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非遗红色文化

非遗红色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0:16:08

非遗红色文化

非遗红色文化篇(1)

关键词场所精神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红色旅游

〔中图分类号〕K1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3-0126-03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顺应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转型视角下的文化遗产类型,主要表现的是近现代革命史迹,是“静态遗产”、“动态遗产”与“活态遗产”相结合的典范,对现代社会人类价值观重塑与心灵启迪具无可替代的教化作用。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所在的“场所”给予公众更多的是精神含义而并非实用的物品,为公众展示的是表达“爱国情感”的历史作品,其“特性”比“空间”概念更具体,一方面在暗示一种气氛,另一方面则表达“稳定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抽象的概念,还可以用具象的方法表达与展现。红色旅游被认为是传承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路径,开发的目的在于以现实存在的实物和场景唤起并增强人们的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达到传承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目标诉求。

陕西近现代革命史迹等文化遗产品类丰富,是体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场所精神的挖掘,使公众体味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空间意象,对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感具深远的影响力。

一、概念诠释与解析

1“场所”与“场所精神”内涵

“场所”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活动的处所”,如公共场所、娱乐场所等。①有了人的活动,使得场所具有物质“空间”涵义以外的特征表现,即有了“氛围”,是人们对于特定空间的记忆和认同。②

“场所精神”的概念是由挪威著名建筑学家诺伯格・舒尔茨提出,他在《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这本书中说明,人的基本需求在于体验生活情境而富有意义。③即探究建筑精神的涵意而非实用的层面。人需要象征性的“表达生活情境”的物质或非物质元素来适人心怀,体验融入历史的感觉,并因之而感动,是“场所”以独特的精神征服了我们。④

在可视化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元素有限但在“场”中蕴含的意味却十分深厚的情况下,更多的 “红色文化意象”需要场所精神表达,使公众体味遗产空间革命传统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

2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解析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主要指在革命战争年代时期所遗留的有形文化遗产及无形文化遗产,“革命”是指引起社会变革的政治革命。林龙飞、王华、杨斌:《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模糊评价模型》,《商业研究》2009年第8期。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资源类型主要有:军事遗址、会议旧址、名人故居、墓园、历史文物、文献资料等,也包括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革命故事、革命传说、革命文学、革命歌曲、革命事迹等,还有在不同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不是将历史搬到实景中的简单教化,需要的是引导与共鸣,需要让人们由“眼”到“心”获得一种阅历和体验,所以“看”并不是传承的全部,更需要挖掘场所精神,满足公众精神体验,触动公众内在的情感和情绪,才能发挥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当代传承的功能。

3场所精神视角下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意义

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顺应的是人们对爱国主义情怀的释放需求,其实质表达的是公众的爱国主义情感。在革命战争年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等不同历史阶段所遗留的有形及无形的文化遗产,需要场所精神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坚定信念。简言之,红色历史留给我们的价值要用场所精神去延续,去实现爱国情感的共振。

二、红色旅游开发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传承的有效路径红色旅游概念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但真正成为专项旅游活动并有序推进是在200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相继印发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红色旅游有序发展的格局。目前,红色旅游已成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利用的有效方式,并被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相关规划。红色旅游的内容体系不断扩大丰富,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弘扬的重点,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等,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以及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包括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蕴含的民族精神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锤炼与升华。

实践证明,通过红色旅游,可以加强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增强人们对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革命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承,红色旅游实现了红色旅游资源的保值增值与创新,也实现了红色旅游三大工程――文化工程、政治工程、经济工程功能的有机统一。邵琪伟:《努力推动红色旅游再上一个新台阶》,《经济日报》2009年5月2日第2版。

三、场所精神视角下陕西革命历史

文化遗产传承概述1以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为载体的红色旅游展示引领作用已形成

陕西作为文化遗产大省,许多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被深入挖掘并生动展现。根据陕西党史部门对革命遗址的普查工作统计显示,截止2010年底,陕西的革命遗址有2051处。《华商旅游》,《陕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革命遗址达2051个》,http://.2011年6月29日。许多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名录》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虽然相比陕西更悠久的古代文化积淀,这些近现代史迹的历史并不久远,但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在红色旅游开发中,陕北板块将红色旅游与黄土风情结合,关中板块将红色旅游与古代文明相结合,陕南板块则是将红色旅游与绿色生态自然环境相结合,马耀峰等:《陕西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遵循文化遗产传承的理念,陕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2“场所精神”视角下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不充分

虽然,陕西红色旅游开发对于完善陕西旅游产品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对比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本体价值,其场所精神挖掘并不充分。

首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国家标准要求,陕西省具有影响力的红色旅游资源486处。在陕西省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陕西省文物局:《踏遍青山――陕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纪实》,陕西出版集团、三秦出版社,2010年。在增加的上千处乡土建筑、近现代的史迹、文化遗产线路等新文化遗产品类中,很多都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可知,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红色旅游开发并不匹配。其次,已有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展示,更多的是静态纪念物的陈设,展示手段单调,传承方式雷同,甚至有讹误,没有真正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更没有强调公众的参与性和体验性。第三,红色旅游解说系统单一,对于更深层次的精神解读缺乏深入引导。很多红色景区的解说系统是“看”,没有“解”,不同年龄层次与知识层次的公众,对于革命历史文化遗产,虽有大量珍贵的记忆,但却都是记忆的碎片,无法拼接。

四、场所精神传承的思路与建议

1挖掘场所精神和文脉资源,延伸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价值

挖掘体现文化传承的红色记忆符号,并在革命历史文脉中注入新元素,注重公众的参与和体验,依托红色旅游开发路径延伸综合价值,赋予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更多新内涵,使更多表现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根”与“魂”的元素让公众用心去读、去意会。

2整合文化遗产资源,设计凸显场所精神的复合型旅游产品

整合遗产资源,挖掘更多表现红色文化的素材,尤其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表现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历程的新遗产,结合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精神内涵、区位优势,进行设计、体验与开发。同时,注重复合型产品的开发,将红色资源与所在地域的其他资源有效链接,如与民俗、乡村、休闲、生态等项目的融合,设计凸显场所精神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大力开发名人、红色故事等非物质遗产元素,如谱写出《我的祖国》、《英雄赞歌》、《让我们荡起双桨》等脍炙人口的“红歌”曲谱的陕西作曲家刘炽,赞扬的出版家“张季鸾”等都是可设计的红色元素。

3加强宣传推广,打造彰显场所精神的红色演艺精品、节庆品牌和活动品牌

依托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本体资源价值,可通过2014年邓小平诞辰110周年、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作为契机,精心策划主题鲜明、彰显场所精神的红色旅游产品,并加强宣传推广。可积极创作、生产、推广表现爱国主义精神并有综合市场效益的红色演艺精品,形成节庆品牌和活动品牌。

4构建红色旅游解读系统,丰富公众的场所精神体验

非遗红色文化篇(2)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金乡县;红三刀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地都在推崇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并把它作为一项特色文化节目渐次的推向观众,推向普通百姓,让我们认识并自觉的去保护、去发掘,原来这也是非遗、这就是非遗。

金乡县,古称山阳县,2015年被评为山东省文化强省先进县,非遗在这里也得到了更好的发掘与利用。包括像稀有戏曲的保留、中医技术的承传、特有文化小吃、童谣等。

一、成立研究中心,做强体制保障大文章

2008年金乡县四平调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成立四平调保护中心;与之同时,又与曲阜师范大学成立金乡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有了这两个中心的保障,该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发掘和利用。面对传承人老龄化严重的现实,收徒难也是一项更为棘手的事情。要解决这些难题应致力于多方的努力:一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打磨包装,做好亮化。二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实体保障、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做好自然化、轻松化。三是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穿上地方特色的嫁衣,洋气化、开放化。

二、活态化非遗,走近大学校园、走入伊园村庄

金乡县的非遗保护利用,注重的是唯有源头活水来,卧龙需点睛、水墨要丹青,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办了多场进大学校园活动,让保护传承人走上大学讲台,给他们一个现身传艺的大空间,老艺人手把手的传唱与演示,让青年一代在兴趣与爱好中不自觉的去喜爱、也有意识地接受;也许他们现在只是凭爱好,而当这些青年人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会在工作中自觉的去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甚者也许有的,特别是有所特长的大学生就成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承继者。更为平民化的方式,像庄户剧团、送戏下乡等直接的把戏曲形式的非遗送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让老百姓的居家饭,也有大戏的调味来佐餐。

三、重点打造、一乡一艺

金乡街道的四平调、司马镇的山东落子、马庙镇的山东琴书、胡集镇的坠子、高河街道的渔鼓、羊山镇的金乡花鼓戏……如今,金乡县9个镇、4个街道都有了自己独特的区域文化。一乡一艺,一个乡镇一个重点戏,有主有次,突出特点,重拳打磨。这样的发掘方式有利于各镇街戏曲进行交流传承;有利于地方特色的形成;有利于重点包装,打造多才多艺的资深传承人;节目汇演也更能让老百姓记得住、叫得响;更加的活态化。种种有利于使得机制保障与实体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必然相得益彰,例如,送戏下乡每年演出600余场,硕果连连。

四、登得祖谱、上得玉蝶,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定等次

金乡县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省、市级1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化表性传承人1人,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金乡四平调”“山东落子”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鸡黍之约”“渔鼓”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项目;“两夹弦”“金乡红三刀”等4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竹马、渔鼓、花鼓戏、高跷等县级非遗名录项目16项。为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金乡县为像周艳修、张萍这样的乡下优秀文艺人才破格解决编制,调入县文化馆等单位,让他们专心创作、演出。

通过不断的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关爱传统艺人,金乡的非遗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原有的更好,后来者居上。非遗文化以不掩主流文化的态势不断发展,促推着各种有效因素的集合,在这里生根发芽。

非遗红色文化篇(3)

一、贵州省红色资源的分布及特点

以长征文化为代表的贵州红色资源遍布贵州高原,其最大的特点是红色资源与贵州独特的自然生态、民族风情、历史文化交相融合,特色鲜明,文化深厚。从1930年到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在贵州领导工农群众进行革命斗争,足迹遍及68县(市、区),建立了黔东、黔北、黔西北革命根据地和苏维埃红色政权,留下了无数革命遗址和珍贵的革命文物,其中既有各种会议会址,又有无数战斗遗址,既有老革命家的故居,又有烈士陵园,既有烈士就义的集中营,也有囚禁爱国将领的监狱……,贵州的革命故事英勇神奇,遵义会议、娄山关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兵临贵阳等重大历史事件,赋予了贵州红色资源极高的精神文化特质。经过多年建设、修缮和整合,贵州境内红色遗址已初具规模,包括遵义会议纪念馆、遵义市红军山烈士陵园、桐梓县娄山关景区、赤水红军烈士陵园、风溪渡口红军四渡赤水纪念地、丙安红一军团纪念馆、瓮安县-余庆-息烽乌江景区、黔东南州黎平会议会址、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安顺王若飞故居等,形式多样的各种纪念场馆、历史遗存和革命故事是贵州的红色文化优势所在,也使得贵州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了不可忽视的地位,使贵州成为后人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培养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和基地,众多的红色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贵州经济建设腾飞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红色资源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蕴含丰富革命精神和厚重历史文化内涵的红色资源在新时期掀起了一股红色文化热潮,“发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性,还对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的红色文化产业新品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①我们知道任何历史遗迹和历史文物都一定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它们具有唯一性,不可复制性,因此它们的珍贵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为了保护珍贵的红色资源,国家颁布了《文物保护法》,相继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关省市也公布了自己地方的文物保护单位。“红色资源”产生于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年代。那个年代是腥风血雨、硝烟弥漫、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的年代,这样的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要了解当年的革命斗争历史,革命遗址和文物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遗憾的是,近几年在一些只重经济发展而忽视文化建设的地方,许多历史遗迹遭到破坏。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但是对历史遗址和文物的破坏,也是对历史的犯罪。因此,我们要将保护,维修,扩充“红色资源”遗址作为一项坚定的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在健康推进和发展,毋庸讳言,在社会转型时期,拜金主义、物欲横流、弄虚作假、等道德沦丧的不良及丑恶现象也不断爆出,如何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正确塑造青少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是政治思想工作者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在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教育作用。各地的图书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革命先烈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摆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为了最广大的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斗争精神,是永远值得学习和继承的。“红色资源”的文物、遗址是弘扬革命精神,教育、培养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替代的资料和教材。

在我们建设、修缮和保护“红色资源”遗址、文物的同时,还要做好“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做好红色旅游这篇大文章。红色旅游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改革开放前,一直以纯粹的政治接待为主。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开始投入专项资金帮助延安、井冈山等革命老区建设旅游设施,红色旅游摆脱了政治接待的色彩,20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旅游局明确指出: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旅游依托特殊的文物遗存资源,为我国人民提供了一种崭新休闲娱乐方式。红色旅游,不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地方带来了丰厚的旅游收入,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开发利用贵州红色资源存在的问题

贵州,特别是遵义在红军长征途中具有重要意义,这里保存了丰富的红色资源,“遵义会议会址”是遵义最大的“红色资源”品牌。以至于以前有人不知有贵州而知有遵义的笑话。围绕着遵义会议,还有一大批当年党中央和红军活动和战斗遗址。这对于建设展示“红色资源”的场馆十分有利。这些年来,贵州在开发红色资源方面,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不少人力、物力,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看不到红色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看不到红色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贵州地处云贵高原,海拔高,地势崎岖不平,气候起伏不定,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都比较多,历史上就是贫困地区。经济的不发达影响到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缓慢。因此贵州及遵义地区的交通、住宿、餐饮在全国都处于落后状态。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和红色旅游的发展。第二,多样并举才是开发红色资源的方向和手段。遵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性和名气并不低于同样是革命圣地的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其所以在红色旅游方面不及前几位者,还在于旅游产品单一,只关注遵义会议为主的红色资源开发,而忽略了对自然风景、民族风情、历史文化资源的综合开发和利用,开发利用形式单一,大大降低“红色资源”的历史和现实价值。第三,开发和利用“红色资源”,还缺乏系统规划、综合利用和科学决策的能力。比如在“红色资源”丰富的遵义地区,各个县城都拥有不同的旅游资源,如风光迤逦的自然风景、风情万种的民俗民风、绚丽多姿的历史文化,这些资源丰富多彩,但又散布于崇山峻岭之中,需要有关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挖掘和整合,有步骤的建设和引导,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目前还难以做到统一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以致一些地方或者各行其是而混乱无序;或者无力开发而闲置浪费,甚至荒废消失。地方政府缺乏资源整合能力,极易使红色资源因岁月的逝去而被淹没,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四.借“红色旅游”推动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措施

尽管在开发利用“红色资源”方面依然存在许多困难,但首先,具有丰富红色文化和资源就是一大优势,这种优势是许多地方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种必然需求,热爱旅游、喜欢旅游已是一种潮流。这就为近几年兴起的“红色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各地政府应切实利用这个大好机遇,落实各项措施,开创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美好前景。

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早在2004年国务院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就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一,近几年,遵义市委市政府正努力打造以“转折之城,会议之都”为口号的遵义红色文化旅游。遵义赤水市与其他省联合申报的丹霞地貌也已进合国“自然遗产”目录,借此贵州遵义名声大噪,也为遵义旅游提供了天赐良机。为此,遵义各级政府正在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做好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的文章。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提升遵义在全国甚至世界的知名度,扩大旅游建设投入,改善、兴建旅游硬件设施,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这些年来,遵义市加强了红军战斗遗址的开发、开放和利用,扩大了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范围,修缮了红花岗红军烈士陵园,建成了“四渡赤水”纪念馆和娄山关战斗遗址。2012年、2013年遵义市和贵州省政府,规划投资55亿,在未来5到15年建成“苟坝红色旅游景区”和“娄山关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区”,打造红色旅游重点项目和经典景区。遵义市政府还积极组织专家力量,走访老红军、老干部,收集、补充了大量回忆录,挖掘、整理了大批革命文物。在历史遗址和纪念场馆安装了现代化的声、光、电技术,使参观者能更直观、更生动地了解中国红军在遵义的革命斗争历史,受到深刻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这种教育不是枯燥和平直的说教,而是借助现代技术进行生动的讲解和立体的再现,犹如身临其境,所以更具说服力和接受性。

其次,合理规划、科学决策,综合利用贵州各种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地方特色,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贵州旅游的最大特征是红色资源与自然绿色生态、民族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交相融合,比如,以绥阳双河溶洞为主的卡斯特溶洞资源;以道真大沙河和绥阳宽阔水为主的原始森林资源,在遵义道真、务川、湄潭等地广泛流传的,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学术界、艺术界称为“中国原始文化的活化石”、“中国戏剧文化的活化石”的傩文化、傩戏,各种自然人文景观不胜枚举,这些资源或比邻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或融入红色旅游景区,为打造形式多样、具有地方色彩的旅游线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例如,2013年遵义市拟建的“娄山关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区”,以良好的生态资源、依托娄山关红色教育基地为基础,具有山地观光、户外运动体验、休闲、避暑、度假等功能的红色生态文化旅游区;2012年遵义县规划的“苟坝红色旅游景区”,也是以“红色旅游”为龙头,开发带动生态游、保健度假游和民族风情游的综合项目。贵州省各级政府还积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整合资源、宣传推介,共同打造红色旅游与都市旅游、休闲观光、度假旅游交相辉映的精品热点旅游线路。随着一批高品质项目的建设,贵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在各级政府的合理规划与科学决策下,得到了合理的利用,既做活了旅游市场,又使游客在参与游乐的过程中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还提高了当地农民收入,积极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三、贵州是一个红色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发挥红色文化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作用,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新课题,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时代,血雨腥风、艰苦奋斗的战争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就不能流于形式,要让他们珍惜革命前辈用鲜血换来的胜利果实,首先应该加强革命历史的教育与传播,普及红色文化知识,让我们的青少年能够如数家珍般的熟悉发生在贵州的革命故事,在一个个鲜活的英雄故事中去领略革命先辈的精神信仰,建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红色旅游服务和宣传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景点与场馆就说人员服务水平。加大文学艺术创作产品的生产力度,培养本土的文学艺术家,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把“红色资源”做大、做活,做得色彩斑斓绚丽,在给人深刻教育的同时,也更具有观赏性娱悦性。

总之,红色资源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性,同时也具有科学考察、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作用。开发、开展红色旅游,让游客进得来,住得下、玩得好,受教育,在精神和物质上都有所收益,身心都得到愉悦,眼睛不能只盯着“红色”做文章,还要开发生态旅游、风光旅游、地方文化旅游的大文章,使游客在接受革命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和地区文化的差异,这就是进行红色文化价值研究的价值所在。

非遗红色文化篇(4)

关键词:仙人洞遗址;小珠山遗址;红山文化遗址

岫岩玉,因产于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而得名。岫岩县今隶属于辽宁省鞍山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辽代设大宁镇进行管辖,此后历朝历代多有建置,金朝始设秀岩县,后改秀为岫,沿袭至今,岫岩县因出产岫岩玉得以名扬天下。岫岩玉在近些年的宝玉石市场中销量增长十分迅速,工艺水平不断进步,呈现出量价齐涨的喜人局面。我国使用岫岩玉作为原材料进行玉器生产的历史非常久远,历朝历代的玉器珍品中都有岫岩玉制品,本文试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总结一下重要的岫岩玉考古发现。

一、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

辽宁海城仙人洞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辽宁省海城市孤山镇孤山村东青云山脚,为旧石器时代的遗址,距今40000年至20000年。1983年,在仙人洞遗址中出土了由岫岩玉制成的砍斫器。这两件砍斫器呈暗绿色,质地细腻温润,料质与岫岩玉完全一致,并且仙人洞遗址与出产岫岩玉的细玉沟仅一岭之隔,由此可以断定,仙人洞遗址中所出土的玉器正是以岫岩玉为原材料加工而成的。这件砍斫器的出土表明,在一万多年前,岫岩玉就已经被先民所认识并利用了,但此时岫岩玉在先民眼中只是一种比较优秀的石料而已,并没有像后来那样承载了大量的思想和文化,但已经对岫岩玉的材质特点有了基本的认识,这为岫岩玉的进一步利用创造了可能。

二、辽宁长海小珠山遗址

类似的还有辽宁省长海县小珠山遗址,小珠山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中部的吴家村西部,据测算距今时间应该是公元前4300D前3900年左右,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小珠山遗址中出土了一把石斧,这把石斧为“浅绿 色,通体 磨5 6 鞍山 师范学院学报 第5卷光,呈略扁的长条 形,横 剖面 呈椭 圆形,孤 刃,长14、刃宽6.3厘米”。经过考古鉴定,认为该把石斧也是由岫岩玉制造而成的。与海城仙人洞遗址中所出土的岫岩玉器相比,小珠山玉器遗址的一个最大变化是通过对石斧的表面观察,可以发现石斧表面非常光滑,是通过类似解玉砂的工具磨制而成,更显精美。从砍斫器到玉斧,打制到磨制,这是物质应用上的一个飞跃,也是精神上的一个进步,因为玉斧在原始社会不仅是一种生产工具,也象征着王权,这对于研究岫岩玉的开采和使用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三、红山文化遗址

非遗红色文化篇(5)

高唐落子舞是流行于聊城市高唐县赵寨子镇一带备受老百姓喜爱的一种汉族民间舞蹈艺术,在2015年被列入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对落子舞的艺术传承、保护和当下存在的困难进行了系统性分析,通过不断总结近些年来具体保护和传承工作经验,现提出一些建议。

一、高唐落子舞

落子舞是一种民间智慧凝聚成的艺术,特点是道具奇异、节奏简单明快、队列变幻夸张、舞步多样灵巧。

高唐落子舞最早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始发源地是高唐县赵寨子镇倪堂村。那时有“二月庙会”,热闹非凡,村里来了一位老翁,看着七十多岁,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摆摊卖虎皮膏药,其间在一根竹棍上系上铜钱,手耍棍子有招有势,节奏性抽打身体各个部位,他边打边说这是落子,能通血脉,通经络,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他的表演招揽顾客围观。卖完膏药后,倪堂村的一位财主宴请老者,诚意希望传授落子,落子舞从此扎根在倪堂村,一代代流传下来,道具、舞服、动作也得到继承和发展,并融合进健身、娱乐元素,赋予古老民间艺术时代特色和生命力。据相关史料记载,20世纪四五十年代,落子舞在高唐家喻户晓,落子队庞大,参加人数之多达到顶峰。当时流传民谣:“看见打花落,吃饭都忘掉;瞧瞧落子舞,干活劲头鼓。”

落子舞道具:用一根1米长的竹竿,从一端向里均匀挖出三个孔,竹孔间距3厘米,在每个竹孔里用铁丝固定住3个铜钱,竹竿两端拴上红毛线穗,再各系上大铜铃3个和小铜铃3个。跳起落子来,随着动作节奏,落子发出清脆响声,陈列在展厅也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手工艺品。

落子舞服装:落子舞服饰讲究,在各个历史时代有着明显的变化。服装分男女款,男款是红色英雄巾、上衣黑裤褂外穿黄坎肩、下衣紧身灰裤打红色裹腿,白球鞋。女款是盘发髻、上衣正红紧身小褂、下衣紧身绿裤、红鞋,结合古今观赏特点。男女演员配合默契,跟随鼓点跳起舞步,抖膀飞眼,令人捧腹不止。

落子舞队伍:最低10人起,男女各半,双数即可。舞步、节奏、打跳动作务必一致。除打落子队员外,还有两个领舞演员,类似戏曲舞台上的男丑角和女彩旦。他们是整个落子舞队伍的舞眼和支柱,带动整支队伍的走向,配合一致,两位演员互相,妙趣横生,起到惹观众捧腹大笑的效果,为表演增加了娱乐性。

二、非遗落子舞的困境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非遗的吸引力正在逐步下降,像落子舞这种依靠口传身授的非遗文化正在不断消失,保护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一)非遗传承青黄不接

目前,落子舞的传承人大多处于50岁至80岁这个年龄段,曾经涌现的一些成绩卓越的带头人,或已过世,或年事已高、体弱多病。能起骨干作用的、有较高水平的青年人才十分匮乏。新老艺人出现断层,艺术传承青黄不接。而且,落子舞不能像手工技艺类非遗,能用一技之长生产实物商品,所以无法获取相应的经济回报,传承人很难体现自身具备的经济价值,不少传承人转做其他行业,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青黄不接,人才危机日益严重。

(二)经费不足,传承保护无法有效开展

各级政府对于非遗整理、抢救、展演、宣传、培训等没有专项资金支持。乡镇政府没有专门的非遗保护中心,没有专用工作车辆,资源普查、民间调查、资料整理和录像制片等相对滞后,日常工作开展困难。据了解,省、市级别的传承人没有任何经费补贴,一些人因生存实际情况而改行,此类非遗得不到有效传承。

(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缺乏认识

如何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社会大众缺乏基础知识,尤其是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修补、申报工作的认识和重视。专业人才匮乏,无法形成一个全社会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意识,这制约了非遗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非遗落子舞传承和保护工作建议

面对诸多困境,拓宽思路,积极探索一条有效可行的“非遗”保护之路,对于推动赵寨子镇提升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意义重大。

(一)发挥镇党委、政府在落子舞保护方面的主导作用

保护非遗落子舞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必须提高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增加经费投入,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助等方式筹集资金,成立落子舞传承和保护专项基金。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增强全社会尊重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性,使人们踊跃地参与到落子舞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来。

(二)送“非遗”进学校、农村和企业,多渠道培养传承人才

将非遗展演送进中小学、农村和企业,在综合文化站开设非遗展厅,将落子舞变成有形的文字图片和影像展览,制作电子光盘存档。聘请落子舞传承人现场教学,建立艺术实践教育基地,多渠道培养人才,努力使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三)将“非遗”项目通过节庆向大众展演,打造地方“非遗”特色品牌

通过参加市、县举办的春节、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民俗节庆活动,开展非遗项目展演,打造地方非遗特色品牌,让人们充分领略高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增强城市认同感。

(四)创新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推进生产性保护

按照“合理利用、鞒蟹⒄埂钡姆秸耄在保持传统风格和本真性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开发。拓展民间合作的新渠道,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全力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四、结语

非遗红色文化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yihan125”为你整理了这篇关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枞阳县政协办公室编印

关于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县主要革命遗址共有60处,主要分布在环白荡湖的横埠、汤沟、藕山、会宫、浮山等乡镇,枞阳镇,三公山周边、钱桥镇等地也相对集中。目前纳入省保2处(渡江指挥部、浮山中学“中大楼”),市保3处(章逐明、陈雪吾、黄彬烈士墓,另有李光炯墓、房秩五墓也是市保,属其他遗址),县保1处(渡江烈士纪念塔,指原在旗山小学附近的,不是现在的枞阳烈士陵园)。

今年拟公布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安庆中心县委八县联席会议旧址、枞阳县第一个中共党支部活动旧址(章伯钧故居)、黄镇故居、三公山抗日活动旧址、桐南新四军抗日活动旧址、桐南游击中队中队部旧址、渡江战役枞阳起渡点、童长荣故居等。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红色文化遗址开发难度较大。我县红色文化遗址分布点多线散,很不集中,大多横跨几个乡镇,有些在深山老林里,集中连片开发利用难度大。

(二)红色文化资源深度挖掘不够。红色文化景点内部展陈都十分简易,没有利用现代化声光电手段,讲解水平普遍不高,没有红色精神、红色故事、红色歌谣等红色文化衍生的产品,没有形成红色文化资源品牌。

(三)文物保护专项经费短缺。我县没有设立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大多数红色文化遗址包括枞阳烈士陵园目前都不是县以上保护单位,没有得到及时修缮保护,破损严重。少数列入保护范围之内的红色文化遗址,每年的维修管理费用离实际需要差距很大,仅停留在“防止危房倒塌、补漏、加固”等敲敲打打的非专业水平上。

(四)文物保护专业人才缺乏。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是一项是特殊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目前,我县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工作主要由文化和旅游局负责,但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缺乏文物保护、遗址修复的专业人才。

三、对策和建议

全县上下要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传统发扬好、红色基因传承好,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的要求,紧紧抓住枞阳获评全国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片区和编制“十四五”规划的机遇,深入发掘我县红色文化内涵,认真做好红色历史研究、红色资源开发、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振兴等一系列工作,切实为推进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和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夯实红色文化传承保护责任。建议成立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建立工作调度机制,把工作真正的抓起来、动起来。要按照“重要优先、抢救优先”的指导思想,科学编制县域红色旧址保护工作方案,及时抢救修缮章家大屋、黄镇故居、八县联席会议旧址等“摇摇欲坠、亟待保护”的重要红色旧址。要科学谋划红色旅游,列入全县“十四五”规划,将一个个重要的革命文物点,串成红色旅游线、红色旅游区。要将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纳入乡镇综合目标考核,明确各乡镇政府任务清单,借鉴“河长制”“林长制”成功经验,将各红色旧址保护“包点”到各级干部。

(二)打造品牌,加大红色文化传承保护力度。一是打造环白荡湖红色旅游圈。兴建环白荡湖公路,改变交通不便状况,把横埠、汤沟、藕山、会宫、浮山等红色旅游点串联起来,重建山镇桐南区抗日民主政府、桐南游击中队部、中共桐庐县委机关、浮山农民运动讲习所等红色遗址,修缮章逐明、张舜卿、张孟卿等烈士墓,环湖精心打造一批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和廉政教育基地。二是重建重点红色文化遗址。选择中共桐城直属支部成立遗址、童长荣陈列馆(纪念馆)、八县联席会议旧址、育才小学平民教育促进会遗址等重点红色文化遗址进行重建,同时邀请省内外专家,组建专门的团队,高起点、高定位、高标准,量身打造一批高品位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点。三是着力实施城乡红色提升工程。重点围绕三公山旅游、上码头建设、道路命名、雕塑设计等相关内容,进一步注入和突出城乡红色元素,使“红色基因、革命文化”体现在城乡建设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其潜移默化、资政育人的积极作用。

非遗红色文化篇(7)

一、社会文化工作

(一)积极开展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

我局积极配合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文化信息资源共享贵州省分中心开展了新春服务行活动。XX年1月,文化部向我市14个县(区)和XX县31个乡镇(乡)及5个行政村赠送了48套“文化共享工程”设备,使我市14个县(区、市)建立起了“文化共享工程”县级分中心、乡镇基层分中心以及行政村基层服务网点。到目前为至,我市已初步建起了市、县(区)、镇(乡)、村四级网络构架,成为“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运行五年来,第一家达到了“全区域覆盖”的地区。XX年元月26日,文化部在XX县为全市“文化共享工程”分中心、基层分中心和服务网点举行了授牌仪式。

今年,还与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四在农家”、“数字XX”建设等资源进行整合,传播“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

(二)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立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专门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工作。从年初开始,我局组织力量对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初步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普查、评定,初步拟定在今年七月公布首批市级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积极申报全国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做好充分准备。

(三)积极开展各种纪念演出

一是为隆重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成功举办了“中国贵州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暨红色旅游系列活动启动仪式”,XX文工团排练的《长征组歌》成功演出。二是组织专题文艺演出。在汇川艺术中心与市双拥办联合组织了全市XX年春节双拥文艺晚会。在纪念广场举办了全国十省区、二xx州市人大财经工作联席会文艺晚会。

(四)积极打造舞台精品剧目《红色XX》

为了抓好国家发展红色旅游的机遇,促进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按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局积极组织打造舞台精品剧目《红色XX》,3月,完成了采风工作和确定了剧本结构及编撰工作,并于五月一日正式开始排练,现节目编排已进入尾声。

(五)积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组织对我市XX年两馆建设项目绥阳、仁怀、习水、红花岗四个县区的项目进行初步审查。二是为了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我局开展了对我市十四个县(市、区)227个乡镇文化站的基本情况调查工作,为xx期间乡镇文化站的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六)积极推进图书馆工作

组织以“倡导全民阅读创建学习型社会”为主题的XX年图书馆宣传活动周活动。上半年,市图书馆共接待读者41048人次,借阅图书20700册次,解答咨询450条,定题服务5项,推荐宣传新书3000多种,新编下库图书3000多册,回溯图书4000册次。

(七)积极开展电视放映工作

上半年,我局对XX年至XX年我市实施“2131”农村电视放映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对14个县(区、市)包括农村电视放映场次、观众人次、放映收入、平均每年每村放电视场次等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为上级部门对电影决策提供了基础资料。年初,我局对各县(区、市)安排了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六月份和市禁毒办联合下发文件,组织在全市开展禁毒影片《黑白记忆》、《死亡之吻》的放映活动,在“6.26”禁毒宣传日期间掀起禁毒宣传影片观影高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