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14 11:17:49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1)

小学作为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在国家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性教育,其培养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小学体育的重要作用就尤为突出。体育作为小学教学体系的重要课程,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程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从而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小学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体能,而且还能够磨练学生的意志。但是当前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教师不注重提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使得整个体育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小学教育目的的实现。因此,提升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创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已经成为当前实现小学教育目的的重要内容。该文通过对创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在对当前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来系统地探讨创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体育;小学教育;课堂教学

小学体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关乎着学生身体的健康状况。小学生大多年龄小,很多学生在入学前均没有接受过正规且系统的体育锻炼,因此其在身体素质方面及意志力方面较弱。小学作为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身体素质及顽强的意志力。在很多家长看来,学生进入小学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文化知识,忽视了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位置。由于学生平时的锻炼机会少,大部分的锻炼机会主要集中在体育课中。因此,体育课在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体育课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设置系统的体育活动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磨练学生的意志。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教育目的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必须对体育课堂教学进行改进,从而大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教学目的的实现。

1创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必要性

体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体育教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施的,课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因此,课堂作为教师教授体育知识的重要场所,增强其有效性就有着一定的必要性。

1.1提升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

体育课堂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大量的体育活动训练,因此,学生的参与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关键。对于小学体育而言,学生的广泛参与对体育教学尤为重要。这主要是因为小学体育课堂的主要形式为各种体育运动,这些都是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创建高效的体育课堂往往要求教师通过设置大量的体育活动来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从而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样就极大地增强了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了学生对体育课堂的兴趣。

1.2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课堂作为教师传播教学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其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课堂对体育教学而言,同样意义重大。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其课外活动往往较少。因此,体育课堂就成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唯一机会。由此可见,体育课堂在小学体育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高效的体育课堂往往要求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有效性,除了具有创新之外,还必须能够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因此,创建高效的体育课堂,能够促使教师对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有利于更好地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2当前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学理念依然较为落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较深。在这种应试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育工作者认为小学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为主,体育只是一种娱乐方式。因此,教师难以对体育课堂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认识,导致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较为突出。

2.1体育课堂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

体育作为一门教学课程,应该有着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这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当时,当前的小学体育课堂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较为随意,没有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使得教学内容难成体系,导致教学不具有有效性。

2.2体育课堂教学内容较为落后

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关乎着教学目的的实现。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师没有对体育教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很多老师只是应付性教学,特别是在课堂内容更是敷衍了事。从实践中来看,很多学校的体育课堂没有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师只是单纯地领着学生做一些有效,并没有进行系统的体育锻炼。这样就使得学生难以在课堂中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3创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

通过上述对小学体育课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相关人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创建小学体育高效课堂。

3.1建立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

学校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教育部出台的相关规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并要求教师严格地按照教学体系进行教学。学校积极参考其他学校的先进教学体系,对科学合理的部分进行吸纳借鉴,从而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教学体系。

3.2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应该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体育课堂的重要性,积极地对自身的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知识水平。就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在课堂中增加科学的体育运动,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其身体素质。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设置一些体育游戏,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读。

4结语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更倾向于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它要求学校在培养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以保证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因此,小学体育课程就成为新课改深化中的重要内容,关乎着教育目的的实现。由于小学体育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自身的情况,课堂就成为实施体育教学的唯一途径。因此,创建高效的课堂对于小学体育教学而言,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由于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依然较为传统,没有充分地认识到体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使得小学体育课堂变成一种形式,难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基于此,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小学体育课堂的重要性,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从而提升体育课堂的有效性,促进素质教育目的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林镇怀.新课程标准下怎样更好地安排体育教学方法[J].体育师友,2009,1(21):215-216.

[2]张龙飞.新课标下的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教育科研论坛,2007,1(26):311-313.

[3]张瑞文.合理运用体育游戏促进体育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11(22):267-269.

[4]黄传婷.上海市小学低年级体育教学健康促进教学案例的设计与实践[D].上海体育学院,2010.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对接;必要性;策略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是幼儿接受的教育内容之一,尽管处于不同的学段,但是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在幼儿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基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存在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到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接的必要性,并采取科学、有效的对接策略。

一、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对接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接的必要性是由两者特殊的关系所决定的,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的初始教育,小学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延续,它们都发挥着基础性作用。

1、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承继性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具有承继性,这种承继性不仅仅是学段的承接性,而且体现在各个方面。首先,知识的承继性。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在知识上具有承继性,小学教育建立在幼儿园教育基础上;其次,能力的承继性。学前教育中,幼儿形成的能力将对小学教育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离开学前教育小学教育难以较好的实现;第三,综合素养的承继性。幼儿在学前教育阶段形成的素养是综合性的,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也有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方面。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承继性使的两者的对接显得非常必要。

2、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

学前教育是幼儿接受的初始教育,小学教育在幼儿终身教育体系中也属于基础性教育。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基础性作用,使得两者的对接显得非常必要,也体现出重要的意义。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对接,将有效促进教育资源的整合,包括教学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等,从而夯实幼儿教育的基础,为幼儿一生发展和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呵护幼儿健康成长。

二、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对接的策略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对接是全面的,既包括教师的对接,也包括教育活动、学习方法、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对接。

1、教师对接,强化衔接意识

教师是实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实施者,他们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着幼儿发展。因此,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对接,首先需要实现教师的对接。幼儿园教师要意识到学前教育对幼儿小学教育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仅注重幼儿教育研究,还要注重小学低段教育研究,从而基于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优化学前教育;小学低段教师要加强与学前教育教师的互动,充分了解学前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以及幼儿综合素养发展情况,从而准确把握幼儿认知水平,根据幼儿最近发展区实施有效的幼小衔接。

2、活动对接,消除幼小隔阂

教育活动化是学前教育和小学课程教育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能够根据课程活动化的需要,积极推动学前教育活动和小学教育活动对接。活动对接的重点主要包括两个:首先,学习活动对接。学前教育教师和小学低段教师要加强活动研究,通过互相观摩的方式,了解彼此教育活动的内容、开展的方式等,从而提高活动对接意识和能力;其次,实践活动对接。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都开展一定数量的实践活动,学前教育教师和小学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活动互动,或开展观摩活动,为幼儿和小学生创造共同参与活动的机会,从而消除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隔阂,提高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3、习惯对接,实现能力承继

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实效性都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支持,好的习惯能够使幼儿受益终身。因此,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对接要注重习惯方面的对接,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程学习活动,都要注重幼儿习惯的养成教育。习惯对接要充分尊重幼儿和小学生认知特点,不能采用简单的说教,而是要有机渗透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活动中,也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帮助幼儿养成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发问、团结协作等习惯,从而为小学教育奠定基础。

4、学法对接,提高适应能力

学习方法是提高幼儿学习有效性的重要保障,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做好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学法对接,学情教育教师要注重幼儿学法指导,发挥幼儿学习主动性,引导幼儿学会自主建构,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从而帮助幼儿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小学教师要基于幼儿学法掌握情况,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预习方法、课堂学习方法、作业方法等,引导幼儿自主学习、自主建构。

三、学前和小学对接教育的注意事项

1.注意学前和小学对接教育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知识的衔接要有整体性,顺序性,而非每个阶段都是分开的,诸如语文学科,幼小衔接涉及到诸多因素:教师、教材、教法等,这些要素涉及到其他各个小的细节方面,我们应该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保证各要素之间的整合,形成体系,保障彼此之间的连续性,促进幼小教育之间的舒畅对接。

2.注意多方面沟通合作,拓宽研究视角

目前的研究多事围绕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幼小衔接涉及到的领域很多,需要社会、地方教育等部门共同予以重视,他们都是幼小衔接中的利益相关者,对幼小教育衔接起到着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多部门同时努力,才能更好的完善幼小教育,拓宽教育思考维度,寻找共同育人的最佳路径。

3.注重儿童发展主体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3)

一、小学德育教学现状

1.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各级学校将教学重点放在文化课上,忽视了德育课的重要性,小学德育亦是如此。在各种评估中,文化课被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而德育只能在品德课上涉及,其分数并不能确切地体现其所占比例,归根结底,这与学校对德育教学重视及关注程度不够有关。

2.德育活动流于形式

小学德育教学问题是困扰小学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为什么在加强小学德育教学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小学德育教学质量水平仍然较低?对德育教学深入分析,发现无论小学生处于哪个阶段,德育教学都开展相同的活动,不重视教学内容,仅仅是喊喊口号,重视形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授课教师专业性不强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授课教师多数为文化课教师兼任,并未配备专业的德育教师。兼职老师往往未接受过专业训练,各方面素质相差甚远,德育理论及实践知识掌握不牢,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二、加强小学德育针对性教学的相关措施

经诸多专家学者研究发现,增强小学德育针对性,应立足于小学生实际,遵循人类发展及道德形成规律,紧抓时代前进的特点,一手抓理论,一手抓实际,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改革德育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德育教学内容存在很多误区,脱离社会实际的内容,将目标当作起点的德育内容,降低了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在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贴近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德育教学,不仅应关注小学生是否有多少道德知识,更需要关注小学生是否有体验,及如何体验,体验到什么等。比如将“尊重、文明、关爱”作为教学内容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德育教学质量。

2.转变教学方式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对小学德育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应转变传统知识传播者的角色,过渡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选用恰当的教学形式,促进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此外,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与设备,通过视频、音频、图片等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其主动参与到德育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实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

课堂资源作为教学中的重要资源之一,不仅要注重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挖掘德育资源,还应充分挖掘其他学科丰富的德育资源,如发挥出语文、社会、综合实践等学科的人文学科优势,在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课前从网络上下载相关资料,在观看多媒体资源的同时,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到学习中去,帮助其更好地理解德育知识。

4.加强综合实践活动

对于小学生来讲,小学学习阶段非常重要,可能影响其一生。小学德育仅靠说服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和老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探寻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思想素质与道德修养。立足于学生性格及教学内容,组织适合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带领学生去养老院,制作礼物送给老人,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组织学生到农场参观、劳动,使其体验丰收的喜悦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的能力。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小学德育;实效性;理念;方法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校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对学生今后的人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只有得到正确的德育,一个人才能真正地为社会所接纳,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同时,德育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组织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从小树立德育意识,这样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会有重大意义。

一、小学德育实效性现状分析

由于目前大多数家庭仅有一个孩子,爷爷奶奶、父母给予了唯一的一个孩子很多关爱,关爱过度容易形成溺爱。同时,受传统思维观念的影响,学校教育更为重视学生的学业教育,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德育。有些学生在家人的过度关爱下形成自我的性格,并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往往会对家长的命令应付差事。还有些学生成绩优异,在学校能做到团结同学和老师,对于老师布置的任务能够认认真真完成。但是,回到家,却如同变了一个人,对家长呼来喝去,任性、自私、调皮。这些都是小学教育阶段的现状,应引起教育界的足够重视。

二、现行小学德育问题的解决措施

1.转变小学教学观念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学校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学业上的教学,更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德育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念,切实把对学生的德育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教师应紧跟时展的潮流,不断更新德育理念,使德育工作与学业教育齐头并进,切实加强小学生德育工作。

2.丰富德育内容,注重社会实践

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课本德育知识的传授,要让学生从不同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德育知识。德育工作要联系实际生活,尤其在小学阶段,要多给学生实践机会,组织团体活动,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奉献意识等。要把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从实践当中总结所收获的感受与认识,不断丰富德育内容,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与有用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德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学校教育要注重学生的生活实践与社会实践相联系,也可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德育宣传片来宣传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在观看过后谈谈自己的感想与体会。让德育渗透在每一科的教学当中,使德育发挥最大作用。

3.完善德育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测评,德育测评体系尚不完善。学校应从低年级开始,不断培养学生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仅要学会识字、算数,更要懂得基本的礼貌礼仪,从小培养学生尊重老师、家长,热爱班集体,关心他人。德育要符合小学生的发展特点,由于小学生对很多问题理解不深,教师教育时应具有一定针对性,学校的德育测评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测评。测评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测评发现现阶段学生的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以更好地进行德育。

4.教育形式多样化

开展此门课程应从实际出发,设置与学生年龄阶段相符合的教学内容,进行有目的的教学,而不是一味地将课本上的内容读给学生听,在课堂当中应多以实际案例为主进行分析,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与总结,从而教会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树立怎样的价值观,逐步提升学生的德育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遵循客观实际,尊重学生的兴趣,通过开展“为爸爸妈妈洗一次脚”“帮助妈妈做家务”等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让学生体会到德育的内容,把教学与德育相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综上所述,德育十分重要,尤其在小学阶段,学校与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进行正确的德育。学校教育应将眼光放长远些,教育的意义不在于一个人一个时期所获得的成绩,而在于教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积极奉献、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也许一个学生无法在学业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他懂得自己努力、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乐于助人,懂得分享,这就是教育的最大意义,只有把德育与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康冬梅.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3.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小学体育;田径训练;方式;分析

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体育学科是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意志和健康品格的重要课程,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和平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对于体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已经不再局限于帮助学生放松身心、锻炼身体,而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田径训练是小学体育的主要科目,如何采用有效的方式提升小学体育教学中田径训练的质量,是每一个小学体育教师都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对田径训练教学的重视

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质量较低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师对体育学科不够重视。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的影响,小学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就是提高小学生的应试成绩,小学阶段所有教学活动的开展几乎也都围绕这一教学目标进行,而体育学科不是考试科目,小学生在升学的过程中也不需要对体育学科进行考查,因此,学校和老师对体育教学一直都不重视,田径训练方式的分析和讨论也一直都没有引起老师的关注。所以,为了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质量,优化田径训练的方式,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关键时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在成熟阶段,良好的体育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锻炼和提升小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于提高小学生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老师应该对体育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优化和丰富田径训练的方式。

二、激发学生兴趣,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形式

在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明显存在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有了自己个性化的体育教学需求,单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和田径训练的需求。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代入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作为教学的重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设备,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田径训练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由于小学生在身体发育和运动能力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传统的“一刀切”体育教学模式已然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进行课堂设计,并且深入掌握学生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层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不同类型和强度的运动,提升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此一来,可以减轻小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抵触情绪,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训练形式,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

三、综合运用多样化训练方法,提高田径训练的趣味性

运用多样化体育教学方法,提升田径训练的教学实效,要以提升课堂趣味性为切入点。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学生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很多田径训练课程流于形式,教师简单带领学生开展热身活动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体育课程起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基于此,教师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的模式,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小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愿意表现自己,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这样的特点,开展游戏教学和训练模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在进行体育游戏过程中,提升自身身体素质,从而提升田径训练的质量。对于小学生来说,已经具有一定的体育运动能力,在训练形式的选取上,教师可以选择具有团队对抗性的方式,同时可以开展合作。在开展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分组,对学生进行有效搭配,同时要注重田径训练节奏的维持,避免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产生运动伤害,从而切实提升体育训练的水平。

综上所述,优化和丰富小学体育中田径训练的形式,对于提升小学体育教学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体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新训练模式,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升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让体育课程成为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健康人格的载体和平台,切实发挥体育课程的作用,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剑峰.趣味田径在小学体育课中的应用研究[J].科普童话・新课堂(上),2016(3).

[2]王臻鑫.小学田径短跑训练的几点思路[J].求知导刊,2016(21).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小学体育;学生;个性化;体育教学

小学阶段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养成阶段,为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小学阶段的教学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此才能保证所有学生真正受益。小学体育学科是小学阶段的必修课,虽然不是主要学科,但其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影响亦至关重要。传统的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过分注重体育技能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差异性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如此也就有悖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目标。因此,只有对学生的个性加以重视,才能通过积极的培养展现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一、通过细节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

素质教育理念提出,当代教育的发展需要充分提升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此才能使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与其年龄相对应的特点,对于一切事物的热情都较高,并且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小学生以更多的表现机会。而本文认为,小学生具有多元化的差异性,个性的养成与其行为习惯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应当从细节入手,通过加强对小学生的细节培养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养成。比如,在进行体育活动教学时,指派学生负责搬运体育活动所需的器材;进行体育运动动作指导时,让动作相对标准的小学生上台示范;在进行体育游戏活动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游戏的讲解;并在体育活动进行时鼓励学生担任动作的考核员等等。这样一来,能够通过细节培养促使小学生主体性的强化,提升多方面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差异化教学

小学生年龄相仿,但个体差异明显,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采用集体授课模式,无论是活动实践抑或是体育理论知识的讲解都是“一刀切”,这样的形势下,小学生的个性及体育发展显然不切实际。对此,本文认为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小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并给予学生应有的尊重,使小学生拥有更大的个性化发展空间。比如,在足球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男女性别不同设定球门的距离,男生稍微远一些,女生稍微近一些,如此则能够满足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提升全体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再比如,在进行排球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垫球练习采取两人分组制,采用不同距离进行训练,使学生提升积极性的同时,以便于教师更好地发现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并以此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更大空间

小学体育学科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体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教学内容亦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局限于固有的知识体系。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乃至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打破原有的教学格局,拓展教学思路并开创更广阔的教学空间,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动力。

四、合理化对学生的评价以更好地激励学生个性化发展

小学生最明显的特点普遍为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被表扬的欲望,传统的小学体育教学效果评价重点在于对学生体能结果的考核。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育理念则对此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只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是确保个性化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对此,体育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落实合理化的评价方式,对小学生形成更好的激励作用,从而为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护航。比如,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鼓励,鼓励学生积极练习,努力克服困难,如此不仅能有效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化,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小学生领会体育精神,从而促进人格的健全。

综上所述,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深化发展带动了教育教学的科学改革。因此,立足于个性培养基础上的小学生语文教学发展应做到培养学生个性,凸显差异化教学,打造个性培养空间,建设素质激励体系,从而确保小学生体育教学中教学方法的个性化凸显,并有效塑造学生的独特个性,促进其身心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玉蛟.体育教学中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的途径与方法[J].科技信息,2013(11).

关于小学教育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体育 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45-01

小学体育教育是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基础,在新课标实施之前,由于受到中国传统体育教育教学观念的影响,小学体育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文化课的调剂范畴上,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集中于“填鸭式”“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这就致使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标实施以来,各地都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带来了积极效应,但如何发展和补充还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 新课标之前小学体育教学的状况及问题

1.教学方法陈旧,影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由于受中国传统、消极的教育概念的影响,体育教师在教学思想上存在严重的问题,授课的方式也多是“填鸭式”,甚至是“满堂灌”的教育形式,而这时的小学生正处于体育启蒙时期,这种刻板的授课方式很可能让小学生们对体育不感兴趣,甚至对之后的体育运动也产生抵触情绪。

2.教师素质偏低,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是小学体育教育的关键和重点,新课标实施之前对于体育老师的要求参差不齐,难免让小学生对于体育的自主能动性变低,积极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3.缺乏教学体系,影响教师进步的可能性

在新课标之前,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也缺少监督检查的环节,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这就导致体育教学停滞不前。完善的体育教学体系是对小学体育教师能力和进步的有效保障,只有具备完整、全面的教学体育,以便对于老师的能力水平进行考核,才能防止体育教学中“浑水摸鱼”的现象。

二 新课标小学体育教学创新

在新课标要求的指引下,小学体育教学也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面向学生。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转变也是新课标的一个最为重要的任务。而这种改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本身自主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提升。

1.注重和健康教育相结合

小学时期正是接触外界的基础关键时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在这个时期也是全面开放的状态。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意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断磨炼自身意志,培养积极进取的体育精神是新课标下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一个新的也是不可忽略的要求。同时,通过体育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感,这也为他们自身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最为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需要传授,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也是关键。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新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造,要让学生学到的比老师传授的更多。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提高对于体育生活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体育能力。

3.注重教与学的效率

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创新的同时也要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并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反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中注重“学”与“玩”的结合,充分运用游戏的趣味性来启发学生对于所传授的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灵活,也更高效。当然教师也要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玩”是促进“学”的手段和途径,但不是目的,要让两者之间融会贯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体育学习的乐趣。

三 新课标为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带来的积极影响

小学体育教学是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其方向的正确性关乎整个社会的体育方向。新课标自推行以来,小学体育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体育能力,为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小学体育老师的素质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又为之后的体育教学提供了一个良性循环。

四 对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体育教学创新的展望

我们在积极探索新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条件下,也不能把过去的东西一概抛开,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如优秀的课堂管理、课案预设、全面的身体训练以及合理的运动负荷。只有在秉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升华、创新,小学体育教学才能长久、持续地发展下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