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1 16:14:10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1)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知识的传授,还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他们的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调整既定的目标以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主动求知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因此在实施教学过程时,教师应注意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揭示目标,生动有趣

所谓“展标”,就是要把教学目标明确无误地展现给学生,这是课堂目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展示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突出一个“趣”字。因为兴趣是一个情感性质的因素,它是能力发生的最早先兆。布鲁姆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如果不是一种情感力量的激发,他们的学习是不会有所收获的,更谈不上对学习成功的体验。因此,在课堂目标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导趣,采用启发式的谈话、图片展示、小游戏等,通过这样一些形象、直观、生动、有趣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产生一种渴望学习的冲动,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日月明》一课时,课前我用卡片分别写了两个“月”,上课开始时,我拿出其中一个“月”字,问:“这个字念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说:“月。”“对!那么,这一个呢?”接着我又拿出另一个“月”,“还是月。”我趁势导趣:“今天,这两个月亮呀碰到了一起,它们变成了一对......”一些孩子接着说:“好朋友!”于是,我抓住时机揭示目标:类似这样的字,我们叫它“会意字”,在这节课里,我们要学会生字,掌握会意字,发现生活中还有哪些会意字。这样的展标不但简单有趣,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明确地揭示基础性目标以及延展性目标,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不同的课文呈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运用多媒体演示的方式来展示目标,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可能还会更好。

二、实施目标,加强学法指导

实施目标,是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利用目标意义化教学材料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实现各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完成教学内容的目的。就语文教学而言,主要体现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活动中,我针对低年级儿童的特点,采用了“导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利用提问、感悟朗读等手段对学生的学法进行指导,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

如《小松鼠找花生》一文的教学中,在目标展示之后,我对孩子们提出了具体要求:(1)读一读,在文中勾画出生字;(2)想一想:课文讲了谁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内容是怎样的?(3)说一说:花生究竟去了哪儿?通过这些提纲式的问题,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任务,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学生经过反复朗读,勾画,讨论,很快抓住了课文的重点,有效地解决了问题,课堂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这样的学法指导对他们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也起到了比较好的指导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一个重点,不仅因为这些诗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还因为学生年龄比较小,对历史久远的古代文明缺乏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想让学生能更加透彻地理解诗意,除了要弄懂字词,还要通过朗读来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深邃的意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会用语音资料、范读来让学生模仿其中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通过用符号“/”表示顿开拖韵,经过这些训练,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明显提高,读起古诗来居然也有模有样,饶有韵味了。

三、强化目标,指导学生小结

强化教学目标,大体上说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来达到强化、深化、内化教学目标的过程。小结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使所学知识进一步系统化、概括化,也是促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进一步升华的过程,并使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通常,教学中我会使学生在通过不同层次朗读的基础上诱导学生进行自我小结。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育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宗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可推辞的重要责任与义务。笔者现针对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语文教育

应试教育的观念与素质教育的观念大有不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试教育观念是通过教学培养,将学生培养成为掌握语文知识,取得良好语文成绩的人才,而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是通过教育教学中的引导,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与目标,促进教学有效性得以实现。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即通过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中华文化的积累,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具有基础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即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体。最后,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新课标下语文课堂的特征,即开放性、和谐性与平等性,要创设平等和谐的语文课堂,并要在课堂中加强引导,确保课堂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逐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在学习中会表现出较强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因此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与探讨问题,进而强化知识的学习与感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只有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才能够为高效课堂提供良好的基础与前提。需要注意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就是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融入情境,发挥想象,增强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如多媒体幻灯片、多媒体视频、音频等,为学生创设具体的学习情境,或者通过问题情境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字与内涵都富有诗意的文章,通过具体的情境创设,学生会融入或者情深意长、或者富有幻想的文章感情中去,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播放西沙群岛的视频,学生一下子就融入优美的自然风光中,然后教师再通过优美的音频带领学生去朗读课文,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被大大提高了。这种多媒体视频、音频播放的情境创设法还可以被运用到《林海雪原》中去。

三、注重课堂引导,发挥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凸显学生主体性,注重对学生学习引导的课堂,更应该能够让学生拥有选择权、自、能动权和创造权,能够在课堂中实现全面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是靠教师讲、学生听来实现的,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改进,因而没有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要积极改变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实施引导性、主体性的课堂模式。首先,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将讲练相结合,并在讲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在练的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脑、口、手、耳等器官调动起来,防止“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的出现。例如,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文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准确的语言、音乐的伴奏、图片的展示等多种方法让学生用心感受威尼斯的独特风光,充分了解唯一工具――小艇的重要意义与呈现的美丽风景。其次,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创设“开放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这里的开放题指的是题目的答案不确定、不唯一的问题。通过这种开放题的设置,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建立为合作者、朋友的关系,学生可以参与到小组协作、同桌交流、师生互动等中来,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小英雄雨来》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文章中的第四部分谈谈自己的想法,这种开放式的题目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打造开放式的课堂。

此外,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良好的预习习惯、听课习惯、复习习惯、课外阅读习惯等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应该积极探索和总结教学经验,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多作课堂反思。

参考文献:

[1]卿山.反思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S1).

[2]熊广平.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策略[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课堂教学 误区

在新的课标理念指导下,教师的授课方式有了很大改善,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步被取缔,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勃勃生机,师生互动的模式基本形成,师生的思维进一步活跃,师生关系实现了真正的融洽。由此可见,新的教育改革是适应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需要,成效初现。在我们肯定成绩的时候,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在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几个误区,有待我们进一步解决。

一、重人文性、轻工具性现象普遍存在

语文课堂教学,客观来讲是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完美统一。从当前一线教师的教科情况看,教师们大都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弱化了语文的工具性。特别是有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不太重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更不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课文内容一带而过,根本不讲解字词难点,忽视基础知识积累,反而跨过课出了许多引申和发挥,把目光聚焦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光环上。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必将走向另一种悲哀,即学生基本的语言问题都不能过关。

二、以“问”代“灌”、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现象依然存在

新课标的实施,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清除,但不可忽视的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应运而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满堂问”简单说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有时甚至一问追着一问。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这种教学方法其实质是以教师为中心,突出教师的地位,以教师预设好结论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这种“满堂问”的教学方式,其实是一种强引灌输方法,与“满堂灌”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是形式改变了,与新课程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课堂提问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找准切入点,覆盖全文,真正具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对学生而言,这一点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智,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带领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与探析。

三、热闹偏离主题是没有实效的

新课标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活力。热闹是语文课常见的现象,课堂形式也随之多样起来,语文课堂教学生机盎然。然而,热闹的课堂是否就等于收获丰硕呢?就语文教学来说,立足文章本身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如果在备课和上课时只是专注于活动,一味花力气在活动中创新出花样,脱离、偏离、忽略了文本,则无异于本末倒置。语文学习多样的形式固然重要,然而,用心、仔细地阅读却是语文学习获益不可缺少的根本所在。引导学生读进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发散思维,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标中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四、课堂教学中“务虚”大有人在

从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为了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奋点,采用了新颖、灵活的教学手段,目前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有很多问题不容忽视。例如课堂上小组讨论时间较短,展示讨论成果的往往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讨论的作用。新课程理念提倡将讨论引进课堂,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只有学生讨论了,“参与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没有架空。只有学生“有效讨论”了,这节课的教学才真正具有意义。讨论既是学生的资源,又是教师的资源。对于学生而言,他们可以在同伴的帮助下,激起学习的兴趣,受到不同的启发与教育,从不同的角度充分理解教师对课程的讲授。对于教师而言,可以从学生的讨论里发现新的问题,完善自己对学生的引导。真正的讨论,应该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时间,同时也要参与其中。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语文课目标的不落实,搞花架子,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教学,如识字教学、词句积累及其运用,等等,都难以落实。教师对学生参与的评价、反馈,没有实质性的评价。而大多仅仅是笼统的赞扬,它无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五、盲目引进多媒体

运用多媒体教学,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它所营造的由形象、色彩、声音动画等构成的综合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将音像手段运用于语文课堂,如果控制不当就会成为干扰因素。语文课是语文实践课,这个本质特征要求一切教学手段都必须以语文活动为主体,以语言媒介为中心,学生只能通过语言文学才会理解、体悟、想象。教师务必及时凭借画面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的语言文字的“回放”和“还原”――回归文本,探究作者是运用哪些语言材料和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或描绘景物的。

综上所述,语文课程改革不能为了“立”而求新求异,不能借改革之名回避传统和实际,甚至避开规律,当然更不能矫枉过正。处理好课改中的诸多问题,有利于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智霞.试论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几个误区及对策[J].21世纪中学生作文,2009,(04).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4)

摘要: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貌合神离,徒有形式,没有实效。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突出人文性,不能淡化工具性。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对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必须革除,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应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的反思,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的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新课标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不少老师的课堂“创新”与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形似神异,徒有形式,没有实效。我认为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一、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过去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所以,语文课不受学生的欢迎。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

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师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淡化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搞这些教学就显得落后、过时,平时教学不重视了,上公开课更是不教这些不能“出彩”的“添头”。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既然要把课堂上的时间交给学生,岂不正好解放了自己吗?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课堂上教师淡化出场,一切让学生自己说了算。如在文本的诵读与理解中,在没有充分引导虚设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想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交流读书感受”,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一堂课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读,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整堂课学生跑野马,想说啥就说啥。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教师引导孩子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语文教学长期的“多样性”“模糊性”“独特性”会给学生什么样的影响?”长期“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新的误解,不少学生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表面上获得了自由,实际上却是“放羊式”的放任自流。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三、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提倡学生的合作学习不能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

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而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认识也不很深刻,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效甚微。有的教师不管在公开课还是平时教学动辄就安排四人小组讨论,不管内容有无讨论的必要,有些甚至一节课讨论到底。也有的教师让学生合作学习,但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看到一两个小组有结果就匆匆收场,完成一次合作。在合作学习中,还经常看到如下场面: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讨论时气氛热烈,却没解决实际问题。以上种种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我们要倡导在自学、自悟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互相启发,共同探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只有在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要组织好学生自学,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二要组织好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教给合作的方法,重视对合作学习的评价,做到互动学习与个别辅导相结合;三要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全面实现教学目标。

四、倡导探究性学习,但不能无度开放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实践,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升华认识,学会学习。

课堂上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文本的深层含义进行开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阅读活动。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发散思维,不注重整合和优化,开放无度,天马行空。如有一位教师执教《三峡》时给学生提出了如下探究问题:1、在三峡地区我们国家正在建设一个什么工程?2、就你掌握的资料看,这一工程有什么作用?3、这一工程对三峡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4、假如爆发战争,这一工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5、你知道我国党和国家三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关心和重视这一工程的?这几个问题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争论中占了整个课堂的三分之二。这样的“探究”看起来有“深度”和“广度”,也很“开放”,但实际上是曲解开放,远离文本,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资料课”、“环保课”、“综合课”。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5)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教育者的主要教学手段,而语文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水平与质量。因此,在实施了多年的新课标改革下,加强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倡导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正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和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为主的教育活动。因此,我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

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培养能力,发展思维,自主学习是每个语文教师都认可的。以前的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果教学”,导致了学生思维的萎缩,使学生无法适应未来的需要。变结果教学为过程教学是贯彻新课标理念的主要途径。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注重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减轻思想负担,不怕出现语言错误。和谐、平等的师生对话,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才能调动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二、改变教学模式,切实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为“导”,激发学生自主参与

简单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外讲,是指学生处于教学活动之中。从内讲,是指学生处于主动的心理状态。保障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实施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思维发展的前提。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并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因为学生存在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必然面临这些学生的差异。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重视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差异出发,变“一言堂”为“多言堂”,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构建问题梯度,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分层教学和个别辅导,使不同的学生学习到不同层次的语文知识,建立不同水平的语文意识,把学生的学习态度调动到最佳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多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语文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现代网络以海量的图文信息、互动的沟通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育部在《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广大教师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整合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开阔学习视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但在教学实践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着。长期以来,所有教学活动仅仅以教材为中心点,以教师为主,一节课教师的讲解滔滔不绝,在黑板上写个不停,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说、读、记。极大地影响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质量、效率与规模,而且也严重挫伤了中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顺应信息时代要求,语文教学中网络资源的辅助作用越来越明显。通过整合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多媒体的环境中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学生借助网络共享资源、交流信息、互动互学。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碰到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可通过电子邮件、专门的BBS讨论专区、在线交谈等方式与其他教师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寻求帮助,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教师也可通过上网或查阅信息,或参加在线讨论,及时指导学生的活动。另外,学生也可通过专业网站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这样,无形中就扩大了教与学的时间与空间,提高学习的质量。

课堂教学离不开一定的教学情境,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课文的关键所在。借助网络整合教学资源,播放一段与课文相关的图文、音频或视频,就能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在教学《孔乙己》一文时,运用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画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围绕文章的主题,对孔乙己的面部表情、衣着颜色和样式等进行即兴发挥,通过对比,发现人物描写的点睛之笔。根据文章结尾孔乙己的失踪,填写鲁镇人口失踪档案,包括人物的体貌特征、语言特征、性格行为特征、最后露面时间、地点、情况,并推测一下孔乙己的下落。简单把握全篇脉络,一个穷困潦倒又自命清高、善良却好吃懒做、思想麻木的人物形象立刻跃然纸上,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只停留在文字表面。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6)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教学 新经验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将各方面知识信手拈来,使学生获得更广泛更丰富的知识,不断运用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武装头脑,否则,就会跟不上形势,就会被淘汰,更谈不上在新课程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对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落实教学常规,才能搞好语文课堂教学。

一、增强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要有完善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善于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在生活中、工作中热情开朗、诚实正直、谦虚好学、是非分明、勇于进取、健康向上。

(二)要有坚强的意志品质,勤勉自律、甘于淡薄、乐于奉献、坚定果断、沉着冷静。

(三)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力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应变能力、交际能力等。

(四)要有扎实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的动态。

(五)要有勤学、善学、乐学的思想,不断更新知识结构,用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

(六)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善于调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七)要有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善于总结教改中的成败得失。教师以身作则,不断加强理论修养和自身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爱岗敬业,抱定为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才能将素质教育付诸实施,才能将我国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二、语文课堂教学常规要落实到位

课堂教学是落实教育内容、落实教育思想、落实教育目标的主阵地。既是要“落实”,就不能做“虚功”。教育千万不能搞形象工程,贻误学生,几乎无法挽救。课堂教学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一定要做实。一次,我问一位获竞赛课一等奖的老师:“你平时都能像这样上课吗?”这位老师回答说:“平时教学很难做到这样。”这位老师的回答是真实的。现如今,课堂教学要坚持改革的方向,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但是,课堂教学的“实”不能丢。怎样使课堂教学有实效,怎样的课堂教学能使广大教师都能实施呢?我认为,课堂教学要做到“三实”。

(一)课堂教学要做到真实。课堂教学是育人的重要过程,由教育本质所决定,教学必须遵循真实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信息源的真实如教材、教辅、音像、补充案例等,教学过程的真实,检测考评的真实。教师要真实地了解班情、学情,教师备课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备自己,使教学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学习实际,这样才能真实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有些课堂教学,特别是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只是为了使教学“好看”,上课成为了一种表演,这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容易对教师产生误导。我听过一些特别精彩、特别顺利的课,课后,一些教师就提出质疑:这个班的学生怎么这么聪明?教育要强化真实,只有真实,才有真知。教师要用自己的真知灼见,去启迪学生的真情实感。这样才能做到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课堂教学要做到朴实。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和基本形式,是广大教师和学生必须长期坚持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的朴实,更能体现教学的规律和教学的真实,更能被广大师生所接受,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我不提倡上豪华课,豪华课多半只能看,不能用。特别是在公开课、竞赛课上,一是多种现代化手段都用上,如录像、录音、课件演示、图片道具、师生表演等,课堂教学使人眼花缭乱。当然,必要的、能够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现代技术手段,要恰到好处地用,但这样的教学反而给人华而不实的感觉。另外,这样的教学成本过高,不利于推广,也只能是个别课的点缀。二是在展示课、竞赛课中,教师往往将一课书或一节内容的最精彩部分都集中在40分钟里拿出来,这样的课平时常规教学不能复制,同样给人不实的感觉。难怪许多教师在观摩学习课后感叹:课上得很精彩,但我们上不起,学不了。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以实效为根本,还是朴实为好。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现代化手段的运用,但不要“画蛇添足”;我们要倡导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不断改革完善。

(三)课堂教学要做到扎实。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掌握学习方法,激发思维活力,提高认知感悟水平,形成再学习的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教学,来不得半点虚空。课堂教学强调全部教学内容、所有教学过程都面向全体学生的“落实”,因此,教学既要以扎实为出发点,又要以扎实为收获点。我们发现,有的教师课讲得很好,有看头,有听头,但学生最后学习成绩不好;有的教师上公开课、竞赛课花样很多,但落实知识、技能、方法不够,课上完后,教师还要给学生重讲一次。这种做法,有违教学规律,容易贻误学生。我们要坚持课堂教学的扎实,这种扎实不是死记硬背,不是照搬照抄,不是单纯地复制知识。这种扎实应该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有知识技能学习的扎实,要有过程方法训练的扎实,更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的扎实,能使学生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使得课堂教学真正获得实效。

总之,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要提升语文教师的素质,提倡教学常规落实的导向,注重课堂教学实效,才能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篇(7)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 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3-0116-01

一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语文教学通常通过“教师的专心讲授与学生的认真听讲”来完成,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实行后,语文教学模式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能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保证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实现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游戏化教学模式的运用,都是在新课标背景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总结出的优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也不再直接照搬教材上的内容进行授课,为了符合新课程的教学标准,广大教学一线教师纷纷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扩充语文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先进性。

二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改革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的合理化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没有实行新课标之前,教师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往往更注重课堂上的教学设计,往往忽略了课前教学引导、课后教学评价等相应的设计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生认知能力和智力发展的原因,只注重课堂教学,不免会让一些学生感觉到在课堂上“吃不饱”或者“接受不了”,在无形中影响了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尤其是对于低年级阶段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更是如此。在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之后,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课程设计从教学背景、教学内容出发,以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为基础。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式培养而不是“填鸭式”的教学。同时课程评价在课改之后,也不再使用一卷定成绩的模式,更注重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评价,更有利于在过程中反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情。

三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手段和教学工具的改革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工具无非是粉笔、黑板、教材等,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领读、通过板书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联系能力较弱,传统的教学手段不能满足学生的思维联想,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快速体会出语言文字中的意境之美。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多媒体课件、计算机等能承载大量信息的新的教学工具,图文并茂地为学生展现文字中的情感和情景,使课堂充满乐趣,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 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1.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感悟

在新课程标准实行之后,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再是简单地教,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积累与感悟,注重学生感悟语文教学中的语言文字的内涵和意境,让学生成绩由学生平时的大量阅读、写作的训练来决定,而不是通过对课文的死记硬背来决定。对于课本知识的认识与理解不应停留在表面上,而应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探讨。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促使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

2.注重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

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都趋向于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教学中的动画、图片、音乐的导入,无形中活跃了课堂气氛。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中的文字内容,迅速的转化成直观的感官内容,多媒体技术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使学生产生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是丰富语文教学模式的重要途径,同时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有效手段。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是以促进小学生整体的发展为目标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想实现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注重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