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旅游交通规划

旅游交通规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9 17:17:19

旅游交通规划

旅游交通规划篇(1)

一、引言

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向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1]近年来, 国内大量城市开展了新一轮的总规修编,对旅游、宜居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安庆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该市编制了新一轮的城市总规,其中特别提出了“构筑以人为本的慢行交通空间,提升慢行交通品质”策略。[2]本文以安庆市为例,研究旅游城市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方法,以期为类似城市所借鉴。[3]

二、现状分析

1.人行交通

安庆市城区居民交通出行平均时间约22.1分钟,平均出行距离为3.62km,步行平均时长约为14.5分钟,步行平均出行距离为1.2km,步行占到所有交通出行方式的26.9%,步行成为了安庆市居民出行的主要出行方式之一。安庆市中心城区的几乎所有道路都设置了人行道,大部分主要干道在断面上采用的是机非分隔的设置方式。

2.非机动车交通

非机动车平均出行时长均在18-24分钟,平均出行距离4.1km,非机动车出行占到所有交通出行方式的37.7%,其中助动车和电动车占30.3%。电动自行车出行成为了安庆市城区居民出行的主最要出行方式。

电动自行车是近年来迅猛增长的一种交通工具,由于购置和使用费用低、速度较自行车快,广受市民欢迎。截至2013年11月底,安庆市区共有电动车142595辆,该数据不包括未上牌照的电动车。中心城区大部分干道设置有非机动车道,部分道路未设置非机动车道,特别是老城区。

3.存在问题

(1)部分道路存在慢行交通设施缺乏或不足问题。现状老城区部分道路缺乏人行道或机动车道,导致行人或机动车通行不便,非机动车驶入机动车道,影响道路通行和交通安全。

(2)行人过街设施安全性有待提高。行人过街设施包括人行横道、人行天桥、人行地道等,是步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过街设施间距不合理(龙眠山路、集贤路、菱湖北路、皖江大道等)、大型公共吸引点周边过街设施不完善(莲湖公园、部分中小学),都会造成行人过街不方便,造成行人违章现象严重。安庆市现状交叉口行人站位不明确,容易造成交通事故,且大部分大型交叉口过街距离过长、缺乏二次过街设施。

(3)非机动车停放管理有待加强。非机动车专用停车场地缺乏,大量的非机动车乱停、乱放,占用有限车道,加剧了交通的拥挤阻塞,有些路段大量非机动车停放在人行道上,如:人民路西段、华中西路、湖心南路、龙山路、德宽路等,而有些地段商业场所集中,给行人步行、等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使得行人不得不走到慢车道上或机动车道上来,行人安全得不到保证。

三、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实现城市整体交通协调发展为目标,大力发展和提倡慢行交通,构筑与城市发展相适应、与公共交通良好衔接,管理有序的安全、完善、便捷、高效、绿色的慢行交通系统。

四、方案措施

1.功能定位

建设非机动车主要通勤廊道和和次要通勤廊道二级网络。通勤交通廊道,主要沿城市道路设置,承担交通出行功能,强调居住与枢纽点和商业办公点接驳。

2.规划要求

通勤交通廊道:贯穿主要居住区、就业点、学校和枢纽站点等。

3.规划布局

建成区非机动车道以加强管理为主,严格管理沿道非法占据道路红线内空间的商店或单位;加强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违规占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的管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结合道路改造进行优化。新建城区需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布局非机动车廊道。

结合安庆中心城区道路现状,根据道路宽度拟对中心城区非机动车道路采用6级断面。主要通勤廊道非机动车道建议采用A级断面,宽度不小于3.5m,老旧城区次要廊道建议采用C级进行管理改造,新建城区建议采用B级断面,宽度不小于2.5,支路建议采用D、E级断面,宽度不小于1.5m。断面分级如下表所示:

4.配套措施

(1)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目前安庆主城区的城市尺度约为4.5―6.5公里,待东部新城和北部新城日益完善后,中心城区的尺度也会基本控制在20公里范围内,属于中小城市规模,老城区及未来中心城区都十分适合自行车出行。[4]另外安庆中心城区南面临江,具有广阔的亲江岸线,城市纵深均在10公里范围内,即基本可在30分钟内从城市任何地方骑自行车到达长江岸边,享受美丽的滨江风光,加之公共自行车出行成本低、可达性高,在中心城区将具有很高的吸引力。

(2)完善立体过街设施布局

结合快速路、快捷路的建设,在过街需求大的地段,按照规范每隔400-600米设置立体人行过街设施,实行人车空间分离;在学校、医院、公交枢纽、轨道站点等有特殊要求的地段,结合过街需求情况,设置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中心城区现状已有立体过街设施3处,本次规划综合考虑道路两侧用地现状及规划情况、道路功能、路口分布情况等因素,新规划28处立体人行过街设施,近中期实施9处,中远期实施19处。

旅游交通规划篇(2)

(北京建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 安图县的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其支柱型产业,但作为中小城市的安图县长期以来对于旅游业规划意识淡薄,在城市总体规划中鲜有提及,严重弱化了旅游业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阐述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总体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规划策略,对安图县的总体规划设计、旅游业规划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http://

关键词 : 安图县;总体规划;旅游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6-0252-03

基金项目:本研究由北京建筑大学城乡建设与管理产学研联合研究生培养基地资助,项目编号:31062014001。

作者简介:许鹏(1990-),男,吉林延边人,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建筑企业供应链管理。

0 引言

由于近年来长白山风景区及县域民族特色旅游的风靡,旅游业为安图县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已逐渐成长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然而上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距今时间较长,尤其是对旅游业的规划已无法满足现有的发展需求,因此文章采用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选择和制定了安图县旅游业的规划策略。该策略若能切实有效地结合到下一轮的县域总体规划设计中,使之与安图县迅猛发展的旅游经济相适应,将对安图县今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 安图县旅游业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的关系

安图县的城市发展已离不开旅游业的繁荣,反之旅游业的发展同样依赖于安图县的规划建设,旅游业的规划与县域总体规划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关系,如图1所示。首先,安图县所特有的众多旅游资源将使安图县必然地承担起东北亚地区的旅游职能,而旅游经济将加快安图县的产业结构调整,二者对安图县的城市性质具有重要影响;再者由于相对集中的旅游季节、旺季爆发式的游客数量,安图县已无法参照常住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进行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配套建设深刻影响着安图县的用地结构规划;同时为了适应和满足大量游客的差异化需求,安图县的空间布局从发展方向、城市形态及空间结构等方面亦将收到旅游业规划的影响[1]。

2 安图县旅游业重点规划策略

通过以上描述可知,旅游业规划是县域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总体规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旅游业应与其他相关产业统筹统规,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策略。

2.1 规划目标

安图县旅游业的发展要以长白山旅游开发为主,辅以特色民俗文化旅游、生态风光旅游、历史古迹旅游、边境旅游、冰雪漂流娱乐项目等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模式[2],确立旅游业在安图县域总体规划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旅游业软硬件建设,实现旅游市场规范化、基础设施现代化、服务质量标准化、旅游合作国际化、旅游产品多样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通过实现这“五化一体”来使安图县成为新兴的旅游强县,让旅游业成为全县经济起飞的全新动力。

2.2 旅游业布局规划策略

2.2.1 空间布局规划

安图县旅游业的总体格局是“两镇两村”、“两湖两园”、“一线一岸”为主线,沿线8个重要旅游景区、23个重要景点构成的四个各具特色的旅游。一起构成了安图县旅游业“一线四区23景”的叶脉状布局结构,如表1所示。

将上述重要的布局节点平铺开共有23景,分别是:长白山、虎林园、美人松园、园池、古洞河浪漫漂流、长白山药园、长白山文化博览城、宝马古城、泰安寺、“安图人”遗址、刘建封县衙、森林狩猎场、森林小火车、药水泉、浮石林、二龙山公园、五峰山森林公园、明月湖风景区、龙顺雪山飞湖旅游景区、福满生态沟、红旗朝鲜族民俗村、海沟“黄金城”、双目峰口岸。

2.2.2 交通布局规划

加快各级公路网的建设,以S203省道为县域旅游的交通主干线,构建县城明月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的S型主干线和叶脉状辅线的公路、铁路交通路网络,如表2所示。

2.2.3 旅游服务中心布局规划

根据各景区的重要性,将安图县旅游布局的各重要节点规划为五个级别的旅游服务中心,如表3所示。

2.3 旅游路线规划策略 安图县域旅游的一般行程普遍是从明月镇出发终到二道镇长白山旅游风景区、沿途经过各景点的“传统路线”。为了充分开发淡季旅游资源,突破安图县传统旅游的固有模式,应依托于长白山的特点强化冬季旅游项目的建设,根据季节特点进行旅游路线规划,如表4所示。

为了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根据安图县内各处旅游景区的特点规划出相应的特色旅游路线,以S203省道为主线呈叶脉状的空间布局,如表5所示。

为了满足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游客对于时间成本和旅游日程的要求,根据各景区之间的空间位置关联和交通状况,以日为单位规划出多层次的日程旅游路线,如表6所示。

2.4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规划策略 旅游配套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业的主要因素,根据安图县现有情况合理强化交通路网、能源、水电、通讯、环卫、餐饮、住宿、商业、娱乐休闲、医疗卫生、安全防灾等等一系列旅游相关的基础设施,重点是加强各景区景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缩短旅客在途时间[3]、提高景区周边便利性,对于长白山北坡以外的其他旅游景点,应加强景区排污和垃圾处理、完善景区引导标识、公厕及停车位建设,完善旅游服务中心建设[4]。各主要景区周边的城镇要加强绿化建设、游客步行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小城镇特色景观建设[5],加快与旅游相关各行业的升级转型,尤其是随着游客数量层次和消费能力的提升,应在中低档餐饮住宿设施为主的基础上,增加高档旅游餐饮住宿设施的建设,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使安图县内旅游产业链上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有机结合,互促互进。

3 结论

综上所述,在安图县新一轮总体规划即将开展之际,旅游业的规划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介绍安图县总体规划与旅游业规划之间的关系,制定了涵盖旅游业布局、县域旅游路线、旅游配套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规划策略,为安图县的总体规化提供了重要参考,有助于提高其他旅游型中小城市的对于旅游业规划的认识,发挥起旅游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支柱作用。

http://

参考文献:

[1]刘波.旅游业对小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影响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37-38.

[2]苏阳.凸显地域自然特色的小城镇规划设计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6-39(3):251-254.

[3]赵秀丽.区域经济理论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16(18).

旅游交通规划篇(3)

一、旅游交通发展概述

(一)旅游交通概念解析

1993年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旅游交通的概念做出过界定,并且逐渐趋于完善。“旅游交通”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构成要素:一是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是运输的媒介,是帮助人员流动的手段;二是交通线路,是指旅行中交通工具的连接线,即旅游者产生空间位移的过程中所经过的坐标连线,还包括了所有协助交通工具产生效用的一系列基础设施;三是旅游交通服务,它是指为满足旅游者在发生位移的整个过程中的需求而产生的所有服务。此外,旅游交通还可以理解为旅游目的地不同景点间进行空间位移的旅游景区交通,和专门为旅游者观赏游玩和实现空间位移而设计的旅游景观交通(如观光索道、景区观光车等)。

(二)旅游交通的发展简况

旅游随着交通运输发展而升级,从航空,水运、公路、铁路几个领域的变化探析对旅游的相应促进作用。20世纪30年代,建立民用航空,旅游活动有限,价格昂贵。大洋路线和游轮,时速低于40公里的短途海上渡轮;时速55公里的轿车;旅行轿车发展;进入蒸汽机时代,速度超过汽车。到2000年以后,协和飞机退出民用航空,500―800座的巨型飞机和高节能,梦幻飞机出现;玛丽皇宫2号式的大型航海游轮出现;液化石油气动力和双动力汽车出现;时速超过300公里的高速列车出现,大大推动和迎来了了全民旅游的时

代。[1]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交通政策会限制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拓宽旅游市场,促进旅游发展,2009年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建设旅游道路、景区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公共基础设施。加强主要景区连接交通干线的旅游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中西部支线机场建设,完善旅游航线网络;2008年重庆人大常委会也推出了“五个重庆建设”的提案,现已在整个重庆市大力实施,特别是对“畅通重庆”这一块的建设。这些政府政策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人们已更加重视旅游交通在旅游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旅游交通建设已逐步进入系统化、规范化。

二、涪陵旅游交通发展现状

涪陵区位于重庆市中部,南接武隆县、南川区,东邻丰都县,北靠长寿区、垫江县,西连巴南区。涪陵正处长江与乌江汇合处,历来是川东南水上交通枢纽和乌江流域最大的物资集散地。区境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逆乌江而上可致武隆、彭水等县,直达鄂湘边界及黔东各地;东下通联华中、华东各省。是渝东西对流的交通要冲,在整个重庆交通体系中处于有利位置。经过不断发展,涪陵区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综合运输能力和服务质量水平都明显提高,加强了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有力推动和保障了涪陵区旅游业的发展。

(一)公共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较大,综合运输能力较强

近几年来,涪陵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交通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铁公水综合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在公路方面,截至2010年底,全区的公路总里程达3733公里,公路面积密度127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区拥有客货运输车辆4928辆,有各类汽车站10个,开行客运线路147条,日运送旅客量19.48万人次。高速公路现有长涪高速公路直通重庆市主城,319国道重庆-长寿-涪陵-武隆段贯穿涪陵南北全境。

在铁路方面,现有渝怀铁路(国铁Ⅰ级单线,境内有5个客运站:涪陵、石沱、蔺市、磨溪、白涛)、南涪铁路(国铁Ⅱ级单线)。在建渝怀铁路重庆--涪陵二线(2012年建成)、渝利铁路(国铁Ⅰ级双线,沪蓉铁路一部分,2012年底建成)。规划重庆主城--长寿--涪陵城市铁路、郑渝铁路(涪陵―宜昌沿江高速铁路)。

在水运方面,坐拥长、乌两江,境内通航里程179公里,其中乌江五级航道33公里,长江三级航道77公里,其它季节性和水库航道69公里。现有大小港口共计23个,年客运量达1162万人次,如老8号码头、黄旗滚装码头、近期打造的“泽胜旅游港”等。

(二)景区通达性得到提高

自2008年7月20日,涪陵区在道路建设方面大力投入,特别是从城区向各景区辐射线的建设,现已初步完成,东至罗云、南至白涛、西至蔺市、北至丛林都已开通公交线路。从李渡、长江大桥高速路口和涪陵火车站到城区的主要干道也已基本整修完善。另外,景区间交通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果,从涪陵城区――大木花谷这条线途经雨台山、罗云革命老区等景区;涪陵城区――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这条线途经白涛工业园区、石夹沟等景区;御泉河、石夹沟、大木林场、大木花谷、雨台山等景区间的交通连线已经初步完善。这些都使得整个涪陵区各旅游景区景点的通达性得到普遍的提高。

(三)以城区为中心的旅游交通环线初显雏形

以城区为中心集散地的涪陵区旅游交通环线已经基本形成。首先,从城区至各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辐射网已经初步成型,区内共形成三个小环线:北环(涪陵―致韩―丛林―珍溪―南沱―清溪―涪陵);西环(李渡―龙桥―蔺市―新妙―龙潭―青羊―马武―涪陵);东环(涪陵―雨台山―罗云―焦石―大木―山窝―白涛―天台―涪陵)。另外,涪陵区与周边区县旅游景区之间的旅游交通形成外环,即拟建高速公路涪陵(武陵山)―武隆(仙女山)―丰都(蓝天湖)。

三、涪陵区旅游交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问题

1.旅游交通建设质量普遍较低

涪陵旅游景区内交通道路少且质量不高,部分景区的可进入性差,游客进出旅游目的地受到限制。节假日旅游高峰期游客“买票难、乘车难、进不去、出不来”等交通难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随着私家车数量的激增,游客自驾游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涪陵区各景区的停车场面积、数量、质量等都明显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如不妥善解决交通路线及设施滞后现象会严重制约涪陵旅游业的发展。虽然现阶段已经在大力投入旅游交通的建设,但建设质量还普遍较低,基础设施的更新跟不上科技进步和人们日益增长的对旅游交通的要求。

2.旅游交通旅游功能弱

旅游交通与旅游景观交通本应兼顾旅游和交通双项功能,但在客源地或者交通枢纽站点至目的地的旅游交通,经常出现不能准时客运,不能准确地向旅游者提供全面旅游和交通信息,不能在位移的过程中很好地展示所经地的特色,使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不得不面对一些服务纠纷,从而失去了旅游的本质意义,甚至严重影响旅游地形象。目前,进入重庆涪陵区,如果以重庆市为一级集散地,可供选择的主要方式有高速、国道、一般县级公路、铁路和水运。具体情况如下:(1)高速公路:重庆―长寿―涪陵;(2)国道319:重庆―长寿―涪陵;(3)县级公路(茶涪路):重庆主城―巴南区―涪陵;(4)渝怀铁路:重庆―长寿―涪陵;(5)水运:重庆―长寿―涪陵。涪陵整个地区的可进入性还比较薄弱,线路单一,几乎所有的线路都是经过长寿进入涪陵,而且没有一条路线涉及旅游产品的开发,导致旅游者在旅途中感受不到旅游的愉悦性。茶涪路已经成为重庆市的高危路线,事故率高,游客的最基本的安全都不能保障,旅游功能全无。公路、铁路、水运,无论是哪种交通方式,都在其安全、舒适、审美和旅游营销等方面考虑得非常少。

涪陵区内从城区向各旅游景点辐射的交通线路,大都还是区乡公路,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居民生活需要,没有专门为旅游者提供应有的旅游服务。旅游者在位移的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当地的旅游氛围和当地风俗文化。景区内很少有专门为旅游参观而设计的景观通道,总体来说,涪陵区的旅游交通旅游功能还非常弱。

(二)旅游交通规划布局问题

1.不当的规划严重破坏旅游资源

在交通建设中,对旅游地环境的破坏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未经过规划的地方景区,在开发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相当严重。忽视构成旅游资源的重要成分――自然生态环境,只注重缩短空间距离,节约直接成本,导致对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破坏;或在建设中忽略了整体氛围,破坏了原有的美景,影响旅游者的感知质量和满意度。如雨台山风景区至大木段的客运道路和涪陵至南川、涪陵至丰都、涪陵至南岸三条高速公路的建设,太过注重其空间距离的缩短和直接成本的节约,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非常欠缺,直接导致该片区域大部分生态环境遭到永久性的破坏,对当地旅游形象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2.景区间交通规划不合理

交通本身就是景观,景区内的交通建设应该纳入到景区景观的整体考虑中,无论是公路交通、水上交通、特种交通还是步游道,都必须严格地进行合理规划。然而涪陵区的旅游交通规划无论在数量、分布或规模上都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旅游景区间的交通规划。涪陵主城区内现有公交东西走向18条,南北走向10条,环线5条,基础设施规模较大,但主要还是用于各景区当地居民生活代步,真正为旅游者提供旅游功能少。主城区外的景区旅游交通规划中游客人数主要考虑团体旅游者和以公共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游客,很少考虑到散客旅游和自驾旅游者。如御泉河景区至石夹沟景区,只有团队或者包车旅游、自驾游才能够直接在御泉河与石夹沟景区之间直接来往,而散客特别是以公共交通为主要出行方式的旅游者,必须从一个旅游地返回到城区交通枢纽站,然后前往另外一个旅游地。特别像大木花谷、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石夹沟等这些在地理位置上相邻的景区间完全没有公共交通工具的投入,旅游者要想在这些景区间直接往来,只能乘坐当地的一些昂贵的小面包车。总之,景区间旅游交通不合理的规划和建设直接导致旅游者的出游成本大大增加,景区外部逗留时间过长,旅行的愉悦性降低。

3.已有旅游交通资源浪费情况严重

截止2011年10月,涪陵―大木客运汽车每天4班,分别为上午6:00、10:00,下午13:30、14:00;涪陵--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区乡班车,每天上午9:30一班;涪陵--蔺市客运公交每天8班,有四班从新车站出发,另四班从秋月门出发;涪陵--石夹沟每天两班客运公交,上午10:30、下午16:00。所有班车全年发车班次不变,未灵活根据旅游淡旺季游客人数调整交通运力的投入量,直接导致很多开往景区,如蔺市洋人街、大木花谷景区的客运公交出现旅游季节性拥挤,平时运客量惨淡。总体显示出旅游交通对交通现有量的利用差,浪费情况严重。

(三)旅游交通服务问题

1.旅游交通经营管理体制不合理

旅游客运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旅游运力规模缺乏有效控制,法规没有设定旅游客运的退出机制。《道路运输条例》仅对旅游客运经营企业设定了行政许可,对运力的许可没有明确地设定,管理部门只是根据本地客运市场的供求状况、普遍服务和方便群众等因素来考虑运力是否投放;长期以来,旅游客运一直被认为是班线客运的补充,在制定相应的法规时,很少考虑旅游客运管理工作,旅游交通专项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缺乏有力监管,导致市场陷于激烈、混乱的竞争之中,最终让整个旅游交通系统遭到损害。另外,旅游交通运营管理直接归属于交通部门,而旅游景区规划则是旅游行政部门在负责,而且在整个旅游活动中,还涉及到其他各行政部门,而这些行政部门之间又缺乏良好协作机制,导致旅游交通的服务质量得不到相应的提升。涪陵交通部门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没有为旅游专线投放过运力,只有一些旅行社拥有自己的专线旅游大巴。

2.旅游交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低

交通运输业的改革打破了过去国营企业独家经营的方式,引入了多种经营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个体经营者的数量猛增,大多数经营者文化素质不高,加之没有统一的机构进行严格管理和系统培训,致使个体经营者出现非正当竞争,如强行拉客等现象,尤其是车站、码头等进出涪陵的门户地区,宰客现象较为普遍,许多乘客也反映,当前一些旅游交通从业人员特别是乘务员素质不高,理解能力差,经常与乘客发生口角,影响了整个城市的声誉,致使潜在旅游者在制定旅游计划时,改变选择涪陵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动机,导致来涪陵旅游人数减少。涪陵旅游交通从业人员主要存在文化水平低、专业技能差、个人修养不好、服务意识弱等问题。

3.旅游交通服务性价比低

从涪陵的交通枢纽站到各旅游景点的交通工具都比较陈旧、劣质、缺乏特色,而且也没有旅游专线,远远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另一方面,旅游景区景点的专用交通线路路况差,甚至很多景区没有专用交通线路,还是由乡镇公路转接而成,使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旅游者进出旅游目的地受到限制,出现“进不去,出不来”的交通问题。由于公路路面质量差,路途的安全问题得不到保障,交通速度受到影响,使旅游者容易产生恐惧感。而交通价格又是衡量该地旅游交通开发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涪陵由于各种运输方式转接的协调不到位,大多是一些私家车在其中周转,导致宰客现象非常严重,到各旅游景点的交通价格与交通工具状况和服务不成正比。

4.旅游交通信息系统不完善

旅游者做出出游决策前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查询该地的交通信息,确定旅游交通线路。而涪陵的交通信息系统建立很不完善,在网络、报刊、杂志等比较权威的信息很少,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建立观念不足。当旅游者在信息获取出现障碍时,很容易导致旅游者放弃其原定旅游目的地,而去寻求替代的旅游目的地及旅游产品。

四.涪陵旅游交通发展对策

(一)合理规划,加快旅游交通设施建设

旅游交通规划应当吸收旅游界人士参与,并充分吸收合理化建议。这对涪陵区旅游业的发展特别重要,吸收旅游人士参与规划,这就保证了旅游交通建设在起点上具备了可能的旅游功能。随着科技发展,有必要增加舒适高效的旅游交通工具满足游客的需求。继续加强道路的建设。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的转变,自驾游成为时尚,这就要求景区景点的车位容量要大,因此,各景区点应该认真调查总结,知晓景区的接待能力和游客数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建设景区内的交通基础设施。另外,由于涪陵的很多旅游景点离主城区较远,途中时间较长,加大道路景观的建设很有必要,这不仅能增加旅游交通的旅游功能,还有助于旅游地形象的提升。

(二)建立考核制度,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和完善服务质量与信誉考核制度,实行长效管理机制。制定与当前现状相适应的旅游交通客运经营规范标准,在经营行为规范中,要彻底贯彻“优质服务”理念,加强旅游交通从业人员专业素质的建设。同时,针对各旅游交通经营商实行考核办法,明确违章经营行为和违反承诺的行为,并根据违章行为和违反承诺行为的性质、情节,设定相应的考核分值,并对违章的旅游客车和从业人员同时记分。依据经营行为规范和记分办法,根据制定的旅游客运服务质量与信誉考核标准,对旅游客运企业、旅游客车和从业人员进行定期考核,对优质旅游客运企业给予政策倾斜,对长期不能达标的旅游客运企业或者从业人员,取消其经营权,从而实现长效管理。另一方面,涪陵必须加快制定旅游交通管理的地方性法规,以地方性法规的形式,确定旅游客运的产业政策,编制旅游客运发展规划与计划,确定旅游客运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管理体制,监督和维护正常的旅游客运营运秩序,确保旅游客运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最优实现,促进涪陵经济的健康发展。交通业应以游客为中心,把“方便、快捷、安全、舒适”作为旅游交通的服务宗旨,不断改善经营,提高旅游交通从业人员素质,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为涪陵旅游的良性发展打好基础。

(三)建立健全旅游交通信息系统,提升旅游交通旅游服务功能

建立健全涪陵区旅游交通信息咨询系统对于涪陵区旅游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加舒适高效的旅游交通工具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交通工具除了做到舒适、方便、安全之外,更要展示其旅游功能,比如车内的布置更显本地特色,影视传媒播放本地的旅游信息、风景名胜区的介绍等。加强交通信息化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解决好旅游交通安全管理、交通衔接不畅、信息滞后、旅游交通解说系统不完善等问题。

(四)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产品,增加旅游地可进入性

“乌江画廊”是一条以乌江为依托的山水风景带,从目前国际及国内水上旅游发展看,豪华游轮是其旅游产品打造的主要方向。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尼罗河每年接待量达270万人次,密西西比河达220万人次,莱茵河达350万人次,多瑙河达100万人次。就重庆市而言,目前长江上五星级和五星级标准的豪华游船有15艘,按照重庆市规划,到2020年将达30艘。乌江与长江的旅游资源实际情况不同,在游轮打造上应该有自己的思路,一是应打造适合乌江旅游的豪华游轮,主要体现在豪华程度和体量上,因为流域相对较短,河面相对较窄;二是豪华游轮的打造应该具有地方文化特色,主要体现在外观和室内装饰上,要将涪陵区当地的民俗文化和旅游特色有效利用起来,使其具有明显的特色和识别性;三是要积极开拓市场,现在进入涪陵区的交通方式大部分都是在陆路上,这也客观上为乌江游轮旅游带来一定压力,一定要在打造好产品的基础上做好市场营销,这样“乌江画廊”的游轮旅游才能持续

发展。

五、结束语

旅游交通规划篇(4)

关键词: 轨道交通;无锡旅游业;影响;应对措施

轨道交通是一种利用轨道列车进行人员运输的方式,包括了地铁、轻轨、空中轨道列车、有轨电车和磁悬浮列车等。轨道交通具有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点、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用地等特点。目前我国拥有轨道交通的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近三十座城市,江苏省内省会南京市已经建成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苏州市轻轨一号线在2012年4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实践表明,轨道交通建设并投入运营对于城市旅游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无锡市轨道交通建设简况

早在2002年,无锡市就提出了加快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工作设想,2003年起就着手开展《无锡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的编制工作,随后日本中央复建工程咨询株式会社编制完成了《无锡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设计》,2005年又编制完成了《无锡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 。2008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正式下文批复《无锡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标志着无锡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项目正式得到了国家立项批准。

至2014年,无锡市将首先建成轨道交通一号线、二号线,总长度56.11公里,设立站点45座,形成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十”字形轨道交通网络骨架。至远景年2050年,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网络将以主城区为核心,由“三主两辅”5条线构成放射+环形线网,其中1、2、3号线为骨架线路,三线呈放射状,4、5号线为辅助线路。规划线网总长157.77公里,设车站111座。

其中轨道交通一号线是贯穿无锡城区南北,起于惠山区的堰桥站,止于滨湖区雪浪站,途经惠山新城、无锡火车站、中山路商圈、太湖广场CBD、太湖新城核心区等多个城市重要核心地域。二号线为东西走向,西起梅园,东至东郊安镇,串联起了西部滨湖区蠡湖新城的知名旅游景点,以及锡东新城和重要的交通枢纽——京沪高铁无锡站,并与一号线在三阳广场站形成换乘。在编制中的五条线路中,三号线长度最长,连接起了沪宁城际高铁惠山站和苏南硕放国际机场,还途经中央车站和无锡新区,在未来的规划中还有意与苏州轻轨三号线在硕放机场实现互通。轨交四号线和五号线在轨道线网中是起联络及填补线网空白的作用,建设时间相对靠后。

二、交通系统在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旅游交通运输是由航空、铁路、公路以及索道运输等部门组成,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旅游从业人员,要认识到任何旅游业的发展规划或发展的思考都必须包括交通因素的规划与思考。旅游目的地的交通系统在当地旅游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旅游交通是旅游业三大支柱之一,它是旅游者实现空间移动的主要手段。交通的通达性是景区发展的重要门槛和条件之一。

(二)影响选择交通方式的因素包括:票价、旅行时间与旅行距离;从客源地到目的地的距离将影响到目的地旅行所使用的交通方式。中短途旅游者比较偏爱陆路旅行,而国内长途旅游者及海外旅游者偏爱乘坐飞机旅行;

(三)城市交通运输是由城市外部交通和内部交通组成。城市外部交通主要由场、站、港等组成,承担着旅游者“出得去”的任务;城市内部交通由城市内部的公共交通、地铁等组成,承担着旅游者及城市居民的出行,有“散得开”的功能。

三、轨道交通对无锡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一)加快城市面貌的改变

无锡市的轨道交通规划充分考虑到市区内重要节点之间的连接,将机场、车站、商业街完好地整合在一起,还认识到将来城市发展将不可避免地带来人口膨胀、交通拥挤等问题,因此在规划中将凤翔片区、清名桥片区、广益片区等三大落后片区也纳入网线中,可以将中心城区的人流向边缘城区引导。之前许多市民考虑到购物的需要、还要考虑子女上学的问题,如果居住地离市中心太远、交通太不方便,就会影响正常的生活。但是,如果城市的地铁网络四通八达之后,人们的观念就会有全新的改变。其次,地铁会改变城市的面貌。轨道交通建成以后,不仅会缩小落后片区与中心城区面貌差别,很大部分的人流选择乘坐地铁出行,将大大缓解地面交通的拥挤状况,城市的面貌将得到改善,城市的效率也会提高。对于游客而言,乘坐地铁出游,也是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城市的轨道是建在高架之上,可以透过车窗将城市风貌一览无余。

(二)有助于整合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

轨道交通的开通将有效促进中心城区的都市旅游与市郊的观光度假旅游整合发展。使游客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在不同旅游形式之间的自由转换,从而打造出独具江南特色的旅游体验。以打造“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为契机,建造四大休闲度假区——世界著名佛教文化圣地为重心的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以湖光山色和影视文化为特色的太湖山水城旅游度假区,培育吴文化旅游、民族工商业文化主题旅游产品。以无锡的五大历史街区为例,清名桥、惠山古镇、荣巷、小娄巷、荡口古镇的保护修复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铺开,轨道交通的建成将极大地方便游客在这些历史街区间游览观光,也为旅行社设计开发主题性旅游产品创造了条件。

旅游交通规划篇(5)

河南旅游业现状发展前景

旅游业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的民生产业,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先导产业。旅游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具有消耗低、带动强、惠民广、展形象、传文化等多种经济社会功能,是增强硬实力、提升软实力的动力产业。河南省旅游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巨大。河南省政府也做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的重要决策,并提出由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旅游立省”的战略目标,抓住机遇,改革创新。

一、河南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河南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总收入不断增加,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然而与其他省市旅游产业相比较,河南旅游产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还有待提高。认清当前河南旅游发展的现状,明晰河南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与不足,对提高河南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资源丰富产业结构合理

河南省现有郑州、洛阳、开封等27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185家景区,其中有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3个国家5A级景区。2014年年末全省共有A级旅游景区327处,其中4A级以上景区126处;星级酒店557个;出境游组团社和国内旅行社1167家,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00万人,带动社会关联就业1000万人,基本上形成了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产业体系。

(二)旅游业增长迅速

数据来自河南省2015年、2014年统计年鉴

二、河南旅游业的优势与不足

(一)河南旅游业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

河南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便利的交通,铁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首位,各个交通干线交汇于省会郑州,京广、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织于河南;公路交通也十分发达,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第一;航空交通发展迅速,拥有多条国内国际航线通往国内外城市。河南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四通八达的陆地航空交通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好丰富的旅游资源

河南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河南在中国历史上书写的光辉的篇章,是历史前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发展地区。全省拥有四大古都:安阳、开封、洛阳、郑州;三处世界文化遗产: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间”历史建筑群。深厚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文化古迹,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光临。这也是河南旅游业的主要优势之一。

除了悠久的文化古迹之外,河南境内不仅拥有绵延的高山,也有波澜的丘陵,还有开阔的平原,地形构造复杂多样,自然景观壮丽多彩。据统计可供观赏的自然景区有百余处,其中包括嵩山、云台山两处世界地质公园,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二)河南旅游业的不足

1、知名度缺乏

近年来河南省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积极的参与景区的等级申报,拥有不少的高级别景区,但是高级别不等于高知名度,河南省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不足,很多具有价值的旅游景区没有被大家熟知。要扩大河南旅游业的知名度,将河南的旅游业推向全国,必须在有影响力的媒体上进行有力的宣传。

2、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

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河南的旅游业分布不均衡,郑州,洛阳,开封等地的旅游资源开发较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的相应较大,旅游业的产值也占全省的一半以上。而其他地方的旅游业均相应较差,旅游业规模较小、水平不高,知名度较差,旅游业的发展在省内处于弱势地位。

3、旅游整体规划有待提升

近年来,河南省已经将旅游业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各地区都开始着手旅游规划工作。但是,目前全省旅游业的远景规划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旅游产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些单调,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也降低的全省旅游业的竞争力。

4、旅游产业链有待挖掘

按照国际标准,旅游业应包括“食、住、行、游、娱、购”六要素,将各个旅游产业串联起来,拉长旅游的产业链,从而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要讲旅游产业做强做大,仅靠门票收入是不行的。在河南旅游业中,购物、娱乐十分欠缺,旅游商品缺乏特色,品类雷同,全省旅游购物消费仅占总旅游消费的5%。所以旅游企业应在这些方面多下功夫。

三、河南旅游业的对策分析

旅游立省就是把旅游产业放在更加优先的位置加快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进行培育。实施“旅游立省”战略是基于河南省当前发展阶段,为充分发挥旅游业做出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富民强省的由之路。

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在发展思路上具有创新精神;加强旅游资源、旅游企业的整合;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文化产业的软实力等方面下功夫。

(一)加大宣传力度,扩宽旅游市场

河南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巨大,各种特色的主题游也出具规模,相关部门应因势利导,通过各种多媒体途径对河南旅游业进行宣传和报道,也可以通过开展“旅游交流会”等活动来加大宣传力度,为河南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开拓奠定基础。

(二)在旅游业发展思路上要创新

与沿海等旅游产业相比,河南的旅游产业发展较晚,且不太成熟,在旅游品牌效应等方面还有待提高。所以,在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上,我们不仅要借鉴它们成功的经验,还要敢于创新,拿出自己的优势,依附自身浓厚的历史资源,突出地方特色,逐渐改善和进步。

(三)发展旅游相关产业

积极开发旅游市场,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并建设一系列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农业旅游等一体化的旅游基地。并试着通过旅游建立扶贫开发区,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使河南旅游从单一的文化旅游转变为多元化的旅游发展,不仅能满足国内外游客的需求,还能提高本省的自主创新能力,争创部级的旅游示范区。

(四)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聘请高水平规划单位,广泛招纳各方智慧,高效地编制出体现现代产业发展、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战略规划。规划要充分体现发展目标与发展阶段的统一,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统一,努力形成科学的产业体系、完善的产业布局,使旅游业发展与河南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一致,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协调。并依法规范旅游市场的秩序,积极改善旅游环境,树立良好的河南旅游形象。

参考文献:

[1]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

[2]河南年鉴编委会.河南年鉴.2014.

[3]河南年鉴编委会.河南年鉴.2015.

旅游交通规划篇(6)

临潼区“跳出旅游抓旅游”,在提高旅游综合管理水平、实现旅游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融合发展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探索,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景区进行组织管理, 实现了产、城、旅一体化,构建了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探索出解决旅游旺季景区混乱的系列措施,从这个角度来讲,代表了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方向,临潼旅游无疑开创了陕西西安乃至更大区域实施旅游行业转型升级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中国标杆。

近年来,临潼区委、区政府立足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最具活力副中心城市和世界一流景区的战略定位,按照“形象提升,进位争先,富民强区”的总目标,实行“规划引领、片区战略、开放办区、设施支撑、项目带动、五星服务、区域发展”的“七步走”路径,将旅游业作为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在工作中积极践行“国际级景区,五星级服务”惯常理念,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配套、强化行业管理、创新发展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倾力打造“秦风唐韵御温泉”三大品牌,竭力推动旅游产业提品位、上档次。临潼旅游实践已成为西部陕西乃至更大区域优化创新旅游资源全域推进转型升级的一幅靓丽之篇、大气之作,这无疑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

模块一:明晰思路,规划引领优布局

始终坚持规划先行,不断明确产业定位、优化结构布局,临潼旅游业发展思路日益明晰。

明确产业定位。临潼在区委十六届四次全会提出了“渭河以南大旅游、渭河以北大工业、渭河南北大商贸、骊山渭水大生态”四箭齐发的主攻方向,其中旅游作为重要一极,摆在全区发展的首要位置;在规划建设的“十大片区”中,有三大片区主打旅游;在强势推进的“十大重点工程”中,有四项工程助推旅游。在科学定位的同时,临潼区出台了《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通知》,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推动旅游业率先发展、突破发展。

完善旅游规划。规划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导和纲领。近年来,临潼区坚持规划领先不动摇,相继编制了近70项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初步形成了全域915平方公里全覆盖、科学合理的规划体系,为全区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中,围绕建设“世界一流景区”目标,高标准制定了《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骊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和《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规划》《渭河生态区规划》等旅游片区规划,编制了各景区景点发展规划,形成了科学系统的旅游发展规划体系,有力引导和支撑了旅游业的强劲发展。同时,坚持“规划即法”原则,严格组织实施,确保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构建发展格局。根据旅游资源分布现状,按照“渭河以南大旅游、渭河以北大工业、渭河南北大商贸、骊山渭水大生态”的发展思路,深入挖掘周秦汉唐文化内涵,将以兵马俑为核心打造秦文化旅游区,以华清宫为核心打造唐文化旅游区,以烽火台为核心打造周文化旅游区,以鸿门宴为核心打造汉文化旅游区;依托渭河水体拦水造坝,恢复景观水面,建设湿地公园,打造80平方公里的渭河生态区;投资1000亿元,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温泉疗养、商贸会展为一体,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5A级旅游休闲度假区。目前,临潼已构建起集文物观光、休闲度假、生态体验等为主的多元化旅游格局。

模块二:基础先行,完善功能提承载

近年,临潼区着力破解大旅游发展景城合一、设施不全等问题,不断完善服务功能,使旅游承载力显著提升。

加快景区建设。坚持依托资源而不依靠资源。近年来,临潼区在提升原有景点品位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文化内涵,拓展旅游外延,在秦文化旅游区建成了秦陵遗址公园;在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建成了芷阳广场、凤凰池生态谷、大唐华清城、鹦鹉寺公园等新的旅游景点,在骊山景区实施了骊山森林公园旅游设施提升工程和骊山北麓植被恢复工程,临潼旅游的承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完善交通路网。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交通越来越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临潼不断加大区域对外和内部路网建设,目前,包括秦汉大道、西临高速四改八、西咸北环线、渭北大横线、西安到临潼轨道交通、渭河滨河大道等在内,临潼区已建、正建、将建的主干道路达到十多条,旅游交通外循环系统正在加速形成,内循环系统已经初具显性。

提升服务设施。为解决旅游配套与国际级景区不相匹配的问题,临潼区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参照国际统一标准,完善了道路、景点引导标示系统;吸引民间资本注入,新建了华清・爱琴海温泉酒店、秦皇温泉酒店、骊山国际假日酒店等一大批宾馆酒店;支持农家乐发展,形成了以牡丹沟、秦俑村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群;增设大量景区公厕、垃圾桶等环卫设施,建成旅游专用停车场6个,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日臻完善。

模块三:长效管理,五星标杆新常态

临潼区立足“国际级景区”无上资源根植于心,兑现“五星级服务”惯常素养内化于行,使临潼服务的中国标杆成为西部陕西乃至更大区域旅游推动的风向标和新常态。

搭建服务平台。建成了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推行“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系统”的服务管理模式,整合全区旅游管理力量,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咨询、一条龙服务”。强化旅游投诉管理,开通旅游投诉热线,实行三级投诉处理机制,最大程度保障游客合法权益。

强化市场监管。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整合执法力量,成立了旅游综合执法大队和旅游治安管理中队,针对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采取最严厉的打击处理措施;在临时停车场和餐饮、住宿、商店、石榴摊点等统一制作了价格公示牌,主动接受监督,对有价格欺诈行为的,一律清除出市场。

提升服务质量。根据全区践行“国际级景区、五星级服务”理念活动要求,制定了《旅游行业五星级服务标准及细则》,率先在旅游行业推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服务,开展星级评定,实行严格的监督检查和考核淘汰机制。定期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在业务知识、职业道德、礼节礼仪等方面,全面提升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在景区公民中开展“星动临潼”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通过八个有效载体,全面提升景区公民道德素质和文明程度,营造了“人人都是旅游形象、每个单位都是旅游窗口”的良好氛围。

模块四:内涵深挖,美誉品牌强策划

该区始终注重整体宣传和形象策划,突出“秦风、唐韵、御温泉”三大旅游品牌,不断提升临潼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深度开发旅游产品。依托唐华清宫景区,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为蓝本,以山为屏、水为媒,策划推出了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树立了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典范。依托秦兵马俑景区,建设秦皇大剧院,聘请国际一流团队,策划推出大型音乐舞蹈史剧《秦始皇》,再现大秦帝国的恢弘气势,使之成为陕西旅游的又一张新名片。深挖皇家沐浴文化内涵,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规划建设国际级温泉酒店群,擦亮“御温泉之都”品牌。

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高度重视宣传促销,设立旅游宣传促销专项资金,创新宣传载体,拓宽宣传渠道,通过举办节庆活动、组织“大篷车”、参加旅游交易会等形式,不断提升临潼旅游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2013年,该区面向全国公开征集临潼旅游宣传口号和旅游卡通形象、高标准制作《山水临潼》宣传片、集中开展了优惠礼包送市民、央视栏目进临潼、高铁沿线做宣传、达人家庭免费游等“十大旅游宣传促销活动”,宣传范围之广、规格之高、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地展示了临潼旅游的多元格局和魅力。2014年以来,以御温泉为主题的十大宣传促销活动即将落幕,通过极具创意的促销形式和平媒、电视、网络等各种宣传媒介,不断提升临潼温泉的对外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模块五:组织强化,前瞻谋划畅运行

临潼区将假日旅游作为展现临潼形象的重要平台,形成了完整、高效的运行机制,促使旅游接待服务的不断提升,回归人文关怀,推动假日旅游经济做大做强,溢彩流光。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升格假日旅游接待工作机构,成立由区内43个单位组成的假日旅游指挥中心,下设缓堵保畅、旅游秩序、安全生产、环境卫生、维稳、宣传报道、纪律检查7个假日旅游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实现了假日旅游工作全覆盖。书记、区长亲自挂帅,不仅担任总指挥,同时兼任各组组长,各组副组长全部由区级领导担任。各工作组定岗定位、明确职责、分片包干、协调联动,保持高效运转,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科学分析研判。总结以往假日旅游工作经验,提前谋划,科学预判,制定假日旅游接待工作方案,超前部署各项工作。突出抓好缓堵保畅、旅游秩序、旅游安全和环境卫生,重点制定了详尽的交通预案,开辟临时停车位3万余个。假日期间,每天下午准时召开假日旅游工作会,听取工作汇报,研判分析形势,解决存在问题,安排下步工作。

模块六:假日旅游,机制创新活水来

临潼区坚持从游客的利益与感受出发,不断创新旅游服务措施,使临潼旅游在有条不紊的理性应对中绽放出践行中国服务的现实魅力。

实行高低速双摆渡。为有效应对假日期间交通压力,临潼区因地制宜,开通了西安北站到华清池、兵马俑的免费旅游直通车和区内景区之间免费摆渡线路,构建了双摆渡交通循环系统。采取强制摆渡、多点分散停车、开辟公交摆渡专用车道等方法,确保摆渡有效有序;启动远程交通干预机制,在高速渭南出口实行绕行分流,在西安绕城高速实行有序截流,在西临高速临潼立交涵洞实行逆向分流,有效缓解高峰期交通压力,确保整个临潼交通全线畅通。

动员各方力量参与。假日期间,开放旅游沿线全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大院,向游客提供免费停车服务,做到游客不离开,人车不撤离。4000余机关干部全身投入旅游服务一线;由大学生、街办工作人员及社区群众组成10000余名“红袖章”遍布景区,全天参与安保巡查和交通疏导;900余名公安干警全员上岗,超负荷保障交通畅通和旅游安全;500余名运政人员以站为家,每日三餐不下一线;1000余名环卫工人全员上岗,对重点地段实行定点清扫、全天保洁。策划推出了“垃圾换水”、“贵妃赠花”等活动,以召唤文明的形式,唤醒了游客的文明自觉,换回了游客的文明风尚传播。公安、交通、旅游等部门联合执法,严厉打击黑车野导;城管、物价、工商、市场管理等部门动态巡查,全力规范各种市场经营行为。

创建载体共享资讯。创新信息传播互动渠道,发挥“智慧临潼”旅游平台、“平安临潼”公众微信、“美丽临潼”官方微博等新型载体优势并完善升级,在旅游岗亭免费发放《旅游指南》,在主要景区开放免费WIFI服务,利用扫描二维码的技术优势,不仅可以让游客轻松进入“智慧临潼”旅游咨询平台,全面了解临潼“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资讯,为来临游客提供便捷、智慧的旅游服务。更可与“美丽临潼”官方微博进行互动,同时联合陕西交通广播电台及时辖区动态信息,多渠道分享旅途中的各种收获和喜悦。

2014年国庆黄金周旅游,该区再获精彩“旅游清单”,累计接待游客70.08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7142.37万元,单日泊车量和车辆通行量直逼历史峰点,分别达到2.5万辆和4万辆,有序畅通的旅游环境不仅为临潼聚集了人气,更为临潼赢得了口碑,新鲜出炉的成绩单在刷新已往记录的同时,也无声地昭示了全体临潼干部职工在弃休坚守的无私奉献中对全域旅游驱动新型城镇化的执着情怀。

旅游交通规划篇(7)

艾学峰:国务院港澳办香港政研司司长

长期以来的行政区经济和部门条块分割限制了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旅游城市间过度竞争、恶性竞争时有出现;旅游项目重复建设多,产品同构性大;旅游企业散、小、乱、差,无法形成规模效应等。导致区域旅游竞合进程缓慢。

关于旅游规划协作问题

所谓统一规划就是有效整合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明确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区域分工、优先领域、优等项目,以一个总体规划来引导区域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发挥区域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形成区域旅游特色,促进区域内部有序发展。总体规划应经区域成员单位的上一级政府部门批准,并成为该区域内的最高纲领性文件。规划要请权威部门编制,通过大手笔、新思维、奇创意为区域旅游发展描绘一幅宏伟蓝图,规划要站在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高度,以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和竞争力为导向,要立足长远、适度超前、科学论证、合理布局。

曾宜富:“要组织编制区域旅游合作规划纲要,从总体上设定和把握旅游合作的思路、目标、内容、举措、时序、分工等”。

关于旅游业的扩大开放问题

在区域内,允许各方旅行社按经营范围在本市组团后直接到对方城市进行旅游活动,而不需要经地接社“中转”和配备地陪。在区域内,允许旅行社通过参股、并购以及品牌输出等形式,跨市设立旅行社分支机构以及非法人分社。

曾宜富:“建立省区旅游规范标准对接机制,实行相互征求意见,相互通报情况制度,实行高度开放(包括开发投资、经营运作、导游激励机制和生活保障机制),加强市场监管,实现无障碍旅游”。

关于旅游重大项目建设问题

艾学峰:“抓住一些大项目来推动合作是很好的切入点,是务实的表现。比如有关省区合作共同设计一些精品线路,实现‘一程多站、利益共享’,又比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游客一卡通,并以此推出导游‘一证通’、旅游车‘一路通’等。在这些大的项目上,可以让企业多出题目,政府帮他们扫清障碍,实现政府引导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很好结合”。

曾宜富:“要合作建设多特色、多层次的区域旅游目的地体系。如在区域内合作建设红色文化型、绿色生态型、都市名城型、乡村风情型、古色胜地型、山岳峰林型、江湖水泊型、流域文化型(如东江流)等多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合作建设面向区域内、面向全国、面向国际等多层次的旅游目的地。”

关于共创旅游品牌问题

各地要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突出地方特色,以创立区域旅游品牌为目标,利用媒体、网络、展销等手段,联合促销,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树立区域旅游形象;定期举办旅游专题推介会,不定期组织旅游企业及新闻媒体考察对方旅游业,扩大宣传和影响范围;积极参加国内国际旅游展览会,以区域总体形象出现,全力打造区域旅游品牌;积极支持和参加对方举行的大型旅游节庆活动,增进了解,推动双方的交流和合作;建立联合对外推介机制,通过公共媒体宣传、联合举办论坛、招商、推介等活动,联手推介区域旅游概念。具体的更多的旅游线路,通过旅行社业务操作不断增加和完善。

曾宜富:“应通过深入调研,形成具有鲜明性、感召力的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并共同宣传推介,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使之成为响亮的品牌”。

关于旅游宣传促销问题

艾学峰:“各省分工出一集关于本地旅游的电视片,形成一个系列电视节目,并且对境内外游客搞两个版本;在条件适当的地方建一个旅游景点推介中心或旅游超市;结合‘一程多站’,相关省区市联合到境外宣传推介”。

曾宜富:“要合作搭建宣传促销的平台。一是合作举办区域内重大旅游节事项活动。二是泛珠三角区域旅游行业,在每年的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上共同推出泛珠三角重点精品线路。统一编辑区域内的旅游完全手册,区域内导游图等宣传资料,制作区域旅游网站,共同轮流举办节会活动。共同营销有利于改善区域旅游产品结构,树立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对宣传旅游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旅游人才培养与交流问题

要建立区域旅游人才信息网络,设立统一的旅游人才市场和旅游劳动力市场,淡化户口等制约因素,为旅游人才的自由流动提供平台和环境。加强导游资格考试等人才培养工作,通过举办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等形式,培养大量的旅游急需人才;借助互联网建立旅游人才交流市场,促进旅游人才在两广内合理流动。

关于加强旅游监管、共创诚信旅游问题

建立紧密的旅游市场质量监控协调机制和区域内跨城市的重大旅游投诉机制,共同打击扰乱旅游市场的行为;建议相互通报旅游市场监察信息及违规、非法企业及个人名单,联合打击“零团费”、“负团费”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和“甩团”、“扣团”等侵害游客权益的行为;建议建立区域内管理交流机制,加强区域内旅游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合作,并逐渐形成区域内旅游规管上的合作机制。

艾学峰:“通过建立区域内旅游企业和旅游从业人员的电子信用档案,并把这一举措与从业机构和人员市场准入和有关赔偿基金规模和比例结合起来的设想”。

关于建立合作机制问题

建立区域旅游合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各地轮值主持,研究和探讨区域旅游合作的重大问题、具体策略和措施;定期召开旅游资源及旅游产品开发研讨会,共同探讨与解决旅游策划、规划及项目运作、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尽量避免出现低水平的雷同产品,努力使旅游开发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建立固定的联络机制,各方指定日常工作的联络处,负责各地旅游合作交流的日常工作;建立和完善各地旅游投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建立“黄金周”和重大节假日的旅游预警机制及重大事件通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