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西方教育的优点

西方教育的优点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1 11:32:34

西方教育的优点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1)

[关键词]价值链;高等教育;区域经济

[作者简介]刘魁,广西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2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71-04

广西与泰国、缅甸、越南等东盟各国在经济与教育上早有往来与交流,2004年广西首府南宁市被确定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会址后,政府对中国―东盟经济发展投入了更多资源和政策支持,广西与东盟各国在经济与教育交往上变得更为密切。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了怎样推动中国一东盟经济发展,但是不能忽略的事实是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相关性。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促进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双方改革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研究如何利用高等教育理论与广西资源优势对推动中国-东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广西“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价值链的构建

(一)价值链理论

价值链是哈佛商学院教授波特提出的,是一种“用于判定竞争优势和寻找加强竞争优势的方法的基本工具”。波特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互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集合即价值链(内部价值链)。价值链也是从供应商开始,直到顾客价值实现的一系列价值增值活动,是由原材料转换成最终产品并不断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集合。因此,价值链进一步还可以和上游供应商与下游顾客价值链相连,构成一个产业价值链(外部价值链)。这样,内外价值链就作了充分有效的串联,利益主体就可以在整体环境中确定自己的价值活动,判断和寻找资源优势链条,最后重构具有自身特色的价值链。

(二)广西“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价值链

同样,价值链可用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分析,构建以高等教育为中心,经济环境与高等教育一体化的价值链体系。首先,我们把高等教育整体比作一个生产组织,对它的价值活动按照“投入-生产-产出”过程进行分析。“投入”是指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各类教育资源的投入或消耗,这种投入是由政府和经济环境所提供的;“生产”是根据高等教育基本职能定义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类生产过程;把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最终成果作为“产出”,环境需求(主要指经济需求)作为顾客,这就构成了高等教育内部价值链。高等教育要大力发展,寻找推动经济发展的优势链条,不仅依靠内部价值链完整,还要延伸到高等教育外部经济支撑环境,构建一个以高等教育为中心,与政府供应环境、经济发展环境和社会各因素相互作用的价值链,即广西“高等教育一区域经济”价值链(图1)。

如图1所示,整个价值链处于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中。从左到右体现广西经济环境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化整合过程,从上到下的过程体现的是资源优势(包括政策)流入广西到成果产出的价值增值过程。左边方框代表着广西区域经济环境,右边方框代表着东盟国际经济环境,两者分别与政府、广西高等教育形成相互促进的发展循环体;下方方框代表着高等教育生产运转过程,根据高等教育的社会职能分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职能链,其中高等教育产出(互反馈)对价值链起着及时有效的反馈作用。从图1中还可看出价值链包含许多链条,这些链条都是经济环境从高等教育资源中获取发展资源的可能来源。因此,这些链条反映出经济发展通过高等教育取得整体性成效时,在价值活动之间的权衡取舍。经济发展若要透过链条取得发展资源,就应协调高等教育各种价值活动的需求,并且促使区域经济发展链条产生最佳效果。

二、广西“高等教育-区域经济”价值链链条分析

(一)供应链条分析

分析价值链,供应链条应成为优化价值活动的首要切入点。从价值链上看,政府与广西高等教育、经济环境组成了一个循环的链条。政府是资源与政策的提供者,良好的政府不是一个奢侈品,而是非常必须的。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因此,政府在政策与资源上的有效支持,会使高等教育价值活动与经济发展总体价值增加,三者相互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因而应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在政策支持和资源提供的基础上进行畅通无阻的双向沟通,使双方成为名符其实的促进伙伴,实现整体的价值最大并达到共赢。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地处边境的广西不仅成为经济融合之处,也成为文化与教育的碰撞之地。广西区域经济发展应把独特的区域优势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等政策优势结合起来,抓住国家给予的政策优势和资源,并从中创造出适合自身的更独特、更先进的发展模式,实现广西高等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从而推动广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内部价值链条分析

知识创新是保证高等教育获取优势资源的最主要因素,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必须在三大基本活动过程中实现,高等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必须通过三者的活动结果来体现。因此,三大基本活动的结果就是通过对其优势资源的整合与有效运作,使其能够产生不易模仿的新知识与能力体系,具体体现为人才质量、学科水平、创新能力、综合办学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等方面。高等教育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也是在培养高等教育自己的发展,科研学术的领先就是高等教育各种能力的提升,为社会服务就是在服务中寻找自己的特色。因此,广西高等教育应该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与广西地方经济相互作用、相互推动、相互支撑,为广西经济创新知识、人才、科技、品牌优势,从而使两者共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

(三)隐性链条分析

社会经济因素是隐藏在经济环境中的隐性链条,其包括经济需求环境链条与发展机遇链条。

1、经济需求环境链条

波特十分强调经济需求在刺激和提高竞争优势中的作用,他把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作为生产过程的终点,即价值链是由真正的顾客需求拉动的。因此,需求链条是围绕外部需求(经济需求与社会需求)与内部需求(培养目标的需求与高等教育本身的需求)对优势资源进行逐步的增值处理,最后将符合需求的服务传递给社会组织。其中,各项增值处理活动的实质是以经济需求为导向,对高等教育现有的价值链进行整合优化。同时,内部价值链条对经济需求链条存在着反馈作用,即高等教育发展

可以扩大经济需求,这样需求链条也形成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未来5~10年是广西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泛珠三角”区域的全面合作,为广西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的是强大的人才和科技支撑。但现实来看,广西的高教发展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也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甚至西部部分省市的发展水平。因此,以广西区域经济、社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针对需求优化整合高等教育资源,这才是现阶段广西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真正互促的有效手段。

2、发展机遇环境链条

发展机遇链条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在北部湾经济区、西部大开发、中国加入WTO、“泛珠三角”区域全面合作的大好形势推动下,广西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而经济建设必然需要很多方面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的职能之一就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因此未来几年内广西高等教育必将得到很大的发展。二是在中国―东盟环境下,在向新时代高等教育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其优化高等教育内部价值链提供了机遇。具体表现为,国外新的教育思想强化了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意识,各国也通过教育的国际交流、教学和科研合作、跨国办学、扩大留学生规模等手段,提高了本国高等教育在国际范围内的资源优势。总之,在广西“高等教育一区域经济”价值链的各环节上,要充分考虑现实经济环境的影响,抓住一切可以对高等教育发展有益的机遇和条件,促进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

三、基于有效链条提升广西区域经济的发展策略

(一)高等教育差异化策略拉动和促进知识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差异化策略实质是高等教育通过知识更新实现标新立异。具体是指高校作为社会组织和利益主体,不断发现、协调、整合和重构内外部价值链,满足知识经济需要,实现社会价值增值的策略,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产品、知识以及组织资本(结构、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将直接决定现代高等教育在价值链体系中的地位。换句话说,差异化就是广西高等教育要有与其他地区高等教育不同的特色,具体体现在教育理论的更新、教育产品的适应性提升、教育组织资本的创新等方面。由此,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将成为学校的办学实力、品牌和社会声誉的综合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广西高校必须树立特色意识,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取胜,通过特色实现理论更新,进而拉动和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焦点集中策略提供更有效的经济支撑环境

通过价值链分析,可以找出高等教育在哪些方面具有更强优势资源或潜在可开发资源,焦点集中策略就是集中已有优势资源再发展其他优势而形成特色品牌。具体就是高等教育要紧紧围绕所在区域资源环境、政策环境的变化,以变制变,以达到提升培养目标能力的目的,进而为经济发展提供更有效的经济支撑环境。而寻找学校特色和优势,应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客观分析高等教育的现实条件。分析广西高等教育现实发现,广西高等教育与国内一流高等教育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单纯从外部链条上打造优势品牌很不现实,因此广西高等教育应从内部链条的需求因素人手,打造高等教育的特色品牌链条。首先,抓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工作,打造专业品牌;其次,以学校专业品牌为基础紧密结合广西经济发展形成人才品牌;再次,运用人才品牌效应集中发挥学科的综合优势,力求使学科平台办出特色与品牌,即形成高等教育形象品牌;最后,“特色品牌一经确立,就要以此为重点,集中力量进行建设,变特色为优势,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由此促进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整体实力的提升”。以广西师范学院为例,广西师范学院从“巩固成果上水平,科学发展创品牌”出发,建立了地理科学和土地资源管理高等教育特色品牌专业,并通过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真正提升学科专业(群)建设水平,在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上效果明显。总之,打造特色品牌不仅是现阶段广西高校追求的目标,也应是广西高等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形式。因为不管什么品牌最后的落脚点都是人才的培养,只有人才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使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才能为经济提供有效的支撑环境。

(三)高等教育战略联盟策略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战略联盟策略是指国内外高等教育组织、政府为了各自的战略目的,通过协议或联合等方式组成的联合体,其基本原理即:战略合作远胜于对立竞争,能够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广西高等教育联盟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广西高等教育组织与政府结成战略联盟,政府通过对广西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与教育政策倾斜为高等教育生存与发展创造更大的价值空间。然后,广西高等教育组织利用可靠资源与倾斜新政策激发教育潜能,不断开发具有竞争力的“最终产品”,使人才价值增值以支撑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与政府的有效运作。二是广西高等教育组织与东盟国家高等教育组织、国内高等教育组织通过合作办学、互派教师、建立教学联合体、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等结成产品和知识联盟。广西高等教育组织要认识到国内外高等教育人才产品之间或者知识能力之间的区别,要重塑竞争环境并有效实现与竞争环境的“对话”,利用价值链对自身进行优势资源鉴别,对相互的优势资源进行功能与知识能力上的互补,使自己能够获得其他学校及组织的技能和能力,并且可以和其他学校或组织合作创造新的知识和能力。总之,广西高等教育运用战略联盟策略就是进一步实现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即与越南、泰国等周边国家形成人才的交流、知识的互动。在高等教育交流与互动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科学研究,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广西区域经济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进一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高等教育需求创新策略加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

外部需求(经济需求与社会需求)与内部需求(培养目标的需求与高等教育本身的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动力。需求创新策略就是以这些现实需求及其发展趋势为指针,优化整合相关链条,创造优势资源。更准确地说,需求创新策略源于对经济供求关系的准确把握,对外部需求的及时反馈,走的是“直接服务社会”的道路。对广西整体实力相对较弱的地方性高校而言,该策略更有实用价值。由于广西的地缘、产业和资源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特点,广西区域经济发展比同类地区表现出更大的潜力。这种经济发展潜力必然对区域社会的劳动力与人才结构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进而要求区域社会相应地提高培养规格和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以广西大学为例,它根据广特的地域和资源特点设立了生物技术与亚热带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特色学科,学科很快脱颖而出,在中国同类学科中居于领先地位,有效地支撑了广西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广西区域高等教育更应以经济需求为导向,以环境优势为依托,紧密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中国一东盟国际贸易区发展的需要,不断创新,加强高等教育的优势资源建设。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2)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3―0024―01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职业教育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以2014年6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为标志,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热潮。我国西部不少民族地区更是把职业教育作为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劳动力优势的主要途径,对此给予很高的期望,并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但由于受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影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对民族地区来说如何立足自身实际,抓住当前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历史机遇,实现职业教育发展的弯道超车,发展路径的选择显得至关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路径选择,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至关重要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般而言是正相关的,即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又促进教育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一个地区经济开发的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另一方面,任何地方的教育发展又受制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水平。一般而言,经济越发达,教育l展水平越高,反之亦然。对职业教育来说,尤为如此。由于受投资、设备、师资和办学理念等各个方面的制约,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自然相对滞后。但在当今开放性社会中,不同地区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最终都要一起走向市场,同时接受全国统一大市场乃至全球市场的选择。市场竞争从来都是优胜劣汰,不存在给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进行照顾一说。显然,西部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如果按常规路径,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学生就业等各个方面紧跟在发达地区的背后,亦步亦趋,在教育质量方面永远无法超越,学生就业总体上始终处于劣势。

二、比较优势理论对西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比较优势理论也叫比较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虽然主要应用在国际贸易中,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国家如何通过参与国际贸易获得收益提供了理论支持路径选择,即通过生产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参与国际贸易,也能从国家贸易中获益。

这一理论同样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正如古人所言:“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西部民族地区虽然总体发展滞后,但也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如果我们换个思路,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发达地区的背后,而是按照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同样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独树一帜,办出特色,甚至会迎头赶上。

三、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走特色之路是西部民族职业教育的希望所在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3)

[关键词]中西文化冲突 中外合作教育 学生管理

[作者简介]战海(1981- ),男,山东广饶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山东 青岛 266580)刘舒展(1979- ),女,山东临沂人,青岛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英语语言学。(山东 青岛 26600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039-02

文化是个广义的概念,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同种族、地域及社会制度产生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拥有不同文化的人们在人际交流中会保持其独自的特点,甚至会产生分歧,如果双方互相宽容,那么就会和谐共存;反之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对抗。本文谈到的中西文化冲突主要是指不协调、对峙、反抗,资本主义为导向的文化因素与以社会主义为导向的文化因素相碰撞而产生的。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化,中国各方面迅速发展,教育国际化也逐渐成了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教育资源的跨国流动,加速了各国教育资源的共享,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教育的国际化。本文将以中外合作的大学为例,探讨中外合作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方法。

一、中外合作教育现状

中外合作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中外合办学校有600多所,2006年,数量猛增到1300所。国务院先后在1995年和2003年颁布实施《中外合作教育暂行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教育的规定》,从立法上确保中外合作教育的健康发展,说明了国家政府非常重视中外合作教育。

当今,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中外合作教育主要是“单方面输入”,即从国外引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学资源。中外合作教育在中国有两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实行学分转移制,学生在国内学习英语和一些基础课程,时间为1~2年,然后去国外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为2~3年,最后拿到国外大学文凭,或者同时拿到国内与国外大学的两个文凭。第二种形式是通过引进国际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和教师,创造激励型的语言环境,在国内培养学生。但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工作成效并不令人满意,学生工作已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薄弱环节,影响和制约着中外合作办学事业的发展。

二、中西文化冲突下学生管理的难点

中外合作办学是在各种资源全球化的背景下兴起的,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与西方的教育体制存在巨大差别,这都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新挑战。中西方在时间观念、金钱观念、交流语言、饮食习惯、思想信念等方面的差别都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剖析这些文化冲突,领悟其存在价值,判断其融合趋势,最终实现文化冲突的超越,是我国中外合作办学实现从规模到质量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但是,在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化的进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与实际经验,大多数中外合作学院、大学,尤其是地方性院校,盲目地遵循西方文化,在面对中西文化差别和文化冲突时,学生管理部门往往对学生放任自流,造成学生管理工作寸步难行。

1.学生管理目标与方向的不明确。虽经过20多年的发展,但中国的中外合作教育仍处在起始阶段。在发展的早期,开办学校成本高,雇用外籍教师困难,几乎没有可以借鉴的相关经验。一方面,大多数学院和大学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经营学校,而不是管理学生,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合作项目把学生送往国外,学生管理的唯一任务就是确保学生的安全,确保合理展开教学,不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帮助学生从心理上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性的中外合作学校没有注意到中外合作教育和一般普通高校的具体特点,尤其没有注意到西方主导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把一般普通高校的理念、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直接移植到中外合作办学的体系中,导致学生管理的模式不能满足学生管理部门的需求,使得学生管理的目标与方向不明确。

2.学生管理部门缺乏可借鉴的经验。中外合作教育是中国教育国际化的主体模式,在开放沿海地区的高等教育机构更是越来越普遍地采用这种办学模式。从国外引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价值取向与国内截然不同,这会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学生,而且,个性不同的学生面对多样复杂的新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反应,这无疑给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带来了许多新的难题。合作办学的一般特点及发展方式,中西交流的大学生的心理、情感和行为,西方文化对中国学生世界观、生活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学生个体的成长特点和需要等方面的研究都比较薄弱,西方教育中国化的理论研究急需进一步拓展。在学生管理和共青团及学生会的工作中,还存在着可供借鉴的经验少,工作方式僵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不强、缺乏创新、效率不高等问题。

3.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挑战。西方大学学生管理是以服务学生为导向的,不会涉及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党建或共青团建设。中国的学生管理工作正努力由以管理为导向过渡到以服务学生为导向,但是中西政治、经济、文化差别大,中国的学生管理模式想要取得根本性的转变会面临很多困难,会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虽然中西合作办学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了便利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不同文化价值、习惯、习俗,也给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加大了难度。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纳新能力强,但由于生活观和世界观不成熟,分析判断对错能力弱,在面对多种文化时,往往无所适从、摇摆不定。除此之外,西方国家的一些老师会有意无意地美化其自身的文化信仰。因此,学生容易崇拜西方世界,这往往会抹杀我们所提倡的集体主义精神,削弱其民族荣誉感。

4.中国文化处在失去主导地位的边缘。民族文化能从根本上影响人们观察世界、理解世界的方式,往往难以接受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判断。我们很难评判一种文化价值的好坏,但是,经济生产方式占主导的文化会在众多文化观念中占优势,并影响人们的思考和价值判断。中国传统文化追求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集体利益远比个人利益重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屈从于集体利益。但是,西方文化崇尚个人主义,所以西方人往往喜欢独立地进行思考判断,通过自己努力来实现个人价值及个人利益。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在西方强有力的文化影响之下,中西合作办学学校里,学生自我文化身份认同感弱、缺乏自信等问题会更加突出,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处在极大的困境中。

三、中西文化冲突下的学生管理策略

国际化的趋势不可阻挡,与国际接轨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然而,中国的中外合作教育还不成熟,导致学生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适应失调,甚至可能使中外合作教育偏离为国家民族利益服务的正确方向。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思考如何成功移植或介绍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其融合到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融入中外合作教育中,以实现国际教育的中国本土化。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克服文化冲突带来的困难,改进学生管理工作,以使中外合作教育取得健康、快速的发展。

1.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中外合作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种重要办学形式。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是要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人才,我们应当充分利用国际合作教育,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但是在跨文化教育中,经常发生文化碰撞,学生管理与教育在解决文化碰撞这一问题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学生管理部门应当提高自己本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引导学生对文化差异做出正确的评判,合理地解决这些文化差异引起的问题。同时,学生管理部门还应当帮助学生提高评判文化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保证中外合作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要对多文化影响下的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多方面研究,发现中西文化碰撞下,学生所具有的特点以及教育的规律,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合理有效的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以中国文化为主导,减轻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独具魅力,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民族不仅继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还汲取了其他文化的精华;不仅遵循了以集体主义为中心的社会主义价值观,还引入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我们要保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引入西方管理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并且把这些理念整合到学生课外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以中国文化为主导,引入西方优秀文化,可以有效地减少中西文化碰撞带来的消极影响。

3.实现中西文化优势互补。中西文化碰撞带来的诸多问题应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来对待两种文化的分歧。一方面,我们应当积极面对冲突,通过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认识西方文化的优点,实现两种文化优势互补,为解决文化碰撞产生的问题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尊重文化差异及学生个性为基础,充分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几种重要方式:第一种是发展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学生会,特别是要对学生干部优秀团队和中国共产党党员进行继续教育。第二种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第三种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课外活动的设计、组织、运行和评价中去。第四种是把不同领域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努力进取,建立一个更好的学习和人文环境,使自信、自尊、自重、理性、民主、创新成为这一环境的典型特点,为学生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开放、多元文化的环境和平台。这种环境下,中西文化才能和谐共存,外籍教师才能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有效交流。通过建立“1+1≥2”培养模式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评价体系,实现中西文化优势互补,我们能够为学生学习和自我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让学生学会求同存异,学会与他人合作,重视团队精神和民主意识。

四、结论

中外合作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引进国外教育领域的成功经验、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降低教育成本等措施来提高学生教育的质量。只有深入了解和研究中西文化差异,我们才能认识到差异的源头,预测到它的发展趋势,才能找出解决文化冲突问题的恰当方法,最终实现在教育合作过程中求同存异、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香君.论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2]孟中媛.中外合作办学:文化冲突与超越[A]//王小梅,刘国瑞.建设和谐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4)

一、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原因

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问题是由多种原因所造成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人口等多个方面的综合作用,其中历史、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原因占主要地位。

(一)历史方面的原因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就已经建立了205所大学,这些大学主要位于北京、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而这些城市都具有历史悠久、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治地位显赫等共同特征,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新中国成立之后,这些大学大部分都保留了下来,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又得到了巩固和提升,基本上都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重点大学。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影响高校分布,也是影响地区内高校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地区的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相互影响,既可以相互促进也会相互抑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有更多的资金投向高等教育事业,而且也有对高等教育更高的需求;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能够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网络人才,进而推动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反之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则是互相抑制的。

(三)政治方面的原因

主要体现在国家出于政治的目的从而制定相关政策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方面。区域政治地位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有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区域政治地位越高其高等教育资源就越丰富。高等教育资源的分布格局还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紧密相关。

二、缓解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对策

(一)在高等教育薄弱地区增设高校

我国高等教育分布的调整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尚无高等教育或高等教育十分薄弱的中小城市及县级市。在目前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不宜再强调平衡中西部的高等教育投入。因为从全国范围来看,中西部高等教育相对于人口、经济的分布并不处于劣势。在未来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中有三种方案值得考虑和借鉴:第一,经济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及县级市,条件具备的,可独立增设一所综合性地方专科学院。第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及县级市可以采取“请进来”的方式与临近的本科高校联合办学,在本地建立其分校。第三,还可以采取在原有师范专科学校的基础上扩建成综合性的地方专科学院。对于一座小城市及县级市,至少保证有一所综合性的地方高等专科院校。这样一方面可以吸引当地优秀人才、留住人才,减少人才流动的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改善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质量

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并不是缺乏高等教育的量,而是缺乏高等教育的质,以及缺乏使人才“留得住,用得上”的机制。胡鞍钢等学者在对东中西部知识发展水平的比较中就发现,西部的吸收知识能力是知识发展中东西部差距最小的领域。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及交流知识的能力,西部则远远落后于东部。出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政治考虑,我国政府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了一批院校,并加大了在那里的教育投入。但是,尽管西部的高等教育发展超出了与经济情况相应的水平,西部地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却不愿意在西部工作,东部的大学生也不肯到西部工作,甚至西部优秀的高中生都外流到东部,造成东西部高等教育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因此,如何充分开发现有高等教育的潜能,如何为西部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人才发挥,人才吸引的舒适氛围,这将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的方向。同时要将教育发展目标同地区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重点培养适应当地需要、认同当地发展的各类人才。

(三)建立各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5)

(一)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而金融危机导致经济动荡局面的出现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岗位总量缩减,就业竞争加剧。高校毕业生所学专业结构与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错位,企业用人现状与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之间存在鸿沟。金融危机向我国的高等教育提出严峻的挑战。但另一方面,通过这次金融危机,可以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树立新的就业观。

(二)对专业结构和课程改革的影响

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结构,原本热门的专业会受到冷落,而原本冷门的专业会变成热门。

国家对金融管理这类热门专业人才的需求可能会减少,而以前受到轻视或忽视的技术人才、1=业人才、三农人才的需求会大量增加。这势必影响高校培养专门人才的专业结构。因此,高校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专业结构、教材、课程都要发生改变。首先是课程的调整。其次,由于产业结构为应对金融危机加快优化升级,产业要从劳动密集型向提高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转变,高等学校的专业,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课程内容需要不断更新来配合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这就要求高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重视应用型专业的开设和应用型课程的开发。

(三)对师资队伍建设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金融危机将对中国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产生影响,很多国外海归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来。可以弥补原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加强和改善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高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此外,金融危机将促使高等教育界反思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诚信教育。

二、西部高校的发展契机

金融危机对西部高校的发展而言,更是挑战与机遇并存。西部高校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的瓶颈与困境挥之不去。但西部是中国的战略高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中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陈彩霞由于历史原因,西部贫困地区高等教育水平相对落后,高等教育基础较为薄弱,与东部地区相比发展极其不协调,难以适应西部大开发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要。积极发展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加快培养急需的高级专门人才,对解决西部人才匮乏、缩小东西部教育和经济社会差距责任重大,对促进边境区域安全、巩固民族团结成果有着重大的现实和长远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别强调: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无疑是西部高校发展的良好契机。西部高校只有立足西部,对自己定位的区域经济范围内的现有经济社会状态,包括产业结构、发展规划和方向、发展动态等进行综合分析,对区域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的历史积累、学科优势和现实条件,才能确定学科建设的目标和定位,确立学校服务社会特有的区域空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提升学校办学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作为国家“2l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西部重点建设高校,石河子大学坚持“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定位,把培养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任务,构建了“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以兵团精神育人,为屯垦戍边服务”的办学特色。学校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发挥大综合、强应用的学科优势,形成了在新疆及国内凸显优势和特色的六大学科群,并在这些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次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是增加农村投入,促进三农发展,加快三农现代化。因此,发展本已具有优势的农业与涉农专业,对于石河子大学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三、西部高校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对策

(一)加强素质教育,转变学生就业、创业观念

为了增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西部高校必须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必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教育他们到基层去、到一切需要的岗位上去,包括在社会上自主创业或合伙创业。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大开发的建设,实现人生价值。

只有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大学生共同做出努力,开辟西部、农村、基层的就业通道,才能缓解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

(二)适当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学科建设

是西部高校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西部高校应紧紧抓住区域自然与人文资源的主导优势,兼顾学校所在地的区位优势,将学科建设的突破口与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与当地经济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对农业及涉农专业进行重点建设。

石河子大学的优势学科主要是传统的、积累深厚的农业和涉农专业。本着“多样化、高素质、强应用、重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石河子大学结合各学科和专业特点,凝练专业特色,总结专业优势,适当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优势学科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积极改革开发应用型专业与应用型课程,不断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学校遵循“立足兵团,服务新疆、面向全国、辐射中亚”的办学指导思想,打破课程间、学科间、院系问的壁垒,做到文理渗透、学科互补、资源共享。使这些优势学科和专业继续发扬优势,适应兵团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6)

国外师范院校人力资源战略与其转型紧密结合,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基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各国教师教育发展的重心逐步从数量扩展向质量提高转型,教师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利的一面,于是,世界各国开始探索新的教师教育模式,单一的封闭的教师培养体系逐渐被打破,教师教育朝着多样化、灵活化、综合化的方向转型,呈现出高学历化、多层次化、师范性与学术性相整合的发展趋势[1-7]。美国学者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 Gerehenkron,1904-1978)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这里讲的后发优势,通常指落后的优势或落后的好处等。美国学者列维发展了后发优势理论,使得后发优势理论更加系统化和具体化[8]。1989年,阿伯拉莫维茨(Abram) 在列维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后发优势理论[9]。已有学者运用后发优势理论分析我国重点大学的学科建设[10],但作者未见学者研究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后发优势”理论对本文的研究有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后发优势理论讨论分析了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 基本概念界定

本文所指的“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是指设在西部省会以下城市,主要面向本省、本地区招生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师范专科学校。大学传统的人才队伍是指“三支队伍”,即“师资队伍,干部队伍和服务队伍”。但随着后勤社会化,服务队伍逐步走向社会化,已经不是大学人才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师资队伍又可细分为教学人员、科研人员、教学技术人员和教学辅助人员等专业技术人才;干部队伍可分为行政管理干部、党群学工干部,还可细分为学校领导班子,中层领导干部队伍,处级后备干部以及辅导员队伍等。本文所指的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队伍是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党政人才队伍,其中党政人才队伍包括学校领导班子,处级干部队伍及后备干部队伍以及辅导员队伍。

本文所指的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战略是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组织人事部门在充分掌握国内外人才发展变化的整体趋势,了解兄弟院校的人才队伍及其变动情况,清楚本校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人员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未来发展需求,拟定今后若干年改善人才队伍素质的有效方案,制定相应政策,并努力贯彻落实的管理工作。

3 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态势良好,我国高等教育也迎来了大发展的历史时期,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也奋起直追,希望迎头赶上重点大学和东部沿海高校,于是,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抢夺人才现象司空见惯。可喜的是,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盲目引进人才的趋势正在逐渐改变,但客观的讲,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引进热,使用冷”的不协调现象。为了升格,达到教育部评估指标,也为了适应扩招引起的师资匮乏,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轰轰烈烈引进人才。但与人才引进时大张旗鼓、不惜重金相比,一些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在人才引进后,就万事大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对人才的使用和进一步管理置若罔闻。二是“刚性引进”和“柔性引进”不能统筹兼顾,相得益彰。一些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只重视“刚性引进”,将档案、工资关系、户口等一股脑引进,一些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只重视不转人事关系的“柔性引进”,还美其名曰:“不为所有,但为所用”,事实上是装点门面,挂名充数。一些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号称拥有多少院士,多少长江学者,其实只是空的,这些人不会为学校做任何具体的事,最多象征性做两场科研报告,对学校长远发展意义不大。三是引进时的“假、大、空”和对人才无有效的考核机制并存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领导,好大喜功,追求轰动效应,使用各种手段,名义上引进多少院士、多少长江学者,其实根本就是挂名或者为了挖人才,不惜承诺优厚的待遇,但引进后,由于种种原因,却无法兑现。另外,引进人才后,没有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机制,一些所谓的人才有机可趁,无所事事。四是引进人才“急于求成”与“引进局面一片混乱”并存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为了教育部的评估,一年之内,疯狂进人,数以百计,产生了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在年龄结构、学缘结构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4 西部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人才队伍建设的机遇和挑战

4.1 人才队伍建设理念有误。目前,通用的两个办学理念是:一,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的办学宗旨。二,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多样化是发展趋势,所有高校一律平等,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它们同样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大众化并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统筹兼顾,全方位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各类人才的需求,既要有一批技术拔尖人才,攀登科学高峰,也同样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地方一般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中要坚持一个理念,不论出身,不论学历,只要对学院的人才培养有利的都是人才。

4.2 社会环境导致高校定位拔高。一方面,国家的评估指标和标准单一,评价模式和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分类指导势在必行。然而,在现阶段,这个评价导向对学生家长产生巨大影响,他们选择高校主要看牌子,看名气,看博士点数量,看院士数量,看名教授数量。同时,用人单位的择人标准也是优先选择名校学生,西部地方一般院校处于“靠边站”的地位。另外,国家对重点大学,特别是“211/985”高校的投入占整个高等教育的投入比重大,这导致绝大多数地方一般院校渴望挤进这个圈子,分一杯羹。而且,这些重点大学还具有大量的隐性资源,在重点学科审批、学位点授予、教学团队申报、特色专业申报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得到国家的拨款就超过10多个亿,复旦大学也得到超过10多个亿的拨款,这对西部地方一般院校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于是,在各种利益和诱惑的驱动下,各地方高校纷纷升级,争取硕士点、博士点、国内知名大学、国际知名大学,一路奔波,乐此不疲。于是,西部地方一般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另一个严重误区:只盯着重点大学引进人才,而忽视了内部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挖掘他们的发展潜力。

西方教育的优点篇(7)

[关键词]教育资源 建设探索 整合优化

[作者简介]唐玉梅(1962- ),女,广西资源人,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高等教育管理;覃以威(1955- ),男,广西平南人,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53-02

教育教学资源是提高高等教育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要素。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是高等教育深化教学改革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是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的人力和物质保证。地方高校,尤其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和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相对东部滞后,教育教学资源也相对落后。主要表现在学校建设经费严重不足,制约着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阻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探索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专业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对有效提高地方高校本科教学水平,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西部地方高校教育教学资源现状

(一)人才资源劣势,高层次师资匮乏

西部地方高校,由于历史原因,高层次、高水平的师资相当匮乏。近年来虽然不少学校加大力度引进人才,但由于工作环境、科研条件以及生活条件都相对落后,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所以在引进人才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甚至很难留住现有的人才,教师队伍仍呈现不稳定性。

(二)课程资源相对落后

地方高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滞后,课程资源相对落后。一方面主要体现在课程单一、观念滞后,内容陈旧、教学手段落后,专业课程教学水平相对较低,一些高校硬搬硬套一些名校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往往又脱离自身的实际。另一方面,地方高校的教师教学任务相对重点高校较重,教学研究氛围不浓,科研力量薄弱,不能把新的教学理念应用于教学,不能把新的研究成果和理论带给学生,在教学上往往重传承、少创新。

(三)实验资源紧张以及配置、管理不科学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实验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由于扩招学生,而实验室建设投入不足,造成地方高校实验资源普遍不足。另外,高校内部部分二级学院实验设备重复投入,实验资源配置和管理不科学,实验资源利用率不高,也造成了浪费。(2)实验教学体系落后,实验室建设效率低且无特色,实验室也多以验证性实验模式来建设。实验教学通常依附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没有特色。(3)实验教学队伍不稳定。一是地方高校实验室人员数量普遍不足;学历普遍偏低;造成了实验人员地位低,工作积极性不高。二是专职实验教师队伍教学任务重,在教学上耗费时间、精力多,无力兼顾科研,职称很难上去,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不高,总想调离实验岗位。

(四)实验资源信息化程度低,网络资源建设落后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实验资源信息化程度低,共享度低。地方高校的实验室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了实验资源的共享。(2)地方高校用于专业教学的网站、网络课堂等网络资源普遍存在着内容不够丰富、内容更新慢、教学互动性差、共享程度低、缺乏管理与维护等问题。

二、地方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策略

近几年来,教育部、财政部针对高等教育实施了“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本科教学工程”)。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各级政府和各高校对这项工程都十分重视,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并配置了相应的建设资金。201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并要求各高校要加大力度扎实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为地方高校建设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绝好的机会。几年来,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抓住机遇,以“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为契机,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整合与优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开展特色专业建设,全面优化、整合专业教育教学资源

西部地方高校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专业建设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等诸多问题,与中央部属重点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西部地方高校如何根据自己的特色找准专业建设策略,以实现优化、整合教育教学资源的目的,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近年来,学院找准物理学专业“师范+实践”这一特色,结合学院的条件和特点,在保证普通物理和理论物理教学的前提下,大力建设“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物理教育研究”“中学物理疑难实验研究”“探究科学”“开放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富有创新和特色的系列特色课程,并在课程教学中全程贯穿研究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思想,培养学生教育研究的意识与创新学习的思维,不断探究提高大学生学习的技能和探究性实验的能力。学院物理学专业以此为特色,申报部级特色专业,近年获批为部级第一批二类特色专业建设单位,获得了财政部的建设经费,以及学校配套经费,这为学院进行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经费保障。2012年,学院物理学专业被评为广西本科高校优势专业。

为此,笔者建议,地方高校在建设特色专业方面,要找准自己的特色,把一些分散的优势学科优化组合,发展成为特色学科;再通过培育特色学科,实现建设独具特色的专业。

(二)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优化人才资源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是“本科教学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高校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而拥有一支一流的师资队伍,更是高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西部地方高校顶尖的人才稀少,针对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学院的策略是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可以优化人才资源的配置,发挥团队的力量,组合成高绩效的优质人才资源。

1.开展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的凝聚力。长期以来,高校里的教学、科研方面都是教师个体单独完成居多,教师间的合作较少。虽然有教研室这样的基层组织,但长期以来教研室建设几乎被忽略,教研室这种既像行政组织又不是行政组织的机构,很难组织起教师之间的有效的交流和合作。教学团队是一种非行政组织形式的新型的基本教学组织,摒弃了“行政式组织”的管理观念,赋予成员更多的职责,通过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师们凝聚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交流和合作,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当然,教学团队的建设,并不是取消原来的教研室,而是把教学团队的建设与教研室的建设结合起来。因高校教研室基本上是以学科或课程为基础设立的,同教研室的教师大多专业相同或相近,知识结构相似,以教研室成员组成的教学团队,结构比较合理。团队成员间相互熟悉,比较容易沟通和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

2.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教学团队由不同学历、不同职称、不同年龄、不同知识和学缘结构的成员组成,团队能否成为一个团结的整体,能否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团队负责人是关键。团队的负责人是团队的领头羊,是团队的核心。教学团队负责人应具有足够的教学水平、学术水平以及道德品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才能领导团队,组织和协调团队成员开展工作。因而,教学团队的建设,对团队负责人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要求。学院主要是把教学团队的建设与培养学科带头人结合起来,团队的负责人担负着学科的带头人的职责。这样,不但要求团队负责人要管理好自己的团队,更是要求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履行相应教学科研职责。

教学团队建设的另一任务,就是要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团队的建设应有利于培养学科的教学骨干,有利于团队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通常团队的负责人都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通过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起到团队的核心作用,同时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支持青年教师进修等,以实现培养本学科的教学骨干,提高整个团队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学院近年通过实施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先后建成了一个部级教学团队和一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优质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建设是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是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中最基本的建设。笔者建议通过以下策略方式,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

1.通过改革和创新建设优质课程资源。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也是教学改革的过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把最新的优秀的教育教学成果融入课程内容,把先进的教学手段用于教学。这样,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资源将不断地得到丰富和优化。

2.依据地方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建设自己的特色优质课程资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地方高校往往没有优势,而劣却很势明显,因此必须依据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自身师资队伍的优势和专业课程的特点来构建自己的特色课程,以特色取胜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优质课程。

如学院在建设特色课程资源中,以实验教学为核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习。由师生参与共建的“科学探究馆”,具有“低成本、高智慧、高技术、高教育价值”的特点,为师范生探究性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学生科学探究实践基地。从中荣获了“物理课程教学论” 等门部级精品课程,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优质课程资源。

(四)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优化实验教学资源

实验教学资源是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教学资源。学院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可解决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实验资源分散、管理不科学、实验仪器利用率低等问题。根据教育部对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要求,学院注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1.实验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建设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实验资源的优化整合,统筹实验教学资源,联合分散的实验实践资源。通过学科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凝聚各方面力量,促进优质资源深度融合和共享平台的建设,使有限的实验资源得到最大的优化和利用。

2.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地方高校的专业实验项目很多都较陈旧,实验仪器设备更新较慢,实验教学缺乏特色。通过改革、创新实验教学体系,把实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可以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验和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教师可以在一些科研实验中吸收学生参加,可以提供一些研究性的实验项目让学生选择参与。这样,教师的科研仪器与设备作为优质的教学资源应用于实验教学,学生在进行研究性的实验项目中锻炼了综合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和能力。

3.学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密切配合。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密切配合,即所谓的产学研相结合,是高校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措施,也是地方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学院借助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优势,充实、丰富了学校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从而在2012年通过了部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评审。

(五)优化其他教育教学资源

1.在各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建设网络资源。网络资源是现代教育特有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可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能够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在各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都要求建设网络资源。因此,在实施各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笔者建议广泛开展网络资源的建设,对不同的建设项目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建设自己实用的网站,并注意各网络资源的融合和共享,使整个网络资源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目标,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平台,为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学生自主学习目标的有效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建设优质教材资源。教材建设作为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中,把优质教材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建设内容,建设完善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编写出版了近十套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教材。为此,建议地方高校在教材建设中,应主要以创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融入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才能编写出具有地方高校自己特色的高质量教材。

三、结束语

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只要抓住“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的机遇,在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中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优化与组合,不但可获得一定的建设经费支持,而且有着明确的建设目标和方向。这样,就能建设具有特色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服务。

[参考文献]

[1]蔡亮.广西地方高校学科带头人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3).

[2]孙广耀,田丽华,潘翠云.地方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S1).

[3]徐鹏.高校教学质量工程背景下的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