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农村文化论文

新农村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7 21:19:29

新农村文化论文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农村宗教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1-0147-03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们的热切愿望。对社会发展而言,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等功能。文化建设是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组成部分。但近年来,我国农村宗教呈不断升温态势,宗教信徒人数日益增长,宗教显性和隐性影响越来越大。如何正确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村宗教关系,积极引导农村宗教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相适应,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长期课题。

一、农村宗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不可回避和长期面临的问题

作为人类最古老的文化形态,宗教几乎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步伐前行,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宗教扮演着或显或隐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影响。根据马克思宗教理论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历史背景,农村宗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长期正视的一个问题。

1、马克思主义对宗教规律的科学分析,说明宗教将在一定时期内长期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赖以存在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认识根源和发生、发展和消亡的客观规律。恩格斯指出: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本身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最初的宗教观念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对自然和人类自身认识极其有限的背景下产生的。进入阶级社会后,以社会经济地位不同而产生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造成的巨大苦难和绝望,是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虽然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有了极大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人们尚未穷尽对人和自然的认识,人们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还十分有限,宗教产生的自然根源和社会根源还远远没有消除。

2、历史经验证明。违背宗教规律必然导致社会冲突。危害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中国宗教实际相结合,不断完善党的宗教政策,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但“”时期,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党的宗教政策出现了偏差。在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内容几乎仅仅被归结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在实践中号召同宗教进行斗争乃至“消灭宗教”。这违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关于宗教的科学理论,否定了党和国家对宗教问题的正确方针和政策,导致根本取消宗教工作,严重破坏了党领导下全国各界人民的爱国统一战线,伤害了信教群众的感情,影响了民族团结,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

二、当前中国农村宗教从政治、经济、道德三个维度影响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架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社会急剧转型给人们在思想、经济、心理、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十年“”造成的主导精神的缺失加上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造成了人们精神世界的真空,宗教也乘虚而入,并逐渐升温。当前农民信教者数量不断增长,信仰程度在加深,宗教影响力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这些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整体构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1.的影响挤压了新农村政治建设的文化空间。从本质上看,宗教有神论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根本对立,宗教影响力的扩大必然会冲击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弱化共产主义理想的信仰,直接影响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理念。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扩大基层民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是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政治保障,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虽然国家禁止宗教组织干预政治事务,但近年来随着农村信教群众的增多,农村基层民主政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宗教组织的影响。某些信教乡村的村委会甚至成为教会的代言人;在某些信教群众较多的农村地区,教会的影响有时超过了村委会,甚至有的村要召开村民会议也必须通过教会召集。一旦在村级治理过程中出现了和村委会等正式组织的矛盾,就会演变得较为激烈,影响到村民自治的顺利开展,从而带来诸多农村社会问题。

2.功利化的信仰色彩冲击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文化导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只有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新农村的伟大蓝图才有可能实现。但经济建设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文化导向,鼓励公平竞争,提高经济效益。随着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与发展,经济利益的调整导致了人们心态的变化。极端个人主义、功利思想、实用主义等观念在农村中开始流行,一些村民国家观念、全局观念、集体观念、义务观念和社会责任感逐渐淡薄。

近年来中国广大农村宗教愈来愈明显表现出功利化趋势,又对上述思想与观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一,许多村民信仰宗教并不是为了寻找精神家园,而是以期望神灵保佑自己赚钱发财、平安无病等直接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这无形中助长了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现实主义观念的流行。其二,村民信仰的神灵数目无限扩大,期望借助众多功能不同的神明的存在,更多地满足个人精神心理上需求的渴望。而在这种心态之下所透露的目的,就是多种机会的利用,包括多种选择、多种试行、多种经营或善于钻营的现实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3.封建迷信影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封建迷信和宗教在内容、组织形式、信仰方式、社会后果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但在神道设教、宗法制度观念长期的历史影响下,封建迷信仍然与宗教纽和在一起,深深影响很多村民的文化心理结构。而且封建迷信往往披上宗教的外衣,打着行善的旗号,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不少农村中,封建迷信活动沉渣泛起。算命问卜、观阴阳、信符咒、观手相、占星术、圆梦测字、赶鬼驱病等现象复出,在一些地区红白喜事大操大办,耗费巨资建庙祭祖等现象盛行。这种风气与新农村崇尚科学的道德建设内涵背道而驰,不但严重影响新农村道德建设的文化氛围,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三、引导宗教社会功能,弱化宗教消极影响,服务于新农村建设

社会功能是指某一社会子系统或社会现象在

维持社会秩序、保护社会系统正常运作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任何一个社会子系统,必须具有为达到促进社会向更好、更完善方向发展的特殊社会功能,否则它将无法在社会系统中存在下去。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的宗教和社会整体的关系密不可分。社会整体对宗教的作用是制约性的,但从另一方面看,宗教对社会整体的作用和功能也很明显。面对宗教将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存在的实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弱化降低宗教负面影响,引导发挥宗教积极因素,可以积极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

1.有效发挥宗教社会整合功能,降低极端与情感。共同的信仰使信徒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从而增强信徒的团结与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如果信徒对与情感极端狂热,一旦现实社会与其信仰存在某种紧张,宗教则有可能成为破坏社会秩序,动摇国家政权的一支重要力量。必须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信徒大规模干预乡镇村务的情况,“”等一些组织更是利用信徒的信仰和情感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新农村建设中必然会出现一个利益分化和重组的过程,如果各阶层的利益协调不好,将会出现新的社会矛盾,影响农村的稳定与和谐。在我国农村信教人数不断上升的背景下,有效发挥宗教社会整合功能,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2.合理利用宗教社会心理调节功能,弱化宿命论与出世观念。信徒对超然于现实之外的彼岸世界的追求,可以消除他们对现实世界不满而造成的愤懑、焦虑、恐惧等心理,为他们提供安全感和某种慰藉。在经济浪潮下,部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较慢,甚至在生活中遭受挫折和打击,与短时间富起来的人形成巨大反差,加上在征地拆迁、土地调整、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不断受到侵犯,极易导致社会冲突。部分信徒往往产生命定思想,不敢面对人生,逃避现实,沉迷于天国的幻想之中。合理利用宗教社会心理调节功能,使他们在精神上得到某种补偿,能够保持心理稳定与平衡。农村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宿命论、出世观念的流行会对发展农村经济产生消极影响。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2)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的人口众多,许多传统文化的发源地都是在农村,同时农村也容易产生消极思想。这主要是因为农村人口的知识面比较窄,容易受到别人的蛊惑。想要大力开展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首先要普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将正能量的先进思想与农村当地传统思想结合,两种思想的结合产物才是新时代农村群众文化的主要思想。比如: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实力飞速增长的同时,资本主义腐败文化也在蔓延,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能开展多种文化活动,让农民在文化活动中受到熏陶,在心中形成爱国主义情怀。农民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目标正确了,就能有效抵制腐朽文化地侵蚀。

二、群众文化应用于新农村建设中的可行性

(一)提高农村干部素质的可行性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哪个领域的建设工作,首要做的就是:提高这个领域领导干部的素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来说同样如此。在传统的农村环境中,村领导干部的作用非常大,农村干部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了这个村农民的行为。在笔者的调查结果中发现,我国农村干部的文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思维和管理方式并未得到提高。许多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并不了解文化工作的内容,这也是我国农村乡镇文化工作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所以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应当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质,可以将一个村看作一个单位,请专业的文化工作者为乡村干部讲课。课程需要精讲、细讲,千万不要出现“表面工作”的状况。在讲课完毕后,实行考核制度,通过课程内容考核来了解讲课的效果,方便日后课程安排。也可以将考核成绩与工作绩效挂钩,明确文化讲课的重要性,促进乡村干部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就是改善乡村干部的生活待遇问题,没有了生活方面的问题,村干部就会更加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这份工作,对于文化建设工作的投入也会更加积极。所以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提高农村干部文化素质具有可行性。

(二)提升农民文化水平的可行性

我国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在发展农村建设道路上的重大阻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道路中,群众文化的有效开展可以,可以将农民健康向上的生活意识树立起来,充实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文化教育活动。这样可以提高我国农民的文化水平,农民对相关法律法规和历史文化都有一定程度地了解。因为农民的作业时间,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所以这种文化教育活动,可以选在农忙之后,农民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就会更乐意参加文化活动。文化活动的类型有很多,比如:地方性戏剧表演、特色舞蹈表演、当地历史讲坛等,这些都活动中都可以参杂法制教育和党中央相关政策,可以让农民在不知不觉中树立正确的发展观,提升文化水平。所以群众文化建设,对提升农民整体文化水平具有可行性。

(三)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对促进农村文明新风尚的可行性

新农村群众文化的对象是农村村民,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村村民的文化水平,整个农村的人文环境和人际交往水平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下,农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在逐步提升,生活方式和意识观念也在转变,这都需要建立在一定层次的审美水平上。文明一词中,既包含了物质文明也包含了精神文明,在笔者看来,人之所以会高于其他动物,就是因为人有思想,有精神生活。所以在农村村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精神生活可以将人们的思维扩大,不再受到传统思想的限制。在笔者的调查中,许多村民表示自己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思想已经和整个群众文化建设接轨。随着农村文化建设的深入,在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这种进步还会加大,慢慢变成农村村民身上活跃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对农村新风尚的作用非常大。所以新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对促进农村文明新风尚环境具有可行性。

三、结语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3)

1.地方政府对农村体育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当前,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农村经济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这就使得一些地方官员为了宣扬政绩而只做一些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却忽略了对当地尤其农村范围内一些健身场所的修建;还有的地方官员不经过民意调查,只为了所谓的政绩就强行要求农民盖别墅或盖楼房,对农民的经济条件和主观意识不予以考虑,使得农民无心无力去留意健身场地;有些健身场地的设施极其简陋并不能满足农民群众在体育文化建设上的要求。

2.一些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体育文化建设的实施党中央从20世纪末就已经展开了在我国部分地区尤其偏远地区的助贫、扶贫工作,这些工作和相互惠农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些明显效果,可是并没有从根源上对农民贫困的现状问题进行解决,导致城乡经济差距逐年加大,城乡贫富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机械化水平也不高,再加上生产方式比较单一,农民收入只靠简单的体力劳动来实现,这样就导致农村经济严重阻碍着国民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而农民生活水平要想得到很大的提升就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目前,对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中起到阻碍的很大的因素就是农村日前比较低的生活水平和比较差的经济基础。

3.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的参加体育锻炼农村比较传统的生活方式,对于农民参加农村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随着我国党中央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农村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发展,这样农民群众的休闲时间就日渐充裕,但他们的休闲方式、休闲观念及休闲文化各方面活动比较单一。据调查,农民群众的主要休闲时间主要是睡觉、看电视和打牌等活动为主,这些活动对农民的身体健康起不到任何积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身体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所以,对农民良好的生活习惯进行引导,使他们在劳动之余能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构建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和谐社会中新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有效途径

1.对政府职能进行强化,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中体育文化部分的保障体系,加强和完善农村体育文化相关体制各个地方政府的基础职能之一就是积极发展人民群众的体育事业,一个地方的体育文化管理机制是否完善是鉴别在新农村建设中其农村体育文化活动是否能够组建好的关键因素,所以各级地方政府需要从大局考虑,建立健全新型农村体育文化保障体制。第一,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在劳动之余体会到较为丰富的体育文化生活而建立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对应的农村体育文化管理机制。第二,为了使农民群众能够放心的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切实对农民生命健康进行保障,还需要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体育救助系统和必要的应急措施。第三,对农村体育文化潜在的环境进行改善优化,全力支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体育文化的建设。

2.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民体育健身项目在比较现代化的经济发展和变迁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已经初见成效。在农村经济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一种因这种趋势而带来的“中心镇”的现象,这种“中心镇”就渐渐发展为附近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体育建设的核心地带。在这种以中心镇为核心的各项文化发展进程中,对本地及外地的体育投资项目的吸引起到一定推动作用;这种中心镇的形成对本地及其它一些体育爱好者和相关专业人才的吸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各个地方政府部门需要以乡镇为主要实施地区,大力发展经济,大力举办相关体育活动,将农民体育建设的热情激发起了,形成良好的农民健身的氛围,积极引导城市体育文化活动向农村地区的开展,最终可以让农村和城市的体育文化建设以健康、科学的方式进行融合,并达到使和谐社会新农村体育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大力发展的目的。

3.加大体育文化在农村地区的宣传力度为了使农村广大群众的基本消费观念、体育意识和工作之余的进行娱乐活动的陈旧观念得以改变和提高,需要以电视宣传、广播宣传或报纸的方式对农村体育文化活动的积极作用做好必要的宣传,让农民群众对体育的功能及作用方面得到全新的认识,使他们能够较为主动的参与到农村各项体育健身项目中去。当前,我国传媒市场的发展较为迅速,各级政府需要对传播制度及政策进行合理的制定、科学的规划。对农村范围内比较先进的体育文化思想进行大力传播,促使和谐社会的发展中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科学、快速及健康的发展,为新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我国的大力推动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需要将现代化体育与农村本土化项目进行有效结合为了使当今农村体育文化被抛弃一边的现象得到改善,促进农村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我们需要采用新的形式和方法来扭转目前的局面。在举办农村体育健身活动时,可以将农民较为熟知的在广大农村较为喜闻乐见的各类活动形式与体育健身活动进行很好的融合,比如:赛马、赛龙舟、扭秧歌、舞狮子或摔跤等农民较为喜欢的活动。由于这些活动有传统型、可操作性和区域性的特点,比较容易让农民群众接受和参与其中。由于如今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再加上农民的休闲娱乐的时间也比过去更充裕,农民对各种文化需求尤其是体育文化的需求也在朝着多样化、现代化及标准化的方向延伸和发展,现代农民群众对体育运动项目的需求像过去本土化这种比较单一的体育活动已经无法满足。因此,为了提高农民群众对体育文化的积极性,并且满足更多农民对体育文化的需求,将现代体育活动项目比如兵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武术等引入到本土活动中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广大农民群众摆脱过去较为陈旧的娱乐方式而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来,达到体育文化的现代化和本土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结论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4)

1.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文化基础设施是开展公共性各项群体文化娱乐活动最基本的硬件和载体,没有这些东西是很难有所作为的。前些年因为受基本场地、设施的限制,农民群众的公共文化娱乐活动只能是见缝插针或者干脆只能租用其它地方来进行。得益于这几年雨卜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施的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工程,该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已经初具规模,而且在柳州市辖范围内的938个行政村当中处于领先水平,融水县辖范围内的近百个村庄目前还有一半多的没有开展此项工程。这些文化设施主要包括一栋200平方米以上的办公文化综合楼、一个农家书屋、一个宣传长廊、7个自然都有屯水泥地的玻璃钢篮球架篮球场、一个游泳池、一个戏台,另外水电、广播电视等也早已进了苗家山寨。现在雨卜村的苗族群众再也不为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找不着场地设施而发愁了,他们在农闲时间既可以举行公共活动也可以足不出户的收听广播或观赏电视(因为地处偏远只能使用卫星天线),极大地满足了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区、市、县、乡、村等各级组织的文艺队会经常下到雨卜村来进行公益性质的表演活动,使文化设施能够极大地物尽其用。雨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之所以走在前列主要的原因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上级党委政府实施的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正确决策,更重要的原因是该村是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的结对帮扶贫困点。柳钢是广西最大的工业企业,年销售收入超600亿元,实力雄厚,自2003年以来,公司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派专人进驻该村担任指导员,先后无偿投入400多万元进行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大会战工程。有了巨额资金作为保障,苗族群众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义务出工出力,短短几年时间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制约发展的最大因素,即交通基础设施,一条平整漂亮的柏油路建成通车极大地促进了香粉乡及雨卜村的大发展,没有柳钢这种大单位的帮扶很难想象会有今天的崭新面貌。

2.民族文化保护开发方兴未艾。

在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怎样做好本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放是一件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慎重的事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农民群众头脑,以提升精神文明素质为目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总要求,如果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必须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有机融合起来才能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否则对民族文化来说就是一种破坏。苗族作为我国一支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自身的民族民俗文化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素有“百节之乡”的美誉。雨卜村自从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以来,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苗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民间民俗活动不单能够继续延续下去,而且规模和影响也越来越大,甚至一些原来已经失传或半失传的民俗又被民间艺人重新整理开发出来,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好事。一年当中的主要节庆包括苗年、闹春、斗马、斗鸡、坡会、芒嵩、红水芦笙节、春社节、黑饭节、新禾节、黄岩节、闹鱼节、拉鼓节、砍旗节、正月初三至十七的苗族系列坡会群等等不胜枚举。每到节庆的时候,苗族的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大都穿上自己的服饰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例如芦笙踩堂、芦笙恋歌、背新娘、竹竿舞、拉鼓、踩脚求爱舞、扯耳朵敬酒等等,好不热闹。特别是年轻的妇女更是精心装扮,穿上金属挂饰众多的苗服非常漂亮,走起路来小心翼翼,发出金属碰撞的声音,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另外,一些苗族民间手工艺,例如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等,苗家女儿从小就开始学习制作,除了自家使用外还作为手工艺商品远销海内外。因为地处山区,而且盛产杉木,所以苗族群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前住的都是一些杆栏式建筑,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吊脚楼,一层用来堆放杂物和圈养牲畜,上层当然就是住人。融水苗族与金秀瑶族、三江侗族等民居住宅还是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区别。雨卜村的民族文化之所以得到一定的保护和开发,很大程度上在于与旅游经济发展密切结合起来。该村独特的、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与苗族风情这两大卖点再加上便利的交通基础设施使海内外的游客蜂拥而至,苗族群众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回报,自然而然地注重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

3.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亮点频现。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文化自信自觉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地区因为整体发展落后的缘故造成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水平也处于相对滞后的状况。这几年雨卜村在新农村建设中教育文化事业确确实实有了长足的进步,亮点频现。首先是得益于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有效推进,该村的适龄儿童都能够进步村小学和乡中学接受教育,即使部分困难家庭的适龄小孩也可以得到各界人士的大力资助顺利完成学业,有的甚至还继续往上深造。其次是职业教育逐渐深入人心。因为该村现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学好一门技能是找工作提高深入的根本保证,而职业教育为完成义务的部分学生学到一技之长提供了一条渠道,再加上这几年国家实行免除中职生学费和提供生活补助以及奖学金的利好条件,家长们逐渐转变观念愿意送小孩去职业学校学习。还有就是免费午餐工程深得民心。从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柳州市政府决定在北部融水、融安和三江3个少数民族贫困县的九年义务教育8万多农村学生中实施免费午餐工程,由市、县级财政各分担85%、15%,每年需投入3357万元。这项举措在广西是首创的,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免费午餐工程实施后的一年,农村回流学生明显增加,体质有了一定的提高。雨卜村现在的适龄儿童基本上不再受贫困问题而导致学业不稳问题的影响。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使雨卜村群众的文化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40岁以下人口绝大多数都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这几年每年都会了小孩考上大学,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当前,与桂中其它少数民族偏远贫困山区比较起来,雨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整体建设情况是不错的,如果与经济发达地区农村比较起来或者从当地群众日益增加的精神文化需要来看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经济发达地区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农村文化建设无论是软硬件水平都明显高出雨卜村乃至桂中地区的农村一大截,主要体现在整体化和均等化方面。比如,上海市早在2007年就开始整体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后投资10多亿元,翻建或新建村文化活动服务中心,实现了文化活动中心在村一级的全覆盖,同时培育文化团队,扶持文化节目。2008年又启动农村文化信息化建设,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店、农村信息苑和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点融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实行一站式服务的模式。通过完善农村电影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健全农村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了农村电影从“一月一场”向“一周一次”、从露天向室内、从胶片向数字的三个转变。推进文化指导员进村、进社区工程,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人力支持。开展“中外艺术家下社区”、“文化下乡”等活动,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跃在镇、村各社区,使农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生产、生活和文化娱乐健身方面的多种服务。笔者在雨卜村及其它农村调查发现,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相对还是比较贫乏的,除了看电视、上网或节日文化活动,一些不文明、不健康的文化活动,例如打麻将、打牌及聚众赌博等占据了他们业余生活的重要位置。平时一到晚上村里面人声鼎沸、最热闹的现象就是三五成群或十几个人围在一起赌博,寻求刺激。要改变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通过构建各种渠道把城市里面更多更丰富的文化资源输送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2.民族文化保护开发有待改进。

雨卜村作为一个具有浓郁苗族文化风情的村寨,只要把当地文化保护和开发好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在保护和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其它地方也有的普适性问题包括:一是如何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保存苗族文化的原汁原味性。最能体现苗族文化风情之一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现在商业化的味道很重,为了吸引游客来这里观光消费,一些原来本已式微或消失的民俗活动这几年又被重新发掘整理搬上台面,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原本是一件大好事,但是活动里面所承载的文化符号和意义却早已被淡化,剩下的只是一时的闹热和对金钱的追逐。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爱弥尔·涂尔干说过:“当所有一切都统整起来的时候,一切也就变得简单了。那里神话丝毫没有变形,都是有不断重复着的单一的和同一的主体构成,而仪式也是由再三重复的少数姿势组成的。不管是公众的想象,还是祭司的想象,都既无时间也无手段去提炼和转化宗教观念和宗教仪轨的原初实体,它们总是裸地表现出来,供人们检验,人们不费吹灰之力就会把它们的谜底揭开。”[3]雨卜村的商业民俗活动可以为村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可是里面掺杂着的许多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容不符的东西对于提升村民和游客的文化素质是没有多大益处的。另外,商业化的行为永远只能是短期行为,文化建设如果带有太多功利化的色彩那就会失去原本的教化功能,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悲哀。二是雨卜苗寨的民居和公共建筑也渐渐失去原来的风格。近年来,为了使少数民族山区群众住得更加安全,防止火灾隐患,政府指导和扶持各村、各寨进行了寨改、灶改工程。原来就地取材全部采用木料建造、独具少数民族山地风情的杆栏式,即吊脚楼,现在相当一部分已经面目全非,砖木混合或全部钢筋混泥土结构的房子占据了主流地位。融水当地政府为了保留苗寨民居的民族特色对于新改造的统一进行规划设计,屋顶全部采用白脊黛瓦取代原来简陋的黑瓦建筑风格。房子改造后优点当然是防火好、坚固耐用、美观漂亮、居住舒适,对于提高苗民居住质量当然是一件好事。对于普通群众的居住建筑而言,经济、适用永远是排在美观之前的,[4]但是建筑还承载着一项传承文化的功能,如果把民居风格改变了,那么伴随而来的就是原有文化的消失,而且是不可以百分之百复原的,这就是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5]包括雨卜村在内的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本民族文化保护开放的矛盾关系确实是一项棘手的任务。撇开物质功利的诱惑,适当地、原汁原味地保留少部分象征民族文化的实物或许是一条可行的出路。

3.文化教育事业质量有待加强。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5)

1.1对组织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建设现代农业、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增强农业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以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等的必然要求。但调查结果显示,58.8%的受访农户认为没有必要参加农民合作组织,其中,29.0%的农户感觉“自己能够解决生产中的问题,不需要跟别人合作”,而29.8%的农户则“觉得参加了也没什么用,对自己帮助不大”。这一认知因素严重制约着农民的合作意愿及合作行为。

1.2对合作组织的认知程度较低对合作组织的组建目的及其运行机制的了解程度是影响农民参与意愿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仅有3.2%的受访农户对农民合作组织“非常了解”,而96.8%的农户表示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正因此,37.2%的农户认为“对这些合作组织不了解”成为阻碍农民参与合作组织的重要因素。

1.3对合作行为与合作效益的信任度低虽然部分农民认识到参加农民合作组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对与他人合作的效率及效益持不信任态度。34.1%的农户认为“跟别人合作办事效率低,容易产生纠纷,麻烦”,而15.2%的农户则“害怕搞财产公有化,让自己利益受损”。因此,对合作行为和合作效果的低信任度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合作意愿。

2农民合作组织的运行与发展困境

作为农民组织化载体的合作组织,其运行的效率和效益一方面决定着组织的稳定性、凝聚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影响参与合作组织农民的进退选择;另一方面体现了组织吸引力大小,以此影响未参与合作组织农民的合作意愿与合作行为,进而影响农民组织化程度。参加合作组织的受访农户从组织成员的角度对“您所在的农民合作组织当前发展遇到的困难或问题主要是什么”一题作答,认为制约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方面。

2.1资金匮乏,政府支持欠缺任何组织的发生发展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和政策支持。调查结果(表3)显示,43.0%的受访农户认为“缺乏资金”是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重要“瓶颈”。合作组织发展资金匮乏的原因主要在于政府支持力度较小、组织启动资金不足且自我积累较少、会员缴纳会费缺乏规范性、其他筹资渠道少等。而29.9%的农户将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归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2.2农民间合作困难,协调成本高由于小农经济模式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致使农民互助合作意识较为淡薄且存在个体差异,过度追求个体利益和短期利益而忽视他人及组织利益和长期利益,因而造成农民合作困境。而农村作为注重亲情、友情、宗法等人情关系的熟人社会,更使农民合作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趋于复杂化,增加了组织的协调成本。因此,35.5%的农户认为“人心不齐,难以组织和管理”制约着农民合作组织发展。

2.3管理者素质低,组织内部管理混乱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在农民合作组织的运行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人员的文化程度、专业水平、管理交际能力、决策能力和决策风格等,都直接影响着合作组织的运行效果。调查结果(表3)显示,18.7%的农户认为“领导人素质问题”和“内部制度混乱”是制约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不少农民合作组织具有临时性、自发性和无序性。调查所涉及的60%以上的农民合作组织或没有规章规定,或不照章办事,运行不规范。而农民合作组织的这种管理混乱状态主要是源于管理者低素质、低水平。

2.4服务不到位,组织运行效果差组织资金的匮乏、较高的组织协调成本、政府支持不足以及管理者的低素质等多重因素共同导致农民合作组织运行效果与农民期望值相差甚远,降低了组织成员的信任度,从而制约着组织的进一步发展。调查显示,56.0%的农户对农民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表示不满。其中,16.8%的农户认为组织获取技术资源或提供技术服务问题影响着组织的运行和发展;23.3%的农户则认为约束合作组织发展的因素在于“缺乏价格、需求等市场信息”以及“产品销售困难”;或许正是因为农民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未能很好满足农民所需,15.9%的农户认为合作组织“形同虚设,起不到实际作用”。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制约因素具有多样性,但对农民的进退选择机制起决定作用的是组织运行的最终结果。

3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3.1主要结论

研究表明,农民的合作需求及理念、对合作组织的认知度、合作效果的信任度以及合作行为的协调成本等直接影响着农民合作组织的产生、运行与发展。政府作为农民组织化的主导力量在宣传引导、资金投入、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缺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合作组织的认知程度以及合作组织的组建与规范发展。多种因素影响着农民合作组织的运行效果,而管理者素质和能力则是关系农民合作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3.2政策建议

政府、农民和农民合作组织是农民组织化的主体,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是推进农民组织化进程的关键。

3.2.1多管齐下,强化农民主体作用一是培育现代农村社会资本,加强农民合作文化建设。在挖掘提升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农村传统社会资本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宣传和制度建设,培育现代农村社会资本,即建立在公民权利义务基础上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理型社会资本[1];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增强农民的共同体意识和公共精神;积极培育市民社会,加强社会规范和现代价值观念的供给以及社会信任体系建设。二是培育农村精英,增强农民组织化的内在动力。加强体制内农村精英———村干部队伍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农民组织化“促进者”和“管理者”的作用;建设学习型农村,培育新型农民和体制外农村精英。三是改善农业劳动力结构,增强农民组织化的内生动力。加强农业劳动力培训,实现劳动力由体力型向知识型、技能型、经营型转变;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农村,建设农村;推进农村土地有偿流转,改变“农户+小块土地分割承包”的状况,发展适度农业规模化经营。

3.2.2政府适度参与,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宣传引导与典型示范双管齐下,强化农民合作意识与行为。二是提供政策支持,营造农民组织化的良好环境和发展空间。激励组织主体,催生并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提供财政、金融、技术、市场信息等要素支持,扩大经营规模,拓展服务功能,突破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瓶颈;适度强化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中“统”的功能,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重新打造农民组织化的传统载体。三是加强法律法规与制度建设,促进农民合作组织规范化。各级政府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框架下,还需出台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性条款或规章制度,用以引导、规范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政府应把适度行政参与手段视为一种组织资源加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指导而不介入,保证农民合作组织的“草根性”[2]。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传统文化;景观研究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我们国家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人类文明的诞生地,有着几千年的文化延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变化取舍,形成一个庞大的系统。而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记载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兴衰变化,是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有形见证和物质载体,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是,人们过于注重对于物质的追求,开始忽视和淡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景观陷入破碎化、边缘化的困局。

一、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内涵分析

景观包括庭院街道、公园广场、桥梁绿地等所有与人类工作生活相关的室外空间的形象。文化景观是指人们以时代和地域的文化为依据,通过对身边所处的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形成的人文景观,通过景观的形态、功能、风格、色彩等外在形象,反映了当时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地方文化特色,具有其独特性、时代性。中国传统文化景观有着几千年的积累和沉淀,承载着中国历史记忆和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态多样,同时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以徽州传统文化景观为例,青砖、黛瓦、马头墙是徽州建筑的三大特色,其砖瓦上的雕刻细腻婉转,带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值得人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另外,徽州因其自然景观的山水相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口文化”,人文建筑依山而建,依据山的地形,在打造住所时注重门窗的角度,保证采光,并使居住者能够随时欣赏山景。徽州的九华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佛雕也极受人推崇,而佛教的吉花莲花,因其气度和风采受徽州文化景观的青睐,与莲花造型相关的装饰物成为徽州传统文化景观的精美点缀,既栩栩如生又大气清新。

二、中国传统文化景观的意义

1、延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城市景观不仅是人们工作生活的载体,不仅要具有功能性,还要具有审美价值,在保证了现代人生活工作需要的功能的前提下,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这样才能通过城市景观给城市居民和游客带来精神的感染和熏陶,陶冶人们的审美情操,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发展。

2、 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设计素材

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丰富的元素和内涵为现代城市建设提供了素材,其建筑材料、造型体现出的理念、底蕴给设计师带来了无穷的灵感,赋予了现代城市景观建筑思想与灵魂,使人们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之余,能够从视觉上获得更多感受,感受到现代城市除工业气息、灯红酒绿以外的更具有持续性的生命力,体会到更加内在的不同城市所特有的精神内涵。此外,中国现代文明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景观也从另一个角度向人们呈现了现代城市文明的先进、继承和包容的特征。

3、 满足大众生活和精神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精神追求,然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城市居民一年当中只有非常少数的时间能够真正走出并远离城市,去充分体验大自然的

风光。大多时候,城市居民会挤出空余时间,在自己所在的城市或临近的城市休闲和娱乐,城市旅游受到现代人的热捧。只有将中国传统文化景观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才能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让人们不仅仅看到城市日新月异的现代化建设,还有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特色景观,让人能够消除长期保持的精神紧张感,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景观的传承和延续能让城市居民获得情感上的慰藉,找到自身更加根源的存在价值,获得更多积极向上的动力,同时增加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使人们内心更加平静安宁,生出更多美好的祝愿。

>>>>>>好像更多的讲述城市景观

三、新农村建设中传统文化景观的保护

随着生活或生产方式的转变,创新和保留村镇文化景观,强过对历史文化景观的简单的移除。传统的风俗习惯或建筑风格都是这样形成和保留下来的。

1、自然景观的保护

自然景观保护是维持村庄原有景观格局和空间结构,传承村镇文化景观的最重要方式。

2、人工景观的保护

不同地域产生特殊的地域性质,决定特殊的乡土文化。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方式符合村镇人民的文化和传统认知。

3、聚落景观的保护

聚落景观的保护应考虑到村镇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空间的整体布局、交通流线的组织、景观细节要素的表达 , 最好通过对乡土景观的重塑和乡土意境的营造,协调村落空间序列、建筑和道路、绿化、地形地貌之间的关系,增强村镇景观的可别识性。因此,在对村镇文化景观进行设计的时候,不应限于构建物质实

体,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当地人在环境当中的人文生活。例如图岭南骑楼,根据岭南地区的隔热、遮阳、通风、防潮四大基本功能的要求,形成独特的岭南建筑聚落。骑楼能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的公共活动场所。其所形成的室内与室外过渡的虚空间,丰富并促进人们的生活交流,在购物逛街中增添生活情趣。在两广、福建、海南、赣南等地,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图 岭南骑楼

>>>>>>>>尽量以景观传统文化为主

四、村镇文化景观的保护方式

1、本地材料的使用

为了能更好地营造新农村乡土景观的田园风光和朴拙韵味,利用乡土材料的各种形态和特质,彰显地域特点,强化地方传统,维护农村的景观传统和自然生态环境,可以采取乡土材料与现代材料使用相结合的手法,或者使用现代材料模仿乡土材料的手法,来实现乡土材料质感与实用性的双赢。比如江西南昌湾里区梅岭镇新建民宅中 , 通常使用乡土材料――竹,经过现代技术的简单处理 , 就可以用来做栏杆等设施 , 即经济又环保。

2、发展地域性植物

在村镇文化景观中最简单实用的景观要素,莫过于乡土植物的栽培。地域性植物是每一个地区永久性的标记 , 代表不同地区的植被文化和地域风情。同时还可以更加完整地保护原生态系统 , 展现地域特色。

3、使用传统景观符号

借助符号学对村镇文化景观进行剖析 , 有效延续传统文化内涵,将乡土景观的一切要素如柱、天花板、墙壁、楼道、窗户、入口、露天空间等均看作符号 , 并将这些符号以现代设计手法配置于村镇文化景观中。

4、使用地域色彩

江南乡村传统建筑物通常使用青砖灰瓦、青石板或麻石板等材料 , 整体呈现一种灰色调,或是加入木材的构造 , 呈现棕灰色调。在一些重要的建筑或建筑的重要部位 , 如门罩、房梁、屋檐边等用以红色为主的彩绘图案作为点缀。比如江西、安徽村镇文化景观的地域色彩倾向白色和灰色调的对比,福建、广东村镇文化景观的地域色彩倾向与砖瓦红和青灰色的对比。

5、空间尺度的使用

在村镇景观设计中 , 控制建筑高度 , 推敲道路空间的比例与尺度 , 营造具有亲切感和安全感的村镇文化景观是非常重要的。

五、村镇文化景观问题的解决办法

1、文化景观的模拟

模拟各种景观赖以生存的环境 , 探索环境磨合的过程。为了传承文化景观,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景观的意境游。景德镇古窑场的制陶学习游就是好的例子,再比如红色革命线路游,都是文化景观下的重构和模拟。

2、改建、扩建或新建

为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可充分考虑农民、生产、生活需求,改建、扩建或新建新农村,一来防止乡土生态景观的消失,二来防止千篇

一律、千村一面地片面追求欧陆风、国际式、高层建筑。因此,新农村建设不能完全照搬旧有的村落建设模式,也不能照搬与农村景观完全不能融合的城市建筑形式和环境景观,具有浓厚乡土特色的外部环境、丰富的空间场所才是村落最为重要的特征。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同区域的村镇有自己不同的村镇景观,保护当下村镇景观和景观要素,适当整合、模拟、重构和景观提升,不仅是村镇发展保护的需求,也是新农村建设和村镇经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平.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村落文化景观保护[J]. 湘潮(下半月),2010,02.

[2]刘春腊,徐美,刘沛林. 新农村建设中湖南乡村文化景观资源的开发利用[J]. 经济地理,2009,02.

[3]魏峥. 新农村建设中乡土景观保护与发展途径探讨[J]. 江西社会科学,2009,11.

新农村文化论文篇(7)

[论文摘要]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农村文化的全面快速发展仍然受到落后的思想观念、道德状况、文化基础设施状况、文化发展资金不足等一系列制约因素的影响。要积极探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抓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也需要搞好文化建设。文化是国家之心,民族之魂。党的十七大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了全面部署,特别强调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报告中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指出发展农村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对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仍然存在着发展的制约因素,我们要积极探索推动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建设。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对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风文明”越来越得到干部和群众的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很多可喜的成绩,出现了党政领导重视、各有关部门齐抓共建的局面。最显著的成绩体现在作为农村文化建设“重中之重”的农村教育方面,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对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除此之外,还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国家发改委从2002年到2005年投资4亿8千万元,扶植县级文化馆、图书馆设施建设,文化部、财政部、广电部还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建设项目,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也投入了一批相当可观的经费。农村文化机构日益健全,文化投入渠道扩大,文化基础设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农村文化活动日益丰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消费逐步增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搞好农村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促进新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我国农村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很大成就,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发展。影响农村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制约。信息网络时代,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现代传媒技术迅速发展,给农民了解外界信息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一些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但是农村根深蒂固的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利己主义以及家族观念、封闭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下,农民不能大胆接受改革创新的新思想、新观念。现在一些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上仍然保持“重经济、轻文化”的惯性,忽视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精神文化需求,这是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地下宗教热”兴起的重要原因。过去我们很强调争夺和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尤其是农村和农民,但现在很多干部认为这是阶级斗争的产物,个别村党支部甚至要借助教会力量来组织群众,这体现了思想文化教育的空白和争夺文化阵地的缺位。抓好农村文化建设是十分紧迫的任务。

2.农民道德状况的制约。道德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新农村先进文化总是通过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真善美、抵制假恶丑,来推进新农村道德建设。可以想象,在一个缺乏道德素质的农村是不可能发展先进文化的。对于广大农民来说,没有道德素质的支配和制约,其文化素质就难以发挥积极作用,就难以有效推动新农村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国是农业国,在农民身上体现着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坚强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优秀品质。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带来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农村道德状况受到冲击。如诚信意识和互助精神缺失,坑蒙拐骗、弄虚作假、以富欺贫、以强凌弱的现象在一些地方相当严重。农村淳朴的乡风、民风、村风受到拜金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的侵蚀,恶化了农村道德环境,也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村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3.发展文化的资金不足,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缺少丰富健康的文艺活动方式。2007年,全国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投入共计56.13亿元,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的28.2%,扣除对县级文化单位的投入,直接为7亿农民提供文化服务的乡镇文化站财政投入只有14.99亿元,人均仅2.06元。乡镇财力困难,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太低。一些地区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农村文化建设摆到重要的工作日程,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文化建设投入经费较少,不利于农村文化的发展。一些农村几乎没有文化设施,即使有常常是年久失修的农民文化站,图书和活动器材、设备奇缺。即使是设有文化站或图书室也常常是形同虚设,没有专人负责,也没有活动经费,简陋不堪,无人问津。农村文化活动单调,农闲时由于缺少健康的文艺活动,除了看电视,主要是打麻将和赌牌,还有的靠宗教和封建迷信填补空闲时间,这使得社会风气复杂化了。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农民精神面貌的振奋和生活情趣的提高。

4.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普遍偏低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目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还有很多困难而且成年农民的职业培训机会少,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低。目前农村文化人才奇缺,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组织活动能力的文化人才既少又容易流失,较高素质的文化队伍难以组织和建设,队伍稳定性也不强,影响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上的情况表明,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根据我国农村的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文化建设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我们要按照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总要求和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从农村实际出发,抓好新农村文化建设,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重视发展农村文化,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首先要提高农村干部和群众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文化建设成为农民的自觉要求和自觉行为。要让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认识到,文化建设既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又对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起到思想引领、精神激励、智力支撑和方向保证的重要作用。其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广大农民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观念创新。再次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筑新农村建设的道德支撑,建设文明、民主、和谐、友善的乡风、村风、民风,提高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明水平。

2.开发利用农村文化建设资源,大力培育农村文化队伍,形成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扭转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乏味的现象,努力开展好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增加一些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因地制宜举办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文化科技大集、民俗节、特色旅游节、根雕、绘画、剪纸等乡土特色文化活动,培育地方品牌文化。大力扶持农民自办文化,让农民成为农村文化的主体,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推进农村本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要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新特点,充分发挥“文化中心户”、文化积极分子、民间演艺团体的骨干带动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民间特色的农村民间文艺和手工艺品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3.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扶持。将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基本经费由各级财政承担;同时,制定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融资政策,吸引社会资金对农村文化产业的投资,推动农村文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国家重大财政项目向农村转移的有利时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电视进万家、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努力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一个大的改观。着力培养一支热心农村文化事业、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队伍,善于引进人才、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使农村文化工作有人管、有人做。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10

[2]:《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3月5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人民出版社,2008.3

友情链接