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08 15:32:49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篇(1)

一、基本情况

(一)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自2010年到2012年一季度,样本县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243718万元、243607万元、217133万元,总体呈下降趋势。从农村信用社和情况来看,2010年的农户贷款余额为197292万元,2011年的余额为193053万元,当年下降4239万元,到2012年一季度,正值春季农业生产启动,农户信贷需求旺盛时节,农村信用社的农户贷款余额下降为185394万元,两个月负增长7659万元。农户贷款有加速下滑的趋势。

(二)农户贷款支农作用不明显

调查显示,农户小额贷款投向主要用于低收入农户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简单再生产和小规模扩大再生产的资金供给,以及他们小额的生活费资金,为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的资金需求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受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小额贷款呈逐年弱化趋势,势必造成支农作用滞后,给支持“三农”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三)逐利因素诱发涉农金融机构“去农化”倾向

涉农金融机构出于追逐商业“三性”的考虑,优先选择支持公司客户、集团客户和顶端产业客户,加上近年来受资金来源不足和存贷比调控的影响,涉农金融机构把有限地资金“去农化”成为其自然的战略,特别是收益小、额度低的农户贷款被边缘化的趋势日益显现。从农信社来看,其农村合作金融的“自愿、互助、互利、民主和低盈利性”的金融服务性质体现并不充分,农村合作金融履行普惠农业、农村、农民经济的社会责任并不突出。

二、制约农户贷款发展的因素

(一)授信额度与资金需求不匹配

调查发现,由于现行小额农贷因其授信额度较小,使众多有偿还能力的养殖户和经济作物种植大户无法得到充足的信贷支持,而要申请其它种类的贷款,其手续又非常严格,很难达到信贷管理要求。样本县一家牧业有限公司下辖养猪户专业合作社200多人,因扩大其养殖规模,去年的全部资金缺口为2000万元,农村信用社实际发放150万元,仍有很大资金缺口,致使该农户只能通过其他渠道筹集资金。

(二)执行利率“趋高避低”影响需求

按照人民银行有关规定,凡是农户小额贷款在执行国家法定利率上并有所上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信社发放此类贷款时,利率执行却上浮太高,个别甚至一浮到顶。利率执行的“趋高避低”,极大地挫伤了农户的积极性,影响了农户贷款的需求。

(三)贷款效益低、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加剧了惜贷心理

农户贷款的对象主要针对农民,面对的是天生弱质的农业,缺乏相应贷款保护措施。现实操作中产生的效益较低,造成农户贷款的损失率较高。如:农户因种植、养殖自身管理不善,出现意外事故,没有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容易造成小额贷款不能按期归还。再加上对信贷人员的责任追究较重。因此,造成贷款效益低下,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信社发放农户贷款的积极性,惜贷心理加剧。从调查来看,样本县农村信用社2011年全年共核消农户不良贷款4000多万元,极大地影响了进一步放贷的积极性。

(四)农村信用环境欠佳,农村信贷资信不足

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对征信的认识逐步提高,信用意识有所增强。但由于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地区信用体系建设等方面的知识普及不广,农村的信用环境尚不完善,农户对信用的认识仅处于初级阶段。该县农村少数地方借款人不守信用,想方设法逃废债务现象时有发生。信用社在催收无果的情况下,只得通过法律程序进行催收。加上在实践中出现法院的执行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赖债行为,给农村金融环境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扭曲的信用环境使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更加谨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贷投放的积极性。

三、政策建议

(一)加大对涉农信贷投放的财政税收及金融支持政策

建议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涉农贷款按照一定比例适当减免营业税,对一些重点农业项目贷款贴息,对农业基础设施贷款损失给予适当的风险补偿。同时,要加大金融企业涉农贷款和中小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的政策执行力度,充分发挥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作用,既能调动金融部门信贷支农的积极性,又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实现银农“双赢”。参照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负的政策,建议金融部门充分兼顾自身利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适度降低对“三农”的贷款利率浮动水平,切实减轻农民的贷款利率成本,同时人民银行要继续加大对县域“三农”的再贷款支持,实施诸如差别化存款准备金政策等优惠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支农信贷政策上体现“农不养政”的趋向,加大对县域农村经济、特别是农户发展的资金支持。

(二)积极推进农村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多层次,从信贷品种和服务方式方面加快金融创新,切实为农民提供便捷化、人性化、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农村金融机构要研究市场定位,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开发新的农村信贷产品。例如增加消费信贷,研发对路的消费贷款品种。结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户用土地使用权作抵押办理土地抵押贷款等。根据农户融资“规模小、频率高、随意性大、时间紧”的特点,在合理授信的基础上,推出简式快速的信贷新产品。同时,农信社要依托其点多、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运用农户居民闲散资金,开展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业务的多元化需求。

(三)建立风险补偿机制,防范自然风险

建立由政府和农信社共同出资的担保机构,专门用于对农信用社发放的小额农户信用贷款的担保。也可由农村信用社按一定比例集中一部分风险基金,对由于自然灾害而形成的小额信用贷款损失进行补偿。同时,充分认识农民生产、农村经济的弱质化属性,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四)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篇(2)

【关键词】经济发展 农村 金融结构 时代背景 演化

当前农村金融结构演化的时代背景

我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确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结构更多地体现在对整个市场活动的适应上。具体到农村而言,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农村经济的活力被彻底激发起来了,大量的乡镇企业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这种背景之下,农村的金融结构就较之以往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同时,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村的各项事业更是蓬勃发展起来。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结构也就进一步发生了演变。

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也推动了农村金融结构的变化和演进。改革开放的30多年,我国城市化水平有了长足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9月17日的报告显示,我国城市数量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的655个,城市化水平由7.3%提高到45.68%,,城市化的进程以及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结构的变化和演进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之下,农村的经济结构、金融结构等越来越多地与城市形成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国城乡统筹的历史大背景也是推动农村金融结构演进的重要时代背景之一。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是党和国家针对我国所存在城乡二元化的经济发展格局所提出的,在城乡统筹的具体实施中,主要是要实现城市对农村、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城乡统筹的大背景对于农村整体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随着城乡统筹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在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等方面都会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

农村金融结构演进的理论阐释

农村的金融结构理论是对金融结构理论的进一步细化和提升,经济学的许多学者都对金融结构做过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成果。

从理论上讲,农村金融结构涵盖的是一个包括整个金融体系在内的完整金融系统。在这个系统内,包括银行业的相关业务(信贷、结算等)、资金风险类的业务、保险、证券以及信用托福理财等方方面面的内容。除此而外,农村的金融结构还包括农村中的各类大大小小的金融市场。当前,我国的农村金融在整个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地域层面上,我国的农村金融系统主要是指为县级以及县级以下(乡镇、街道等)的农户和各类的企业提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各类金融服务。农村金融系统以及整个金融结构的建立和优化,可以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既可以为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又可以实现对农村各类企业所需的金融服务提供有效资助的目的。

农村金融结构演化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众所周知,农村金融结构演化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是经济、科技、制度、外部环境四个方面力量在推动的结果。

经济因素。首先,商品经济的发展会直接导致金融的发展,而金融的发展又会直接导致金融结构的调整。当商品经济处于初级阶段时,金融的发展是非常缓慢的,而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金融需求在不断地扩大,金融市场的交易规模也在不断膨胀,这一切都刺激了农村金融结构的演化。其次,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直接刺激了这种演进。在技术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下,我国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经济,这种统一带动了金融机构的稳定,金融机构间的差距在明显地缩小。

技术因素。实践反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变革的核心力量。从农村金融结构变革的角度讲,现如今,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各种现代化的交易手段和工具也是层出不穷。在这种科技进步的不断推动下,我国的农村金融结构变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传统的金融结构已逐渐被打破,金融需求在不断增加,金融市场也出现日益繁荣的新局面。

制度因素。制度因素对农村金融结构的演变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不同的制度需要不同的金融结构与其相适应。

首先,在经济体制的变化方面,不同的经济体制或同一经济体制的不同阶段都会引起金融结构的变化。例如,当我国处在计划经济体制时,国家的金融结构趋于简单,而当处在市场经济体制时,这种金融结构逐渐变得复杂起来。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入,这种结构变化还会愈演愈烈,这就是农村金融结构不断演变的重要原因。

其次,在金融监管体制方面,不同监管方式和不同区域下的金融结构有着巨大的差异。例如,分业经营模式和混业经营模式所需求的金融结构是不同的,而城市金融监管和农村金融监管下的金融结构也是不同的,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农村的金融结构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

最后,在信用制度方面,不同的信用制度和不同的信用发展水平严重制约着农村金融结构的变革。就目前而言,我国农村的信用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信用的形式比较完备,信用体系也比较健全,这就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复杂性和优化性。

环境因素。影响农村金融结构演进的环境因素有很多,各种复杂的环境变换交织,共同影响着我国农村金融结构演进。例如,人们不同的观念和喜好会影响着人们的决策,决策通过一定的行为会直接影响着金融结构的变化。同时,由于城乡人们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在金融需求的过程中也会呈现一定的差异性,对农村的金融结构而言,这种结构呈现出层次多、表现复杂的特征。

经济发展中的农村金融结构演化的趋势分析

关于农村金融结构演化的趋势问题,基于目前的现状,我们还很难做出一个准确的预测。因为各参与主体的行为以及影响因素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且各地农村的发展现状也是风格迥异的,我们不可能详细地描述其演进路径。但是,基于上文所述的影响因素以及当前世界金融结构的变迁趋势,我们还是能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种演进趋势的。

非正规金融的规模在扩大但比重呈下降趋势。一般而言,农村的金融市场分为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部分,这两者的关系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非正规金融由于其自身的灵活性和多变性,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因此,其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地位的不断提高就成为一种必然的现象。但是,我们这样说并不等于我们能乐观地认为,非正规金融将成为未来金融市场的主导力量。非正规金融在发展,而正规金融同样也在发展,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根据我国的国情和当前世界金融结构的变迁状况,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仍然是正规金融,而非正规金融也充当了重要的辅助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非正规金融正逐步向正规金融融合,虽然其规模也在急剧放大但所占的比例将越来越小。

农村合作性金融商业化倾向增强。合作性金融是农村金融结构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纵览我国合作性金融的发展状况,可以看出,其规模和数量都在不断地扩大,发展形势良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它也遇到了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农村合作性金融商业化倾向不断增强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于合作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的不断交融,农村合作性金融组织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盈利,它们秉持“对内注重服务、对外注重盈利”的原则,在向群众提高服务的同时,在不断追求盈利的最大化。而且,当两者产生矛盾的时候,它们更倾向于选择盈利来代替服务。所有这些,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合作性金融的商业化倾向在不断地增强,这也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农村政策性金融依附于农村商业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的,专门从事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政策性融资,它有效地弥补了市场缺陷和政府过多干预带来的弊端,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实践经验证明,过多的依赖农村政策性金融有着诸多的弊端,它会破坏市场的公信力,降低市场效率,对金融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影响。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篇(3)

一、农村弱势群体金融服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经济的“二元化”导致金融的“二元化”,削弱了针对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力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然而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尽管农村弱势群体可以分享经济增长的好处,但是由于积累很少,其收入普遍落后于平均增长水平,结果是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业属于典型的弱质产业,“三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包括金融在内的资金支撑。但从现实情况看,经济的“二元化”导致金融的“二元化”,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尤其是对农村弱势社会群体的金融服务不足,使农村居民享受的金融服务机构萎缩、金融产品单一,且支农资金非农化现象严重。据人民银行统计资料显示,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目前每个乡镇仅有2.13个金融服务网点,每50多个行政村仅有1个网点,金融服务的覆盖面相当低下;从服务品种看,目前农村金融服务基本上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贷款和人寿保险业务,以及农民工信用卡、代收电费等少量中间业务;信贷资金支农方面,近年来我国农业贷款额趋于下降,有关资料显示,1994年全国农业贷款还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比重的20.13%,到2005年只占5.92%。

(二)农村金融改革的“完全市场化陷阱”给农村弱势群体金融服务带来“短缺”效应

我国从1994年开始的金融改革,对原国家专业银行以市场化为原则,以利润最大化作为改革取向,向商业银行转轨。但改革没有充分考虑到“三农”经济金融服务问题,县域各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和利益驱使下,一方面将撤并农村机构网点作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又大幅度上收信贷权限。目前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乡镇一级的网点几乎全部撤并,农业银行也大规模收缩在乡镇的营业网点。金融机构的趋利性使其改革陷入所谓的“完全市场化陷阱”,使广大农村金融服务趋于弱化,特别是对农村弱势群体金融服务带来“短缺”效应。事实上,美国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农村弱势金融方面也不是实行完全市场化,政府通过采取的有税收优惠、利差补贴、提供低息和无息贷款资金、债务担保和差别准备金等方式对农村金融提供支持。1980-1999年,美国联邦政府给农作物保险的财政补贴总额合计约150亿美元。法国对农业的补贴主要通过向农业信贷互助银行提供贴息贷款,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直接向农业经营者发放贴息贷款的方式实现。德国由国家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农业贷款的贴息,农民可以获得低息贷款或直接的利息补贴,其中布兰登堡州1997年支农支出中利息补贴为1.94亿马克,约占总支出的15%。

(三)现行单一化的农村融资渠道限制了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的拓展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呈现“单一化”和“短缺化”趋势。特别是农村弱势群体的贷款机构基本上只有农村信用社一家;贷款几乎成为获取融资服务(从正规金融机构)的唯一方式。而发达国家在完备的农村金融法律规范下,实现农村融资渠道多元化。如美国除《农业信贷法》、《农产品信贷公司特许法》等政策性金融法律外,还于1977年10月颁布了《社区再投资法案》,明确规定参加保险的联邦银行和存款机构有义务帮助支持其吸存业务所在社区的信贷和服务便利。2000年,受《社区再投资法》管辖的银行将其全部贷款的36%投放所属社区中低收入水平的家庭和借款人,而同期不受《社区再投资法》管辖的银行这一比例仅为29%。除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外,美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包括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小企业管理局和农村电气化管理局等,服务对象明确,各自有明确的融资渠道,在资金运用方面趋向专业化。为防止运营上的道德风险,发达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在采取商业化运作的方式的同时,实行完备的监督制约,而且一些国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具有相当大的独立自,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由政府承担不良债券或独立风险,如德国的复兴银行不同意贷款的项目,若政府坚持发放,则贷款风险由德国政府承担。

(四)现有农村金融审慎监管一定程度上形成农村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瓶颈”

在现有农村金融审慎监管框架下,一方面形成农村金融市场上各银行机构纷纷撤离,另一方面,一些机构欲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如民营银行等)的冲动被严重约束。当前虽然在小额农贷、下岗失业人员贷款、助学贷款、扶贫贷款等方面进行了尝试,但覆盖面仍然狭窄。政策准入上,虽然银监会在2007年初已经颁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等六项针对农村金融的制度规定,并且在村镇银行的设立上已经“破冰”,但离农村金融市场的真正开放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仍然较为严格的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机制使一些农民只有通过民间借贷来缓解资金短缺问题。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研究报告,中国农民来自非正规市场的贷款大约为来自正规信贷机构的4倍。

二、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金融服务问题的策略

(一)培育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农村弱势群体金融服务提供市场主体

要在加强和完善农村弱势群体法律规范的前提下,积极构建以合作金融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有机结合的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形成有效支持农村弱势群体的金融合力。一是农村信用社改革要走出目前市场定位始终不清晰的状态,解决其“商业性”和“政策性”多元目标冲突的问题,坚持为“三农”服务的发展方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逐步把农村信用社改造成为农村社区服务的金融企业。可考虑将经济较发达县市的农村信用社进行股份制改造,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农村合作银行,其性质也采取股份合作制,从体制上为农村金融机构更广泛地吸收社会资本金、增强服务功能创造条件,更好地发挥其支持农村弱势群体的主力军作用。二是农业银行改革要明确恢复“以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为己任”的市场定位,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进行股份制改造,县支行及以下机构网点,要突出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发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以“公司+基地+农户”为主要形式的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利化、社会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三是农业发展银行要调整其县支行的业务范围,从目前的单纯的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扩大到全方位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基本建设、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并注重发挥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进行金融支持的领头作用和示范效应。四是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县级机构吸收的存款也要全额用于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五是扩大小额贷款组织和村镇银行的试点范围,激活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吸引民间资金,使其从“地下”转向阳光运作。

(二)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投入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实现农村金融与弱势群体持续共同成长

一是在坚持金融机构贷款资金商业化运作的前提下,明确政府公共财政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定位,承担起金融支农的支撑者和推动者的责任,通过财税政策建立合理的金融机构支持弱势群体的利益补偿机制,使投向农业项目的资金回报率能够基本达到全社会平均利润率水平,通过财政杠杆撬动金融机构的持续投入。二是有政府财政主导、带动社会各界出资兴办“农村弱势群体担保基金”,对投向农村弱势群体的信贷资金给予风险担保,合理分担信贷资金风险。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一方面,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农业商业性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对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对“三农”经济的损害进行政策性保险理赔,各级财政对其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另外,对农村保险机构和农业保险业务进行再保险,其中对于涉农政策性保险、商业性保险及合作互助保险实行有区别的再保险政策,完善农业巨大灾害损失分担机制。通过公共财政对弱势金融的风险分担与损失补偿,实现农村金融与弱势群体持续共同成长。

(三)鼓励和引导农村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拓展农村弱势群体金融服务功能

一是实施农村金融创新鼓励政策。要从创新监管理念上形成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鼓励金融机构在不违反现有法律的前提下大胆创新,给整个农村金融市场持续创新以持之以恒的推动力。二是实施农村金融市场结构创新。在加强和完善农村银行类机构服务的同时,大力培育农村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农产品期货市场,改变目前农业融资结构的过度单一性,以多样化的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提高投资价值和收益期望,支持农业生产从传统农业向以“高积累高投入高产出”为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村弱势群体向非弱势转化。三是实施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创新。结合“农村弱势群体担保基金”的运作,积极探索和完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特点的如动产抵押、仓单质押、权益质押等担保形式。四是实施金融工具创新。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大力推广信用卡的使用,并不断推出网上交易、“一柜通”等新的金融服务。五是实施金融支持手段创新。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和灵活的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对农村弱势金融进行扶持,增强其服务农村弱势群体的实力和后劲。还要帮助农村信用社系统尽快接入大额支付系统和小额支付系统,使广大农村居民得到多层次、低成本的现代化支付清算服务。

(四)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农村弱势群体金融服务长效机制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篇(4)

1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确立,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问题成为当下经济建设的重点问题,加快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活农村经济,促进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成为当下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是重要支柱,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但随着经济发展,靠国家“输血式”的方式进行农村经济建设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发展需要,并且国家财政投入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毕竟有限,如何以多元化的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本文研究的重点问题。本文对城镇化趋势下的农村金融研究,主要从农村经济发展特点,农民收入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注重探索适合农业生产特点和搞活农村经济的金融发展模式,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农村金融更好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2 当前农村金融的现状

 

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主要以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以及金融约束为主要表现方式,其具体特点即是对农村信贷进行相应补贴,注重农村金融发展以农村经济发展实践情况为依据,并且根据农业市场发展状况进行金融补贴。这种发展模式,是由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决定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因素在里面。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商品化程度较低,以“农业信贷补贴论”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其金融经济来源主要是国家财政补贴。在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国家以“输血式”的方式支持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了巨大作用,市场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成为当下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高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滞后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显得十分不利,这样一来,农村金融发展模式迫切需要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下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方法,成为国家关注的首要问题。

 

3 城镇化趋势下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3.1 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

 

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了供需发展不平衡这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农村金融机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整体角度来看,农村金融资金缺口较大,国家政策以及社会金融机构并未将农业发展作为金融投资的首选,甚至对其进行了边缘化政策选择。我国农村金融边缘化和资金缺口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社会投资较少,资金短缺问题较为严重。农村金融机构主要农村信用社为主,只能够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经济,十分困难;第二,人情贷款现象较为严重,并且金融机构管理制度较为落后,从而导致了农村金融机构的经济效益较差,进而影响到了金融机构整体实力,使其无法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需要;第三,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在进行农业贷款过程中,将农业贷款挪用,用作于非农业发展。这一做法,导致了专项资金被挪用,农业发展得不到资金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第四,农村金融的发展模式具有地域化特征,通常有着信用社“一家独大”的发展模式,而且金融边缘化导致大型商业银行对农村经济发展支持不足,农民想要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几率较低。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额度较小,除了维持正常的农业生产之外,很难进行商品化经济发展。

 

3.2 信贷支持力度低

 

“三农”问题是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它关系到了国民经济建设是否能够取得长足进步和发展,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但我国金融机构对“三农”信贷支持力度角度,信贷需求受到很大抑制。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农业自身的自给自足发展模式是主要因素。在我国,农业发展并没有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农业商品化程度极低,与发达国家比差距极大。正因如此,农业对于金融需求较低,小农生产模式依然是当下我国农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金融机构对农村信贷支持力度较低,导致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只局限于小额度的信用贷款。同时,农民自身的观念也有较大影响,农民对金融信贷的认识不足,不愿意进行信贷,因为信贷意味着要付出高昂的利息。小农生产模式下,缺乏规模化、集约化、信息化的发展特点,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让信贷支持力度降低,严重阻碍了农业商品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市场开发能力较弱,对农村市场的发现功能存在较大缺陷,从而导致关于农村经济的金融产品类型较少这一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一直处于缓慢状态,商品化经济发展目标迟迟难以实现。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的支持,多以国家政策性农业项目为主。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金融产品类型较少,并且一些金融产品与农村经济实际情况不符,大多数沿袭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展模式,导致金融产品无人问津,金融产品的开发,很难实现经济效益。农业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对农业生产的周期性进行有效把握,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等问题意识不足,使金融产品在发售过程中,难以实现经济效益。

 

3.3 金融产品的信用度不高

 

农村金融产品信用度不高的问题,主要是受到农村金融发展实际情况影响,由于其自身金融组织体系不够完善,资金供给不足,导致金融服务层次较低,金融产品很难得到推广和发展。关于这一问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农村金融的信用制度存在较大缺陷,相应的风险评估意识不足,导致农村金融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容易遇到较大的风险问题,导致金融机构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第二,农村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过程中,回款主要是依靠农民年末的卖粮收入,农业产业性投入资金较少,这样一来,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一旦农民粮食欠收,农村金融机构想要收回信贷款项,将变得十分困难;第三,农村金融在进行放贷过程中,容易遇到恶意逃贷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已经屡见不鲜,这对于农民获得贷款来说,十分不利。所以,在农村金融进行借贷过程中,农民想要获得大额贷款的几率较低,并且审核较为繁琐,导致信贷规模缩小,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实现;第四,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自身限制条件较多,加之农民商品化经济意识较弱,金融机构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采取边缘化发展策略,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农村金融的资金流入非农行业发展当中;第五,信用评估制度和体系存在很大的缺陷,对于农民的信用评价,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多以“经验”为主,并且在实际借贷过程中,只要有担保人,就可以获得小额的信用贷款。

 

4 城镇化趋势下农村金融发展的对策

 

4.1 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

 

现有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很难满足当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加快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使之适应我国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起来。农村金融体系的改革,要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改善,并结合当下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实现改革目标。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要从金融服务体系、资本市场体系、配套补充体系三个方面进行考虑,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第一,注重金融机构的服务目的,要坚持以服务农业发展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主旨,注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使资金真正的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上面,促进农业商品化目标实现,使我国农业发展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注重农业基础地位;第二,完善现行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改善不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注重地方金融机构发展,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支持,使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同时,注重融资问题,拓展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股票、债券等融资手段,向社会进行资金募集,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实现农村金融机构自身更好发展目标;第三,在配套补充体系建设方面,要注重行业间的合作,使农村金融获得更多的合作伙伴,共同致力于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加大金融发展覆盖面积,以多样化发展模式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和进步。

 

4.2 规范民间借贷

 

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要注重民间借贷这一行为的规范,即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对借贷用户进行有效的信用评级,使金融机构在借贷过程中,能够收回贷款和利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经济效益的实现,是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关键,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规范民间借贷工作当中,要充分发挥金融监管机制,注重相关法规、制度的落实,建立健全现有农村金融机构法律制度,使民间借贷问题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切实维护农村金融机构的利益。进行规范民间借贷工作时,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明确借贷用户的实际情况,并根据用户的经济条件,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对符合借贷资格的用户,予以发放贷款;第二,注重贷款用途,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追踪贷款的实际用途,对于违约的用户、将农业专项款挪用的用户予以法律责任追查,确保借贷环境良好,使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以多元化监管方式规范民间借贷,以政府为主导,各个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注重统筹兼顾的监管格局发展,能够切实推进监管工作顺利进行,发挥监管作用。监管体制的形成,可以对那些违规借贷、恶意逃贷的用户进行有效的威慑,让他们遵循相关规定,保证银行贷款能够顺利收回。这样一来,银行资金得到回收,可以更好地进行资金利用,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对于更好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4.3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产品类型

 

传统的金融发展模式,与当下农村金融的实际发展情况有些背道而驰,传统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农业经济发展需要,并且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阻碍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结构进行有效调整,通过改革对传统模式进行变革,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发展的必经之路。就当下农村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人们对商品经济的意识越来越强,农民更加注重蔬菜、瓜果这种高收入农产品的种植,期待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在这样的形势下,蔬菜大棚、换季种植、生产养殖等农业商品化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使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随着经济意识的增强,我国农村涌现出了很多的农民企业家,这些农民企业家成为农民纷纷学习和效仿的对象。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创业意识的增强,农村金融产品类型也待开发,这是农村金融机构实现自身经济效益的一个关键。在大力发展农村金融产品过程中,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与时俱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发展,积极打造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商品化经济发展;第二,对现有的金融服务进行改善,使金融服务更加贴近于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大对农业发展投入,鼓励农民养殖、蔬菜种植,提升农业发展的商品化;第三,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的支持,做好风险评估后,以最大的能力帮助农业中小企业发展,以期更好实现现代化农业发展目标。

 

4.4 建立健全协调和监督体系

 

建立健全协调和监督体系,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政府与农村金融机构的有效合作,将更好地实现这一发展目标。首先,政府要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增加财政支出,更好地支出地方银行、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同时,要注重政府的监督职能,对农村金融机构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使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过程中,能够以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使资金开放性地投入到农业发展当中;其次,注重区域化经济发展差距,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协调和监督。我国经济呈现着不平衡的发展趋势,同样的,我国农业地区发展不平衡,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这与我国实际国情有着较大的关系。在协调和监督体系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注重区别对待,以科学合理的方式促进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最后,要注重信用评估体系的构建,这也是规范信贷的一个重要举措。传统的信用评价模式风险性较大,而且农村信用社、地方银行对借贷用户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在进行借贷过程中,也很难进行实际分析和评估,不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实现经济效益。新的信用评估体系,将更加注重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在借贷过程中,会让信贷专员充分了解用户的情况,根据用户实际情况,进行借贷分析。同时,协调和监督体系的构建,将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注重对借贷用户的信息了解,使农村金融机构具有更强的风险防范意识。

 

5 结语

 

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到了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未来发展趋势,对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所以,加强农村经济建设,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使现代化农业获得充足发展资金,是当下农村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针对于当下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切实推进相关政策落实,以期更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篇(5)

关键词:农村金融 ;金融体系;金融发展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的工作,始终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在重要位置,多措并举大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加快农村金融行业服务“三农”,并取得一系列显著的成效。通过农村金融行业多年的发展壮大,我们已经积累出一定的经验,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金融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仍然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金融发展体系不健全等重要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探求对策建议。

1农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坚持保护农民权益的战略举措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金融行业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也必须始终围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这一重要任务,促进农民金融领域各项权益的充分实现。农民享受的经济方面的权益包括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充分享有该项权益能够有效保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农村金融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高金融服务,特别是小额信贷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周转资金困难的问题,为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要始终坚持服务农民发展的原则,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坚持一手抓“输血”,一手抓“造血”,给予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农村金融服务不仅局限于促进农业生产方面,对于有自主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农民也要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谋求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大的发展。农村金融行业要更多增加公益性的因素,充分让利于民,以实际行动支持“三农”发展壮大。

2农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坚持认清发展形势的战略举措

我国现代农村金融行业发展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虽然发展的历程相比较而言相对短暂,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金融模式,小额贷款、互助资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层出不穷,农村金融行业整体发展的势头比较迅猛。总的来说,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领域逐渐扩展、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是,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进程当中发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深入研究,力求采取切实的工作举措加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重点为广大农民提供信贷方面的服务,应该面向普通农户或者农民个人,但是有的金融机构在服务对象上有所偏离,对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大户放贷手续简便、放贷规模较大,但是对于农民的小额贷款放贷的额度、时间、优惠政策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农民金融发展还面临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农村金融的整体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提升。对于广大农户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仍然存在提升的较大空间,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降低市场波动所带来的不可预知的信用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本身需要加强自身建设,重点在扩大规模、提升授信额度、增加网点数量等方面加以改进,确保方便周边群众。

3农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坚持服务“三农”发展的战略举措

农村金融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所在,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金融也呈现出和城市金融发展类似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金融工具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农村金融主体机构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同步的,也是相适应的,符合农村金融行业发展的规律,在服务农民、保护权益、促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较大。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原则,根据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动态调整农村金融发展战略和布局规划,确保农村金融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符合农村发展需要。在农村金融行业发展理念上,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能固守以往的传统经验和思维方式,要做到动态调整、及时适应。要进一步规范自身的金融服务行为,积极响应国家和当地群众的金融需要,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将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创服务“三农”的新型金融模式和产品。在坚持公益性倾向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关注金融机构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金融机构市场化、商业性等特性,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利润空间,努力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要根据农村金融行业整体发展形势,加快农村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步伐,更新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理念,坚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特性不动摇,努力实现促进“三农”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

[2]郑良芳.从国外农村金融体制看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短板[J].银行家,2009.

[3]相重扬.有序发展农村(民)资金互助社开展信用合作[J].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刊,2010.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篇(6)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支持;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经济发展新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正发生着质的转变,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一场新的农村经济革命正在悄然进行。

(一)农村经济的构成正由比较单一的传统的种养业为主向生产、加工、流通、商业、服务、科技等多元化转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地区农民和农民专业户等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了,产业链条逐步延长,加工、买卖、流通、服务、科技等产业迅速发展,在农村经济构成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繁荣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农村经济规模正逐步由小向大扩张,由单一家庭为单位转为集约化连片经营。

为适应市场经济竞争发展的需要,农村产品要立足市场必须占有市场的一定比例,尤其是种植产品、养殖产品如果量少根本就和加工企业签订不了合同,量少了企业也趁不住来农村收购,最终形不成“气候”。如对某县调查,该县于2008年号召养殖奶牛,由于参与人较少,奶牛数量较少,产出牛奶后因数量较少不能运往河南等地,再加上当地没有奶站,牛奶全部坏掉,奶牛养殖业最终亏损被迫解散。并且农村加工企业或龙头企业一般都是基于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建立的,同样对原料的需求量也非常大。基于此,农村经济规模化种养殖已成为一种必要的趋势和需要,农村“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集约化连片经营模式已显出明显的成效。这种集约化连片经营模式既能形成规模占领市场,又能节约生产成本方便管理,已成为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主流。

(三)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走向纵深,农村经济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以及连续多个中央1号文件的推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步伐逐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已呈现多样化趋势,种植业由以前的大粮种植,逐步出现了小杂粮、蔬菜、中药材、水果等种植;养殖业也由以前的养殖猪、牛、羊等,逐步出现了养鸡、鸭、鹅、大雁、兔、鱼、鳖等品种养殖;并且出现了农村服务业,如便民店、网络、电讯、水电煤气等;农民也由单纯的老百姓多出了农民工的身份,农村经济逐渐繁荣。

(四)农村经济组织逐渐丰富,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体异彩纷呈。

随着农村经济的逐渐“升温”,农村经济形势的逐渐“红火”,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的逐渐“宽松”,农村的吸引力逐渐增强,农村民营企业数量逐渐增加,农村个体工商户及个体私营企业遍地开花,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农民专业合作法》的颁布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农村经济组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依托当地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以为农业、养殖业、农副产品、药材等提供科技技术、加工、销售、流通等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长足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成为连接农村“小生产”和城市“大市场”的组织纽带。

(五)新农村建设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的实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生动力。

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以来,特别是党和国家把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以来,农村经济开始了又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农村综合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民实现了多年的“快增收”,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踏上了“快车道”。特别是农村大学生村官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青年创业、退役军人创业等各种形式的创业进一步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农村金融近几年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逐步优化。

(一)农村金融机构成员队伍不断扩大,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区”正逐渐缩小。

近几年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及农村金融准入门槛的降低,一是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调整,逐步改变了以前从农村撤机构“瘦身”的做法,转而在农村设点延伸服务触角,在很多农村地区恢复了分支机构。二是大型股份制银行也开始在农村设点,抢夺农村金融市场。三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继续巩固农村金融市场地位,不断增设网点做好服务。四是邮政储蓄机构通过改革转型,成为邮政储蓄银行,且大部分农村地区邮政储蓄银行升格为一级支行。五是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银行或准银行金融机构也纷纷在农村成立,成为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

(二)农村金融信贷支农力度增大,“三农”信贷资金需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满足。

随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的《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试行)》及政府财政对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的实施推行,农村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积极性空前高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惠农卡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商惠通贷款等信贷产品得到充分运用,“三农”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逐渐增大,农民传统的种养业信贷需求和较小金额的流动资金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并且农村金融机构还联合政府妇联、社保、共青团、财政等有关部门推出了“绿色种植”、“妇女创业”、“村官创业”、“下岗再就业”、“青年创业”等金融信贷产品,不断满足农村居民不同层次、不同群体、多元化信贷需求。

(三)农村金融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一些新型科技含量较高的服务产品逐步走入了农村走进了农村居民家庭。

一是银行卡在农村得到了普及,银行卡以其携带方便存取快捷等优势得到了农村居民的“青睐”,尤其是ATM机、POS机具的大量布放,再加上农民工特色卡、惠农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及“支付结算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居民可以足不出村享受到优质金融服务。二是随着网络、手机的普及应用,农村金融机构提供的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以网络为依托的现代服务手段,在农村也渐露端倪。三是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合作金融机构适应农村居民需要推出了封闭式便民服务点、开放式便民服务点及巡回服务模式、“流动车服务”模式等,实行了上门跟踪服务,真正将服务送到农村送到田间地头。四是农村金融机构还针对农村经济组织推出了银行结算账户、银行汇票、支票、票据承兑贴现等服务,进一步满足农村经济组织的金融服务需求。

三、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新要求

(一)信贷资金需求仍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主要需求。

虽然我国目前出现了一定的“金融脱媒”现象,但在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仍是农村居民及农村经济组织筹措资金的主渠道。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信贷资金需求有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是信贷资金需求额度逐渐变大。农村经济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就需要较多的资金,需要较大的信贷资金支持,种植业所需资金一般在20万元――50万元左右,养殖业所需资金一般在30――60万元左右,商业所需资金一般在50万元左右,加工业所需资金更大至少在100万元左右,有一定发展基础的龙头企业,随着农业产业化链条的不断延伸,其经营领域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大,对第二轮、第三轮中长期信贷资金需求更强,信贷需求金额更大。二是信贷资金需求期限逐渐变长。在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户所需求的信贷资金属于生产性资金,比如,种植经济林果、建造蔬菜大棚、鱼池、饲养奶牛等,这些资金从投入到全部收回一般在3年――5年,有的时间更长。对于农业产业链上的生产加工型等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更大,经营周期更长,需要投入的资金必然要求期限更长。三是信贷需求主体逐渐变宽。随着农村经济构成的复杂化及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农村信贷资金需求主体也逐渐增多,农民、养殖专业户、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链条上的加工运输企业、物流企业、服务企业及农村龙头企业等都成为农村金融的信贷需求主体。四是消费信贷需求逐渐增强。随着新农村建设及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居民住房按揭贷款、购车消费贷款、大宗物品消费贷款等消费信贷需求增强,消费信贷发展潜力较大。五是信贷服务体系需求逐渐变旺。由于农村信贷主体能够提供的符合农村金融要求标准的担保抵(质)押物较少,他们要获得较大的信贷资金,就需要有担保公司、信用评级公司、权证登记公司等与信贷需求配套的信贷服务体系,这样农村信贷服务体系需求也就逐渐增强。

(二)资金结算需求仍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基本需求。

虽然目前农村资金结算主要有大额支付系统、农信银支付系统及各金融机构内部往来系统,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资金结算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一是结算方式需求逐渐变多。现金、存折、银行卡等资金结算方式仅能满足农村居民简单的结算需求,但随着农村经济农业产业链条的延伸,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越来越多,他们对结算方式要求越来越多,票据(包括支票、银行汇票、银行本票、商业汇票)、ATM机、POS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结算方式成为他们结算的主渠道。二是银行卡功能需求逐渐变宽。由于农村银行卡的普及,农村经济发展对银行卡的功能需求越来越高,除银行卡具有的现金存取、转账功能外,他们还要求针对农村居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工商户、企业等发放具有融资功能的贷记卡,要求将政府有关惠农补贴资金也直接由银行卡结算,要求开发更适合“三农”需要的如农民工卡等特色服务功能等,这样对农村结算需求又是一个新的高标准的需求。

(三)资产保值增值需求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新的需求。

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手头有了一定的闲置资金,资产保值增值需求逐渐强烈,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农业产业风险比较大,亏损或返贫的可能性较大,农业保险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特别是分红保险等更能实现保值增值,因此农村居民对农业保险有了一定的需求,农村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合适科学的农业保险提供保障。二是对金融理财的需求。农村居民投资渠道较少,也比较相信金融机构,金融理财又能为他们带来远比存款利息要高许多的收入,因此他们希望通过金融理财帮他们实现资产保值增值。三是对购买基金、股票、期货的需求。近几年随着股票、基金、期货等金融知识的普及,农村居民也有了要购买股票、基金、期货交易的需求。四是对购买国债的需求。国债以其由国家作为债务人比较保险稳定的优势深受农村居民的喜欢,这种比较稳妥的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渠道成为农村居民投资的首选。

(四)发行债券融资需求是新时期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提出的一个新的需求。

由于银行信贷资金一般期限比较短,再加上受信贷政策及信贷条件的制约,农村经济组织在从银行申请贷款受限的情况下,逐渐有了发行企业债券直接从居民手中融资的需求,一些龙头企业甚至有了上市融资的需求。

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趋势篇(7)

之有效的金融发展模式。但是,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仍然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金融发展体系不健全等重要问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探求对策建议。

1农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坚持保护农民权益的战略举措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金融行业开展各项业务活动也必须始终围绕保护农民合法权益这一重要任务,促进农民金融领域各项权益的充分实现。农民享受的经济方面的权益包括金融行业所提供的优质服务,充分享有该项权益能够有效保护农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农村金融为农民的生产生活提高金融服务,特别是小额信贷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周转资金困难的问题,为农民正常的生产生活提供坚实的保障。要始终坚持服务农民发展的原则,在消除农村贫困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坚持一手抓“输血”,一手抓“造血”,给予农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农村金融服务不仅局限于促进农业生产方面,对于有自主创业意愿和能力的农民也要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谋求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大的发展。农村金融行业要更多增加公益性的因素,充分让利于民,以实际行动支持“三农”发展壮大。

2农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坚持认清发展形势的战略举措

我国现代农村金融行业发展发端于上个世纪90年代,虽然发展的历程相比较而言相对短暂,经过多年的摸索积累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发展规模,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金融模式,小额贷款、互助资金、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层出不穷,农村金融行业整体发展的势头比较迅猛。总的来说,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领域逐渐扩展、服务范围逐渐扩大、支持力度逐渐加大。但是,在农村金融发展的进程当中发现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需要我们高度关注、深入研究,力求采取切实的工作举措加以解决。农村金融服务重点为广大农民提供信贷方面的服务,应该面向普通农户或者农民个人,但是有的金融机构在服务对象上有所偏离,对于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经营大户放贷手续简便、放贷规模较大,但是对于农民的小额贷款放贷的额度、时间、优惠政策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目前,农民金融发展还面临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农村金融的整体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提升。对于广大农户的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仍然存在提升的较大空间,需要采取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手段,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降低市场波动所带来的不可预知的信用风险。农村金融机构本身需要加强自身建设,重点在扩大规模、提升授信额度、增加网点数量等方面加以改进,确保方便周边群众。

3农村金融行业发展需要坚持服务“三农”发展的战略举措

农村金融是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所在,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金融也呈现出和城市金融发展类似的发展趋势和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金融工具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多样化,农村金融主体机构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些发展趋势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是同步的,也是相适应的,符合农村金融行业发展的规律,在服务农民、保护权益、促进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较大。农村金融行业发展要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原则,根据农业、农村的发展形势,动态调整农村金融发展战略和布局规划,确保农村金融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符合农村发展需要。在农村金融行业发展理念上,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能固守以往的传统经验和思维方式,要做到动态调整、及时适应。要进一步规范自身的金融服务行为,积极响应国家和当地群众的金融需要,加大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力度,将金融机构自身的发展壮大与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开创服务“三农”的新型金融模式和产品。在坚持公益性倾向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和关注金融机构自身的快速健康发展,保持金融机构市场化、商业性等特性,寻找到符合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利润空间,努力实现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要根据农村金融行业整体发展形势,加快农村金融行业改革创新的步伐,更新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理念,坚持农村金融发展的特性不动摇,努力实现促进“三农”发展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4.

[2]郑良芳.从国外农村金融体制看中国农村金融体制短板[J].银行家,2009.

[3]相重扬.有序发展农村(民)资金互助社开展信用合作[J].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会刊,201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