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

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4 16:37:57

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

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篇(1)

[关键词]本质安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措施

一、本质安全理论下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方向

本质安全理论中明确指出要对失误安全功能、故障安全功能两部分进行合理把握,在上述基础上合理运用针对性技术手段,对设备生产体系的安全性进行强调,从而使各项因素处于受控状态,形成恒久型、本质型安全体系。因此,本质安全理论下的安全管理体系要把握好本质安全这一核心内容,针对本质安全耦合模型形成相应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构建层次化管理结构。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从本质安全管理中的系统安全性演化机制及实现模型出发,思考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框架。笔者认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应以可靠的安全管理物态系统为基础,以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为规范,双管齐下,形成良好的控制脉络。与此同时,电力企业安全管理还要把握好文化系统的构建,形成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全面协调安全物态、安全管理、安全文化,形成系统化、层次化安全管理体系,实现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二、本质安全理论下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要素

(一)安全物态系统要素

安全物态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要需要对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时采用的技术设备、生产环境进行全方位把握,是员工人身安全及电网安全运行的基本保障。该安全保护系统中的元素主要为实际的物质形态,包括设备、材料、工具、仪器、设施等,构成了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硬件系统,其具体状况见表1。

(二)安全管理系统要素

安全管理系统构建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电力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条例、制度、技术等。该系统要素构成了安全管理中的主要软件部分,为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技术、行为基础等。

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时需要建设完善的安全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检查评估制度、故障分析及预警制度等,通过上述制度形成系统化安全管理体系,把握好本质安全内容。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安全决策,对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各项影响因素及时处理,做好组织建设、行为控制,从而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控制质量。

(三)安全文化系统要素

安全文化系统要素构建时需要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在上述基础上形成以人为本、以效为基的安全思维,从而全面提升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效益,确保人员能够严格依照上述要求落实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价值观是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其具体包括安全第一、安全效益、安全创造生产价值等理念,能够深入了解安全在电力企业工作中的作用;安全理念主要包括电力企业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安全内容,能够保证员工全面了解本质安全工作,积极配合安全管理内容;安全思维方式是安全管理工作的有力保证。

三、本质安全理论下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措施

(一)把握物态要素,打下良好基础

本质安全理论下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对安全物态系统要素进行全面把握,在上述基础上优化电网结构,结合区域内电量需求状况适当调整电网布局,实现配网互供互带,提升分布式能源接入能力,从根本上降低电网风险系数;要把握好电网设备,对控制设备、状态检修设备、状态评价设备等进行全方位把握,在电力企业安全管理需求基础上合理设置上述安全管理设备,加强本质安全把握,如在线路中设置红外检测设备对电力系统存在的设备高温进行检测,异常后及时报警停机;要把握好环境控制,加大日常监督检查,保证环境隐患可控、能控、在控。

(二)把握系统要素,构建完善体系

系统要素把握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安全责任制,对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各项安全管理内容进行指标量化,保证人员工作时能够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形成常态化、计量化安全管理内容;要规范生产工作设计,对生产流程进行合理规划,依照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状况形成针对性安全控制操作;要构建精益化管理结构,在动态排查和静态管理基础上精细化各项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内容,全面降低设备运行的风险。该精益化管理实现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运用GIS管理技术、PMS管理技术等,在该基础上加强本质安全故障管理、本质安全指标管控,从而全面提升安全管理质量。

(三)把握文化要素,形成良好氛围

本质安全理论引入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中时需要对文化要素进行全面分析,在以人为本理念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价值观,把握好电力企业运行中的各项风险,实现效益最大化;要有效地调动安全思维,通过多样的安全活动拓展员工对本质安全的认识,全面提升员工的安全管理能力,培养其安全管理思维方式;要构建真正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形势,充分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员工的安全管理意识,形成良好的本质安全管理氛围。

四、总结

本质安全理论从本质安全出发对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强调,形成了细化的安全控制体系,保障了人为操作和机械故障下的设备安全,对电力企业安全管理效益的改善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电力企业安全管理的逐渐深入,如何进一步完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将本质安全内容与安全管理系统化、层次化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黄幼茹.坚持不懈地打造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 第2讲 本质安全管理[J].电力安全技术,2013,02:66-69.

[2]王小岗.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12:88+90.

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篇(2)

1 信息安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信息安全是一门涉及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等应用学科,法律、管理、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因此,信息安全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从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的角度来讲,涉及到软件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等,还与安全服务、安全管理以及公共信息安全等密切相关,因此,信息安全技术具有高度综合性的特点,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与管理密切相关。因而,对信息安全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相对较高。

1.1信息安全人才需求的类型

第一类:信息安全技术人才。这类需求来源于以信息安全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岗位有:系统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软件工程师、数据库程序员、业务流程分析师、Window内核开发程序员、软件测试工程师、产品规划工程师、技术文档工程师、病毒分析工程师、数据集成工程师、网络安全高级人员等。除信息安全产品系统集成商外,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领域也需要大量的信息安全技术人才。由于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安全服务付费,因而安全服务的人才缺口更大。安全服务涉及到安全咨询、安全管理、风险评估以及安全集成等, 既需要能够提供咨询服务、风险评估的高端人才, 又需要能够进行安全集成、工程实施的技术人才。

第二类:信息安全管理人才。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保护需要建立专门的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及信息安全管理人才来保证企业的生存和正常运行。从国家利益的角度,需要一批信息安全技术标准人才。以前我们国家的企业主要是跟从型, 很少参与标准制定,知识产权大棒使得我们最近屡屡吃亏。在国际上信息安全领域的标准才刚刚开始重视,单从国内来看, 真正符合安全标准需要的人才非常少,安全标准职业也是今后安全领域的一个热门需求职业。

第三类:公共信息安全人才。主要来源于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国家安全系统,为维护国家信息安全,国家重要部门和安全系统需要大量的专门人才,以保障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安全。因此,这类人才需要具备法律和信息网络犯罪侦察技术,具备电子安全对抗技术。

第四类:信息安全专业技术教育人才。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许多高校非常重视信息安全学科的发展,从信息安全专业的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正在形成,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专业教师。

1.2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学生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要求

(1) 素质要求

信息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纯技术问题,与管理、法律、道德和文化相关,因此,信息安全本科专业学生应具备较高的素质,特别是应当具有较高水准的道德素质。学生的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思维素质、能力素质、创造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虽然这些素质要求是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最基本的要求,但我们特别强调专业特色的要求,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而言,创造素质是指学生具备分析和处理变化多端的信息安全事件的基本素养,善于发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途径,能够采取适当的应变对策,而不固守书本知识。道德素质是指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因为本科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防御技术,但反过来,不掌握好攻击技术,很难学好防御技术。如果学生滥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危害社会,后果是非常危险的。因此,特别强调学生的道德素质。

(2) 能力要求

① 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和一定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运用外语的能力。

② 掌握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硬件系统、操作系统、网络系统等基础理论,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③ 掌握模拟和数字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分析方法、实验技能与方法;掌握信息系统、设备的基本原理,掌握信息采集、传输和处理的理论和技术;重点掌握信息安全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信息安全的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对典型信息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的初步能力,具有在信息、信息过程和信息系统中进行信息安全分析、设计、研究、开发和应用的初步能力。

④ 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从事科研的初步能力。

2信息安全专业知识体系

信息安全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因此,信息安全专业人才培养应以计算机专业、通信专业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设置专业课程。除通识基础课程(外语、数学等)外,计算机相关课程有:离散数学、高级程序语言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技术、网络程序设计等。通信相关课程有:通信系统导论、数字通信原理、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电信网络、电磁场理论及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等;信息安全专业相关课程有:信息安全导论、信息安全数学基础、密码学、操作系统安全、计算机病毒、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和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等。

3信息安全本科教学计划及实施

3.1本科教学计划

我校实行的是“学分制”的教学模式,共设置有学校定课(必修和选修课)、学院定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实践环节、课外必修项目和课外选修项目七大模块。学校定课程模块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专业课程的设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建立一切为了学生,适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的教学新体系。以我校2005级教学计划为例进行说明。

学校定必修课(基础公共课):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体育、英语、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识图、现代经济管理基础。

学院定必修课:电路与电子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电路与逻辑电路、离散数学。

学院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计算机组成原理及接口技术、数据结构、信息安全数据基础、数字通信原理、密码学。

限选课:信息安全导论、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导论、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信息论与编码、数据库概论、电子商务概论、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学科前沿、电子设备的电磁防护、网络安全、信息隐藏技术、DSP芯片原理及应用、电信网络、电磁场理论、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

任选课:计算机病毒、操作系统安全、windows编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Internet技术、典型数据库系统、算法分析与设计等。

实践环节:密码学实验、网络安全实验等。

课外必修项目和课外选修项目:军训、军事理论、形势与政策、社会实践、讲座等。

3.2教学计划的实施

教学计划从时间上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实施:

第一阶段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是夯实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是宽口径的专业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既加深对专业技术基础理论的掌握,又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第三阶段是以工程实践训练为主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毕业设计训练,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个性发展、创新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用图1来描述。图中的三个圆盘分别对应教学实施过程的三个阶段。

图1 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

4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理论知识学习偏多,实战演练编少。信息安全专业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工程应用占有很大的分量。从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信息安全攻防编程、工程应用实战、产品应用实训等比较薄弱。从教师队伍的现状来看,虽然学历普遍较高,但大多以理论见长,软硬件产品开发经验不足。

(2) 实验室建设亟待加强。目前,学院拥有一个能容纳50人的信息安全专用实验室,能开出的实验大多为软件仿真,属演示型实验,只能基本满足教学需要。学生经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加强对安全知识的理解和技术的掌握程度,但是,这离真实网络环境和实际的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理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3) 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脱节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虽然这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但我们认为这是合理的、正常的。本科毕业生不等于是人才,只有在实践中经过锻炼能够派上用场时,才能称得上是人才。在大学期间,只能打下扎实的基础,这不同于高职院校,它没有明确的职业类型。大学教育在理论上、思想观念上往往是超前的,它担负着引领时代和未来的历史使命,不可能为某个具体的企业或事业单位培养“规格”的人才。用人单位还需进行适当的培训才能正式上岗。学历教育与培训应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篇(3)

电子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我们不能期望通过一个安全产品就能把所有的安全问题都解决。对各档案管理系统来说,解决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首要问题就是要识别自身信息系统所面临的风险,包括这些风险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与影响的程度,然后进行最充分的分析与评价。只有采用科学有效的模型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价,才能真正掌握内部信息系统的整体安全状况,分析各种存在的威胁,以便针对高风险的威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提高整体安全水平,逐步建成坚固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一、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电子档案信息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有硬件,又有软件,既有外部影响,又有内部因素,而且许多方面是相互制约的。因此,必须有一个规范的、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根据国内外的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估标准,国家对电子档案信息和网络信息系统安全性的基本要求,结合电子档案管理和网络管理经验,综合考虑影响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各种因素,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二、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方法

用若干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时,其对评价对象的作用,从评价目的来看,并不是同等重要的。指标越重要,权的数值就越大;反之,数值小则可以说明其重要程度相对较低。合理地确定和适当地调整指标权重,体现了系统评价指标中各因素之间的轻重有度、主次有别,更能增加评价因素的可比性。在安全评价中,具体确定权重的方法很多,如德尔菲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环比法等。其中,层次分析法比较适用于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的评价。层次分析法的核心是对决策对象进行评价和选择,并对它们进行优劣排序,从而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它充分利用人的分析、判断和综合能力,适用于结构较为复杂、决策准则较多且不易量化的决策问题。它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具有高度的简明性、有效性、可靠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而电子档案信息安全指标体系因素多、主观性强且决策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量,因而可以用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指标体系的权重。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是:1、将复杂问题概念化,找出研究对象所涉及的主要因素;2、分析各因素的关联、隶属关系,构建有序的阶梯层次结构模型;3、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根据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建立判断矩阵;4、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因素对上一层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5、计算各层次相对于系统总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层次总排序。

三、电子档案信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

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篇(4)

关键词 电网安全 人的安全 电力技术

电力作为现代社会一种特殊的产品已成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电力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依靠科技进步、依靠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靠电力人的努力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电力企业在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之后进入了一个急需完善的阶段,电力企业每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并没有随着电力需求增长和电网的发展而有所减少,相反在有些年份电力事故还呈现增长的势头。电力事故按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1)一般电网事故按技术分类情况:一般电网事故的技术分类可分为接地短路(外力破坏、对地放电)、继电保护(保护误动、保护拒动、二次回路故障等)和雷击是构成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技术原因。(2)一般电网事故按责任分类可分为:自然灾害(雷击、雾闪、覆冰舞动等)、人员责任(运行人员和其他人员责任)、外力破坏和制造质量依次是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责任原因。本文从电力技术的应用与电力技术的发展和电力安全制度建设两方面论述保证电网安全两个重要方面。

一、加强电网技术投资,提高电网技术含量;加强对电网技术人员专业技术培训,提高电力人的专业素质

每年的电网事故中因技术原因造成的电网事故以华中电网络2001-2003年的149次电网事故统计为例,因继电保护问题造成的电网事故占电网事故将近3成:按技术分类属继电保护因素的共39次,占全部一般电网事故的26.17%,是造成或扩大为电网事故的主要因素之一。

由继电保护技术分类可以看出,保护误动、误碰误动、保护拒动和二次回路故障是造成或扩大成电网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39次继电保护技术分类中,保护误动共19次,占48%,居各类技术原因之首;其次是误碰误动共8次,占21%。

对39次继电保护问题进行责任分析,由于制造质量不佳共15次,占38%;继保人员6次,占15.3%;其他人员责任(运行、试验、检修、调试、管理等)共11次,占28.2%。继保人员和其他人员责任两者合计共17次,占43.59%。保护误(拒)动和人员责任是继电保护造成或扩大一般电网事故的主要原因;对70次线路故障按技术分类,由于自然灾害(恶劣天气、雷击、污闪、雾闪等)引发的线路故障共30次,占线路故障的42.86%;由于外力破坏造成的输电线路外力短路共21次,占线路故障的30%;由于维护处理不当(维护不当、处理不当、树障、巡视不到位等)造成的故障共11次,占线路故障的16%。线路故障按电压等级分布,220kV线路15次,占21.4%;110kV线路52次,占74.28%;35kV及以下线路3次,占4.28%。

由上述统计数据显示要在技术和电力设备两方面去遏制电网事故的发生:1.加大电网建设和改造资金投入,优化完善电网结构,加快电网结构调整,提高电网技术装备水平。高可靠性的电气设备能有效的减少因雷击、污闪、保护误动、一次设备缺陷等原因引发的电网事故。2.加强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和技术监督:①加强继电保护装置入网管理、整定计算管理和运行维护工作,把继电保护“五查”工作作为强化继电保护管理和技术监督的常态机制。②严格执行二次设备与装置的定期检验、检测、试验标准,重点做好母差、主变、失灵等重要保护的检验工作,严格质量验收标准;重视二次回路管理;严格整组试验和带负荷检查等项目的检验,确保回路接线正确,装置动作可靠,防止一次设备故障时继电保护装置拒动和误动,扩大事故。③提高继电保护专业人员的技术素质,严防继电保护人员“三误”事故发生;

加强对设备的投资力度是保证电网安全的最基础条件,设备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网的安全。作为操作和控制电力设备的人来说,人的因素对电力系统的可靠与稳定也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电力人的专业素养也同样重要。电力系统的设备是电网的硬件,人则是电力系统的软件,两者是构成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条件。因此在加强对一次设备投资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电力人培训的投资。

二、加强安全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安全文化体系

众所周知电力系统是一个高危行业,“安全大事”使人们不得不去考虑,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电力企业已经形成了独俱特色的安全文化。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电力供应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确保电网坚强、确保供给高质量的电能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最基本保障;在以人为主的社会里对人的尊重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理念,在保证电网安全、用户可靠用电的同时首先是保证人的安全。由于电力供应的质量将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而人作为电力企业的主体,从主观上说电网的安全主要靠人们的安全意识,只有电力人增强了安全意识才能尽可能的减少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安全事故;在人们增强安全意识的过程中便形成了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安全文化建设及其重要性:

首先,要完善安全机制,努力使员工提高安全意识:安全机制是一种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安全生产积极性、有效地控制事故、实现安全生产良性循环的管理手段。它是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电网安全的最基本的制度,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机制,才能保证规范的安全管理,从而使电网能够安全稳定的运行。

完善安全保证机制,突出以安全第一责任者为核心的安全保证作用。建立和健全3种体系,即:建立以各级行政正职为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建立适应现代安全管理,实行标本兼治,做到行为有规范、考核有依据、奖惩有标准的制度体系;建立党政工团齐抓、部门联动、人人监督、纵到底、横到边的网络体系。建立安全教育培训和激励机制。建立安全风险共担机制,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奖优罚劣。健全安全检查评比机制,达到超前控制。安全生产机制来自生产一线,是从电力前辈们血的教训中得来的。它是保证电力安全的治本之举,是保证电力企业职工生命安全的最根本保障。不管机制有多好,不付诸实施一切都是空谈,只有严格落实、严格奖惩才能使安全机制真正起到保护员工保护电网的作用,否则再好的机制也是一纸空文。

其次,要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也就是说从加强对人的教育和培训,减少由于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电网事故。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作用。企业的主体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的作用。反过来说人的行为又直接或者间接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想办法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管理方面人手,加强安全管理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效益。

加强对人的关怀,人的精神状态将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和安全,而人的不良情通常受各种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影响。因此各班组应切实履行好作为一名班长的职责,在班前会或者确定班组成员时要充分了解班组员工的精神状态。一线生产的领导应多到基层多与一线员工交流多关心了解员工多与员工交流,及时发现和处理家庭压力、员工间的矛盾、对工作的厌倦等不良情绪。将加强基层员工同领导的交流形成一项制度并明确列入相关部门的岗位责任制中去。

多一点关怀,多一份安全保障。在对一线员工的关爱中形成电力企业独具特色的安全文化环境。居安思危,优胜劣汰。在前社会经济对电力供给的需求越来越大,对供电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严峻形势下,对我们的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电力企业施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今天,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现状必须得以根治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新局面。作为一名供电企业的一线员工,我们必须克服“抱铁饭碗”的思想,要树立“危机意识”,加强学习新技术,从技术层面保证电网的安全和人身的安全。在调整员工的岗位时要充分尊重员工个人选择,因人而宜,人尽其才;要充分考虑每位员工的性格、能力、心理因素等,适当考虑员工的兴趣和尊重个人的意向,以企业的总体利益为重,这样也会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努力发掘自身的潜力,积极争当企业主人翁,发挥集体智慧。不重视安全知识教育、不完善现场运行规程、不配备合格的劳动防护用品等,这些都是造成人身事故的主要原因。尊重人的劳动和生命价值,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从“小”抓起,才有大环境的安全保证。

树立安全意识使安全意识深入人心这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人是安全工作的主体,人是保证电力生产顺利进行、防止事故发生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动的计划者、执行者和控制者,但往往也是事故的引发者、事故责任的承担者、事故后果的受害者。因此,电力安全文化强调人的因素,强调内因在保证安全上的主导作用,强调以人为本。安全是靠人创造的,大多数事故也是人为的,事故往往要以人的生命为代价,所以,维护生命权,是保护员工所有合法权益的基础。关爱员工就要从保护生命、关心健康做起,使员工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这既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安全文化的首要目的,也是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更是员工家庭和社会的基本愿望,这些目的和愿望都要以很强的安全意识为基础,因此,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就是对职工的关心和关爱。

安全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在于人,具体体现在人的安全意识、工作责任感、安全操作技能和自我防护能力上,其中,安全意识尤其重要,安全意识的强弱对安全生产有直接的影响。因为电力设备的缺陷、作业环境中的事故隐患,归根到底要依靠人及时发现和处理,而人的行为又是受思想意识支配的。安全意识强的人,必然会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程正确地作业;反之,安全意识淡薄的人,则往往忽视安全、违章作业,导致事故的发生,所以,必须把培养职工树立牢固安全意识作为安全文化建设的重点环节来抓。其次,要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对电力员工的安全教育,增强教育效果。由于电力行业的技术性、系统性和风险性特征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职业规范。职业规范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安全生产技术培训。严格的培训,可以帮助员工形成一种统一的行为准则和思维方式,从而使员工能真正地吸取前人的教训。

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篇(5)

【关键词】医疗设备;电气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1.前言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医院购置大量的医疗设备,应用到临床医学诊断和治疗中。在现代医学仪器领域,评价一台设备性能好坏主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评价其在临床诊断治疗过程中有效性,二是评价其在操作过程中安全性。安全性主要涉及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特性、过量辐射危险防护以及生物相容性等方面内容。电气安全是指采取相应措施,避免由医疗设备自身缺陷或使用不当等因素引起的,对设备本身或使用人造成电损失。在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和病人经常要和各种电气设备打交道,医疗设备电气安全关系到患者和设备操作人员生命安全,因此在医疗设备电气化日渐提高趋势下,确保设备电气安全尤为重要。

2.电气安全模糊综合评价

2.1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模糊数学的基本理论—隶属度或隶属函数来描述中介过渡的模糊信息量,考虑与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浮动地选择因素阈值,作比较合理的划分,再利用传统的数学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出评价结论。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可以反映评价对象的各因素的层次性,同时又可以避免因素过多时难以分配权重的弊病,它比单层次模型更加精细,更能正确地反映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因此,采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更好地与企业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使评价内容得到全面考虑。

2.2电气安全模糊评价模型的建立

综合论事故模式基本观点认为,事故是社会因素、管理因素和生产中危险因素被偶然事件触发所造成的后果。基于此,将安全评价中危险因素分为物质的、管理的、环境的以及人为原因。建立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系统危险因素综合评价体系如图1和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如图2,结合调研数据资料选用层次分析法。

图1 电气安全三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图2 电气安全系统危险因素综合评价体系

2.3建立评价因素集

1)W11的单因素评价,安全装置是在电气设备发生故障或问题时自动启动的,用来防止电击等事故,是防止事故发生最后一道屏障,可包括连锁装置、继电保护装置、漏电保护装置3个等级,得到单因素评价结果为W11=(0.14 0.58 0.27);W31的单因素评价同上,评价结果为W31=(0.52 0.28 0.19)。

2)W1的单因素评价。医疗设备固有安全性能直接影响了设备电气安全状况,在评价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现状时,把电气设备固有安全性放在重要地位,主要应从设计安全、防护性能、安全装置3个方面来衡量,得到单因素评价结果为W1=(0.16 0.59 0.25)。

3)W2的单因素评价。这里所指电气环境是对电气安全有影响的自然及非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主要指雷电、静电等;非自然因素主要指电气系统工作场所环境因素,如电磁辐射;易燃易爆、潮湿、腐蚀等特殊场所。本文将电气环境分成静电、雷电、特殊环境、电磁辐射4个等级,得到单因素评价结果为W2=(0.15 0.07 0.5 0.24)。

4)W3的单因素评价。安全管理可包括安全检查、人员素质、规章制度建立和执行3个等级,得到单因素评价结果为W3=(0.1 0.26 0.28)。

5)W的单因素评价。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系统现状评价因素划为固有安全、电气环境、安全管理3个等级,得到单因素评价结果为W=(0.48 0.12 0.2)。

2.4单因素隶属度的确定

根据电气安全评价体系中各层因素安全性或好、危险性或坏进行评价和分级。确定评价语集V=﹛①安全(好),②较安全(较好),③安全性一般(一般),④较危险(不好),⑤很危险(差)﹜。

在单因素模糊评价中,隶属度确定很重要。在进行设备电气安全评价时,通过以下方法确定指标因素隶属度:首先,由多个专家根据现场检查情况,以安全检查表形式对检查表中给出的被评价因素隶属度做出估计并给出数值。值越高,则评价因素所反映电气安全程度越高;反之则安全程度越低。而后,通过求和平均值处理各指标因素隶属度。

由Delphi法可得W11和W31的3个因素的模糊权重分别为:

得到一级综合评价结果为:

B11 = W11 A11 = (0.11 0.30 0.24 0.13 0.07)

B31 = W31 A31 = (0.08 0.28 0.18 0.17 0.31)

由Delphi法可得W1、W2和W3的3个因素的模糊权重分别为:

得到二级综合评价结果为:

B1 = W1 A1 = (0.08 0.23 0.29 0.12 0.19)

B2 = W2 A2 = (0.23 0.24 0.23 0.19 0.07)

B3 = W3 A3 = (0.04 0.09 0.19 0.12 0.16)

同理,由Delphi法可得W的模糊权重为:

得到三级综合评价结果为:

B = W A = (0.09 0.18 0.23 0.13 0.17)

2.5确定模糊综合评价结果

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素权重集。根据电气安全系统危险因素结构分析、电气安全系统综合评价指标和评价因素集的确定,按最大隶属度原则,可知被评价对象所对应评价等级为3级—安全性一般。

3.分析与讨论

医疗设备运行大多与电有关,在医疗过程中,人体经常会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设备带电部分,如果设备本身存在安全隐患或者使用和防护不当,会给患者或操作人员带来危险,为了确保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安全,需要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对策,及时采取措施。

1)确保引进医疗设备达到了安全标准。医疗设备在设计和制造时需要严格遵循、执行相关通用或专用安全标准,医疗设备在整个使用生命周期中必须达到相关标准中安全基本要求。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60601国内制定了医用电气设备安全国家标准GB9706.1-2007。

2)确保电气设备使用人员使用操作培训工作,建立完善电气设备使用制度。正确操作使设备是安全保障重要环节,设备使用人员应熟悉所使用设备、使用前准备工作、安全使用和警告标志以及设备维修保养情况。操作人员应具有相关操作资格,应按规定条件、时间、范围、程序和方法严格审核。

3)对影响电气医疗设备正常使用各环境因素加以识别和控制,减少医疗设备电气安全事故。做好防尘管理,电气线路之间积满灰尘会使导线之间发生漏电,所以要采取相应措施。医疗设备属于精密电子仪器,对防雷措施提出了严格要求,要保证设备供电系统防雷且保证接地线始终与医疗设备接地端接触良好。

4)为保障应用安全,需定期对医用电气设备电源电压、保护接地阻抗、对地漏电流、外壳漏电流、绝缘阻抗、患者漏电流以及整机外壳安全性等指标进行安全检测。电源线长期通电,设备金属外壳氧化,设备内部线路接地点氧化等都可导致接地阻抗过大,应定期对医疗电气设备进行检测,尤其是一些使用年限较长的设备。

4.结论

医疗设备电气安全关系到患者和医护人员生命安全,应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电气安全检测,有效防止电气安全事故发生,保证医疗设备发挥效能;在规范工作场所中使用,排除使用环境影响;对医疗设备使用人员进行设备正确操作培训和电气知识培训,使应操作失误引起电气安全事故降为零;制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要求医院切实有效地进行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特性检测与评价。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医疗设备安全性,有效降低医疗风险。

参考文献:

[1] 张虎军,李北强,李小凯,等.医疗仪器设计中的电气安全标准与电击防护措施[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11):57-5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 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 严勇,韩宁,应俊,等.医疗设备通用电气安全检测数据的分析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08,23(10):22-24.

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篇(6)

关键词:大运行 安全 风险 控制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12-077-02

1 影响大运行体系的风险因素

大运行体系下,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模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新增了电网设备监控管理和设备状态在线监测管理、电网调度自动化主站建设与运维、继电保护技术监督管理、调度业务范围扩大等业务,电网的复杂性和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因此,电网运行的安全性问题就成为电网调控运行管理的首要问题,电网安全风险控制是电网调控管理的首要目标。

电力网络故障主要有内部和外部因素构成。外部因素包括气候灾害、地质灾害、人为事故等;内部因素包括:(1)集约化风险:大运行体系与传统的管理模式之间存在较大的管理差异,大运行体系是一个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其集中管理的业务层面涉及到整体监控、自动化主站维护、继电保护系统管理等等,因此涉及到的流程和业务随之增加,从而,在大运行体系的管理模式下,调控工作需要更加的全面且具体,故其安全风险也随之增加;(2)硬件风险:设备本身存在安全故障或者安全隐患并显现出来,导致电网事故;(3)管理风险:内部的调度自动化系统存在功能漏洞而导致故障,以及技术上操作经验缺乏,在操作调度过程中出现错误而导致故障;(4)系统出现死机或者崩溃等情况导致控制系统失控而造成事故等,这些问题都是来自于电网的内部运行管理问题。由此可见,内部因素是可控风险因素,因此,电网调控运行中的安全风险控制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这样才能最大范围的控制内部安全因素引发的电网故障,以保证电网安全运行。

2 大运行体系中的安全风险管理基本思路

(1)建立标准流程。在电网管理中智能化已经进入到全面推广的阶段,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引入,已经可以让电网调度实现模式化,调度控制操作都已经有标准化流程可以参考,因此,在强化管理中必须促进流程的完善与可行性,梳理调控运行核心业务流程,规范各个岗位、各专业的标准化流程,从而完善整套操作规范与流程,进而利用标准操作来降低电网调控安全风险。

(2)提高调控自动化程度。在操作中人为失误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操作人员自身的素质会影响其操作行为,会出现判断失误或者操作误差,因此,必须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调控自动化流程,对操作加以识别、判断、调控来保证操作过程的标准化实施,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

(3)完善智能化风险防范机制。在各种操作过程中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概率,因此,在安全风险管理中应最大限度的降低这些错误操作带来的严重后果,利用智能化的监控措施,可以对错误操作或者错误流程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智能监控的效果,降低调度过程中的风险概率。

(4)健全安全监督机制。经常性开展安全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杜绝习惯性违章行为发生,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

(5)强化人员培训考核机制。定期开展适用性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业务技能水平,以便提升员工正确指挥电网倒闸操作与快速处理事故的能力,减少因人员误调度、误操作发生电网事故。

3 电网调控安全风险体系的完善

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电网风险管理的体系化是安全风险控制的重要措施。电网的安全风险管理是一个封闭式的框架,电网调控安全管理包括特征识别、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循环更新。这些步骤在管理中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利用动态化的系统状态识别与监控,实现对风险的控制。

3.1 强化风险识别与分析过程

通常意义上,电网的风险识别和评估是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其中:(1)风险识别是利用检测系统对整个网络运行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和监控,并对当前运行的风险等级进行评价,这些检测因素包括外部因素和人为因素;供电需求与运行调控矛盾;时间累积产生的安全隐患等等,利用监控数据分析就可对电网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与判断,结合设备的基本运行参数与安全阀值就可判断系统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2)风险评估则是对数据进行分析,检测风险出现的概率和影响的范围等。在评估后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方便系统选择风险控制的预案,在风险形成后及时应对。风险分析可以采用的方法很多,其中包括故障树、失效模式等等。

3.2 提高风险处理能力

在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还应配合形成一套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这就需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强化风险排除和控制的技术措施,针对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案设计,增强各个部门的信息沟通与协调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增强对电网系统的检修与排查力度,将人工和系统结合起来,建立一整套风险和事故处理方案,针对各种问题及时发现并指导解决。实践中利用模拟仿真的演练来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人员的抢险水平,将发现风险、控制风险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降低风险的危害,提高管理水平。

4 基于大运行条件下电网调控运行的安全风险对策

从大运行体系管理范畴来看,它与大规划、大建设、大检修、大营销等四大体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就电网安全风险控制而言,重点是各个等级电网之间的协调与沟通,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大运行模式。而要在此基础上实现安全风险控制就必须实现集约化的管理,并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这样才能形成一个风险控制的整体化模式。

4.1 沟通协调全局化

大运行体系是一个宏观的管理模式,因此必须在整个系统中控制短板,强化全面建设与发展的思路。针对重点地区和环节进行全面的强化,抓紧对薄弱的环节进行完善,组织人力和财力、物力对薄弱环节进行勘察和数据采集等,然后汇总并进行统一设计与建设,提出针对局域电网的可行性发展规划和目标,从全局角度调整国家电网和地方电网的协调程度,让地方电网的建设与国家电网接轨,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统一管理与控制体系。同时在建设与施工、管理等方面应做好各个单位之间的协调工作,从设计和建设、人员培训等角度实现全面的一致性,从而保证大运行模式下的统一协调。这样的全局化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各级电网的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差异,方便在管理中执行统一的标准,以此保证系统安全风险控制也可统一到一个平台和水平上,从而保证大运行模式的安全性。

4.2 提高人员素质

在管理中应首先提高人员的基本素质,因为系统毕竟是在程序下完成工作,而设定整个程序的则是管理和控制人员,所以必须提高调控中心管理人员的基本技术素养。因为如果调控中心出现操作失误则会直接影响整个区域的电网调控的安全性。这就需要在强化安全风险防范时针对性的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能力。一方面对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与考核,一方面制定定期的模拟演练,保证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和能力始终适应电网的发展和系统要求。同时,建立一个完善的考核制度,针对操作人员进行定期的考核,利用激励机制来促进管理人员自觉的提高技术水平。

4.3 完善计算机系统

从控制模式上看,计算机系统是管理的硬件基础,而系统的适应性则是保证电网控制安全的基本保障。计算机系统的稳定运行是支持电网安全运行的重要条件,因此,电网调控运行的安全风险防范管理,必须将保证计算机系统安全纳入工作重点。在升级系统时应先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先进行,利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来完善电网控制系统,一方面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一方面保证系统的适应性。加大对计算机仿真系统的演练和数据库的更新工作,加大监控和问题控制力度。

5 结束语

在大运行的体系下,电网的运行应建立在宏观统一与协调的基础上,其风险控制必须从全局出发,针对形成风险的因素进行风险识别、评价、控制是电网调控运行安全风险控制的基本思路,同时配合全面协调与管理人员素质提高、计算机系统完善,这样才能保证从宏观到微观上的风险控制能力的提高,以此提高大运行体系下的电网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陈敏梅.电网调度安全风险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3).

[2] 荣莉,徐迪,李伟玉.大运行体系下智能电网调度支持系统的改革及应用[J].电网技术,2012(11).

[3] 吴伟洁.电力调度安全风险控制及措施[J].湖北电力,2011(12).

安全用电的基本要素篇(7)

1.产生背景

1.1 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第一要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力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业务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安全是电力企业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追求企业利润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但是,目前部分电力企业在高危作业领域存在设备日渐老化、设施陈旧、应对安全风险能力不足等问题,急需引入更为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并切实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规避、控制、降低生产风险。

1.2 践行安全生产,全面推进本质安全建设

本质安全,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过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的安全目标。近年来,国内安全生产领域都在积极发展贯彻“本质安全”理念,电力企业也在大力推进本质安全建设。但同时我们应看到,凡是有人参与的工作系统,就不能简单概括为单纯的技术系统,而是?驮拥命a href="lunwendata.com/thesis/List_13.html" title="社会论文" target="_blank">社会技术系统?其技术系统要素和人的要素是紧密配合的,对于具有复杂社会技术系统的安全问题,必须考虑综合个体,涉及人、物、环境、管理等诸多要素的交互耦合,注重系统内外的交互和谐与整体性[1]。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应以本质安全的核心内容与特色出发,建立符合本质安全基本特质及发展的安全管控体系。

2016年,为更好贯彻《安全生产法》等法规制度,国家电网下达了《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强化本质安全的决定》,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坚决树立全员安全理念,把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员工素质作为安全工作的关键。作为电力企业,在涉及高危作业领域时,应将实现本质安全作为工作的根本目标,做到正确把握本质安全的含义,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引入先进理论与技术,构建科学高效的安全管控体系,让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安全生产队伍。

2.构筑电力企业高危作业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

2.1 电力高危作业的特点

高危作业是指从事高空、高压、易燃、易爆等对周围环境有高度危险的作业。电力高危作业主要包括大量的大型特种设备、基建工程、杆塔架设、高空作业、电气操作等工作,专业程度与危险系数都比较高[2]。近年来,各级电力企业加强了安全研究和安全风险管理,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逐渐建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控方法。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电力企业针对高危作业的安全风险管理手段仍不够细致,生产过程中仍存在不稳定因素,是故建立一套适应电力行业特征、符合本质安全发展要求的高危作业安全管控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2.2 建立原则

应对电力企业高危作业生产,建立本质安全管控体系应本着“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预测性”四大原则,从“人、物、管理、环境”四个方面入手,建成切实可行、联动有效、针对性强、安全可靠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以下从“人、物、管理、环境”四个角度进行基本展开。

2.2.1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全面落实本质安全文化

首先,在企业内加强安全培训,建立一个系统的安全等级考评体系,将安全规范考试常态化,并使之与员工绩效挂钩。大力、深入地宣传本质安全文化,将安全理念与安全意识深入骨髓地植根于员工的工作之中。其次,在企业内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安全生产责任到人,定期召开安全责任会议,使各级责任人明确安全目标与责任,强化安全监督考核,对于违章及安全生产存隐患并进一步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的,实现早发现,早排查,对于已造成安全事故的,进行责任追究,对于安全生产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予以奖励。

2.2.2 加强安全生产过程中“物”的作用,夯实电网安全设备基础,建立安全可靠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

首先,加强高危作业生产现场各种生产物资的安全管控,保证生产负荷量与人员数量相适应。定期开展安全生产器具、设备的专项检查,定期维护和规范使用,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可靠。进一步强化“工作票”工作制度及安全监督,规范“工作票”填写规范标准,严禁无票、无安全措施作业。其次,引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系,将新技术与新管理方法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ERP、RFID、财务软件、PMS等业务系统,实现物与系统的一一对接,从供应商、使用寿命等维度去开展设备运行状态全过程分析和流程优化,并逐渐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

2.2.3从深化管理入手,建成全方位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

首先,在管理中引入最新科技,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将信息安全纳入电力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利用信息化、自动化手段完成信息分析、信息采集与信息分享,形成及时反馈机制,建成高危作业预警系统,完善电力监控系统安全防护应急预案。其次,加强过程管理,全过程保障电力高危作业施工安全。加强作业现场管控,提高现场指挥、调度、控制能力,推行高危作业前的“双现场勘察”制度,全面辨识现场危险因素和作业风险。执行作业前三级(专业室、班组、工作组)的风险辨识分析与管控机制,所有作业都要实施风险辨识、风险评估的全过程闭环管理。第三,加强安全准入机制管理,对分包队伍及人员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避免资质不符合要求的队伍和人员进场施工。

2.2.4以本质安全理念为纲,为安全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土壤

作业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在面对自然环境时,首先应针对各种环境做好应急预案,如在面对自然灾害、极端天气、大规模停电事故等问题时做好安全生产处置预案并定时进行演练,推动应急演练制度化、常态化。其次,应加强应急协调联动机制建设,加强电力企业之间的协调合作与外行业之间的安全合作,加强与京津冀周边地区的电力安全生产、救援等方面的联动合作。在人文环境角度,大力推进本质安全文化建设,使本质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形成主动、高效、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企业安全文化。

2.3体系架构

2.3.1从“两个阶段,四个层级”出发,形成本质安全管理机制

应对电力企业高危作业的安全生产问题,我们要建立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应从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出发,控制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危险源因素,最大限度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是电力企业降低风险,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科学管理体系[3]。从风险分析与风险处置两个阶段出发,将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与反馈改进四个层级递进形成安全生产过程全闭环管理,即“两个阶段,四个层级”。

首先对高危作业安全生产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整个识别过程需事无巨细,不可出现遗漏;其次,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从事故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来综合度量安全生产水平,对生产过程中可能造成隐患的不确定因素及模糊因素进行评估,按照不同的风险等级划分出不同的风险类别,并按照风险等级和类别制定防范措施。风险管控,是风险评估的最终目标,但也最为复杂,应建立一套基于风险现实情况的最优解决方案;最后进行反馈,形成优化,做到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与风险水平随时能控、可控、在控,形成优秀的本质管理机制并不断提升发展。同时我们在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时,应把设备及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所带来的风险与应采取的措施纳入风险评估范围,将本质安全理论贯彻始终。

2.3.2以指标体系为核心,构建本质安全管控体系

本质安全管控体系的核心事务在于对风险的评估,针对人、物、环境、管理等要素,构建一套完善的指标评价体系。

人本质安全方面,通过分析人失误原因,探讨减少人员失误的方法,利用可靠性原理建立人可靠性分析模型,利用模糊数学方法建立模糊安全性评价公式;物本质安全方面,通过设备故障原因分析,建立设备可靠性与维修性公式与设备本质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环境本质安全方面,通过对环境分类,并对其中的具体影响因子分析,根据职业安全标准,对电力行业职业安全状况进行分析;管理本质安全方面,对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分析评价,结合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讨论如何建立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同时对企业文化进行分析,最后以层次分析法建立安全管理体系与评价指标体系。

2.3.3以PDCA模型为架构构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机制

我们具体应用了PDCA模型构建电力企业高危作业的本质安全管控体系,即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纠正(Action)四个阶段。具体构建及工作内容展开如下:

计划阶段(Plan):制定特定的高危作业风险管控计划,建立专项风险识别数据库,进行风险识别。

执行阶段(Do):进行风险评估,根据最新的《安规》列出安全风险等级,并形成安全风险预案。

检查阶段(Check):安全风险管控,形成安全作业中全过程管理。使风险时刻处在可控状态之下,同时进行安全绩效监测并进行记录。

纠正阶段(Action):将本次作业出现的问题及细节进行反馈,将之与安全监督机制挂钩,进行奖惩处罚。对于可提升的部分进行反馈并改进。

综上,以上述四个工作阶段为基础,不断推动本质安全管控体系循环向上地可持续发展。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