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精品(七篇)

时间:2023-10-13 09:48:35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我市新农村建设从2009年开始至今,已经两年时间。那么,到目前为止,全市新农村建设中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全市新农村建设下一步该怎么走?这里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以期提出对策。

一、我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市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等、靠、要”思想严重。一些地方基层干部,尤其是个别乡村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对新农村建设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对新农村建设仅仅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硬化几条路,粉刷几栋房等简单的村庄环境整治。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宣传不够深入,对农民的思想发动不够深入,没有将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转化为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自觉行动,导致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解、认知程度比较肤浅,主动性、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片面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市政府建设,农民享受,“等、靠、要”思想严重,农民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二)新农村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全市的示范村,有的地方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坚决,行动迅速,措施得力,进展较快,形象初步显现。如孙店镇连片得十几个村从清洁家园人手的整村改造成绩显著。但是,由于个别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采取的措施不力,一些职能部门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资金投入力度较小,从而导致有的地方推出的亮点工程还是以前新农村建设的“老底子”,有的地方虽然示范村规划出来了,制定了方案,但是行动较慢,抓落实不够,措施不力,没有大的动作,个别地方新农村建设还停留在规划上,停留在会议和文件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部署推进。另外,个别驻村工作队也存在缺乏责任心和纪律性的问题,没有全身心投入到帮扶工作中去。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新农村建设筹集资金比较难。我市农民人均收入普遍较低,大部分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没有,乡镇农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市财力较为有限,各项涉农资金不少,但是整合较难,而新村规划需要规划设计费用,新农村建设诸如社区的道路、给排水、绿化、电力、通讯、学校、超市、卫生室等公共基础设施这一块需要投入资金较多,新农村建设工作需要大量资金作支撑,这都将极大地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新农村建设用地问题受制约。各位党委、政府必须坚持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同时,新村社区建设要占用土地,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新农村建设预留的土地空间不足,势必造成新农村建设用地使用难题,造成新村社区建设土地手续批复难度较大,费用较高,且不规范,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基层政府为难,给新农村建设带来很大难题。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项城是农业大市、人口大市、财政弱市,村庄建设基础差、底子薄;同时,也有领导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投入力度较小、工作措施不力、部门作用发挥不够等主观原因。

二、我市新农村建设应对的措施

针对项城农村实际,我市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应突出抓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生产,攒足后劲建设新农村。只有农民富裕了,才有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只有发展富民产业,农民致富有保障,才能支撑真正意义的新农村。因此,一要挖掘潜力促增收。积极发展品种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产品加工业,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使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实现增值增效。二要健全组织促发展。按照“扶持而不干预,参与而不包办”的方针,鼓励龙头企业、经济技术部门领办、能人牵头兴办、农户联办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建立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强化资金、技术、场地、人才管理等服务,实现农户与龙头企业有效对接。

(二)加大投入,集成政策建设新农村。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适度倾斜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比重,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加快建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今后,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安排要落实“三个高于”:即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同时,积极引导金融资金投向,支持新农村建设。

(三)强化宣传,动员社会各界建设新农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广泛参与、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l生和主动性,激发广大群众建设新农村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汇集民智,集中民力,引导和发动农民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筹资投劳建设新农村。要鼓励和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全社会高度重视、广泛参与的共同行动。

(四)用足用活,探索土地政策建设新农村。各级土管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用足用活土地政策,按照我省林州会议上省国土资源部门的部署,大力推进土地综合整治,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途径,努力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加强监督,促进节约集约和依法依规用地,切实保证新农村建设用地需要。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2)

1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1村庄规划不够全面科学,不能有效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有些镇村没有把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摆上应有的位Z,对规划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不全面、不科学。

1.1.1重局部规划,轻整体规划。有的镇只重视某个村某个点的规划,而对全村甚至全镇新农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同时,有的村规划起点低、水平低、层次低,质量不高,缺乏科学性、指导性。据调查,有的村规划生搬硬套其他村,不能体现自身特色;有的村规划与全县及所在镇的发展规划、村镇建设规划、土地使用规划等不相衔接,存在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的隐患;有的村即使有了规划,但由于镇领导的更换和干预,随意变动,不严格执行规划,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还有不少村对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没有考虑,存在“跟着感觉走”的情况,不利于面上实施,导致不少村居只见新楼房、不见新村庄。

1.1.2重中长期规划,轻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虽然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但新农村分阶段建设的规划还不够明晰具体,对村容村貌建设要达到什么要求、生产发展要达到什么程度、生活宽裕要达到什么水平等,都缺乏具体的量化标准。

1.2农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强,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的现象在基层,有的农民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对新农村建设存在偏差,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和措施认识不够,对新农村建设仅仅是寄希望于上面有资金下来,村民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较为严重,在许多新农村建设点上普遍存在政府包办代替现象,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1.3 要素制约突出,影响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和试点工作开展新农村建设面广、量大、任务重,必须先行试点,再全面稳步推进。通过对示范村建设情况的调查和分析,当前存在政策、资金、土地等瓶颈制约要素。

1.3.1政策不够完善。从中央到地方,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有的政策存在不确定、不连续、不合理等因素,如以工补农怎么补,城市带农村怎么带,政府增加的支农资金如何补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影响了镇、村和农民的积极性。

1.3.2是资金筹集难。不少村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裕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同时,县、镇两级由于财力所限,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不足。

2改进对策

2.1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整合品牌资源,打造一批拥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知名品牌。

2.2发展农业产业化,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扶优扶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增加农民的收入。

2.3以优质稻米、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以绿色无公害大米、蔬菜等为带动,发展高效规模农业。

2.4培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以合作经济组织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5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政策,让公共财政受益于农国家将通过各类项目逐步加大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应将各项目如期保质地在农村落实。对帮助农村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项目,应保证全面落实;对农业各种直接经济、物质补贴和奖励,应及时发给相关受益人;对各种保障利,应及时搞好申报审批,使农民享有公共财政福利。

2.6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投资方式建设新农村,投入是关键,政府是主导,农民是主体。建设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亿万农民的伟大事业,农民应当在建设自己的家园中成为现代建设的优秀价值主体和创造主体。

3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保障水平

3.1加强农村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文化活动中心和村民健身休闲中心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

3.2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一池四改”(沼气池、改厨、改水、改圈、改厕),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现象。

3.3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加强师资 队伍建设。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8-0041-0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1],这五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致富困难。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活动的关键,归根结底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态。但当前农民增收中却遇到一些问题:一是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收入较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三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缓慢,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因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竞争力较弱。

2.农民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民群众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由于农民科技知识低下,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的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赡养父母、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有滑坡趋势,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正在逐步淡化,、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农民素质不高的现状严重制约着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3.一些地方政府与基层官员过于搞政绩工程。近几年,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让人目不暇接。厕所贴瓷砖、门前建喷泉、贷款建洋房、扛着锄头进电梯……这些看似夸张的现象,却成为一些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样板,成为当地政府大力宣传的“小康村”,但地方百姓却因此背上沉重的负担和挥之不去的心病。为何一些地方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这体现了他们的思维定式和习惯作风,因为他们凡事眼睛向上看,只对上不对下,只要你能搞出政绩,让领导看到,上级对于下级就有好感,最后就会把搞“政绩工程”的干部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去。地方某些政府官员为了“政绩工程”,不问农民愿意不愿意,答应不答应,就逼着农民建楼房、盖别墅,让农民“旧债没还又添新债,旧愁没消又增新愁”,与其说是让农民享受“新农村”的“新生活”,倒不如说是在逼着农民苦着肠胃活遭罪。

4.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措施。一些干部没能正确地摆正政府引导与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关系,缺乏引导和激发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家园的有效措施,进而把农民群众排斥在外,完全忽视了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很多县乡的新农村规划,是规划部门做出来的,农民没有说话的机会,这一切都严重挫伤了一部分农民的积极性,在由政府主导的强势作用下,一些农民也忽略了自身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部分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要不要农民支持和拥护,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

5.新农村建设缺少体制保障。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是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改革开放后虽然进行了一些调整,但是向城市倾斜的局面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对城乡的投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1.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当前,农民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农收入已成为重要增长源。要实现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建立促进农民增收长效机制。一要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推动全民创业快速发展。广泛宣传鼓励扶持创业的政策,大力推广农民创业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农民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二要加大就业技能培训力度,推动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保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各地要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三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这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要积极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农业和特色农业,以比较优势增效;要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以科技创新增效;推进农业产业化,以经营机制增效;四要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抓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贯彻落实,以辅导培训和政策扶持为抓手,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积极改造一批,着力提升一批,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四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增加农民的就业岗位,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起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让农民的“腰包”不断鼓起来。

2.培养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将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一是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科学种田;要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能力。二是加强农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要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和谐村组”等的创建活动,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要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农民图书馆、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

3.基层领导干部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要杜绝新农村建设中的“政绩工程”,除了要让基层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抛弃急功近利思想之外,要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望、闻、问”,了解到一些原汁原味的真实情况,千万不要被“政绩工程”迷惑了眼睛,麻醉了大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急功近利。尤其当前的乡村建设规划,一要树立以农为本的原则,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新农村建设,则应坚持以农村为本,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村庄建设要注意和城市建设相区别,体现农村的特色,适应农民生产生活要求。要突出乡村特色、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不能把典型的地域特征搞没了,把鲜明的民族特色改掉了,把优秀的文化传统弄丢了。二要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由于乡镇财力状况差别,村与村之间基础各异,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做到“三个符合”,即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增加乡村债务,不增加农民负担;符合群众愿望,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形象工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搞无效益的产业。三要实行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决不能搞一刀切。要严格遵循“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使每一分钱的投入都能进入积累的轨道,不再浪费。建设新农村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好事需要办实,切不要重“唱功”轻“做功”,更不能搞大干快上式的“政绩工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增产增收,多予少取,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砸一笔钱、速成一批典型。

4.科学引导民力。建设新农村,对于农民的积极性问题,要通过政策鼓励、示范引导等方式,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真正把人财物力投向新农村建设。一是要出台政策激励。按照“政治平等、政策公平、法律保障、放手发展”的方针,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各级关于加快三农发展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投资引导,鼓励农民加大农业投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鼓励和引导农民参与农村营利性设施与社会事业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结构。二是要加强示范引导。重点抓好省、市、县、镇各级示范村的建设,捆绑有关项目资金,使示范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路、电、供水等基础设施都有一个明显的改观。示范面要确保30%,争取达到50%以上。通过示范村的现身说法,使广大农民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坚定信心。三是要优化村级班子。注重把致富能力强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能人选进村级班子,注重培养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队伍和务实型、开拓型、发展型的村级领导班子,使村级组织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领头雁”,形成在基层组织和村组党员干部带领下万千农民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的局面。

5.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动力。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体制保障。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要在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解决当前农村部分外出务工家庭“土地抛荒”、“胡种胡收”的现象,切实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二是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投入新机制,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民间投入,金融投入,工商投入为主体的农业投入新格局。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连保贷款范围。各镇争取项目资金的同时,还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各类资本投向农业和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问题;解决措施

Abstrac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current 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common factors influencing village planning in new rural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methods of solving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current. Analysis and examples of related cases and prove this point of view, the reference for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ersonnel.

Key word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village planning; problems; Solutions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发展过程

城市由于现有的各项功能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及城市功能的需求,在原有的行政区域基础上将周边的郊区划入城市区域。但由于新划入的区域往往离城市中心较远,各项配套设施及管理政策、措施暂时还没有到位,从而形成了暂时的城市不是城市、郊区不是郊区的地区。新农村规划并不是一蹴而就,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分析而言,其产生过程及发展趋势为五个阶段 :

图1 新农村规划发展历程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村庄规划管理与土地规划管理脱节

土地是农民生成的基础,关系农村的切身利益,国家将对村民的土地进行征用,会产生一系列问题。由于土地征用的费用比较高,通常在征用前,新农村大量的违法建筑顺势而生。此类违法建筑和特殊性的土地产权大量存在,新农村的社区建设带来困难。获得土地补偿费,也就是村的集体资产变成了货币资产,土地补偿费的分配问题成为社区建设过程中的一大难点。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员涌入,导致结合部人员构成相对混杂,因此带来众多的社会问题,管理起来难度大。

(二)村庄规划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规划编制整体上滞后

村庄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层次不清。一是缺乏系统科学的村域整体发展规划。发展布局缺乏宏观调控,各村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强。二是大部分村都有村庄建设总体规划,但是很多地方缺乏村庄建设详细规划。且村庄总体规划滞后,许多已超出规划年限而没有进行修编,对村庄建设的指导作用不大且缺乏专业规划。三是规划基础资料薄弱,地形图等规划资料严重缺乏。四是相当一部分村庄规划为无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现已不适应建设需要;有的近几年虽然编制了规划。但未经法律程序审批,没有法律依据,再加上由于技术、资金、时间等方面原因,村庄规划编制的深度不够,操作性不强,难以实施。因为规划滞后,村庄建设中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农村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由于没有规划指导,导致目前整个农村建设在一种无章可循的无序状态中发展,更谈不上布局的科学、合理和有特色。

(三)乡镇规划管理较弱,

违法建设工程屡见不鲜各村镇城建办,主要职能为负责村镇规划审查报批,建设工程项目及农民建房的规划、选址、审批及发证,监督村镇规划实施,查处违法、违章建设等管理工作。由于近几年国家先后取消了规划管理费等收费项目,而村镇规划管理工作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逐步增加,使村镇规划管理机构运转艰难,导致了管理力量配备不足,管理力量薄弱。乡镇没有规划建设的执法权,对于出现的违法工程,申请上级部门或法院执行的周期一般较长,对于建设周期较短的违法工程在管理上常常感到无能为力。未批先建、少批多建等现象较为严重。许多村庄规划实施和管理力度不大,不少村干部对村庄规划建设认识不够,不按规划的要求建设,随意性太大,再加上许多村干部更换频繁,规划实施缺乏连续性。村民建房。按规定应先有规划建设部门办理选址意见书和村民建房许可证,但大部分建设是在办理土地手续时补发该证,村庄建设管理无序。

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主要任务与因素分析

村庄整治规划以现有的主要任务是整治、改造、维护为主,结合农村危房改造、农村清洁工程、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项目建设,尊重农民意愿,从“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清庭院”,“改房、改厕、改圈、改水”,“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等“四清四改四化”入手,分期分批整治改造农民最急需、最基本的设施和相关项目,防止大拆大建、破坏历史风貌和资源。利用政府有限的资金投入,更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发挥聚集效益,降低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成本.提高生活质量。

举例说明怎样解决目前的问题做好新农村规划

为实现“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总体目标,目前乡村规划的总体思路是:总体建设模式为旧村整治,新建幼儿园、公交停靠站等公共设施,完善村级配套设施,空闲地新建联体别墅式农房等。

规划措施:一、加快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继续推进“三区”建设,加快发展中小企业,设立农村公共服务岗位,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平台。加强农民创就业培训,鼓励企业吸纳本地农民就业,五年内争取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二、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增加经营性收入。实施设施农业提升工程、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实施“放心农产品”进社区直销工程,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扶持发展农家院、渔家院旅游,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培养10万职业农民,提升农业从业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三、深化农村改革,增加财产性收入。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鼓励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进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四权”确权发证、抵押融资。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转移性收入。提高涉农补贴标准和范围,扩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品种和区域覆盖范围。加大养老、医疗、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力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幅度提高农民保障待遇水平。建立财政“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向农村倾斜。五、是扶持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实现共同富裕。实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帮助低收入农户建立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增收致富。强化对口帮扶制度,发动市级各部门、各区县和社会各界对低收入村、低收入户进行对口帮扶。加强社会救助力度,使生活困难农户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结语

新农村的规划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运用本土的民族风情与历史文化,创建有特色的文化新城。宽松的投资环境,全面周到的服务,便捷的交通路网,加快当地的经济发展。这样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 规划进村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人民网,2006,2,15.

[2] 蒋国河.社会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角色与功能[J].中国农村经济.2010.(05).

[3] 蔡丽风.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城建档案,2009(8)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发展思路;青海湟源;阳坡湾村

1基本概况

阳坡湾村位于寺寨乡政府以东3 km处,平均海拔3 100 m。平均气温-1~3 ℃,最热月(7月)均温5~11℃,最冷月(1月)均温-10.5~10.0 ℃,年平均日照时数2 564 h,年总辐射量597.9 kj,光热资源可满足一季农作物生长需求。年均降水量408.9 mm,雨热同期,春旱频率较高。阳坡湾村水源分2类,一是地表水,水系为三道河,流量0.26 m3/s;二是自来水,主要用于人畜饮用。当地矿产资源贫乏,交通比较偏僻,距县城近25 km;全村通电率100%。全村有172户,总人口708人,人均耕地面积0.15 hm2。村民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75%。有劳动力430人,占总人口的52%,其中长期务农、半农半工、长期在外务工人员比例分别为28%、42%、30%。全村共有草场900 hm2,耕地面积97.19 hm2,水浇地面积20 hm2,林地3.33 hm2,以柳树为主。2009年粮油综合产量221 t,其中粮食产量199 t,油籽产量22 t。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缓慢,未形成适合该村发展的优势产业。wWW.133229.cOm二是畜牧业发展存在牛羊品种不良、育肥周期长、饲料短缺、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大等问题,畜产品没有初、深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是居住环境差,人畜混住现象突出,圈、厕、厨卫生有待改进;宅前乱堆粪土,违法乱建畜棚、车房、猪圈等现象普遍;住宅条件差,主要以土坯房为主;居民区没有垃圾收集点[1]。四是能源单一,缺乏清洁卫生能源。目前燃料主要以秸秆、柴草为主,对环境污染较大。五是农业生产规模投资大,近年来种子、农药、化肥、水费、油价上涨,造成农民生产性投资过大。六是技术、人才、信息短缺,农民急需科技指导、急需引进适应本村发展的农、畜品种,急需冷冻胚胎移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4]。七是缺少活动场所,业余文化单一,农民没有学习、活动、娱乐的场所,缺少报刊、书籍阅览点。

3规划思路与总体目标

3.1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3.1.1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阳坡湾村自身优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家园,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将阳坡湾村建设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1.2发展思路。以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培育农民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化经营,引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挖掘产业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解决住宅改建、村容整治等问题,改进基础设施;发展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

3.2总体目标

按照西宁市新农村建设达到“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目标,2009—2019年阳坡湾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是按照“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的要求,安排好生活与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效、特色、绿色的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力求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 560元,比2009年递增10%,实现农民生活宽裕,2019年主导产业畜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55%以上。二是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达到12年以上;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1~2门以上实用技术。每户至少有1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三是初步组建种植业、养殖业营销协会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培育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紧紧联系农户与市场。四是砖木、砖混结构的住房占总户数的80%以上,人均20 m2以上,农户住宅统一规划,新宅比例占60%以上,农村住房设施基本配套,庭院绿化、美化、净化。五是全村建卫生厕所172所,占100%。六是全村100%农户使用以沼气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建“一池三改”沼气池207座,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各172个。七是2011年垃圾处理率达100%,绿化覆盖率达到15%。

4参考文献

[1] 徐建宏,许百发,严启辉.当前新农村建设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19,86.

[2] 李欣,王长海.浅析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的双重性质[j].商情,2010(13):8.

[3] 郑进达.推进江北新农村建设的“五突破”[j].宁波通讯,2010(6):50-51.

[4] 陈铿,郑宝华.对新农村建设的再认识[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90-91,96.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6)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对居住环境中的绿化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在城镇建设中,环境绿化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农村环境绿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在农村中绿化不切合实际

例如,花灌木和1、2年生花卉的使用过多,大量的花灌木、草本1、2年生花卉等引入城乡,虽然从整体上增加了城乡的美观性,但是从管理需要方面讲就要加大精细度,而且要时常的维护,这样成本上会有所增加,对大部分地区而言,并不适用。而且绿化植物缺乏适当的维护和保障。绿化植物被栽植到一个新地方就需要时间来适应所在地的气候和环境,因此在绿化植物成熟前需要特别的关心和管理。村中栽植的绿化植物,正是因为缺乏这样的关心和管理,有的被折断,有的因缺水而死,或因不适应当地的气候而死,浪费了许多的树苗。村容、树貌也因为绿化树木的残缺受到了影响。

1.2 植物的种类单一

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审美观念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提高,植物种类上的单一,从整体上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多样性的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们的物质财富,它培养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在新农村建设中,更加本文由收集整理注重环境的绿化,所以草坪的铺设、种植都很多,为了使绿化程度变的更好,各地区都大量铺草坪,这在农村是不科学的,偶尔种上乔木的树种,可以说是草坪上的点缀,把环境绿化简单的理解成为铺设和种植草坪这样说是不全面的。对于草坪的过度铺设,从整体上占用了人们的活动休息空间,会直接影响到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如果将草坪改变成树木种植会更好些。因此,提倡对草坪的大量铺设和种植是存在问题的。

1.3 对垂直绿不重视

在村庄中很少有过多的绿色,所用的植物种类也都较少,在村庄的道路两旁可以看见有成排的柳树和杨树,它们确实起到很大的作用,特别每到春秋季节刮风的时候这些树木会阻挡风沙,但是不仅要将树木种到道路两旁,还应将它们放置在村庄中,但是在村庄中,垂直绿化中所用的植物与乔灌木争夺生存环境,对乔灌木生长的环境存在一定的影响,所以很难起到垂直绿化的作用。

1.4 在农村绿化的风格存在雷同

为了改善农村的面貌,适应新农村建设,每个村都花了大量的资金去修建了小公园,方便村民日常的锻炼和休闲。可是往往在园内总会看到相似的园路、植物,无法分清村庄间的区别,从这点看有悖于新农村建设的宗旨,不利于农村的发展。所以说,农村的环境绿化应该避免雷同,要做到自身的独特性。而且有的村庄不注重季节变化和颜色变化,使得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比例不当,在冬季可观赏的景物太少,应该做好比例上的分配。

1.5 整体上疏于管理

现在都提倡搞新农村建设,大多数城乡都舍得花钱搞好绿化工程,但是只注重了建设,而忽略了管理,对种植好的树木就放置一边,忽略了对它们修剪、浇水,施肥等,在季节变化时树木所生的虫子,更多的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而无法让人们更好的去享受绿化给人带来的方便之处。

2 对新农村环境绿化的主要对策

2.1农村绿化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

充分满足当地村民的需求。不同地区有着不同风俗习惯、地理形态,对于自然美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说:一些山区,可以种植符合气候的果树;这样既满足了审美方面的需求,同时还可以增加经济收入。一些地方背阴向阳,气候好,比较适合种植花类植物例如玉兰、紫薇、牡丹等。这样不仅使环境得到美化,还能体现出本村的独特性。

2.2农村绿化尽量要符合当地的乡土

尽量减少对绿化植物的日常维护费用。如松柏,在一年四季都是常绿的,可以村庄的主道两旁,既美化环境又可以防风防沙。又如紫薇,夏季开花,而且花期较长,适合种植在背风向阳的公园中,方便人们进行赏玩。虽然同为绿化的植物,有些植物它独特之处。如臭椿,可以杀菌、滞尘,适合在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作为绿化植物进行种植。

2.3建立村内绿化植物的保护制度

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适当的养护。派遣专人对村内的绿化植物进行养护,向村民宣传绿化植物对空气对环境的重要性,动员全体村民对绿化植物加以爱护,做到为本村的绿化植物的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且要制定出奖罚条例,对于破坏绿化植物的人要惩罚,对于爱护植物的村民要表扬。新农村的发展建设,离不开良好的绿化环境,好的居住环境能够培养出人们的高雅品位,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绿化植物定能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的一个亮点。

2.4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解决管理不恰当和人为损坏绿色植物等问题的办法,首先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来束缚人们的行为,其次是加强对居民对爱护环境和珍惜环境等社会公德的宣传和教育,普及村民的绿化美化知识,提高居民的综合素质。

新农村建设存在问题篇(7)

[关键词] 社会主义 党中央 新农村 思想 基础

中图分类号:D03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2005年10月,我国党中央召开了十六届五中全会,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因此我们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己任。按照党的指导方针,认真贯彻实施党的中心思想,为发展农村经济生产、改善农村生活条件、构建文明乡风、保持村容整洁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做到实事求是,尊重农民的意愿,并采取农民的建议,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有效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和政府部门就必须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目前,我国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加快城乡协调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结果,对我国经济、文明、生产建设具有整体的推动作用。纵观全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就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国家政府部门只有采取一定的手段,处理好城乡关系,才能使得国家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提升,实现国家综合水平的现代化。我国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挖掘广大农村的潜力,不断培植新的消费热点,以便扩大内需,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引导农民走上致富的道路,不断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此外,还要对农村的面貌进行改善,重视并加强农村住房、道路、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改善农村经济水平的同时,也可以对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进行改善,对于部分行业的剩余生产力进行及时消化,避免部分行业出现生产力过剩的现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够有效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民的生活谋福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农村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但其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思想依赖与认识存在偏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部分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整体建设思想认知不到位,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通俗的讲就是建新村、盖新房,忽视了对农民自身文化水平和素质修养的提高,不注重产业发展,从而阻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发展步伐。甚至有一些农村干部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由党中央提出来的,理应由国家出资实现农村生产经济水平的现代化,不能明确自己的任务以身作则,对于新农村建设热情度低,工作缺乏主动性,没有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

2.基础设施投入不足。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就必须对农村的基础设施进行改善,但是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多遇到资金不足的情况,这会严重制约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由于当今农产品价格低迷、农资价格不断上扬,对农民的增收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3.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和农村干部都只注重了村容整洁,在视觉上给人美好的享受,但是忽视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只注重提高经济收入,没有考虑到在发展生产、提高经济的同时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这种只注重经济发展的行为,会对农民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三,政府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采用的对策

1.加强农民和农村干部的新农村建设思想。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涉及的范围广,内容繁多,其赋予农民和农村干部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需要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才能实现。因此,要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让党的方针和建设思想深入民心,这样才能有效消除农民和农村干部的依赖思想,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完善。

2. 拓展筹资渠道,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经济是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条件,实现农村农业生产的现代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只有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水平,才能使得农民生活更加富裕,有效提高农村发展的文明程度。努力实现农业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条件。我国农村目前的首要任务就是,不断集中财力,拓展筹资渠道,重点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党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采用新的生产技术,不断改善和提高了农村农业生产和生活条件,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纵观近几年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知道,我国目前农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量不足,不利于我国农村文明程度的提高。为实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有效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必须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量,将部分严重老化的灌溉及生活用水设施及时更换掉,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的问题。此外,还要加强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在农村建立相应的科技活动服务场所,兴建文化设施,让村民们主动参与到集体科技文化活动中。设立有效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不断加强资金投入的力度,将收集的资金进行整合,将财力集中起来,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

3. 新农村建设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和人们的生活水平,对当地的新农村建设进行合理规划,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放在首位。规划建设新农村,是全体农村干部和广大农民的首要任务,农民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群体,干部们要和农民团结一致,引导农民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区进行生产生活。坚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规划来行事,使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够健康有序的进行。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只要干部们积极引导,不断创新,就能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目标。对于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较差的村,村干部应该充分考虑本村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水平,实事求是的设立相应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不要好高骛远,努力寻求加快农业生产步伐的方法,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针对本村的自然环境,制定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法,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最终一步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结语

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走向繁荣富强道路的基础,我国各领导部门都对其高度重视,近几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其中仍有许多问题,政府部门通过加强群众思想政治的建设,拓展筹资,并制定合理可行的建设规划,必将实现我国农村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