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课堂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步骤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06 09:35:04

课堂教学步骤

课堂教学步骤篇(1)

关键词:教学模式;三环节六步骤;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两大主体,课堂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推进中的占有重要地位。“三环节六步骤”课堂教学模式是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与我国目前的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是相吻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真正实行以“学”为主,以“教”为辅的教学模式。

一、具体操作要求

第一环节:导课

1.导课

要求:①导入新课要自然,一般有教师完成。②要为本节课设计好导课引语(用故事、图片、复习等),既切合课题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尽量预设悬念。

时间:1分钟

2.出示学习目标

要求:①通过集体备课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用多媒体出示学习目标,教师或学生要读目标。②最后要检测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

时间:1分钟

第二环节:展示

3.学生预习、讨论

要求:①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出本节课预习问题,多媒体出示或在《学案》中体现,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学案》发至每位学生。②预习后小组讨论,根据预习的问题学生交流,差生可向优等生询问,优等生帮差等生解决问题。

(此步骤也可安排在课前进行,体现自主、合作学习。)

时间:7分钟(如果课前已经预习,时间可压缩,也可直接进入展示。)

4.学生展示要求

①通过讨论,分组展示,学生可站立口述,也可在本组小黑板上展示。②学生展示要分层,问题要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展示机会,并能获得成功感。③教师对每个学习小组实行积分鼓励,并适时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增强团队意识。④营造快乐、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有激励性语言和鼓励措施,并引入竞争机制。⑤培养学生由“学会”到“会讲”到“能提出问题或会出题”是理解的升级,是能力的提升。

时间:26分钟

第三环节:反馈

5.反馈达标

要求:①让学生当堂完成课后练习或作业,分层要求,教师提示、点拨,可用“兵教兵”的办法。②该环节是教师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馈题一般不要在《学案》中出现,用多媒体出示,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做,小组代表到小黑板上做,学生反馈情况可在展台上展示。反馈题可设A、B两档,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感受,体现“我参与,我快乐,我成功”。

时间:8分钟

6.学生小结

要求:①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本节课学习目标,感悟收获。②让学生依据学习目标感悟收获――学生谈收获(小结),回归学习目标(多媒体),检验学生掌握情况,做到“当堂任务当堂清”。

时间:2分钟

二、“三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的优点

1.“三环节六步骤”实质

体现“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气氛和谐、环境宽松;自主参与,个性发展。

2.利用好班干部和组长,发挥他们的模范带头作用

在每组中组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他们去影响带动小组中的其他成员。

3.树立无错的思想

在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只要你回答,就是好样的;只要学生积极表现,教师就应给予鼓励;即使学生回答错了,我们也要为他们大胆发言的勇气而喝彩。

三、使用“三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使用“三环节六步骤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应注意做到“低、多、重、勤”四个字:

1.“低”,就是低起点

为便于教师的施教与学生的接受,确保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从介绍新的教学理念入手,帮助学生了解新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让学生知道现在老师将怎样教,学生将怎样学。其次,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方法与步骤。再次,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设计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相适应,要面向每一位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2.“多”,即是多活动,就是突出互动,突出合作与交流

活动方式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范围可以是小组之间,也可以是全班参与。

3.“重”,即重创新

做法是:①在“预习课上抛出探索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②在“展示课”上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变换思维,发散思维,聚敛思维,达到横向求新,纵向求深,逆向求异。③让学生交流课下或课堂上发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对发现的问题通过合作尝试解决,如果不能解决,让学生课下继续讨论或老师适当引导,点拨。

4.“勤”,即勤反思

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反思教学方案,反思对学习目标的理解,反思对教材与教法的把握。教学中的反思可使教学过程最优化,在反思中改进,在改进中提高,在提高中升华,让每堂课尽可能多地闪出思想的火花。

课堂教学步骤篇(2)

【关键词】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步骤

当前,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现象,本文拟通过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反思,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做法。

一、情境性与数学性相结合

“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等,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都在为创设情境这一环节绞尽脑汁,力求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以至于出现了为了情境而情境,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的情况,如笔者听的一堂连加计算课,短短四十分钟竟创设了五个教学情境:动物运动会——热闹的操场——动物打靶——学具操作——模拟购物,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学生开开心心,回顾当今的公开课,哪节课不是这样?我们深思下:在这些热闹的课堂中,学生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数学思考能力有没有得到提升?仅仅停留在情境上以至于丢失数学课的数学味,数学化思想的培养应是我们数学课的终极目标。我们应从现实性、基础味性和思考性四个维度来创设有效的情境,做到情境性与数学性的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探究式与接受式相结合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探究式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新教材为教学留下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整个教材贯穿着“导学不包办,引探不封闭,重结论更重过程”的原则,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难让学生解答,结果让学生归纳,这就为学生的学习留出了想象验证、探究、讨论的空间,但也有一些教师片面理解探究式学习,认为所有的内容都需要探究,出现了重“探究”轻“接受”的不良倾向,一段时间以来,老师的“讲”成了说教式、注入式、置学生于被动的旧教学模式的代名词,教师的“讲”成了公开课、教学经验交流中的忌讳,老师的“讲”被推到了被告席,横遭口诛笔伐,出现了“谈讲色变”的怪现象。

新课标倡导探究式学习,但并没有否定接受式学习。现代教育应该是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紧密结合的,我们在倡导探究式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灵活运用两种学习方式。有些约定俗成的内容,如混合运算顺序、竖式计算、几何形体的名称、约数、倍数、倒数等概念,就可直接采用讲授法;而有些内容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则可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出数学规律并进行交流,总之,探究与接受并不是对立的,一节课既应有探究,也应有接受,别让探究冲淡了接受。

三、合作性与思考性相结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和结果。新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现实、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极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交流;教材也设置了较多的合作交流场景。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不能为合作而合作.有些老师为了追求“新”“奇”,一节课下来,一个接一个的合作学习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学生却没有一点独立思考的空间,丢掉了数学课应有的特性.怎样才能使热闹、漂浮的课堂安静下来,做到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有机结合呢?

在倡导合作学习的同时,也应看到合作学习本身存在的弊端,爱表现自己的同学如果一味表现,会让个别学困生在合作中更加怯懦、懒惰。在教学中,教师要选择恰当的合作时间与合作形式,讲究合作策略。可以在一问多解时交流学习,突破难点时动手合作,观点不统一时激烈辩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的学习具有非常独特的特性,那就是思考性,这也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在小组合作之前,教师必须在讨论程序的指引下,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对有一定思维空间的讨论题可设置一些讨论提纲,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思考,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见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小组交流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学习必须以学生的独立思考为前提,以拥有学生理解内化的时间为保证,这样做才能真正收到合作学习的最佳效果。

四、个性化和规范化相结合

“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大量的研讨课都采用了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如探索出的规律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来或者加以命名,于是乎,方法名称五花八门;再如:“课标”强调算法多样化,于是我们在听课时经常会看到教师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解法,同时还鼓励学生掌握自己喜欢的方法就行了,在教学中引导出多种算法后,还一再提醒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导致大部分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连最基本算法都掌握不了,如在进行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教学过程,许多教师认为只要学生会算就行,不一定要学生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这种处理方法在表面上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实际上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刻性是数学思维品质之一。

课堂教学步骤篇(3)

【关键词】小学英语;生活;任务;活动

以学生英语学习认知需要建构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具有开放性和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主动融入课堂,一方面,能够起到活化资源的作用,让学生在广泛接触多彩课程内容基础上增强学习的激情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围绕问题深入探究,帮助他们在目标明确和任务具体的探知中获得知识技能。走好课堂教学的每一步,引导学生在自觉参学中发现问题,更利于他们提高问题探究综合运用能力。

一、从生活中筛选素材,丰富内容

让学生接受英语首先应该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应该从他们熟悉的学习环境和资源中选择他们认同度较高的素材。以生活为切入口,帮助学生认识英语对打开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必将起到推动促进作用,让他们带着新鲜和激情主动融进课堂。

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设置相应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在主动拓展运用中深化理解和积极运用,是他们学习英语不可缺少的体验。如,在译林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Holiday fun的“Story time”教学中,结合“have a fun holiday”表达主题,可要求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假日,就“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on your holiday?”“Where did you go to visit on your holiday?”等问题进行主动表达,让他们能够结合文本素材内容进行主动深入学习探究。带着这样的认知感悟,让学生从自身生活中挖掘学习素材内容,利于他们在丰富学习素材的过程中主动走进课堂,以此来吸引他们学习的注意力和集中力。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中筛选挖掘相应的素材,能帮助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就在身边的同时,便于他们形成更为丰富的感知体验。多从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出发,引导他们就自己身边中相关事例主动表达和描述,给他们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真正感受到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生活化。

二、以任务探学为核心,活化认知

学生是课堂教学 永远不变的主角,理应给他们更多的参与运用的机会,让他们能够在自由交流和积极表达中增强理解体验。运用任务探学引导学生主动表达交际,能帮助他们有效识记运用课程知识,形成更多的有意义记忆内容。

运用任务探学活化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畅言中相互学习借鉴,能使得课程内容更有诱惑力。如,在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的“Story time”教学中,结合“make fruit salad”,不妨引导学生运用同桌交流的形式,就“Which fruit do you like best?”相互交流,让他们在主动畅言的过程中了解有关水果。同时,可要求学生就“How are you going to make fruit salad?”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能够就相关的问题进行主动交流,帮助他们走出依赖教师讲解的单一学习模式。针对任务探学过程,教师可建议学生主动带上两个左右的水果,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做水果沙拉的过程,并鼓励他们能够运用简单英语进行介绍。

结合学生认知能力差异,多给他们设置相应的探学任务,让他们能够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表达,给他们自由表达的空间。设计的问题在体现多样化的基础上应该突出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多支持学生讨论、争辩、演说,让他们能够在主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强化理解感悟。

三、用情景活动作补充,深化语用

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他们在主动参与模拟表演的过程中强化交流,能使得课程内容更有趣味性和开放性。学生参与情景活动,让课堂在充满生机活力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

围绕实践活动来丰富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尝试。如,在年级上册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的“Story time”教学中,结合“The animals are our good friend ”表达主题,不妨建议学生以手抄画报的形式,从互联网、报刊杂志等资源中就“My favorite animal”摘录出相关的素材,并将学生的手抄画报在教室四周的墙壁上展览。同时,可要求学生扮演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围绕“What do you want to say the human?”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编者所描述的相关内容含义。

借助实践活动来丰富课程资源和过程,能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参与过程中找到更多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让他们能够自由表达心里感知。多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互动交流情境,帮助他们在主动栩栩如生的环境中自主表达,给他们语言综合表达运用机会。

如前所言,走好课堂教学每一步,让学生在找到学习要点基础上主动灵活调整相关策略,利于学生在实践运用中获得真实体验,提高语言表达综合语用技能。围绕活化课程资源,多给学生协作互动机会,帮助他们在情景活动运用中深化理解感知,定能使得课堂教学更有深度和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寇泽云.英语课堂教学过程有效优化策略探微[J].校园英语,2014(13)

课堂教学步骤篇(4)

对中职数学教师来说,一节数学课上不完是屡见不鲜的事,常常听到同行们抱怨“学生的基础怎么这么差?我一节课的内容都掰成两节课了,还上不完!”“学生的反应怎么这么慢?我都不敢叫学生到黑板上做题了!”“一节课只能讲这么点内容,这本教材什么时候才能上完啊?”……一堂数学课上不完——谁之过?我以《点到直线的距离》这节课为例,谈谈我对一节上不完的数学课的思考与感悟。

二、教材简介

《点到直线的距离》选自人教版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第八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运用公式解决有关点到直线距离的简单问题。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类比思维能力,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掌握;

教学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效果辨析

【方案一】

步骤1: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

步骤2:给出点到直线距离的公式;

步骤3:教师用例题1示范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步骤4:学生练习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步骤5:用例题2提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综合应用。

预测教学效果:一部分学生上课时会睡着,没睡着的会变成数学机器。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只“教”学生机械地套用公式,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思维训练几乎没有作用,还降低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是一节枯燥无味的课。

【方案二】

步骤1: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

步骤2:求点P(3,1)到直线l:x=5的距离d;(图文并茂)

步骤3:求点P(3,1)到直线l:x-y=0 的距离d;(数形结合,1题多解)

步骤4:求点P(3,1)到直线l:x-y+2=0 的距离d;(用通用方法求解)

步骤5:求点P0(x0,y0)到直线l:Ax2+Bx

+C=0 的距离d;(公式的推导)

步骤6: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步骤7:教师用例题1示范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步骤8:学生练习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步骤9:用例题2提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综合应用。

预测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估计探讨到步骤4,下课的铃声就该响了,而此时,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还未正式登场呢!看来这又注定是一节上不完的数学课。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从教法学法上都有所改进,课堂设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探究点到直线距离的求法,有效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类比思维能力,但安排的内容明显过多,是一节无法完成的任务。

【方案三】

步骤1:点到直线距离的定义;

步骤2:求点P(3,1)到直线l:x=5的距离d;(图文并茂)

步骤3:求点P(3,1)到直线l:x-y=0 的距离d;(数形结合,用通用解法)

步骤4: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步骤5:教师用例题1示范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步骤6:学生练习用公式求点到直线的距离;

步骤7:用例题2提升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综合应用。

教学实践结果:本节课从点到直线的距离可以从图上“看”出来(步骤2),到距离可以“算”出来(步骤3),到距离可以用公式“代”出来(步骤5),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师引导得从容,学生学习地轻松,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从《点到直线的距离》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在规定时间内能否把一节数学课上完,虽然和学生的基础,教材的编排有一定的联系,但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对这节课的设计与把握。只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从根源上减少或避免一堂数学课上不完的尴尬。

因此,中职数学教师要做到完整地上好一堂数学课,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把握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只有在学生知识最近发展区,才能设计出最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方式。其次,了解学生的思维特征和他们的学习方式,将有利于教师有预见性的设计教学方案,突出教学重点和突破教学难点。另外,还要了解学生间的差异,这关系到教学的进度以及因材施教原则的有效贯彻,也为合理安排例题、练习、设计问题链创造条件。学生在学习上都会有一定的喜好,教师要积极的对待学生的喜好,让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2.教学目标定位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化。中职数学教学大纲对数学教学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培养提出具备三项技能与四项能力,说明教材充分考虑了中职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应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做到目的明确,有的放矢,避免不必要的铺垫和拐弯抹角地引导,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只有把握好课堂这艘船的舵,才能使教学驶向正确的彼岸。

课堂教学步骤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课堂关注 步骤展示 思考练习 自主讲解

大多数任课教师认为,高中的课堂时间十分宝贵,课堂教学应当用来讲解知识点,关注学生不能充分掌握的要点,就忽视了在课堂中对学生习题的讲解,将数学练习安排在学生的课后学习中。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不高,无法达到任课教师的理想效果。所以,任课教师需要重新考虑学生习题练习的安排。本文将针对高中数学如何合理安排习题练习展开讨论:

一、课堂关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高中数学的重点、难点非常多,很多知识点的难度已经超过学生的理解能力,所以任课教师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来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点。但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言传身教,单靠教师的理论引导,学生很难对教师所讲解的知识点产生共鸣,并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觉到吃力,便会渐渐失去学习兴趣,更不会利用课后的时间来学习数学,对课堂内容难以理解。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后,就会导致成绩下降,因此,任课教师要将相关知识点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保证学生能够在课堂的教学中充分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后巩固时提高学习效率,完成相关课程的安排。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之所以无法完全理解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讲的内容,是因为课堂教学中是纯理论的教学,学生在短时间之内无法大量消化相关知识点。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学生不仅能够充分掌握课本内中的知识点,还能够将课本知识点与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因此,任课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以及将相关知识点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任课教师可以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典型例题的讲解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既能够学习相关知识点、难点,也能够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充分掌握相关例题的做题方式,在理解做题方法的过程中也是加强巩固课本内容的过程,这样学生就可以很轻易的接受课堂教学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掌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

二、多媒体展示完整解题步骤,保证解题方法与步骤统一

数学解答题注重的并不只是题目的答案,解题过程中的重点步骤也反映了很多的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完备的数学逻辑思想,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思维的衔接将答案一一写出。因此,在数学解答题中每一个步骤都有相关得分,如果学生想要在数学考试中得到满分,就要注重每一个答题步骤的严谨性。因此,任课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解题步骤的完整性。

由于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学时间十分紧张,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繁冗、复杂。大多数任课教师在讲解相关例题时,只注重对学生解题思路的讲解,引导学生对相关题目的解题方法有所了解就戛然而止,并不深度考虑学生对步骤严谨性的分析,并将步骤的完整性练习交给学生课后完成。学生在课后不仅要用大量的时间完成各科老师安排的作业,还要复习各科老师上课所讲解的内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不高,学习兴趣不强,就不能够完全保证学生能够达到任课教师希望学生在课后补充完整的步骤练习的目的。因此,需要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将完整的解题步骤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既能够充分掌握知识点,又能够掌握完整的做题步骤,加强对知识点的巩固、理解。

现代教学模式中,每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仪器。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向学生展示典型例题的完整解题步骤,让学生在听任课教师的讲解的过程中,能够看到完整的步骤展示,也能够促进学生大脑的运转,帮助学生加强记忆任课教师讲解的内容。同时,任课教师将完整的步骤展示出来,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掌握情况,整理课堂笔记,方便课后加强巩固。

三、适当难度的思考题为学生开拓眼界

一套完整的数学题不仅具有基础题,还有中等难度和高等难度的题目。如果学生希望在考试中得到高分,就要保证基础的题目不出错,中等难度的题目保证正确,高等难度的题目可能做对的态度。大多数任课教师为了保证班级大部分学生的成绩能够稳定,在日常的教学中注重基础题目和中等难度题目的训练,忽略高难度题目的训练。其实,越是高难度的题目,越能够将多个希望考察的知识点一一联系起来。如果任课教师能够利用好高难度题目的讲解过程,可以通过对高难度题目的讲解,为学生巩固之前学过的知识点。同时,高难度题目也具有创新性,之所以具备高难度水平,是因为题目本身与平时学生接触的题目不相同,所以学生见到新型题目时会觉得不习惯,无从下手。因此,任课教师利用好讲解高难度题目,能够让学生广泛接触新题型,从而在考试的过程中遇见新的题型时能够有所心理准备。

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机安排学生训练和讲解高等难度的题目也是一种训练学生理解知识点的好方法。本人认为,可以在一段时间段的知识点讲解后安排学生利用课后的时间对高等难度的题加以研究。此时任课教师需要注意,不是要布置作业给学生让学生必须完成,而是留下一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思考,完成的人有奖励。这就是奖励机制对学生动力的鼓励作用。这样学生会对这一阶段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能够对所学知识产生充足的兴趣。

四、学生自主讲解练习题,提高理解能力

课堂教学步骤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学生 主体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追求面向全体学生,优化课堂教学,强化教学管理,创造一流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教改成果。我经常把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代新的教学理念相结合,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我们教师应起到的是主导作用,其实质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题、自己找解题思路,从中发现简便的方法,调整思维方式,以获得解题答案。

这样,就会让学生由被动地学习,变为主动地积极思考,体现了自主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灵活性原则。进而让学生很快地接受新的知识,并化知识为动力,以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

不可否认,任何新的教学模式都要有实验的过程,都要有被学生认可的过程。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有明确的要求,直到学习的程序,还要了解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接受能力,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学生要在老师要求了解的教学任务安排下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还要用自己知道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一环节上,教师充分了解必免不必要的复讲内容,创设了民主,平等,竞争的氛围,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进行教学;“当堂训练”,就是指当堂练习和当堂作业,学生练习后由教师检查,错的给予纠正。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当堂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能力,举一反三,基本实现课堂揭示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当堂完成了作业,老师也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后的作业辅导打下了基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目标要求也得到了落实。

在初中数学学科教学中,一般采取“集中学,分散教”的形式进行。具体教学环节及要求是:

(1)揭示教学目标

目的: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或标准;了解或识记,即对具体内容的模仿和回忆;理解,即领会知识的意义,包括揭示、转译、变式、判别、直接推论等;简单运用,即把学过的内容直接用于新的情境解决问题。

步骤:板书课题;讲述教学目标。

注意点:目标要准确,即什么内容达到简单运用的要求,教师在揭示时要讲明确。语速要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听进去,都能明确本节课学习的方向。要有激励性,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就会达到目标。语言要简洁,一般二至三句即可。

(2)自学前的指导

目的:使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课本第几页到第几页;自学的时间:约5分钟;自学的方法:边看书边找答案,理解并记熟概念;如何检测:默写概念,运用概念做相关练习。步骤:教师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出示自学提纲。

(3)先学:学生自学概念

目的:通过自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并记熟概念。

步骤:学生结合思考题看书,划出有关概念;理解并记熟概念。

注意点:学生自学时,教师要表扬自学快、效果好的学生,端正学生的自学态度,但教师的言语不宜太多,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4)检查自学概念的效果并进行后教

目的: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后教做准备。

步骤:评判对错;针对问题进行点拔。

教的内容:学生默不出来或默错的地方。

教的要求:不能只判断概念默得对不对,还要能揭示其本质属性。

教的方式;由学生先讲,若学生讲对了,则教师就不讲,但要以表扬的形式强调概念中的关键词;若学生讲错了,教师则更正。

(5)再学――运用概念做练习

目的:让学生运用概念做练习,同时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步骤:教师出示练习;学生完成练习,教师通过巡视了解存在的问题。

注意点:运用的程度一般由易到难;练习题一般来源于课每一节后面的练习,练习题的题型多为填空、选择、判断等;检查方式:让学生在座位上独立完成,然后教师有针对性地请学生报答案,教师将答案板书在黑板相应的位置,或点名请学生板演。

(6)点拔矫正练习,指导运用

目的: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知道如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概念,解决问题。

步骤:学生评判对错;教师针对问题进行点拔、矫正。

还有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教学程序及要求如下:

(1)揭示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及所要达到的要求。

步骤:板书课题;讲述教学目标。

(2)指导学生自学。目的:自学的内容;课本第几页至第几页的内容;自学的时间:约5分钟;自学的方法:边看书边思考例题的解题步骤和解题思路,同时寻求解决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的方法,书中省略的解题步骤要添写出来;如何检测:运用自学例题时学到的方法解与例题类似的习题。

步骤:布置学生自学;出示思考题。

(3)学生自学例题

目的:学生通过自学,学会例题的解决方法步骤,会解与例题类似的题目。

步骤:学生看例题;理解例题的解题方法步骤;思考与例题类似题目的解法。

(4)检测自学效果

步骤:请学生上黑板板演与例题类似的题目,其余学生共同做;教师巡视,了解座位上学生的解答情况。

目的:使学生知道解题过程是对还是错;引导、帮助学生找出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规律。

步骤:判断学生板演得对与错;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点拔、矫正。

(5)当堂训练

目的:通过独立完成课堂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解题方法,使学生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步骤:布置作业内容,明确作业要求;学生做作业;教师批改先完成的学生的作业,布置思考题。

课堂教学步骤篇(7)

【关键词】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 练习时间

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也出现了许多值得计算机教师去思考、去探索的问题,其中,如何提高计算机操作课堂教学效果就值得众多计算机教师去努力探索。虽然“向40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直都是我们教师努力探索的目标,但是,计算机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它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一节课内要使学生尽可能学到更多的计算机知识,操作熟练,需要教师花费一翻心血,寻找使每节课达到最佳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说这一课题,值得计算机教师努力探索。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提高计算机操作课的教学效果。

一、确定适当的教学内容

如何才能使学生学到新知识,新技术,能学以致用,教学内容的确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操作课教学内容的确定,应以学生现有的计算机知识为基础,并根据学校现有的计算机设备实际情况而确定。另外,教学内容要层次分明,既符合知识的逻辑顺序,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循序渐进,各任务间要紧凑协调,过渡自然,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从而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眼、耳、口、手、脑始终处于积极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高质量地完成该节课的任务。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第一,教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教师主导作用即教师通过认真编制操作任务、演示、重点辅导。最后,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及不断地练习,能独立完成有关操作并享受自己操作成功的喜悦心情,这样一定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二,教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计算机操作课是有趣、好玩的,但是要做到使自己的操作技能技巧达到熟练程度,能够运用自如,那就不是一件有趣、好玩、容易的事情了,学生常常因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欠缺,操作不够熟练,无法上升到更高层次或者无法进行创新,从而逐渐失去兴趣,产生厌学现象。因此,教师在教法的选择上应注意激发兴趣。常言道:学习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最旺,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也是最佳的。因此,教法的选择、运用,必须有利于激发兴趣、稳定兴趣、发展兴趣。

第三,教法选择应注意自学能力的培养。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操作系统和一种软件应用的知识可以享用一生的时代已经过去,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又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己掌握,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选择合适的教学步骤

计算机操作课是一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学科,教学步骤设计不好,安排不紧凑,将会导致时间浪费,学生学不到知识的结果。因此,教学步骤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

教学步骤要具有整体性。所谓整体性是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使教学诸环节衔接自然,协调有序,有机结合,浑然一体,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求每个步骤都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逻辑,预期的效果,步骤中无重叠、无脱节。而有部分教师对教学步骤的设计不够重视,导致上课时松散不紧凑,浪费时间,学生练习也没有连贯性,最终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步骤,设计好供学生练习的样板。

四、安排充足的练习时间

计算机操作课就是要求教师悉心辅导,学生反复练习,体会通过某个操作所得的结果,寻找操作的技能技巧,最终达到能综合运用的目的。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追求进度,不给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一味地要求学生一个操作接一个操作快速地学习,那将导致学生当时好像掌握了而课后全部忘记的结果。因此,学生的课堂练习时间要安排充足,并强调学生珍惜有限的练习时间,勇于尝试,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操作及时作出评价,让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肯定及指导后兴趣更浓,学习劲头更足,这样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总之,提高信息技术操作课教学效果的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勇于开拓,勇于创新,定会寻找出一条既符合实际又有效的途径,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操作更熟练,为今后的工作、学习、生活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课程与教学论(第1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