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经济来源

农村经济来源精品(七篇)

时间:2023-09-26 09:49:55

农村经济来源

农村经济来源篇(1)

一、人力资源外流带来的机遇

1.转移了农村闲置劳动力

农业生产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简便的农作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这使得农业生产的部分重体力劳动环节因此得到了替代,这使得不少农村的劳动力迅速得到了解放。由此可知,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促使致富渠道不断拓展,帮助农村劳动力在农闲阶段实现多层次、多门路以及多形式的劳动致富潜力的拓展。若不能够及时对这些资源进行开发,势必会导致大量劳动力资源被白白的浪费。

当前,农村地区积极借助各种方式方法来促使农民开拓致富渠道,帮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闲时期进城参与工作,通过这种方法主要体现为两方面的好处:(1)可有效改善农村闲置人员数量,确保在农闲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样能够事可做,从而实现对农村犯罪数量的减少,更好的保证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与此同时,随着农民积极参与外出务工,其能够深入到城市,从而增长个人见识,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提升创业机遇。(2)可促使农民的收入增加。

2.为土地集约利用提供了机会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增加,促使农作物种植结构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而实现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经济作物的数量越来越多。此外,大量对劳动力要求非常高并且种植难度较大的农作物因此大大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方式简单且对劳动力需求较低的农作物得到了大范围的种植。

从农业产业结构改造层面上来看,要对粗放型耕种方式进行调整,构建起集约型、产业化的农业产业结构,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农村劳动力扎根;另一方面大量资源不断集中,即土地资源越来越集中利用。舒尔茨在对农业问题的研究中表示,在现代化发展中,农业不仅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农业自身也应当积极参与到现代化发展的队伍中,但在这个进程中,关键在于对传统农业的改造,促使其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随着农民的外出务工,推动农业生产逐渐从以往的传统农业转变为加工产业化、多样化、规模化以及专业化为主的主要特征的现代型农业,使得闲置土地得到利用,更好地实现现代化管理。在农业生产管理方面要由以往的“广播少收”渐进式发展成为“精播多收”,使整个农业发展道路转向规模化生产、多?踊?经营。而大量农民外出打工,土地闲置,正是为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提供了机会。

3.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人力资源的外流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来说是极其有利的。随着大量机械化操作取代人力操作,从某层面上而言,使得人力资源得到解放。大量的劳动力逐渐转移到城市打工,除了促使农民的见识得到明显增长,同时收入水平也明显增加。而通过大量机械化的操作,农民的土地在集中管理下,生产效率和质量均得到了显著提升,从而实现了收入水平的增加,提高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二、人力资源回流带来的机遇

1.提?{了农村人口整体素质

当前劳动力的年龄结构、技能素质、文化层次以及性别结构等各方面与当前越来越技能化和专业化的劳动市场需求有着较大的出入。随着部分农民工的外出务工,他们的本领、见识增加,并使得他们的信息和资金的获得方式因此改变,从而促使村、镇企业创办随之加快,使得农村的农业和工商服务业均得到快速推动,最终在这种发展的影响下,实现了农民的返乡创业热潮。返乡的一大批农民,将都市文明以及工业文明的思想带回到农村,使得落后的农村生活习俗得到改善,使得广大农民的法制意识、环保意识以及进取意识等随之开启,最终实现了对农村人口整体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

2.增加了社会新投资

外出务工的广大农村人员,普遍存在一定的“乡土情节”,长时间在闯荡,使得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技术、信息以及广泛的人脉关系等,在“乡土情节”的促使下,最后回到家乡,成为了农村最现实、最直接以及最有效的招商引资对象,他们为农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途径。通过农村人力资源的回流,使得地方政府的存量资产迅速盘活,使得一大批市场经济新主体诞生,使得税收的来源随之增加,从而达到了对地方财政收入的提升。

3.培植了就业新载体

随着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的回流,一方面使得本人未来的发展及就业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另一方面在返乡创业的热潮影响下,大量失地农民、剩余劳动力以及城镇待业人员等均得到了有效解决,这就为城乡就业开辟了新的空间,使得农民的收入因此增加。根据调查了解到,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中,绝大多数都放弃了以往的小农生产模式,而是将闲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建设起规模化的养殖厂、种植基地等,同时通过运销模式,使得不少农民工最终便成为了企业家。在这种发展趋势的影响下,传统农业的比重持续减少,但二三产业的数量却有了显著增长,这使得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以及提升。

农村经济来源篇(2)

一、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农村经济管理是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以当地经济条件与地理条件为基础,通过对基本情况的宏观与微观的双向管理,在确定发挥在那目标之后,采用调节生产活动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让农村经济向着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经济调控手段。农村经济一直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农业经济一直靠前,在我国经济进入新阶段之后,农民增收目标基本实现,农业经济涨幅明显,农村发展正在平稳快速的发展。

 

农村发展的基础是经济,经济需要经济管理来实现既定发展目标。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在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在实际应用中凸显出许多问题,例如:农村经济管理观念陈旧,专业性不足,管理秩序混乱等。因此,如何让经济管理跟随农村发挥在那的脚步,与时俱进,在不断完善中发挥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持农村社会稳定的作用,是关乎农村发展的关键。

 

二、农村经济管理对新农村发展的影响

 

(一)推进了新农村的建设

 

在当前农村,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不到位,村集体山林、土地等集体资源所属产权没能进行有效界定,给群众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依法管理农村的“三资”问题,做到资产使用规范透明,资源使用合理,相信实现农村的和谐将会指日可待。

 

(二)强化了农村资产管理

 

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农村经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政府部门需要对农村集体资产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保证集体财产安全,并促进资产的增值,这样才能推动农村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发展。在农村经济的管理中,政府部门为强化资产管理,就必须建立经济管理监督机制,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组建专业化管理队伍,通过实施审计监督,使集体财产资源实现科学的流动,获得有效的开发。

 

(三)促进农业发展进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农业必然要向着现代化农业方向发展,我国相关文件明确了土地资源管理,农村经济管理和土地经营方式等内容,其中农村经济管理的内容完全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基本要求,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必然会起到促进作用。

 

(四)保证了当地劳动力的供给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不能满足年轻人的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大城市。如果加大对农村经济的管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相信会有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家乡工作。当劳动力市场充足会带动农村的消费需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更快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

 

国家目前加大资金建设美好乡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的面貌的改变。但要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和贫穷,必然要加强农村经济管理,以更大的力度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实现城镇一体化,农民也和城里人一样享受舒适、便利的生活,提高自身 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满意度。

 

三、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农业经济管理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1.从宏观经济体制上指导农村经济发展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发展,市场经济成为经济主体,因此,农村经济应该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出发,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农村经济发展需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激发个体经济的活力,这种发展积极性的来源于自利行为,也就是广大农民根据自己的努力,一方面满足自己的发展需要,一方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从农民的自利性出发,挖掘农民的发展潜能,以此来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确立农村经济的市场地位

 

通过农村经济管理明确农村经济的市场地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积极发展,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确定农村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是非常有必要的。农业经济管理不仅可以辅助农村经济选择适当的发展手段,还可以促进国家实施正确的经济政策。

 

3.农村经济管理指引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指明道路,一方面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方法,避免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中迷失方向,以此来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与质量,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农业经济管理规范农村经济发展

 

1.规范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应用了农业经济管理控制,这项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引导农村经济发展,还可以规范农村经济的发展道路,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历程获得支撑,不断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各项需求,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顺利发展。

 

2.完善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度

 

制度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各行各业发展的依据,正是由于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制约因素限制之下,导致发展水平低下,发展质量不高。因此,农业经济的发展急待完善管理制度,运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之后,这一状况得到改善,农业经济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更进一步。

 

3.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技术含量

 

农村经济想要获得突破性发展,就要提高技术含量,这样才能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促进农村经济符合时展的需要。广大农民群众要充分认识农村经济管理的作用与重要性,明确农村经济管理的促进作用,扩大农村经济发展的使用范围,将农村经济管理作为第一应用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农业经济管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1.规划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方案

 

农村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例如,土地使用不合理、土地资源紧缺,环境破坏、开发资金不到位等,这些问题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利用农业经济管理综合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式,缓解各方面的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利用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从理论层面规划农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方案,使得农村经济按着正确道路发展,并提高发展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2.促进农村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

 

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资源呈现短缺的状态,例如,土地资源紧缺、各类资源逐渐减少,这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就会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出现断层或者缺少发展后劲,影响国名经济的稳定发展,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将会受到威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如果土地资源不能得到合理调配,将会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扭曲后代人的发展空间。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通过农业经济管理可以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分配,提高农业资源的使用效率,缓解农业发展的压力,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3.协调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发展要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尤其是发展与经济的关系,如果一味的追求经济发展,不顾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条件,将会造成资源浪费,竭泽而渔。为协调发展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使用农业经济管理是必然的选择。农业经济管理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进行分析,经过科学选择协调各方面矛盾,既可以保护环境,又可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实现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的发展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的基础上,找到一条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新道路,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和法律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管理水平全面提高,提升农民生活水平。

农村经济来源篇(3)

【关键词】农村发展 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

农村经济主要是以农村中的经济为主,在以农村中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来作为补充,农村经济中农村属于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对象和推动因素。可持续发展是战略型发展道路,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时下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即合理的利用好农村资源和环境,实现农村体制创新,促进农村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农村年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

(一)自然因素

我国属于多山国家,因此能够开发的土地面积非常有限,虽然我国的耕地面积占有量是世界耕地面积的10%,但是我国同时也具备了最多的人口数量,因此如果按照人口来进行计算,我国的耕地资源相当贫乏,人多地少的现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我国的天气变化严峻,不断地发生干旱、洪涝、风沙等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的生产都造成了很多不便,影响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农村的位置比较偏远,所以信息比较闭塞,很那吸引外商来农村投资,由于发展空间有限、投资环境比较差,严重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二)社会因素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迅速,但是目前对于很多行业的渗透还是不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能力比较弱,农业中科技含量比较低,资源消耗仍然属于初级阶段,同时农业的科学技术开发经费不足,同样影响了科技项目的实施。我国的农产品大部分都属于原料性,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的价格效益又不高,导致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支持,同时也要消耗大量的物力和资源。农村的种植方式目前还存在半机械化或者是非机械化的种植方式,灌溉方式大多数是以消耗水量为代价天然灌溉。土地属于农村的资源基础,也是生存以来的生活必需品,但是自动1957年以来,我国的耕地面积就在不停地减少,一部分原因是土壤沙漠化,另一部分是如让盐碱化,水利工程建设不配套,导致灌溉技术落后,大量的盐碱和次盐碱更低出现。生活中人们的生活垃圾排放合格工业垃圾排放,导致周围环境受到污染,也是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分析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属于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一定要着力于我国的基本发展国情,从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的把社会可承受程度和农村改革发展力度相结合,实现农村的经济改革,通过协调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要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目标,运用系统管理的方式,充分考虑到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动员一切能够动员的力量,坚持改进策略方针,让我国的经济能够建立在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机制上,让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长期协调统一,实现农村财务和村民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

(二)实行农科教相结合

加强农村科学教育力度,加强农村的科技创新力度,提升农业生产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农村生产资源的集约性使用。农村要加大科研力度,下大力气抓好低污染、无公害的农业先进技术开发和研究工作,提升农村的技术含有量,{整农业科研专业机构的合理发展,在农业科研专业机构开发利用实用性技术的同时,也能够进行长远规划,加快技术开发研究的速度。农村需要进行科技教育体制创新,为农村发展培养更多技术创新人才,能够充分地利用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生产规模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我国农业劳动资源和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在不损害后代人能够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的条件下,满足当代人的生存需求,通过可持续发展来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社会资源能够永续利用的重要策略方针。科教兴国的策略核心内容指的就是人的素质和知识对于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所以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农村科学教育和卫生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起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科技、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和农村公共卫生体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整体素质,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的全面进步。

(四)合理利用和开发生产资源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按照社会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处理好农村资源使用、开发和保护的工作环节。进行生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中,需要从法律和制度的角度上来制定好农村资源利用和保护机制。机制的制定目标首先是为了能够提升生产资源认识,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法规能够落实到农村可持续发展中,把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法治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也要强化农村中的各种资源管理,建立起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机构,强化管理职能,通过社会性的总体宏观调控手段来保证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

三、结语

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属于我国现阶段和将来都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够实现国家的真正富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国家的正确方针指导和我们共同的努力。让我们共同祈祷我们的农村经济能够早日走出发展困境,达到真正的繁荣富强,促进我国社会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洪英.当前我国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科技视界,2012,(25).

[2]梅冬芳.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3).

农村经济来源篇(4)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体育;农村经济

一、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乡村振兴战略是由于报告(2017年10月)中提出的农村发展战略,战略中明确指出,当前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与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未来各级政府还需继续推进党管农村工作,在坚持农村、农业优先发展这一核心原则的同时,明确农民在乡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城乡融合、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等一系列的措施来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贯彻,以使农村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均能够得到更好发展。从目前来看,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相关制度框架与政策体系都已经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第一阶段目标,但要想真正达成乡村全面振兴的终极目标,未来还需作出更多的努力,而乡村体育事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其与乡村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可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刺激农村经济增长。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制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农村经济和农村体育协调发展的本质

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说就是推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正确认识到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间的密切关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之中,借力农村经济发展来实现切实、全面的自我发展,最终与农村经济实现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的发展模式。现阶段我国对于三农问题虽然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由于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各自都拥有着不同的内部组成要素,因此要想在农村经济、农村体育发展中对乡村振兴战略进行全面贯彻,未来还需根据各地区乡村发展实际情况来对农村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使资源总量以及技术、制度、资金等各类资源均能够满足农村经济、农村体育的发展需求,并在资源配置比例上达到理想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农村经济建设与农村体育事业能够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同步,取得更为良好的发展成果,而这也正是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协调发展的目的所在[1]。

三、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机制

(一)市场协调机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当前我国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展开了初步实践,并形成了一系列的协调发展机制,而以市场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机制,则正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市场主导协调发展机制简单来说就是以开放性的市场经济为基础,建立规模化的农村经济产业,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政府则负责对市场运行展开监督,保证市场协调的有效性以及市场环境的公平性,最终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经济基础,使农村体育结构能够与经济结构相适应。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模式下,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比较成熟,因此依靠市场协调基本能够保证农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而在相对完整经济产业链条的支持下,农村体育也能够快速、有效地参与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与农村经济共同实现协调发展。

(二)政府协调机制除市场主导协调发展机制外,以政府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机制也同样能够为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有效支持。一般来说,当前我国农村经济虽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在绝大多数地区,农村经济结构仍然是以农业为主,农村市场也并不成熟,在这种相对传统的经济形态下,农村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往往并不能够满足农村体育发展需求,而通过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协调,则能够依靠政府动员等手段来对市场运行施加影响,约束市场主体的各种行为,提高农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另外,政府主导协调发展机制并非指完全由政府负责对农村资源进行协调配置,而是将政府协调与市场协调结合起来,由政府对市场协调进行宏观控制,以弥补农村市场存在的诸多不足,这样农村体育市场能够在合理的资源配置下得到有效发展,并反作用于农村经济建设[2]。

(三)其他机制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体育事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复杂,因此如企业协调、社会协调、准市场网络协调、政府扶持协调等其他协调发展机制也同样为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例如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涉及了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政府主导、市场主导等协调发展机制虽然能够保证农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但却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文化领域的协调发展问题,而社会协调模式却可以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体育事业联系起来,从文化领域的视角入手,通过非经济理性支配来实现农村资源合理配置,从而达到其他协调机制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而政府扶植协调发展机制则是在政府主导市场协调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现状来实施一些扶植性政策,保证农村经济能够实现正常运转,之后再以此为前提条件,逐步对农村体育市场进行培育,有效弥补了特定条件下政府主导市场协调机制所存在的不足。

四、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路径

(一)科学选择协调发展模式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要以完善的协调发展机制作为基础支撑,从目前来看,相关实践工作中建立起来的协调发展机制虽然比较多,实际应用效果也比较理想,但由于不同农村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异较大,各种协调发展机制并不能够适用于所有农村地区,因此要想实现农村体育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还需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协调发展机制进行合理选择[3]。例如在广东、江浙沪、山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当地农村经济相对发达,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其作为经济主体的市场意识都比较强,市场准入、监管等制度体系也比较健全,因此能够保证市场协调与农村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当地政府也可以选择实行以市场为主导的协调发展机制,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带动农村体育事业发展,并由政府对市场协调进行监督[4]。而在新疆、青海、西藏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当地农村市场主体尚未完全形成,并不能够对农村经济进行有效配置,即便农村体育资源需求层次非常低,也仍然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因此当地政府还需实行政府扶持协调发展机制,通过政策性外部输入资金来满足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并逐步推动农村市场尤其是体育市场的完善,让市场协调的作用能够逐渐发挥出来。

(二)制定科学发展制度当前各种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协调发展机制不仅会采取不同的运行手段,同时在内在逻辑、实施流程、实施标准、核心观念等方面也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些差异虽然凸显了不同协调发展机制的优势,但也让各种协调发展机制的问题随之暴露了出来,而要想在应用不同协调发展机制的同时,达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效果,自然也就需要将科学的协调发展制度明确下来。例如在法律制度方面,当前党中央虽然对农村经济发展十分重视,并提出了农村、农业优先发展的乡村振兴战略核心原则,但由于相关法律法规中并未对农村、农业的优先发展地位进行明确定义,因此很多政策措施在实施、落实过程中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对此未来有关立法部门还需对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将农村、农业优先发展以及农村体育、经济协调发展的法律规定明确下来,从而为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创造有力的法律、政策支持。另外,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支持,虽然在不同协调发展机制中,政府所承担的宏观调控职能有所不同,但其在市场监管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从目前来看,受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影响,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政府部门则因此逐渐出现了宏观调控能力下降的情况,有时甚至还会直接导致市场失灵问题,这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农村体育事业也受到了较为严重的影响[5]。针对这一隐患,未来各地区政府部门还需坚持动态化的制度创新原则,根据当地农村经济、体育市场发展情况来对市场监管、市场准入等方案的制度进行完善,不断提高自身宏观调控能力,为农村经济与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创造和谐、公平的市场环境。

农村经济来源篇(5)

(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在我们的实际考察中,不难发现,农村的基础设置相对于城市来说,十分落后。基础设施,是发展农村经济的根本保障,要发展农村经济就要做好农村的基础设置建设。目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为:1、道路设施落后。道路是外界和农村的联系桥梁,是农村经济对外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农村许多道路并没有开通,即便是开通的道路也是质量薄弱,道路狭窄,负重不足,不能满足日常车辆或是大型货车的通行,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农民不能即使或得外界信息,使新的科技水平不能及时被宣传到农村中。2、水电、通讯设施不完善。虽然目前农村的水电设施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依然存有许多不足,例如农村基本没有路灯,夜幕下的道路是漆黑一片,只有一些乡镇道路上有为数不多的路灯,却也是处在半瘫痪中。此外,农村的通讯网络比较落后,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宽带系统几乎没有覆盖,只有少数地方的电信网络可以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的信息更新和与外界沟通。水电、通讯设施不健全,减低了村民的生活质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模式落后

从现实来看,目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农村的经济模式比较落后,受传统的经营方式影响较重。其问题集中表现在:1、生产力落后。生产力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我国大多农村经济的生产力比较落后,依然存在对天气过渡依赖的现象,生产模式局限于小家生产、自主消费,农民科技知识欠缺,导致生产技术含量不足,劳动者素质低,进而导致生产力不强。2、农业结构单一。目前,土地是农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也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并没有形成科学上的农业生产一体化,农、林、牧、副、渔的经营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广,农业结构单一,经济作物和粮食品种单一,经济收入刚好自足。3、农村市场规范性欠缺。从我国的农村市场建设来看,市场管理不规范,场所设立不完善,经济农贸市场规模小,商品流通力度不强,再加上农村市场的网络性不健全,导致农村许多农产品卖不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4、农村资源开发力度低,劳动力过剩。在农村由于资源开发利用不科学,导致许多资源闲置中,农村的劳动力也因此剩余,这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第一大难题。5、乡镇企业过少或是发展缓慢。乡镇企业是新时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主要的带头作用。但是实际经营中,我们发现农村乡镇企业的管理和生产规模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新时期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其自身科技含量低,品种单一,没有竞争实力,甚至无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不健全

对于农村经济来说,完善的经济发展制度是当务之急。在我国的新农村建设经济建设中,由于发展制度不完善,导致许多问题产生。1、给农民带来严重的负担。由于农村经济制度发展不完善,导致许多不良经营出现,给农民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使他们不能积极生产和经营,缺少投资热度;2、基层干部管理机制。在经济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下,我国基层干部的管理机制也有所影响,基层干部不务职,甚至腐败管理,使许多农民问题不能解决;3、农村经济发展中激励机制不健全。在农村许多经济发展激励措施没有被实施,使农民的积极性不能被鼓舞,大部分的经济发展政策不能被有力执行。4、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不健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就是缺少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使村民的素质较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话题,是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内涵就是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以此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将科技引用到农村,改善农村的经济条件,完善农村各项管理机制,是建立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农村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发挥特色经济“特色带来发展,特色就是生命力”,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结合农村的现状发展特色经济。如城市郊区的可以利用交通的便利条件和市场的流通条件来发展蔬菜的种植产业,在给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也给城市市民提供了方便,树立特色的农村产业,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

2、发展农村产业集群,创立重点龙头企业在农村发展产业集群,建立龙头企业,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集群可以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实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实行一帮一,一带一的经济发展措施,在集群中创立龙头企业,打响知名度,对外实行招商引资策略,对内实行人员培养计划,内外结合推动农村的经济建设。

3、建立农村专业市场专业的农村市场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农产品和经济产品的销售。在农村农产品和特色产品的销售是一大难题,为此,我们可以建立专门的农村市场,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扩大农村产品和农村企业的销售渠道,实现产品的集中销售。此外也可以跟某些大型签订交易合同,或是对外出口,实现物流式运输等等,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4、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土地是主要的收入来源,也是农民生活的根本保障。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模式也逐渐实现机械化,这就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解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因此,我们可以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充分利用农村的资源条件来创造特色产业和企业,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依赖土地的农民数量,另一方面又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新发展。

农村经济来源篇(6)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新农村建设 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人力资源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大力加强农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思想观念落后。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时代要求相比仍然是较保守、陈旧,许多人未能从计划经济时代圈子里摆脱出来,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意识和能力。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欠发达地区长期以来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交通、通讯、广播电视、教育、医疗卫生条件差,进入后农业税时代,对农村基础设施经费投入的渠道将变窄,这一矛盾将会加剧。

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村基础教育的薄弱,绝大多数农民受教育年限较短,文化程度较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已成为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迫切要求。

新农村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未能彻底打破,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未能得到有效、合理的配置,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步履维艰,欠发达地区农村综合管理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任务相当艰巨。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现状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富裕的能力和本领不强,有的基层党组织不能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核心,农村改革与经济发展缺乏坚强的组织保障。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机遇与挑战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需要加快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农村经济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特别是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和非农产业。非农产业收入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通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稳步增加农业家庭经营收入,农民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接受高等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力素质,以适应非农产业需要,以获得更多非农产业收入。

加快推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需要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源的潜能。建设新农村需要协调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建设,首要的就是发展经济建设,其重要目标是实现稳定的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因素,知识和人力资本是促进现代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源泉和决定因素。欠发达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依靠高素质的农村人力资本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现代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培育新型农民,需要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的积极参与,无论是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乡村环境整治、培育新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综合管理等,都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全力投入。

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需要充分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存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素质。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如何安置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我国欠发达地区巨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充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存量,限制农村劳动力的增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各级政府责无旁贷,应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统筹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目标。

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对策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的理念,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通过以发展农村教育为主导的人力资本投入,在全面提高农村人才素质的基础上,建立与我国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村人才队伍。建立以市场调控为主导,改进宏观管理、流动有序、开放均衡、促进城乡间人才互动、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合理开发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加大人才市场基础建设,推进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进程,促进人才资源的有序和合理流动。提高人才市场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培育和规范人才市场,畅通人才流动渠道,促进人才资源的管理创新。合理配置城乡人才资源,制定和实施区域农村城镇化、产业化发展战略,有计划、有组织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坚持以人为本,确立现代人才资源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和核心载体。建立政府、社会和农村具有特征和潜质的人力资源库。以建设新农村的视野,确立以进步性、创业性和现实性为特征的农村人才资源观,提高人才资源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是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制度安排。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加强农村人力资源的战略性重组与整合,加强人力资源的交流与合作,科学制订我国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力资源发展规划,为实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市场化、国际化、规范化,发挥人力资源效能,为我国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巨大的人才支持和智力贡献。

尊重人才,尊重知识,搭建我国欠发达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与教育合作平台。创建新农村建设的自主创新体系,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加快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开发,建立农业科技合作机制,对农业特定资源和核心技术进行联合开发,进一步改进科技创新的宏观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以适应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推进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学习型农村新社区,构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农村经济来源篇(7)

[关键词]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经济影响;政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内,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农村进行再造,最终使农村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知识和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日益暴露出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经济增加值较低、劳动力存在总量过剩而结构性短缺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础,将传统农业资源通过整合、规划、设计、开发,使其具有娱乐、欣赏、健身或体验等功能特征的新型旅游活动。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产业绩效。农村旅游是传统旅游产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高效联动,是以创新型思维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科学尝试。因此,分析农村旅游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影响,提出通过发展旅游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①②

一、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在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外典型国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如欧盟通过整合乡村中小企业的形式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澳大利亚利用影视作品加大对农村旅游的国际化宣传力度等,其中以日本和美国在促进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方面更具代表性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村旅游的实践和启示

日本农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具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发展方向方面日本因地制宜选择了观光农园、民俗农庄、教育农园等多样化的农村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兴建了农机展览馆、动物广场等观光游览设施。经过不断发展,日本的农村旅游在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为农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推动日本农业的产业化和高级化水平,提升了日本农业的经济价值。日本农村旅游的经验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积极进行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从统筹宏观资源和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的角度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旅游发展规划,避免了农村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高度同质化现象。第二,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撑。在日本农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政府积极参与其中,承担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第三,完备的法律支持体系。为了保障农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合法性,日本政府一方面通过颁布和实施《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等法律制度保障农村旅游发展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通过颁布和实施《农山渔林旅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自然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制度加强农村旅游发展中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二)美国农村旅游的实践和启示

美国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其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和用于闲暇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旅游行业成为消费者偏好的新型消费模式。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传统农业的振兴相结合,提出大力发展农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先后在西部地区和自然保护区推出了生态系统旅游模式、人文和自然景观驱动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等。美国农村旅游的经验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层面的积极推动。例如,美国在1992年成立了国家乡村旅游基金会,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以基金会为主体进行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论证和指导。第二,大力加强农村旅游从业者的人力资源开发。美国政府认为,高效的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依托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素质,美国政府大力加强农村旅游从业者的人力资源开发,国家乡村旅游基金会先后投入数亿美元用于人才培训,并编写《乡村旅游发展培训指南》等用于人才培训。第三,全方位的支持政策体系。为了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美国从县、州一直到联邦的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业都有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体系。

二、发展农村旅游对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分析

发展农村旅游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农村环境优化、拓展农民收入渠道、加速城镇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实现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等方面。③④⑤

(一)发展农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村环境优化

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实践表明,优良的区域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等发展环境的滞后是制约农村投资和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也是农村对外缺乏投资吸引力的原因所在。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强化区域内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等配套设施,从而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区域投资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农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交互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二)发展农村旅游有助于拓展农民收入渠道

受观念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农民的增收方式主要来源于简单的农业加工,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农村的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发展规模普遍偏小,造成农民的收入渠道单一。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一方面,能够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农业资源的经济价值、提高广大农民就业率、拓展农民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在发展农村旅游的同时也丰富了农产品的推介渠道和知名度,从而进一步实现农民增收。

(三)发展农村旅游有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

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市和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相互割裂的状态,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总量、人口生活质量、生活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加速实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有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农村旅游,能够进一步密切城市和农村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通过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通过人口流动实现城乡在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驱动,从而有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

(四)发展农村旅游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主要建立在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基础上,农业发展过程中难以实现通过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通过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中,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利用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发展农村旅游,能够集聚农村旅游发展中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转变经营方式转变,并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典型示范作用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发展。

(五)发展农村旅游有助于实现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产业联动是指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产业协同能力的不断提升、产业互补效应的不断增强实现相关产业之间协同发展的经济现象。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作为第三产业的商贸、餐饮、旅馆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村旅游,能够进一步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促进农业与流通、储运、生态、旅游等产业联动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发展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建议

发展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应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匹配旅游资源承载力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村旅游经济发展、配套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⑥⑦⑧

(一)发挥政府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纵观美国、日本等农村旅游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等形式在促进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一方面,各地政府应深化发展农村旅游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战略作用的认识,加强发展农村旅游的战略规划,强化工作职能,明确责任分工,保障工作经费,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发展农村旅游方面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厘清政府与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功能边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通信设施、交通设施等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必备的要素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其私人供给缺乏有效性,为此,政府应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更多致力于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

(二)匹配旅游资源承载力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纵观发达国家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经验,旅游经济模式的选择必须匹配区域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例如西班牙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选择了“休闲和海滩”的农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美国在西部地区和自然保护区推出了“生态系统旅游”的农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因此,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开发模式选择与区域内的人才、文化、自然条件等旅游基础资源相匹配,否则不仅难以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甚至会给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例如在我国四川等地区可以考虑采用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的农村旅游开发模式,赣南地区可以采取体验休闲型的农村旅游开发模式。此外,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实施方面要特别注意历史古迹和自然生态群落的保护,保障农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村旅游经济发展

培育具有较强资源优势和资本能力的农村旅游龙头企业,能够进一步集聚农村旅游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提高旅游品牌价值,提升区域内农业旅游的带动能力和影响力。在培育农村旅游的龙头企业方面:首先,加大对农村旅游经济龙头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例如可以采用财政贴息的形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等税收工具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旅游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在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其次,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加强品牌投入和品牌推介,培育市场竞争力;最后,建立农业经济龙头企业动态评价和管理机制,从市场竞争力、品牌价值、融资能力、投资收益率等方面建立评价准则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实现农村旅游龙头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管理。

(四)配套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支持是开展农村旅游经济的必要条件,特别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户和农业企业信用能力较低的现实背景下,积极建设多层次金融体系对促进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更具意义。在配套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方面:首先,积极创新银行金融业对农村旅游经济支持形式,根据农户和农业企业信用能力较低的现实,积极探索集合贷款等金融支持形式;其次,在传统银行金融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业,形成传统银行金融业的有益补充;最后,以政府为主体积极探索发起设立农村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大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旅游经济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农村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形式有效支持处于初创期的农业旅游经济。

注释:

①张清、陈智文《吉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1期第29至31页。

②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载于《人文地理》2005年第3期第84至87页。

③苟安经《乡村旅游的农村经济地位与发展前景》,载于《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5期第5943至5944页。

④李海平、张安民《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湖州市乡村旅游为例》,载于《湖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77至81页。

⑤罗相德《旅游企业对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银子岩旅游有限公司对小青山村的影响为例》,载于《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第19至23页。

⑥马丽敏《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载于《农业经济》2014年第11期第64至65页。

⑦宋丹莉、师谦友《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探讨》,载于《农业经济》2010年第5期第28至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