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思政建设

思政建设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9 10:45:19

思政建设

思政建设篇(1)

基本做法

1、认清形势,在提高班子整体功能过程中加强党委班子思想政治建设。首先,根据换届后党委班子的实际情况,认清新形势对加强党委班子思想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朗乡局本届党委班子是在**年12月经中国共产党朗乡林业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共有委员9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4人。班子中,新成员占了三分之一。这些班子新成员思想观念新、知识结构新、工作热情高、工作责任心强,但是,按照新形势、新任务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提出的的“五种能力”要求,这些新成员在思想上、理论上还需不断提高,在党性上、作风上还需不断加强。其次,根据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谋生存、求发展的实际情况,认清新形势对加强党委班子思想建设提出的新任务。近几年来,朗乡局党委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朗乡局的局情出发,确立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体工作思路,就是“实施四大战略、解决三大矛盾、发展两大龙头、建设一个新局”。在实施“四三二一”工程中,我们打造了数字林业,创建了学习型企业,各项工作都在同行业中位于前列,这就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才能不断适应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要求,才能把朗乡局的各项工作推向新阶段,才能大胆实践、分步实施好“二次创业、富民兴局”的战略目标,进而全面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以认真开展“三个带头人”活动为载体,在推进一岗双责制中加强党委班子思想政治建设。“三个带头人”活动,是新时期党组织找到位置、党员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是促进企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活动中,朗乡局党委坚持从实际出发,狠抓了领导落实、规划落实、责任落实、载体落实几个关键环节深化活动,选树了扎根林场三十年、大搞技术革新、提高生产力水平的英山林场苗圃技术员王安林,呕心沥血育桃李、无私奉献在讲坛的全国优秀教师、第三中学物理教师李春良等114名先进典型,并扩大实践范围,吸引783名积极分子、500多名非党员干部积极投身活动,使21户贫困职工脱贫致富、6户职工家庭达到小康之家标准,使广大党员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宗旨意识明显增强,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实现了党建工作同经济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其它工作的有机结合,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这其中,我们党委班子成员都根据一岗双责制的要求和自己分管的战线,建立了联系点和联系户,经常检查指导、督促落实,使活动真正达到了党员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效果。

3、以创建学习型企业为平台,在实施素质提升工程中加强党委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去年,我局被确定为全市创建学习型企业试点单位。我们以此为依托,大力推进领导干部素质升级工程。坚持“在学习中创新、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发展”的原则,采取先试点、后推开的方法,制定了《创建学习型企业三年规划》,健全了学习档案、落实了领导责任、明确了学习内容,营造了学习氛围,使创建工作有序开展。举办了书记、场长、工会主席和团书记培训班和基层领导干部素质测试,极大地增强了各级领导干部学习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提高了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通过组织山上林场、所负责人和技术人员集体到山东省曹县实地参观考察学习黄牛饲养经验和改良技术,邀请山东曹县的畜牧管理、技术人员传授黄牛改良技术,聘请市畜牧局专家传授病防知识,成立各种类型的兴趣学习小组,有效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文化素质和致富技能。通过建立三级图书阵地,为学习提供平台,使全局上下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学、职工群众自觉学的良好风气,全局建成图书馆、阅览室46个,图书角102个,总藏书量近20万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大力实施思想解放工程,通过学习,真正把党委班子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了加快发展上来,转化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由此,党委班子成员都注重谋大事,想实招,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得到了职工群众的认可。党委班子成员结合本职工作,注重“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都制定了自己的学习规划,增强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尤其是大家都能根据我局打造数字林业对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新要求,努力学习微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目前,已全部能运用微机办公,提高了办公效率,也为下一步打造党建网络平台奠定了基础。

4、以实施“一把手工程”为手段,在创新工作机制中加强党委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结合当前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情况,标准上求高,形式上求新,内容上求实,收到了良好效果。主要是通过开展创建发展型班子、“六个好”企业党组织等活动,使一把手工程以此为载体和平台,收到了成效。党委班子成员也都与党委保持高度一致,创造性地抓推进、抓落实,工作形成了全面落实、整体推进的良好态势。通过落实党建责任,实行目标化管理。我们以落实一岗双责制为切入点,对党委工作进行了量化分解,与基层党组织签订了党建责任状,并制定了重点工作目标考核推进表进行推进落实,以此使各项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通过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班子整体功能。工作中,我们党政班子成员坚持分工不分家的原则,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通过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党委会、党委扩大会议、局长办公会等有效形势,不仅以此使各项决策能体现集体领导的优势、更能体现集体领导意志、更能代表职工群众的要求,而且还以此增进了团结,提升了班子整体功能,促进了全局的改革、发展与稳定。

5、以贯彻《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为目标,在落实以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中加强党委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我们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根据企业干部工作的实际,制定落实了选用干部民主推荐、差额考察和干部任职试用期及干部考学、促学、调学等“六项制度”。实行了选用干部民主推荐、差额考核、任用票决制等制度,尤其是**年,在不断完善领导干部任用公示制的基础上,首次运用公选方式,选拔了5位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年轻同志进入领导岗位,同时,加大了对不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有9人被免去了科级干部职务,在干部下的途径和渠道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6、以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思想,在实施利民工程中加强党委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我们在以两大龙头拉动经济工作全面高效发展的同时,以保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大力为职工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加大对公益事业的投入,开展绿化、美化活动,使全局城镇面貌、办公环境、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仅去年,就投资340余万元完成了第三小学异地再建工程,投资160余万元改善了第一、第二中学办学条件。投资100余万元,改造供热设施,实行分户供热;投资20余万元,改造自来水设施,实行全天供水,投资1,000余万元,完成了通乡公路南环路的拆迁工程。开展了做“新世纪朗乡人”、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场所”、“五.一劳动者之声”文艺演出、“朗乡杯”篮球赛、“新年联欢会”、“迎新春焰火晚会”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振奋了职工精神,丰富了企业文化内容,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所有这些,进一步改善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建设还没有完全做到服从和服务于企业改革和发展。工作中还存在沿袭老套路、老方法,针对性、主动性、创新性不够的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重要制度还不够完善。

2、思想政治建设虽然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但党政各负其责的机制还没有形成。在抓班子思想政治建设时,还不同程度地有与经济工作脱节现象。思想政治建设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将其看作是一项软任务,而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建设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支撑思想政治建设的企业文化还需要进一步丰富和延伸。还缺少能够发挥作用的组织,活动方式还不够多样化。

4、思想不够解放,视野不够开阔。有些常规工作郁于陈规,缺乏创新,使工作效果不够理想。部分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习惯按部就班,照抄照转,没有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脱出来。

5、工作中有时缺少务实精神。面上工作做的多,深层次矛盾解决的不够好。少数领导对理论、科技和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对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知之不多,用之甚少,不会用理论指导工作,不能与时俱进。

三、思考与建议

为了解决存在的以上问题,在今后的思想政治建设中,需要在以下工作中求实创新、取得成效。

一是建立符合加强党委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实际的工作体系

1、以教育形势任务为中心,形成干事业、求发展的合力。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通过多种有效办法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树立正确的“三德”、“三观”和科学的政绩观、发展观,认清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林业、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我们的发展提供的有利契机,把党委班子思想和行动凝聚统一到加快发展上来,转化为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的巨大力量,转化为加快朗乡建设的自觉行动。围绕国家、省市和我局重大改革措施的出台,党委班子成员要带头参加“东北大振兴,我们怎么办”、“全市大发展,我们怎么办”大讨论活动,找优势、找差距、想实招、办实事,用正确的理论武装头脑,用思想解放推动思维创新,用思想解放促进经济快发展。

2、以活动为载体,增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吸引力。广泛组织、大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增强企业凝聚力。坚持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上山”活动,在重大节日开展举办文化广场等大型文化活动。要在开展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中强化班子成员自身的学习,建立中心组学习为龙头、支部学习为依托、有计划的自学为基础的理论学习组织体系。通过开展领导干部深学政治理论、精学本职业务、勤学修身知识,提高驾驭全局、协调各方、解决矛盾的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开展好机关干部、基层单位和中学生三个层次的读书竞赛活动。要发挥思想政治建设的引导作用,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好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相关工作措施做好扶贫解困献爱心活动,通过举办“全局青少年思想道德”知识竞赛、开展评选全局“十佳道德青少年”活动,重点抓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3、以企业文化为依托,拓宽思想政治建设渠道。要广泛征求朗乡各界意见和建议,重新确立符合以人为本、协调发展、知识经济、市场经济时代特点和朗乡局当今打造数字林业、创建学习型企业实际的企业精神。加强企业文化的组织建设,成立文学艺术、体育联合会,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群众、教育群众、提高群众,全面提升整体素质,丰富企业文化内涵。建立与企业机制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建设总体机制。健全两级思想政治建设相关制度、活动规划、运行程序,加强两级专兼职队伍建设。要加强企业网站建设,尽快在互联网上推出,以便企业重要招商信息、推介名优产品、沟通产销联系。

二是建立与企业机制相适应的思想政治建设新机制

1、坚持党委统一领导机制。规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经营开展工作,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本企业的贯彻执行”。这就要求企业党委在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企业改革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应制度,并促进实施,以保证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为已任,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经营方向不动摇,坚持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作用不动摇。在领导方法上,要通过党组织发挥作用,而不只是靠主要领导一人把关定向;在工作艺术上,要避免直接指挥、直接决策或无所作为,企业的重大决策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始终坚持政治领导,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要完善党政共团齐抓共管思想政治建设制度。要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抓好班子整体的思想作风建设,与经济工作紧密结合,把思想政治建设纳入业绩考核范围,渗透到生产经营和管理工作整体实践之中。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现代企业制度关于企业干部管理权限程序规定,研究制定干部岗位职级管理办法,重点在解决干部下的问题上取得新突破。要提高班子的整体功能,及时掌握成员的思想动态,解决出现的问题,增强班子的团结,形成分工不分家的团队精神。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加强领导班子组织建设。严格落实干部任期考核制度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研究制定考核评价机制,有计划、按程序做好领导班子考核工作,注重按照知识、专业、年龄和气质优势互补调整班子,提高整体功能。尤其是在实施“一把手工程”中,在任用一把手时,坚持以忠实实践“三个代表”为根本要求,着重把握善抓发展的能力,有好的发展思路、有解决发展问题的能力,用好一个人,暖一方民心,兴一方事业。加强对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检查指导,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能力,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建立与企业机制相协调的思想政治建设运行体制

党委要发挥中枢作用,对思想政治建设实行有效的领导。要坚持“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原则,以开展“三个带头人”活动为有效载体,不断完善党委的各项制度和工作程序,促进党建工作与企业经济工作同步提高。以创建学习型班子为载体,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要驾驭全局,协调各方,强化自身建设,通过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抓好“一岗双责”的落实,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做到有指标、有检查、有考核。企业的党委班子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工作,就要在决策企业改革发展重大问题上,发挥好参与支持作用;在推动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发挥好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具体工作中,发挥好政治核心作用,使企业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建立思想政治建设网络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及时性、广泛性、有效性。要以建设学习型社会为契机,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创新意识,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党委班子成员必须自觉地运用所学理论,研究新形势、新任务对领导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工作新思路,拿出解决问题新方法,开创工作新局面,以此促进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3、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规范权利运行机制。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健全完善议事决策机制,有针对性的解决一些基层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民主作风不够、软弱涣散和不团结问题,增强领导班子合力。增强领导班子合力。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使民主集中制贯彻到党内生活和工作运行的各个环节,组织部抽调人员参加基层党组织生活会,不断提高民主生活会质量,增强领导班子合力和凝聚力,营造“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

三、营造保证企业新机制正常运转的思想政治建设环境

思政建设篇(2)

一、从确立正确的用人思想和标准入手,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经验告诉我们,延吉的经济能否快速发展,核心在班子,关键在干部。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突出选贤任能这条主线,从确立正确的用人思想和标准入手,大力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一是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将用人标准具体化。我们把《条例》规定的“六项基本条件”和“七条任职资格”进行细化,提出“四要四不”的具体标准。要用那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门心思干事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人,不用那些“官本位”意识浓厚,当官职位实现个人目的的人;要用那些实事求是,说实话、办实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扑下身子抓落实的人,不用那些弄虚作假,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只说不做的人;要用那些勇于进取,敢试敢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的人,不用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拖拖拉拉,没有紧迫感,无所作为的人;要用那些坚持原则,敢于批评,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不用那些好人主义,遇到矛盾绕道走,出了问题推卸责任的人。实践证明,“四要四不”原则,使我市选人用人的标准更加具体明确,更具有操作性,避免了“概略瞄准”和“大而化之”情况的发生。

二是树立科学的用人观,正确看待干部的政绩。我们改变了过去只注重GDP的做法,全方位看待干部的政绩,注重显绩与潜绩并重,既看他所在部门的发展状况,又看为长远打下的基础;既看干部的业务能力,还看干部的政治素质、看带班子、带队伍的能力。去年以来,全市就有10名正副局级领导干部因工作平庸,不思进取,被免去领导职务;有22名干部因表现突出,贡献大,由一般干部被提拔为副科级干部,从而在全市范围内真正形成了*实干、凭实绩的用人导向。

三是把选配好“一把手”作为班子建设的重中之重。党政一把手是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几年来,我们通过“三看”,把那些政治可*、群众拥护、能力最强、最有活力的干部,选拔到“一把手”的岗位上来。一看政治品质。看是否对党忠诚、坚定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真正亲民为民、干净干事。二看工作实绩。看谁的工作成效显著,就用谁;哪个部门工作做得好、发展快,就在那个部门提拔干部。三看民心民意。就是注重看群众公论,用那些群众真心拥护、能够凝聚人心干事业的人,不用那些群众不满意的人。为做到这一点,我们坚持标准,大刀阔斧,该提的提,该降的降,该改的改。去年以来,我们起用了10名政治立场坚定、工作阅历丰富、能够团结带领一班人开展工作的干部担任部门“一把手”;对2名因作风飘浮、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一把手”降职使用;对2名因作风不民主、不顾大局、闹不团结的“一把手”改任非领导职务。

二、从解决干部工作难点问题寻求突破,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实践中我们感到,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向纵深发展,必须把解决“难点问题”作为重中之重。近年来,我们以解决干部交流难、干部“下”难和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难等问题为突破口,加快了我市干部制度改革的步伐。

一是在解决干部交流难的问题上下功夫。去年以来,我们本着有利于班子的合理配置和优秀年轻干部成长的原则,根据《延吉市关于领导干部交流、回避的规定》,结合年度考核和平时掌握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了“三种形式”的干部交流工作,先后交流了107名干部。首先,针对年轻干部文化素质高,但工作经历、社会阅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实际,进行“培养性”交流。在两年内,先后把41名年龄在40岁以下、专业性强、基本素质较好、有发展潜力的干部交流到专业对口部门、街道、开发区等单位进行锻炼。其次,针对班子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结构等方面的需要,进行“互补性”交流。原组织部副部长曾经在土地局任过副局长,在去年初我们把他交流到建设局任局长。他上任后,以城市建设“五化”为目标,开拓创新,大胆工作,城市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达到了“交流一个人、带活一班人、走活一盘棋”的效果。再次,针对一个干部在同一岗位工作时间过长,求知欲和进取心弱化,干工作凭经验,缺乏创新意识等问题,进行“轮岗性”交流。明确了干部交流的范围,正职在同一岗位任职满七年,副职在同一职位任职满十年的干部全部进行交流。仅去年就有28名达到交流年限的干部得到交流,为他们提供了新的环境和岗位,激发了他们新的活力。

二是在解决干部“下”难的问题上求突破。近年来,我们坚持贯彻执行《关于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的规定》和《关于领导干部任职试用期制的规定》,下决心走畅干部“下”的路子。一方面积极推行上岗试用期制,解决干部“下”的问题。两年来,我市共考察试用期干部53人,经考察按期转正的有50人,诫勉谈话2人,免职1人。另一方面积极推行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的规定,解决干部“下”的问题。进一步明确了领导干部不称职的标准20条。两年来,我市共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10名,其中,免职3名,改任非领导职务7名。干部“下”的渠道的理顺和拓宽,真正打破了干部的“铁交椅”、“终身制”,增强了干部的危机感和责任感。

三是在解决优秀年轻干部脱颖而出难的问题上做文章。加大优秀年轻干部的发现和使用力度,是我市干部制度改革的一个主攻内容。我们根据《关于市管领导班子后备干部选拔和管理的规定》和《关于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领导干部工作的规定》,加大了公开选拔的工作力度。一方面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我们根据《关于公开选拔(竞争上岗)领导干部工作的规定》,2002年5月和2003年2月,先后面向全市进行了两次公开选拔副局级领导干部,给有志中青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一方面采取公开选拔的方式发现和使用后备干部。近年来,我们共组织公开选拔优秀年轻后备干部三次,通过笔试、面试、考察等程序确定了226名局级后备干部,通过培养、锻炼,提拔使用了67名,占后备干部总数的30%。

三、从执行干部工作民主机制着眼,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不断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是落实群众“四权”,加快干部制度建设的主题。我市在探索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把扩大民主作为干部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形成了有效的“选贤任能”工作机制,规范了操作,严把了“关口”。

一是严格执行民主推荐制度,把好推荐关。在领导职位空缺时,我们采取民主推荐的方式确定拟提拔干部考察人选,并且规定获得推荐票低于50%的不能作为考察人选,确保了干部选拔好中选优。在考察非领导职务人选时,我们也严格执行民主推荐制度。两年来,提拔担任正副局级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161名干部均是在民主推荐的基础上择优确定的考察人选,因民主推荐票低于50%,没列入考察人选的职位16个,真正落实了群众的“四权”,提高了干部选拔质量。

二是严格执行民主测评制度,把好民主测评关。在民主测评中,我们通过扩大民主测评参与人员的范围,来把好民主测评关。在对街道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时,参加民主测评人员的范围扩大到社区干部;在对各镇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时,参加民主测评人员的范围扩大到村干部;在对委办局班子进行考核时,参加民主测评人员的范围扩大到所属企事业的负责人。针对部分单位人员少,测评易出现偏差的问题,我们以参加测评人数15人为基数,少于15人单位的民主测评仅供考核参考,较好地解决了考核工作中简单的以票定性的倾向。在2002年度和2003年度班子考核中,我们对不团结、作风差、软弱涣散的6个班子进行了调整,共进行诫勉谈话4批,诫勉8名干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严格执行考察制度,把好考察关。为了提高考察的准确性,防止考察失真失实,我们采取了三项措施。一是严格执行考察预告制。我们在干部选任过程中,采取两次公示,除任前公示外,还实行了考察预告。考察前,考察组将考察对象、考察目的、内容和考察纪律及举报电话通过报纸、电视等方式提前公示。二是采取差额考察制。在班子换届和个别提拔时,按照1:2或1:3的比例确定考察人选,实现优中选优。去年以来,我们差额考察了5个职位12人。三是扩大考察谈话的范围。考察谈话的范围除本单位成员外,还扩大到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和有服务关系的部门负责人。

四是严格执行票决制度,把好决策关。为了把好决策关,我们在市委常委会上决定任免干部时,做到三不上会,即,不经过组织部门考核考察、提名的人选不上会;不经过民主推荐或民主推荐票低于50%的人选不上会;讨论票决时出席会议的常委会(全委会)委员达不到三分之二时不上会。并且一律实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对获得应到会人员半数以上赞成票的干部,由组织部门履行任免程序。同时,对各镇党政一把手实行常委会提名,全委会票决。去年以来,我市已对118名干部的任免实行了票决,提高了干部任免决策的质量。

思政建设篇(3)

思想政治工作部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主要承担部门,是企业的关键部门,对企业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国有企业的思想政治建设总是被贴上“老国企”的标签,即被赋予体制内、铁饭碗、清闲慵懒的形象,逐渐显现种种出弊端:和行政化色彩浓厚,流程繁琐,效能低下;工作内容琐碎,过于关注具体事务,创新性和体系化不足;工作制度的规范化、科学化不够,缺乏健全的工作流程和工作规则。因此,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部工作,建立新的思想政治建设。

二、现代国企思想政治建设的意义和定位

一个企业的发展,短期看订单,中期看技术,长期看管理。企业中思想政治建设无处不在,优质的思想政治建设是企业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是组织执行力的强大后盾,也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切入点。思想政治工作部的工作效能不仅关系到整个企业能否正常运转,而且影响着各级领导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作为具有重要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部工作所肩负的使命更为光荣、职责更为重大。现代国有企业中,思想政治工作部是企业的枢纽、耳目、窗口,应成为企业的信息中心、参谋中心、服务中心,不能只作“收发员”和“传声筒”,而要成为领导的“智囊团”和“思想库”。现代国企思想政治建设的定位应在大脑,直接创造价值的是四肢,大脑才是指挥控制中心。没有首领的一群人只能是乌合之众,没有大脑的企业也只是一盘散沙。因此,对于深化国企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而言,思想政治建设变革是其重要内容,必须首当其冲。

三、互联网时代国企的思想政治建设

现代国企思想政治建设要完成转型升级,必须突破传统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机制,从深度和广度上建立和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辅导领导决策、推动企业发展的工作保障体系和运行网络。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建设相比,新的思想政治建设具体应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

(一)统筹企业信息,形成上下联动

一个决策的出台需要前期大量的信息调研,各部门工作的沟通需要有效的消息传达,企业上下整体步调的一致需要畅通的信息流转。信息是各部门工作情况的重要载体,是领导掌握情况、指导工作、控制局势的有效手段。思想政治工作部是一个企业信息收集、整理、传递的核心部门,上令下行,下情上达,信息工作是了解情况的重要渠道,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更起着参谋助手、反馈控制的作用。一是强化基础工作,确保信息准确。认真做好新退休人员的接收工作和离退休员工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填写工作,及时更新完善离退休员工基本信息,确保信息资料全面、准确,实现离退休员工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网络化运行,圆满完成离退休工作的月报和年报工作;二是确保离退休职工生活补助、困难补助金的足额、及时发放以及离休干部医疗费的定期报销,对行动不便的老同志上门服务。在日常工作中重点对困难户进行排查工作,积极走访,深入了解困难户的生活情况,并将所了解到的情况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使公司领导掌握第一手资料,通过和困难职工及家属有效的协调沟通,为他们解决了许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三是思想政治工作部还应当做好信息流转工作,控制信息流转范围、方式,有选择性地让信息在企业不同主体中得到传达,从而明确方向、凝聚力量。

(二)人,做好退委办本职工作

思政建设篇(4)

首先,广电单位为了有效提升职工思想政治建设效率,则需要所有职工相互配合,而单位职工的待遇问题、管理问题则成为了所有职工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因此,单位的文化建设应该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便在管理职工的过程中更好的满足单位职工对物质精神的要求。只有当单位职工的基本需求得到了满足,才愿意主动参与到单位的各项活动安排中,从而促使广电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更加有序的进行。其次,通过将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融合起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内容。作为广电单位管理者,应该充分了解单位自身岗位的发展,以便能够对自己进行更好的定位,从而推动广电单位能够更加稳定和谐的发展。最后,通过融合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当职工的思想政治素养得到提升的时候能够为广电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创造力。同时,文化建设还能够激发广电单位职工的工作热情,从而为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提供创新的要素和改革的动力。

二、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的融合途径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广电单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逐步成为了连体花,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因此,广电单位的管理者应该注重和谐工作环境的构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重视单位员工的思想教育,从而更好的解决广电单位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难题,切实将员工的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同时,在推动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融合的过程中,应该始终坚持在继承传统思想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有效提升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建设的水平,丰富广电单位文化的内涵,从而最大限度提升广电单位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广电单位在行业内部的发展中占据优势地位创造良好的条件。总之,广电单位能够健康长久发展的关键就是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二)以思想建设为基础强化单位内部管理。在广电单位的内部管理过程中,良好的管理系统对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合理进行调度管理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当前广电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强化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从而有效提升单位职工的综合素养。通过有效控制单位内部管理系统,能够促进广电单位内部的各个环节更加协调的运作,合理分配单位的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作用。这样通过强化广电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能够有效创新广电单位的管理。同时,通过构建和谐的文化,积极整合广电单位各个岗位,构建良好的企业对外形象,从而推动广电单位能够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更加规范的向前发展。此外,通过整合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能够更好的落实以人为本的内部管理理念,从而逐步提升职工的精神文化修养。(三)增强职工综合素质。广电单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构建和谐的文化,便需要切实增强职工的综合素质,让单位职工的认知水平和思想觉悟都能够更上一层楼,从而为广电单位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构建和谐的文化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但是,在当前广电单位的实际发展过程中,因严重受到了内外部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单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广电单位稳定健康的发展。因此,广电单位在日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所有的职工都应该充分重视自身的素质建设,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广电单位的发展创设良好的文化环境。

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为广电单位的发展创造了较大空间的同时增加了广电单位内部管理的难度,所以强化广电单位职工思想政治建设能够更好的解决广电单位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因此,需要将职工思想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更好的融合起来,才能够最大限度增强广电单位的整体经营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晨,施翔.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J].图书情报导刊,2005,15(18):212-213.

[2]李孝飞.企业文化建设与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J].社会科学:文摘版:00208-00208.

思政建设篇(5)

1、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1.1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正所谓“发展才是硬道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生产经营来开展,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为改革和发展服务。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结合得紧密的企业,职工思想稳定,凝聚力强,改革稳步突进;反之,脱离生产经营,或者服务生产经营不到位,思想政治工作则往往流于空洞的说教,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领导班子是广大企业干部职工的榜样楷模,加强企业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重点是要建设学习型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应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是抓好学习、推动学习的重要出发点和着力点。[1]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找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点。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理论水平,为日后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基础。其次是要建设模范型领导班子,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位。领导干部要带头坚定信仰,树立科学世界观、发展观,大胆创新,寻求一套使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时代潮流,与企业发展和谐共进的道路。

1.2国有企业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建设。国有企业的职工是国有企业生产建设发展改革的基石,要深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就必须始终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依法保证职工政治、经济、文化、劳动等各方面权益,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尊重职工群众主体地位,建立和谐劳动关系。探索服务职工、贴近职工的途径和方法。结合职工个人实际,立足企业长远发展,充分的了解职工的心理变化和思想变化,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开展丰富的座谈、学习活动。在生活中关心职工疾苦、了解职工切实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解决好思想问题。

1.3寻找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切实符合国有企业情况的、与时俱进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各种社会组织,经济实体大量涌现,受改革开放大环境的影响,职工学习意识更强,生活经历更加丰富,一些员工在到国有企业之前也许已经有过民营、外资企业工作的经历,使得他们思想观念复杂。总体看,企业的流动性大大增强,职工与岗位、单位的联系日益松散,单位对个人的约束力弱化,职工对企业却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要最大限度的激发国有企业的创造活力、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就要采取与时俱进的,行之有效思想政治工作方法。[2]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在我国市场经济大繁荣,大发展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是否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能力都直接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经济效益的好坏,都决定了国有企业向心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强弱。

2、加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所采取的措施

2.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必须坚持走与结局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道路。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要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包括工作上的、生活里的、家庭中的各类问题。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职工大道理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讲的大家能心悦诚服;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企业生产管理为载体,善于抓难点、热点问题。对于应该解决且能够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抓紧解决,事情不仅要快办,而且要尽力办好;确实无力解决的问题,不妨把情况摆明,原因说清,相信在企业这个风雨同舟的大家庭中,广大员工也会理解实际难处。

2.2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国有企业的文化建设可以说是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是有紧密联系的。对于一个国有企业来说,良好的向上的企业文化环境能有效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热情。要深入挖掘企业的历史与文化资源,让企业员工了解本企业的渊源,不断凝练、完善企业的价值理念,增加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要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充分发挥榜样带头作用;要大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使得干部职工在活动中加深互动,陶冶情操,健康体魄。

思政建设篇(6)

(一)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推进垦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意识形态工作,主要是影响并引导人的思想,其成效的体现与经济建设成效的表现方式不同,容易让人片面地认为搞活经济建设是“实的”,容易出成绩,而思想政治工作是“虚的”,成效不明显也不直接,因而没有摆正思想政治工作应有的位置。有些单位有些领导对思想政治工作认识不深、重视不够、措施不实、成效不多。事实上,在我们推进垦区深化改革、加快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能动性,可以更好地促进垦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重要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它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策部署落实到各项工作和群众中去,才能及时排除和战胜不同时期各种错误思想的误导和干扰,才能为垦区经济工作和其它工作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与政治保证,从而推进垦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维护垦区和谐稳定

和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保持和谐稳定,才能有序地推进垦区全面深化改革。而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持稳定、促进垦区和企业各方面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具有较强控制作用,它可以在问题预见、采取措施、及时防范上,把各种错误思想倾向和不稳定因素化解消除在萌芽状态。因此,通过加强垦区思想政治建设,切实满足垦区干部职工的思想需求、物质需求、工作需求,解决垦区和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为创造和谐垦区构筑起牢固的思想道德基础,增强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的凝聚力,促进垦区各项事业的和谐、稳定发展。

(三)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实现垦区各项发展任务

思想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是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目标和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即为经济发展服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是深入推进垦区改革发展强有力的政治保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职工清楚垦区发展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增强他们的忧患意识,自觉为垦区改革与发展承担责任,树立克服困难、创造美好新生活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职工的团结意识和大局观念,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垦区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确保垦区各项发展任务全面完成。

二、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促进垦区和谐发展

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充分认清社会新形势,深入分析新时期职工的思想特点,结合垦区和单位实际,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高度重视,强化保障,确保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组织要把加强垦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定期分析政治工作形势,密切关注干部职工思想动态。认真落实各级党委(组)书记是思想政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带头深入基层、深入职工群众调查研究,探索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发挥基层党组织贴近职工的工作优势,动员组织基层广大党员做好职工思想工作。二是要强化政工干部队伍建设。要根据单位实际,按照稳定队伍、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要求,关心政工干部的工作和生活,确保他们在学习培训、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与同级生产经营管理干部享受相同政策。三是要加强工作保障。要从经费上给予支持,把思想政治工作必要开支列入单位年度计划预算,鼓励支持单位开展各种有益的集体文体活动。要建立完善奖励激励措施,从工作制度上给予支持。

(二)以人为本,创新方法,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

社会形势在变化,垦区在不断发展,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改革创新,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方式。我们必须结合垦区不同的发展时期和发展目标任务,分析掌握职工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了解职工的实际需求,在内容、形式、方法、制度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时代性、实践性和针对性。要坚持以人为本,善于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监督、批评等思想工作方法,既要讲道理、讲政策、讲原则,又要关心职工的切身利益,多为职工办实事、办好事,把职工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与垦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正确方向上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职工自觉并乐于形成“以农场为家、以垦区发展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甘于努力为垦区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三)加强学习,提高党性,确保思想政治工作对班子建设作用

领导班子是垦区建设、企业发展的带头人、领路者。既要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更要做好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工作。我们要深刻认识垦区新形势下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摆到领导班子建设更加重要位置,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改进思想作风,提高素质能力,严格管理监督,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务实创新、团结和谐、清正廉洁的坚强领导班子。一是严格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和自学制度,规范干部理论学习,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二是深入开展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广东农垦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意见》等精神教育活动,为垦区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奠定重要思想基础。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坚持“三重一大”决策事项集体研究制度。进一步完善议事和参与决策机制,对关系垦区改革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坚持做到集体研究、办公会讨论后实施,提高党委(组)集体领导和科学决策的水平。四是认真落实民主生活会制度。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批评交流中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增强班子的团结协作。五是强化监督约束机制,促进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从事前监督、预防入手,在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严格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提高领导班子的自律意识和防腐能力。六是严明政治纪律。自觉接受党的政治纪律的约束,自觉担负起执行和维护党的政治纪律的责任,做到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塑造一个顾大局、讲团结、干事业的良好班子形象。七是严明组织人事纪律。严格按照新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健全完善垦区干部选拔任用各项制度规定,坚持民主、公开、公正、择优的原则,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促进垦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更加规范。

(四)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确保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

思政建设篇(7)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又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有三点基本经验值得引起人们的特别注意:

一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要围绕中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展开,服务于这个中心而不能干扰和脱离这个中心。

邓小平把凡是涉及人民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的问题,都作为政治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在狭义的政治领域,还是在经济社会文化领域。1以改革开放为特征的中国经济建设,从一开始党和政府就没有把它仅仅看成是经济领域的事情,而是把它看作是关系到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和命运的伟大创新实践。邓小平对此讲得最清楚:“所谓政治,就是四个现代化。”2“就我们国内来说,什么是中国最大的政治?四个现代化就是中国最大的政治”3在他看来,“四个现代化,集中起来讲就是经济建设。”4“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5作为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中国的经济建设就不是仅仅限于生产和分配等行为,而是党和政府需要动员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力量集中精力做好的头等大事。邓小平理论这种独特的政治视角,对于正确定位中国经济建设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关系,具有指导性。既然中国最大的政治问题是经济建设,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就不能脱离这个最大的政治问题另搞一套。我们不能把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建设割裂开来,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开展民主政治建设。

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实际坚持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即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求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必须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大局,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出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对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提出什么变革要求,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建设就要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改革满足这些要求。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30年的实践也证明,紧紧围绕社会发展主题和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变化的多元需求,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非常重要的一条成功经验。19**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在社会主义初期阶段的基本路线,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也相应地确定为“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6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主攻方向也随之作了调整。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从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主要强调了六个方面:一是保持宏观政治稳定,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重点。二是加快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法制建设,建立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是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建设。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创新,建立法治政府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融入世界经济贸易体制的需要。五是推进和扩大村民自治和城镇社区自治,发展基层民主制度,使基层民众真正享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六是加强人权保障和司法保护,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民充分享有法制保护的权利和自由,使中国的人权状况得到全面的改善。7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推进。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8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揭示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拓展了人们对于发展内涵的认识。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之间的统筹均衡发展,是持久的可持续发展。9这样的发展,囊括了中国发展的基本要义,对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既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和深化,又要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10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正确理解“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11这样一个基本判断,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政治参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种基本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法治意识和人权观念的不断提高,人们在不断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进步的同时,民主参与的积极性也会随之不断提高。一个稳定和优化的政治体制在能够满足人民依法有序的政治参与的同时,还能够通过制度创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的需求。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要与这种不断增长的、日益扩大的政治参与需求和积极性相适应,实现人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既要做到“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治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12;并且在以下方面,也应该有所突破:一是加强党的执政制度法制化建设,把党的执政制度作为中国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用法制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制度如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性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样,成为中国政治制度法制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加强人权保障法制体系的建设。加快制定《最低社会生活保障法》、《医疗救治和救助法》、《公共环境保护法》、《住宅保障法》等项法律法规,落实和完善《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教育法》、《选举法》、《立法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扩大和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和公民相关权利的法制保障。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必将在适应科学发展需要的过程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发展到新的更高的阶段。

二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为了巩固、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是人民民主。这种民主以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以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为本质特征,以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建设为实践路径,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是在继承和批判资本主义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民主比资本主义民主有更高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民主在制度设计上要解决资本主义民主难以克服的两个问题:一是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的国家权力和人民权利的不统一的问题。也就是国家权力在法律上规定人人平等享有,而实际上保障的是私有财产和资本自由的权利。资本和强势集团对权力的垄断和操纵是资本主义民主难于克服的痼疾。二是民主与效率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解决合法性和合理性之间的矛盾。自由主义民主对权力的不信任、时刻提防政府管理权限的扩大伤害到公民个人权利,而市场经济社会又离不开政府对经济和社会的有效需求的供给。社会主义的民主就是要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奋斗目标,保证国家权力始终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性质,又要解决权力无效率、滥用和腐败等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公权力的效能,把人民权利和国家权力统一起来,真正实现民主和集中、民主和效率的统一。社会主义民主的这两方面追求,是社会主义民主对资本主义民主的超越,也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个人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

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追求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在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方面的真正的当家作主。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致力于保障最广大的人民真正享受和享有民利,反对国家权力和社会管理权事实上被资本势力、强势集团或少数人垄断;一是主张民主参与的全面性,不仅主张人民对于民主选举的参与,而且主张人民对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全面参与;一是主张民主实现的真实性,认为民主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不首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民利和自由,就不能真正实现和保障政治上的民利和自由。民主的实现不单单是政治领域的事情,而是与保障和实现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权利和自由这些条件相关联。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是支持、组织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真正实现。中国的历史经验证明,像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型国家,没有一个对广大人民负责的、能够团结和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整合社会各方利益和要求的政治领导核心,国家和社会就会陷入争斗和混乱,结果只能是四分五裂,无法摆脱统分循环、积贫积弱、发展不平衡等历史痼疾,带给人民的只能是痛苦和灾难。像中华民国初期,中国试图搞多党制,结果军阀混战;“”“踢开党委闹革命”,结果是。所以,在中国,若想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必须有一个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先进的领导力量。在这个领导力量的组织和带动下,通过各方协商,在共识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政策,凝聚人心,循序渐进地把中国的民主政治推向前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有一段话讲得很好:“中国人民当家作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实现的。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建的。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13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但是建国以来,尤其是经过“”的,中国深刻反思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得失,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法制的民主不可能建成真正的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必须使民主制度化和法律化。不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需要法制,人民当家作主更需要法制。法制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的民主制度和形式,用法制的形式确定下来,并在民主政治实践和制度创新中不断完善和丰富,形成民主制度的长效机制和稳定的民主文化和生活。一方面避免党和国家的政策因领导人的变化和领导人个人意志以及注意力的转移而变化,防止个人专断;另一方面,人民当家作主需要有序的政治参与和完备的制度规范和约束,防止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给国家和社会造成混乱。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上述经验作了高度概括,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4“三统一”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的集中体现。努力实践“三统一”,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实践,就能够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追求的“民主与集中”、“民主与效率”、“民主与公平”、“民主与法制”的高度统一,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地展现出来。

三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宏观政治制度框架不变下的制度发展和制度创新过程。是一个发挥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丰富民主实现形式的过程。

如何理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价值选择和制度重构层面的问题,还是原有制度不够完善和实现形式不够丰富层面的问题?对这个问题学界有不同认识。中国国内以及国外的有些学者,否认中国现存的政治制度的民主性,把中国作为权威主义国家或向民主制度过渡的国家。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我们不认为世界上的民主模式是唯一的,我们主张世界民主的多元发展。认为世界各国人民只有从本国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和决定本国的政治制度形式和政治发展道路,才能造福于本国人民。目前世界民主政治的发展经验虽然证明民主的实现形式在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并且只有相互吸收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但民主制度的阶级性质、特色和优势仅仅存在于各国民主政治的实际历史进程中,存在于各国的民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中,无法用统一的发展模式来概括和推广。15

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不存在一个新的民主价值的选择或制度重构问题。民主政治价值层面的问题,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阶段已经做出了选择。旧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方案在中国大陆进行了38年的实验(1912—1949),实践证明这条路走不通。中国人民最终确立了共产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那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几千年治乱兴衰的历史经验做出的选择。同志在2004年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五十周年的大会上的讲话中有这样一段话:“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经过反复探索、不断总结,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好、发展好这些制度。”16

所以,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本质上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17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就是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的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丰富民主的实现形式,拓宽民主的实现渠道,不仅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满足人民政治参与不断增长的积极性的现实需求。也就是说,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制度,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和发展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同时还要进一步优化和改善我国的政府行政体制、司法体制、科学和民主的决策机制、权力监督制度和机制。这些基本的政治制度以及相关制度和实现形式,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改革开放3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进步也证明了这些制度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有巨大的优越性,不仅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也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政治基础。当然这些制度的实际运作,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同保障人民民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要通过改善政治体制、鼓励制度创新,把经过实践证明的能够反映人民意愿、代表人民利益、维护人民权益的制度创新和实现形式,用法律和制度确定下来,使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地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实践路径。

二、中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已经基本明确,目前关键是能否按照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里要点主要也是三条:

一、坚定不移地使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避免仅仅从狭义的政治民主出发,把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割裂开来。

对邓小平广义的政治观和为什么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要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人们在理解上会产生一些疑问。从狭义的政治民主需要出发,实现人民民主,通过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设计,落实人民在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方面的民利,是我们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所要达到的目的,为什么还要附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的条件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原理告诉我们:“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18我们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它的真正的社会发生动因是什么?能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人民对政治权利或政治参与的需求?如果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动因,仅仅限于狭义的政治民主,而不涉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最大利益的经济建设这个广义的政治领域,那么,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就不应该附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的条件。而事实上,在国家层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一以贯之的动因,始终是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始终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19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国内外阶级斗争的大局”和“人民在现实中的根本利害”20。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给出这样一个判断:无论是整个国家或某一个地方,如果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那么,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绝不能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把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割裂开来。

坚定不移地使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相适应,不是简单的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政治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一样,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单方面的或者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虽然可以暂时地调动人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如搞民主选举试验、民主监督测评,民主决策论证会,建立民主管理和理财小组等等,但是如果这些民主实践,不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提出的必然需求,不是人民政治参与和保障民利的现实期待,而是领导个人的意愿或想搞成民主建设政绩工程,那么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就不具有长久的可持续性。经验证明,凡是不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需要相统一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凡是不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到头来都是不能长久的。往往是人在政存,换了领导人,先前搞的那一套也就停止了,所谓“人走政息”。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问题的提出和发生动因,一定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现实需要,一定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这样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才有持久的生命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另一种倾向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对政治体制和民主政治提出了迫切的改革和建设需求,如经济社会已发展到必须建立新型的干群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才能使政治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协调,而现有的体制机制已不能满足人民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需要,但我们的有些干部和领导者仍因循原有的体制机制,直到工作无法开展,各种矛盾激化到影响社会政治稳定,才被迫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这种被动的改革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变被动的改革和制度创新为主动的改革和制度创新。要敏锐地洞察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现实需求,敏锐地洞察人民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的期待和诉求,敏锐地洞察人民对于权利保障的需要,恰如其时地进行体制机制改革和民主制度创新,真正做到使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

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如何看待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提出的“权力高度集中”、“家长制”等问题?至今仍然有的学者认为,“邓小平1980年指出的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弊端基本没有改变”。21“党政不分问题有某种曲折和强化趋势。”“党内个人集权的问题并未从实质上加以解决。”22如果抛开中国经济社会关系发生的深刻变革,单纯从某个单位和个别地方而言,上述的判断也是事实。但这个问题要放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个大背景和历史进程中来认识。我们要看到,以下变化也是不争的事实: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民间社会因素的大大增长,已经使国家和社会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民主法制化建设的历史性进步,党和国家在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行使过程中的民主参与的不断扩大,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不断增强,也使执政党的权力职能有所分解和优化;在一些经济社会比较发达和民主政治建设先进地区,在村民自治和社区自治制度落实得比较到位的地方,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作用已不是过于集权的问题,而是探索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发挥的问题等等。总之,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已经使权力高度集中、家长制这一在改革开放初在政治领域最突出的问题,发生了较大变化或转化为新的问题。如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公共需求供给不足的矛盾上升,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和贫富分化问题的加重,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突出,等等。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要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要针对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实践,反对把这三者分离、割裂、对立起来的错误倾向。

能不能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实践,是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能否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的最集中的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但在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整个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政治的本质体现是三要素,而不是一个要素。党的十六大报告讲得很清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3党的十六大的这一结论,不仅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的正确总结,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追求人民民主所进行的百年奋斗历史的经验结晶。

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实践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保持党的领导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法治性,从执政的视角就是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科学执政就是坚持和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发现真理和检验真理的历史唯物主义,使党的执政决策保持正确;民主执政就是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光荣传统,坚持为人民执政、依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依法执政就是不断推进党的执政法制化建设,使党不仅正确的领导立法,而且模范地遵守法制和保证法制的执行。24确立把科学、民主和法治贯穿于党的执政过程,这样高的执政目标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都是做不到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与世界上其他各种类型的执政党的本质区别。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具体体现,是作为执政的共产党先进性建设的基本要求。能否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能否真正得到保证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党的执政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好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才能得到切实的保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保障最广大人民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主人翁地位,切实保障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不仅需要在政策上加以扶持,更应在制度建构上加以完善和创新。目前,党和政府对发展中不断扩大的贫富分化和利益分化已经引起高度重视,提出了“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建设服务型政府”25等目标和措施。科学发展观从宏观政策上对贫富分化和利益分化的不断扩大、公共服务的缺位和非均等化26等作出了回应,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抑制资本和强势利益集团对权力的侵蚀和主导,保障国家和政府权力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和公正发展,还需要党和政府做更多的工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上的依附必然带来政治上的依附。经济社会地位的不平等,政治上就很难实现平等。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努力创造实现经济和社会平等的条件,为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理想打下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实践还面临三种倾向的挑战:一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之名行无政府主义之实。把人民当家作主单纯地理解为一切都由自治组织说了算,什么党的领导、依法治国统统抛在脑后。认为只要绝大多数民众决定的事情,无论党和政府是否同意或是否符合法制,都可以做。把自治组织的局部利益与党和政府代表的国家和社会的全局利益对立起来,把自治组织的自治行为与国家法制规范对立起来。这样的“人民当家作主”,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追求的人民当家作主,实质是极端民主化和无政府主义,其结果也往往是人民的权力被社会少数强势集团控制和垄断,人民当家作主徒具形式。一是以强化党的领导之名掩盖个人或少数人专断之实。我们党的根本制度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本质是民主和集中的结合,民主和效率、民主和公平的统一。党的领导机制就是在民主基础上集中。但是集中不能成为某些个人或少数人搞专断的口实。有的人以“集中”为名,不顾及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无论在决策环节、还是执行和监督环节,眼中只有少数所谓社会精英群体,把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变成少数所谓精英人物和群体实现权利诉求的舞台。有的人以加强党的领导为名,用党委决定取代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垄断用人权和决策权,把党的领导变成个人或少数人的专断。还有人以依法治国之名,倾向于搞西方主义之实。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党领导人民依法当家作主。无论“民主法制化”还是“依法治国”,归根到底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为了使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而不是搞脱离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共享发展成果,而不是为了只实现对少数人的私有财产、个人权利和自由的保护。

三、坚定不移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反对按所谓“普世价值”的“统一发展模式”另搞一套。警惕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民主价值观和制度模式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实践的负面影响。

能否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是前提和基础。这些基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和实践检验对人民共和国理想的历史追求和现实选择,否定或动摇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不仅是对先辈为之奋斗的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整体意志背道而驰的。历史上的任何改制都是由于当下的制度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尤其是对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无能为力,不改制原有的制度就无法维持下去。还没有哪个国家和执政集团,在当下的制度不仅能够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能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国家实力日益强大的情况下,就莫名其妙地放弃原有的制度体制去另搞一套。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创造了连续30年经济快速增长的奇迹,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为解决目前发展中的问题提供了可期待的愿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不仅为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快速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而且为人民不断提高的政治参与积极性和权利诉求提供了制度平台和疏通渠道,通过大灾大难的考验不断体现出优越性和发展潜力,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没有理由不坚持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非要全盘否定,全盘照搬西方制度模式,拿13亿人的前途和命运作赌注,这是绝对不行的!

目前对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提出的最大挑战莫过于“普世主义”和“民主发展模式趋同论”。美国学者福山19**年撰文提出“历史终结论”,认为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终形式,这是意识形态的终结点,也是历史发展的终结点。27断言资本主义和西方的自由民主已获得最终胜利。印度人阿玛蒂亚?森在1999年也发表题为《民主作为普适价值》28的论文,论证20世纪西方的自由民主是普世价值。这种西方自由民主的普世主义,对中国学界的误导性影响甚大。

基于西方社会政治实践总结的民主知识,对人们认识西方民主的一般性或共同性有一定帮助,但西方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民主,与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有本质区别。《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把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特色概括为四点:“中国的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是由最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是以人民民主作为可靠保障的民主,是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的民主。”29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基本制度、实现路径、发展动力和发展道路等问题都作了明确的阐述,30尤其是对中国民主政治的根本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揭示,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我们认为,不仅主张照抄照搬西方民主制度模式的言论可以休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形成和日益深入人心,也必将给“普世价值”民主讨论划上一个终结号。

实践层面的一些现象也反映出,抽象一般的西方民主理念,乃至西方政治制度模式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实践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比如把民主政治建设仅仅理解为普选权的落实和竞争性选举制度的实行,一些地方进行的民主政治实践,总是在选举方面做文章,把选举和授权作为民主实验的唯一选择;一些地方进行民主政治创新,不注重如何充分利用现有体制的制度资源,不在如何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上下功夫,不坚持在法制框架内进行民主形式和机制创新,而倾向于抛开现有政治制度框架和资源,进行与现有体制冲突的探索;一些地方政府改革,把许多本该由政府承担的对最广大人民责任的职能,统统地推向市场,淡忘了在中国各级政府前面还有“人民”这样的限定词;还有的把民间社会因素的发育与党和政府的积极作为对立起来,认为党和政府就应该从正在发育的公民社会退出来,建立完全自治、政府权力和党的领导不能进入的自由社会等等。这些做法和认识,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到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理念和制度模式的影响痕迹和误导。所以,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在现有基本政治制度之外另搞一套。照搬西方制度模式和从所谓的“民主普世价值”出发进行实践,在中国这块社会主义的土壤中,是不会扎根成长的。我们要积极借鉴吸收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但中国有生命力的民主只能扎根在中国这块古老而又现代的大地上。

总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成就是通过总结经验、实践探索,形成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某些势力企图否定、挑战这条道路。始终不渝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必须坚持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依法当家作主的伟大政治实践中,不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经验和制度形式,丰富和发展人类政治文明,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挑战,更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个民族的光荣使命。

试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基本政治经验——中国与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比较研究

文章类型:党建研究文章加入时间:2008年10月16日9:45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角度观察,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先后开始的改革,虽然具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经过近30年实践的检验和历史的沉淀,参与改革的国家的命运大不一样。兴旺发达、日益强大者有之,失败破灭者亦有之。国内外各种人物都在追问其根本原因。对这一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将把社会主义国家的命运引往不同的方向。因此,在思想政治上总结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经验,十分必要。

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经济、文化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的实际相结合,利用世界历史带来的机遇,冲破帝国主义的世界链条,以历史新纪元的面貌出现于世界。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独自与帝国主义对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政治地图。同时,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怎样发展和巩固,怎么样在内政外交方面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却需要漫长的探索过程。这段时间,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进程上必然充满前进和曲折,凯歌与挫折,其实这就是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最引人注目的历史现象就是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在自身不具备丰富经验的情况下进行的,有许多事情史无前例、前无古人。工人阶级及其领袖人物从不标榜自己是神仙和皇帝。谁也不敢说一个国家的任何改革举措必然正确。因此,改革总是存在不断反思的必要,不断接收实践的检验。人们对几十年已经发生的改革实践中,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判定最基本的是非曲直,是无可非议的。本文就以中国和国家进行改革的基本经验和教训为主要参照,做出初步的分析。

一、改革是否具有长期独立探索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关键的意义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成功的改革,需要具有比较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只有那些进行改革的思想理论比较端正和明确,同时具有长期改革实践积累的国家,才具有改革成功的更大可能。那些骤起骤落、突发型的改革,没有一个是不遭受挫折的。缺乏改革的思想理论和实践准备,声势搞得越是热闹,做法越是离奇,领导人物越是自以为高明和得意,就失败得越惨。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之所以走出一条成功之路,关键就是中国是具有长期改革的思想理论积累和实践基础的积累。中国自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初期,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就以改革的精神独立探索“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发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为标志,不仅提出“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而且在当时的情况下难能可贵地提出“以苏为鉴”,防止照抄、照搬苏联模式,开始了对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些探索形成的理论成果,至今仍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在这些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具有长久意义的探索,铺垫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基础,指明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这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的:“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1

起自19**年《论十大关系》的一系列探索,都体现了的独具特点的思想创造。正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指出:“一九五六年四月,发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2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创造的具有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新成果,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在20世纪60年代,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深入探索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系列问题。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问题上,按劳分配的问题上,发展商品经济的问题上,社会主义社会的所处阶段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相互关系的问题上,执政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组织建设问题上,国际战略问题上,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关系问题上,都得出了比较正确的结论,产生了十分宝贵的思想理论成果。即使像“”失误的教训,也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实践经验,使后人总结借鉴,为准确地解决这类问题积累了理论和实践的财富。

在思想理论上,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新成果。正是这些理论成果,奠定了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出现和形成,直接衔接了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同时指引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有了这个成果,才有后来的继承和发展,才出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在实践上,中国的改革严格按照中国国情进行,一以贯之。从“中国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脉相承。这正如美国的思想研究者斯图尔特?施拉姆在谈到与邓小平的继承发展关系时所说的:“当今邓小平的中国和20年前的中国有了不同,但是有一件事一点也没有改变:即为寻求一条现代化的道路而向西方学习,特别是向马克思主义学习,同时又保留中国的特色,他们都以此为目标。毛谈到过制定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道路’;邓则宁愿说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正是在这里,施拉姆找到了与邓小平的思想一脉相承的依据。

为社会主义改革铺垫的基础有几个鲜明的特点:第一,在改革中正确对待国际经验。既不盲目地照搬苏联的经验,也不盲目地否定苏联的经验;既不企图把自己的经验强加于人,也不接受大国主义的指挥和压力。第二,在改革中立足于本国的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苏联的经济发展的重、轻、农顺序,来到中国就毫不犹豫地变成了农、轻、重的顺序。第三,改革的出发点是实现人民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和生活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苏联和东欧国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东欧国家被苏联大国主义束缚,不能允许做出这样的基础性铺垫,波兰和南斯拉夫的改革都遭到苏联的干涉和压制,以失败告终,不得不回到原有苏联指定的轨道或者走向例外的极端。苏联在斯大林逝世之后,在对待兄弟社会主义国家关系中,以民族自私为出发点,控制其他国家不越出自身的规范,而不是支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道路。因此在思想上没有积累有价值的新成果,在实践上也没有成功的积累,后来的改革也不具备应有的基础。最后在20世纪80年代那种迫不及待、旋起旋落的突发式的改革,使其不可能会有成功的可能。

二、改革中是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划清两种改革观的界限,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命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改革,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根本目的是为了把社会主义事业搞得更好。因此,凡是在改革之中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国家,改革就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执政党就处于主动地位,社会就处于安定团结的状态,不断取得成就;否则,改革就会丢掉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方向,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就会受到威胁或者丧失,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在动乱或者剧变中被。

中国的改革伊始,针对改革初期在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一些极端现象,邓小平就及时而果断地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他在党的理论务虚会上指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第一,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第三,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4邓小平接着说:“大家知道,这四项基本原则并不是新的东西,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所一贯坚持的。粉碎‘’以至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一直是坚持这四项基本原则的。”5这里邓小平讲了两个意思,一是这是党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二是三中全会以来党的方针政策就是坚持了这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邓小平提出:“用巨大的努力同怀疑上面所说的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作坚决的斗争。”6其实,四项基本原则的本质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在改革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和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之中,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最大的政治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坚持了以四项基本原则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对干扰改革的各种错误思想,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保证了国内大局的安定和改革的正确导向。根据这些原则,虽然提出并实施了纠正晚年发动“”的错误,但同时保住了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保住了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的基础。在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坚持下,四项基本原则在80年代就写入了党的基本路线,载入了宪法,成为立国之本,成为不可动摇的政治原则。这就是中国人民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7这就进一步指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改革,以及在改革中不断开创和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质就是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8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过程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转化为“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改革实践中的一个伟大的创造。这是在政治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具体化、中国化的真正体现。对于四项基本原则为代表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清醒地指出,资产阶级自由化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对立和斗争,将是新时期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的主要反映。这就使得中国度过了难关险滩,使得改革乘风破浪,安定团结,巩固发展。

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之中没有提出和坚持类似中国的四项基本原则这样的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盲目地进行改革,甚至把马列主义的指导丢到九霄云外,把放弃党的领导视为“开明”,把社会主义制度当成传统的模式,根本丢掉了无产阶级。在这种条件下提出的所谓改革的新思维,把改革搞成了离经叛道,实际上就已经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现在,这也成为不争的事实。无论有多少人,无论对国家的失败做出多少种分析,丢弃和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原则,这就是国家改革走向邪路,最终导致失败的最大的政治原因。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不应该忽视和忘记这个教训。

苏联在改革过程中,不懂得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从赫鲁晓夫开始就抛弃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出所谓“全民党”、“全民国家”等错误的口号,使得抽象的人道主义、社会党人的所谓“民主社会主义”在国内长期泛滥,逐渐背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勃列日涅夫虽然纠正了赫鲁晓夫的一部分实践方面的错误,但却把赫鲁晓夫主持的苏共二十大的精神当成圭臬,这就注定失败的命运。直到戈尔巴乔夫,在宪法上自行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并批评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大搞私有化,模仿西方的多党制,这就表明他彻底背叛了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官方制造了“斯大林模式”的概念,同时把苏联基本社会主义制度及其实践都称作“斯大林模式”,随着“斯大林模式”的被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也随之被抛弃了。前美国驻苏联大使马特洛克曾对戈尔巴乔夫作过这样的评述,“从1988年到19**年,他已经一步一步地抽去了影响苏联历史70年的‘社会主义’的真正含义。到1991年中,他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隐藏的资本主义者,甚至他自己对此毫无觉察。”9这是西方一个清醒的旁观者对苏联背叛科学社会主义的客观评价。

在苏联国内,极端主义的思潮很快由反对斯大林转向反对列宁,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国家历史档案研究所所长、苏共“民主纲领派”的领导人阿法纳西耶夫,发表的观点就是这样。他说,“斯大林主义的实质在于列宁主义。”“在1918—1919年著作里,列宁多次强调‘暴力’、‘无情地处决’、‘大规模的恐怖’这些字眼。……从这一点意义上说,斯大林与列宁相比实际上没有任何新的发明。……我感到最重要的是要揭露斯大林主义所包含的列宁主义实质”。10在苏共1990年2月全会上,《苏维埃文化报》主编发言指出:“现在,正是列宁遭到了集中攻击,……我们在某些杂志上看到了谈十月革命和列宁本人在以后国家遭遇到的灾难中所起的罪恶作用的重头文章。而斯大林仅被认为在恐怖方面继承了列宁的事业。”11当苏联剧变成为历史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向日本的池田大作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共产党宣言》大部分地包含了继承了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共产主义者的革命的极左主义的东西。”“……不幸的是,列宁,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的列宁比马克思的战友恩格斯显得更为教条。”12这就是戈尔巴乔夫的自白。在改革之中抛弃科学社会主义,就是离开了立国之本,必然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变质。这就是苏联发生悲剧的政治原因。

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历史和历史人物评价的态度不同,以的态度对待和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实践导致灭亡,以科学态度正确评价自己的实践历史就能够团结稳定

怎么样评价改革前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特别是像列宁、斯大林、这样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影响巨大的人物,涉及到是否尊重历史,是否赢得民心,是否保持党内团结的大事。对这样的大事的处理态度,对政治局面的稳定和改革的命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人类历史上,取代旧的社会制度的任何新型社会制度,在这种新型社会制度最初的一、二百年里,都有一个曲折发展和完善调整的过程。英、法、美的资本主义制度在战胜封建主义或殖民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就是这样。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例外。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也有一个探索、实践和逐步展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曲折、错误几乎是在所难免的。在改革中,如果丢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抓住某些错误或曲折的具体材料,以偏概全,作出嘲笑或否定新兴社会制度的结论,就会走向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开创者的道路。这样的改革,实际上就变成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不但违反了对待历史的科学的态度,而且在实际上取消了社会主义国家合法存在的基础。中国晚清思想家龚自珍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他揭示了在否定历史的现象背后,人们的真实动机。这是一条宝贵的历史教训。历史和现实终于告诉世人一个简捷的真理:否定列宁、斯大林,抓住社会主义国家历史上的错误不放,实质上是敌对势力消灭社会主义制度的前奏。

苏联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从大反斯大林开始,到全盘否定所谓“苏联模式”,最终对列宁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和丑化。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地否定了和列宁、斯大林相联系的社会主义的国家的整个历史。否定历史,必然失去人心,搞乱舆论,失去了统治基础,为留下了祸根。

在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情况也是这样。全盘否定斯大林,就等于否定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史,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东欧各国的党几乎都把自己的历史看成是“斯大林主义的”历史,把矛头指向前任领导者及其涉及的几十年的历史。这种改革的前景只能是灭亡。

19**年5月波兰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决议《关于铲除斯大林主义的残余和消除它在波兰的后果的立场》。党的领导人费什巴赫把党和国家的历史看成是“斯大林主义在波兰实践的历史”,表示要与之“一刀两断”。

19**年11月的保共全会,一心向戈尔巴乔夫“新思维”学习的姆拉德诺夫主张全面否定国家几十年的历史,对前任总书记及其支持者进行审判,取消了宪法中关于共产党执政的条款,为19**—1978年间的历次政治事件“”。保共于1990年1月召开第十四次(特别)代表大会,姆拉德诺夫在报告中说,“实行完全彻底的非斯大林主义化”,“彻底瓦解行政命令的体制”。4月,保共改名为社会党。势力全面彻底否定党和国家的历史,对党的前任领导人日夫科夫提出指控。一些有远见的政治家认为,否定在保加利亚执政30多年的日夫科夫,实际上就等于否定了社会主义保加利亚的历史成就。反对派组织甚至辱骂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享誉甚高的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季米特洛夫,说他是保加利亚“40年罪恶的主要责任者”,是“极权主义大亨”,“独裁者”,“杀人犯”,要求重新评价季米特洛夫的一生。一些极端主义分子还乘机污损列宁的塑像,袭击索非亚革命公墓,推倒墓碑,毁坏墓地上千处。当地人们说,“现在真是连死人也不得安宁。”保共1990年1月召开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指出:“我们面临的总的任务就是保共的非斯大林主义化和建立新型的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谴责日夫科夫及其亲信的极权制度所犯下的变形和扭曲现象”。一个被称作东欧的和平绿洲的社会主义保加利亚,此次进入剧变的混乱时期,社会主义制度毁于一旦。

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在历史上的工业落后的农业区建成了一个工农业现代化的国家,成为世界十大强国之一。社会稳定,生活文明,与一墙之隔的西德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即使在这样一个社会状态下,否定民德历史的思潮在西方敌对势力的鼓舞下,照样滋长蔓延开来。在执政党的错误处置下,最后形成了剧变之势。民德统一社会党(共产党)19**年底召开的特别代表大会通过的文件指出,“斯大林主义在昂纳克时代有其特殊结构、方法和表现形式。”“我们的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浓厚的斯大林主义色彩”。该党主席居西在会议上说,“要与斯大林主义所创造的德国统一社会党的思维和组织结构决裂”。历史最终赋予这种否定社会主义国家历史的行为的报偿,就是其。

匈牙利社会主义政权的倾覆,就是从为19**年事件翻案开始的。19**年5月,匈党中央公报重新评价纳吉,认为他是社会主义改革政策的象征。政府也发表声明,哀悼纳吉和他的同案人,决心同过去“违法的”政治决定划清界限。否定党的历史,造成大批党员退党。10月的匈党十四次(非常)代表大会,宣布了党的性质的根本改变和组织的全面分裂,共产党正式解散。19**年10月,由匈牙利共产党蜕变而成的社会党声明,“党首先同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所有变种划清界限”;认为匈牙利几十年来搞的是一种“的专制的国家社会主义”。匈牙利从此进入灾难的深渊。可以看到涉及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历史事件一旦“重新评价”,根本改变其性质,就会带来灭顶之灾,弄得党将不党,国将不国。

19**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争取民主社会主义社会的行动纲领》中指出,“我们明确而断然地同党和社会主义的斯大林模式决裂,因为,这一模式同社会主义的本来形象不但完全格格不入,而且是敌视社会主义的。”13把党和国家的历史涂抹得一团漆黑,导致社会主义的捷克斯洛伐克。

其实,在整个东欧地区的各个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前,都是处于封建主义或法西斯主义统治,沦为西方列强的附庸,经济文化十分落后。40年代中期以后,在苏联的帮助下,摆脱了西方垄断资本的控制,获得了独立,陆续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经过40年的建设,摆脱了贫困,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就在一片否定斯大林主义的喧嚣中,辉煌被诬蔑为罪恶,光明被诬蔑为黑暗,导致执政的党纷纷变质,社会主义政权被,国家发生了剧变。

中国的改革始终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评价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历史和历史人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当年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把斯大林贬到地下九千丈,对斯大林主张三七开,留下了很好的传统。邓小平在改革之初,面对国内外各种势力否定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历史和否定的思潮,声明我们决不用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的那种态度对待。1981年的中共中央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实践历史的决议。这样就保住了党的团结,人民的团结,保住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为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命运与东欧迥然不同,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我国,1976年逝世,亿万人民悲痛欲绝。但是,随着在改革之中纠正晚年错误的过程展开,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开始制造种种谣言,以搞乱社会主义中国的民心。全盘否定的口号,巧妙散布的“小道消息”,以图败坏的声誉,涂黑时代的历史。这正如曾经讲过的,“这是同志逝世以后我们党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14令人欣慰的是,邓小平作为改革的总设计师,在改革的一开始就注重维护社会主义国家实践的历史,注重维护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奠基者的历史地位。邓小平指出:“给同志抹黑,也就是给我们党、我们国家抹黑。”“我们不但要把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前,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而且还要坚持思想。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15现在看来,中国人民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80年代初经历了一场如何对待自己的开国元勋的历史性的严峻考验。在这场考验中,整个说来中国共产党人做得较好,为改革的胜利进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正确地对待自己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始终能够正确对待开国元勋。这样,就团结了广大人民群众向前看,稳定了国家的政治局面,就能够延续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这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不同于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根本区别之一。

四、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是否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中,对于改革的方向和成败,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和国家改革的过程都出现过带有风险性的许多类似的现象。在这些现象面前,也有许多人居安思危,提醒执政党对出现的风险进行救治和反思。但是,改革的命运还是在国家和中国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改革的不同结局和命运表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党和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什么样的人手里,带有决定性的意义。党和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社会主义改革就前进,就成功,就能够达到人民大众参与改革的初衷。如果党和国家最高权力掌握在非马克思主义者甚至是阶级异己分子手里,改革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在苏联,自从斯大林逝世之后,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基本上没有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党和国家的最高权力落在了一些丧失了共产主义理想,崇拜资本主义,追名逐利,时刻要离经叛道的人的手里。这样的最高权力层的素质结构,不可能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可能向人民群众兑现在捞取政治资本时的许诺,必然走偏方向,失去民心,导致国家和社会主义事业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的失败。

中国在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能够坚持并努力在实践之中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列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者。最高权力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就能够走正确的道路,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得到巩固和完善,带领人民创造新的幸福。

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这是涉及社会主义事业的长治久安,普遍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保住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千秋万代永不变质的大事。社会主义祖国的命运,一方面寄托在在素质较高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领导人身上,另一方面也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和广大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的培养,保证有一个选择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健康氛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