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4 16:37:57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1)

【论文摘要】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大幅顺差,这既有其直接原因,又有其深层次的原因。因此,解决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不平衡问题是个综合治理工程。 【论文关键词】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 原因 对策 入世5年来,我国外贸顺差持续增加,在2005年越过1000亿美元大关后,2006年,我国顺差又达1774.7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长期巨额的贸易顺差,引发了我国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诸多贸易摩擦,使我国的对外贸易环境恶化,也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此,探讨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原因及对策(1)就成为当前的迫切问题。 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直接原因 1.我国出口加工贸易持续大幅顺差 表1 2002年~2006年我国贸易顺差情况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各年整理 表1表明,从2002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顺差增长了2.27倍,与之相伴随,同期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增长了4.83倍;而且,2002年以来,每年我国对外加工贸易顺差在当年贸易顺差中的比重都在100%以上。可见,我国加工贸易持续大幅增长,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急剧增加的根本原因。 2.我国的进口替代能力加强 表2 2002年~2006年我国加工贸易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公报》各年整理 表2表明,我国加工贸易在2002年~2011年间出口增幅快于进口增幅,而且自2005年开始,加工贸易进口增长远落后于出口增长。这说明了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原料、零部件的国内供应比重在迅速增长,进口替代能力加强。这也是我国加工贸易急剧增长中贸易顺差迅速扩大的关键原因。 3.我国对外贸易环境的变化 自2001年底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WTO成员国中原有的一些禁锢我国优势产品出口的制度被取消,使得我国的出口能力在短期内得以迅速释放,出口规模急剧扩大。例如,2005年全球纺织品进口配额限制取消后,我国当年纺织品类及相关物品的净出口额同比增长了31.1%,成为当年我国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二、我国对外贸易持续顺差的深层次原因 1.我国对贸易顺差的观念滞后 我国曾长期外汇短缺,因此,政府一直把鼓励出口作为对外贸易政策的重点,使人们形成了“贸易顺差有利于中国”的观念。但近年来,我国外汇储备情况已完全不同于当初,截至2006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0663亿美元。然而,许多地方或部门的观念仍然停留在当初,体现在政策上,各级政府鼓励出口换汇、创汇的措施不少;鼓励进出口平衡安排和鼓励进口的措施则相对不足。 2.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走的是“以量取胜”的路子。我们利用劳动力优势,通过发展加工贸易,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量,推动对外贸易迅速增长。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随着大量的发展中国家的参与,国际市场上这类产品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由于我国这类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能力差,许多出口只有通过低价竞销才能实现。因此,伴随我国出口规模及贸易顺差大幅增长的是对外贸易收益的不断减少,出现了“贸易的贫困化增长”。 3.贸易伙伴国对其向我国进口的管制和限制 根据国际贸易理论,我国在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应该从贸易伙伴国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品,这样才能在国际贸易中实现进出平衡。但美国等发达的贸易伙伴国,为维持其在该领域的垄断地位,严格限制其国内相关先进技术产品向我国出口,导致我国想要和需要进口的产品进不来,人为地扩大了我国的贸易顺差。 4.我国的经济结构失衡和内需增长不足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多年的过度投资导致许多行业的生产能力过剩。而近年 来,由于相关改革不到位,我国居民住房、医疗等支出激增,引发消费信心不足,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一直居高不下,加之曾占国内需求总量一半的农村消费因农民收入增长放缓而剧减,使得国内消费品市场的长期低迷。国内供求的这种矛盾使得国内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迫使企业把目光转向国际市场,尽量扩大出口,致使我国出口迅速扩张。另一方面,国内消费增长不足又直接抑制了进口消费品的增长。这两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外贸的顺差。 三、解决我国外贸持续顺差的对策建议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的贸易持续顺差既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也有国内自身的原因,因此,解决我国贸易顺差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理工程。 1.切实转变观念 要解决我国对外贸易长期持续顺差问题,首先应树立“贸易平衡”的观念。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辨证地认识贸易顺差的利弊。事实上,长期的贸易顺差,会引发人民币升值,导致贸易摩擦加剧从而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还会带来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矛盾。因此,我们要从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善于利用国外资源,发展对外贸易,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今后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制定和修订发展规划、政策和法律法规时,都应以实现贸易平衡为出发点,既鼓励出口,也要鼓励对我国经济发展有利的进口。 2.切实转变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模式 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应转向“以质取胜”,从根本上扭转贸易的贫困化增长局面。为此,在继续加强引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的同时,政府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鼓励生产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品牌意识,实现由目前的贴牌加工为主向自有品牌生产、营销为主的转变;要积极推动一般贸易和其他形式贸易的发展,改变加工贸易在我国外贸中占主要比重的局面;还应鼓励我国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变商品出口为技术出口,缓解贸易顺差。 3.进一步深化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完善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传导机制,加大政策调控的力度和效果,实现我国结构调整的目标;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加强经济发展规划,严格防止重复建设,有效地缓解或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其次,进一步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对房地产行业的有效调控,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降低国内高储蓄率。再次,完善支农政策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有效扩大内需。 4.加强同贸易伙伴的对话 政府应在深入分析我国产生贸易顺差各种原因的基础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对话,消除误解,推动贸易伙伴国在技术领域对我国出口的进一步开放,力争在解决我国贸易顺差的问题上获得贸易伙伴国的合作和相应的政策支持。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2)

关键词:中国对外贸易贸易顺差

一、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基本情况

2007年,我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贸易规模达到21738.3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增长4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高。据海关统计2008年1月~9月,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96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6亿美元,增长22.3%;进口8930.7亿美元,增长29%。1月~9月累计贸易顺差为180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国贸易顺差的现状

1981年以来我国贸易平衡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下图)

(1)以贸易逆差为主阶段(1981年~1989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别出现了30.36亿和8.36亿美元的顺差,但总体上是以逆差为主,累计逆差达到424.04亿美元。平均每年逆差为47.12亿美元。

(2)较小贸易顺差阶段(1990~1996年)

这一阶段虽然在1993年出现了122.15亿美元的逆差,但总体上是以顺差为主,累计顺差达到433.08亿美元。

(3)较大贸易顺差阶段(1997年~2007年)

这一阶段各年均为贸易顺差,且平均每年顺差均在500亿美元以上,1997年~2007年累计顺差达到5415.5亿美元,2007年我国出口额12180.2亿美元,增长25.7%;进口额9558.2亿美元,增长20.8%,全年贸易顺差达到2622亿美元,为近5年来的最高水平。

2.我国贸易顺差的特点

(1)加工贸易顺差远高于一般贸易

一般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加工贸易仍是顺差的主体。2007年加工贸易出口总额为617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进口总额为3684.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6%;顺差为2492.5亿美元。而同期一般贸易顺差仅为1099.3亿美元,约为加工贸易顺差的二分之一。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已逐渐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品,向以机电产品为主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变。

(2)顺差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顺差主要来自民营和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仍为逆差。2004年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后,大大激发了民营企业扩大出口的积极性。2007年,民营企业出口实现贸易顺差1709.9亿美元,占全国顺差总增量的65%。外资企业“高出低进”也十分突出,实现顺差1361亿美元,国有企业仍有449.1亿美元逆差。

(3)中美、中欧贸易顺差继续扩大

我国贸易顺差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国家和香港地区,但增量主要来自欧美,而且表现出逐年扩大的趋势。2007年,我国对美、欧、港的顺差分别达1633.3亿、1342.3亿和1716.2亿美元。三地顺差合计4691.8亿美元,占我全球贸易中顺差来源地顺差总额的90%以上。

(4)货物贸易顺差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服务贸易连年逆差

我国货物贸易顺差逐步扩大,成为推动贸易顺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1997年~2006年,贸易顺差累计5655.5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累计顺差额6244.5亿美元,服务贸易逆差额677.3亿美元。在国际上,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长期保持顺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国经济结构升级缓慢。

二、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长期以来,我国奉行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比较优势战略,这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资金、技术方面相对稀缺,成本较高,而劳动力则相对充裕,成本也相应较低,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们拥有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低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当前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在。另外,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现阶段我国在国际市场上有价格竞争力的也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由低劳动力成本带来的低价优势以及粗放型增长所带来的规模优势。凭借这种“比较优势”,中国的产品得以极强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国际市场,中国的制造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制造”的产品已渗透到世界各个角落。

三、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

外贸顺差反映了国情,是发挥人力资源比较优势的结果。立足于人多、收入低等基本国情,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参与国际分工,是我国产生外贸顺差的根本原因。我国人力资源“质优价廉”,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5%、韩国的8%、巴西的18%。同时我国还有市场大、配套强、海外华人多等优势,有利于吸纳国际产业转移,致使加工贸易占我国出口的一半以上,并成为顺差的主要来源。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是贸易顺差的重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国经济恰好已形成了基本的开放态势,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这场世界性的产业转移;之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加之国内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日趋完善,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资企业跃升为中国外贸发展的主力军。2005年1月1日,WTO成员国取消了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所有进口配额限制。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成为贸易顺差的最大驱动力量。

2.贸易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的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

根据我国进出口国别(地区)统计,1994年~2007年间,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有美国、香港地区和欧盟。其中美国由74.9亿美元激增到1633.3亿美元,是我国最大的顺差对象国;香港由229.1亿美元增加到1716.2亿美元;欧盟由逆差38.4亿美元751.1亿变为顺差1342.3亿美元。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的贸易却由顺差转变为出现美元的逆差。其中,对日本的逆差由47.5亿美元增加到318.8亿美元;对韩国的逆差由29.2亿美元增加到476.2亿美元;对台湾地区的逆差由118.5亿美元增加到775.6亿美元;对东盟的逆差由4.5亿美元增加到141.9亿美元。如果考察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方向统计,我们就会发现,在中国对美国、欧盟的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贸易顺差出现了相应的缩减。也就是说,由于国际间比较优势的变化,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主要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程序,已经大量转移到中国,这样也就把它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到了中国。而我国则从这些经济体大量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并因此形成我国对亚洲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逆差。亚洲国家或地区对我国的持续产业转移间接扩大了我国的出口贸易规模,使贸易顺差加速。

根据进出口商品结构统计,我国贸易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1994年~2007年间,我国工业制成品顺差由原来的21.1亿美元增加到4436.3亿美元,与此同时,初级产品贸易则由32.4亿美元顺差转变为出现1814.3亿美元的逆差。应当注意的是,我国工业制成品贸易出口和进口均大幅增长,这反映了我国加工贸易占有较大比重,中国处于加工贸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邻国的出口要经过中国的组装得以实现,即“大出”同时伴随着“大进”,出口增长大量地依赖工业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的进口,其中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甚至存在着较大的逆差。我国商品进出口十几年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急剧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部分加工出口产业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

com3.发达国家对中国技术出口的限制扩大了贸易顺差

按照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自由贸易原则,中国主要对海外原材料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需求较大。但一些发达国家以国家安全等为借口,对本国企业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设备施加种种限制。巴黎统筹委员会解散后,某些国家对华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没有放松,反而加强,这自然会加大双边贸易不平衡。以美国为例,美国对中国实行歧视性出口管制已是导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9·11”事件以来,美国进一步实施对中国的技术出口限制,出口许可审批的时间更长,对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也更多。对华出口管制是一把“双刃剑”,出口管制政策在对美国工业产生危害的同时,也在许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竞争力,导致对中国出口下降。美国的出口许可证从递交申请到批准的平均时间一般为3个~12个月,而日本、德国对向中国高科技出口发放许可证的时间最多为1个月。所以,如果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获得许可证,出口机会就会转向德国或日本公司。正由于此,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续下降。由于美国歧视性的出口管制,近几年美国每年都要丧失对中国出口几十亿美元的贸易机会。

4.FDI推动贸易顺差的扩大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形成的生产能力正在释放出来,导致某些产品出口激增,远远超出国内市场需要,因而出口大量增加,贸易顺差而扩大。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目前,加工贸易是外资企业的主要贸易方式,2007年外企加工贸易出口6955.2亿元,同比增长23.4%,进口5594.1亿美元,同比增长18.4%,实现贸易顺差1361.1亿美元,占全国加工贸易顺差的55%,因此可以看出,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在我国贸易顺差的加速扩大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跨国公司把我国作为全球生产基地,依靠自身技术的先进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大力开展加工贸易,推动了出口额和进口额的逐年高涨。因此,跨国公司以加工贸易等方式,大量向国外市场出口产品,并不能反映出我国在全球市场真实的竞争力,只在数字上制作了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其实,我国的很多出口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制造”。

5.产业结构的提升导致大量的进口替代

在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中,大量外资企业来华建立加工组装基地,客观上将周边地区对美欧的顺差转移到我国。特别是近几年外商对华投资由加工组装环节向上下游延伸,呈现整个产业链对华转移的趋势,使我国家用电器、信息技术、运输工具等产业的国内配套能力大大增强,从而大量替代进口。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也由“大进大出”向“小进大出”转变,使用国产料件的比重大幅提高,顺差逐年增加。除集成电路以及电容器、复印机、电容器、汽轮机等产品的零件进口增长较快外,大部分产业的零件进口都呈低速增长或下降趋势。不少产业零部件生产能力激增后,转而大量出口。例如,汽车零件进口额下降8.2%,出口额却增长了49.2%。中国自己的公司提升产业结构,相互激烈竞争,这无疑受助于在华外国公司的技能和技术转让。

外贸顺差反映了原产地统计规则,顺差多并不等于利益多。顺差或逆差不是利益分配大小的标志,也不是经济是否健康的标志。我国顺差虽大,但仍不是贸易强国,在国际分工中还处在较低端,获得的比较利益并不高。比如,我国的顺差集中于加工贸易与外资企业,如果根据企业的“国籍”或增值的多少来统计顺差,我国的顺差就会大大减少。因此,根据原产地规则统计出的我国顺差,统计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不完全是反映贸易利益分配的恰当指标。

综上所述,我国巨额的贸易顺差是由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素禀赋优势推动的结果。所以,我们既要看到外贸顺差增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国际分工地位低、亟需提高的一面。因此深入分析我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原因,对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宏:转轨的贸易流动.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黄先海:中国制造业贸易竞争力的测度与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6.5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3)

【关键词】 增长方式; 因子分析法; 经济效益; 核心竞争力

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源于“投资、消费和出口”,被统称为国民经济引擎的“三驾马车”。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实行的是投资和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较为严重地依赖投资规模和出口市场,然而在金融危机的阵阵寒流中,我国许多产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较低、依赖贴牌加工、产业链较短的外贸企业受危机冲击较大,有的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因此当务之急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外贸增长方式是指决定外贸增长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外贸增长的方式,包括粗放式外贸增长方式和集约式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就是从传统的单纯依靠数量扩张和价格优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依靠技术与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优化结构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

尽管我国一直致力于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优化,然而转变效果如何,人们对此有不同的评价。笔者试图构建一个外贸增长方式的评价模型,借此对我国以及各地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

一、文献综述

关于外贸增长方式的问题,国内学者对于此问题的研究相当丰富,相关文献资料较多,但主要集中在定性分析上,定量分析较少,主要包括范爱军等(2007)构建了外贸增长方式的评价模型,并利用AHP分析方法对山东省1999—2004年的数据对这一评价模型指标体系进行了演示分析。霍强、罗卫(2008)构建了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线性加权法对我国2000—2005年的外贸增长方式的实际转变效果进行了测算。黄小峰(2008)构建了我国外贸增长方式的综合评价模型,并主张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研究。何永达(2009)在构建外贸增长方式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浙江省1995—2007年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情况进行了分析。王宇华(2010)利用AHP分析方法对浙江省2001—2008年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本文力求以客观的分析来评价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希望能为各地区评价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可资借鉴的有效方法。

二、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模型指标的选取

加快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近年来我国外贸领域的一项工作重心,“十二五规划”中外贸专项规划的主体思路就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显得尤为迫切,也是我们应对金融危机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对于目前国家及各地区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上的效果如何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这对于我们进一步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迫切要求,研究如何构建外贸增长方式评价模型的指标体系,并选择适当方法对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效果进行定量分析,为国家及各地区评价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效果提供参考依据,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与建立不能随心所欲,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准确,首先要依赖于各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否全面、科学、合理和有代表性。因此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各国对外贸易发展规律,借鉴国外历史经验,结合我国几十年来外贸发展的具体实践,按照系统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设置和建立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笔者选取反映外贸增长方式的4个大类指标,包括外贸总量指标、贸易结构指标、外贸效益指标和贸发基础指标,各大类的具体指标如下:

(一)外贸总量

外贸总量指标主要有贸易总量和贸易速度2个二级指标构成,从总量上反映了地区外贸的增长情况。其中贸易总量包括外贸出口总额(a1)、人均货物出口额(a2)、外贸进口总额(a3)和人均货物进口额(a4);贸易速度包括货物贸易出口增长率(a5)和货物贸易进口增长率(a6)。

(二)贸易结构

贸易结构指标包括出口结构和产品竞争力2个二级指标,其中出口结构包括机电产品出口比重(b1)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b2)和一般贸易出口比重(b3);产品竞争力包括初级产品竞争优势(b4)和工业制成品竞争优势(b5),其中产品竞争优势是指该产品的出口值与进口值之差比上两者之和。从贸易结构中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产品在地区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以及地区工业制成品的竞争优势等情况,这些对于地区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非常重要。

(三)外贸效益

外贸效益指标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二级指标,其中经济效益指标包括货物贸易出口贡献率(c1)、货物贸易进口贡献率(c2)和一般贸易出口贡献率(c3);社会效益包括外贸行业就业人数(c4)和进出口外贸依存度(c5);环境效益包括单位出口金额能源消耗数(c6)、单位出口金额废水消耗数(c7)、单位出口金额废气消耗数(c8)和单位出口金额废物消耗数(c9),其中进出口贡献率是指该类产品进出口额的增量与GDP增量之比。外贸效益指标反映了外贸企业的利润来源以及能耗情况,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就是单位出口产品能耗不断减少、利润更多的来源于一般贸易,同时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对外贸的依存度不断降低,外贸效益指标很好地反映了地区外贸增长方式的变化。

(四)贸发基础

贸发基础指标包括投资、产业结构和科研投入3个二级指标,其中投资包括国内固定资产投资(d1)和国际直接投资(d2);产业结构包括第二产业比重(d3)和第三产业比重(d4);科研投入包括R&D投入占GDP比重(d5)和独立自然科技人员数(d6)。贸发基础主要反映了地区的科研投入和产业结构,投资和科研投入的多少对于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具有重要影响,这些因素是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通过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占比、地区科研投入、出口产品的单位能耗、效益来源以及进出口总量等指标得变化集中反映了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通过最后的综合得分可以看出地区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上取得的成绩。

三、因子分析法及其评价结果

因子分析法用少数几个因子去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即将比较密切相关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而这个因子并不是具体的变量,是不可观测的,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命名解释。但是这几个较少的因子却可以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运用这种研究技术,我们可以方便地找出影响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对因子分析结果进行解释。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为:

X=BZ+E

其中Z为提取的新变量值向量,B为方差贡献率值向量,X为原指标值向量,E为残差向量。

本文以青岛市2001至2012年共12年的数据为样本,选取了共计26个评价指标,则评价样本矩阵为[Xij]12×26。对于青岛市2001年至2012年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1.由于26个指标量纲不同,因此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其标准公式为:Yij=■ (i=1,2,…,12;j=1,2,…)。

其中Yij代表第i年的第j个指标值标准化后的数值;Xij代表第i年的第j个指标值;■j代表青岛市12年中第j个指标值的均值;σj代表青岛市12年中的第j个指标值的标准差。

2.利用SPSS17.0软件,对青岛市2001至2012年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26个指标数值进行因子分析,按照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根据运行结果选入5个公共因子,其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5.848%,这5个特征根见表1。

由于公共因子在原始变量上的载荷值(原始变量载荷矩阵略)偏低,不利于解释,故需进一步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经过7次旋转后,得到载荷矩阵表,从中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在外贸出口总额(a1)、人均货物出口额(a2)、外贸进口总额(a3)、人均货物进口额(a4)、国内固定资产投资(d1)、外贸行业就业人数(c4)、机电产品出口比重(b1)、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b2)、R&D占GDP的比重(d5)、工业制成品竞争优势(b5)、单位出口金额废物消耗数(c9)和单位出口金额能源消耗数(c6)上的载荷值都很大,可以看出公共因子F1主要反映了贸易总量、出口结构、环境效益和国内投资情况等信息。公共因子F2在货物贸易出口增长率(a5)、货物贸易进口贡献率(c2)、一般贸易出口贡献率(c3)、货物贸易出口贡献率(c1)和货物贸易进口增长率(a6)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认为公共因子F2主要反映了对外贸易的增长情况,可以称其为增长率指标。公共因子F3在第二产业比重(d3)、独立自然科技人员数(d6)、国际直接投资(d2)和进出口外贸依存度(c5)上的载荷值较大,主要反映了科技人员、外资对该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以及对外贸易的依存度,是一个外向型的指标。公共因子F4在一般贸易出口比重(b3)上的载荷值较大,可以认为F4反映了该地区的自主出口能力,一般贸易是我们自己的渠道、自己的品牌,是应该鼓励企业发展的方向。公共因子F5在第三产业比重(d4)上的载荷值较大,而第三产业包括了服务贸易的许多方面,比如运输、保险、金融、电子信息化、咨询服务等,可以认为F5是服务贸易因子。

3.用回归法估计出因子得分,按每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5个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青岛地区各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效果的综合得分F,即:

F=■

如上式所示将每年的外贸指标在5个因子上的得分进行加权总和,就得到了综合得分,综合得分大于0的年份表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较好,而越接近于1说明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效果越好。具体得分如表2所示。

根据上述各个公共因子的分析,结合各年份在5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和综合得分(见表2),就可以对青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进行综合评价。在公共因子F1上得分最高的是2012年、2010年和2011年,说明在近几年对外贸易的总量规模、环境效益和国内投资都有比较大的提升,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得到了较高重视;在公共因子F2上得分最高的是2011年和2006年,说明在这几年青岛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较快,外贸对青岛GDP的贡献率比较高;在公共因子F3上得分最高的是2012年、2009年、2008年和2007年,说明在这几年科技人员、外资在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公共因子F4上得分最高的是2009年,说明2009年的一般贸易发展迅速,表明青岛比较重视自身竞争实力的培养;在公共因子F5上得分最高的是2005年,这是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的一年。

根据表2中各年份的综合得分和排名情况可以看出,尽管在2001至2012年间青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曾有过波动,但是从2005年开始青岛地区的外贸增长方式处于不断转变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论是科技投入指标还是科技产品出口的占比都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由于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导致2009年青岛的外贸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特别是F2指标出现了负值,然而F2指标更多反映的是地区外贸总体增长情况。在国家和青岛市政府、各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努力下,青岛地区外贸企业努力提高自身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致力于高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对后期青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危机的压力之下,青岛努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带来了2009年之后外贸增长方式综合得分的不断提高。

四、政策建议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化,全球需求缩水和贸易保护主义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全国包括青岛地区的外贸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影响,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完成青岛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对外贸易体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坚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增强财税政策、货币政策和资源政策对外贸发展的支持力度,调整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外贸政策。利用行政权力促进外贸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外贸绩效评价体制、工作服务体制、贸易促进体制、摩擦应对协调体制,促进青岛市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其次,实施“科教兴贸”战略,提高外贸人员的素质。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技术贸易,完善青岛市对外贸易的结构;另一方面要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贸易进行改造,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效益和附加值,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再次,优化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促进外贸进出口结构的转变。在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的同时,加快培育以技术、品牌、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商品结构。面对当前外贸出口市场环境的转变,青岛市必须调整出口市场结构,防止某个外部市场需求的变化对青岛市对外贸易发展造成冲击。

最后,优化贸易方式结构。一方面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延长产业链,使加工贸易向纵深方向发展;另一方面要发展多种贸易方式,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等多种贸易方式全面发展,改善对外贸易结构。

【参考文献】

[1] 孙西辉.山东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比较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08(2).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4)

关键词:外贸依存度;影响;汇率;建议

1外贸依存度的概念和我国近年外贸依存度的变化

外贸依存度亦称“外贸依存率”、“外贸系数”。一般用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总额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来表示。即贸易依存度:对外贸易总额/国内生产总值(GDP) x100%。它不仅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同时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开放程度。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额的不断扩大,外贸依存度不断上升。2001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了43.97%,2002年进一步上升到了50.18%,2003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继续攀高到60.37%,其中出口依存度为31.1%,进口依存度为29.28%。2006年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7%。外贸依存度的提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表明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我国与世界已经形成相互依赖的经济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偏高的外贸依存度也暴露出我国贸易伙伴国集中、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方式不合理、不利于稳定劳动力市场等诸多弊端,说明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依赖程度在增加,受世界经济冲击的风险在加大。

2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

2.1我国对外贸易结构中加工贸易比重过高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加工贸易还是一片空白。而到了2004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接近5500亿美元,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2005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竟达到6905亿美元,增长25.6%,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上升到48.6%,几乎占到了贸易总额的一半。加工贸易是一种“两头在外,一头在内”的贸易方式,通常从事低层次加工贸易的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从事高层次加工贸易国家对外贸易依存度。目前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中,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组装环节为主,附加价值不高,国内采购、配套率也较低,利用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加工生产后出口,它与国内经济的联系并不紧密,因此运用包含加工贸易在内计算的外贸依存度指标必然被高估。

2.2国内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我国的贸易主要主要发生在第二产业,即以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服务业比重偏低。反映在外贸依存度上,我国的货物贸易的对外依存度要远远大于服务贸易的对外依存度。如表2所示,我国第一产业的GDP从1998年到2003年逐年递减,而相反第二产业的GDP则逐年上升,从1998年的49.3%上升到2003年的52.9%,与此同时第三产业则变化不大,围绕在33%左右变动,第三产业比重的相对偏低反映在贸易依存度上就如下表后两栏所示,货物贸易依存度远高与服务贸易的依存度。这也是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偏高的原因之一。

2.3汇率水平的影响

从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的相关分析看,外贸依存度与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则外贸依存度下降;人民币贬值,则外贸依存度上升。从总体上看,人民币的大幅度贬值,对出口产生了巨大影响,外贸依存度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30%上升到目前的60%。可以说我国外贸依存度的较快提高,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重要原因。

2.4统计原因造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被低估

由于统计原因,作为外贸依存度指标中的分母--国内生产总值被低估。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采用产出法统计国内生产总值的国家,统计遗漏较多,表现在:(1)一些本应纳入GDP的服务业增加值无法获得统计数字,使得统计的范围明显的比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偏小;(2)我国工业增加值目前只计算规模以上企业,而且规模以上企业统计遗漏也很多;(3)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农民自产自销的商品价格往往被低估,甚至有的未被统计在GDP之中。

2.5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明显滞后对外贸易增长速度

一般情况下,GDP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速上,对外贸易依存度则会随着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的提高而提高。近年来,全球贸易年均增长速度在6%左右,比世界经济增长率高2-3个百分点。2000-2004年我国对外贸易平均增长速度为18%,比同期GDP平均增长速度高9.4个百分点。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我国对外贸易与实际GDP的相对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外贸依存度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 GDP的增长速度比进出口总额的增长速度快,最后的结果必然是贸易依存度增大。

3外贸依存度增高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3.1贸易伙伴集中,加剧了我国对外贸易摩擦

由于我国外贸快速增长,特别是出口连续走高,一些国家越来越多地利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及技术壁垒等手段对我国出口设限,贸易摩擦不断增加。.特别是我国目前进出口主要集中于美国、日本、欧盟等少数国家及地区,不仅加剧了我国与贸易大国的贸易摩擦,也不利于分散外贸风险。由表3可看出2000-2004年中国对美、日、欧等国的出口贸易是逐年增加,对外贸易依存度增强。新的贸易壁垒使我国不可避免地进入了国际经济摩擦的时代。

3.2贸易结构不合理,影响国家经济安全

当前,我国的进口产品结构呈现出资源性产品品种数量、高技术及其产品进口依赖不断增大,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形态上分析,伴随外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战略物资、关键产品和重要技术的进口比重还将不断上升,进口依存度的不断加大。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高,外部需求的波动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国家经济安全运行中必须面对的风险。世界经济发生的剧烈变动,对于国外需求依赖程度不断增强的我国经济将有难以预测的冲击。

3.3贸易方式不合理,影响国家经济发展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方式是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自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得到迅猛的发展,在出口贸易中,加工贸易已经超过了一般贸易,成为了我国出口贸易最主要的方式。加工贸易依托的是低成本劳动力,不会实现较大的经济效益。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在拉动就业,促进资源利用,推动经济增长上作用明显。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各国在贸易方式的选择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工贸易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特点越发的显现出其不适应性。

3.4恶化贸易条件

国际贸易能使贸易双方得到利益,但是这个利益并不是均等的。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对外贸易中贸易条件日趋恶化而且受益较小。我国对外贸易也呈现出这种趋势。虽然我国已是贸易大国,但远非贸易强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以低成本、低价格的数量增长型为主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在国际交换中获取的比较利益较少,我国一些产业确实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4应对我国高外贸依存度的建议

尽管国际上对外贸依存度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但鉴于我国经济非常容易受到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因此,我国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对外贸依存度进行合理调控,变被动为主动,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4.1培育对外贸易新增长点,大力发展贸易服务业。

服务贸易是现代经济中最具增长潜力的领域,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领域。从世界上开放型经济大国发展的轨迹分析,服务贸易的整体增长及服务业的市场开放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因此,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重点服务部门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如鼓励重点领域服务贸易出口、大力促进文化产品出口、发展服务外包、促进技术出口及进一步开拓服务贸易市场等。这样可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同时也可以提升服务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增加分子的比重,达到降低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目的。

4.2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增长的立足点。

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我们需要努力扩大内需,将扩大内需做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的立足点。我国应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基础之上,形成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较优势,降低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程度。只要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尽可能扩大出口,就能够从容应对国际经济环境的风云变幻,把握市场主动权,保持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特别是在目前我国与其他国家贸易摩擦逐步增多的情况下,扩大内需不失为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对外贸易依存度的良药。

4.3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内资外资平等。

目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进大出”,这种模式并不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也不能得到升级。一旦我国失去人力资源优势,外贸发展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我国要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转型,政府在制定发展加工贸易政策时,应大力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促进加工企业增大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提高国际市场经营开拓能力,变中国的加工地位为生产经营地位,以提高加工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在内外资方面,中国应该按照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建立一个对内外资企业真正公平、平等的竞争环境,使加工贸易真正成为连接国内外市场的纽带。

4.4优化进出口的商品结构

我们应当积极推进外贸市场的多元化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多元化战略,改变原有的出口贸易市场集中和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4.5完善国内经济核算制度,准确反映经济总量及其变化

在总结我国统计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科学规范的GDP数据调整和修正制度,改革现行国内经济核算和数据制度,提高我国GDP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国际化水平,并根据有关统计调查不断加以完善和修订,使GDP数据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4.6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

人民币贬值是刺激我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和外贸依存度不断提高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出口规模的快速增长和贸易盈余的增加,欧美和日本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人民币升值的要求。为此,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的适当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外贸依存度,减少贸易摩擦。

参考文献:

1.崔大沪.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思考[J].界经济研究院报,2004,(4).

2.刘新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的原因、影响与建议[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报,2005,(3).

3.王艳.对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几点思考[J].南开经济研究,2002,(3).

4.温耀庆.中国外经贸热点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

5.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9).

6.张二震,野清.国际贸易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7.曾杰:《我国高外贸依存度原因探析及对策研究》,《北方贸》, 2008年第9期,第35-37页.

8.崔玮:《从外贸依存度看我国经济的外部潜在风险》,《对经贸实务》, 2006年第4期,第8-11页.

9.徐晓玲、吴玲:《我国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及存在问题析》,《价格月刊》, 2008年,第89-91页.

10.李舒研.我国贸易结构分析与优化建议[J].对外贸易,2004(6).

11.孙纲.我国外贸依存度的结构调整分析[J].北方经济2006(2).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5)

关键词:贸易自由化;GDP;进口;出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提出了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并取得了初步成就。1995年5月,中国政府贸易主管部门的领导宣布,中国将积极推进贸易自由化,建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能与世界通行的贸易制度相接轨的自由贸易制度(吴仪,1995)。接着采取了一系列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措施。因此,本文以1995年为我国贸易自由化的分界点,由于受限于可得数据,分析探讨了1985年到2007年的GDP增长和贸易自由化的关系,并且对进出口额与GDP总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一、贸易自由化与GDP的增长

根据GDP的统计方法GDP=C+I+G+(X-M),贸易总额的增长并不一定能促进GDP的增长,只有当净出口额(X-M)增长了,才能带动GDP的增长。因此,首先,以贸易差额(TradeBalance)占GDP的比重为被解释变量,以GDP的增长率g为解释变量,建立模型:

TB/GDP=α+βg+μ (1)

运用Eviews3.1软件对方程进行估计,可得:

TB/GDP=0.027-0.06g+0.688AR(1)

(1.26),(-0.39),(4.45)

可见,我国GDP增长1个百分点,贸易平衡占GDP的比重下降0.06个百分点。因为我国在1985年至2005年这20年间GDP的平均增长率为9.96%,所以贸易差额占GDP比重的下降0.5976%,其平均比重为2.1%。这说明我国在这20年间贸易基本处于顺差状态,贸易总额的增长对我国GDP的增长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现在需要考察的就是,是否实行贸易自由化以后,我国的贸易条件有了进一步的改善,贸易对于推动GDP增长的作用进一步加大。因此,在模型(1)中加入贸易自由化虚拟变量(LIB),模型变为:

TB/GDP=α+β1g+β2LIB+μ(2)

估计方程,可得:

TB/GDP=0.013-0.57g+0.015LIB+0.522AR(1)

(0.53),(-0.32),(0.96),(2.22)

可见,虚拟变量LIB的系数为正,说明贸易自由化以后,我国的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进一步扩大,GDP的增长和贸易条件同时向积极的方向发展。贸易自由化以前,模型(1)的截距项为0.027,贸易自由化以后为0.028(0.013+0.015),说明贸易自由化的政策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是正面的影响。

由以上估计可知,实行贸易自由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我国,贸易自由化主要带来的是出口大幅增长,贸易顺差的增加,丰富了我国的外汇储备,这也是我国能在2007年金融危机中展想出强大的抵挡能力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国应该坚持贸易自由化的政策,在增强与世界各国贸易交流的过程中推动我国GDP的增长。

二、进出口与GDP的关系

(一)计量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由于只是对进出口和GDP在量上的关系进行分析,因此直接以进口额、出口额作为被解释变量,GDP总量作为解释变量。为了避免异方差,对所有变量取对数,模型为:

lnGDP=α1+β1lnIMPORT+μ1 (3)

lnGDP=α2+β2lnEXPORT+μ2(4)

估计方程,可得,

lnGDP=12.65+0.16lnIMPORT+2.1AR(1)-1.69AR(2)+0.57AR(3)

(4.87),(3.06),(9.53),(-4.31),(2.76)

lnGDP=13.99+0.05lnEXPORT+20Lar(1)-1.55AR(2)+0.52AR(3)

(5.1),(1.13),(8.69),(-3.77),(2.38)

对比模型(3)(4)的估计方程,可以看出进口额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长0.16个百分点;而出口额增长1个百分点,GDP增长0.05个百分点。由此可以推断,进口对于我国GDP的拉动作用要大于出口对于我国GDP的拉动作用。

(二)实证分析

“进口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面,扩大进口有助于调剂余缺,弥补资源不足,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提高经济效率,与出口一样是促进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因此,为促进对外贸易的长远发展,迫切需要重新认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进出口结构,促进贸易平衡”(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从进出口意义来看,出口增加了我国的外汇收入,直接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而进口表面上减少了GDP的总额,而且其产品对我经济有着潜在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远远大于了出口带来的一时的GDP的增长。转贴于

这是因为从1985年至2007年,每年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总额均大于初级产品。而工业制成品一般科技含量高于初级产品,其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额增长幅度最大,截止2007年其额度达到了整个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的57%。科技强国,这些先进的机械设备的引进必将促进我国工业、制造业、运输业等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完善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大大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即使是初级产品的进口,也主要是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进口,而对食品、动植物油脂,尤其是对饮料及烟类的进口相对较少。因为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等初级产品主要运用于工业、建筑业中,而这两个部门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因此也使得进口促进了我国GDP的增长。可见,进口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对外贸易中,我国应重视进口,不能一味追求贸易顺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国财政杂志社).进口贸易的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经济纵横,2009,12,26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6)

【关键词】 贸易顺差 中国对外贸易 原因

Abstract : The paper is mainly about th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China's foreign trade surplus.

引言

事实和经验都可以证明,在适当的时候一个国家存在一定的对外贸易顺差可以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说,对外贸易顺差是把双刃剑,有着正反两方面的影响,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并且研究和思考。

(1)正面影响。

进出口贸易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贸易顺差有助于提高我国出口企业和工人的福利,也有助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另外,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大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因此出口越多也就意味着实现就业的人数越多。从这个角度来说,贸易顺差对于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解决就业矛盾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负面影响

持续性的贸易顺差使得我国拥有较高的外汇储备,这对我国资产的保值增值带来一定压力。同时,中央银行不得不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这就容易造成我国金融市场中人民币的流动性过剩,还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另外,巨额的贸易顺差造成我国经常性帐户的顺差,难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

贸易顺差使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摩擦加剧,其中以欧盟和美国最为严重。近年来,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有增大的趋势,给我国出口的持续性发展带来了重大威胁。

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一部分属于资源密集型,还有少部分属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给我国的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1.中国对外贸易的现状

在我国,从2005年到去年为止,贸易顺差一直呈现大幅增长的趋势。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第一次达到了千亿美元,2008年全球遭受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仍然有所增长,但是速度变得相对缓慢,据统计,我国在2008年的全年对外贸易顺差达到2, 900亿美元。2008年之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渐渐削弱,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在稳定中有所增长,所以,目前对外贸易顺差是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大趋势。当前,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可以提高国际偿债的能力、应对危机的能力以及抵抗各类风险的能力,对我国经济长期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地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由于我国相对较大的对外贸易顺差的存在,加剧了我国与它国之间的摩擦,另外也造成严重的国内非可再生资源的流失和环境的严重污染等。目前来看,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不断增加已经成为国内经济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的隐患之一,给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

以下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

2.1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项目上来看,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顺差,多年来一直在增长,而服务贸易却是一直保持逆差的状态,而且逆差呈现逐步增长的势态。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的服务贸易一直都是顺差的,可以看出我国在经济结构上的问题和隐患,这些有待进一步调整和改善。

2.2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方式上来看,我国的加工贸易的顺差占全部的比重较大,并且逐年增长,而其它贸易的交易方式却是一直逆差的。这说明,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主要依靠加工贸易,这一点值得注意。

2.3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对象上来看,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有着明显的国际区域性。由于近几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使得制造业需要的原材料、元器件等需求很大,这些大多是从东盟以及周边邻国进口的,所以就会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存在贸易逆差,经过对这些进口产品的加工,制造出各类消费品,将这些消费品出口欧美,就自然引起与欧美国家之间的贸易顺差。这样的运转方式使我们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大大改善了,同时也使我国与欧美各国的贸易关系变得紧张。

2.4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效果上来看,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竞争力为出口产品的价格以及数量。这样的竞争方式容易造成各个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总体上的经济效益十分有限,甚至造成竞争双方都得不到经济效益。所以我国应该尽快调整对外贸易结构,增加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减少低端产品的出口,打开新的对外贸易局面。

3.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

根据我国对外贸易的现状以及对外贸易顺差的结构性特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原因。

3.1由于我国的贸易特点产生对外贸易顺差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主要是由于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和一些相对低端的贸易比例很大,而且逐年增加,特别是近年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加工贸易主要依赖于我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虽然会给我国增加很多的就业机会,但这种对外贸易的产品有明显的技术含量较低、附加值较低的特点,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这种弊病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体现得最为明显,各国进口量大大减少给我国加工贸易造成强烈冲击,就可以说明这个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3.2由于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造成的对外贸易顺差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以进口原材料、技术、设备等为主,而出口的产品都是以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消费品、机电产品等为主。我国一直试图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目前依然以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出口为主。这种条件下,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以缓解经济发展的诸多压力,加快出口产品优化结构的进程。

3.3国际市已经对我国的出口产品形成一定的依赖

前几年,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对我国产品的需求很大,从而对我国的出口形成依赖,而且没有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而减弱。随着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份额越来越大,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强。目前,我国机电产品、轻工产品和纺织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有很大的份额。从短期看,国际市场采购商在没有找到“中国制造”的替代者之前,只能从中国采购。除此以外,多年来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实行高精技术及其产品的封锁等,都是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很大的原因。

结束语:

我国对外贸易顺差的现状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正反两面的影响,对这一问题深入分析有利于我国在对外贸易发展上打开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翁曼莉. 我国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分析与应对[J]. 发展研究, 2008,(02) .

[2]戴翔,张二震. 中间产品进口、出口多样化与贸易顺差--理论模型及对中国的经验分析[J]. 国际经贸探索, 2010,(07) .

[3]项松林. 国际货币政策对中国贸易顺差影响研究[J]. 财贸研究, 2010,(05) .

[4]万慧. 基于ECM的中国对外贸易顺差影响因素的分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6) .

[5]戴翔. 中国“出口导向型”模式的可持续性辨析[J]. 现代经济探讨, 2010,(08) .

对外贸易增长的原因篇(7)

[论文摘要] 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地带,中心控制,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

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