳河乡进行旅游扶贫时,最重要的一个思路就是民歌旅游产品的开发,首先可以采取独立的产品模式,即民族歌舞表演,其次可以采取耦合型的产品开发模式,即开发景区景点的歌伴舞、歌伴餐等。

1、独立型开发模式

独立型开发模式是指凭借土家山民歌自身特有的魅力吸引旅游者,以此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主要运作方法有:①大型民族歌舞展演。邀请一流的专业人员设计并编排节目,反映当地独有文化特色与土家族悠久历史,使旅游者获得身心愉悦的感觉。②小型民族歌舞表演。可在假期和农闲等闲暇时间,由政府组织当地居民,编排土家族歌谣演唱和对唱,既增强了当地旅游吸引力,又提高当地的经济收益,还丰富当地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而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旅游形象。但是,我们在开发时需保持地方特色和古朴性,注重旅游者的参与性,切忌在表演中掺杂非民族特色的元素,使得产品庸俗化。同时也可以开展篝火晚会、歌舞表演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以增加吸引力。

2、耦合型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着重点就是土家族山民歌,运作方法有:①景区的民族歌舞表演。即以太阳河乡的自然景观为背景,在景区内搭建露天表演台进行歌舞表演。这样既不影响梭布垭石林的整体景观,又能让旅游者在休憩的同时欣赏梭布垭石林的自然风景和土家族的歌舞表演。这种表演可以免费提供给旅游者,表演费用可以通过适当增加景区门票收入来解决。这种表演能延长旅游者在太阳河乡的游览时间,提高梭布垭石林的民族文化内涵,促进游客的二次消费,从而使当地旅游收益得到增加。②土家族歌舞伴餐。土家族舞蹈精彩纷呈,歌声动听悦耳,开发土家族歌舞旅游产品,能够对土家族餐饮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带动作用。人们边品尝土家族特色食品,边欣赏歌舞,使人得到味觉、听觉、视觉全方位的享受,这需要良好的用餐环境、水平较高的演员以及餐厅歌舞表演风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何伟.少数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以西藏拉萨为例[D].四川大学旅游学院,2007.

[2] 向延平,武陵山片区旅游扶贫对民族文化影响的模糊分—基于两头羊、老洞和德夯三苗寨的个案分析[J]. 湖北民族学院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4):39—42.

[3] 太阳河乡历史沿革.恩施市太阳河乡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EB/OL]. estyh.com.cn/Index.shtml.2007-12-08.

旅游扶贫的概念篇(7)

要害词:西部旅游扶贫乘数效应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贫困人口已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9年的2365万,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5%,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然而现有贫困人口的分散化以及脱贫又返贫现象的存在,使我国贫困人口减少的速度越来越慢,扶贫难度也越来越大。

无论从贫困人口的总数还是从贫困发生率上看西部都是最高的,解决西部贫困问题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开发式扶贫是我国目前扶贫工作的主要方式,实施开发式扶贫的要害是找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与中、东部相比,西部地区发展旅游业具有明显的优势,旅游扶贫也成为理论界研究的问题,由此形成了旅游扶贫理论。在旅游扶贫理论中旅游乘数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通常被用来说明旅游扶贫的可行性。

旅游乘数效应的概念在西部地区的体现

乘数这个概念是由理查德•卡恩(RichardKahn,1931年)提出来的,后来被凯恩斯采用并进一步完善。所谓乘数,是指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即因变量的变化量与自变量的变化量之比。由于各个经济部门在技术和经营上是相互关联的,一种经济量的变化,可以导致其他经济量的相应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连续发生的,最终可导致数倍于最初经济量变化的结果,所有变化产生的最终总效应称为乘数效应。

旅游乘数是指旅游消费在经济系统中导致的直接、间接和诱导性变化与最初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旅游经济影响研究中,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乘数理论是评价旅游对目的地经济发展最具说服力的工具。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

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是指旅游者在贫困地区或者贫困人口所在地消费,最终可带给贫困地区或贫困人口多少收入、多少就业机会。由于旅游活动涉及的部门行业很多,旅游消费在经济内的流转又过于复杂,各项数据难以获得,要精确的计算旅游乘数难度很大。所以本文采用对旅游乘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方法来分析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

旅游乘数的大小主要受旅游消费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诱导效应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这三种效应的影响因素并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效应。

(一)直接效应

直接效应是指旅游消费对经济系统中直接给旅游者提供相应产品和服务的企业或部门在产出、就业方面造成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于接待旅游者的人数以及旅游收入的多少,而接待旅游者的人数以及旅游收入又取决于旅游业本身的发展水平。我国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如何呢?

通过对西部12省区的旅游收入和接待旅游者的人数的分析来看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仅从国际旅游方面来看,2009年全国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同比增长13.82%,旅游接待人天数同比增长21.17%,而西部12省区在旅游外汇收入上除了四川和新疆增长速度较慢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在旅游接待人数上,除了四川、陕西、青海、新疆增长速度较慢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省区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尽管西部地区旅游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在规模上,与全国其它省区相比西部地区旅游的规模还很小,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292.96亿美元,西部12省区旅游业外汇收入合计为258358万美元,占全国旅游外汇总收入的8.82%。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138411276人天数,西部12省区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合计为15091044人天数,占全国接待入境旅游者总人数的10.9%。所以从现阶段来看,整个西部旅游业发展水平与中东部地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贫困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更低,所以西部贫困地区旅游消费的直接效应会比较低。

(二)间接效应

间接效应是指直接旅游收入在目的地经济内流转过程中对当地相关企业或部门的收入、就业的影响。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并且是综合性很强的第三产业,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第一、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对旅游业贡献最大的产业,其产出的10%以上都提供给旅游业;电力、石化、金融保险业产出的6%左右贡献给旅游业;而邮电通讯、食品制造、房地产、公用事业及服务业等产出的30%左右都贡献给了旅游业。在旅游业依赖这些产业的同时也给这些产业带来了收入以及大量的就业机会。这种间接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旅游目的地整个经济供给水平的高低或者说是整个经济的漏损程度的大小。漏损程度和间接效应的大小呈反方向变化,漏损程度越大间接效应越小,漏损程度越小间接效应越大。

西部贫困地区整个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相应的整个经济供给水平也很低。从总体水平来看,2009年末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国内生产总值7493.2亿,元仅占全国6.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29.4元,而全国为907元。从产业发展来看,在国家扶贫重点县,第一产业是主导产业,但受自然条件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产量较低,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22591千公顷,产量只有7893.7万吨,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22.7%,产量只占全国18.3%。人均粮食产量458.1公斤,全国为658.9公斤,其它农作物的产量远远低于全国水平。所以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低,剩余产品少,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很难满足旅游消费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依赖大量输入来解决,从而造成经济的漏损。

西部地区第二、三产业虽然有较快增长但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条件差、缺乏区位优势,同时劳动力文盲率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仍低于全国县域的平均增长速度。

在基础设施方面,与全国其它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发展旅游业的地方大多是偏远山区,基础设施条件差,所以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当地资金又不足,西部贫困地区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央扶贫贴息贷款、中央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中央专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补助、省级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占整个资金来源的78.2%。从2009年的数据看,以上来源的扶贫资金为2166678万元,平均分配到每一个县只有3659万元,资金本来有限,而资金的1/3以上投向了第一产业(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基本农田建造等)剩下不足2/3投向基础设施建造、社会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行业。这对于解决当地人民的基本生活问题会有一定的作用,但要支撑旅游业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西部贫困地区要发展旅游业首先是解决资金问题,主要的方法就是引进外资,引进外资就意味着经济漏损的增大。在旅游者所需要的产品提供方面,贫困地区又力不从心,由于资金、技术、治理等方面的原因,在产品质量、类型、档次上都不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这时就需要大量的商品输入,这又意味着漏损的增加。在人力资源方面,贫困地区居民受教导水平普遍较低,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一批专业的高级治理人才,人才的引进又形成经济的漏损。

从以上分析看,在间接效应阶段,由于西部贫困地区三大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存在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供给限制,这种供给限制使整个经济体系无法提供为提高旅游消费水平所需要的产品和劳务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导致乘数效应值下降,影响间接效应的发挥。

(三)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是指所有直接和间接向旅游者提品或服务的企业或部门的职工,把其以工资或其他形式分享到的旅游收入用于当地的生活性或服务性消费支出时,对当地相关部门和企业产生的影响。很明显,这一效应的大小取决于直接或间接地为旅游者提供商品或服务的部门或企业的从业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由于从业人员大部分来自当地,所以需要计算当地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

本文通过西部地区农村居民各年的收入消费资料,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测算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并将其与全国城镇居民、全国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比较。

根据消费函数C=abY,C为人均消费性支出,Y为人均可支配收入。根据表1提供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分别构建出全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以及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函数及检验结果如下:

从回归检验的结果来看,可决系数(R2)和调动的可决系数()的检验结果来看,检测值均在0.98以上,表明模型拟合的非常好。t统计量的值均大于t分布双侧分位数,表明回归系数通过检验,此外从F统计量的检测值看,总体回归方程是显著的。进一步代入相应数据对模型进行模仿检验,三个模型的实际值与模仿值的绝对误差很小,表明模型的模仿精度很好,以上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显著性很好,拟合程度很高,其结果是可信的。由此可以得出全国城镇居民、全国农村居民及西部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分别为0.757、0.709、0.772。

从本文测算的结果看,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全国城镇居民和全国农村居民,也就意味着西部贫困地区直接和间接旅游从业人员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大,所以在这一环节,旅游的乘数效应会比较大。

结论

随着旅游收入的增加,直接和间接从事旅游业的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应会提高,由于西部地区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而导致消费水平较快提高,在投资、政府转移支付、进出口净额不变的前提下,会导致当地国内生产总值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所以从理论上说西部地区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比较大。很多地方旅游扶贫的胜利经验说明,旅游业在提供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繁荣地方经济等方面具有巨大乘数效应,发展旅游业对于消除贫困有重要作用。

边际消费倾向对国内生产总值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当地居民从旅游业的发展中获得收入的多少,而当地居民获得收入的多少,一方面取决于旅游收入的高低,另一方面还取决于旅游收入有多少留在了当地。旅游收入的高低取决于旅游业的发展水平,旅游收入留在当地的比例取决于经济的漏损程度,漏损的多少又取决于经济供给能力的高低,经济供给能力的高低又取决于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旅游乘数效应的发挥要有一定条件,会受到其本身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其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旅游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某些地区会被削弱,这样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扶贫”的对象区域当然也包括在内。

分析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的意义不仅在于正确认识旅游扶贫的作用,还在于要为贫困地区提高旅游扶贫的乘数效应指明努力的方向。贫困地区旅游乘数效应发挥的制约性因素主要是贫困地区的经济漏损比较严峻,经济漏损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比较低导致的,而在短期内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是很困难的,但是可以从一些细节入手来相对减少贫困地区的经济漏损:一方面,应尽量利用区内资金。给区域内资金投入一定的优惠,比如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等。另一方面,由于贫困地区利用外资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一些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利润再投资,从而使其利润用于发展当地的产业。人员聘用方面,尽量使用贫困地区的人员,虽然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但由于旅游业的大部分岗位的就业门槛比较低,比如保洁、基层服务等等。要减少漏损还可以走旅游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的方式,走纵向一体化的道路,拉长旅游产业链,形成旅游大产业,从而相对提高旅游经济的自给自足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屹山,王广亮.资本的泛化与权力博弈[J].中国工业经济,2009.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