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02 09:43:17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1)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个体价值;研究综述

     Abstract:With the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uman, the individual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aroused general concern by human beings. The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are as follows: the connotation,the characteristic,the rationale and reality basis,the manifestation,the domain development,the realization process and so on.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ages of the individual valu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rough a study of argument, the author brings up some new ideas which come to a good effect and will be beneficial to a further research.

    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dividual value;research summary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价值主体划分,主要有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二者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但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片面强调其社会价值,忽视其个体价值,造成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的偏差。随着社会和人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研究也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专着出版,但相关的研究常见于一些着作的章节中,内容涉及多个方面,现将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作以综述,以便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2)

摘要:本文拟就近几年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的研究,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内涵、范围、功能和类型、方法和原则、标准和指标体系等几个层面,对评估研究的相关成果进行整合梳理,以期促进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近几年,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由于对评估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以及评估问题的复杂性等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问题仍然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较为薄弱的一环。本文拟就近年来学术界对评估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概括与梳理,以期促进对这一问题研究的深入。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内涵的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进行科学的界定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的前提性基础性条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陆庆壬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概念做了初步探讨之后,学者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使其在理论上进一步升华。到目前为止对这一概念的诠释可谓林总繁杂、莫衷一是,这里就两个方面对这一概念的变化作如下探讨:

1、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学者多侧重于对教育效果的评估,具有明显的效果指向性

1986年陆庆壬教授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要解决做得怎样的问题,即通过科学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实事求是的,准确的分析评估。以利于总结经验,发扬成绩,激励先进,纠正错误,克服缺点。”[1](P233)在这里陆教授虽未明确使用“效果”一词,但从“做的怎样的问题”,“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这些重点词汇中不难看出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界定是以教育效果为关注点。

如果说陆教授对“效果”的倚重还比较模糊,而王礼湛、邱伟光、陈延文、英烈、罗洪铁等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这一概念解释中的效果指向性就比较凸显。如王礼湛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评估,是对这一效果作出实事求是的分析,进行定性定量的客观评价,它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反馈机制的重要组成。”[2](P284)邱伟光、陈延文、英烈,罗洪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采用测量和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3](PS05)

比较这两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概念的探究偏重于教育效果而对教育过程的评估则持一种保守的态度。

2、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将对教育过程的评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概念体系,已为多数学者认可

较早的将对过程的评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概念体系的是张玉田等于1986年编写的《学校教育评价》一书。在该书中他们提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根据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要求,通过系统地搜集资料和对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及其效果做出价值判断,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和完善的一种方法。”[4]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张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做出价值判断”的提法并未引起学者们的关注。

自九十年代末至今,将对教育过程的分析归入思想政治评估概念之中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同。如陈秉公教授在1997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就是通过科学的反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做出定性定量的评价。”[5](P439)此外罗洪铁教授也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完善,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是根据一定的价值标准,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发展变化、教育效果以及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相关的各种条件因素的价值判断过程。”[6](P308)由过去对“教育效果价值判断”的独钟,到对“教育活动及各种相关要素,教育效果的综合评价”,表明罗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内涵的拓展有了新的认识。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功能与类型的研究

(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功能的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功能分歧不大,现将学者们达成共识的几种功能择录如下:

1、导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背离正确的方向,就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及效果进行价值判断,对教育活动的发展方向作出判断,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朝着有利于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

2、激励功能。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各领域的工作状况与精神面貌的评判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或组织充分认识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以利于“发扬成绩,激励先进,纠正错误,克服缺点”。

3、鉴定功能。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状况的鉴定上。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着特定的目标展开,在环节上具有连贯性,这体现在教育方案设计、教育方法内容、教育过程环节、教育效果上是否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偏离了多少?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判断,以及对偏离目标的原因进行定性分析,从中找出原因,为科学的信息反馈做好准备。

4、诊断功能。“通过评估,既可以看到客体的特色和优势,又可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这就是评估的诊断功能。”[11]

5、咨询功能。咨询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评估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运行情况与效果的信息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为领导者提供了大量的客观的信息,从而为其进行正确的决策和有效的管理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其次,对评估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自我改进,活动结束后的自我总结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也具有咨询的功能。

(二)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类型的研究

学者们从不同的划分标准出发,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类型做了不同的表述,分歧也比较大。按照不同的标准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类型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从评估所涉及的范围、目的、标准、主体性等方面来进行分类:按评估所涉及的范围可将评估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按目的来分可分为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按标准分类,可分为绝对评估和相对评估;按主客体可分为自我评估和外部评估。[11]

第二种观点,从评估的内容、主体、功能、标准、方法及领域范围进行分类:按评估的内容可以分为社会发展要求的评估类型、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评估类型、能力评估类型、绩效评估类型;按评估主体不同可以分为上级评估类型和自我评估类型;按功能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估、形成性评估、总结性评估;按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绝对评估和相对评估;

第三种观点,根据评估的对象、状态、内容、作用等指向的差异,评估的类型可分为:宏观评估和微观评估;动态评估和静态评估;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分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12](P215)

三、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和方法研究

1、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规律的认识。学术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原则提法较多,其中富有代表性的成果有:(1)“三原则说”,即阶级分析的原则、历史主义的原则和全面的原则。[10](P221)(2)“四原则说”,认为评估活动应坚持方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向原则和实效性原则。[13](p209-210)(3)“五原则说”,主张评估实践应坚持五个统一即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动机和效果相统一、定性与定量相统一、结构和功能相统一、静态和动态相统一。[14](P361-362)(4)“六原则说”则主张评估活动应坚持党性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历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原则、静态与动态有机结合原则。[6](P315-S16)(5)另有学者把评估原则归结为“理论九原则”与“实践五原则”两部分。“理论九原则”是指党性原则、阶级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历史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实践五原则”包括根本目的和具体目标相统一的原则、质和量相统一的原则、主体性与客体性相统一的原则、静态与动态相统一的原则、评估工作与指导工作相结合的原则。[15](P98)

2、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方法学者们探索的比较多,其中比较认可的方法有两种:定性分析法与定量分析法。所谓定性分析,是指“要判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确定的目标,通过对被教育者施教以后被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观点在性质上,方向上是否同教育者施教的目标相一致”。[10](P229)而定量分析是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精确化,是指“运用数量指标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所达到的数量效果”。[10](P229)

除此之外也有学者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提出评估方法,代表性的观点有两种:第一种观点认为评估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法、表格法。[16](P228-231)第二种观点主张实地考察法、情景模拟法、定性定量法。另有学者从心理调试角度提出心理疏导法。[8](P112)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研究

评估标准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尺度,也是想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提法:

1、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标准分为最高标准、根本标准和具体标准。实践是最高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根本标准标准,即是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体标准是在根本标准的指导下的具体化、系统化的价值尺度系统。[17](P24)

2、以许克毅为主的学者认为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估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视角。对于宏观评估应确立辩证统一的目标和效果双重标准,所谓目标标准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为标准,为了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成功,在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以目的为标准不断地进行调控,它体现了实践活动中主体的作用和主观意志。目标标准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身检验标准,或者说是内部检验标准。所谓效果标准,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效果为标准。社会效果是指某项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对客体及周围环境发生的影响的总和。这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标准。

微观标准主要有三种形式:(1)绝对标准:就是在被评估者的群体之外确定的标准,又叫一般标准。一定社会的规范、准则、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长远目标,都是绝对标准。(2)相对标准:就是在被评估者的群体之内,选取一个常模,然后把被评估者逐一和常模比较,来判断其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3)自身标准:就是以被评估者的某一方面或其发展的某一阶段的表现为标准,与他的其他方面、其他阶段的表现相比,它其实也是相对标准。[18](P98-99)

S、仓道来教授在2004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指出,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提供了客观依据,并将实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根本标准。他认为评估的实践标准是通过宏观标准和微观标准表现出来的。宏观标准包括两部分:生产力标准和生产关系标准。生产力标准即评判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作用的好坏、进步或反动,要看它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因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决定性的力量。(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

[2]王礼湛.思想政治教育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

[3]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张玉田等.学校教育评价[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M].吉林:延边大学出版社,1997.

[6]罗洪铁、董娅.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基本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9]邱健.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5).

[10]张玉海,李田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模式探微[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内涵的观点有两种:其一认为,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时取得的客观实际效果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是持该观点学者的特点,他们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结果的意义出发对概念进行分析和阐述,苗丽芬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实际成效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另一观点则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及其效果程度是持该观点学者的特点。范思溢认为,高等学校在校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后取得的预期目的与结果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预期目的的实现和实现程度是其主要表现。

对于以上两种观点,笔者更加倾向于第二种,第二种观点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的宏观效果。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我们能够更进一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能够据此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进一步深化。

二、评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标准

评价的基本标准和尺度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评价标准,它能够直接反应实效,也能够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实际工作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评价标准的选择和使用。很多学者认为客观评价在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中是可以实现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进行衡量,不仅应当给予行为充分的关注,还应当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和观念的接受理解程度。张红霞在《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评价标准》中认为,行为标准、信念标准、情感标准、认知标准是评价标准的核心体现。张红霞虽然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标准提出来了,但可操作的相关具体细则仍然缺乏。苗丽芬认为,现阶段还没有开始深入研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评价标准,还没有建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评价体系。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与能否建立一个完整客观而又科学系统的评价准则息息相关。

三、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

我国近年来才开始关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其他环节,此项研究还较为薄弱。实际教学当中,主要有社会环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育对象、教育者等方面因素能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影响。

第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传播者是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道德水平和专业素质的高低。我国学者认为,目前思想政治教学水平不高的原因,首先是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素质不高;其次是教学需求还没有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中得到满足,结构性缺陷大量存在;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职业化水平与其职责要求不相符。近年来,用心不专、思想不稳、追求地位和待遇等现象广泛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当中。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直接影响因素是教育者,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会受到教育者具备的知识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的直接影响。

第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与他们的接受意愿和主动性直接相关。我国学者认为,当前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大学生当中都存在,如使命感、社会责任感、是非辨别能力、艰苦奋斗精神等缺乏。但是由于教育对象具有范围的广泛性和一定特点等原因,使得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巨大的挑战。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但实际当中经常会产生偏差。首先,思想政治理论无法适应于学校其他教育环节,进而导致在育德的专门课程上寄托更多的德育责任。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脱节的现象也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本身,学生的理论学习无法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与所处社会环境存在紧密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我国学者认为,市场经济还未发展完善,进而造成不同道德观念的碰撞,出现道德失范现象。由于没有经受住权力和利益的诱惑,很多人抛弃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进而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必然会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进而造成道德危机问题,这给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不断受到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错误的观念在物质诱惑中很容易形成,例如现实社会中的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

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对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进行强化

对于上述教育者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教育者队伍进行不断净化,进而推动教育者政治思想境界的提升。我国学者认为,应当严格执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准入制,进而保证教师队伍具有相应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严格要求教育队伍的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对自身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进行强化,应当具备过硬的道德品质,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需要言传身教,应当以身作则,用身教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和感化。在知识方面,教师应当对自身的知识水平进行不断提升,用科学的思想和渊博的知识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否则就无法形成对受教育者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引导作用和感召力,所进行的道德说教作用也就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强化自身的道德修养,将其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以上措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强化自身的感召力,进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将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

为了有效解决教育对象在接受意愿、主动性等方面的问题,应当将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不断调动起来,推动教育对象自身素质的提升。在调动客体主动性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对于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应当给予尊重和了解,使其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其次,受教育者应当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端正学习动机,推动学习品质的提升;再次,将学习兴趣和创新意志激发出来,为个性合理发展提供保障。总之,应当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确保受教育者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追求。

3.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

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充分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通过和其他学科的有效联系,实现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我国学者认为,要想实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目的,应当从以下几点出发:首先,应当对教育内容的科学性进行强化;其次,应当充分重视教育过程的艺术性,其中逻辑性强、层次分明、材料丰富翔实、观点鲜明正确是其主要表现;再次,应当运用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过程中要有效结合教育者的理论灌输、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实现彼此间的相互促进。综上所述,应当对理论课的科学性进行强化,在对科学理论知识进行正确传达的过程中,保证运用的形式多种多样,同时改革枯燥的填鸭式教育,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提高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首先,应当对网络环境进行净化。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学习生活的主要途径已经变为网络,它就应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加强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就应当净化网络环境,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其次,优化教育环境。优化环境对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非常必要,可从以下方面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一是强化学风和校风的建设;二是要活跃校园文化,为健康校园文化的开展提供保障;三是应当做到互助友爱,推动和谐校园环境的形成。现代高校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是校园,教育者应当积极宣扬中华传统美德,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总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级院校都开展了大范围的教学改革活动,但是就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仍存在较多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充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认真解决,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一部力作――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J].思想教育研究,2013(3):111.

[2]万光侠.文化多样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的新成果――评张红霞的专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2):96.

[3]包心鉴.以文化多样化为视角、以增强实效性为目的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评介[J].山东社会科学,2013(5):193.

[4]周向军.从文化多样化视角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力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评介[J].理论学刊,2013(5):129.

[5]赵万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论的几点思考――兼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74-76.

[6]朱晓艳.心理学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探讨――从利益入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3):49-51.

[7]章小朝,何增光.关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浙江省部分高校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15-121.

[8]黄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视角[J]. 现代商贸工业,2014(10):155-156.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4)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自我教育能力 研究

自我教育是个历史话题,无论中外,人类对自我的认识早已有之,自我教育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尤其在西方,从苏格拉底“认识自己”的宣言,到笛卡尔“自我意识”的提出,直至今日,已形成诸多自我教育理论,主要包括:存在主义自我教育理论、人本主义自我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自我教育思想。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对自我教育也愈加关注与重视,自我教育理论逐步进入学界研究领域。然而,对自我教育系统论述还未统一,如对自我教育概念,不同人有不同阐释。

与此同时,将自我教育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对其定义也众说纷纭,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理解:一、“过程论”,有人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是按照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自觉联系人生经历和思想及工作实际,联系社会现实而实施的对自己和他人的教育过程。”【1】二、“活动观”,认为它是“教育对象在主体意识基础上,通过自我选择、自我转化、自我调控过程,提高自我品质和修养的一种高度自觉的自省自律活动。”【2】三、“方法说”,将自我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的方法。”【3】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概念,仍未确定,不够明确。

纵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自我教育能力研究,国内学者、专家也给予了一定关注,取得了一些成果。有关代表性著作却还未出现,多散见于期刊文章中。因此,笔者旨对这一研究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并做简单分析,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有所助益。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能力定义的阐说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能力定义,在学者的讨论中并不多,但也有人明确提出了这一定义。李若衡、杨艳指出:它是“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把党和国家的要求以及规范在内心加以理解和体会,并且在实际行动中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的能力。”【4】张文玺则认为,它“是指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和外部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自我选择、内化、反思、评价、调节、规范的主观能力。”【5】借鉴以上理解内核,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主体;二是自主性是核心;三是外部的影响与要求;四是内化与外化的过程。从这几点内容来理解,可以概括出其定义,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外部影响和要求,自觉主动地加以内化,并外化为自主行为的能力。当然,对这一定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讨论,以获得其概念的一致与明确。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能力内容的研究

对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能力内容阐述,学者、专家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有人从能力的主要表现看,认为有三种能力:自我认识、自我辨析、自我评价的能力;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能力;自我约束、自我调控的能力。【6】也有人从能力结构层面指出:“自我教育能力结构式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系统。它包括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每一个方面又包括各种不同层次的能力。在知的方面,有自我认知的能力、自我评价的能力;在情的方面,有自我体验、自我激励的能力;在意的方面,有自我调节、自我命令的能力;在行的方面,有自我训练、自我监督的能力。”【7】早在1988年,李尧就提出自我教育能力主要包括:一是良好的自我意识,二是趋进心理和能力,三是分辩能力,四是自我约束能力,【8】并逐一展开了说明。进入21世纪,有学者梳理出了四项基本内容,即:自我认知和评价能力;情感体验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激励能力。【9】在此基础上,对各项能力均进行了解释,并简要分析它们各自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另外,郑斌在其硕士论文中,将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概括为三项:自我认识的能力水平、自我激励的能力和自我调控的能力。【10】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能力内容有知、情、意、行四个基本方面,这也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即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象知、情、意、行等心理要素发展的辩证统一性,任何一个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都是认知、情感、意志、行为辩证统一发展的结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能力作用的论述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5)

关键词:突发自然灾害;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230-02

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式。作为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突发自然灾害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领域,本文通过对以往研究的梳理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深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有些学者从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了区分,从客观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作用。陈万柏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受教育者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仓道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效能和社会作用。”从主观视角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能。陈秉公最早提出思想政治教育职能的概念,并把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划分为根本性职能和具体性职能。根本性职能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具体性职能包括:灌输、引导、协调和激励职能。苏振芳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具有五个方面的职能,即灌输、引导、协调、凝聚、激励等职能。有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认识实践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及其效果,这些属性及效果具有客观性。”[1]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体现和集中表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职能和价值的重要基础。有的学者从个体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思想道德文化关系的视角来界定,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赋予人的思想道德的文化规定性,进而实现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批判和引导帮助个体实现社会思想道德文化的选择。”有的学者从意识形态的视角来界定,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是意识形态功能”[2]。

通过以上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梳理,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特性以及产生的效果。这一概念界定对于深化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当前学术界对于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了多层次的研究和探索,由于突发自然灾害是属于突发事件的一种特殊类型,因而我们把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成果也进行了分析,这有助于这一研究的深入,这些研究成果体现在如下方面。

1.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研究。内涵是问题研究的前提,因而,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就显得非常重要,许多研究者对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做出了不同的界定。张毅翔以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来界定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针对危机事件的特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情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有特殊的使命、原则、内容和方法,要将突发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动态系统置于社会环境大系统下进行研究和实践[3]。刘伟提出了应急思想政治教育来研究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应急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应对危机事件为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和规律为其基础理论,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内容、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4]。

2.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容研究。王震从突发自然灾害的不同阶段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容,在突发自然灾害的潜伏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预防功能;在突发自然灾害的爆发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稳定、动员和协调功能;在突发自然灾害的善后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心理疏导和监督功能[5]。王鸿从危机管理视角指出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社会稳定功能[6]。高志青指出在突发自然灾害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维护社会稳定、凝聚社会力量、激励不同群体等功能[7]。刘新庚认为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应该大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外,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前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预警功能,突发自然灾害发生中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调控功能,突发自然灾害发生后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评估功能[8]。周立军认为在突发自然灾害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整合、沟通及规范等功能[9]。刘新庚认为在抗震救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导和宣传解释、动员和凝聚等功能,在灾后重建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升华、激励、心理疏导等功能[10]。马丽认为在突发自然灾害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导向、保证和开发与发展等功能[11]。

3.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及原因研究。范丽把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总结为危机意识淡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不足、媒介协同性不足等三个方面,并把这些问题的原因概括为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方式的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对危机的经验不足[12]。李蔚然总结了突发自然灾害中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即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突发自然灾害过程的缺失[13]。赵兴民研究了突发自然灾害后教育应急机制的问题,即应急管理机构缺失、政府与教育系统应急处理的能力不足、信息沟通机制缺失、社会参与缺乏主动性和有序化、灾难教育严重缺失等方面[14]。白书祥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研究了突发自然灾害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困境,具体表现为信任社会资本、规范社会资本和网络社会资本的缺失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15]。

4.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优化研究。胡丁月指出突发自然灾害中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应急和抚慰机制;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手段;思想政治功能的发挥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等四个方面优化突发自然灾害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6]。刘伟提出了在应急预案和应急法制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设置和在应急体制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障来提升突发自然灾害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7]。

5.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机制研究。白书祥认为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应加强舆论导向机制建设,既加强舆情收集与预警、加强网络媒体建设和加强议程设置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18]。杜旭宇认为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需要多种机制,即宣传鼓动机制、沟通交流机制、典型示范机制和骨干影响机制[19]。程洪宝认为突发自然灾害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要加强导向机制、凝聚机制和激励机制的构建[20]。

三、研究状况的述评及研究趋势的展望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这些研究成果还存在着以下问题。第一,单一功能研究成果多,系统功能研究成果少。学者们往往关注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某一功能,如思想政治教育激励功能、人文关怀和稳定功能等研究,对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功能的整合和协同的研究比较缺乏,因此,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地深入研究。第二,现象描述多,深层分析少。对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大都停留在直观的理解和经验式的总结上,对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过程和运行机理等问题未做深入的分析,对于这些问题缺少进一步地深入研究。第三,单一学科视角研究多,多学科综合视角研究少。大多数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从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比较少。

总体来说,我们认为这些问题在研究中具有优先性:第一,要加强研究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演变。研究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社会突发自然灾害中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历史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继承和创新。第二,要加强研究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知识借鉴。突发自然灾害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离不开知识借鉴,这一研究需要吸取多学科的理论营养,进行多视角的审视和探索,灾害社会学、危机管理学、灾害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对于提高这一问题的研究水平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建保.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6).

[2]刘凤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探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0(1).

[3]张翔毅.突发事件背景下复杂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8(13).

[4]刘伟.突发事件背景下应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0(1).

[5]王震.思想政治工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分析[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3).

[6]王鸿.危机管理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稳定功能[J].广西社会科学,2009(4).

[7]高志清.危机治理视域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功能探讨[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2(1).

[8]刘新庚等.论公共危机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9]周立军.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高校突发事件善后治理机制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2).

[10]刘新庚等.思想政治工作在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的功能――以汶川地震为例[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

[11]马丽.论思政工作在突发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J].思想教育研究,2003(6).

[12]范丽.面向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09.

[13]李蔚然.基于突发事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3.

[14]赵兴民.突发自然灾害后的教育应急机制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15]白书祥.宏观社会资本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作用的缺失及对策[J].探索,2011(2).

[16]胡丁月.论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思想政治工作[J].前沿,2013(3).

[17]刘伟.危机管理体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反思与进路[J].理论与改革,2012(5).

[18]白书祥.应对突发事件的思想政治教育舆论导向机制建设探析[J].探索,2010(3).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6)

一、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

以中国知网(CNKI)?槠教ǎ?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的地位的相关期刊进行检索。检索时限以2006-2016年这十年间的研究成果,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灌输”为检索词,分别进行“主题”、“篇名”、“关键词”的高级检索并进行总结。

在2006-2016这十年间一共检索到的关于灌输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论文大约有63篇。其中约有32篇论文涉及到了“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的研究,并且论文作者也明确表明了自己对于此问题的观点。其次,本文对此问题的研究还涉及到了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著作。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著作的研究,没有限定具体时间范围,而是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原理出发对知名学者相关著述的相关内容进行研究总结。主要参考了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孙其昂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陈秉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著作。

二、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分析

目前学术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可以大致归纳为四种主要的观点,即本质说、原则说、方法说、职能说。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既把“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又视为方法的情况。

(一)本质说

有的学者将意识形态的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向社会成员传导和灌输主导意识形态的重要途径????主导意识形态的灌输与教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1]刘书林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坚守“灌输论”的缘由》中指出:“根据列宁提出的灌输论,我们认识到,历史和现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是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灌输。”[2]侯爽在《关于灌输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研究》中指出:“意识形态的灌输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3]。

(二)原则说

有些学者将灌输理论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金鑫在《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再认识》一文中指出:“坚持灌输的实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原则”[4]。王文在《灌输理论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科学运用》中指:“灌输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教育与宣传,它不属于形式的范畴。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目的实现而言,灌输更多是作为一种原则”[5]。张志丹在《文本视域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兼议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灌输原则既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途径,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原则,它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需不需要教育的重大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原则。”[6]

(三)方法说

有学者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郑永廷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指出:“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7]张耀灿、陈万柏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理论灌输法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受教育者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方法”[8]孙其昂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基本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方法主要有宣传灌输法、实践方法、示范方法、运动整风方法、疏导方法、激励方法、审美方法。”[9]罗洪铁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10]余斌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灌输”的论述及其启示》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应当是说服,而‘灌输’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11]

(四)职能说

有的学者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职能。由陆庆壬主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职能是:灌输、转变、调节、激励”[12]。由陈秉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经常性的社会职能。”[13]就其词义来讲,灌输表示输送、输入。就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而言,是指教育者利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方式,向受教育者传播和输送先进的科学理论与思想,也包括引导受教育者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学习和接受先进思想和科学理论。

三、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研究概况评析

灌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成果。灌输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在传承知识与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较大的应用价值。关于灌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地位的问题,以上学者大多数认为灌输是一种方法或原则,还有一小部分学者认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或职能。各位学者对于同一问题,之所以会有“原则说”、“方法说”、“本质说”、“职能说”这四种见解,是基于灌输的不同视角造成的。

(一)基于灌输内容的视角,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本质

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学者,主要是基于灌输内容的角度。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直是统治阶级维持巩固本阶级统治的重要方式,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阶级的一种物质力量也是一种精神力量,统治阶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将本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道德观念灌输给受教育者,从而教化受教育者,使之成为本阶级需要的公民。根据列宁对灌输理论的阐释,灌输能够将靠公民自身无法产生的意识通过一定的形式,从外面输入进去。所以当灌输的内容是本阶级需要的意识形态时,可以将其看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二)基于灌输功能的视角,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原则或职能

将灌输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以及职能的学者,主要是基于灌输功能的角度。灌输能够把本阶级需要的思想、观念输送给受教育者,从而使受教育者形成与社??发展保持一致的思想,获得一定的知识。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活动从始至终都要向受教育者传授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观念,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例如,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们为了维护自身统治的合法地位,将“君权神授”的思想灌输给被统治阶级,使其自愿臣服于自己的权威;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中,为了使人们产生革命的理论,就将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灌输给无产阶级。从中可以看出灌输在使人们接受一种新思想、新观念的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与教育的功能极为相似,甚至可以看做是一种教育。从灌输的功能视角来说,灌输能够宣传特定的思想、观念,能够教化受教育者。所以可以将其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以及职能。

思想政治教育综述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14-0099-0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对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学者们对这个问题阐述得很多,普遍认为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分别从国家、社会、高校、大学生四个层面阐述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战略需要,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内在机制新变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客观需要,是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新变化的迫切需要。

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课题中应有之义,是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和谐校园、办让人民满意大学的迫切需要。

另一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迫切需要,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是教育目标及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尹伶俐还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群体的期望,需要引导大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明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传承者和实践者。

也有一种观点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利于为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有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供了指导。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需要,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大学的需要。

二、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要内容,学者们都认为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来进行,只是对每一个方面要突出的内容表述不同。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

另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

关于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学者们谈得很少,目前查阅到的只有两种观点,说明这个问题还未能引起学术界的足够重视。

一种观点认为,一是一元指导和包容多样相结合的原则,二是继承性和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原则,四是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

另一种观点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应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原则、价值目标坚定性原则、精神支撑“双核心”原则、道德准则确定性原则、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原则、强制性与非强制性相结合原则、社会化与个性化相结合原则。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大部分学者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寓其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有学者认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准则。

有学者认为,应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指导思想,深入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围绕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一核心内容,深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突出弘扬民族精神和践行时代精神这一重要抓手,深入进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教育;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这一基础工程,深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有学者提出“五效应说”:一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创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中的思想能源效应;二是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实大学生思想基础,创造理想信念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动力效应;三是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凝聚大学生力量,创造民族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支撑效应;四是坚持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拓展大学生思维,创造时代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精神催化效应;五是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造社会主义荣辱观在人才培养中的伦理定势效应。

还有学者认为,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是将其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准确把握大学生整体状态和个体差异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创新方式、注重实效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寓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对这一问题,学者们探讨得最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绝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社会实践、网络教育是最基本的途径。

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课堂教学是主要渠道,校园文化建设是重要载体,社会实践是有效平台,网络教育是重要途径。

一种观点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加强大学生经常性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系统化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以创新形式拓展网络宣传阵地。

另一种观点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必须让大学生从思想上搞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导价值体系,充分认识、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作用;必须让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校园文化活动、进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保证进入学生头脑;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根据时代要求和大学生实际,创新教育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使之更具有时代性、针对性,更符合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成长要求。

有学者提出“四融合”,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建设相融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与师德师风建设相融合。也有学者提出“四融入”,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实践中,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中,融入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建设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

还有学者认为,一要转变观念,改进方法,努力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二要理性教育,情景感染,切实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要抓住龙头,示范带动,不断夯实党建堡垒工程;四要多管齐下,培育精典,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文化;五要贴近实际,导灌结合,坚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也有学者认为,要在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研究上下功夫,在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上下功夫,在增强宣传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上下功夫。陈全成也提出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之一。此外,徐海祥等人还谈到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转向,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三个重要问题是历史传承与发展创新、扎根实践与理论研究、突出主题与形式多样。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途径、增强实效性的路径等问题论述较多,但对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机制构建等方面探讨甚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应发挥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检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等方面的论文几乎没有,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真正奏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和时代强音,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06-10-19.

[2]熊荣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3]杨学龙.在大学生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和新使命[J].宜春学院学报,2008,(5).

[4]杨军,黄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术论坛,2008,(2).

[5]尹伶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7,(6).

[6]李继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新东方,2007,(8).

[7]王建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9).

[8]罗成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9]刘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指针[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10]王彬,穆春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11]自正发.试论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基本原则[J].红河学院学报,2009,(6).

[12]徐柏才,张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2).

[13]明国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12).

[14]徐园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探索,2008,(2).

[15]韩晓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3).

[16]杨建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17]张林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6).

[18]朱炎,陈于后,王建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