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影视编导概论

影视编导概论精品(七篇)

时间:2024-02-22 14:58:02

影视编导概论

影视编导概论篇(1)

电影概论是一门讲授电影入门知识的基础课程,讲授范围涉及电影制作、电影产业、电影理论与电影发展史等多个层面,授课对象主要针对各高校本科一年级电影专业的新生。诸如美国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芝加哥大学电影系等世界知名电影专业院校通常都会开设电影概论课程,旨在为电影专业后续的或方向细分、或深度延展的课程教学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包括电影艺术特性与相关理论美学等核心内容,以及佳作视听赏析、浅层次文化读解等重要内容。然而,从众多高校影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际调研情况来看,由于不同学校的学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师资状况构成等不可抗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开设影视相关专业的艺术院校中,电影概论的教学授课情况千差万别,在教学方向、课程编排、学时规划、教材使用等方面也特点迥异。

一、现状调研

2013年上半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电影概论》:学科基础课程教学与改革”课题组围绕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授课情况,对全国部分开设影视相关专业的重点院校进行了调研和考察。本次调研对象选取了全国7所影视学科建设较好、较能体现电影概论类课程教学发展主流的院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西北大学。选取这些调研对象的基本原则在于,这些院校或下属院系都设立了“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并且开设有电影概论类课程(课程名称有所不同),同时还兼顾了全国不同地区的院校分布以及各类院校的发展规模等因素。

本次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全国调研,主要是依靠教学大纲对比、授课教师访谈、学生问卷调查等方式完成,通过以上不同信息渠道的资料搜集、比照与整合,课题组对电影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授课内容、考核方式、教材运用等情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归纳,从而能够比较全面地揭示电影概论类课程在全国电影教学领域的授课现状。课题组的调研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名称

首先,不同院校之间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命名方式存在很大差异。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都将此类电影学入门课命名为“电影概论”,而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则命名为“影视艺术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命名为“影视艺术导论”。出现命名差异化的原因主要在于,由于不同院校在学科背景与人才培养方向上有所侧重,因此包括中国传媒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在内的一些院校,在课程设计上将电影学与电视学的知识体系相融合,于是,也就在概论通识课程的安排上形成了“影视合流”的定位。然而,从实际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等方面考察,便不难发现这些涵盖“电视研究”的“影视艺术概论类”课程仍旧是以“电影概论”相关的知识点为核心,因此也属于本次调研范畴,统归电影概论类课程。

(二)课程性质

不同高校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授课情况比较多元,其课程性质的认定也存在两种方向,一般可以分为院系层面“专业必修课”与学校层面的“公共选修课”两类。例如,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相关影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电影概论类课程被设定为专业必修课或学科基础课,而在西北大学等高校中电影概论类课程则被设定为“全校通识课”(即公共选修课)。事实上,在全国高等教育不断强化艺术类通识教育的政策下,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都开始设置艺术类通识课程,因此,以讲授电影基础知识、普及电影文化为宗旨的电影概论类课程也开始不断推广,成为通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构成。

(三)教学目标

在电影概论类课程宏观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同院校的定位基本一致,即讲解电影的基础知识点,包括影视语言、文化特性、简要历史等,为电影专业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例如,北京大学影视专业电影概论课的教学目标为:“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力图使学生掌握电影艺术与电影文化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多元的电影观照角度,以及对电影的艺术感受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北京师范大学影视传媒系电影概论课程的授课目标为:“旨在让学生对电影艺术有整体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特性、基本规律和基础理论,为深入专业学习打好扎实的基础”;浙江师范大学的电影概论课程目标强调“本门课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会分解电影的语言系统,对它们进行逐一分析,最后再将它们分析的成果整合为对一部电影整体性的读解,这种读解不是简单的文学性、叙事性读解,而是依托于对电影的整体理解而进行的影像化读解。这种从电影专业的角度读解影片的方法,对学生学习和掌握电影话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南京师范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要求学生“应把握影视艺术理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加深对影视艺术的科学认识,以期达到理性思考与感性认知的结合,进而实现理论学习的深化和升华,为以后的影视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作为校级“公共选修课”的电影概论课程,则要求比较浅显,主要立足于电影艺术的基础性审美训练以及培养大学生观众普泛性的电影赏析能力。例如西北大学的电影概论通识课的教学目标为:“1.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电影艺术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并能较熟练地完成电影评论写作;2.引导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党的电影方针、政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之精髓,认真鉴别西方电影理论、思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影艺术的基本原理、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掌握镜头运动和场面调度的基本规律,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四)教学内容

尽管各所学校在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上比较一致,都是以“为专业学习打下基础”为主要导向,但在实际教学内容编排上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呈现为两大主要教学方向:

1.以电影的视听语言训练为教学重点

将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教学重点立足于详细讲解电影的视听语言特性,强化教学中的视听语言分析,对电影理论、电影史论、电影产业等做少量介绍。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概论授课中,用将近四分之三的课程容量来介绍“电影艺术的系统专业知识,包括基本属性、视听特性、声画关系、蒙太奇和长镜头等主要内容”;南京师范大学在授课体系上也强调对电影视听语言的训练,课程安排上重点突出,用将近一半的课程容量讲述视听语言主体内容,包括: (1)影视镜头语言,内容包括:镜头与画面的含义、运动镜头、景别、镜头剪辑;(2)声音和听觉美感,内容包括:声音的出现、声音的种类、声音的表现功能、声音合成;(3)蒙太奇,内容包括:蒙太奇的含义、蒙太奇的理论基础、蒙太奇理论的发展、蒙太奇的分类、蒙太奇的作用;(4)长镜头,内容包括:长镜头的含义、长镜头的美学特征、长镜头与蒙太奇。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也将授课重点聚焦在视听语言的深化上,以接近三分之一的课程容量从“画面、声音、蒙太奇”三个角度进行了教学安排。

2.以电影各领域的综合性介绍为教学重点

大多数电影概论类课程的讲授还是更偏重于对电影各领域的综合性介绍,在课程的规划安排上也比较均匀分布,将电影理论、电影批评、电影史论各个层面都一一覆盖。实际上,由于各高校在教学特色、教材运用、教师研究方向上不尽相同,因此尽管所开设的电影概论课程都属综合性的电影知识介绍,但课程编排却各有侧重。例如,北京大学的电影概论课程内容就比较强调电影的文化艺术特性,课程编排分为十一部分:导论——电影艺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体系构架;第一章——电影的艺术维度;第二章 ——电影的文化维度;第三章——电影艺术的影像本体;第四章——电影艺术的创造或生产;第五章——电影艺术的形式构成和语言本体;第六章——电影艺术的风格形态、类型及分类;第七章—— 电影艺术的接受主体;第八章——中外电影艺术简史;第九章——电影理论与电影批评;第十章——走向明天的电影艺术;结语——影视艺术的理论挑战。上海交通大学的影视艺术导论课程设计比较偏重对电影艺术各种元素的综合性介绍,课程编排分为七部分:第一讲:影视的画面语言;第二讲:蒙太奇;第三讲:电影流派;第四讲:电影类型;第五讲:认识纪录片;第六讲:认识动画片;第七讲:电影表演、演员与明星。浙江师范大学电影概论课程的内容则更强化对电影制作流程和电影理论的入门介绍,课程编排分为十二部分:第一章:摄影;第二章:场面调度;第三章:运动;第四章:剪辑;第五章:声音;第六章:表演;第七章:戏剧;第八章:故事;第九章:编剧;第十章:意识形态;第十一章:理论;第十二章:实例分析。

(五)教学方式

就教学方式而言,本次调研的院校基本都遵循了“教师理论讲授+重点影片(片段)观摩+学生课堂讨论”的模式,一方面在授课过程中结合经典影片或片段进行系统视听语言分析或美学鉴赏;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学生对授课过程中的关键问题进行集中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深化课程学习。

(六)考核方式

调研各院校的考核方式基本一致,大多采取“平时作业+期末闭卷考试”的模式,同时上课出勤和课堂讨论也是作为衡量成绩的重要指标。例如北京师范大学的考核方法为“期末闭卷考试占60%,学生课堂发言讨论、期中书面作业和日常表现占40%”,浙江师范大学的要求为“形成性考核与考试相结合,形成性考核,即在学习期间老师要求学生独立完成1次作业针对特定内容的分析作业。成绩百分计算:形成性考核(40%)与考试(60%)”。其中,北京大学的期中、期末成绩比例有所不同,“平时期中成绩30分,期末考试70分”。

(七)学分学时分配

在各调研院校中,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学分基本都被设定为2—3个学分,课时也为一周2—3课时。其中,北京师范大学的电影概论课程2学分共36课时,浙江师范大学2学分30课时,北京大学2学分30课时。另外,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3学分32课时。以上学校开设的电影概论类课程都集中在一学期内完成授课,而南京师范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则覆盖上下两个学期,共6个学分108课时。

(八)教材运用

一般而言,电影概论类课程的教材运用,都是根据各院校的学科特色与授课教师的专业倾向来选择。通过调研发现,经典的电影概论类著作都会被列为重要的参考教材,如路易斯·贾内梯的《认识电影》就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共同指定的参考书目。除此之外,由专业授课教师参与编写或由所在院校编著的教材也一般会成为课程参考书目的重要构成,例如北京大学电影概论课程的指定教材是陈旭光的《影视艺术概论》和《影视鉴赏》,北京师范大学的教学参考书目为张燕、谭政编著的《影视概论教程》以及周星主编的《电影概论》,浙江传媒大学的参考书目为王光祖等主编的《影视艺术教程》、陈晓云《电影学导论》、刘宏球《电影学》。其中,由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课程涵盖部分电视学内容,因此其参考教材的运用也包括电影、电视两部分,包括倪祥保的《影视艺术概论》,高鑫的《电视艺术学》,游飞、蔡卫的《世界电影理论思潮》,韩伟岳的《影视学基础》,刘晔原的《戏剧影视文艺学》,钟艺兵和黄望南的《中国电视艺术发展史》。此外,电影理论期刊也是电影概论类课程学习的参考资料,包括《电影艺术》《当代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人大复印资料影视卷》等。

二、教改建议

通过深入调研与分析,课题组发现当前电影概论类课程在各高校教学中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亟待探讨和反思,并应该在新一轮教改实践中不断完善。

1.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常规化设置

电影概论类课程作为一门讲授电影入门知识的基础课程,对影视专业的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起点。其实这门课程的开设非常必要,也是世界知名电影专业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构成。然而课题组调研发现,全国很多设有“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的院校并未开设此门课程,例如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长安大学、武汉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其实,没有经过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学习过渡,而直接进入专业领域学习,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影视专业)可能会造成学习门槛过高等问题,在未来无论是影视创作实践还是影视理论学习都会感觉比较突兀。

因此,建议开设有“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的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影视学科都应该常规化设置电影概论类课程。其中,当授课对象主要为“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时,课程安排可以涵盖电视学相关知识,开设类似于中国传媒大学的影视艺术概论类课程。

2.提升电影概论类课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建设

如文章开篇所述,目前全国开设“戏剧与影视学类”相关专业的院校众多,人才培养数量庞大,同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戏剧与影视学类”下辖的11个专业在知识体系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程设计上必须兼顾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差异。

然而,实际调研发现,各高校的电影概论类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差别很大,课程的规范化、标准化问题亟待完善。鉴于电影概论课是一门引导入门学习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普遍是针对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因此,电影概论的课程设计可以更为简要单纯,适当减少电影理论、电影史论、电影产业等艰涩内容的讲授,而更多结合电影解读、电影片段赏析等,以便使学生能够更透彻掌握电影视听语言等基础性元素,同时,也更好地为之后的电影学习打下基础。

3.丰富电影概论课程的创新性环节与国际化标准

目前而言,大多数院校的电影概论类课程的讲授方法还主要集中在“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观摩影片”等基本模式,而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一些院校已经开始尝试在课程的创新性环节设计上有所突破,如在课程期间邀请业界专业人士或专家学者讲授电影技术发展前沿、市场营销前沿等讲座,结合每年多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华语新片与经典佳作展映,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实地考察活动,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关注视野。通过这些教学环节的有机融汇和合理安排,使电影概论课程的讲授更加丰富多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与此同时,还可以参考海外高校相似课程的教学体系,提升电影概论类课程的国际化标准。例如,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芝加哥大学电影系的电影概论(INTRODUCTION TO FILM)课程根据课时安排,设计了严谨的教学计划(Course Plan),并规定了在每一个教学单元里必须完成的影片观摩要求(Screening)以及文献阅读数量(Required Reading),这样的学习计划既能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学术精神,也能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体现教学的创新性与国际化。

电影概论类课程是影视专业新生接触专业的“第一桶金”,是其重要的知识来源与储备,因此,希望通过本次课题调研,使更多的影视专业院校意识到电影概论类课程的重要性,进一步促进和提升这门课的规范化、标准化、前沿化和国际化。

(注: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度校级教改项目《电影概论》[12-02-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任晟姝.集思广益 求同存异——教育部高等学校戏剧与影视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仪式暨首次会议综述[J].艺术教育,2013(9).

影视编导概论篇(2)

编导专业主要课程

开设课程:

编导理论、电视摄像、电视编辑、艺术概论、中外名著赏析、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栏目策划、电视新闻节目、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电视节目导播、戏剧艺术、电视节目拍摄、电视编辑、电视节目导播。

实践教学环节:

编导理论、电视摄像、电视编辑、艺术概论、中外名著赏析、电视文艺节目创作、电视栏目策划、电视新闻节目、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电视节目导播、戏剧艺术、电视节目拍摄、电视编辑、电视节目导播、多媒体制作、文艺与新闻节目制作、纪录片创作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编导专业就业方向

编导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最后一块有待开发的处女地,毕业生可从事影视文化传播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在报刊、杂志、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电影制作部门等做记者、主持、策划或行政主管、业务主管以及编辑、编导等专业人员。泛指从影视艺术衍生出来的众多文化产业组织和管理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广告、影视、公关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广告;

2、影视/媒体/艺术/文化传播;

3、公关/市场推广/会展;

4、互联网/电子商务;

5、新能源;

6、教育/培训/院校;

7、计算机软件;

8、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编导、后期制作、视频编导等工作,大致如下:

1、编导;

2、后期制作;

3、视频编导;

4、视频编辑;

5、文案策划;

6、摄影师;

7、视频剪辑。

编导专业就业前景

编导专业有前景,并且在不断扩展。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人才编导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之下,编导专业的就业前景日趋广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现代第四大媒体的网络的升温,网络艺术方向的毕业生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无论在电台、电视台,还是在网络公司,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毕业生都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影视编导概论篇(3)

关键词: 改编;忠实性;差异;重构

如果将改编视为处理原始素材的一种方式的话,它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创作活动之中。因此,我们有必要给改编设定一个界限。本文所说的电影改编指的是根据具有完整艺术形式的已有文本来创制影片。由于同为叙事性艺术的关系,小说和戏剧无疑是电影“天然的、丰富的武库”。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文化艺术样式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改编者的视野已不仅仅局限在文学和戏剧方面。时至今日,他们将挑选素材的范围逐渐扩大到拥有不少受众的漫画、电玩游戏等新的领域。除此之外,电影旧作重拍也同样蔚然成风。

人们在评论改编电影时总是下意识地去探究一个问题,即改编电影像不像它依照的原文本。影片与原作之间的关系也就成了电影改编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无论是杰•瓦格纳在《小说与电影》一书中论及的移植式、注释式、近似式的方法,还是达德利•安德鲁提出的借用、交叉和转化的模式,他们对改编方式做出的概括与分类都以改编作品与原作相似的程度为依据。我国理论界最早对电影改编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当属夏衍,他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改编,尤其是文学名著的改编要忠实于原著的观念。这一观念对于此后中国电影的改编实践以及如何评价一部改编作品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后期,中国影坛出现了许多由现代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电影。其中,第五代导演的改编较之原著大多有着显见的差异。理论界曾专门针对此现象召开过学术研讨会,中心论题便是改编是否应忠实于原著。围绕着忠实性问题,研究者们进而将改编理论的探讨延伸到电影的特性、电影与文学的关系,电影和戏剧的关系等问题上。概括说来,理论界对于改编的性质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改编作为原著的“翻译”和“图解”必须忠实于原著,另一种则认为改编是再创造、不必对原著亦步亦趋。

一般认为,改编的忠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复现原著的精神意旨,另一方面则要维护原著艺术形式上的完整性。简而言之,改编要达到“神形兼似”的效果。鉴于此,忠实性甚至要求不得任意改动原著中事件的逻辑、人物的性格特征、情节结构乃至于一些细枝末节。

影视编导概论篇(4)

关键词:《艺术学概论》;学科设置;人文教育;教材编写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艺术学概论》是一门传统的艺术理论课程,也称《艺术概论》。它是研究艺术本体的构成及其一般规律,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的学科,对艺术学各门类具有重要的勾连作用。因此,《艺术学概论》的课程设置,不仅对于艺术类院校的的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同时,普通高校或其它职业性院校也可把它作为一门选修课向全体学生开放,作为素质教育的必要环节。

一、《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意义

《艺术学概论》的教学是一种具有情感性并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的活动。它把艺术作为教育内容,通过艺术知识、艺术现象、艺术精神等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掌握艺术基本的概念,认清艺术与非艺术的基本界线,了解艺术的规律 ,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观并能激发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一定的作用。《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艺术素养,是高校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

毋庸讳言,因受长期的应试和实用教育思想的影响,许多高校对《艺术学概论》重视程度不够。高校艺术教育成为教学内容的附属品而长期存在,艺术原理类课程的开设就更不可能了。许多高校的管理者错误地认为,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技能教育,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仅仅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传授,使《艺术学概论》的课程教学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同时,人们往往又把艺术和实际利益联系起来,用艺术竞赛的方式来检验艺术教育的效果,忽略了学生的艺术情趣和艺术素质的培养,造就了大批的艺术“匠人”。

值得庆幸的是,大批有远见的艺术教育家一直在关注《艺术概论》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开设情况,有关部门也曾多次组织艺术理论界的资深专家编篡该课程教材 ,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艺术界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极大地丰富了这门专业理论课的教材容量 ,同时也强化了它在艺术领域的指导性和基础性地位。同时,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已经采用了学分制教学,《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设置,不仅成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应该成为广大非艺术类高校学生的选修课之一。这就使《艺术学概论》课程教学面临着新的考验,同时对其教材的编撰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之价值

《艺术学概论》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帮助学生认识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同时通过揭示艺术的一般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并能够用于指导艺术实践,使其在艺术实践中“道”、“技”并举,在学习艺术理论的同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

1、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

如果说美是艺术作品的灵魂,那审美就是艺术的核心本质。所谓审美,就是对艺术作品的形象的把握和领会,即审美主体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对审美客体中美的形象的发现、感知,或对崇高、滑稽等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等。艺术家通过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把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传达给观众。而观众也正是欣赏他的艺术作品时得到审美享受,受到艺术教育。艺术的审美的本质决定了人的审美价值取向。如法国人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把一个小便器送进美国的一个展厅,名之曰《泉》,且被载入艺术史册。而杜尚本人却原是想揶揄美学的。法国著名画家森・方山也曾经讲过:“有一个在全世界巡展的艺术家,他展出的是四块卵石,上面撒点灰尘,这即是的所谓的‘观念艺术’,有人从旁走过,惊叹道:‘妙极了!’同样是这些人,当他们在沙滩上看到同样的东西时,却视而不见。我认为这很荒唐,令我想起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 [注:转引自王南溟著《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河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面对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导向,不加选择的照操照搬、简单嫁接等盲目接轨现象出现在各种艺术门类中。西方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流派的艺术形式被一些人照搬进来,用某位评论家的话说,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就把西方近一百年的各种现代与后现代艺术在国内的艺术舞台上轮番上演了一遍。在这些形形的“艺术”形式中,从二十年多前有人开始在国内的展览馆搞“行为艺术”,到近几年出现的诸如某美院学生群裸、某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吃屎等荒唐的“艺术行为”,可谓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对于某些极端者来说,他们早已把艺术的目的、艺术的作用以及艺术与民众的关系进行了曲解,他们的所谓的艺术行为实质上是对人类艺术的消解和亵渎。在某些所谓的“前卫艺术家”看来,“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可以乱搞”,反艺术也是艺术,艺术与非艺术已没有什么界限,找个环境再取个名目做什么都是艺术。到美术馆内洗脚、孵蛋是艺术,到公共厕所内体验蚊叮虫咬是艺术,人和畜生结婚是艺术,在猪身上写上文字进行是艺术,甚至有人有违人性地吃死婴也是艺术……凡此种种,稀奇古怪,混淆视听,令公众既迷茫又困惑。因此通过《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让学生重建艺术的审美本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对各类艺术现象教学分析和把握,在当前就显得格外重要。

2、揭示“道、技”并举的艺术规律

如同传统哲学的“道”与“技”中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关系一样,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互相生发又互相影响。因为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既来源于实践,又可对其后的艺术实践进行指导。《艺术学概论》所要阐明的艺术规律来自历史上的各种艺术实践。它不仅能够科学、详实地阐明艺术的本质,而且还可以通过系统的理论分析为我们揭示艺术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以及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艺术创作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所以,艺术理论的这种特点决定了《艺术学概论》既具有科学、严密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如果说艺术实践是一艘轮船在大海上航行的话,那么艺术理论就好比是船上的舵、罗盘或者用于引路的塔灯,它能够指引船的航向,让船行得更稳也行得更远。无论是哪一位艺术家,不论他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创作时,他总要遵循一定的艺术规律,总要受到一定的艺术理论或者一定的艺术思想的影响。回顾艺术史上的诸多名家,如中国的顾恺之、苏轼、董其昌、刘海粟、傅抱石,西方的席勒、贝多芬、安格尔、罗丹、莫奈等,他们都有各自明确的艺术主张和艺术思想。他们的艺术理论无不受到前人艺术理论的影响,也影响了之后的很多人。即使历史上也有部分艺术家没有留下什么艺术理论,也不能否认他们在创作时也遵循着一定的艺术规律。很难想象 ,一个理论知识溃乏、艺术思维混乱的人能够创作出惊世之作;也很难想象 ,一个对艺术实践一窍不通、只会啃书的“本本主义”者能提出有较强指导意义的艺术理论来。因此,《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能够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艺术现象进行理论分析与归纳,系统、科学地探讨与阐述艺术的社会性本质、形象性本质、审美性本质以及情感性本质,帮助公众在形形的“艺术”现象面前辨别是非,而且还能够避免某些人因受到“伪艺术”或者“反艺术”思想的毒害而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荒唐举动。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无论是对于理论研究,还是艺术实践,其指导作用都是巨大的。

三、《艺术学概论》版本评述及编写建言

1、研究现状评析

随着我国艺术学研究的广泛开展与深入,《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艺术学基础理论课程早已在很多艺术院校或者艺术类专业学科中开展起来。据笔者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国内作为高校教材编辑、出版的《艺术学概论》或者《艺术概论》已不下数十种。将比较有影响力的七个版本的情况列表如下: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设渐趋成熟,艺术基础理论教材的编写也晋入一个新的研究局面,如近年来出版的几种《艺术学概论》虽然是建立在既往《艺术概论》的框架之上,但在阐释上更加侧重于学理的深度,同时在方法论上也呈现出多元交错的端倪,体现了我国艺术学学科的逐步发展和《艺术学概论》教学的日趋规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而就总体而言,《艺术学概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完善。譬如,有的《艺术概论》在论述艺术的本质及其规律时往往是以某种单一的甚至僵化的方法论为指导,仅仅强调艺术的审美性和社会性。这些理论在论述传统的艺术现象还可以,但是面对当下缤纷复杂的各种现代艺术或者后现代艺术作品时,有时就显得苍白无力,难以解释了。例如,王宏建的《艺术概论》在我国高等学校的使用率一直高居榜首,但是,就是这样一本广受欢迎的著作,大量的章节也照搬了他与袁宝林合编《美术概论》的原文,而只是将“美术”一词换成“艺术”,孙美兰、顾永芝的《艺术概论》借鉴了高等艺术院校艺术概论编著组《艺术概论》的编写方式,在体例上以艺术的本体论来构建教材的理论体系,但老的艺术思维的影子依然存在。倒是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和南京艺术学院编、丁涛著《艺术概论》采取了一个新的角度阐述艺术的规律性,结构集中,简明扼要。杨琪著《艺术学概论》借鉴了西方艺术学理论对艺术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阐释,其所总结的“首创――繁荣――衰亡”、“由渐进到断裂”、“否定之否定”的艺术规律,对艺术学的研究做出了贡献,但面对复杂多变的现象来说,有时也显得无能为力。

2、编写建言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通用的《艺术概论》的教材编写一直借鉴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框架,特别是苏联的模式。这样在阐述中国民族艺术的发展流变时不可避免会产生隔阂。其实,艺术其实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一种人的自觉,也比任何科目更需要主体心灵的介入。由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受制于西方的理论,中国传统艺术理论并没有得到高度重视。中国古代的文论、诗论、画论、书论、琴论都很发达,形成了很有系统的品藻观,这都是古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经验总结。就此而言,台湾学者蒋勋撰写的《艺术概论》较有特色,他在解读艺术的规律时更重视的民族性的特定审美思维,而不是以一种发诸四海皆准的态度来分析问题。[注:参见蒋勋著《艺术概论》,三联书店,2000年版。]

对于《艺术概论》的编写,我们首先要坚持以民族艺术的特定个性为核心的原则,将中国艺术的个性放在整个社会发展史中加以考察,消除西方学科制度与我国固有的民族艺术之间的隔阂,建立起更科学、更完整的艺术理论的框架体系。

其次,《艺术学概论》作为一门课程,一方面体现了本体抽象思辨的理论特征,另一方面它又离不开相关学科知识的支撑,除了艺术史、文艺美学等传统学科知识以外,一些交叉学科如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经济学、艺术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也与其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仅仅依靠传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的成果,以及依赖原有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艺术发展的要求。只有不断地扩大我们的研究视野,不断地从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成果中吸取新的养分,才会有助于艺术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新形势下《艺术学概论》的编写,其重要特点就是在艺术学学科的整体构建中,将诸门类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纳与演绎,最终实现其本体的价值与意义。

最后,以科学的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僵化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古今中外的艺术史上很多艺术理论都曾对艺术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它们有的把着眼点放在艺术创作的主体,从唯心主义的角度了解艺术;有的把着眼点落在艺术作品的本体,从形式主义的角度解释艺术;还有的把理解艺术的着眼点放在艺术生成的社会环境,从唯物主义的角度阐释艺术……它们固然都曾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和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艺术理论在面对各种复杂的艺术现象或艺术作品时,便不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我们在进行艺术学理论研究时就要以开放、发展的态度看问题。在面对艺术的社会性,艺术与真、善、美的关系及艺术的功能性的问题时,我们要适当地结合现当代新出现的一些艺术现象辩证地看待。(责任编辑:陈娟娟)

影视编导概论篇(5)

关键词:概预算编制;质量;建筑工程造价;影响

在建筑行业当中,工程造价成为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项目之一,其可以帮助建筑施工工程进行项目预算和预防投资,减少相应的损失,积累建筑工程经验,推动建筑工程行业快速而稳定发展。概预算编制作为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基础项目之一,需要对其整个工程中所要接触到的项目进行归纳和总结,所以在建筑施工工程造价中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1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

1.1忽视了对编制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和编制管控

在建筑工程中,人们往往很容易忽视对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概预算编制工作的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文化水平也不尽相同,导致概预算编制工作遇到的困难很多,很难进行正常工作。在进行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因为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过关,对国家有关概预算编制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清楚不熟悉,所以概预算编制工作根本不能发挥其正常的作用,也不能达到概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中的目的。工作人员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过程中出现办事效率低下,工作人员注意力分散不集中,说明其对概预算编制工作的责任感低下。

1.2忽视了网络计算机的运用

实施建筑工程的概预算编制工作,其实施时间较为紧迫,任务紧急,所以常常会出现概预算编制过程中产生多算或者重复计算,忽视了对现代化计算机的运用,使其成为工作的一个摆设。而工作人员进行大量的定额条目和各类型项目计算表之间反复抄录与校对,在进行这个项目过程中,人们花费的时间非常多,导致概预算编制工作效率非常低,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概预算编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工程概预算编制人员的工作强度。

1.3忽视了设计工作中设计图纸对于概预算编制的重要性

概预算编制工作中忽视了对设计工作的设计图纸重要性,影响建筑投资,导致建设投资的差距增加。工作人员进行施工时,没有对设计图纸的内容进行反复阅读和推敲,对各个定额条目和设计图纸说明等内容不熟悉。在进行初步设计时,忽略了对于当地的地理位置和占地面积以及建设标准考查问题,就开始进行设计,导致问题增加,使得概预算编制质量降低。

1.4陈旧的思维模式

建筑工程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时,人们没有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模式,一味地采用传统的编制工作模式,使其概预算编制工作效率一直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工作人员没有开动脑筋,工作一直得不到创新,对概预算编制质量也不能考虑到其全面性和创新性。工作人员之所以没有工作热情,工作效率低下,都是因为被传统的概预算编制荼毒了。其应用的手段方式和方案都是照搬过来的,与现代化建筑发展完全不相符,使其对于工程造价中造成了不良影响。

2建筑工程造价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的措施

2.1加强概预算编制工作的人员的素质与编制和管理

在概预算编制质量过程中要加强对编制工作的人员进行素质意识培养和员工对于概预算编制管理工作实施问题。因为在建筑工程中概预算编制质量是检验建筑工程质量的要素之一,也是建筑工程中工程造价的一个基础设施。其是一个繁冗而复杂的工作任务,需要工作人员发挥概预算编制工作的作用,达到概预算编制在建筑工程中的最终目的。首先要求工作人员有一定的强烈的责任感,把节约投资提高经济效益看成第一位。然后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员工需要具有全面的概预算编制工作的专业知识。工作人员对国家的有关概预算编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有一个熟悉的程度。工作人员要积累相关的工作经验,进行大量的实践工作。

2.2加强对网络计算机的利用进行有效的概预算编制工作

工程概预算编制的实践比较紧迫,任务较紧急,可能会出现很多任务上的纰漏,所以需要工作人员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计算机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因为这一工作的复杂性,工作人员进行预算编制时需要通过定额条目和各类型项目计算表之间进行反复的抄录和校对,这时,充分利用会计电算化,帮助所有数据处理内部人员进行工作岗位和责任的划分,制定相应的条例。每个岗位都有严格的授权规定,不能非法进行操作和越权,这样不仅充分运用到计算机,还能对概预算编制工作任务进行保密工作。把建筑工程建筑项目,从最初的投资和进行网上招标以及进行最终的竣工总体结算,把各个环节应用计算机的软件系统进行有效结合,经过无缝接口技术把其集中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成本预算和投资系统,再进行对集中后的完整项目质量和进度安全等的深化。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使其变得更为科学和合理化。

2.3加强概预算编制的创新思维

现代化建筑工程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工程造价的革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要提高概预算编制质量,加强概预算编制的创新思维模式,进行全面的、创新的概预算编制。采用多人概预算编制工作,挑选其中最合理的最全面的人员,实施奖惩制度,使工作人员加强创新思维模式,并且运用到实际概预算编制工作当中。

3结束语

要把握好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加强概预算编制工作的人员的素质与编制和管理;加强对网络计算机的利用进行有效的概预算编制工作;加强对设计工作图纸工作的管理;加强概预算编制的创新思维。在进行概预算编制工作过程中,全面掌控好概预算编制质量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

作者:王亚兰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影视编导概论篇(6)

[关键词]《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 完善 启示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2-0033-03

在高校的三大功能中,培养人才是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便成为高校的永恒的课题。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是直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教材编写的质量高低,取决于编写者的学术水平、合作意识,也取决于出版社的组织、协调工作是否到位。

在众多文学概论类教材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文学理论教程》(本书初版于1992年,1998年、2004年、2008年先后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应该是影响最大、使用人数最多的一部。这部教材问世以后,先后获得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部级优秀教材二等奖、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成为发行量最高、使用学校最多的文学概论教材。这固然同教材主编童庆炳在文学理论界的权威地位以及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出版界的巨大影响不无关系,但我觉得更为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教材编撰者们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读者只要对四个版本做一下比较,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因此,分析该书的出版、修订情况,对教材编写和出版工作,应该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1 《文学理论教程》的出版、修订情况述评

1.1 指导思想日趋完善

作为一部高等学校中文专业的必修课教材,在文学理论界众语喧哗莫衷一是的学术背景下,怎样才能既吸收学界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又能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并能为本科生所接受的完整的教材体系,无疑是个考验编者功力的难题。我们欣喜地看到,教材的编者从指导思想的确立、基本范畴和概念的梳理与阐释、教材结构体系的调整,到全书体例的统一、文字的推敲润色,都做出了可贵的努力。而且每一次修订,都达到了其时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毫无疑问,教材是以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的。而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观点的认识与把握,则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的不断深入而日臻完善的。

在第一版中,囿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与编者自己的认识水平,教材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观点的论述属于比较松散的描述:“首先,马克思、恩格斯把文学看成是人的活动,即人的生活活动;其次,马克思、恩格斯把文学艺术纳入到他的整个的社会结构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其三,马克思、恩格斯从其实践观念出发,认为文学艺术这种意识形态不仅是一个反应过程,而且是一个生产过程。”

到1998年的第二版里,教材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归纳就比较条理化了,把“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三块基石。

及至第三版,教材对全书的指导思想进行了重新梳理,明确地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概括为“五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这样的概括,应该说更简洁、更准确、更全面,显示了教材的鲜明特色,即以审美意识形态论这一“文艺学的第一原理”(童庆炳语)作为全书指导思想的重要一脉。正是在这样的修改中,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精髓显现得越来越鲜明,全书的行文脉络越来越清晰。

1.2 基本范畴和概念臻于准确与清晰

一门科学或一门学科得以建构起来,必须依赖它的基本范畴和概念的准确和体系化。作为试图反映文学最一般原理的文论教材,基本范畴的梳理与明确,无疑是教材编写的基础和重中之重。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许多文学概论教材,往往在对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的阐释上失之偏颇,遂使得整部教材建立在一个极不可靠的基础上,影响到教材的质量。而《文学理论教程》在这方面做得却比较好,虽然一些范畴也在不断修订,但却是由最初的相对完善,到日趋缜密。这里举几个例子来看。

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因此,“文学是什么”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在第一版中,文学是被这样定义的:“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第二版略有改动,“含蕴”改成了“蕴藉”,即“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为了明确这个定义,教材用了两章的篇幅,从文学活动的构成和性质入手,对文学活动发生发展的历史和原因作了梳理和分析;又从对文学概念的几种含义的辨析入手,从几个方面分析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并把西方文论中的“话语”和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蕴藉”拈来,构成一个含义丰富的“话语蕴藉”概念,最后水到渠成地提出文学的定义。到第三版,文学的定义更完备和严密:“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加上“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就使得文学的艺术属性和特征一目了然。由此可以看出,一个定义,花费了编者多少心血。

再如“文学典型”一词,在第一版中,是这样被定义的:“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意象”;第二版修订为“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因为意象是象征型作品所建构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把它同典型放到一起显然不合适。

又如“文学意境”,第一版中,意境“就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的整体意象”,第二版里,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更为准确地揭示出意境的本质,到第三版,把“型”改成了“性”,更为准确、贴切。

1.3 在统一体例、繁简适宜上下工夫

在教材编写中,体例统一、繁简适宜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集体编写的教材,更是应该注意。虽然主编会提出编写大纲,评委们也会集中几次,商讨编辑事宜,但毕竟各自的学术背景、学术观点、行文特点都存在差异,所以教材编写出来以后,体例的不太一致势所难免。这也是集体编撰的教材的一个通病。但《文学理论教程》在这方面是比较令人满意的。即使第一版,虽然编写人员来自全国不同的高校,但一则由于童庆炳先生的权威地位,二则由于许多编者要么是童先生的学生,要么是他的朋友,大家对他的编辑意图心领神会,所以教材在童先生统稿后,整个结构安排和编写体例,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但即使如此,教材编者也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通过召开教材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征求全国各地使用该教材的教师的意见,使教材越来越完善。前面谈到的对指导思想的梳理、完善仅是其中一例。这里以教材第四编为例,再加分析。

第一版教材的第四编为“文学产品”。这一编第九章章目是“文学产品的类型”,主要依据文学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用三节内容分别介绍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不同特征,第四节对这三种文学类型的发展历史和当代新走向作了梳理。第十章章目是“文学产品的样式”,第一节是“各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依次介绍了诗、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的特点,又对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分别作了介绍;第二节是“文学样式与文学生产”,以“文学样式规范对文学生产的制约”和“文学生产对文学样式的自由选择与改造创新”为论题展开阐释;第三节是“文学形式与文学发展”,对“文学样式与时代精神、审美意识”和“文学样式的延续与变化”作了较详细的说明。这样的章节安排自有其道理,但有些内容和别的章节有重叠,许多内容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显得芜杂。因此到了第二版,编目改为“文学作品”,这主要是考虑到学术界和广大教师的习惯,也更容易让学生接受。第九章和第十章合并,章目名改为“文学作品的类型和体裁”,对第一版第九章的内容基本保留,成为第一节“文学作品的类型”。对第十章的内容则做了较大篇幅的缩减,比如,删去了影视文学部分,把剧本(即第一版中的戏剧文学)与诗、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并列,构成第二节“文学作品的体裁”。原先的第二节、第三节悉数删去,使得教材主干突出,结构紧凑。作为一直使用本教材的笔者,对此感触颇深。

再来看第一版的第十一章,由于前面两章合并,到第二版顺理成章地变成第十章。原先的章目名“文学产品的本文层次和内在审美形态”修改为“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虽然四节内容只是先后顺序有所变化,并没有根本性的变动,但章目名更加准确,“内在审美形态”远不如“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恰如其分。到第三版,章目名里又把“本文”修改为“文本”,虽说这是英文“text”的不同译法,但这样的改动,适应了一般读者的称谓习惯,老师讲、学生讨论也顺口多了。在对文学典型进行介绍时,第二版毅然删去了第一版中对典型理论的发展的繁琐、冗长的说明,而是简略一提,重点放在对典型的美学特征的论述上。相对于第一版,第二版和第三版在论述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时也越来越明晰、条理。

2 《文学理论教程》的出版、修订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一个教材使用者,我觉得《文学理论教程》的出版、修订,给教材编写和出版提供了多方面有益的启示。概而言之,至少有以下六点。

首先,教材的主编,应该是某一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唯此,他才能够带领起一个教材编写团队,完成教材编撰任务。

其次,参加教材编写的人员,应该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应该有相近的学术立场,应该有合作共事的意识和习惯。只有这样,大家才能一起奋斗,成就事业。

第三,教材编写中,一定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界定好基本范畴和概念,建构起一个相对完善的教材体系。

第四,教材编写和修订过程中,一定要积极吸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虚心听取和接受教学一线教师的意见,以精益求精的态度,使教材日趋完善。

第五,教材主编或者相关人员,一定要做好统稿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教材质量得以保证的最后一环。

影视编导概论篇(7)

出品单位:北京盟将威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九州音像出版公司等/导演:周杰伦/编剧:发条/主演:南拳妈妈、江语晨、唐嫣/运作状态:后期制作

剧情梗概:公元2030年,繁华熙攘的光明市,市民们过着稳定富足的生活,而城市的黑暗角落中却潜伏着一股强大的邪恶势力――以虎哥和残狼为首的狂天集团。他们不仅在城市中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还秘密酝酿了一个可怕的计划――研发可以控制人类大脑并激发体能极限的脑波控制器。假如这项计划成功,罪恶和黑暗的力量将掌控整个世界。危急关头,光明市的两位超级英雄――“熊猫超人”和“熊猫侠”担负起了维护正义、拯救世界的使命。

卖相点评:周杰伦首次跨界执导科幻偶像剧《熊猫人》,并在剧中客串警察一角。和其他青春偶像剧不同,《熊猫人》率先在剧中加入了神秘的科幻色彩,为了保证剧中“武打戏”的质量,周杰伦邀请曾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以及《大灌篮》中合作过的武术指导班底,前来指导打斗戏份。在构思熊猫人时周杰伦结合了很多蝙蝠侠、蜘蛛侠等的优点。对于“熊猫人”,周杰伦信心十足:“美国有超人、蝙蝠侠,我们也要打造令我们华人骄傲的‘熊猫超人’。” 向来很喜欢在自己的作品里用“自己人”的周杰伦,这次更是如此,南拳妈妈的宇豪和弹头此次担当主演熊猫超人和熊猫侠,很有可能通过演这部剧一炮而红。周杰伦是该剧的最大卖点毋庸置疑,除此之外,剧中还有言承旭、潘玮柏、方文山等人气明星客串,可以说他们的出场在很大程度又将提高电视剧的收视率。

电视剧《美人心计》

出品单位:全盛时代、紫骏辉煌、于正工作室/导演:吴锦源、梁欣全、陈国华/编剧:于正/主演:林心如、王丽坤、杨幂/运作状态:拍摄中

剧情梗概:西汉初年,幼年窦漪房因母亲卷入后宫斗争被追杀,导致满门抄斩,长大后误打误撞被选入宫为奴。她设计将周美人生的儿子换给吕后的外孙女―皇后张嫣,吕后欣赏她的聪明能干,以赐婚为名派往代国监视刘恒母子。为天下苍生不再受苦,也为吕后能更信任她,漪房提议刘恒以修陵寝为名秘密练兵……

电视剧《化剑》

出品单位:上海海润影视制作公司/导演:郑军/编剧:王伶、远亮/主演:邢佳栋、骆达华、董维嘉、马剑棋/运作状态:上映中

剧情梗概:昔日沙场兵戎相见的十万和十万起义官兵将共同在新疆组成建设兵团。铁团团长、共产党员刘铁和独立团团长俞天白,这一对冤家,分别带领着自己的队伍,怀着偏见和误解,被历史强行拉到一起。这一次,不是在战场,而是在鸟不生蛋的戈壁滩……

电影《秋喜》

出品单位:珠江电影集团/导演:孙周/编剧:孙周/主演:郭晓冬、孙淳、江一燕/上映日期:10月14日

剧情梗概:有电影版《潜伏》之称的又一部谍战大片《秋喜》与《风声》侧重酷刑“角力”不同,《秋喜》重在“斗智”,讲述了发生在1949年广州解放前夕的一段潜伏与反潜伏的传奇故事,以更多的篇幅展示两位男主角的正邪斗智,表现广州解放前夕国共两党的最后较量。

电视剧《我们队伍向太阳》

出品单位:完美时代国际影视、大都阳光影视、中外名人影视/导演:李京/编剧:王络、陶可/主演:张国强、王雅捷、王媛可/运作状态:拍摄中

剧情梗概:1949年春,为了适应中国人民南下解放全中国的需要,“中国人民南下工作团”在津京组建。 四野侦察科科长郑大阴差阳错地被安排到南工团任分队副队长,从此与队长傅由理、女领导方圆、学员乔可舒、逃难中的将领之女不男际遇……

电视剧《娘》

出品方:广东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大连神舟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北京金榜中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广东雅信文化传播公司/导演:曲丽君/编剧:曲丽君/主演:斯琴高娃、徐秀林、宋春丽/运作状态:发行中

剧情梗概:抗日战争打响了,娘(斯琴高娃饰)正带着一家人收麦子,准备给二女儿穗儿办喜事,鬼子突然袭来,为了不让粮食落在鬼子手里,娘眼睁睁地看着马上就要到手的麦子,被儿子满仓亲手点燃,未过门的女婿也被日本人炸死……娘原本就简陋的家被鬼子洗劫一空。该剧贯穿了我国从抗日战争爆发到改革开放到来的几十年历史,主要讲述了一位母亲后半生的故事,并塑造了多达九位母亲的群像。一个传统中国式大家庭在时代的洪流中历尽变迁,几个儿女在母亲的教导和带领下,有的一生正直善良,有的却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中迷失自我、误入歧途……物质匮乏的年代,娘艰辛撑起一个多口之家;物欲横流的世界,娘教导孩子们要诚信为人。娘把青春和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们和这个家,可是当满堂儿女各自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她却无声无息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卖相点评:该剧把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全都拧在“娘”这一主题上,将亲情展现在共和国发展的艰辛历程大背景之下,以宽容无私的母爱成全国家大义,是一部颂扬人性、诠释母爱真正涵义的上乘佳作。在演艺圈有大戏魂之称的斯琴高娃作为这部大戏的灵魂人物,此次带病坚持拍摄,媒体不禁担心这部戏会不会成为斯琴高娃的收山之作?宋春丽在本剧中完成了前所未有的转型,从“女将军”到“地主婆”,其精湛的演技让我们惊叹于一个职业演员的可塑性之强大。电视剧《娘》给时下的荧屏带来了声声发自心底的呐喊,其强大的演员阵容配合雄厚的幕后制作班底,《娘》势必成为明年电视剧市场不容小觑的强势之作。

电视剧《手机》

出品单位:北京尚品佳作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导演:沈严、王雷/编剧:宋方金/主演:王志文、陈道明、梅婷/运作状态:拍摄中

剧情梗概:电视剧较之电影,更着重体现严守一和费墨两人可谓一波三折的关系,甚至戏份不少于严守一的感情经历。两个中年男人带点无奈和自嘲地相互排解,无论是互诉心声时的坦诚,抑或无所顾忌地相互调侃,都充满令人捧腹的幽默和为人处事的智慧。陈道明、王志文两位“戏骨”飙戏可谓精彩绝伦。

电视剧《再见艳阳天》

出品单位:北京紫晶泉文化有限公司/导演:赖水清/编剧:杨海薇/主演:孙莉、保剑锋、刘雪华/运作状态:拍摄中

剧情梗概:故事贯串中国二十至四十年代的离乱,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几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在面对命运、感情、理想时的矛盾和挣扎,中间穿插了不同的人物和事件,以另一种视角讲述一个与众不同的故事。青年演员刘思彤在该剧中一人分饰两角,携手师兄保剑锋上演了一段爱恨纠缠的“隔世”情缘。

电影《终级匹配》

出品单位:北京名雅飞天影视传播有限公司/导演:程珑/编剧:程珑 /主演:陈晓东、吴佩慈、孟广美/运作状态:上映中

剧情梗概: 作为一部爱情励志喜剧影片讲述了都市白领恋爱的故事。吴佩慈、孟广美和顾莉雅分别饰演了三个性格迥异,拥有不同爱情观和生活观的女子。影片里陈晓东抱有游戏人间的态度,他同时遇到了吴佩慈扮演的纯真少女和孟广美扮演的知性熟女,左右逢源的他内心经历着巨大的考验。

电视剧《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