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6 07:12:28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篇(1)

1.学校管理上的无序性

目前而言,由于涉及部门较多,相关主管部门并未针对药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的兼职教师管理颁布实际的执行条例或法规,例如遴选条件和监管办法的执行条例。当前兼职教师的聘用均由各教学部门自主进行,某种程度上处于无序化状态。极少会报相关部门备案,更不与被聘教师签订正式的聘用合同,通常情况下,将兼职教师纳入本校师资力量的管理序列这一要求并未得到有力施行,一个现象就是多数教学机构管理兼职教师的手段仍为直接结算课时费的办法。当然,落后的管理方法可能会影响兼职教师的工作热情、乃至责任心;同时聘用机制和相应法规条例的缺位,也会导致一部分兼职教师的归属感不强。

2.兼职教师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

流动性是存在于药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兼职教师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许多成教院校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指导思想,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引进药学专业的外聘教师。显而易见的是,兼职教师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和其工作时间的不确定性。兼职工作必须服从本职工作,一旦出现与本职工作的冲突时,兼职工作必将面临调整。一定条件下,两者的冲突将导致教学质量的损失。另一方面,兼职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某些方面与专职教师相比处于不利地位,如很少能够参加相关专业的集体备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难以有固定的场所和计划与同专业相关课程任课教师进行交流;难以有机会深入了解学生在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优势和缺陷。上述兼职教师们的天然不足有时足以显著影响教学质量。最后,兼职教师的性质决定了某些课程的安排和设置的不合理,如上课时间经常安排在夜晚和周末,有时难以保证教师们上课时具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备课。

3.兼职教师教学水平的水平层次不齐

兼职教师中,一方面,老技术专家占比较多,年龄结构一般偏大,知识系统过于陈旧;另一方面,有些青年兼职教师的缺点体现在责任心不强,对所授课程的钻研不深,把握程度有不够恰当的现象。同时,目前对兼职教师的选聘机制尚有待健全,不少教学机构选择兼职教师的机制仍然依靠熟人推荐,缺乏考核和培训环节。

二、对建设药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兼职师资队伍的建议和展望

1.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依赖权责利分明。药学专业的聘任教师可能来自药学和医学科研、开发、计划、生产、管理、服务等不同工作背景,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不同工作背景的兼职教师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层次常常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药学专业教学机构的聘任负责人对此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针对不同课程的兼职教师确定相应的激励制度。恰当的激励能够有效的导向兼职教师的行为,正向激励导致积极的行为表现和良好的行为效果。

激励分精神和物质层面,兼职教师的精神动力常常是高校教师的社会荣誉感及实现自身价值的成就感;而物质动力则存在多样性,薪酬收入补贴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部分,还有部分外聘教师也希望通过兼职保持与教学机构的某种联系和合作,为个人及本职工作提供助益。例如针对医学实践及药学生产,管理的指导教师,他们通常是同等乃至更高教学机构的青年教师,相关医药企业的技术人员,通常而言具有较好业务背景,是最容易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兼职教师。但与此同时,这部分教师的年纪较轻,学历和职位都不高,生活压力也较大,相对而言,他们更关注兼课收入和福利水平。相关教学机构应该更注重他们的收入与福利水平,一定条件下将其与工作绩效挂钩,从而调动其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应鼓励他们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促进青年教师的相互交流,增强集体归属感。

临床药学,临床实践等相关理论课的任课教师通常是医院和医药企业的技术骨干,乃至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他们在专业有着丰富的经验,同时在职务方面有显著的提升要求,既有优秀的教学能力,又有较强承担能力,也是兼职教师队伍的骨干。对他们而言,参加兼课的目的首先在于积累专业资质和提升专业能力,为进一步的发展提供机会;其次,他们也需要与专任教师保持交流,参与科技项目,提升研发能力;最后,也有兼职教师着眼于通过参与教育和培养学生,为企业未来发展储备后备人才。针对这些层次的需求,相应教学机构应该高度尊重他们的想法和要求,充分考虑他们代表的行业发展趋势,积极参与相关的课题申报,项目分工等合作,同时在他们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以协助,以争取双方的长期合作和共同发展。针对外聘的客座教授,他们常常是医药行业内的专家,他们关注的激励首先是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体现专业地位,当然良好的社会形象也是他们的需求。对他们在提供应有的薪酬以外,应该更注重采用授予荣誉,情感激励等精神层面的激励,使其可以投入更大的热情进行卓有创造的教学实践。

2.构建有效的管理及教学模式

建设药学专业成人高等教育兼职教师管理的框架,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大力气:

(1)我们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为兼职教师和专任教师制定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条令。两者的区别化管理措施应趋向于减少。同时,根据学校的教学目的和兼职教师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完善兼职教师评价体系。合理的评价体系应该充分参考兼职教师的意见,保障“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保障品行端正,素质优良,专业过硬的兼职教师成为我们药学专业成人教育队伍的中坚力量。

(2)规范化兼职教师的聘任制度,建立兼职教师的管理数据库。药学专业的成人教育学院应该建立一个兼职教师队伍的数据库,其中包括兼职教师的年龄,职称,工作时间,工作单位,兼职教学经验,相关的培训资料,并保持不断更新和完善,这是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可靠保障和基础。只有充分了解各位兼职教师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将其安排最适当的岗位,保障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条不紊。

(3)将兼职教师纳入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例如岗前培训制度,应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和学生群体的特点,为兼职教师提供可行的,尽量规范的教学设计方案。如果教师的基本教学技能不足,应予以重视和弥补。教学单位应该在备课之前与兼职教师进行充分沟通,让教师充分了解所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如果可能,开师生座谈会,以保证兼职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因地制宜的展开实践教育和思维创新启发过程,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4)必须建立兼职教师在聘任之前通过面试,试讲评估的制度。进一步还应完善聘用兼职教师的合同签署制度,明确双方的职责和义务,从而使聘任过程标准化制度化,为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国家相关机构也应制定相关条例和法规,为教学机构和兼职教师提供制度保障。

相关教学机构必须与与医院及相关卫生单位,医药企业建立良好的关系,主动积极地搭建合作平台,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保证各兼职教师来源的单位和企业支持乃至鼓励其员工参加兼职授课的行为,必要时应达成长期合作和交流的制度。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的认可和保障兼职教师们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质量;教学机构更能根据教学的需要从企业获得优秀的员工,使得兼职教师的质量有所保障乃至不断提高。不仅如此,双方的长期合作制度也将使兼职教师成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纽带,他们的授课和实习指导将为双方和整个行业的发展,对诸多问题,包括就业等提供更客观和实际的沟通渠道。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篇(2)

【关键词】药学本科教育 药学高职教育 药学理论 实验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21-0051-03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努力构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高等教育体系,走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之路,是我国教育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药品生产、使用、临床服务等内容,药学高等教育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协调发展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协调发展学术型、应用型和复合型等各类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比例;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高等药学人才培养体系,使之更加适应我国药学发展和健康服务体系的要求。本文就高等药学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作一分析,讨论其培养目标与岗位的选择。

一 高等药学本科生的培养及适用目标

我国药学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开始走向正规。据《中国药学年鉴》2007年记载,我国设置药学类专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有475所,其中本科院校269所,高等专科学校3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165所,总后勤部及武装总队3所,在学制培养上,本科教育多采用4年制,也有少数学校的临床药学为5年制,专科教育一般为3年制。据文献报道,我国现有医药生产企业5146家,其中生物制药企业4000多家,中药制药企业1万多家,化学制药企业4000多家,医药销售企业1万多家。我国药学人才培养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远无法满足医药行业的人才需求。合理培养大批药学人才是药学教育领域的重任。

1.培养药学本科生,是一个重要的层次

由高中转入专业的学习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经过4~5年的学习,在专业上已掌握较为广泛的知识,其理论应高于高职生,经过实习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已经具备了从事药学各岗位的基本能力,属于复合型人才。

目前我国药学教育发展的一个特点是药学硕士、博士培养规模增加。在现行的高教体制中,科研论文数量、重点学科建设、SCI论文、硕博士培养规模是重要的评价指标,硕博士大量培养的结果,势必形成“本科无用、硕士将就、博士有用”的局面,每年各高校大多数本科毕业生追求考研,而药学本科教育有些方向不明,不知道哪里需要本科毕业生。在每年的大型人才招聘会上显示出很多企业非博士不要,硕士生就业也会受到威胁。在社会实践中,药学领域各岗位的工作本科生完全可以胜任,不一定非要硕博士才能担当。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是当前药学领域需要多少学术型人才、多少应用型人才和多少复合型人才,按比例和规模协调发展才是最重要的。我们有些企业和单位为了提升自己的形象,在招聘人才时定位过高,一个本科生能胜任的岗位一定要用一个硕士或博士,这实际上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2.药学本科教育还承载着培养潜在学术型人才的重任

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作为药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应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对药学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合格的新型药学本科生是当今药学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3.在我国现有的药学高等院校中,设立的专业较细化

如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海洋药学、药学管理、中草药资源与开发、生物制药技术、药品营销、临床药学,另外还有很多研究方向。这些专业和方向的设置与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都需要打好基础,如抓好公共课(外语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等几个部分,另外也开设和生命科学有关的课程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等,在学完基础课程进入实际环节后则要加强甚至进行个体设计,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计划。培养和发现学生的科研能力与兴趣,从中发现有科研苗头的学生再进行进一步引导,最终确定有科研潜质的可建议走硕士、博士之路,这样更利于做到投资明确、人尽其才。

4.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培养合格的本科生必须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本科课程的教师要相对稳定,其次要求教授也必须走向讲台,担任本科课程的教学,以保证高质量的教学水平。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提供创造锻炼和提高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每个人都有个体差异和个性特色,学习与就业方向的选择亦如此。如果一个班级50人,毕业时其中45人都选择考研,那么其中一半是出于无奈是为了以后好就业,而非科研苗子或愿意终身搞科研。

在本科学习期间,发现和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很有必要。有了导师制,老师与学生间的联系更加密切,有利于学生良好学风的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并可尽早地进入实验室适当参与一些科研工作,开拓创新思路,培养科研意识、动手能力、综合分析与逻辑判断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既可丰富实习活动,更使学生终生受益。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篇(3)

论文摘要:分析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现状;认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面临着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异性之间、合法性和教育行为的无序性之间、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之间等几大矛盾的挑战;提出了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国际接轨、国际人才与联合发展三大战略。

目前,我国的高等中医药教育正向全球性的方向发展,它的主要标志是:吸收来自世界上五大洲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长、短期留学生,每年的人学人数有3000余人,居我国自然科学教育界招收留学生人数之首;派出大批既懂中医药专业又精通外语的国际型教学人才。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向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中医药文化和技术;成立中医药教育国际教育机构和开展境外联合办学,高等中医药教育大步跨出国门,走在了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沿同时,中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也受到种种挑战。如何正确地把握好高等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的道路,是我们必须探讨的现实课题:

1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现状

1.1建立中医药国际教育机构.招收大量来华留学生

1957年]11月。南京的江苏中医进修学校、北京中医学院开始接受第一批学习中医的外国短期进修人员,从此开创了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先河。五辛·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期,我国主要接受来自前苏联、东欧诸国及亚洲周边国家的各类短期访问学者。wwW.133229.CoM1976年我国卫生部受世界卫生组织的委托。在北京、上海、南京中医药大学建立了三个面向世界各国医学界育。截止1999年。这二个中心为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训了近万人次的医务工作者一其它院校也分别接受了世界各国来华学习中医、针灸的进修人员数千人次。

从70年代末开始,我国接受了一大批来自韩国、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欧美等地来这里攻读中医、针灸等专业的医学本科、硕士和博士课程的学生。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层次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来华学习中医的本科、硕士和博士生的在校人数已达3000人以上。

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中医药大学招收了大量来华留学生,已建立起了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一等名称的专门教学机构,专项从事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医药的国际教育已成为这些高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2派遣优秀的中医药教育师资分赴国外从事教学和国际学术交流,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国际型人才队伍

目前我国的高等中医教育界与国外教学机构和单位的人员交流特别频繁,我国每年派出3000多人次的中医药从业人员到境外去从事中医药的教学、临床带教等工作,他们为传播中医药立下了汗马功劳。特别是一批既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又精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所做的大量创造性工作.使高等中医药教育走向国际成为现实和必然。这些人才不仅活跃在国内的留学生教学的讲坛上,他们还走进国外的高等学府和其它教学机构的讲堂,为众多的外国学员授业解感。而且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教师由以前的受邀赴国外参加学术讲演,发展到了今天的较长期受聘于国外大学或教学单位,成为国外中医药高等教育骨干力量的良好局面:高等中医药教育已经真正成为一种国际性的高等教育活动。

1.3开展境外办学‘高等中医药教育率先走出国门

八十年代以来,北京、南京、上海广州等中医药大学先后开展了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中医、针灸、中药、推拿.气功,养全等方面的培训及成人继续教育为主的学历教育,输出高等中医药教育技术。合作办学的伙伴有国外的民间教育机构、团体法人、商业公司及高等教育机构等等,有超过40个国家近百家单位和机构。值得受到重视的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与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密德塞克斯大学联合创办中医专业本科教育的合作。这不仅是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界与国外著名大学联合创办新专业的典范之作。这两个合作项目分别开展于1994年和1996年,其特点是其合作项目都得到所在国教育部门的正式批准、并由所在国政府下拨教育经费。这标志着西方国家的高等院校第一次向中医药学开放。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式打人高等教育国际市场,其象征性的意义十分巨大。

2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必然趋势,但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

2.1高等中医药国际教育的规范性和受教育者的差别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国外学习中医的人员结构十分复杂,既有西医学中医的、也有普通民众;既有中医人员需要进修提高的,也有毫无中医学知识的人;既有使用汉语学习中医的,也有使用英、日、德、法、意、韩等语言学习中医的等等。总之学习者的差别非常大,因此我们想开展较规范的中医药教育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

2.2高等中医药国际教育的合法性和教育行为的无序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国外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合法性还没有解决,除少数国家和地区外,传统医学并没有纳人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从而导致了从事传统医学教育的单位并不接受教育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因此。国外的中医药教育事业出现了商业注册,社团行为注册、文化事业注册等无序行为。不过随着中医药在国外的发展,许多国家正着手考虑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中医药教育的立法和规范既是对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推动.也可能会带来种种限制,甚至产生歧视性的影响。

2.3高等中医药国际教育的科学标准化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首先要解决中医药理论及其教学方法等一系列重大领域的科学标准化问题。如编写适应开展国际教育的规范统一的教材,特别是比较规范的专业外文教材,制定适应不同层次受教育者的教学规范和教学要求;规范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认证等。由于中医药理论的复杂性,目前我们在这些方面还做得不够二但如果不解决上述问题,中医药高等教育准人西方高教领域将会十分困难

3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3.1国际接轨战略

3.1.1让世界认识中医药和中医药高等教育中医、西医形成于完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其学术理论、思维方式、临床技术等方面都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性:因此,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做好国际宣传工作尤为重要,既要面向广大的普通民众作普及性的介绍、也要向国外医学专业人员、医学教育管理人员全面、系统地传播中医药理论,并争取社会各阶层人士的理解和信赖。要充分利用国外广播、电视、报刊、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向国外宣传中医药的文化特色及独特优势:要利用国际学术会议及境外的合作办学等形式进行指导.使国外人士更全面、形象、直观地了解和认识高等中医药教育。

3.1.2让高等中医药教育界认识世界高等中医药教

育要实现国际化,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国外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知识。我们还要重视收集和研究国际上有关传统医药和中医药的科技情报、市场信息,了解和掌握合作对象国的政府和民众对于传统医药和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认识态度等重要信息,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去开展工作。

3.2国际人才战略

目前,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迅速发展‘联合办学的合作任务也日益繁重‘因此‘我们急切要解决的问蔚是培养高等中医药教育复合型国际人才。他们不仅要掌握较系统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并且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较高的外语水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外事工作经验,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境内外联合办学工作要实现从低层次‘低效益、小规模向高层次.高效益、大规模的方向转变,缺少了这支骨干队伍是难以想象的。另外,联合办学形成一定规模以后.如何管理和经营并取得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方面的问题也将会越来越突出。因此,我们还要培养一支懂经营会管理,具有领导组织才能和品学兼优的联合办学的领导人才、可以这样说,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成败的关键,取决于中医药复合型国际人才和国际教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培养;

3.3联合发展战略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不能走单打一、孤军奋战的道路,应以境内外的中医药联合医疗、协作科研、中医药贸易有机结合起来一境内外的中医药联合医疗工作不仅形象直观.简单易行,而且历史悠久.疗效卓著,受惠者众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国外人员对中医药的了解大都是从中医药医疗开始的,他们对中医药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也是由此激发的,因此以医疗带动教学的发展是必然的。

中医药要更加广泛地走向国际,必然要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研究的推动力。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科学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也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因此,中医药高等教育要及时吸收和消化现代科学技术,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增加国内外人员相互了解和学习的机会,使中医药高等教育与当代国际高等教育尽快“接轨”。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篇(4)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中医药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既是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先进文化创新和传承的重要基地。现代大学的本质是在积淀和创造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就其历史原生态而言,中医药学是一门人文主导型的经验性学科。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应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尤其是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学具有深刻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蕴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优秀的高级中医药人才须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中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中医药学的人文特质,突出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特点和亮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同时,中医药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国古代天人文化、人文文化和大一统文化也为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中医药的人文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中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突破点。

一、中医药文化的提出与素质教育的关联

中医药文化的概念是在2005年8月召开的全国第八届中医药文化研讨会上首次被确立的。会议将中医药文化的定义解释为:中医药内在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外在行为规范、器物形象的总和[1]。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体现中医药本质与特色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广义的说,中医药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中医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狭义来说,是指中医药行业独有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人文习惯。

中医药学植根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蕴含着丰富的医学精神和伦理道德,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不同于西方医学,其工作对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属性[2]。

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来说,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涵在中医文化中大都有所反映,甚至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思辨原则和重要的治疗法则。所以,中医药文化从本质上讲,是构成中医学的母体,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同于其他任何文化的民族文化体系;从功能上讲,是传承中医药学的载体,承载了中医药学数千年的文明史、光辉史,更是世界人民的医学财富。

素质教育所关注的是一个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是复合型人才。在中医药文化之中讲究“辨证论治”,学生素质教育讲求的是“因材施教”“天人合一”的中医药文化的观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整体素质时也是十分注重环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如此看来,中医药文化中的许多观点与素质教育对学生培养的观点有不谋而合之处。学生在中医药文化的感染下能够更充分的将素质教育的目的内化,并从更深层内涵之中将素质教育的方式方法营运到学生的“精气血脉”之中。结合素质教育强调的要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文化修养、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多面和过硬的能力、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们就能更好地继承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并以“启古纳今”的精神完善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

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历史已半个世纪。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思想日趋成熟。中医药院校在着力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有必要对办学的理念进行反思。高等中医药教育应当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强化中医药文化教育。

(一)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发生、发育和发展的思想母体和动力源泉。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宝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与人文的成功交融是中医药学的基本特质。在世界医学史上,许多文明古国都有过自己的传统医学。但是,历尽几千年的沧桑,目前硕果仅存,并且承传不绝的只有中医药学。中医药学之所

以能够生存和发展,是因为其有合理的存在价值,是因为其具有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涵。中医药学是中国对人类知识宝库的最辉煌贡献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蕴涵着许多原创性的宝藏。中医药学的价

值和生命力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所看重。

(二)中医药教育要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

广义上讲,大学是典型的文化机构。大学教育承载着文化教育的根本任务。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研究文化是现代大学全部活动的基础。高等中医院校是培养高素质中医药人才的重要基地,进行中医药文化教育理应成为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传承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基本职能,弘扬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的神圣使命,而创新中医药文化则是中医药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药学要继承、创新,中医药院校要发展、强壮,突出中医药文化特色不容忽视。某种意义上说,特色就是市场。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在重视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更应注重中医药文化教育。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关系探讨

(一) 中医药人才培养目前所面临的现状

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今的中医药教育或多或少存在着中医药文化教育减少与削弱的问题。学校存在重视专业业务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学生中较为普遍地存在重视西医学习,轻视中医学习;乐于亲近西方时尚文化,久而疏远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由此可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重视中医药文化教育已是迫在眉睫。

(二)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实践

针对中医药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我校在中医药文化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从新生入学伊始,我院就制定了形式多样、内容详尽的入学教育计划。把加强中医药文化熏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巩固专业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多层次-多领域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利用参观广东中医药博物馆、药用植物园,观看《情铸医魂》等励志录像,邀请专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开展“叩开中医之门”系列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中医药文化教育,激发学生对中医专业的热爱,教育学生以继承发扬中医药学,丰富现代医学,弘扬和发展我国特色医学为己任。

(三)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1、弘扬传统文化精髓,丰富高等中医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中医药理论。或者说,中医中药的理论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纵观中医药学发展史,从中可以折射出中医药学在历朝历代中都在进行当时的“现代化”,所以,中医药学本身就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是以哲学、文学、史学为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地理、数学、天文、军事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新时期的文化发展要求传统文化进校园、弘扬民族文化,而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文化知识和人文底蕴,其思维模式还具有一定的临床实际意义。在医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中国的传统医药文化,一方面有利于培养新时期融专业知识和人文素质于一体的综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不仅是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中国文化地位和价值,而且也是在促进医学学科更快更好地发展[3]。

2、树立大医精诚风范,培养中医药人才高尚职业道德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历代医学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不仅编写诸多医学书籍传承中医药知识,还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传颂的医德医风。以孙思邈“大医精诚”为核心的中医药人文精神与行医理念是中医诊疗服务的基本准则,也是当今医疗服务者所应遵守的基本准则。“苍生大医”的最高境界是“无欲无求”,“恻隐之心”是医师的灵魂,“至亲之想”是行为准则。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应当具有爱心、耐心、诚心、慈悲同情之心,感同身受;应一心一意地救治患者,没有其他私心杂念;对待所有的患者应该像是对待自己的“至亲”一样,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应当不畏艰辛,不图名利,不避风险,要有尽善尽美和至真至爱的情怀,亦是当今行医者应具有的风范。

“医者,仁术也”,医学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生命学科,医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精湛的临床诊疗技术,更要具备“仁爱”的人文思想,只有精诚仁爱才能成为大医,才符合21世纪“生物-心理-社会”的人性化的医学模式。现代医疗工作者应当是“仁”与“术”的结合,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中医药学有关医学仁爱思想理论,对于在新时期培养具有医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体系的综合医学人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和长远的现实意义[3]。

(四)中医药文化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结合的途径与方式

中医院校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应是多层次,多途径的。在学校层面,要在办学理念、办学方针、指导思想上突出中医药特色。要努力营造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医药文化熏陶。在教师层面,中医院校教师的表率作用可以说非同寻常地重要。教师对中医药文化的看法、观点,很大程度影响着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兴趣和专业态度。要对教师进行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教育,要强化教师对中医药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认识,师的思想。来自非中医院校的教师要自觉加强中医药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医药文化。在学生层面,要在教育的形式、手段和方法上,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多渠道开展中医药文化教育。

中医药文化教育可采取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的模式。在课程体系中,应创造性构建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人文教学模块。如中国语言文学、中国传统哲学、中西医学比较、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学等。开展第二课堂(课外)教育,开设古诗鉴赏、易经讲座,组织书法、戏曲、中国画和武术社团,举办传统文化艺术节等。

中医中药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理念、教材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基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定会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信念的大学生,形成综合素质,塑造复合型人才起到极大地推进作用。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要大力强调中医药文化教育,只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才能激发学生对中医药学的赤诚之爱,才能促进中医药学的光大发扬,才能完成创建中国特色新医药学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李卓然.中医药文化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J].中医教育,2010,29(6):54.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篇(5)

〔论文摘要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既是经济全球化大潮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基础。实现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关键在于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促进中医药教育与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相结合,推动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的重任,必须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积极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加速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在世界医药学宝库中占有独特的地位。近年来,随着人类回归自然、重视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热潮的兴起,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再度引起世人瞩目,推进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高等中医药教育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在推动中医药国际化中其自身也不可避免地踏上了国际化之路。了解我国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把握其特点与规律,化解其矛盾与问题,提出其办法与思路,对于加快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时代背景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

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有机部分。中医药教育,尤其是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的传统优势学科。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包括本专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在内,层次、科类齐全的高等中医药教育体系。目前,全国拥有独立设置的高等中医药院校44所,另有设置中医药专业的西医药院校75所,非医药院校、研究院所126所,在校生达30余万人。因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地位的特殊性,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时,总是把中医药连同中国传统文化一起作为最有条件首先走出国门的两个领域来规划。高等学校也完全有能力、有责任率先走上世界,实现与国际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话与交流,并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丰富和发展自己。实际上,我国中医药院校从1957年起就开始招受外国留学生,此后中医药留学生教育规模和范围持续、稳定扩大,目前已有10多所中医药院校设立了承担留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国际教育学院,招收的留学生遍及世界各地。留学生教育层次也有了很大提高,学历教育包括博士、硕士、本科等层次,非学历教育包括高级进修生、普通进修生和短期进修生等多种形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在国际上影响的日益扩大,中医药学成为来华留学最热门的专业,其规模已牢牢占据我国自然科学留学生教育人数之冠。同时,在走出国门方面,经过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和有关部门的不懈努力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标志之一。

(二)中医药国际化

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和中医药国际化是同一进程的两种力量。它们互为基础、互相推动,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了世界。实际上,尽管经济全球化是近年来才兴起的潮流,但中医药学的对外交流与传播,却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历史。有史可查的范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9年,即秦始皇二十八年徐福东渡扶桑,首次将中医药带出国门。从公元6世纪起,针灸学开始传向国外,先是朝鲜、日本,17世纪后传人欧洲,长期领先于世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直到进人近代,现代医学兴起之后,传统医学的地位迅速衰落,中医药学也逐渐沦落为“民间医学”甚至被讥为“伪科学”。近年来,“回归自然”、“绿色消费”成为时尚,天然药物在世界各国开始成为医疗保健的首要选择,中医中药在世界医药市场中重新受到重视。特别是在预防、保健、治疗人类疑难病症方面,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中医药正以其科学价值和确切疗效,不仅在我国医疗卫生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引起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视和各国政府的关注。在机遇面前,我国政府积极推行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努力使中医药重新走向世界、融人各国的主流社会,并在国际医药保健领域取得了较大的市场份额,正在实现从传统医药大国向现代中医药强国的跨越。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科技支撑、文化渗透、医疗服务、产业开发和人才培养是其五大支柱,而人才培养更是实现中医药国际化的重要基石。在中医药国际化战略布局中,高等中医药院校承担着重要的任务。一方面,他们要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将其输送到国外从事中医药国际化工作,同时吸引更多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各国政府推动下与国外高校合作举办各级各类中医药教育,为世界各国和地区培养本土化的高级中医药专门人才。通过这些有效工作,最终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取得主导地位、发挥更大作用。

二、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关键环节

(一)推动中医药教育的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前提,也是推动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迫切要求。目前,世界上约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医药教育,中医药院校达数百所,为各国培养中医药人才做出了贡献。仅在美国,就有60余所中医学校通过了美国教育部教育评审委员会的认定,拥有在校学生上万名;在欧盟诸国,有全日制中医学校11所、非全日制中医药培训机构近200所,每年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达4万人。即使在遥远的非洲,在我国援非医疗队及华人中医的努力下,也已开始接受东方传统医学,并不断派出留学生到中国留学,这些国家包括利比里亚、坦桑尼亚、贝宁、利比亚等。但总体看,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标准化程度低下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除港台及少数东南亚、欧美国家外,各国多数中医药培训机构办学层次混乱,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体系互通性不强,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中医药辨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医药学术交流不足,中医药术语翻译标准极不统一。因此,制定一套包括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教育机构设置标准和人才培养标准在内的中医药教育标准体系,并逐渐实现与现代医学教育的接轨,已经成为推进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当务之急。实际上,医学教育标准化早已成为国际惯例。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就已经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gumewpr) ; 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颁布《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 gmer),对指导和规范世界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已经出台《中国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也了《中医学专业(本科)中医药理论知识与技能基本标准》。借鉴这些经验,制定出通用性的世界中医学本科教育标准,是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奠基之作。2008年11月,在天津召开的首届世界中医药教育大会上,我国学者公布了《世界中医学本科(cmd)教育标准(草案)》,标志着世界中医本科教育标准化工作迈出了重要一步。今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将依照这一标准进行中医药教育的行业约束,规范中医药教育市场,保证中医药本科教育的基本质量和办学水平。当前的任务,是加快“标准”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工作,并积极开展中医药教育标准的系列化工作,开展国际通用、符合中医药教育需求的教学大纲和基本教材编写工作,开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中医教育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和教育质量评估工作,促进中医药教育在世界范围的规范、健康发展。

(二)中医药教育与文化传播相结合

从形态上看,中医药学虽然具有自然科学的一般属性,但同时也表现出深刻的人文学科特征。中医药学以其东方文化的深厚底蕴,坚持个体化辨证论治、求衡性防治原则、多样化的干预手段、天然化的用药取向,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功能的角度、运动变化的角度把握生命规律,已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但由于文化背景和理论体系的差异,中医药学与西方医药理论在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而且限于目前科技水平,对于中医的治疗效果、物质基础、作用机理,还不能完全做出科学说明,尤其不能按照西方科学主义的观点来解释中医药概念体系及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加上以古汉语为基础构成的中医药术语表述古朴深奥,国外的普通学生一般很难理解和领会其中蕴含的博大文化精髓。因此,要实现中医药教育的国际化,有必要将中医药知识纳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与推广的大系统之中,逐渐推进世界各国和地区民众对中医药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认同。当前,随着我国的迅速和平崛起,东方文化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重视,孔子学院等文化机构在世界遍地开花,与中医药一起成为盛开在世界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中医药教育要与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言教育互相造势、互相推动,使世界各国人民在接触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观、认识论与方法论,进而理解中西医学的差异,信任中医药诊治疗效,让更多有志青年自觉自愿地选择接受中医药教育、从事中医药推广工作。

(三)加速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进程

中医药是我国对外开放中有望取得原始性创新突破、对世界医学乃至科学技术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学科。为此,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作为重要内容,把“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列为“优先主题”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中药的新药研发能力已基本形成,中药产业已初具规模。据2006年公布的数据,我国中医药制造企业1 384家,产值1 234. 64亿元,中医药企业的发明专利迅速增加,其数量已与化学药品制造业大体相当。但总体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制药技术落后,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薄弱,与我国几千年的中医传统和中医药资源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尽管我国目前拥有各类中成药6 000余种,每年还推出不少新药品种,但其中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很少。在国际草药市场中,我国中药出口额仅占世界的3%左右,且主要以中药材和饮片为主,中成药出口仅占中药出口总额的15.400。即便如此,对欧美国家,我国的中成药只能以食物补充剂的身份上市。目前,在这一领域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是欧洲、日本、韩国,他们在国际市场上占有90%的份额。中药产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稳定性和均一性是进人国际市场的必要条件。要想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不但要选择适销对路的产品,更要加强产品药材的可控化、制剂的现代化、工艺的工程化、质量控制的科学化、安全评价的规范化、疗效标准的严格化和产品包装的国际化等方面的研究,使中药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达到出口国食品及药品管理部门的基本要求。同时,中医药的研发工作还要加强与现代生命科学、生物技术、西方医学的结合,尤其要加强中医药科学原理和机理的研究,加强中医药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推动中医药科研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为此,要积极推进国内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医院、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共建双边甚至多边的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诊所等,全面提升我国企业在中医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能力,取得我国在世界高等中医药教育和科学研究领域应有的权威地位。

三、推进高等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一)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要解决高等中医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一大批胜任高等中医药国际化推广的高水平人才,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教育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是相伴相生的。那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无不重视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的日本人”,美国在其90年代制定的《美国200。年教育目标法》提出要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在韩国,其“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各国多种多样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等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起步较晚,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培养国际化复合型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各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努力贯彻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要求,努力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向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培养中医药学生的国际交往能力,使其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培养熟练的外语交际能力及对异域文化和国际知识的理解能力,使其在充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风土人情等前提下将祖国传统医学成功推向世界。

(二)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办学

合作办学是教育国际化重要形式之一。近年来,教育 部先后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与英国伦敦都市大学合作举办药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批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护理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生物技术等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与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医学院合作举办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200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教育、医疗、科研三个类别在全国遴选首批 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等11所高校被首批命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使其成为承担国际合作任务,开展中医药医疗、教育、科研、产业和技术服务等国际合作交流的骨干机构,政府间开展高水平项目合作的平台,以及中医药国际化高层次人才的孵化源地。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加强与各国高校在多层面的合作,不断拓展中医药教育的合作空间,不仅与亚洲中医药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高校开展合作,也面向欧美地区和澳洲国家,甚至面向非洲国家开展中医药教育合作。其形式也从传统的以民间、小规模的个体或团体性质的伙伴性合作为主,转向以各国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和高校为主。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高校自身的努力和国务院主管部门的推动,促使世界相关国家政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开放中医药教育市场,帮助这些国家建设中医药教育、考试、注册和认证机构,通过这些具体工作促进中医药及中医药教育事业在各国的兴起。

(三)推进高校的中医药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一所高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犷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紧紧围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建立健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一方面,要重视中医药理论与基础研究,在自主创新与原始创新领域寻求新突破;另一方面,要以临床重大疑难疾病研究为切人点,推进中医药关键技术的创新突破;同时,要努力弘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重视健康产业的发展需求,多学科集成创新推进新药创制。为此,要努力打造一支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学术大师和科技领军人才,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着力推进科教经、产学研结合,力争在解决中医药关键问题、实现理论与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更大成绩。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乡土文化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教育 高职高专

【论文摘要】中医药高专院校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在中医药高专因各种原因淡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下,,指出中医药高专人才应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和医学人文素质。各地乡土文化是祖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富含中医药文化,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大地,每一方圣土都有着成千上百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文化因素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医药文化作为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自然而然地渗透于每一寸乡土。乡土文化与中医药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将乡土文化融入到中医药高职高专教育之中,有助于培养热爱家乡、热爱中医的实用中医人才。

1中医药高专以培养“乡土中医药人才”为己任

中医药高专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当地城镇社区和农村基层培养专科层次的实用中医药人才。中医药高专院校的多数学生从故乡来,学成后又回到故乡去反哺于故乡。所以,中医药高专教育主要是培养愿意到基层去,能为本土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乡土中医药人才”,简称“下得去、用得上的中医人才”。

2中医药高专应加强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

在高职高专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技能培养”的影响下,加上学制短,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交叉教学,生源素质较差等原因,中医药高专院校很少注重给学生喂养优秀传统文化的食粮,易使当代青少年学生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产生功利主义思想。尤其是在“就业就是一切”指挥棒的指挥下,有些中医药院校更是舍弃了“人文”传统,“把大学降低到市场经济的附属地位,市场需要什么,大学便做什么,一种产销对路,短、平、快的人才培养模式悄然形成”

医学是对生命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学和实践活动,医学科学发展的过程始终贯穿着人文精神,脱离人文关怀谈医学,学生就会成为医学匠人。中医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脱离传统文化谈中医,学生很难真正理解中医,也就学不好中医。乡土文化是一个特定地域内发端流行并长期积淀发酵,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乡土文化的地域范围放大到全中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学习乡土文化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精神培养,学生易于接受。所以,不论课时有多么紧张,不论技能是多么的重要,传统文化和乡土文化教育对中医药高专来说是必需的。

3中医药高专开展乡土文化教育的途径

乡土文化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将乡土文化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贯穿于教学之始终,分阶段实施是一条有效途径。由于中医药高专教育学制短、课时紧张,乡土文化教育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形式可以灵活安排,可通过开设课程,组建兴趣小组,建立专题网站进行辅导,举办学术讲座、文化节和知识竞赛等多种途径实现。如我校在中医药类各专人才培养方案中列入《三峡文化与三峡中医药》这门课程,纳入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之中,前4个学期均开设,每学期32学时,教师和教学时间不固定,灵活安排,重在营造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

3. 1入学教育普及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开展乡情教育,强化学生热爱家乡之情。每个学生对家乡都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由于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对乡土文化教育的缺失,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多数是零碎的片断,不够系统全面;多数是直观的感受,缺少理性的思考。在新生入学前两周,学校结合军事训练的理论教学时间,用4-6个学时向学生讲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未来规划等,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发展历史,强化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如我校地处长江三峡库区,学生入学时就对学生讲长江文化、三峡文化、讲三峡库区沿线城市未来的发展,顿时使学生开拓了视野,对家乡产生了自豪感、认同感。

(2)开展本地中医药历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医之情。中医药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各个地方乡土文化中富含中医药文化。学校通过系统研究整理后,在新生入学时开展1次本地中医药历史与来来的讲座,安排1-2次参观,如参观学校中医药博物馆、中药园、中医药专业实训室等,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医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如我校每年均安排中医药类专业新生参观校内富有特色的中医药实训中心、中医文化陈列馆、中药科技馆、生命科学馆、药用植物园,并讲解长江三峡地区中医历史文化,学生一开始便对中医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 2深入探究乡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高等药学教育论文篇(7)

从呕吐治疗看如何指导学生审因论治 黄淑芳,梁纪文

成人教育中《伤寒论》教学 钟天

“病案分析”开卷考试的尝试 李俊莲,王笈,宋志萍

中医经典课教学模式探索 吴仕九,文小敏,杨运高

开发智能型操作训练系统 培养中药制药实用型人才 沈力,张建忠

中医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杨洋

备课中应注意的四个环节 彭国英

北宋“翰林医官院”的创设及其评价 梁峻

葛洪的医学教育观 郑文,倪小莉

国外高等教育重视人文教育 杨苏

益气养阴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应用 曹洪欣,殷惠军

“同方异治”之我见 王玉川

中西医结合教育世纪回顾与思考 韩贵清,李旺

抓整顿 促改革 医院面貌大改观

21世纪的教育模式——校园网络 章迅

放环后月经失调的治疗 王文慧,赵洪波

医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卫生部

谈高等中医药教育产业化 李晖,张运波

开展创新教育 培育创新能力 蔡剑琴,谢建群

中医教育中的人文因素 罗根海

试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 隋仲坤

395名中医大学生MMPI测查分析 沈又纲,巴莺乔,赵豪先

温经汤理血调经之用半夏 王璞

当代中医研究生培养模式 王进

构建新型的中医院校学籍管理网络系统 陈志勇,梁沛华,施旭光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教育的关系 张渤东,隋文萍

突出能力培养 强化基地建设 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刘良,王洪琦,陈志雄

《中医诊断学》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王永宏

中药药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陆茵,方正

对《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思考 余学杰,刘笃华

中医诊断学的模拟诊室设计及应用 王建青

对中国传统医学缺陷的思考 唐桂英,王富

高等中医教育测量理论的指导原则初探 袁宝权

关于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 李秀明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定名及学科建设的思考 刘兰林,李洪涛

课堂教学诸因素相互关系的研究与探讨 胡葵

运用 CET4- 6考务管理方法实施考试管理的体会 李晓东

中医专业七年制教育的再思考 韩燕,张冰

中药药剂学与相关学科内在关系的探讨 贺福元,罗杰英,郭建生,雷兆年

中医药院校发展的新思路——虚拟联合 廖菁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 王蕾,李春英,张炎车,念聪,杨铮

医教研同步促金匮学科发展 陈灿

中药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林长兴,沈岚,陈怡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及理论依据 李如辉

中医大学生诊断学基础课教学实践和体会 王亭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汉译英技能的培养 姚欣

《伤寒论》教学体会 赵鸣芳

关于方剂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樊巧玲

影响翻译难度的四个因素 洪宜华

中等中医药教育的现状与策略 侯苏谊,张梅香

针灸学技能目标控制初步实践 谢新群,何晓辉

关于中药士专业生理学教材修订的某些设想 尹择武

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的研究 柴可夫

开展教学研究提高中医临床课教学质量 陈茂珍,陈纪藩,陈志雄,梁沛华,方熙茹,古启梅,朱国强

非直属附属医院如何开展临床教学工作的思考与实践 高钦颖

刘渡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 张保伟

金起凤教授治疗皮肤病验方介绍 周德瑛,张丰川,李元文

博物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作用 张镐京

中医教育环节与效果 张忠奎,李铁男

课堂讲授突出重点的方法 卢训丛

教学用计算机房维护之我见 张宝瑛

《黄帝内经太素研究》读后的思考 石启武

增补温病辨舌论治歌诀 林汉芳

中医药本科毕业生基本标准的研究 陆莲舫,沈大庆,马健,方正

从药学教育史看中西医药结合 徐晓媛,陈宗珉

中医院校开展艺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陈沛沛

中医临证与中医教育 刘军,Liu Jun

中医专业现代基础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 陈和利,韩立民,王曼莹,袁有根,徐彭

中药炮制与相邻学科"联网"教学模式的研究 毛维伦,许腊英,Mao Weilun,Xu Laying

浅议中医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朱亮

中医药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现状和对策初探 陈仁英

提高领导干部素质促进医院建设 许耀芳

建设符合GMP要求的药厂 杨正裕

案例分析法在<医学辩证法>教学中的运用 侯占伟

复合教学在中医药教学中的应用 成信法,李文胜

"参与式"教学法在心电图诊断教学中的应用 王民英,曾建斌,龙金兰

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中医内科学案例教学法探讨 赵加泉

进行<伤寒论>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学和写作能力 王孝先

关于中医临床课课程体系结构性调整的若干思考 潘立群,陈荣明,Pan Liqun,Chen Rongming

中医临床课教学模式初探 曾巍,梁忠

试论加强药品临床研究基地管理 彭淑莲,朱玉梅

发展新疆中医药研究生教育初探 张晓天

从能力本位出发推进中医中专素质教育 余甘霖,Yu Ganlin

中医护理专业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 何路明

指导学生掌握中医药学习记忆方法 兰水中

周平安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杨效华,刘娟,焦扬

王德林主任医师临证用药特色 李成义

中医全科医生教育设想与培养方案 彭欣

建立养生学二级学科的设想——兼议养生学与其相关学科的属性和范畴 李戎

大学体育教学中健康意识的培养 周艺

对"神明之府"的再认识 辛瑛

对高等中医药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考 武锋

构建中医药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思路与探讨 何晓晖

论温病学的研究借助模糊数学的可行性 刘兰林,张辉

关于开展预防医学社区实践的思考 王秀兰

关于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王利敏,陈家旭,赵精一

中医名词术语英译差异初析 陈仁英,杨明山

中医学经验现象透视 朱光

试论中医文献检索课程在当前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王大妹

论中医伦理教育的连续性 王平

再谈科技论文写作的语法规范——《中医教育》来稿中的问题分析 韩燕,杨洋

浅谈中医药院校留学生的德育工作 郑晓玲

临床教学医院的医学伦理问题刍议 邓高丕,曹利平

浅议《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改革 王芝兰,谢宁,刘雅珍

高等藏医专业本科教材编写的思考 陈梦生,苏红琴

《中医内科学》六版教材之我见 赵新秀

中药专业有机化学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践 赵骏,张艳军,于虹,胡淑敏

浅谈专业英语教学 吴青

启迪科研思路 增强动手能力——开设“实验中医学”课程的实践和思考 龚婕宁,杨进,卞慧敏

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 黄文权,罗羽

加强医学英语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 童兴红

浅谈中药化学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徐艳春,郭亚健,石任兵

“加入WTO大学生要改变择业观念”等3则

中医药院校博士生“现代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课程改革的新探索 关晓光,佟子林,刘吉利

中医思维与中医教学的探索 赵瑛

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刘庆林

台湾的中医教育 郝万山

浅议“亚健康”状态调整的途径 张彦萍,张学智

谈中医药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孙玲,刘浩

中西医结合现状与发展之我见 宋志萍,师建梅,李俊莲

谈高校教师的道德修养 李春子,韩阳,魏云刚,仲苹,李春莉

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之思考 郑兰英

学分制选修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应丽君

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 卢传坚,陈志强

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初探 于永杰,刘晗

方剂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研究 刘学华

加入WTO后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张养生,童延辉

论中医药发展与中医药传统教育 潘思源,韩怡凡

开办国际高等中医药函授教育的思考 汤秀芝

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心身医学的设想 秦竹,朱成兰,肖兵,陈嵘

试论新世纪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黄永东

我对中医英译问题的看法 陈宜昭

开设全科中医学专业培养高层次中医全科人才 汪悦

循证医学在中医教学中的运用 戴云,熊佩华,李福明,李文彩

中医药院校物理化学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李维峰,张小华

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韩丽沙,郝玉芳

中医内科护理学教学法探索 张瑞雪

《中医诊断学》新世纪教材的改进 朱文锋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修改的若干意见 王长荣

对5版《中国医学史》教材中的问题勘误校正 徐建云

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及文献版本源流(一) 刘景源

中医药对外成人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袁冬生,张新仲,廖吉娜

加强中医基础教育 培养中医科技创新人才 陈明,牛欣

理顺体制 加强教学管理 裴玉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