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素质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发展精品(七篇)

时间:2023-11-26 15:35:56

素质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的发展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 联系 地位 途径

一、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

体育素质与整体素质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整体素质发展中,体育素质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是完善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体育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课程,它的地位不可小视。从小的方面看,“体育强国”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综合的概念,在现阶段,主要指标体系以竞技体育为主。著名网球运动员李娜近几年备受关注,她在网球公开赛中的出色表现再一次展示了中国的力量。另外还有我国的跳水运动员、体操运动员等在奥运赛场上的精彩比赛都是振奋人心的。国家发展不仅要靠经济的发展,还需要文化软实力的发展。综合国力靠的不仅是经济实力,它要从多方面去权衡。体育素质的发展关乎整体素质的质量,整体素质的发展也需要体育素质的支持。

二、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一定的地位,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俗话说得好:强身健骨方能有信心成就大事,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些都反映了体育对于教育的重要性。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个概念性的理念,而是逐渐趋于国际化、全球化的一项学习理念。体育这一概念自很早就出现了,最早的体育竞技是发生在希腊。奥林匹克运动的发源地也是在希腊,奥林匹亚村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皮尔戈斯的东面、阿尔费夫斯河与克拉泽夫斯河的汇流处,距雅典约370公里。这里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也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运动场。体育带给人们的不仅有健康,也有活力与自信,它对素质教育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素质教育,它除了考虑到传统素质教育考虑的因素外,还要从更深层次的方面考虑。以下就如何进行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提出一些建议。

1.注重体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除了学生要掌握书本中的知识外,老师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质。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学会重视基础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规律、了解体育锻炼的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在理论知识方面取得一定的进步,从而提高体育素质。

2.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促进其个性培养

学校体育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体育强国时期,高校体育发展应充分重视体育运动在培养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方面的特殊作用,积极推行学校体育教育计划,配备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并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健身竞赛活动,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学生体质的健康水平。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院校在体育设施方面安排得不够完善,存在体育设施落后、不健全、安全系数较低等问题。在这个方面香港的中学做得比较合理。例如:在香港中学,体育是学校课程中8个学习领域及五种基础学习经历之一。香港的大学体育课吸收了英美的一些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灵活,形式多样,运动量较大,以比赛内容居多,学生上课时兴趣高昂,气氛轻松活跃,师生关系也很融洽。一项调查显示,自己主动安排体育锻炼的学生占85%,而由学校安排的仅占不到一成。另外香港高校的体育馆很有特色,符合国际上流行的多功能性。

3.创新体育素质教学模式

体育素质教学模式的制定对于体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要适应现阶段先进的教育理念。目前,各国的体育教育模式都各不相同,都有一定的侧重点。例如美国的体育教学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培养体育能力为主的教育模式,一种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学模式。而中国的体育教学模式也有两种,它们分别是:一种为发展身体素质的教学模式,另一种则是传授动作技能的教学模式。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注重的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而中国的教育模式注重的是模仿式的教学,只是单纯地学习老师教授的技能。这种体育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就需要改革现有的体育教学模式,完善体育教学的体系。制定合理科学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也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总结: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不仅关乎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它也反映了当代教育发展的不足和缺陷。虽然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不是核心教育,但是它在素质教育中也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学着去激励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加强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促进整体素质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邱雪 体育强国指标体系的创建[J].中国体育科技,2010,(1),10-14。

素质教育的发展篇(2)

关键词:素质拓展训练;初中;体育教学

当前,我国正在逐渐提高人才培养的标准,教育体制也在进行不断的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评价初中生发展的标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要考查学生的各个方面,比如学生的内在品质、竞争精神、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等,所以针对体育课程也应该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在培养人才方面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具备更加高效、科学、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还可以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丰富体育教学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磨炼他们的意志力、锻炼更坚实的体魄。

一、重要性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应用素质拓展训练可以对体育教学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现在大部分的初中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比较受宠爱,而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可以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并能对学生的意志进行磨炼,让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成功,还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自信心,使他们能够直面困难和挫折,迎难而上,用百折不挠的精神去解决这些困难。素质拓展训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开展,可以对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进行更好的培养。素质拓展训练包括两种形式的训练,分别是单项训练和团队合作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在拓展训练中进行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有利环境,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创新,进一步培养学生健全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新n标的实施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该将自己的教学思维进行更好的拓展,对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方式大胆地引进,以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利用拓展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大大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实行切实有效的体育教学内容。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时候,比如背摔等项目,教师要考虑活动的风险性,必须将学生的安全放在首位,要对学生的人身安全问题进行高度的关注。

二、训练的策略

1.对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利用

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都是初中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拓展训练的重要目的。在教学中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如教学场地、体育教学设施以及其他教学资源等等。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素质拓展训练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校中具备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将素质拓展训练有效地开展起来。在进行素质拓展训练项目的时候,通常不需要太大的活动场地,比起其他体育活动来说,场地的要求很容易满足。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课桌、椅子等一些闲置的器材作为素质拓展训练的设施。在素质拓展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就是体育设施,所以学校应该健全相关的体育设施,在这方面进行更多的资金投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条件进行体育学习,逐渐完善体育教学的环境,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从而达到预期的训练目标。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根本上来讲,对国民素质进一步的实施体现在体育教学中就是我们在初中阶段有效地实施素质教学。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很重要的一点是需要教师全面把握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且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更加重视,保证个性和心理健康的正常发展。所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素质拓展训练的应用中非常重要,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经过教师的引导和组织训练,对学生的潜能进行充分挖掘,为后续的体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素质拓展训练这种新兴教学模式可以说具备非常高的应用价值,它非常符合新课改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素质拓展训练的有效应用,学校应该更加注重对体育教师的培训,优化师资队伍,健全相关的体育设施。而体育教师则应该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

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素质教育的发展篇(3)

[关键词]语文 素质教育 主体

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提出很久了,实质上这一概念是把我们的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概括为提高素质。这比以往割裂地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首先,素质教育强调个性。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创造适合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而非选择适合教育的青少年和儿童。素质教育把人的发展视为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是若干个相互区别、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集合体。人与人之间在基本素质上是相同或者相近的,这是人的共性。由于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千差万别,所以得到的教育效果在具有一定共性的同时,必然更具有无限丰富、纷繁复杂的个性。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这对矛盾的统一体,在这对矛盾中,个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共性存在于诸多个性之中,离开了个性,共性便无从谈起。从另一层意义上说,个性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这样讲,个性是一个民族的财富,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具有批判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的能力。个性教育正是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作为人的发展,是知识、能力、态度、价值观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其独立人格逐步形成的过程。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不能离开知识能力的发展,但也不是简单的等同于或同步于知识、能力的发展。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些学者主张一个人知识的数量是重要的,而他获取知识的愿望与能力可能更为重要。由于知识更新速度极快,作为认知主体,学习者的信息加工能力、特别是信息筛选能力便显得格外重要。“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乏者”的主要区别,不是个人已拥有的信息数量多寡,而是获取有用(要筛选)信息能力的高低及获取速度的快慢,这中间有知识能力问题,更重要的是态度、价值观、方法问题。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几代人的理想,我们必须努力培养青少年形成与历史发展趋势一致、与国家民族共同目标协调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这不但是新时期中国人独立人格意识的本质特点,也是保证新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信息世界主人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必须追求人的德、智、体诸方面协调发展。广义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具备的基本认识之一,也是新的人的发展观的核心要求。

其次,素质教育注重每一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提倡的是每个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为每个人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它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人在原有素质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素质教育不求人人升学,但要个个成为合格的公民。为使受教育者都能“各得其所”,成为合格加特长的人才,一方面要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分层提高。另一方面,追求每一个个体的提高,还有赖于对个性和共性这对矛盾的正确认识。对共性的研究有赖于对个性的认识,良好共性的形成有赖于每一个性的健康发展,但共性并不是完全消极的、无为的。良好的共性一旦形成,便反过来作用于个性,促进每一个性的进一步优化,因而,要达到“个个成才”的目的,集体的教育功能不可忽视。在人的发展方向、程度、速率等方面坚持实事求是,不仅承认人与人的差别,而且以科学平等的态度来看待一切有差别的人。在人的发展目标及评价标准上,不要强调过分划一、没有弹性、包罗万象的目标系统,而应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方向的条件下,通过不同榜样与典型的示范,树立多种类、多层次的目标建议,开拓多样化的发展道路,使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得启发,走出符合个人特点的成功之路。“标新立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是社会发展蓬勃兴旺、生动活泼的反映。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以宽容的态度,给每个青年以“标新立异”、表现幼稚的机会,努力促成在个人发展上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局面。

素质教育的发展篇(4)

关键词:教育督导;制度;素质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与协调。就教育系统内部来说,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层单位,要充分发挥学校的办学自,从当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案并组织实施,同时,又要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与监督,指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只有上下一致、共同努力,素质教育才能普遍实施并落到实处。

1、 教育督导制度建设的历史回顾

教育督导制度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督导制度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完善。在二十多年里,教育督导制度经历了一个由恢复到完善的过程。

1.1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

对学校教育进行督导是许多国家都实行的一种制度。我国在1949年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时,在教育部里就设有视导司。1953年,教育部对视导司的工作任务做了明确的规定,主要是:视察各级教育部门对方针、政策、法令、决议的执行情况;视察和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工作;进行重点问题的视察和典型调查;了解部内各司、处的工作情况、研究工作之改进等。其重点是在方针、政策的执行方面。

视导机构于1958年被撤销。这可能同当时“教育大革命”的形式有关。

“”结束后,教育部得以恢复工作。邓小平同志在同教育部负责人谈话时提出“要健全教育部的机构。要找一批40岁左右的人,天天到学校里去跑。要搞40个人,至少搞20个人专门下去跑,要像下连当兵一样,下去当学生,到班里听听课,了解情况,监督计划、政策的执行,然后回来报告。这样才能使情况反映得快,问题解决的快。可以先跑重点大学,跑重点中小学。这些就是具体措施,不能只讲空话。”这实际上就是要恢复教育督导制度。

1978年,教育部于中学司里设立了视导室,恢复了教育督导制度,并聘请了几位富有教育工作经验的老同志任巡视员。

1.2 重建教育督导制度

重建督导制度是普及义务教育的需要。1983年7月,在全国普通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提出《建立普通教育督导制度的意见》,要求在县级以上的教育行政部门中设立督导机构,先做试点,再逐步实行。第一批12名教育部视导员是于1985年由教育部任命的。视导室于198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国家教委督导司。这是教育督导机构的正式建立,也标志着教育督导制度正式恢复和重新建立。

在1986年六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国务院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同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劳动人事部的《关于实施〈义务教育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明确地提出“要逐步建立教育督学(视导)制度。国家和地方逐步建立基础教育督学(视导)机构,负责对全国或本地区范围内义务教育的实施进行全面的视察、督促和指导,并协同当地人民政府处理有关实施义务教育的各项问题。”

在1995年召开的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教育督导制度是我国的一种基本教育制度。

2000年1月,经批准,原国家教委教育督导团更名为国家教育督导团,其主要职责是:研究制定教育督导与评估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和指标体系;对地方人民政府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进行指导、监督、检查、评估,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1.3教育督导网络的形成

1986年以后,我国逐步建立了国家、省、地、县四级督导机构,形成了教育督导的网络。目前,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加上新疆建设兵团,已全部建立了省级督导机构。2001年6月,97.5%的地、市,97.7%的县建立了教育督导机构。到2000年底全国教育督导工作人员35217人。其中专职督学8631人,兼职督学21178人(含教育部聘请的总督学顾问、国家督学以及督导机构从派、无党派人士中聘请的特约教育督导员2673人)。

2、教育督导与素质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在继续进行‘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把保障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督导工作的重要任务。”教育督导工作只有全面落实这一精神,才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2.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离不开教育督导的有效保障

2.1.1教育督导对素质教育有导向功能

在探索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育督导不仅在对防止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事情发生、纠正某些偏差方面,而且在对树立素质教育思想、保持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使素质教育按规律发展等方面。有“保驾护航”的作用。在这种作用下,学校教育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2.1.2教育督导对素质教育有评价功能

素质教育在全国已普遍展开,而各地各校实施程度和进展情况如何,需要对素质教育过程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区分评定、搜集信息、提供证明、表扬成绩、批评不足。通过教育督导评估,可以鉴定出各地各校在素质教育管理和教学等方面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从而为以后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2.1.3教育督导对素质教育有调控能力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化工程,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产生一些“误区”,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及时地加以调整、修正和解决,教育督导把发现的问题、薄弱环节以及“误区”等,反馈给有关部门,督促其改善教育管理工作,保证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全面推进。

2.1.4教育督导对素质教育有激励功能

这种激励是通过强化正确的教育行为,否定不正确的教育行为来实现的。通过肯定性评估,使从事素质教育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获得一种成就感,即使在多方面“压力”下,甚至“困境”中也能坚持改革,把素质教育引向深入;通过否定性评价,帮助某些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提高认识,明确不足,转向素质教育。

2.2教育督导必须树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理念

2..2.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教育督导工作树立了了这样的人才观,才能规范督导过程,正确处理督导结果,加强信息反馈,保证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顺利实现。

2.2.2树立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立足点和目标。教育督导要从教育的整体性考虑,面向全体学生,重在对学生发展性的考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鼓励和帮助,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聪明才智和特长充分发展。

2.2.3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对学校教育的督导,不能只看学生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掌握的程度,而要看是否促进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发展。教育督导要督促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用“升学率”衡量学校教育质量高低的做法等。

2.2.4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

素质教育定位于主体性教育,要创造各种有利于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条件,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教育督导不是为了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为了督促创设适合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教学条件,因此,必须摈弃传统的教育教学观。

2.3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要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

2.3.1评估指标要具有导向性

制定评估指标要从素质教育的实际出发,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行为,对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有指引方向的作用。在办学水平方面,要把“全面育人,发展特色”作为重要指标;在教师工作质量方面,要把是否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意学生主动性发展作为重要指标;在教育质量方面,要淡化升学率要求,加强德智体等的权重,把整体素质发展作为重要指标。

2.3.2评估指标要具有全面性

评估指标要尽可能包含被评对象的全部本质属性,在考察表面显性因素的同时,特别要注意那些隐性因素。只有当评估的指标反映了这些因素时,才能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整体要求。

2.3.3评估指标要具有科学性

目标上要与素质教育目标相一致,具体表现为教育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负责,学会创造”。评估指标在反映这些素质时,要充分体现出整体性和层次性。

2.3.4评估指标要具有操作性

指标要适度、明确,不能过于理想化或抽象化。应根据素质教育的实质和目标以及教育督导工作的规律来制定。一旦指标确定下来,各方面要坚决地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即要纠正不顾基础和条件、盲目调整规划的作法,也要防止忽视质量、投机达标现象的发生。

3、结论

进一步促进教育督导制度的健康发展,加强教育督导领域的全面研究,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督导的科学水平,这是入世后的新形势下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督导制度将为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力地保障和坚强后盾,因此,教育督导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不仅中央政府要做,地方政府也要做,还应调动民间的机构来做,最终形成有利于教育督导发展的格局,并为教育督导发展的科学化、高效率和民主化提供适宜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金一鸣唐玉光《中国素质教育政策研究》 山东教育出版社

[2] 中国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3]《教育督导暂行规定》《中国教育报》1991.5

素质教育的发展篇(5)

一、“选择教育”为个性发展提供了条件

多年来,基础教育在“应试”的左右下,统一计划、材、统一要求、统一考试,一刀切。由于“统一”支配了学生的一切,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不同的个性、潜能、爱好、特长均被纳入统一之中。基于“应试”的恶势,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上发生了质的变化。素质教育反对一刀切,反对平均主义。它在教育要求上提倡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在教育方式上提倡引导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教育方法上提倡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在课程设置上提倡双轨制:必修与选修同等重要。让学生在完成基本学科学习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最能发挥、最能发展的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目前,世界各国为了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在基础教育改革上,加大了课程改革的力度,主要就表现在:为各种个性、能力各不相同的学生。提供多种类型的课程,使课程结构灵活化和多样化。出现“多轨制”的课程。同时教学内容综合化和现代化。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国基础教育正加紧实施素质教育,在选修制度上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探索。这表明我们的改革正在与世界教育改革接轨。

二、活动是个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个性是具有一定生理素质的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而逐步形成的。个性的发展不能简单归为限天素质,或后天环境影响。而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作用就是主体对客体采取的一系列活动。活动成为个人既有素质与社会环境共同作用于个性发展的中介环节。马克思指出:“为了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改变自然,个人必须使自身的自然力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的控制。

素质教育强调教育要为每个学生的才能、智慧的发挥创造机会和条件。单纯让学生在教室听课、回答问题、作业是不够的。学生的潜能、才能是多种多样的。创设条件,让其表现,就是要提供多种活动,创设活动的空间和物质条件。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活动课的开设并列入课程表,形成新的课程结构,这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开辟了最佳的途径。同时,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和活泼的活动形式,又丰富了学生的个性。因此,学校开展多种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参与,在活动中,挖掘了潜能,提高了能力,也就丰富了学生的个性。

“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一位学者提出21世纪的人才素质有以下特征:具有积极进取和开拓精神;具有适应社会急剧发展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具有与他人交往的交际能力。世界各国也视未来教育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为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在培养学生个性上应注意以下方面。

首先,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包括:自强奋斗意识、自力学习意识、自主发展意识、自立创造意识,自我管理意识、自我评价意识、自我完善意识。主休意识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动力,对其个性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提高学生主体积极性和能动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目前,“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教育改革的开展,正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构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为生长点,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主动、学得愉快、学得成功。这也是这些改革成果得以推广的关键所在。

其次,挖掘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力创造才能表现为:追求真理、其勇于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冒险、主动进取表现为个人应该具有生产新的思想产品和物质产品的创新愿望和创新技能。对于中小学生创造教育的目标应是:培养创造精神、发展创造思维,开发创造才能。

素质教育的发展篇(6)

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知识经济社会高质量人才的主要内涵,能否培养出具有这种内涵的人才,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的重要标准。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个性和想象力。大学必须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个性特色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空间。教育创新是教育思想和教育机制的创新,而创新教育是对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的创新。对照发达国家,国民素质不高成为了中国快速发展的隐忧,而排除这一隐忧的出路就在于素质人才的培养。根据中国教育现状,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大学本科教育阶段应着重于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研究生的教育阶段应着重于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指处理某件事或发现某一事物的思维过程。主动的求异、灵敏的观察、创造性的想象、独有的知识结构加上活跃的灵感,是创新思维的五个特征。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及时解决产生的新问题,把学到的知识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因而,尊重学生个体的发展规律,是创新思维能否被正确引导的关键。

2.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不是单一的,而应是横向的、有深度的发展,教育工作者要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充分挖掘,为学生奠定坚实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成为有独到见解、个性完善的人。同时要加强培养学生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以形成良好的创新心理素质。

3.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创新需要智力因素,同时也需要非智力因素,素质全面,尤其是有着科学批判精神以及拥有探究和发现能力的人才,就是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所以,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务实的作风、坚定的信念和浓厚的兴趣是当务之急。

二实施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育观念的转变。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培养创造性人才。传统教育思想必须改变,重视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使传统的专才教育转变为通才教育,使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是具有生命力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学校创造性的教育,大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改革传统教学方法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环节。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全部学生知识的获得,又要注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知识还是要靠学生自身的建构,才能最终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把衡量的尺子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成为新事物的发现者和创造者,他们会发现别人的成功和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自己,最终成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新型人才。培养创造性人才,还必须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个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从发散思维到集中思维,然后再从集中思维到发散思维这样的多次循环才能完成。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为他们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教育的守旧成分很强,往往一本教材,年复一年地教,沉重的教学、科研等对教师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所以,素质教育要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他们也需要驰骋的空间,仅靠重复旧讲稿,是走不到素质教育的彼岸的。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的发展篇(7)

摘 要 通过翻阅大量书籍和阅读一些文献,本文对当前学校体育教师的“德”和“能”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了目前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为促进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学校体育 体育师资队伍 改革 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由此可见,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一是有崇高的师德;二是有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的才学。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和才。”建国50多年来,我们在体育师资培养方面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暴露了一些问题。许多人走向工作岗位以后,似乎对学校体育改革不太重视,很难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1)培养师资的目标被淡化。(2)课程与教材陈旧。(3)教学脱离社会实践。(4)忽视了能力培养。

一、体育教师的“德”和“能”

(一)关于打骂与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问题

打骂与体罚学生,在我们现实社会中,虽是个别现象,但却是严重的,影响极为恶劣。打骂与体罚学生的现象,虽然存在于各学科教师之中,但在我们体育教师队伍中,相对较为严重,特别是变相体罚较为普遍。

据山西省太原师范第一附属小学的体育教师史春元先生研究,体育教师打骂学生的主要原因有:(1)在体育课中,学生不良的行为的发生率远高于其他学科;(2)课堂上打骂学生的即时效应强化了体育教师的错误行为;(3)体育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缺乏;(4)体育教师对打骂学生进行错误归因。有打骂学生行为的体育教师大多认为:学科特殊、特殊学生,或教材原因是引起教师打骂学生的主要原因。

此外,我认为:有些体育教师教育能力差、师德修养差、法制观念差,也是比较重要的原因。

(二)关于体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问题

由于近几年来体育师资培养上出现的一些偏差,各级学校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与各级体育教研部门都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而努力提高体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和能力。然而,我们体育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还是不太高。主要表现在:(1)对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素质教育的本质和特点,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其对教师的要求等,不太了解。不大清楚学校体育应当如何改革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2)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研究与处理体育教材的能力较差。(3)对如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在实践上缺乏经验。(4)如何通过学校体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如何通过学校体育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5)学校体育中的主体需要与社会需要、长期效益与近期效益、“三基”教学与能力培养、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与发展学生体育特长、面向全体学生与区别对待等一系列的关系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还难以正确处理好。

(三)关于体育教师的“身教”问题

在教育上,对教师“身教”的论述很多,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现实生活中,以身立教、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等,成了广大教师的座右铭。

所谓“身教”主要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行为表现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体育教师一般来说都比较热情、豪放、开朗,充满活力,与学生接触较多,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加之体育学科的特点,因此,体育教师的“身教”往往具有双重的意义,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也显得更加生动、深刻。在“身教”方面,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特别是那些优秀体育教师和特级体育教师,更为突出的表现,他们不仅是学生学习的楷模,而且也是我们广大体育教师学习的榜样。然而,在教师队伍中,也还有个别的在“身教”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1)不修边幅,服装不整。(2)行为放荡,举止不羁。(3)言行不一,表里各异。(4)弄虚作假,道德败坏。

我认为,作为体育教师应当认真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给学生留下的是什么印象?

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国家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具体的规定,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然而,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有些中小学体育教师,对接受教育不大感兴趣,积极性不高,只是由于评定职称的需要,不得不参加继续教育的某些活动,以求达到所规定的进修学时而已。他们在参加活动时,有的心不在焉,有的在看报纸,有的在聊天,有的中途退场。

(一)体育师资的培训

师资培训是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师资培训一般都安排在寒暑假期间,时间可长可短,地点可进可远,规模可大可小,形式多种多样,针对性强,机动灵活,深受广大体育教师的欢迎。

(二)学历教育

由于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都有明确的学历要求,如小学教师要有中专以上的学历,初中教师要有大专以上的学历,高中教师要有本科以上的学历,大学教师要有研究生的学历。有些教育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对教师的学历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专升本、本升研的学历教育如雨后春笋的发展起来。这对加速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无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如前所述,在体育教师的学历教育中,由于课程教材相对陈旧,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的教材差别不大,于是“炒冷饭”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职研究生培养,有些人根本就不上课,或是上课很少,“混文凭”的现象相当严重,而函授生的培养,更是“凑合事”,用的大都是老掉牙的教材。在学历教育中,文凭至上不顾质量的倾向,必须扭转。

(三)体育教师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体育教师要终生学习,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和改革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要求教师要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学习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不学习知识就要老化,不学习思想就要僵化,不学习就要落伍,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参加有组织的培训学习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个人的自学进修。个人自学的最大优点就是针对性强,结合实践的需要,学以致用,而且机动灵活,见缝插针,日积月累,汇流成河。自学进修的主要途径有:

向文献学习:文献包括专著和论文。向文献学习,可以说是获取知识的一条捷径。但是向文献学习还应注意一下几方面:(1)根据需要选择所要阅读的文献;(2)阅读文献应当有轻有重、有粗有细;(3)同类文献,出于不同的作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甚至是针锋相对的观点,要善于通过比较,做出自己的判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向实践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还要求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用于探索创新”。同志在《实践论》中有句名言叫做:“实践出真知”向文献学习学的是间接经验,而向实践学习,学的是直接经验。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实践中,特别是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肯定会积累许多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向同行学习:同是体育教师,或体育教练员,或学校体育管理者,所干的工作性质、内容、对象等,也大同小异,因而,一定会有类似的经验体会,也会碰到类似的问题。但,个人的经验体会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与同行交流,就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向同行学习,一是要虚心诚恳;二是要博采众长。

向专家学习:不同学校体育专家有其不同的研究方向,有其不同的学术专长。因此,向专家学习应当取其所长。向专家学习既要虚心求教,又不迷信盲从。关键是要有备而去,善于挖掘。

向学生学习:所谓“教学想长”,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或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并不是一定都能回答的了或解决的好的。这些问题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往往就能迎刃而解。教师就可从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向学生学习要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善于听取学生之间特别是师生之间不同意见与不同观点。

三、小结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要具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我们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加强和改革师资教育,大力提高师资培养质量。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在不断发展,学习是永无止境的。终身学习不仅是时代的呼唤,事业的要求,而且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罗萍,鲍昭.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法制与社会.2009:31.

[2] 刘志勇.变相体罚学生到底错在哪里[J].中国学校体育.1994(1):36.

[3] 廖祥龙,高加良.21世纪初我国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分析[J].体育学刊.2002.9(1):95-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