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2 09:50:49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篇(1)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乡村旅游、休闲旅游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2-0046-2

1 国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状况、特征

西方发达国家的乡村旅游兴起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期后,伴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发展,富庶了的人们追求休闲度假生活方式,促使了现代乡村旅游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普及。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国家旅游业的重要部分,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也是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主要有如下四个发展特征:

1.1 多样的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为核心

从需求上满足都市人对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的追求,对乡村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渴求、探索、感受、挑战。在乡村可以感受与城市生活不一样的文化习俗、感受真山真水带来的惬意,可以实现休闲度假、健康锻炼、自然山水、文化体验等紧密结合。

1.2 丰富的休闲学习型活动内容为主流

去乡村旅游的都市人大都较富有且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对精神文化的学习有相当高的要求。这些旅游者内心渴望在旅游过程中学习到自然地理、传统文化、民俗历史、传统手工艺技术知识,加强相互交流和沟通等成为主流需求。

1.3 低碳的环保教育活动内容为趋势

西方乡村旅游多年来一直倡导环境保护,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低碳旅游深入人心。让旅游者在真山真水环境中感受到环境保护的意义,认知不同的环境特征,增强游客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使游客对自身的人生价值和自然的生态价值有了新的认识,提升游客的心理满意度。

1.4 细分的中高端市场为方向

不能将乡村旅游主要方向仅仅放在发展“农家乐”,而应提供综合多元的乡村旅游服务品种,满足不同层次都市人的旅游需求。旅游者的需求层次表现出成熟多样化的特征,乡村旅游已经形成了旅游市场的中高端细分市场。

2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分析

国家旅游局为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将1998年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2006年旅游活动主题定为“乡村旅游年”;2007年旅游活动主题是“中国和谐城乡游”。

近年来物质生活的极端化使缺少信仰的都市人感到生活的虚幻空洞,前工业化的城市发展带来的强大精神压力和环境污染,促使都市人寻找精神和感情的补偿方式,而乡村旅游可以暂时满足人们摆脱羁绊、寻求对休闲、轻松、满足、自然、等多方面的情感需求,在乡村优美的山水环境中满足都市人“返璞归真”的追求。现代都市庞大的城市中产阶级,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讲究理性消费,拥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定期去乡村进行短暂旅游,构成乡村旅游的主要消费群体。

3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3.1 苏州乡村旅游的发展背景

“十一五”期间,苏州市的商务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乡村生态旅游、园林文化旅游、水乡古镇旅游等板块都取得快速增长,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服务业在GDP中比重作出巨大贡献。这既是苏州不断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增强城市旅游综合竞争力具体实践的重要成果,也为苏州继续实行旅游标准化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州到2012年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以低碳旅游经济为主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直接关系到苏州“十二五”战略部署的实施效果。

3.2 苏州乡村旅游是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旅游发展包括乡村旅游业的硬件设施建设和软件服务,是规范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产品质量,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创建旅游标准化城市可以巩固“天堂苏州、东方水城”旅游特色新优势,打造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培育更多旅游服务品牌、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为苏州“三区三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从旅游标准化与规范管理的角度看,旅游行业良好的标准体系可以有效促进管理的效果,成为评价服务质量的依据;从发展模式上看,旅游业建立良好的标准体系,是加快旅游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3.3 苏州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

苏州两千多年沉淀的吴文化,其历史传承性和文化独特性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要素。境内星罗棋布着密密麻麻的经过整治的湖泊和水道,鱼类物产和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可规模化发展美食品尝和体验式捕渔乡村旅游项目。遍布有深刻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灵岩山、天平、七子、穹窿山等丘陵山头,环如障列,是建设美丽、原生态乡村的重要支撑;依山广泛种植名茶碧螺春和亚热带水果枇杷等,可大力发展采摘旅游活动。

苏州境内山水相连、湿地与乡村一体。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环湖、沿山的历史文化古镇、古村落,构筑以太湖为背景,山、水绿色环抱,具有山水、种植农业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集群。沿湖、环山资源的“自然、生态、野趣”是其最大卖点,吴文化长期发展中形成的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水融,可规划发展成现代水上田园的自然生态景观和湖滨、山间现代农业生产相依支撑的格局。形成以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乡村田园风光、乡村遗产与建筑景观、乡村产品与工艺、乡村人文活动与民俗文化、乡村景观意境六大主类融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特色区域,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满足都市人的内心需求。

3.4 苏州乡村旅游快速发展

截至到2010年,苏州市已经拥有30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初步形成了生态休闲、参与体验、科技教育、民俗体验、文化休闲、农家乐等乡村旅游类型,形成越溪旺山、树山、金庭明月湾、东山三山岛等一批“农家乐”特色旅游村和太湖亚热带水果采摘活动、太湖淡水渔捕捞等体验旅游项目。“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一种模式,已成为深受游客青睐的特色旅游产品。

3.5 苏州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标准化、多元化仍不足。对于现存的乡村旅游经营方式简单粗放,内容单一,项目雷同,布局不合理,特色不鲜明等,是无法适应“大旅游”形势下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需求,不能适应2012年要力争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的要求。

其次,基础建设、服务设施较为滞后。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在交通、餐饮服务、乡村住宿、民俗娱乐、绿色环保食品等方面不能真正适应都市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缺少足够的体验和文化学习式旅游品种,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第三,从业人员素质、服务水平急需提高。目前的乡村旅游地点分散,经营实体规模普遍较小且多为市场主体经营,再加上多年来市场竞争无序导致信誉低下,低端恶性竞争导致服务质量低下,非常不利于苏州乡村旅游品牌的建设。

第四,对乡村原生态环境保护不足、产业政策支持不够完善。很多乡村旅游已经完全脱离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基础,农业的原有生产形式受到破坏。对于原有古村落、古民居、古习俗的开发和保护仍缺乏科学论证和系统保护,产业扶持力度不够,过分追求短期利益。

4 对苏州乡村旅游发展的建议

旅游业的标准化建设是一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系统工程,应立足于未来行业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分析,关注后工业化时代都市人旅游消费兴趣,借鉴西方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深入分析并系统性整合苏州的旅游资源要素,遵循低碳时期旅游市场经济规律,高标准、高起点地规划和开展这项工作。要树立“标准就是市场、标准就是竞争力、标准就是效益”的意识,通过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全面提升城市旅游服务质量。以标准化推动文化旅游城市建设,推动旅游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通过创建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实现苏州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4.1 保持并开发原有基础资源

乡村旅游应以苏州现有的优势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展现苏州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它和农村、农业、农民紧密相关。适度开发现有乡村资源的经济价值和增设必要的休闲娱乐设施。避免为追求短期利益而强行推广乡村旅游标准化,破坏原有农、林、牧、副、渔业生产,失去其核心竞争力和吸引力。

4.2 开展特色旅游项目

要实现乡村旅游服务的标准化和规模化,就必须立足于对优势资源禀赋进行细分,发展众多的特色旅游品种,开展形式多样的特色乡村旅游,满足都市消费者的体验和学习需要,以绿色和环保为主题开发更多的消费农产品,促进农、林、牧、副、渔产地吸引旅游者在此长住或增加回头率。

4.3 增强游客体验感受

都市旅游者来乡村旅游主要目的是利用闲暇时光来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如果不能突出分配体验式休闲功能,使游客的参与度不够,就无法吸引都市旅游者。目前全世界乡村旅游中体验式休闲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方向。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典型的旺山村和树山村,目前就是以观光旅游及农家乐为主发展起来,没有足够多的让旅游者参与和体验的项目,不符合乡村旅游发展的主流方向。

4.4 协调统筹,促进乡村旅游大发展

建立以旅游、农业部门为主,各部门共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加大乡村旅游服务与规范指导力度;加强乡村旅游产业政策扶持,进一步细化任务和部署,推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速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对乡村旅游安全、卫生、生态环境进行清理整治,提高游客接待能力和旅游服务质量;强化乡村旅游规范指导,推广更多乡村旅游典型区域或类型,营造苏州“大旅游”格局下乡村旅游的全面提升,把乡村旅游打造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新的增长点。

4.5 紧扣山水湖泊和独特历史文化习俗两个主题

应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发挥苏州优势旅游资源要素,将现有乡村资源细分为乡村古镇游、乡村太湖休闲游、乡村渔业捕捞游、农业采摘游、水产湖鲜品尝游、乡村古村落游、乡村明清民居游、乡村手工艺游等特色旅游,开展规模更大可参与体验式休闲项目。研究乡村旅游与各特色旅游之间的关联度,在“大旅游”的原则下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有强烈吸引力的品牌,实现“十二五”苏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4.6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推进、社会参与”的要求,加快完善政府、企业、协会等共同推进的旅游标准化工作机制,引导各类资金,加大乡村旅游投入;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旅游服务标准宣传培训、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推动建立一批具有浓厚苏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规范其在运营、游客服务、接待设施、内外部环境、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行为,保障了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通过政府专项预算扩大乡村旅游的对外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对乡村旅游经营者的免费创业培训,规划各区域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为2012年创建成国家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02,28(5).

[2] 李伟,武友德.乡村旅游的文化特性与开发研究[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C].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

[3] 邢夫敏.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研究[J].唯实•现代管理,

2010.12.

[4] 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篇(2)

[关键词]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社会经济活动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并发挥枢纽作用的城市。按其影响范围大小,分为全国性、区域性和地方性等不同等级。

乡村旅游开发是中心城市旅游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行政区划的中心城市一般都存在城市与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许多中心城市都涵盖了大面积的城郊地区,不少中心城市的城郊面积甚至大大超过了中心城市主城区。从地域上看,中心城市的城市郊区是城市地域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假日经济的启动,旅游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专线旅游不断减少,短线旅游和城市周边旅游日益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策略。

一、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特征

(一)资源特征

1 圈层分布。地方性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呈现出圈层状的特征。一般由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和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3个圈层组成。(1)近郊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近郊为紧邻城市市区的城乡结合部,既有城市设施和城市景观的延伸,也有交错分布的农村田园,呈半乡村景观。这个区域的乡村农业生产资源大多是以时令果蔬、花卉、苗木和药材等经济作物和农副产品加工为特色,这些经济作物的物产以及形成这些物产的条件和生产过程所具有的景观环境,构成了以经济物产资源为主的、城乡气息交融的非典型乡村旅游资源。(2)中郊典型乡村旅游资源带。离城市稍远的“中郊”以乡村田园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农民生产劳作和生活场景为主,形成优美的乡村田园农耕景观。田园风光结合乡村聚落、乡村民俗和人文风貌,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中郊乡村所具有的农耕文化和生活方式,通常是乡村旅游发展中开发利用最普遍的资源,也是最典型的乡村旅游资源。(3)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带。在这一区域中,乡村旅游资源与大面积的山林、河和湖等自然资源相结合,并与颇具特色的乡村社区生活方式构成乡村旅游资源。远郊生态型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是乡村性和生态性互相交织。

2 同一圈层的乡村旅游资源差异不明显,呈现同质化的趋势。由于中心城市涵盖的城郊,在同一圈层中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环境十分相似,乡村旅游资源的生成条件大体一致,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大致相同,本身没有太大的差异,呈现出外部相似的宏观特征和资源同质化的趋势。

(二)市场特征

中心城市既是旅游客源地又是旅游目的地。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客源主要来自中心城市主城区的本地居民以及外地中心城市来的游客。

1 本地居民客源市场。中心城市基础设施较好,通常与城郊地区有通达的公路和便捷的班车往来,游客乘车方便,旅途时间短,城市居民周末出游具有便利的条件。中心城市的本地居民客源覆盖面很广,既包含城市里先富起来的一小部分高消费人群,也包含普通工薪阶层、离退休职工和学生等,尤以后者为众。旅游方式以散客和家庭式出游为主,团队旅游较少。旅游时间以一日游为主,过夜游客较少,其中假日客源最多,无明显淡旺季。由于距离近和交通方便,属大众化消费,重游率较高。

2 外地游客客源市场。外地游客是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潜在市场。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和旅游集散地,外地客源市场充足。同时,许多中心城市还是优秀旅游城市,每年有数以百千万计的外地客源。中心城市的光环效应会辐射到城郊的乡村旅游,中心城市巨大的客源优势也会影响城郊的乡村旅游,并由此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一般情况下,早期吸引外地游客的是少数典型的乡村旅游地,随着中心城市乡村旅游的不断开发,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愈渐明显,中心城市逐步成为城郊乡村旅游游客的中转站和疏散地。

(三)产品特征

与其它旅游产品相比,乡村旅游产品的主要特征是其所具有的乡村性和复合性。从乡村性特征来看,当前一部分乡村旅游产生于城市近郊,展示的是现代农村、农业的风貌,如农业高科技园游览等,但乡村旅游的主流产品仍然是具有原生态的乡村旅游产品。实践证明,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总是充满着浓厚的乡村性。从复合性特征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实现了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使农业资源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化。它将农事活动、自然风光、科技示范、休闲娱乐和环境保护等融为一体,生态、生产和生活相结合,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优势互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合社会效益三统一,是现代旅游业和农业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从产品开发的角度来看,一般旅游产品开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乡村旅游走的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示范点”示范相结合的道路。自2001年推荐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候选点以来,各地都很注意示范点的建设,许多地方性中心城市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中也都设有乡村旅游“示范点”。

由于各种原因,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产品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同质化倾向。由于乡村旅游是资源依托型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必然会影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加上乡村旅游产品多为初级产品和服务,乡村旅游同质化相对比较严重,表现为产品定位模糊,有雷同趋向;活动内容简单,项目互相模仿;主题形象不鲜明,缺少营销策划;缺乏创新性的经营理念等。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原因除了资源同质化、产品初级化以外,还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道路有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邻近的背景下,首个开发成功的乡村旅游产品,在示范中树立起了榜样,但也有一些地方盲目仿效和跟风,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现象由此加剧。

2 质量参差不齐。相比较而言,乡村旅游发展时间较短,乡村旅游所依托的旅游地一般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加上乡村一般缺乏发展旅游所需的现代服务业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服务的质量。乡村旅游点大多面临着开发和保护不力、管理和服务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但是也有一些乡村旅游点,尤其是政府扶植的示范点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就开发了成效显著的旅游产品。例如,2009年厦

门市市、区两级政府投入了1200万元建设乡村旅游示范点,致力于乡村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乡村旅游示范点五峰村于2009年6月28日正式启动,截至2010年2月,共接待游客9.2万人次,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农民的直接收入达270多万元,同比增长480%,带动了五峰村周边劳动力107人就业,远远走在了同类旅游产品的前面。

3 空间分布以点状、轴带状不连续分布。许多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点,尤其是小规模的“农家乐”大多是自发形成的。它们在空间上以点状分布为特征,散落于各处。若有聚集,则大多与资源的自然禀赋有关,或者与交通线路相联系,在这种状况下,乡村旅游地就呈轴带状不连续分布,乡村旅游活动大多数以—地游或—线游(尤其是—地游)为主。

三、地方性中心城市乡村旅游开发和发展策略

(一)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充分利用各圈层资源的不同特色打造不同的乡村旅游产品,而对同一圈层的同质化旅游资源则要针对不同的目标市场错位开发,使各产品之间、各产品线之间存在横向或纵向的互补关系,而非同质关系。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首先要以科学的市场分析、资源调查以及合理的产品定位为基础,对开发地和开发项目进行开发适宜性评价,排除掉不适宜开发的项目。为了避免开发者盲目逐利或跟风开发某一种产品,可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引导,如对有特色的产品提供优惠政策和专业支持渠道等。此外,制定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对乡村旅游的类型、结构和规模进行统一合理布局力避乡村旅游“一窝蜂”发展。在旅游产品和项目的设计开发中,要充分考虑客源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分别向不同的客源市场推出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顾客价值和顾客满意度、忠诚度,总体上提高乡村旅游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转贴于

(二)构建环城游憩带

乡村旅游点主要分布在城郊,与其它景点一起环城形成不规则的游憩带,环城游憩带的形成与建设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中心城市的关注,但对大多数地方性中心城市而言,环城游憩带尚处于发展初期。

环城游憩带的建设可以将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开发置于整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背景上统筹考虑,使乡村旅游产品更好地与主城区目标客源市场的需求对接,在充分满足目标客源市场需求的同时,合理分工协作,打造差异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各个乡村旅游点充分发挥乡村旅游效用,分享乡村旅游带来的效益。

构建环城游憩带首先要将环城游憩带的规划纳入到城市旅游发展规划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环城游憩带的规划和建设。通过环城游憩带的规划,以项目和资金两个手段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在统筹考虑的基础上确定开发重点,并在资金、土地、配套设施建设、宣传促销和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在此基础上,依据区域开发理论,优化乡村旅游的空间结构,实行“以重点景点为依托的据点式开发和以点穿线的开发相结合”,即以具有一定发展条件的重点旅游点为基础,建设和开发形成中心城市环城游憩带的旅游经济增长点,然后逐级扩散,开发次一级旅游区域,最终形成环城游憩带空间结构优化的点轴系统。

环城游憩带的构建在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对城乡旅游一体化和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旅游综合竞争力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通过环城游憩带的构建,不但可以满足中心城市居民及中心城市游客的旅游需求,而且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减轻城市中心旅游热点的环境压力。二是环城游游憩带的构建可以与城市旅游相辅相成,提升中心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三是环城游憩带上的各个片区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区分不同的细分市场,进行差异化定位,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形成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可以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旅游产品体系。

(三)推行乡村旅游标准化

标准化的思想是对基础标准、硬件设施、功能布局、安全卫生、生态保护和服务质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定和要求,既可以维护乡村旅游者的利益,也可以规范乡村旅游经营者的行为,还可以有效解决乡村旅游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2004年,上海市率先发布了《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而后不少省市也相继出台有关规范,对经营“农家乐”和发展乡村旅游等提出明确的经营管理和服务质量要求,这些标准的制定和完善在实践中有力地推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2007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商务部《农家乐经营服务规范》,更是促使乡村旅游的管理深度得到有效拓展。但从总体上看,乡村旅游标准的针对性、体系化还必须加强,而且标准的颁布多用于衡量,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

中心城市的乡村旅游要执行和参照执行各种乡村旅游的标准和规范,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要求和实施方案。制定新标准前应进行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并且要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在实践检验中不断修订完善。

做好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与推行。大力加强对乡村社区的标准化宣传教育,发挥乡村旅游标准化先发地区和优秀经营户的示范效应,对乡村旅游标准化实施动态管理,大力推动优秀旅游乡村的发展,注重乡村社区的参与,加强参与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通过乡村旅游标准化的实施,不断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

(四)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

地方性中心城市在区域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主导作用。地方性中心城市往往既是区域旅游目的地,又是区域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它承担着区域旅游经济的组织和协调活动。因此,应发挥中心城市主导功能,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旅游。

1 城乡旅游产品互补。市场需求多样化是当前旅游发展的一种趋势。旅游地为满足市场需求,必须开发出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城乡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导致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旅游产品各具特色,要在乡村旅游产品差异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打造城乡互补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满足不同类旅游者的需求和同类旅游者的不同层次需求。

2 城乡客源市场的互补与共享。城市乡村旅游目的地的一级客源市场为中心城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可以是来自中心城市旅游的分流客源。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农村居民利用农闲时节,到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构成城市旅游客源。鉴于此,要发挥中心城市的主导作用,促进城乡旅游市场的共同繁荣。另外,从大区域来看,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同属中心城市旅游,可以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应进行整体营销,进行统一的形象定位,共同开发中心城市以外的客源市场。

3 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在城乡统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可通过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发展理念,统筹区域规划,整合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环境综合治理、人员培训及宣传促销等,以促使乡村旅游的发展共享中心城市的旅游业资源,最终实现城乡旅游共同发展,提升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水平。

注释:

①葛全胜、吴殿延《西部旅游开发战略的初步探讨》,载于《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第81期第21至28页。

[参考文献]

[1]何景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5):125-128

[2]孟明浩,顾晓艳,近年来国内关于城郊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2,(6):71-75

[3]王林,喻考鹏,城市化进程中的城郊旅游研究U]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6):113-116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 示范区 建设对策

1、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全域、全行业、全产业融合旅游元素

省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要全程示范,全行业示范。比如观念示范,39万双阳人头脑中都要有示范区概念,树立“我为双阳,人人为双阳,双阳发展我发展”的思想观念。比如建筑行业示范,建筑设计风格要独特,更具魅力;种植业示范,要标准化种植,从绿色食品到有机食品,健康养生;交通业示范,出租车司机要讲文明,守规则,向游客积极推介双阳,让双阳的乡村旅游对游客更具吸引力。

旅游业在双阳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要实现把乡村旅游培育成双阳区支柱产业的目标,就必须大力推进旅游业与三大产业的融合发展,全产业融入旅游元素,形成真正的大产业格局。要把旅游业融入一产中,在一产上做出三产的文章,发展乡村旅游业;要把旅游业融入二产中,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制造业,让工业产品更精,厂区厂貌更美,环境更好;同时要整合资源,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核心、以商业为平台,全面推进商旅文与小城镇建设相融合。以休闲度假、购物旅游、文化娱乐旅游为抓手,提升消费型旅游服务业。

2、规划引导示范――科学规划,准确定位

为了促进双阳区乡村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避免无序开发和破坏性建设,政府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产品特色,坚持统一规划,科学统筹,整合旅游资源,水利、林业、鹿业、企业等旅游资源一体化管理,“三城”为“一城”服务,引进世界先进的规划理念和方法,高水平编制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乡镇旅游发展规划和重点景区详细规划。

近期内以“户外运动和生态休闲养生旅游产品”为总体定位,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以“一山一水一温泉,一庙一鹿一文化”的“六个一”核心景区建设为依托,围绕六大旅游产品把分散旅游资源连成片,连成线,使每个旅游区既各有特色,又互相补充,游人所到之处感到处处有新意,景景有奇观。要依托旅游核心景区景点的优势资源,将“吃、住、行、游、购、娱”的功能集中在核心景区景点得到释放,游客的各种需求都能在核心景区景点得到满足,为游客提供全方位、高品位的旅游服务,形成各大景区与集聚区功能上各有侧重又互为补充的旅游发展新格局。积极与大型旅行社“联姻”,把双阳乡村旅游纳入全省大盘子,与净月潭、电影城等旅游资源整合在一起,围绕六大产品设计两日游精品旅游线路,使其成为长春南部周末度假的休闲胜地,努力把双阳打造成全国乡村旅游目的地乃至国际乡村旅游胜地,把乡村旅游打造成双阳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3、旅游产品示范――突出特色,打造精品

做大旅游骨架,由“一山一水一温泉一鹿一庙一文化”支撑示范区发展,形成六大旅游品牌。一山即围绕位于长春第一峰的吊水壶国家森林公园重点开发以溶洞探险、科普考察、山地比赛、发展有机农业和居住等旅游产品;围绕绿宝石山庄和缘山湖农业园重点开发拓展训练、游泳、园林花木栽培观赏、有机蔬菜采摘、畜牧水禽养殖、户外烧烤、品绿色美味佳肴、和一些小动物亲密接触等亲子活动,把其打造成生态山水画廊,休闲养生天堂;围绕长山古榆、隆瑞泰汗马养殖有限公司进行资源整合,建设珍奇动植物观光园,让游客在领略长山古榆神秘、欣赏珍奇动物的同时,体验尊贵神奇的色彩;围绕山河、太平辖区林地清收工程发展见效快、收益高的坚果采摘加工业。一水即以双阳湖为核心,发展国际会议中心、国际高档养老中心、康体保健中心,开发建设水上风情园和冬季冰雪旅游项目,建设滑冰场、滑雪场、冰上乐园、冰雪嘉年华、冰雪汽车体验等;平湖、太平、鹿乡部分村围绕黑顶水库的富硒水生产纯绿色富硒大米、富硒菜和富硒鱼养殖,吸引游客,提高附加值。一温泉即以御龙温泉、奢岭国信和鹿乡将开发的几个大中小不等温泉为吸引物,打造系列产品,吸引游客温泉休闲养生,玩在双阳,乐在双阳,享受美好人生。一鹿即打好驰名中外的双阳梅花鹿金字招牌,倾力打造集梅花鹿养殖、交易、仓储、物流、研发、深加工的产业集群中国鹿湖生态城;开发以仔鹿认领为特色,融知识性、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认养园;建设一处以鹿茸、鹿角、鹿血、鹿骨、鹿鞭等为原料的大型鹿产品加工厂,引导游客到企业去参观,向他们介绍鹿的医药保健价值;以“休闲、健康、吉祥、梦想”为主题,围绕“福禄寿喜财”开发加工鹿产品,开发制作带有梅花鹿模型的各种小工艺品和纪念品。一庙即以圆通寺为核心,打造卧龙湖主题公园,建设东北最大的藏经阁,传承宗教文化。一文化即通过扩建中华第一剪----李宝凤剪纸培训学校和展览馆,展示才艺,吸引游客;积极打造以新胜、曙光朝鲜族为核心的朝鲜族民俗文化,依托山河五家子村满族祖先生存遗址,包装具有神秘色彩的萨满文化,发展民俗风情游。

4、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加强环城绿道和景区内外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

完善的设施是增强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前提和保证。政府部门应加大山区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进行旅游景区内外的道路建设、旅游餐厅、购物场所、娱乐设施、客服中心、客房、厨房、厕所的改造和建设。建设环城绿道,把双阳版图环上,线上布点,把旅游产品串上,星罗棋布。双阳湖内外环公路,内环近水,外环在1公里之外,形成环区旅游绿道。发展便利的交通工具出租,如自行车、自驾车,走乡村小道,使更多的旅游者到乡下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体验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

在努力创造优美舒适的条件同时应该注意:在设施建设上,档次不能走高低两极端,既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档次,也不能过分地追求“原汁原味”,不能忽视了舒适,也不能忽视卫生的要求,更不能低质量,低品位,否则它就失去了乡村旅游的味道。

5、建设用地运用示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灵活建设用地政策

在旅游项目开发上,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支持利用荒地、荒坡、荒滩开发建设旅游项目,利用垃圾场、废弃矿山生态恢复置换旅游项目建设用地。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或以自有房产、果园、林地等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

在建设用地上,要坚持“宽严相济”的原则,既要严把土地入口关,又要灵活运用土地政策。对确实符合规划投资规模大、前景好的旅游项目,政府部门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加快审批进度,尽早批复。对一些旅游项目,如果确需增加建设用地,通过严格审核,可以跳出村级项目建设存量土地的限制,站在本乡镇或全区的视野高度,在保证不突破全区或本乡镇建设用地指标的情况下,实行“总量控制,个别调节”的方针,允许扩建基础设施,给旅游项目的永久性建筑设施提供土地使用权限。

6、投融资模式示范―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资金

鼓励农村商业银行、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为旅游企业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降低贷款门槛,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应允许用项目的本身资产做抵押;积极开展金融诚信创建活动,为旅游企业融资创造有利条件;积极争取担保公司为企业担保;政府部门组织专门人员编制企业融资项目库,积极参与各类银企对接活动;利用产业政策扶持项目,积极争取资金。鼓励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家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方式投资乡村旅游项目。

7、人才培养与服务标准模式示范―强化培训,规范标准

只有提高乡村旅游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改善人文环境,才能使旅游者能在干净、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中尽享其乐,吸引更多的游客。从业人员对旅游业务知识的缺乏和不足,势必影响游客对乡村旅游的整体感受。要想使双阳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必须强化旅游服务意识,加大对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力度,这是增强双阳区乡村旅游业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首先要加强对旅游企业从业人员的在岗培训、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工作,坚决杜绝无证经营、无证上岗现象的发生,推进旅游服务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其次是加大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教育的力度,培养一支服务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经理、导游员、服务员队伍,注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市场意识,加强爱岗敬业教育,使他们树立与旅游企业荣辱与共的思想观念,提高服务水平。

高标准建设双阳区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制定中长期乡村旅游人才培养规划,对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农民进行专业培训,规范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标准,提升乡村旅游的品味和档次。制定吉林省乡村旅游示范区服务质量标准、旅游示范镇(村)标准、农家乐、乡村酒店旅游服务质量标准,指导各景区景点旅游产品服务价格,加强对旅游企业服务质量的评定和监督,设立旅游服务投诉电话,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规范吉林乡村旅游示范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8、资源环境保护示范―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

双阳区旅游经济发展要实现由灰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工业发展要为旅游业发展服务,发展洁净工业,对现有的污染企业,要采取措施,加大整治力度,节能减排。各旅游景点要加强对旅游环境的保护,通过警示牌、条幅标语等加大对旅游文明的宣传,成立执法队伍,加强监督,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为游客创造一个优美的旅游环境。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篇(4)

【论文摘要】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陕西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引导和支持这一行业的发展。?

一、陕西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陕西是全国旅游大省,2006年全省游客接待量达到7056万人次,其中接待国内旅游69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1%。乡村旅游近年来发展迅速,全省11个市、区以“农家乐”形式为主体的乡村旅游蓬勃开展,2006年“农家乐”旅游经营户已经达到4000多家。今年来,为响应国家旅游局和 农业 部加快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扎实推进新 农村 建设的部署,先后下发《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 指导 意见》和《陕西省旅游局陕西省农业厅关于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省旅游和农业部门还联合成立“陕西省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切实加强了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的指导和领导。全省已经明确提出了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中期目标,即到2010年,要实现每年新增乡村旅游就业2.1万人,间接就业5万人,旅游从业农民年均增收5%,建成10个乡村旅游特色县、50个乡村旅游特色乡镇、500个乡村旅游特色村、5000个特色“农家乐”经营户的目标,力争使乡村旅游成为全省国内旅游 市场 的重要支撑之一。?

乡村旅游是以良好的乡村生态 环境 和浓郁的民俗风情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体验性度假方式,随着 社会 主义 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陕西省各项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观,以“农家乐”、“生态旅游”、“休闲旅游”、“体验型农业”等为主的旅游服务项目在全省如雨后春笋般急速成长。?

[jp2]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陕西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带动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提高了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改善了居住环境。旅游业的发展也推动了产业分工,旅游业逐步成为农村新的 经济 增长点,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

二、陕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由于乡村旅游适应了城市居民旅游休闲消费取向的需要,接待的旅游团队和自驾车旅行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应制定促进乡村旅游向规范化服务、品牌化经营方向发展的措施,规范和引导了这一行业的发展。在陕西,大多数乡村旅游项目是村民依托农田、果园等乡村自然资源自发开展起来的,层次较低,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 管理 ,陕西省乡村旅游没有形成规模,特色不鲜明,无序竞争的情况比较严重。?

2、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

陕西省乡村旅游开发依然停留在档次低、质量低的层面,与农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对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等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不够,忽视了对乡土 文化 、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利用,导致这一产业缺乏独具特色的休闲项目和拳头产品,缺少“只此一家”的独特之处和浓郁的农家特色,不能满足群众对乡村旅游的期待。?

3、基础设施及环境建设滞后?

当前,制约陕西省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大问题是基础设施落后。首先,乡村建设基本上停留在自然、自发状态,缺乏统一规划和要求,街道、道路标识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导致旅游者在有些地区因看不到路标而找不到目的地,也有些地方驾车行走艰难。其次,乡村的客房卫生条件差,尤其是厨房和厕所的卫生条件与国家标准相差甚远。乡村旅游经营者将眼前利益看得过重,只顾眼前凑合接待,没能很好地考虑将基础设施改善后将会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更没有考虑如何将乡村旅游持续地发展下去。

?

4、乡村 旅游 管理 人才欠缺?

乡村旅游接待点的管理队伍人员水平参差不齐,缺乏高水平的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一般从业人员也因为缺乏培训而服务不规范、不到位,标准不统一,相关部门对行业的管理 指导 也还没有完全到位,这也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

许多经营者对乡村旅游的特点认识不足,不懂得如何去钻研相关业务,不懂得去揣摩旅游者的 心理 ,错误地认为旅游者看见了美丽的自然景观就行了。正是这种错误的思想使从业人员根本就没有钻研和学习知识的欲望,导致从业人员旅游业务知识贫乏。?

三、陕西乡村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1、加强规划和行业管理?

首先,要加强对旅游规划的认识,做好乡村旅游的总体规划、专项规划。通过规划,可以使景点建设和配套设施建设相互协调,避免无序开发、重复建设;乡村旅游规划应与乡村本地特色结合,加强本地村民的参与,充分利用自有设施,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保持乡村原有的 文化 特色。与此同时,应特别注意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的问题,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 社会 主义 新 农村 建设的整体规划。其次,加强对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维护旅游 市场 秩序。要建立完善服务标准、旅游投诉制度和旅游 行政 处罚制度,建立起高效、有序的行业管理体系,使之逐步规范。?

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在发展乡村旅游中,一定要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 历史 风情,突出当地 民族 文化特色,要精心设计乡村旅游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丰富旅游内容。?

3、走借力发展之路?

[jp2]根据国家旅游局“百村示范千村推进”工程的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牧业发展规划,争取从道路建设、 环境 改善、 农业 综合开发、产业发展等项目上予以支持,重点打造一批有特色、有基础的乡村旅游示范村。?

4、予以扶持,简化手续?

目前青海省乡村旅游处于市场培育期,仍是微利经营,需要政府的扶持:参与乡村旅游区(点)开发、 投资 额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应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扶贫龙头企业看待,享受国家制定的相关扶持政策;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应在申领扶贫开发资金或贴息贷款等方面予以支持;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应纳入 交通 部门的乡村道路建设规划之中,并优先解决;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应纳入农业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优先得到支持;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只办理 工商 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健康证, 税收 方面实行定税,在国家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 建筑 风格的建设中,规划、土地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5、加强培训,努力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发挥 教育 、农业科技、旅游等各方面的力量,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外出考察学习等多种途径,对乡村旅游经营者进行文化知识、农业科技知识、旅游专业知识、经营管理培训,使其在创新理念,提高文化素质的同时,不断提高经营旅游的技能和水平,促进乡村旅游不断向科学化经营、规范化服务方面发展。?

6、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做好服务?

陕西省多数乡村旅游还处在分散经营、自主发展的初创阶段,服务水平、管理经验、经营手段和 营销 策略还较缺乏。全省各有关部门应该全面协作,才能更好地发展陕西的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篇(5)

一、围绕一个中心:以争创“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为工作

中心,依托创建“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区”、“省旅游强区”为工作载体,充分发挥创建工作的带领作用,进一步推进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条,壮大产业经济,加强外宣工作,力争早日创建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区”。

二、全力以赴抓项目,突出工作重点:

1、加快推进张坝桂圆林旅游区项目建设进度。完成张坝桂圆林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通过省上验收,力争年底前通过国检。全面建成的核心景区“五.一”节正式开园。进一步推进景区景点形态、线路策划、标识标牌的后续工作;完善游人接待中心、停车场、公厕等硬件工作。组织好景区形象标识、宣传口号的征集,运用各种媒介提升张坝景区新形象。

2、狠抓省旅游标准化示范区、省旅游强区的创建工作。按省旅游局《关于印发<省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2013—2015)>的通知》(旅产领[2013]3号)、《省旅游强县(市、区)检查验收标准》的文件精神,围绕“两化”互动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现有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实施力度,规范和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深化我区旅游公共服务功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机制,形成旅游产业体系健全,支柱作用明显,游客满意度高的旅游强区,满足广大游客和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

3、启动方山景区前期工作和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旅游功能建设。高标准搞好方山景区项目策划包装工作,在招商引资上突出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促使景区招商成功。

4、抓好休闲旅游古镇、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工作。以乡村为载体和依托,统一捆绑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功能,突出乡村特色资源,发挥民俗文化优势,启动分水创建休闲旅游名镇工作;以“环境生态化、居住城市化、风味乡村化、服务标准化”打造特色旅游村,今年重点落实三个点的打造:一是依托酒庄建设,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将酒庄打造成为近郊旅游观光休闲的城市名片;二是依托“全国农业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强化农业引领功能,将华阳或丹林建设成与现代农业高新技术相结合并具有展示、休闲、教育、示范功能的现代农业休闲示范园。今年,重点指导村、村、村、村、村抓好“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和提档升级工作;三是依托方山景区,利用新村聚居点建设和梨花主题打造以丹林为核心的方山旅游环线乡村旅游带。

5、主动介入景区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强化重点项目旅游功能理念,加强旅游配套建设,让每一个重点项目都能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

三、做好三项工作:

(一)抓好编制规划。结合新形势需求,围绕深化“名酒名园名区”建设、方山旅游环线建设做规划,今年进一步优化《张坝整体性开发总规划》,完善《方山整体性开发总规划》;各乡镇街根据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进行规划,把现代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今年,全区规划发展好20家高星级农家乐示范点和乡村度假酒店,以点带面促进乡村旅游整体发展,特别要加强指导农业旅游项目的规划。

(二)抓好宣传推介。配合市旅游局,组织全区旅游企业到重点客源地、重点市场开展信息对接工作,做好联合营销活动基础性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扩展我区旅游客源市场。特别要加强与贵州、重庆等城市的营销推介;利用今年5月我市开通稻城航线的机遇,与其做好捆绑营销。建设好旅游网站,利用户外广告牌开展旅游形象宣传,并将旅游产品的营销捆绑在各种媒介上,借力开展宣传。

(三)抓好行业标准化建设和行业管理。

1、申报张坝国家4A级景区,推进宾馆酒店提档升级和农家乐规范化管理,力争升星1-2家,新建星级宾馆酒店1-2家,新建高星级农家乐和乡村度假酒店20家。

2、加强对旅行社的监管力度。规范旅行社经营和导游执业行为,促进旅行社和导游队伍持续健康发展。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对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的行业管理,严厉打击“黑社”、“黑导”、“黑车”等不法行为,随时受理旅游投诉,及时协调解决游客反映的问题,促进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3、建立健全旅游产业安全生产管理。继续加强对各旅游景区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制定旅游景区安全应急预案,贯彻落实各项制度、应急事件防制措施、资金投入、预案演练等工作;加大对旅游经营、服务的安全检查监督;配合景区办事处或管委会做好景区群众的管理与协调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景区安全事故和无故停工的发生,为游客创造一个安全、稳定、和谐的旅游环境。确保旅游市场安全有序。

四、落实四项具体措施:

1、注重氛围营造,强化营销理念。要充分调动全区上下发展旅游的良好氛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国内旅游专家来我区授课,向党政领导、社会各界人士介绍旅游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为我区旅游业发展把脉指导,共谋发展。

2、注重以点带面,展示特色。在张坝景区创建4A工作上培植旅游项目建设典型;产业配套上突出展示张坝的桂圆节采摘游示范园、特色餐饮龙眼街,方山佛教旅游文化周等典型,抓住各种节庆活动契机开展营销,精心策划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如菜花活动、丹林梨花节、张坝桂圆节活动等),扩大我区旅游产品的影响力、知名度,带动我区旅游工作再上新台阶。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篇(6)

[关键词]国外;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0.75 陂献标识码]B

一、引言

乡村旅游被认为是现代旅游业向传统农业延伸的一种新的尝试,是一种新型产业,借助旅游业的推动将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在城镇化飞速发展的进程中,调整农村的产业结构,促进农业资源整合,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和谐统一,乡村旅游对维护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法国是最早开展乡村旅游的国家,现在乡村旅游在美国以及英国、德国、西班牙、法国、奥地利等欧洲国家都发展的已具规模。我国乡村旅游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在发展水平、农业资源、农村环境以及市场成长阶段等各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总体上已经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并引起国家及政府的高度重视。

二、国外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总结

(一)法国乡村旅游

法国作为欧洲第一农业大国,乡村旅游起源较早,利用农业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效结合吸引游客,以此带动了乡村家庭旅馆的发展。法国乡村旅游的发展首先是得力于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政府出资成立乡村旅游协会,例如“农家长租房”、“欢迎来农庄”等,并为当地居民修葺和维护民居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其次法国政府重视保持乡村的原始性,加强对古老村舍等传统建筑文化的复原与保护,鼓励当地居民围绕本地特色开展乡村旅游。再者乡村旅游行业协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与政府之间巧妙的配合更是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行业协会在政府指定的标准制度和行业规范内自行制定质量评定标准及相关规范,并对当地居民进行多元化、全方位指导,是农民与政府之间重要的纽带和桥梁。最后法国注重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常常多种营销并用,根据当地乡村旅游特色及地域因素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一些中小型企业不仅向政府、行业协会积极寻求帮助,还会与竞争对手相互联合,加大与媒体的合作力度,扩大宣传的规模和影响力。

(二)西班牙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西班牙兴起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90年代以后不断的发展壮大,目前乡村旅游收入高于其海滨旅游的收入,占据了西班牙旅游业的重要地位。西班牙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注重立法和组织管理。立法上力求做到每个地方政府都拥有本地区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从法律上明确其地位。组织管理上,组建乡村旅游协会,为政府、村民之间搭桥引线,西班牙一半以上的乡村旅游产业都加入了旅游协会,协会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来规范成员行为,以提高乡村旅游体验的质量。西班牙在乡村旅游发展上还有一个亮点――将乡村旅游纳入国家旅游业统筹考虑。最为代表的属1992年推出的“激活和优先计划”以及2000年实行的“全面质量管理计划”,高效激活了乡村旅游,促进产品多元化,并从旅游目的地建设到旅游管理、环境保护、旅游安全等十个方面着手全方位的提升了产业素质。

(三)美国乡村旅游

美国乡村旅游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形式较为多样化,利用森林、渔村、牧场、农业等资源开展观光或者度假型的乡村旅游。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美国经历了从一小块公共游憩地到大肆开发破坏生态自然环境的过渡,所以吸取教训后的美国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紧紧围绕乡村的自然景观、农业资源以及本土的风俗文化等为宗旨,回归自然,实现良性循环。美国乡村旅游强调其社会意义的重要性,客源主要针对国内居民,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征收税款等在宏观上给予支持和调控。尤其各州政府的大力扶持和重视为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不仅通过税收提供资金支持,还专门设立服务机构为当地提供相关服务和旅游营销。另外,美国鼓励各州政府简化申报程序,对申请发展乡村旅游的农户或村庄在手续上给予一定的简化并在一定政策范围内适当降低申请门槛。再者,美国乡村旅游善于借助节庆、事件、项目等营造氛围对乡村旅游进行宣传营销,打造品牌节会、展会,极大丰富游客体验,吸引游客,拉动游客消费。

(四)日本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在日本一般被称作绿色旅游,是在绿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渔村、山村或是农庄等地区进行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享受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战后日本快速的城市化使农村面临衰落,为了促进城乡之间的平衡,激发农村新的活力与激情,日本政府全力促进绿色旅游的发展,可以说,绿色旅游是在日本农业政策和地域开发政策的背景下得到成长的即。在规划开局上,倾向自然地、乡村意向,采取得当的措施去激发乡村居民的工作热情和干劲,使绿色旅游产业与开发政策、农业政策、城镇居民的旅游愿望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辨明城市与乡村之间存在的逻辑关系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乡村旅游政策。另外,日本在发展绿色旅游的同时,注重城市与农村之间交流的对等与互动,不可将其分开进行对待和研究,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对绿色旅游发展进行动态跟踪,及时解决城乡之间交流的障碍。

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策略建议

(一)政府主导,促进资金到位

在上述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成功经验中可总结出其共通点,就是政府主导,乡村旅游首先要引起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开展精准扶贫政策及“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都推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国家及各级政府应该发挥积极主导作用,不仅从宏观层面给予必要的指导,制定政策法规,进行规划营销,还应帮助村民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电力、排水等纳入政府职责范围。充分利用村民原有的道路、果园、院落、林地、鱼塘等盘活资产,推进新农村建设,建立乡村旅游示范基地。

(二)重视旅游资源评价,做好乡村旅游规划工作

要想使乡村旅游得以顺利开展必须事先做好对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开发及科学规划工作。我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力,要想从源头把握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必须高度重视对旅游资源的评价,适时调整策略,秉着其规划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乡规划相协调的原则,深入调查其乡村旅游资源并进行归类整体,抓住主题与重点,重视对生态环境及人文资源的保护,分步骤有节奏的按照规划实施,规划不能一蹴而就,要分清主次、缓急、远近、轻重,梯度推进。

(三)规范行业标准,完善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还处于发展阶段,关于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及相关法律政策尚不健全,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前提下,应结合我国当下实际发展情况,稳步完善行业标准及行为规范,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合理组建行业协会,规范经营主体的行为,维护游客切身权益。认真归纳整理我国关于新农村建设及乡村旅游方面的文件及政策,围绕乡村旅游规划、游憩地土地利用、乡村旅游管理条例、生态环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经营主体上岗规范、质量安全投诉等方面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推动我国各地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

(四)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创建乡村旅游规模化、独特化

国外乡村旅游能够得以发展壮大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保持乡村的原汁原味,在政府、协会及农户的努力下使乡村旅游形成规模,打造本地特色品牌。而我国目前由于资金、技术、制度等多方面原因,乡村旅游的目的地较为分散,规模较小,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处于较低层次,在这方面,我国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综合考查整合乡村资源,健全产业经济结构,为乡村旅游规模化发展、独特化发展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服务与体验。

(五)强化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及服务水平

我国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民文化水平低,对乡村旅游发展认识不足,缺乏集体主义思想,存在私心或争抢即得利益等现象。借鉴国外经验,我国也应该让政府牵头组建以乡村旅游为主要工作的组织及协会,帮扶当地村民,有效指导村民科学合理的发展当地的乡村旅游产业,梳理清楚社区、政府、协会、村民之间的关系及作用,强化对村民的教育及培训,提高村民对乡村旅游的深入认知,提升服务水平,切实为农民带来收益,增加就业途径,鼓励村民参与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的决策中去,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

(六)重视对乡村旅游产品的营销

乡村旅游发展较为成功的欧美国家对产品的营销非常重视,有效的营销方式可以促进乡村旅游产品的宣传与推介,更好的吸引游客前来消费。我国应该根据各地地区差异性推出不同的营销手段,创新营销策略,不仅可以根据当地的民风民俗创办节日营销、民俗营销、假日营销等,随着互联网的兴盛,更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营销,将本地区打造的乡村旅游产品进行广泛推介宣传。加强同质或异质旅游产品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以联合宣传共谋发展取代恶性竞争。

乡村旅游标准化建设篇(7)

关键词:河南省;乡村旅游;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 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611002

2000年以来,随着河南省的城市化不断加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观光农业兴起及各城市郊区景点开发力度加大,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到郊外进行以体验郊野风光、农事活动、民风民俗、乡村美食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而以接待休闲度假旅游者为主要对象的各类度假村、山庄、农舍的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南省旅游部门在乡村旅游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成立了河南省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及管理工作办公室,在制定标准、提供指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河南省旅游部门还围绕环城游憩建设,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郊区景区开发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地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评析

(一)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大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含盆地)三种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家旅游局评比的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当中,河南省的农业高新科技园、新乡县七里营刘庄、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等12家单位名列其中。河南省是中国文化的发源之地,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内涵。在河南省,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点中,基本上具有乡土气息浓厚,乡民风气纯朴以及历史文化悠久等特点。

(二)旅游资源综合评析

依据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确定的风景资源分类体系,按照性状分类、指标控制、包容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自然资源的欣赏价值和人文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分类。河南省面积较为广阔,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笔者根据对原始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现场资源的调查、踏勘,整理出较有价值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共计10处。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提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求,结合河南省具体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选择相应层次的相关指标对河南省典型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分和分级。将旅游资源划分为特级、五级、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

根据资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资源等级;特级资源是指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的资源;五级资源是指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的资源;四级资源是指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级吸引力的资源;三级资源是指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的资源;二级资源是指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的资源。一级旅游资源是指具有基本吸引力的资源。

1、评价方法

由于河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繁杂,这里仅从乡村休闲度假地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评价。由于乡村度假地的评价要素和评价体系各不相同,有各自特定的评价标准,因此,应针对评价目标选择反映其特征的相关要素指标。

2、评价体系

(1)评价标准

表1为度假设施的评价因素表,根据表中各因子加权比较分析,以此得出河南省的各类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得分。

表1 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以上评价系统的分级标准均为:

总得权重数乘以100为其分数,满分100分。

特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值域在≥90,是指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的资源。

五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在80-89之间,各要素接近理想状态,风景价值高,属于应优先和重点开发的精华景点。

四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在70-79之间,风景价值尚可,值得重点开发。

三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在60-69之间,风景价值一般,某些要素有缺陷,但仍具有一定的风景开发条件。

得分低于60分的暂不分级,以 / 表示。这类资源某些自然风景要素有严重缺陷,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或目前不具备开发利用价值。

(2)评价结果

表2是对河南省主要乡村休闲度假地资源的具体评价。

表2 主要乡村休闲度假地评价分值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选取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度假地在评价中的得分均比较高。其中,五级乡村旅游资源有一个,四级乡村旅游资源有六个,三级乡村旅游资源有三个。这说明,至少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而且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比较多。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虽然从资源评价中,我们了解到河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在开发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整体水平不高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较为单一,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总体开发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开发资金不足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不足。尽管政府也投入了一定的发展资金,但仍是杯水车薪。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旅游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管理水平不够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好、观赏价值高,重点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有些旅游项目因管理不当,造成乡村景观的破坏。

(四)资源保护不够

在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统一协调的开发建设规划,已经出现部分乡村景观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破坏森林植被,以及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景观不协调等问题。有些旅游点缺乏环卫设施,管理者和游人环保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受眼前的、片面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环卫设施的情况下。部分旅游者对文物涂抹刻画和随意丢弃废弃物,其不文明行为对文物和环境的破坏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五)宣传力度不够

“酒香也怕巷子深”,河南省诸多的乡村旅游项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直鲜为人知。主要表现为:一是整体形象宣传力度不够。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很少出现在旅游交易会、推介会、欢乐节、展销会上进行集体宣传,其它形式的宣传也很少。单独印制的宣传资料不多,内容也不够丰富,对外宣传不利。二是新开发的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如各种山庄、俱乐部等。另外,宣传促销经费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河南省旅游的宣传力度。

三、河南省乡村旅游开发建议

针对河南省目前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考虑到河南省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以及旅游发展历史,我们认为河南省除了继续发展传统的优势产品以外,还应通过整体规划、全盘协调,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塑造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总体形象。具体而言:

(一)整合优势资源,确保协调发展

在旅游规划的总体指导下,一方面整合现有旅游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培育龙头产品,促进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挖掘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开打力度,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

(二)加强营销策划,塑造总体形象

加强河南省乡村旅游总体形象的塑造、宣传,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市场知名度。通过精心论证,尽快明确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总体形象。通过积极主办、参与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欢乐节、展销会,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进行整体宣传。对于新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列为重点宣传项目,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和网上宣传,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强化优势产品,促进产品开发

继续加强对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的传统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强化其市场优势,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考虑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规律,为了保持河南省旅游产品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加强新产品开发,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是提高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新兴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既增加河南省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又强化现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河南省旅游的吸引力。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环保意识

不明智、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乡村旅游资源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通过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有关当事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减少这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措施。特别是乡村拥有很纯朴的气息,一旦受到破坏将会很难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

(五)广泛吸纳资金,合理妥善使用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六)抓好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业牵涉面广、环节众多,抓好行业管理,尤为重要。制定和完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走向正轨。

参考文献:

[1] 庄军.旅游投资环境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2] 庄军.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