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关系

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关系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12 16:18:39

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关系

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关系篇(1)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关系篇(2)

一、税收会计核算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行税收征管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近年来税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日渐凸现出与税收发展的不适应,严重地滞后于税收征管改革,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税收会计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不明确

按照我国现行对会计体系的分类方法,把会计分为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是预算会计体系的组成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税收会计并非预算会计的组成部分,税收会计与预算会计是并列的关系。对于这一问题,国家有关的会计制度和准则中没有明确说明,甚至在1997年预算会计制度改革中出台的一系列预算会计准则和制度中也只字未提税收会计,给人的感觉似乎税收会计不属于预算会计。因此,从上个世纪后期开始,税收会计总是独立于预算会计之外,其在会计体系中的地位始终不明确。正是这种模糊定位使对税收会计的研究无法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制约了税收会计的进一步发展。

(二)税收会计核算内容存在局限性

从税收会计的定义来看,税收会计核算的对象始终围绕着税收资金运动,实质上就是围绕着税收收入的实现、征解、入库、减免和提退进行核算的,而对税收成本这一问题却视而不见。目前,因我国对税收成本缺乏一个科学、规范、系统的核算体系,社会上对我国税收成本率的高低说法不一。有的人士分析,目前我国的征税成本率高达5%~6%;有的人士则认为。我国的税收征收成本率大约为4.7%左右。而目前发达国家的税收征收成本率一般在1%~2%之间,低的如美国为0.6%,日本为0.8%;高的如加拿大为1.6%,法国为1.9%。相比之下,不论就高还是就低,我国的税收成本都是一个突出问题,这在建设节约型社会、强调增产降耗的今天,已经成为税务机关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税收会计核算功能趋于统计化

从现行税收会计核算科目设置和核算内容来看.历次税收会计核算改革或会计报表的调整,都是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而变化,核算内容越改越复杂.核算指标和核算体系越来越庞大,也使得税收会计核算的信息化举步维艰。目前,全国尚没有一套成熟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其原因就在于对税收会计核算功能的定位不准,从目前的核算功能看,很多是属于统计范畴的,会计与统计不分,所需的统计指标用会计核算的方式反映和获取,势必加大会计核算难度,也不利于税收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过于复杂

会计制度的设计是围绕会计目标,依据基本会计法律法规来进行的。现行税收会计制度设计除了要遵循一般会计法律法规之外,还要结合税收法律法规的要求,符合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来设计。由于这个特殊性的存在,使得税收会计核算制度既要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又要兼顾税收管理本身的业务需求。从现行税收会计制度的设计情况看,存在着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会计科目设计繁杂、核算程序不统一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会计核算单位设置层次过多。税收会计设置了上解单位、混合业务单位、双重业务单位和入库单位四种不同的会计核算单位,四种核算单位核算范围不尽相同,除了入库单位完整地反映了税收资金运动的整个过程之外,其他三种核算单位只是部分反映了税收资金的运动过程。这种多层次的会计核算单位的设置,虽然与税收征管机构的设置比较接近,但从会计核算体系上看并不科学,造成了对同一核算对象多次重复核算问题。

2.会计核算科目设置较多、较繁。由于税收工作的特殊性,经常要求税收会计对同一个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反映,以满足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不同管理需要,使得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设置非常复杂。主要是明细科目层次多。例如,反映“欠缴税金”的科目,既要按纳税户设置明细,以满足分户管理的需要,又要按税种设置明细,以满足分税种管理的需要,有的还要按征收单位或征收人员设置,以满足考核各单位或各征收人员的工作质量的需要。税收会计明细科目的这种复杂性在其他专业会计中较为少见。

3.会计核算凭证的取得缺乏客观性。税收会计核算的主要凭证--税票,既是完税证明,又是预算收入凭证,还是统计核算凭证;同样-份税票,它的不同联次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是在途税金核算凭证,有的是入库税金核算凭证。几乎所有的税收会计核算凭证均由税务机关统一制定、统一印制,绝大部分凭证由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统一制定并集中印制,少部分由地(市)、县级税务机关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和省级税务机关规定的格式自行印制,这种主要核算凭证由一个部门制定和印制在一定程度上不符合会计核算客观性的条件。

4.会计明细账设置量过大,且大量使用多栏式。一个基层税务机关所管的纳税户常常有几百户,多的达几千户,税种一般有十几种,每个纳税户都要缴纳几种税,这需要设置大量的明细账才能全面反映。所以,有多少纳税户就有多少明细账.并且为尽量减少明细账的设置,大部分明细账都采用多栏格式,其账簿的长度均超出其他专业会计所能承受的水平,会计核算的形式重于核算实质,使税收会计核算日趋复杂化。

二、影响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因素分析

(一)税收征管模式对现行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现行的税收征管模式是1 994年新税制实施后逐步建立的,2000年以后进行了完善,形成了目前“以纳税申报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集中征收,重点稽查,强化管理”的征管模式。在这一模式下,税收征收管理的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随着国家“金税工程”一期、二期和三期的建设,在全国逐步实现了“一个平台,两级处理,三个覆盖,四个系统”的信息化建设目标。2004年安徽省通过ctais(中国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彻底改变了原有税收会计核算模式,使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的税务机关无法行使会计主体职能,省级国税机关成为会计主体,担负税收会计核算职责。这对建立在直接从事税款的征收和入库业务基础上的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将产生一定影响。

(二)现行预算体制和税银库一体化对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影响

在现行财政预算体制下,税收的主要职能是收入职能,它要求税务机关能准确核算各预算科目(税种)和预算级次(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的收入情况,它并不关注税收资金在征收过程中所处的形态.它关注的是从税收资金的形成到划入国库成为财政资金的时间越短越好,随着税银库一体化的实现,这一时间将会大大缩短,开票即入库。除了欠税等税收资金之外,税收资金在税务机关账上停留的时间将更加短暂,这对核算税收资金的占用形态以及资金来源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税收会计核算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认为,总体思路应是:围绕税收资金运动过程,建立从税收资金产生到入库、收入与支出相对应的核算体系,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取核算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汇总,总括地反映税收资金的运行、税收成本支出规模和征管效益分析的过程。

(一)在核算内容上,应主要从进行税收收入的核算,逐步过渡到对税收成本收益的核算

应对税收会计进行重新定义,确立新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改革核算内容,明确划分范围。在对税收收入的核算上,立足于宏观税收收入的核算,注重分征收单位和税种来源的核算,取消分户核算,进一步减轻税收会计的核算压力。在支出核算上,确立一个基本核算单位,支出项目分别从人员经费、征收费用两方面进行核算。

(二)在核算层级上,税收联合征管软件上线后,实现以省为单位的数据集中

这个集中的意义主要在于进一步降低税收成本,对于税收会计核算来说,目前安徽省实行的“集中核算、分级管理”的核算模式,统计的意义大于会计,便于统计而不便于会计核算,特别是不便于进行税收成本核算,因此,目前会计核算层级上,层次不宜过多,应以税收经费独立核算单位为税收会计核算单位.便于进行税收收入与税收成本的核算,便于核算和衡量一个地区税收征管的效能。

(三)在核算依据上,税收会计核算凭证逐步实现无纸化

随着纳税申报网络化的实现,依据电子数据处理税款的上解、入库等各项业务将是税务部门的主要业务,因此申报表、税票等纸质核算凭证已失去目前核算凭证的原有功能,将逐步退出会计核算并最终将被各种电子转账等凭证所取代。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电子缴税完税凭证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2】155号)规定,当实行税银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后,税收会计核算税款征收情况的原始凭证可使用电子数据。作为书面资料的电子数据和纸质资料应按国家有关规定严格进行档案管理。

(四)在核算手段上,要逐步确立会计核算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加快开发全国统一的税收会计核算软件

一是以规范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为基础推进软硬件建设。注意防止税收会计核算业务与软硬件建设出现“两张皮”的问题,在确立会计核算主体单位的基础上整合核算流程,以优化组织机构为前提,优化业务设置,使各项税收会计核算业务和工作流程适应计算机处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数据采集、存储、传输等各方面的业务操作,软件的设计开发必须不断适应税收会计发展的需要。二是提高整个系统的标准化建设水平。以完善的会计科目设置、代码标准,数据标准、接口标准为基础,实现与综合征管系统(ctais)的连接,按照平台统一、一次录入、数据一致,信息共享、综合利用的原则,分步实施,实现会计核算软件平台的标准化:按照统一组织管理的原则,统一数据采集的口径,规范业务流程,提高数据信息共享度和有效使用率,实现税收会计核算的标准化。

四、税收会计核算亟待改革的问题--税收成本效益问题

(一)确立有别于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从核算内容上看,税收资金在性质上也有别于企业生产经营资金和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脱胎于企业生产资金,是企业生产资金在经营过程中发生增值的部分,税收资金又终止于财政预算资金,税收资金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形态。同时,在税收资金的征收、入库过程中发生的成本费用又是财政预算资金的组成部分。这种独特的核算内容决定了税收会计必须实行有别于现行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的核算形式,建立独立的税收会计核算体系。

(二)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考虑税收成本收益问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不断降低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益。因此.要建立税收成本效益指标评价体系,通过一系列的评价控制指标以及对这些指标的核算,达到不断降低税收成本的目的。

(三)建立税收成本预算制度、考核制度与监管机制

要把税收征收成本的高低作为评价税务机关工作成效大小的一个重要标准,要树立成本观念,注重成本核算,讲求效率。只有考核税收成本,强化税收成本管理,才能有效地降低税收成本,提高征管效率。

(四)对实行成本核算、降低税收成本的正确认识

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关系篇(3)

关键词:企业会计 成本核算 主体 过程 素质 内容 管理

成本核算是企业会计的中心工作,会计成本核算的高效、高质量开展可以确保企业走集约化、现代化和高效化的发展道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将会重新解构企业会计、管理和运行工作,以新型的体系确保企业走向长期、持续的发展道路。当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在主体上、内容上、过程上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素质难于适应市场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应该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进行重新定位与认知,分析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各类问题的表象与原因,构筑企业会计成本核算新体系与新途径,做到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强化,在落实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具体工作的前提下,使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价值和作用得到进一步地体现与发挥。

一、会计成本核算对企业的深层次价值

企业在实际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需要全面减低企业的成本,如果不能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就会受到很大的损失,不能保证企业制定的一些发展战略的进一步的顺利实施。在企业的后期工作中,成本核算也是非常重要的,企业的会计成本核算可以影响到企业职工的切身利益,在这种情况之下,企业就不能简单的处理成本核算相关问题了,这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经营成果需要再结算工资的时候进行有效的合理的分配,所以成本就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二、存在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常见问题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主体单一

主体单一是当前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主要问题,会导致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不能全面覆盖,利用预算会计解决核算方法,这会增加企业会计成本核算问题或隐患存在的几率,为企业会计工作和经济管理造成负面影响。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过程不规范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工作具有内容复杂的特点,这会导致数据计算指数型增长,这使得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难度增加,难于形成简洁、高效的现代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具体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存在体系上的欠缺和内容上的片面,不能确保企业会计和经济相关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难于解决需要迅速解决的经济问题和管理问题。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普遍存在着漠视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观点和行为,这不但不能使企业把握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内容,更会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成本,容易引发经济上和管理上的问题,造成企业成本和负担大幅度增加。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措施

(一)完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主体

企业会计具体的成本核算工作应该做到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会计体系的转化,要确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主体,划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内容,以此来做到企业会计工作的平衡,处理和解决存在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中主体不明晰的实际问题。要以现代化和市场化的转型为突破口,构筑完整而丰富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内容与主体,真正起到对企业经营、管理、生产等各类活动的完整成本核算,在增加企业控制成本能力,扩大企业利润空间的基础上,使企业获得市场竞争的经营、管理方面的核心优势,确保企业处于竞争与发展的主动地位。企业会计工作应该对成本核算采用放权处理的基本方法,适时将成本核算的具体公路落实在下属部门与单位,在发挥相关主体积极性的同时,做到对成本核算工作的全面加强。

(二)优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具体过程

要建立符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实际运行的过程体系,以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结构来实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不断提升。要明确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操作体系,确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容与要点,在推进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精简化的同时,确保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性,实现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各项价值的集中体现,实现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要点、过程和内容的全面加强,为符合企业会计工作,构筑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成本核算工作提供程序与环节上的保证。

(三)提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的素质

人员素质是决定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与效率的第一要素,企业会计工作和具体成本核算都需要高素质的操作与管理人员。企业应该将成本核算与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作为长久性的核心工作,以此来落实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要点,做到对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的保证。要将职业素质和道德建设并列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培训的第一位,从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上提升企业会计成本核算人员对具体工作的适应性,以高水平的企业会计工作与管理工作职业道德来提高和保证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质量,进而实现对企业会计、管理、运行等工作的有力支撑,使企业的发展得到人才、资源、能力上的保证。

四、结束语

成本核算与控制是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财务工作的核心与关键,对于企业管理、决策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从企业的经营与发展的角度来看,要重视会计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工作。企业应该具有市场经济眼光和现代经济视角,做好对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重新定义和理解,针对困扰成本核算的各类问题展开研讨与分析,主动与会计实际工程和成本核算细节向结合,形成过程缜密、核算完整的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工作,为企业发展和经济成长做到加速与保障。

参考文献:

[1]邓松云.浅谈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

[2]张震秋.论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J].现代商贸工业.2011

[3]孙立道.企业成本核算与管理中的现实问题及完善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关系篇(4)

关键词:医院会计 成本核算 一体化 发展思路

一、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发展思路

(一)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内容

一体化,不明思议,就是将计算机网络应用于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中,通过计算机系统的采集和整理形成相关的会计凭证,达到一体化的整合效果。由于这种会计凭证是相关的成本记录,所以为后续的核算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也就是说,不同的会计凭证对应着不同的成本属性,计算机系统会自动的将成本转化为成本数据,免去了记账、审核和结账等一系列繁琐的过程,在极大的缩短了工作时间的同时,还带来了很好的效果,使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有机的融为了一体。

二、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与传统账务核算的区别

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与传统账务核算相比较,存在诸多差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一体化的核算管理通过信息化的数据管理,实现了医院信息资源的共享。具体表现在:

医院的出纳在记录款项的收入和支出时要将相应的成本对象也填写进去,便于系统依据成本对象生成原始凭证。该原始凭证既可以为账务提供需要,还可以为成本数据和会计核算提供有效的依据。

病人在医院的门诊收费处和住院结账处会产生很多数据,除此之外还包括病人的清单数据,这些数据集中在一起归于账务处理,它们所涉及的各个科室和各个数据就是成本核算中的科室对象。

在大多医院中,医疗服务项目数据的记录都用于核算,初次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数据,比如工资、固定资产、日常消耗等。系统会根据以上这些数据信息,依据相应的凭证生成器自动生成核算结果,从而大大较少会计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还提高了核算工作的准确性。使会计人员可以将剩余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数据分析和其他管理工作,提高核算工作和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实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一体化的措施

(一)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立

人工成本合算的工作量十分巨大,而且很难保证其工作的准确性和效率。计算机网络是代替人工的最佳选择,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医院要加大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力度,为成本核算提供良好的基础。计算计网络是实现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一体化的有效工具,可以摆脱传统手工核算的方式,由此可以看出,建立科学完整的信息化网络平台是实现一体化的必要前提。

(二)建立业务科室和间接成本科室的核算体系

成本的核算工作要以小成本为核算单位,这是进行成本合算的关键所在。医院成本核算和管理过程中,医院科室被非为了两种,一个是产生直接成本的临床、业务科室等,一般还会有收益,另一个是会产生间接成本的且没有收益的。因此在成本核算和管理中,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也就是说不能只注重业务科室的成本核算,间接成本科室的成本核算所占医院成本支出的比重也是很大的,所能节约的潜力也很大。要想确保这二者科学合理的进行,就要建立一个科学完整的成本核算体系,这是进行成本核算的关键。

(三)健全成本核算管理系统

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成本核算,离不开功能先进、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软件系统。这里所说的管理软件系统是能够将医院会计核算与系统有效的衔接起来的系统,符合当前医院的现状和成本要求。系统要能够满足各个用户的实际需求,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支持接收和输出相关财务数据,并能够根据用户要求自动进行成本计算,生成各种成本信息。

(四)实行全成本核算,降低消耗

全成本合算的分摊是医院会计核算的重点也是难点,其中包括医院临床、医技科室的全成本核算。之所以说是难点是因为,全成本核算不仅要将房屋、工资和设备等计入成本,同时还要分摊其他部门和科室的管理费用。要将全成本核算做到科学合理,首先就要从分摊方法入手,采取一种科学适当的分摊方法,例如可以采取直接费用直接计入,间接费用分配计入的原则。

(五)及时进行成本核算分析和考核

成本核算是医院工作的重点,但同时也要注重核算后成本分析,要充分清楚成本核算的整体过程,找出影响成本的各个因素,从成因和规律中掌握成本升降的变动基本规律,不断改进和纠正成本核算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建立起一种能够有效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

三、结束语

医院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一体化还存在很多不足,这需要医院从根本做起,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成本核算体系,以此为医院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活动提供良好的依据,进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医院会计核算和成本核算一体化能及时、准确和客观地反映医院的经营成本,从而提高医院的决策能力和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郑大喜.医疗保险支付制度改革与医院成本核算发展趋势探讨[J].中国卫生资源,2005

[2]柴菲,刘沛先,罗明.医院会计核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医学装备,2005

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关系篇(5)

一、建立与会计岗位分工精细化相适应的单项会计实验体系,提高受训者的岗位意识和岗位适应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分工呈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二是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会计行业亦不例外,会计岗位的分工呈现出精细化的特征。财政部有关文件中将会计岗位划分为负责人(主管)、出纳、财产物资核算、工资核算、成本费用核算、财务成果核算、资金核算、往来核算、总账核算、稽核、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共十三个岗位。单项会计实验要体现仿真性,必须突出会计岗位分工,体现会计岗位特征,使学生熟悉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掌握各个会计岗位的业务技能。所以单项实验内容和流程应当是:(1)会计基础;(2)出纳岗位实验;(3)往来会计岗位实验;(4)存货会计岗位实验;(5)资产会计岗位实验;(6)收入与利润会计岗位实验;(7)会计报表岗位实验;(8)工资会计岗位实验;(9)费用会计岗位实验;(10)成本会计岗位实验;(11);涉税岗位实验;(12)财务分析岗位实验;(13)审计岗位实验。注:由于单项会计实验必须与会计理论教学课程同步进行,因而单项会计实验必须兼顾到教学进度安排。考虑到《成本会计》和《纳税实务》的开设均在《财务会计》之后,故将其相关岗位的实验放在比较靠后的位置。

各岗位实验内容及目的是:

(一)会计基础部分

实验内容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日记账和明细账的登记,记账凭证汇总表的编制。

实验目的:初步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编制汇总记账凭证;登记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各种明细账和总账;结账与更正错误的基本技能。

(二)出纳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开设和登记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保管和签发支票,办理支票借用及报账,库存现金管理,填制结算凭证,办理日常转账结算,办理与银行的各种业务往来,办理各种报销业务,保管各种有价证券、印章、空白支票和空白收据,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出纳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货币资金核算的内容和操作技能;了解货币资金管理制度及其有关规定。

(三)往来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开设债券债务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根据发生的往来业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债券债务总分类账及明细分类账。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往来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熟悉各种应收、应付款项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各种债权、债务的确认标准。

(四)存货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存货的验收、入库、发出的计价、核算,存货的清查。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存货会计岗位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各种存货业务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存货业务有关规定和管理办法。

(五)资产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固定资产取得的核算,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固定资产折旧的提取与核算,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固定资产改建扩建和修理的核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固定资产清查的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资产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核算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资产核算和管理的有关规定。

(六)收入与利润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主营业务收入的确认与核算,主营业务成本的计算与核算,其他业务收支的确认与核算,投资损益的计算与核算,营业外收支的核算,利润的计算与核算,利润分配的程序与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收入和利润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收入、利润的形成及其分配的核算内容和操作技能;了解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的有关规定。

(七)会计报表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编制资产负债表及其附表,编制利润表及其附表。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会计报表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会计报表的编制程序;掌握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和报表信息资料应用的操作技能;了解各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

(八)工资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工资的计算,工资的发放与代扣款项的结转,工资的分配,应付福利费、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住房公积金的计提与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工资费用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工资费用的核算、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工资费用的构成和有关政策规定。

(九)费用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营业费用的核算,管理费用的核算,财务费用的核算。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费用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费用账务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了解费用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

(十)成本会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品种法下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分步法下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分批法下各种费用的归集和分配方法以及相应的账务处理,编制各种费用要素分配表,登记有关总账及明细账,填制产品成本计算单。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成本会计岗位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产品成本的各种计算方法和账务处理操作技能;了解成本构成和确认标准。

(十一)涉税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计算增值税应纳税额,并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计算营业税应纳税额,并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计算消费税应纳税额,并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并向税务机关提供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编制增值税纳税申报表及其附表,向税务机关报送相关报表并提供相关资料,申报纳税,缴纳税款。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涉税会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各种税款的计算和纳税申报表的填制方法;了解我国税收征纳程序及税款缴纳方式。

(十二)财务分析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盈利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偿债能力分析,增长能力分析,财务综合分析及评价。

实验目的:全面掌握财务分析岗位的基本职责;掌握各种财务分析方法并能实际运用;了解财务预测方法。

(十三)审计岗位实验

实验内容包括:流动资产审计,固定资产审计,长期投资审计,负债审计,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与成本费用审计,利润形成及其分配审计,编写审计报告。

实验目的:全面熟悉审计岗位的基本职责和业务流程;掌握各项企业内部审计方法和操作技能;编写审计报告;了解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的方法。

二、建立与会计工作知识综合化相适应的综合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

当今社会,一方面业务的知识综合化过程越来越深;另一方面业务的综合化、整体化越来越明显。综合化要求各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交叉。会计学科当然也不例外。这就要求会计教育要不断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拓宽自身的业务技能,培养会计行业意识和行业适应能力,使之能胜任会计行业的相关工作,更好地适应当代社会多变的竞争环境。为此,构建整体手工实验模块应当遵循:实验内容真实、全面原则、实验素材选择恰当原则和实验角色清晰原则。

整体手工实验模块流程图1:

注:(1)原始凭证审核的教学内容中包括如何填制常用的原始凭证。(2)记账,凭证的审核应由会计主管审核,实际做时可在同学间相互审核;登记账簿注意明细账与总账,由不同的会计人员登记,以科目汇总表的账务处理程序为典型。(3)成本核算以计划成本为典型,并用到其他方法。(4)期末对账,包括银行对账单与银行存款日记账的核对,总账与明细账核对,明细账与记账及凭证等之间的核对。(5)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其他报表,利润表要求理解所得税的金额调整。(6)成本核算主要完成制造业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实践操作,提高成本控制水平。(7)纳税申报主要完成企业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各种税金的计算与纳税实务。(8)财务分析主要是运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及时提供能够满足各种要求的财务分析报告。(9)报表审计要求能够熟练运用审计理论与方法完成常规的审计工作。

(一)手工实验模块核心部分的构建思路

手工实验模块核心部分的构建,要求能够充分体现会计核算工作的核心业务,主要是在完成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每章的知识点实验后,对一个企业一个完整的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一般对一个股份制生产企业12月份的业务为实验素材,掌握手工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做到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核算过程中运用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材料的收发按照计划成本进行,掌握货币资金、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利润分配、会计报表编制等内容的实践操作。手工实验模块核心部分的经济业务要能够覆盖日常会计核算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受训者操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启发式和扩散式思维,即在有多种备选方法的情况下,用其它的方法该如何处理,比较之下增强受训者的理解与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过程中,为了避免受训者一人做所有业务而对岗位意识不清的情况,可采取将每4人划分为一个小组,交替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审核、编制会计报表等业务,使受训者完成不同岗位角色的转换,并培养不相容岗位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的专业意识。

(二)手工实验模块分支部分的构建思路

综合会计实验子体系以会计核算为主体,但会计核算并不是其惟一的内容。会计行业除了会计核算工作外,还涉及税务、财务分析、审计等其它相关的工作。为了提高受训者的行业适应能力,使受训者能够充分胜任会计行业不同的专业岗位,手工实验模块分支部分的构建内容应该包括成本核算、纳税申报、财务分析和报表审计。受训者通过手工实验模块分支部分的操作,完成会计行业相关各岗位的实践操作,形成一个完整的会计专业知识体系。知识层面的开阔使受训者的岗位选择更多一些,并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技能会使受训者走向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角色,适应角色,并得到良好的职业发展。

成本核算实验内容主要完成制造业产品生产成本核算的实践操作,熟悉制造业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核算方法,在精确计算产品成本的基础上,完成成本控制与考核,提高成本控制能力。纳税申报实验内容要求受训者在熟练掌握税收实务的基础上,完成企业在一个会计期间各项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各项税金的计算与纳税申报的实践操作。财务分析实验内容要求受训者根据特定企业的相关报表资料和财务信息,运用专门的财务分析方法完成财务分析工作,并形成财务分析报告,以满足不同目的的需求。报表审计实验内容主要是运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完成报表审计的相关工作,对所审计企业报表的真实性、一贯性和公允性做出合理鉴证,并最终形成审计报告。

三、建立与会计实务操作电算化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现代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

此部分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在构建电算化会计各模块子系统的基础上以一个核算单位,一个会计期间的完整经济业务为数据源,利用各子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财务一体化实验。

电算化会计是一种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实现会计工作的一种手段,电算化会计实施的前提是首先要有一套与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相适应的财务管理软件。以现代财务软件设计的主流思想来看,大多数财务软件都是以模块系统设计为出发点,结合财务工作的流程最终设计一套完整的电算化财务软件。因此“三化”主导型会计实验课程体系中电算会计实验体系的构建首要考虑的内容便是需要培养受训者哪方面的能力,在构建电算化会计各模块子系统时,我们只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即可。其次,为了能够全面培养受训者的会计意识和电算化操作能力,我们还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数据源。该经济业务数据源的建立应注意既要体现财务各分支子模块的实验内容,又要兼顾财务实验一体化的设计目标。

核心体系构建:根据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的设计思路,其核心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建立一套完整的经济业务数据源。按照会计分期的基本假设及会计核算的特点,笔者认为虚拟一个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是可行的,并且经济业务应涵盖会计日常工作的内容,包括账务处理、应收应付款核算、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报表编制、纳税申报、财务分析等等。(2)各子模块系统构建及模块操作流程。从会计工作内容来看,电算化会计实验子模块应包括总账系统、应收应付系统、工资核算系统、固定资产系统、成本核算系统、报表系统、纳税申报系统及财务分析系统在内,各部分内容既相互独立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一)总账系统。主要培养受训学生运用此系统进行账务处理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总账系统的初始设置凭证处理出纳集成办公各类账表生成与查询账务系统期末处理。

(二)应收应付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此系统进行应收应付款管理与核算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应收应付系统的初始设置应收应付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各种应收应付单据的查询与账表的设计与管理应收应付系统期末处理。

(三)工资核算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此系统进行工资核算、工资发放、工资费用分摊、工资统计分析和个人所得税核算等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工资核算系统初始设置工资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工资系统月末处理。

(四)固定资产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设备管理、折旧计提等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固定资产系统初始设置固定资产系统日常业务处理固定资产系统月末处理。

(五)成本核算管理。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成本核算与掌控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成本核算管理系统初始设置成本核算系统日常业务处理成本核算系统月末处理。

(六)报表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企业各种会计报表编制的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会计报表的初始设置会计报表的生成。

(七)纳税申报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进行各类税务报表的编制与申报操作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纳税申报系统的初始设置纳税申报日常业务处理。

(八)财务分析系统。主要培养受训者运用本系统对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未来前景做出评价的能力。主要操作流程为:财务分析系统初始设置报表分析与管理。

四、建立与集团公司会计网络化相适应的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提高受训者的网络会计意识和网络财务处理能力

本部分的实验设计思路是:建立母子公司之间会计数据传递实验模块。其核心部分为一个集团公司母公司及几个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流程;其分支部分为公司内部各系统模块和各子模块之间数据传递和标准化接口流程。实验目标是:建立与集团公司会计网络化相适应的互动协作式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实现电算化实验从单一企业实验向集团公司集中核算实验延伸,全面提高受训者的网络会计意识和网络财务处理能力。

(一)实验室设计

由各个独立的教学实验室构成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基本架构,各独立的实验室各自承担一个完整的会计账套。一个完整的会计账套包括总账系统和应收应付系统、工资核算、固定资产核算、成本核算、存货核算等等各模块子系统。

教学实验室的设计可以考虑“多层次,分级别”。所谓“多层次,分级别”首先是指独立的实验室各自承担的账套之间是多层次、分级别的,某账套可能是一个账套的上级会计主体,也可能同时是另一个账套的下级会计主体;其次“多层次,分级别”是指独立的实验室各自承担的账套核算的经济业务应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成几个层次、几个级别,较低级别的实现较简单的账套处理和账务核算,较高级别的实现较复杂的账套处理和账务核算。较低级别的按照实现情况可以随时向较高级别过渡。

(二)实验核心部分流程设计

建立一个集团母公司及几个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实验模块,实现各个子公司逐级逐层合并的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按照“多层次,分级别”的教学实验室设计,各会计账套可以考虑按级次逐级逐层合并(由于受相关条件制约,目前还较难实现一次性并行合并)。具体各会计账套逐级逐层合并流程如图2所示。

考虑到合并本身的复杂性,笔者认为分层的时候安排三层比较合理,具体各会计账套中的经济业务应该涉及多个会计期间(一个会计期间为一个月),各经济业务包含的信息数据可以模拟母子公司实务中产生的一些往来业务,但要注意几个方面:一是每个会计期间必须涉及较多的关联交易或内部往来业务数据,这些数据尽量包括股权投资项目、内部债权债务项目、存货项目、固定资产项目、无形资产项目、盈余公积项目、内部销售收入和成本项目、内部投资收益项目、管理费用项目、利润分配等等项目;二是其中的关联交易和内部往来核算之间的数据衔接关系;三是函数的引用和参数的设计,特别在集团多层级复杂的股权结构下;四是逐级分层合并下要保持合并会计政策的一致性;五是各账套报表格式的差异和调整;六是内部往来会计记录因科目的运用和时间的不一致导致不平的调整。

(三)实验分支部分流程设计

建立一个集团母公司及几个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实验模块,实现各个子公司逐级逐层合并的网络会计实验子体系,关键是处理好母子公司之间数据传递的具体细节。

首先,子公司要及时生成上报数据并完成相应的数据传递。这部分主要培养受训者提高函数的引用和参数设计的能力,理解子公司如何接收并生成上报数据等一系列数据传递关系。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接收母公司下发的数据生成本公司个别报表数据及抵冲数据报表数据实现透视、排序、汇总等操作生成上报数据重新组织本公司各会计期报表对本公司个别会计报表制作分析图形。

其次,母公司要按照子公司上报的数据及时进行汇总合并。这部分主要培养受训者提高内部抵销分录的处理能力,理解各内部项目之间的数据衔接关系、各报表格式的差异和调整以及内部往来会计记录因科目的运用和时间的不一致导致不平的调整。主要的操作流程如下所示:设计合并报表格式定义抵销分录项目及抵冲分录数据调整各公司个别报表数据及抵销分录数据报表数据实现透视、排序、汇总等操作审核报表数据及内部交易数据的平衡关系,并显示错误明细抵销合并项目生成合并工作底稿生成合并报表查询以往所有报表对工作底稿、合并报表及个别会计报表制作分析图形。

最后,在具体母子公司操作流程的实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完整的会计账套数据建立和个别报表数据的生成中所有信息数据要保持和电算会计实验子体系紧密相衔接。在安排具体账套及其核算的时候可以考虑将那些核算业务相对较简单的安排在较低层次,将那些核算业务相对较复杂的安排在较高层次。

第二,接收内部交易数据并调整个别报表数据和生成抵冲数据时要注意上下级账套数据之间的关系和格式的一致性,并可对本账套报表数据进行多区域透视、可变区排序和可变区汇总等操作。

第三,生成上报数据、审核报表数据及内部交易数据的平衡关系时要注意嵌入对象的数据格式要保持一致及平衡验证中的舍位平衡。

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关系篇(6)

(一)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联系

1、会计核算已经成为统计核算的基础。统计核算中的很多指标均来自于会计核算资料。所使用的账户体系是根据会计核算帐户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对应、总体平衡的原理加以发展而设置的。统计核算推广运用会计复式计账的“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理和“权责发生制”原则。

2、会计核算是企业核算的基础。企业各类资产和负债的数额及构成、资本金的筹集与运用、收入与成本、费用与利润分配等基础信息均来源于会计核算资料。统计核算则从宏观上观察、分析、推断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

3、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相互渗透和借鉴。在核算指标上,会计核算所反映的期末余额和本期发生额分别是统计上的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而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是统计核算的最基本指标,是统计核算的起点。在核算方法上,会计成本核算中的移动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均来自于统计平均数理论。

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关系密切,两种核算资料如果能够相互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而且可以使统计指标与会计指标一致。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差异比较。统计核算是以货币、实物或劳动量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汇总和计算,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

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等方法,取得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一起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作为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

1、核算对象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双重核算。它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济现象进行分类、分组,并运用一系列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活动水平、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

2、计量单位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企业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3、核算方法上的差异。就一般的核算程序而言,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如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等)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凭证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的方法,对每一笔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和汇总。

4、分类标准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主要是按产品或产业分类,采用品质标志或数量标志分组。而会计核算主要是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财会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

5、核算范围与口径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一般只包含主营业务成果,包括来料加工的价值;而会计核算包括企业主营和附营业务的全部成果。在口径上,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货为核算依据,对产值的核算是把不合格产品剔除。而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核算产值时包括不合理产品和价值。

6、核算原则上的差异。客观真实性、横向可比性、纵向一致性、反映及时性是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共有的核算原则。而在记帐基础、计价原则和收支划分方面,两种核算有所不同。第一,记帐基础。统计核算按生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来核算。如总产值是以本期劳动耗费所创造的产品来计算,只要是本期生产的都要计入,所以核算时要在期末、期初对产品、半产品进行调整。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和谨慎原则,要求在核算中对一切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都应合理入账。第二,计价原则。统计核算则以当期市场价格作为计价基础,会计核算采用历史成本,即实际交易成本作为计价基础。第三,收支划分。会计核算将支出区分为收益性支出(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和资本性支出(与当期和以后时期收益有关的支出);而(宏观)统计核算将收支区分为经常性收支(与当期收益有关)和资本性收支(与资产变动有关)。

二、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的必要性

首先,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实现经营决策的科学化,必须准确、及时、完整地获得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这就必须强化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统计核算强调及时、概括,但缺乏反映企业收支情况及投资与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信息。会计核算强调真实、准确,但对企业投入产出效益及变化趋势反映不够。所以只有将统计的描述与推断和会计的反映与监督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

其次,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也可以提高企业统计与会计信息的效益,实现企业信息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需要。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宏观和微观决策与管理的需要,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综合信息的经济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而实现这一基本要求,就必须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统一化,以彻底解决统计与会计核算信息的严重重叠、浪费和互相矛盾行为。

再次,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要求统计与会计的核算必须一体化。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系统的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宏观会计核算。而从资料的来源上看出,统计核算的许多数据均来自于会计核算资料。从方法上看,统计核算采用的复式记账法和账户体系都来自于会计方法。

三、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的途径

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虽然有许多的不同,但其基础数据的来源是相同的。如果将这些资料互相利用、互相借鉴,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可以使统计与会计的指标统一起来。因此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是十分必要的。具体来讲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创造必要条件。(1)从外部环境上为会、统核算一体化创造条件。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建议统管全国财务会计工作的财政部和全国统计工作的国家统计局能够围绕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结合财务会计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密切配合,从大政方针、法令法规、方法制度以及管理体制等方面加以规范,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一体化创造条件。(2)从组织形式上为会、统核算一体化创造条件。在我国由于统计与会计部门机构长期分立、各自为政,造成了核算业务的重复。建议基层的企业部门从组织上解决矛盾,将统计与会计部门的机构与业务合二为一以提高企业工作的效率。机构业务合并以后,凡会计核算过的财务指标统计不必再核算,凡是统计核算过的价值指标和实物指标必须用会计资料计算,不必再另立炉灶从头开始。

2、实践工作为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创造可能条件。(1)原始记录与原始凭证的统一。企业统计核算资料来源于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会计核算的资料来源于原始凭证。他们各自为政搜集资料,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就要求在设置原始记录和凭证时应做到统一要求、统一指标、一证多用以满足各种核算的需求。(2)指标口径的统一。由于企业实际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统计与会计核算在口径上存在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调整。首先对相同指标的名称要保持一致,避免核算中的混乱。其次对核算中存在差异的指标,因按分工进行调整,如反映生产成果的以统计核算为主,反映经营成果的以会计核算为主。(3)核算方法的统一。加强会计工作管理,把更多的统计方法应用到会计中去。会计核算的起点是在三个静态要素和三个动态要素基础上展开的。静态要素相当于统计上的时点指标,而动态要素相当于统计上的时期指标。这就是说统计的时期、时点指标为会计的存量、流量核算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要改进统计报表,使之在核算内容、方法、范围以及表现形式上与会计报表制度靠拢,更多的利用会计信息以满足统计报表上报的需要。(4)分类方法的统一。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志就会产生不同的组别,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研究结果。所以两种核算应尽可能的采用相同的分类标准。会计核算要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以解决与统计分类上的不协调,为宏观国民经济提供直接的资料。(5)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应该以会计核算为基础。把企业统计核算的职能归并到会计核算中,作为会计核算的一个分支,以满足于政府与企业统计调查。企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市场调查、预测分析等管理工作中去。

3、培养会计与统计核算复合型人才,为其一体化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要真正实现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一体化关键在于高素质的复合人才。这类人才既能够胜任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还能够使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结合起来;既能够从事宏观核算又能够从事微观核算。这些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根据企业客观实际的要求,把企业的统计与会计工作人员知识更新的培训工作及早提上议事日程,不断对他们的的业务能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四、结论

成本核算和会计核算的关系篇(7)

关键词:统计;会计;协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会计与统计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会计上用到更多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上也借鉴了越来越多的会计方法。计算机的运用和网络的发展使得两者数据共享,把会计和统计人员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为构建企业会计和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的进程,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笔者主要就新形势下构建企业会计与统计核算体系一体化问题作一初探。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统计核算是以货币、实物或劳动量为计量单位,通过运用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推断法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对国民经济活动的规模、水平、结构、速度及效益等数量关系进行汇总和计算,以探讨经济运行的规律性。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通过货币计价、设置科目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核算、财产清查等方法,取得财务信息,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过程及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地记录,来计算和编制会计报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一起组成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同时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作为两种不同的核算方法,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

1.核算范围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把国民经济当做一个总体的宏观核算,而会计核算是把企业当做一个总体的微观核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范围上看是总体与个体的关系。由于各单位之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联系性,反映个体某经济活动的具体指标数值(或科目)即使内涵相同也会有重复计算或相互抵消的可能,因此,宏观总体的某个指标数值与微观个体之间不是简单的汇总关系。如销售收入这个指标或科目,对企业来讲,不考虑买者是谁,只要出了本企业范围,就是销售;而对部门、地区、国家来说,本部门、本地区内部的相互买卖就不应该计算进来。总体范围的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宏观统计核算与微观会计核算在许多方面的差异,也是二者难以协调统一的主要障碍。

2.核算对象上的差异。统计核算是实物量与价值量的双重核算。它运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经济现象进行分类、分组,并运用一系列指标反映企业生产活动水平、发展速度和变化趋势。会计核算是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或预算执行情况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计算、分析。会计核算主要是反映微观经济现象,反映一个企业的经营活动,而统计核算的对象相对要比会计核算的对象广泛。

3.计量单位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不仅以货币为计量单位,有时还用实物和劳动量为计量单位,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态上考核企业活动过程和结果。而会计核算只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从价值上考核企业经济活动的过程及成果。

4.核算方法上的差异。就一般的核算程序而言,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都需要经过资料的搜集、加工、分析和提供信息等一系列过程。但在具体核算中,统计核算是通过对客观现象进行大量调查,运用描述和科学推算的方法(如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等)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况;而会计核算是根据凭证和账户采用复式计账的方法,对每一笔业务加以登记、分类和汇总。

5.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6.分类标准上的差异。统计核算主要是按产品或产业分类,如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

7.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二、会计、统计相互协调的必要性

1.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会计和统计都是从获取原始的数据信息开始,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加工整理,为企业提供生产经营情况和财务活动的信息。会计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成果进行核算与评价,提供财务信息;统计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提供统计信息。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会计和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是最基础的信息,企业其他方面信息大多源于会计和统计信息,或者是在两者提供的信息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和开发利用。由此可见,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能够为现代企业提供重要的信息基础。

3.会计和统计的相互协调可以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变化很快,竞争非常激烈。企业只有具备准确及时的信息,才可能把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减少到最小。会计和统计工作就是运用不同的计量方法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为企业经营决策不断提供准确、及时、可靠的数据信息。会计运用价值量方法,反映和控制资金循环、收支情况;统计运用实物量和价值量双重方法,反映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会计和统计做到相互协调,企业对信息的获取和处理才能更加及时准确,进而提高企业经营决策的准确性。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从宏观核算的要求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因此。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

2.统一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指标口径。由于会计和统计在研究方法、内容、研究对象及服务对象上的区别,两者在指标口径上出现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进行统一调整,进一步规范核算指标。对于相同指标,力求在指标含义、口径和计算方法上保持一致;对于内容有差异的指标,应配备明确的使用说明,以避免相互混淆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数据库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为会计和统计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完备的数据库平台。会计、统计、计算机相统一的管理信息系统,既可以消除会计数据多元化现象,又能够发挥统计综合分析的功能,保证了会计与统计的相互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相关报表中设置一些独立的项目,可以为统计核算提供直接资料。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的普及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完善,解决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需要学者和实务工作者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谭永生.对企业会计和统计相互协调的思考[j].财会通讯,2004,(4).

[2]张丽宏.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与协调研究[j].中等职业,2007,(26).

[3]黄妍.谈统计与会计的相互渗透与协作[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6,(3).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