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阅读教学

传统阅读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12 07:36:48

传统阅读教学

传统阅读教学篇(1)

关键词:传统阅读教学 任务型教学 内容整合 合作学习

一、传统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指教师在上阅读课一般采用提问的形式来进行阅读教学,通过设问,解答和指导等教学环节,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从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的单向交流变成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交流。但是,如果问答式教学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就会导致以下一些问题:1)控制性教学活动过多,导致学生忙于应付回答问题,不利于培养思维能力。2)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对阅读文章的表层理解上,不能反映出学生利用英语进行概括的能力。 3)学生参与问答的人数少。4)阅读课教学中教师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讲解上,忽略了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我觉得必须将传统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教学的进行整合,以去弊存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任务型教学

情境教学理论认为,任何知识都是孕育于具体的情境之中的,不存在脱离情境的理论或知识。任务型语言教学就是以具体而微的阶段任务驱动学习,以完成任务的过程,并通过运用语言展示任务成果,来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方式。它与传统的阅读不同之处在于,学习者应在轻松、和谐的具体环境中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完成预先设计好的教学“任务”,更加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和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的现代教育理念。而不是从文本到文本的简单的阅读分析理解,因为脱离蕴涵情境的文本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后续学习能力,还因为是单纯知识点到知识点的线性阅读,低空的徘徊很难有效率的提高。因此,任务型教学法很适合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阅读课的教学。

三、将传统的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教学有效整合的尝试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中阅读教学是各单元的核心,篇目多、内容丰富,涵盖众多知识点,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文本资料。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传统的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教学相结合,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让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任务下,参与到语言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本文主要以牛津初中二年级英语教材8A第四单元的Reading部分为例,就开展传统的阅读教学与任务型阅读教学有效的整合,谈谈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1)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

定什么样的任务目标,怎样来确定任务目标,取决于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任务本身的性质特点。本节阅读课不仅仅是训练和提高阅读技能,也涵盖了语法、词汇和知识点等内容,同时还承担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深层责任。为了完成以上任务我定下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词汇outside, bamboo, leaf, sadly, hunter, kill, farmer, forest, nowhere, action, protect, encourage, thick, continue, writer, gram, survive, reserve;通过阅读有关大熊猫的文章,从上下文猜测文章的大意,并了解大熊猫的成长过程及保护大熊猫的一些措施。

2.能力目标

(1)听:通过看录像、猜字谜来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2)说: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大熊猫在成长中还会遇到的问题和保护大熊猫的其他措施,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欲望。

(3)读:通过回答问题,补充信息、匹配习题等活动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和精读获取细节的能力。

(4)写:通过撰写阅读笔记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从保护大熊猫上升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

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阅读任务,组织学生高效率地达成教学目标。

英语阅读教学必须在主体参与方面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增加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的机会和时间;二是不断提高学生参与阅读实践深度和效果。因此,英语阅读教学形式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型”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活动,就是让学生作为阅读实践活动的主角,并使阅读活动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操作要求、方法和步骤。所以在“任务型”活动中,教师应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设计阅读活动,组织学生高效率地完成阅读任务。

我在设计过程中依据新课程标准及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并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将本节课教学的指导思想确定为: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使人人动脑,个个开口,同时将任务型教学应用于本课,学生在完成各种形式的任务过程中,他们的语言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思维能力、主体性、交际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我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如下阅读任务。

任务1、 Warming-up

活动:播放一个VideoAhunting we will go.主要内容是一个猎人捕捉了一些动物然后又放回大自然。让学生带着兴趣来学习英语,观看后,让学生回答两个简单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观察、记忆的能力。

设计意图: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任务2、Pre-reading

活动:让学生四人一组找出文章中的生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悟出词意。完成单词意思的匹配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学习带来的愉悦。

四、课后反思

1、教师在尝试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时,必须把它与传统的外语教学的积极经验相结合。如在阅读课教学中,采用任务型阅读教学模式完成了设计的任务后,阅读课中的语言点教学,必须采用巩固性练习这一传统教学方式,因为我国学生离开英语课本后,没有很好的语言环境来使用英语,希望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英语。

2、把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每个学生阅读后的感受不同,学生的理解力和表达能力也不同,因此,写阅读笔记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积累知识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之一。让学生交流读书笔记是对阅读效果的一种自我评估。在这种评估中,学生能及时理解自己阅读的成功或不足之处,巩固正确的阅读方法,调整自己的阅读方式,从而达到预定的目标。

传统阅读教学篇(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些都反映出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新方向。学校作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主要阵地,应大力开展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清楚何为“经典”。

“经”指“作为典范的书籍”;“典”本义是特殊的简册,主要记载帝王之言行,后有“书籍、文献”的意思。由此可见,“典”与“经”在有关“重要的、典范的书籍”这一意义层面上是一致的。但是,并不是所有重要的书籍都能称为经典,《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商务印书馆)对“经典”的解释如下:1、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2、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3、著作具有权威性的。因此,“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

二、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价值

1、持久不衰的“经典魅力”。经典的魅力是持久的、永恒的魅力。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作过这样的描述,他说“经典是民族与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历代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而真正的经典又总是超越民族与时代的,具有超前性。文、史、哲的经典更是关注人性根本,不懈地挖掘人的灵魂的深,具有永远的思想魅力。”因此,我们要诵读经典,与文本、作者对话,并从中汲取精神营养。

2、不可穷尽的“经典张力”。经典的世界往往都是不可穷尽、不可描述的形象世界、情感世界和意义世界,是一个扩大的、开放的、不断被读者所填补和建构的召唤结构。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具有极大的混沌性、模糊性,包含多重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有的意义甚至是可以意会不能言传、无法明晰化的,作品的价值是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去实现的。也就是说,文学的本性决定了对它的理解、阐释必然是多元甚至是无穷尽的,而且随着阅读对象、时间、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而文学阅读的魅力恰恰也在于此真正的文学作品总是常读常新,并且给阅读者带来真正的创造性发现的喜悦。”因此,我们在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要进行多元解读,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

三、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教学原则

1、体验性原则。这就是说,经典阅读并非是一种认知活动,而是一种体验活动。那么,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悟呢?一是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二是将阅读理解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真理,感受生活,亲自去文本中体验、感悟。

2、审美性原则。经典文本中包涵着语言、内容、思想、韵律等方面的审美因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美的享受。因此,经典阅读应在这一基础上,通过与文本的对话,进行美的享受和熏陶。具体而言,教师要从审美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处理教学内容,安排教学活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因素,创造审美的教学环境,唤起学生的美感情绪,使学生形成个人化的审美体验。

3、思辨性原则。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经典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在经典阅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和发展阅读者的思想深度和思维方式。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首先是从宏观角度,将经典的作品放到整个文化思想发展史的历史视角或现实社会语境的共时视角来理解。其次要从微?^角度,联系个人的思维方式、思考水平,找到这些经典作品中包含的伟大思想与读者实际思想状况的结合点,从而达到个人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启迪。

四、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教学方法

1、整体阅读法。在深入研读文本之前,首先应该整体感知文本,即整体阅读。整体阅读就是师生在对文本通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有一个基本了解。这种基本了解应该包括: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作者的思路是什么?作者要表达什么主旨或者要抒发什么情感?因此,我们在精读之前首先要整体感知,切勿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深层学习法。弗里德曼(Friedman M.)指出,当读者在阅读时将文章作为了解和获取信息的媒介,注重文章内容,并力图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这样的阅读方法称为“深层学习法”(deep-level learning)。在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全篇内容着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深层学习法”,认真讨论文章的内容,尤其是作者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气氛和内容,正确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3、“图式”法。语言学家们认为,阅读理解是一个复杂的作者的语言与读者的先验(prior background knowledge) 或记忆图式(memory schemata)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决定: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语言图式是指语言的难易程度;内容图式是指阅读材料涉及的背景知识;形式图式指所涉及到的篇章结构知识。

经典作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距离学生所处的时代比较遥远,会造成阅读障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量介绍文化背景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大量地阅读有关的文化背景和民俗习惯的书籍,以此来丰富学生的内容图式。

传统阅读教学篇(3)

1.由于语文教学教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能力限制,比如理论教学基础知识掌握不足或者不牢固,导致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盲目性。

在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直忽视阅读教学,不怎么重视这个项目,近些年,随着教学的改革虽然把阅读教学提高到重视程度,但是实际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只是单纯的为了实验改革教学方法,导致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的长期缺乏,没有形成一套可行的语文教学理论体系,才会出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盲目性。因此,长期依赖教师的教学权威,学生逐渐对语文阅读学习没有了兴趣,也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

2.语文教学教师在制定语文教学计划中对阅读教学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也就没有按目标制定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是教学的过程的首要任务,是整个教学的核心部分。如果一个教学过程,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没有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那么它的教学任务根本不可能顺利完成。然而,在我国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是根据教学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发挥,随想随讲,随意性很强。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非常被动,因为在没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最终会致使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水平低下。

3.传统的阅读教学都是教师是主体,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主动参与很少,因而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历来都是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作用,而学生的主体性常被忽视,即便是在现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也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导致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大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就不让广大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学习兴趣,最后又导致整个教学效果不理想。

4.科学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评价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不能对现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进行有效评估。

一直以来,我国还没有建立一套科学地评价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体系,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教学教师就是在这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难免会导致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想到哪里就讲哪里的随意教学。这种教学始终是教师本位,学生依然是很被动,而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始终都不理想。

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有效措施

1.一定要明白确定阅读教学的实效性,重点抓在阅读教学中的实际效果。

我们之所以重视阅读教学,就是引文它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的阅读能力和运用所学文字知识的能力,能够达到教学计划里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实际效果。所以,在以后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一定要把阅读的实际效果当做首要任务,围绕教学的实际效果这个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真正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不能以阅读是否通畅和速度是否快速为评价标准,我们应该关注学生是否通过阅读掌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否能够通过阅读得来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样语文阅读教学才可能真正收到实际效果。

2.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学生要做好预习工作,双管齐下,两手都要抓。

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并取得预期的实际效果,一方面依赖于老师的备课,这是关键的步骤,老师在课前应当做好相关工作,明确教学目标,制定详细地教学计划,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进行自主思维的预先理解和学习,为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可是现阶段,一些语文备课工作流于形式,备课没有实效性,所以课堂教学就不能顺利完成,也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重视备课和预习工作,同时明确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合理把控教学内容、得当分配课时。这就要求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提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备课和布置预习工作,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3.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课堂实际对阅读教学进行综合把握。

第一,依托课本,认真学习讲授,挖掘课本里知识魅力,让学生充分吸收这“养分”并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和水平,为后面的深层次阅读教学打下奠定基础。第二,结合学生和课堂的实际,改变一成不变的单一授课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在课堂中,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学习并掌握课文的字、词、句里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文句的阅读、感知和理解能力。进而提高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4.为了保障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提高和教学方式进步,一定要建立相关的评价机制。

传统阅读教学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传统文化;关系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弘扬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必须加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才能更好的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如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其重视度不够,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将会面临很严峻的考验。目前,我国对提高语文教学素材中传统文化素材的比例高度重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将是传统文化弘扬与继承的主要途径。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必须肩负起弘扬与继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一、传统文化教育现状

语文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是承载文化的主体,更是人类文明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因此,从本质上来说语文阅读教学就是传承文化,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过程,还是传播文化的主要途径。然而,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学生在古诗文学习时,往往需要借助教学参考资料去理解。可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阅读重点更集中于语文教学参考资料而非语文教材,一旦学生丢掉这些参考资料,就很难独自去鉴赏、理解以及翻译古诗文。由此可见,在学习中学生对参考资料的依赖性极强,使之无法真正用心理解古诗文蕴含的主要意义。因此,如何让学生能够独自的品味传统古诗文的含义将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我国在任何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个通病,即高度重视积累和传承知识,但却忽略创新和理解。而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要重复单纯的承接过程,更是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中华儿女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应积极将新鲜血液注入传统文化,实现文化的代代传承和创新。但事实上,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古诗文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都按照固定的套路进行教学,即首先接受生僻成语和字词,然后分段分层次地讲解课文,最后再总结归纳,这种模式既实现不了教学创新,也融入不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立足课本,也要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

二、语文阅读教学承担着传承文化的重担

(一)阅读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均记载于文字中,中国古代文字是古人思想的记载。教师应积极引导高中生学习古文,使其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学生读懂了古文,才能理解到古人在衣食住行上体现的独特价值观,以及独特的传统文化神韵。

例如:《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古诗阅读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来源――乐府。而乐府是汉代皇宫的一个音乐掌管机构,乐府诗的诗句完全是依据固定音乐旋律谱写的,它的要求即韵律和平仄,且乐府诗的表演既有演奏也有专人演唱,这二者间的关系类似于现代歌词与歌曲的关系。之后,虽然乐府诗、词被分别流传,但仅从艺术角度评价乐府诗,其艺术价值可谓巨大,《春江花月夜》在乐府诗内相当出色。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同时,又能了解古人的日常生活及对艺术的追求。因此,阅读是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途径。

(二)阅读能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传统文化直接影响到中华儿女的价值观,它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的体现。例如:中华政治文化表现出内法外儒的特征,“儒”主指儒家精神,它的中心为“仁”,秩序为“礼”。“仁”对人们内心提出充满仁义,对待他人以宽仁之心的要求,即郡王对待臣民要包涵仁心,确保臣民生活安定;民众必须心含仁义,做到克己恕人。“礼”则对人们提出认定自己在形式上的身份,充分在身份中发挥价值的要求。儒家学说通俗来讲就是自我约束;而与之相反的是法家精神,它主要指外在约束。法家对君王提出修订合理法律的要求,对执行法律提出公正无私的要求,即必须做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态度。法家精神通过外在约束,稳定国家和社会。再如:《廉颇蔺相如传》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古人内心重视大局的思想。这种以大局为重的观点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人们内心有着重于个人名利的事情。只有充分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学生才能理解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

(三)阅读有利于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

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其实当学生学习到《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就会发现针对现代人的阅读水平来说,只要除开其中的专业术语,并非不能读懂这篇文章。该文不同于唐宋时期的文章,它其中运用的描述手法十分接近现代风格。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就中国各个时代文章演变的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引导比较学生会发现《诗经》比较难读懂,如果不借助教参基本上读不准通假字,甚至不能正确理解诗意。还有汉、晋两代的赋虽然形式优美但难于读懂,其主要由于汉、晋时期通常以世家贵族作为统治阶级,而他们对于风雅生活的表现主要通过诗赋,但普通民众则不需要和理解这些。唐代推广九品中正制度让民众获得机会读书,民众也逐渐开始了解诗词文章,所以唐代的诗词、政论文等基本上未再使用空洞生僻的文字典故。直到明朝和清朝时期,民众将文字阅读视为一种休闲的生活,因此为方便当时的人们读懂文章内容,撰写者通常会运用与民众日常生活相接近的白话文进行描述。只有学生理解了传统文化的演变过程,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和创新.

三、结束语

高中语文教师在过去仅重视传授语文知识,而忽略从历史等各方面引导学生去看待古文。学生不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势必会忽视其魅力,导致传统文化出现传承危机。因此,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

参考文献:

[1]许斌.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J]教育,2015.

传统阅读教学篇(5)

关键词: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新高考

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我国传统文化,但伴随着持续发展的全球化经济,一些外来文化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极大的冲击。在高考中,语文是极其重要的一门学科,学生高考的总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受语文成绩的影响。2018年我国将全面进行高考改革,改革后不仅是语文科目的分值有所提升,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在阅读和写作题型上都重点考查学生对于传统经典的掌握情况。《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使得中华传统经典在高考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高考改革要及时适应,将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纳入高中语文日常教学当中,使得中华传统经典阅读有效的与新高考进行衔接。

一、新高考对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的考察方式

近年来,对于高中学生文化经典阅读的考查都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得以体现。在篇幅和题型的选择上,越来越朝着《新课程标准》中高考语文命题方向发展。在试卷当中,中华传统经典阅读题型题目设计非常新颖,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也是短小灵活,对高中语文教材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都进行了充分的考察。而这些考察方式,第一,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对材料的理解概括能力。第二,多选择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来进行考察。举例来说,福建省2007年至2010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均节选自《孟子》和《论语》两部文学经典,选择的材料多具有鲜明的文化性质,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的影响作用。第三,重视高中学生日常的语言积累和运用。这样的题目设置使得语文这一学科的工具性得以体现,在考查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的文化积累水平有着相应的要求。

二、将中华传统经典阅读与新高考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教师科学的指导学生自主阅读

教学工作开展要根据教材来进行,教材中的语文和文学知识都非常充实。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和帮助,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分析,对教材进行深度的讲解。指导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高中语文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身对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归纳、总结科学的学习和阅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分享给自己的学生,积极地对学生阅读传统文学经典的兴趣进行激发,鼓励学生进行主动阅读。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文化程度和对传统经典的接受程度,帮助学生筛选经典篇目并进行推荐,不可以漫无目的的进行阅读。带领学生在晨读过程当中朗读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学生对于传统经典的积累,培养学生主动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的好习惯。

(二)打好文言知识基础

在我国古代,书面语言是文言文。由于时代的变革和发展,学生在对文言文作品阅读时,有着较多难以理解的部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高中学生对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阅读的兴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作品过程当中遇到的文字障碍尽最大程度的解决。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考语文成绩中的五分之一都是文言文知识的考查,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效果对于高考语文成绩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会对高中生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有着一定影响。高中语文教师在讲授文言文知识的过程当中,要将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帮助并鼓励学生打好文言文知识基础,在提高语文课程成绩的同时,高效率的阅读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

(三)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

传统文化自身具有较为浓厚的特点。从古至今,语文都是人们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并且对于人们文化程度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可以通过其自身的语文素质得以直接体现。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中华传统文学经典的内在较为晦涩深奥,给学生的理解能力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根据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将更多的传统文化气息带到高中语文课堂之上,使得高中学生了解到中华传统经典的魅力所在。在教学过程当中,要积极地建设文化课堂。举例来说,高中语文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根据课文内容选择适合高中生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满足学生对于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学习需求。

三、结语

综上所述,要将高中学生中华传统经典阅读与新高考进行衔接,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打好文言文的知识基础,在课堂教学和学校生活中,培养具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中华传统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面对高考中语文经典阅读试题的挑战。但是高中语文教师也不能限制学生仅仅阅读文学方面的经典作品,还要有目的性地指导学生去进行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的经典作品阅读。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可以获得全面的提升。从发展的目光来看,鼓励学生阅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可以有效地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实力。

参考文献:

[1]冯帆.阅读文学经典,把握高考先机――浅谈文学经典阅读对高考的积极作用[J].中华少年,2016,(10):13-14.

[2]李月宁.经典润泽人生,素养构建和谐[J].中学教学参考,2011,(08):22-23.

[3]王文莉.高考改革背景下加强文学经典阅读之我见[J].智富时代,2015,(05):08-09.

作者简介:

传统阅读教学篇(6)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 高职英语 阅读教学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起源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论皮亚杰认为.个体在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巾.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11t界的认识.从而使f=_l身的认知缔构得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来建构知识结构的过程“同化”足学习背把外在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丰富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的过程:“顺应”则是指在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与外在信息发生冲突时.学习者主动调整和重组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根据建构主义学习观.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坩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在教学巾,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雨被灌输的对象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以下四个要素:(1)情境:学习环境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2)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意义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3)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问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的计划: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排『本所共享.因此会话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4)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日标..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存大脑中的长期存储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图式”.也就是关于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

二、传统高职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CarrelI从图式理论fSchema Theory)~度探讨了阅渎的本质.认为阅读是读者利用大脑巾已经存在的同式背景知识结构.通过“F1上而下(top—down)”(即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和“自下而上(bottom—up)”(即运自身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当前文本信息进行推断)两种模式的相互作用和补充完成阅读理解因此.阅读是凄者与作者的互动过程.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信息交流。读不是读者被动地接受.而是通过辨认、记忆、回忆、联想、分析、综合、推理、预测等心理活动复杂的心理活动.对输入的文字信息进行主动地加和意义建构受传统阅读理论和教学观的影响.当前高职英语浏读教学出现了以下问题:

第一.传统『蒯读教学偏重语言知识点的学习.忽略了阅读技能的训练部分教师认为.阅读仅仅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被动解码过程.认为意义附身于文.读者只需逐字逐句渎文字.全文意义便唾手可得。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讲单词、语法和句子.而不少学生也误以为阅读就是熟记单词.语言点.弄清每句话的字面意思这种教学方法忽略了读技能技巧训练.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是按照由单词到句子再到段落的顺序来逐字逐句地理解文本.不知道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去捕捉有效信息来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第二.传统阅渎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则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阅读教学就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任务就是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阅读的主体是读者.学生才是阅读课堂的主体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来看.学生的列读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而是通过学生亲自参加到阅读实践中去.并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将教师的指导与自身的一系列思维、认知、判断和理解活动结合起来,将自己积累起来的背景知识容纳进去.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第三.传统阅读教学讲授模式僵化.缺乏真实的学习情境情景是教师为学生创造的类似于真实的场景。真实的情景是建立在真实的学习活动之上的.它让学习者能够在实际情境下结合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完成意义建构、而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要么把重点放在法词汇讲解上,要么放阅读、做题、对答案上,没有体现真实阅渎中读者的主动和语言的交际性从而造成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阅读和语言活动脱节.在实际英语使用中面临许多障碍。

第四.传统阅读教学活动单一,只强调老师“教”和学生“学”.认为教学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问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也仅仅体现为简单的师生关系.而忽视了认知主体的学生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因而对“协作学习”认识不足.没有重视小组式的讨论和交流。

第五.传统阅读教学对教学效果检测方式以形成性评价为主.认为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最好办法就是核对练习答案的正确率。在我国.阅读考题大部分是以标准化的客观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因此平时课堂阅读练习题也以选择题为主。这种标准化测试比较容易操作,但也有很多缺陷。Lazear指出.标准化测试只能测¨|学生全部能力的非常表面的有限信息.仅仅依靠这类考试的分数来评判学生.会对学生产生不公正评价.打击学生积极性

三 对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

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高职英语阅读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和发展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中尝试用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来帮助学生发展阅读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建拘主义教学观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观首先教师要转变传统的课堂角色.从英语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组织者、协调者、设计者、促进者、开发者和学生的合作伙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变为主动构建知识结构的创造者和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学生与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形成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第二,教师要改革传统教学方式.让课堂教学由“教”为中心逐渐向以“学”为中心转变.让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小组教学、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让单纯的语言点讲授或做题练习转变为讲座、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等多种教学活动.将教学活动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自我发现、自我建构的基础上获得知识.形成能力。

传统阅读教学篇(7)

一、选材不广泛,只注重儒家

中国文化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涌现出了老子、庄子、孔子、荀子、墨子、韩非子等众多思想家。和以《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为代表的科学文化以及以诗词、书法、戏曲等为代表的艺术文化,这些都是中国传统的国学经典。目前,国学经典阅读都是以儒家为主,不利于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让学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儒家文化一种,不利于学生思想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

读书先治史。我们的经典阅读应先从讲“文化史”开始,通过浅显生动的故事化的讲读,让小学生知道传统文化发展的脉络,知道诸子百家,知道他们的主张和思想。

在阅读的选材上,要注重文化思想的多样性。儒家、墨家、法家,传统的科学文化、艺术文化都要有适当的比例。

二、重背轻讲,割裂与当前课程教学的联系

小学生如何进行国学经典的学习,是否让学生背会《三字经》《弟子规》《唐诗宋词》,就算完成了经典的阅读教学?自汉朝以来,私塾的教学过程主要是识字―教书―背书―理书―讲书―读书―习字―作对―学问。这套教学过程并不适应今天的经典阅读教学。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传统经典内容过深,文意上的差异,即使教师讲解,学生也不能领会。对国学经典的讲读应该从内容入手,把经典中的内容变成我们生活中的故事,从讲故事入手,让学生对学习国学经典产生兴趣。

同时,传统的儒家经典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一些内容并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甚至对学生的一些思想产生了负面的作用,我们要把它从经典阅读学习中有选择地去除。

在我们的小学课程中,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经典教学内容。在我们的经典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强化阅读教学,为课程教学服务,阅读教学是课程教学的拓展,而不应割裂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不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和当前的社会发展有机联系起来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的根脉,它必须和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在我们的国学经典阅读教学中存在着简单化的问题,只是把传统文化教下去,没有把传统文化用社会发展的线索和现代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