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辩论的观点

辩论的观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5 10:38:33

辩论的观点

辩论的观点篇(1)

论文关键词:体育教学;规律;探讨

规律是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教学规律反映的是体育教学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联系。近30年来,我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教学规律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 。然而,2005年毛振明先生主编的《体育教学论》(以下简称教科书), 对体育教学规律有了新的阐述,提出了“体育教学过程的五大规律”,即“运动技能形成规 律、运动负荷变化和控制的规律、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 化规律、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除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对新推出的几个规 律均缺乏 深入的阐述和论证,且出现所述规律与该书中论述的教学原则同名的情况,让人无所适从。 鉴于该教科书为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认定的教材,教材征订目录中“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已经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校体育理论的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对 该教科书新推出的几个体育教学规律进行探讨,以取得共识。

1 关于“运动负荷变化和控制的规律”

教科书中关于“运动负荷变化和控制的规律”是这样定义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既要合理 地利用生理负荷,又要合理地控制生理负荷,这就是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规律”。“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规律也 与此相适应,运动负荷的安排要与机能变化的三个阶段相匹配,在人体机能活动最强的时段 安排较大的负荷,在人体机能活动上升和下降阶段要控制运动负荷,这是一个基本规律”。首先,定义没有告诉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如何变化又如何控制。对比动作技 能形成规律明确提出技能形成三个阶段即:“粗略掌握动作阶段、改进与提高动作阶段、动 作的巩固与运用自如阶段”,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规律的定义未免空泛。既然冠以运动负荷 变化规律,就不能仅仅从几个阶段模糊地笼统地指出“相匹配”,而要从体育教学具体情况 出发,给出各种条件下负荷变化的规律性解释。况且,定义中所谓“合理地利用、合理地控 制”,表达的是一种主观的意愿,而不是客观存在的本质的东西。其次,人体运动时,由于身体必然承受负荷,因此机体会产生变化,即“机能能力逐步 上升——稳定——下降”,表现为众所周知的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这种规律 是和人体运动及其必然带来的身体负荷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逐步 上升——稳定——下降”的变化正是身体承受运动负荷的结果,即身体承受运动负荷是因, 人体生理机能变化“逐步上升——稳定——下降”三个阶段的出现因果。根据这种因果关系 ,我们只能得出结论:人体承受运动负荷时,生理机能变化呈现“逐步上升——稳定——下 降”的规律。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逐步上升——稳定——下降”的变化规律,相 应的体育教学过程的运动负荷安排与之“相匹配”也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相匹配”只 是表明三个阶段运动负荷不能相互超越,而不能说明运动负荷变化情况,更不能揭示运动负 荷的控制。把这样一个基于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规律的简单逻辑推断结果,而不是运 动负荷变化的本质联系的揭示,标以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规律,这不是科学归纳,这样的规 律揭示未免太容易了。而且,由于体育教学的多样性,我们不能简单地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 动能力变化的“逐步上升——稳定——下降”的三个阶段,推出负荷与之相匹配。例如:技 巧课与50 m跑考试课,在人体生理机能逐步上升的体育课准备活动阶段,运动负荷是完全不 同的,用“相匹配”代替不了对运动负荷变化规律性的揭示。第三,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变化并不仅仅与人体机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关联,而且与学生 体能发展关联,与技能的掌握、年龄、性别、学生水平、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条件、手段 、方法等均有关联。运动生理学研究早就提出了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揭示了运动负荷与人 体机能提高的关系,给出了生物学依据。即人体具有适应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承受、消 化加之人体的运动负荷,并在运动结束后的恢复期产生超量恢复。因此,揭示运动负荷变化 规律,一定要准确定义“运动负荷变化”概念。此外,运动负荷所包含的量和强度因素,是 可以定量描述的。研究运动负荷变化规律,应该建立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以大量数据作为 支撑,从而得出结论,否则难免名不符实。体育理论界前辈们曾经提出了体育教学中的适宜 负荷原则,而不是什么运动负荷变化规律,并不表明他们缺乏上述的简单逻辑推断能力,恰 恰反映了对治学的严谨,反映了体育教学过程中运动负荷变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以及由此 带来的对规律性的揭示困难,只能从原则上提出要求。对运动负荷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揭示 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正是需要后人不断追求的。如果仅仅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 逐步上升——稳定——下降”的变化规律得出“运动负荷的安排要与机能变化的三个阶段相 匹配”的结论,并进而上升为运动负荷变化与控制规律,很明显并没有说明什么问题,只不 过是用众所周知的事实,改头换面,对体育教学规律的研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拓展,只会造 成已有知识体系的混乱。

2 关于“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

教科书指出:“由于体育学科具有独特的运动认知体系,所以体育教学还要遵循体育知 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运动认知过程是:“广泛进行感性认识形成感性基础的阶段; 进行理性的概括形成理性认识的阶段;将理性的认知演绎到各种运动情景的应用阶段” 。在这里,缺乏对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规律的定义,对运动认知过程的描述也与已知 认识规律相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要经过的两个飞跃,即由感性认识 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个飞跃,再由理性认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第二个飞跃。教科书中所说 的运动认知过程并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冠以“体育知识学习和运动认知的规律” 又有何意义呢?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教科书指出:“体育学科特有的运动认知体系是不断提高人体对物 体,对自我的速度,对时间、空间、距离、重量、力量、方位、平衡、高度等因素进行识别 和控制的能力”,是一种“身体——动觉智力”。 “构成身体——动觉智力有三个核心要 素,其一是有效地控制身体运动的能力,其二是熟练地操作物体的能力,其三是体脑协调一 致的能力”。这表明“身体——动觉智力”是一种能力(残疾人的这种智力就 不健全 ),即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不能简单地将这种“身体——动觉智力”与运动认知规律划 等号,也不能因为存在这种“身体——动觉智力”, 就可以不进行具体运动认知过程、特 点的论述,而推论出存在运动认知规律。在运动认知过程中,人类是如何有效控制身体运动 ,如何熟练操作物体,又如何保持体脑协调一致的,揭示其中的特点、规律,才是运动认知 规律所应该阐述的。其实,技能形成规律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运动认知的客观过程。

此外,体育知识学习也不能完全用身体动觉智力理论解释。例如,足球迷可以对足球战 术津津乐道,而不一定要身体力行。典型如美国游泳教练谢曼查伏尔,培养出奥运会冠军 ,自己却不会游泳,能说其对游泳运动缺乏认知吗?我们非常赞成对运动认知规律的探索,有许多领域需要人们去研究。但是如果仅凭直觉 推论规律,而不对规律进行具体探究,揭示其本质联系,这种规律是没有存在价值的。

3 关于“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

教科书指出:“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主要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 主要是通过在集体合作、配合和相互帮助中进行的。因为体育项目和活动中大多数都是以集 体形式呈现练习的,所以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集体性学习体现了体育的特性和目标指向。因此 ,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和突出学生体育学习的集体性规律”[4]。其立论的逻辑是: 因为体 育教学大多是以集体形式呈现——体现了体育的特性和目标指向——要达到这个目标只有形 成学习集体——故存在体育学习集体形成与变化规律。从积极的方面认识,这不失为一种探 索、发现体育教学规律的简捷方法,即从体育教学的普遍现象入手,大胆推断存在相应教学 规律。问题在于,这种推断有没有严密的论证?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集体学习形式是否一 定会导致学习集体的形成?

首先,体育教学采用集体学习形式上课几十年,未见相关学习集体形成的研究。如果说 课改之后因为强调体育学习的多功能性、团队、集体合作,因而必然会有学习集体形成规律 ,则缺乏教学实践支撑。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学习集体 的形成并不表现出一种稳定的必然的联系。例如,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许多学校普遍存 在的体育课“放羊式”教学形式,是不可能出现学习集体的。此外,由于许多体育项目本身 的特点(表现的是个人能力、个人技术)及个体差异的存在,理想的教学应当是小班化、个 体化的因材施教模式。目前的集体学习形式更多的反映了场地器材、师资条件的局限影响, 并不表明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模式。当然,体育教学中涉及到许多需要互相帮助的场合,团队 、集体合作,需要有一个集体学习的氛围,引导得法,可能会形成学习集体,但并不表明学 习集体的形成是一个普遍规律。特别是由于现在的体育教学中,强调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分 组,小集体的组合非常松散、时间短暂、经常需要重新组合,因此,是否会有学习集体的形 成,需要实践支撑,而不是靠想当然。 转贴于

其次,对学习集体形成规律的推断缺乏科学基础。所谓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事物发 生的必然,反映了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社会规律是表现人 类活动所特有的规律,并与人的主观努力相联系,但并不表示可以去支配规律。因为各种社 会活动现象的汇集,表现出的某种规律性仍然是不以个人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不能想当 然的认为因为存在集体学习形式,就一定会形成学习集体,就一定有学习集体形成规律,而 要从体育教学的具体实践活动出发,分析体育教学活动内在的本质联系。对学习集体形成规 律的探索途径应当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普遍观察到学习集体的出现,进而分析其形成的因 素,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是否有),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在学习集体没有普遍出现之前 ,在有关学习集体的研究、报告资料等均非常稀缺之时,进行预言式的规律宣布,再由体育 教师去实践,这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创造规律。

第三,教科书说:“体育教学中的集体教育的过程是:组成集体,形成集体因素的阶段 ;集体巩固,在集体中接受教育的阶段;集体成熟,自觉进行集体性行为的阶段;集体分解 ,形成新学习集体的阶段”。对学习集体形成的揭示不能只是几个阶段,而要 揭示各 阶段的特点、内涵(规律揭示的需要)。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不光是组 织上的统一体,还是由在需要、兴趣、智力、思想、道德、社交、创造力、审美等方面既有 共性又有个性的人们所组成的精神上的统一体。这种精神上的统一过程正是集体形成的过程 。因此,学习集体形成的规律应当回答:学习集体是怎样形成的;其形成的动力是什么;形 成的一般趋势和特点怎样;学习集体形成中内部、外部诸因素的关系如何等等。作为体育学 习集体形成模式的研究,对体育学习集体的形成进行探索,总结出具有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用以指导体育教学中学习集体的形成有着非常积极地意义,但并不意味着体育教学的集体学 习形式必然形成学习集体。如果仅仅以上述的“组成集体、集体巩固、集体成熟、集体分解 ”四个阶段来描述,恐怕连模式都谈不上,更不要说成为规律了。

4 关于“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

教科书指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不断地体验运动的乐趣,这是培养学生体 育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的首要条件,也是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健康的前提条件, 更是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把握的客观规律”。体育教学中的乐趣体 验过程 是:“学生在自己原有的技能水平上充分地运动从而体验运动的乐趣的阶段;学生向新的技 能水平进行挑战从而体验运动学习乐趣的阶段;学生在运动技能习得以后进行技术和战术的 创新从而体验探究和创新乐趣的阶段”。首先,教科书中在讲到教学原则时也提出了“体验运动乐趣原则”,这种把教学原则与 教学规律混为一谈的提法,使人无所适从,反映出编写者理论体系的混乱。在“体验运动乐 趣的规律”文字表述中,“体验”两字的运用就不恰当。因为,规律是客观存在,而“体验 ”则是带有主观愿望,可能有也可能无。传统的技能为主的体育教学之所以要改革,其中一 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体验不到体育乐趣,对体育学习内容不感兴趣。如果说,存在体验 运动乐趣的规律,为什么在过去的教学中没有成为普遍现象?没有能够体现出来?新课改强 调要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直指传统体育教学的弊端,因为没有了体育乐趣,持久的运动热 情、动力就无从谈起。充分表明“体验运动乐趣的规律”不成立,只能作为一种原则存在。 因此,可以把愿望、要求作为教学原则提出,混淆为规律则是不恰当的。因为规律是一种客 观现象的反映,是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会因为你认为应该这样就一定会这 样。其次,大多体育项目由于自身形式、规则、方法、特点给学生带来乐趣,但是并不是所 有运动都能带来乐趣。况且,现代体育本质上是与人类自身、自然环境挑战的过程,体育过 程充满了艰辛、痛苦、竞争、挑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受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 、环境条件、项目特点等等因素的制约,运动乐趣并不总是存在。如受到广泛批评的铅球教 学、广大学生视为畏途的中长跑教学等。一定要论证这种运动充满了乐趣,是自欺欺人。中 长跑运动虽然单调乏味、痛苦,但是由于其健身价值、受条件限制现阶段的不可替代性,仍 然是学校体育教学不可放弃的内容。作为教学原则,提出体验运动乐趣,是完全应该的,体 验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痛苦,战胜自我、完成目标,体验健康人生、体验战胜 自我带来的生理和精神层面的享受。然而,要将这种体验看成是体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客观 规律,则未免太武断了。而且,对大多数学生来说,获得运动乐趣,进而挑战新技能创新得到更高层次的心理满 足,在目前的教育体制、教学条件下不可能成为普遍现象,体验探究和创新乐趣只能是少数 学生的行为。这是因为受场地器材、师资条件、班级规模、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制约,受 高考指挥棒的制约,加上教育部门、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对现代体育认识的偏颇,学校体育 教学还只是停留在比较初级的运动技能学习阶段和增进体质健康层面,较复杂的技战术探究 、创新,既没有充足的教学时间,又缺乏持久的动力(这是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 要所决定的)。当体育只能作为手段、工具,而不是人的发展的自觉需要,所谓体验运动乐 趣规律也只能是一种主观想象中的美好愿望而已。

辩论的观点篇(2)

1.毕业论文答辩的一般程序

(1)学生必须在论文答辩之前,将经过指导老师审定并签署过意见的毕业论文一式三份连同提纲、草稿等交给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的主答辩老师在仔细研读毕业论文的基础上,拟出要提问的问题,然后举行答辩会。

(2)在答辩会上,先让学生用15分钟左右的时间概述论文的标题以及选择该论题的原因,较详细地介绍论文的主要论点、论据和写作体会。

(3)主答辩老师提问。老师提问完后,有的学校规定,可以让学生独立准备15-20分钟后,再来当场回答。可以是对话式的,也可以是主答辩老师一次性提出三个问题,学生在听清楚记下来后,按顺序逐一作出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情况,主答辩老师和其他答辩老师随时可以有适当的插问。

(4)学生逐一回答完所有问题后退场,答辩委员会集体根据论文质量和答辩情况,商定通过还是不通过,并拟定成绩和评语。

(5)召回学生,由主答辩老师当面向学生就论文和答辩过程中的情况加以小结,肯定其优点和长处,指出其错误或不足之处,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指点,同时当面向学生宣布通过或不通过。至于论文的成绩,一般不当场宣布。

2.学生答辩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要顺利通过答辩,并在答辩时真正发挥出自己的水平,除了在答辩前充分作好准备外,还需要了解和掌握答辩的要领和答辩的技巧。

2.1携带必要的资料和用品

首先,学生参加答辩会,要携带论文的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如前所述,携带论文底稿和主要参考资料的必要性是不言自明的。但在回答过程中,也是允许翻看自己的论文和有关参考资料的,答辩时虽然不能依赖这些资料,但带上这些资料,当遇到一时记不起来时,稍微翻阅一下有关资料,就可以避免出现答不上来的尴尬和慌乱。其次,还应带上笔和笔记本,以便把主答辩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意见、见解记录下来。通过记录,不仅可以减缓紧张心理,而且还可以更好地吃透老师所提问的要害和实质是什么,同时还可以边记边思考,使思考的过程变得很自然。

2.2要有自信心,不要紧张

在作了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大可不必紧张,要有自信心。树立信心,消除紧张慌乱心理很重要,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本来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也答不上来。只有充满自信,沉着冷静,才会在答辩时有良好的表现。而自信心主要来自事先的充分准备。

2.3听清问题后经过思考再作回答

主答辩老师在提问题时,学生要集中注意力认真聆听,并将问题回答略记在本子上,仔细推敲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要害和本质是什么?切忌未弄清题意就匆忙作答。如果对问题中有些概念不太理解,可以请提问老师做些解释,或者把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说出来,并问清是不是这个意思,等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再作回答。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答所非问。答到点子上。

2.4回答问题要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在弄清了主答辩老师所提问题的确切涵义后,要在较短的时间内作出反应,要充满自信地以流畅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把自己的想法讲述出来,不要犹犹豫豫。回答问题,一要抓住要害,简明扼要,不要东拉西扯,使人听后不得要领;二要力求客观、全面、辩证,留有余地,切忌把话说“死”;三要条分缕析,层次分明。此外还要注意吐词清晰,声音适中等等。

2.5对回答不出的问题,不可强辩

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对答辩人所作的回答不太满意,还会进一步提出问题,以求了解论文作者是否切实搞清和掌握了这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答辩人如果有把握讲清,就可以申明理由进行答辩;如果不太有把握,可以审慎地试着回答,能回答多少就回答多少,即使讲得不很确切也不要紧,只要是同问题有所关联,老师会引导和启发你切入正题;如果确是自己没有搞清的问题,就应该实事求是地讲明自己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搞清楚,表示今后一定认真研宄这个问题,切不可强词夺理,进行狡辩。

2.6当论文中的主要观点与主答辩老师的观点相左时,可以与之展开辩论

答辩中,有时主答辩老师会提出与你的论文中基本观点不同的观点,然后请你谈谈看法,此时就应全力为自己观点辩护,反驳与自己观点相对立的思想。主答辩老师在提问的问题中,有的是基础知识性的问题,有的是学术探讨性的问题,对于前一类问题,是要你作出正确、全面地回答,不具有商讨性。而后一类问题,是非正误并未定论,持有不同观点的人可以互相切磋商讨。要知道,有的答辩老师提出的与你论文相左的观点,并不是他本人的观点,他提出来无非是想听听你对这种观点的评价和看法,或者是考考你的答辩能力或你对自己观点的坚定程度。退一步说,即使是提问老师自己的观点,你也应该抱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态度,据理力争,与之展开辩论。不过,与答辩老师展开辩论要注意分寸,运用适当的辩术。一般说,应以维护自己的观点为主,反驳对方的论点要尽可能采用委婉的语言,请教的口气,用旁说、暗说、绕着说的办法,不露痕迹地把自己的观点输入对方,让他们明理而诚服或暗服。

2.7要讲文明礼貌

论文答辩的过程也是学术思想交流的过程。答辩人应把它看成是向答辩老师和专家学习,请求指导,讨教问题的好机会。因此,在整个答辩过程中,答辩人应该尊重答辩委员会的老师,言行举止要讲文明、有礼貌,尤其是在主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难以回答,或答辩老师的观点与自己的观点相左时,更应该注意如此。答辩结束,无论答辩情况如何,都要从容、有礼貌地退场。

辩论的观点篇(3)

辩论赛主持词

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实际上是围绕辩论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种知识的竞赛,思维反映能力的竞赛,语言表达能力的竞赛,也是综合能力的竞赛。

主席:各位领导、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观看丰县首届信泰证券杯会计职业道德知识辩论赛决赛现场,本次大赛由丰县县委宣传部、丰县财政局、丰县广播电视局、共青团丰县委员会、丰县会计学会联合主办,由南京信泰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丰县服务部协办。

经过紧张的初赛和半决赛,现在还剩下我们四支代表队,将要在这里进行争夺三、四名和冠亚军的决赛,相信经过选手的充分准备,各代表队和辩手会给大家一个精彩的展现,本次比赛分为两场,第一场是卫生系统代表队和委派会计代表队进行争夺第三名的比赛;第二场是财政局机关代表队和镇财政代表队进行争夺冠军的决赛。

比赛开始前,首先我宣布会场纪律和比赛规则:

一、陈词阶段:我们提倡即兴陈词,引经据典要恰当,在陈词阶段,由双方一、二、三辩进行陈词。先由双方一辩进行立论陈词,然后是双方二辩、三辩在反驳对方观点的同时,对本方观点进行补充陈词。顺序是正方一辩、反方一辩、正方二辩、反方二辩、正方三辩、反方三辩。时间都是每人3分钟。

二、自由辩论阶段:时间是双方各5分钟。由正反双方自由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同时另一方开始发言,另一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计时间照常进行。同一方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用时已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以向主席提出不发言。在自由辩论阶段,我们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三、结辩陈词阶段:时间是3分钟,由双方四辩进行结辩陈词。也就是辩论双方针对辩论赛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对于脱离实际、背诵事先准备的稿件者,适当扣分。

四、其它注意事项:

1、在辩论时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话;

2、不可进行人身攻击;

3、尊重主席及评委的评判;

4、我们提倡辩手使用普通话,对使用普通话者适当加分;

5、除辩论开始一辩必须说主席、评委、大家好,其余皆可省去。

6、在辩论中,辩手可以使用道具、图表和物品作为辅助手段以强化自己的陈辞,但尺寸不能过大,以免遮挡。

7、在每场比赛中,辩手的辩位不能变动。

8、在辩论中,为支持本方观点,我们不反对引用名人名言,但我们不提倡引用敏感历史人物及当代现任领导人的讲话,以免引起各种歧义。另外,在举例时,尽量避免敏感的政治人物及政治事件。

9、时间提示:最后30秒时,哨音提示,时间结束时亮红方牌子。

本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否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

下面,请辩论双方代表队上场。

现在我来介绍一下今天的辩论双方。坐在我右手边的是正方镇财政代表队,她们的4位辩手分别是:一辩李亚男、二辩王世松、三辩周环环、四辩刘彬,他们的观点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那么坐在我左手边的是反方财政局机关代表队,他们的四位辩手分别是:一辩代晓曼、二辩孙凯、三辩张宏华、四辩韩方真,他们的观点是: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不是会计职业道德的问题。

主席:下面,辩论开始,首先我们欢迎正方一辩发言,时间3分钟。

主席:好,刚才正方一辩对自己的观点作了立论陈述,现在我们来看看反方是如何破题立论的。请反方一辩发言,时间也是3分钟。请!

主席:感谢反方一辩的精彩陈述,下面请正方二辩作补充陈词,时间是3分钟;

主席:下面有请反方二辩作补充陈词,时间也是3分钟;

主席:下面请正方三辩对本方观点作补充陈词,时间是3分钟;

主席:下面请反方三辩对本方观点作补充陈词,时间也是3分钟;

主席:谢谢,经过刚才双方一、二、三辩陈词之后,接下来又是他们施展才华的时刻了,也是辩论赛最精彩的时刻---自由辩论。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让我提醒双方代表,你们每队各有5分钟的发言时间,正反双方自由轮流发言,同一方的发言次序不限。正方先发言。一方发言落座之后,另外一方要马上发言,若有间隙,累计时间照常进行。如果一方用时已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以向主席提出不发言。我们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也要适当扣分。好,现在我宣布自由辩论正式开始。主席:先请正方先发言

主席:好,各位观众,刚才这段自由辩论可谓非常的精彩,而各方的第四位辩手所将要作的总结性陈述,往往更是举足轻重。我们先从反方四辩***开始,时间3分钟。请。

主席:谢谢!现在我们请正方四辩***为正方作总结性陈述,时间也是3分钟。请。

主席:好,感谢各位辩手精彩的辩论,究竟哪方获胜,请现场评委给大家一个客观公正的答案,请评委退席评议。

主席:在评委评议期间,我们有请丰县小凤凰剧团副团长朱惠给大家演唱,她演唱的歌曲是:

1、

2、

大家欢迎!

下面请丰县中学 给大家演唱,他演唱的歌曲是:

1、

2、

大家欢迎。

主席:在比分揭晓之前,先请现场的评委嘉宾 对今天的辩论进行点评,有请,大家欢迎

主席:下面我宣布本场比赛最佳辩手是: 方 代表队的 辩辩手 。获得本场比赛胜利也是我们本届大赛的冠军代表队是:

方 代表队。

各位领导,各位观众朋友们,经过十余天的紧张比赛,我们各个代表队和各位辩手历经初赛、半决赛和今天的决赛。比赛中各位辩手辩出了水平,辩出了会计人的风采,从中产生了一批优秀辩手,今天的决赛中也产生了我们本届辩论赛的冠军代表队,辩论赛已到此结束,下面进行发奖:

1、获得本届辩论赛的优秀辩手和最佳辩手是:卫生系统代表队:陈文、田苗,财政局机关代表队:韩方真;镇财政代表队:刘彬;委派会计代

表队:赵厚峰、孙惠娟。

获得本届辩论赛的最佳辩手是:财政局机关代表的代晓曼。

辩论的观点篇(4)

论战在政治,学术等方面因意见不同而引起的争论。争论的各方应自觉遵守论证和反驳的逻辑规则,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明辨是非,发展真理。

论敌论辩过程中,持相反论断的对手。例如,在“世界上是否有神存在”的论辩过程中“有神论者”是“无神论者”的论敌,他们各持相反的论断,互为争论的对手,即互为论敌。

论断论证中,凭借确凿的论据,运用一定的推理形式,对论题的真实性所进行的推论与断定。

论题演讲者对所谈论的问题所持的看法与主张,是通过论证要确定其真实性的判断。从形式上讲,它是一个命题。论点必须正确、鲜明。所谓正确,就是讲演者必须以科学的方法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对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做出准确的判断;所谓鲜明,就是立场态度要鲜明,爱憎要分明,不能似是而非,含糊其词。

反论题论证中与原论题具有矛盾关系的论题。例如,如果把“人是上帝创造的”作为原命题,那么“人并非是由上帝创造的”便是与原命题具有反对关系的反命题。在论辩中,可以提出与论敌的观点相矛盾的反论题,然后通过论证反论题的正确从而反驳对方。也可以提出与自己的观点相矛盾的反论题,通过论证这个反命题的虚假来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反论题往往是原论题的负判断。

论据就是被引来作为论题真实性根据的一组判断,是讲演者用来阐述论点的材料。从内容上看,它们可以是科学已经证明了的原理、定律,可以是已被确认的事实。根据充足理由律,在演讲与论辩中使用的论据必须典型、真实、充分。

论证用若干真实判断确定另一判断为真的思维过程。论证又称证明,由论题、论据、论证方式组成。论证的作用在于探求真理、阐明真理,使真理为人们普遍地接受。在讲演与论辩活动中,要使论据具有论证性,必须遵守以下规则:①论题应当清楚、确切,不应含糊其词,不应有歧义,论证者必须首先弄清自己的论题是什么,并且尽量用明确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对于其中关键的概念,还应加以必要的解释、说明。②论题应保持同一,如果在论证过程中任意转换论题,就无法达到论证的目的。③论据应当是真实判断。④论据的真实性应不依赖于论题的真实性。⑤从论据应能推出论题,也就是说,论据必须是论题的充足理由。根据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①根据所运用的推理形式,论证可以分为归纳论证与演绎论证;②根据所运用的论证方法,论证可以分为直接论证和间接论证。

一维论证就是在演讲和论辩中只对所宣传的观点进行正面的论证,而不涉及与自己相对立的观点;只强调要听众相信与执行(要这样做,不要那样做)。

多维论证就是在演讲和论辩中不仅对所宣传的观点进行正面论证,而且还要对反面的观点以及正反两种观点之间的关系进行立体交叉的综合分析,在与对立观点的讨论中,阐述正确的观点,强调要听众注意与了解(是这样,不是那样,为什么)。

喻证法逻辑上叫比喻论证法。是一种用生动的比喻作为论据为论证一个论题的方法。如《说苑·正谏》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春秋时,吴王想攻打楚国。并宣布:“敢有谏者死。”有个青年侍卫欲谏不敢。最后他找到一个机会,对吴王发表了如下议论:“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俗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后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侍卫这番议论,比喻贴切,形象地指出了吴王攻楚的后患,使吴王易于接受他的规谏。

反证法间接论证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证明与自己的论题相矛盾的反论题是错误的,然后根据排中律,从而确定自己的论题是正确的一种论证方法。它不是依靠论据直接论证自己观点的真实性,而是从反面来证明。运用反证法时应注意:反论题与自己的论题必须是矛盾关系,而不能是反对关系,因为具有反对关系的两个判断可以同时是虚假的。例如,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中说:“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就没有人了!”这段话虽短,却是一个完整的反证法间接证明。正论题是“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杀不完的”,反论题是“广大人民是打得尽、杀得完的”。这里,先假定反论题为真,由此就必然推出显然荒谬的推断,“世界上早就没有人了。”我们由否定这一荒谬推断就必然导致否定反论题,再根据排中律,就证明了“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杀不完的”。从形式上看,反证法实际上是运用充分条件的假言推理的否定后件式。在讲演与论辩过程中,反面论证同直接论证结合起来运用,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层递法在论辩和演讲过程中,有时要论述的问题比较复杂,一下子不容易说清楚,讲透彻,所以,通常是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成几个步骤,一层一层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做出结论。这样的论证方法就叫层递法,也叫分层论证法。

论文答辩的技巧论文答辩是多能力的综合运用。答辩,不但是对某人专业知识的考察,也是对某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的考察。首先,答辩者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许多人虽然在专业上有较高的水平,但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较差,因此担心自己讲不清楚,说不明白。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就会使控制自己的能力减弱,应变能力下降,逻辑思维紊乱,口语表达模糊,难以充分表现自己的专业能力。因此,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做好答辩的重要前提。其次,答辩者应该准备一个书面提纲。答辩一般是以某篇论文或某项设计为基础的,这就要以某篇论文或某项设计为依据,对其中所采用的理论、方法等等,给予有理有据的、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准备书面答辩提纲的目的,是对答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提问,预先做充分的准备,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再次,答辩者应使用精炼的语言,即使你专业知识丰富,在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但在阐述问题时语言不精炼,就往往不能切中要害,难以把问题剖析深透。例如,有的在答辩时总怕问题解释不清,就左解释,右解释,甚至有时把自己也解释糊涂了。要知道答辩不是给学生上课,听众是有较高水平的专家,过多的解释,就显得多余了。

反驳是根据已知为真的事实或理论来确定某一论断的虚假性,或指出对某一论断的证明不能成立的一种逻辑方法。它是驳斥谬论、揭露诡辩、维护真理的重要手段。由于论证是由论题、论据和论证过程三个要素有机构成的,因此,反驳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反驳论题、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方式。在一个反驳过程中,既可以从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着手进行反驳,也可以同时从两个方面或三个方面的任何一个方面着手进行反驳,也可以同时从两个方面或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反驳。反驳可以按照不同的依据分为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演绎反驳和归纳反驳;简单反驳和复杂反驳。从形式上看,反驳是论证的一种特殊形式,因而同论证一样,需要遵守论证的规则。在论辩中,反驳的前提在于对方的论题虚假或论证过程出现了纰漏,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析对方的论证,发现其破绽。或根据情形的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反驳手段,驳倒对方。

反驳论点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反驳。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引用对方的论点树立靶子,然后加以分析批判。例如,一位青年以《驳“知识越多越反动”》为题作演讲时说:“‘’的连篇鬼话中,有个反动论点,叫做‘知识越多越反动。’仿佛资产阶级与知识结伴,无产阶级与知识无缘。真是荒唐透顶!按照‘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反动逻辑,谁有知识谁便反动。谁知识越多谁就‘反动’到家了,这样一来,所有的知识分子便统统被划入‘反动行列’。那么,人们不禁要问:革命导师的学问高深不高深,广博不广博?他们掌握伟大革命真理,既有丰富的阶级斗争知识,又有精湛的自然科学知识,该属什么阶级呢?又不禁要问,我们的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时时刻刻都在向青少年传播革命道理,讲授文化科学知识,按照‘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奇谈怪论,岂不每天每时在驱使人们走向‘反动’?我们更不禁要问,除了知识分子有知识外,工农兵群众和广大干部也都有知识,随着实践的继续,认识的深化,学习的进行,知识越来越多,难道都是在‘反动’的路上越走越远?”这段演讲开门见山地提出了“”的反动论点“知识越多越反动”作为批判的靶子,接着用一系列的反问和逻辑推理论证了这一论点的荒谬性和反动性,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在论辩中,反驳论题最能直截了当地达到反驳的目的,也是最根本的反驳。

反驳论据即设法证明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不能成立的,以此否定由这论据支持着的论点。如林肯当律师时为小阿姆斯特朗的辩护演说。原告方面证人福尔逊指控小阿姆斯特朗犯了杀人罪,并发誓说在10月18日晚上的月光下亲眼所见。林肯在事前对该案进行了仔细了解和思考,在辩护过程中连续反驳了福尔逊的论据,证明他说了谎话。证人第一个证据是:10月18日晚11点钟在月光下看清了被告的脸。林肯根据事实指出那天晚上11点钟月亮已经下山,没有月光,所以证人的证言是不真实的,指控不能成立。因此,最好能与反驳论题结合起来才充分有力。

反驳论证方式反驳过程中,指出对方的论据和论题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或从对方的论据推不出对方的论题。在论辩中,针对对方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进行反驳,揭露其论据不能推导出相应的结论,这也是挫败论敌的有效的论辩方法。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人在论证自己勤劳勇敢时使用了如下推理:“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我是中国人,所以我是勤劳勇敢的。”在反驳时,可以针对他的论证方式指出,这个三段论犯有四项的逻辑错误。在论辩中,反驳论证方式常和反驳论题、反驳论据结合起来使用。应当注意的是,驳倒了对方的论据,同样,驳倒了对方的论证方式,也不等于驳倒了对方的论题。在两种情况下,只是表明或者是从论据不能推出论题,或者是对方论题没有得到逻辑论证。

辩论比赛发言稿的准备方法在材料准备充分、思路讨论清楚的基础上,教练应根据自己的总体构思,合理安排四位辩论员的论辩任务,并指导他们分头写辩论稿。一般的程序是“启、承、转、合”,即由1号辩论员破题,提出并正面阐述本方观点;2号接着加强论点,猛攻或坚守一个方面;3号的任务与2号相似,只是要比2号论得更深,议得更广;4号辩论员总结发言,升华本方观点,将辩论推向高潮。必须注意的是,每位辩论员尤其是前3位辩论员的中心观点必须十分突出,切忌混沌一片,不分主次。这样,每个人的发言既各有侧重,又与其他三位紧密联系,一环扣一环,能体现出良好的整体配合意识。由于辩论是口头表达,辩论稿应尽量口语化、生活化,新鲜生动。辩论员应在教练指导下反复修改辩论稿。在写稿和改稿过程中,四位辩论员要随时互相借鉴、协调,互相熟悉各自的论点和论据,为自由辩论的默契配合打下基础。在成稿阶段,教练不应对辩论员各自的语言风格过多干预。

辩论比赛中自由辩论的准备方法和发言技巧自由辩论是决定全场胜负最关键的一战,也是衡量、评价辩论员素质、辩论队整体配合意识的试金石,也常常是比赛最激烈、最精彩的部分。要想在自由辩论中占优势,首先应当充分讨论对方可能采取的战术,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可能坚持的观点,然后针对性地归纳出本方的对策。攻防的具体问题在全队讨论的基础上最好能一一列出,把问题和对策都用精炼的语言写在卡片上面。自由辩论时,还可以实行粗略的分工,每位辩论员根据规定发言的内容划分重点防守和重点进攻的区域。其中第四辩论员仍做为压阵主将,在关键时刻能左右局势,使辩论朝着有利于本方的方向发展。这种分工是为了防止万一的冷场而准备的。在真正的临场中,每位辩员应充分发挥各自的才智,积极灵活主动,切不可因为有了分工则不越雷池一步,各人自扫门前雪。机智的辩论需要的是机智的发挥,而机智往往来自一时的灵感。在自由辩论中要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如先发制人战术,引而不发战术,矛盾战术等,其中最关键的一条是争取主动。即使在处于劣势的条件下,也要善于转化话题,将辩论引向利于本方观点的方向。切不可人云亦云,或充当对方的解释员。争取主动的信心来自本方对观点的熟悉和灵活运用程度。在自由辩论中始终处于主动的一方将是胜利的一方。

自由辩论还是配合默契,默契来自辩论员对本方观点思路的深刻体会和相互之间的充分了解,既要充分了解队友所持的观点,又要充分了解队友的辩论风格及性格。这样才能融为一体,相互补充。默契的形成不是一朝之功,需要一段时间的交流和理解。辩论场上每方是以一队四个人作为一个整体出现的,只有整体的和谐,才会有个人的突出。临场时,如果迫不得已可以通过传递条子沟通思想,相互提示,但切不可动作过大或过于频繁,以免影响分数。

辩论的观点篇(5)

这期的实话实说《唇枪舌剑》说的是关于辩论的话题。辩论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便是聋哑人也离不开辩论,因为人类只要有交流就离不开辩论。辩论有高雅低俗之分,高雅的辩论是说理,低俗的辩论骂街。善于辩论的人,通过辩论能使陌生人变成朋友;不善于辩论的人,通过辩论能使朋友变成敌人。所以怎样辩论,确实是我们生活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辩论在我国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就产生了苏秦,张仪之类的雄辩名家,今天,我们又有幸从节目中目睹了今日辩论名家的风采——曾在全国电视辩论大赛中获奖的两位辩手来到节目中担当谈话嘉宾,而且还做了现场辩论表演。

从这两位嘉宾的发言来看,他们显然都对曾经参加的电视辩论大赛的辩论方式,以及大赛前被迫接受的非理性强化训练方式,表达了非常否定性的意见,甚至通过现场辩论表演,试图用一种全新的慢节奏的辩论方式来取代曾经非常流行的辩论模式。对于他们的反思,我是很钦佩的,只是觉得,仅仅停留在辩论方式上的反思,似乎还不充分。

我想,辩论的本质不在于辩论的方式是激烈还是舒缓,是激情洋溢还是镇静自若,是言辞尖锐还是措词温和,而在于为什么而辩论,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辩论,还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辩论能力而辩论?辩论的本质是为了驳倒对方,还是与对方分享彼此认为是正确的东西,从而通过辩论使双方都能更加全面地提高对辩论的话题的认识?

目前的电视辩论大赛的设计,显然是让辩手们为了辩论而辩论,所以只要能驳倒对方,可以无所不用其极,这样的结果只能将辩论引向歧途。比如,为了表示比赛的公正性,直到正式比赛时才让选手选择正方和反方。但恰恰是这种表面上的公正,使辩论变了质。因为选手们从辩论开始就不是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而辩论,甚至可能是为了驳倒对方,硬是把自己认为是错误的观点说成是正确的。这样的辩论,与培养和考验选手们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能力有什么区别呢?再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将这些不为自己的思想,不论是非,只为驳倒对方的盲目的辩论方式推销给我们的社会,又将产生怎样的消极影响呢?

辩论的观点篇(6)

辩论赛比赛流程及细则一一、比赛办法

1、采用题目分组对决方式,即由抽出的题目决定分组进行对决。各队将在比赛前指定时间进行抽签,决定辩题和场次。抽到同一题目的正、反两方参赛单位为一组进行对决。

(注:复赛正反方在初赛举行后抽签决定;半决赛正反方在复赛举行后抽签决定;本次比赛共14场:初赛7场,复赛4场,半决赛2场,决赛1场。)

2、在组合确定之后,辩题同时公布。

3、辩题由主办方拟定,辩题公布后参赛队伍不得随意要求删改。

二、比赛流程

1、主席开场白:介绍比赛规程、参赛队及所持观点、评判团成员,然后宣布比赛开始。

2、参赛双方进行辩论。

3、辩论结束,现场互动,观众就辩题发表观点。

4、评判团成员商议比赛结果。

5、评判团代表点评赛况。(在辩论结束后,评判团将推选一名代表,综合所有评委的意见,发表对该场辩论的评语。分析两队的表现及优缺点,提出双方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时间限制,评语应言简意赅。)

6、主席宣布结果,比赛结束。

三、辩论流程

1、第一阶段(陈词阶段)

(1)立论陈词

正方一辩陈词3分钟,反方一辩陈词3分钟。

(2)立证陈词(进一步阐述本方观点)

正方二辩陈词3分钟,反方二辩陈词3分钟。

2、第二阶段(盘问阶段)

(1)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任何选手(只限一名)选手回答。

(2)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任何选手(只限一名)选手回答。

(3)提问用时累计1分钟,回答用时累计3分钟。

3、第三阶段(自由辩论阶段)

由正方首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正反方轮流发言。共用时10分钟,每方用时5分钟。

4、第四阶段(总结陈词阶段)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用时4分钟。正方四辩总结陈词,用时4分钟。

5、观众提问

观众可分别向正反方提问12个问题。观众提问不影响得分。

四、辩论赛辩论规则

1、时间提示

当辩手发言时间剩余30秒时,计时员以一次短促的琴声提示,用时满时,以两响琴声终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盘问规则

(1)每个队员回答应简洁,提问应明了(每次提问只限一个问题)。

(2)对方选手提出问题时,被问一方必须回答,不得回避,也不得反问。

3、自由辩论规则

(1)自由辩论发言必须在两队之间交替进行,首先由正方一名队员发言,发言队员坐下后,由反方一名队员发言,双方轮流,直到时间用完为止。

(2)各队耗时累计,当一方发言结束即发言队员坐下后,即开始计算另一方用时。

(3)在总时间内,各队队员的发言次序、次数和用时不限。

(4)如果一队的时间已经用完,另一队可以继续发言,直到时间用完为止。也可以放弃发言。放弃发言不影响打分。

4、辩手不可以宣读预先准备好的书本,或展示准备好的图表或大字报,但可以带小卡片,出示或引述书本、报刊的摘要,以加强论据。

5、比赛中,辩手不得离开座位,不得打扰对方或本方辩手发言,辩论时不得人身攻击。

五、辩论赛评分方式

1、每场比赛有5名专家组成评判团。

2、评判办法(本次比赛采取打分方法,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

(1)比赛的胜方由5位评委所打分数总和决定,得分高的一队取胜。

(2)每场优秀辩手由得分最高者获得,该总分为各评委所打分数之和。

(3)辩手个人得分只作为个人奖项的评审依据。

六、评判标准依据

1、团体得分部分(100分)

(1)审题(20分)

对所持立场能否从逻辑、理论、事实等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论据是否充足,推理关系是否明晰,对对方的难点是否有较好的处理方法。

(2)论证(25分)

论证是否有说服力,论证是否充足,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事实引用是否恰当。

(3)辩驳(25分)

提问是否抓住对方的要害,问题明了。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提出问题或提问不清,应适当扣分。是否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是否给人有理有据的感觉。不回答或不正面回答问题应适当扣分。

(4)配合(20分)

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论辩衔接是否流畅,自由辩论时发言是否错落有致,回答是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给对方有力打击。

(5)辩风(10分)

语言流畅、用词得当、语调抑扬顿挫、语速适中;尊重对方辩手,尊重评委,尊重观众;表演得体、错落大方,有幽默感。

2、个人得分部分(100分)

(1)辩论技巧(40分)

辩手是否语言流畅、立意明确、能否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理解、认识辩题,叙述是否有层次性、条理性,论证是否有说服力。

(2)内容资料(20分)

论证是否充分、合理、恰当有力,引述资料是否详实。

(3)表情风度(20分)

辩手表情、手势是否恰当、自然、大方,不强词夺理,尊重对方,尊重评委和观众,富有幽默感。

(4)自由辩论(20分)

是否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主动、准确、机智地反驳对方的观点,思路清晰,立场坚定、逻辑正确、应对灵活。

辩论赛比赛流程及细则二一 辩论赛类型

1.立论陈词:正方一辩三分钟 反方一辩三分钟

攻辩阶段:正方二辩三分钟 反方二辩三分钟

正方二辩三分钟 反方二辩三分钟

总结陈词:正方一辩一分半 反方一辩一分半

自由辩论:正方开始 累计时间各四分钟

总结阶段:反方四辩开始,各四分钟

2.陈词共18分钟

正、反方一辩发言各3分钟

正、反方二辩发言各3分钟

正、反方三辩发言各3分钟

自由辩论阶段共用时10分钟,每方用时5分钟

总结陈词阶段共用时8分钟,每方用时4分钟

二 辩论赛程序(简要)

1、 辩论赛开始

2、 宣布辩题

3、 介绍参赛代表队及所持立场

4、 介绍参赛队员

5、 介绍规则评委及点评嘉宾

6、 辩论比赛

7、 规则评委及点评嘉宾退席评议

8、 观众自由提问时间

9、 评委入席,点评嘉宾评析发言

10、宣布比赛结果

11、辩论赛结束

三 辩论赛细则

1、时间提示

自由辩论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3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攻辩小结阶段,每方使用时间剩余1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的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其它阶段,每方队员在用时尚剩30秒时,记时员以一次短促铃声提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终止钟声响时,发言辩手必须停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陈词

提倡即兴陈词,引经据典恰当。

3、开篇立论

由于本次比赛辩题大都富于生活化色彩,所以开篇立论无须在理论的层面上过多纠缠。立论要求逻辑清晰,言简意赅。

4、攻辩

(1) 攻辩由正方二辩开始,正反方交替进行。

(2) 正反方二、三辩参加攻辩。正反方一辩作攻辩小结。正反方二、三辩各有且必须有一次作为攻方;辩方由攻方任意指定,不受次数限制。攻辩双方必须单独完成本轮攻辩,不得中途更替。

(3) 攻辩双方必须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提问和回答都要简洁明确。重复提问和回避问题均要被扣分。每一轮攻辩,攻辩角色不得互换,辩方不得反问,攻方也不得回答问题。

(4) 正反方选手战立完成第一轮攻辩阶段,攻辩双方任意一方落座视为完成本方攻辩,对方选手在限时内任意发挥(陈词或继续发问)。

(5) 每一轮攻辩阶段为1分30秒,攻方每次提问不得超过10秒,每轮必须提出三个以上的问题。辩方每次回答不得超过20秒。用时满时,以钟声终止发言,若攻辩双方尚未完成提问或回答,不作扣分处理。

(6) 四轮攻辩阶段完毕,先由正方一辩再由反方一辩为本队作攻辩小结,限时1分30秒。正反双方的攻辩小结要针对攻辩阶段的态势及涉及内容,严禁脱离比赛实际状况的背稿。

5、自由辩论

这一阶段,正反方辩手自动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记时标志,另一方辩手必须紧接着发言;若有间隙,累积时照常进行。同一方辩手的发言次序不限。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向主席示意放弃发言。自由辩论提倡积极交锋,对重要问题回避交锋两次以上的一方扣分,对于对方已经明确回答的问题仍然纠缠不放的,适当扣分。

6、观众提问

观众提问阶段正反方的表现算入比赛成绩。观众提出的问题先经2位以上规则评委判定有效后,被提问方才能回答。正反方各回答两个观众提出的问题,双方除四辩外任意辩手作答。一个问题的回答时间为1分钟,如一位辩手的回答用时未满,其他辩手可以补充。

7、结辩

辩论双方应针对辩论会整体态势进行总结陈词;脱离实际,背诵事先准备的稿件,适当扣分。

四 比赛安排

(一)人员安排:

1、主席一名;

2、双方辩手各四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

3、评委五名;

4、时间记录人员两名。

(二)组织过程:

1、主席负责组织和过渡;

2、辩论过程:

1)、正方一辩提出已方观点,反方一辩提出已方观点;(各3分钟)

2)、正方二辩补充已方观点,反方二辩补充已方观点;(各3分钟)

3)、正方二辩补充已方观点,反方三辩补充已方观点;(各3分钟)

4)、由正方四辩提出问题,引发自由辩论(各5分钟)

5)、正方四辩总结已方观点,反方四辩总结已方观点(各4分钟)

3、评委退场做出最终评定;

4、主席宣布最终结果;

5、请领导点评。

注:

1、自由辩论时,双方辩手轮流发言,发言辩手落座为发言结束,即为另一方发言开始的计时标志。

2、自由辩论阶段,如果一方时间已经用完,另一方可以继续发言,也可以向主持人示意放弃发言,放弃发言不影响评判结果。

3、参赛辩手不得在辩词中杜撰事实,捏造数据,进行人身攻击。

4、自由人必须在自己的位置上完成发言。在自由人对话阶段,双方自由人必须始终站立,不得坐下。一方发言完毕,

必须用右手(或左手)向对方作出请的姿势。此即为本方结束用时和另一方开始计时的标志。另一方不得打断对方发言,须对方作出请的姿势后才可发言。如此交替进行,直至双方时间耗尽。

5、在规定用时全部耗尽时,有钟声提示,辩手必须结束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五 辩论赛评分标准

(一)辩手评分标准(注:满分以10分计)

1、辩手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3分)

2、辩手个人的辩论艺术、技巧(4分)

3、辩手个人的形象、气质(3分)

(二)整体评分标准(注:满分以10分计)

1、 辩题中心明确,主旨突出(5分);

2、 辩题有创意(2分);

3、 整体配合(3分);

(三) 最后得分:各辩手最后得分之和+整体评分的最后得分

辩论赛比赛流程及细则三一、比赛办法

1、采用题目分组对决方式,即由抽出的题目决定分组进行对决。各队将在比赛前指定时间进行抽签,决定辩题和场次。抽到同一题目的正、反两方参赛单位为一组进行对决。

(注:复赛正反方在初赛举行后抽签决定;半决赛正反方在复赛举行后抽签决定;本次比赛共14场:初赛7场,复赛4场,半决赛2场,决赛1场。)

2、在组合确定之后,辩题同时公布。

3、辩题由主办方拟定,辩题公布后参赛队伍不得随意要求删改。

二、比赛流程

1、主席开场白:介绍比赛规程、参赛队及所持观点、评判团成员,然后宣布比赛开始。

2、参赛双方进行辩论。

3、辩论结束,现场互动,观众就辩题发表观点。

4、评判团成员商议比赛结果。

5、评判团代表点评赛况。(在辩论结束后,评判团将推选一名代表,综合所有评委的意见,发表对该场辩论的评语。分析两队的表现及优缺点,提出双方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时间限制,评语应言简意赅。)

6、主席宣布结果,比赛结束。

三、辩论流程

1、第一阶段(陈词阶段)

(1)立论陈词

正方一辩陈词3分钟,反方一辩陈词3分钟。

(2)立证陈词(进一步阐述本方观点)

正方二辩陈词3分钟,反方二辩陈词3分钟。

2、第二阶段(盘问阶段)

(1)正方三辩提问,反方任何选手(只限一名)选手回答。

(2)反方三辩提问,正方任何选手(只限一名)选手回答。

(3)提问用时累计1分钟,回答用时累计3分钟。

3、第三阶段(自由辩论阶段)

由正方首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正反方轮流发言。共用时10分钟,每方用时5分钟。

4、第四阶段(总结陈词阶段)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用时4分钟。正方四辩总结陈词,用时4分钟。

5、观众提问

观众可分别向正反方提问12个问题。观众提问不影响得分。

四、辩论赛辩论规则

1、时间提示

当辩手发言时间剩余30秒时,计时员以一次短促的琴声提示,用时满时,以两响琴声终止发言。否则作违规处理。

2、盘问规则

(1)每个队员回答应简洁,提问应明了(每次提问只限一个问题)。

(2)对方选手提出问题时,被问一方必须回答,不得回避,也不得反问。

3、自由辩论规则

(1)自由辩论发言必须在两队之间交替进行,首先由正方一名队员发言,发言队员坐下后,由反方一名队员发言,双方轮流,直到时间用完为止。

(2)各队耗时累计,当一方发言结束即发言队员坐下后,即开始计算另一方用时。

(3)在总时间内,各队队员的发言次序、次数和用时不限。

(4)如果一队的时间已经用完,另一队可以继续发言,直到时间用完为止。也可以放弃发言。放弃发言不影响打分。

4、辩手不可以宣读预先准备好的书本,或展示准备好的图表或大字报,但可以带小卡片,出示或引述书本、报刊的摘要,以加强论据。

5、比赛中,辩手不得离开座位,不得打扰对方或本方辩手发言,辩论时不得人身攻击。

五、辩论赛评分方式

1、每场比赛有5名专家组成评判团。

2、评判办法(本次比赛采取打分方法,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

(1)比赛的胜方由5位评委所打分数总和决定,得分高的一队取胜。

(2)每场优秀辩手由得分最高者获得,该总分为各评委所打分数之和。

(3)辩手个人得分只作为个人奖项的评审依据。

六、评判标准依据

1、团体得分部分(100分)

(1)审题(20分)

对所持立场能否从逻辑、理论、事实等多层次、多角度理解,论据是否充足,推理关系是否明晰,对对方的难点是否有较好的处理方法。

(2)论证(25分)

论证是否有说服力,论证是否充足,推理过程是否合乎逻辑,事实引用是否恰当。

(3)辩驳(25分)

提问是否抓住对方的要害,问题明了。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提出问题或提问不清,应适当扣分。是否正面回答对方问题,是否给人有理有据的感觉。不回答或不正面回答问题应适当扣分。

(4)配合(20分)

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论辩衔接是否流畅,自由辩论时发言是否错落有致,回答是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给对方有力打击。

(5)辩风(10分)

语言流畅、用词得当、语调抑扬顿挫、语速适中;尊重对方辩手,尊重评委,尊重观众;表演得体、错落大方,有幽默感。

2、个人得分部分(100分)

(1)辩论技巧(40分)

辩手是否语言流畅、立意明确、能否从多角度、多层次分析、理解、认识辩题,叙述是否有层次性、条理性,论证是否有说服力。

(2)内容资料(20分)

论证是否充分、合理、恰当有力,引述资料是否详实。

(3)表情风度(20分)

辩手表情、手势是否恰当、自然、大方,不强词夺理,尊重对方,尊重评委和观众,富有幽默感。

辩论的观点篇(7)

于是,1993年“一不小心”复旦辩论队的行列,进而远征新加坡,朦朦胧胧地被授予了“最佳辩论员”的殊荣。在回答星洲敬业无比的记者提问时曾多次语塞。因为我至今仍没弄懂究竟为什么把这份荣誉给了我。绝不是过分谦虚之词,姜丰的亲切温文、季翔的睿智严谨、严嘉的机敏幽默都是我无法比拟的。电视播映时间安排严格,超时即被“咔嚓”,授奖仪式不能拖沓;我是四辩,距领奖台最近,评委可能为了表达对导播的充分体谅,就……不过,有一点必须肯定的:辩论场上每一个队员的出色表现都是辩论队内外集体智慧的结晶。

据说自人类有语言之始便有了辩论。确实,人是社会的动物,走东或是向西、吃茄子还是啃辣椒,都得辩论一番才有结论。

人类有语言固然可以自傲于动物界,但语言衍生出的辩论极易引发综合病症,大约是第一个产生语言的部落始料不及的,就像会功夫的人从来不会想到,人类多少非正常死亡的惨烈皆出自武门侠客。而辩论如固无际的大海,不同时空的人们前赴后继地演绎其中“沉者自沉、浮者自浮”的历史,有始无终、绵延不绝。惯于言辩、笔辩的黑格尔对人生的许多尴尬的游戏尤为豁达。一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便被尽归于这一简单的逻辑程式之中,更何况“辩论”两字呢?大到老美参众两院铿锵有力的辩论,小到菜市场一分一厘争议,那一年、那一月、那一天又离得开辩论这出戏呢?

辩论本身有如此这般的是是非非。古往今来,对能言善辩的评议更是莫衷一是。能言善辩者的另几种形容词句就是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嘴尖皮厚等,从“鲜矣仁”、“颜之厚”到“腹中空”都是能言善辩者漫画肖像。至于其背后为人所指为“耍嘴皮子的、会吹牛的、……”更是司空见惯。的确,能言善辩者如杜维明先生所说不能离开“仁厚”这一核心。否则,犀利的辞锋、华丽的言词失去理趣就只能是徒然的浮华语句的堆砌,宛如一幅抽象装饰拼贴画,只能迷人眼目却没有多少实际内涵。以理据持辩,以平和的心态说理是真正辩道所倡之原则。《史记》有言,“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晏子、管仲又何尝不是以其卓越的辩才,成功辅佐其王成就霸业呢?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孔子、孟子、朱熹又有谁不是以其卓越的辩才而载入历史的典册?可见能言善辩之于个人、社会、国家之重要。

辩论出输赢决不是辩论本身的宗旨。魏徵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辩论的目的恐怕是以辩论形式充分展开对立双方的观点、相互比照、以利接通趋近真理的线路罢了。故能言善辩者,应以求真、求善、求美为己任。这也是举办大专辩论会的意义之一。对于现代社会的经济人来说辩论意义可能远不在形式上的这些,经济谈判、法庭申辩、公关辞令都与辩论息息相关。据此,尽管善言辩者饱经风吹雨打、历经伤悲苦痛,仍有众人对辩道趋之若鹜、跃跃欲试跻身辩伍之中,大专辩论会也不至于后继乏人。在此,我们满心希望健康、纯真、理性的辩论之花能够盛开在祖国的各个角落。

既然有语言就有辩论,世上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辩论员。在此意义上谈辩论是无法谈清楚的。我们都知道,世上最说明不了的不是貌似博大精深的问题,而是最平淡的日常事件。这里主要是基于自身参加新加坡国际大专辩论会所思所感,依据新加坡举办的数届大专辩论会的基本规则与大家共同商讨有关辩论的一些事宜。

我正式参与所谓严肃认真、正规类型的辩论只有不到四个月的历史。起初的动机不是来自多么宏大的志向,只是为了报答系领导和同学们热情洋溢的推举。初上辩论场,就仿佛是柬埔寨泥沼地赶鸭的农夫面对各位久经辩论场的刘易斯。那时的心情紧张得如死寂一般,这莫非是大凡处于绝路、大势已去的人都有一份貌似冷静的姿态?承蒙上天开恩,允我如段誉般稀里糊涂过关斩将、成为复旦辩论队一名正式队员。校园小报上将我那个灵魂出窍的木然,美称为“从容”,曾几次让我心甘情愿地成为这一形容温柔的傀儡。熟悉我的朋友适时对我响起警告:当心瓶子里的水晃光!也是,我自稍有觉醒于作戏之中,开始从每次都希望辩论早些结束的心态里看到自身知识修养的苍白与贫乏。如此下去,只怕那个美丽的“从容”很快就会变成滑稽的“充聋”了。

十几年沉溺于象牙塔书香氛围里面,自觉肚子里的墨水如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大江大河。有衬衫挂笔处一片片青蓝为证。实际,一切据以自傲的知识库存,如已经风化的土坯,一经反驳便支离破硅、尘土飞扬。语言似闸,知识似水。话语越多就越显知识的贫乏。孔子不断告诫君子“讷言敏行”也不无道理。圣人的知识在那个时代因客观条件所限本来就不多,而大到国际战争,小到夫妻吵架都要为数不多的几个圣人去解决。知识用完了、无以补充的,“讷言敏行”就更为重要。现在不同,印刷业出奇发达,信息传播迅速,又有知识爆炸之势,况且辩论之时,开口是金,沉默是土。知识必经受一次次磨练。悟空受炼成器,事先需承受大山的重压,何况如我般的下品凡人呢?

文化历史学者朱维铮教授在对我们的知识观察把脉之后,处方上赫然跃出两字:恶补!英雄所见略同,政治学教授王沪宁先生对我们的思想稍做听诊,二话没说,径直率我们进入图书馆,尝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滋味。每当我沾沾自喜于方才流出的名言佳句时,年轻的哲学教授,我们的俞吾金教练不失时机顺口引经据典直指我引证不当之处,反应之快,引证之准确,古今之贯通,每每令在座的各位辩手瞠目结舌,叹为观止。

身教重于言教。见识了知识渊博之“庐山真面目”,青年人难免的血性与自尊促我暗下决心,要以练习瑜伽的那种耐性和长性在知识的海洋中风雨飘摇一番。不料,作为青年学者的顾问与教练为我们开出的第一道知识快餐竟是四书五经。试想一下,杰克逊的摇滚还在耳边缭绕却要即刻转听大秦古音会有怎样的心情?这就如同少年听戏,事先就有油然而生的倦意,我称之为思想过敏。在过敏中求耐性与长性几乎成为不可能。在我搔首皱眉之际,反观周围几位伙伴已是尚未开卷却满腹经纶,一触四书有如迷途于沙漠里的牧师发现一本圣经一样欢声雀跃,我立刻有一种莫名的冲动,想借此探一探杜维明、刘述先是如何用现代人纤纤之手触动中华文化的键盘,将花果飘零奏成一阳来复,进而响成新的春天的。此时,对知识的欲求似乎已超出辩论输赢之功利需要。这一难得勃然升华之感不失时机地转成催我钻入文化典籍的兴奋剂。虽说人生业已二十多个春秋,心智却仍幼稚,自己的观点见解极易为名人雅士所动,故大谈之乎者也。孔孟之道同时也念念不忘身旁摆上几本萨特与福柯的文章,以求在古今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点。学识的中庸绝非由老成练达所铸,是恐为他人左右的堡垒,知识脆弱的屏障。

久而久之,终究也学会了一点中西纵横比较参照,古今上下贯通串联的方法。“唯手熟尔”是卖油老翁谦虚之词,辩论场上的论点应对,引证反驳,词锋相接要做到总体上处于从容自如的境地,在人眼中也算是无他,唯眼熟尔、唯耳熟尔、或唯嘴熟尔!孰不知一个“熟”字该是由多少辛苦酿成!孟子云:“人之有德慧求知者,恒存乎病疾”。

训练场毕竟只是世界小小的一角,推广至社会、国家、国际的空间,人类智慧与文明的提升发展不正是知识的竞争与撞击的结果吗?适者生存在现代社会中不再体现为用坚强的体魄与寒冷、巨兽、顽石作抗争,而是用智商与知识同外界恶劣的环境作搏斗。丹尼尔的科学技术决定论,托夫勒的信息独霸论,王沪宁先生的智商优势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辩论场不是一般的人际交往场。思想、智慧的撞击与反弹尤为直接、激烈。当对方陈词中所蕴含的种种观点、原理、逻辑推导如排山倒海般向你倾来的时候,当然你可以不理不睬自说自话,此种对对方的攻击毫无反应的做法只能算是下品的辩论技巧。真正果敢勇猛、准确、犀利的应对,才能博得评委的青睐,奠定胜局的基础。他谈甲对乙的决定作用,你必谈乙对甲的反作用;他谈孔子云“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你必反诘孔子不也曾如痴如醉欣赏南子的美貌吗;他言康德的善良意志,你必云康德对人之恶性、自私性的肯定;他搬韦政通,你必抬杜维明……对方陈词中的观点、立论、逻辑事先皆在暗处,场上不及一秒的反应时间是谈不上同辩友耳语商榷,或做什么翻书看笔记的把戏的。若不是平时知识积累具一定规模,辩论队员必将会在场上王顾左右而言它,甚至到一时语塞、不知所云的境地。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句话固然有自命清高的酸味与等级观念的腐气,但辩论立场的依据确不能来自街头巷尾的鸡毛蒜皮之琐谈,或是江湖艺人之谐语,而应出自大家巨匠之鸿篇巨论之中,固要求辩论员具有极高的理论素养和知识功底,也就是个个要是青年才俊。既是才俊则必也是孔子之“中人以上”者。参加辩论赛的各路辩手大多具有任对方古今中外、东西南北之侃侃引证,自己持机滔滔不绝上下纵横,本末源流作反驳的本领,真可谓是任你如何“语上”,我也能接“上语”。辩论赛实际上是知识的较量,来不得半点马虎。如有不慎,犯了将奥古斯丁等同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错误,将自己归依到“中人以下”,任对方恣意拥“语上”之态做反驳,其结果可想而知:非但轻松地成为输家,且过于潇洒地成为贻笑大方的楷模。

心理素质的好坏是运动竞技取胜的重要一环。辩论场队员的心理素质也是辩论取胜的关键。运动场上心理冷静平稳可只管你沉默地如风驰电掣的奔跑就成。辩论场上的心理冷静平稳绝对不是要求你沉默不语,实践“沉默就是最好的反驳”的格言,而是要求你冷静平稳地调动以往的知识资源做有效的回应。“知识就是力量”,则是辩论场遵循的重要原则。说到底,辩论场上心理素质的好坏取决于知识修养的多少。

辩论场上心理素质好坏不仅体现在刀来剑往的应对上,且体现在唇枪舌剑的反驳中队员的风度气质上。凡在必分输赢的场合,总能看到因赛场争雄,同窗好友一夜之间顿成路人的事例。辩论赛有胜方、败方之分,冠亚军之物质奖励也颇为悬殊,其间火药味不会不浓,但辩论赛毕竟必须贯穿以辩会友、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境界。常言道:“说时容易,做时难”。倘若对方引证一个几乎可置你方立场于死地的观点,你又想不出妙招挡架,便极可能以为对方丝毫情面不讲,从而自己血压升高,语速加快,苛刻挖苦之辞鱼贯而出,原先那个绅士淑女派头荡然无存,落入了谩骂、无端攻击的窘境。反之,当时若能及时调动知识底蕴,行以毒攻毒之招,用避实就虚之计,言词自然可入情入理。将成稳大度、从容不迫之风度气质昭然于众,必令评委和观众赏心悦目。言之以理,晓之以情,驳之有度,辩之有节才是真正辩论之道,否则辩论与街头巷尾的吵架叫骂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组队辩论不但要求每个队员才高过人,更要求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一个人的文化知识底蕴不可能在短期里为其他队员所了解,其深浅厚薄队员之间只能略知一二。辩论场上你来我往的应答不能单靠个别人独领,得靠四人集体智慧联合出击。一辩谈伯夷、叔齐在饥寒交迫之时仍恪守道德,不失高风亮节之君子风度。二辩便要有伯夷、叔齐曾是王子贵族的知识准备,以防对方攻击。二辩谈孟子也有“形色、天性也”的思想,三辩必即刻反应到孟子是即心说性,荀子是即生说性,两者说性之始发不同,以防对方找岔。三辩巧将“争则乱,乱则穷”改为“争则乱,乱则饱”以归谬对方立论的逻辑。四辩必准备应接出“天下大乱才能达到天下大饱”之三辩欲置对方立场于死地的潜词。若没有知识结构与内涵的相互配合、对应,他说康德超验的善良意志,你云良知的经验体会;他论恶的进步意义,你谈善的社会历史性……结果,辩论场上展开辩论的不是正反两方,而是矛盾百出的自己。祸起萧墙,矛盾既出,即使你欲竭力弥补,无奈对方并非酒囊饭袋,早就针对你方矛盾穷追猛打,最终只能痛尝败果。

由于辩论赛正反两方命题都已给定,相互之间战略意图昭然若揭,双方的智慧与机敏就体现在确立立场、组织反驳的战术策略之上。如高考前老师绞尽脑汁猜题一般。双方赛前必费尽心思揣度对方可能摆出的招式与机巧,组织反攻的弹药,准备一些维护自方立场的独门暗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辩题涉面辽阔,经济、文化、哲学、传媒、环保、医药、法律等等无所不包,且又是世人关注的焦点,有些辩题可谓是既白了孔子也老了康德,至今仍尚无定论。因此,可供双方参考的观点可谓是汗牛充栋,不胜枚举。纵使赛前相互之间有千千万万个估计也难保全面。这样,辩论场上如何了解对方所持的理据至关重要。“以学心听”是辩论队员应有的基本素质。辩论会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场争夺桂冠的比赛,输赢得失远胜于四位辩手的切身利益,牵涉到所代表学校的荣誉,更何况是区际、乃至国际的大型辩论会,其关联的方方面面就远不止上述了。辩论队员担负的压力不可谓小,又是倍具血性的青年,一俟辩论场上风雨突变,难免情绪激昂,以感情统摄思维与辞令,从而犯下辩论之大忌:冲动与急躁。荀子之“以学心听”言即要以探讨学习的心境去听。对方虽说与自己共为华族,但毕竟所处的文化环境与自己大相径庭,其观点有中西合璧之妙处,有的或许是自己闻所未闻,虽光怪陆离,却又不失理趣的理论。假使让自己开始就处于以“攻”心听的状态,以绝对斗争性的姿态相对立,必导致心情过于紧张、脑力失调、语言的子弹多却乱飞,反而无法击中要害。“以学心听”要求辩论队员以较为宽厚、平和的心态去聆听对方的论证,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对方陈词中何为直持了当的理喻,何为弦外之音、机巧之设,又何为核心概念,何为逻辑线路……在充分了解对方观点之后,才可将其观点与我方的立场参照比较,听听是否有可供我方用来转换立场的方面、是否有明显的矛盾之处、是否有可将其逻辑推导演绎出荒谬结论之所在,甚至弄清其长处如何,以利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以上决非是以一种非常焦虑的心态去听所能成就的。待对方言毕,心明耳聪的结果便是你的言辞犀利而不刻薄、反驳有利而不强词夺理、申辩圆满而不偏狭、攻击勇猛准确而不漫无边际……从而让辩论场真正成为一种“真理的探讨”、“智慧的交流”、“感情的交融”之文化交流场。

言辞表达、思维方式、逻辑路线是辩论之别重要的三个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之下有其不同特点。有的重定量、重事实、重罗列各家观点,有的重定性、重哲理、重独家之说;有的语句深长、意喻复杂,有的简短明了,中心突出;有的持单线决定论,有的持多元发展观;有的抽象深奥,有的平实质朴……总之,各自充分体现以所处的文化背景为依托而展开的辩论风格。尽管风格各异,但各有各的长处。输赢得失并不意味着在风格上有优劣之分。作为代表中国大陆大学出战,辩论队自然要体现以中华文化为根基的辩论风格。提及中华文化,难免有人会问:在科学与民主的现代社会,以中华文化这一“粗糙”的历史“陈迹”去应对“先进”的西方文化为依托的表达方式,岂不相形见绌?其实不然,操华语辩论本身就无法摆脱中华文化的影响,华语的结构之丰富、表意之精妙、节奏之优美是其它语言不能比拟的。将语言形式作欧化的转换,无疑是重蹈东施效颦之覆辙,复演若真葬花之笑剧。中华文化培育成的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与逻辑线路在塑造民族性格、培养社会心理、规定价值取向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中国特有的思维方式无外乎有这几个特点:整体性思维,对待性思维,辩证性思维,意向性思维,历史性思维,直觉性思维等,而这些思维特点对辩论队员在变幻莫测的辩论场上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大有益处。从几场中国大陆学生参与比赛的辩辞中看,中国学生都能本着对人类整体利益的关切,以对对方立场真理性因素的宽容襟怀,以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以恰到好处深入浅出的比附,以对大历史演绎的观照,以简洁自然的喻意来建构自己的立场,申辩自己的观点,赢得大多数评委与观众的认同。唐诗、宋词是中华文化之瑰宝,适当用其来表达相当严谨复杂的理论问题有着独特的妙处,非但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更有其意境悠长、耐人寻味之美感,其趣其妙不是其它形式所能代替的。

辩论赛不只是辩论队员之间的辩论活动,而是集辩论员、评委、观众于一体的综合行为。辩论赛不同于专业评定职称的答辩,专业性强,高度抽象,且需辅助于各种图表图象来加以说明。辩论赛是借助辩论员娴熟的语言技巧将自身立场、观点充分展示的比赛,它更多的显要在现场来激发评委、观众对某个论点与事实的直觉与联想,以求他们对某个立场的了解,。因辩题涉及面极广,不可能每个评委或观众对某个辩题有其专业性的见解,需要辩论队员一方面要引证各家学者高度抽象严谨的理论证明逻辑过程;另一方面要求辩论队员能够化繁芜为简明,变抽象为具体,以清楚明了的历史事实或日常行为等来阐明原理与观点。古语云:“谈中知真味,常里知识奇。”辩论表达的语言主要不是诉诸专家,而是诉之于评委与观众。尽管可能两队队员都是学富五车,言必称希腊、罗马,语必出老庄、马克思,势必令四周笼罩灰蒙蒙之理论氛围,多数观点及其论证博大精深,却晦涩难懂,曲高和寡,评委与观众木然观赏,即便是有几个附庸风雅者偶发掌声,也难免其音寥落。最终场上队员也因缺乏相应气氛烘托,盛气转为泄气。辩论赛的观众逃之夭夭,不敢附合,辩论赛的命运也算是到了尽头。为此,辩论评判有语言表达和幽默感这两个重要栏目,皆在于让辩论会不仅要展示各路健儿智慧之美,也要让辩论会成为社会上一种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在某种意义上说,辩论会表达形式如何、幽默感如何将决定辩论会未来发展的命运。幽默似乎是西方人的专利。其实,孔老夫子就是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师,其一言一语免不了有贯穿历史的沉重感。然而其自身矛盾的种种生活举动则让你忍俊不禁。其实,中国人缺乏的不是幽默,而是没有将幽默作为一种日常的生活方式而已。幽默是可以培养的。一个人、一个组织、一个社会,及至一个国家都有可能因各种原因做出令人捧腹的事儿,关键要培养发现幽默眼的才能。通常我们不难发现,我们一以贯之的生活常识与逻辑往往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稍稍利用理论与逻辑的力量就可归结出一种荒谬绝伦的结论。辩论也是如此。辩论中双方为了深入浅出说明自身的观点,必采用大量的类比、比喻来解释并攻击对方论点,这极可能造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局面。因为所采用的类比与比喻本身较难做到严密与精确。被攻击一方稍加处理便会反驳出一个高人一筹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高招来。所以,辩论场上幽默的运用从来就不是说出去引起评委与观众开怀大笑就了之的事,大多要瞻前顾后,三思而言之。

辩论不应是导致争斗的序曲,而应是逼近真理的前奏。在多元文化、多元社会的大背景下,尤其是在社会巨变时期,各种理论、观点如潮水般蜂拥而至,精神世界的不确定性,从来就是人类发展的屏障。“以公心辩”,便要求人们有为真知而申辩、而理论的情怀。对事物的认知尽管因地理环境、思维方式、生活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一旦人类能够通过各种符号系统进行信息互换,那就预示着不同类型文化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对话的存在意味着辩论的必然。真知从来就没有打上肤色、语言、国别的烙印。可以说世界上的每个民族都对未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独特的见解与思考,尽管各自角度不同,立场有异,观点有别,但不失有真理性的因素。民族的未来在于能够走向世界,世界的未来在于能够了解民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