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0 15:56:34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1)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现在的农村中小学语文课堂,由于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许多老师无法转变教学理念,在课堂中一直处于主体地位,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与当前所提倡的教育改革是相悖的。另一方面,老师在课堂中只是把课本的内容原封不动的传授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城市学生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农村教学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并做出调整,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极为不利。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总结出了一些做法,现叙述如下,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要心中有课

我认为教师要有很强的驾驭教材的能力,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材分析要到位,一定要了解语文教学课题的出处、内容和编者的意图;设计理念要新颖,要突出本课语文教学运用的新观念、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设计思路要流畅,语文教学过程结构宏观;教学流程要详细,体现语文教学课堂活动的立体结构;课后反思要有效,能有效指导以后的教学。备好课才能让预设有效生成,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才有可能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辩证关系出发,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一个质与量统一的整体性的教学目的;才有可能设计出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落实到每篇教材的教学中,教材才真正地发挥“媒介”作用。教师只有拥有驾驭教材的本领,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在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才能信心百倍,胸有成竹。教师用这种气势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学习好语文课,从而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例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提前做了大量的准备,不仅自己查阅资料,而且和同年级老师共同探讨,真正做到了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被环境,做到心中有课,所以教学效果特别好,通过年级组推荐,我还在全校上了公开课。

二、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要基本功过硬

有的人说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书法家,应该是一个播音员,应该是一个作家。当然这话说得有些太严重,但是我想其实这就是让所有的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好的课堂上教师要具备磁性的声音,才能吸引学生,教师再用适当的动作姿势助说话,使语言形象生动、高低抑扬有致、增强感染力。有时巧用修辞,典故、古诗名句。语言幽默风趣,就会更加吸引学生。教师教态自然亲切,富有表情、感情,语言循循善诱。三笔字工整规范,对教材熟悉,运用多媒体设备娴熟自如,得心应手,学生会更加钦佩你,进而和你一起学习。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功”我坚持做到“不放过任何机会和时间锻炼自己”。在我的建议下学校还开展了“教师基本功大赛”大面积提高了全校教师的能力。

三、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要担当新的角色

营造民主氛围,创设质疑平台。只有民主的氛围才会有平等的对话,只有善于思考的学生才会有灵活的课堂。这是上好课的必备条件。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统治者和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倾听学生的心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来使每一节课都显得生机勃勃。这样的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好的语文课堂,是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真正实现平等、民主、和谐交流的过程。一堂课如果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老师的水平再高,对学生自身而言也没有得到发展,这样的课就不能称之为好课。

四、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要有能力创设好的学习环境

教师是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应使良好的教学环境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服务,使教学与教学环境达到动态平衡,使课堂变成一个动态的、生长的生态环境,并不断的推陈出新,以此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教师每一节课都要给学生一张笑脸,不管心中有多么不快,都要把烦恼丢开,出现在学生的面前你就是以乐观的人,让学生喜欢你,而不是讨厌你,否则再好的语言,再好的声音学生会惧之,进而也调动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课下再辛苦的备课,也会付诸东流。

五、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老师要学会激发学生兴趣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现状、教学方法

古诗词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但是由于古文今文之大不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一直处于薄弱环节,其教学现状也不容乐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界实施新课程改革,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改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成效,落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方针,是摆在当代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

一、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之现状

在我国历史上,古诗词灿若繁星,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传播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令我辈辗转反侧。

1、古诗词自身特点令课堂教学难度加大

古诗词的学习与现今白话文的学习方式不同,古诗词主要是作者有感而发,因而学习古诗词要根据作者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自身的生活际遇等来对全文进行把握。古人追求炼字锻句,词约义丰,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情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这种写照,因而不易把握。再者古诗词中的典故、意境等对于初学者来说也不易理解和接受。所有这一切,不仅增加了语文教师传授知识的量,而且加深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难度。

2、古诗词别与白话文,令学生产生畏惧心理

古诗词无论从花费时间和精力上来说,都要比白话文费时费力。

对于初学者,古诗词初读起来拗口、不顺畅,导致部分学生对此失去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古文知识积累较少,古诗词的用典、指代词语较多,这就增加了学生理解古诗词的难度。最后一点是学生古文语法知识有限,古诗词中大量的被动句、倒装句、前置句等,使得学生理解课文难度较大。所有这一切让学生其产生畏惧心理。

3、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论的指导下,古诗词教学也显得枯燥乏味,一般先介绍文学常识,包括作者的生平、代表作、背景知识等,接下来再正音、断句、朗读课文,然后是落实字词涵义、串讲课文,之后再分析思想内容、赏析写作特色,最后再做练习。这样一系列呆滞的流程下来,课堂了无生趣,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缺乏积极性。

二、新课程下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

1、古诗词诵读新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是初中语文古诗词学习的一个基础。传统的古诗词诵读,或老师领读,或学生自我阅读、朗读,学生缺乏积极性制动性。我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除正常的朗读背诵模式外,曾尝试过表演诵读方法,课堂效果比较不错,在此与各位同仁共享。

学李白的《行路难》其一,课堂实践如下:

教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一遍。

教师布置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并诵读表演。

学生自告奋勇者做诵读表演:该生摇头晃脑“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手作环抱状,形容酒坛,面部表情则是目瞪口呆,表示出对“珍羞”值“万钱”的惊讶……其他学生对其表演或若有所思,或摇头……

教师再组织学生对该生的诵读表演进行评价,先小组讨论,后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再引导学生,该生表演的好,好在那里;表演不好,不好在那里,该如何做?然后学生自主发言,教师做最后点评。

这种表演式诵读,既能让同学们感同身受,又能让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效果非常不错。

2、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积累古诗词知识。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多方面为学生创造条件,积累古诗词知识。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虽然陌生,但同样充满神秘色彩。所以我在上语文课时采取“每课一诗”,“每周一汇”等方式。“每周一诗”即占用课间几分钟,让学生自己选择好一首古诗词抄于黑板上,供大家学习背诵,教师只简要介绍一下诗词相关背景,大意即可,课下让学生互相交流。“每周一汇”则是让学生汇总一周来“每周一诗”所学习的古诗词,对比课堂所学,表达各自对古诗词的欣赏及理解。

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多媒体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工具,古诗词教学可以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工具。如学李白的《下江陵》,我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安史之乱”的史实音像资料,让学生形象地感知李白写此诗的社会背景及心情。在学古诗《山行》时,大多数同学对于“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颇难理解,于是我用多媒体工具做了一个深秋枫林的动画,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感受,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4、创设良好的情景,指导学生鉴赏古诗词。

古诗词含蓄隽永,具有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三大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品味诵读、想象体会、联系比较等方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词的美,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创作古诗词所表达的心意。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一诗中最精彩的两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其意浅显易懂,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品味诵读,学生在诵读中,边读边想象诗中所展现的优美画卷,既能体会到工整漂亮的语言,又能欣赏诗之美妙意境,一举两得。

三、小结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真正实施创新教育。不断探究创新,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利用课堂教学和有益的课外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有效引导学生,启发想象,丰富积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和理解,让古诗词教学绽放奇光异彩。

参考文献:

1、刘忠存.浅谈新课程下古诗文教学[J] .大学语文论坛.2011.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4-0088-01

几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新课程的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走出人们的视线,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当我们审视当今的课堂教学实效时,却又令人难堪地发现,与课改前相比,学生的背诵和积累少了,错别字和病句却多了。个别实验区,课改后学生中考语文竟然出现了零分现象。这是偶然吗?不,这种结果,正是在课改中走了极端,不能很好地把握“度”的必然。

一、在新课程教学中,实践创新需有度

新课程提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于是有的教师就简单地认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再重要或不再需要。谁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强调训练就可能被指责是保守落后,跟不上课改的步伐。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不少教师就将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活动课,故事会、辩论会、才艺秀大行其道,布置作业热衷于上网查资料、上街搞调查、动手搞设计,而将语文学科最基础的听说读写训练大量减省。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生初次接触戏剧,对有关常识了解甚少,也没有很好把握人物性格,结果表演难以尽如人意,新编的戏剧也毫无价值。这种做法看似注重了实践,也很有创意,其实细细想来,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不说,学生能力也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

二、在新课程教学中,学科渗透需有度

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又一新理念是强调跨学科学习。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跨学科学习,可以让学生融会贯通各科知识,进一步认识到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当然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此,现行教材的编写也体现了这方面的导向,许多综合性学习,不仅包含语文知识,也涉及其他学科的内容。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这几年在某些语文课上,跨学科的步子迈得太大了,走得太远了,以至于许多语文课失了“语文味”,变成了政治课、地理课、历史课,甚至“四不像”,严重弱化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功能,像这样“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显然是对新课程的误解。因此,在跨学科学习时,教师千万得注意从语文出发并回归语文,跨得出去收得回来,只有跨得“必要”,跨得“有度”,才能跨得有效。

三、在新课程教学中,延伸拓展需有度

不是常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科有着最广阔的天地,在各门学科中内容最丰富,形式最多样,人文色彩最浓郁,如果我们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能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或将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则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彰显教师功力,又可以让学生加深课内所学,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紧紧围绕课堂内容,瞄准教学目标而展开延伸,将拓展内容有机融入教学过程,成为课内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这才是对课程资源恰当的开发利用。

四、在新课程教学中,探究学习需有度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和研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发展技能的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充分参与和独立作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品质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学习备受重视。比如在学习“狼”这一专题时,要求学生从课外读物、电脑网络中搜集有关资料,结合自己积累的原有知识,通过探究来获得新的启示,形成对“狼”的全新认识,学生的多种能力在探究性学习中得到提升。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探究性学习耗时多,不经济,而且要求学生具有相当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思维发展水平,而且对教材和教师的要求也更高,并不是所有的班级、每位学生都适用的方法。

五、在新课程教学中,多媒体运用需有度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4)

一、要明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正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是尊重主体,并不是放任学生自流,一方面,该讲的知识教师要做重点讲解,另一方面,不要一味地迁就学生。

二、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可采取以下三个“角色转换”,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教师可提出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强化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学习中角色的不断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索知识,完善自我,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创新的潜质得到了开发。

三、激发学生的“情”

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情”时要讲究策略、转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进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想象,此外,还要联系学生生活。阅读中的表情是从句子中、词语中理解出来的,而不是强加进去的。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小女孩渴望读书的段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背景,抓住重点字词,体会小女孩渴望读书、渴望知识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样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四、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动手时间,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批注,然后开展小组交流,最后再回答,这时学生才有感知。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团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不再沉闷地、被动地学习,而是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并“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达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五、注重教学侧重点,有技巧地引导

教学过程中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重点要突出、要有深度,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阅读教学不同于做练习题,不是要求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不可少,但是中高年级更倾向于揣摩重点段落,整体感知其背景,抓重点句子。例如,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感受贫困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艰辛、学习条件的恶劣,然后针对小女孩那双“大眼睛”重点感悟课文的第2-5自然段,即文章的第二部分。“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两个“生怕”道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两个“虽然”告诉学生:小女孩的学习环境是如何恶劣。但是就是这样的条件她也渴望上学、渴望知识,非常担心会失去上学的机会。此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与揣摩,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从小女孩的照片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三部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和第四部分“大眼睛”照片留存至今的意义。

六、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理解字词句,不要脱离文本

在文本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要长时间离开课本夸夸其谈,拓展也不要太多。有些教师在讲优质课时,虽然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在进行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时,往往大谈文本之外的东西,脱离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这样整节课就显得空洞、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紧紧把握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价值的拓展训练。

七、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

作为基础教育关键时期的小学阶段,新课程作为改革中的必然产物,进入了小学的课堂。课程的改革是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教育也需要进行创新。实行创新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是创新知识的关键因素,小学语文需要渗透创新的思维。本文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谈教学中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一、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般是从学科的知识内容开始,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就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可以稳步地提升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方法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这也只是教师单方面的依照教材的要求和目的用成人的思维去设计教学的过程,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语文课应该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导入课题,可以开展一系列丰富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去探索知识。应该注意的是,对语文课的兴趣不是因学生一时一事的自身兴趣作为基础的,它应该以课程知识的基本原理和概念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的问题作为活动的开始。所以不单学生的兴趣能被激发出来,也能使其和语文知识系统联系起来。因此,应用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保持稳步持久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

机敏的觉察、发现事物的缺漏和需求,以及不寻常和没有完成部分的思维能力称之为思维的机敏性,即对问题的敏感度。同时,配合想象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想象空间,时刻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可以达到教学的目标又能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新课程下的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例子,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利用这些例子,但又不能局限于这些例子,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并且结合学生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的积累,去理解课本中的内容,各抒己见,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并回答,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发展,对问题的敏感度也会不断提高。

三、引导学生积极创新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有疑问或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往往会迫切的需要得到其中的答案,此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用最简单便捷的方法,把自己了解的知识直接教给学生,学生会很佩服老师的能力,也使其得到一种满足感,但是,这种方法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感,一有问题不会积极的思考,只等老师宣布答案,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师需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然后通过原有的知识学会对未知事物的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必要时加以引导,使学生掌握灵活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从学习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跃,培养其创新的能力。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小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与画面相结合,特别是画面感较强的课文,教师要让学生把自己思维中的画面画出来;遇到诗歌,就让学生背一背、唱一唱;如果是故事类的,最好是让学生边学边演,以此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画、唱、演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思想情感的印象,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调动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小学的语文教学应该把探究、发现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一方面重视读书思考,让学生独立地去思考课程中的问题;一方面重视合作学习,增加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讨论中学习,在辩论中加深理解,得到启示。

五、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留心观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让学生把实际生活中的许多有意义的题材作为写作的素材,使学生在生活中自觉地搜集资料并写成文章,这一过程使课内的知识实践于生活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活动一般教师要注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尽量是有相关性的活动,如参观后的所思所感、春游后中的喜闻乐见等等都可以是写作的素材。当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尽量避免一些俗套的写作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用创新的眼光去理解自己的感悟,日积月累下来,学生的创新能力会逐步提升。

六、及时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的学习需要有满足感和表现欲,小学生总是希望表现自己的知识技能,并且希望得到认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给予积极的评价,特别要重视对学生中富于创新的作品应该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肯定,保护学生的独特思维。教师的认可和肯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且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点点滴滴的肯定无形地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活动,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精神会不断的得到锻炼和增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目标。

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建设祖国的未来力量,小学教学中应该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为根本目标。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新课程的引导下,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的实用性人才。在教学中只要我们采用好的措施,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能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耿亚娥.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小学语文创新教学[J].教育探索,2010(6).

[2]李素贞.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教育研究,2010(7).

[3]邓仕忠.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探索[J].科技创新,2010(8).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汉语文化;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小学教育处于学习的启蒙时期,语文作为重要的学习科目,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依据教学需求,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文章针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汉语教学,展开分析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一、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语言教学往往显得比较沉闷,让人产生枯燥感,使学生的兴趣得不到提升。在开展汉语教学课堂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尽量少讲、精讲,将问题贯穿到课堂教学内容当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发现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发问,从而构建“精讲―引导―发问―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和学生语文成绩的提升,为他们人文素养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准确把握语文教学特点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现代汉语知识要求都比较详细和全面,在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熟悉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教学比重,对这两部分的教学方法要得当,其中对汉语教学中常用知识、基础知识和重点要详细地讲解,让学生能够理解更加透彻,更容易掌握所学知识。

三、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

语文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文化构成的主要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迎合现代小学教学要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观,这样才能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实现高效的课堂效果,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总之,小学语文作为最基础的教学,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的汉语教学,将语文教学与汉语文化结合起来,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篇(7)

新课程已经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学变得开放了,教师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注意了把读书、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的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了。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1.“学生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行为的规范养成却被忽略

教学过程中学生想问就问,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甚至想摆出个什么姿势也随心所欲。有些教师误以为对学生提出要求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于是便不对学生作任何的要求和约束,任学生尽情地张扬,没有了任何秩序和规范,这种“无规范状况”带来的只是表面上的课堂氛围的活跃,而导致的却是教学效率的低下。

2.许多教师对课堂评价还应有更清楚的认识

评价是什么?评价应该是“欣赏”,是“激励”,还应是“导向”。教学改革使得教师确实放下了“架子”,改“呵斥”为“呵护”了,教学氛围也的确使学生身心感到愉悦了。但是,在课堂评价中以下几种情况应值得我们反思:一是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不会从学生的表现和语言之中挖掘出评价因素,评价语言平泛,语调平直,缺乏情感。二是教师的评价语言往往缺少个性和价值。总是“你说得真好!”“你说得太好了!”等这样的既空又泛的放之四海皆管用的一路赞歌式的评价,长时间的这种缺乏个性的评价方式使得学生也逐渐变得不以为然,连精神上的慰籍也没有了。一堂课中,对学生的表现评价得体,就能达到很好激励效果,学生的学习情绪就会更好,积极性就会更高。

3.媒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科学、合理

多媒体教学资源尤其是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是现代教育的需要,它所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中也反映出了一些问题:一是对多媒体课件的期望太高、太重,而过份依赖课件。部分教师认为没有课件就上不出好课,于是将课件作为提升授课水平和效果的亮点为自己增色出彩。为了增加课件的技术含量,单纯地追求课件的高、新、奇,课前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制作课件。一节课从开课到结课始终都在使用课件,整堂课成了课件的演示课,整节课看到的只是声像音画的不断变换和展示,而看不到教师的引导,看不到学生的思维,本应是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也由课件包办代替了。二是对多媒体课件的认识和定位还不够清楚,致使主次不分,宾主倒置。多媒体课件的便利和优势再多再好,但它也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是主要手段。在授课中我们感觉到,部分教师的课有明显的教师跟着课件跑的倾向和痕迹,教案是根据已有的课件来设计的,教学进程是由课件来控制的,教学节奏也是由课件来决定的,致使课件占据了教学的主导,而教师则变成了课件的操作者和跟随者,学生面对的是课件而不是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和使用我们还应大力提倡和推广,但同时还必须加强在这方面的研究,要用得更科学,更合理。课件使用得好了,的确能为我们课带来新鲜的空气,能增色出彩,不然则只会是适得其反。

4.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但如何关注,如何求得实效,还需我们合理把握

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目前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努力倡导“自主、互助、学习型”的学习方式也正是课堂教学改革所努力的方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习,是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被教师广为使用。但在授课中也发现,自主、合作学习的形式多,实效少。不少教师僵化地理解合作学习,片面地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有的教师把问题一提出没有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直接进行合作讨论;有的问题则只需要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就可以解决也去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有的合作讨论的目标方向不明确或范围太空太大,学生不知道该去合作什么,讨论什么;有的合作讨论则根据没有时间的保证,几个学生凑到一起还没说几句话时间就被终止了……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课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组织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要遵循合作学习的原则。首先,合作学习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其次,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时机,当学生的确遇到疑难时、意见不统一时去合作才会是有意义的学习;再次,合作讨论时要有明确的问题、内容、方向、范围,合作气氛要民主,要各抒己见,诚心参与,并且要有时间保证。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候,必须根据这些原则进行指导或者把这些原则作为我们选择教学形式的决策依据。

新课改下作为新时代的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掌握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每一个学生真正地能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更多的知识!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热爱语文,会学语文,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张孔义.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4

[2]饶杰腾 语文学科教育学首都师大出版社 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