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生态城市内涵

生态城市内涵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5 10:46:03

生态城市内涵

生态城市内涵篇(1)

一、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内涵

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通过综合协调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生态城市建设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它不仅是一个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立足于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生态经济理念指导和规范区域内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创新发展机制,寻找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培育发展环境。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区域内环境保护、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生态城市建设的基本原理是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基本出发点是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核心是生态经济发展,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全面、健康、持续发展。

二、生态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城市建设是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于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生态城市是在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生态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更需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丰富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引导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进方向。

2、建设生态城市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载体。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生活的提高、注重生态文明的培育。因此,建设生态城市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新载体,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增强生态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人居环境,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3、建设生态城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注重经济效益,更加注重人类福利、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建设生态城市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缓解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弥补自然资源的结构性缺陷,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内涵篇(2)

关键词:地域文化 生态设计 景观构建

一.城市生态景观构建的概念及意义

在我国快速化的城市发展进程中,城市重建与景观设计受到了我国当前国情的影响,从城市再生视角对于景观设计的整体综合性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保留原有的城市物质结构,利用社会网络以及相关的经济功能完成对于城市的景观构建是以城市地域文化为背景的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融合内容。一般来说,生态性景观设计师通过使用共同的资源空间来实现城市资源平等分配,保证在城市环境中能够引入生态观念,是民众能够真正体会到生态设计的特点和效果。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物资和空间都处于极为容易被塑造的状态之下,所以在城市生态视角下进行地域文化的阐述与融合,能够保证了城市的景观构建在地域文化以及生态设计的多层次影响下实现其基本功能,保证生态性和地域性能够被民众所接受和认可。

从现代话城市发展背景下来看,景观设计兼具视景与地域综合体,其现实内涵已经覆盖了城市广场、社区、公园等一系列的公众环境。以生态性为景观设计的原则,无论是从现代化建设视角还是城市发展视角,都能够将公民的生活行为习惯以及基本需求带入到区域环境设计中,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来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保证以良好的物理场所和心理空间来完成人们心理以及生理对于城市景观的多重需求,也能够从多方面促进城市地域性文化的发展与融合。大力发展城市生态性景观设计,是对于城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人保证在生态性景观设计中能够应用地域性文化元素不仅提升了城市公民生活品质,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问题,传承了古代艺术文化,增加了城市景观设计的特点,保证了城市景观设计能够在多元素的影响下令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二.生态性视角下城市地域景观构建内容

在城市生态性视角下,城市的景观设计需要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入手,结合实际的地域情况设定不同的景观设计方案,保证其景观设计在满足生态性设计特点的情况下还能够充分发挥其所固有的,不同城市的不同设计相关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不同的文化历史遗迹能够与城市的景观设计相结合,以此来完成生态性和地域性的充分融合实践应用。本文从城市景观发展与坚实的实践内容入手,基于景观设计功能的角度探究生态性和地域性的融合,通过对于我国及国外多个城市的生态性景观设计分析,以此来总结生态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在景观设计空间中的作用发挥。

1.生态性景观设计空间构成

作为景观设计的主体内容和大致框架,空间结构是景观的基本物理属性,通过对于空间的形态、尺度以及形状设计来完成基本的空间构成,保证空间结构能够完成城市对于景观设计的基本需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空间结构是展现地形、照明设备等景观元素的容器,在城市生态性视角之下,合理的应用树木等植物来分割空间结构,能够保证生态性特点充分在空间构成中发挥作用。从地域性的角度来看,生态性空间结构保证了城市景观与其他建筑与相结合,成为了景观展示与建筑功能相关联的平台,使城市的地域文化能够在建筑特色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影响其空间设计特点。

2.生态性景观设计服务功能

景观设计作为城市中与群众接触和互动最为频繁的建筑设计内容,保证其实用性以及服务性是设计成功的关键,所以保证以生态性为原则进行服务功能的设计,能够从居民的健康角度入手来提升景观设计的应用效果,保证其生态特性能够激发居民锻炼和欣赏的欲望,以此来保证城市居民能够在较为自然的环境下生活。

在生态性的设计基础之上,城市的服务功能还可以在地域性特点下得到保证。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地域特点是其宣传自我的关键,而良好的地域性景观设定能够增加城市的历史感和空间感,在这样的景观设计中,居民能够更加亲身的体会到历史发展中城市所流传的文化特点,能够深入了解城市的基本发展内涵,使居民能够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得到历史文化的科普。

3.生态性景观设计文化内涵

与生态性城市景观设计服务性对比,文化内涵是景观设计中最为感性和有历史感的体现,更能够展现出城市设计中的地域特色。作为景观设计的灵魂,文化内涵主要满足于不同人群对于城市景观的精神需求,一个成功的共享性景观文化内涵设计,可以保证景观设计更具城市文化归属感和地域特点,能够快速融入到城市环境中。而已生态性特点来分析,我们可以认知到在城市的景观设计中其文化内涵的主体内容就是现代化生活与自然地重要关联,保证了城市景观设计能够从生态性上服务于民。

在景观设计的环境外在方面,文化内涵主要展现在植物、设施等视觉元素的应摆放应用中,而在景观设计的环境内在方面,文化内涵是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主要通过美学、文化等方面传播。所以景观设计的生态性以及地域性都能够在你不同领域的元素应用中的得以深刻的展现出来。

三.城市生态视角下地域性景观构建方法

对于城市来说,无论是生态性还是地域性,都是其设计的基本理念之一,从生态视角来看,空间、公共设施以及资源是设计过程中重要的方式,可以全面保证景观设计从多个角度满足城市的基本需求,使城市景观设计的生态环境满足于居民的生活需求,一次来保证在公共设施的应用中充分展现城市的地域特色。

1.空间设计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空间合理能够完成对于有限城市资源的合理分配,在实现生态性景观设计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要保证空间设计土地的充足性,能够使其充满保证在一定空间中不同公众可以和谐相处,其生态性能够在空间设计中被展现出胡来。除此之外,空间设计的适宜性是保证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合理的规划,才能够促进公众市民在景观设计空间中进行群体交流,使景观设计的基本任务得到体现。

2.公共设施设计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对于景观设计中公共设施的环境问题之上。景观设计中将所使用的物品进行改良,保证其能够适应不同人群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就能够充分发挥公共设施的效果,而其对于公共设施的使用还能够充分保证自我的节约特点,以完成生态性对于公共设施设计的要求,保证不同的人群可以在公共设施中完成交流与互动。在公共设施设计下,理性的设计需要与感性的生态观念结合,利用直观感受来进行设计,才能够从多个角度满足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而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中,其景观设计想要保证生态性与地域性的融合就需要在生态环境中加入城市所独有的地域文化内容,无论是诗句、绘画还是建筑风格等元素都可以在公共设施中进行使用和摆放,这样既保证了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性,还能够使生态原则与地域原则在景观设计中被体现出来。

3.资源共享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需要进行共享,这样才能够保证在富含地域性文化的公共资源中结合自然资源的生态特点完成两者的融合与实践。在自然资源方面,绿色生态的重要性被充分展现,景观设计者充分利用低碳资源来完成子元素合计,保证减少景观元素所导致的资源过度消耗,以综合性、循环性为特点,将城市的景观设计发展一体化,将河流、道路等自然环境与景观设计向结合,减少设施重叠下的资源浪费。而循环性能够保证将废弃的材料、土地等重新投入使用,充分借助自然之力完成景观设计。

在社会资源上,其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地域文化资源的的应用,将原有的充满地域文化特点的社会基础设施融入到生态景观设计中,能够快速使资源达到广泛应用,从多个角度保证生态特性和地域特性能够在景观设计中体现作用,从城市再生性视角的角度提升了景观利用的可持续性。

4.情感融合

对于城市来说,景观设计的不同体现了其独特的精神以及文化元素,环境的不同直接决定着居民的情感认同以及归属感,而生态性能够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景观设计的过程中,生态性与地域性的情感融合就成为了城市特有的文化标签,利用地域文化来进行景观设计,保证了将显性与隐性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上传承城市应有的文化精髓与灵魂。因为地域性的不同,所以城市景观设计需要以尊重城市环境特征为基础,无论是古树山湖还是厚重城墙,都能够利用不同的历史人文特点进行不同的城市建设,彰显不同的城市魅力。深入挖掘城市原有的历史特点,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共享原有的城市情感元素,保证传承当地的地方特色,是完成地域风格特性建造的手段之一。

四.总结

从城市生态性视角来看,其景观设计需要从城市文化基础、居民特点的角度出发全方位探究地域文化的特点来进行融合,保证景观设计与城市内涵结合呼应,历史元素与生态元素相结合,在完成城市建设地域风格化建设的同时还能够保持景观设计的基本生态功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升城市的景观设计内涵与历史文化底蕴。总体来说,城市景观设计中生态性与地域性的充分融合实践说明了在未来的景观设计发展中历史文化元素能够充分与生态环境保护内涵相结合,新型的城市景观设计理念正在不断影响着当前的景观设计领域。

参考文献

[1]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构建城市河道生态护岸[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01)

[2]陈明曦,陈芳清,刘德富.景观生态学原理在河道生态岸堤构建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01)

[3]曾忠忠.城市湿地的设计与分析――以波特兰雨水花园与成都活水公园为例[J].城市环境设计.2008(01)

生态城市内涵篇(3)

城市河道不但是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只有营造出良好的城市河道生态系统、人水和谐的城市景观,才能真正地改善城市居住环境、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本文以深圳市盐田河景观改造工程为例,从现代景观环境对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需求出发,从景观生态设计的角度对城市河道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进行思考和研究。

通过对深圳市盐田河进行实地勘察,分析各岸段水景、生态环境,掌握工程在河床、驳岸、及绿化设计方面所作的生态性改造尝试,发现并认识到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设计就是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和景观设计的重点和实质。只有遵循生态设计原则对城市河道景观进行设计和规划,尊重自然恢复河道的生态功能,同时在保护和创造生物良好生存条件和环境的前提下注重安全性、耐久性和自然景观效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提出和实施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与景观设计的策略,构建人水和谐的河道景观生态系统。

关键字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景观设计;盐田河

一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近年来,城市和到普遍存在淤积、污染等现象,许多河道失去了饮用水源甚至生活用水的功能,水体普遍富营养化,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可以说对河道的生态治理日益紧迫。景观城市河道水系统的功能比如航运、排水等已经被充分的利用,但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系统应该具有的生态效应和景观功能却往往被忽视。以前在对城市河道水环境进行治理的时候往往采取治理工程和设计规划分别实施,工程人员与设计师分别作业的方法和流程。而且传统的设计理念往往是以工程的角度为主,以最小的投入达到工程要求;排水、防洪是首要目标而混凝土结构是实现工程最普遍和可靠的手段。在这种治水理念的指导下,城市的生态系统、周边居民及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往往被忽视;整个岸区和河道也没有被视为城市公共空间,而是单纯的截弯取直、高筑堤岸,使得滨水景观在城市的生态价值中失去了活力。因此,治水和设计要有机结合,以新的理念和观念重新审视对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改造。应该从整个城市的景观系统和水环境的生态功能出发,一方面注重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以及水生态系统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岸线景观,营造出具有视觉效果和优良体验的和到环境。

2.研究意义

随着人们支配河流的能力日益提高,给河流也呆了越来越大的伤害。水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尤其是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污染,更是给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目前的城市河道水资源条件迫切需要得以改善,无论是水质的提高还是水景的改善,甚至水生态系统的完善都是城市急需解决的问题。城市河道水环境治理中的生态景观设计一方面需要注重工程技术的治理手段,同时要关注景观设计的美学效

果,还要考虑到同步设计同步实施。只有经过多方面的慎重考量、规划、设计、施工,才能即可治水又能美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二 深圳市盐田河河道水环境改造及景观设计

(一)河道现状特点

盐田河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内,是该区的一条主要河流。全长6.4公里,流域面积20.8平方千米,综合整治工程从2005年开始。其中,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的重点位于盐田河双拥公园下有段至盐田河内湾出海口。盐田河由于缺乏统一规划设计以及管理,防洪标准达不到10年一遇的标准。护岸在洪水中多发生水毁,洪水给周边居民和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沿河多见坍塌的河岸、淤积严重,而且临近社区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排入河道的污水对河道水质造成了严重污染。

(二)规划目标及理念

盐田河在综合治理规划的过程中吸收了国内、外治河的先进经验,结合自身特点进行。在满足水源保护和防洪的基础上,将盐田河治理规划成为具有示范性的生态、景观河流。在河道治理方面主要采用人工生态驳岸对自然河岸进行“可渗透性”的整治。同时,生态驳岸将滨水区植物与堤内植物进行有效联系,构成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在景观设计方面,在原有地形、道路和植被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充分

考虑到保护并利用现状。同时,通过丰富驳岸滨水边界的景观要素,增加亲水空间、强化亲水设施,利用盐田河周边的自然风貌,形成协调融合的生态景观。

(三)治理对策

1.水环境治理传统工程措施

在盐田河治理工程措施中,为了从根本上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改善水质,采用了传统的水体置换和引水配水的工程,将“静止”的水变成活动的水,使水流动起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盐田河上修建了两座钢筋混凝土自动翻板闸,闸门可自动调控,拦挡和释放河水。同时,一次性清除了14.12万立方米的淤泥,帮助盐田河水实现吐旧纳新、水体置换的效果和目标。

至今为止,采取截污和改善河网水质的综合措施一直是改善水质严重污染地区的主要措施。在盐田河治理工程中,在对现状进行充分考虑的前提下,工程主要采用了点截污和大截污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找出污水管道并将其接入污水管网,另一方面在河道两岸布置截污干管和截污泵站,集中截污并送往污水处理厂。对于沿河两岸的企业和居民区不仅要将其排放的污水接入污水管道中,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和企业素质、规范,从根本上改变和杜绝往河道内排放污水和倾倒垃圾的陋习。

生态城市内涵篇(4)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意义

1.生态园林的基本概述

1.1概念

生态园林的提出是在20世纪80年代,其中关于生态园林的说法多种多样,涵盖着不同的界定方式,但是总体来说,生态@林就是将生态理念作为落脚点,结合生态学原理的基础,从维护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主张保持并发扬传统的园林,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人工修整或规划自然,从而建立起适合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绿色空间。

1.2特点

生态园林属于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其建设的过程中体现出众多特点,如综合性特点、公共性及协调性特点、生物多样.陛和无界性等。

2.生态园林的基本内涵与设计原则

2.1基本内涵

生态园林的基本内涵是稳定可持续,这将关系到生态园林系统的健康状况,结合生态园林概念的界定角度,可以正确理解生态园林的基本内涵。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需要实现植物的科学部署,从而建立起和谐、空间与时间兼备、营养结构丰富的人工植物群落,最终的目的是为人们创设一个适宜生存的居住环境。同时,也应该体现出绿色植物的生态价值,有效地转化太阳能和化学能,并强化转化的力度,通过气候的作用,适当吸收环境中产生的有害物质,从而有效地净化空气和水体,确保生态环境的平衡。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应该注重植物的美观,特别是在绿化环境的同时升华艺术性,由此提高欣赏和游览的价值,并充分发挥出相应的社会效益,给人们创设1个高层次、高效率、文化娱乐兼备的绿色空间。

2.2设计原则

在生态园林的建设中,应该充分考虑城市化特点,保证实现生态原理系统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园林设计时,应该遵循多个方面的原则:保证宏观系统全面生态系统平衡、践行微观绿地强化绿量设计、反映出生态位、呈现出生物种类的多样化特点、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设计。

3.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功能

3.1生态方面

生态园林在设计的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生态功能,主要是通过园林中的植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来加以体现,从而达到生态园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改善的目的。生态功能会受到园林绿量的影响,绿量的多少则主要是由生态园林中总叶面积来进行制约。经过上述分析,在有限的城市绿地中应尽可能多地建造植物群落,确保有效地改善城市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生态平衡。

3.2社会方面

生态园林在实际建造的过程中会体现出社会功能,主要是在推行的有益社会活动中,可以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再就是结合相关的生态园林知识,把园林建造为一场公开课,从而发挥出园林的教育功能,让人们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义,并且提升对自然环境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生态园林就是人们对于自然的模拟,这不仅是一种场所,更是人们所创造的一种人工植物群落。

3.3经济功能

生态园林的建设离不开对植被的养护管理,因此,在传统的植被养护管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都被大大地消耗,甚至还会污染环境。生态园林的设计依靠稳定的植物群落,通过自我良好的维护与调节,能够将枯萎的树叶转化为营养物质,从而有效地简化养护管理工作的步骤。园林植物具有多种经济价值,因此,适宜将其转化为第三产业的开发资源。

4.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4.1改善生态环境,满足自然需求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是维护城市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良好关系,生态园林重视城市绿化的基础作用。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可以有效改善人们居住的空间,并起到美化城市景观的作用,从而塑造优良的城市形象。

4.2体现城市个性,提升城市品味

生态园林在城市建设中可以强化人们对于城市的认同感,并增强其自信心,有效地提升综合素质,加强凝聚力;对于城市外部具有深远影响,可以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同时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为经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生态城市内涵篇(5)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绿色垫江

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是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渝东北建设生态涵养发展区和农产品主产县的功能定位要求,也是未来垫江农业的必然选择。垫江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以“五点三区”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着力打造重庆粮仓、都市菜园、花果之乡,发展食品加工、劳务经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重庆蔬菜“4+4”基地县。完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8.8万亩,整治山坪塘4600口,高山生态移民搬迁886人。培育龙头企业7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110个、家庭农场235家。发展劳务外包,促进5万农民“坐地增收”。

切实抓好工业经济,建设富裕垫江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不相悖,工业仍是垫江加快发展的第一动力。垫江县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继续坚持以“一园四集聚区”,沪渝、沪蓉高速路出口和国省道沿线工业走廊,在用地合法和保障生态安全的前提下,适度进行点状开发;加快发展特色工业体系,强化要素保障力度。

今年以来,实现工业总产值247亿元、增长21.6%,工业增加值73.3亿元、增长23.5%。“工业经济推进年”取得实效。“6+2”特色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机械制造、生物医药、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电子电器、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实现产值77.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的15.3%。

做大做强商贸流通,建设活力垫江

建设五大功能区,必将催生区域经济版图的变迁和人口的转移,促进各个功能区域的交流和资源要素自由流动,给商贸物流业发展带来重大发展机遇。垫江县加快推进商圈建设,形成以县城中心商圈为龙头,社区便民商业网点和乡镇商业网点为基础的商贸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商贸物流快速健康发展。今年以来,新增商贸企业13户、累计177户,温州商贸城成功调整经营业态,佳艺美庭家居购物商城开门营业,引进大众4S店等汽车销售店 2 家,兄弟国际家居建材广场入驻。渝东粮食仓储物流园启动建设。全国首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奇易网签约垫江,步步高超市成功入驻。

扎实推进城乡建设,建设幸福垫江

建设五大功能区,拉开了重庆大都市建设的序幕,同时随着渝万高铁建设开通,必将对垫江区位和城市格局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垫江县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合理布局城市功能板块,加快完善城市公益性用地、公共绿地、地下综合管网、村镇规划等专项规划;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今年以来,垫江县深入开展 “四城同创”,重生态、抓建设、强管理,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县域规划逐步完善。启动县城总体规划局部修改,编制《垫江县城乡空间发展战略规划》,完成县城三维仿真平台系统建设、城市重点片区总体布局及空间形态规划,乡镇总体规划实现全覆盖,村规划覆盖率达25%。城乡建设提档升级。改造农村危房690户,建设农民新村3个。

努力打造特色旅游,建设花海垫江

发展生态旅游业是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重要内容。垫江县着力打造特色品牌,加快完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以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为重点,加大明月山温泉、五洞盐浴和千年农耕文化等独特旅游资源开发力度,在深挖“四季花开”的花文化内涵上下工夫,推进“花园、果园、菜园、乐园、家园”等特色项目建设;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拓旅游市场,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一年来,旅游经济持续发展。乐天花谷四季花开,成为西南地区首家欧式风情专业花卉外景拍摄基地,金桥荷园将效益农业与乡村旅游有机融合,为全县旅游增添了新亮点、探索了新模式。今年1-6月,累计接待游客129.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68 亿元,分别增长11.5%、6.5 %。

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垫江

生态城市内涵篇(6)

【关键词】内涵,问题,对策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宜居城市,即适宜居住的城市,这是一个极其概括而又内涵丰富的概念。2005年,北京市在制定2004--2020年北京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中,第一次将宜居城市发展目标写入规划的总体报告中,第一次规划出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设想,计划用15年时间将北京建成宜居城市。同年,国务院在批复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时首次在中央人民政府的文件中出现“宜居城市”概念。《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把宜居城市表述为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任蒴(2011)认为“宜居城市”指的就是经济、社会、环境以及文化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以及精神生活的需要,能够适宜人类生活、工作以及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主要有两种定义,即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所谓狭义的宜居城市就是指气候条件宜人,生态景观和谐,人工环境优美,治安环境十分良好,适宜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仅仅指的是适宜人们居住;所谓广义的宜居城市则指的是人文环境及自然环境相协调,经济的持续繁荣,社会和谐稳定,文化氛围浓郁,设施舒适齐备,适于人类工作、生活以及居住的城市,这里的“宜居”不仅仅指的就是适宜居住,还包括了适宜出行、就业以及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李家凯(2013)认为宜居城市建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有城市的改造,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理念对现有城市中不宜居的地方进行改造,成为宜居城市;二是在新城市建设中,如何按照宜居城市的标准进行建设。

二、宜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宜居城市的建设缺少文化内涵

愈刮愈烈的城市“广场风”、“大学城风”、“会展中心热"、“标志性建筑热”,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承载着城市文明与发展的特色文化的空间。这种没有文化内涵的建设,使城市间建设陷入了一个“巨型结构游戏”之中。完全的城市,既需要外观上的美感,但更需要关注其内在品质上的提升。换言之,建筑只是城市的骨架,而居民的“幸福指数”、文化魅力才是城市文明、有序、公正、宜居发展的灵魂。

(二)城市的过度膨胀阻碍了宜居城市建设

城市的过度膨胀,就会产生诸多问题,如人口问题、 资源问题以及城市环境污染题、各种社会问题等。 这些问题夹杂在一起,就使得我国“宜居城市”的建设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三)房地产业畸形发展导致城市“不宜居”

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对宜居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表现在:第一,土地被大量囤积,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不足,影响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第二,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能耗高、资源浪费;第三,住宅房价畸高,已经影响到了城市生活居住环境和投资环境。

三、宜居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塑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精神

城市文化建设要以留住城市记忆为基础,以塑造城市特色为主要任务,唤起城市作为文化子系统在城市空间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城市特色的塑造必须以城市的历史底蕴为根基,在此基础上进行城市文化的创新。一方面要保留保护和挖掘现存的城市历史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也要创造适应现代社会的城市文化生活的新城市空间,创建新时代的城市特色。

(二)科学规划城市规模和空间布局

第一,新建城区采取“小综合、多组团”理念,规划建设城市组团。组团内集居住、商务办公、商业、休闲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于一体,金融、信息、研发等生产业也建成组团,组团之间用绿地间隔。第二,发展微型中央商务区, 形成城市多中心格局,避免人口过度向城市中心集中,形成中心地区建筑群热岛效应,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三)合理安排城市功能布局和产业布局

第一,把对外服务的功能安排在城郊交通枢纽地区,适度聚集行政服务功能,促进CBD与周边城区共同实现职住平衡;第二,按照服务行业区位要求进行布局,完善生产业布局,改进分配业布局;第三,规划建设服务业聚集区,围绕城市特色和主攻方向培育产业园区,加强知识传播和创新,提升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增加整个集群的业务机会,同时方便开展对外服务,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

参考文献:

生态城市内涵篇(7)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技术方法

Abstract: the paper 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co-city. The technical methods of the eco-city plan are summarized and integrated, a complete technical route is formed to guide the plan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city, plan, technical method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生态城市(Ecopolis或Eco-city)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并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的概念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升华而发展的。城市发展历史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城市消耗的能源与资源越来越多,同时其环境影响也越来越大。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要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城市的生态化发展是根本途径之一[2]。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协调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规划所发挥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生态城市的建设前提,同样需要一套完整科学的生态城市规划体系,指导生态城市的建设。

2我国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的内涵都做了不同的阐述,我国学者王如松认为,“生态城并不是一个不可企及、尽善尽美的理想境界,而是一种可望可及的持续发展过程,一场破旧立新的生态革命”[1]。朱坦教授认为生态城市的本质是人类活动符合自然客观规律,追求环境、资源与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物质、能量和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理想人居环境,其核心目标是建设“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环境友好型社会[6]。毛峰教授认为: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城市是一个人为改变了自然结构、物质循环和部分能量转化的、受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需求影响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以人为本,即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为核心,通过人类活动作用于自然界,且能与之和谐相处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3]。由此可见,生态城市的核心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追求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为目标。

朱坦教授提出我国生态城市的主要特点:(1)地区差异大。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自然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背景等基础条件各异,并形成各自的特点,在各自的生态城市建设中有不同的城市定位,如长春市提出建立“森林城市”,昆明提出建立“山水城市”,威海提出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的生态化海滨城市”,而贵阳则是国家环保总局确定的首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试点城市。(2)注重生态功能区划的作用。生态功能区划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特色。在全面进行生态环境现状、生态脆弱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的基础上,从城市现有的空间布局和区域生态系统特征出发,规划生态功能分区方案。并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的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指导其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同时为城市产业布局提供科学依据。(3)突出重点领域的建设。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强调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全面推进。大体说来,主要的建设领域在于:强调能源资源约束下的生态产业体系与循环经济建设;强调包括湖泊、河流、水库、湿地等在内的水体在城市中发挥的作用,即进行生态水域的建设;注重和谐社会的生态文化建设;进行高效、可持续的生态交通建设、自然资源体系和环境体系建设[6]。因此,如何根据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特点,更好的做好生态城市规划,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3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主要技术方法

SWOT(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

运用战略选择的SWOT方法,通过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优势、劣势,以及目前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定位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通过与周边城市对比,分析如何采取有利措施支持实现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提供科学的指导和依据。

SWOT分析法形式上表现为构造SWOT结构矩阵,并对矩阵的不同区域赋予不同的分析含义;内容上,主要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将生态城市建设相关内外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组合,得出一系列适合的对策。首先对规划城市进行关键因素分析,然后通过优势与机遇(SO)、劣势与机遇(WO)、优势与挑战(ST)、劣势与挑战(WT)四个条件因素进行组合分析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思路。

资源环境支撑系统承载力分析

该部分主要包括水资源分析,如地表水资源量分析、地下水资源量分析、水资源总量分析、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土地资源分析、大气环境容量分析、森林资源分析、能源分析等内容,从资源环境的角度找出生态城市发展的“短板”,以此作为承载力限值,确定城市发展的人口、工业活动的强度,确保生态城市发展能被地方资源、环境所接受。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在规划之初,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对于确定城市发展潜力和识别其限制因素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可作为指导生态城市建设的依据。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由自然、经济和社会组成的复杂而庞大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三个子系统之间按照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通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彼此作用、互相影响。具体来讲,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应理解为: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合理,系统内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良性循环;功能高效,即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高度和谐,自然、技术、人类充分融合;城市内的废弃物排放严格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内,自然生态系统的健康不受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基于以上对生态系统健康内涵的理解,进行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目的是分析构成当前生态系统健康中不利因素的根本原因,以便提出适当的对策,引导城市向以“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系统性和区域性”为特征的健康方向发展。

生态安全格局分析

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认为,在建设城市生态系统过程存在着一系列阈限或安全层次。与这些生态阈限相对应,城市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因素、局部点或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的安全的空间格局,称之为生态安全格局,它对维护和控制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典型的生态安全格局包括:源(现存或潜在的乡土物种分布地,构成物种扩散和维持的元点,是景观生态规划的主要保护对象)、缓冲区(环绕源的周边地区,是相对的物种扩散低阻力区)、辐射道(由源向景观辐射的低阻力通道)、源间联接(相邻两源之间最易连接的低阻力通道)、战略点(对沟通相邻源之间的联系有关键意义的“跳板”)等。

生态适宜性分析

生态适宜性分析就是根据区域发展目标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地学、农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区域发展所涉及的生态系统敏感性与稳定性,了解自然资源的生态潜力和对区域发展可能产生的制约因子,对资源环境要求与区域资源现状进行匹配分析,确定适应性的程度,划分适宜性等级,从而为制定区域生态发展战略,引导区域空间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功能区划

在全面进行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生态安全格局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从现有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和区域环境特征出发,从宏观、中观、微观各层次进行城市生态空间格局划分,构建保障城市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城乡一体化生态安全格局,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功能布局合理的空间组织形态,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

生态功能区划要明确各生态功能分区生态系统特征、功能、发展方向与保护目标,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建设方案,为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为制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4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框架

根据上述生态城市规划主要技术方法,结合规划实践活动,总结出如下的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的技术框架(图1),旨在对生态城市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作用。

5结语

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基本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精髓的实践体现;系统、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适宜性分析为基础的规划技术方法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通过梳理生态城市规划的技术方法,希望可以经过不断努力,完善生态城市规划的思路,探索出一条规划与建设生态城市的有效途径。

图1 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技术框架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Vol.25,NO.1,Jan.2011

[2]沈清基,安超,刘昌寿.低碳生态城市的内涵、特征及规划建设的基本原理探讨[J].城市规划学刊,NO.5,2010.

[3]毛峰,朱高洪.生态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划原理和方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Vol.18,NO.1,2008.

[4]陆明,郭嵘,齐刚.生态城市与城市生态规划初探[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Vol.35,NO.4,200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