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书法市场论文

书法市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7 15:00:40

书法市场论文

书法市场论文篇(1)

【关键词】 非市场经济地位;替代国价格;入世议定书;反倾销

一、引言

经过艰难谈判,中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入世以来,中国进出口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为全球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已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同时也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然而中国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受到歧视性反倾销条款的困扰,即“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规定在对中国进行倾销认定时可以使用第三国价格作为正常价格,即替代国价格。该条款将采取上述特殊方法的原因归结为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并规定该歧视性待遇将在中国入世15年后废除。

所以2016年12月11日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各国都期待着中国能否在15年“市场经济过渡期”期满时摘掉“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帽子,获得与其他WTO成员方同等的“市场经济”待遇。但是目前时间已过,国外却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认为中国期满无法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观点也逐渐在各大国际会议、学术讲坛上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在2016年12月13日BBC网站报道,美国商务部官员发表声明表示,中国入世议定书并没有要求成员体自动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因此也就意味着成员体继续沿用替代方式。同时法国华文报纸《欧洲时报》13日发表评论文章说,在西方,一股将中国视为全球开放市场滥用者的力量正不断涌动。日本、美国先后通过决定,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盟则因美国的施压和部分成员国的抵制而在这一问题上踯躅不前。

客观上《中国入世议定书》15条的相关规定确实有空白和疑义之处,各国从各自的利益落脚点出发进行解释,确能得出迥异的结论。不难想象,以后我国和某些WTO成员方就这一问题或将有一战。因此,在如此重大的国家利益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早做准备,探析该问题的本质及解决办法。选题的主要理由是关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否15年到期目前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模糊性。因此本文拟在介绍我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争论以及2016年中国是否如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以期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二、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及争论

(一)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

《中国入世议定书》中15年“非市场经济地位”规定要追溯到冷战时期的美国1974年《贸易改革法案》及其附属法案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Jackson-Vanik Amendment)。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规定,中国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在对美贸易关系中不能享受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这是最早写入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之后直到2001年11月,《中国入世议定书》正式签订,在《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做出了中国入世15年内在反倾销调查中有条件地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及适用特殊方法的条款规定。

不管是《贸易改革法案》还是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都只是美国单方面的法律规定,而《中国入世议定书》是中签署的具有国际条约性质的规定。因此分析理解《中国入世议定书》关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对理解2016年中国是否如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具有重要作用。

在反倾销调查中将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规定出现在《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第a款和第d款。上述条款限定了中国从入世之日起15年内在反倾销调查中处于“非市场经济地位”。如果中国“受调查的生产者不能证明生产该同类产品的产业在制造、生产和销售该产品方面具备市场经济条件”,则需要采用特殊方法判断是否构成倾销,即“使用不依据与中国国内价格或成本进行严格比较的方法”,除非中国根据该WTO进口成员的国内法证实某一特定产业或部门具备市场经济条件。

(二)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论

一直以来,国内对《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a款ii项和d款的含义基本上形成共识,认为中国入世15年之后,WTO成员有义务自动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但随着15年的临近,在国际上先后出现了两轮争论。第一轮争论由Bernard O’Connor引起,2011年11月27日,Bernard O’Connor在VOX网页发文对中国入世15年后会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按照《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国并不能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他认为从法律条文的角度分析,15条a款ii项终止后,该条的序言(chapeau)及a款i项仍然有效,这是基于条约解释的有效性原则的要求,条约不应被解释为无意义或无效,不能将15条a款的序言和a款i项解释为没有意义或无效。故2016年后15条a款其他规定在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中确定价格可比性时仍然发挥作用。他的理论被称之为“条约有效解释原则”。

之后第二轮争论由Jorge Miranda引发,2014年法律学者Jorge Miranda在《全球贸易与海关期刊》第3期发表文章,从相关条款法律分析视角,对中国将在2016年底自动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观点提出质疑。他认为15条d款的终止规定并不绝对排除非市场经济方法(Non-market Economy Methodologies)在过15年后对中国继续适用;他认为该终止条款带来的法律后果是“举证责任的转移”(the burden of proof shifts),即关于被调查企业是否具备市场经济条件的举证责任由被调查方转移至申请调查方的企业。他的观点被称之为“举证责任倒置论”。

之后国际上又出现了“客观事实不符论”等理论,但是仔细分析发现,这些看似有理有据的观点,实则经不起推敲。下面就从条文的角度来分析解释2016年中国是否如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三、2016年中国是否如期获得市场经济地位

(一)第15条仅仅涉及替代国原则,替代国原则不等于非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为了言明中国产品正常价值确认的具体程 序问题,在条文的表述中出现了“市场经济条件”、“市场经济的标准”和“市场经济体”等词项,但若将这些零散的个别的、形式上带有“市场经济”字眼的名词与“非市场经济地位”划上等号,直接认定《中国入世议定书》15条构成中国对其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自认,如此这般的推论实际将逻辑上的外延与内涵混淆了,直接用外延中的若干个词语来指代其内涵,属概念的偷换。事实上第15条仅仅涉及在程序上替代国原则的使用,而不涉及市场经济地位的实体认定。

(二)第15条属于程序性规定,不涉及非市场经济地位

《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前言部分概括引领了下文具体条款的规定,阐明了该条规定的法律性质是指“GATT1994第6条、《反倾销协议》以及《SCM协定》应适用于涉及原产于中国的进口产品进入任何WTO成员的程序,并应符合下列规定”。该条文已明确地阐述了《中国入世议定书》的立场:即GATT第6条、《反倾销协议》以及《SCM协定》及《中国入世议定书》15条都是适用于原产于中国的进口产品进口至WTO成员国之后关于反倾销的程序规定,既然是程序规定,顾名思义,不涉及相关实体问题,非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问题更无从谈起。

(三)第15l的解释

退一步来讲,即使第15条涉及“非市场经济地位”认定的问题,从条文的解释角度也推得出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将于15年期满到期。因为按照《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三十一条“条约解释的通则”的规定:“条约应依其用语按其上下文并参照条约之目的及宗旨所具有之通常意义,善意解释之。”该条规定明确了条约解释的首要基础是条约的用语及其上下文,换句话说,有效性解释是条约解释之基础和灵魂,善意解释和历史解释是补充性解释,接下来本文从有效性、善意、历史解释三个角度来解释《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

1.有效性解释

不管是“法律依据不足论”还是“举证责任倒置论”等理论的论证并不是无懈可击的,同样是依据条约解释的有效性原则,我们可以发现这一观点的自相矛盾之处。具体而言,d款在《中国入世议定书》15条中应属例外的规定,因为其规定了15条a款殊可比价格确定方法适用的终止条件和终止期限。若2016年后其他成员方仍可以依据《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a款的其他规定对中国适用替代国方法,则d款规定的15年期限便没有了意义,不符合条约的有效性解释。

其实在“欧盟紧固件案”(DS397)中,WTO争端解决机构上诉机构采用文义解释的方法,对《中国入世议定书》15条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认定和可比价格的特殊确定方法做了迄今为止最为权威的阐释。上诉机构认为《中国入世议定书》第15条d款明确规定了a款将在中国入世的15年后终止。

2.善意解释

善意原则是国际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据此,条约应根据缔约方谈判时所达成的真实合意并依据的条约精神加以解释,这是善意原则的应有之义。

根据第15条a款规定的立法意图,入世谈判时其他成员方要求中国在《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加入第15条a款之规定,目的是为在反倾销调查中对中国适用替代国方法确定产品的正常价值。既然15条a款ii项规 定期满终止,其他成员方不能再依据15条a款ii项的规定对原产于中国的进口产品适用替代国方法确定价格可比性,当初制定15条a款的目的便因期满而到期了,15条a款作为整体自当全部失效,而非像外国学者等人主张的仅仅15条a款ii项期满失效。

根据善意解释中可预见性原则的要求,当15条a款中唯一对中国不利的ii项的规定期满终止了,其他成员方再不能据此对中国适用替代国方法。站在中国的立场,既然中国因期满卸下了a款中唯一对其不利的条件,自然会对自己从“非市场经济地位”中毕业产生合理期待。再者,善意解释的另一层含义是当条约的理解遇有分歧时,应当从轻解释有义务的一方所应承担的义务。

综上所述,从善意解释的角度也可以说明2016年到期后中国不能适用替代国价格。

3.历史解释

中国入世谈判文件是一个庞杂的体系,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每一谈判过程所留存的会议记录及正式文本,都可对《中国入世议定书》的解释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尤其为探寻订立法律文件的当事国的真实意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同年达成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协定》明确写道“美国公司和工人可强烈保护自己免遭不公平贸易行为包括倾销和补贴的损害。美国和中国同意美方将来碰到反倾销个案时可以维持美方现时的反倾销方法,而毋须遭遇法律挑战。这个条款在中国进入WTO之后十五年内维持有效”。所以在当时的文件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来看2016年到期后中国不能适用替代国价格

四、结语

“非市场经济地位”标签跟随中国的年月已久,即便加入了WTO也没能将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的帽子摘掉。2016年12月11日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事关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是否15年后到期。但时间已过,国外出现了质疑的声音,“法律依据不足论”、“举证责任倒置论”、“客观事实不符论”等层出不穷,但是仔细分析发现,这些看似有理有据的观点,实则经不起推敲。

根据前文所述,本文认为入世议定书第15条仅仅涉及程序规则中的替代国价格,不涉及“市场经济地位”的实体认定,即使退一步说是“市场经济地位”的实体认定,但是从条文的有效性、善意、历史解释的角度也足够说明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15年已到期。所以2016年12月到期后,WTO成员方在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中不可以使用替代国价格,即使退一步讲,如WTO成员方欲使用替代国价格,也需要其承担证明责任,证明中国企业并不符合市场经济企业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使用替代国价格。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绝非一夜之功,市场经济建设仍是绕不开的重要发展课题,企业经营自主化和市场竞争自由化依旧是改革的关键,只要中国向着更高层次、更为规范的市场经济发展,所有的疑虑和争议都将不攻自破。

参考文献:

[1] 吴晓晖.论WTO贸易争端案件中中国的‘超常规义务’[J].法治研究,2011(12):35

[2]中美世贸协议文本摘要[J].中国禽业导刊,1999(24)

书法市场论文篇(2)

目前,中国的艺术品市场的繁荣仅仅只是一种假象,这里面有很多虚假、炒作和泡沫的成分。也就是说,这种繁荣带着很多人为炒作和概念炒作的成分。正如股市一样,概念股是影响股市涨跌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分,而概念股的存在恰恰就是给当代股市形成了一种假象。同样的道理,艺术品市场有很多人为的资金炒作,这种炒作并不是以艺术为准则的,它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不具有艺术含量的商业行为,就正如不具有消费属性的商品一样,它是不实用的,不能拿来欣赏和说事,甚至可以说是虚假的。它所造成的,只能是混乱,而不是繁荣。但即便是虚假的市场繁荣,书法市场也远没有达到这一点。

隐性市场和显性市场

严格来说,当代书法市场只有隐性市场,而没有显性市场;既没有一级市场(也即没有进入画廊交易),也没有二级市场(也即没有进入拍卖市场)。书法的交易,是私下交易和人情交易,而非市场交易和拍卖行交易,当然,不一定非要是拍卖行交易才具有市场行为,拍卖行交易也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市场行为。如果说拍卖会由少数人暗中操纵的话,那么,拍卖所形成的交易结果也并非是真正的市场效果,不能体现市场行情。当然,我们在这里暂且把拍卖会假定成是完全市场行为的,那么,当代书法作品为什么很难进入拍卖会?能进入拍卖会的除了古代、近现代的书法大家以外,当代者寥寥。也就是说,拍卖会只能吸收高端的书法作品,而一般中、低档的书法作品则难以进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原因?一是买家很难对当代书法作品有信心。当代书法整体水平不高,大多是书法名人而非名人书法,不具有投资价值和收藏价值;二是投资当代书法成本大、利润小,很难调动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三是投资者对当代书法家基本不信任,因为除了少数几个有影响力的名人书法以外,投资者几乎都认为当代书法家名实难符,而且庸俗化的现象普遍存在。具有庸俗化倾向的艺术品是很难进入拍卖场的;四是当代书法家除了作品水平低劣以外,书法家的整体素养和文化层次、社会影响力都不高,减少了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五是与绘画相比,老百姓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和误读性,即便是投资了,也仍然难使书法作品进入消费的终端环节,所以导致他们投资信心下降。凡此种种,都构成了当代书法难以进入拍场的阻碍因素。

撇开拍卖市场不谈,单就书法市场而言。即便是没有进入二级市场(即拍卖场)的书法市场也难见任何起色。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显然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书法艺术本体本身所造成的,有些是社会原因所造成的,有些是文化观念所造成的,有些是当代经济环境所造成的,有些是书法体制所造成的;有些是宏观方面的原因,有些是中观方面的原因,有些则是微观方面的原因。比如很多买家就认为,书法与绘画相比,线条简单而抽象,创作一幅书法作品远没有创作一幅绘画作品那样繁杂和费时,而且他们认为绘画作品所包含的内涵很多,而书法作品则线条单一,没有较强的表现性,而且不同的人对书法作品的评判标准不一,高低难判,导致了投资者对投资书法信心的缺失。这其实是一种观念的误区。这只能说明投资者对书法的认识是很肤浅的。书法看起来线条单一,而实际上则是极为复杂的,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书法线条是所有艺术线条中最具有人文内涵、最具有情感价值、最能体现书家主体精神的线条,尤其是能够将书家的主体精神融入这种抽象的线条之中,并形成一定气象,殊为不易。搞书法往往入门难,但精通更难,甚至有很多人写了一辈子书法连门都没入!而且这样的人还大有人在!从这可以看出,没有长年累月的临池和练笔,是不可能写好书法的。而绘画则不同。学习绘画的,一般一两年就能入门,三四年似乎就可成气象,而六七年则可成名了。甚至有时间更短者。而书法却远没有这么迅捷。因此,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价值的有无与高低是极端错误的。属性不同,决定了其耗费时间长短的不同。

“人情交易”与“礼品经济”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也是一个人情社会。这种礼仪和人情至上的伦理特征,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商业伦理始终低于人情伦理。因而,即使中国有几千年的艺术发展史,但是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商业史,艺术商业的萌芽是在明代中后期的江浙一代才逐步产生的。

正如前面所说,难以进入拍场的当代书法,并不等于就没有市场;也并不是说只有进入了拍场的书法才有市场效应。因为在我们看来,拍卖场仅仅是一个高端市场,而未进入拍卖场的书法则可以是一个中端和低端市场。但是,就即便是这样,没有进入拍卖场的当代书法市场仍然很冷清,或者说仅仅是停留于私下交易而非市场交易。尽管有很多书法家都对自己的作品按照书协职务等级进行明码标价,但是,大多都是有价无市。正因为这样,大多数书法家都不是靠卖字吃饭,而是靠除卖字以外的其他行当吃饭,比如有相当一部分书法家都有第二职业,很多人只能靠第二职业维持生存。当然有些书法家也能靠书法吃饭,但主要是通过倒卖字画、经营字画、办展览、策划艺术活动等行当吃饭。即使是有些书法家能通过卖字偶发小财,但也仅仅是在别人的安排之下出去走穴写字,给别人写字的费用一般都不是按照书法家的市场价格来定的,而是活动主办方早就拟订好的,一般对书法家都是有优惠的。像这种通过安排活动来卖字的情况,对当代许多著名书法家来说,都是比较普遍的。通过上面的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当代书法市场更像一个礼品市场,礼品市场最主要的特征是“送”而非“卖”,当然,既然是送,那就必然有还,有送有还,这是礼尚往来。送出去的是作品,而还回来的是钞票。当然,这个送出去的书法作品未必是被作为一种艺术而得以欣赏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对方用来作为礼物而进行买官卖官或腐败用的,或者是进行投资炒作用的,也就是说,没有或很少有企业家或官员买来书法作品自己欣赏。这就是典型的“礼品经济”特色。

“礼品经济”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特色。“礼品经济”所导致的就是商品的有价无市。对于书法作品而言,当将书法作品作为一种送礼的礼品时,其作品本身的市场价格就被隐含了。本来水平很高的作品,恰恰可能其价值被低估了,而本来水平不高的,恰恰可能因为被作为了礼品而被高估。尤其是当送礼品者与接收礼品者都是因为某种利益需要或者有腐败关系的时候,一般所送的字都是主席、副主席或者理事的字,这类人要么是地位显赫者,要么是位高权重者,而这些人的字恰恰就是水平平平的。所以,在官本位观念仍然根深蒂固的中国,真正有艺术才华的书法家大多是被埋没了的,或者是不被市场认可的。这些并不是书法本身的原因,而是中国人的文化观念的问题,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得以消除的。

一般来说,“礼品经济”所导致的是书法市场的冷清和混乱,但是这仅仅是表面的。事实上,在现代商业社会,当送书法作品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时,如果“礼品经济”能够真正发育,那么,它恰恰可能带来书法市场的真正繁荣。当然,前提是书法市场必须破除一切有悖市场经济的行为,遵循商业伦理。事实上,晚明时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晚明时期,文人士大夫就以互赠书作、互相题跋为文人乐事,当然,这种互赠书作、互相题跋一般是没有经济行为存在的,基本没有商业目的的,然而在当时晚明商业逐步发育的情况下,它在客观上却是有助于书画市场的逐步发育的。晚明时期,书画市场在江浙一带就正在悄然发育,而这种发育恰恰就是以文人之间书画作品的自由流动和流通作为客观前提的。从经济学角度讲,只有当物品的所有权属性出现松动时,才可能产生交换关系,而只有有交换关系的产生,才可能产生商业行为。当送礼成为一种风尚时,文人之间以书画作为礼尚往来之物品,就自然而然地具备了交换行为,尽管这种交换行为主观上并不存在商业目的,但是它在客观上却促进了书画市场的萌芽与发育。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又应该正确对待书法市场的“礼品经济”特征。或许可以这样说,“礼品经济”一方面的确是导致当代书法市场低迷的一大因素,这是因为“礼品经济”产生之后,自然地淹没了书法作品本身的价格,或者说作品背后的价格因为人情因素而被掩盖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规范而健全的“礼品经济”恰恰又可以促进书法市场的健全发育。这是一个悖论。这个悖论是永远不可能被打破的,唯一的只有去规避,规避“礼品经济”的缺陷,而彰显“礼品经济”的优点。所以,这里就需要对书法作为具体情境下的礼品进行区别对待和分析。如果书法是作为一种不具有权力和利益勾结的礼尚往来的一般性礼品的话,那么,这种“礼品经济”不但不会制约书法市场的健全发育,而且还会有助于书法市场的健全发育;而相反,如果书法是以打着礼品的幌子而被当作了加官进爵或者进行权力交易的工具时,那么书法作品就不是人情和礼仪的象征,而是权力符号的象征,这种权力符号只会干扰书法市场,而不会助推书法市场的健全发育。

“官本位”冲击书法市场

如果说当代书法市场的“礼品经济”特征需要得到良性发育的话,那么,就需要打破另一个真正的顽疾――“官本位”。

“官本位”情结是导致中国书法市场混乱与低迷的又一大因素,也是制约书法市场健康发展的一大顽疾。与国画相比,书法界及书法市场的“官本位”情结更为严重。如果说短线炒作是当代绘画市场的一个不规范的特征的话,那么,官本情结则是当代书法市场的一个不规范的重要特征。当下的书法市场基本上是以权力和以职务而论的。当然,这个权力和职务并不一定是政界、官员的权力与职务,大部分是书协的权力与职务,比如,在书法界,就有这么一种潜规则,相对于非书协会员来说,书协会员就是官;相对于省级书协会员来说,国家级书协会员就是官;相对于一般书协会员来说,书协委员就是官;相对于书协委员来说,书协理事及书协委员会主任就是官;相对于书协理事和委员来说,书协副主席、主席就是官;而相对于书协主席来说,书协顾问就是官。在书协职务的等级划分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体现出书法家的等级高低。当然,这些职位并不等于完全的行政级别,或许大多数都无实际权力,而仅仅是一个虚职,但是,正是这个虚职,却恰恰是其作品市场价值的体现。这个市场潜规则多年以来一直盛行不衰,而这种潜规则恰恰就是干扰书法市场的罪魁祸首!在一般老百姓眼里,如果有两幅作品摆在他面前要让他去买的话,一幅是书协主席的字,一幅是普通书协会员的字,他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去买书协主席的字。这种思维定势其实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官本位”情结。他们将权力当成了一种艺术价值,而书法作品则只不过充当了一种权力符号而已。同样,对于投资者来说,他宁肯花资金去炒作那些有地位、有官位的书法家,而不会去炒作那些一般的书协会员。这样,就形成了当今书法市场的差序格局――这种差序格局将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永远存在,而且会随着市场资金投入得越多,而呈现得越为明显。所以,在这种“官本位”情结没有得以根本消除的前提下,资金的大量涌入,并不会带来书画市场的真正繁荣,相反,它只会使书画市场变得愈加混乱不堪。

正是因为“官本位”情结的存在,导致很多即使是水平较高的当代书家难以进入真正的拍卖市场和收藏市场。因为,很多拍卖行和藏家对当代书法家既不信任,也无信心,甚至很多在社会上叫得比较响的书法家的作品也难以进入拍卖市场,因为这些人的书法作品对于那些真正的藏家来说,根本不具有收藏价值和拍卖价值,即使是有拍卖行愿意去炒作,但因为成本太高,泡沫增加,导致投资风险增加,所以不会轻易去炒作这些书家;而恰恰相反,当代中国那些比较有实力和才学的中青年书家的作品却往往容易进入收藏家的视野,因为他们的作品无论从水平上还是从升值空间上来讲,都是值得期许的,这样的书家容易被有眼光的投资家看中。而恰恰是那种既没有艺术眼光,又没有长远投资眼光的商人,才恰恰容易去搞短线投资,找那些水平低劣、名不副实的书家炒作。这类商人抱着对书画市场的侥幸心理,喜欢短线操作,想大捞一把就赶紧收手去捞别的。当然,在当今艺术市场混乱的时代,这样做当然是可以捞到不少钱的,而且这类人也大有人在。但是,这类人并不是艺术市场的最后胜利者,而只不过是漫长艺术市场的一个匆匆过客,不过一跳梁小丑耳!

书家学养的整体性滑坡

导致当代书法市场低迷和书法作品价格较低的第三个原因是,当代书法家整体艺术修养、学术造诣偏低。从各大拍卖行的书法拍卖行情来看,古代书法作品一般都看涨,近现代书家作品保持坚挺,而当代除了启功等极为少数几个老书家的作品看涨之外,其余皆不景气,甚至主席、副主席、理事的字连拍场都难以进入。这并不是拍场对当代书家另眼相看,而确实是因为当代书家整体学识、修养和地位都偏低。书法的附加值与绘画相比,其实是很大很大的,不管是附加的权力、地位,还是名望、学识,总之都是附加的太少。仅仅靠书法作品那种抽象线条,是很难得到认可的。所以,纯粹的书法家的作品难以进入拍场,更难以拍出好价格,而往往学者或者文人手札的价格看涨。这说明,拍场所看重的,还是书法作品所体现出来的书家的内在文化积淀。比如当代学者、作家如启功、冯其庸、文怀沙、季羡林、贾平凹等的书法作品或者手札,无论市场怎么变化,他们作品的市场价格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能跌下来的。这是书法家本身的文化与学术地位所决定的。而曾经任职过书协职务或者政治职务的书法家就不一定了,如沈鹏、李铎、张海、唐双宁之类,其作品价格尽管现在似乎比较坚挺,但长久来看,未必如此。

所以,从以上的分析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当代书家除了外修书艺、内修书德之外,没有其他途径可使自己长久立于市场不败之地。而且,当代书家不能陷入了职业化、技能化和行业化的境地,不要只注重于创作,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内在学术修养的积淀。除此之外,还应该提高自己的艺术眼力。艺术眼力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写好字那么简单,而是要对古往今来的几乎所有的艺术作品都要形成自己的审美判断。一个好的艺术家必定是一个好的鉴赏家和收藏家,如果一个书法家不会鉴赏艺术品,没有较高的艺术眼力,那么,无论如何是成不了大气候的。

资本投机拯救不了艺术市场

就像全球金融大鳄索罗斯能够把全球资本操纵于一己之手一样,很多人相信金钱和资本也能够操纵艺术市场。这种逻辑大体是对的。但是,既然资本能操纵市场,但也同样能够毁灭市场。当大量的热钱进入书画市场之后,必然会出现泡沫,而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并达到极限之后,必然破裂,泡沫一破裂,必然导致书画市场的资本大量贬值,而贬值之后的书画市场必然会大受冲击,而这对投资者是会形成巨大的心理打击的,于是,就会赶忙将资金抽离艺术市场,从而导致艺术市场资金短缺,市场疲软。这种市场由热转冷直至破败的局面和股票市场是一模一样的。它完全就是资本的运作,而非艺术品的运作。至于所谓的艺术品,只不过被当作了一个炒作的概念和符号而已。

书法市场论文篇(3)

文秘专业知识有些什么内容?

文秘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系统、扎实的文秘知识和技能的中高级复合型人才。

实践环节

计算机网络、公务文书写作、礼仪与形象设计、基础写作、新闻写作等实习、毕业社会实习、毕业设计、实验实训、社会调查、校外实习、毕业论文和秘书综合实训。

就业方向

文秘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充实到各级政府机关;也可以加入到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部门,从事文秘写作、办公室管理和公关策划、设计、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

办公应用

微软Office办公软件、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数据处理软件Excel2010、文稿演示软件PowerPoint2010、网页制作软件FrontPage2010,各类安全防护软件和压缩工具软件WinZip9.1等常用软件。熟练使用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数码相机、DV等常用办公用具及其简单维护。

文秘专业核心课程介绍

一、《公共关系》

《公共关系》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型的、交叉性和边缘性的独立学科,学科以建立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 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树立本组织的良好形象为主线贯穿始终。

二、《会计学基础》

本课程是商务秘书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讲授和辅导两个环节,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 ,以及会将理论和方法适用于工商部门、分析处理具体的经济业务,为经济管理提供经济信息。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三、《市场营销与谈判》

《市场营销与谈判》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于本世纪初发源于美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通过学 习,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以及策略技巧,并能根据工商企业的实际环境和条件加以运用,不断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 营销能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的发展。

四、《秘书理论与实务》

《秘书理论与实务》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讲授秘书学科的历史沿革、工作原理以及实际操作中的一些方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建立对秘书学科以及秘书职业的基本印象。掌握有关秘书工作的有关基本理论常识和秘书实际工作中应具备的各种技能。使学生了 解秘书活动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

五、《文书档案学》

《文书档案学》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实践性较强,主要讲授现代文书档案学工作基本理论,公文处理的程序与方法,文书阅卷 与归档,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与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管理等等。学习这门课是作好商务管理文书工作的基础。

六、《应用文写作》

本课程主要讲授适合商务秘书专业学生从事秘书工作等方面需要的秘书写作基础知识、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 养提高学生的秘书写作能力。其理论性适度,适用面广,可操作性强。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能够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方法 ,提高写作能力,熟悉各种文体的规范体式,从而比较熟练地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格式规范、语言流畅、文风端正的实用 文章。

七、《言语交际》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口语训练、表达训练、读诵训练、思路训练、听力训练、应变训练、体态语训练、演讲训练、辩论训练、谈判训练等基 本表达技能的训练。

八、《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研究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客观规律性的科学,它侧重于研究解决使企业经营目标、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 三者之间达成动态平衡的问题,从而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主要内容有:经营战略、市场调查与预测、经营决策与计划、产品开发与 技术发展、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

九、《英语实用文函》

《英语实用文函》是商务秘书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讲授涉外秘书工作所需要的各种英文函电的处理,以及有关涉外秘书工作的职责 范围和操作规范,使学生掌握涉外秘书工作应具备的文字处理能力。

书法市场论文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 图书馆 发展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贮存地和传递源,是一个学术性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是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的融合系统。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图书馆积累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图书馆建设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图书馆建设应积极顺应市场经济要求,开拓创新,建成开放、高效、统一的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信息中心。

一、市场经济形势对图书馆的影响

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决于社会对图书馆的需要程度,市场经济对于信息的要求,无疑大大刺激了图书馆的各项工作。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使图书馆各种电子出版物和包括声音、图象、影像的复合文本资料收藏比重逐步增加,图书馆不再以馆藏大书刊多而取胜,而是通过各种电子媒体存取信息,使信息服务向更快更准、更全、更方便的方向发展,图书馆不仅要承担馆藏的整理、加工任务,而且要成为信息咨询专家,成为用户利用图书馆的中介和桥梁。此外,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存贮技术,正从观念形态、馆藏内容、服务方式、管理方法等方面改变着传统的图书馆,使其朝着数字化图书馆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时展的主流和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使高校图书馆工作由原来的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开放型;由单一的借阅服务转变为多元化服务;文献的加工整理转变为信息开发;馆藏的重点与特色也要加大声像资料及电子出版物的比例,并深入社会为全体社会成员服务,与信息市场接轨,寻求高校图书馆管理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开创图书馆事业的新局面。

对图书馆工作的要求。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各类信息机构由于其服务的方便、快捷、周到而频受社会青睐,自然成为图书馆的竞争对手。图书馆若跟不上时展的节奏,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树立图书馆与社会一体化观点,同时应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必须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供需观念、竞争和信息意识,并及时预测市场对知识情报的需求,满足读者需要,必须打破职称评聘上的论资排辈和工作待遇的“大锅饭”状况,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实行量化管理,提高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

市场经济大环境将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功能。经济大发展促使科技文献量的剧增,学科文献分布面广,学科交叉渗透使得专业图书文献搜索范围扩大。由于市场经济对信息需求具有多变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促使图书馆必须加强网络建设,实现资源共建共享,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特色资源释放到社会市场,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提高图书馆的价值。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优势

1、资源优势

图书馆作为经济信息和知识信息的中心和宝库,在市场经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信息资源是发展信息服务的基础。图书馆作为文献资源最大的集散地,收藏着大量的图片、报纸、期刊、学术论文、专业文献等,它具有文献种类多,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技术性强,系统实用完整的特点,在众多的信息服务行业中,大都无法与图书馆相比。这些优势为图书馆开发文献资源、发展信息服务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用户优势

图书馆作为一个文献信息资料库,在长期传统的服务中建立起了良好的服务信誉,并拥有一大批相对稳定的读者、用户群。他们利用文献资源频率较高。尤为突出的是图书馆长期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已在社会上、读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许多读者对图书馆有一种依靠感,有什么难题一般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图书馆,从而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设备优势

图书馆作为信息中心,拥有大量的电子文档、多媒体资料、图书文献数据库和图书管理系统等大量信息,这些信息通过网络进行传输,科学的、合理的、高速网络互联结构体系以及海量的存储系统和性能优越的服务器群为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理想的平台。体现图书馆的优越性。硬件设备与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为了方便读者,让读者能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资源,图书馆还配备电子阅览室、配置多媒体教室,设置独立的视听室。使读者不但能外借电子资料,还能在馆中方便地进行查询资料、阅读及听讲座。读者能合理、有效地利用数字图书馆的各种资源。

三、市场经济对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要求

1、确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观念

图书馆要生存发展,就要改革;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就要建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信誉观念、时效观念、创新观念、协作观念、人才观念和服务观念。说到底,就是要把图书馆建设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馆的实体。根据市场需求,开拓服务领域,转变图书馆是单纯事业单位的观念,树立有利发展图书馆事业的自主经营意识和自我发展意识。图书馆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市场经济中的竞争、效益、参与、产业化观念,同样适合于图书馆,图书馆必须尽快走上为市场经济服务的轨道,用市场经济的文化观思考自己的工作、职责和发展方向,积极参与图书馆的各项改革实践,自觉地用新观念指导工作,用新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让新观念在文献信息服务工作中结出丰硕之果。

2、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藏书体系

合理的藏书体系是图书馆进行信息服务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建立合理的藏书体系,首先应扩大有关的文献收藏比例。各类图书馆,应注重藏书的实用性,即藏书结构应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社会生产需求结构相适应,扩大这部分文献的收藏比例。其次,适当调整基础理论、应用理论和开放理论文献的收藏,基层图书馆则应以此为收藏重点,为本地区、本部门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这类文献老化周期短,应加大投入,不断更新。第三,要注意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软课题研究文献的收藏,包括发展规划、计划、政策、管理、改革等方面的文献,为决策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文献信息服务。

3、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图书馆对馆员的管理模式应从传统的制度管理、目标管理等科学型管理向现代的人性化管理转变。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能动因素是人,而图书馆办馆水平的高低关键是人力资源的差异,馆员是构成图书馆诸多要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图书馆管理者应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如柔性管理、人道主义管理、人本主义管理来调动每位馆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图书馆的人力资源管理应当向人性化管理转化。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努力开发自身潜能的过程中,人的价值观、态度、需求、动机、能力、性格等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管理者应承认人的各种需要的合理性,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予以满足,促进人的健康全面发展,这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内容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工作方式、组织制度的制定、组织结构的设计、团队建设、馆员生涯设计等方面,都能体现出向人性回归这一时代特征。图书馆在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和塑造人本管理模式,是信息社会为图书馆管理带来的新理念,也是图书馆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人是管理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在主动地支配和使用图书馆资源,资源的价值是通过人的作用才得以发挥出来的,其效果也因人的作用而异,所以作为知识和智力裁体的人成为了发展知识经济的首要因素。对图书馆来说,图书馆员构成了图书馆最重要的资源和首要财富,因为图书馆员是知识的裁体,是图书馆信息库的建造者和维护者,是信息资源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知识含量信息产品的设计者、生产者和创造者。不断地学习、创新,有较高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利用能力擅长某一领域及知识丰富的学科专家型、创新型馆员将成为新世纪图书馆的新宠。可见,图书馆员决定着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图书馆管理中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更多地涌现出创新型人才。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时代将是以人为中心的时代,这个时代将人力看作一种最重要的资源,以事就人、人适其所、人尽其才是人类社会发展追求的目标。

4、规范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

在数字图书馆开发过程中,首先面临的是信息采集,即数据库的建设。而信息采集涉及的著作权授权问题却是很大的。进入公有领域的作品、超出知识产权保护年限的作品,其采集基本上不涉及法定许可,国外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的主体内容即为这一部分作品。但是仍有大量非公有领域的作品,对它们的采集,就必须获得许可,而数字图书馆信息采集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得法定许可。只有处理好这些关系,才能保证数字图书馆健康发展和功能的有效发挥。

我国图书馆长期在传统文化的封闭体系中运行,历来 “重藏轻用”,不注意其社会效益。近代以来,尽管图书馆在演变过程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但从对市场的依存度、与读者的密切程度、文献收藏与利用的关系来看,依旧处于一种半开放、半封闭状态。其实,半个多世纪前,印度著名图书馆学者阮冈纳赞就提出了《图书馆学五定律》,即 “书是为了用的;每个读者有其书;每本书有其读者;节省读者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的有机体。”这就说明了一个本质的问题:图书馆通过为读者提供满意的信息服务,促进社会和自身的持续发展。

我国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的时期,国民的信息需求意识强烈,只有逐步形成兼容并蓄的开放型文化和整体的开放意识,图书馆立足于读者开展馆与馆之间的合作与协作,才能满足读者需求,同时又促进图书馆和各项事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来红梅,孙彦峰.市场经济与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图书馆理论与实践[J]1999,(3):17-18.

书法市场论文篇(5)

众所周知在信息时代,传统贸易格局和贸易往来方式正在逐渐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时效性强、经济效益高的信息时代贸易,互联网的诞生使得资源共享性大大提升,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资源。然而在效率提升的同时,版权贸易的现状不得不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版权贸易是知识产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版权人、出版社和版权机构三大主体,而版权贸易存在的作用就是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一方面可以提升著作人的创作积极性,另一方面帮助使用者选取并传播自己所需的著作品,因此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角度,版权贸易都是优秀文化的使者,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明和世界文明传播到各个角落,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碰撞。尽管到目前为止版权贸易的发展已经拥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现如今互联网的高速流动性极易使得版权这一无形财产受到无形侵害。该书审时度势、结合时代背景,以 WTO 版权贸易市场的准入和国内监管原则为研究对象,从 WTO 版权贸易市场准入规则的历史背景、国内监管规则分析、中美版权贸易争端与版权规则的解释、我国版权贸易市场准入与监管制度完善等方面入手,结合 WTO 市场下国内外版权贸易的发展历程,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版权贸易争端案例等,对我国国内市场的监管进行了深度思考与反省,并在综合分析我国内容审查制度与 WTO 规则之间冲突表现的基础上,对以政府和市场为主体的国内监管法律体系提出了具体建议,无论从理论思想还是案例分析上该书观点都走在了版权贸易研究的前沿,研究视角可谓高瞻远瞩、时代意义鲜明,值得学术界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深入阅读、思考与分析。思路清晰,研究方法丰富多样是该书的第二大特点。

该书以概念综述为原点,在理清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引出 WTO 版权贸易市场这一论述主体,进而从主体的贸易市场准入和国内监管规则两方面对研究主体进行丰富和完善,辅之典型案例加深读者对内容的认知与理解,最终提出适合国内市场发展的有效策略,该书作者综合运用了文献综述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归纳总结法等多种研究方法,按照层层递进的研究思路为读者呈现出整个研究的起源、过程和结论,不仅体现了该书作者深厚的理论知识基础,也有助于读者眼界的进一步开阔。以该书中所运用的案例分析法为例,该书作者在论及 WTO 版权贸易市场准入规则的形成和中美版权贸易争端这两章内容时均运用这一方法达到了强化概念理解、发人深省的目的,前者是分别从乌拉圭回合以前的版权贸易市场准入规则、回合以后的分歧、妥协与僵局、WTO 成员有限的版权贸易市场准入承诺三方面入手,描述出了市场准入规则历史背景的缩影,乌拉圭回合是迄今为止最大的一场旨在全面改革多边贸易体制的谈判,涉及到了与贸易往来相关的多个领域,这场谈判不仅改善了货物和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条件,也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催化剂”,取代了“1947 年关贸总协定”,完善加强了多边贸易体制,并为谈判成果的执行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这一案例的引用让读者犹如醍醐灌顶一般对世贸组织诞生的起源背景等有了全面认知;后者则是以中美知识产权保护纠纷案和中美出版物市场准入纠纷案为例,阐述了两大案件的基本案情、新闻出版物内容审查的程序意义、“音乐录音分销服务”等内容对版权贸易规则进行了全方位解释。

通过案例引用和分析,读者可以对基础概念和市场准入以及版权贸易规则内涵等有更加清晰的把握,而该书中所采用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不仅让整体内容更加丰富完整,也增强了观点的说服力和可信度,值得相关专业的研究人员在学术研究和创作中学习借鉴。此外,该书的另一特色还在于其实用价值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法律意义。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显著差距,因此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对外贸易往来等仍需要不断向发达国家学习。以 WTO 版权贸易市场准入为例,正是因为我国国内的市场监管准则与 WTO 版权贸易市场的准入制度之间存在差异,才导致了贸易纠纷的产生,其中在中美版权发生贸易争端后我国便对相关法律进行了反思和修改,因此我国的版权贸易市场尚未完全成熟,无论从规模上、利润上还是经营模式上来看都低于国际水平,需要我国在洞悉国际市场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结合 WTO 版权贸易市场的准入制度进行法律制度的修改与完善,并建立有效的版权贸易行业规范、专业性强的版权管理服务机构和专门的人才培养考核制度等。因此在该书的第五章中,该书作者便着眼于国内市场,将国际市场与国内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结合在一起,对我国版权贸易市场准入和内容管理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完善版权贸易市场准入和国内监管法律制度的前提之一便是法律规范的制定、修改等都应严格遵循我国的入世承诺,保障合法、透明的监管过程,与 WTO 市场要求的透明度相符合,这也是依法监管、完善监管标准的基础原则。

书法市场论文篇(6)

报刊属于文化创意产业,是典型的知识生产加工。在文化创意产业,不言而喻,思路或点子是至关重要的核心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一个好点子对报刊业来说就意味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书刊业的编辑与营销经营人员,最需要强化的就是点子意识。也就是说,会策划才会出效益。曹鹏博士作为媒介经济专家与书刊咨询顾问,为全国多家书刊机构策划设计了一系列项目,是一位点子高手,《媒介资本市场创意策划实务》就是一部收集了他历年来所做策划的专著。此书的主题很鲜明,就是向报刊业同行公布一个又一个点子。对于国内报刊业从业人员来说,这是一本由内行人撰写的报刊策划的参考书。

全书包含了几十个点子,也就是几十个真实案例。作为一本以报刊创意策划为内容的专业图书,此书非常难得。传媒专业的图书,论其作者,不外两大类:新闻院校或研究所的学院派,或业务单位的实干派,两者各有优势。而曹鹏由于特殊的职业经历与教育背景,兼备了学院派与实干派两者之长,既是常年从事一线采编的老记老编,又担任报刊经营管理部门的负责人――经济日报社研究部副主任,同时还兼任河北多所大学教授以及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在新闻出版界推崇的复合型人才中,曹鹏无疑是一个典型人物。

曹鹏在媒介经济与经营管理领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出版了多部专著,在新闻传播学术界很有影响。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媒介资本市场、媒介职业经理人、厚报、媒介核心竞争力、媒介人力资源管理、党报改革、影响力经济等业界最为关注的热点概念,他都著文予以提出或研究。有了这一背景,才更容易理解这本实务案例的意义与价值。

事实上,曹鹏的论文专著与这些案例有着紧密的联系,是理论探究与现实尝试的结合,两者相得益彰。书中收集的策划案例有不少都是近年来引领一时的,如IT、社区、商务、艺术报刊等等。因此,作者在书中说,此书与自己的论文专著,相当于内外篇。当然,单纯从实用参考的角度出发,《媒介资本市场创意策划实务》也是一本品种齐全、信息密集,充满了点子与想法的媒介行业工作参考书。

全书所收几十个案例,有不少存在着关键点、操作模式相同的例子,很明显,这是实际工作中常有的状况。可以看出,作为策划人与设计者,曹鹏在报刊产品的构思与定位上,有自己的特殊偏好。如十分重视视觉设计,突出文化品位与高端市场等等。所以,这本案例参考书,虽然篇幅庞大,但却是一部带有鲜明个性的、学者兼业者的著作。

曹鹏认为,图书、报纸与杂志三者不分家,它们只有装订与出版发行周期的区别,因此,应当相互借力、配合。在他的书中,也不止一处体现了这种思路,也就是书报刊交叉协同作战。这是世界通行的做法,其实也是以往中国书报刊的传统。

书法市场论文篇(7)

近年来,国人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以及对体育运动的精神文化欣赏水平都不断提高。国人对体育以及体育运动的了解,相当大一部分是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获得的,然而除此之外还有体育出版。体育出版主要包括体育图书出版、体育报纸出版、体育期刊出版以及体育类电子音像出版等,体育图书出版作为体育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体育出版产业发展具有巨大贡献。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随着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的兴起,体育图书数字出版成为体育出版一个重要的、年轻的组成部分,体育图书传统出版市场受到了很大冲击,要想走出困境,必须要对体育图书市场进行深入分析,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及时调整出版策略。

体育图书作为图书出版的一部分,又分为很多小类。我们参考了多方面的数据,包括体育类图书出版机构(如人民体育出版社)、大型图书销售网站(如当当网、京东网)、大型图书卖场(如西单图书大厦、王府井书店)的数据,对体育类图书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分类。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结果也不同。根据图书内容可以分为三种,分别是“体育基础理论”、“体育事业”和“体育运动项目”,这三种所占体育图书比例为,“体育基础理论”占76%,“体育事业”占9%,“体育运动项目”占15%。 可以看出,体育图书出版领域中“体育基础理论”占主要部分,而“体育事业”和“体育运动项目”所占比例则很小。另外一种分类方法是综合性分类,或参考图书内容,或参考体育运动项目分类,大体上可以分9类,包括:A体育理论、史籍、工具、资料类,B体育教材、教学参考书类,C武术、气功、格斗术类,D棋、牌类,E运动技术、训练知识类,F体育规则、裁判法类,G健身、健美、养生、保健类,H体育人物传记、体育文艺类,I体育娱乐类。这种分类方法比较普遍,多用于图书卖场以及图书销售网站,因为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较为模糊的查找。然而,这个分类却有一定的重合性和不确定性,如《田径运动高级教程》既可以分到B类,又可以划分到I类,很难从比较科学的角度进行严格定义。其中,E类主要针对奥运项目,如排球、篮球、足球、游泳、田径等,其他一些民间体育活动如跳绳常常被划入“体育娱乐”项目内。C类则基本上是借鉴日本体育图书分类,不仅包括中国传统武术之中的搏击术,还包括跆拳道、泰拳、空手道、合气道、柔道、拳击、摔跤等国外格斗搏击类的项目。

二、体育图书出版市场现状

北京几家大型图书卖场内常常是人流涌动,书架上各类书籍琳琅满目,不过体育图书,却是摆在最不显眼的位置,而且书架前人员稀少,更少有人驻足观看。 通过实地走访王府井书店我们发现,与英语类图书占了大半个楼层相比,体育类图书只占着楼层的一个角落,显然非常不起眼,与保健、菜谱、美容、服饰类图书放在一起,统称为生活类图书。细数了一下,体育类图书一共摆放了31个架子,奥林匹克运动类占4个、体育理论类占3个、竞争规则类占2个、牌类占10个、武功类占9个、大众健身类占2个。体育类图书定价在整个图书市场是中等偏低的,我们注意到,一般的图书都是普通纸张的380—400千字,价格在25—30元之间,200千字左右图书价格大概只有10元左右,而字数相同的英文类图书价格则比中文类图书多出3—10元不等,甚至会更多。我们还注意到,与其他门类图书相比,体育类图书铜版纸印刷的很少,插图也是白描居多,远没有服饰、菜谱类图书图文并茂、色彩鲜明。

以上是我们走访图书卖场得到的情况,体育图书市场是一个开放的、多维度的市场,不能单纯以此对体育图书市场进行分析下定论。因而,我们结合前人对体育图书市场的调查分析,以及我们调查走访的具体情况,对体育图书出版市场的现状进行多方面的梳理。

首先,从体育图书出版数量上来看,到目前为止,我们从历年图书目录中共搜集到体育类图书约一万六千种。其次,随着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体育的精神内涵不断丰富与扩展,体育事业已经不再是少数体育研究者的专有项目。体育也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竞技类项目。体育运动在人类文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不断地增加新的项目和内容。近20年来,不断涌现出许多新的体育项目,如体育舞蹈、沙滩排球、蹦极、蹦床、激流回旋、警察体育五项等。体育舞蹈这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项目,兼有体育运动的竞技性以及舞蹈艺术的娱乐性和观赏性。可以说,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发展是体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必然。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加快,一些领域产生了知识的膨胀,譬如体育产业化所包括的体育市场、体育金融、体育中介、体育商业等。这几个项目都是在我国特定的经济体制中、在市场化发展的道路上产生的新类别,也是体育图书出版的新资源。

据调查研究,我们分析出体育图书市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体育类图书销售情况不好,不管是图书的销售数量,还是销售体育类图书书店的数量,还是书店关于体育类图书的经营状况,都证明了这个说法。二是体育类图书市场竞争并不激烈,图书出版主要集中在大型出版,如人民体育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规模比较小的出版社以及销售体育图书规模小的出版社都无法与人民体育出版社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相抗。三是体育类图书的专业性非常强,当今市场上少有面向普通读者的体育图书,因而体育类图书的实效性、实用性、易读性都有所欠缺。人民体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史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体育图书销售一直不愠不火,主要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市场需求不旺,二是图书出版社自身业务还有待改进。 他认为,体育类图书长期以来没有形成畅销书,出版社如果仅仅依靠固有的读者群求生存、求发展,那是绝对不够的,出版社还应寻找更多的、更大的普通体育爱好者的市场,正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为体育图书市场带来了短暂的春天,出版社借此机会出版了大量跟奥林匹克、体育竞技项目、体育娱乐等相关题材的体育图书,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三、体育图书市场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我 们得出如下结论。首先,当今的图书市场,体育图书出版依然停滞在低水平过剩阶段,体育图书市场结构性失衡,出版数量大,质量却不高,图书的有效供给不足,市场上大批书籍选题重复,没有创新,不够吸引读者。经过深入研究分析,不难发现体育图书出版商对体育类出版资源的开发尚不够深入,导致体育类图书选题严重重复。要实现体育类图书作为体育产业中新生的经济增长点,体育类图书的出版就要向高水平现代化发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